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巴宇陀大師的生平和貢獻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二、巴宇陀大師的生平和貢獻 "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泰國禪修老師參訪記(5)

帕巴冉法師談禪修

林崇安

(內觀雜誌,64 期,pp.7-10,2009.01)

一、前言

今(2008)年八月,我們一行十五人到泰國參訪禪修老師,並順 便參觀寺院和名勝古蹟。於二十一日一早參訪佛統府的康懇長老和甘 澎老師後,下午順道參觀了高達 127 公尺的大佛塔、泰國蠟像博物館 和大佛公園。大佛公園內 16 公尺高的「行走之佛」以及具有 1418 個 大理石碑的巴利三藏館,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景點。參觀完公園已近 黃昏,接著坐車前往附近的智舍森林寺(Nyanavesakavan)。此寺位於 佛統府的 Sam Phran 縣內,是泰國近期最德高望重的巴宇陀大師的駐 錫之處。此寺建築幽雅,是一個傳授戒、定、慧的道場,內有「戒壇」。 巴宇陀大師年事已高,臥病療養中,因而我們只拜見了他的大弟子帕 巴冉法師。以下先介紹巴宇陀大師的生平和禪修思想。

二、巴宇陀大師的生平和貢獻

巴宇德‧巴宇陀長老(Prayudh Payutto),1938 年生於泰國中部素 攀武里府,從小多病,十三歲時出家為沙彌,開始學習巴利佛經和內 觀禪修,而後到曼谷的帕琵連寺繼續學習,二十三歲時完成巴利佛經 的最高學業,接著由泰王護持,受戒成為比丘(最近二百年間,只有 四位沙彌獲此殊榮),1962 年獲得曼谷 MCU 大學的佛學學士學位,

接著巴宇陀長老在 MCU 大學工作了十年。1973 年就任帕琵連寺的代 理方丈,三年後辭職,專心獻身於佛學,著作等身,內容除佛法外,

廣及現代醫學倫理、科學、經濟、政治、環保等,對政府和民間甚具 影響力。泰王近期贈給巴宇陀長老的封號有「法藏」(1993 年)、「梵 功德莊嚴」(2004 年)。

(2)

2

1994 年,巴宇陀長老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和平教育獎」。 他將整個獎金捐贈給泰國教育部,成立「法藏和平教育基金會」。2005 年,泰國的世界佛教大學授予「最突出的學者」,被認為是上座佛教 的宗師。到 2008 年為止,巴宇陀長老已經獲得國內外十五個榮譽博 士學位。

在巴宇陀長老的一生中,以熟練巴利佛經做基礎,有效地逐字引 用巴利佛經和相關的論典,成立自己的主張,駁斥並糾正所有不當的 誤解。巴宇陀長老的《佛法》一書,被認為是當今佛教的權威著作,

書中引經據典,第一部份釐清佛法的義理,第二部份詳述佛法的中道 實踐,此中完整地教導八聖道。此書 1971 年第一版是 206 頁,1982 年第二版有 1145 頁,被選為泰國最重要的百書之一。此書的一些章 節已經翻譯為英文,例如,《正念》、《善惡與超越》、《緣起》。

巴宇陀長老目前是佛統府智舍森林寺的方丈(1994 年起),帕巴 冉法師是這寺院的當家。

三、帕巴冉法師談禪修

我們抵達巴宇陀大師的智舍森林寺時,已是夜幕低垂,但是依稀 可以看出環境寬敞,景色幽雅。由大仁法師帶路,找到當家帕巴冉法 師。在寺院的會客室,我們請帕巴冉法師簡要地開示如何修行。帕巴 冉法師說:

「禪修者平時要多多聽聞佛法和思考佛法的義理。

有了這基礎後,個人修行時,內心將有五個階段的生起。

第一個階段是對法義的了知生起「歡欣」;

第二個階段是進一步的生起「喜悅」;

第三個階段是身心的粗重消失而生起「身輕安」;

第四個階段是身上生起「快樂的感受」;

第五個階段是遠離勞倦而生起「定」。

心定以後才能體證真理,如實知見四聖諦。

所以,禪修者獲得這五階段後,安住於正念和正定,進而滅除煩 惱,證得涅槃。」

此處帕巴冉法師所開示的,便是依據南傳的巴利佛經,這一段落相當

(3)

3

於北傳《集異門足論》中所說的「五解脫處」中的第四解脫處:

「五解脫處者,云何為五?(1)具壽當知!若諸苾芻、苾芻尼 等,或有大師為說法要,或有隨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為說法 要。……(2)……能以大音聲讀誦隨曾所聞究竟法要。……(3)

復……能為他廣說開示隨曾所聞究竟法要。……(4)……能獨 處寂靜,思惟、籌量、觀察隨曾所聞究竟法要所有義趣。……由 正了知,若法、若義,便發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 輕安」,身輕安故「受樂」,受樂故「心定」,心定故「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故生「厭」,厭故能「離」,離故得「解脫」。是諸苾芻、

苾芻尼等安住此處,念未住者能住「正念」,心未定者能住「正 定」,漏未盡者「能盡諸漏」……(5)……能善取隨一定相,於 彼定相能善思惟,又善了知,復善通達。……」

依據此論的解說,禪修者為了獲得解脫,要先了知「法」和「義」, 因而內心發起「欣」,達到上品的欣時,轉稱為「喜」。心喜之後,斷 除身心的粗重,身心有堪能,身心細滑,身心輕軟,身心離蓋,身心 無疲倦,得到「身輕安」;進而身樂、心受妙喜,稱做「受樂」。由於 受樂而遠離勞倦,因而心住、等住、近住、一趣,得三摩地,稱做「心 定」。心定之後,如實知見苦、集、滅、道,稱做「如實知見」。如實 知見後,於身心五蘊便生厭毀、違逆而住,稱做「厭」。而後於貪瞋 癡三不善根,令漸缺減,稱做「離」。最後便於貪瞋癡等,心得解脫,

稱做「解脫」。可以看出,整個修行是由了知「法」和「義」開始,

經過中間「欣」、「喜」、「身輕安」、「受樂」、「心定」的五個階段,而 後才能達成「厭」、「離」、「解脫」的結果。整個修行次第,條理分明,

依此次第,念未住者能住「正念」,心未定者能住「正定」,漏未盡者

「能盡諸漏」。這是帕巴冉法師所要闡述的。於禪修中注重「正念」,

這也是傳承自巴宇陀大師的教導,在《正念》一書中,巴宇陀大師指 出「正念」在「寂止」和「內觀」分別執行重要的任務,他說:

在「寂止」時,正念使心緊固在心的對象,或者使心抓著對象,

簡單地為了使心集中於對象,堅定不移,並牢固地抓著它,完全 不動地平靜,避免分心和浮動。一旦心能夠在某種程度上牢固 地、堅定在對象,變成不間斷地和對象成為一個,這個狀態稱為

(4)

4

「三摩地」,并且顯示達成「寂止」。

在「內觀」時,正念以相似的方式,注意於對象並把它握在心中,

或者將心維持在對象上。然而,在這情況下,其目的是把對象放 在心上,以慧根來檢驗和審查。你握住對象是為了讓智慧調查和 分析它,是使用穩固和穩定的心作為實驗室。

「寂止」的實踐,是像用繩索栓一頭年青的野公牛到一根柱子。

牠所能做的是繞著所綁的柱子旋轉,最終牠的野性消退了,牠溫 順地躺在柱腳下。這裡,心可以比作「年青的野公牛」,禪修的 對象比作「柱子」,正念比作「繩索」。

「內觀」的實踐,可以比作將一個標本固定在一平面上,為了使 隨後的檢驗順利地精確進行。這裡,將標本固定的手段可以比作

「正念」,標本可以比作「禪修的對象」,平面可以比作「穩定的 心」,檢驗可以比作「智慧」。

上面的論述,詳細分出「正念」在寂止和內觀中的功用和區別,釐清 這些差異便是正規寺院教學的特色。

四、結語

在智舍森林寺的會客室,我們聽完帕巴冉法師簡短而重要的修行 開示後,可以感覺到,巴宇陀大師和帕巴冉法師所傳授的便是寺院式 的正規修行次第,講究義理和實踐的漸次深入,這是傳統教學的特 色,所修的要以巴利經文做依據。由於時間已晚,我們接著請回十幾 本巴宇陀大師的英文書《生活法規》(A Constitution for Living),便向 帕巴冉法師告辭,離開智舍森林寺,坐車往市區用晚齋,而後回到舊 機場附近的旅館過夜,圓滿結束這一天的參訪。

(作者簡介:國立中央大學退休教授,目前於圓光、法光佛研所、內觀教育禪林 等傳授佛學課程、止觀禪修和因明辯經,餘見網站:www.insights.org.tw)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立命館宇治中學的參訪行程外,在京都我們參觀了京都御所、二條城、清水寺、二

一九九○年十一月十五 日赴紐約莊嚴寺禮佛,並參 拜千蓮台李炳南老居士、周 宣德老居士和夫人,沈夫人

(二) 團體報名:每一隊請選出一位隊長和一位帶隊老師或 家長,請隊長先行至報名系統中創建隊伍後,將隊伍

我們入境的第二天清晨,趕著參訪檳城極樂寺,知客禪生法師熱 情招待我們,介紹歷任住持方丈及祖堂,在行進間看到一棟尚未竣工

在下午茶時刻,小潘一見到司馬特老師,就把當天參訪的過程巨細靡遺地

陳佳萍老師 1.謝謝侯導演帶領我們學習訪談和錄影,因為之前的班級調整教學 順序後學習更順暢,所以就先訪談再賞析,但因為學生沒有訪談經

今天下午跟宏崙的師長共同研 修學習共同體的理念與實務,從 現場老師的回饋與互動,我又有 一些新的體悟與發現。參與教專 第十年、學習共同體和分組合作

三、 「攝影競賽」採個人參賽,每人參賽作品以一件為原則, 「國小組」 、 「國中 組」、「高中組」的參賽者可加一名指導老師,每位指導老師至多指導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