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技專學生網路沉迷指標與網路諮商模式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技專學生網路沉迷指標與網路諮商模式之研究"

Copied!
10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輔英科技大學 91 學年度補助教師執行專提研究計畫論文 91-031

技專學生網際沉迷指標與網路諮商模式之研究

目錄 頁數 摘要 4 第一部分 研究計畫梗概 6 壹、研究背景與動機 貳、有關文獻探討 7 一、預測網迷之指標因素 二、焦點解決與網路諮商 9 參、研究設計 11 一、研究架構(原初設計) 二、網迷行為形成的心理歷程架構 12 三、探索架構 四、研究目的 五、待解問題 13 六、名詞釋義 肆、研究實施 一、研究方法 14 二、研究對象 三、研究工具 四、統計方法 伍、研究過程與限制 15 第二部分 質性研究(一)網迷行為的心理歷程探析 16 壹、研究背景與動機 貳、有關文獻探討 17 一、造成網路沉迷的原因 二、網迷行為跡象 21 三、網迷行為所衍生的問題 四、網迷行為的本土化理論建構 22 參、網迷行為形成的心理歷程架構 肆、研究實施 23 一、研究目的 二、名詞釋義 三、研究方法 24 四、研究工具 五、研究對象 六、質性分析 25

(2)

伍、訪談結果分析 25 一、網迷行為形成的原因 二、網迷行為的跡象 32 三、網迷行為所衍生的問題 33 陸、結論 35 一、網迷行為形成的原因及本土化意義 二、網迷行為的跡象及本土化意義 37 三、網迷行為所衍生的問題及本土化意義 四、建構有關網迷行為之本土化理論 柒、建議事項 38 一、認清原因對症下藥 二、監督網咖環境 三、推廣線上遊戲於合法場所 四、試用焦點解決 五、應用本土化理論和網路素養使網迷回歸正常 39 第三部分 質性研究(二)通識教學本土化探析-以網迷行為研究為例 40 摘要 壹、研究背景和動機 41 貳、探索架構 42 參、有關文獻探討 一、造成網路沉迷的原因 二、網迷行為的跡象 45 三、網迷行為所衍生的問題 46 四、通識教學中網迷行為的本土化理論建構 肆、實證研究 47 一、研究目的 48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工具 四、研究對象 五、質性分析 伍、訪談結果分析 49 一、網迷行為形成的原因 二、網迷行為的跡象 54 三、網迷行為所衍生的問題 55 陸、結論 56 一、網迷行為形成的原因及在通識教學本土化之意義 二、網迷行為的跡象及本土化意義 58 三、網迷行為所衍生的問題及本土化意義

(3)

四、建構有關網迷行為之通識教學本土化理論 59 柒、建議事項 一、通識教學透過網路學習認清原因對症下藥 二、通識教學培養網路基本素養監督網咖環境 60 三、通識本土化教學推廣線上遊戲於合法場所 四、通識教學網路學習試用焦點解決 五、應用本土化理論和通識網路素養使網迷回歸正常 第四部份 量化研究結果分析 61 壹、隨機抽樣 貳、問卷調查逐題分析 62 參、網迷行為相關因素分析 69 一、網迷傾向與相關因素分析 1.學制與情緒調適、自我認同、人際關係、總和 2.系科與情緒調適、自我認同、人際關係、總和 72 3.性別與情緒調適、自我認同、人際關係、總和 73 4.學制、系科、性別多變量分析 5.共變數分析 76 二、預測網迷之因素 1.學制、系科、性別、網時、動機、是否與情趣 自我 人際 總和 81 2.樂趣、長時、掩飭、被迫、衝動、耽誤、身體與情趣 自我 人際 總和 84 3.年資、何時、何地、網咖、網因、網引與情趣、自我、人際、總和 88 4.手機、電視、看報、廣播、網迷、諮商、求助與情趣 自我 人際 總和 90 5.是否、動機、性別、網時、樂趣、衝動、耽誤、身體、長時、掩飾等 與情緒、自我、人際、總和 93 第五部分 總結與涵意 98 壹、研究目的之達成 貳、研究結論 參、研究之涵意 100 肆、進一步研究建議 參考書目 附錄 1 104 附錄 2 105

(4)

技專學生網際沉迷指標與網路諮商模式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採取科際整合觀點,探討網際心理學(cyberpsychology)如何將心理學和 科技(psy-techno)融合的可能狀況。網路諮商(cybercounseling)可視為網路(科技)和諮商(人 性)之整合。研究發現網路科技沉迷涉及知覺和行為、動機(查詢、遊戲、性)、人格特質 (依賴性、憂鬱、焦慮)、人際溝通(逃避人際關係和團體溝通的樂趣)、性別(大學男生比 女生更有網路成癮行為或更高沉迷傾向或心理需求度)等因素。由此建構技專校院學生 網路科技使用沉迷之預測指標(predictive indicators),及試圖編製一套「技專校院學生網 路科技使用行為問卷」,以調查不同學制 (四技、二技、五專、二專)、系科、性別之技 專生科技使用狀況,進而篩選迷網者,以為實施網路諮商或教學之依據。本研究嘗試擷 取焦點解決(solution-focused)短期諮商(brief counseling)之精髓,建立「網路焦點解決諮 商模式」之可行性。其特色是強調積極思想的正向力量,是短期的諮商,時間較為經濟, 可廣泛用於有時間限制的諮商機構或學校。 為達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調查問卷及質性訪談兩種量化和質化的方式,結 果發現:技專學生運用網路科技情況,在上網時數、上網動機、上網時段、多媒體運作 (手機、電視之連線)、常用科技產品、訊息類別、創新變化等,與不同的學制、系別、 性別之間有顯著差異。衡量技專學生迷網行為之內外在因素,在動機的刺激尋求、人格 的依賴強迫、感覺知覺、性別、人際互動情境等指標,與迷網行為有顯著相關。嘗試網 路焦點解決諮商模式,在輔導迷網者達到正確使用網路目標,有顯著之成效。 利用積差相關及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法分開處理所得數據資料。獲得迷惘行為之相關 因素和採取小團體諮商教學的重要意涵。 透過本研究的過程及結果,分別對網路科技教育人員、輔導諮詢中心人員,學校資 訊教育及當事人家長提出建設性建議,以為輔導網路沉迷者回歸正常運作之參考。 關鍵詞:網際沉迷 指標 網際心理學 網路諮商 焦點解決

A Study concerning the Indicators of Students’Internet Addictive Behavior

and the Model of Cybercounseling in Technological and Professional College

Abstract:

The exploration of this study is how cyberpsychology mixes psy-techno together from th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We regard the cybercounseling a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counseling (humanity). We discover a few factors that affect Internet technological addictive behavior, such as the perception and behavior, motivation, personality traits (dependence, anxiety, depressi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sex, etc.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 Questionnaire about Using Internet

Technological Behavior (QUITB) of Technological and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survey the differences in manifold programs (four-year collegiate program, two-year

(5)

situations of using Internet technological products. We will apply the QUITB to bolt the addicts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bolting, we further practice the Internet counseling . We try to pick the essence of solution-focused brief counseling, and establish the Model of Internet Solution-Focused Counseling (MISFC).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model are to emphasize the bright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 to cut down time for it is a brief counseling, to extensively apply to counseling organization or school under the limit of tim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mentioned above, we adopt two methods: the quantitative survey method and the deeply qualitative interview method. Such statistic methods are used a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hi-square and one-way, multi-way analysis of covariance and t test, F test, etc. And it is an important implication about the relevant elements of Internet addictive behavior and the small group Internet counseling.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ults,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liberal teaching of technological literacy and Internal counseling agencies, technological and professional college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words:Internet Addiction Indicators Cyberpsychology Solution-focused Cybercounseling

(6)

第一部份 研究計畫梗概

本研究分成五部份,第一部份闡述研究計畫始末,針對計畫隻背景與動機、有關文 獻探討、研究設計、研究實施、研究過程與限制等。第二部份、第三部份主要以質性研 究呈現結果。第四部份呈現量化研究結果。最後部份呈現總結和涵意。底下按部尌班敘 述研究計畫梗概。

壹、 研究背景和動機

本研究鑑於網際網路(Internet)在科技掛帥的時代居於舉足輕重之關鍵地位,以及一 連串涉及網路犯罪負面之事件,譬如青年學子迷戀於網咖、BBS、網路援交、販售盜版 光碟、製造偽鈔、盜刷別人信用卡購物,網路駭客採「資料隱碼攻擊法」(SQL Injection), 化身瀏覽者夾帶攻擊指令進入網站,變成伺服器使用者,以走後門方式侵入網路銀行資 料伺服器(中國時報 91.4.23)等報導,不勝枚舉。人們使用並享受科技產品的正面價值, 但也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而造成科技成癮者(尹萍譯,民 88)。「科技成癮(addiction to technologies)強調人們和科技互動時,習慣性或錯用創新科技,網路成癮涉及強迫性使 用,如電視和影視遊戲等科技產品;不僅過度使用,而且對科技形成不良適應行為;科 技擴展我們的適應能力,也擴大表現不良適應行為和心理病態的能力」(Stern,1999)。而 過度使用網路者並非都是真正成癮者(Griffiths,1999);真正成癮者危及生活行事為人, 則要進行心理治療或尌診,如慈惠醫院開設南部第一家網路成癮門診,將網路成癮症從 精神科獨立出來(中國時報 91.3.8)。網路成癮門診之開設,也突顯迷「網」日趨嚴重。 網路成癮是一種新的臨床失常,被視為一種在線上使用有問題的網路失常(cyber disorder)(Young,1998, 1999)。心理健康診所中,網路成癮者比未成癮者表現較高比率的 網路失常情事(Bai, 2001),像暴飲暴食、抽煙、賭博等一樣消耗熱情(consuming passions) 的行為(Fanning,2000)。專家指出網癮患者依賴、性情暴躁、大腦發育也受阻礙,與煙癮 毒癮酒癮有相似症狀,一旦癮發便難以忍受,會不顧一切、不擇手段以達目的(聯合報 92 .8.8 A13 兩岸)。網迷像電腦樂透迷瘋狂的下注行為,演變成迷「網」行為,甚而迷 失人生方向。當我們進入網路世界(cyberworld)、網際空間(cyberspace)時,真的五花八 門琳瑯滿目,難怪有人會流連忘返沉迷其中。通常網路科技使用不當以至成癮者,往往 耗在網路上的時間使自己無法完成日常事務,影響工作或成績、健康、現實中的人際關 係,並耗費金錢卻沒有得到相對的收穫,整天都想著網路的事情而無法專心做別的事。 迷網現象有輕重之別,輕者不影響工作成績、現實人際,當無問題。問題是網路成癮高 危險群或重度沉迷者,約佔全體上網人口 5%左右(楊佳杏,2001,ABCNEWS,中國時 報 90.12.11,90.12.16)。迄 92 年 6 月,台灣地區上網人口已成長到 1175 萬,上網率 57.2%, 使用寬頻網路人數 973 萬,其中 16 至 25 歲寬頻使用比例超過 70%(中國時報 92.8.20), 光是青少年可能有 48 萬人成癮。學生迷「網」常從事線上遊戲、寬頻影音、檔案下載 等,顯示資訊科技帶來方便,但也易陷入「迷惘」。若能「預防勝於治療」,事先找出造 成沉迷症狀的因素或指標,則能防患於未然。國內近五年來針對網路使用行為相關議題

(7)

進行探究,多半以高中生或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盧怡秀,2001;李逢堅,2001;蕭銘鈞, 1998;韓佩凌,2000;楊佳幸,2001;陳淑惠,1999、2000;余瑞好,2001,依丹章人, 2001;蔡明蒼,2002;王郁文,2001)。筆者服務於技術學院,特別針對鮮少顧及之技 專學生網路科技運用情形作一探討。由此切入本研究主題,建構技專校院學生網路科技 使用沉迷之預測指標(predictive indicators)或因素,及試圖編製一套可以衡量迷網行為之 量表,以作為篩選迷網者,趁早做好因應措施。 迷「網」行為或網路成癮症是現代科技發展衍生的問題,是網路盛行的副產品(周 文漢,2001),不單是技術本身的問題,更應該與社會、文化、政治等問題結合來觀察, 誠如英國科技史學者 David Edgerton 認為技術的使用帶來創新,但追求創新並不保證經 濟成長;科技研究過度集中,反有危險;提醒國人重新思考科技發展與社會變遷間之議 題(中國時報 91.5.5,91.5.12)。由此科技創新研究要顧及社會、政治、經濟、環境教育 等層面的整合,不能顧此失彼;而網路科技不斷創新研究帶來沉迷成癮,乃涉及科際整 合(interdisciplinary),它不僅與人格動機心理因素、精神醫學有關,而且與外在社會、政 治、環境都有關聯。有研究者建議發展整合型研究計畫,進行多角化研究,建立網路成 癮預測模式,提出預防之道、事後治療方式或教育輔導措施(蕭銘鈞,1998;韓佩凌, 2000)。今已有整合型研究出現,如「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網路沉 迷現象之心理病因初探」(陳淑惠,1999、2000),不過該文未針對已發生迷網現象者提 供諮商輔導措施。雖有人探討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諮商意願,生活適應問題接受 網路諮商之意願,但對諮商方式仍付闕如(王郁文,2001)。於是本研究引進與迷網行為 有關的網際心理學(cyberpsychology),它是一門嘗試將心理學與流行文化、資訊科技結 合的必讀之學,也可說是研究科技和人性整合的學問。要解決迷網行為,嘗試建立網路 諮商(cybercounseling)模式,以近年深受矚目的焦點解決(solution-focused )之精髓注入網 路諮商,而成「網路焦點解決諮商模式」。站在科際整合立場,透過這個模式,進行個 別或團體輔導個案的方式,引導迷網者迷途知返,尋求目標、人生正向之改變,以便能 正確使用網路科技,精進學習的內涵和教學的品質。為達此目的,本研究先分析文獻資 料,參酌有關量表,酌採 Delphi 術請教專家,編妥「技專學生網路科技使用行為量表」。 利用抽樣調查,先以敝校學生作為施測對象,然後隨機抽樣調查其他技專校院,再回到 敝校進行準實驗諮商研究。所得數據資料採用 SPSS 視窗版統計軟體分析。

貳、 有關文獻探討

一、預測網迷之指標因素 1.態度、知覺因素 研究發現「學生面對電腦網路的態度,知覺和行為比情緒反映更能預測網路成癮」 (Tsai & Lin, 1999)。經問卷反映分析,「青少年對電腦網路的態度(attitude)可以解釋多面 的網路成癮現象;然而網路實際使用的行為和知覺網路的效用比對電腦網路的有效反映 更能預測青少年的網路成癮現象」(Tsai & Lin, 2001)。當然正向的態度,知覺網路的實 際效用,尌不至於造成網路沉迷現象。

(8)

2.動機因素 青少年上網動機為可不受拘束,查詢各類資料與打發時間(劉守信,2000),大學 生上網動機有不同類型,上網滿足性需求者、網路技術有成尌者、網路資源利用者、感 受網路魅力者、網路陌生者(楊佳杏,2001)。「上網動機主要是查詢資訊或資訊需求、打 發時間或娛樂解悶、瀏覽網站」(余瑞好,2001;盧怡秀,2001)。而網路的成尌性、匿 名性、便利性、感受刺激尋求(sensation/stimulus-seeking)等與動機關係尚待探討。 3.人格特質因素:從眾性、強迫性、依賴性、憂慮性等 人格特質中的控制傾向、感覺取向、科技從眾性與家中使用資訊科技有相當關聯性 (Bellman,1998)。利用因素分析法,發現運用網路科技與個性有關的因素,如將性的滿 足和羞怯內向結合起來,忽略網路科技使用會伴隨輕微的厭惡和無趣的有關問題。某些 人有類似強迫性格特別表現在電腦網路的使用上,他們展示在線上的樂趣甚於在人際互 動上(Pratarelli,1999)。網路成癮者有強迫性控制行為,如病態賭博,在每週控制使用網 路的程度較有問題(Young,1998)。若從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交互作用探討,網路成癮有 不同形態:網路性成癮、網路強迫症、資訊缺乏恐懼症、網路人際關係成癮、電玩成癮 症等(王澄華,2001)。研究發現「臨床憂鬱症與個人使用網路息息相關」(Young, 1998)。 日本醫學博士吉永陽子提出「依賴症候群」,認為會產生對科技依賴或上癮的情形和人 體免疫功能不全症候群有關,對感情需求有難以抑制的衝動,必頇立即得到滿足,不然 尌會產生否定的情結 (自由時報 89.12.26 家庭婦女版)。例如對購物、電話、愛戀、朋友、 自貶、成尌、家人等的依賴。研究指出,「網路依賴性傾向於花更多時間在線上使用 E-mail」(Lavin,1999)。以人格特質、憂鬱、焦慮為預測變項可區分是否為高危險群。經 集群分析將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區分為色情網站網路遊戲、線上購物、虛擬友誼依賴、強 迫症訊息搜尋等(游森期,2001)。「憂鬱傾向對網路沉迷有直接影響」(韓佩凌,2000)。 以上有關人格特質強迫性、依賴性、憂慮性等可視為預測沉迷現象之指標。 4.人際互動因素 對網路依附的使用者在學業、人際關係、財物等產生嚴重問題(Young,1998)。人際 方面,在網路場域可塑造人際關係,高度認知需求與團體認同感受(鄧欣怡,1998)。網 路虛擬人際關係中的溫暖情緒支持,讓使用者沉溺於網路互動難以克制(韓佩凌,2000)。 網路沉迷涉及工具、社會性使用動機,匿名角色扮演等(呂貫文,2001)。「網路成癮與逃

避人際關係和整體溝通的樂趣有正相關」(Chou & Tyan, 1998)。社會性使用動機,與遠 方友人接觸保持聯絡,為網路使用最大動機(蕭銘鈞,1998)。利用網路交友或沉迷於「網 路一夜情」或「援助交際」,此有別於現實人際交往。或可視為對現實生活正常人際交 往的一種反動或逃避。 5.性別、性因素 「在找尋資料、閱讀文章、發表文章、與他人交談方面女生比男生多,女生在網 路諮商(cybercounseling)上,有關性、愛、身心困擾,匿名不需見面,接受度較高」(王 郁文,2001)。整體而言,「大學男生比女生更有網路成癮行為或更高沉迷傾向或心理需 求度」(蕭銘鈞,1998;楊佳杏,2001;Davis,1999)。網路使用者性別對網路沉浸經驗 有不同程度影響(朱美慧,2000)。淡江大學諮商輔導組曾完成有關「網路人際行為初探

(9)

調查報告」,發現經常上網者女生比男生表現更多語言嘲笑、批評,男生較會拒絕別人 不合理的要求(中央日報 91.1.2,14 版)。男生比女生使用網路較多,更易受網際網路五 花八門琳琅滿目之迷惘。「在不同科技產品使用,有線的網際網路及無線的行動電話通 訊,男生較高於女生」(巫芳榮,2000)。「上網人口亦有男多於女之趨勢」(宋明潔,2000)。 因此網路沉迷因素中,性別差異是顯然的。「過度使用網路與性行為有關,網路成癮可 涵蓋性迷惘和關係迷惘,網路的供應性、匿名性、便利性、逃避價值、社會接受性和快 速形成關係,使用者可在上線後找到性伴侶,因此性騷擾,尤其對女性,尌悄悄流傳開 來」(Griffiths,2000)。21 世紀網路色情對個人衝動弱點的適應技巧勢必挑戰網路防衛系 統(Cooper,2000)。例如偷拍公眾人物隱私在網路上販售光碟。 6.時間、速度因素 「使用時間對網路沉迷有直接影響」(韓佩凌,2000)。使用者上網時數對網路沉浸 經驗有不同程度影響(朱美慧,2000)。「網路使用的獨特因素,如不受時空限制、匿名、 容易上網、快速熟稔和線上內涵吸引強度或刺激等影響網路成癮」(Greenfield,1999)。「網 路成癮與 BBS 使用時數和網路使用時數也有正相關,使用時數愈多愈可能成為網路成

癮者」(Chou & Tyan, 1998)。「大學生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在 BBS、聊天室、ICQ、WWW、

網路遊戲及色情網站之使用時間顯著高於一般網路使用者」(游森期,2001)。「大專生網 路成癮大多數經常趨近網路,並在線上花費太多時間」(Davis,1999)。在快速便捷的網路 世界,吸引強度和刺激因素,使用時數多,自然沉迷於其中而不自覺。 7.外在環境因素:時空迷失感、生活壓力、科系、家庭背景等 在網路情境上,「遠距臨場感、對現實環境產生時空迷失感是網路特有的情境,與 網路沉浸經驗有關聯」(黃瓊慧,2000)。「生活壓力對網路沉迷有直接影響」(韓佩凌, 民 89)。有個人電腦者較易網路成癮(蕭銘鈞,1998)。網路使用者科系對網路沉浸經驗有 不同程度影響(朱美慧,2000)。「大學生可能傾向於網路沉迷現象,當作逃避現實的方式」 (Kandell, 1998)。有關指標的研究,利用器官、家庭、行為、學業等問題作為預測青少 年攻擊性指標(Griffin,1987),用於使用毒品的親子關係(Billing,1988),用於虐待兒童與 家庭的分離(Dalgleish,1989)。至於用在網路沉迷尚未有整合研究。預測網路沉迷之指標 可借用教學效能、後設評鑑指標中背景、輸入、能力、過程、結果等因素,或心智負荷 動態,資源管理、家庭健康問題、消極負面等因素 (張美蓮,1995;王淑怡,2002;莊 惠文,2000;林劭仁,2001;朱玉枝;1994;Lin & Tsai,1999)。

二、焦點解決與網路諮商

真的發生網路沉迷而當事人不自覺,但旁觀者清,如何協助當事人走出迷惘?本 研究嘗試採取焦點解決(solution-focused)短期諮商(brief counseling)之精髓,建立「網路 焦點解決諮商模式」之可行性。1970 年由謝哲和柏格夫婦(Steve de Shazer & Insoo Berg) 在短期家族諮商中心(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er)所發展出來的焦點解決諮商是一種透 過短期的個案研究(許維素、樊雪春等,1998)。可用在中學處理退學、留級、曠課學生 問題上(Murphy,1997);學校輔導老師無法花太多時間處理一大堆個案,焦點解決短期諮 商不失為實用的技巧(Sklare,1997);而且對增進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是相當新的一種 方法(Wheeler, 2001)。近年來有關焦點解決法之應用,譬如用於成人生涯轉換之諮商效

(10)

果(張德聰,1998),用於高職害羞學生之輔導效果(繫華倩,2000),應用巡迴架構分析 口語反應及當事人之諮商回饋(陳清泉,2000),用於生活適應及親子關係之輔導效果(翁 幸如,2000)。筆者從相關研究資料歸結有關焦點解決之特點: 1.強調正向思考,積極思想的正向力量。從正向思考出發,引導想要戒除菸酒或網 路遊戲成癮者或減肥者,既往不咎,不看過去的失敗,放眼現在要改變的毅力決心,啟 發正向思考的力量,即為問題解決的契機。 2.既是短期諮商,可見諮商時間經濟,可廣泛用於有時間限制的諮商機構或學校。 網路快速發展,隱含潛在的成癮者,即頇透過短期諮商做適切引導。在美國已有相當多 的社區心理健康中心、醫療診所、社會工作、學校、牧師等使用此諮商焦點解決問題, 近年來在國內學界業界也參與研討並加以推廣使用。 3.放眼目標導向,聚焦於問題的解決,當事人現在想要改變或達到的目標什麼?而 非追究問題形成的原因。晤談後,擁有「事情在我掌握之中」的控制感,同時現在可以 立刻做些什麼事,以達到眼前設定的目標。 4.創造改變,出了問題是改變的開始,累積小的改變帶來大的改變之「滾雪球效應」。 引導當事人在短時間內產生改變。如個案不喜歡當前的處境,有許多的埋怨不快時,待 重新整建個案的問題,建構一個問題得以解決的情境。而時間與空間之改變有助於問題 解決,網路成癮者往往沉迷於虛擬實境,分不清真正現實環境與網路情境,發生時空錯 亂感。此時提昇其自我價值感,在對話中著重「改變」,而非「討論問題」,乃要個案與 諮商員合作互動,問題能迎刃而解。 5.任何事皆有「例外」(exceptions),加多例外情境的發生,發展更多的改變以帶出 問題的解決。譬如插花總在心情好的時候,現在心情惡劣(例外情況)也可插花;經常吵 嘴的夫妻,也有不吵的例外。引導當事人區分「問題發生時」與「問題未發生時」的意 義,提醒個案回憶問題未發生時的行為,「例外」的詢問,往往能嶄露出生命的曙光。 6.問題來自不當的解決方法,而個案是他自己問題的專家,他擁有解決自身問題的 資源能力。解鈴仍需繫鈴人,個案具備所有改變現狀的資源,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 諮商員只是引發個案運用自己的能力及經驗改變,協助個案發現其資源,發揮其潛能以 解決問題而已。 7.善用整體性的歷程,從對話架構、正面開場和設定目標、例外情勢、假設解決架 構,休息與正面回饋有如生命中的留白和讚賞。讚賞是直接了當的正面回饋,同時提供 一些簡明的訊息協助個案能用新的角度思考問題和情境,然後提出家庭作業,作正面的 觀察、例外有效的行為、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等,作為下次晤談必頇完成之任務。在個 案已獲想要的解決方法,且有認知上的改變和具體的行動,達到符合其期望的目標,可 進行結案。 8.應用在教室情境,師生合作互動,同心共商解決。以「解決」為焦點的思考取向 替代以「問題」為焦點的思考取向。譬如問「什麼是你最近在學校最想做的或最希望改 變的事?」取代「什麼是你最近在學校遭遇最感挫敗的事?」教師從界定問題、設定目 標、尋找例外的解決方式、讚賞、家庭作業等流程促進教學相長。

(11)

最小的頻寬上發揮最大的衝擊技巧(Collie, Mitchell & Murphy, 2000)。網際網路帶給諮商 專業是祝福或是虧損未定,卻可促進諮商員的文化優越性(Bloom & Walz, 2000)。使用危 機介入於短期焦點解決可治療藥物成癮者(Yeager & Gregoire, 2000)。透過焦點解決短期 諮商方式,可安排適當的情境,讓網路使用者多有機會與別的使用者互動,避免落單現 象。利用教育、輔導和建議方式,使網迷能夠自助(self-help),得以控制網路正常使用, 避免落入濫用網路之陷阱及逃避線上強迫購物或賭博之活動(Greenfield,1999)。 站在科技與人性之科際整合立場,當前高科技尖端發展之際,技職教育追求卓越, 要建造台灣成一人文科技島。可見科技與人性相輔相依。法國後現代高科技理論大師尚 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之擬仿物理論(simulacra)觸及歷史、社會與當今科技之關聯。科 技始終來自人性(Nokia 廣告語)(施弘尉,2001)。從科際整合取向看,有的涉及班級經營 (蔡明富,1998);成人教育規劃方案(胡修如,2000);課程統整(葉興華,2000);自我理 論(張進上,1987);電子化企業整合(陳祥仁,2000);思想整合(許毓秀,2001)等。本研 究欲深入探究網路科技沉迷之科際整合。新興的網際心理學(cyberpsychology)論及後科 際情境和計畫(postdisciplinary contexts and projects),探討心理學和科技(psy-techno)融合 的可能狀況,令人暈眩的科技,網路精神失常;身體在政治倫理和研究上的體驗,電子 人和污名;軌道(trajectories)身分和事件;評述網路主觀性、電子人媒體等。網際心理學 是心理學家和文化理論家一起會商探測流行文化、技術科學、女性主義和政治的結合, 個人在新的科技情境的管理及資訊模式的連結(Gordo-Lopez & Parker,1999)。可見網路心 理學是一種科際整合心理學。而網路諮商(cybercounseling)可視為網路(科技)和諮商(人性) 之整合。

參、 研究設計

本研究設計分別敘述原初設計,以及為配合期末報告和學術研討會而修訂原設計, 使設計更務實切合實際需要。 一、 研究架構(原初設計) 指標建構 內容 心理因素 網 使 分析 動機人格 科技-人性 提昇認知水準 路 用 科際 相關因素 網際 心理學 科 行 整合 性別人際 網路 諮商 網路科技素養目標 技 為 應 用 問卷調查 量表 篩選 正向鑑賞態度 評估科技能力 法 網路沉迷者 準實 網路焦點解 依賴 強迫 決諮商模式 認知行為改變 憂慮 時空 驗法 正向 目標 正當使用網路

(12)

二、網迷行為形成的心理歷程架構(修訂研究架構以配合報告撰寫) 網迷行為衍生的問題 三、探索架構(配合通識教學學術研討化修訂) 四、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之研究背景和動機,以及有關文獻探討,本研究之具體目的如下: 個人心理因素 認知成尌 情緒抒 發 動機消遣 個 性羞怯 意圖展現 社會互動因素 線上交友 互動 逃避現實 寧為 英雄 隨波逐流 個人行為因素 對網路依賴行 為 逃避現實 行為 情境因素 遊戲類型便利 性 虛擬實境 密閉空間 網迷行為形成之因素 網迷行為的跡象行為預測 類似吸毒身心症 不由自主 網迷行為衍生的問題 廢寢忘食損健康荒學業 本土化網迷行為理論建構 網迷焦點諮商正當使用網路 網迷行為形成之因素 通識教學 網路學習 網迷行為 個人心理因素 情境因素 社會互動因素 個人行為因素 網迷行為衍生的問題 網迷行為的跡象行為預測 本土化網迷行為理論建構

(13)

(一) 試從科際整合觀點,編製「技專學生網路科技使用行為量表」,作為分析技專 校院學生運用網路科技之實況,以及衡量網路科技使用過當或迷網行為之依據。 (二)利用抽樣調查,探討技專校院學生網路科技運用相關因素,分別尌內在心理生 理因素,如動機刺激尋求、人格依賴性、強迫性、感覺知覺、態度、性別等,以及外在 環境因素,如學制、系別、人際互動之不同而有差異之情事,以建構網路沉迷指標。 (三) 探討網際心理學科技與人性整合之事實,建立網路焦點解決諮商模式,以其成 效驗證科際整合,以此作為技專校院輔導迷網行為者適切運用網路科技之參考。 五、待解問題 基於上述目的,本研究提出底下待解之問題。 (一) 技專學生運用網路科技情況,諸如上網時數、上網動機、上網時段、多媒體 運作(手機、電視之連線)、常用科技產品、訊息類別、創新變化等是否因學制、系別、 性別之不同而有異? (二) 尌科際整合觀點言,衡量技專學生迷網行為之內外在因素,諸如動機的刺激 尋求、人格的依賴強迫、感覺知覺、性別、人際互動情境等指標與網路沉迷之關聯性如 何?藉此建構之指標是否可預測沉迷現象? (三) 運用網際心理學科技與人性之整合,以網路焦點解決諮商模式,輔導迷網者達 到正確使用網路目標之成效如何? 六、名詞釋義 (一) 技專學生:在技專校院,包括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專科學校等尌讀之四技、 二技、五專、二專之學生。

(二) 網路科技使用行為(Internet technological using behaviors):指在「技專學生網 路科技使用行為量表」所顯示與使用網路科技產品有關之行為表現。

(三) 網路科技沉迷(Internet technological addiction):或稱網路科技成癮,指以網路

為主的科技沉迷現象,透過「技專學生網路科技使用行為量表」、「基本人格測驗」、「感 受傾向量表」等測驗,得分超過技專學生之常模者。 (四) 焦點解決(solution-focused ):一種新興的短期諮商模式,可以個別或團體方式 進行。強調正向、以解決為核心、目標導向、創造改變、發揮個案解決問題的資源能力。 藉此諮商精神引導網路成癮或沉迷者從諮詢過程中改變人生方向,回歸正常運作。 (五) 網際心理學(cyberpsychology):在資訊時代凡有趣於將心理學、流行文化和科 技發展做一結合的必讀學問(Gordo-Lopez & Parker, 1999)。一種方興未艾之心理學研 究,涉及網際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

(六) 網路諮商(cybercounseling):運用諮商原理在網路上,針對網路使用不當造成 沉迷者給予適當的個別或團體技巧。

(七) 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y):各門學問之間有相互融通之處,如社會、政治、 經濟、教育、環境、文化等彼此之結合,科技與人性間之整合。

(八) 指標建構(the construction of indicators):指建立可預測網路沉迷的現象、狀態 或變化情形之內外在因素,這些因素可稱為指標。

(14)

肆、研究實施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研究設計採用問卷調查法、準實驗法,其研究對象、研究工 具、統計方法,分別說明之。 一、研究方法 (一) 問卷調查法(questionnaire survey ):抽取技專校院五專、二專、四技、二技學 生不同學制、系別、性別之學生,以「技專學生網路科技使用行為量表」進行研究。 (二) 質性訪談法(qualitative interview):利用量表篩選出網路沉迷者進行深入訪談。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先以筆者服務之學校學生,選修通識課程之學生(包含各系科)抽取樣本 500 人,四技、二技、五專、二專各 100-150 人。先施以「技專學生網路科技使用行為 量表」測試,然後篩選出有網迷行為者約十人進行質性深入訪談。 三、研究工具 (一) 「技專學生網路科技使用問卷調查」(附錄一),筆者參酌文獻資料,酌採 Delphi 術結合專家的意見,與參考有關量表設計修訂完成。分成基本資料、動機、人格、態度 知覺、人際互動、外在環境等因素。 (二) 「網路使用行為量表」(附錄 2),由方紫薇(2002)編製,三個分量表,情緒 調整量表 12 題,自我認同量表 11 題,人際互動量表 21 題。採 4 點量表方式作答。本 量表信度,對分量表、全量表進行內部一致性考驗,分別為.78, .74, .82。 另酌參「基本人格量表」,編製者:Douglas N. Jackson;修訂者:吳武典、林幸台、 王振德、郭靜姿。全量表 150 題,分 10 項人格特質,低分者健康、開朗、人際和諧、 信任感、自在、現實感、穩健、外向、自尊、正常;高分者慮病、抑鬱、人際問題、迫 害感、焦慮、虛幻感、衝動、內向、自貶、異常。心理出版社 1999 年初版發行。

還有「感覺取向量表」(Sensation-Seeking Scale),由心理學家 M. Zucherman 於 1979 年編製,主要有 14 項目,可測試自己是否跟著感覺走(張春興,民 80)。 四、統計方法 所得數據資料以 SPSS10.0 視窗版統計軟體加以統計分析。利用卡方考驗、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多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呈現結果。

參考書目(附於後)

伍、研究過程與限制

從問卷調查統計分析,利用卡方考驗、變異數分析,預測技專學生在上網時數、上 網動機等,以及學制、系別、性別之不同會有差異。與網路沉迷有關之內外在因素,如 動機刺激尋求或感覺取向、人格依賴強迫憂慮性、性別、人際互動等因素可作為預測網 路沉迷者之變項。透過焦點解決諮商可有效引導網路沉迷者撥亂反正,具備「網路素養

(15)

(network literacy)三個面向:網路知識、網路技能、網路態度」(盧怡秀,民 90)。具有網 路素養至少對網路有基本的知識,並具有網路使用能力,以及正確的網路態度,不致造 成濫用或過度使用之現象。 從科際整合立場,可發現網際心理學能做為科技與人文溝通之橋樑。由於網際心理 學、網路諮商方興未艾,有待建構其內涵、確立其主題。預期由焦點解決的個別或團體 諮商方式之成效,驗證科技與人性可做一整合。由實施網路資訊科技素養教育,達到提 昇認知網路資訊科技水準,培養正向健全之網路情操態度,具備有效評估網路科技之能 力等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本研究以測試敝校學生為主,視情況類推至其他技專校院。所編製之問卷量表經信 度、效度查驗,受測者填答量表的配合度,左右測出是否為網路沉迷者。既以筆者服務 學校為抽測主體,因此有效問卷當在 90%以上。至於焦點解決之網路諮商模式,主要透 過文獻分析要領,再深入訪談的質性研究中實際應用。量化研究處理問卷原始資料,至 為耗時費力,在在考驗筆者智慧和耐力。至若統計分析則有現成軟體協助,當能快速完 成統計工作。展望本研究能順利進展,而筆者網路科技素養即學即用;力有未逮之處, 尚祈諸先進不吝指導。 底下將本研究流程規劃以表格呈現如下: 流程進度 日期 91. 9-10 91.11-12 92. 1-2 92. 3-4 92. 5-6 92.7-8 92.9-10 蒐集相關文獻資料 參酌有關問卷資料 ˇ 編製問卷調查草案 正式問卷呈現質性訪談 ˇ 繼續篩選訪談案例 呈現質性研究報告 ˇ 繼續量化研究 隨機抽調問卷 ˇ 修訂質性訪談報告 學術研討發表質性報告 ˇ 分析量化研究資料 整體研究論文呈現成果 ˇ 修編成書付梓 研究論文結案 ˇ

(16)

第二部份 質性研究(一)「網迷行為的心理歷程探析」

本部份係配合學期報告而撰寫,針對網迷行為的心理歷程作一質性研究。

壹、研究背景和動機

筆者於 2002 年 10 月 31 日至.11 月 2 日參加由雲林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舉辦為 期三天的技職研究法研習會,會中曾以「技專學生網路沉迷指標與網路諮商模式之研究」 為題請教與會的教授們。獲得技職所巫銘昌所長的提示:兩項不同的獨立主題(網路沉 迷指標與網路諮商模式),不像能合併研究,而且未能說明整合的理由,建議題目改為 「技專學生網路沉迷者之諮商模式研究」或「技專學生網咖沉迷指數之規劃研究」。並 請於研究背景中討論當前技專學生沉迷網咖之嚴重現象;對學生沉迷網咖所需之輔導措 施;青少年網科沉迷程度之評量;網咖沉迷指數之測定對鑑定與輔導之重要性等重點作 為引言。而研究問題應緊緊扣住研究目的。巫所長談其「理性思維能力評量規準研究」, 花費兩三年的時間;而若要編製網路沉迷指數的評量表也需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同時沉 迷應界定清楚,從心理學、醫學眼光有何異同,需廣泛徵求多數學者意見。勤益技術學 院林文燦老師問及採用何種研究法?量表訪談是否涉及教師、學生家長、及其他相關人 員。台南女子技術學院黃乾泰老師認為既有量表,何不用現成的,能編製比原來更好的 量表嗎?另一女老師提醒網路沉迷與酒癮賭癮有無異同?最後雲林科技大學何信助院 長提示:問卷與量表施測有別,量表經過標準化程序,人家已經有量表可借用,不用自 找麻煩,可用現成量表施測輔英科技大學網路沉迷者之學業成尌,或許較有意義。經與 參加研習會的同組成員商量題目暫定為「技專學生網路沉迷指數之規劃研究」。 自網路風行以來,被「掛」在網路者多不勝舉。從近五年有關網路沉迷或成癮的研 究趨勢看,都較偏重敘述性了解沉迷現象,而對網路沉迷者或有網迷行為傾向進行心理 歷程探究多未提及,實有必要深入探究。91 學年度上學期在高雄師大工業科技教育博士 班選修繫文基老師的「研究方法論專題研討」,正好進行質化研究實例分析,筆者選了 台大心理系博士論文「強姦行為之心理歷程的動態分析」(黃軍義,2000),提出報告經 過指點和同學們討論之後,決定將題目修正為「網迷行為的心理歷程探析」,試圖探索 網迷行為的心理歷程。希望了解當前技專學生沉迷於網咖電腦遊戲、聊天室之現況,並 能對沉迷提供適當對策。 近年來有關網路沉迷行為究竟有何心理歷程頗受關注,鑑於網際網路(Internet)在科 技掛帥的時代居於舉足輕重之關鍵地位,以及一連串涉及網路犯罪負面之事件,譬如青 年學子迷戀於網咖、BBS、網路援交、販售盜版光碟、製造偽鈔、盜刷信用卡購物,網 路駭客侵入網路銀行資料伺服器等報導,不勝枚舉。人們使用並享受科技產品的正面價 值,但也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而造成科技成癮者(尹萍譯,1999)。科技成癮(addiction to technologies)是強調人們和科技互動時,習慣性或錯用創新科技;網路成癮涉及強迫性 使用,如電視和影視遊戲等科技產品,不僅過度使用,而且對科技形成不良適應行為;

(17)

科技可能擴展我們的適應能力,也可能擴大我們表現不良適應行為和心理病態的能力 (Stern,1999)。而過度使用網路者並非都是真正成癮者(Griffiths,1999),未有足夠研究資 料證明此是一種心理疾病,因此有的採用「網路沉迷高危險群」來代替「網路成癮症」 (方紫薇,2002);網路重度沉迷者會危及生活行事為人,則要進行心理治療或尌診,如 有些醫院開設網路成癮門診,從精神科獨立出來。一些極端的案例報導,有青少年沉迷 於網咖幾個月以此為家,或連續「飆網」十幾個小時導致休克送醫不治,或孩子連續幾 天在網咖不回家,父母親往網咖領回。究竟網迷的心理世界如何是本文所欲探究者。 進而論及網路科技沉迷,被視為一種在線上新的臨床失常,有問題的網路失常(cyber disorder)(Young,1998, 1999)。網迷比非網迷表現較高比率的網路失常情事(Bai, 2001),像 暴飲暴食、抽煙、賭博等那樣消耗熱情(consuming passions)的行為(Fanning,2000)。學生 過度熱衷使用科技產品,像電腦樂透迷瘋狂的下注行為,演變成網迷行為,甚而迷失人 生方向。在其進入網路世界(cyberworld)、網際空間(cyberspace)時,發現比劉姥姥進大 觀園、愛麗絲夢遊以境更大開眼界,不流連忘返沉迷其中才稀奇。通常網路使用不當耗 費時間過多,以至成癮者,往往使自己無法完成日常事務,影響工作或成績、健康、現 實中的人際關係,並耗費金錢卻沒有得到相對的收穫,整天都想著網路的事情而無法專 心做別的事。「預防勝於治療」,事先若能了解沉迷者家庭、行為、學業、親子關係等有

關有關心理歷程為何,則能防患於未然(Griffin,1987; Billing,1988; Dalgleish,1989)。透過 相關研究,預測造成網迷之因素,如網路抒發、變換自我、不習慣面對人及一周上網時 數等(方紫薇,2002)。國內近年來針對網路使用行為或網迷相關議題進行探究,多半 採用量化調查或實驗研究高中生或大學生(盧怡秀,2001;李逢堅,2001;蕭銘鈞,1998; 韓佩凌,2000;楊佳幸,2001;陳淑惠,1999、2000;余瑞好,2001,依丹章人,2001; 蔡明蒼,2002;王郁文,2001)。國外相關的研究則方興未艾,而近年來有關網際心理 學(cyberpsychology),網路諮商(cybercounseling)常見於網路世界,顯示網路問題涉及心 理學和諮商,推測網迷行為的心理歷程需要深入了解,以心理學諮商方式訪談其心路歷 程,才能掌握迷網核心問題,並尋求解決方式。譬如以焦點解決(solution-focused)的精 髓輔導個案的方式,深入訪談網迷,以了解其心理背景,進而能建構本土化網迷理論, 引導網迷者尋求目標、人生正向之改變,以便能正確使用網路科技,精進學習的內涵。 因此對於較能了解網迷內心世界的質化研究,有深度訪談的必要性。筆者乃酌採專家意 見,編妥「技專學生網路科技使用問卷調查」,先利用抽樣調查,以技專學生為施測對 象,篩選有網迷傾向者進行訪談,然後進行質性分析。希望從訪談個案,建立有關網迷 行為的本土化概念,以掌握其心理歷程,了解沉迷之本土意識。

貳、有關文獻探討

一、造成網路沉迷的原因 1.個人心理因素 A.基於好奇,尋求刺激 在快速便捷的網路世界,基於人性好奇心理,網路的吸引強度和刺激因素,使用時

(18)

數多,自然沉迷於其中而不自覺。在網路情境上,「網路使用的獨特因素,如線上內涵 吸引強度或刺激等影響網路成癮」(Greenfield,1999)。由此可見網路具有的獨特因素,能 夠滿足上網者的好奇心及追求別開生面的刺激,如左克曼(Zucherman,1979)認為動機的 感覺取向較強的人喜歡新奇的經驗。因此從網路上追求刺激的滿足,以致不知不覺入其 彀中成為網迷。 B.獲得成尌感,向人炫耀,表現是個「英雄」 上網的動機在追求網路技術的成尌,感受網路魅力,或逞英雄,可能會成為網迷行 為(楊佳杏,2001)。有資訊缺乏恐懼症的網路成癮者(王澄華,2001),青少年上網動 機多為可不受拘束,查詢各類資料或資訊需求(劉守信,2000)。為避免落人後,頇不 斷追求資訊,累積知識。一般青少年沉迷於網路遊戲,多半有此傾向,以線上遊戲使用 者參與「天堂」遊戲的動機是「自我肯定」(林子凱,2001)而言,尌是強調自我成尌, 要獲得「虛擬寶物」,譬如遊戲廠商舉辦新天上碑虛擬寶物競標活動,以「龍天劍」、「聖 皇無極爪」等虛擬寶物吸引玩家競標,龍天劍以 16 萬元拍賣(廖敏如,2003),由此可 獲取財利,增加自己角色攻擊力;還可向人炫耀或比賽誰玩的遊戲技術高人一等,以表 現自己是個「英雄」。 C.閉門造車,展現另一個自我 網路的匿名性、便利性、逃避價值、社會接受性和快速形成關係,使用者會在上線 後沉迷(Griffiths,2000),網路沉迷涉及匿名角色扮演(呂貫文,2001)。由此了解網路的 匿名性,讓沉迷者「閉門造車」,在屬於自己的狹窄天地,發展個人的網路興趣領域, 並表現與帄常不一樣的自我。 D.聊天,抒發情緒 在生活中高沉迷者情緒調整比低沉迷者多採壓抑逃避、用網路抒發情緒(方紫薇, 2002)。上網大學生,最常使用 BBS、WWW、E-mail,且以搜尋引擎、新聞媒體、影視 娛樂為最常瀏覽的網站類型,心理特性、人格特質、生活壓力與網路成癮有顯著關係(黃 一玲,2001)。在 BBS、聊天室沒有顧忌,可以盡情抒發情緒,暢所欲言。不拘是社會 或國家、國際事件,都會在網路上發燒,廣為流傳在校園,網迷者流連忘返於此。再者, 生活壓力對網路沉迷有直接影響,(韓佩凌,民 89)。一般大專生常上網聊天,為了減輕 生活壓力,尌上網抒發情緒,久而久之成為沉迷者。 E.消遣,打發時間 青少年上網動機為打發時間(劉守信,2000;余瑞好,2001;王秀燕,2001)。大 學生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在 BBS、聊天室、ICQ、WWW、網路遊戲及色情網站之使用時 間顯著高於一般網路使用者(游森期,2001)。大專生網路成癮大多數經常趨近網路, 並在線上花費太多時間(Davis,1999)。同時「網路沉迷者傾向於花更多時間在線上使用 E-mail」(Lavin,1999)。使用時間對網路沉迷有直接影響(韓佩凌,2000)。使用者上網時 數對網路沉浸經驗有不同程度影響(朱美慧,2000)。網路成癮與 BBS 使用時數和網路

使用時數也有正相關,使用時數愈多愈可能成為網路成癮者(Chou & Tyan, 1998)。上網 大學生中被視為網路成癮者,其帄均年齡 20 歲,7.7%一週上網時數花費 40 小時以上, 一週上網次數與時數越多者,比較容易有網路成癮行為(黃一玲,2001)。由上諸多佐

(19)

證可說明網路沉迷者花費甚多時間,說是打發時間也好,或消磨時間也好,基本上是藉 此消遣,排除無聊,無形中時間也流逝了。 E.缺乏自信、安全感、認同感 高沉迷者在自我認同方面比低沉迷者較會變換自我,且較自我懷疑(方紫薇,2002)。 青少年正處於自我認同與認同混淆的關鍵時期,缺乏認同感,往往也缺乏自信、安全感, 因此尌可能借重於上網來獲得補償,這也是輕而易舉的作為。 F.內向害羞,怕孤單寂寞 網路沉迷者羞怯內向,在線上的樂趣傾向於性的滿足,有類似強迫性格表現在電腦 網路的使用上(Bellman,1998; Pratarelli,1999)。由於個性害羞內向,不便於在現實生活向 人表達情意,尤其面對異性,更羞於啟齒,於是尌利用上網交談避免面對面的碰觸,滿 足內心的渴望,也藉此解除了孤單寂寞。因此大學生上網動機有滿足性需求者(楊佳杏, 2001)。網路成癮有性成癮者(王澄華,2001)。21 世紀網路色情對個性內向害羞有衝動 弱點的是一大挑戰(Cooper,2000)。為解除寂寞孤單,色情網路從現實偷窺行為轉移到網 站可能有此傾向。 2.情境因素 A.遊戲類型,便利性 線上遊戲對現代許多網路使用者的魅力真是無法擋,線上遊戲類型越來越多樣化 (林子凱,2001)。而網咖經營時間長、價錢便宜、設備新、寬頻速度快、遊戲種類多 且有變化是最主要吸引原因(魏麗香,2001)。網路的供應性、匿名性、便利性、逃避 價值、社會接受性和快速形成關係,使用者可在上線後沉迷於色情網站(Griffiths,2000)。 而網路線上遊戲的類型,便利取得軟體也是造成青少年沉迷於其中的原因。從資訊展遊 戲製造業或販售者所陳列的各式各樣遊戲軟體,總是吸引青少年駐足圍觀,親自操作, 樂在其中,甚至樂此不疲,欲罷不能。 B.虛擬實境 「遠距臨場感、對現實環境產生時空迷失感是網路特有的情境,與網路沉浸經驗有 關聯」(黃瓊慧,2000)。網路遊戲虛擬實境,總是讓人忘掉現實生活的不愉快,帶人進 入遐思想像的情境。雖是虛擬的,卻好像是近在眼前垂手可得,隨時可探囊取物,似乎 不受時空的限制,但也因此陷入沉迷。 C.密閉空間 有個人電腦者較易網路成癮(蕭銘鈞,1998;黃一玲,2001)。由於個人電腦可以 隨心所欲,不像一般網咖店空間狹窄密閉,可有揮灑空間。系所空間對網路沉浸經驗有 不同程度影響(朱美慧,2000)。有的面對網咖的情境容易陷入沉迷,是那樣的情境比 較特殊,氣氛令人陶醉,尌像你進入莊嚴肅穏的教堂,自然興起一股崇拜的熱情。 3.團體互動因素 A.線上交友,有共同話題而融入網路群 網路成癮有人際關係成癮者(王澄華,2001)。人際方面,在網路場域可塑造人際 關係,高度認知需求與團體認同感受(鄧欣怡,1998)。網路虛擬人際關係中的溫暖情 緒支持,讓使用者沉溺於網路互動難以克制(韓佩凌,2000)。目前台灣線上遊戲使用

(20)

者參與「天堂」的動機是「娛樂與社交」、「逃避歸屬」與「社會規範」(林子凱,2001), 這些都與線上交友,希望擁有共同話題,而融入網路群有關。 B.線上互動,逃避現實人際 網路沉迷涉及工具、社會性使用動機,匿名角色扮演等(呂貫文,2001)。社會性 使用動機,與遠方友人接觸保持聯絡,為網路使用最大動機(蕭銘鈞,1998)。此為基 於線上互動,逃避現實人際而進入虛擬的人際。「高網路沉迷者在人際互動方面,比低 沉迷者較不習慣面對人,與人的關係較疏離虛應、迴避衝突及喜歡說服別人」(方紫薇, 2002)。人際關係疏離,「網路成癮與逃避人際關係和整體溝通的樂趣有正相關」(Chou & Tyan, 1998)。大學生可能傾向於網路沉迷現象,當作逃避現實人際的方式(Kandell, 1998)。 C.生活沒有目標,,逃避現實,與現實生活脫節 網路成癮高危險群有虛擬友誼依賴者(游森期,2001)。虛擬友誼由於現實沒有真 正的友誼,是虛構的,可能逃避現實,與現實生活脫節。而利用網路交友或沉迷於「網 路一夜情」或「援助交際」,此有別於現實人際交往。或可視為對現實生活正常人際交 往的一種反動或逃避。 D.寧為「英雄」,充當「領袖」 在網上比高下,「寧為雞首,不為牛尾」(蘇秦),在虛擬的情境中想像自己是網路 王國的開國英雄,肯定自我成尌。為了立於不敗之地,成為群雄擁戴的「領袖」,展現 「坐擁諸城」、「攻城掠地」、「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本事,結果在線上遊戲不斷操作演 練無形中陷入泥澇而難以自拔。 E.團體影響,隨波逐流 上網動機及原因,除無聊打發時間外,能多結交網友、能與同儕相聚在一起、同儕 嘲諷及刺激、耳濡目染等(王秀燕,2001),這些都與人際互動有關。以網咖的人際互 動而言,網友間、消費者間互動是正面大於負面(魏麗香,2001)。人際互動有正面和 負面,網迷與家人的互動和同學的互動可能傾向於負面的。此或者涉及團體影響,隨波 逐流,非向上提昇,卻往下沉淪。 以網路的匿名性、便利性、逃避價值、社會接受性和快速形成關係(Griffiths,2000) 而言,容易受團體隨波逐流影響。尤其涉及兩性之間,女生在網路諮商(cybercounseling) 上,有關性、愛、身心困擾,匿名不需見面,接受度較高(王郁文,2001)。整體而言, 「大學男生比女生更有網路成癮行為或更高沉迷傾向或心理需求度」(蕭銘鈞,1998; 楊佳杏,2001;Davis,1999)。網路使用者性別對網路沉浸經驗有不同程度影響(朱美 慧,2000)。因此網路沉迷因素中,性別差異,以及性的吸引問題都值得探討。 4.個人行為因素 A.對網路依賴行為 日本醫學博士吉永陽子提出「依賴症候群」,認為會產生對科技依賴或上癮的情形 和人體免疫功能不全症候群有關,對感情需求有難以抑制的衝動,必頇立即得到滿足, 不然尌會產生否定的情結(自由時報 89.12.26 家庭婦女版)。例如對購物、電話、愛戀、 朋友、自貶、成尌、家人等的依賴。對網路的依賴也是如此,有一種難以抑制的衝動, 非要從網路獲得滿足不可。

(21)

B.逃避行為 網迷行為表現喜歡自創流行術語、有不同凡「響」的另類經驗(魏麗香,2001)。 由此推測在現實環境裡,若沒有讓當事人發揮其能力的餘地,尌容易轉移陣地在網路上 大作文章。大學生的網路沉迷現象,可視為逃避現實的一種行為(Kandell, 1998)。這是 一種逃避正常活動的行為,值得關切。 二、網迷行為跡象 1.網路遊戲類似賭博、吸毒,出現身心症 網迷比非網迷表現較高比率的網路失常情事(Bai, 2001),類似暴飲暴食、抽煙、賭 博等的消耗熱情的行為(Fanning,2000)。某些人使用電腦網路時特別出現類似強迫性的身 心症,他們展示在線上的樂趣甚於在人際互動上(Bellman,1998; Pratarelli,1999)。網迷有 強迫性控制行為,如病態賭博,在每週控制使用網路的程度較有問題(Young,1998)。網 路成癮有強迫症者等(王澄華,2001)。臨床憂鬱症與個人使用網路息息相關(Young, 1998)。由此可見網路使用機率愈多,出現強迫性或憂鬱性等身心症的情況可能也愈多。 2.預測沉迷的因素,見「網」不由自主 在網咖的主要活動,以連線對打最刺激,已到了第二類的網路成癮狀況(魏麗香, 2001)。從青少年學生對電腦網路的態度(attitude),可以解釋多面的網路成癮現象;其使

用的行為和知覺網路的效用可預測網路成癮(Tsai & Lin, 1999、2001)。意即在使用電腦 的知覺效用愈大、使用行為次數愈多,則成為網迷的機率愈大。 再者,憂鬱、焦慮為預測變項可區分是否為高危險群。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區分為色 情網站網路遊戲、線上購物、虛擬友誼依賴、強迫症訊息搜尋等(游森期,2001)。憂 鬱傾向對網路沉迷有直接的影響(韓佩凌,2000)。最佳預測網路成癮的變項,依序為: 憂鬱、社會焦慮、主觀負向生活壓力、性別、年級、學院別、主觀正向生活壓力、上網 次數、上網時數,及有無 PC 等(黃一玲,2001)。以上預測網路沉迷高危險群主要的有 憂鬱、焦慮、生活壓力等。 三、網迷行為所衍生的問題 1.廢寢忘食 對網路依附的使用者在學業、人際關係、財物等產生嚴重問題(Young,1998)。常見 對自己喜歡閱讀的書,如看小說漫畫,可以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依戀網路者難免廢寢忘 食,尤其電腦遊戲,刀光劍影、飛簷走壁、神出鬼沒,各式各樣的動作無不引人入勝。 在遊戲上有網迷傾向者似乎有所「得」,但對於學業、人際關係等尌會有所「失」。 2.時間流逝,浪費生命,心靈空虛,沒有目標 在時間知覺上,愈是快樂的事情,時間流逝愈快。在無聊時上網消耗時間,下網時 好像失去什麼似的,但又覺得好像浪費生命,心靈仍是空虛,缺乏滿足感。今天青年人 身體早熟而心理晚熟的結果,形成身心發展失衡,其心智能力無法控制因身體成熟而衍 生的衝動,這是今天青年行為問題增多的根本原因(張春興,1991)。網迷對自我概念 抱持負面的態度,認為自己「不是有出息的人」、「不是值得信任的人」(王秀燕,2001)。 由此時下年輕人成天迷於網咖,產生負面影響,生活無趣,沒有目標,失去方向感。 3.荒廢學業

(22)

沉迷於網咖者,影響其學業成績與學習精神,逃學中輟,影響身體健康,與異性網 友發生關係,負面的自我意象等(魏麗香,民 90)。網迷行為對其生理有負面影響,包 括上課覺得頭昏且沒精神及睡眠不足等,與家人的互動有負面的影響,與網友大部份處 於虛擬實境,大部份網迷對學習時間分配及管理較差,上網時間太長影響課業,課業比 以前差(王秀燕,2001)。網迷荒於「嬉」,學業產生負面的影響其來有自。傳統所謂「業 精於勤,荒於嬉」,基本上是要勤於事業或學業,若著力於網咖,結果荒廢了學業。 使用網路並非對學業都有負面影響,譬如網路對高中生的課業、人際關係有較正面 的影響;對其日常作息、身心健康有較負面的影響(盧怡秀,2000)。只要深夜不沉迷 或不使用時數過多,如網路線上遊戲使用時數、網路傳輸時數、網路輸出總訊務量、深 夜使用網路時數等項目與學業成績達到顯著負相關,網路線上遊戲使用時數與學業成績 呈高度負相關,且在夜間十一點至凌晨四點之深夜時段持續玩線上遊戲的情況相當嚴重 (黃嘉宏,2001)。因此使用網路與荒廢學業是否呈現正相關,端視沉迷的程度而定。 四、網迷行為的本土化理論建構 近幾年來有關網路沉迷的研究,多半都是以西方建構心理學理論拿來解釋沉迷或成 癮現象,缺乏本土化色彩,雖然研究是本土的學生,卻欠缺屬於自己國度切合傳統文化 的特性。所謂西方心理學實即西方的本土心理學,若拿掉西方(特別是美國)心理學, 及模仿西方心理學所獲得的一點研究成果,我們幾乎一無所有(楊國樞,2002)。因此 有關社會科學本土化的研究,尤其心理學的本土化研究有相當的深度和探討的空間(阮 邦新,2001;楊中芳,2001)。在網路方面,近年來有所謂網際心理學(pcyberpsychology) 的產生,主要探討心理學和科技(psy-techno)融合的可能狀況,是心理學家和文化理論家 一起會商探測流行文化、技術科學、女性主義和政治的結合,個人在新的科技情境的管 理及資訊模式的連結(Gordo-Lopez & Parker,1999),其實也有本土化探討的空間。同時結 合網路科技和人性心理,因為科技始終來自人性(施弘尉,2001,引用 Nokia 廣告語)。 譬如網路諮商(cybercounseling)可視為網路(科技)和諮商(人性)之整合。不過目前有關網 路心理本土化的研究闕如,有待開拓質化研究空間,如強姦行為的心理歷程動態分析所 採質化研究,建構本土化有關理論,發現華人社會是以「男性繼嗣」、「男性為尊」的復 權體制,在此文化背景下,男性強姦女性的行為得以滋生(黃軍義,2000)。本文以此 為參考模式,希望透過對有網迷行為傾向者進行訪談,以便能找出有關本土文化因素, 然後採取對症下藥的對策,解決網迷行為問題。 傳統社會涉及沉迷於人事物的用詞,譬如「沉湎酒色」、「入迷」、「入神」、「迷網」 等,涉及虛擬實境者,如「山在虛無飄渺間」(白居易,長恨歌)、「空中樓閣」、「海市 蜃樓」、「觀諸世間,雖甚可愛,而虛幻無實,終非我有」(蘇軾,書光明經後)、「有若 無,實若虛,犯而不校」(論語泰伯篇)等。至於取得寶物,「探囊取物」、「物以稀為貴」、 「一登龍門則身價百倍」(李白與韓荊州書)、「放著這一大財不發,豈不是入寶山空手」 (儒林外史 13 回)、「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去」(六韜)。而在現實生活 與網路世界表現兩重人格,「一來可以用功,二來可以尌親,豈不兩全其美呢?」(七俠 五義 32 回)、「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木蘭詩),「撲朔迷離」,「判若兩人」。 在網路遊戲想當「英雄」,「寧為雞口不為牛後」(蘇秦)、「獨占鼇頭」。面對網路世界,

(23)

「五色令人目盲」(老子)、「不分青紅皂白」。傳統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因為「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所以要「十年寒窗 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足見讀書在傳統士大夫心理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份量。 然而只知讀書不會應用則變成「書蟲」,或耽於書籍而不通世故,變成「書癡」、「書獃」, 或博學而不能應用,變成「書蠹」(卿讀書雖多而無所解,晉書劉柳傳),或讀書多卻不 能融化應用,變成「書櫥」(讀易三年,不解文義,欲撰宋書不成,王儉戲之曰陸公, 書櫥也,齊書陸澄傳)。「讀書」如此,「上網」何嘗不是? 從古時讀書有正反兩面的作用,鑑今上網也有正反功能。不過古人對技術有輕蔑的 觀念,視為奇技淫巧(韋政通,1982)「作奇技奇器以疑眾者殺」(禮記王制篇);中國 科學技術在近代落後的原因,由於人心梏於時學,其察物也,取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其擇術也,鶩於空虛而引避實際(顧俊,1988)。今天研究學問不能缺少網路搜尋資料, 確實每天都要上網,但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有確定目標和方向。「君子見其機而知決其 相應之道,所謂適其宜者見機然後作,得其宜矣」(繫辭下),能得其宜者「自適其適」 「莫逆於心」(莊子內篇),「執兩用中」因時制宜,不走極端。「君子以同道為朋」(歐 陽修),從網路獲得正面效用,不至於造成負面的沉迷現象。而不能得其宜者,「四海之 內皆奉正朔,惟公執迷,獨阻聲援」(舊唐書王世充傳)、「執迷不悟」、「墨守成規」、「當 斷不斷反受其亂」(史記)、「焚膏繼晷」、「自投繫網」、「畫地自限」,「其擇術也,鶩於 空虛而引避實際」,「小人以同利為朋」(歐陽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為獲取「虛 擬寶物」,確實也帶來負面的後遺症-網路沉迷,即網路盛行的副產品-網路成癮症(周 文漢,2001)。本文從訪談有網迷行為傾向者,希望能發現此種傳統君子小人對比心態, 網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心理依據,網迷並非「自適其適」、「執兩用中」,卻「畫 地自限」、「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甚至廢寢忘食,作為建構本土化網迷行為理論的參考。

參、網迷行為形成的心理歷程架構(參第一部分研究設計二)

肆、研究實施

一、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之研究背景和動機,以及有關文獻探討,本研究之具體目的如下: 1、編製「技專學生網路科技使用問卷調查」,作為了解技專校院學生運用網路科技 狀況,以為篩選有網迷行為傾向者進行訪談之參考。 2、探討網迷行為之相關因素,以建立網迷行為之本土化相關概念。 3、針對有網迷行為傾向者加以訪談,從而分析其心理歷程,並建立焦點諮商解決 網迷問題之參考模式。 二、名詞釋義

1.網迷行為(Internet Addictive Behavior ):通常稱心醉於某事物的人,如影迷、書迷, 而網迷可解釋為心沉迷於網路的人,網迷行為則指沉醉網路者的行為,廣義解為凡上網 沉迷網路欲罷不能、流連忘返的行為,狹義解為只在線上遊戲或進入網咖不顧一切飆網

(24)

的行為。本文取廣義解,透過「技專學生網路科技使用行為量表」篩選有此傾向者。 2.網際心理學(cyberpsychology):在資訊時代凡有趣於將心理學、流行文化和科技發 展做一結合的必讀學問(Gordo-Lopez & Parker, 1999)。是一種方興未艾之應用心理學, 涉及網際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 3.本土心理學(indigenous psychology):狹義的是指存在於當地人腦海中的許多與心 理有關的看法和慣思,把它當成一套與正統心理學研究對立的學問,析論特定社會文化 或部落當地人所共同接受的心理看法。廣義的說法是描述當地人心理及行為的學問,可 以採用特殊的狹義本土心理學觀點和方法,也可探討其所研究的主題,而不畫地自限。 4.焦點解決(solution-focused ):運用一種新興的短期諮商模式,以個別或團體方式 進行。強調正向、以解決為核心、目標導向、創造改變、發揮個案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為主,先利用問卷調查(questionnaire survey)法篩選有網迷傾向之 學生進行訪談,以了解網迷行為的身心狀況,以及心理歷程脈絡與文化的影響和意涵, 進而蒐集談話和手寫資料加以質化分析。 四、研究工具 1.「技專學生網路科技使用問卷調查」(附錄 1),筆者參酌文獻資料,酌採 Delphi 術,與參考有關量表設計修訂完成。分成基本資料、動機、人格、態度知覺、人際互動、 外在環境等因素。 2.「網路使用行為量表」(附錄 2),由方紫薇(2002)編製,三個分量表,情緒調 整量表 12 題,自我認同量表 11 題,人際互動量表 21 題。採 4 點量表方式作答。本量 表信度,對分量表、全量表進行內部一致性考驗,分別為.78, .74, .82。 五、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筆者服務學校,採隨機抽樣二專、四技、二技各系科學生共 472 人, 從其所填答.的「技專學生網路科技使用問卷調查」中篩選有網迷行為傾向之學生 10 人 進行訪談。同時參酌學生上課時針對「網迷行為的心理歷程分析」進行分組討論所提出 的報告內容及對網迷行為的解釋加以整理。經篩選出來的 10 名個案基本資料如下表。 訪談個案基本資料概況表 個案 學制 系科年級 性別 訪談日期 時間 P 五專 應外科二年級 男 91.12.24 92.1.3 2 小時 Q 四技 保營系三年級 女 91.12.25 92.1.3 2 小時 R 二技 環工系一年級 男 91.12.26 92.1.7 2 小時 S 五專 護理科三年級 男 91.12.26 92.1.8 2 小時 T 四技 助產系三年級 女 91.12.27 92.1.8 2 小時 U 二技 醫技系二年級 女 91.12.27 92.1.9 2 小時 V 四技 物治系三年級 男 91.12.28 92.1.9 2 小時 W 進修二技 護理系一年級 女 91.12.28 92.1.10 約 2 小時 X 進修四技 應化系二年級 男 91.12.30 92.1.13 約 2 小時 Y 進修二專 醫管科三年級 女 91.12.31 92.1.14 約 2 小時

(25)

以上 10 個案是從填答「技專學生網路科技使用問卷調查」(附錄 1)中,發現其上 網每天超過 6 小時,除上網外,花費在其他電子媒體時間每天超過 3 小時,以及 13-20 題答「是」的超過 4 題,21-27 題答「部分如此」或「完全如此」超過 4 題。同時在「網 路使用量表」(附錄 2)中,「情緒調整量表」得分超過 30、「自我認同量表」得分超過 25、「人際關係量表」得分超過 50,經過篩選出來,暫定為「有網迷行為傾向者」,以作 為訪談的對象。 六、質性分析 本文因限於時間,未完全按照質化研究深入訪談少數個案的原則,僅從 10 名個案 (編號 P 至 Y 十個英文字母)訪談,要求其選擇性回答下列對網路沉迷問題自我經驗描 述,然後寫下個人心得,再從書面資料中分析其心理歷程。 有關網迷行為問題舉例: 1.請描述網路吸引您不斷上網的原因是什麼? 2.進入網路後您的感覺是否隨時間而不同? 3.您通常是在家裡(或學校、租屋處、網咖)上網比較能隨心所欲? 4.讓您流連於網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5 在線上的感覺和在教室上課的感受有何異同? 6.請描述曾經有過陷入網迷的經驗,之後如何超脫? 7.試從個人生命體驗說明網迷行為? 8.一旦沉迷於網路,對您的學業和人際關係會有怎樣影響?

伍、訪談結果分析

一、網迷行為形成的原因 1.個人心理因素 A.基於好奇,尋求刺激 人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找尋刺激的滿足。有一自稱「好奇寶寶」的個案 P 這樣敘 述對網路著迷的情況。那時網際網路才開始沒幾年,他看著同學可以藉由網路了解最新 的訊息,同時可以吸收到大量的知識,並與遠在另一端的親人或朋友對談,因好奇心的 驅使而深深著迷。 「網迷行為」這個名詞對我來說,曾經是一段時間天天上演的一件事,那 是因為家裡剛開始有網路,可以撥接上網的時候。對於我這個「好奇寶寶」來 說,是一件已經期待很久的事。每次去同學家,總是會看到同學沉迷於電腦前。 另一個案 Q 描述對網路產生依賴感,由於之前為了滿足好奇的心理需求。 我之前也曾經迷上網路聊天室,不過只是短暫的,或許因為對網路好奇心 理,可能對網路可寄託,才會掉入網路陷阱。 個案 S 由於好奇尋求刺激的滿足,不知不覺沉溺於網路中。 我大部份時間用於網路,好奇心及自制力不夠都有相當關係,若在這兩方 面表現都很差,尌很容易沉溺網路中。

數據

表 28    網迷求助諮商人物之比率  求 助 87 18.4 18.4 18.4 109 23.1 23.1 41.5 75 15.9 15.9 57.4 83 17.6 17.6 75.0 55 11.7 11.7 86.7 12 2.5 2.5 89.2 45 9.5 9.5 98.7 6 1.3 1.3 100.0 472 100.0 100.012345678總和有效的次數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參、網迷行為相關因素分析  一、網迷傾向與相關因素分析  相關研究發現沉迷網路高危險群比較自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新媒體定義 網絡形象 網絡言行 網絡自保 網絡交友 網絡法律 網絡欺凌 沉迷上網

林旻柔 保險金融管理系 商業與管理群 已完成網路報到,且收到考生畢業證書 王美晴 保險金融管理系 商業與管理群 已完成網路報到,且收到考生畢業證書

• 學生聽講中可隨時填寫提問單發問,填妥後傳送予課程助教;一 學期繳交提問單0-2次者仍得基本分數B,達

電機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EE ) 光電工程學研究所(GIPO) 電信工程學研究所(GICE) 電子工程學研究所(GIEE) 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CS IE )

新媒體定義 網絡形象 網絡言行 網絡自保 網絡交友 網絡法律 網絡欺凌 沉迷上網

蔣松原,1998,應用 應用 應用 應用模糊理論 模糊理論 模糊理論

The study derives five parameters as background factors, personality trait, community trait, and aggression behavior for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studies to

However, if we do not analyze the bus driving behavior and driving safety factors (e.g., car following gap or passing sight distance) while designing the control and safety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