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軍事到經濟合作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從軍事到經濟合作"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1 冷戰時期的防衛性重建:西歐的協作和地區整合 (1945 至 2000 年)

││││││││││││││││││││││││││││││││││││││││││││││││││││││││││││││││││││││││││││││││││││││││││││││││││││││││││││││││││││││││││││││││││

西歐整合的歷史根源

  長久以來,西歐的整合都在爭議之中進行,亦一直是歐洲事務的中心議題。於二次大 戰結束之前幾年,連串的國際協約為歐洲國家之間的合作定下基礎。較為顯要的是 1944 年 的布雷頓森林會議。這個由來自44 國,共 730 個代表出席的會議,建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 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亦即世界銀行的前身。

  二次大戰結束,歐洲的發展由美國和蘇聯的兩個新冒起的超級強國決定。1947 年的馬 歇爾計劃使西歐的合作更進一步,卻同時加深東、西歐的矛盾。到1948,美國主導的經濟 合作總署成立,執行馬歇爾計劃的內容,西歐的歐洲合作全速進行。

從軍事到經濟合作

西歐的整合的一大助力,是美國為首的集體防禦計劃,1949 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

之後西歐諸國在1950 年亦自發組織歐洲防衛共同體。雖然建議最終在 1954 年被法國國會否 決,但西歐的合作卻未被阻延,在經濟領域上,進展更為理想。因應美國於 1940 年代末及 1950 年代初提出的援助,西歐各國得以由二次大戰過後的頹垣敗瓦中重新站起來。早於 1950 年 5 月,為配合西歐重建而成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誕生,其宗旨在於推動經濟發展和 減少失業。到1957 年,歐洲經濟共同體經羅馬條約而締定,成員以法國、意大利、西德和 荷、比、盧等為中心。該組織力圖穩定成員國的物價,並且去除各國之間的關稅,為更長 遠的合作作好準備。

東、西歐壁壘分明

到了1970 年代,英國及其他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成員紛紛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西歐 的經濟整合基本上形成。只是東西歐依然壁壘分明。為了抗衡有美國支持的西歐整合,蘇 聯也和東歐多國組成華沙條約組織,加強軍事和經濟合作。

  在西歐整合初段位置不明朗的西德,卻後來成為溝通東、西歐的重要橋樑。於 1963 至 66 年間,西德總理艾哈德企圖和蘇聯開始對話無果。繼任的總理勃蘭特終於在 1970 年成功 和東德總理會面。同年八月的莫斯科會議緩和了西德和蘇聯的緊張關係。1972 年的四國協 議,為東、西歐的合作推前一大步。該協議保證了西柏林的安全,亦正常化了在歐洲冷戰 前線的東、西德的關係。

從對立到融和

(3)

  東、西歐的關係始終深受美蘇關係影響。在 1980 年代,冷戰本來走向緩和之際,美國 總統列根的強硬態度卻使局面一變。反而在另一面,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提出體制改革和 新思維,減少對東歐的干預。所以,早於1980 年代中期,東歐各國在對內和對外事務已得 到了更大的自主。

  事實上,無論在結束冷戰和推動歐洲整合,戈爾巴喬夫的重要性都是無容置疑。倘若 沒有了他於改變歐洲悶局上的貢獻,1970 年代初「東方政策」也不會達致把歐洲聯為一體 的最終效果。於1989 年冬天開始,匈牙利、捷克、東德、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南斯拉夫 等紛紛推倒既有的共產政權,東歐集團迅速瓦解,東、西歐之間的屏障被去除。

結論

  冷戰結束後,新成立的歐盟進一步拓展歐洲整合。在 1990 年代,奧地利和瑞典先後成 為新成員。2004 至 2007 年,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波蘭和羅馬尼亞亦紛紛加入,可以想 像無論在地理和結構上,歐洲都會更趨一體化。

討論題目:

討論西德在1945 至 1990 年間的歐洲整合所扮演的角色。

(4)

2

││││││││││││││││││││││││││││││││││││││││││││││││││││││││││││││││││││││││││││││││││││││││││││││││││││││││││││││││││││││││││││││││

  1945 年 非政   , 府

組 織

在 年 署的聯合國 現 當 簽 憲章第 10 章 71 條 正式 出 。 中

  第 ,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通 的發展和進 廣泛 的應 用與普 球互 聯 訊 步 技 , 術 得到了 及,全

網 飛 速 的 發 展

, 國 際 非 政 府 組 織 藉 此 發 展 巨 大 資 料 庫

, 提 供

新 的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傳播的對象包括國家政府、跨國公司等國際組織,也包括世界各地的群眾。

因 為

(5)

全 球 化 的 發 展 及 地 球 村

的 非政府 成為 現今 世界的 物。於 題被 帶 舞台 的同時, 冒 起 ,國際 組織 已 普遍產 地區 及本 土性問 進國際

國 際 非 政 府 組 織 的 活 動 亦 擴 展 至 國 際 社 會 賑 災 及 組 織 緊 急 救

(6)

工 作

, 透 過 地 方 政 府

、 跨 國 公 司 與 本 地 需 要 救 援 的 人 士

, 對 發 展 中

的 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人道援助,以緩和生態環境、貧困、醫療衛生、犯罪、不平等及人口等問題。

國 際 非 政 府 組 織 的 援 助

  國 呢?最   際非政府組織如何改善現有的貧困狀況

典 的 就 電 中 型 視 廣 告 例子 , 是組 在 、 織不時

聯 上 ,以 促 社 慈善 事業。 網 或香港街 進 會 頭 呼 籲捐款

國 物 際非政府組織針對需要援助的群體進行經濟援助,

質 作主要體 現 的 濟 動中。 扶 貧 工 在早 期 救災救 運

並 教 和 且就長遠發展而言,提供 育

培 訓

課 ,以提 能 程 升勞 動 力。 此外 ,國 際非政府組織

過 議和爭 , 使 切 貧困地區實 需 倡 取 促 當地政府制訂 更 合 際 要的 政策 。

(7)

  國 所   際非政府組織 給予 的

助 以分為 直 接」 兩個 類別 。 可 「 接」與「 間 當國 際非政府組織

與 另 一 伙 伴

( 例 如

: 政 府

、 政 府 組 織 或 非 政 府 組 織

) 合 作 時

, 通 常 會 給 予 間 接 援

(8)

而 直 接 援 助

則 物 、 全 實 是直 接還 是間 接 包 括 分配 糧食 、提 供醫療 資 安 保證 及其他 時執行的 現場 支援。不 論 援助,

國 際非政府組織

所 活 皆可 分 為 技術性質 、 教育性質 、法 律性質或環境性質 。 有 動 類 存活性質 、 財政性質 、

跨 國 合 作

  關 4 條 7   於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環境保育工作,《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 及第

條 。 確立了組織的合法參與,促進跨國性的國際合作

   

國 際 非 政 府 組 織 亦 積 極 參 與 跨 國 性 的 衛 生 醫 療 協 作 服

務 ,最為顯著的是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成立,以及全球每年數以萬計的非政府組織參與愛滋病防治工作。

(9)

    國

際 非 政 府 組 織 向 國 際 社 會 推 行 非 營 利 性 及

非 國家性的國際性活動,在亞洲開發銀行的牽頭下,非政府組織向低收入人士提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

國 局 際 非 政 府 組 織 的 限

  除 ,   了以上談及的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協作外

同 時 不 可 避 免 存 在

著 局限

。 組

織 監督 各國 履 氣候變化 條約時, 沒 途徑正式參與監督 條約的 此外 ,在推行 在 行 有法定 實施 。

人 也 不 道主義救助時, 能阻止戰事的爆發和延續。國際非政府

織 面對 亦 政 治 權

的 問 腐 來 政權 時,在 大 抑制 了組織的 影響 力。 題, 當遇 到 敗及 拒絕外 干預 的 很 程度 上

(10)

  值 20 世 80   得關注的是,自 紀 年

代 以 來

, 非 政 府 組 織 的 興 起 是 全 球 性 的 現 象

, 以 多 元 化 的 組 織

、 宗 旨 和 口 號

, 參

(11)

加 國 際 集 會

、 演 講

和 遊行,並於醫療、文化、教育、人權及環境等各個領域中,對世界經濟、和平與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討 題 論

你 何 程 素所 影響? 認為在 種 度上國際非政府組織援助的有效性會受本土的因

(12)

3 糧食全球化:經濟、政治和社會

││││││││││││││││││││││││││││││││││││││││││││││││││││││││││││││││││││││││││││││││││││││││││││││││││││││││││││││││││││││││││││││││

糧食全球化與戰爭

糧食的全球化最早於15 世紀開始。在地理大發現的時代,由於航海技術的進步,歐洲 人開始前往世界各大洲,使世界人口和食物的流動增加,並開始改變人類的飲食習慣和選 擇。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中,糧食是個關鍵的戰略問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英國 海軍對德國的封鎖,加上德國政府將大部份糧食留給軍隊使用,最終導致 1917 至 1919 年間 有近750,000 人死於饑餓和營養不良。另一方面,德國海軍亦嘗試切斷英國從世界各地獲得 糧食,但並未成功。在1933 年,納粹德國獲得政權後,即加強國家對糧食生產和消費的控 制,對糧食生產的需求亦使希特勒決定入侵俄羅斯和烏克蘭等地。在亞洲,日本於 1931 年 入侵中國東北,其後亦希望將該地變成其糧食生產地。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糧食全球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歐,北美和亞洲一些地區得以享受相對和平與穩定。這一 時期也標誌著跨國食品企業的延續,甚至擴張。它們大多能夠支配個別食品的生產、加工、

運輸、分配、以至零售。它們在此期間亦擴張到發展中國家,開發新資源和市場。除了食 品生產企業,這個時期亦見證了國際連鎖快餐店的出現。他們不僅影響了人類的飲食習慣,

亦傳播它所代表的資本主義現代性。這一時期也被稱為「第二次農業革命」。這場革命的 根源是農業化學,特別是化肥的使用。化肥由歐洲和北美的工業化國家逐漸傳播到世界各 地。化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其間取得不少突破,為戰後化肥和農藥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 礎。可是,過度使用這些化學品對人類可能造成的健康影響至今尚未釐清。同時,有關糧 食的技術如冷藏、運輸、包裝、改善品種、雜交法等亦見進一步發展。

  雖然糧食生產在1945 年後繼續增加,但分配問題仍遠未解決。發達國家衍生了因為過 量飲食以及快餐文化而出現的肥胖問題。1970 年代以來,經濟發達而且人均食品消費出現 顯著增長的國家,如中國等,亦開始出現類似問題。可是,另一方面,飢荒在發展中國家 奪去了世界各地數以百萬計的生命。這些災難的出現並非全因為天然災害。例如,在1958 年至1961 年間,由於中國政府政策不周,數以百萬計的中國人死於飢荒。

國際間在糧食問題上的合作

第 一 次 國 際 間 在 糧 食 的 問 題 上 合 作 早 於 1905 年 已 經 出 現 。 當 時 , 國 際 農 業 學 會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在羅馬成立,歐洲各國均派出代表參加。在 1945 年,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成為聯合國的下屬機構。在 1945 年和 2010 年間,聯合國建 立了以下的會議和組織,以補充糧食和農業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1961)、世界糧食會

(13)

議(1974)、世界糧食理事會(1974-1993)、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1996, 2002, 2009)

等,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組織促進國際間在糧食問題上的合作,建立了如下機構:世界貿 易組織(1993)、全球糧食安全計劃(世界銀行)(2010)、歐洲食品安全局(歐洲聯 盟)等。這些國際組織肩負各種任務,包括援助遭受飢荒的國家,統一食物安全和計量標 準,監控食物安全,監察市場並建議措施,以在必要時調節市場,消除如關稅保護等貿易 障礙,減少糧食價格波動,並推動科技發展,鼓勵先進技術、聯合研究以及傳播。

  從1945 年至今的國際糧食合作,成效有限。首先,冷戰的背景使任何達成國際協議的 過程均高度政治化和充滿對抗性。而且,處理糧食問題時,在不同層次和不同組織之間亦 出現不少張力。

國際合作的局限

  某些國家的糧食問題不能單靠糧食援助解決。例如,一些非洲國家變得過分依賴發達 國家的免費糧食援助。糧食援助使那些國家失去提高生產力和改善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此 外,在法制不健全的國家,貪官往往侵吞糧食援助,並把它們轉售。這些情況均使國際組 織難以確保有需要者得到適切的幫助。此外,其他因素也阻礙了國家之間就糧食問題進行 更有效的合作,如國家的商業競爭、生產力的瓶頸,投機和貿易壁壘、既得利益、新技術 的不確定性、以及推動食品價格上漲和下降的石油價格。

  過去兩個世紀的糧食生產工業化導致大量浪費,更對環境造成持久的影響。例如,過 度種植和生產,亦使生物多樣性遭到無可彌補的損失。因農業生產的污染亦愈見嚴重。

糧食全球化的社會和文化面向

  糧食問題和文化以及階級問題緊密相連。為保護本土文化,抵制全球化,「國菜

(national cuisine)」的概念變得愈見重要。另一方面,在一國之內不同地區飲食習慣 的不同則挑戰所謂「國菜」的概念。近年,飲食文化亦和自然保育以及保存傳統等扣上關 係。這些問題亦可能影響國際合作。

  糧食的全球化從不同角度影響了世界。人類在糧食方面的國際合作由來已久,但直至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在糧食的合作才獲得重要的進展。就目前所見,國際合作雖然困難,

但仍有一定的成果。

討論題目:

在你每天的食物之中,哪些是國際合作而來的成果?

(14)

4 1978 年

革 放 與 本 的 關 開 : 中 國 的 現 代 化 及 其 日 係

││││││││││││││││││││││││││││││││││││││││││││││││││││││││││││││││││││││││││││││││││││││││││││││││││││││││││││││││││││││││││││││││

新 中 國 成 立

與 戰 發 韓 爆

二 爆 民黨 與 產 之間的內戰。 次 世 界大戰結束後,中國國內 發了國 共 黨 1949 年 10 月

1 日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成

立 。雖然中國歷史進入新的一

頁 隨 繁榮 安 勢 說 ,但在 後的 數十 年間,國內 定的 局 可 是得來不易。 1950

年 韓 ,

戰 發,中國 與 爆 美國 正面 交鋒 。戰爭最終於 1953

年 交 結束,

各 方簽訂 》 敵 而 全 減。 《朝鮮停 戰協定 。然而,中美兩國之間的 意卻未因 此 完 消

戰 後 的 中 國

與 本 日

1955 年

, 中 國 開 始 嘗 試 與 東 南 亞 國 家

(15)

建 立 官 方 外 交 關 係

。 在 萬 隆 會 議 上

, 周 恩 來 總 理 提 出 著 名 的

《 和 平 共 處 五 項 原 則

(16)

五 項 原 則 是

: 第 一

、 尊 重 他 國 領 土 主 權 完 整

; 第 二

、 不 干 涉 他 國 內 政

; 第 三

、 互 不 侵 犯

(17)

; 第 四

、 平 等 互 利

; 第 五

、 和 平 共 處

。 透 過 致 力 宣 傳 這 五 大 國 際 交 往 原 則

, 中 國 得

(18)

會 國 家 的 熱 烈 歡 迎

。 同

時 用參與 ,中國亦利

次 萬隆 會議的 會,成 分 洲國家及 非 官 關 。 機 功與 部 亞 洲國家建立了 正式 的 方外 交 係

正 當 中 國 致 力 參 與 國 際 事 務 的 同 時

, 於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中

(19)

戰 敗 的 日 本 正 處 於 盟 軍 佔 領 期 之 中

。 在 麥 克 阿 瑟 將 軍 的 主 導 下

, 美 國 正 努 力 解 除 日

(20)

武 裝

, 並 嘗 試 在 日 本 傳 統 思 想 體 系 中 植 入 民 主 觀 念

, 以 求 改 變 日 本

。 雖 然

, 美 國 管 治 日

(21)

本 的 政 策

, 都 以 消 除 日 本 對 世 界 的

威 為 的 但是,美國 然容 許日 本在和 的大前提下,發展其 化與 經濟。 脅 目 ; 仍 平 政治 、軍事、 文 1951

年 管 ,盟軍

期 結束,根 據《舊 山 ,美國 國家 管 還予 日 政府 。 金 和約 》 將 治權 歸 本

戰 後 中

日 係 關 的 分 期

無 論 是 中 國 還 是 日 本

, 在 第 二 次 世 界

(22)

結 束 以 後

, 都 掀 起 歷 史 的 新 一 頁

。 兩 國 之 間

的 係 關

也 無疑走 段。總的來 ,戰後中 日 係 致 可 個時 期: 一、從 進一個新 階 說 關 的發展,大 上 以劃分為 四

1949 至 1958 年 ,是兩國

維 民 交 時 ; 持 間 往 期 二、從 1958 至 1971

年 日 ,是中

關 從 和的關 時 ;三 、從 係 交惡 走向緩 鍵 期 1972 至 2006

年 係 ,是兩國關

的 穩 定 發

展 , 方 端 說 外 關 、從 期 雙 雖然時有爭 ,但總的來 , 交 係緊 密; 四 2007

至 ,是 雙 關 的 立時 期 今 方 係反 覆 對 。

(23)

戰 後 中 日

民 間 往 與 兩 國 外 交 交

回 1950 顧

年 代

, 中 國 於 韓 戰 中 與 美 國 交 戰

, 在 某 程 度 上

, 可 說 是 間 接 與 日 本 為 敵

。 韓

(24)

, 日 本 是 美 國 於 遠 東 最 大 的 軍 事 基 地

。 而 在 外 交 上

, 日 本 與 台 灣 簽 訂 象 徵 中 日 兩 國 停

(25)

戰 的

《 日 華 條 約

, 更 增 加 了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與 日 本 之 間 的 敵 意

。 由 於 中 日 兩 國 之

(26)

有 正 式 的 外 交 關

係 與台 灣 題等等因 素 關 的發展主要依 賴民 間 往 尤 例如 在 ,加 問 ,戰後中 日 係 交 , 其是經貿合作。 上 美 國

1950 年 代初,中

日 間貿易總 額便高 三千萬 鎊 兩國間的 雙邊民 達 英 。

雖 然 欠 缺 正 式 官 方 外 交 關 係

, 中 日 兩 國 之 間 的 交 流 仍 能 依 賴 緊 密

(27)

的 經 貿 合 作 得 以 維 持

。 不 過

, 兩 國 之 間 仍 然 因 為 不 少 複 雜 的 問 題 而 爭 論 不 休

。 就 對 書寫 歷史的不同 日 力,多年來一直不 斷 改 其 中 一個重大爭議, 是兩國 於 態度 。 本國內的 右翼勢 篡

1930 年 代

(28)

對 於 中 國 及 韓 國 的 侵 略 史 實

。 對 於 此 一 情 況

, 中 國 十 分 不 滿

。 另 外

, 日 本 政 府 官 員 或 政

(29)

客 多 年 來 一 直 不 斷 參 拜 安 放 甲 級 戰 犯 靈 位 的 靖 國 神 社

, 令

中 認 國

定 本 於 年發動 華戰爭一事根本 無 意。 凡 種種 ,都 對 係 構 障 。 日 對 當 侵 毫 悔 此 兩國關 的發展 成重大 礙

釣 台 魚

爭 議

除 了 歷 史 意 識

(30)

, 中國

與 本 因為 釣魚 台 土 ,為兩國之間的 交 係 上不少 力。 釣魚 台 於 日 又 領 爭議而紛爭不 斷 外 關 添 張 爭議 始

1970 年 代

, 至 今 仍 未 解 決

, 一 直 是 中 日 外 交 發 展 中 的 重 大 難 題

。 兩 國 於 此 問 題 上 各 不 相

(31)

, 相 信 短 期 內 亦 難

就 此問

題 成 何 識 協議。這 對 兩國之間 繼 發展更為 緊 的 係 當 構 負 。 達 任 共 或 於中 日 續 密 雙邊 關 , 然 成 面影響

日 係 關 的 展 望

展 望 未 來

, 中 日 關 係 的 發 展 勢 將 面 對 更 多 挑 戰

。 要

(32)

爭 執

, 日 本 應 當 正 視 中 國 的 重 要 性

; 而 雙 方 之 間 的 正 常 交 往 及 深 入 認 識

, 也 非 常 重 要

(33)

要 達 成 這 個 目 標

, 中 日 兩 國 之 間 的 深 層 文 化 接 觸

, 至 為 必 要

。 事 實 上

, 中 國 與 日 本

(34)

應 當

明 兩國關 的重要 , 不只 單單 是兩國 人 所 注 問 ; 洲未來和 平 所 白 係 性 它 政府 及 民 關 的 題 更是 亞 的關 鍵 在。

討 題 論

認 將 日 係 如 發展 ? 為 來的中 關 會 何

(35)

5 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演變:邁向地區性合作

││││││││││││││││││││││││││││││││││││││││││││││││││││││││││││││││││││││││││││││││││││││││││││││││││││││││││││││││││││││││││││││││

何為「東南亞」

無論是地區整合進程,還是整體對外關係,東南亞地區在二十世紀一百年內經歷了空前 的發展。回顧過去數十年的歷史,「東南亞」作為一個地域觀念,主要始於第二次世界大 戰期間;現今,我們都已習慣用「東南亞」此一地域名稱來概括位於此地區內的十一個國 家,她們分別是: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汶萊、新加坡及東帝汶。

「東盟」的成立與發展

「東盟」的前身,是馬來亞、菲律賓與泰國於 1961 年合作成立的「東南亞聯盟」。雖然 東南亞國家有志成立地區合作組織,藉以維護區內和平,但即使是「東南亞聯盟」成立以 後,區內仍然充斥著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爭執與鬥爭。未幾,「東盟」於1967 年正式成立,

並發表《東盟宣言》。及後,隨著組織的日益壯大,越南、緬甸、老撾及柬埔寨先後於 1990 年代加入「東盟」。而新近獨立的東帝汶,亦於 2006 年向「東盟」提出加入申請,成 為候選成員國。

「東盟」成立後的其中一個重大貢獻,是致力推動東南亞地區的「中立化」。根據《東 盟宣言》及《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東盟」成員國承諾尊重彼此的國家獨立原則、國 家主權、領土完整、國民身份認同,並致力達至成員國之間的地位平等。另外,為了鼓勵 東南亞地區內不同國家人民之間的和平與合作,「東盟」成員國努力遵守互不干涉內政的 原則;在遇上爭執與糾紛時,亦強調利用和平協商的方法來解決爭議。對於上述「東盟」

的運作原則,我們應當給予高度關注;尤其是該組織強調成員國之間應該時刻考慮彼此的 不同國情,致力做到「求同存異」這一點。時至今日,「東盟」已經成為東南亞地區內有 力維持區域和平的實體組織,而其於政治、外交及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成就,亦實在不容 忽視。

「東盟」與中國

從地理位置上作一觀察,中國可說是「東盟」最親密的近鄰。「東盟」對中國的外交政 策,大致上分為兩個重要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從1990 年至 1997 年,可視為「東盟」成員國 家與中國關係正常化的重要時期:在這段時間內,新加坡成為中國第五大外資來源國;而 印度尼西亞與中國之間的外交關係也成功地走向「正常化」。自 1997 年起至今,是「東 盟」與中國外交關係發展的第二階段,我們在這段時期內目擊「東盟」與中國走向更緊密 的相互合作。這種緊密的合作關係,可見於兩者之間在政治、地區安全、經貿、文化及國 防戰略等各方面的充足聯繫。長時期的緊密合作,促成「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的成

(36)

「東盟」中國關係中的不明朗因素

談及多邊關係,當然沒有可能只有純粹的積極發展。「東盟」與中國之間的外交關係,

仍然存在不少負面因素。近年,「東盟」固然致力深化與中國在各方面的多元合作,但無 可否認,對於不少東南亞國家來說,中國仍然是一個重大威脅。長久以來,東南亞國家都 被不少西方國家視為「圍堵」中國的最佳棋子,中國因而與部分東南亞國家在外交發展上 產生不少「裂縫」。雖然,隨著近年中國與部分東南亞國家關係日益密切;例如印度尼西 亞日漸緊靠中國,試圖藉著中國的支持爭取更高的國際地位;馬來西亞則在經貿發展上與 中國緊密聯繫,藉以爭取更大的經濟利益;但在政治問題及國防考慮兩方面,無論是印度 尼西亞,還是馬來西亞,都明顯更加靠向美國。這就可以說明,「東盟」與中國的外交關 係之中,尚有不少不明朗因素。

關於「東盟」的未來展望

毋庸置疑,關於「東盟」的未來發展,有兩點至為關鍵:第一,這個區域組織如何面對 將來陸續出現的各種新挑戰?第二,組織內各個成員國之間的爭執,如何妥善地解決?以 下列舉的一些問題,可能有助我們深入思考「東盟」將來或會遇到的挑戰,以及其解決各 種困難的具體方案。例如:作為一個屢屢被西方世界批評的政權,緬甸軍政府是否破壞了

「東盟」的國際形象?印度尼西亞曾經是「東盟」成立初期的領導核心,但近年該國國勢 衰落,「東盟」的領導權實際上已經落入迅速崛起的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及新加坡手 中。「東盟」成員國之間的領導權鬥爭,會否為一直強調「和諧合作」機制的「東盟」帶 來破壞?「東盟」成立以來,一直致力追求東南亞地區「經濟一體化」,然而組織內各成 員國之間經濟規模的懸殊,卻是人所共知的事實。這種經濟上的重大差距,對於「東盟」

所追求的「經濟一體化」,又帶來甚麼重大影響?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即為兵家必爭之地,

時至今日,中國、美國、日本及印度等大國仍然積極拓展自身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

「東盟」致力提倡東南亞地區中立化,但面對這些大國,「東盟」作為一個地區組織,又 是否有足夠的力量以作抗衡?以上種種問題,均足以反映「東盟」作為一個地區政治實體,

雖然極力推動東南亞地區的和平進程;然而在其未來的發展道路上,仍必須面對不少重大 挑戰。

討論題目:

1. 作為一個屢屢被西方世界批評的政權,緬甸軍政府是否破壞了「東盟」的國際形象?

2. 「東盟」成員國之間的領導權鬥爭,會否為一直強調「和諧合作」機制的「東盟」帶來 破壞?

3. 「東盟」成員國之間經濟規模的懸殊,對於「東盟」所追求的「經濟一體化」,又帶來 甚麼重大影響?

4. 面對中國、美國、日本及印度等積極拓展自身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的大國,「東盟」

作為一個地區組織,又是否有足夠的力量以作抗衡?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隨著肺炎疫情擴散,與中國大陸經貿往來密切的東南亞各國,經濟各個層面逐漸受到衝擊。中國

「禪宗的大德們,除了造廟、修塔而外,還能作些什麽?中國佛教進入了從來未有的 險惡階段。」

依據就業服務法第 55 條規定,雇主聘僱外國人從事海洋漁撈工

Tuskegee 是美國南方的一個地方,美國聯邦政府從 1932 年至 1972

Tuskegee 是美國南方的一個地方,美國聯邦政府從 1932 年至 1972

根據冉雲華教授〈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一文的研究,中國佛教從第五世紀後期 到第七世紀初,禪法開始在各地流傳開來,大致發展成四個不同的流派: (一)

至 1960 年代初期,以西歐六國為核心的協作已漸具規模,並已達到一定程度上的軍事和經濟整 合。更重要的是,法國和西德兩國的領袖亦較能通力合作。從 1949

1931 年 9 月 18 日,駐中 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在瀋陽 柳條湖附近,炸毀了南滿鐵 路的其中一段,並誣稱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