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秦漢至隋唐的文明開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二章 秦漢至隋唐的文明開展"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秦漢至隋唐的文明開展 第一節 學術思想與宗教 一、學術思想的源流與發展 (一)漢代:儒家逐漸取得正統地位

春秋戰國

百家爭鳴

秦帝國

思想控制

嚴,學術

發展頓挫

漢帝國

學術思想

再度活絡

繼承先秦諸子思想+ 漢帝國政策兩漢學術

學術百家爭鳴、

相互交流

儒家

取得

獨尊地位

漢武帝

1.從奉行黃老之學到以儒為尊 漢初的黃老之學  原因:鑑於秦代嚴苛統治與秦末戰亂,百姓需休養生息  內涵:  A.結合先秦道、法兩家學說君無為而臣有為  B.順應民心、清靜無為的統治方針  C.諸子學亦受到重視 *文帝設詩、書博士以傳經儒家 *淮南王劉安召集門客編《淮南子》雜家

(2)

武帝之後獨尊儒術董仲舒的建議 原因:儒家講究人倫秩序,更符合統治需要 內涵:陸續設五經博士 、太學及博士弟子員 影響:儒學與政治合作,取得學術主導地位 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 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前漢書.董仲舒傳 2.融合不同學說的漢代儒學 融入名家、法家精神強調循名責實 援引陰陽家對自然災異解釋天人感應

董仲舒的

思想特色

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 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 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 《漢書》董仲舒傳

(3)

3.今文經與古文經 今文經 古文經 由 來 文、景時,儒生口述寫下 武帝時,在孔子舊居發現 字 體 漢代文字(隸書) 戰國文字 特 色 1.認為六經為孔子著作, 並寄託其政治理想 2.著重經世致用 3.相信陰陽、讖緯之說 1.相信六經皆為古史 2.重視訓詁,不談陰陽災 異 發 展 因朝廷立學官,頗為盛行 劉歆質疑今文經,主張為 古文經立博士東漢時逐 漸受重視

東漢鄭玄兼採今古文經之說,今古文之爭告㇐段落

(二)魏晉玄學:名教與自然 1.興起背景 東漢晚期 經學思想日趨僵化開始流行探究宇宙、人生哲理 黨錮之禍知識分子不敢針砭時事、品評人物,談論 內容轉向抽象玄虛的事物

清談風氣興起

(4)

魏晉時期 目的:省思漢末亂象,企圖找出儒家未能匡濟世事之因 結果: A.道家反制度、反禮教的思想,成為士人反思的憑藉 B.特別重視「三玄」(《老子》、《莊子》、《周易》) 的研究和解說

玄學興起

討論自然與名教的關係,追求合理社會

2.爭論與調和 時 間 代 表 主 張 曹魏 正始年間 何晏 王弼 名教本於 自然 1.肯定儒道之同 2.認為「以無為本」的自然原 則才能避免社會混亂 曹魏末 嵇康 阮籍 越名教而 任自然 1.崇道反儒,不拘禮法、追求 解放 2.部分士人為了加以糾正,使 儒道形成對立 西晉 郭象 名教即自 然 1.認為追求自由的人生境界, 不需脫離世俗的生活規範 2.玄學發展走向調和

(5)

二、佛教的興起 (一)佛教東傳 1.兩漢之際:自西域傳入中國初期並不興盛 2.魏晉南北朝:廣受歡迎 眾生平等、因果輪迴教義能撫慰人心 信眾由上層社會擴大到民間

中國第㇐座佛寺-洛陽白馬寺

(二)佛教中國化 1.儒、道、玄學思想的影響 漢代:譯經時引用當時盛行的方術之說 魏晉:出現「格義」以中國原有哲學概念來解釋佛學 東晉時期:三教逐漸合流 佛學與玄學相互交流沾染 佛、儒思想也有所融會《顏氏家訓》將佛教五戒附會 為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五常)

佛學思想逐漸「中國化」

尤其是老莊思想

(6)

虎溪三笑圖

以高僧慧遠、儒士陶淵明、道士陸修靜隱喻佛、儒、道 三教合流的思想 2.從衝突到調合

批評

佛教回應

佛教回應

剃度出家、不拜君王, 是不忠不孝

強調佛教沒有違背

儒家倫理

慧遠〈沙門不 敬王者論〉 寺院有龐大田產,出家 人卻不事生產、不納稅 服勞役

唐代百丈懷海建叢

林制度,自食其力

北周武帝滅

佛的原因

(7)

3.中國化教派 1.強調可在家修行 2.不重經論和外在形式 誦念「南無阿彌陀佛」可 往生西方淨土 具有綜合圓融的特質,展現 傳統中國思想模式

玄奘傳入,源自印度

唯識宗

天台宗

華嚴宗

淨土宗

禪 宗

1.易行、簡約 2.重視現世利 益 3.呼應中國入 世思想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唐代後期之 後蔚為風行 (三)佛教信仰的影響 1.佛教藝術

建造時間

特 色

甘肅敦煌

莫高窟

前秦~元

(北朝隋唐最盛) 1.時間最早 2.注意塑像面部神色,忽略對肢體 刻畫 3.具印度、西域色彩

山西大同

雲岡石窟

北魏

端莊嚴肅,鼻高眼大,帶印度風格

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

北魏~北宋

1.佛像清秀溫和,臉部瘦長、雙肩 瘦削,胸部與衣服紋路平直 2.融入中國審美形式

(8)

2.社會救濟

大乘佛教

主持救濟事業

擴展先秦以來儒

家追求的「仁」

提倡種福田、鼓勵行善

北魏文成帝時出現社

會福利制度僧祇粟

唐代有悲田院、

養病坊

3.思想文化上 影響道教:宗教理論、儀式和修持方法朝向系統化發展 影響儒學:佛教當中的「禪宗」,促成宋代理學產生 影響中國文學:講唱佛經內容的「變文」,成為宋元話本 和戲曲等通俗文學的淵源 由於佛經經文過於晦澀,唐代以後的僧侶為了傳講佛經, 便將佛經中的道理和佛經中的故事用講唱的方式表現

什麼是「變文」

(9)

三、道教的形成與演變 (一)文化淵源 1.是中國本土發展出來的宗教 2.從古代巫鬼信仰、醫學方技、神仙方士之說、道家學說、 陰陽家與儒家學說汲取要義呈現多方發展 (二)道教的發展 1.東漢:道教興起 背景: 社會混亂動盪 人民飽受天災人禍折磨

尋求宗教慰藉

魏晉以後又稱「天師道」 以《道德經》為主要經 典,老子為太上老君 張陵孫張魯在漢中建構 政教合一社會 以符水治病 結合讖緯學說,發 動推翻東漢政權的 黃巾之亂

張 角

太平道

張 陵

五斗米道

利用治病、互

助的宗教特質

反映太平道

的影響力

(10)

2.魏晉南北朝:道教改造

受黃巾之亂影響,

統治者對道教心懷

戒懼

回應佛教的挑戰

逐漸從庶民為主的宗教活動 ,走進上層階級的生活 3.隋唐:達於鼎盛

道教受王室護持

,發展興盛

道教各教派

進一步擴張

官方設道

教宮觀

唐玄宗時集 結道教經書, 編成《道藏

帝王貴族熱衷煉 丹術

與佛教競爭時

占有優勢

上清派(茅山宗)是隋唐

道教第㇐大宗派

將 道 教 經 典 列 為 明 經 科 考 試 內 容 許多帝王服食丹藥暴斃,宋 以後內丹派取代外丹派

(11)

(三)道教的影響 1.學術知識的拓展 注重民間生活的不均不平如《太平經》 提倡萬物皆有生養權利 批判濫殺女子的行為 除教理外,熱中探索醫學、藥物、化學、養生學知識 傳承醫學著作與醫療觀念(如陶弘景撰《本草經集注》) 相傳為東漢于吉所著,張 角據此創立太平道 2.道德與價值觀的形塑 宣稱天地神靈會計算 人行善惡,給予果報

影響功過格產

展現清心寡欲、淡泊 名利的習氣

影響後世華人

價值觀

功過格

(12)

3.深入大眾生活

講求呼吸吐納的導引修練

之術、飲食忌宜

與傳統歲時節慶結合

成為養生保

健的方法

民間重視酬神、祈福、解

厄的建醮儀式

人們常以符咒、問卜解決

問題

道教源自民間,因

此與人民生活關係

密切

認為疾病乃是氣血不順造成 第二節 文化發展與中外交流 一、中國傳統醫學的發展

氣、血透過

經脈流通,

維持生命

醫者透過人

體氣血狀態

診斷疾病

將陰陽五行

說融入氣血

觀念

構成中國傳統醫

學的人體認知

(13)

(一)秦漢時期:派別林立 1.派別 醫經派:鑽研人體結構,重視針灸 經方派:以藥物治療疾病,追求長壽 房中派:研究男女產育活動與健康間的關係 2.醫學著作 黃帝內經:談人體構造、病因理論及針灸穴道 傷寒雜病論:張仲景創立辯證論治的方法 神農本草經:分藥物為上品、中品、下品,並載明藥性 、產地與功效

(14)

2.魏晉南北朝:知識整理與補充 晉代王叔和 《脈經》總結24種基本脈象 《傷寒論》 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提供便宜、易取得的藥方 南朝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構成唐初官訂《新修本草》 的基本內容 二、科技發展 (一)天文學 1.探討宇宙結構 「天圓地方」,天像 半圓形的蓋子,蓋在 拱形的大地上

蓋天說

日月星辰在天 上平轉,不會 轉到地的下方

(15)

渾天說

天像蛋殼,地則 如蛋黃般處於天 之中 日月星辰附在天 殼上,隨天轉動 ,造成斗轉星移 的效果 影響最大,東漢 張衡的《渾天儀 注》為代表著作

宣夜說

天沒有形質,日月

眾星在氣之中飄浮

2.精細的天文觀察 秦漢之間:曆法加入二十四節氣,呈現細微的季節變化

二十四節氣圖

(16)

漢代:受儒學、陰陽學說影響,認為天象反映施政 注重天文觀察與記錄設置專司觀察天象的機構 留下日食、月食、太陽黑子、彗星等天文紀錄 全世界最早關於哈雷彗星的紀錄

西漢馬王堆的彗星圖

(三)數學 1.春秋戰國前:以算籌進行數字計算稱為籌算 2.秦漢時期:出現數學專著以《九章算術》最重要 3.魏晉南北朝時期:較少新作,多為注釋《九章算術》 劉徽改正《九章算術》、創立割圓術(π=3.1416) 祖沖之推進圓周率精確度(π=3.1415926)

(17)

(四)農耕技術

春秋戰國

西漢末

鐵製農具、耕牛→生產力提升

列國競爭→刺激農業發展

土地私有→提高耕作意願

氾勝之《氾勝之書》: 記載農耕常識、作物栽培、加工收藏技術 區田法、嫁接術

北 魏

賈思勰《齊民要術》: 整理前代農學著作 加入作者親訪農家的實際經驗  記述耕作前準備到收穫後加工的過程 (五)造紙術

絹帛:昂貴

竹、木簡:

收藏不便

絹帛:昂貴

竹、木簡:

收藏不便

造紙術發明

限制知識傳播

 西漢:麻質纖維紙 →粗糙不利書寫  東漢:蔡倫改良造 紙技術,降低成本  西漢:麻質纖維紙 →粗糙不利書寫  東漢:蔡倫改良造 紙技術,降低成本 造紙術成熟,得以 廣泛應用

(18)

三、對外交通與文化交流 (一)海陸交通 張騫通西域開闢中亞、西亞 的路上貿易通道

陸上絲路→發達

海上絲路→發展有限

受限於造船技術與季風知識 ,經沿岸航行可達日本、朝 鮮、印度半島東岸 (二)東亞文化圈的形成

儒家學說

科學技術

中國化佛教

典章制度

漢字

東亞文化圈

(19)

(三)朝鮮: 1.早期發展 西漢初年:漢武帝征討朝鮮半島,設四郡治理

漢代的朝鮮四郡

漢末以來:中國長期動盪,朝鮮半島上形成高句麗、百濟 、新羅三國鼎立

西元六世紀的朝鮮半島

(20)

2.引進中國文化

以新羅最明顯幾乎全盤唐化

教育制度設太學監,教授五經 、諸子學說,並依成績任官 派遣留學生 都城金城採長安城棋盤狀設計 中國佛教宗派 (貴族華嚴宗,民眾淨土宗) 盛唐佛教藝術風格 在唐朝協助下, 統㇐朝鮮半島 (四)日本 1.早期發展 古代日本的統一 時間:四、五世紀前後 領導者:位於奈良的大和政權

各豪強並未完全臣服,紛爭不斷

(21)

聖德太子的改革 時間:西元六世紀末攝政(輔佐姑母推古天皇) 內容: A.遣使入隋、唐學習中國文化 B.授予豪族官位 C.頒布《十七條憲法》 a.闡述名分等級、社會地位和 權利義務 b.將全國土地、人民收歸朝廷 D.宣揚佛教 E.使用「天皇」一詞取代「大王」加強朝廷權威 2.大化革新與中日交流 自漢代開始:透過朝鮮半島傳入中國物質技術與文化 漢字、儒學、銅鐵鍛造、稻作農藝、紡織技術 隋唐時期:七世紀中葉,孝德天皇推行大化革新 派出多批遣唐使 全面引進中國制度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 都城設計平城京、平安京仿照長安城 文化方面輸入中國典籍、根據漢字造假名 傳入中國化佛教宗派與經典鑑真和尚 中國娛樂圍棋、相撲

(22)

3.貴族文化的展開 時間:平安時代(794~1192年) 特色: 呈現貴族風雅之風 隨著遣唐使告終,逐漸發展出日本自身特色 代表:成書於十一世紀初的《源氏物語》

稱為「國風文化」

在越南設南海、桂林、象三郡 秦末趙佗建南越國

高宗時設安南都護府

漢初趙佗接受漢的冊封,立為南越王 漢武帝滅南越國,設交州直轄

自立王朝,脫離中國統治

秦 代

漢 代

唐 代

五代十國

(三)越南 1.越南與中國的關係  為 中 國 前 往 南 海 、 印 度 洋 重 要 起 點  外 人 從 海 上 來 華 , 多 在 此 停 留

(23)

2.中華文化在越南 以漢字、漢語為官方文字和語言 技術工藝當地官員引進農耕、造紙、瓷器

越語發音

漢語詞源

gia

đình(家庭)

家庭

bệnh viện(病院)

醫院

phi trường(飛場) 機場

báo chí(報志)

報刊

設學校,更改當地風俗習慣 以儒家倫理觀念「教化」當地人民 東漢末年大批儒士避難交州 三國時期交阯太守士燮教授當地人儒家經典 唐代 A.開辦學校、推行科舉制度 B.中國化佛教傳入越南

河內文廟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被賦予「算聖」之稱的關孝和,是和算史上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和算自他開始進入

教育局的課程文件《為智障學生而設的中國 語文建議學習重點(小一至中三)》 (香 港課程發展議會,

本計劃的目的是透過 發展具校本特 色的語文課程,以加強學生在文學 和中華文化的學習。學校可善用課 程提供的「建議篇章」

根據冉雲華教授〈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一文的研究,中國佛教從第五世紀後期 到第七世紀初,禪法開始在各地流傳開來,大致發展成四個不同的流派: (一)

 學校在安排學生參加交流 活動時,參觀古代中國建 築遺存,瞭解建築中展現 的各種特色,認識背後的

卷三十九,《地理志》)。” 2 物產豐饒,地位險要。從隋唐至明清古漁

在混凝土科技發展方面,則邀請日本東京大學野口貴文教授與中國北京建築大 學宋少民教授等國際知名混凝土工程學者,對於「Challenge to Regener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宋代文化的繁榮與當時人們從文化角度吸收佛教的養分,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