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能力本位教育應用於資訊素養網路課程的設計與評鑑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能力本位教育應用於資訊素養網路課程的設計與評鑑"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能力本位教育應用於資訊素養網路課程的

設計與評鑑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Web-based 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

A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Approach

王梅玲

Mei-Ling Wang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Archival Studie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摘要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將能力本位教育的觀念應用於資訊素養課程,從能力本位與績效評量的觀念, 有效地從事資訊素養教育。研究目的包括: 探討能力本位教育的理論與應用。 研究我國大 學生必備的資訊素養核心能力。 設計與發展能力本位教育導向的資訊素養網路課程。 進行 能力本位資訊素養網路課程評鑑。 建立能力本位資訊素養課程學習者評量。本研究採用文獻 探討法、網路課程設計、與評鑑法等研究方法,獲得能力本位課程設計與評鑑原理,以大學生 資訊素養核心能力作為教學目標,設計與發展能力本位資訊素養網路課程─「圖書館與網路資 源」課程。本研究進行能力本位資訊素養網路課程評鑑,包括形成性課程評鑑與總結性課程評 鑑。

This study mainly discusses developing and evaluating a web-based 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 with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approach. It was conducted by literature review, syste-matic designing web-based course, and evaluation methods to obtain the theorem of desig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eb-based 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 with the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approach. In order to make evaluation of the web-based course, this study uses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summative evaluation and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assessment with fix methods

of in-depth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ocus groups. [關鍵字 Keyword]:

能力;能力本位教育;高等教育;網路教學;資訊素養;資訊素養網路課程

Competencies;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Web-based instruc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Web-based informa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

(2)

壹、前言 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的觀念早 在1970 年代美國開始倡導,其後由於資訊時代 來臨與資訊社會形成,在電腦與通訊資訊科技 高度發展之下,資訊爆增,人們面臨如何查詢 資料的困難,與高等教育力求改革風氣,再加 上終生教育與學習的理念的推展,而促成資訊 素養教育受到重視。美國圖書館界在1989 年界 定資訊素養為:「係培育國民具備瞭解資訊的 價值,在需要資訊時能有效地查詢資訊、評估 資訊、組織資訊與利用資訊的能力」,並進一 步闡明資訊素養對現代國民與社會的重要性 (註1)。 近年來,國際間重視國民基本能力培養並 倡議藉由終身學習保持重要核心能力。美國勞 工部必備技能促進委員會的報告書將資訊素養 列為 5種國民基本工作能力之一(註2)。歐洲 各國將資訊能力與閱讀、寫作、數學並列為當 今大學生必備的基本能力。1990年代,能力本 位 教 育 與 訓 練(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觀念再度在英格蘭和威爾斯、紐 西蘭、澳洲、與美國熱烈提倡,其背後動力主 要來自人力培育需要達到適切能力標準,才能 使國家經濟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理念(註3)。 歐美重視大學生的資訊能力,普遍開設獨 立課程,但大學生需要接受資訊素養教育眾多, 並還需要大量圖書館資源與服務支援,以及電 腦與網路科技的運用,所以資訊素養課程開始 運用網路教學。通識教育課程,學生來自不同 院系,若透過網路教學,將可節省同學集體到 教室上課與到圖書館利用教授指定參考書的時 間,以及使學習更有效率。網路教學不只是將 教室講授教材搬到網路平臺播送,並可多利用 網路技術的優勢屬性,使網路提升為學科知識 之互動、研討、經驗累積的學習平臺。 我國大學開設資訊素養課程風氣尚未普及 ,課程內容分歧,也缺乏資訊素養課程理論與 實務的探討。資訊素養課程開設方式有多種, 有些由圖書館開設「圖書館利用」研習班或導 覽課程;有些利用電腦或網站製作線上圖書館 教育導覽工具;有些在學校開設通識課程,以 單獨課程授與學分方式上課;有些是將資訊素 養融入各學科或各領域課程之中。 本論文主要關懷大學生資訊素養教育問 題,旨在從能力本位教育的觀點,探討資訊素 養網路課程的設計與評鑑,希望將能力本位教 育理論,應用於建構資訊素養課程模式。研究 目的包括: 探討能力本位教育的理論與應用。 研究我國大學生必備的資訊素養核心能力。 設計與發展能力本位教育導向的資訊素養網 路課程。 進行能力本位資訊素養網路課程評 鑑。 建立能力本位資訊素養課程學習者評量。 貳、能力本位教育理論與應用 一、能力本位教育理論 能力本位教育起源於1972年美國師範教育 協會組成「能力本位師資培育委員會」,專門 從事「能力本位」的分析工作,當時有13州以 能力本位教育觀念進行技職教育改革(註4)。 1990年代,能力本位教育在各國流行,如英格 蘭和威爾斯自1986年推動「全國職業資格」制 度(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簡稱 NVQs ),紐西蘭推動「全國職業資格綱領」(Nation-al Qu),紐西蘭推動「全國職業資格綱領」(Nation-alifications Framework),澳洲全國訓練 委員會(National Training Board,簡稱NTB)的 核心能力清單(Key Competency Standard), 和美國勞工部必備技能促進委員會(Secretary's Commission o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簡稱 SCANS)的「全國能力標準」(NationalSkillStan-dards)推動方案等。能力本位教育的興起主要 受到經濟、社會、教育等因素影響,其社會人 力資源培育需達到適切能力標準,才能使國家 經濟具有全球競爭力。 Boyatzis界定能力(Competency)為:「一 個人具有並用以在某種生活角色中成功表現的 任何特質」(註5)。李隆盛界定能力為:「有效 執行工作所須知道的知識、實作的技能、和具 備的態度」。這種知識、技能和態度常用可觀 察和可量測的詞句陳述,以明確告知學習者被

(3)

期望在經歷學習經驗之後,需能在何種實際「 情境」(Condition)中做何種具體「表現」(Per- formance)以及達到何種預定「標準」(Stan-d-ard)(註6)。 S. Elam在1971年最早提出「能力本位教育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簡稱CBE)一 詞,並進一步闡述其有5個基本要素,包括: 能力(知識、技能和行為)的表現:係說明清 楚職業角色概念,以利學習者在特定能力的行 為的評估,並事先公諸於世。 評估能力的標 準:係和諧特定的能力,可以說明在特定情境 中期望熟練的層次,並事先公諸於世。 學生 能力的評估:係使用績效當作證明來源,考慮 學習者本身的知識,進行相關計畫以分析、解 釋或評估情境或行為,並力求客觀。 學習者 學習的過程,可藉由系統明確表現能力而非時 間或課程能力。 提供教育課程並以易於發展 和評鑑學習者達到特定能力為導向(註7)。 古柏(J.M. Cooper)及韋伯(W.A. Weber) 界定能力本位教育為:「係學生所需獲得的能 力及所需達到的標準被清楚的敘述,同時學生 負責達到這些標準的一種教育系統」。林福安 定義其為:「係培養學生使達到預定能力的一 種有效率的教育系統。在此系統中,其目的為 達到一組預先設計的能力標準;其設計及管理 係根據系統方略面發展;其教學過程則充分重 視學生個別差異之存在與適應,其評量則重視 效標與目標的達成,而非與群體做比較」(註 8)。 整體而言,能力本位教育係培養學生達到 預定能力的一種教育系統,具有下列理論基 礎: 教育具有實質上的價值,能預備個人能 力以適應現在或將來生活。 一組在職業上成 功者的能力,包括技能、認知、與情意三方面 能清楚地獲得並清楚地敘述。 教師從學生的 表現成果可覺察其行為的改變,以及學習成果 是屬獲取需要的能力。由於這些特色,使得能 力本位教育與訓練如今大量被應用在國民重要 核心能力培養、職業教育與專業教育上,也開 始應用在資訊素養的培育上。 二、能力本位課程發展與評鑑 「能力本位課程」係先找出期望學生精熟 之能力,再清晰地陳述評核具體表現的情境與 規準,最後設計出可促成學習者精熟預定能力 的學習活動。能力本位課程具有以下特色: 以學生中心:學生被清楚告知預期的學習結果 和學習內容,亦即被賦予管理其學習經驗的責 任。 重視實學致用:學生所學能力需能立即 運用於職場實境,亦即學生學習是在有意義的 情境下。 結合理論實務:學習活動兼顧理論 基礎(如數理)和實際應用(如專業溝通與團 隊合作),亦即重視心智發展(註9)。 Mager 和Beach提出「能力本位課程發展 模式」,建議分3階段進行: 準備階段:包 括描述工作概況、進行任務分析、瞭解受教對 象、研究過去學習經驗、評量原有知能水準、 擬訂課程目標、決定評量標準。 發展階段: 包括訂定課程單元、決定單元順序、選擇教材 內容、編排內容順序、擬訂教學計畫、進行教 學試驗。 改進階段:包括比較課程目標與教 學成效(評鑑課程效能)、比較課程目標與實 際工作要求(評鑑課程效益)、修正與試驗 (註10)。 能力本位教育不同於傳統的教育訓練,特 別強調系統化、功能性及個別差異的教育方 略,注重學生是否達成預定的能力,以系統化 的概念來規劃能力本位課程發展模式。康自力 提出課程系統發展策略(如圖一),運用下列 步驟: 確立課程目標,課程目標必須敘述明 確,清楚地表達學生完成該課程能具有何種能 力。 發展評量學生能力之量表,以便考察學 生是否達成教育目標。 檢測教學環境與學生 之學習型態與個別差異等。 根據前述3個步 驟之條件設計教學活動。 實施教學,實施前 應做小型教學實驗然後再推廣。 評量課程結 束。 根據評量課程謀求改進之系統方案,以 利課程系統臻至完善(註11)。 能力本位課程需要評鑑以檢測教育的成效, 即「能力本位評鑑」(Competency-based Assess-ment),Vocational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4)

Training Advisory Council(簡稱VEETAC)界定 為:「蒐集證據和判斷的過程,以及在進行之 中,根據能力標準對績效評斷是否達到能力做 出判斷」(註12)。能力本位評鑑是在課程發 展後重要的程序,係由課程評鑑結果來檢測學 生在預定時間,是否達到預定的能力標準,以 及瞭解學生是否可繼續學習另一單元,或是否 完成整個學習過程,評鑑結果也可用來評鑑課 程優缺點,而作為修改課程目標、教學計畫、 教材及教學方法依據。 能力本位評鑑一般包括課程評鑑與學習者 評鑑。能力本位課程評鑑要點包括: 建立持 續規劃與改善的評鑑計畫機制。 可以直接檢 測是否符合課程目標。 課程評鑑可以與大學 評鑑整合。 評鑑採用多元方法與多目標,包 括形成性評鑑與總結性評鑑;短期評鑑與長期 評鑑。 能力本位課程的學習者評量常包括下列要 點: 依教學形式不同採用不同種類成果測量 法,如學習歷程檔案評量、口試、簡單測驗、 論文、直接觀察、故事陳述、同學和自我評 鑑、以及經驗分享。 重點在於學生績效、知 識取得和態度的評價。 學生的學習歷程和最 後作品都需受到評估。 評量包括學生、同學 和自我的評估。學習者評鑑方法包括:考試和 測驗;使用清單評估參與程度和表現;實作或 技能測驗;個案研究;由學習者、老師或訓練 者填寫的報告或日誌;個人或團體作業與學習 成果。 綜合上述能力本位課程設計與評鑑理論, 本研究將其應用在資訊素養網路課程發展模式 ,要件包括:能力分析、課程設計、課程發展 、課程實施、與課程評鑑。 參、研究方法與實施 本研究目的旨在從能力本位教育觀點來探 討資訊素養網路課程的設計與評鑑,以大學生 通識教育開設資訊素養課程為範圍。本研究採 用文獻探討法、網路課程設計、與評鑑法等研 究方法,獲得能力本位課程設計與評鑑原理, 以大學生資訊素養核心能力作為教學目標,設 計與發展能力本位資訊素養網路課程─「圖 書館與網路資源」課程。本研究進行能力本位 資訊素養網路課程評鑑,包括形成性課程評鑑 確立 課程目標 檢測教學環境 與學生能力 發展評量之量表 設計教學活動 實施教學 評 量 謀求改進之 策略並改進 圖一:康自力課程系統發展策略

(5)

與總結性課程評鑑。本研究包括網路課程設計 與開發以及課程評鑑兩部分,以下分別說明研 究方法與步驟。 網路教學係利用全球資訊網超連結與多媒 體呈現的特性,讓學生透過簡單的網路使用介 面,在多元的數位化網路資源中,所進行的同 步和非同步互動學習活動。網路教學最主要的 特性就是它的互動性、多媒體呈現教材、開放 性系統、線上搜尋、超越時空的平臺、全球共 享、學習者控制等多項。在這樣教學環境中, 老師可將事先設計好的教材透過文字、聲音、 圖片、影像、動畫、討論區等多元方法,讓學 習者按自己的步調,選擇適當的時間與地點自 由的瀏覽數位教材,完成作業和專題,或與同 儕互動討論;偶爾老師與學生也可藉由面授或 視訊會議,面對面來溝通與釐清問題(註13)。 本研究在網路課程設計與開發方面,首先 蒐集國內外大學資訊素養課程資訊,確定大學 生資訊素養核心能力,並將能力指標轉化訂定 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單元、教學教材,以及學 生學習評量項目。本研究利用政治大學遠距教 學平臺開發資訊素養課程,名稱為「圖書館與 網路資源」通識課程。政大遠距教學平臺提供 下列功能:課程內容;課程資訊;課程互動; 個人工具;系統工具。藉由此教學平臺發展網 路課程,建立網路課程教材,提供學生閱讀教 材,圖書館與資料庫資源連結,小組討論議題 ,上網繳交作業與學期報告,以及線上單元測 驗作學習評量。 本研究在開發課程時進行課程評鑑方面, 採形成性評鑑與總結性評鑑。前者主要目的在 於持續對教學設計過程與產品進行檢核與評估, 以發現當中的缺失與漏洞,並立即加以改進, 以免錯誤在後來的階段繼續存在甚至擴大。本 論文採用的形成性評鑑方式包含個別一對一評 鑑。課程發展完成之後,進行總結性評鑑,包 括授課學生問卷調查與焦點團體座談。 本研究進行步驟如次: 蒐集文獻、研讀 與評述文獻資料。 彙整能力本位教育與訓練 的理論。 確定大學生的資訊素養核心能力。 將能力指標轉化訂定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單 元、教學內容。 發展課程內容、單元教材、 與單元學習評量。 設計與發展資訊素養網路 課程。 設計與發展資訊素養網路課程的作業 、學期報告、群組討論與線上測量。 進行個 別一對一形成性評鑑。 實施課程教學。 進 行總結性評鑑。 撰寫評鑑報告。 撰寫研究 報告。 本研究由於時間與資源有限,研究範圍與 限制如次: 本研究範圍以大學通識教育提供 的資訊素養教育課程為主。 本研究範圍以非 同步網路課程與輔助教材網路課程為限。 本 研究以能力本位教育應用在課程設計與評鑑為 範圍。 肆、能力本位資訊素養網路課程設計 本研究首先考慮我國大學生資訊素養核心 能力,參考美國 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簡稱ACRL)2002年〈高等教 育資訊素養能力標準〉(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其包括 5大標準、22 項績效指標、87 個成就指 標。該標準主張一個有資訊素養大學生是能夠: 確定資訊需求的範圍。 有效能和效率的取 用所需的資訊。 批判性地評估資訊及其來源。 整合所選擇的資訊到個人的知識庫中。 有 效的使用資訊完成特定的目的。 瞭解資訊使 用相關的經濟、法律和社會議題,及合乎倫理 及合法地取用和使用資訊(註14)。本研究以 此為我國大學生資訊素養能力的定義。 本研究的能力本位課程設計要點包括:進 行能力分析、確立課程目標、檢測學習者的先 備能力、設計教學活動、設計教學評量、規劃 網路教學、規劃課程評鑑等。根據上述要點, 在政治大學 92 學年度第 2 學期通識教育開授 「圖書館與網路資源」2學分課程,性質為資 訊素養概論課程,以全校大一至大四的大學生 為施教對象。以下說明課程設計程序如次。 一、進行能力分析 本研究參考美國ACRL 2002年的〈高等教

(6)

育資訊素養能力標準〉(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並參 酌國情而訂定我國大學生資訊素養基本能力。 本課程確認資訊素養能力5 大標準包括: 能 夠確認其資訊需求之特性與範圍。 能有效能 又有效率地取得所需資訊。 能批判性地評估 資訊及其來源,並將所篩選的資訊融入其資訊 庫或價值系統中。 無論個人或是身為團體的 一員,都能夠有效利用資訊,以達成特定目標 。 能夠瞭解資訊使用之經濟、法律、與社會 相關議題,合理合法的使用與獲取資訊,而訂 定本研究的大學生資訊素養34項核心能力指標 列如下表(見表一)。 二、確立課程單元與目標 依據上述能力指標轉化研訂課程教學目 標。本課程的開設係為配合21世紀資訊社會與 終身學習風氣,希望培養同學資訊能力,即以 批判和整合的觀點來解析資訊需求,有系統地 蒐集所需資訊,評估資訊品質,進而有效地利 用、管理與表現有用的資訊。本課程目標包 括: 認識資訊與知識管理,以及資訊產製、 徵集、組織、利用與傳播的轉換程序。 認識 圖書館的功能、種類、以及各種資訊服務。 熟諳各類型之資訊。 學習如何利用參考資源 與網路資源。 培養蒐集資料、資訊組織、資 訊評估與撰寫報告之能力。 本研究設計的「圖書館與網路資源」課程, 共有下列13單元:資訊社會與資訊素養、資訊 服務機構、圖書館種類、資訊的種類與形式、 圖書館線上目錄、期刊論文、新聞、學位論文、 研究報告蒐集、參考資源、電子參考資源、資 訊的評鑑、資訊蒐集獲取與創作、資訊檢索與 技巧、網路資源與檢索、資訊倫理、法律與經 濟問題。各單元根據能力指標訂定教學目標列 如下表(見表二)。 三、檢測學習者的先備能力 本研究於課程研發之前先挑選出兩名同學, 邀請其看過所有學習教材之後進行個別訪談, 以瞭解同學們的先備能力概況以及對各單元課 程的感想,作為 92 學年第2學期「圖書館與網 路資源」課程設計參考。 四、設計教學活動 本研究之教學活動是依據課程目標而設計, 以能力本位課程原則設計13個單元,規劃課程 單元、能力標準、課程目標、課程大綱、課程 教材、學習活動等。 五、設計教學評量 本研究之課程包括教學評量,因能力本位 教學著重學生學習成果,須比對能力標準檢測 學習者習得之能力。故本研究於每單元中設計 有學習評量。在學習的過程中,每完成一個學 習單元,學生可以進行課後的自我評量,該評 量作品需上傳給授課老師,以檢測學生對該單 元的學習成果。本研究另外要求學生一次小組 報告、一次個人作業、一次個人的期末作業, 並於課程中進行線上期中考試,以瞭解學生的 學習情況與綜合運用所學能力的表現。 六、規劃課程評鑑 本研究於92學年度第1 學期期末進行深度 訪談的課程形成性評鑑,以瞭解修課學生的學 習狀況、對單元課程、作業以及學習成果的看 法,作為輔助課程內容設計的修正與調整。 於92學年度第2 學期課程實施後進行問卷 調查與焦點團體座談會,作為課程總結性評鑑。 以瞭解修課同學對於大學生資訊素養能力的看 法、對各單元教材、作業、期末報告、參觀活 動、討論、本課程網路教學的意見與看法,以 及瞭解修課同學上完本課程後的實質效益。本 研究經由課程之形成性與總結性評估後,將結 果回饋至課程發展過程中,做為課程修訂之參 考。 七、規劃網路教學 網路教學係整合多媒體,藉由網際網路, 運用電腦網路所需的軟硬體來建置的教學系統 ,藉由網路教學平臺來提供課程。一般網路教 學系統包括教學者子系統、學習者子系統、管 理子系統、成績評鑑子系統。本研究採用政治 大學的遠距教學平臺,是旭聯科技公司開發的 網路系統平臺「智慧大師暨媒體大師」。該系 統提供多項支援網路化課程教學要件的功能,

(7)

分為一般學生使用者介面與管理者教師介面, 各有不同的功能及權限。在一般學生使用介面 提供的要件與功能如下(見圖二): 1. 「課程內容」包括:課程介紹、課程安排、 教材目錄、單元測驗、作業報告等功能。 2. 「課程資訊」包括:課程公告、常見問題、 表一:本研究大學生資訊素養核心能力指標一覽表 五大標準 資訊素養能力指標 一、確認其資訊需求之 特性與範圍 1. 認識資訊社會與資訊素養。 2. 能夠界定並釐清其資訊需求。 3. 能夠界定各種不同類型與媒體形式之資訊來源。 4. 能夠考量取得所需資訊之成本與效益。 5. 探索一般資訊來源,深入瞭解該主題。 6. 瞭解資訊是如何正式或非正式的產生、組織與傳播。 7. 知道各項資源的目的與對象,如普通資料或學術文獻、現今或歷史資料。 8. 區辨第一手資料與第二手資料,及其在不同學域之應用與重要性。 9. 知道不同學域資訊取用方式不同。 10. 瞭解不同型式的資源之價值與差異。 二、有效能又有效率地 取得所需資訊 11. 能夠選擇最適當的研究方法和資訊檢索系統,以取得所為資訊。 12. 能夠建構和執行有效的檢索策略。 13. 能夠利用線上或親訪等各種不同方法,取得所需資訊。 14. 能夠判斷是否修正最初的問題。 15. 必要時,能夠重新界定檢索策略。 16. 能夠摘錄、記錄、管理資訊及其資源。 三、批判性地評估資訊 及其來源,並將所 篩選的資訊融入其 資訊庫或價值系統 中 17. 能夠從所蒐集的資訊中,彙整主要概念,以供摘錄。 18. 能夠建立並應用適當的準則,以評估資訊及其來源。 19. 能夠將新舊知識加以比較,以得知資訊之加值、矛盾或獨特之處。 20. 能夠判斷新知識對個人價值系統之衝擊,並調和其間差異。 21. 能夠透過與他人、學科領域之專家、學者的對話,有效理解和詮釋所得資訊。 22. 能夠綜合主要概念,建構新的觀念。 四、無論是個人或是身 為團體的一員,都 能夠有效利用資訊 ,以達成特定目標 23. 能夠應用新舊資訊,以規劃和開發特定的產品或作品。 24. 能夠修正創作過程。 25. 能夠有效地與他人分享創作成果。 五、瞭解資訊使用之經 濟、法律、與社會 相關議題,合理合 法的使用與獲取資 訊 26. 能夠在作品中感謝資訊來源。 27. 選擇適當的書目格式,並遵循標準格式引用資訊來源。 28. 能夠瞭解與資訊和資訊科技相關之倫理、法律與社經課題。 29. 瞭解和討論印刷與電子環境之隱私與安全相關議題。 30. 能夠遵守取得和利用資訊之相關法律、規定、機構政策和禮儀。 31. 合法地取得儲存、和散佈文本、資料、圖片和聲音。 32. 知道什麼情況構成剽竊,不會將他人作品視同自己的呈現。 33. 能夠在作品中感謝資訊來源。 34. 必要時,作品要有版權授權許可證明。

(8)

表二:「圖書館與網路資源」單元與教學目標一覽表 課程單元 單元教學目標 單元1 資訊社會 與資訊素 養 1. 能夠瞭解全球化資訊社會的來臨,及其重要性。 2. 能夠瞭解網路對於學習帶來影響,及全球網路學習應用。 3. 能夠瞭解資訊素養的內涵及對大學生的重要性。 4. 能夠瞭解學習型社會的真義。 5. 圖書館在資訊素養教育的角色。 單元2 資訊服務 機構 1. 能夠瞭解圖書館的意義與價值。 2. 能夠確定所需資訊之可得性,並擴大資訊尋求過程到圖書館以外資源。 3. 能夠瞭解檔案與檔案館的意義、內涵、功能及價值。 4. 能瞭解數位博物館的意義、內涵、概況與日後發展方向。 單元3 圖書館種 類 1. 能夠瞭解圖書館的起源與功能。 2. 能夠瞭解圖書資訊學及其與資訊科學之間的關係。 3. 能夠瞭解各類型圖書館的意義、功能、任務與發展現況。 單元4 資訊的種 類與形式 1. 能夠界定各種不同類型與媒體形式之資訊來源。 2. 瞭解不同型式的潛在資源之價值與差異。 單元5 圖書館線 上目錄 1. 能夠瞭解並能夠有效地使用圖書館電腦目錄進行查詢。 2. 能夠針對資訊需求擬定適當的檢索策略,以利於圖書館電腦目錄的檢索。 3. 能夠瞭解圖書館目錄常用分類、標題、關鍵詞表達主題查詢,他們有何關係?有什 麼不同? 4. 能夠瞭解圖書館資訊組織有分類、標題,他們是什麼?有何意義? 單元6 期刊論文 、新聞、 學位論文 、研究報 告蒐集 1. 能夠瞭解期刊論文、新聞、學位論文、研究報告的意義、特色、功能與使用。 2. 能夠瞭解期刊論文、新聞、學位論文、研究報告檢索的方法並能夠由書目資料取得 資訊的全文。 3. 能夠正確而有效地使用期刊論文、新聞、學位論文、研究報告相關的資料庫檢索所 需的資訊。 單元7 參考資源 1. 能夠瞭解什麼是參考資源?參考書的特點、使用原則和參考資源的種類。 2. 能夠正確迅速地使用各種參考工具進行資訊的檢索。 單元8 電子參考 資源 1. 能夠利用不同的查檢系統,取得不同型式的資訊。 2. 能夠在不同的資訊檢索系統,利用不同的使用者介面,以不同的指令語言、協定、 和檢索參數,執行檢索策略。 單元9 資訊的評 鑑 1. 瞭解資訊評鑑的原則。 2. 瞭解網路資源的評鑑。 單元10 資訊蒐集 獲取與創 作 1. 瞭解資訊蒐集策略與資訊取得的方式。 2. 瞭解報告與論文如何撰寫。 3. 瞭解註釋與APA等引用格式的使用。 單元11 資訊檢索 與技巧 1. 瞭解什麼是資訊檢索。 2. 瞭解什麼是線上檢索與資料庫。 3. 認識各學科適用的電子資料庫。 4. 學習檢索技巧與策略。 (續下表)

(9)

同學資訊、修課排行、成績資訊等功能。 3. 「課程互動」包括:課程討論、線上討論、 群組討論、主題討論、郵寄助教、問卷投票、 影音互動設定、進行中影音會議、影音會議 列表等功能。 4. 「個人區」包括:我的課程、個人設定、個 人學習歷程、筆記本、行事曆等功能。 5. 「系統區」包括:系統建議、校務/問卷、 課程排行、切換視窗、關於智慧大師等功能。 教師使用介面提供的要件與功能如下(圖 三): 1. 「學員管理」包括:增刪學員、分組管理、 學員分組、學員統計、寄信點名、匯出學員 資料等功能。 2. 「課程管理」包括:基本資料設定、功能列 設定、教材上傳、課程簡介、教材目錄、議 題設定、張貼公告、教材統計等功能。 3. 「作業管理」包括:新增/分派作業、修改 課程單元 單元教學目標 單元12 網路資源 與檢索 1. 學習網路資源的種類、特性與結構。 2. 認識網路引擎與分類目錄。 3. 認識文史與政府網路資源的檢索。 4. 認識什麼是OPEN政府出版資料網。 5. 認識什麼是數位圖書館。 單元 13 資訊倫理 、法律與 經濟問題 1. 認識資訊倫理的觀念。 2. 能瞭解與資訊和資訊科技相關之倫理、法律與社經課題。 3. 能夠合理合法使用與獲取資訊,遵守利用資訊之相關法律、規定、機構政策和禮儀。 4. 能夠在作品創作過程中感謝資訊來源。 5. 認識資訊相關的法律與規範。 6. 認識資訊經濟相關議題。 圖二:學生使用介面畫面

(10)

作業、刪除作業、批改作業等功能。 4. 「測驗管理」包括:新增試題、修刪試題、 新增試卷、修改與預覽試卷、批改試卷、複 製試卷等功能。 5. 「成績管理」包括:成績編修、成績上載、 成績發送、成績統計等功能。 6. 「問卷/投票」包括:新增問卷、修改問 卷、刪除問卷、問卷結果、複製問卷等功能。 7. 「其他功能」包括:檔案管理、課程行事 曆、討論版進階設定、進教室、切換課程等 功能。 伍、能力本位資訊素養網路課程的發展 本研究於 92 學年下學期在通識教育開授 「圖書館與網路資源」課程,採用網路輔助教 材方式由老師在電腦教室上課,利用網路教材 上課與練習作業。「圖書館與網路資源」能力 本位資訊素養網路教學課程包含13個單元,每 個學習單元針對相關能力指標設計。以下就課 程結構、學習單元架構及能力指標分別陳述。 一、課程結構 「圖書館與網路資源」課程以學習單元為 主體,共有13 個單元,每一單元中包含課程單 元培養的能力指標、學習目標、教學綱要、學 習評量、作業等項目。 二、學習單元(圖四) 本課程包括:「資訊社會課程單元」、「 資訊服務機構課程單元」、「圖書館種類課程 單元」、「資訊的種類與形式單元」、「圖書 館線上目錄課程單元」(圖五)、「期刊論文 、新聞、學位論文、研究報告蒐集單元」、「 參考資源課程單元」、「電子參考資源課程單 元」、「資訊的評鑑課程單元」、「資訊蒐集 獲取與創作課程單元」、「資訊檢索與技巧課 程單元」、「網路資源與檢索課程單元」、「 資訊倫理、法律與經濟問題課程單元」等 13 個 學習單元,每個單元中又分為若干學習小單元。 三、能力指標 圖書館與網路資源課程分為 13 個學習單 元,每個單元依表一、資訊素養能力指標一覽 表所列能力指標發展教學活動。以下依各學習 單元羅列培養的能力列如下表(見表三): 四、課程內涵 課程目標 本課程各學習單元中皆訂定學習目標,期 望學習者能先行閱讀,以充分瞭解達成的學習 圖三:教師課程管理介面畫面

(11)

效果。例如單元2「資訊服務機構單元」的學 習目標包括: 瞭解圖書館的意義與價值。 確定所需資訊可得性,並擴大資訊尋求過程到 圖書館以外資源。 瞭解檔案與檔案館的意義、 內涵、功能及價值。 瞭解博物館的意義、內 涵、概況與未來發展。 學習指引 本課程學習單元提供學習指引,期望學習 者能在閱讀完各單元文獻資料之後,能根據學 習指引進一步延伸閱讀,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例如單元7「參考資源課程單元」的學習指引 提供閱讀文獻的參考資料,以及列出同學可延 伸參考之網路資源。 學習單元 圖四:學習單元畫面 圖五:單元 2「資訊服務機構單元」的學習目標畫面

(12)

表 3:單元能力指標一覽表 課程單元 五大標準 資訊素養能力指標 單元1 資訊社會 與資訊素 養 一、確認資訊需求之 特性與範圍。 1. 認識資訊社會與資訊素養。 2. 具備資訊素養的學生,能夠界定並釐清其資訊需求。 3. 探索一般資訊來源,深入瞭解該主題。 4. 瞭解資訊是如何正式或非正式產生、組織與傳播。 單元2 資訊服務 機構 一、確認其資訊需求 之特性與範圍。 1. 具備資訊素養的學生,能夠界定並釐清其資訊需求。 2. 具備資訊素養的學生,能夠界定各種不同類型與媒體形式之資 訊來源。 3. 具備資訊素養的學生,能夠考量取得所需資訊之成本與效益。 4. 知道不同學域資訊取用方式或有不同。 5. 瞭解不同型式的資源之價值與差異。 單元3 圖書館種 類 一、確認其資訊需求 之特性與範圍。 1. 能夠界定各種不同類型與媒體形式之資訊來源。 2. 瞭解資訊是如何正式或非正式的產生、組織與傳播的過程。 3. 知道不同學域資訊取用方式或有不同。 4. 瞭解不同型式資源之價值與差異。 單元4 資訊的種 類與形式 一、確認其資訊需求 之特性與範圍。 1. 能夠界定各種不同類型與媒體形式之資訊來源。 2. 瞭解資訊是如何正式或非正式產生、組織與傳播。 3. 知道不同學門資訊取用方式有不同。 4. 瞭解不同型式資源之價值與差異。 5. 知道各項資源的目的與對象,如普通資料或學術文獻,當今或 歷史資料。 6. 區辨第一手資料與第二手資料,及其在不同學域之應用與重要 單元5 圖書館線 上目錄 二、有效率地取得所 需資訊。 1. 能夠選擇最適當的研究方法和資訊檢索系統,以取得所為資訊。 2. 能夠建構和執行有效的檢索策略。 3. 能夠利用線上或親訪各種不同方法,取得所需資訊。 4. 必要時,能夠重新界定檢索策略。 單元6 期刊論文 、新聞、 學位論文 、研究報 告蒐集 二、有效率地取得所 需資訊。 1. 能夠選擇最適當的研究方法和資訊檢索系統,以取得所為資訊。 2. 能夠建構和執行有效的檢索策略。 3. 能夠利用線上或親訪各種不同方法,取得所需資訊。 4. 必要時,能夠重新界定檢索策略。 5.能夠摘錄、記錄、管理資訊及其資源。 單元7 參考資源 二、有效率地取得所 需資訊。 1. 能夠選擇最適當的研究方法和資訊檢索系統,以取得所為資訊。 2. 能夠建構和執行有效的檢索策略。 3. 能夠利用線上或親訪各種不同方法,取得所需資訊。 單元8 電子參考 資源 二、有效率地取得所 需資訊。 1. 能夠選擇最適當的研究方法和資訊檢索系統,以取得所為資訊。 2. 能夠利用線上或親訪各種不同方法,取得所需資訊。 3. 必要時,能夠重新界定檢索策略。 4. 能夠摘錄、記錄、管理資訊及其資源。 5. 能夠從所蒐集的資訊中,彙整主要概念,以供摘錄。 (續下頁)

(13)

課程單元 五大標準 資訊素養能力指標 單元9 資訊的評 鑑 三、批判性地評估資 訊及其來源,並 將所篩選的資訊 融入其資訊庫或 價值系統中。 1. 能夠建立並應用適當的準則,以評估資訊及其來源。 2. 能夠綜合主要概念,建構新的觀念。 3. 能夠將新舊知識加以比較,以得知資訊之加值、矛盾或獨特之處。 4. 能夠判斷新知識對個人價值系統衝擊,並調和差異。 5. 能夠透過與他人、學科領域之專家、學者的對話,有效理解和 詮釋所得資訊。 6. 能夠從所蒐集的資訊中,彙整主要概念,以供摘錄。 單元10 資訊蒐 集獲取 與創作 三、批判性地評估資 訊及其來源,並 將所篩選的資訊 融入其資訊庫或 價值系統。 1. 能夠建立並應用適當的準則,以評估資訊及其來源。 2. 具備資訊素養的學生,能夠綜合主要概念,建構新的觀念。 3. 能夠將新舊知識加以比較,以得知資訊之加值、矛盾或獨特之 處。 4. 能夠判斷新知識對個人價值系統衝擊,並調和差異。 5. 能夠透過與他人、學科領域之專家、學者的對話,有效理解和 四、不論個人或是身 為團體的一員, 都能夠有效利用 資訊以達特定目 標。 1. 能夠應用新舊資訊,以規劃和開發特定產品或作品。 2. 能夠修正創作過程。 3. 能夠有效地與他人分享創作成果。 五、瞭解資訊使用經 濟、法律、與社 會相關議題,合 理合法使用與獲 取資訊。 1. 能夠在作品中感謝資訊來源。 2. 選擇適當的書目格式,並遵循標準格式引用資訊來源。 單元11 資訊檢 索與技 巧 二、有效率地取得所 需資訊。 1. 能夠選擇最適當的研究方法和資訊檢索系統,以取得所為資訊。 2. 能夠建構和執行有效的檢索策略。 3. 能夠利用線上或親訪各種不同方法,取得所需資訊。 4. 能夠判斷是否修正最初的問題。 5. 必要時,能夠重新界定檢索策略。 6. 能夠摘錄、記錄、管理資訊及其資源。 單元12 網路資 源與檢 索 二、有效率地取得所 需資訊。 1. 能夠選擇最適當的研究方法和資訊檢索系統,以取得所為資訊。 2. 能夠建構和執行有效的檢索策略。 3. 能夠利用線上或親訪各種不同方法,取得所需資訊。 4. 必要時,能夠重新界定檢索策略。 5. 能夠摘錄、記錄、管理資訊及其資源。 單元13 資訊倫 理、法 律與經 濟問題 五、瞭解資訊使用之 經濟、法律、與 社會相關議題, 合理合法的使用 與獲取資訊。 1. 能夠瞭解與資訊和資訊科技相關之倫理、法律與社經課題。 2. 瞭解和討論印刷與電子環境之隱私與安全相關議題。 3. 能夠遵守取得和利用資訊之相關法律、規定、機構政策和禮儀。 4. 合法地取得儲存、和散布文本、資料、圖片和聲音。 5. 知道什麼情況構成剽竊,不會將他人作品如同自己的呈現。 6. 能夠在作品中感謝資訊來源。 7. 必要時,作品要有版權授權許可證明。

(14)

本課程涵蓋13個學習單元,每個單元提供 相關講義教材、簡報檔案以及相關的網路資源, 另外包括校外相關課程內容的參訪活動。各單 元依據能力指標、學習目標而設計4至5 個小單 元,依序上課(見表四)。 學習紀錄 學習紀錄乃提供學習者學習進程與狀況, 本研究所採用之教學平臺「智慧大師暨媒體大 師」於學生使用者介面提供「修課排行」的資 訊,包括所有修課學生個人的登入次數、上課 次數、張貼篇數、討論次數、閱讀時數、閱讀 頁數,使老師瞭解同學學習情形以及同學能瞭 解自我學習管理(圖六)。 作業報告 本研究於每一單元之後皆附有單元評量, 期盼學習者在學習完單元內容後能利用單元評 量,驗證學習成果,呈現在該單元所學習的能 力,瞭解本身是否具備上完該單元後應具備的 能力。本研究共有2 份作業,以及 1 份期末報 告,作業一「圖書館的種類與資訊服務」為小 組作業,要求學習者從講義,與本課程網路教 學平臺中所列舉的資訊服務機構名單,挑選2 個資訊服務機構,利用圖書文獻、期刊報紙、 網路資源、該館介紹資料、或參觀/電話訪談 來蒐集資訊,繳交書面報告並製作簡報檔進行 口頭報告,與其他同學分享學習的成果。作業 二「進階檢索」為個人作業,要求學習者利用 資料庫查詢相關資料,回答所列出問題的答 案。 本研究之期末報告係要求學習者以資訊社 會或資訊科技對其本身之科系/學門的應用為 主題,撰寫小論文。小論文的撰寫要求學習者 運用政大圖書館電腦目錄、遠距圖書系統的期 刊論文資料庫等,找尋相關圖書期刊論文,列 成至少5 篇文獻參考書目,參考書目與註釋格 式以APA格式或各系規定格式為主,以期學習 者將本學期所獲得的能力,綜合運用,展現出 學習的成果。 本研究採用之教學平臺「智慧大師暨媒體 大師」提供網頁的作業報告上傳介面,便於學 習者將作業上傳至遠端伺服器,以利老師批改 作業及評分(圖七)。教學平臺亦提供線上考 試功能,本課程之期中考試,配合課程學習, 以及充分利用網際網路之特性,即採用線上考 試方式進行。 訊息公布 圖六:「修課排行」學習記錄表畫面

(15)

表四: 學習單元與課程內容一覽表 學習單元 單元課程內容 單元1 資訊社會與資訊素養 1. 資訊社會與資訊素養 2. 資訊地球村 3. 全球化資訊社會 4. 全球網路學習 5. 終身學習 單元2 資訊服務機構 1. 圖書館的意義 2. 博物館與美術館概介 3. 檔案館概介 4. 資訊服務機構網路資源入口網站 5. 全國圖書館網站連結 單元3 圖書館種類 1. 圖書館的起源與功能 2. 國家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專門圖書館 3. 大學院校圖書館與學校圖書館 單元4 資訊的種類與形式 1. 資訊的種類與形式 2. 資訊媒體 單元5 圖書館線上目錄 1. 圖書館電腦目錄查詢 2. 主題檢索 3. 何日章圖書分類 4. 圖書館西文圖書分類 單元6 期刊論文、新聞、學位論文 、研究報告蒐集 1. 期刊論文的蒐集 2. 學位論文 3. 研究報告的蒐集 4. 報紙新聞資料庫 單元7 參考資源 1. 什麼是參考資源 2. 參考書的特點 3. 參考書的使用原則 4. 參考資源的種類 5. 各類型參考工具書的查找 單元8 電子參考資源 1. 電子參考工具書 2. 電子參考工具書實例 3. 政治大學圖書館線上參考資源 單元9 資訊的評鑑 1. 資訊評鑑的原則 2. 網路資源的評鑑 單元10 資訊蒐集獲取與創作 1. 資訊蒐集策略 2. 資訊取得 3. 報告與論文撰寫 4. 註釋與引用格式 5. APA格式的論文範本 (續下表)

(16)

訊息公布乃提供學習歷程中相關訊息之傳 達,公布欄主要由老師及助教張貼,而修課學 生若有問題或建議亦會在公布欄中發佈訊息。 另外本研究中針對特定議題討論使用教學平臺 的「主題討論」功能進行互動,本研究在參訪 活動結束後,即要求學習者將參訪後的心得感 想利用「主題討論」與同學分享(圖八)。 師生討論 師生討論區分為線上討論及群組討論二種 方式。線上討論是由學生自行加入討論中,以 即時傳訊的方式進行討論;群組討論則是事先 由老師進行線上分組,各組在約定的時間自行 上線進行討論,討論成員僅限同組組員。 教學資源與網路資源 學習單元 單元課程內容 單元11 資訊檢索與技巧 1. 資訊檢索概論 2. 資訊檢索定義 3. 線上檢索與資料庫概說 4. 各學科適用的電子資料庫檢索 5. 檢索技巧與策略 單元12 網路資源與檢索 1. 網路資源概說 2. 網路引擎檢索 3. 文史與政府網路資源檢索 4. OPEN政府出版資料網簡介 5. 數位圖書館檢索 單元13 資訊倫理、法律與經濟問題 1. 資訊倫理 2. 資訊法律問題 3. 資訊經濟問題 參觀臺灣大學圖書館 圖七:「線上作業繳交功能」畫面

(17)

本研究13 個單元每單元均配合主題設計教 學資源與網路資源整合並用網路連結,以利學 生點選參用。 陸、能力本位資訊素養課程的評鑑 本研究進行能力本位資訊素養課程評鑑, 包括形成性課程評鑑與總結性課程評鑑。採用 觀察法、深度訪談法、問卷調查與焦點團體訪 談等方法,以下分別探討。 一、形成性課程評鑑 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方式進行課程形成性 評鑑,目的在於瞭解學生對於課程內容與架構 提出看法與建議,作為課程修正之依據。本研 究於92學年度第1學期以能力本位教育原則設 計發展13個單元的資訊素養網路課程,並邀請 政治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大一的2 位同學事先上 課,上課之後,於93年1 月16日進行訪談。訪 談重點包括學生的先備知識、學生的學習型態 與動機、資訊需要與資訊獲得、學習成效、以 及單元課程評鑑等五部分。經深度訪談請他們 對13單元的課程、作業以及學習成果,詳細說 明看法與建議,並依據2位同學意見修正與調 整課程。 二、總結性課程評鑑 92學年度第2學期正式開授「圖書館與網 路資源課程」,並於期末實施問卷調查。調查 實施時間為民國93年6月7日發送問卷,發出 問卷 48 份,回收有效問卷 39份。問卷內容包 括: 基本資料, 對於大學生資訊素養能力 的看法與自我評量, 對於各單元教材的意 見, 對於作業、期末報告、參觀活動、討論 的意見, 對於本課程網路教學平臺的看法。 以下將評鑑結果分析如下。 基本資料 全體39位答卷者,在性別方面,女性有20 位,佔 51.3%,男性有 19 位,佔 48.7%。年級 方面,大一有1 位,佔2.6%,大二有6 位,佔 15.4%,大三有6位,佔15.4%,大四有26位, 佔66.7%。學院分布方面,文學院2位,佔 5.1%, 教育學院5 位,佔 12.8%,社會學院 11 位,佔 28.2%,理學院6位,佔15.4%,商學院11位, 佔28.2%,法學院1位,佔2.6%,傳播學院2位, 佔 5.1%,外語學院1 位,佔 2.6%,以社會學院 與商學院人數居多。 大學生資訊素養能力的看法與自我評量 1. 對ACRL資訊素養能力指標的看法 圖八:學習平臺「課程討論」畫面

(18)

39位同學有2位同學並未對此大項問題回 答,所以回答者有37人。答卷者對於ACRL資 訊素養能力指標多表同意,同意均達90%以上。 其中指標1「能夠界定並釐清其資訊需求」、 指標2「能夠界定各種不同類型與媒體形式之 資訊來源」、指標 11「能夠建立並應用適當準 則,以評估資訊及其來源」、指標20「能夠瞭 解與資訊和資訊科技相關之倫理、法律與社會 經濟課題」獲得所有答卷者皆同意。但指標9 「能夠抽取、記錄、管理資訊及其來源」(89.2% )、與指標17「能夠應用新舊資訊,以規劃和 開發產品或作品」(89.2%)是獲得較低同意 的2項指標,其餘指標均達90%以上(見表五)。 2. 本課程是否提升資訊素養能力 對於學生上過本課程之後是否有助於具備 大學生核心資訊素養能力,回答者多數表示正 面的態度,5 大資訊素養能力的得分皆在3.73 以上,因此可肯定本課程有助於同學具備這些 能力(見表六)。 單元課程的意見 1. 單元1「資訊社會課程」。全體39位答卷者, 勾選非常同意的有5位(12.8%),勾選同意 的有 22 位(56.4%),勾選無意見的有 11 位 (28.2%),勾選不同意的有1位(2.6%), 勾選同意以上有69.2%。 2. 單元2「資訊服務機構課程」。勾選非常同 意的有 8 位(20.5%),勾選同意的有 24 位 (61.5%),勾選無意見的有7位(17.9%), 勾選不同意的有0位,勾選同意超過 6成。 3. 單元3「圖書館種類課程」。勾選非常同意 的有9位(23.1%),勾選同意的有19位(48.7%) ,勾選無意見的有11位(28.2%),勾選不同 意的有0位,勾選同意以上有71.8%。 4. 單元4「資訊的種類與形式課程」。勾選非 常同意的有11 位(28.2%),勾選同意的有 19 位(48.7%),勾選無意見的有8位(20.5% ),勾選不同意的有1位(2.6%),勾選同意以 上有76.9%。 5. 單元5「圖書館線上目錄課程」。勾選非常 同意的有15位(38.5%),勾選同意的有19位 (48.7%),勾選無意見的有5 位(12.8%),勾 選不同意的有0位,勾選同意以上有87.2%。 6. 單元6「期刊論文、新聞、學位論文、研究 報告蒐集課程」。勾選非常同意的有 25 位 (64.1%),勾選同意的有13位(33.3%),勾 選無意見的有1位(2.6%),勾選不同意的 有0 位,勾選同意以上有97.4%。 7. 單元7「參考資源課程」。勾選非常同意的有 19位(48.7%),勾選同意的有17位(43.6%) ,勾選無意見的有3位(7.7%),勾選不同意 的有0位,勾選同意以上有 92.3%。 8. 單元8「電子參考資源課程」。勾選非常同 意的有19位(48.7%),勾選同意的有 18 位 (46.2%),勾選無意見的有1位(2.6%), 勾選不同意的有0位,勾選同意以上有94.9%。 9. 單元9「資訊的評鑑課程」。勾選非常同意 的有8位(20.5%),勾選同意的有22位(56.4% ),勾選無意見的有9位(23.1%),勾選不同意 的有0位,勾選同意以上有76.9%。 10. 單元10「資訊蒐集獲取與創作課程」。勾 選非常同意的有17位(43.6%),勾選同意 的有17位(43.6%),勾選無意見的有5 位 (12.8%),勾選不同意的有0 位,勾選同 意以上有87.2%。 11. 單元11「資訊檢索與技巧課程」。勾選非 常同意的有 26 位(66.7%),勾選同意的有 11位(28.2%),勾選無意見的有2位(5.1% ),勾選不同意的有0位,勾選同意以上有 94.9%。 12. 單元12「網路資源與檢索課程」。勾選非 常同意的有22位(56.4%),勾選同意的有12 位(30.8%),勾 選 無意 見 的有 5 位(12.8% ),勾選不同意的有0位,勾選同意以上有 87.2%。 13. 單元13「資訊倫理、法律與經濟問題課程 」。勾選非常同意的有13位(33.3%),勾 選同意的有15位(38.5%),勾選無意見的 有11 位(28.2%),勾選不同意的有0 位, 勾選同意以上有71.8%。 作業、期末報告、參觀活動、討論意見

(19)

1. 課程作業報告。勾選非常同意的有2位(5.1% ),勾選同意的有26位(66.7%),勾選無意 見的有9位(23.1%),勾選不同意的有2位 (5.1%),勾選同意以上有71.8%。 2. 課程課堂練習。勾選非常同意的有2位(5.1 %),勾選同意的有25位(64.1%),勾選無 意見的有10位(25.6%),勾選不同意的有2 位(5.1%),勾選同意以上有69.2%。 3. 圖書館參觀活動。勾選非常同意的有 16 位 (41%),勾選同意的有 13 位(33.3%), 表五:修課學生對 ACRL 資訊素養能力指標意見表 領域 大學生應具備的資訊素養能力 對資訊素養能力的同意 (N=37) 五大領域 資訊素養能力 同意(%) 不同意(%) 一、確認其資訊需求特 性與範圍。 1. 能夠界定並釐清其資訊需求。 37 (100%) 0 (0%) 2. 能夠界定各種不同類型與媒體形式之資訊來源。 37 (100%) 0 (0%) 3. 能夠考量取得所需資訊之成本與效益。 36 (97.3%) 1 (2.7%) 4. 能重新評估所需資訊特性與範圍。 36 (97.3%) 1 (2.7%) 二、有效率地取得所需 資訊。 5. 能夠選擇最適當的研究方法和資訊檢索系統,以取得 所需資訊。 36 (97.3%) 1 (2.7%) 6. 能夠建構和執行有效的檢索策略。 36 (97.3%) 1 (2.7%) 7. 能夠利用線上或親訪等各種不同方法,取得所需資訊。 36 (97.3%) 1 (2.7%) 8. 在必要時,能夠重新界定檢索策略。 36 (97.3%) 1 (2.7%) 9. 能抽取、記錄、管理資訊及其來源。 33 (89.2%) 4 (10.8%) 三、批判性地評估資訊 及其來源,並將所 選擇的資訊融入其 知識價值體系。 10. 能夠從所蒐集資訊的菁華,摘錄主要概念。 35 (94.6%) 2 (5.4%) 11. 能夠建立並應用適當準則,以評估資訊及其來源。 37 (100%) 0 (0%) 12. 能夠綜合主要知識概念,建構新觀念。 35 (94.6%) 2 (5.4%) 13. 能夠將新舊知識加以比較,以得知資訊的增加價值、 對比或獨特之處。 36 (97.3%) 1 (2.7%) 14. 能夠判斷新知識對個人價值系統的影響,並調和其間 差距。 34 (91.9%) 3 (8.1%) 15. 能夠透過與他人、學科領域之專家、學者的對話,有 效理解和詮釋所得資訊。 34 (91.9%) 3 (8.1%) 16. 能判斷是否需修正最初查詢問句。 36 (97.3%) 1 (2.7%) 四、不管是個人或在團 體,均能夠有效利 用資訊,以達成特 定目標。 17. 能夠應用新舊資訊,以規劃和開發產品或作品。 33 (89.2%) 4 (10.8%) 18. 能夠不斷修正創作過程。 34 (91.9%) 3 (8.1%) 19. 能夠有效地與他人分享創作成果。 36 (97.3%) 1 (2.7%) 五、瞭解資訊使用之經 濟、法律、與社會 相關議題,合理合 法的使用與獲取資 訊。 20. 能夠瞭解與資訊和資訊科技相關之倫理、法律與社會 經濟課題。 37 (100%) 0 (0%) 21. 能夠遵守資訊取得與利用資訊之相關法規、政策和禮 儀。 36 (97.3%) 1 (2.7%) 22. 能夠在作品中標示註釋、參考書目以感謝資訊來源。 36 (97.3%) 1 (2.7%)

(20)

勾選無意見的有10位(25.6%),勾選不同 意的有0位,勾選同意以上有74.3%。 4. 課程期中考線上考試。勾選非常同意的有5 位(12.8%),勾選同意的有16位(41%), 勾選無意見的有9位(23.1%),勾選不同意 的有9位(23.1%),勾選同意以上有53.8%。 本學期採線上測驗,同學由於不熟悉網路考 試方式與線上測驗系統不易操作,故反應較 為不同意。 5. 課程期末報告。勾選非常同意的有6位(15.4 %),勾選同意的有17位(43.6%),勾選無 意見的有13位(33.3%),勾選不同意的有2 位(5.1%),勾選非常不同意的有1 位(2.6 %),勾選同意以上有59%。 6. 單元課堂討論。勾選非常同意的有 6 位( 15.4%),勾選同意的有16位(41%),勾 選無意見的有14位(35.9%),勾選不同意 的有3位(7.7%),勾選同意以上有56.4%。 網路教學平臺的看法 1. 教學平臺畫面呈現。勾選非常同意的有7位 (17.9%),勾選同意的有24位(61.5%), 勾選無意見的有6位(15.4%),勾選不同意 的有2位(5.1%),勾選同意以上有79.4%。 2. 「作業報告繳交」功能。勾選非常同意的有 8位(20.5%),勾選同意的有24位(61.5%) ,勾選無意見的有6位(15.4%),勾選不同 意 的有 1 位,(2.6%),勾 選 同 意 以 上 有 82%。 3. 「單元測驗」功能。勾選非常同意的有3位 (7.7%),勾選同意的有23位(59%),勾 選無意見的有12位(30.8%),勾選不同意 的有1位(2.6%),勾選同意以上有66.7%。 4. 教學平台「課程公告與討論」功能。勾選非 常同意的有4位(10.3%),勾選同意的有22 位(56.4%),勾選無意見的有12位(30.8%) ,勾選不同意的有1位(2.6%),勾選同意以 上有66.7%。 5. 「群組互動」功能。勾選非常同意的有3位 (7.7%),勾選同意的有 12 位(30.8%), 勾選無意見的有21位(53.8%),勾選不同意 的有3位(7.7%),勾選同意以上有38.5%。 6. 「主題討論」功能。勾選非常同意的有4位, 佔 10.3%,勾選同意的有16 位,佔 41%,勾 選無意見的有16 位,佔41%,勾選不同意的 有2 位,佔5.1%,勾選同意以上有 51.3%。 三、焦點團體訪談 本研究於92學年度第2 學期期末「圖書館 與網路資源課程」結束後進行焦點團體座談 會,此也為本課程的總結性評鑑。這次焦點團 體訪談共有7位上過課程的同學參加, 2位男 性學生、5 位女性學生。以系級來看,社會系 大四男學生有1 位、統計系大四女生 1位、民族 系大二女學生1 位、資訊管理系女學生2位分別 是大四與大二、經濟系大四男學生1位。焦點 團體討論旨在深度瞭解修課同學對於大學生資 訊素養能力的看法、自我評量、以及對各單元 教材、作業、期末報告、參觀活動、討論、網 路教學平臺的意見與看法,以期獲知修課同學 修完課程後的實質效益。 焦點團體訪談結果顯示,同學表示課程對 其學習以及查找資料有許多幫忙,並提出若干 建設性建議。同學在焦點團體訪談中表示對 ACRL大學生資訊素養能力標準的看法,其對 能力領域一、能力領域二、能力領域三所列部 分能力均肯定是重要且經過課程的修習可以獲 致。但同學們認為能力領域三若干能力(如能 批判評估資訊資源並將其納入自己知識價值體 系 ),以及能力領域四與能力領域五的能力屬 於高級能力,一般大學生從課程較困難獲得, 建議可再開授高級課程培育。 表六:課程提升能力意見表 五大能力 平均數 能力指標數 每一領域 平均得分 能力領域一 16.1282 4 4.03 能力領域二 20.2051 5 4.04 能力領域三 27.2821 7 3.90 能力領域四 11.1795 3 3.73 能力領域五 12.3333 3 4.11

(21)

柒、結論 本研究目的旨在從能力本位教育觀點探討 資訊素養網路課程的開發與評鑑,以對大學生 通識教育的資訊素養課程為範圍,網路課程採 用數位教材與非同步網路教學方式。本研究採 用文獻探討法、網路課程開發與設計、與評鑑 法等研究方法,獲得能力本位課程設計與評鑑 原理,以大學生重要的資訊素養核心能力作為 教學目標,設計與發展能力本位資訊素養網路 課程─「圖書館與網路資源」,進行能力本 位形成性評鑑與總結性評鑑、以及以能力本位 評鑑概念進行學生學習評量。 本研究發展能力本位資訊素養網路課程設 計與評鑑程序包括: 蒐集大學生資訊素養能 力標準。 分析與選定適合我國大學生資訊素 養能力指標。 以大學生資訊素養能力作為教 學目標與內容。 課程設計。 規劃與設計資 訊素養網路課程。 檢測學習者的先備能力。 發展資訊素養網路課程與實施教學。 進行 形成性課程評鑑。 進行學生學習評量。 進 行總結性課程評鑑。 修正、更新課程。 本研究有關能力本位資訊素養網路課程設 計要點,首先分析與研定 34 項核心資訊素養能 力指標,其次將能力轉化為課程目標、檢測學 習者的先備能力、設計教學活動、設計教學評 量、設計與發展網路教學、設計與發展課程評 鑑等。 根據上述課程設計原理,本研究在92學年 度開設「圖書館與網路資源」課程,以政治大 學大一至大四大學生為傳授對象,共有 48 位同 學上課。事先經過形成性評鑑而修改課程,並 實施網路課程。92學年度下學期期末進行問卷 調查與焦點團體訪談,輔助課程內容設計的修 正,以及對課程單元融入的資訊素養能力進行 調整。 本研究發展的「圖書館與網路資源」課程, 係能力本位資訊素養網路教學課程,以學習單 元為主體,共有13個單元。每一單元中包含課 程單元培養的能力、學習目標、教學綱要、學 習評量、作業等項目。課程涵蓋:「資訊社 會」、「資訊服務機構」、「圖書館意涵與種 類」、「資訊的種類與形式」、「圖書館線上 目錄」、「期刊論文、新聞、學位論文、研究 報告蒐集」、「參考資源」、「電子參考資源 」、「資訊的評鑑」、「資訊蒐集獲取與創作 」、「資訊檢索與技巧」、「網路資源與檢索 」、「資訊倫理、法律與經濟問題」等13 個學 習單元,每個單元中又分為數個學習子單元。 本研究以能力本位教育觀念設計與開發資 訊素養網路課程,課程評鑑與學生學習評量發 現學生同意資訊素養能力對大學教育是重要的, 肯定經過課程的修習有助於增進其資訊素養能 力,並且期待能再修習精進其資訊素養能力以 及長期不斷學習。是故培養學生具有資訊素養 是很重要的事,大學應廣開資訊素養課程,但 由於老師人數有限,廣開資訊素養網路課程有 其必要,但網路教學有其先天的限制,必須注 意,應用教學方法來彌補其缺點。此外,同學 反應美國 ACRL 標準並不是全部適合本國採 行,宜建構屬於我們的大學生資訊素養能力標 準。基於本研究的成果,最後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大學生資訊素養能力指標方面 1. 在資訊時代與知識社會中,培養大學生具備 資訊素養將有助於其運用資訊從事學習與創 作,並可培養其批判性思考與創造力,以及 終生學習的觀念。我們應該推廣大學生資訊 素養教育的觀念,在大學的通識教育與研究 生一年級教學應普遍開設資訊素養課程。 2. 美國ACRL大學生資訊素養標準較為成熟, 但並不是全部適合本國採行。我國宜建構屬 本土的大學生資訊素養能力標準,由高等教 育機構、大學、與圖書館界共同訂定我國大 學生資訊素養能力標準。 3. 大學生資訊素養能力標準的研定宜考慮分等 級,由於我國資訊素養觀念剛開始推行,教 育界與國人尚未建立共識,宜分初級、中級、 高級等層級,在大一新生時根據資訊素養初 級能力標準,優先培養,其後依序利用課程 或融入學系課程的方式培養資訊素養中高級

(22)

能力。 二、 對能力本位教育推動方面 1. 引進能力本位教育的觀念在資訊素養培育上, 將有助於從能力本位與績效評量的觀念,有 效地從事資訊素養教育,也有助於大學生與 教育者從能力觀點檢視教學的成果。 2. 能力本位教育也有其限制,其著重應用能力 指標作為課程教學重點,較適合在知識與技 能教育上,未來可應用在圖書館員與資訊人 員繼續教育。 三、對資訊素養網路課程設計與評鑑方面 1. 大學應積極發展資訊素養課程,並結合網路 教學,開授資訊素養網路課程或設計資訊素 養自學式教學網站,提供更多學生與民眾受 教機會。 2. 資訊素養課程有許多資訊檢索教學需要老師 在電腦教室操作與觀察學生學習與操作,故 仍需要有面授課程或特定電腦教室課程,以 提供老師講授與學生研討互動。 3. 我國圖書資訊學教育很少探討教學法,應增 加資訊素養網路教學法的研究,大學教師並 積極研究發展資訊素養多元教學法與教學策 略。 4. 在課程與教學的評鑑鮮有研發,未來應加強 資訊素養課程的評鑑研究。大學教師加強研 究資訊素養課程評鑑與學生學習評量的原 理、實務與評鑑工具。 5. 建議以大學生資訊素養能力作為行為標準, 以設計學生資訊素養學習評量表,以利評量 學生學習成果。 四、對教育機構與圖書館方面 1. 大學應積極在通識教育開設資訊素養課程, 培養大學新鮮人的資訊應用能力。 2. 大學間合作發展資訊素養課程並建立教學資 料庫,以提供全國教學觀摩與參考。 3. 圖書館向來以提供讀者圖書館利用教育為重 要任務,而參考館員是很好的資訊素養教學 老師,故圖書館應積極支援資訊素養課程, 圖書館是資訊素養通識課程的重要伙伴也應 是資訊素養教育的教學單位。 4. 大學教學單位與圖書館應合作共同開設資訊 素養課程,充分利用圖書館館藏資源與專業 館員,以提供多元與活潑的教學環境。 誌謝:本論文為國科會92年度的研究計畫 ,感謝國科會經費補助,計畫編號為 NSC92-2413-H-004-014。更感謝丁嘉仁先生悉心協助 ,俾使計畫順利完成。

(23)

【附註】

註1: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ssion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Final Report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89).

註2: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Librarians Position Statement, Information Literacy: A Position Paper on Information Problem Solving," Emergency Librarian 23:2 (1995 11/12), pp.20-23.

註3: 李隆盛,「美國能力本位課程發展模式」,就業與訓練19:3(民90年5月),頁37- 45。 註4: 「能力本位技職教育」,技術及職業教育百科全書‧第1冊(臺北:教育部,民92年),頁 127-136。 註5: 大衛‧杜柏伊斯著,李芳齡譯,績效躍進:才能評鑑法的極致運用(臺北:商周,民91年), 頁5。 註6: 同註3。

註7: Roger Harris,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Between a Rock and a Wirlpool (Melbour-ne: MacMillan Education Australia, 1995), pp.18-19.

註8: 林福安,「能力本位教育理論探討與運用」,內湖高工學報11(民89年9月),頁1-10。 註9: 同註3。 註10:陳香吟,網路化教師資訊能力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簡報軟體教學應用及製作』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91年,頁5。 註11:同註4,頁130。 註12:同註7。

註13:Badrul H. Khan, "Web-based Instruction, What is it and Why is it?," Web-based Instr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 1997), pp.5-6.

註14: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http://www.ala.org/acrl/ilcomstan.html> (Retrieved Nov.18, 2002).

(24)

數據

表 3:單元能力指標一覽表 課程單元 五大標準 資訊素養能力指標 單元1 資訊社會 與資訊素 養 一、確認資訊需求之特性與範圍。 1. 認識資訊社會與資訊素養。 2. 具備資訊素養的學生,能夠界定並釐清其資訊需求。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LaC)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Mathematics

Thus, our future instruction may take advantages from both the Web-based instruc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way.. Keywords:Traditional Instruction、Web-based Instruction、Teaching media

就知識及相關理論的最新發展,體育教師可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把新元素例如資訊素養、企 業家精神、人文素養,以及

● 使用多重準則(例如清晰度、準確度、有效性、是否及

2003 年4月1日(愚人節),就有一名少年因發佈虛假《明

掌握MDM系統 / 資訊素養課程 推行反轉教室教學 運用Google classroom教學.. 2010-11年度 起步 階段.. 計劃 支援組織

探討:香港學生資訊素養 類別二:一般的資訊素養能力 識別和定義對資訊的需求.. VLE Platform – Discussion 討論列表 Discussion

掌握MDM系統 / 資訊素養課程 推行反轉教室教學 4 運用Google classroom教學 2017/5/4.. 2010-11年度 起步 階段. 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