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提升多元文化素養與增進文化理解: 論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之理念與實施內涵 / 20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提升多元文化素養與增進文化理解: 論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之理念與實施內涵 / 20"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提升多元文化素養與增進文化理解:

論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之理念與實施內涵

薛雅慈 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一、前言

在 21 世紀增加了國際相互連結 性、多樣化及全球流動性的全球化世 界中,許多高等教育機構已經被迫要 「國際化」他們的行動和他們的學術 產品,透過文化多樣豐富的教育交流 經驗,以在競爭激烈的國際教育市場 中保持競爭力。對於高教機構來說, 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多元文化經驗, 及許多形式的國際化,以尋求擴大其 全球影響力。例如有些大學可能會擴 大學生海外留學機會或交換生計劃, 有些大學會積極尋求與國外機構建立 夥伴關係,更有些大學會致力於在國 內讓學生透過各種活動增進國際理解 ( The Hanover Research Council,2010)。 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的平台,除 了系所單位推出的國際化活動外,學 校亦可透過學校層級的組織來為學生 搭建各種國際化的橋樑。目前許多大 學國際化方案的目標都不乏重視全球 意 識 之養 成以 邁向 具 關懷 的世 界 公 民。 有鑑於當前國內文獻較少針對高 等教育課程國際化加以探討,本文特 別簡介國外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之文 獻,期能透過主題文獻的探討,以對 我國大學推動國際教育課程之未來提 供多樣的實踐策略。

二、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的意義

與實施內涵

大學課程國際化與高等教育國際 化有何關係呢?根據 Knight(2000) 的說法,課程被認為是高等教育國際 化中最重要的一項元素。Mestenhauser (1998)指出,如果大學要為學生發 展國際教育,就必須要重新發展和革 新他們的課程。事實上,許多文獻對 此都提出了具說服力的論述,說明國 際 化 的 課 程 ( internationalized curricula)是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最 不 可 或 缺 的 要 素 (Bond, 2003; Burn, 2002; Ellingboe, 1998; Harari, 1992)。由 於一個高等院校的主要作用之一便是 將學生儲備成為全球公民,讓他們能 夠對於各種跨越社會、政治和文化界 限的相 互依存關係 , 有所理 解 和欣 賞。當今全球化世界也意味著國界的 模糊與萎縮,學生未來工作的範圍是 全球性的。一個國際化的課程必須重 視國際上對特定事物的理解,且任何 有關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及政治 等事務的課題,都必須讓學生在全球 的 架 構 脈 絡 中 探 究 ( Khalideen, 2014)。 高等教育國際化在全球化時代的 重要性已是不爭的事實。而當不少高 等教育 政策圍繞著 高 等教育 國際化 時,作為國際化實踐中重要的支柱— 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卻是相對地鮮

(2)

少被賦予該有的關注。同樣地,高等 教育國際化也是國內高等教育的重要 政策之一,但多元的國際化活動若要 扎根,並產生更元的效果,仍須透過 課程國際化的實踐。然而根據學者的 研究,大學課程規劃雖被認為是完成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策略,但實際 上其被探討與關注的程度,並不如學 生國際流動或其他高等教育國際化活 動 來 得 廣 泛 ( van der Wende, :1996:17;引自姜麗娟,2009)。 茲從意義與實施策略來探討高等 教育課程國際化之重要內涵: (一) 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的意義 當前一個很盛行的一個「國際化」 的定義,是由多倫多大學安大略省教 育學院(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s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的教授 Jane Knight 所發展 的,並通過了許多高教機構的採用。 根據 Knight 的定義,國際化早已是一 個政府關係的術語,而在高等教育被 普遍運用則可追溯到 20 世紀的 80 年 代。在國家,部門和機構的層面上, 高等教育國際化被定義為一種將跨國 的 ( international ) 、 跨 文 化 (intercultural)、或全球範疇(global dimension)納入高等教育之目的、功 能 及 實 施 的 過 程 ( The Hanover Research Council, 2010)。 Knight 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定義 是很廣義的,它足以包括各種活動、 策略及措施。而許多這些努力的一大 面向正是所謂的「大學課程國際化」(‖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其中可能包括用來將課 程注入更大國際範疇的多項活動。而 根據 NAFSA 國 際教 育工作者 協會 ( NAFSA, the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ors)的說法,大學 課程國際化可能包含了增設國際化課 程,如「區域和/或國際專題選修」及 「外語必修課」;高教機構也可以為學 生開發更多與國際相關的主修及副修 領域或學程;更重要的是,在現存的 大學課程中同時納入更多能包含跨國 的、跨文化的、國際比較等元素的行 動 ( The Hanover Research Council, 2010)。 (二) 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實施內涵之 探討 高 等 教 育 課 程 國 際 化 的 內 涵 為 何?美國教育委員會(The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ACE )已經建 立了一系列的對於大學課程國際化的 建議。ACE 表明,任何高教機構致力 於大學課程的國際化時,必須要有積 極的領導—能持續溝通「國際化與社 區連結」的重要性,對國際化進程有 資金能源源不斷投入,以及行政人員 和 教 授 廣 泛 的 參 與 ( The Hanover Research Council, 2010)。 ACE 對於大學課程國際化的建議 有:(The Hanover Research Council, 2010)

1. 確保在國際化面向上能有積極性 領導。

(3)

2. 創建國際化的行動策略藍圖。

3. 能對國際化活動有資金補助。

4. 將焦點重心放在課程上。

根 據 由 加 拿 大 大 學 及 學 院 協 會 (the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Canada, AUCC)在 2009 年 出版的回顧報告,指出大學課程國際 化的舉措必須著眼於國際夥伴關係的 發展,外語與學習的整合,並為教師 的國際化努力的提供支持。這些措施 還必須創造出那些能培養「跨文化學 習」(―intercultural learning,‖)的學生 經驗,同時在課程的評量項目中也應 納入國際化的學習活動(The Hanover Research Council, 2010)。 高教機構及其成員會以各種不同 的方式來達到課程國際化的目標,各 種成功的舉措包括:培養學生能夠顯 示發展其「跨文化知識、技能、態度 和觀點(intercultural knowledge, skills, attitudes and perspectives)」的活動,以 培養全球素養。機構也要促進多國家 間或多元文化的學生團體活動,並通 過各種「旨在打破學生在校園之間存 在的文化隔閡」的計劃,以促進國內 和國際學生之間的互動。此外,海外 留學課程的發展,也是用來確保出國 學生能實現最高水平的互動和跨文化 間 的 理 解 。( The Hanover Research Council, 2010)

Griffith 曾概述機構層級發展高等 教 育課程的國際化的 各種關鍵性實 踐,包括: (The Hanover Research

Council, 2010) 1. 所有方案都要正視文化多元化和 國際化的價值; 2. 確保各種國際視野的活動要能落 實在課程設計及課程內容上; 3. 在各種不可或缺的學習活動中援 引相關的國際實例; 4. 在高等教育中提供一種包容的學 習環境; 5. 建構文化敏銳的學習與教學活動 (culturally sensitive learning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6. 機構能設立包括發展、回顧、自 我評估等機制。 Griffith 進一步為高等教育課程國 際化建立了一個策略架構。整體策略 包括:透過「跨文化方式」(―intercultural approaches‖)來擴大學科領域;鼓勵 「 互 動 式 的 文 化 交 流 」(―interactive cultural exchanges‖);將國際化相關的 課程內容及評量列為優先事項;能採 用各種擁抱包容多元性(diversity)的 教學實踐。而在此架構中,課程可能 需要根據各種學科的形式做調整。 綜上所述,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 從定義、實施內涵、實踐策略等,莫 不以融入多元文化之經驗及培養學生 之多元文化的素養為核心。

三、結語與展望

(4)

從多元文化觀點的高等教育課程國 際化理念反思當前臺灣的高等教育 國際化實踐。 以上簡要地回顧了高等教育課程 國際化的意義與實施內涵,我們可看 到各種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形式的可 能性,大學可在原本組織與各種正式 課程學分數受限下,補充提供了各種 多元的課程國際化形式,藉由多樣性 的國際化體驗,拓展了學生的國際視 野,豐富其跨文化思考的視域,更重 要的是,由眾多的體驗學習與潛在課 程,深化了學生對於異文化的理解與 尊重。 而由此多元文化觀點的高等教育 課程國際化的論述中,我們也可進一 步回顧與反思當前臺灣許多大學中的 國際化行動,是否產生了兩大問題? (一) 大學課程國際化的形式是否很單 一?只是一些課程表面形式的給 予?例如許多大學追求在量化上 達到多少「英語授課」的課數與 比例,殊不知外語能力的融入課 程只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真 正課程國際化的終極目標是培養 學生多元文化的能力,這樣的能 力是要透過課程中的深層思辯, 而非只是表面或形式上的「Talk in English」。 (二) 大學課程國際化方案是否多淪為 少數菁英學生所擁有?例如許多 大 學 的 學 海 飛 颺 計 畫 、 交 換 學 生、大三出國留學等,在申請作 業上幾乎都是挑選學業成績好、 外語能力佳、出國經驗豐富的學 生,然而,課程國際化應是為多 數學生打造各種多元文化學習的 平台,讓有心的學生可透過各種 正式課程及潛在課程來促進自身 的國際視野,課程國際化絕非只 是幫少數菁英學生進一步強化其 國際移動力。 如過上述問題是存在的,研究者 期盼藉此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意涵的 引介,能提供各大學課程國際化方案 與行動創辦上的多元想像,希冀大學 生能夠真正在各種正式課程與潛在課 程中體驗多元文化的學習,而教師在 各種課程、教學方法、環境、評量中 也要融入跨文化理解,欣賞與尊重的 思維。當我們國家整體在追求高等教 育卓越化發展的同時,如果我們看見 有更多 的經費是用 在 學生學 習事務 上,用來舉辦各種有意義的、拓展學 生文化經驗與視野的正式課程與潛在 課程,這便是高等教育卓越化發展的 另一道曙光,畢竟高等教育的最終目 標,是高深知識的學習,是期盼透過 深度學習來培育下一代成為具有反思 能力與社會關懷的公民。

參考文獻

 姜麗娟(2009)。國內高等教育課 程國際化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 大 學 教 育 經 營 與 管 理 研 究 集 刊 第 5 期。頁1-40。  Bond, S. L. (2003). Untapped

resource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 and classroom experience: A selected literature review. Ottawa:

(5)

Canadian Bureau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 Burn, B. (2002). The curriculum

as a global domain. Journal of Studie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6 (3),

253-261.

 Ellingboe, B.J. (1998). Divisional strategies to internationalize a campus portrait: Results, resistance and recommendations form a case study at a U.S.university. In J.A Mestenhauser & B.J. Ellingboe (Eds.), Reform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ternationalizing the campus.

Phoenix: Oryx Press.

 Harari, M. (1992).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 In C.B. Klasek (Ed.),

Bridges to the future: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izing higher education.

Carbondale, Ill.: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 Khalideen, P.(2014).

Internationalizing the Curriculum in Canadian Universities: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Power, Politics and

Ethics . 2014/3/4 取 自

http://catcher.sandiego.edu/items/cee/Re ading8.Power%20Politics%20Ethics%2 0of%20Internationalization.pdf

 Knight, J. (1997). A global vision? Stakeholders’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anada.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1 (1), 27 – 44.

 Mestenhauser, J. (1998). Portraits of an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An uncommon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In J.A. Mestenhauser & B.J. Ellingboe (Eds.), Reform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ternationalizing the campus.

Phoenix: Oryx Press. The Hanover  Research Council (2010)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 in Higher Education 。

2014.2.28 取 自 http://www.hu.ac.th/english/academic/do cuments/Internationalization%20of%20t he%20Curriculum%20in%20Higher%2 0Education%20-%20Membership.pdf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01 年度國際哲學教育年會時,為嘉義市林業文化特色進行了世界 性的展演與解說,讓嘉義市林業文化在地風情得以發揚光大。此 外,嘉大附小全體教師也在 101

A-1-1參照課程綱要 與學生特質明定教 學目標,並研擬課 程與教學計畫或個

O 居民瞭解當地文化資產與他們的關係。在 認同這些理念和觀念下,自己能否有足夠

為向社會大眾說明面臨全球化社會及經貿自由化的意義與影響,提

教育成為一種具有政治的 文化行動,這種文化行動 意圖讓那些身處文化邊陲 與經濟不利地位的學生都

事業成功與生活品質 追求物質還是人際和諧 長期與短期導向

Steen 等人(2001)所領導的量化素養設計團隊在某種程度上視 quantitative literacy 和 numeracy 為相似詞,不過和 mathematical literacy

A theoretical and reflexive study on cultivating literacy of mathematical culture by using lesson plans from humanistic mathematics.. Taiw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