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校務研究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 / 18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校務研究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 / 18"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0,9(2),頁 18-21

大學社會責任 主題評論 第 18 頁

以校務研究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

林靜慧 國立中山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 陳繼成 國立中山大學校務研究辦公室助理研究員

一、前言

在數千年的文明發展下,人類的社會由原始於叢林的狩獵採果逐漸轉變為不 同領域互相分工合作的複雜結構。在高度社會化的現今世界中,每個人都在龐大 的社會脈絡下扮演著不可取代的角色,透過緊密的合作共存共榮,一同肩負起社 會發展的責任。高等教育機構在社會上的角色和人民給與的期待有其特殊性。大 學,除了培養社會所需人材的訓練以及隨著社會進步提供研究成果之外,亦需重 視對於社區發展和社會有所貢獻與責任,亦即大學的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 民國106 年,教育部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 計畫),鼓勵各 大專院校實踐社會責任,並於107 年與高教深耕計畫結合,期望各大學在區域發 展中扮演地方核心智庫的角色,探索地區在地需求,帶動地區發展。由此可見大 學社會責任的實踐正如火如荼的展開。在政府鋪天蓋地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 並且提供完善的政策與支援下,臺灣各大學亦逐漸將其納入校務發展指標,並且 積極發動社會責任實踐。此篇文章,筆者將以自身在校務研究單位的經驗與本身 在教育測量領域上之研究專長,分享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上的基礎與工具:校務 資訊公開與其應用。

二、以校務研究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

大學問責(Accountability)與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是 高等教育品質保證體系的重要部分,源起於納稅人與一般社會大眾對於大學辦學 品質的質疑 (常桐善、李佳,2015)。由於國內公私立大學皆領有政府的補助款 項,在高等教育市場化及資源有限的趨勢下,政府和社會也對大學賦予相當程度 的期待與要求。也就是說,大學社會責任除了教學、研究與服務外,對於學生的 人才培育,需要能對整個國家社會或社區有所貢獻。 重視大學的社會責任的觀念,早在2010 年由美國和加拿大最先開始推動相 關大學社會責任的措施,尤其是環境議題及永續發展的重視。接著經濟合作暨發 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提出了 地方經濟在全球化的參與以及地區型大學對於促進區域發展及經濟鏈結扮演樞 紐的角色(楊正誠,2019)。不約而同地,由歐盟建構的歐盟大學社會責任架構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0,9(2),頁 18-21

大學社會責任 主題評論 第 19 頁 更落實在大學校務治理,亦即高等教育需建立透明化的機制、回應各相關責任方 的訴求並提供有效的資訊及策略,進而發揮其社會影響力(EU-USR, 2018)。綜 言之,大學教育的社會責任相當多元(Mayhew, 1973),各個國家或因社會文化 或國情差異而有聚焦的層面及程度差異,而這同時也呼應了聯合國(2015)所提 的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是故,大學社會 責任實踐係以大學為主體,強化大學與區域城鄉發展之在地連結合作,並能透過 回應社會大眾、家長、學生及利害關係人的質疑以強化大學治理的透明度,落實 校務專業管理制度(教育部,2018)。

三、校務研究與校務資訊公開:以中山大學為例

實踐社會公共責任已成為現階段高等教育政策的核心,由於過去以成果導向 的指標來呈現學校辦學績效的作法,不僅窄化了整體高等教育多元面向的辦學貢 獻,同時也難以讓社會大眾瞭解高等教育的辦學績效(傅遠智,2017)。有鑑於 此,教育部盤點檢討過往多項競爭型計畫執行成果及問題,並參酌相關改革論壇 及座談會意見,自107 年度起推動的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著重主軸之一:落實大學 社會責任,鼓勵大學走出學術象牙塔,結合在地需求發展與人才培育,並為提高 教育品質和辦學績效提供資訊(教育部,2018)。確切地說,大學需能利用一系 列詳實的數據及科學的分析方法,為政策制度者提供實證性分析作為決策依據 (Webber 等,2018),為教育品質和辦學績效提供績效,確保大學的品質保證及 盡到應有的社會責任(林靜慧、陳俊宏,2017)。 是故,在校務研究推動大會社會責任實踐上,校務研究的資訊公開為最基礎 的工作。一方面藉由提供社會大眾本校辦學相關資訊,消彌資訊不對等所造成的 問題,另一方面則透過提供校內師生辦學績效,加強其對學校的歸屬感、進而提 升教師教學與研究的方向與動機,以及學生對於學校的信賴與認可而以自身例子 作為活動招牌,增加本校招生的質量。本校在校務資訊公開方面,包含校務研究 公開平臺與電子報兩大部份。 (一) 校務研究資料庫與校務研究公開平臺 本校在教務資訊公開的部份,主要透過整合校內各單位之校務資料,將其依 不同性質納入校務研究公開平臺,並依其特性與分成「學生面」、「教務面」、「學 務面」、「教師人事面」、「研究面」、「財務面」、「基礎建設面」與「議題模組」等 八大資訊,使用者可依照自身權限進行檢閱。而本校公開平臺亦有兩大特色:其 一為連結「教育部大專院校校務資訊公開平台」之相關資訊,不但能讓使用者了 解中山大學的辦學資訊,更可透過與他校的比較瞭解不同學校的優勢與劣勢。其 二為議題模組的開發,除了基礎資訊之外,亦逐步增加議題模組,針對特定議題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0,9(2),頁 18-21

大學社會責任 主題評論 第 20 頁 提供一系列視覺化的圖表,提供不同業務單位特定議題的資料表單,各種所需統 計資訊一目了然,增加資料的可讀性與可使用性。以國際化議題模組為例,為了 讓使用者對本校的國際化情況有初步的概念,在議題模組中以世界地圖的模式呈 現不同國際化指標的數值。顏色越深則表示人數越多,因此使用者可藉由地圖的 顏色初步區辨本校的國際學生的主要來源國家。除了國際學生之外,使用者亦可 藉由互動式儀表板選取國際教師與雙聯學校簽約數等資訊。 (二) 校務資料分析申請與電子報發行 除了公開平臺之外,本校亦開放校內師生針對其所感興趣的議題進行校務研 究資料分析的申請,並且將較為完整的分析透過電子報發行的方式,分享給校內 師生與社會大眾。以電子報第四期為例,由於本校近年來推動共學群與跨領域課 程,期望藉由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的支持,培養跨領域學科人材,期望學生能從 不面向的議題依自身興趣培養出跨領域的專長。因此本校校務研究辦公室與教務 處合作,一同探究修習共學群學生的特質、調查共學群學生的學習成效以及檢閱 修習共學群學生對於共學群的態度與意見。初步分析結果顯示,對學校的歸屬感 較高且在高中階段通過較多英語檢定的學生,修習供學群課程的人數比例較高。 而修習共學群課程的學生其學習動機與學習投入的提升幅度、亦較未修習課程的 學生高。上述結果可提供共學群課程的推動成效之證據,而修習共學群課程的學 生提供對課程的回饋,則顯示其對課程的理解、自身的態度與能力的培養均抱有 正面的態度。上述內容將刊載於校務研究辦公室發行的電子報第四期的當期焦點 中,不但可讓校內師生對共學群的推動成效有初步的瞭解,對於民眾來說,亦可 藉此發現中山大學於跨領域人才培育的努力,並且看到其實際的成效。

四、挑戰與未來方向

整體來說,中山大學自公開平臺的建置、議題模組的開發至電子報的發行, 均以資訊公開的目的,進而盡到大學社會責任的一環。然資訊公開亦有其挑戰, 其中資訊公開與資安問題間的平衡為一重要的議題。因此對於資料的檢閱權限以 及去識別化的工作務必確實。以中山大學為例,校務研究公開平臺可依使用者權 限的不同有其獨特可查閱的資訊,藉此達到資訊安全管控的目的。此外校務研究 工作者亦需特別重視資料的完整性、代表性以及其結果的可解釋性與可推論性。 資料為所有分析的基礎,然資料的來源卻會對於結果的解釋有迥然不同的方向。 因此對於公開的校務資訊均不宜過度解讀,宜以客觀的數據為基礎,多方驗證不 同資料所支持的政策,並且將其逐步進行滾動式調整為佳。 資訊公開絕不能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畫上等號,而僅是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的 一個基礎。在資訊爆發的社會中,不論是學校端的決策者、政府部門的主管或負

(4)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0,9(2),頁 18-21

大學社會責任 主題評論 第 21 頁 責人、以至所有的社會大眾均應該透過各方管道所提供的資訊進行交叉驗證,藉 此獲得更有意義的訊息,進而提供更有價值的建議與決策。如此,方能將資料的 功能最佳化,而大學端亦能實踐其社會責任。在臺灣各大專院校當中,亦不乏在 資訊公開上表現較為優秀的單位與學校。因而筆者僅提供一個資訊公開的範例, 並試圖將其功能最大化。在資訊公開之外,大學社會責任亦包含結合在地產學特 色、彰顯學校特色領域、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意識與協助環境保護與生態發展等。 在資訊公開之後,大學端亦需肩負起社會責任實踐的義務,辦演著高階知識領導 的角色,與社區地方互動,一同邁向頂尖之路。 參考文獻  林靜慧、陳俊宏(2017)。校務研究與內部品質保證。 評鑑雙月刊,65, 9-12。  常桐善、李佳(2015)。加州大學本科招生政策評價涵蓋性指標體系探究。 考試研究,1,17-27。  教育部(2018)。計畫理念。取自http://usr.moe.gov.tw/qa.php  傅遠智(2017)。借鏡美國經驗對下一階段我國發展校務研究的啟發。評鑑 雙月刊,69,31-35。 楊正誠 (2019)。大學社會責任發展的國內外趨勢。 評鑑雙月刊,79,32-36。  聯合國(2015)。永續發展目標。取自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 ?menu=1300

EU-USR (2018).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universities in Europe and development

of a community reference framework. Retrieved from http://www.eu-usr.eu/wp-

content/uploads/2014/05/2013_EU-USR_e-leaflet.pdf

 Mayhew, L. B. (1973). The 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Reports and Recommendations.

 Webber, E. M., Hunter, J. E., Biesecker, L. G., Buchanan, A. H., Clarke, E. V, Currey, E., and Martin, C. L. (2018). Evidence‐based assessments of clinical actiona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secondary findings: Updates from ClinGen’s Actionability Working Group. Human mutation, 39(11), 1677-168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換言之,必須先能有效分析企業推動 CSR 概念的「利益」為 何,以及若不推動 CSR 的潛在「風險」為何,將能有效誘發 企業發展 CST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註2 專責人員包括普通學校及特殊學校的教育心理學家、言語

身體力行: 藉交流及專業發展活動,促進全校教職員認同推動價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2013), Global Corruption Barometer, National Results (Taiwan), 2014/10/12 Retrieved from http://www.transparency.org/gcb2013/country/?country=taiwan

評論 重建小學建議評論(樣本試卷) 人與責任一 書信 自薦信(擔任創意寫作學會主席) 人文情懷一 中四級 演講辭 演講辭(學會年終大會演講辭)

• 共選錄 13 篇海內外學者發表的學術論文,議題包含「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