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陸軍工兵部隊的壓力來源、壓力因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陸軍南部軍團54工兵群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陸軍工兵部隊的壓力來源、壓力因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陸軍南部軍團54工兵群為例"

Copied!
1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國防教育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譚光鼎 博士. 陸軍工兵部隊的壓力來源、壓力因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 究-以陸軍南部軍團 54 工兵群為例. 研究生:林岳聰 撰. 中華民國 101 年 1 月 4 日.

(2) 陸軍工兵部隊的壓力來源、壓力因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以陸軍南部軍團54工兵群為例. 誌 謝 歷經近二年半的煎熬,我完成了這項研究。雖然稱不上曠世鉅作,但卻 是我嘔心瀝血的作品。看著起初的毫無頭緒、亂無章法到眼前完成的著作, 還是有作夢難以置信的感覺,我真的完成了! 首先必須感謝兩位指導教授光鼎老師不辭辛勞指導研究方法與資料統 計的協助,並時時刻刻的提點與關心,讓我滿懷感激也十分感動。感謝口試 委員仁燕老師及文欽老師對於論文給予許多寶貴的意見及不時為我鼓勵加 油,在此致上無限謝忱。 感謝任職部隊陸軍54工兵群陳指揮官的鼓勵與幫忙,讓我得已如願進入 師大教育學院全民國防教育碩士班悠遊各項教育課程;感謝研究所裡的每個 老師毫不藏私的將豐富多元的知識傳授我們;感謝兩年半來學業互相照應的 研究所同窗,與你們一同學習共同完成許多事真是令人難忘。研究夥伴奇軒 的細心,這一年多來與你互相提醒與打氣,合作十分愉快;怡樺及慧蓉對於 計畫與學位口試不惜犧牲假期的鼎力相助;感謝部隊同事尉仙及承澤對於論 文問卷發放與施測的協助,讓問卷施測與蒐集的過程十分順遂;感謝同學旺 祥協助問卷統計義不容辭的幫忙,並時常分享進行研究時寶貴經驗;感謝小 妹冠伶及表弟岳璋對於論文摘要中英文翻譯協助,即使自己行程滿檔,對於 i.

(3) 我的請求總是一口答應毫不推託,讓我進行研究能更無後顧之憂。同時也感 謝曾經當面給我打氣或透過網路為我加油的好朋友們!真是何其有幸受到 你們的幫忙與鼓勵,這些溫暖讓我點滴在心頭! 最後要感謝兩年來總是為我留下最後一盞燈等我回家的家人們,很抱歉 這兩年半來由於課業的繁忙疏於照顧你們。對於我的疲累造成的態度不佳或 情緒化反應,你們總是能體諒與包容,謹以本論文獻給我最摯愛的你們。 論文的完成讓我邁向個人新的里程碑,過去的酸甜苦辣、點點滴滴都是 人生最珍貴的回憶,我一直深信「痛苦會過去,美麗會留下來!」現在的感 覺正是如此,這「美麗」實在豐碩又甘甜啊! 再次致上萬分的感謝… 林岳聰 謹誌 於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全民國防教育班 二○一二年一月四日. ii.

(4) 陸軍工兵部隊的壓力來源、壓力因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以陸軍南部軍團54工兵群為例.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陸軍工兵部隊成員的背景變項(性別、年齡、階級、婚 姻狀況、軍事教育程度及服務年資)、壓力來源與壓力因應策略之關係。本 研究以陸軍南部軍團 54 工兵群中 300 人為研究樣本(群部 18 人,群部連 35 人,給水連 35 人,工一營 106 人,橋樑營 106 人) ,所使用之研究工具包括 「軍人壓力來源量表」及「軍人壓力因應策略量表」。資料分析方法包括臨 界比、因素分析、積差相關、Cronbach’s α、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多元迴 歸分析、逐步迴歸分析及典型相關分析。研究發現如下: 一、不同性別、年齡、階級、婚姻狀況、軍事教育程度及服務年資之陸軍工 兵部隊成員的壓力來源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性別、年齡、階級、婚姻狀況、軍事教育程度及服務年資之陸軍工 兵部隊成員的壓力因應策略無顯著差異。 三、工兵部隊成員的壓力來源可預測壓力因應策略,其預測力為 100%。 四、工兵部隊成員的壓力來源可解釋壓力因應策略,其途徑為:「由社會支 持及工作環境等面向的壓力來源影響到尋求支持及問題解決等面向的 壓力因應策略」。 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改善工兵部隊成員壓力來源之建議,做為國 防部及未來研究方向之參考。 關鍵字:壓力來源、壓力因應策略 iii.

(5) A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among sources of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soldiers- The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as example.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background variables (gender, age, class, marital status, status, military education and years of service), sources of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he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Sampling from the Taiwan southern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three hundred soldiers were voluntarily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18 people from Ministry group, 35 people from battalion of Ministry group, 35 people from water-supply-battalion, 106 people from a worker-battalion and 106 people from bridge-operate-battalion,). There are two research tools in this study; one is “military sources of stress scale” and the other one is “coping strategies scale military pressure”. The statistical analyses are including critical ratio, factor analysi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lpha, MANOVA,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tepwise regression,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 1.Ther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between sources of stress and background variables. 2.There was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between coping strategies and background variables. 3.The sources of stress can predict coping strategies and the prediction variance measured force is 100%. 4.The sources of stress can explain coping strategies which route is though the two factors of work environment and social support to explain the support see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se results, reduce stress sources could promote life quality which could be th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and the Ministry of Defense. Key words: sources of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 iv.

(6) 目 錄 誌謝………………………………………………………………………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表次……………………………………………………………………vii 圖次………………………… ………… ……………………………… 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3 第四節 名詞釋義…………………………………………………………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壓力之相關研究與理論 …………………………………………7 第二節 壓力因應策略探討………………………………………………24 第三節 陸軍工兵部隊壓力來源與國軍現行的壓力因應策略…………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36 v.

(7) 第三節 研究工具…………………………………………………………38 第四節 實施程序…………………………………………………………50 第五節 資料處理…………………………………………………………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背景變項與壓力來源……………………………………………55 第二節 背景變項與壓力因應策略………………………………………66 第三節 壓力來源與壓力因應策略………………………………………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77 第二節 建議………………………………………………………………82 參考文獻 ………………………………………………………………………86 附錄一 …………………………………………………………………………95 附錄二 …………………………………………………………………………99. vi.

(8) 表 次 表 2-1 壓力之定義 ……………………………………………………………8 表 2-2 國內外各研究者對壓力因應的定義…………………………………24 表 3-1 研究樣本人數分配表…………………………………………………36 表 3-2 研究樣本背景特性分析表 ……………………………………………37 表 3-3 軍人壓力源量表-項目分析結果………………………………………40 表 3-4 軍人壓力源量表-因素分析結果………………………………………42 表 3-5 軍人壓力源量表-信度分析……………………………………………43 表 3-6 軍人壓力因應策略量表-項目分析結果………………………………45 表 3-7 軍人壓力因應策略量表-因素分析結果………………………………47 表 3-8 軍人壓力因應策略量表-信度分析……………………………………49 表 4-1 不同性別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來源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 …55 表4-2 不同性別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來源的平均數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 結果 ……………………………………………………………………56 表4-3 不同年齡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來源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 …57 表4-4 不同年齡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來源的平均數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 結果 ……………………………………………………………………58 表4-5 不同階級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來源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 …59 表4-6 不同階級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來源的平均數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 vii.

(9) 結果……………………………………………………………………59 表4-7 不同婚姻狀況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來源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 果………………………………………………………………………61 表4-8 不同婚姻狀況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來源的平均數與單變項變異數 分析結果 ………………………………………………………………61 表4-9 不同軍事教育程度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來源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 結果……………………………………………………………………62 表4-10 不同軍事教育程度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來源的平均數與單變項變 異數分析結果 ………………………………………………………63 表4-11 不同服務年資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來源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 果 ……………………………………………………………………64 表 4-12 不同服務年資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來源的平均數與單變項變異數 分析結 ………………………………………………………………65 表4-13 不同性別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因應策略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 果 ……………………………………………………………………66 表4-14 不同年齡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因應策略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 果 ……………………………………………………………………67 表4-15 不同階級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因應策略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 果 ……………………………………………………………………68 viii.

(10) 表4-16 不同婚姻狀況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因應策略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 結果 …………………………………………………………………69 表4-17 不同軍事教育程度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因應策略的多變項變異數 分析結果 ……………………………………………………………69 表4-18 不同服務年資的工兵部隊成員與壓力因應策略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 結果 …………………………………………………………………70 表4-19 陸軍工兵部隊成員壓力來源對壓力因應策略之多元迴歸分析分析結 果 ……………………………………………………………………71 表4-20 陸軍工兵部隊成員壓力來源變項預測壓力因應策略之逐步迴歸分析 結果 …………………………………………………………………72 表4-21 陸軍工兵部隊成員壓力來源變項預測壓力因應策略典型相關分析結 果(N=295) …………………………………………………………73 表4-22 陸軍工兵部隊成員壓力來源與壓力因應策略典型相關之因素結 構 ……………………………………………………………………74 表4-23 陸軍工兵部隊成員壓力來源與壓力因應策略典型相關之加權值…75. ix.

(11) 圖 次 圖 2-1 Selye 壓力反應之 GAS 理論 …………………………………………12 圖2-2 Robbins壓力模式 ………………………………………………………17 圖3-1 研究架構圖 ……………………………………………………………35 圖3-2 實施程序圖 ……………………………………………………………51 圖4-1 壓力來源影響壓力因應策略徑路 ……………………………………76. x.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的目的是將研究的背景、目的、問題、以及假設做一個整體 性的描述,全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 的,第三節為研究研究問題,第四節為名詞詮釋,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 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節旨在說明研究者進行本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茲說明如下。 一、軍人的壓力來源為目前軍事管理關注之議題 軍人的工作時數長且需長時間在營,咸認為是軍人最大的壓力來源。 國防部為落實「精兵政策」,提昇國軍部隊戰力,達成組織再造及邁向現 代化目標,於民國86年起分階段實施「精實案」及「精進案」,工兵亦在 國防組織變革中,面臨人力精簡與組織再造,在精簡政策下,組織總員額 由近八千人,經歷近十年的蛻變精簡迄今四千餘員,在人員的縮減,而工 作量及任務無減少情況下,導致人員差勤負荷過重、休假不正常、身心俱 疲等,使軍人感受到生活壓力越來越沈重(鐘堅,2000)。另如政治作戰 學校軍事科學研究中心所做的調查發現 (孫敏華,1995):國軍基層幹部中 有56.6%受到工作壓力之苦,與全國平均數值(四分之一工作者感受到壓 力)高出許多,值得探討。再者,要貫徹上級交付任務及要管理部屬,其 工作特性時常受到三明治式夾擊,形成壓力及身心健康受到影響。由此 可知,軍人的壓力來源的確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 1.

(13) 二、如何應對壓力來源為當前工兵部隊之有待克服之問題 工兵為陸軍主要戰鬥支援部隊,具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障礙排除、 設置及災害搶修之多重能力,以促進我軍機動、阻礙敵軍行動、確保我軍 戰力、削弱敵軍戰力,協力主戰兵力,開創有利態勢,速決殲滅敵軍。工 兵部隊歷經多次救災任務,如九二一大地震、娜莉颱風、莫拉克颱風等災 難後,足證明已具「平時能救災、戰時能作戰」之專業化部隊,亦為國軍 一兼具「災害救援」及「戰鬥支援」多重能量(國防部,2009)。因此,本 研究認為身為工兵部隊的一員,在組織員額不斷縮減,人才不斷流逝, 工作量逐漸加重下,探討工兵部隊壓力來源是一件重要且有意義的工作。 三、國內相關研究鮮少探討工兵部隊的壓力來源 壓力問題的相關研究中,最常被提出者,可說是「壓力來源」這一區 塊。檢閱國家圖書館博碩士論文資訊網,雖有多篇論文對於國軍人員的壓 力來源加以探討,(何吉郡,2005;李孝永,2004;趙紀強,2005;鄭國祥, 2007;賴姿如,2004)等,但以工兵兵種為出發點探討壓力來源與壓力因 應策略均未發現,有鑑於此,引發了本文撰寫的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身為國軍基層部隊的一份子,在國軍以績效掛帥及維護團體榮譽的管 理風氣下,如何能達到貫徹上級交付任務,並與所產生的壓力為伍為本研 究最主要之目的。在本研究中希望經由嚴謹構架後蒐尋的文獻分析所得之 資訊與實際現有的壓力互相對照,以瞭解不同個人背景之人員分別與其壓 2.

(14) 力來源、壓力因應策略之差異,以及不同個人背景人員的壓力來源與壓力 因應策略是否彼此互有關聯性,對於研究結果量化分析並討論其原因,以 提出更良好的壓力紓解之因應策略,以下為本研究之主要目的: 一、分析工兵部隊成員的背景變項與壓力來源之關係。 二、分析工兵部隊成員的背景變項與壓力因應策略之關係。 三、分析工兵部隊成員壓力來源與壓力因應策略之關係。 四、依據研究結果,提供國防部做為改善工兵部隊成員壓力來源之參考。.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上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一、不同性別的工兵部隊成員,其壓力來源是否有差異? 二、不同年齡的工兵部隊成員,其壓力來源是否有差異? 三、不同階級的工兵部隊成員,其壓力來源是否有差異? 四、不同婚姻狀況的工兵部隊成員,其壓力來源是否有差異? 五、不同軍事教育程度的工兵部隊成員,其壓力來源是否有差異? 六、不同服務年資的工兵部隊成員,其壓力來源是否有差異? 七、不同性別的工兵部隊成員,其壓力因應策略是否有差異? 八、不同年齡的工兵部隊成員,其壓力因應策略是否有差異? 九、不同階級的工兵部隊成員,其壓力因應策略是否有差異? 十、不同婚姻狀況的工兵部隊成員,其壓力因應策略是否有差異? 十一、不同軍事教育程度的工兵部隊成員,其壓力因應策略是否有差異? 3.

(15) 十二、不同服務年資的工兵部隊成員,其壓力因應策略是否有差異? 十三、工兵部隊成員的壓力來源是否可預測其壓力因應策略? 十四、工兵部隊成員的壓力來源是否可解釋其壓力因應策略?.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所探討的主題更為具體、清晰,茲將本研究的重要名詞解 釋如下。 一、工兵部隊成員 本文欲研究之工兵部隊成員,係指任職於陸軍南部軍團 54 工兵群中之 軍官、士官、士兵,軍官之研究範圍為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及 少尉;士官之研究範圍為士官長、上士、中士與下士;士兵之研究範圍為 上等兵、一等兵及二等兵。 二、壓力來源 所謂壓力的來源,我們稱為壓力源(stressors),即個人感受到壓力的 刺激事件,此等刺激事件是來自周遭的人、事,或源自於個人內在的想法; 也可說是生活上各種規律性的、或突發性的不變動的來源;簡單來說,壓 力的來源係指我們對外在環境的生活需求及對內在態度與思維的適應。在 本研究中,壓力來源是指受試者在「軍人壓力來源量表」中所得的分數高、 低,得分越高者則表示壓力來源越高。本研究將壓力來源共分為工作特性 與環境方面、工作自主性、社會支持方面等四種層面。 三、壓力因應策略 4.

(16) 個人面對內外在的心理要求及與環境互動產生的問題或矛盾、衝擊而 感受到壓力時,自身本能反應的以各種方式或手段試圖改善此一情境,以 使本身的身心狀態回復正常整個的過程。本研究以受試者在「軍人壓力因 應策略量表」中所填答之選項表示,得分越高者則表示壓力因應策略越佳。 本研究將受試者之因應策略共分為四種: (一)問題解決:個體面對工作壓力時,會尋求問題的解決方式,以消除或 減低壓力。 (二)尋求支持:個體面臨的工作壓力無法獨立解決時,尋求他人的協助以 減輕或解除壓力。 (三)理性思考:當面臨的工作壓力無法解決且尋求不到支持時,改以另一 種角度思考問題,以求解決方式來減輕或解除壓力。 (四)自我調適:在上述方法均無法改變現狀時,改以調適自身情緒的方式 減輕工作壓力。.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範圍界定如下: 一、本研究擇取陸軍南部軍團 54 工兵群的官、士、兵為研究母群,就研 究範圍而言,僅以單位內 1 個群級、3 個工兵營及 2 個直屬工兵連 為主,其他軍種及兵種部隊並不研究。 二、就研究主題而言,僅以陸軍南部軍團 54 工兵群成員的壓力來源及壓 5.

(17) 力因應策略為主。 貳、研究限制 問卷係採自願填寫方式,部分較具敏感之問題會造受試者自我防衛心 理,或因受訪者其個人觀感、認知、時間、情緒或態度等因素之影響,使 問卷結果產生些許偏差。. 6.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論文針對陸軍工兵部隊之壓力來源與壓力因應策略為研究主題,並 以陸軍南部軍團 54 工兵群成員為研究對象,在本章中將探討與本論文相關 之研究,並針對相關文獻加以解釋及說明。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探討 壓力之相關研究與理論並加以分析,第二節探討壓力因應策略探討之相關 研究與理論並加以分析,第三節對陸軍工兵部隊壓力來源與國軍現行的壓 力因應策略,以作為本研究結果討論之依據。. 第一節 壓力之相關研究與理論 本節主要探討國內、外學者對壓力的定義及回顧近年來國內學者對軍 人的壓力來源、壓力因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並綜整出本研究定義 陸軍工兵部隊的壓力來源、壓力因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有哪些構念 (constructs)及測量壓力來源及壓力因應策略的適合工具為何,此探討說明 如後。 壹、壓力的定義 「壓力」 (stress)一詞,源自物理科學,係指單位面積所受的力。1950 年代,被稱為壓力之父的 Hans Selye,以壓力來說明導源於突然、或長期 暴露於環境的刺激「壓力源」 (stressors)中,所引起的內在生物化學狀態。 其後,引發了許多學者探討個人在壓力過程中調適差異的相關研究。 迄今,投入壓力領域進行研究的學者相當多,而他們也相繼提出自己 對於壓力的觀點。在眾多的定義中,以Selye(1976)提出的看法最早,他 7.

(19) 指出壓力是對於任何需求所產生的一種非預期性反應。從此之後,各學者 便開始以不同的角度來定義壓力,表2-1則是將部分學者對壓力所下定義的 整理。 從表2-1對壓力所下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發現,引發壓力相關的向度有 「個體調節心理狀態失衡時的能力」、「個體與環境之間配合程度」、「個體 可忍受環境刺激的程度」、「個體可完成工作要求的能力」與「個體適應週 遭環境的能力」 ;在這些向度中,主要都是在探討壓力所造成個體心理或生 理的不平衡狀態,以及個體是否能運用本身資源來調節此種失衡的狀態。 表 2-1 壓力之定義 研究者. 年份. Selye. 1956. McGrath. 1976. Ivancevich & Matteson. 1980. Blau. 1981. 8. 定義 壓力是對任何需求所產 生的一種非預期性反 應。 他認為壓力是外在需求 和反應能力之間存在的 一種不平衡現象,而此 時若無法滿足需求,即 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壓力為一種適應性質的 反應;乃是外界之事 件、情境及動作對於個 人產生特殊的生理或心 理上的要求,而造成之 結果。而且此反應是以 個人心理歷程和個體特 質為中介變項。 他將壓力定義為個人與 環境之間的一種關係, 個人能力與環境要求之 間不能配合的結果就是.

(20) 表 2-1 壓力之定義(續). Martin & Schermerhorn. 1983. 林立曼. 2000. 田蘊祥. 2002. 劉雪貞. 2003. 李勝彰. 2003. 壓力。 認為壓力是個人對於人 與環境配合中之要求、 限制及機會所產生的主 觀和知覺而發生的正向 或負向反應狀態。 壓力是工作或環境呈現 的要求超過個人能力與 可使用資源之刺激。其 過程是一種適應性的反 應,其結果因人而異, 可導致個人心理與生理 正向或負向改變之狀 態。 對生活情境中的某些事 物,產生不適反應,個 人無法及時地調適因 應,會對身心產生影響 的一種狀態。 個體面對本身能力與工 作需求無法契合或環境 無法提供足夠的資源, 滿足個人需求時,心理 感受到威脅感的情形。 壓力是個體與環境互 動、知覺環境刺激、超 過個體負荷,而產生緊 張狀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上述西方學者對壓力的不同見解,並參考「軍校生生活壓力知覺模 式研究」 (卓淑玲、邱發忠,1999)後,我們可以把壓力來源分為三種模式, 即「刺激取向」、「反應取向」及「互動取向」等三種,說明如後。. 9.

(21) 一、刺激取向:認為壓力是一種刺激。 二、反應取向:認為壓力是一種反應。 三、互動取向:認為壓力是外界刺激與個體反應間的互動關係等。 茲就此三種壓力取向的分類,研究者將蒐集的定義加以歸納,分述如 下。 一、刺激取向 此為一般心理學家經常採用的定義,採此觀點的學者,視壓力為一刺 激,強調造成壓力的來源。所謂刺激包括內在事件,如飢餓、寒冷、炎熱、 性等等;外在事件,如離婚、爭吵、車禍等等。謹就近年來主張此一取向 學者分述如下。 (一)Aldwin(1994)則認為壓力源包括創傷、生活事件、嫌惡的物理 環境、慢性角色緊張及日常瑣事。 (二)Kammer(1993)更指出壓力是一種刺激或一個事件,不管是真實 存在或是想像,只要能使個體失去原有的狀態,並激發個體內在 的適應過程以恢復原有的平衡狀態的事件或刺激均可稱為壓力。 (三)Wills and Shiffman(1985)亦提出三種壓力來源:1.重大生活事件 (major life events),急遽而持續時間相當短暫,如轉學、親人去 世;2.日常生活中的問題(everyday problems of life) ,如擠公車、 排隊或與店員發生爭執等煩瑣事件(hassles);3.持久的生活緊張 (enduring life strain),指與履行與角色有關的長期壓力,如學生 10.

(22) 擔心課業成績和未來計畫。 (四)Newcomb(1993)強調生活事件的概念,提出生活事件調查問卷, 包含三十九項主要生活事件來評量青少年的生活壓力特徵,諸如 父母離婚、情侶分手、課業失敗等。 (五)Compas and Grant(1993)也強調壓力研究的途徑,應從個人的生 活事件(life events)著手,他提出 1.生活事件造成生活的次序混 亂,及產生生活壓力間有重要的相關;2.生活事件的壓力,較易 形成受傷害的生活過渡期(life transitions)。 (六)Burke(1994)認為壓力是一種發生在個體身上的內外在的負向刺 激。 根據上述觀點,壓力是「一組原因」 (a set of cause) ,此種定義視壓力 為隱含在環境中的刺激,刺激本身就具有壓力之特質,會使個體感受到某 種程度的生活變動,或對個體的心理造成威脅,甚至對個體造成失序,而 導致個體在表現與要求間有所差異。此取向在於辨明各種情境之刺激,強 調壓力來源之重要性。然而,以刺激取向來定義壓力,雖然容易找出壓力 來源,但是各種壓力來源有其特性,且個體對壓力的容忍力常有個別差異, 不同的個體面對相同的情境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知覺與處理方式。因此,在 定義壓力時,除了刺激取向的觀點,仍需考慮壓力的其他層面,方能貼近 壓力的真義(賴姿如,2004)。 二、反應取向 11.

(23) 持此觀點的學者視壓力為個體對環境刺激所產生的整體性反應,其內 涵則受到 Selye 的壓力理論的影響。Selye(1976)認為壓力是身體對於各 種要求所產生的非特定性反應(nonspecific response),而不同的壓力源, 不論是物理的或化學的,心理社會的或生理的,正向的或負向的,愉快的 或不愉快的,皆產生一般性的生理影響,此為全部有機體對於所有壓力源 的共同反應。再者,Selye(1983)將由壓力來源導致有機體所產生的非特 殊性反應稱為「一般適應症候群」(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 指出壓力適應的歷程可分為三階段,參見圖 2-1。 抗拒期 高 正常抵抗層次 低 耗竭期. 警覺反應期. 圖 2-1. Selye. 壓力反應之 GAS 理論. 資料來源:Selye, H. (1983). The stress concept: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C. L. Cooper(Ed.), Stress research: Issues for the eightie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一)警覺反應期(alarm reaction) 指有機體突然暴露於不適應的有害刺激所產生的生理反應。此一階 段又可分為兩期: 1.震驚期(shock phase) 12.

(24) 對於有害刺激來源最初與立即的反應,不同的傷害信號,如心悸 亢進、肌肉張力的喪失、體溫和血壓降低等,皆為典型的徵候。 2.反震驚期(countershock phase) 有機體運用防衛力量以圖復原,此時腎上腺皮質擴大,且腎上腺 皮質激素的分泌增加。 (二)抗拒期(stage of resistance) 有機體完全適應壓力源而使徵候改善或消失,然而同時減少了對其 他刺激的抵抗。 (三)耗竭期(stage of exhaustion) 因為有機體的適應力有限,若壓力源非常強烈並持續時間過長,耗 竭將無情地隨之而至,徵候再度出現,如壓力一直未減弱,則將導致疾 病,甚至死亡。 Cohen、Evans、Stokols 與 Krantz(1986)認為 Selye 的壓力理論具有 兩方面的深遠影響,一是假定個體對壓力的適應能量是有限度的,能量用 盡會導致有害的影響;另一是疾病之發生是個體試圖因應壓力源的結果。 然有批評者認為 Selye 以動物為實驗對象,無從認定人類的壓力反應對威 脅的認知評估所佔的重要性,因為一般認為個體對單一情境所知覺到的意 義,可以決定將發生何種的生理反應。 由圖2-1可知,壓力確實會對每個人造成影響。但並非所有的壓力都會 讓人帶來負面的影響,適當的壓力卻能激發人的潛力。Gmelch(1982)發 13.

(25) 現壓力與績效的關係是呈鐘型曲線,也就是在壓力太小的情況下,個體不 夠機警,無法以最佳能力面對問題;在壓力太大的情況,個體則過度緊張, 無法表現最佳狀況;唯有在最適當的壓力下,才能激發創造力,才有最佳 表現(繆敏志,1994) 。每個人每天皆與壓力相伴,不同的是面對的壓力不 同,程度大小不一以及面對壓力時產生的反應亦有所不同。 關於壓力,本研究亦對「壓力」一詞下一定義:壓力為個體身處環境 中,經由環境因素之刺激,為因應此刺激所產生之反應方式,此方式常因 個人特質之不同而有正面或負面之影響。 貳、壓力來源 壓力來源本身是一種刺激,當個體感覺受到這些挑戰、威脅或需求的 刺激,就會產生緊張及壓力的狀態,Selye(1956)將壓力來源的變化視為 壓力,如:環境中的壓力、內在環境的壓力、生活小困擾及重要生活事件 等,都是壓力來源。以下就國、內外各學者對於壓力來源之研究,分別敘 述如下。 一、國內學者的研究 郭碧吟(1989)認為人的生活中常見的壓力源大約有以下幾種: (一) 個人問題:例如:年齡、疾病、社會地位、人格特質;(二)人際問題; (三)學業問題;(四)財務問題;(五)生活因素:包括生活中大小變 動以及困擾。而張春興(1997)則將壓力的來源,區分為以下三大類: (一) 生活的改變:如個人日常生活秩序的重要改變; (二)生活瑣事:包含日 14.

(26) 常生活中經常遇到而且是無可避免的瑣事; (三)心理因素:係指個人內 在的心理問題,主要為挫折與心理衝突。另外像林靈宏(1992)則將壓 力區分為五種不同的壓力因子:(一)與一切工作有關的因子;(二)組 織中的角色扮演; (三)個人事業生涯的發展;以及(四)組織中的關係; (五)與外部的介面等五項。而周淑萍(1994)也提出有關工作壓力的 來源大致可區分為工作、非工作及個人因素等三個類別:如工作壓力來 源(包括個人和群體的特性與期望、組織特性與程序、實際工作環境的 特性與工作特性) ;非工作壓力來源(包括家庭特性、居住區域、社會階 級、經濟特性等) ;以及個人因素壓力來源(包括年齡、性別、教育程度 等之個人屬性及人格型態、內外控、忍耐力、需求層次等) 。另外陳彰儀 (1989)則將工作壓力的來源涵括的更為廣泛,總共包括了五個部分, 分別為工作本質的因素、組織中的角色因素、生涯發展因素、和工作有 關的壓力因素,以及組織結構與組織氣氛的壓力因素等。林純文(1996) 也認為工作壓力來源與個人所處的周遭環境有著密切不的關聯,更精闢 的指出:壓力是反應環境特性與人格特質互動的結果。而葉龍源(1998) 則提出工作壓力來源可概括分為以下五個層面:包括上級的壓力、行政 負荷的壓力、人際關係的壓力、本身內在衝突的壓力以及決策參與的壓 力。另外,孫敏華、許如亭(2001)認為,軍中壓力來源可分為三種類 型: (一)軍事情境壓力 15.

(27) 士官兵常見的壓力有執勤時間長、休假不正常、管教方式不公、 生活緊張及長期疲勞等。基層志願役軍官壓力方面有任務執行方式、 與長官共事經驗、工作與個人生活平衡、評比調動與升遷、工作性質、 長官非理性行為及人際干擾等因素影響。 (二)人際壓力 軍隊中的人際關係大致可以分為長官、同僚及部屬三方面。其中與 長官的人際關係對志願役軍士官影響較大;同僚之間的壓力以「學長制」 感受到的壓力影響較大。 (三)個人家庭等其他壓力 志願役軍士官所面臨之家庭壓力,前三名為「在軍中擔心家人」 、 「為 家人或家中的事情煩惱」及「家人住院或生病」。 二、國外學者的研究 國外學者Robbins(1996)認為壓力是普遍存在的事,壓力來源是引 發壓力的動力。通常,壓力來源主要可從外在環境、組織因素和個人特 質三層面加以分析,而這三層面之間的互動影響如圖2-2的壓力模式所示 。相同的壓力來源,每一個人的知覺感受並不一致,是否形成壓力,完 全是看個人對壓力來源主觀認知而定。. 16.

(28) 一、外在環境因素. 個 別 差 異. 一、生理症狀. 1.經濟不確定. 知 覺 情 形. 1.頭痛. 2.政治不確定. 工 作 經 驗. 2.高血壓. 3.技術不確定. 社 會 支 持. 3.心臟病. 敵. 對. 性 二、心理症狀. 二、組織因素 1.工作要求 2.角色要求 3.人際關係 4.組織結構 5.領導風格. 1.焦慮 感受到壓力. 2.消沉 3.工作滿足感減低. 三、個人因素. 三、行為症狀. 1.家庭問題. 1.生產力. 2.經濟問題. 2.曠職. 3.人格問題. 3.離職 圖2-2. Robbins. 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Robbins, S. P. (199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一)外在環境 外在環境的不確定,除了影響工作要求的設計外,也會影響承受壓 力的程度。其中,以經濟、政治和技術之不確定性的外在環境壓力來源 為主。 17.

(29) 1.經濟的不確定性 人們會更加擔心工作的保障性,如:裁員、減薪,深怕賴以維生 的工作受到威脅,因而使人有壓力感。 2.政治的不確定性 人們感受到政治鬥爭或政府改革引發政治風暴,以及政局混亂引 起的社會不安,常使人感受到壓力。 3.技術的不確定性 主要來自科技的發達,人們無法符合時代的潮流趨勢,不能勝任 科技產物的衝擊,便會產生壓力。 (二)組織因素 工作要求,角色要求、人際關係、組織結構、領導風格、組織發展 歷程是組織環境造成壓力的重要因素。 1.工作要求 包括工作設計(自主性程度、任務多樣化程度)、工作條件與工作 的物理環境。工作場所的溫度、噪音、人為干擾,不舒服的工作 情境,將導致焦慮,形成壓力。 2.角色要求 組織成員所扮演的各種角色,無法同時妥協或滿足,形成角色衝 突。組織成員因時間的限制,無法扮演各種角色,形成角色過度 負荷。組織成員不清楚別人對他的角色期望為何,因而不確定他 18.

(30) 該如何表現,形成角色混淆,於是便形成壓力的根源。 3.人際關係 組織成員相互的人際互動關係是形成壓力的重要因子,缺乏同僚 的支持或與同僚的關係不良,會帶來相當大的壓力,特別是那些 社交需求強烈的個人。 4.組織結構 工作要求決定了組織層級、法令規章與決策權責的歸屬。太多的 規定以及個人缺乏決策參與權,都會影響個人的感受,也是造成 壓力的潛在來源。 5.領導風格 組織的領導型態,有一些領導者所創造出來的組織文化,會使組 織成員感到緊張、焦慮,而使之產生壓力。 6.組織發展歷程 組織在創立、成長、成熟與衰退階段,會有不同的難題,對成員 造成不同的壓力。尤其是創立期充滿興奮和不確定性,衰退階段 則面臨裁員、緊縮,組織成員所承受的壓力最大。 (三)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也是知覺壓力的重要特質之一。由於家庭與個人是密不可 分,家庭氣氛、子女管教都會導致壓力,並且帶到工作中。而經濟財務 狀況,尤其是入不敷出,也將導致壓力而無心工作。人格特質更是組織 19.

(31) 產生壓迫感的重要中介變項,內控型的人在工作中感受壓力的程度較 輕;而外控型的人在面臨壓時,較可能感到無助,而且較可能感受到壓 力。而個別差異中的知覺情形、工作經驗、社會支持情形,均會影響壓 力感受的程度。 參考上述相關壓力來源之理論與研究,並結合陸軍工兵部隊相關特性 ,歸納出造成陸軍工兵部隊成員普遍壓力來源之構面,藉以探討陸軍工兵 部隊成員壓力來源之感受情形。本研究壓力來源之四個構面:1.工作環境, 2.工作特性,3.工作自主性,4.社會支持。 參、相關實證研究 一、個人特質與壓力來源知覺之研究 (一)性別 張惠蓉(2000)研究發現證劵公司中,男性的工作壓力高於女性。 周淑萍(1994)發現銀行業中,女性的工作壓力高於男性。但藍建國 (2000)研究戶政機關發現,性別與工作壓力並無顯著關係。 (二)年齡 Ivancevich與Matteson(1980)指出,不同年齡的工作者,對於工 作壓力的知覺也有所不同。而學者周淑萍(1994)、陳盈成(2001) 研究年齡越小,感受到的工作壓力越大。但張惠蓉、藍建國(2000) 研究發現年齡與工作壓力無顯著關係。 (三)年資 20.

(32) 張惠蓉(2000)研究發現年資越低,工作壓力越大。而藍建國 (2000)、陳盈成(2001)研究發現年資與工作壓力無顯著關係。 (四)教育程度 周淑萍(1994)、陳盈成(2001)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與工作壓力 呈正相關。但張惠蓉、藍建國(2000)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與工作壓力 無顯著關係。 (五)婚姻狀況 Jones與Fletcher(1996)研究發現已婚與工作壓力呈正相關。但 張惠蓉、藍建國(2000)研究發現婚姻狀況與工作壓力無顯著關係。 二、個人特質與角色壓力關係之研究 (一)性別 何雪貞(2002)認為女性比男性的角色模糊、角色衝突顯著較 高。而莊媜夙(1999)認為男性比女性的角色衝突以及角色負荷(量) 顯著較高。但其他學者郭騰淵(1991)、韓繼成(2002)研究結果一 致認同,性別與角色壓力無顯著關係。 (二)年齡 韓繼成(2002)研究發現年齡越低,角色壓力越大。但何雪貞 (2002)發現年齡與角色模糊、角色衝突、角色負荷(量)、角色負荷(質) 之間無顯著關係。 (三)年資 21.

(33) 韓繼成(2002)研究顯示年資與角色衝突、角色負荷(量)、角色 負荷(質)有顯著關係。但其他學者何雪貞(2002)的研究發現年資與 角色壓力無顯著關係。 (四)教育程度 根據何雪貞(2002)的研究顯示,教育程度對角色模糊有顯著關 係。但莊媜夙(1999)研究顯示教育程度對角色壓力並無顯著關係。 (五)婚姻狀況 婚姻狀況與角色壓力的關係,莊媜夙(1999)發現未婚者的角色 模糊高,已婚者角色負荷(量)高;韓繼成(2002)發現兩者並無顯著 關係。 參考上述理論與研究,本研究針對陸軍工兵部隊成員相關特性,選取 造成陸軍工兵部隊成員普遍壓力來源之背景變項,藉以探討陸軍工兵部隊 成員壓力來源之感受情形。本研究之背景變項:1.性別,2.年齡,3.階級, 4.婚姻狀況,5.軍事教育程度,6.服務年資。 肆、壓力來源之測量 一、「社會再適應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SRRS) Holmes與Rahe(1967)提出「社會再適應量表」來檢核個體在最近 六個月所發生的生活變動所產生的壓力,包括43個主要生活變遷,得分 愈高表示壓力愈大,300表「重度壓力」 ;200-299 表「中度壓力」 ;150-199 表「輕度壓力」;149以下表「未感到有壓力」。 22.

(34) 二、職業壓力指標OSI之模式(Occupational Stress Index, OSI) Copper、Sloan與Williams(1988)發展出一套衡量壓力源與工作壓 力結果的工具,稱為「職業壓力指標OSI之模式」,係基於個體與環境互 動的觀點而發展出來,也考慮工作環境所潛在的壓力來源和工作者的特 質及習慣性。其工作壓力的來源,如工作本身的因素、組織中的角色、 與其他人的關係、生涯與成就、組織結構與氣氛、家庭與工作的互動等; 工作壓力的結果,如工作滿意度、心理健康、身體健康、缺勤、工業傷 害事故等;工作壓力後果會因個人因應方式及人格特質而有程度的差異。 三、壓力自覺症狀量表(Symptoms of Stress Self-assessment, SOS) 以蕭淑貞(1995)譯自Kogan在1975年所編製的壓力症狀自評量表, 量表內容包括了:心肺系統反應、神經系統反應、腸胃系統反應、焦慮 反應、憂鬱反應、憤怒反應、肌肉緊張反應及生活型態,共計94題,以 五點計分方式,「從不」為0分、「很少」為1分、「有時」為2分、「經常」 為3分、 「總是」為4分,分數愈高,表自覺壓力反應愈頻繁,Cronbach’s alpha 值為0.96,各項度的信度值介於0.71~0.87間。 本研究為大樣本調查,因此以自評量表為測量工具,且目的為瞭解陸 軍南部軍團54工兵群成員的壓力來源為何,其壓力來源與職業壓力有密切 關係,因此以Copper(1988)所編制的「職業壓力量表」作為參考,並結 合陸軍工兵部隊特性做部份修改而成的「軍人壓力來源量表」再加上人口 背景變項編製成問卷為研究工具。 23.

(35) 第二節 壓力因應策略探討 壹、壓力因應之定義 Lazarus(1976)從認知現象學角度,認為因應是一種認知行為,結合 壓力來源的初級評估及任何因應策略行為結果的再評估;Lazarus and Folkman (1984)將因應定義為「個體評估所面臨的外在事件與內在需求時, 認為己經超出個人資源所能應付的範圍,而因應則是為了控制這外在事件 或內在需求,所做的、不斷調整認知及行為上的努力」 。因應的概念根據不 同學者的看法有不同的文字描述,以下分別列舉幾項國內外研究者在該方 面所做出的定義於表2-2中。 表2-2 國內外各研究者對壓力因應策略的定義 研究者. 年份. 定義. 1978. 因應是在行動上和內心上的個 人努力,以處理環境和內在的要 求或衝突,而這些要求或衝突足 以對個人造成沈重負擔。. 1982. 因應是一種解決之過程,在這過 程中個人選擇某些有用的技術 來減少壓力。. R.S.Lazarus & S.Folkman. 1984. 因應是指個體在認知及行為上 持續的努力,以掌控超出個人內 外在負荷或資源的特定要求。. Bellings & Moss. 1984. 因應行為是介於壓力事件與適 應結果之間的主要因素。. Weiten. 1986. 因應是指努力去克服、減輕或忍 受加諸於我們的要求。. R.S.Lazarus & R.Launier. Gmelch. 24.

(36) 表2-2 國內外各研究者對壓力因應策略的定義(續). 施淑芬. 鄧柑謀. 林純文. 程一民. 吳宗立. 葉龍源. 黃義良. 張麗琪. 1990. 因應的形成是經由個人對壓力 事件的認定之後所採取的策 略,期使壓力感受減輕和減低壓 力的負向結果,以維持個人身心 健康和幸福。. 1991. 所謂因應是指個人遇到困擾或 壓力事件時,在認知、情緒和行 為上所做出的努力。. 1996. 因應策略係指遭遇到困擾或壓 力事件時,個人內在認知與情緒 及行動上所做的努力。. 1996. 因應是當個體面臨超過本身所 擁有資源的內外在情境或問題 時,為緩衝或避免產生壓力、焦 慮、威脅或其他身心疾病,努力 去處理情境或問題的動力歷程。. 1996. 因應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個體運 用各種策略,經由認知評估努力 去處理壓力事件。. 1998. 當個體面對內外在情境之要 求、問題與衝突時,為緩衝或避 免產生壓力、威脅、焦慮或是其 他身心疾病,努力選擇因應之 道,去面對及處理情境或問題的 行為方式。. 1999. 個體為了符合目前環境的壓力 要求,主動修改其心理認知或變 遷其具體行為,藉使其壓力結構 得以產生質的改變與量的消滅 之心理歷程。. 2000. 因應是一種對外在的反應,個人 經由外在與內在的評估,而選擇 適合個人的因應策略。.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5.

(37) 貳、壓力因應策略理論 由Lazarus與Folkman(1984)所提出的壓力認知評估理論,認為壓力的 認知與因應都包含在動態評估的過程當中,是個人與環境互動時產生壓 力的重要緩衝。 一、認知評估 個人對於某事件及對該事件的反應所做的評價和判斷,是在「環境 要求、個人資源和可選擇途徑的連續互動中,個人對它不斷地作評估式 的判斷」 。這些評估判斷影響到個人的壓力反應,所體驗的情緒和適應的 結果。認知評估依其發生的先後次序可分為以下三種: (一)初次評估 所謂「初次評估」即是個人判斷某事件對它是否具有危險性、威 脅性的歷程。它可以視為個人面對事件的初步反應,初次評估可形成 三種判斷:無關的、正向的和壓力的。無關的事件是指那些與個人利 害無關,且常被忽視的事件,佔日常生活的絕大部分。 正向的事件是指那些並不需要用到個人的資源,且預期可帶來好 結果的事。至於壓力的事件則是指對於個人現在的或未來的幸福有不 利影響的事件,它又分成傷害或喪失、威脅、挑戰三類。如果評估為 傷害或喪失,則表示傷害已經發生了,而且無法阻止;如果評估為威 脅,則表示預期可能會造成傷害,但是尚未發生;如果評估為挑戰, 則是得失未定,但個人覺得可能克服壓力而得到好結果。 26.

(38) (二)第二次評估 第二次評估是指個人對此一威脅事件所做的潛在反應的過程,此 反應過程表現在個人因應事件時可用的資源和可做的選擇,使用這些 資源的迫切性和可能的後果作判斷,以選擇因應方式。即個人在因應 威脅事件以克服或防止傷害時,對所採取的選擇做一判斷。 (三)再評估 所謂「再評估」是指個人考慮可行的因應策略後,再將壓力情境 對個人的意義做一評估,此時可能改變原先對壓力情境的判斷,修正 第二次評估所選擇的因應方式。 二、互動因應理論 Lazarus與Folkman(1984)亦提出互動因應理論,認為情緒是個體 與環境之間互動造成的結果,兩位學者將因應模式歸類出八個類型的壓 力因應策略 : (一)面對問題:主動積極的改變現況。 (二)疏遠:當作沒發生任何事情。 (三)自我控制:控制情緒。 (四)尋求社會支持:找對事件有影響力的人尋求協助。 (五)接受責任:自我反省。 (六)逃避:藉抽菸、喝酒、飲食等行為讓自己好過些。 (七)有計畫的解決問題:擬定計畫逐步解決問題。 27.

(39) (八)正向的再評價:尋求新的信念。 個體面對問題時,所選擇的因應策略主要可歸類為下列四種︰ (一)問題解決 :個體面對工作壓力時,會尋求問題的解決方式,以消 除或減低壓力。 (二)尋求支持 :個體面臨的工作壓力無法獨立解決時,尋求他人的協 助以減輕或解除壓力。 (三)理性思考 :當面臨的工作壓力無法解決且尋求不到支持時,改以 另一種角度思考問題,以求解決方式來減輕或解除壓力。 (四)自我調適 :在上述方法均無法改變現狀時,改以調適自身情緒的 方式減輕工作壓力。 參考上述相關壓力因應策略之理論與研究,並結合陸軍工兵部隊相關 特性,歸納出陸軍工兵部隊成員壓力因應策略之構面,藉以提出更良好的 壓力紓解之因應策略。本研究壓力因應策略之四項構面:1.問題解決,2. 尋求支持,3.理性思考,4.自我調適。 參、壓力因應策略測量 一、COPE量表 Carver、Scheirer與Weintraub(1989)所編製的COPE量表,國人許文 耀(2000)經主成分分析,經斜交轉軸法進行因素旋轉,得到13個固有 值大於1的因素,總解釋變異量為63.33%,共有13種因應型態,分別為: 主動因應、計劃、抑制拮抗活動、限制性的因應、尋求工具性的社會支 28.

(40) 持、正向重釋、成長、接受、否認、信仰、逃避行為、心理逃脫及情緒 的聚焦及發洩。 二、Ways of Coping Questionnaire(WCQ) 因應策略量表最早由Lazarus and Folkman(1984)以100個中年的社 區居民為對象,調查一整年他們面對壓力所採取的行為及思考方式所編 製的Ways of Coping Checklist(WOCC),為測量因應策略使用最早的量表 ,而Ways of Coping Questionnaire(WCQ) 的設計是在調查,個體遇到困 難的壓力時如何因應,對特殊的思考及行為進行評估,將最初WOCC的 項目減少到66題,回答的方式從「是」或「否」轉變成Liker的四點計分 方式從” 從未用過這樣的方法”「0」到”常常使用這樣的方法”「4」,研 究者先實施因素分析,結果產生了八個因素,這八個因素包括了: (一)對抗(confrontive coping) (二)遠離(distancing) (三)自我控制(self-controlling) (四)尋求社會支持(seeking social support) (五)接受責任(accepting responsibility) (六)逃避(escape-avoidance) (七)計劃問題的解決(planful problem solving) (八)正向的再評估(positive reappraisal) 這八個因素是設計去反映「問題焦點」和「情緒焦點」的因應種類; 29.

(41) 問題焦點因應向度包括了:對抗、尋求社會支持、計劃問題的解決;情緒 焦點的因應則包括了:遠離、自我控制、接受責任、逃避及正向的再評估; 這八個向度的內在一致性,Cronbach’s alpha介於0.61到0.79間and (Folkman & Lazarus, 1988)。 WCQ量表是國內外廣泛使用在測量因應的工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因 此本研究以WCQ量表作為參考並結合陸軍工兵部隊特性做部份修改而成 的「軍人壓力因應策略量表」 ,再加上「軍人壓力來源量表」及背景變項編 製成問卷為研究工具。. 第三節 陸軍工兵部隊壓力來源與國軍現行的壓力因應策略 壹、陸軍工兵部隊沿革 工兵為陸軍主要戰鬥支援部隊,具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障礙排除、 設置及災害搶修之多重能力,以促進我軍機動、阻礙敵軍行動、確保我軍 戰力、削弱敵軍戰力,協力主戰兵力,開創有利態勢,速決殲滅敵軍。民 國二十五年四月七日,蔣公蒞臨工兵學校主持開學典禮在訓詞中即明白昭 示工兵部隊其主要的任務及使命: 「工兵為全軍之命脈,必須工具健全然後 攻則能穿山越水、迅赴事機勇往邁進,所向克捷;守則能深溝壑壘,無隙 循,固守堅持,牢不可破;這樣,我們軍隊纔能盡到保國衛民的天職。」 (中華民國陸軍,2011) 。這說明了工兵乃是陸軍中具備勤儉耐勞的精神及 不畏險阻,全力以赴達成任務的堅實部隊。而今日的工兵部隊為能在現代 化戰爭中,執行為友軍開創有利戰場先機,近年來積極規劃籌購各項先進 30.

(42) 工兵裝備,以取代昔日傳統器具,例如M3兩棲機動浮門橋、戰車推進橋、 多功能工兵車、淨水裝備及各項現代化構築工程裝備,除有效支援各項戰 鬥與勤務支援外,更以精湛的技術及嚴謹的態度擔負國家與國防建設工 程,如台北市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佳山計畫、外島之陣地構築及營區整 建等工程;同時遇各地方有嚴重災情發生時,如九二一大地震、娜莉颱風 等災難,工兵部隊更是義不容辭的全力投入協助地方救災、恢復工作,深 獲全民肯定與讚賞。 貳、陸軍工兵部隊壓力來源 陸軍工兵部隊平時任務:為強化戰備整備、戰場經營及擔任重大災害 搶救任務;戰時任務:為達成本島防衛作戰「有效嚇阻、防衛固守」及「灘 岸決勝」之指導,在防衛作戰中,以工兵裝備、技術、兵力支援作戰,扮 演極為重要角色(國防部,2009)。其可提供之戰鬥與勤務支援作業能力如 下: 一、協助設置障礙及指導部隊工事構築、偽裝與陣地編成作業。 二、編組機動阻絕隊,對突入之敵,實施機動阻絕。 三、實施有限度之道路、溝渠及便引道開設作業,具有反資敵作業能力。 由上述可知工兵部隊平時除遂行戰備演訓任務外,遇重大災害時更需 管制人員休假全力執行災害搶救任務,並受外界媒體及各界關心之輿論影 響,其肩負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參、國軍現行的壓力因應策略 31.

(43) 目前軍中的壓力因應策略以心理輔導(體系)為主,以陸軍為例主要 架構為旅級以上單位設立「心理衛生(輔導)中心」 ,北、中、南、東及外 島地區分別設立「地區心理衛生(輔導)中心」 ,針對各類行為偏差的國軍 官兵實施輔導與處裡(陸軍總部,1998) 。現階段心理衛生中心主要的工作 項目為: 一、個案諮商輔導。 二、新進人員心理衛生宣教。 三、心衛宣教暨輔導訪談。 四、問卷訪查。 五、重大個案研討。 六、重大狀況個案輔導反映報告。 七、輔導網絡建構。 八、新訓人員「國軍身心狀況評量表」。 1995年時,國防部為重新架構全軍官兵的心理輔導系統,邀集軍中及 民間各界的學者召開「國軍心理衛生(輔導)組織籌備」會議,至此建立 國軍心理衛生組織以作為預防和處理官兵弟兄的生活適應、壓力紓解等問 題的明確方向,在陸軍「國軍心理衛生(輔導)工作實施計劃」中,明確 律定國軍心理輔導「三級防處」具體執行作法及各項工作流程,完備作業 機制,形成工作重點,發揮維護安全,鞏固戰力之功能(蔡忠達,2005)。 為使輔導成效正確落實,將所有案例人員依「需關懷」程度,分為A級(自 32.

(44) 傷前例、研判具高度自傷傾向) 、B級(突發性情緒失衡、精神疾病、性別 認同障礙、明顯工作壓力、嚴重適應不良、家庭及感情困擾、偏差行為、 虞犯痼疾、智能不足、需高度關懷群) 、C級(新進適應不良、需中度關懷 群、暴力傾向) 、D級(尚需關懷群及評量分項成績高於80分人員)等四種 程度,藉由「教育推廣」、「輔導轉介」、「分級管制」等措施,結合「三級 防處體系」 ,有效協助官兵處理身心問題。而依照各層級組織的運作建立心 輔制度三級架構的概念, 「初級預防」主要是各營、連基層的輔導長負責執 行,促進部隊官兵的健康心理發展。 「二級輔導」是由各個心衛中心的心理 輔導官與心輔老師負責診斷精神情緒異常或是個人與部隊困擾的案件。 「三 級醫療」則以矯治醫療為重點,分別由地區心理衛生中心負責,結合醫療 體系與社會資源支持,主要從事治療性工作,對於情況嚴重之個案實施心 理診斷、危機干預,以控制個案精神穩定(胡正申,2004)。. 33.

(45) 34.

(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主要目的在於描述本研究所採用之方法及程序,全章共分四節描 述,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為研究對象,第三節為研究工具,第四節 為實施程序,第五節為資料處理。.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中主要以背景變項、壓力來源與壓力因應策略作為研究討論之 核心架構,問卷之設計也以此三個構面為問題設計根據,除參閱相關研究 報告與文獻,並根據本研究實際情況調整問卷內容以切合實際需求,最後 根據問卷分析結果討論探究最佳之壓力因應策略,整體架構示意詳如圖3-1 所示。希能了解本地區受訪軍人的背景變項組成,以及不同的個人特質與 其壓力來源、壓力因應策略是否有差異。 背景變項 1.性別 2.年齡 3.階級 4.年資 5.婚姻狀況 6.軍事教育程度. 壓力來源 1.工作環境 2.工作特性 3.工作自主性 4.社會支持. 圖 3-1. 研究架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5. 壓力因應策略 1.問題解決 2.尋求支持 3.理性思考 4.自我調適.

(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陸軍南部軍團54工兵群官、士、兵為研究母群,分別為群部、 2個營級及2個直屬連之軍人共754人,分別以單位內各連隊之人數多寡及不 同階級人員實施分層隨機抽樣300人。本研究之有效樣本人數的分佈情形如 表3-1。 表3-1 研究樣本人數分配表 樣本類別 單位 軍官. 士官. 士兵. 合計. 群部. 14. 4. 0. 18. 群部連. 4. 6. 25. 35. 給水連. 4. 6. 25. 35. 工一營. 6. 10. 90. 106. 橋樑營. 6. 10. 90. 106. 總計. 34. 36. 230. 300.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研究者共計發放300份問卷,二個星期後統計回收數量,共回收300份 問卷,回收率為100﹪,將每一份問卷逐一加以檢視,然後剔除未作答、作 答不完整、規則性作答者計有5份,以下將施測所得的295份樣本的背景特 性詳列於表3-2。. 36.

(48) 表3-2 研究樣本背景特性分析表 背景變項 性別. 類別 1.男 2.女. 人數 242 53. 百分比 82.0 18.0. 年齡. 1.25歲以下 2.26歲-30歲(含) 3.31歲-41歲以上. 206 70 19. 69.8 23.7 6.4. 階級. 1.軍官 2.士官 3.士兵. 34 31 230. 11.5 10.5 78.0. 2 3 1. 婚姻狀況. 1.已婚 2.未婚. 28 267. 9.5 90.5. 2 1. 軍事教育程度. 1.士兵專長班 229 2.士官專長班以上 31 3.軍官分科班以上 35. 77.6 10.6 11.8. 2 3 1. 服務年資. 1.10 年以上 2.1-9 年 3.1 年以下. 6.8 7.1 86.1. 3 2 1. 20 21 254. 順位 1 2 1 2 3. N=295 本研究樣本的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階級、婚姻狀況、軍事教育 程度及服務年資等六項,受試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說明如下: 一、性別:男性佔82.0%(N=242)比例最高,女性比例最低佔18.0%(N=53)。 二、年齡:25歲以下佔69.8%(N=206)比例最高,其次為26至30歲(含)佔23.7% (N=70) ,31歲至41歲以上比例最低佔6.4%(N=19) ,填答者之比率,25 歲以下所佔比列較26至30歲(含)高出三倍。係因部隊士兵人數較士官 及軍官多,故25歲以下之士兵比例較高。 37.

(49) 三、階級:士兵佔78.0%(N=230)比例最高,其次為軍官佔11.5%(N=34), 士官比例最低佔10.5%(N=31)。 四、婚姻狀況:未婚佔90.5%(N=267)比例最高,已婚比例最低佔9.5%(N=28) 。 五、軍事教育程度:已完成士兵專長班比例最高佔77.6%N=229) ,其次為完 成軍官分科班以上佔11.8%(N=35),士官專長班以上比例最低佔10.6% (N=31)。 六、服務年資:1年以下者比例最高佔81.6%(N=254) ,其次為1至9年者佔7.1% (N=21),10年以上者比例最低佔6.8%(N=2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抽樣問卷調查方式進行假設之實證,問卷設計是參考過去學 者的研究結論之問卷,結合陸軍工兵部隊特性做部份修改再加上人口基本 資料編製成之問卷設計發展而成 (詳參附錄一、二) 。問卷涵蓋: 「個人基 本資料」 、 「軍人壓力來源量表」及「軍人壓力因應策略量表」等三大部分, 其中「軍人壓力來源量表」及「軍人壓力因應策略量表」皆採用李克特式 (Likert’s type)的四點量表方式計分。茲分述如下: 一、個人基本資料調查問卷 (一)調查問卷之內容 由於人會因具有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務、階級,以及在單 位組織服務年資的長短關係等因素的存在,其個人在團體互動中,對事 務的認知、角色行為及服從性等各方面的表現則有所差異。依此,本研 38.

(50) 究將軍人具有的背景概分「性別」、「年齡」、「階級」、「婚姻狀況」、「教 育程度」及「年資」等六個構面,以作為軍人之背景變項,供問卷調查 受試樣本之基本資料。 (二)調查問卷之編制 本調查問卷擬編完成後,請 150 名南部地區陸軍工兵部隊成員進行 預試,預試後分析其填答結果,並確認受試者是否了解調查問卷之內容 及敘述後,完成正式的調查問卷。 二、軍人壓力源量表 (一)緣起與內容 問卷「軍人壓力來源」題目的編製參考林玉隆(2006)「壓力來源」 問卷內容為本研究問卷主要問題來源,該量表的題目在研究中顯示問卷 各個構面的 Cronbach’ α值平均約在 0.7 左右,符合本研究的使用需求, 由於本研究調查對象屬於陸軍南部軍團 54 工兵群成員,考量到調查對象 有其獨特性,因此引用的部份題目有必要配合軍中狀況,將發問語句略 做調整,以求問題表達語法貼近本意符合實際工作狀況,除此之外也將 沈銘仁(2004)、何吉郡(2005)的研究問卷當中部份構面相似的題目列入 參考。因此問卷當中壓力來源的四個構面題目除了引用改編自林玉隆 (2006)馬祖南竿地區基層志願軍官工壓力之來源及因應策略之研究題目 為主外,另外加入的題目乃參考改編自、沈銘仁(2004)針對國軍主財人 員工作壓力的研究問卷與何吉郡(2005)研究空軍官校志願役人員的工作 39.

(51) 壓力問卷之研究題目,分別作為本問卷第一部分「軍人壓力來源」中「工 作環境」、「工作特性」、「工作自主性」及「社會支持」等四個構面題目 的主要引用題源,在部分題目的問法方面依照本研究針對陸軍南部軍團 54 工兵群官、士、兵為訪問對象在與指導老師討論後將發問方式做適度 修改,總計 49 題,作答方式採用李克特式(Likert’s type)四點量尺計分 ,凡填答「非常同意」者得 4 分;「同意」者得 3 分;「不同意」者得 2 分; 「非常不同意」者得 1 分,受試者在全量表中得分愈高,表示壓力來 源愈高。 (二)編製過程 本量表擬題完成後,以陸軍南部軍團54工兵群成員計150名軍官進行 預試,依預試所得結果進行量表項目分析(item analysis),計算各題目的 臨界比CR(critical ratio)值及各題目間與總分之相關程度。依據項目分析 結果,選擇臨界比CR值在5.0以上,及與總分相關大於0.363的題目,依 預試情形潤飾部分題幹敘述,形成20題「軍人壓力源」正式量表題目, 項目分析結果如表3-3所示。 表 3-3 軍人壓力源量表-項目分析結果 項. 次題 1 2 3. 目臨 界 比. 我的實際工作份量很重。 我的實際工作時數很長。 為了完成上級交辦任務我常常要延長工作. 40. 8.481 9.197 8.636. 與總分的 相 關 .419 .492 .510.

(52) 表 3-3 軍人壓力源量表-項目分析結果(續)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時間。 我的工作內容之複雜度很高。 我在工作中常常受到打斷或干擾。 在工作中我必須擔負很多責任。 最近幾年我的工作負擔愈來愈重。 在工作中同時面對多個(各級)長官感到無 所適從。 部屬工作流動高,造成我單位工作銜接上的 困擾。 無法準時休假經常造成我的困擾。 職務代理制度無法發揮功能,造成休假品質 降低。 我的工作中有很多事是重複的。 對於工作上發生的事我的意見具有影響力。 我的工作經常把我弄得很累。 我經常感覺工作很忙碌。 工作中我必須應付並解決突發事件。 工作中我必須同時處理許多不同的事。 我會擔心工作中出任何差錯。 退伍後軍中歷練可以幫我很快與社會銜接。 我穿著軍服在街上會感到相當光榮。. 7.906 8.331 8.734 8.403 5.382. .460 .406 .487 .467 .295. 9.628. .513. 7.006 8.503. .423 .461. 7.388 5.377 6.600 9.625 9.022 8.761 7.235 5.322 5.722. .472 .329 .446 .512 .497 .464 .469 .328 .329.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接著再以300位南部地區陸軍工兵部隊成員在量表上的反應進行因素 分析(factor analysis),在本研究中,以主成份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抽取共同因素,保留特徵值(eigenvalue)在1.267以上的共同因 素,再以最大變異法(varimax rotation)進行正交轉軸(orthogonal rotation)。 因素分析結果,共取得四個共同因素,其解釋量總共佔整個量表的變 異量總和之56.035%。分別命名為「工作特性」 、 「工作環境」 、 「工作自主性」 及「社會支持」 。因此,本量表即依據此四個因素,分成四個分量表,題目 41.

(53) 總計20題,以下進一步說明,各因素之題目內容及因素負荷量如表3-4所示。 表 3-4「軍人壓力源量表」-因素分析結果 因 素. 工 作 特 性. 工 作 環 境. 因素 負荷 量. 量表題目 05.我的工作內容之複雜度很高。 03.為了完成上級交辦任務我常 常要延長工作時間。 02.我的實際工作時數很長。 10.最近幾年我的工作負擔愈來 愈重。 06.我在工作中常常受到打斷或 干擾。 01.我的實際工作份量很重。 09.在工作中我必須擔負很多責 任。 41.我會擔心工作中出任何差錯 40.工作中我必須同時處理許多 不同的事。 39.工作中我必須應付並解決突 發事件。 26.我的工作中有很多事是重複 的。 38.我經常感覺工作很忙碌。 35.我的工作經常把我弄得很累。. 特徵 值. 變異 量 百分 比. 累積 變異 量百 分比. .786 .727 .698 .688 4.151. 20.755 20.755. 3,053. 15.265 36.020. 2.222. 11.112 47.132. .669 .654 .631 .729 .725 .685 .622 .569 .538 .418. 工 作 自 主 性. 11.在工作中同時面對多個(各 級)長官感到無所適從。 17.無法準時休假經常造成我的 困擾。 18. 職 務 代 理 制 度 無 法 發 揮 功 能,造成休假品質降低。 16.部屬工作流動高,造成我單位 工作銜接上的困擾。. 42. .796 .752 .65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o convert a string containing floating-point digits to its floating-point value, use the static parseDouble method of the Double class..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pose a model, named as the Interhub Heterogeneous Fleet Routing Problem (IHFRP), to deal with the route design

Abstract -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applying TRIZ theory to construct the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SCM)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 Based o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applying TRIZ theory to construct the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SCM)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1. Based on the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erform a numerical analysis on the thermal effect of shape-stabilized PCM plates as inner linings on the indoor air temperatu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