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女性主義與多文化主義觀點評估新聞實務界、新聞教育界、及新聞教科書之認識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女性主義與多文化主義觀點評估新聞實務界、新聞教育界、及新聞教科書之認識"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從女性主義與多文化主義觀點評估新聞實務界、新聞教育

界、及新聞教科書之認識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0-2412-H-002-024-執行期間: 90 年 08 月 01 日至 92 年 01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計畫主持人: 張錦華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國 92 年 5 月 20 日

(2)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旨是以多元文化論(multiculturalism)與女性主義的觀點來檢視中 文的新聞採寫教科書.以下分兩部份簡述:

在族群方面,本文主採取 Kincheloe & Steinberg 對多元文化論

(multiculturalism)所作的五種類型 :「保守」的、「傳統自由主義」的、「多元 論」的、「批判觀點」的、以及「左基」的觀點,來檢視新聞採寫教科書中處理 原住民族群報導方式。研究發現,英文採寫教科書中雖較強調「傳統自由主義」 和「多元論」觀點的多元文化立場,但仍然缺少系統性的「批判觀點」的多元文 化論;國內教科書早期顯示較「保守」的態度,八零年代以後,則亦以「自由主 義」和「多元論」的觀點為主。中外教科書中均未採取「左基」觀點的多元文化 主張。本文最後建議我國的新聞採寫教科書增加批判觀點的多元文化論討論,並 能對於爭議性的族群議題提出兼顧社會整合、族群文化維護、以及個人自由的深 入討論。 在性別方面,本研究選擇新聞傳播科系入門的基礎新聞採寫教科書作為分析對 象,檢視這些書中在界定新聞記者的角色、新聞價值、以及呈現性別角色時,如 何帶有不當的性別偏見。同時,本論文也將選擇國外具有性別意識的新聞採寫教 科書,探討其如何定義新聞和記者,最後則提出對我國新聞採寫入門之教科書之 修改建議。 關鍵詞:多元文化論、女性主義、族群新聞、新聞報導、新聞教育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proposed to analyze the journalism textbooks from multicultural and feminist perspectives. It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is about the review of the ethnic coverages, the other is the review of the gender consciousness.

With respect to the ethnic coverages,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Kincheloe and Steinberg’s classification of five kinds of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to review news writing textbooks regarding the ethnic coverage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English

(3)

news writing textbooks mostly take the traditional liberal and pluralist perspectives, and lack of a more systematic analysis from the critical multiculturalist point of view. The earlier Chinese news writing textbook are more oriented toward a conservative perspective, and the books after 1980 are tended toward the traditional liberal and pluralist perspective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basic writing textbook should incorporate more critical multiculturalist stance.

As for gender issues,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role of reporters, news values, and sexist stereotypes and ideologies in the basic journalistic textbooks.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some English textbooks with gender consciousness, the research offers suggestion to revise our textbooks.

Keywords: multiculturalism, news writing and reporting, journalist pedagogy, ethnic news.

一、前言

本計劃是以女性主義與多元文化論的觀點,分別檢視新聞教育界和新聞實務 界是否能意識到對弱勢族群(包括性別、族群等)的歧視和刻板印象,並且肯認弱 勢族群的文化尊嚴,落實於新聞教育和新聞報導的實踐。 要改善大眾媒體對於族群新聞的報導,提升傳播工作者的多元文化及性別意 識是關鍵工作。因此,在新聞工作者的養成訓練中,如何增進多元文化的敏感度 (multicultural sensitivity)以及正確的性別意識是十分重要的課題,新聞 採訪、編輯與寫作的相關教科書中若能提供多元文化及平衡的性別觀點,必然甚 有助益。

二、研究目的

本計劃之研究目的在於了解我國新聞教育內涵中,具有何種女性主義和多元 文化意識的敏感度;研究結果將作為進一步推動女性主義和多元文化論傳播教育 的依據,包括對新聞學教科書的建議、對新聞教育界與實務界的建議,以增進我 國新聞傳播對弱勢族群的報導品質與內涵。

(4)

三、文獻探討

(一) 多元文化論與傳播研究

在近代族群衝突與新興社會運動的抗爭過程中,社會中的弱勢團體 (minority groups)如婦女、宗教、同性戀團體、及少數(或弱勢)民族,抗 議他們被普同標準規範所壓抑,批判社會對他們採取貶抑或排斥的制度或觀念, 要求公共領域中應正視他們的差異,並給予肯定以及保障差異的權益和做法。學 者們於是分別從自由主義、社群論、或批判理論的思潮脈胳中論証多元文化觀點 的意義與重要性,指出自由社會應正視公共領域中,少數族群與主流族群的差 異,保障其社會參與的平等地位,並維護其團體認同與生活尊嚴,方可讓少數族 群的文化不致因忽視、歧視,而貶抑流失,並採取積極的政策做法,促進族群之 間的彼此肯定,以維護不同族群之間的和平共存(Young, 1990; Kymlicka, 1995; Taylor, 1994; 張錦華,1997:p.29-30)。 將多元文化論觀點運用在新聞傳播研究上的學者,則從傳播的功能角色、傳 播政策制度、媒體的產製僱用、文本再現等各方面來檢討,指出一般大眾傳播往 往流為維護主流族群的工具,媒體的所有權、聘僱機會、與文化再現等等均不利 於弱勢族群;媒體的監督、教育、與文化、娛樂等功能也都成為強化主流族群價 值觀與優勢地位的作法。而主流文化對於少數族群的貶抑顯然將導致弱勢族群的 個體在主流社會無法受到尊嚴平等的對待,而族群衝突因應而生,又必然威脅到 現有的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張錦華,1997;Wilson & Gutierrez, 1995)。因此, 如何強化傳播領域中的多元文化意識是當前重要的課題. 有鑑於多元文化論一辭意涵上的紛雜及混淆,美國著名的批判教育學者 J. L. Kincheloe 及 S. R. Steinberg 在其合著的《變遷中的多元文化論》一書中(1997), 將多元文化的主張分為五種類型,說明各類型的立場及其差異,對於釐清及區辨 多元文化的不同觀點甚有助益,因此,本文將根據這個分類,討論新聞採寫的教 科書內容,並討論如何增進何種類型的多元文化的觀點。

(二) 從多元文化論檢討新聞報導族群議題

美國媒介文化研究的重要學者 Kellner 指出,當代社會中快速的傳播發展趨 勢,造成族群與文化的廣泛流動,如何推動多元文化素養讓社會各族群–尤其是 弱勢族群–能改善其生活處境,創造更符合社會正義的民主自由環境,已經是當 代社會中的重要挑戰(Kellner, 1998)。

(5)

有關族群報導的歧視案例研究顯示,各國都有類似的發現,如以負面而窄化 的態度報導少數族群犯罪案例,以消費化的膚淺方式報導少數族群的慶典活動、 以及缺乏對少數族群的社會結構問題、情境和歷史因素等進行深入討論等等 (Wilson, & Gutierrez, 1995: p.35-7; Atkin, 1983; Van Dijk, 1988, etc. )。

台灣的媒體長期以來對於原住民族群的報導,也已有許多學者專家的研究指 出:多數流於刻板無知的「山花型報導」,或片面的強調負面訊息,嚴重貶抑原 住民的形象和尊嚴(孔文吉,2000;陳昭如,1994;江文瑜,1993)。 如何讓媒體工作者能夠重視原住民族的報導方式呢?原住民族的傳播學者 孔文吉建議:應靈活運用報導角度,客觀、公正、平衡地報導原住民新聞,亦應 加強重視原住民成就取向的新聞,以導正族群報導之偏見及刻板形象,有助於提 升原住民族群的形象與尊嚴。當然,原住民應該爭取創辦經營自己的媒體,建構 自己的自決論述。不過,自辦媒體的困難度比較高,而且普及度亦有限,所以加 入主流媒體仍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孔文吉,2000:p.47)。 多位新聞傳播學者均強調新聞和傳播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是「教導學生對於 構成社會的各族群有著同樣的社會責任」,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必須讓學生接觸 能夠表現社會多元觀點的報導方法,瞭解少數族群經驗,並且教導他們大眾媒體 對於維繫族群價值和尊嚴的重要性和責任所在(Bramlett-Solomon, 1989: p.26; Endres & Lueck, 1998: p.87)。因此,新聞教育者要讓學生能夠超脫刻板形象 去思考,他們今日在新聞課堂中所獲得的文化與族群敏感度訓練,將對未來的少 數族群報導有正面的影響(Martindale, 1988; Bramlett-Solomon, 1989: p.27; Stocking and Gross, 1989; Holloway, 1990; and Martindale, 1991)。在課 程規劃方面,許多學者均指出應在課程內容方面多下些功夫,以增進媒介工作者 之多元文化知覺及敏感度,減少負面不當的報導(Endres & Lueck, 1998: p.87 ; Bramlett-solomon, 1989; Kern-Foxworth & Miller, 1993: p.55)。

(三)女性主義與新聞教科書檢討

目前我國幾乎還沒有檢視大學「新聞」教科書中的性別意識的相關文獻,就 一般教科書和其性別意識檢視的相關文獻而言,台灣關心兩性平等教育的人士與 團體,約自一九八零年代中期開始針對國小教材展開相關的研究(黃政傑,1988; 歐用生,1985;婦女新知,1988),基本上發現嚴重的性別偏差現象,如刻板形 象、忽視缺略、偏狹失衡、違反事實等現象,普遍的出現在課文、插圖、表格、 照片、題解、活動設計和教師手冊之中。例如「婦女新知」的研究發現,在十二 冊國小社會科教科書出現的人物中,98%都是男性,只有 2%是女性(謝小芩,1995:

(6)

6)。八零年代的國小教科書檢視結果,均發現性別差異極為明顯,九零年代雖略 有進步,但一般而言仍然顯現出女性角色少而狹隘,多限制在私領域之中,鮮少 呈現公領域的女性,遑論傑出女性的專業成就。很明顯的教科書的兩性角色背後 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內」、「男尊女卑」的父權意識形態(蘇芊玲,2002: 137-9)。 其實,國外有關新聞教科書的檢視文獻也很少,Steiner(1993)曾檢討美 國從二十世紀初期以至九零年代各時期新聞教科書中的女性歧視,她的論文中幾 乎沒有列出任何其他新聞教科書檢視的文獻。她的論文主旨是在分析新聞採寫教 科書如何在界定新聞工作者時,明顯或隱含的顯示了性別偏見。Steiner 建議改 變之道在於徹底質疑現有的新聞價值,包括公/私二分、主/客二分、男/女二 分、中立客觀等新聞價值觀與實踐作法,並以女性主義觀點重新檢討新聞室及新 聞採訪關係中的科層與剝削關係等,才有可能帶來真正的轉變。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發現我國目前還沒有人針對大學「新聞」教科書內容作廣泛研究,因 此決定採用量化的內容分析方式,去檢視中文新聞教科書是否包含多元文化意識 及性別意識,尤又因為新聞採訪與寫作的相關教科書,對於新聞科系學生及新聞 工作者的報導概念建構養成有相當的影響力,所以再把研究重心集中於採寫相關 的教科書上,希望透過內容分析,輔以深層意涵的詮釋,瞭解我國的新聞基礎採 寫教科書中具有多少的多元文化概念及性別意識。 本計畫於族群多元文化部分檢視了坊間十九本中文新聞教科書,以採訪寫作 及基礎新聞學為主,出版年代橫跨 1955 年至今1 ,根據每本教科書中提及有關族 群多元文化的內容一一作說明,說明的方式則在舉出實例後,進一步分析其深層 的文化意涵。與族群議題較有相關的內容則可包括三種:其一是對新聞採寫原則 的討論,其中可能涉及說明對於不同族群的尊重;其二是使用的語言與族群意涵 1此部份所分析之新聞學相關書籍有:王洪鈞,《新聞採訪學》。台北市:正中,1955;董顯光,《新 聞學論集》。台北市: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劉光炎,《新聞學講話》。台北市:中華 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62;鄭貞銘,《新聞採訪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商務,1966;胡殷, 《新聞學新論》。香港:文教事業社,1966;賀照禮,《新聞學的理論與實際》。蘭台書局,1969; 于衡,《新聞採訪》。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70;徐詠平,《新聞學概論(上) 》。台北市: 中華書局,1971;李瞻,《比較新聞學》。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1972;徐興武,《實用新聞學 大綱》。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1972;戴華山,《新聞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學生書局,1980; 程之行,《新聞寫作》。台北市:商務,1981;歐陽醇,《採訪寫作》。台北市:三民,1982;彭家 發,《特寫寫作》。台北市:商務,1986;林笑峰,《新聞編採實務》。台北市:文雲,1993;方怡 文和周慶祥,《新聞採訪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正中,1999;王洪鈞,《新聞報導學》。台北市: 正中,2000;《聯合報系編採手冊》,1983;《公共電視台新聞部自律公約》,2000。

(7)

相關者,如稱少數民族語言為「土語」等;其三則是在所舉的報導案例中恰好是 與族群相關的新聞,例如有關原住民族的習俗等。 性別部分則將分析的對象設定在入門的中文新聞採寫教科書,選取一般圖書 館館藏及坊間書店可購得的相關書籍共九本2 ,以及兩家媒體的新聞報導守則3 , 除了以舉例的方式討論教科書中如何界定新聞工作者和新聞價值,以及語言中偏 差的性別意識之外,並針對教科書內容(新聞報導案例)中的性別角色(同則新 聞中的不同人物分別記次,但同則新聞中重複出現的人物只記一次),加以量化 分析,分析類目包括:角色的性別、新聞類別、正/負面形象及特質等,並輔以 舉例說明。研究中的新聞類別分成政治、社會、財經、人情趣味、影劇、文教、 醫藥、體育、軍事等十個項目。所謂該角色的正/負面形象,則分為正面(有特 殊貢獻、救人濟世…等)、中性(單純的角色主體)、或負面(有不良表現、作奸 犯科、危害社會國家之行為…等),最後統計整理分析結果,並輔以質的說明, 討論這些數據差異隱含何種新聞價值觀點和性別文化迷思,從而考察教科書中所 隱含的父權意識形態。

五、結論與建議

在族群議題方面,本文建議我國的新聞採寫教科書可以採取以下方式, 提供更有系統的多元文化觀點: 1.採取「批判觀點」的多元文化論立場,超越「傳統自由主義」和「多元 論」的觀點,不僅只是表面上的尊重差異,也不僅是能夠理解文化差異, 更要重視造成差異的權力關係,揭露優勢權力不當的壓制,從而肯認弱 勢文化的內涵與尊嚴,提升弱勢族群的地位。 2.建議採取專門的章節來討論多元文化觀點報導少數族群的重要性,指出 我國多元族群的現況、重視族群報導的原因、並針對如何增進記者的多 元文化意識、報導的原則、語言文字的敏感度等等。同時,要能引用優 秀的族群報導範例來說明,以建立新聞傳播的專業典範。 3.重視媒體組織與新聞專業價值的改造,唯有媒體組織本身重視多元文化 2性別意識部分所分析之書籍為:王洪鈞,《新聞採訪學》。台北市:正中,1955;鄭貞銘,《新聞 採訪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商務,1966;于衡,《新聞採訪》。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70; 戴華山,《新聞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學生書局,1980;程之行,《新聞寫作》。台北市:商務, 1981;歐陽醇,《採訪寫作》。台北市:三民,1982;林笑峰,《新聞編採實務》。台北市:文雲, 1993;方怡文和周慶祥,《新聞採訪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正中,1999;王洪鈞,《新聞報導學》。 台北市:正中,2000 3作者曾向台視、民視、中國時報等數家媒體查詢,但結果發現僅有聯合報及公共電視是少數具 體訂有編採原則或自律公約的媒體。因此,本研究也同時分析了兩本媒體編採守則:《聯合報系 編採手冊》,1974 年初版,1983 年修訂再版。《公共電視台新聞部自律公約》,2000。

(8)

的報導,在路線分配與記者任用上提升多元文化的批判意識,才有可能 更根本有效的增進主流媒體的族群報導品質。 4.有系統的融合多元文化意識,除了專章的討論之外,在討論其他的議題 中也不應忽略多元文化論的觀點,例如:在引用案例說明社會犯罪新聞 或人情趣味新聞時,即應注意避免將少數族群標籤化或刻板形象化。 5.可針對重要的族群爭議事件,呈現多元文化論所關心的族群文化尊嚴、 個人自由、社會整合與秩序等議題,提供較深入的報導策略的討論。例 如我國目前對原住民自治、教育自主權、以及部份少數族群內部女性壓 迫問題等的爭議,均可提供較深入的討論。 這些觀點不但應適度納入一般基礎的新聞採寫教科書,同時,更應成為各媒體的 採訪工作守則之一部份。同時,由於多元文化論的觀點不僅適用於少數族群議題 的報導,也同時適用於其他弱勢族群,國外一般教科書中多包含性別、年齡、疾 病、殘障等的討論。因此,針對我國的本土社會特質,例如台灣的省藉衝突、客 家族群、外籍新娘、外籍勞工、同志議題等,均應發展更細緻的多元文化報導的 觀點。更進一步言,未來的我國新聞採寫教科書,應該在現有的「多元觀點」之 外,提出更具有批判力的多元文化觀點,重視主流社會權力脈胳的揭露,不但增 進我國的新聞報導深度,更具有肯認弱勢族群的文化尊嚴,提升社會正義的重要 意義 在性別議題方面,我國的教科書中的性別落差雖然極為明顯,但亦有幾處優 點值得提出:例如:在數本教科書中我們看到許多優秀女性新聞工作者的成就被 提及,這對於新聞從業者、新聞科系學生,尤其是女性,是相當好的模範4。並 且,晚近的教科書中,亦開始強調報導用語上的性別平等,書中所援引的新聞案 例也採用了較為中性而不帶性別意味的字詞來形容事物、描述事件和人物,皆有 助於減少性別刻板形象。事實上,適當地選擇範例和語言用字應可避免再製性別 刻板印象與歧視意涵。 在國外的教科書中,部份書籍將職場性騷擾問題也納入討論,這顯然對提升 兩性平等的工作環境的重要議題,但是我國的教科書中完全不曾討論過此一議 題,這也是需要改進的。 因此,作者建議未來的新聞採寫教科書應加強性別議題的討論,增訂「新聞 與性別」之類似篇章,並把握下列原則: 4 事實上,我們仍可進一步省思,書中列舉優秀女性新聞工作者的用意安在?是真的為了表彰優 秀女性的傑出成就,抑或僅是作為男性新聞場域的點綴?不過作者以為,無論書中原意為何,此 舉對於促進女性在新聞場域中的平等、提升女性新聞工作者的地位等,應當有所助益。

(9)

併用理論與實例來說明國內新聞報導中所具有的性別歧視與文化迷思。 重新修訂對新聞工作者的定義,尤其是除去傳統的性別偏見,正視兩性平等 的工作權益。 修訂既存的新聞價值,在新聞的評斷依據中納入性別意識,重視女性議題的 存在價值,並提升對於婦女運動的相關報導,強調婦女議題的媒體可見度。 辨識出報導語言中的性別歧視與刻板形象。或可採用逐項列舉的方式以提醒 學子們未來於工作中避免使用。 教科書中援用報導範例時,應側重選用正面形象的女性新聞來源,並應增加 女性人物的獨立專業形象,減少女性的刻板形象。

六、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于衡(1970)。《新聞採訪》。台北:新聞記者公會。 方怡文、周慶祥(1999)。《新聞採訪理論與實務》台北:正中。 王洪鈞(2000)。《新聞報導學》。台北:正中。 王洪鈞(1955)。《新聞採訪學》。台北:正中。 王嵩音、林芳玫、羅燦煐、蔣安國、黃富源(1995)《性 ‧暴力 ‧新聞眼》。台北: 碩人。 江文瑜(1993)。〈從「媒體監督」看聯合報的(蘭嶼之怒)系列報導〉,《台灣評論》, 九月號:84-91。 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的經驗》。台北:遠流。 李元貞(1994)。〈主題檢驗:兩性觀〉,吳密察、江文瑜(編),《體檢小學教科 書》。台北:前衛。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台北:巨流。 林笑峰(1993)。《新聞編採實務》。台北:文雲。 紀慧君(2002)。〈編織新聞事實 – 紀律權力的觀點〉,《新聞學研究》,73: 167-204。 倪炎元(2002)。〈台灣女性政治菁英的媒體再現〉,《新聞學研究》,70: 17-58。 翁秀琪(1994)〈我國婦女運動的媒介真實和「社會真實」〉,《新聞學研究》,48:

(10)

193-236。 翁秀琪(1998)。《大眾傳播理論 – 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孫秀蕙(1996)。〈解讀美容瘦身廣告 – 以閱聽人分析為主的個案探討〉,《臺灣 社會研究》,23:219-253。 婦女新知基金會(1988)。《兩性平等教育手冊》。台北:婦女新知。 莊明貞(1998)。〈國小自然科新課程的性別論述〉,《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0-50。 莊明貞(1997a)。〈兩性教育問題的反思 – 兩性平等教室如何建構〉,《教育研 究》,54:6-10。 莊明貞(1997b)。〈兩性平等教育如何落實 – 多元文化教育觀〉,《教師天地》, 90:13-21。 莊明貞、林碧雲(1997)。〈國小社會科新課程性別角色偏見之分析 – 以第一、 二冊為例〉,《國民教育》,38:1:7-20。 張茂桂(2002 未出版)。〈台灣是多元文化國家?!〉。 張錦華(1997)。《公共領域、多元文化論與傳播研究》。台北:正中。 陳姿羽(2000)。《女性政治人物的報紙新聞再現 – 以呂秀蓮副總統為例》。中山 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家玲(1997)。《婦女議題與媒體近用 – 以婦運團體聲援鄧如雯事件為例》。東 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之行(1981)。《新聞寫作》。台北:商務。 黃政傑(1988)。《生活與倫理課本教些什麼,教育理想的追求》。台北:心理。 黃美惠(2001)。《媒介建構之女性參政框架 – 以副總統呂秀蓮的新聞報導為 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家發、馮建三、蘇蘅等(1997)。《新聞學》。台北:國立空大。 楊祖珺(1997)。《台灣報紙媒體所呈現之女性角色變遷》。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碩士論文。 鄭貞銘(1966)。《新聞採訪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商務。 歐用生(1994 年 5 月)。〈兩性平等的道德課程設計〉,「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 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歐用生(1985)。〈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新竹師院學 報》,12:91-125。 歐陽醇(1982)。《採訪寫作》。台北:三民。 謝小岑(1995 年 6 月)。〈教育:從父權的複製到女性的解放〉,「台灣婦女處境 白皮書研討會」。女性學學會。 謝小芩、王秀雲(1994 年 5 月)。〈國中健康教育教科書之性別意識型態分析〉, 「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戴華山(1980)。《新聞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學生書局。 魏惠娟(1994)。〈國中國文教科書兩性形象與角色之分析〉,「兩性教育與教科書 研討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11)

蘇芊玲(1997a)。〈從教材看女性的教育處境〉,「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教育 議題次論壇」。 蘇芊玲(1997b)。〈檢視國小一年級國語科新教材兩性觀〉,「體檢國小新教材兩 性觀研討會」。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蘇芊玲(1997c)。〈體檢國小新教材的兩性觀〉,《中國時報》,開卷版。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女書店。

英文部分

Atkins, Gary & Rivers, William (1987) Reporting with Understanding. Ames, Iowa:

The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Atkin, Charles K., Bradley S. Greenberg & Steven McDermott. (1983). Television and race role socialization. Journalism Quarterly, 60(3).

Baumann. G. (1999). The multicultural riddle: rethinking national, ethnic, and religious identities. London: Routledge.

Bramlett-Solomon, S. (1989). Bringing cultural sensitivity into reporting classrooms.

Journalism Educator, 44(2): 26-28+.

Cohen, J., Lombard, M. & Pierson, R. M. (1992). Developing a Multi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Course. Journalism Educator, (Summer): 3-12.

Croteau, David & Hoynes, William (2000). Media/Society: Industries, Images, and Audiences (2nd edition). Thousand Oaks: Pine Forge Press.

Deuze, M. (2001). Educating ‘new’ journalists: challenges to the curriculum.

Journalism Educator, (Spring): 4-17.

Dickson, T. (1995). Assessing education’s response to multicultural issues.

Journalism Educator, (Autumn): 41-51.

Dreyfus, H. L. & Rabinow, P. (1982). Michel Foucault: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ndres, K. L. & Lueck, T. L. (1998). A new instrument to measure diversity in the curriculum.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53(1): 85-94.

Fedler, F. (1997). Reporting for the Media (6th Editio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Foucault, M. (1982). The Subject and Power. Critical Inquiry, 8: 777-795.

Hall, S. (2001). Encoding/Decoding. In Duham, M.G. & Kellner, D.M. (Eds.),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Keyworks. Oxford: Blackwell.

Holloway, L. (1990). Teaching nondiscriminatory writing in J-Schoools. AEJMC Newspaper Division Leadtime, P.7

(12)

Today’s Media. (3rd Edition) Boston: McGraw-Hill.

Izard, Ralph & Greenwald, Marilyn S. (1982). Public Affairs Reporting: The Citizen's News. Dubuque, IA: Wm. C. Brown.

Kellner, D. (1998). Multiple literacies and critical pedagogy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Educational Theory, 1(48): 103-123.

Kellner, D. (1995). Cultural Studies, Multiculturalism, and Media Culture. In Dines, G. & Humez, J. (Eds.) Gender, Race, and Class in Media, pp. 5-17.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Kern-Foxworth, M. & Miller, D. A. (1993). Multicultural journalism education revisited: 1982-1991. Journalism Educator, (Summer): 46-55.

Kymlicka, Will. (1995). 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Oxford: Clarendon Press.

Lanson, Jerry & Fought, Barbara (1999). News in a New Century: Reporting in an Age of Converging Media. Thousand Oaks: Pine Forge Press.

Martindale, C. (1991). Infusing cultural diversity into communication courses.

Journalism Educator, 45(4): 34-38.

Martindale, C. (1988). Sensitizing students to racial coverage. Journalism Educator,

(Summer): 79-81.

Mencher, Melvin (1997). 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 (7th Edition). Dubuque: Brown & Benchmark Publishers.

Mitchell, Catherine & West, Mark (1996). The News Formula: A Concise Guide to News Writing and Reporting.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Morton, L. (1993). Minority and female representation plans at ACEJMC schools.

Journalism Educator, 48(1): 28-36.

Rich, Carole (1994). Writing and Reporting News: A Coaching Method. (2nd Edition.)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

Rose, P. & Robbs, P. (2001). Multicultural issues in the advertising curriculum.

Journalism Educator, (Winter): 30-38.

Sacharow, A. (1996). Maynard project Ids market diversity. Mediaweek, 24(6): 38-39.

Steiner, L. (1993). Body language: gender in journalism textbooks. In P. J. Creedon (Eds.), Women in Mass Communication (pp.301-316). CA, Newbury Park: Sage.

Stocking, S. H. & Gross, P. H. (1989). Understanding errors, biases that can affect journalists. Journalism Educator, 44(1): 4-11.

Stovall, James G (1998). Writing for the Mass Media. (4th Edition.)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Streitmatter, R. (1998). Transforming the women's pages: strategies that worked.

Journalism History, 2(24): 72-81.

(13)

Multiculturalism, pp25-73. Priceton, N.J. : Princeton Univ. Press.

Valdivia, A. N. (Eds.)(1995). Femin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Media: Global diversities.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van Dijk, Teun A. (1988). News As Discours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rn

Associates.

van Zoonen, Liesbet (1994). Feminist Media Studies. 張錦華等譯(2001)。《女性主 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

Wilson, Clint C. & Gutierrez, F. (1995). Race,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Media. In

From Mass to Class Communication. 2nd ed. Sage.

Wilson, Clint C. & Gutierrez, F. (1985). Minorities and Media: Diversity and the End of Mass Communication.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Young, Iris M. (1990).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Priceton, NJ: Princeton

Univ. Press. Ch6: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UNESCO, 1995, Available on line: www.unesco.org/most/sydpaper.htm.

七、計劃成果自評

本計劃從多元文化論和女性主義觀點,分別檢視國內新聞採寫教科書中的族群與 性別議題,已分別撰寫論文發表於相關研討會,並已修正改寫投稿期刊審查之 中。其中之<從多元文化論觀點檢視新聞採寫教科書— 以原住民族群相關報導為 例>一文已獲《新聞學研究》審核通過刊登。本研究希望能對國內新聞採寫教科 書內容能夠採取多元文化論之觀點,對原住民族群之報導之改善,確有所助益。 此外,要說明的是,原申請計劃為三年期,但經費僅核准一年,因此,目前之研 究為第一年預訂要研究之教科書部份。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民國 57 年,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正式實施, 教科書改由國立編譯館主編, 數學教科書之編製 成立有

[r]

1、曾擔任以國家、重要城市為名,至少以二個版面以上刊登國際 新聞,且發行對象以全國或全球讀者為目標之平面媒體或通訊 社(例如:《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實在論 多瑪士 觀念論 經驗主義 馬克思 存在主義 語言分析 邏輯經驗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Using this formalism we derive an exact differential equation for the partition function of two-dimensional gravity as a function of the string coupling constant that governs the

視聽 材料 新聞 剪報

中東地區衝突不斷,無情的炮火肆虐,除了國破家碎、民不聊生,也讓在這塊土地上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