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次期中考地科解答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次期中考地科解答"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師大附中 100 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二第一次期中考地球科學試題

一、 單一選擇題 (每題 2 分) 1. 下列~分別為地球演變過程中的各階段,請將~依序排出地球形成的演變過程。 生命起源 海中發生爆炸性的演化 地球誕生 生物登上陸地 巧人出現 (A)→→→→ (B)→→→→ (C)→→→→ (D)→→ →→。B 2. 何者是地球同步衛星的特性? (A)12 小時繞行地球一圈 (B)公轉軌道面與地球赤道面平 行 (C)軌道半徑距離地心約 36,000 公里 (D)解析度較繞極軌道衛星佳。B 3. 何者是繞極軌道衛星的特性? (A)軌道面垂直於地球赤道面 (B)又稱為太陽同步衛星 (C)可對特定地區進行全天候監測 (D)多用於監測太陽活動。B 4. 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測量山峰高度時的參考基準面為 (A)參考橢球體 (B)地球兩極半 徑圓球面 (C)地球赤道半徑圓球面 (D)平均海平面。A 5. 下列哪一種測量地表地貌變化之方式,可以同時得到地貌圖與地形圖? (A)衛星空拍照片 (B)飛機航拍照片 (C)飛機空載光達掃描 (D)利用水準儀進行地表普測。C 6. 目前對於板塊移動的實際測量方式及結果為何? (A)板塊移動速率甚慢,目前只是理論上 的推測,無法實際量得 (B)可利用 GPS 長時間觀測量得,板塊移動約每年數公分 (C)可 利用不同日的空拍照片比對量得,每個月約有數公分的位移量 (D)可直接在地表實測,每 天約有數公分之位移量。B 7. 同一經線上的兩地點 A 與 B,兩者的距離為 978 公里,緯度差 8.8,試問地球的半徑為多 少公里?(已知π=3.14) (A)6.21×107 (B)6.37×103 (C)6.47×103 (D)6.11×107 B 8. 下列哪一個示意圖最符合地殼均衡說的假設?B (A) (B) (C) (D) 9. 下列何者不是近六千年來,臺灣進入海退階段的原因? (A)降雨量大 (B)大量開採河床 砂石 (C)海埔新生地的開發 (D)全球海平面高度幾乎未變。B 10. 如右圖所示,水深 4 公里的海洋,海洋地 殼的深度為 6 公里厚,海拔高度為 2 公里 的高原,其大陸地殼厚度約多少公里? (已知大陸地殼的岩石密度為 2.7 公克/ 立方公分,海洋地殼的岩石密度為 2.8 公 克/立方公分,地函的岩石密度為 3.2 公克 /立方公分,海水的密度為 1.0 公克/立方 公分) (A)15 (B)25 (C)35 (D)45 (E)55 (F)65。C

(2)

11. 下列各圖是大地基準面與地下組成物質密度不同的分布示意圖,何者是正確的?(已知圖 中粗黑線表示大地基準面) B (A) (B) (C) (D) 12. 太陽日和恆星日的差異及成因為何? (A)太陽日較恆星日長 4 分鐘,因地球自轉時同時公 轉之故 (B)太陽日較恆星日短 4 分鐘,因地球自轉時同時公轉之故 (C)太陽日較恆星日 長 4 分鐘,因遠方恆星不斷移動之故 (D)太陽日較恆星日短 4 分鐘,因遠方恆星不斷移動 之故。A 13. 一個朔望月的長度約 29.5 天,所以一年中約有 365/29.5 為 12.37 個朔望月,並非恰好 12 個月;在曆法上如何處理此問題? (A)將每個陰曆月的日期稍縮減 (B)每年多零點多個 月,累積數年大於一個月後,則增加一閏月 (C)每年累積增加的日數在數年後以閏年處理 (D)不調整,分別列出陽曆和陰曆日期即可,故兩者日期不見得相同。B 14. 有關地球海水的來源,以下何者是目前較被接受的看法? (A)由原始地球火山活動所釋出 的水氣凝結而成 (B)原始地球形成時就已存在並保留至今 (C)由富含冰的隕石撞擊地球 後,所融化的水積聚而成 (D)由氫氣和氧氣經燃燒作用而形成。A 15. 有關於年的長度設定,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連續兩個冬至的時間間隔定義為回歸年 (B)春分點到下一次春分點的時間差稱為回歸年 (C)回歸年較恆星年長 (D)一回歸年等於 365.2422 日。C 16. 某放射性元素每經過一特定的時間(T1/2),該元素的原子數量即減為原來的一半,T1/2稱為 此元素的半衰期。大約經過幾個半衰期之後,母元素的原子數量和子元素的原子數量比例 為 1:7? (A)一 (B)二 (C)三 (D)四。C 17. 請問下列海洋探測的方式與使用儀器的配合,何者錯誤? (A)海水垂直採樣可使用鹽溫深 儀 (B)人造衛星可以測得海水深度 (C)欲推測洋流的路徑,可使用漂流瓶 (D)我們可使 用海流儀來測量某處洋流的流向與速度。B 18. 舊曆法中曾以 365.25 天為一年,而以平年為 365 天、四年置一閏的方式來調整;但實際上 每一年較精確計算為 365.2422 天。從使用舊曆法起(西元 325 年),持續了一千餘年後, 1582 年時格勒哥里曆做一次調整,而我國至 1912 年才採用新曆法,則我國當時調整的日 期需較 1582 年時差了幾天? (A)0.5 (B)2.5 (C)10 (D)15 天。B 19. 日曆上註明的冬至、夏至的日期,有時各年有所不同,下列有關出現該現象原因的敘述錯 誤的是 (A)日曆上的節氣是按 365.2422 日來確定的 (B)節氣是按恆星年來確定的 (C) 日曆上的曆年是 365 天 (D)日曆上節氣是按回歸年來確定的。B

(3)

20. 參考下圖,圖中哪幾點的重力與海平面的重力相等? (A)甲、丙 (B)丙、丁 (C)乙、丙 (D)乙、戊 (E)甲、丙、戊。C 二、多重選擇題 (每題 2 分,需全部答對才給分) 21. 以下哪些選項會使地球表面各地點與太陽的距離,以及陽光照射的角度不斷變化,致使地 表各地點所接受到的陽光輻射量呈現週期性的變化?(應選三項) (A)地球自轉軸傾角的 變化 (B)地球繞日軌道形狀的變化 (C)地球自轉軸指向的變化 (D)地球表面海洋與陸地 分布的變化 (E)地球表面整體冰量的變化。ABC 22. 參考下圖(一)與下圖(二)選正確敘述(應選三項) (A)圖(一)可以用來說明艾里說 (B)圖(二) 可以用來說明普拉特說 (C)圖(一)可以解釋大陸地殼的平均密度較海洋地殼低 (D)圖(二) 可以解釋地殼越厚,其山根越深 (E)圖(一)可以解釋莫氏不連續面隨地形起伏而改變。ABE 圖(一) 圖(二) 23. 安迪固定在某地觀察日落景象,每一次他都用相機多次曝光後,再將多幅影像疊加起來, 形成一幅日落重複曝光圖。依上述拍攝手法,他在某天拍攝日落景象(左側),經過一段時 間後在原地又拍攝一次,將兩次的日落景象重疊如下圖所示,如果日落的軌跡僅向右方移 動到照片所示的位置(右側)。依據此圖,判斷拍攝的地點與日期為何?(應選二項) (A) 北半球 (B)南半球 (C)赤道 (D)夏至之後、秋分之前 (E)冬至之後、夏至之前 (F)秋分 之後、冬至之前 (G)夏至之後、冬至之前。AE

(4)

三、題組題 (每題 2 分) ※從冰層中鑽探的冰芯,記錄最近四十萬年來大氣溫度與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情形如圖所示,請 利用圖形回答以下問題: 24. 科學家如何利用冰芯得知地球古代氣溫? (A)利用冰芯年輪的寬窄變化 (B)利用冰芯內 的氧同位素 (C)利用冰芯內的氣泡 (D)利用冰芯內的化石。B 25. 科學家如何得知古代二氧化碳濃度? (A)利用冰芯年輪的寬窄變化 (B)利用冰芯內的氧 同位素 (C) 利用冰芯內的氣泡 (D)利用冰芯內的化石。C 26. 目前地球處於間冰期,與現在情況相類似的上次間冰期大約是發生在 (A)五萬年前 (B) 十二萬五千年前 (C)二十二萬五千年前 (D)三十二萬五千年前。B 27. 圖中顯示大氣溫度與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趨勢相同,以下有關二氧化碳對地球氣候影響的 敘述,何者正確? (A)吸收來自地表的紅外線輻射造成溫室效應 (B)吸收來自地表的紫 外線輻射造成溫室效應 (C)吸收來自太陽的紅外線輻射造成溫室效應 (D)吸收來自太陽 的紫外線造成溫室效應。A ※觀測海洋表層海水顏色可得知不少有用的訊息,現在除了海洋研究船進行觀測外,亦利用人 造衛星進行觀測。 28. 一般而言,海水若呈深藍色,可能表示 (A)海水較乾淨,含浮游生物及懸浮物質少 (B) 海中某些藻類大量繁殖 (C)海面富含浮游生物,為生產力高的海域 (D)大量泥沙由河流 帶入海域。A 29. 承上題,若要觀測大範圍海面之水色變化,較有效之觀測方式為 (A)利用大量研究人員於 岸邊以望遠鏡觀測 (B)以多艘海洋研究船出海至各海域實測 (C)利用人造衛星觀測 (D) 大量於海面放置浮標進行觀測。C 30. 海洋水色之觀測結果,也可應用於聖嬰現象,下列哪一海域為聖嬰現象最重要之指標觀測 海域? (A)東太平洋秘魯海域 (B)臺灣東岸黑潮海域 (C)西太平洋紐西蘭以南高緯海域 (D)西太平洋美國、加拿大間海域。A 31. 承上題,觀測此海域時,海洋水色的哪一項指標可做為聖嬰現象可能已發生之參考? (A) 海水局部呈紅色 (B)海面懸浮泥沙數量大增 (C)海面偏黃綠色 (D)海面葉綠素濃度降低。 D ※下圖左邊所示為圖例,右邊為某地地層未倒轉的垂直柱狀圖,其中至代表形成地層至 的成岩作用。依據下圖,回答以下各題。

(5)

32. 三葉蟲、恐龍、大型哺乳類動物分別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動物。根據地層 柱狀圖中的化石紀錄來推論,乙斷層最可能發生於下列哪一個年代? (A)原生代前期 (B) 古生代前期 (C)中生代前期 (D)新生代前期。D 33. 此地的地質事件或作用發生的先後順序為何? (A)甲丁乙丙 (B)甲丁 丙乙 (C)甲丁丙乙 (D)甲丁乙丙。A 34.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鄰近甲岩脈的岩石,可能會因岩漿侵入的高溫而發生變質作用 (B)丙侵蝕面比丁侵蝕面更早形成 (C)甲岩脈大都也屬沉積岩 (D)乙斷層是正斷層。A ※下圖為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最近一萬年期間隆起量,根據此圖回答下列問題: 35. 此區隆起的原因是 (A)板塊擠壓,造山運動,地殼隆起 (B)冰川融化,海水面上升 (C)冰川融化,壓力減小,地殼上升 (D)以上皆非。C 36. 由圖得知,最大上升處平均一年地殼約上升多少公分?(A)1 (B)2 (C)3 (D)4 公分。A 37. 設此區一萬年來融化速度固定,求此區一萬年最多已融化了多厚的冰層?(冰的密度 0.9 公克/立方公分;地函的密度 3.3 公克/立方公分) (A)370 (B)270 (C)1100 (D)100 公 尺。A 38. 像這樣的運動可以證明哪一學說? (A)板塊學說 (B)地殼均衡 (C)疊積定律 (D)均變 說。B ※閱讀此段文章,回答下列相關問題: 遙測技術結合了太空科技與電腦資料處理,是近代監測地球環境的利器。所謂遙測是利用

(6)

不同波段的聲波或電磁波(包括光波、雷達波等),去探測遠方物體的性質,但是並不與該物 體接觸的技術。地球上任何物體,例如水體、森林、土壤、道路等等都有各自不同頻率的反射 電磁波,所以只要能研發出靈敏的感應儀器,由飛機或人造衛星帶到空中接收或感應這些由各 種不同物體發出的電磁波,再將電磁波轉換為數位形式的訊號或感光底片的影像,就能分析地 面物的空間分布。利用人造衛星作為遙測工具,能快速且精確的取得廣大地面各種資源訊息, 同時再配合電腦科技,遙測技術成為今後監測地球資源開發與地圖製作的最佳利器。 39. 下列哪一種資料是經由遙測技術繪製? (A)透視圖 (B)垂直剖面圖 (C)地面天氣圖 (D)航照圖。D 40. 遙測是利用何種原理來探知地面的物體? (A)不同波段聲波 (B)不同波段的電磁波 (C) 觀測物體顏色 (D)現場調查。B 41. 遙測技術中所謂「載具」,是指 (A)感應儀器 (B)光波、聲波、雷達波 (C)飛機、人造衛 星等 (D)感光底片。C 42. 衛星遙測資料繪製的紅外線彩色影像圖,森林是深紅色,水體(河流、湖泊、海洋)為黑 色或深藍色,都市、道路、裸露地為偏向白色的灰色,這是因為 (A)衛星高度較高,看到 物體的顏色異於地面觀測 (B)秋天時森林樹葉變紅,顯示該圖能呈現季節的變化 (C)套 色時使用對比色,易於判讀 (D)高空紫外線太強,干擾影像的顏色。C ※參考下側地球繞太陽公轉軌道示意圖(未按比例繪製): 43. 圖中為正午時刻者包括 (A)○1 和○3 (B)○2 和○3 (C)○1 和○2 (D)○1 ○2 ○3 均是。B 44. 由位置○3 至隔日的地球位置○1 的間隔時間為 (A)一太陽日 (B)一恆星日 (C)一朔望月 (D)一恆星月。B ※下圖表某地太陽的周日運動,請依圖回答下列問題: 45. 此地的緯度應為 (A)北緯 66.5 度 (B)北緯 23.5 度 (C)赤道 (D)南緯 23.5 度 (E)南緯 66.5 度。B 46. 本日應為哪一節氣? (A)春分或秋分 (B)夏至 (C)冬至。A

(7)

47. 此日北回歸線上的居民,晝夜長短情形如何? (A)晝長夜短 (B)晝短夜長 (C)晝夜等長 (D)晝長夜長 (E)晝短夜短。C 48. 如果地球的自轉軸傾斜角由 23.5 度,改變為 47 度,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回歸線的位 置會改變為南北緯 47 度 (B)各地的四季變化會更明顯 (C)不會有永晝或永夜的現象發生 了 (D)赤道的每一天都是晝夜等長。C ※下圖為台灣地區夏至、春分或秋分、冬至四天中,太陽在天空中的視運動軌跡 49. 西元 2012 年 1 月 1 日,清晨的太陽會從哪一方位升起? (A)東偏南約 20 (B)東偏南約 30 (C)東偏北約 20 (D)東偏北約 30 (E)正東。A 50. 許多人都看過夕陽西沉的情景,你可曾留意太陽西沉的方位?臺灣冬天和夏天的落日方位, 若只考慮哪一個較為偏南或偏北,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兩者的落日方位均相同 (B) 夏天的落日方位比冬天偏南 (C)冬天的落日方位比夏天偏南 (D)因冬天的落日方位每天 都不相同,故無法與夏天比較。C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導波模的縱向相位常數為實數,場沿縱向是等幅 行進波,其波阻抗為實數即電阻性,截止模的縱

(wave vector)」,記做k,其大小就是波的相位 常數k,其方向就是波的傳播方向。它的三個座標

z 方波是一週期波,其正及負峰值 存在的時間長度一樣,而兩者是 交互出現,如圖5-14所示。對一

A light beam incident on a small circular aperture becomes diffracted and its light intensity pattern after passing through the aperture is a diffraction pattern with circular

 在 1855 年英國科學家 Lord Rayleigh 於地震研 究領域就發現了表面聲波的存在,此後則將此現象 運用於地震研究上,此表面波亦被稱為 Rayleigh wave ;直到 1965

進行參考 使用兩個 T-BERD/MTS 2000 平臺與一個 OTDR 模組,其中包括雷

是以法國物理學家 Augustin Fresnel 命名的。.

double-slit experiment is a phenomenon which is impossible, absolutely impossible to explain in any classical way, and.. which has in it the heart of quantum mechani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