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譯者與編輯的互動關係看影響商業財經書籍翻譯品質之因素
全文
(2) 摘要 一本翻譯書的出版有賴於編輯與譯者共同合作,翻譯品質更倚賴兩者共同把 關。近年來出版界屢次傳出翻譯圖書譯文欠佳,遭到讀者及各界專家等嚴厲批 判。然而大眾傾向將譯文品質的良窳歸於譯者,卻經常忽略編輯扮演著守門人角 色,也需為品質負起責任。過去研究多著重於譯者的翻譯策略如何影響譯文,然 而檢查修訂是編輯工作不可或缺的環節,卻鮮少有人探析其對譯文品質之影響。 本研究欲同時從編輯以及譯者角度,探討兩者實際的互動以及各自的潤飾策略, 藉此進一步瞭解雙方如何形塑翻譯商業財經圖書,以及對譯文品質之影響。 本研究訪談出版社編輯以及專職譯者各四位,首先分別瞭解兩者的職能、職 責以及工作流程,接著再剖析兩者於合作過程中的溝通與互動。歸納訪談結果後 發現,編輯與譯者雖是合作關係,但兩者間的互動其實不如想像中頻繁。編輯不 會參與譯者的翻譯工作,譯者往往也無法得知編輯的潤飾過程。然而這樣的合作 方式,不僅會造成雙方認知落差,有問題也無法即時解決,容易影響譯作品質。 理想上譯者與編輯在翻譯中以及完稿後等工作階段,都應該要更積極的溝通協 調。譬如編輯可以請譯者分批交稿,以便監督進度和檢驗譯文品質。譯者若有任 何翻譯上的難題,也可藉機請編輯協助。同時在這階段共同研擬一份修訂檢核 表,訂定往後的潤飾標準。定稿完成後,譯者要主動向編輯說明翻譯過程遇到的 困難,並要求出版前再看過編輯潤飾的譯稿。 另針對潤飾策略,本研究參照 Mossop(2001)以及 Shih(2006)等人的研 究,並從訪談結果彙整出一份適用於出版業編輯與譯者的修訂檢核表。此份檢核 表的面向包含語言轉換、翻譯問題、譯文內容以及視覺呈現。不管是編輯或譯 者,潤飾時都最留意譯文的正確性以及流暢度。翻譯問題則是指譯文中常見的西 化中文,例如濫用被動句或代名詞等。對編輯而言,潤飾不僅限於內容文字,排 版以及標題段落等視覺呈現,亦皆需經過修改潤飾。無論文字或視覺的修訂,目 的皆在於提升譯本品質。綜上所述,良好的互動關係以及適當的潤飾,不僅有利 於增進編輯與譯者兩者的工作績效,對圖書譯文品質亦有正面影響。 關鍵字:出版翻譯品質、潤飾修訂、檢核表、譯者與編輯互動關係. i.
(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poorly translated books have caught the public’s attention. Translators and publishers are being heavily criticized for such low-quality translated books. Many believe that translators are responsible for such mistakes. However, editors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ublishing of a book. Editors need to revise a translation draft for a few times before it can be published. Past studies mostly focused on the effect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n translation quality, but no draft can afford to be published without proofreading and editing,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hat we also examine how revision process affects translation quality. This study adopts interview as the research method to learn about the competencies, responsibilities, and working process of editors and translators. Next the study further examines how the two interact and communicate in their cooperation. Results of the study suggest that there is little interaction between editors and translators. Ideally, translators and editors should communicate frequently throughout the working process. For instance, editors could ask translators to hand in the draft periodically to make sure that translators are working on schedule and on the right track. If there is any problem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ranslators could also use this opportunity to ask editors for help. Besides, the two could discuss and come up with a revision checklist as the standard criteria for later revisions. Once the draft is done, translators should explain to editors what difficulties he/she has encountered. Translators should also demand to proofread again what editors have revised before the book gets published. The revision method is an important aspect for this study as it i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how drafts could be modified. The revision checklist is based on the revision parameters developed by Mossop’s guideline(2001)to self-revision and Shih’s study (2006)on how translators revise their own drafts. The revision checklist created by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including language transfer, translation problems, content, and visual presentation. When editors and translators revise, they first look for accuracy and fluency of the text. Translation problems refer to issues such as being too closely attached to the source text linguistic structure. For editors, designing the layout and putting titles for each chapter are also important parts of revision. To conclude, good partnership and revision would not onl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ranslators and editors, translation quality would also be assured. Key words: translation quality for publsihing, revision, revision checklist, interaction between translator and editor ii.
(4) 目錄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目錄 ................................................................................................................................. iii 第一章、緒論 ..................................................................................................................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3 第二章、文獻回顧 .......................................................................................................... 5 第一節、翻譯品質 .................................................................................................. 5 第二節、編輯職能與角色 ...................................................................................... 6 一、編輯的類型與職責 .................................................................................. 6 二、守門人 ...................................................................................................... 6 三、職能 .......................................................................................................... 7 第三節、專職譯者職能與角色 ............................................................................ 10 一、譯者職責 ................................................................................................ 10 二、譯者職能 ................................................................................................ 10 第四節、編輯與譯者合作 .................................................................................... 11 第五節、翻譯功能理論 ........................................................................................ 13 一、文本功能理論 ........................................................................................ 13 二、目的論 .................................................................................................... 15 第六節、譯文修訂 ................................................................................................ 16 一、編輯的編輯、修訂與校對 .................................................................... 16 二、譯者的修訂與校對 ................................................................................ 17 三、修訂檢核表 ............................................................................................ 18 第三章、研究方法 ........................................................................................................ 23 第一節、商業財經書類之範圍 ............................................................................ 23 第二節、研究對象 ................................................................................................ 23 一、出版社編輯 ............................................................................................ 23 二、專職譯者 ................................................................................................ 26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 ............................................................................................ 29 iii.
(5) 第一節、出版社編輯 ............................................................................................ 29 一、背景 ........................................................................................................ 29 二、職能與責任 ............................................................................................ 30 三、工作上的挑戰 ........................................................................................ 32 第二節、專職譯者 ................................................................................................ 34 一、背景 ........................................................................................................ 34 二、職能與責任 ............................................................................................ 35 三、工作上的挑戰 ........................................................................................ 36 第三節、從工作流程與潤飾修訂看影響譯文品質之因素 ................................ 37 一、編輯的工作流程與潤飾修訂 ................................................................ 37 二、譯者的工作流程與潤飾修訂 ................................................................ 46 三、修訂檢核表 ............................................................................................ 50 第四節、從互動關係看影響譯文品質之因素 .................................................... 53 一、編輯與譯者的互動 ................................................................................ 53 二、編輯可以不改稿嗎? ............................................................................ 60 三、賞金制度可不可行? ............................................................................ 63 四、譯文品質與暢銷程度 ............................................................................ 66 五、譯序的功能 ............................................................................................ 67 第五章、結論 ................................................................................................................ 70 第一節、研究發現與建議 .................................................................................... 70 第二節、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 72 參考文獻 ........................................................................................................................ 75 附錄一、出版社編輯訪談同意書 ................................................................................ 78 附錄二、出版社編輯訪談大綱 .................................................................................... 79 附錄三、專職譯者訪談同意書 .................................................................................... 81 附錄四、專職譯者訪談大綱 ........................................................................................ 82. iv.
(6)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翻譯書是台灣出版業的重要支柱,但近年來卻不時有出版社因劣質翻譯而遭 讀者投訴的案例,其中也不乏知名的大規模出版社。例如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於 2012 年出版的《快思慢想》1,就因被讀者發現有諸多誤譯之處,而引起不少討論,甚 至遭到各界批評。聯經出版社於同年出版的《資本社會的 17 個矛盾》2,同樣因翻 譯問題過多而引起讀者不滿。該出版社於 2016 年推出全新修訂譯本,並提供讀者 免費舊書換新書的服務。另外還有衛城出版社於 2014 年出版的《二十一世紀資本 論》3,也被讀者發現有許多誤譯。對此衛城的回應是設立線上勘誤區,邀請讀者 共同修正錯誤,當時勇於認錯之舉也獲多數人讚賞。前述例子讓市面上譯書品質良 莠不齊的問題浮出檯面,雖然出版社決定重新再版立意良善,勇於承認錯誤也受到 多數人認可,然而種種現象也不免讓人質疑,為何當初誤譯連篇的書籍能夠順利出 版?翻譯書帶來異國的新知文化,書內文字是傳遞知識的媒介,而出版社作為作者 與讀者間的橋樑,若無法嚴格把關圖書內文品質,將會對讀者造成不少傷害。劣譯 圖書為何在經過譯者、編輯以及出版社等層層關卡後,依舊能夠付梓?讓人不禁好 奇究竟是那些出版環節出了問題。 筆者另有感於學者如陳慶民、廖柏森(2014)針對大學物理教科書中譯本之研 究。該研究從出版社編輯角度,探討造成不良翻譯之可能因素,並進一步以訪談瞭. Thinking Fast and Slow by Daniel Kahneman 作者為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康納曼,於 2002 年與弗農史密斯(Vernon L.Smith)共同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本書描述大腦中的兩個系統,快思 以及慢想如何影響人類心智以及行為,告訴我們何時可以相信直覺,何時又該三思而後行,讓我 們不管是在工作或生活上都能做出更恰當的選擇。 2 Seventeen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nd of Capitalism by David Harvey 作者為紐約市立大學研究所教 授,本書深入剖析資本主義的矛盾、缺失對現今社會之影響,並提出建議希望能夠扭轉現況。 3 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 by Thomas Piketty 原文為法文,英譯為 Capital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作者托瑪皮凱提為巴黎經濟學院教授。本書探討貧富不均之問題,作者透過蒐集以及分 析數據,試圖瞭解財富分配的演變,以提出解決之道。 1 1.
(7) 解編輯於譯書出版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訪談結果發現,具備相關背景知識的編輯 於修訂譯文時較能更正錯誤,同時能將譯文修飾得更符合目標語語法(陳慶民、廖 柏森,2014) 。其他相關研究另有游懿萱、陳宗佑(2014)以親身編輯經濟學中譯 本教科書之經驗,其於編輯過程中結合 Reiss 以及 Nord 等人所提出之翻譯功能理 論,建立編輯以及翻譯計畫的戰略。編輯與譯者於出版過程所做的大小決策,大至 整體的戰略目的,小至用字遣詞的戰術抉擇等,都有其欲達成之功能與目的,亦對 翻譯品質有所影響(游懿萱、陳宗佑,2014)。上述學者研究著重於學術界與出版 社的合作情形,亦突顯編輯於譯書過程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以及其對譯文品質之 影響性。然而劣譯亂象在大眾圖書界更為嚴重,卻鮮少有人探討其成因,以及編輯 對譯文品質之影響。 一般讀者傾向將譯文品質的優劣歸於譯者,但一本翻譯書的出版有賴於出版 社編輯與譯者共同合作,兩者皆會影響翻譯品質,在品質把關上皆扮演重要角色。 筆者曾於出版社兼職,經常需要協助編輯校對或潤飾書稿,在工作過程中發現其實 許多譯稿品質欠佳或不符合編輯與出版社預期,使得編輯必須耗費許多心力潤飾 修改,過程不但冗長辛苦,還會壓縮其他編務工作的時間。此外,該出版社以出版 商業財經書為主,再加上近年來因不良翻譯而受到大眾關注的圖書也多屬商業財 經或經濟相關領域,因此認為有必要針對此類書籍探討翻譯品質,找出問題成因。 針對譯書品質參差不齊等亂象,資深出版社編輯陳穎青(2007)提到,出版界 普遍缺乏處理翻譯書流程的工作方式以及文字品質的控管機制。其中最根本的問 題在於出版社無法有效找到好譯者,才會發生編輯改稿改到心力交瘁,但譯文品質 依舊拙劣之情況。儘管潤飾書稿是編輯工作流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然而因缺乏有 系統的品管方式,譯書出版仍難以維持穩定品質。其實要避免不良翻譯,有效的方 式即先透過試譯以及審查試譯稿來篩選合適譯者。筆者曾任職之出版社也鮮少請 譯者試譯,編輯僅參考譯者之前的作品來決定是否合適。然而每本書的風格與難易 度不盡相同,若僅參考譯者經歷恐怕仍難避免譯文品質不佳的問題。 國內出版業極仰賴翻譯書,翻譯品質的優劣也引起各界專家學者注意。腦科學 2.
(8) 家謝伯讓就曾於臉書粉絲專頁〈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上提出「審定者獎金獵人 制」 ,呼籲出版社聘用專業審定者來抓譯者的錯誤,而每抓到一個翻譯錯誤,就能 獲得五百塊獎金,而每本書最高可拿到一萬元。雖然謝伯讓提出該方法,目的是為 了改善翻譯品質,也希望藉此淘汰掉不負責任或不專業的譯者,然而這種只罰譯者, 犒賞審定者的制度也引來許多質疑與批評。除了請審定者找錯誤,謝伯讓也提出要 將錯誤「昭告天下」 ,在書裡列出譯者的翻譯錯誤,供其他出版社參考。然而譯者 犯錯在所難免,若把譯者看做「獵物」 ,試問又有多少人願意和出版社合作?另外, 一本書需要譯者以及編輯共同合作才能出版,謝伯讓這番想法,足見其欠缺對譯者 與編輯互動關係的瞭解,以及出版社的實際工作情況。然而,此事也更加突顯圖書 翻譯品質確實缺少一個公平、透明又有拘束力的規範,再加上市場削價競爭,使得 筆譯工作的進入門檻低,造成了品質參差不齊的亂象。 綜上所述,翻譯書需經過譯者、編輯、審定者等層層把關才能夠出版,尤其商 管財經類書籍相當仰賴外國書籍,亦是國內民眾接收新知的重要來源,品質卻經常 受到質疑,實有必要進一步瞭解問題成因。另也有必要釐清譯者與編輯在商業財經 圖書出版過程中,各自扮演何種角色,又是如何互動。因此本研究欲從譯者與編輯 合作的實際情況,瞭解品質把關者的想法與態度,找出影響翻譯品質的因素以及可 能的解決方式,希望能喚起業界對於翻譯品質的重視。.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編製譯書的過程中,譯者是編輯不可或缺的夥伴。本研究首先要探討編輯與譯 者間有什麼樣的互動關係?對譯文品質又有何影響?而要探究兩者的互動,便要 先從瞭解兩者各自的工作情況著手,再剖析構成良好互動關係的因素。 過去研究多著重於翻譯策略對譯文品質之影響,但潤飾修訂是編輯工作不可 或缺的工作環節。本研究希望瞭解編輯與譯者在潤飾修訂時的策略為何?又有何 不同?接著進一步探討其對譯文品質的影響。最後再整理雙方的潤飾修訂要點,歸 3.
(9) 納出一修訂檢核表,希望能提供出版社以及譯者一些方針,未來不管是在審查試譯 稿、潤飾書稿或是翻譯時皆可作為參考,監督並維持翻譯品質。 劣質翻譯屢見不鮮,本研究希望藉由訪談出版社編輯與專職譯者,深究造成 翻譯品質的成因。並希望能藉此提高出版業的意識,讓學界以及業界更瞭解出版 產業的實際工作情況,並共同找出提升譯文品質之道。. 4.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翻譯品質 譯者必須具備專業素養,才能提供良好的翻譯品質,惟國內不像歐美等國已建 立國家標準,目前並無完整的品質保證機制。該機制所涵蓋的範圍不僅是譯者、譯 作,還必須包括翻譯業者以及爭議處理機制等方面。我國雖然已有提供中英文翻譯 能力考試,但是目前尚無針對專業領域之翻譯考試,譬如法律或醫療等。另外國內 目前譯評制度亦不盛行,無法有效地把關譯文品質(林慶隆、劉欣宜、吳培若、丁 彥平,2011)。此外,翻譯工作的服務與品質不易客觀評估,一般商業、工業產品 都有相關的品質檢驗規範與標準,然而翻譯品質抽象,不太能客觀評估與決定品質 好壞(周兆祥,1997)。 有關出版流程對翻譯品質之影響,目前國內較完整之研究有張毓玲(2003)的 《出版流程對翻譯圖書品質之影響》 。張毓玲從較宏觀的角度,以文獻分析與半結 構式訪談法,全面探討出版社的工作流程對譯文品質之影響。首先她將出版流程分 為三大項目,分別為選題與著作權交易、譯者與翻譯過程以及編校與審定。透過訪 談譯者與編輯,發現這兩者各自的職責、工作流程以及互動皆對譯文品質有所影響。 而理想中編輯與譯者的互動模式,莫過於兩者於翻譯前、翻譯中以及翻譯後皆進行 有效的溝通與討論。然而就筆者於出版社兼職的經驗,發現編輯在譯者交稿後,通 常不會再和譯者有任何互動。就算譯稿品質不如預期,編輯通常很少會再要求譯者 修改,而是直接開始校對潤飾。這通常是因為出書時間急迫,編輯無法再抽出時間 和譯者來回討論譯文,況且譯者文筆風格通常已定調,即使再次修改譯稿進步幅度 似乎還是有限,故較常見的情況是編輯自行改稿。若編輯需自行潤飾書稿為出版社 的實際工作情況,就有必要深入瞭解編輯的潤飾策略對譯文品質之影響。. 5.
(11) 第二節、編輯職能與角色 一、編輯的類型與職責 王乾任(2004)表示「編輯」是個統稱,其實該職務區分精細,像是助理編輯、 執行編輯、邀稿編輯、文字編輯、企劃編輯、主編輯和總編輯等。然而我國除了大 型出版社,多數中小型出版社並不會有如此詳細的編輯職位區分。據筆者觀察,現 今就連大型出版社也只略分為總/主編輯以及編輯,差別在於總/主編輯要負責挑書 審書,以及安排年度的出書計畫、經營管理等,其實出版產業整體規模以及人力都 不斷在縮減。 應立志、陳淼勝、鄭如伶與潘美秋等人(2010)認為歐美圖書市場廣大,出版 制度與分工制度成熟完善。相較之下我國出版社不僅規模小,分工制度也不夠精細, 編輯時常要一人扮演多重角色,如校對、快遞(接、送稿)、寫稿、潤飾稿件、公 關(挖掘作者)以及行銷宣傳等。在英美等國,專案編輯(comissioning editor)負 責評估稿件、提案、計畫,構想新書的創意促其成型,與作者簽約,監督書籍順利 完成出版流程。專案編輯並不一定要負責審查或潤飾書稿,而是交由文稿編輯 (copyeditor),亦即處理文稿細節以及校對的人來負責(宋偉航譯,2000)。我國 編輯通常身兼專案編輯以及文稿編輯兩種身分,職務內容包括書籍出版的大小事 務。 綜上所述,本研究所指的編輯,主要負責英文商業財經書系,而且必須把出版 社所委任的書當作專案,全權負責以及參與。工作內容包含選書、發譯、文字校對 與潤飾、設計包裝以及宣傳行銷,但其中有些受訪編輯因資歷較淺,故不負責選書 以及發譯。. 二、守門人 守門人(gatekeeper/gatekeeping)一詞最早是由心理學家 Kurt Lewin 於 1943 年 提出。起初該理論並非應用於傳播領域,然而 David Manning White 爾後將守門人 6.
(12) 理論應用於新聞媒體,以個案研究方式觀察編輯如何在版面有限的情況下,決定要 發佈的新聞內容。守門人掌控讀者所能接受到的資訊,決定了讀者的所見所聞。再 爬梳編輯(亦即守門人)所捨棄的內容後,懷特發現編輯在決策過程時其實會受到 許多因素影響,例如守門人的價值觀、工作經驗、態度想法以及對新聞的認知等。 Neavill(1975)認為編輯於書籍出版過程中有三個基本功能: (1) 評估讀者需 求以及現有書稿,作為決定出版內容的依據;(2) 負責監督以及控管出版品;(3) 傳 播知識。其更進一步檢視編輯於知識傳播(disemination of knowledge)的五階段中 的角色與職責。這五階段分別是:內容生產(production) 、評估(assessment) 、再 生產(reproduction) 、銷售通路(distribution)以及消費(consumption) 。編輯在生 產階段時,應該能夠提供作者全新觀點,提出建議並找出錯誤及盲點。至於在評估 階段,編輯的身分轉為守門人,決定內容去留。譯書編輯雖然無法參與作者寫作過 程,但依舊要挑出原著或原編輯忽略之矛盾與錯誤,也有權依情況微調內容。 Neavill(1975)認為編輯於再生產階段主要負責書的包裝設計,包括內文體例、大 小標題以及書封等,雖然這些加工並不會影響書的內容,但卻是吸引目標讀者的關 鍵。觀察實際工作情況,編輯確實也要協助行銷人員,為書找銷售通路以及其他行 銷資源。. 三、職能 根據應立志等人(2010)研究,將專業職能定義為: 「一個人所具備及潛在的 基本特質,包括知識、技能、行為及個人特質,這些個人特質是導致及影響個人在 工作領域上績效表現的關鍵。」接著將編輯職能進一步分成四大構面,分別是專業 能力、管理能力、人際能力以及人格特質,並探討出版社管理階層以及文字編輯對 於這四大構面的看法。該研究所指的文字編輯主要負責書的編務工作,負責處理書 的來稿、修改到定稿、清樣、看藍圖等整個編務過程,和本研究編輯定義相符。該 研究訪談 104 位文字編輯後,將其對各能力構面中重視之能力依重要程度排序, 各構面的前四名結果如下: 7.
(13) 1. 專業能力:文字修養、校對、諳實務流程 2. 管理能力:統籌規劃、分配工作、行政及團隊領導 3. 人際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和作能力、對外聯繫 4. 人格特質:細心耐煩、有責任感、認真嚴謹. 另外為了瞭解出版社徵求編輯時所列出之各項條件,筆者於 104 人力網蒐集 出版社徵求負責商業財經書系編輯的工作內容以及條件。. 表 2-1 各出版社招募編輯之條件 出版社. 職稱. 工作內容. 天下文化編輯部. 財 經 線 資 負責新書的企劃、編輯 接受身分:上班族 深編輯 主要領域是以財經系 工作經歷:兩年以上 列為主 職務類別:文編/校對 /文字工作者、記者/ 採編、英文翻譯/口譯 人員. 條件要求. 學歷要求:大學、碩士 科系要求:一般商業學類 語文:英文聽說讀寫中等 其他條件: 1.有商業、工作生活、心理勵 志類圖書編輯或媒體相關經 驗兩年。 2.喜好閱讀及文字工作,對 最新社會趨勢有獨到觀察 者。 3.個性主動、積極,願意接受 挑戰。 4.請出示雅思或托福成績。. 寶鼎出版(日月 編輯 文化出版股份有 限公司). 1. 一年以上編輯經歷 2. 負責商管類書籍 3. 能獨立作業、熟習 編務、可撰寫文案 職務類別:文編/校對 /文字工作者. 接受身分:上班族 工作經歷:三年以上 學歷要求:大學以上 科系要求:不拘 語文:中文精通,英文中等 其他條件:具備外版書編輯 經驗者優先考量;具備基礎. 8.
(14) 外語能力(日文尤佳) ;對職 場管理、企業領導、全球趨 勢、創意思考、投資理財等 題材有興趣;認真細心、態 度負責、喜歡閱讀,熱愛文 字工作 高寶書版(英屬 商 管 財 經 1. 愛書、更愛商業書 接受身分:上班族 維京群島商高寶 叢書編輯 2. 中英文都好,懂第 工作經歷:三年以上 國際有限公司) 二外語更佳,有商 學歷要求:大學、碩士 業背景絕對加分 科系要求:經濟學相關、商 3. 善溝通協調,抗壓 力強,肯學習,能獨 立作業 4. 有兩年以上工作經 驗更佳 職務類別:文編/校對 /文字工作者、發行企 劃/出版人員. 業及管理學科類、一般商學 類 語文條件: 英文聽說中等, 讀寫精通 其他條件:自我介紹(含過 去處理過的相關書籍) ;其他 形式作品. (以上資訊取自 104 人力網). 觀察以上徵才訊息,發現各家出版社招募編輯的基本條件不外乎中英能力俱 佳、熱愛文字、認真細心、態度負責、抗壓力強以及善於溝通協調,而且一定要有 兩年以上的工作經歷,並且能夠獨立處理所有編輯業務。由此可見出版社注重實務 經驗累積,只想僱用有經驗者,對於新人來說進入門檻頗高。除了寶鼎之外,其餘 兩間出版社還要求編輯必須是相關科系出身。寶鼎雖不要求編輯有商管背景,但強 調必須對職場管理、企業領導、全球趨勢、創意思考以及投資理財等領域有興趣。 綜上所述,不管是已在職場的編輯,或是各出版社所開出的條件,對職能的要求似 乎大同小異。. 9.
(15) 第三節、專職譯者職能與角色 一、 譯者職責 周兆祥(1997)將譯者的工作職責分為五大面向。第一是對客戶的責任,即譯 者應以客戶利益為優先,有義務於翻譯策略方面提供意見,讓客戶感到所付出的金 錢物有所值。另外譯者要誠實以對,包括不擅自將譯稿轉交給其他譯者,或是明知 自己能力不足、時間不夠仍然接受委託,應先確定能夠勝任後才接受委託,並藉此 贏得客戶的尊重。第二則是對作者的責任,譯者應如實呈現原文的思想,讓譯文「等 於」原文。第三是對使用者的責任,即譯文要正確以及流暢易讀。第四是對翻譯產 業的責任,譯者一定要遵守職業道德,要精進自身能力、增加各領域知識、熟習與 工作範圍有關的專門知識、術語,以及保有好奇心等,皆是譯者必備的關鍵條件。 翻譯帶來異國的文化新知,譯者在這方面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必須盡己所能將翻 譯做得盡善盡美,是譯者對社會大眾的責任。. 二、譯者職能 為了瞭解出版社或編輯徵求譯者時所要求的條件,筆者同樣於 104 人力銀行 網蒐集出版社徵求譯者的相關職缺資訊,以及徵求者所要求的工作內容與條件。. 表 2-2 各出版社招募譯者之條件 出版社. 職稱. 高寶書版(英屬 翻譯人員 維京群島商高寶 國際有限公司). 工作內容. 條件要求. 1. 書籍的各種語文翻 譯 2. 具相關工作經驗者 或能審書者 3. 書籍類型包括財經 商管、小說、親子教 養、健康及心靈勵 志類等 職務類別:英文翻譯/. 接受身分:上班族、應屆畢 業生、日/夜間就讀中、研 發替代役工作、外籍人士、 原住民 工作經歷:不拘 學歷要求:大學以上 科系要求:不拘 語文條件:英文聽說中等, 讀寫精通. 口譯人員、其他翻譯/ 其他條件:公司會要求試譯 10.
(16) 口譯人員 三采文化股份有 兼 職 翻 譯 1. 各領域文件英文翻 限公司 人員(接 中文 案) 2. 此為兼職性職,接 件 交 件 均 以 EMAIL 聯繫 3. 無固定案量,視客 戶來稿量與個別譯 者接件狀況而定. 接受身分:應屆畢業生、日 /夜間就讀中 工作經歷:不拘 學歷要求:專科、大學、碩 士 科系要求:不拘 語文條件:英文聽說讀寫精 通. 4. 請附上相關作品 其他條件:請附上相關作品 職務類別:英文翻譯/ 口譯人員、文編/校對 /文字工作者 (以上資料取自 104 人力網). 筆者於蒐集過程中發現,出版社招募譯者的條件不如編輯來的多,只大致說明 工作內容為各領域文件翻譯,以及要求中英文聽說讀寫能力皆要精通。寶鼎與三采 出版社皆無限制譯者的身分、工作經歷以及學歷,但要求譯者試譯或附上相關作品。 其實出版社會透過許多管道找譯者,除了在人力資源網上公開招募,也有可能會向 同行打聽,或是透過他人引介。. 第四節、編輯與譯者合作 一本翻譯書有賴編輯與譯者共同合作才能夠出版,然而合作過程中,雙方難免 還是會有看法分歧的時候。李宜懃(2001) 、李俊忠(2001) 、以及張裕敏(2001) 等人在其碩士論文中深入剖析譯書時與出版社編輯的合作過程,一方面檢討自己 的譯文,另一方面瞭解編輯潤飾譯文之重點,試圖釐清雙方的認知落差。其中李宜 懃所探討的文本是由他翻譯的《位元風暴》4,內容是在探討企業於新資訊時代的. 4. Blown to bits: How the new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transforms strategy by Philip Evan, Thomas S Wurster.中文全書名為《位元風暴:新資訊經濟下的企業轉型策略》,由天下文化於 2002 年時出 版。 11.
(17) 競爭模式與轉型策略,和本研究所關注之書類相同。 李宜懃(2001)發現譯者和編輯在選擇文體時會有認知落差。他認為該書作者 使用的文字是較為嚴肅、中規中矩的書面體,譯文就不能太通俗白話,但也不必像 文學性質的書一樣,使用華麗或艱澀的詞藻。另外作者於序言便開宗明義表示《位 元風暴》的讀者群是企業家、主管和學術界人士,皆是對商業領域很有經驗的專業 人士,亦沒必要譯得通俗。然而編輯為了要吸引更多讀者,決定再把譯文潤飾得較 平易近人。 除了文體之外,李宜懃(2001)發現大家對於翻譯體的標準也不盡相同。有些 人可能會認為要準確表達原文,通篇一律用制式化的方式表達。例如編輯在潤飾譯 稿時添加了一些原譯文沒有的詞語,像是遇到冠詞、代名詞、當…被(When…) 、 被動語句等會全部譯出,又或者是用了太多「的」 ,以及動詞與名詞轉換間不夠有 彈性等。這些譯者刻意想避掉的翻譯體,卻又被編輯加了回去,可見兩者對翻譯體 的標準也有落差。最後李宜懃則是訪談了上述幾位有和編輯合作過的譯者,歸納出 兩者合作時該注意的六個事項: 1.. 初次合作,編輯應該先說明對譯文的風格以及文字上的要求. 2.. 風格和文字運用原則不易以條列式說明,編輯可提供書目建議譯 者閱讀,讓譯者有較具體明確的方向可掌握,而不是一些很抽象 的大方向,例如譯文「不要太咬文嚼字」 、要「平易近人一點」 。. 3.. 採用分批校稿,發現問題,即可先與譯者溝通。. 4.. 書的翻譯時間久,有時會有編輯換人問題,通常每位編輯個人的 偏好會有差異,所以譯者應再與新編輯溝通。. 5.. 編輯盡量不要以個人的風格取代譯者的風格,就像譯者不要以自 己的風格取代作者的風格一樣。. 6.. 編輯修改後的譯文,應在出版前讓譯者有充裕的時間閱讀,如果 有問題即可在此時釐清,也可從中獲得許多寶貴的經驗。. 12.
(18) 相關研究另有杜雯蓉(2003)的《從翻譯社聘用自由譯者探討台灣筆譯市場的 臨時僱用制度》 。她利用問卷以及訪談法,瞭解翻譯社與譯者的臨時僱傭關係,並 試圖剖析筆譯工作的市場概況,以及探討雙方互動模式與其對翻譯品質之影響。杜 雯蓉(2003)表示自由譯者接受翻譯社委任,屬於一種「專業」的僱傭關係。而此 僱傭關係確實也存在些問題,根據該研究之問卷以及訪談結果,顯現翻譯社認為這 種臨時僱用的關係有風險,例如無法全面掌握翻譯品質,也可能會僱用到不負責任 或無職業道德的譯者。另對譯者而言,翻譯社給的稿費往往過低,案源也不穩定, 而譯者地位又較為弱勢,亦無法替自己爭取該有的權益。該研究更進一步發現,翻 譯社與譯者合作不佳的原因,在於翻譯社缺乏一個嚴謹、制度化的篩選譯者機制。 合作過程中,雙方認知若無法達成共識,譯者會認為翻譯社在剝削他們,翻譯社則 會認為譯者翻得不好,無職業道德。而要解決此困境,最重要的是建立起一嚴謹的 僱傭制度,翻譯社應該要確立篩選譯者條件,先以客觀的經歷作為初步的篩選,並 在第二階段強化試譯的功能,便可制定一篩選流程,剔除不良譯者。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發現僱用者(編輯或翻譯社)與譯者合作時,若無事先溝 通協調,則雙方合作過程中可能會產生認知上的落差,進而影響譯文品質。雖然杜 雯蓉(2003)的研究對象為翻譯社與譯者,然而根據李宜勤(2001)的研究,發現 溝通不良的情況亦可能發生在出版社與譯者之間。有鑑於此,本研究將深入探討譯 者與編輯的互動關係,檢視出版社尋找譯者的機制、合作過程中會遇到的困難,以 及這些互動模式對譯文品質之影響。. 第五節、翻譯功能理論 一、文本功能理論 德國學者 Katharina Reiss 於 1970 年代提出文本功能理論,認為語言對等的概 念不該限定於詞彙或句子上,而是從整體文本想傳達的訊息切入(Munday, 2012) 。 因此在翻譯時,必須以文本類型以及其目的為基準,而理想的譯文應該要和原文達 13.
(19) 功能對等。Reiss(2000)所提出的四種文本類型如下:. 1. 資訊類文本(Informative text ype) :此類文本主要傳達事實、資訊、知 識以及評論,旨在傳達訊息與交流意見,因此這類文本的譯文應該精簡 扼要。新聞、評論、使用指南、操作手冊、公文,以及非文學類圖書, 包括人文社會、科技以及自然科學,都屬於資訊類文本。 2. 表情類文本(Expressive text type) :此類文本強調語言與文字美感,譯 文要能表達原作的風格。詩歌、散文以及傳記等文學作品都屬於此類。 3. 操作類文本(Operative text type):此類文本旨在訴說請求或是說服、 誘使讀者採取行動,譬如商品廣告、文宣、競選演講等都屬於此類。 4. 視聽類文本(Audio-medial) :以影像、圖畫或音樂輔助前三類文本,例 如電影、電視或電台廣告等。. Munday(2010)更進一步將 Reiss 所提出之文本類型、特點以及翻譯策略歸納如下 (見表 2-3):. 表 2-3 各類文本功能與特點 文本類型. 資訊類. 表情類. 操作類. 語言功能. 傳達事實資訊. 表達原作態度. 向讀者訴求. 語言特點. 邏輯. 美學. 對話. 文本重點. 著重於內容訊息. 著重於形式. 著重於感染力. 目標語應該要. 傳遞內容. 傳情達意、呈現 呼 籲 讀 者 採 取 行 語言美感. 翻譯策略. 動. 簡明扼要、樸實 仿效作者手法. 編譯、創譯. 易懂. 達對等功能 14.
(20) Reiss 指出譯者應於翻譯前看過文本,思考文本的類型與功能後,再決定翻譯 策略才恰當。此外,譯者分析文本類型時也要檢視該文本語域(text variety) 、文本 風格(style)以及整體架構編排。譯者應該要剖析文中語義、語法以及語用方式, 瞭解作者使用何種寫作手法來達到文本功能。透過以上分析方式,譯者便可得出原 作寫作之目的以及文本功能,並將其視為翻譯時的指標。然而要注意的是,一個文 本可能同時具備多種功能,但總會有一種處於主導地位(dominant),翻譯或評論 時便要以其為主要依據,確定譯文達同樣功能(Reiss, 2004)。翻譯評論和翻譯策 略基本上是一體兩面,翻譯策略若為翻譯過程中的指導原則,亦能夠以此作為翻譯 評論的準則(朱志瑜,2004)。 上述提到 Reiss 將重點擺在原文與譯文的要達功能對等,然而考慮到譯文有時 會有其他「意圖」(intention),則可能與原文功能有所差異。Reiss 提到,由強納森 使夫威特(Jonathan Swift)撰寫,於 1972 年出版的《格列佛遊記》 (Gulliver Travels)本是用來諷刺當時的英國政府(主要偏向操作類文本),但現今無論是原 文或譯文讀者,皆將其視為一般小說(屬於表情類文本)(Munday, 2010)。Reiss (2004)強調,儘管譯文意圖與原文不同,翻譯時還是要掌握住譯文的文本類型, 並遵循此類譯文的翻譯策略。. 二、 目的論 目的論 Skopos 一詞源自希臘文,代表的是翻譯活動(translational action)欲 達到之目的。該理論是由德國學者 Hans. J Vermeer 所提出,其認為翻譯是翻譯活 動的一部分,而所有活動皆有其目的以及目標。相較於 Reiss 強調原文與譯文應 達功能對等,Vermeer 則認為因文化與情境不同,譯文也會有不同目的與功能 (Vermeer, 2004)。要達到原作的目的,必須要依據文化、語言以及情境等做更 動,而這種轉換與變動只有譯者才能達成。因此譯文成功與否,譯者占有決定性 的地位(胡功澤,1994)。 15.
(21) Vermeer(2004)認為客戶應將翻譯目的載明於翻譯委任書(comission) 上,客戶以及譯者雙方應事先溝通,協定出譯文欲達成之目標,再訂定合適的翻 譯策略。除了說明翻譯目的,亦要附上完成翻譯之各項條件,例如稿費以及繳交 期限等事項。若客戶的目標不切實際,或是不適用於譯文文化,譯者應該要試圖 說服客戶。而一個文本的目的會影響譯者的翻譯策略,譯者可依據不同目的,選 擇要直譯、換句話說、或是重新編輯(re-edit),不同翻譯策略代表不同的翻譯活 動,而每個活動都有其特定目標。目的論有效拓展翻譯的可能性,提供譯者更多 元的翻譯策略,同時提高譯者地位並使其擺脫原文之束縛(Vermeer, 2004)。 觀察出版業編輯的工作情況,發現中譯書經常和原文書有差異,從書封設 計、書名到書封文案,並不一定與原文書如出一轍。本研究欲藉由翻譯功能理 論,瞭解編輯於編務譯書時所做的大小決策、譯者翻譯與修訂時所採取的策略, 以及其背後的動機與目的。同時進一步了解商業財經書屬於何種文本類型,該如 何訂定整體的翻譯與修訂策略。此外,目的論強調委託者、譯者與其他參與者之 間的討論以及溝通協調。要出版一本譯書,則有賴編輯、譯者、原出版社等溝通 協商,才能夠瞭解各方的目的以及理念。而編輯於此過程中扮演相當關鍵的角 色,其身為眾多參與者間的溝通橋樑,在出版過程中,必須要讓譯者充分理解譯 書的定位,亦即書的功能以及目標讀者群,並與其共同研擬恰當的翻譯策略。此 外,透過翻譯功能理論,亦能夠幫助編輯選擇符合譯書功能需求的譯者,從源頭 開始把關翻譯品質。. 第六節、譯文修訂 一、編輯的編輯、修訂與校對 根據筆者工作經驗,一般出版社並無明確詳細的修訂內容及步驟,僅要求編輯 遵守公司所提供之體例,像是編寫格式、統一辭彙、用字選擇等,是屬於較客觀、 能夠標準化的內容。例如商業書經常有大量專有名詞,而較常見的公司名、報章雜 16.
(22) 誌社名、人名都有固定譯法。另外有些常見的同義異字也要統一,例如用給「予」 而不是給「與」、「愈」來「愈」而不是「越」來「越」,這些其實無關乎對錯,只 是各家習慣不同。至於更進一步的文字潤飾,編輯通常是憑藉自身的語感以及經驗 來潤飾譯稿。 為了確保文字品質,有必要將內容給第二方看過,即編輯或是修訂者。這些人 的功用在於修正以及改善文字,使文字符合目標語語法,也可將他們看做是守門人。 編輯和修訂者就像語言治療師,能改善文字品質,降低讀者閱讀障礙(Mossop, 2001)。. 二、譯者的修訂與校對 要探討譯者如何修訂譯稿,首先要瞭解譯者的工作流程。Mossop(2001)將翻 譯步驟分為三階段(3 phases) ,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還要執行五項工作(5 tasks) :. . Three Phases of Translation: 1. Pre-drafting (before sentence by sentence drafting begins) 2. Drafting 3. Post-drafting (after sentence by sentence drafting completes). . Five Tasks to be Performed: 1. Interpret the source text 2. Compose the translation 3. Conduct the research needed for task 1 and 2 4. Check the draft translation for errors and correct if necessary 5. Decid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brief: how do the intended users and uses of the finished product affect tasks 1to 4. (Mossop, 2001). 第一階段是 pre-drafting,指的是翻譯前的準備工作,第二階段是 drafting,即 翻譯,最後階段 post-drafting 則是指翻譯完成後。譯者於這三階段中,必定要完成 五項工作,分別為: (一)分析原文、 (二)組織譯文、 (三)搜尋查證、 (四)校對 17.
(23) 潤飾、 (五)決定文本目的以及目標讀者。此外,每位譯者工作習慣不同,所以五 個工作項目也無特定順序,譯者可於任何階段完成,全端看個人工作習慣。有譯者 會在擬草稿階段先搜尋以及分析文本,有些則是一拿到書就直接開始翻譯。另有譯 者習慣在翻譯階段解決所有問題,但也有人偏好全部翻譯完後再一一補充(Mossop, 2001) 。第四項工作是修訂譯稿,譯者完成翻譯後,一定要再修訂譯稿。譯者修訂 可發生於第二或第三階段,因人而異。有關於譯者修訂的內容,將於下段進一步討 論。. 三、修訂檢核表 Mossop(2001)於 Editing and Revising for Translators 一書中提到,譯者除了 翻譯之外,也必須修訂譯稿,並稱此過程為譯者的自我修訂過程(self-revision)。 Mossop(2001)開宗明義表示任何文字都要經過修改才能交到讀者手上,無論譯者 或作家,寫作時犯錯在所難免,故完稿後一定要再次檢查。此外在寫作或翻譯時, 可能會忘記要考慮目標讀者,以及其文本對讀者的用處,這些問題都需藉由修訂來 矯正補足。最後,不管是作家或譯者,寫出來的句子可能會違背翻譯原則或是用字 遣詞不符合文本類型。所以有必要讓修訂者(reviser)再次修改,而此修訂者可以 是編輯,或由譯者自行擔任。Mossop(2001)接著進一步闡述十二項修訂要點,並 稱其為修訂參數(revision parameters),更進一步將其歸納為四大類,包括兩種語 言間的轉換(tranfer) 、內容(content) 、語言(language)以及視覺呈現(presentation) , 各項簡述茲列於表 2-4:. 表 2-4 Mossop 所提出之修訂參數 修訂參數. 修訂者檢查重點. A. TRANSFER. 語言轉換. Accuracy. 正確性:譯文是否有傳達原文的訊息?. Completedness. 完整性:有無遺漏訊息? 18.
(24) B. CONTENT. 內容. Logic. 邏輯:主題排列是否合理?有無不合理或矛盾之處?. Facts. 事實查證:事實、概念或數字是否都對?. C. LANGUAGE. 語言. Smoothness. 流暢度:譯文讀起來是否流暢?句子之間的連結、因果 關係是否清楚?是否有生硬、難以卒讀的句子?. Tailoring. 符合目標讀者:譯文是否符合目標語的用法?. Sub-language. 文體:譯文風格是否符合文本類型?詞彙使用是否正 確?. Idiom. 不亂創字或詞語,主動詞要配合、使用約定俗成的用語. Mechanics. 體例:確定譯文符合出版社體例、風格. D. PRESENTATION. 呈現. Layout. 排版:頁面排版有無問題?空行方式、內縮距離、間距 等是否統一?. Typography. 文字:文字呈現有任何問題嗎?加粗、加底線、字體以 及字體大小都正確嗎?. Organization. 整體架構:書的整體架構是否整齊統一?如頁碼、頁首、 頁尾、目錄等. 修訂內容的第一大類是兩種語言間的轉換,譯者要確保譯文正確,並盡量完整 傳達原文訊息。第二大類則是針對內容,檢查句子與段落間的連結是否合乎邏輯, 以及概念、數字、人事物是否正確。第三大類著重於文字本身,像是譯文流暢度、 文字是否符合目標語讀者習慣、文體是否符合文本類型等。最後一大類的修訂則著 重於視覺呈現,包含頁面排版、文字形式以及書的整體架構是否整齊統一。 Shih(2006)以 Mossop(2001)所提出的修訂檢核表為基礎,並藉由訪談瞭 解譯者對修訂譯稿的看法,包括修訂次數、重點與步驟,以及修訂時會讓譯稿「沉 澱」 (drawer-time)多久後再回頭修訂。該研究總共訪談了 26 位非文學類的專職與 兼職譯者,結果發現譯者的修訂次數不如預期中多,另礙於時間壓力,多數譯者亦 無法讓譯稿沉澱一段時間後再回頭修訂。至於修飾策略,Shih(2006)統整所有譯 者的看法後,歸納出 22 項修訂重點(見表 2-5) ,研究結果顯現 26 位受訪譯者中, 有高達 22 位都提到修訂時會著重於譯文流暢度(fluency),再來是內容準確性 19.
(25) (accuracy) ,第三高則是詞彙和術語的選用(terminology)是否正確統一。有別於 Mossop(2001)的分類方式,Shih(2006)將 22 個項目分成三大類,包括語法問 題(linguistic problems) 、譯文問題(target text problems)以及原文語意轉換(source text meaning transfer)。各項修訂項目如下:. 表 2-5 Shih 提出之譯者修訂檢核表 TT Linguistic Problems. 語法問題. a. Local-level Spelling/typing mistakes. 選字. Grammatical errors. 文法錯誤. Syntactical structuring (syntax). 重組句法結構. b. General More native-like language. 譯文是否太貼近原文的語法結構. Fluency. 譯文是否流暢好讀. Register. 語域使用是否恰當. Cohesion/coherence. 句法、篇章有無銜接,語意是否連貫. Conciseness. 句子是否可再更精簡. Language Consistency. 文字風格一致. Other TT Problems. 其他譯文問題. Target readers’ needs. 符合目標讀者習慣或喜好. Layout. 排版是否一致. Punctuation. 增加或刪減標點符號是否會影響語意. Logic. 概念是否符合邏輯. Terminology control/consistency. 詞彙運用是否恰當、一致. Explicitness. 譯文表達發式是否要更直接、單刀直入. Creativity. 發揮創意,思考譯文該如何表達原文. Expressiveness. 使用恰當語式、固定語式. ST meaning transfer. 原文語意轉換. Emphasis/focus shift. 在兩種語言轉換的過程中,是否能保留原文 完整語意. Accuracy. 譯文正確性. Omission. 是否有漏譯. Grasping the main idea. 掌握原文精隨. Numbers or dates. 數字、日期是否正確 20.
(26) 思果(蔡濯堂)則是針對英中兩種語言間的轉換,提出更加具體的修訂項目。 思果(2003)於其著作《翻譯研究》探討許多英翻中的各種語病,即俗稱的翻譯腔, 並於書末附上一份檢核表,供譯者、寫作者在交稿或付印前檢查錯誤。這份檢核表 主要是用來避免翻譯腔,讓文字更符合中文語法。檢核表中列出了八個注意事項如 下(思果,2003: 頁 273): 1.. 是否查過所有用不著的, 「我的」 , 「你的」 , 「他的」等等代名詞都已 經刪去。. 2.. 是否所有用不著的「一個」,「一項」,都已經刪去。. 3.. 是否一句有三個以上的「的」字(有人可以用到四五個而不自覺)。 有時刪掉一兩個並不妨礙;如果沒法刪,只有把句子改寫。. 4.. 有些被動語態的句子,是否不合中文習慣。. 5.. 有些句子是否語意不足。不足是否一定要補出來。有些字是否可以 刪掉。如不影響文意、文氣、可刪則刪。. 6.. 主詞和動詞是否不合,如有些動詞只能用之於人,有些只能用之於 事物(「挨」字只能當動詞能用之於人, 「他挨近門口」 , 「不能說桌子 挨近門口」)。. 7.. 動詞和受詞是否不合?如「履行義務與意向」中「履行意向」就不對。 或者改就改為「貫徹意向」吧。 (一個動詞下面有四五個受詞,往往 最後的一個因為距離遠而誤用,特別要留意。). 8.. 當然最好找另外一個人(不懂英文更妙)看一看。. 以上項目皆是常見的翻譯腔,是譯者或寫作者經常犯的錯誤。筆者潤飾譯稿時, 發現有時譯文意思雖然正確,但句構以及用詞不符合中文語法,導致行文不順暢, 嚴重時甚至難以理解。譯者犯錯在所難免,因此編輯必須要有能力篩選出誤譯或是 西化文字,才能做好品質把關。一直以來編輯與譯者多是依賴經驗來潤飾書稿,若 21.
(27) 是能仿效上述幾位學者專家,進一步剖析編輯以及譯者所做的文字潤飾,並將其整 理歸納成有系統的修訂步驟,或許能讓雙方工作更有效率,亦可維持一定的翻譯品 質。. 22.
(28) 第三章、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法,訪談出版社編輯以及專職譯者各四位。訪談法是因 為有人為動機以及目的而展開的對話,使得受訪者能表達出內隱的訊息以及知識 (林淑馨,2010) 。筆者希望藉由瞭解編輯與譯者的工作內容,以及對於彼此工作 內容的認知,勾勒出兩者的互動關係,瞭解其對譯文品質的影響,以及商業財經書 在出版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與挑戰。半結構式訪談法透過開放式的問題,讓受訪者 有更多發揮空間,幫助筆者更廣泛蒐集資訊。. 第一節、商業財經書類之範圍 本研究根據博客來網路書店之分類定義商業財經書籍。博客來是國內規模最 大的網路書店,亦是各家出版社主要的行銷以及販售通路,有利本研究一覽商業財 經圖書的市場概況,並從中尋找合適的受訪者。博客來的商業財經書籍還更進一步 分為傳記、管理與領導、專業管理實務、職場工作術、成功法、行銷/廣告/業務電 子商務、經濟/趨勢、投資財經、會計/統計、金融證照等類別,主題涵蓋範圍相當 廣泛。凡是屬於上述任一類別的書籍,都符合本研究商業財經書之範圍。. 第二節、研究對象 一、 出版社編輯 本研究所指的編輯,是在出版社專門製作商業財經書,負責編務工作的人員。 相較於歐美國家出版社普遍規模龐大、體系健全,我國出版社規模不僅相對小許多, 編輯工作內容也無明確範圍,經常是一人要扮演多種角色,如校對、快遞、寫文案、 潤飾稿件、公關、行銷等工作(應立志等人,2010) 。然而每間出版社的作業模式 不盡相同,而本研究的編輯流程則可大致分為以下項目:找尋譯者、寫文案、審稿、 23.
(29) 排版、三次校稿、檢查藍圖、找美編設計封面。其中和譯稿品質相關的流程有找譯 者、審稿以及校稿,故本研究將針對這幾項工作內容,探討編輯與譯者互動關係對 譯文品質之影響,以及雙方的潤飾策略。 本研究之受訪編輯必須符合以下條件:(1)目前任職於出版社、(2)負責商業財 經書系之英翻中書籍、(3)至少有兩年工作經驗,或是編輯過十本以上相關書籍。首 先以目的抽樣法(purposeful sampling)訪談曾和筆者於相同出版社工作之正職編 輯,接著再以滾雪球抽樣法(snowball sampling) ,請該編輯介紹符合上述條件之編 輯,作為本研究的受訪者(見表 3-1) 。筆者亦於社群媒體,如臉書社團或網路論壇 徵求受訪者,然而此搜尋管道成效不彰,並無人主動聯繫。另外還有受訪編輯是由 本研究受訪譯者所引介,而本研究之受訪編輯分別任職於不同出版社。由於各家出 版社不管於博客來的書訊頁面或官方網站皆無提供編輯姓名,版權頁亦無編輯聯 絡方式,再加上編輯不一定願意接受訪談,筆者為了有效率地尋找合適的受訪者, 才會以多重管道進行。. 表 3-1 受訪編輯資料 受訪者代碼. E1. E2. E3. E4. 性別. 男. 女. 女. 女. 大學主修. 經濟. 中文. 國企. 歷史. 研究所主修. 經濟. 無. 經濟. 國際關係. 工作經歷. 記者、出版社 科技業行政、 金融業、譯者、 出版社編輯. 編輯年資. 編輯. 出版社編輯. 出版社編輯. 五年. 十年. 四年. 八年. 約七十本. 約三十本. 約五十本. 無. 約十本. 無. 財 經 書 出 版 約四十本 數量 財經書譯作 無. 24.
(30) 數量 訪談地點/. 咖啡廳. 網路視訊. 咖啡廳. 咖啡廳. 1:42:47. 1:18:48. 1:25:24. 1:29:19. 方式 訪談時間. 筆者於訪談前,皆和每位受訪者闡述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並承諾所有個人資 料都將以編碼方式呈現,包括姓名、任職出版社以及相關著作、編著等全都會匿名。 編輯姓名以 E(取 Editor 字首)加上阿拉伯數字代替,並按照受訪順序由 1 排列至 4。至於編輯提到之著作,則是以英文字母 A、B、C 等代替。筆者於訪談前皆提供 訪談大綱供各編輯參考,並於見面時請對方簽署訪談同意書(見附錄一) ,結束後 亦給予酬金以示感謝。E2 受訪時人在國外,故用視訊方式進行訪談,其餘訪談皆 在咖啡廳進行,訪談時間平均為一個半小時。 受訪編輯有三女一男,平均編輯資歷是六年,每位編製過的翻譯書至少有三十 本以上。除了 E1 是中文系之外,其餘編輯的背景皆是財政經相關領域。另外 E3 曾做過專職譯者,累積財經譯著約十來本。E1、E3 以及 E4 則分別從事過記者、金 融業以及科技業等相關工作。 筆者將出版社編輯訪談大綱分為五大部份(見附錄二) :第一部份先詢問編輯 的背景資料,包括學歷、工作經歷以及專長領域。第二部份欲瞭解編輯的工作職責 及必備職能。第三部份是編輯工作內容,包含編務流程以及潤飾策略。第四部份原 本欲針對編輯編過的書來深究編務流程,但由於訪談過程中發現這方面資料蒐集 不易,有受訪編輯表示不太記得當時工作的情況,也有人表示整個編務流程都和其 他書大同小異,另外因為提到書名或相關主題會有暴露編輯及譯者身分之疑慮,因 此在種種因素考量之下,筆者最後並未使用該部分的訪談內容。5最後一部分則是 探討編輯與譯者的關係,包括編輯對譯者的期待,兩者之間可能會發生的摩擦,以. 5. 譯者部分因考量到相同因素,最後也未採用第四部份的訪談內容。 25.
(31) 及編輯認為譯者最常犯的錯誤。. 二、 專職譯者 本研究欲瞭解編輯和譯者對於相同議題的觀點與態度,故邀請專職譯者參與 研究。而本研究之受訪譯者需符合以下條件:(1)目前為專職譯者、(2)有和出版社 合作經驗、(3)以翻譯商業財經書為主,以及至少有十本以上相關譯著。筆者首先於 博客來搜尋,如有譯者符合前述條件並於譯介中提供聯絡資訊,則主動與其聯繫。 同時也在各大社群媒體徵求受訪者,然而並無符合條件之譯者主動應徵。本研究有 兩位譯者是由筆者主動聯繫,另外兩位則分別由受訪譯者和受訪編輯幫忙引介(見 表 3-2)。. 表 3-2 受訪譯者資料 受訪者代碼. T1. T2. T3. T4. 性別. 女. 女. 男. 女. 大學主修. 經濟. 政治. 工業工程. 中文. 研究所主修. 經濟. 無. 企業管理. 新聞. 工作經歷. 公家機關、軟 公家機關、記 新聞媒體編譯、 新聞媒體編譯、 體業、企劃與 者、出版社編 出版社總編輯、 行銷、出版社編 行銷、譯者. 財經書譯著 約五十本. 輯、譯者. 譯者. 輯、譯者. 約十五本. 約上百本. 約二十本. 數量 編輯書數量. 無. 約八十本. 約三十本. 約十本. 訪談地點. 網路視訊. 咖啡廳. 餐廳. 咖啡廳. 訪談時間. 39:46. 1:21:55. 1:18:51. 2:36:49. 26.
(32) 筆者於研究進行前,同樣有向每位受訪者闡述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並承諾所 有個人資訊都將以編碼方式呈現,其中包括姓名、提及之出版社以及相關譯著等, 全都會以匿名呈現。譯者姓名是以 T(取 Translator 字首)加上阿拉伯數字組合而 成,並按照受訪順序由 1 排列至 4。至於譯者提到之著作,則是以英文字母 A、B、 C 等代替。筆者於訪談前皆提供訪談大綱供各譯者參考,並於見面時請對方簽署訪 談同意書(見附錄三) ,結束後亦給予酬金以示感謝。T2 因為居住於其他縣市,不 便與筆者見面,故用網路視訊進行訪談。其餘訪談皆在咖啡廳或餐廳進行,訪談時 間平均為一個半小時。 受訪譯者有三女一男,四人平均財經書譯著數量是五十本。受訪譯者背景相當 多元,T1 大學和研究所都主修經濟,曾任職於公家機關、電腦軟體業,也曾擔任 過企劃與行銷人員。T2 是政治系畢業,也曾任職於公家機關,還有當過記者以及 八年的出版社編輯經驗。T3 是受訪譯者中唯一男性,有理工以及商管背景,另有 豐富的新聞編譯經驗,也曾是出版社總編輯。而 T4 是當中唯一大學為文科畢業, 研究所則主修新聞,工作經歷包括新聞編譯、出版社特約編輯以及在地化翻譯人員。 本研究受訪譯者擔任編輯比例之高,四位有三位都曾擔任過出版社編輯。 專職譯者訪談大綱同樣分成五大部分(見附錄四) :第一部份先瞭解譯者的背 景,包括學歷、工作經驗以及專長領域。第二部分則是譯者的工作責任及必備職能。 第三部分要瞭解譯者的工作內容,包括如何和出版社維持合作關係、翻譯原則以及 修訂譯稿的步驟。最後則是探討和編輯的關係,包括如何和編輯配合以及溝通,例 如發現編輯修訂幅度過多或是有改錯之嫌時的處理機制。 以上與編輯以及譯者訪談全程皆有錄音存檔,並全數由筆者轉謄為逐字稿後 再整理分析。Seidman(2006)提出要精簡逐字稿,首先要標註重點,即訪談者要 在瀏覽過逐字稿後挑出有趣的段落並做註記。筆者則是將逐字稿印出後,以螢光筆 標示出可能與主題相關之段落,並順手在該段加上標籤(labeling) ,將龐雜的逐字 稿精簡化約後,再著手進行資料歸納。Seidman(2006)表示分享訪談資料的方式 有兩種,分別是人物敘事寫真(narrative profile)與主題連結(thematic connection) , 27.
(33) 本研究則採取主題連結方式彙整各篇逐字稿的標記重點。主題連結是將重點依照 屬性範疇分類(classifying)後,再找出各範疇可能存在的連結與線索,並思索可 能的主題(theme)(李政賢譯,2009)。. 28.
(34)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與第二節呈現受訪編輯以及譯者的背景、職能與責任以 及在工作上所面臨的挑戰。第三節比較雙方的潤飾策略,並以 Mossop(2001)以 及 Shih(2006)的研究為基礎,彙整出一修訂檢核表。第四節則是探討譯者與編輯 的互動關係,瞭解雙方在合作過程中的互動,以及其對譯文品質所造成的影響。. 第一節、出版社編輯 一、背景 本研究的受訪編輯皆任職於出版社,主要從事英翻中商業財經書籍的編輯工 作。除了 E2 之外,其餘編輯皆有經濟或財經相關背景。其中 E3 還有翻譯財經書 的經驗,累積譯著約十本。受訪編輯皆表示當初會進入出版業是因為熱愛文字,E1 也提到,編輯大多懷有一份理想,才會來出版產業工作。儘管有些受訪編輯大學或 研究所並非主修商業財經相關科系,但是都對財經商管類書籍有興趣。E2 強調, 編輯平時就要涉獵相關資訊,多看財經新聞或是書籍,瞭解市場動脈,不一定要具 備相關背景才能勝任編輯工作。E3 表示當初很想進入出版業,但在投履歷的過程 發現出版社進入門檻頗高,多數都希望僱用有經驗者,再加上本身非語言相關科系 畢業,所以起初並不順利。幸好最後有通過一間出版社的筆試,才得到這份工作: E3:但是我後來發現其實投履歷的結果,其實出版社的門檻蠻高的。我覺得出 版社的編輯都想要用有經驗的,所以像我們這種完全沒有經驗的其實真的蠻 不得其門而入的。可是那時候很幸運的是一位出版社的主管,應該是編輯、主 編,他就覺得可以讓我[試試看],因為我有去考試,他想要看有沒有跟我有合 作的方式,所以我就從外包編輯開始做起。. 受訪編輯一致表示編輯工作都是做中學,出版社並不會提供任何職前訓練,而 是由前輩來教導新人。E1 表示因為每本書都是一個專案,會遇到什麼樣的狀況因 29.
(35) 書而異,所以沒有編輯課能夠一體適用。E2 則說編輯工作較像是師徒制,需要有 人帶領,邊做邊學。起初先由前輩帶領,工作內容和複雜程度則是由淺至深循序漸 進,大多時候會從改版書做起。改版書因為已經有範本能夠參考,比起要從零開始 的書,編輯起來較為容易輕鬆。此外,初期工作內容也以潤飾書稿為主,好有餘力 慢慢熟悉整個出版流程。E3 起初是以特約編輯做起,工作內容主要也是潤飾書稿, 其餘資料皆由有經驗的編輯提供: E3:那時候做外包的時候他(前輩)就是讓我先看完,他可能提供很多的封面 啦,找推薦這些資料都他來負責,我就是專心看稿。那後來進去[當]正職的時 候他就跟我講解整個編輯的過程,那當然細節,那是骨架;骨架他就給我一個 很清楚的骨架,那些肉當然就從當中慢慢去填,所以我覺得雖然我完全沒有經 驗,然而進去之後我還蠻快就進入狀況了,我覺得是有個很好的帶領者。 E4也指出有好的前輩帶領很重要,因為編輯工作的大小事務都是跟著前輩邊 做邊學,這也會影響日後新手編輯的做事方法,甚至是文字風格。. 二、職能與責任 編輯最重要的是具備管理書籍製作進度的能力、企劃行銷書籍的能力、以及擁 有豐富多元的人脈,讓書籍編製過程不至於缺乏人才可用(王乾任,2004)。一本 書的出版過程中,編輯需要跟多方人士接洽,對外可能包括譯者、美編、排版廠、 作者以及讀者,對內則有可能需要和總編、行銷以及業務等人溝通協調。曾當過編 輯的譯者 T2 便提到編輯是一對多的關係,所以需要良好的溝通能力。E2 跟 E3 則 認為編輯有如導演: E2:很多人都說編輯就像導演、就像統籌製片一樣,你其實就是把一件事從無 到有嘛。你不是一個人獨力完成,你要靠太多合作者,你要找美編、排版、譯 者,所以需要好的溝通能力。 E3:我覺得編輯工作其實是像導演一樣,就是其實你今天要做這本書,那一開 始我一定是想我要拍什麼片、我要做什麼書。事實上是可以從更早[就開始構 想],或是可以從選題開始,選題然後再選書。 30.
(36) 編輯身為一本書的統籌,要於事前架起書的整體架構,並確認風格以及目標讀 者群,接著開始為各部細節找到合適人選,譬如說譯者、美編以及推薦人,所以溝 通能力對編輯來說相當重要。除了溝通能力以外,E1 和 E2 皆認為做商業財經書 的編輯,也要能耐得住性子,要看得下商業財經書而且還要夠細心: E1:編輯最大的特色就是要讀得下商業理財書。因為大部分的編輯基本上是 讀不下去的。所以大部分傳統的編輯,尤其是通常編輯都是文科的人在擔任, 那文科的人相對來講對於商業財經書基本上接受度沒那麼大,對我來說就會 比較容易因為我是唸經濟的。然而像我這樣的人不多,就是做編輯的人不多。 E3:財經書其實是一個,一個很大的區塊。可是其實你會發現在出版社這也是 進入障礙最高的。因為財經書是,其實你做這種書要有相關背景嘛,但是基本 上念財經的學生大概不太[想]要從事,很多都是去銀行,其實不太會去出版業。 然後像出版業那些所謂的文青,他們就是文字好,他們對財經可能就是,很鄙 夷的吧,對他們可能覺得銅臭味太重。 E2 也認為編輯一定要熟知商業財經領域,亦要對此議題有興趣,否則編務工 作將會很枯燥乏味,自然也就無法做好。此外,編輯做事講求細心,亦要能動能靜。 除了要跟各方人士溝通交流,還要沉得住氣潤飾數萬字的書稿,改稿之餘亦不能忘 了觀察產業脈動,得隨時留意時事趨勢,以陪養選書的鑑賞力以及了解讀者需求。 E2:人格特質最重要我覺得就是要坐得住,就是一方面你要沉得住氣,埋首在 你的文字稿裡面,可是另一方面你又要跳脫出來。有時候我們因為一直在改稿 就會忘了說跟整個市場的脈動、跟讀者的連結,很容易就會陷進去然後就會以 作者的理念為理念,然後忘記我們應該是作者跟讀者間的橋樑才對。所以一方 面要坐得住又要有市場的嗅覺吧。 E4:人格特質跟條件...有可能你要對於現在世界上發生的事情比較敏感吧我覺 得,就是可能各方面的事情。譬如說,現在的新聞,現在的趨勢,然後現在的 人想要什麼,可能就是你要,就是前期的那個大學或研究所就累積起來的那種 經驗。 此外,編輯也要負責書的行銷。雖然各受訪編輯任職之出版社皆有行銷部門, 但編輯最熟悉書的來龍去脈,所以通常也要協助行銷人員,幫忙找推薦人或是撰寫 31.
(37) 文案。對此E4有感而發,認為近年來編輯工作量不斷增加,需要處理的事情越來越 繁雜: E4:這幾年我有覺得[要處理的事]好像越來越多,就是那個整體的工作量變很 大,因為現在不只專心改稿,你還要去幫忙想各種行銷資源,然後可能從前端 就要開始發酵,然後你要試著經營臉書專頁啊,粉絲專頁那種,就是雜事變的 很多,然後我們還要審書。商管書大部分其實都很厚,就大概是十五萬字,去 年前年的書稿還有那種二、三十萬字的,然後就有點恐怖這樣。就是時間被分 散但工作量也變大,然而同樣你只有一個月或兩個月的時間。 談到編輯的職責,受訪者皆認為就是要做出「好看」的書。E1 認為編輯的使 命就是編出大眾都能看懂的書,而編輯的功用應該是要讓作者與讀者間的溝通順 暢,同時還要為讀者把關資訊以及圖書品質。編輯於出版工作中的角色,其意義不 僅是促成圖書的生產,亦被賦予「守門人」的身分,同時負責知識傳遞、文化薪傳、 資訊引導的橋樑(應立志等人,2010)。E2 則表示編輯的責任就是傳播進步的觀 念;把好的、健康的資訊傳遞給讀者。. 三、工作上的挑戰 商業財經書所涵蓋的主題相當廣泛,從宏觀的產業動態、趨勢新知到個人的技 能學習等無所不包。E1 和 E2 認為現今商業財經書的特色越來越偏向於輕商管, 例如能夠增進個人技能的說話術或是簡報書,或是較貼近個人生活以及職場的時 間管理、提升工作效率等類型較獲讀者青睞。現今資訊科技發達,讀者注意力相繼 被社群媒體、網路平台分散,使得文字產業市場不斷萎縮。隨著可得到資訊的管道 越來越多,讀者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管道或平台上,書市早已被瓜分掉大半。此外, 受訪編輯皆認為以往書市是商業書當道,讀者群眾多,然而近年來已漸漸沒那麼投 大眾所好。E2 提到網路書店博客來在改版前,也是把商業財經書放在最醒目的位 置,而且暢銷榜上前幾名也必定有商業書,但如今盛況已不在。E1 則認為在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過後商管書便每況愈下,尤其是投資理財書系受到很大的衝擊。 32.
(38) 除了市場萎縮,高流動率以及人才匱乏也都是出版業面臨到的挑戰。E3 認為 要成為財經書編輯的門檻很高,因為出版社會希望找有相關背景的人才,但問題在 於有相關背景的人通常不會從事文字產業,而熱愛文字的人也不見得會對商管書 有興趣。另外觀察各家出版社的招募資訊,不難發現都希望編輯有兩年以上工作經 驗,可見其相當注重實務經驗。張毓玲(2003)認為我國編輯工作內容不但繁瑣, 還有工時長、待遇偏低、升遷不易等問題,造成出版社人才流動率高居不下。而在 人才匱乏的情況下,編輯工作負擔越來越重,出版社也無暇培養新人。但也不是每 位編輯都對文字產業發展如此悲觀,E2 覺得編輯若能轉換心態把自己當作服務業, 提供讀者好的新資訊,然後再多花功夫包裝行銷,文字產業其實還是有機會繼續發 展。 上述為受訪編輯對於產業現況的看法,而編輯在工作上也會遇到各種困難與 挑戰。雖然在訪談時編輯都表示潤稿校對占據最多工作時間,提到劣質譯文時也紛 紛表示很令人困擾,但令筆者詫異的是,他們並不認為這是工作上最大的挑戰。對 受訪編輯而言,工作最難也最重要的其實是挑選好書以及包裝定位: E1:就我來說潤稿是問題,但絕對不會是最大的問題,所有編輯最大的問題都 是在定位。我要把這個書包裝成什麼樣子,當我決定了包裝的樣子才有辦法去 修改我的稿子。對我來說所有的目的都是跟讀者溝通,所以困難的其實真的不 是潤稿,一定是跟讀者溝通。 E2:就是選的書要賣得出去啊,這是最大的挑戰,就是你要多培養那個市場的 敏銳度。尤其現在自己越來越老了,然後跟年輕人有 gap 了,而且市場的口味 在變啦,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子了,所以自己也要有所變化才對。嗯,挑書的口 味。 E3:工作上遇到最大的挑戰,對我來講我還是覺得是選書的眼光。我覺得還是 對那個市場的掌握,還有對讀者的需求,這個部份我覺得就選書方面就是挑戰。 E4:現在真的好難抓,然後你覺得每天看榜單每三個月大概就會有一個不同 的趨勢。像看現在榜單前十名都是跟股票有關的,然後幾乎都是本土書,它可 能就是講如何操作股票,就是講一些很實務的操作股票。然後有一陣子可能就 33.
相關文件
Therefore, it is our policy that no Managers/staff shall solicit or accept gifts, money or any other form of advantages in their course of duty respectively without the
考試科目(編號):日文閱讀與翻譯
It clarifies that Upāyakauśalya,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has been accepted in Confucian culture, and is an important practice of wisdom in Mahāyāna Buddhism which
Inspired by Professor Cheng Gongrang’s work, Research of the Translation, Comprehens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On the Concepts of Skillful and Expedient
Experiment a little with the Hello program. It will say that it has no clue what you mean by ouch. The exact wording of the error message is dependent on the compiler, but it might
Fayun’s annotation is according to Kumarajiva’s original translation, not only sentences by the strict branch demonstrates it to the Lotus Sutra, also aware of
However, the PDE of arithmetic MAL has never been derived and the strike based on all past moving-average term is very di¢ cult to value by …nite di¤erence approach.The second, we
The analytic results show that image has positive effect on customer expectation and customer loyalty; customer expectation has positive effect on perceived quality; percei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