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跳繩訓練對國小學童體 適能的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二、跳繩訓練對國小學童體 適能的影響"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伍章 討論與結論

本章將就第肆章之研究結果與國內外相關之文獻加以綜合比較,內容分為以下三個 部份加以討論:一、跳繩訓練對國小學童骨質密度的影響。二、跳繩訓練對國小學童體 適能的影響。三、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跳繩訓練對國小學童骨質密度的影響

依本研究結果發現,十六週的跳繩訓練對學童跟骨骨質密度的影響如下:在組內

(表 4-2-1),跳繩組訓練後跟骨的骨質密度高於訓練前,且達顯著水準(p<.05);而 控制組前後測也達顯著(p<.05)。在組間 (表 4-3-1),比較控制組與跳繩組後測跟骨 的骨質密度,結果顯示,訓練之前二組跟骨的骨質密度並無顯著差異,但在經過十六週 的訓練之後,跳繩組跟骨的骨質密度顯著高於控制組(p<.05)

其中,控制組雖未實施訓練,但由於正處骨質的成長期,且經由平日的身體活動及 體育課的實施,因此其跟骨質密度有顯著的增加;但就增加的幅度方面而言,其增加的 幅度小於跳繩組,後測成績也顯示,跳繩組的骨質密度顯著高於控制組。因此,本研究 結果証明了跳繩訓練,對於增進學童的骨質密度而言,確實能產生正面的效果。

此結果也與其他類似的研究一致,Johannsen 等(2003)針對兒童,進行每天 25 下、每週五天、高度 45 公分的木箱跳躍運動,經過運動介入 12 週後,測量兩組的骨量。

研究結果指出:運動組在全身及腳部骨量都高於對照組。

Frost(1986)指出,為了提昇骨質密度,骨骼必須承受達到物理性負荷的最低閾 值,即所謂壓力刺激的最低閾值理論(minimum effective strain stimulus,簡稱 MESS)。Lanyon, Rubin, & Baust(1986)也指出,物理性的負荷如果要提升造骨效益

(osteogenic effect),所從事的運動必須具備支撐體重、高撞擊性、每天反覆、持 續時間短且具有部位的特殊性等特性。這是因為高衝擊性的運動會產生較大的骨骼形 變,而此形變會對網狀組織的骨細胞產生水柱壓力差,這些壓力進而產生剪力,此力量 將會直接作用於造骨細胞上,促進造骨細胞的活性,促使骨質增生。

(2)

黃竹中(2006)針對 9 至 11 歲的兒童為對象,探討跳躍訓練對於男童骨骼發展的 影響。其研究將男童分成籃球、跳繩與控制組,接受每週三天、每次 40 分鐘的訓練,

經過 12 週的訓練之後,比較其骨長度、骨質密度與骨量的變化。研究結果指出:跳繩 組在脛骨長度、脛骨骨質密度、全身骨量都顯著高於控制組。

Heinonen 等(1996)將衝擊量較高的動作,編成 20 分鐘的有氧運動和階梯運動,

並以 98 位 35 至 45 歲停經前、坐式生活的女性為受試者,進行每週 3 次、為期 18 個月 的訓練。研究結果指出:運動組的下肢骨質密度有顯著增加,其中髖部、股骨、脛骨和 跟骨的骨質密度增加量隨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研究發現在下肢愈末稍處骨質密度的 增加量愈大,因為跳躍動作最高的衝擊部位在足後跟,然後依續是腳踝、膝蓋和髖部。

因此,此現象也符合骨骼對於承受愈大衝擊的部位,就相對產生愈大的反應之理論。

這也說明了運動訓練對骨質密度的影響,存在著運動部位的「特殊性」。所謂的特 殊性即指,運動並非對全身的骨質密度都會有改善的效果,只有在承重較重、負荷較多 或受衝擊較大的部位,其骨質密度才會有顯著的增加;而未受到負荷或衝擊的部位,其 骨質密度並不會改善。此外,受負荷或衝擊愈大的部位,其骨質密度的增加也顯著。

本研究採用的跳繩訓練,而受衝擊最大的部位為足後跟,故跟骨的骨質密度在訓練後有 顯著的增加。

(3)

第二節 跳繩訓練對國小學童體適能的影響

一、身體質量指數

依本研究結果發現,十六週的跳繩訓練對學童身體質量指數的影響如下:在組內(表 4-2-2),不論控制組與跳繩組,其身體質量指數前後測值,均未有顯著性的差異;在組 間(表 4-3-2),控制組與跳繩組之間也未有顯著性的差異,這顯示出跳繩訓練對於身體 質量指數,並無顯著的效果。

此結果與其他研究一致,沈樹林(2000)針對中、低年級學童的研究結果顯示,跳 繩運動對於身體質量指數並無明顯的影響效果。吳義弘(2006)針對五年級男童,進行 十二週,不同頻率的跳繩訓練中也指出,在經十二週的訓練後,各組的身體質量指數並 無顯著差異。這可能是因為學童正處於成長期,身高、體重均會隨著時間而增長。再者,

受試者的身體質量指數均在標準的區間內,故在身體質量指數方面不易有顯著差異。

二、體前彎

本研究以體前彎成績代表學童身體的柔軟度,十六週的跳繩訓練對學童體前彎成績 的影響如下:在組內(表 4-2-3),不論控制組與跳繩組,其體前彎前後測值,均未有顯 著性的差異;在組間(表 4-3-3),控制組與跳繩組之間也未有顯著性的差異,這顯示出 跳繩訓練對於改善軟柔度,並沒有顯著的效果。

此結果與其他研究一致,林貴福、盧淑雲(1998)即指出,柔軟性的發展要遵照超 伸展原則實施訓練,利用訓練刺激干擾恆定狀態,產生新的適應,並透過規律的伸展運 動,可促使身體增加伸展能力的反應。在沈建國、黃榮松(2001)的研究中,以國小女 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每週五天、每次40分鐘跳繩訓練對體適能的影響。研究結果指出:

跳繩訓練對於增進瞬發力、腹肌耐力及心肺耐力等方面有達顯著差異,在柔軟度方面則 無顯著效果。

而本研究所採用之跳繩訓練,由於並未著重在下背部的伸展,雖在訓練前後都有實 施伸展操,但由於並非主要的訓練項目,所以其時間與強度相對較少,因此對於改善身

(4)

體柔軟度,不易達到顯著的效果。

三、立定跳遠

本研究以立定跳遠成績代表學童的瞬發力,十六週的跳繩訓練對學童立定跳遠成績 的影響如下:在組內(表 4-2-4),跳繩組立定跳遠成績有進步但未達顯著差異,而控制 組則些微退步,也未達顯著性的差異;在組間(表 4-3-4),跳繩組成績高於控制組,但 未達顯著,顯示本研究的跳繩訓練對於改善學童的瞬發力有幫助。

根據吳義弘(2006)的研究顯示,只要每週實施三次以上的跳繩訓練,即能改善學 童下肢的瞬發力,增進立定跳遠的成績。而在沈樹林(2000)研究中,以二、三、四年 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經十週的跳繩教學活動。研究結果也指出:跳繩訓練能改善學童的 心肺耐力、肌力、柔軟度與肌耐力。

跳繩訓練屬於下肢跳躍性的訓練,對於下肢肌肉的爆發力有一定的增強效果,雖然 研究中跳繩組的立定跳遠成績進步的幅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但與控制組相較起來,

跳繩組進步的幅度相對較多,故跳繩訓練對於增進下肢爆發力也俱有一定的效果。

四、仰臥起坐

本研究以仰臥起坐成績代表學童的肌耐力,十六週的跳繩訓練對學童仰臥起坐成績 的影響如下:在組內(表 4-2-5),不論控制組與跳繩組,其體前彎前後測值,均未有顯 著性的差異;在組間(表 4-3-5),控制組與跳繩組之間也未有顯著性的差異,這顯示出 跳繩訓練對於改善肌耐力,並沒有顯著的效果。

雖然沈樹林(2000)、沈建國等(2001)的研究顯示,跳繩訓練對於改善學童的肌 耐力是有顯著的效果。但另一方面,吳義弘(2006)的研究顯示跳繩訓練對於改善腹部 的肌耐力並無顯著的效果。馮道正(2006)的研究中,針對九年級學生進行每週三次為 期十週的跳繩訓練,研究結果也指出:跳繩訓練對於改善肌耐力的效果不顯著。

此外,鄭俊傑(1994)也曾經提出腹部肌耐力可能是因為長期而規律的運動,促使 體內脂肪百分比降低而提昇,本研究跳繩組僅訓練十六週,其體脂肪的比率可能並未明

(5)

顯下降。所以,推究造成本研究結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跳繩訓練,最主要鍛練的 部位為下肢,對於腹部的肌力訓練的強度相對較小,因此,對於改善腹部肌耐力的效果 並不明顯;再者訓練的時間僅維持十六週,若將訓練時間延長至一年以上,或許會有不 一樣的結果。

五、八百公尺跑走

本研究以八百公尺跑走成績代表學童的心肺耐力,十六週的跳繩訓練對學童八百公 尺跑走成績的影響如下:在組內(表 4-2-6),跳繩組經訓練後,八百公尺跑走成績優於 訓練前,且達顯著水準(p<.05);而控制組進步也達顯著。在組間(表 4-3-6),比較 控制組與跳繩組八百公尺跑走後測成績,結果顯示,訓練之前二組的成績並無顯著差 異,但在經過十六週的訓練之後,跳繩組進步的幅度大於控制組,成績顯著高於控制組

(p<.05)。因此,本研究結果証明了跳繩訓練,對於增進學童的心肺耐力,確實能產 生正面的效果。

此結果與其他多數的研究一致,多數研究都指出,每週只要有三次以上的有氧訓 練,就能增進心肺耐力。劉立宇(1995)的研究認為:國小學童只要每週運動頻率在三 天以上,心肺耐力方面就有顯著進步,五天以上效果更佳。謝幸珠與蔡忻林(1996)指 出每週三次的有氧舞蹈訓練,對心肺耐力有所幫助。而控制組成績進步達顯著的原因,

有可能是因為,學生經由一般體育課提昇體能的結果。

美國運動醫學會(2000)即指出:有氧適能是心肺功能的重要指標,也是身體工作 的能力。一個有氧能力好的人,能提高最大攝氧量,增加氧的利用率,使心臟、肺臟、

血管能傳送更多的氧氣到身體的組織,產生更多能量供給身體活動及創造之用,而不會 使疲勞提早出現。而透過有規律、適當強度、較長持續時間的運動,如:走路、跳舞、

跳繩、騎腳踏車、游泳、溜冰及爬階梯等,可有效提升心肺耐力的功能。

此外,在吳義弘(2006)、馮道正(2007)的研究中也指出:每週只要從事三天以 上的跳繩訓練,對提昇學童的心肺耐力有顯著的效果。因此,綜合上述,跳繩訓練對於 改善心肺耐力的效果顯然是可以預期的,並且符合本研究的假設。

(6)

第三節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跳繩訓練對學童骨質密度與體適能的影響,根據研究結果之 分析與討論,歸納以下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一)十六週的跳繩訓練對於改善學童跟骨的骨質密度有顯著的效果。

(二)十六週的跳繩訓練對於改善學童體適能的效果並不相同,以改善心肺耐力的效 果較為顯著。

二、建議

(一)跳繩運動所需器材簡便,且不受場地、氣候等因素影響,對於正值發展期的學 童而言,不但能增進其骨質,也能改善其體適能,為值得推廣之運動。

(二)為排除性別上的差異,本研究僅以男童為對象,未來可再將研究的範圍再擴大 至女童,並進一步比較訓練的效果是否有性別上的差異。

(三)後續研究可再進一步探討不同強度或頻率的跳繩訓練,對於骨質密度及體適能 是否有不同的影響,以了解跳繩訓練對骨骼發展及體適能的成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八、全期訓練時數四百五十小時以下之訓練班次,於開(參)訓日起三

01 綜合機械 3 陳俊嘉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中區職業訓練 中心.. 01 綜合機械 4 王仲丞

110年度第3梯次自辦職前訓練考生達口試資格公告

37-1 造園景觀(成人組) 黃泰源 5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中區職業訓練中心. 37-1 造園景觀(成人組) 巫宗雨

Valpar 8 模擬組合訓練 (Valpar Component Work Sample#8.

(3) TTQS 是針對機構進行評鑑,而非訓練班別,由於同一個機構 所辦理的不同訓練班別品質不盡相同,故 TTQS

表肆 表肆.34.是否接受過職前訓練 是否接受過職前訓練 是否接受過職前訓練 是否接受過職前訓練統計表 統計表 統計表 統計表(標竿調查 標竿調查

達成效益:本部持續推動多元類別之 職前訓練,運用自有場地、設備、師 資,並結合地方政府公、民營訓練單 位,辦理多元訓練職類課程,並視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