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第四號交響曲》版本及詮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五章《第四號交響曲》版本及詮釋研究 "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第四號交響曲》版本及詮釋研究

第一節 創作背景

創作此首交響曲時已經五十歲,一八七四年一月二日布魯克納開始著手寫作

此首《第四號交響曲》,之前他已經完成了五首交響曲,包括第一號交響曲

到第三號交響曲,以及之前練習的兩首作品第○號和第○○號交響曲,此時

他正好是已經完成《第二號交響曲》兩日以後。但他在一八七八年至一八八

0 年間改寫了這首樂曲,當時增加了詼諧曲樂章,就是現在所使用的總譜。

第三號、第四號、第七號是在他生前就出版的三首交響曲,而第四號是他創

造歷程中的一個頂點和轉捩點,也是最出名最受歡迎的一首。

《第四號交響曲》是布魯克納九首交響曲中最著名的一首,也是唯一一首有

標題的交響曲《浪漫交響曲》。布魯克納所謂的浪漫,也就是熱衷執著一切

的精神,以深切的感情表現出森林裡的浪漫。他除了親自提上標題「浪漫」

之外,在第一樂章還有提到森林中的鳥鳴。第一樂章是對森林的嚮往和崇尚

自然之美,以及接觸大自然之後的歡愉美夢。第二樂章是說他如何在森林中

尋求慰藉,就像是在森林裡漫步。第三樂章是說在森林中狩獵的歡呼及歌頌

人生的歡樂,第四樂章則是面臨不斷出現的恐懼及最終得到的安詳。整首交

(2)

響曲由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貫穿全曲,之後在最終樂章得到信仰的證實。

馬勒就曾對布魯克納第四號交響曲評論為是「上帝與愚人的狡詐混合」,這

句話正好說明了布魯克納的性格與他的音樂間的關係,堅信崇高的上帝,使

得對信仰的追尋者,大概也只能以無知或愚昧方式方可接近於它。

本曲是在一八七四年一月二日開始著手寫作的,在七日時就已打好總譜的底

稿,二十四日完成第一樂章的草稿,一月三十一日至二月二十一日將近一個

月的期間完成此樂章的管絃樂法配置,三月二十六日進行細部的修改。第二

樂章是在四月十日至六月七日為止完成,第三樂章是從六月十三日至七月二

十五日間完稿,第四樂章是在七月三十日至八月三十一日之間譜寫未完成全

部的管絃樂法編曲。九月一日之後進行第二樂章以後的修改及管絃樂法編

曲,也重新審定完成的第一樂章,最後在十一月二十二日晚上八點三十分完

成全曲的管絃樂總譜,也就是所謂的第一稿。

15

但是布魯克納一直覺得這首《第四號交響曲》是需要再修改的,於是他在一

八七年的一月十八日起,著手進行改訂的工作,六月二十五日時完成第一樂

(3)

十日止布魯克納將第四樂章大幅修改,幾乎完成了一個新的樂曲。這個新改

訂的終樂章,後來在諾瓦克校訂的全集版中被當作補卷出版。

16

最後才改第

三樂章,可是此一樂章改訂的結果居然與第一稿完全不同,變成了另一首詼

諧曲稱之為《狩獵詼諧曲》。整個修改的過程自一月中到十一月中,歷經了

十一個月終於完成,但已經是一首近乎全新的樂曲,一般來說鮮少有人演奏

這個一八七八年完稿的這個版本,最多只加上補卷的終樂章。

追求幾近完美的布魯克納,之後在一八八 0 年的六月五日又完成了另一次以

第四樂章為主的大幅修改,現今一般被拿來演奏的版本就是以此為多。這個

版本是將一八七八年修改過第一稿的第一和第二樂章,及改作的第三樂章

《狩獵詼諧曲》,再加上一八八 0 年完成的這個第四樂章,合起來就是最為

人所知的《第四號交響曲》。

17

一八八一年二月二十日的初演,是由韓斯李希特(Hans Richter,1843~1916)

指揮維也納愛樂管絃樂團,當時所用的版本是 1878 / 80 年稿。

18

十二月十日

在喀斯魯(Karlsruhe)由墨特爾(Felix Mottl,1856~1911)指揮的再演,布

魯克納也有在譜上作一些小小的修改,但那應是為配合演出及樂團所作的變

16 完成於 1878 年,也稱之為 1878 年稿。依據 1981 年的諾瓦克(L. Nowak)校訂全集 IV-2 終樂章。

17 完成於 1880 年,但是是將 1878 年的版本再加上新的第四樂章,也稱之為 1878 / 80 年稿。

依據 1936 年的哈斯(R. Haas)校訂全集 IV,原始版。

18 見註 15。

(4)

更,並不是足以改變為修訂版。

原本布魯克納有要應指揮尼基希的要求,給他一套「更好的總譜」,最終尼

基希並沒有演奏此曲,但是卻由另一位德國指揮家赫曼雷維(Hermann Levi,

1839~1900)進行第一樂章及第三樂章的修改,此一修改的版本在一八八六

年的六月四日在松德斯豪森(Sonderhausen)有被演出。

(5)

第二節 樂曲特性及其在音樂史中重要地位與影響

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可分為三個時期,第 I 期為第一首到第三首再加上前兩首

習作共五首,第 II 期為第四號到第六號,第 III 期為第七號到第九號。他之

前全部的五首交響曲皆使用小調,f 小調(1863 年習作)、d 小調(1869 年

習作)、c 小調(1865~66 年第一號第一稿)、c 小調(1871~72 年第二號第

一稿)、d 小調(1871~73 年第三號第一稿),一八七四年《第四號交響曲》

是第一首嘗試以大調創作的交響曲,而這個降 E 大調也正好是前兩日完成的

《第二號交響曲》c 小調的關係大調。

布魯克納在第 I 期時的作品有著濃厚的英雄性格和悲劇性,有時包含著大自

然的氣息及田園風味的感情,因為都是以小調寫成的。第 II 期中的第四號

到第六號再加上第七號,皆是以大調完成,似乎想以光明莊嚴的手法讚頌上

帝。第八號與第九號又回到小調上的寫作,也或許與他身體狀況日漸不佳相

關吧。

第四號交響曲樂器編制的部分,與華格納式的管絃樂法相差不多,多使用到

以銅管為主的聲響,也相似於華格納的「唐懷瑟」,而所使用的音響特質卻

(6)

是依照風琴化的想法來創作。外表上看來,他是以交響曲的形式來寫,但就

內容說來,就像是一種教會音樂,藉樂曲以達與神溝通之實。華格納以貝多

芬第九號交響曲當作交響曲的範例,而將交響樂形式及音響發展極至,布魯

克納則將交響曲灌入非主觀的意識。交響曲中漸快的趣味,在指揮其交響曲

是得不到的,布魯克納的樂曲中速度變化幾乎不太改變,只會慢而莊嚴,在

此第四號交響曲中,也只有在第四樂章的一小句中才見的到蹤跡。

他的交響曲主題多以聖詠化的旋律組成,但卻不是以固有的聖詠為主題,他

是以創造出如聖詠般的旋律及聲響,來呈現信仰的自白。他將演奏的會場當

作教堂一般是神聖的空間,所以製造出來的音樂皆用以讚頌神意。

第四號交響曲是他最耳熟能詳的交響曲之一,是因為簡單易記的五度主題貫

穿全曲,也是因為此首為唯一有標題的交響曲。在主題一再重覆,內含聖詠

的片段與蘭德勒舞曲的素材,更加深了人們對此首交響曲的熟悉感,在最後

莊嚴且壯大的推進,更讓人領略到神聖的肅穆。

(7)

第三節 指揮家之詮釋比較

布魯克納的九大交響曲中,以「第四號交響曲」為最出名的一首,所以在錄

音及音樂會方面都是最常被拿來演奏的。筆者在眾多錄音版本中,挑選了三

張不同的版本;錄影方面,則採用 1993 年 4 月 16 日張大勝教授與 NSO 國

家音樂廳交響樂團於國家音樂廳的現場音樂會版。

指揮家阿巴多(Claudio Abbado)曾表示︰「一位指揮應該研究作曲法,必

須完全了解樂譜,盡可能研習任何與作曲者或曲目有關的各種資料,以期能

全面深入感受作曲家的音樂風格。對於一個指揮而言,致力於樂譜的研究,

為了讓自己更了解作曲家的原意,而對樂譜研究的越透徹,就會得到更多有

關於樂曲的資訊,也就更加接近作曲家的原旨。指揮也必須學習樂器演奏,

具有良好的節奏感與音感,並熟悉人心,且有好的記性」。

19

若只是要照著

樂譜,打出清楚的節拍,這樣的指揮沒有什麼特別。指揮是一種藝術,正如

樂器演奏一般,應在樂譜的標記範圍內,以作曲者的原意,再加上自己的詮

釋,形成獨有的觀點。而這些研究的心得,就會在實際的練習或演奏中,自

然地表現出來。

19 參考自許詠翔:〈熱愛與年青人演奏的大師-阿巴多簡傳〉,「CDHi」,

http://cdhi.audionet.com.tw,2003 年 3 月 16 日查閱。

(8)

以下為比較錄音資料-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1908 1989)、阿巴多

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沙瓦利許(Wolfgang Sawallisch,1923~),

張大勝以及在指揮此首交響曲時,每個人所表現的指揮風格。

整體來說,布魯克納的交響曲給聽眾的感覺,都是樂句龐大有時過於冗長,

而卡拉揚表現的方式比較緊湊。卡拉揚較注意樂段或樂部的連貫性,而較少

在樂句間作速度上的變化,但其強弱的對比非常的明顯、強烈,屬於較整體

性的做法。而所謂的較少在樂句間作速度上的變化,並不是指速度上毫無變

化,而是指樂句的銜接較無縫隙,只在換樂段時才作較大的呼吸。這樣可以

讓音樂有一直往前進的感覺,讓長且大的樂句沒有拖慢下來的累贅感。第一

樂章第 47-50 小節,卡拉揚在這裡將小提琴第一部提高八度拉奏,可能是為

了漸強作效果。第一樂章在第 325~328 小節加入一段定音鼓。第二樂章也沒

有特別的慢,注重音色細膩的變化,就像室內樂一般的感覺。第三樂章在中

段部分並未做反覆。第四樂章樂句都沒有鬆懈下來,在長休息的空隙也沒有

多餘的感覺,好像是為了接續前句的張力,在特強音的部分也都沒做的太突

兀。整個樂團(柏林愛樂)的感覺音色相當柔和,融合在一起,卻沒有不夠

強大的感覺。

(9)

規中矩,擅長帶出主題。第一樂章一出來的聲響,就讓人感到相當莊嚴,雖

在強弱的對比上較不強烈,卻可以清楚的聽到主題及樂句的架構。第二樂章

沒有特別的弱,但整個樂章就有悲哀的感覺,應是主題樂句比較響出的原

因。第三樂章比較不同的是在第 239-246 小節,定音鼓特別加強每小節的第

一音,這樣一來定音鼓在一長段的漸強中,改變了一些音響成就了漸強樂段

的張力。中段有作反覆。第四樂章很平順,在同樣是華格納式的樂段,卻似

乎少了那麼一點味道。整個樂團(維也納愛樂)的音色屬於清亮的感覺。

沙瓦利許是一個相當細膩的指揮,他將每一個樂句都處理的相當仔細,每個

樂句的強弱、唱法都很清楚,所以進行的比較緩慢。第一樂章比其他兩位使

用更慢的速度開始,一直有使人期待下一個樂句進來的感覺,在每個要轉換

的樂段都會有稍緩的呼吸。感覺樂句雖拉長了,但也不會有張力不持續的威

脅。第二樂章緩慢地進行著,清楚的帶出每個樂句的變化。第三樂章的中段

是有反覆的。第四樂章的六連音相當清楚,在更慢一些的樂段中,都較其他

兩位慢更多,所以整曲聽起來是屬於又慢又長的。在再現部的時候,上面雖

標示著速度與樂曲開始時一樣,但是沙瓦利許比之前慢一些,筆者認為此種

作法是為了在之後的 accelerando 作更多的變化。費城管絃樂團有著典型美國

樂團的感覺,整個的聲音屬於外放式的,與歐洲的樂團比較起來就是有著較

為直接的感覺。

(10)

張大勝與國家交響樂團(NSO),比較特別的是指揮在音色配置上,較注重

低音聲部的厚重感,使樂團有不一樣的音色平衡。在樂段與樂段之間的呼吸

較長些,也明顯的引導聽者有準備接入下一樂段的感受。第一樂章緩慢的進

行著,漸強的長樂句很有張力,在漸弱的樂句也處理的很平均。第二樂章在

突弱的樂段都很能表現出突然的效果,對比很強烈。慢樂段綿密的樂句,唱

出糾纏的交織感。第三樂章是屬此四個版本裡面較慢的一種;與中段間隔停

的比較久些,中段有反覆。第四樂章在特強音的部分都有比較突顯的表現,

整個樂章似乎比較強調銅管的部分。整個樂團(NSO)除了之前說重視低音

聲部之外,銅管聲部也比較突出。雖然是影視資料,但拍攝距離太遠,所以

無法清楚的研究指揮動作,實為可惜。

以下列出此四個版本在速度上約略的比較:

20

樂章 指揮者

卡拉揚/柏林 阿巴多/維也納 沙瓦利許/費城 張大勝/NSO

第一樂章

62~66

18’14

60~66

19’01

58~62

19’28

52~56

20’10

第二樂章

76~80

14’27

64~68

16’11

68~72

15’54

62~66

16’70

第三樂章

126~130

10’43

126~130

10’29

124~128

10’32

98~102

12’59

第四樂章

62~66

20’28

66~68

22’38

68~72

20’35

52~58

23’55

(11)

第四節 樂譜版本之比較

至於版本的問題,由於布魯克納的音樂初演屢遭失敗,有時因應演出需要,

有時應演奏者及指揮者的要求,有時因追求完美的布魯克納本身,結果乃由

作曲者本人及其弟子們進行改訂,進而才產生同一曲子有幾種版本的現象,

在編輯及出版時就會增加考究上的難度,一九二九年便成立國際布魯克納協

會,以統一樂譜的版本及研究。

(一) 改訂版。如將純文學的小說劇本化一般,由其弟子們進行刪改或變

更管弦樂法,將布魯克納語法改化為華格納語法(華格納化)。然

而於生前出版的此種改訂版,到二十世紀前半仍被演奏,但隨著原

典版的擴展如今已不再被使用。此版所更改的部分較多是因應演出

或指揮要求。

(二) 哈斯版。從一九三 0 年至四四年以哈斯 ( Robert Haas,1886~1960)

和奧雷爾(AIfred Orel,1889~1967) 為中心所出版的第一次原典版。

由於決定稿主義,故僅以一曲一版的姿態出版。其中所欠缺的第三

號,後來則由哈斯的學生胡立茲歐薩(Fritz Oeser,1911~ )於一九

五 O 年以「歐薩版」的姿態出版。此中較為重要者有第二、四、

(12)

七、八號等。哈斯當初在校訂時,整理樂譜的方式就以考究布魯克

納的個性為主,強調精神方面。

(三) 諾瓦克版。一九五一年起以諾瓦克 (Leopold Nowak,1904~1991)為

中心所刊行的第二次原典版,其特徵是作曲者本人若留有幾次修改

的複數稿時,便將各稿對照印出複數版;也就是說以音樂學的角度

來探究樂譜的真偽。

就《第四號交響曲》的版本來說,一八八六年布魯克納曾想在維也納發行此

首交響曲,但是並未實現這個夢想。後來寄望到美國的匈牙利指揮家安東塞

德爾(Anton Seidle,1850~1898)幫他出版,應塞德爾的要求,布魯克納又

將想出版的《第四號交響曲》作了最後的整理。他希望能在第四樂章更明確

的顯現第一樂章的開頭主題,所以在法國號和小號聲部作了一些修改,但這

一直到一九四 0 年為止都無人知曉。

一九三六年哈斯進行樂譜校訂時並未發現此事,直到後來諾瓦克重新校訂哈

斯版時才加入此細部的修正,

21

諾瓦克並未改註為「1878/80/86 年稿」,只記

為「Fassung 1878/80 2. Revidierte Ausgabe」。也就是說,哈斯版和諾瓦克版只

(13)

以下列出各版之小節數比較。

22

值得注意的是,各版各樂章之小節數縱有相

同之處,但其中之內容其實已有完全不同的改變。所以此表可約略看出布魯

克納改寫樂曲時的變動很大,僅做參考:

稿 樂章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第四樂章

1874 年稿 630 246 336+132+26 616

1878 年稿 573 247 259+54 477

1878/80 年稿 573 247 259+54 541

本論文以研究諾瓦克校訂全集版 IV-2,1878/80 年稿,1953 年重新校定的版

本為主。

22 同註 9,第 65 頁。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釋等學品第六十三 釋願樂品第十四 釋稱揚品第六十五 釋稱揚品第六十五之餘 釋囑累品第六十六 釋無盡方便品第六十七 釋六度相攝品第六十八

依據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以下稱工程會)九十八年 八月二十七日工程管字第 O 九八 OO 三八二 O 四 O

依據 2002 年 5 月 25 日所制訂之第 42/2002/PL-UBTVQH10 號法令—貨品輸入越

第四章 連續時間週期訊號之頻域分析-傅立葉級數 第五章 連續時間訊號之頻域分析-傅立葉轉換.. 第六章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範圍 第五節 電影院簡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電影片映演業 第二節 服務品質 第三節 服務行銷組合 第四節 顧客滿意度 第五節 顧客忠誠度

英國第四季經濟增長由第三季的 0.9%放緩至 0.4%,製造業及企業投資分別減少了 0.9% 及

2.本推薦表請於線上填寫完成,並上傳核章後之掃描檔,於 111 年 1 月 22 日(星期六)23 時 59

新加坡於 2001 年頒布新綱要,數學教材從統一版本開放至六種版本,本研究據 以考察的國小數學教科書是 2003 年 Times Media 出版國小一至五年級 My Pals are here!Mat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