• 沒有找到結果。

東周時期因各國競爭逐漸加劇,又可劃分為春秋與戰國兩個時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東周時期因各國競爭逐漸加劇,又可劃分為春秋與戰國兩個時期"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立台東高中106 學年度第二學期體一歷史科第二次段考試卷 畫卡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座號_______

一、單一選擇題( 1-20 題,每題 1 分; 21-60 題,每題 2 分)

1. ( ) 東周時期因各國競爭逐漸加劇,又可劃分為春秋與戰國兩個時期。附表為安真所整理的春秋時期與 戰國時期比較表,但其中只有一處寫對了,請問對在那裡? (A)甲 (B)乙 (C)丙 (D)

項目內容 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

國家數目 較 多 較 少

國家規模 較 大 較 小

作戰方式 步 兵 車 戰

農業生產 較 高 較 低

2. ( ) 范雎到秦國,上書秦昭王,得到召見。他提出策略:認為韓、魏與秦接壤,在地理上有「中國之處而 天下之樞」的重要戰略地位,是秦向外兼併發展的首要目標,這些主張以後基本上被秦昭王採納施行 請問范雎所提出的策略為何? (A)連橫 (B)合縱 (C)遠交近攻 (D)圍魏救趙

3. ( ) 由於那種耕種技術的使用,使得深耕成為可能,單位面積的產量因而大為提高? (A)牛耕結合鐵 犁 (B)水利灌溉設施的普遍 (C)青銅製農具的普遍使用 (D)代田法的發明

4. ( ) 甲:蘇秦提倡合縱政策,乙:李冰建設都江堰,丙:張儀推行連橫政策,丁:商鞅落實軍功制。請 問以上那些行動促進了秦國的強盛? (A)甲丙丁 (B)乙丙丁 (C)甲乙丙 (D)甲乙丁

5. ( ) 中國古代某一外族興起於西北,於西漢時為患尚小,但到了東漢卻取代匈奴成為漢朝最大的外患。

東漢政權派遣軍隊強力鎮壓,導致經濟困頓,並造成了董卓等軍閥的興起。請問此一外族應為?

(A)鮮卑 (B)吐蕃 (C)綠林 (D)西羌

6. ( ) 漢朝曾於河西走廊設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四郡(位置如附圖),從圖中可以看出該四郡有那 些功能?(甲)切斷匈奴與羌的連繫;(乙)保護絲路貿易;(丙)加強對西域的控制力;(丁)與蜀地進行 貿易 (A)甲乙丙 (B)甲丙丁 (C)乙丙丁 (D)甲乙丙丁

7. ( ) 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原意是要他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雖然沒有完成目的,但是張騫的出使 卻帶來意外的成果,這主要是指下列何者? (A)漢朝征服西域諸國 (B)打開漢朝與西域之間文化、

經貿交流 (C)漢朝對西域諸國以和親方式維持和平二百多年 (D)促使羅馬帝國遣使入貢 8. ( ) 附表為「春秋戰國時代」的比較表,請幫忙找出錯誤的項目 (A)甲 (B)乙 (C)丙 (D)丁

(甲)諸侯強權 (乙)政策主張 (丙)重要改革者 (丁)結束

春秋時代 五霸 尊王攘夷 齊國管仲經濟改革 犬戎入侵

戰國時代 七雄 軍國競賽 秦國商鞅變法 秦併六國

9. ( ) 趙國平原君的「毛遂自荐」、齊國孟嘗君的「雞鳴狗盜」,正是「養士三千、用在一朝」的著名事例,請 問戰國時期養士之風盛行的主要原因為何? (A)「士農工商」階級森嚴,士為上,養士可以抬高政 治地位 (B)封建制度瓦解,出現許多積極追求「布衣卿相」的食客 (C)「士」為軍力來源,養士可以 為個人儲備軍隊 (D)統治者或貴族為壯大勢力而廣招賓客、儲備人才

(2)

10. ( ) 東漢自和帝以後,皇帝即位的年齡最大的不超過十五歲,年紀最小的才出生一百天而已,因此容易 造成下列那一種現象? (A)編戶齊民社會的出現 (B)皇權與相權的衝突 (C)陰陽五行思想盛行 (D)朝政為外戚與宦官爭相把持

11. ( ) 西周時期,西邊的驪戎與周王室同姓,羌戎與周王室母姓同姓,但他們卻被視為是異族,其主要原 因為何? (A)其與西周王室的血緣已見疏離 (B)其分布於邊陲,開發較遲 (C)其任務為防衛周王 室,地位較低 (D)其生活方式與華夏已有差異

12. ( ) 春秋時期,諸侯國相繼爭作霸主;戰國時期,諸侯更相互爭雄,戰爭不斷。這種景象顯示當時的政 治社會有何轉變? (A)周朝已經滅亡 (B)天子降為諸侯之一 (C)封建制度崩潰 (D)血腥統治盛 13. ( ) 春秋戰國各家學派重視的面向雖有不同,但大部分都重視治國,並站在人民的立場思考上位者應有

的態度和施政方向。然而有一學派卻站在統治者的立場闡揚治國之道,於戰國中期後逐漸成為顯學,

請問是那一學派?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14. ( ) 春秋晚期中國土地逐漸私有化,請問下列那一事件可說明國家開始承認農民對耕地的所有權,土地 從國家所有逐漸轉變為農民的私產? (A)政府鼓勵開墾 (B)貴族沒落變賣土地給富有的平民 (C) 社會階層以擁有土地大小為區分 (D)國家開始對私田課稅

15. ( )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從封建制度走向中央集權體制的過渡時期。下列那一個現象,最能反映此種 變化? (A)戰爭的型態從車戰走向步兵戰 (B)貴族沒落,平民崛起 (C)學術權威下放,平民教育 興起 (D)郡縣制度的出現

16. ( ) 公允生活在戰國時代趙國的首都邯鄲,他可能會有什麼遭遇? (A)以海貝為主要貨幣 (B)他聽 聞長平之戰戰敗,死傷慘重,感到傷心 (C)他出身平民,永遠沒機會從商,因商業被貴族壟斷  (D)很高興聽到都江堰修建完成,有助於其灌溉農作

17. ( ) 在政治上,他對日漸衰敗的典章制度失去信心,主張乾脆廢棄。對新制度和新興事物,他更是深惡 痛絕,加以攻擊,譴責統治者奢侈揮霍,指責他們對人民繁重的租稅和發動殘酷的戰爭,造成田地 荒蕪,百姓餓死,罵他們是「盜竽」的強盜。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孟子 18. ( ) 歷史上都稱「秦皇漢武」,意指兩位帝王有若干相似之處。關於二人之相同點,以下何者正確? (A)

都嚴格控制思想 (B)都使國家迅速轉衰 (C)都統一文字法度 (D)都發動對外戰爭

19. ( ) 東漢末年名士的出現與兩個團體的鬥爭有關,該兩個團體長期掌控皇權,成為政治上的最大力量,

部分士人認為這非正常的政治情況,因而與該兩個團體對立。由於那些士人們形象往往清白正直,

也就形成了早期名士的主體。請問與名士對立的兩個團體為何? (A)內朝與外朝 (B)外戚與宦官 (C)軍閥與諸侯王 (D)丞相與大司馬

20. ( )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實施「三公九卿」的中央政府制度。三公中又以丞相為首,主掌行政大權。到了 漢武帝時,皇帝召集僚屬議政,形成「內朝」,丞相等官員則成為「外朝」,漸漸變為執行的機構。乃 至東漢,「尚書令」已正式取代丞相的職權。請問從以上所述的轉變,可知下列何事? (A)中國古代 政治制度尚未定型,時常變動 (B)丞相的權力越來越大,甚至於侵奪皇權 (C)政治制度疊床架屋,

許多機構彼此重疊 (D)相權不斷外推,反映皇帝企圖集中權力

21. ( ) 某學者指出,西元前二世紀是值得紀念的,因為政府的一項詔令,使得比較完備的仕進途徑得以形 成,並影響日後的選官制度。這裡所謂「比較完整的仕進途徑」是指 (A)察舉 (B)考試 (C)以吏為 師 (D)世官世祿

22. ( ) 臨車是先秦時代的一種發明,是用以守城的工具,試問此發明是那一學派的貢獻? (A)墨家  (B)法家 (C)儒家 (D)道家

23. ( ) 春秋晚期,鄭國的執政大夫子產將刑法鑄於銅鼎,公布法律條文使國人周知。此舉引發鄰近晉國貴 族之疑慮,認為人民可有成文法律做為靠山,據此爭取自身權益,極可能威脅既有的社會穩定及政 治秩序。子產的改革與晉國貴族的疑慮,可以說明當時社會的那種現象? (A)平民興起漸成為國 家中堅力量 (B)政府的行政權萎縮,民權增強 (C)貴族立法鎮壓百姓以維護封建 (D)司法解釋與 裁量改由人民主導

24. ( ) 司馬遷曾謂:「嘗竊觀□□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 也。」請問□□應為那一家思想? (A)名家 (B)法家 (C)道家 (D)陰陽家

25. ( ) 先秦百家中,組織最嚴密,也最能身體力行,實踐理想的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

26. ( ) 漢武帝過世後,繼位的漢昭帝年紀尚小,由外戚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的身分來輔政,也 就是說身為「大司馬大將軍」的霍光統領尚書,掌握朝政大權。請問上文反映出漢代怎樣的發展?

(A)內朝勢力凌駕外朝 (B)宰相通常由將軍兼任 (C)外戚藉由內朝干政 (D)武官只能擔任內朝官

(3)

27. ( ) 子產在鄭國進行改革,他將自己所制定的成文法鑄在鼎的上面,公之於國人,使人人知曉。在過去,

貴族統治從來不公布成文法,要確定行為是否犯罪及如何處刑,都是貴族臨時決定。子產打破傳統 封建制度的不成文規定,所鑄的刑書是中國第一部公開公布的成文法。請問子產「鑄刑書」的象徵意 義為何? (A)代表春秋時期法家的出現 (B)代表貴族的權勢受到打擊 (C)主權在民的觀念出現 (D)平民成為國家重要的組成分子

28. ( ) 以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的原理解釋人事政治,又對民間社會風俗造成影響,此為那一先秦學 派的貢獻? (A)道家 (B)墨家 (C)法家 (D)陰陽家

29. ( ) 分析戰國時代郭縱、巴寡婦清的崛起,可得知什麼樣的歷史意義? (A)貴族對工商業的壟斷 (B) 百家爭鳴的盛況 (C)世官世祿的現象 (D)民間手工業的發達

30. ( ) 以下為先秦四派學術的特色:(甲)代表庶民感情,不悅禮樂,重樸素;(乙)支持尊卑等差,主張「正 名」與「德治」;(丙)承認封建崩潰的現象,促成專制體制出現;(丁)對封建政權不合作,求個人解放。

請問(甲)、(乙)、(丙)、(丁)依序為何? (A)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B)道家、墨家、法家、儒家 (C)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 (D)墨家、道家、法家、儒家

31. ( ) 「陰陽家過分講究祥瑞災異,禁忌太多,使人什麼事都不敢做;但是它列出各個季節適宜的農事,

不可忽視」,「儒家學說龐雜,使人得不到要領……可是它講究君臣父子間的禮節……不能改變」,

「墨家過分節儉,使人難以遵行;不過其強調發展生產、節省開支,是不可廢止的」,「法家處事嚴厲 少恩;但他們劃清君臣上下的等級名分,不能改動」。以上是史記作者司馬遷引其父司馬談的觀點,

討論了諸子學說的特色。以下關於這段討論的敘述,正確的是 (A)司馬談最先討論陰陽之術,反映 了他對陰陽家學說的偏好 (B)司馬談為漢代學者,受獨尊儒術的影響而對儒家最為支持 (C)司馬 談對法家的討論最少,顯示傳統知識分子對法家的痛惡 (D)司馬談以學者立場出發,他認為四門 學派的理論各有優劣

32. ( ) 戰國時代有「四公子」之說,他們分別是:齊國的孟嘗君田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 趙勝及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這四人以「養士」而聞名於天下。請問上述的「士」應作何解釋最為恰當?

(A)出身上層的貴族 (B)身負才能的客卿 (C)勇敢善戰的軍士 (D)政府機構的官吏

33. ( ) 某一學派屬於入世主義者,對政治採取積極態度,研究學問的目的在於經世致用,主要按周禮的模 式去矯世、救世、經世。請問這是那一派學說?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34. ( ) 戰國末期,有秦國對抗其他六國的形勢,由此可知此時整個的情勢大抵為 (A)南北對抗 (B)東西 對抗 (C)南北合併 (D)逆時鐘兼併

35. ( ) 附表為「春秋戰國時代」的比較表,請幫忙找出錯誤的項目 (A)甲 (B)乙 (C)丙 (D)丁 (甲)諸侯強權 (乙)政策主張 (丙)重要改革者 (丁)結束

春秋時代 五霸 尊王攘夷 齊國管仲經濟改革 犬戎入侵

戰國時代 七雄 軍國競賽 秦國商鞅變法 秦併六國

36. ( ) 春秋戰國時期「編戶齊民」的出現,象徵國家社會何種趨勢? (A)社會階級已消融,貴族、平民一 視同仁 (B)平民階層對國家的重要性相對上升 (C)國家逐漸失去控制地方的力量 (D)國君權勢受 到百姓民意的限制

37. ( ) 描述「春秋戰國時代」的政治景況,下列那一種景況不會發生? (A)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相繼而起 爭霸爭盟 (B)春秋時期,政治重心由周天子轉移到大諸侯身上 (C)戰國時期,各國提倡「尊王攘 夷」的口號 (D)戰國時期,各國展開激烈的軍事競賽

38. ( ) 春秋戰國時代,平民出身任官的統計表如附表,從附表春秋戰國時代平民出身人數的變化,觀察其 中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周代封建制度貴族擁有任官的特權,一直受到實質而有效的保護 (B)貴 族鄙薄吏事武職,多居賦閑而厚祿的官職,君主只好將繁勞實務委任寒微出身 (C)春秋戰國時代能 以個人才德成就來決定個人應享的財產、權勢和地位,是一個公平開放的社會 (D)春秋戰國時代 封建解體,君子陵夷小人上升,原有社會階層發生劇烈的變動

時 間 已知任官人數 平民出身人數 平民出身所占百分比 西元前 722~633 年 130 29 22

西元前 632~543 年 223 57 26﹪

西元前 542~464 年 163 49 30﹪

西元前 463~344 年 77 41 53﹪

西元前 343~221 年 120 67 56

39. ( ) 從西周衛盉銅器上的銘文記載「貴族間以土地交換禮器服飾的契約」到魯國「初稅畝」的實施,正說 明中國土地制度有下列何者的轉變? (A)土地私有化 (B)土地國有化 (C)土地貴族化 (D)土地 共有化

40. ( ) 戰國時期有一學派以五行相生相剋為基礎提出「五德終始說」,請判斷下列何者為該學派之觀點?

(A)禁絕商業追求富強 (B)厭戰重生,講求無為 (C)以仁為本,注重階級秩序 (D)氣運盛衰關乎 政權興亡

41. ( ) 范雎到秦國,上書秦昭王,得到召見。他提出策略:認為韓、魏與秦接壤,在地理上有「中國之處而 天下之樞」的重要戰略地位,是秦向外兼併發展的首要目標,這些主張以後基本上被秦昭王採納施行

(4)

請問范雎所提出的策略為何? (A)連橫 (B)合縱 (C)遠交近攻 (D)圍魏救趙

42. ( ) 史載:「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併弱,(甲)、(乙)、(丙)、(丁)始大,政由方伯。」資料中的(甲) (乙)(丙)(丁)最不可能是那個國家? (A)衛國 (B)楚國 (C)晉國 (D)秦國

43. ( ) 戰國以來,為因應日漸強大的北方游牧部族,秦、趙、燕三國都修築了規模頗為巨大的邊地長城。而 秦朝建立後,雖決定拆除各諸侯國城牆,但卻將邊地長城加以連接。請問下列關於此事的敘述何者 最不恰當? (A)象徵中國王朝一貫的閉關保守心態 (B)廢封建以行中央集權 (C)是戰國以來君主 集權的延續 (D)削除地方勢力以利國家統一

44. ( ) 資料一:「秦始皇欲傳位二世、三世,以至於萬世。」

資料二:「漢高祖在尊父為太皇的詔書:『父有天下,傳歸於子,子有天下,尊歸於父,此人道之極也。』又對 嘗規己為無賴的父親說:『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

資料三:「新莽末年,群雄紛冒劉氏起義,也是基於此種心態(理)。」

上述三項論述在反映那種政治心態? (A)禪讓政治 (B)天命靡常 (C)家天下 (D)選賢與能

45. ( ) 某人因北方部族威脅其統治,於天下初定之後率軍進擊,卻遭遇伏兵,後與此北方部族建立盟約才 得以脫困。請問此人所經歷之事為何? (A)陳勝的揭竿起義 (B)項羽的破釜沉舟 (C)劉邦的暗渡 陳倉 (D)高祖的白登之圍

46. ( ) 征伐匈奴的名將霍去病,姨母是漢武帝的皇后衛子夫,舅舅則是衛青。而其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

後來更得到武帝重用,成為託孤重臣,並曾廢立皇帝。由上述情形判斷,下列敘述何者較為合理?

(A)當時外戚頗為朝廷所重 (B)漢武帝以外朝取代了內朝宰相 (C)君主威勢受制於外朝大臣 (D) 是郡國並行政策下的世襲現象

47. ( ) 論者有謂:□□制度的本質相對而言是選賢與能的,著眼點是能力;而○○制度的本質是世襲的,

著眼點是血緣。並稱此兩種制度是中國王朝的核心問題,兩者相伴而生,運作良好與否,即成關鍵。

請問空格依序應分別為何? (A)禮樂、郡縣 (B)官僚、君主 (C)封建、宗法 (D)儒家、法家 48. ( ) 下列關於春秋與戰國時代的比較,何者敘述正確? (A)戰國時代因各國力行軍國主義,故國家數

目遠較春秋時代為多 (B)戰國時代社會流動更為劇烈,出現貴族陵夷、平民崛起的現象 (C)春秋 時代的冶煉技術先進,武器的材質逐漸從鐵器走向青銅器 (D)春秋時代諸子百家爭鳴,其中韓非 集法家大成,最受國君喜愛

49. ( ) 漢武帝派遣使臣出使西域,足跡及於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印度等地。幾位同學討論這一事件 的重要歷史意義,下列何種說法最適當? (A)這只是一時的戰略需求,並無後續影響 (B)漢朝因 此擊潰匈奴,漢文化才得以延續 (C)漢朝得以占領西域,進而主導中亞貿易 (D)中國得以認識西 域情勢,開展文化交流

50. ( )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人馬基維利說:「用法律者,人也;用暴力者,獸也。然法律常有不足,故不能 不用暴力。是故,國君宜兼用人獸競爭之術,否則不能永保其國。……效野獸之行者,莫若兼效獅與 狐。」由是可知,馬基維利的學說與中國那一學派相近?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 51. ( ) 高祖劉邦曾與諸王殺牲取血,並以手蘸血塗於嘴,議定「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請問下列關於其制定盟約的目的何者有誤? (A)使劉氏政權不受異姓功臣壓迫 (B)吸取嬴秦速亡 的教訓 (C)因劉邦出身平民,遂反對封建諸侯 (D)使地方宗室無力威脅中央

52. ( ) 西元前 681 年,齊桓公召集諸侯於山東會盟,同一世紀,晉文公也曾會盟諸侯,春秋晚期的吳王 夫差則於河南會盟諸侯,這些舉動的共同用意是 (A)對抗夷狄的入侵 (B)爭取天下共主的地位 (C)推動和平運動 (D)擴張自己的勢力

53. ( ) 清代學者汪中論述戰國初期某思想學派,提及:「其在九流之中,惟儒足與之相抗,自餘諸子,皆 非其比。」請問下列關於此學派的敘述,何者正確? (A)受到荀子「性惡」論的影響,主張統治者應 以嚴刑峻罰來控制臣民 (B)主張「絕聖棄智,絕仁棄義」 (C)後來因為過度強調儉約而逐漸失去吸 引力 (D)「五德終始說」是其主要思想

54. ( ) 社會階層是指社會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下的階層,如貴族、奴隸等;社會流動是指不同階層出身者可 以因為後天因素而轉換成另一個階層,如平民可以因為努力而變成官員。社會流動變大的意思是不 同階層出身的人轉換另一個階層的可能性變大。若用這二個概念分析春秋、戰國的歷史變動,何者為

(5)

是﹖ (A)社會階層的分級變少,社會流動則大 (B)社會階層的分級變多,社會流動也變大 (C)社 會階層的分級變少,社會流動也變小 (D)社會階層的分級變多,社會流動則變小

55. ( ) 有一段時間,戰國七雄中秦國以外的六國君主聯合彼此,共同對抗秦國,然而秦國的軍力、土地和 人民雖然不如六國總合,最後仍能兼併其他六國,一統天下,這是因為 (A)六國利害不同,難以真 正合作 (B)秦國聯合犬戎,一同對付六國 (C)秦國掌控豐富鐵礦,武器精良 (D)六國不如秦國曾 進行變法,國力落後

56. ( ) 周人的天下秩序觀以華夏為中心,周圍則是鄰近邦國,請問這些四鄰邦國和華夏的親疏遠近區分的 標準為何? (A)距離的遠近 (B)血緣的親疏 (C)文明的程度 (D)國力的強弱

57. ( ) 西周人文精神的昂揚,到了東周有何重要的發展? (A)造成封建制度的解體 (B)促成尊王攘夷思 想的產生 (C)造成諸子百家學說的盛行 (D)造成官學的興盛

58. ( )「周室東遷後,鄭莊公因為護衛有功,逐漸勢大。平王想用虢公分莊公之權,莊公不滿,平王懼,乃 以王子狐質於鄭,鄭公子忽質於周。」上述事情,反映了周室東遷後產生了什麼現象? (A)諸侯之 間彼此攻伐,毫無封建秩序可言 (B)周天子的地位大不如前 (C)鄭國興起,春秋五霸逐漸成型 (D)周室以交換人質作為友好象徵

59. ( ) 漢武帝即位後,身旁輔佐的大臣多為年事已高的功臣,對於君王行事作法多有阻攔,導致君權與相 權衝突。後來武帝自己提拔人才形成智囊團,重要政事也多與智囊團成員討論,造成下列何種現象?

(A)丞相職權被分割 (B)世家大族把持政權 (C)軍閥割據 (D)宦官與外戚爭權

60. ( ) 漢武帝登基掌權後,一改黃老無為而治的政策,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收歸國有,禁止諸侯 國鑄錢,於各州設刺史,發動對外戰爭,建立內朝以及獨尊儒術等。以上各種作為,代表秦漢以來 中國王朝持續發展的何種現象? (A)道家思想不再為君主所提倡 (B)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 (C)從 此未曾分封宗室諸侯王 (D)使君權得到內朝相權的輔佐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三) 台灣真是個可愛溫馨的社會,網路上流傳「Suspended Coffee

只有貴族和與貴族同宗的國人才有資格上戰場,而且戰場上還必須遵守戰爭禮儀,例

 「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培養學生的國民

發展階段 嬰幼兒期 童年期 青春期 成年期 老年期 生理成長.. 智力發展

從地理位置上作一觀察,中國可說是「東盟」最親密的近鄰。「東盟」對中國的外交政 策,大致上分為兩個重要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從 1990

臨時資助層階 第一期 2022年.

社區 社會 社會氣氛整體良好 出現了不同的行業 。 ,以切合社區的需要 弱勢社群

常識科的長遠目標是幫助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勇於面對未來的新挑 戰。學校和教師將會繼續推展上述短期與中期發展階段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