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原子的世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原子的世界"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八章 進入原子的世界

鉛筆蕊的顏色是黑色的,金子是黃色的,那他們的組成成分究竟有何差異呢?莊子這本書裡 曾說: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但你可曾想過,切到最後會變成什麼東西呢?而水蒸 發後,為什麼會消失在你我面前呢?均是本章的重點。 8-1 元素 一. 元素與化合物: 於先前的章節中曾提到純物質又可細分為元素與化合物, 1.元素:由單種原子所組成;不能用加熱、照光、通電等普通方法分解出其他物質,即稱之 為元素。如,氧、氮、鎂、銅、鐵、金等等。目前約一百一十種。在普通的化學實驗室中,不論如 何,都無法從純汞或純氧中分解出任何物質,所以汞、氧氣均是元素。目前為止,已知元素 有109 種,其中 88 種存在於自然界,其餘 21 種為人造元素。 2.化合物: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元素依一定比例結合而成的純物質。如,糖(白糖、冰糖)、 純水、二氧化碳、酒精、硫酸等等。一般而言,化合物的性質與組成元素的性質完全不相同。以 電解水為例,水可分解成氫氣與氧氣,但氫氣與氧氣則無法再分解了。所以,水是化合物, 而氧氣與氫氣是元素。 <補充>: 氧氣的發現,氧氣對於人們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但一直到西元1774 年才真正的被確 定氧氣的性質。西元1772 年時,法國科學家拉瓦節曾指出磷(P)、硫(S)在空氣中燃燒以後,重 量會增加,乃是因為吸收了空氣。於西元1774 年,普利士利於實驗室中利用如右圖裝置製造 出新的空氣,更斷定此氣體就是燃燒物質時所吸收的氣體,並命名為氧氣。 二. 元素符號:化學上為研究方便起見,每一種元素都有其特定的縮寫符號來代替,就叫做 元素符號。 1.以各元素的拉丁文或英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以印刷體大寫表示。如,氫(H)、氧(O)、碳 (C)。 2.若有兩種以上的元素,其名稱的第一個字母相同時,則於大寫 的第一字母後面另加一小寫字母來分辨。如,鈉(Na)、氖(Ne)。 一. 元素的分類:依其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可將元素分成兩大類,即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 素,分述如下: 1.金屬元素:金屬元素有下列性質, (1).除了金(金黃色)與銅(紅色)以外,大部分的金屬都是銀灰色。 (2).具有金屬光澤:新的切開面都具有金屬光澤。 (3).高熔點、高沸點:除了汞(Hg)、鎵(Ga)是液體以外,均以固體存在。 (4).具有延展性。 (5).熱與電的良導體。 (6).與氧氣結合,可得金屬氧化物,若可溶於水則呈鹼性。

(2)

2.非金屬元素: (1).沒有一定的顏色,如氟(F、淡黃色)、氯(Cl、黃綠色)、溴(Br、暗紅色)、碘(I、紫黑色) 、硫 (S、黃色)。 (2).不具有金屬光澤。 (3).熔點低、沸點低。 (4).不具有延展性,較易碎裂。 (5).熱與電的不良導體。除石墨以外。 (6).與氧氣結合,可得非金屬氧化物,若可溶於水則呈酸性。 二. 元素的命名:我國對元素的命名有一套法則,除了古代已知的元素依其原來的命名外, 其餘元素則配合元素性質或西文讀音來加以命名。並根據各元素在常溫、常壓下的狀態, 配合不同的部首。其規則是: 1.元素名稱各以一字表示。 2.金屬元素從金字旁。如,銅(Cu)、銀(Ag),但汞(Hg)除外。 3.以固態存在的非金屬元素,從石字旁。如,碳(C)、硫(S)。 4.以液態存在的元素,從水字旁。如,溴(Br)、汞(Hg)。 5.以氣態存在的非金屬元素,從气字旁。如,氫(H)、氧(O)。 三. 元素之最: 1.密度最小的元素是氫(H)。 2.熔點最高的金屬元素是鎢(W);熔點最低的金屬元素是汞(Hg)。 3.最易導電導熱的金屬是銀(Ag);延展性最大的金屬是金(Au)。 4.硬度最大的元素是金剛石(C)。 5.非金屬元素中能導電的是石墨(C)。 6.常溫下,液態金屬是汞(Hg);液態非金屬是溴(Br)。 四. 必背的元素與元素符號: 元素 氫 氦 碳 氮 氧 氟 氖 鈉 鎂 鋁 矽 磷 元素符號 H He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元素 硫 氯 氬 鈣 錳 鐵 鈷 銅 鋅 溴 銀 金 元素符號 S Cl Ar Ca Mn Fe Co Cu Zn Br Ag Au 元素 鎢 汞 碘 鉛 鎳 錫 鉑 鉀 元素符號 W Hg I Pb Ni Sn Pt K <補充>:若依狀態來分,元素可分成固態、液態及氣態。

(3)

1.固態(s):又可細分為金屬(部首從金部,如鐵(Fe)、銅(Cu)。)與非金屬(部首從石部,如碳 (C)、矽(Si)。)。 2.液態(l):部首從水部。包括液態金屬汞(Hg)、液態非金屬溴(Br),但鎵(Ga)與銫(Cs)則可視 為例外。 3.氣態(g):常溫下均為非金屬,部首從气部。如,氧(O)、氮(N)。 <小試身手>: 1.下列何者是鉛的元素符號? (1)Fe (2)Hg (3)Pb (4)Al。

2.下列哪一個物質不是元素? (1)鈉(Na) (2)銀(Ag) (3)碳酸鈣(CaCO3) (4)氦(He)。

3.下列何者有誤? (1)元素有固定的性質 (2)化合物無一定的性質(3)元素化合時有選擇性 (4) 混合物仍具有成分物質的特性。 4.下列哪一個不正確? (1)金屬元素密度小,而非金屬元素密度大(2) 金屬元素熔點高,而非 金屬元素熔點低 (3)金屬元素導電性好,而非金屬元素導電性差 (4)金屬元素可以和氧氣化合, 而非金屬元素亦可與氧氣化合。 8-2 常見的元素 一. 碳、矽、硫: 1.碳(C)的性質與用途: (1).石墨與鑽石皆由碳元素所組成。但,鑽石透明無色,陽光照射下顯得光彩奪目,且是 最堅硬的物質;而石墨則呈黑色,俗稱黑鉛,是唯一可導電的非金屬元素,可作為乾電池的 電極,亦可做鉛筆筆芯(石墨與黏土混合)。 (2).活性炭的主要成分也是碳,由於他有許多的孔洞,故可吸附水中及空氣中的雜質, 常見於空氣濾清機、飲水機、防毒面具內的吸附劑及淨水器等等。 (3).影印機或雷射印表機列印時,亦是利用碳粉,影印出所需要的文字與圖案。 <Note>:家庭用瓦斯燃燒時,若火焰呈淡藍色,則表瓦斯燃燒完全;若呈黃紅色,則表燃 燒不完全,除了會發生一氧化碳中毒外,也會使鍋子燻黑。 2.矽(Si)的用途與性質: (1).電晶體中的主要成分就是矽元素。因此利用電晶體製成的電器,其體積可愈來愈小。 (2). 玻璃及砂石中的主要成分是含氧及矽的化合物。 <Note>:地球外殼中含量最豐的元素是氧(O)、矽(Si)、鋁(Al)、鐵(Fe)。 3.硫(S)的用途與性質: (1).通常可於火山噴氣口及溫泉出水口看到一種黃色的粉末,這就是硫。

(4)

(2).硫可製造火藥、硫酸等等。 (3).硫於常溫下很安定,燃燒時會產生藍色火焰並產生二氧化硫(SO2),若二氧化硫溶於 水,則可得亞硫酸(H2SO3)。並使石蕊試紙呈紅色。 硫 + 氧 → 二氧化硫 ( S + O2 → SO2 ) 二氧化硫 + 水 → 亞硫酸 ( SO2 + H2O → H2SO3 ) <小試身手>: 1.非金屬元素中唯一可以導電的是 (1)C (2)Si (3)S (4)Fe。 2.鑽石與石墨的性質中,下列敘述中何者是共同點? (1)顏色 (2)導電性 (3)硬度 (4)在空氣中 強熱後的產物。 3.有關硫的敘述,下列何者不正確? (1)為淡黃色粉末 (2)常溫下很不安定 (3)燃燒後會生成二 氧化碳 (4)燃燒的火焰成淡藍色。 4.燃燒後產物溶於水,可使濕的石蕊試紙呈紅色的是 (1)Mg (2)Na (3)S (4)K。 二. 鐵、鋁、銅: 1.鐵(Fe)的用途與性質: (1).自然界的鐵礦大多是鐵的氧化物。 (2).依據鐵所含雜質的多寡可分成生鐵、熟鐵及鋼三種。 ☆生鐵:利用焦煤在高溫時,即可將鐵礦練製成的鐵,即是。含碳量最多,質硬而脆,適 合灌入模型中鑄造,故又名鑄鐵。常用於製造鐵管、鍋、爐、農具等等。 ☆熟鐵:生鐵中除去其中所含的雜質,就成了熟鐵。熟鐵是很純的鐵,富延展性,適合高 溫鍛接,故有名鍛鐵。常用於製造鐵釘、鐵絲及鐵板。 ☆鋼:含碳量介於生鐵與熟鐵之間。兼具兩者的特性,既可鑄造亦可鍛燒,用途極廣。常用 於製造鐵軌、槍、砲、造船等等。 <Note>:合金,將不同金屬均勻混合在一起所形成。如: ☆不鏽鋼:是鋼、鎳與鉻的合金,為製造廚具及醫療器材的材料。 ☆K 金:因為純金很軟,可加些少許的銅、銀增加其硬度。 2.鋁(Al)的用途與性質:鋁是地殼中含量豐富的金屬元素。 (1).鋁的密度小,大約是鐵的三分之一。 (2).鋁的氧化物質地細緻且不易脫落,故可保護內不防繡。 (3).常用於製造鋁門窗、鋁箔、飛機材料等等。 3.銅(Cu)的用途與性質: (1).銅為紅色具金屬光澤的金屬,且熔點頗高。 (2).銅的導電性好,僅次於銀。 (3).長久置於潮濕的空氣中,會生成有毒的銅綠;若在空氣中燃燒,則會生成黑色的氧 化銅。 (4).常用於製造電線、電器用品及與電有關之電器。 (5).銅的合金:銅亦可和許多金屬形成合金。 ☆青銅:主要由銅(Cu)與錫(Sn)所製成,古時候的青銅器。 ☆黃銅:主要由銅(Cu)與鋅(Zn)所製成,可製造水龍頭、裝飾品。

(5)

<小試身手>: 1.黃銅是銅與何種金屬的合金? (1)Ni (2)Zn (3)Sn (4)Ag。 2.關餘生鐵、熟鐵與鋼的含碳量順序是 (1)生鐵 > 熟鐵 > 鋼 (2)生鐵 > 鋼 > 熟鐵 (3)鋼 > 生鐵 > 熟鐵 (2) 鋼 > 熟鐵 > 生鐵。 三. 金、銀、汞、鎢: 1.金(Au)的用途與性質:俗稱黃金。 (1).黃色、柔軟、有光澤的金屬。 (2).金是活性很小、延展性最好的金屬。 (3).也是非常好的墊、熱良導體。 (4).主要用於製造錢幣及飾物或者電子工業的抗腐蝕導線。 2.銀(Ag)的用途與性質: (1).銀是導電及導熱性最好的金屬。 (2).常用於電子工業或者製造錢幣、飾物及高級餐具等等,亦可用於填補牙齒(銀粉與水 銀的合金),而照相底片與印相紙的感光材料亦是含有銀的化合物(溴化銀)。 <想想看>:為什麼銀飾品,於火山或溫泉附近,很容易就變成黑色? <Ans>:因為銀金屬一遇到硫之蒸氣或硫化氫,則會生成黑色的硫化銀。 3.汞(Hg)的用途與性質:俗稱水銀。 (1).由於水銀是液態,因此可作為溫度計與氣壓計的材料。 (2).日光燈管內亦含有微量的汞蒸氣。 (3).水銀具有毒性,故含有水銀的物質不可隨意丟棄。如,水銀電池(含有氧化汞)。 (4).汞的處理,可利用真空法吸取清除或是利用灑些鋅粉或硫粉。 4.鎢(W)的用途與性質: (1).鎢是堅硬且不易熔化的金屬,是元素中熔點最高的,可作為電燈泡的燈絲。 (2).碳化鎢則是由碳與鎢所形成的化合物,質地堅硬,可以製作鑽孔、切割及研磨的工具 <小試身手>:

1.作為照相底片的感光材料的金屬是 (1)Au (2)Ag (3)Sn (4)Ni。

2.有關金屬元素的性質與用途,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1)延展性最好的金屬是 Ag (2)廢棄的日 光燈管會造成汞污染 (3)熔點最高的金屬是 Pt (4)常作用乾電池內殼的材料是 Cu。 3.火山地區的空氣因為含有硫化氫氣體,很容易使何種金屬元素變成黑色斑點 (1)Au (2)Ag (3)Cu (4)Na。 4.下列關於金屬元素的敘述,何者錯誤? (1)銀粉與水銀所形成的合金,可用於填補牙齒 (2) 照相底片的感光物質是銀 (3)金的主要用途是製造錢幣與飾物 (4)汞蒸氣有毒,不過日光燈 中卻含有微量的汞蒸氣。

(6)

8-3 原子與分子 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子曾說:如果哪一根短棍,每天切去一半,這樣一直切下去,永遠也切 不完。而這就是本章節所要探討的。 何謂分子?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原子所組成的粒子,即稱之為分子。如,氮氣(N2)、氧氣(O2)、二 氧化碳(CO2)等等。但亦有單原子分子,例如,惰性氣體氦氣(He)、氖氣(Ne)、氬氣(Ar)等等。圖 例說明如下: 一. 早期的原子說:最早關於原子的說法是於西元前四百年左右,希臘哲學家曾認為物質是 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所組成。且原子是堅硬的,更具有一定的形狀與大小;並認為原子是永 遠存在的,不可無中生有更不會無故消失,但可經由結合、分離再重新組合而形成其他物 質。 二. 道耳吞的原子說:一直到了十九世紀初,英國科學家道耳吞,才根據一些實驗結果而提 出了原子說。內容如下: 1.一切物質都是由稱為原子的微小粒子所組成,這種粒子是不能再分割的。 2.相同元素的原子,其原子質量與原子大小均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其原子質量與原 子大小均不相同。 3.化合物是由不同種類原子以固定的比例組成。如,水是由氫與氧原子所組合而成。 4.所謂的化學反應,是原子間以新的方式重新結合成另一種物質,在反應的過程中,原 子不會改變它的質量或大小,亦不會產生新的原子,或消失任何一個原子。如,兩個氫分子 與一個氧分子,反應可生成兩個水分子,圖解如下: 2 氫 + 氧 → 2 水 ( 2 H2 + O2 → 2 H2O ) 三. 根據道耳吞原子說解釋質量守恆定律與化學反應:以氫氣燃燒產生水來解釋。氫通常以氫 分子(雙原子)的形態存在,而氧亦是相同以氧分子(雙原子)的形態存在;發生化學反應後, 原子會重新排列,形成新的分子,但原子不會無中生有亦不會無故消失,如下頁圖。

(7)

四. 化學變化的前後改變: 1.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數目、質量不變。 2.反應前後分子的種類、數目會改變。 3.反應前後總質量不變。 4.反應前後原子重新排列。 <小試身手>: 1.不論何種物質,都是由極小的原子所組成,這種說法叫做 (1) 波以耳 (2)法拉第 (3)亞佛加 厥 (4)道耳吞 原子說。 2.A 物質是由銅種類原子所組成,B 物質則是由不同種類原子所組成,則 (1)A 是化合物,B 是混合物 (2) A 是元素,B 是化合物 (3) A、B 都是化合物 (4) A、B 都是元素。 3.物質發生變化前後 (1)原子重量改變 (2)原子個數會改變 (3)原子的排列會改變 (4)以上三種 改變均會發生。 4.蠟燭燃燒產生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是 (1)原子種類發生改變,有新的原子生成 (2)反應物的 原子消失 (3)原子重新排列,反應前後原子數目、種類不變 (4)原子個數發生改變且反應前 後質量改變。 5.下列哪些物質是由分子所組成的 ? (a)水(b)氧氣(c)二氧化碳(d)金。(1)abd (2)abc (3)bcd (4)acd。 題組:(6~7) 8-4 正電與負電 在乾燥的冬天,當我們脫掉毛衣時,經常會聽到霹霹啪啪的聲音,你覺得為什麼?或者當你 撕開免洗筷外的塑膠套包裝時,塑膠套往往會吸附在手上,這又是為什麼? 一. 電的種類:於現前的章節中,曾提到電子是帶負電,且會因為外在的力量,而使得電子

(8)

跑掉或闖進來,進而使得物質帶電,因此出現了兩種電性;一種是正電另一種是負電。而 且電荷之間會有同性相斥,異性相吸。若一物體所帶的正電荷與負電荷一樣多,物體稱之 為電中性。 二. 靜電現象:物體經由彼此的摩擦後,可與其他物質相互吸引或排斥,這即是靜電現象。如 1.氣球與毛皮相互摩擦: ☆氣球會吸引不帶電的碎紙片或頭髮;而未摩擦的部分,則不會吸引碎紙片或頭髮。 ☆被摩擦的二個氣球,則相互排斥。 2.毛皮摩擦塑膠棒: ☆當你將毛皮與塑膠尺相互摩擦以後,亦有上述現象。並定義塑膠尺是帶負電。而因為毛 皮與塑膠尺相吸引,故可知毛皮帶正電。 3.絲絹摩擦玻璃棒: ☆當你將絲絹與玻璃棒尺相互摩擦以後,亦有上述現象。並定義玻璃棒是帶正電。而因為 絲絹與塑玻璃棒相吸引,故可知毛皮帶負電。可由右圖看出。 總而言之,此乃因為於摩擦的過程中發生了電子轉移,而使摩擦物質帶有電荷,故可吸 引或排斥其他物質。而使得彼此吸引或排斥的力量,則稱之為靜電力。 三. 摩擦起電:經由摩擦而使物體帶電的現象,則稱之為摩擦起電。 1.結果: ☆兩物體摩擦以後,一個物體帶正電,另一物體必帶負電;且兩者所帶的電量相等,但電 性相反。 ☆物體經摩擦後所帶的電性,需視相互摩擦的另一物體而定。如,塑膠尺與毛皮摩擦,塑膠 尺帶負電,而與絲布摩擦後則帶正電。 ☆摩擦後所產生的電荷是正電或負電,可利用同性相斥、異性相吸來分辨。 2.摩擦起電的實例: ☆在冬天,若是在毛衣裡面穿人造纖維(如耐綸、鐵特綸等等)製的襯衫,在脫下毛衣時,衣 服之間會發出霹霹啪啪的聲音並有可能發生火花。 ☆於較暗的房間裡,使用塑膠製的梳子梳乾燥的頭髮時,往往也有同樣的現象產生。這些 現象都是因為摩擦起電所產生的正、負電中和時所發生的情況。 <Note>:摩擦起電,於天氣乾燥的冬天,比較容易發生,乃是因為空氣不易導電;否則於 濕天氣中易被空氣中的水蒸氣導電。 <小試身手>: 1.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1)將保麗龍剝碎時,常有碎屑附於手上,是摩擦起電的現象 (2)用 塑膠尺在頭髮摩擦後,可吸引小紙屑 (3)上述之塑膠尺若帶負電,則頭髮必帶正電 (4)小紙 屑可被塑膠尺吸引,則小紙屑必帶電。 2.毛皮摩擦塑膠尺後 (1)毛皮帶負電 (2)塑膠尺帶負電 (3)兩者均帶正電 (4)兩者均帶負電。 3.一物體被摩擦後 (1)一定帶正電 (2)一定帶負電 (3)待電性視相互摩擦的物體而定 (4)左邊帶 正電,右邊帶負電。

(9)

4.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1)握金屬棒於手中,無論如何摩擦,皆不能使其帶電 (2)人立於潮 濕地面易觸電 (3)乾燥的冬天,以手觸摸金屬物質,往往有處電的可能 (4)摩擦起電在夏天比 較容易發生。 5.原不帶電的 A、B 兩物體彼此摩擦後,結果 A 帶正電,B 帶負電,試問: (a) 摩擦後的 B 帶負電,是因為 B 物體 (1)只有負電 (2)只有正電 (3)正電多於負電 (4)負 電多於正電。 (b)摩擦後的 A 帶正電,下列敘述哪些不對? (1)摩擦前後 A 物體上的電量無變化 (2)A 物 體上微量的負電移到B 物體上 (3)A、B 帶等量的異性電荷 (4)若將 A 物改與另一 C 物體 摩擦,則A 物必帶正電。

(c)摩擦前 A、B 均不帶電,是因為 (1)A、B 兩物上都沒有電 (2)A、B 兩物都帶等量的正電 (3) A、B 兩物都帶等量的負電 (4) A、B 兩物都帶等量的正電與負電而呈電中性。 8-5 原子結構 一. 原子結構模型發展史:道耳吞的原子說曾提到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且不可在分 割了;但到了十九世紀末期,從一連串的實驗中證實,原子能夠再分成更小的粒子。而最 先被發現的是電子,到了二十世紀更發現原子是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所組成,而原子核 中又有質子與中子的存在。 二. 原子結構模型:原子結構是由位居中心部分、體積極小的一個帶正電的原子核,與受核的 正電吸引而環繞於原子核旋轉運動且帶負電的電子所組成。 1.組成粒子:電子(負電)、質子(正電)、中子(不帶電)。 2.組成粒子特性:如下表。 粒子名稱 電荷 質量 位置 發現順序 電子 負電 質子的1/1840 原子核外 最早 質子 正電 約等於氫原子 原子核內 第二 中子 不帶電 等於氫原子 原子核內 最晚 3.原子構造:原子由帶正電的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所組成。而原子核則是由帶正電的質子

(10)

與不帶電的中子所組成,故原子核整體是帶正電,其體積極小,但整個原子的質量則集中於 原子核。原子核位於整個原子的中心。而帶負電的電子,則受原子核正電的吸引,環繞於原 子核外部作快速運動,因此原子大部分是空心的,如下圖。 4.原子核體積非常小,可是原子的質量幾乎都集中於原子核。 三. 原子帶電的原因:原子失去或者得到電子時,則會使電子帶有電荷,如右圖所示。 1.一個電子所帶的電與一個質子所帶的電一樣多,但兩者電性相反,且電子數目與質子 數目相等,所以,整個原子仍保持電中性。 2.由於質子位於原子核內,其數目一般而言保持不變,故物質之所以帶電,乃是因為電 子轉移所導致。如,若一原子得到電子,則核外的電子數目大於核內的質子數目,故原 子帶負電;若一原子失去電子,則核外的電子數目小於核內的質子數目,故原子帶正電。 四. 摩擦起電原理:先前的章節曾提到,物體相互摩擦,會使物體因此而帶有電荷,其主因 乃是因為摩擦的過程中,原子得到能量,而使得核外電子發生轉移。若其中一個物體得到 電子,會變成負電,而另一個物體則會失去電子,而變成正電;但整體的電荷仍維持不 變。因為摩擦起電並不能創造額外的電,只是電子由一個物質轉到另一個物質而已。 <小試身手>: 1.下列何者帶正電? (1)中子 (2)質子 (3)電子 (4)整個原子。 2.原子的體積大小主要決定於 (1)原子核直徑 (2)電子的大小 (3)電子存在的空間 (4)中子數。 3.下列有關原子結構的敘述,何者正確? (1)原子的質量是質子、中子與電子的質量和 (2)原子 核佔有原子大部分的體積與質量 (3)一中性原子失去電子時,該原子就帶負電 (4)電荷的最 小單位是原子。 4.某物體呈中性,則組成物質的粒子中 (1)沒有帶電粒子 (2)只有帶正電粒子 (3)只有帶負電粒 子 (4)正、負電的粒子均有。 5.取塑膠尺經毛皮摩擦後,毛皮 (1)失去質子 (2)獲得電子 (3)獲得質子 (4)失去電子。 五. 原子序與質量數的關係: 1.中子雖然不帶電,但其質量與質子非常接近,而質子的質量約是電子的 1840 倍,所以 整個原子的質量幾乎都集中於原子核;即原子質量約等於原子核中質子與中子的質量總和。

(11)

原子的質量 ≒ 質子的質量 + 中子的質量 2.原子是電中性,所以質子的數目必等於電子的數目。 核內質子數 = 核外的電子數目 3.同一種元素的原子,其質子數必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其質子數必不相同。且原子 核內的質子數,可決定該元素的種類與化學性質。注意:比較道耳吞原子說第二點。 4.原子序:一元素原子核中所含帶正電的質子數,即稱為此元素的原子序。 ☆ 中性原子之原子核內的質子數等於核外的電子數。 即 原子序 = 質子數 = 電子數 5.範例:若鋁的質量數為 27,原子序為 13,則鋁的電子數為 13 個,質子數為 13 個,中 子數為14 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面心立方晶體結構 (The Face-centered Cubic Crystal Structure). z其原子位於每一個角落和所有立方面中心,此結構稱為面

分子鏈上具有極性醯胺基,可以使分子鏈 之間形成氫鍵。氫鍵結構使PA分子間的作

0.01nm),能直接觀察到物質表面的原子結構,把人們帶 到了微觀世界。它的基本原理是基於量子隧道效應和掃

核能電廠和原子彈間最大不同處,即在於所 含鈾-235的濃度;鈾-235在核燃料中只佔 3~5%,而在原子彈中高達

中興國中

中興國中

教學模式 PPT、教具、學習單 教材資源 盡在多媒 體光碟  搭配章節 2-2 原子的結構 教學時數 50 分鐘 操作時機

– 有些化合物的電子為奇數個,像NO及NO 2 ,其中N 原子 只有7個電子 ( 含共用 ),稱為自由基 (free radical)。由 於具有未成對電子 (unpa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