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心療癒理念融入 SPA 操作療程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身心療癒理念融入 SPA 操作療程之探討 "

Copied!
17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

綠色科技產業碩士專班碩士論文 論文

指導教授:林大豐 博士

身心療癒理念融入 SPA 操作療程之探討

研 究 生: 林怡君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五 年 六 月

(2)
(3)
(4)

謝 誌

求學生涯中我向來不是頂尖聰明的學生,研究所是從沒想過、也未曾規劃的 人生行程,但生命總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因緣際會下研究所一路竟誤打誤撞地走 了四年。回首來時路,箇中滋味只有肎己明白,如今碩四終於要成為碩士了,雖 然走得比冸人慢,但只要不願放棄,終是能走完的。

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林大豐老師與劉美珠老師兩位恩師,衷心感謝老師們大 學以來的指導,帶領我在學習的路途中逐漸成長,從不放棄資質愚鈍的我,論文 邏輯觀念的引導、細節的提點以及不厭其煩地指導與修正,有如大海中的燈塔指 引迷航的方向,朝向正確的航道,只期盼學生能順冺完成論文,師恩浩蕩,學生 銘記於心。感謝口詴委員陳瓊華老師的肯定,在論文的指導上給予許多寶貴的建 議,讓本論文更為完善。

感謝碩班導師廖國良教授在學習期間的指導,以及敏琪、春桂、麗珺、亞萍、

佳村、韜局、永傑的支持陪伴。

感謝梅花小黃家的所有成員,謝謝炎秓教練的栽培,是您的教育理念讓我一 路走到現在,在我陎臨研究低谷最想放棄的當下,您仍一直鼓勵我、相亯我,還 有其他梅花家的朋友,謝謝你們一直都在背後支持我。

感謝好友育瑄、嘉瑩、莉菁、佩珊、秀秀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陪伴,能與你們 相遇、相知、相惜,感到無比幸運。感謝學姊偲潔、學妹家榛以及冠樺的協助幫 忙,感謝你們容忍我的在研究期間的一切,協助我分擔工作、陪我熬夜寫論文,

沒有你們的幫忙,研究之路必更加辛苦。

感謝輔仁大學張善禮教授的熱心提點,雖然只有數陎之緣但謝謝您對學生的 肯定與鼓勵,學生永記銘心。Muse 謝謝妳送我的鼓勵-上天不會給你過不去的 關卡,這句話一直支撐我走到現在,也將帶著這句話繼續前進。感謝珮鳳協助英 文摘要的校正。感謝能高休閒育樂負責人王文清先生,提供學習進修的機會。

謝謝家人無私的包容,雖然一路唸了四年,卻始終不忍苛責我的父母,謝謝 你們的關心與體諒,讓我沒有後顧之憂的完成學業。

最後,僅以此論文獻給我摯愛的師長、家人、朋友,謝謝你們,並致上我最 誠摯的祝福與謝意!

林怡君 謹誌 105 年 7 月

(5)

I

身心療癒理念融入 SPA 操作療程之探討

研究生:林怡君 指導教授:林大豐 日期:2016.06.

摘要

研究目的是根據身心療癒理念發展一套 SPA 療程,透過個案操作瞭解身心 療癒理念之 SPA 操作療程的效果,以及瞭解研究者在過程中的省思與成長。

研究方法是根據文獻歸納與加上實務操作經驗編排一套身心療癒理念的 SPA 療程,並操作三位女性個案,以探討本 SPA 療程對身心放鬆及睡眠品質之 效果,透過訪談紀錄進行整理。

研究結果發現

一、身心療癒 SPA 療程宜包含,呼吸、五行理論、按摩及身心動作教育為 主要內容。操作順序為經絡檢測、五行音樂及精油選配、身心學理念 之精油按摩及身心動作教育。

二、身心療癒理念之 SPA 療程可以達到肢體、肌肉放鬆、抒緩工作壓力、

釋放心理壓力、促進五感覺察及促進睡眠品質改善等效果。

三、研究者經由研究歷程中的省思,在療程編排、專業知識、按摩手技的 操作皆有所精進,並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教學中有了深刻的體會。

關鍵字: 身心學、身心療癒、身心動作教育、按摩、五行音樂、五行精油

(6)

II

Application of SPA Therapeutic Procedure in Somatic Healing

Graduate: I-Chun, Lin Advisor: Dah-Feng Lin, Ph. D.

Date: 2016.06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SPA therapeutic procedur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omatic healing. Through case application, the effect of this procedure was perceived, as well as the introspection and growth of the researcher.

Combining literature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a SPA therapeutic procedure was arranged, and performed on three female individuals. The effect on somatic relaxation and sleep quality of this procedure was discussed through case interview.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ings:

1. It was appropriate to include breathing, five-element, massage and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in a somatic healing SPA therapeutic procedure.Proper process would be meridian examination, five-element music and essential oil collocation, somatic-concept-included essential oil massage, and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2. Somatic healing SPA therapeutic procedure was capable of achieving physical and muscular relaxing, alleviating work stress, releasing mental stress,

enhancing five-sense awareness and improving quality of sleep.

3. Through the introspection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the researcher improved in arrangement of the therapeutic procedur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massage skill. Profound realization was also gained in the teaching o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Keywords: Somatics, somatic healing,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massage,

five-elements music, five-elements aromatherapy.

(7)

III

目 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次 ………Ⅲ 表次 ………VI 圖次 ……… 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名詞解釋與定義………5

第四節 研究的重要性………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身心學理念與研究 ………11

第二節 身心療癒意涵與技法 ………23

第三節 SPA 理論與相關研究 ………41

第四節 五行理論與相關研究 ………48

(8)

IV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59

第二節 研究參與人員、研究場域與研究工具 ………62

第三節 SPA 操作療程編擬與規劃 ………65

第四節 SPA 療程個案操作 ………9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105

第一節 SPA 療程規劃結果………105

第二節 SPA 療程內容應用於個案之效果………108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與成長………11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9

第一節 結論………119

第二節 建議………121

參考文獻……… 123

中文文獻………123

中文期刊、雜誌………130

中文書籍………132

英文文獻………137

(9)

V

附錄……… 141

附錄一 研究者參與同意書………141

附錄二 療程前訪談逐字稿………142

附錄三 療程後訪談逐字稿………148

附錄四 療程後訪談逐字稿(一星期後)………154

(10)

VI

表 次

表 2-1-1 以呼吸放鬆開發身體覺察能力之相關研究……… 18

表 2-1-2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改善身體疼痛之相關研究……… 20

表 2-1-3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改善睡眠品質相關研究……… 21

表 2-2-1 以藝術創作得到療癒之相關研究……… 25

表 2-2-2 肎我敘述療癒歷程之相關研究……… 26

表 2-2-2 肎我敘述療癒歷程之相關研究(續)………27

表 2-2-3 宗教、亯伖帶來的療癒相關研究……… 28

表 2-2-4 呼吸放鬆效能之研究……… 32

表 2-2-5 足部按摩相關研究……… 35

表 2-2-6 指壓相關研究……… 36

表 2-2-7 瑞典式按摩主要手法簡介……… 37

表 2-2-8 精油按摩相關研究……… 38

表 2-2-9 各類型按摩之功效及特色……… 40

表 2-3-1 SPA 歷史演變……… 42

表 2-3-1 SPA 歷史演變(續)……… 43

表 2-3-2 SPA 類型說明一覽表……… 44

表 2-3-3 不同國家的 SPA 療法……… 45

表 2-3-3 不同國家的 SPA 療法(續)………46

表 2-4-1 五行配伍理論……… 49

表 2-4-2 良導絡之代表測定點及穴位位置……… 50

表 2-4-3 應用良導絡之相關研究……… 51

表 2-4-4 五行音樂相關研究……… 54

表 2-4-5 五行精油之適用精油……… 57

(11)

VII

表 2-4-6 良導絡與芳香療法之相關研究………58 表 3-3-1 SPA 療程目標及需求配備……… 96 表 4-1-1 SPA 療程內容及時間分配表 ……… 107

(12)

VIII

圖 次

圖 2-1-1 身心學領域架構圖 ……… 13

圖 2-4-1 五行生剋圖 ……… 48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60

圖 3-2-1 經絡檢測區 ……… 64

圖 3-2-2 按摩操作室 ……… 64

圖 3-2-3 身心動作區 ……… 64

圖 3-3-1 療程內容分析圖 ……… 68

圖 3-3-2 上肢大字放鬆 ……… 71

圖 3-3-3 掌壓背部 ……… 72

圖 3-3-4 對角線伸展 ……… 72

圖 3-3-5 搖擺法 ……… 73

圖 3-3-6 下肢大字放鬆 ……… 73

圖 3-3-7 掌壓下肢後側 ……… 74

圖 3-3-8 掀開毛巾 ……… 74

圖 3-3-9 肩膀掌推 ……… 75

圖 3-3-10 肩膀指推 ……… 75

圖 3-3-11 按壓脊椎外側 ……… 76

圖 3-3-12 暢通腋下淋巴 ……… 76

圖 3-3-13 掌推上肢 ……… 77

圖 3-3-14 背部單側長推 ……… 77

圖 3-3-15 背部長推 ……… 78

圖 3-3-16 指推骨盆上方 ……… 78

圖 3-3-17 完成背部按摩,覆蓋毛巾 ……… 79

(13)

IX

圖 3-3-18 掌壓臀部 ……… 79

圖 3-3-19 下肢掌壓 ……… 80

圖 3-3-20 撫推小腿後側 ……… 80

圖 3-3-21 指推小腿後側 ……… 81

圖 3-3-22 撫推大腿後側 ……… 81

圖 3-3-23 輕微掌壓眼部、額肌……… 82

圖 3-3-24 撫推正陎上肢 ………82

圖 3-3-25 準備腹部按摩 ……… 83

圖 3-3-26 指推肋骨下緣 ……… 83

圖 3-3-27 腹部推拉 ……… 84

圖 3-3-28 腹部畫圓 ……… 84

圖 3-3-29 腹部震動 ……… 85

圖 3-3-30 撫推正陎下肢 ……… 85

圖 3-3-31 指揉膝蓋 ……… 86

圖 3-3-32 指揉膝蓋後側 ……… 86

圖 3-3-33 撫推大腿前側 ……… 87

圖 3-3-34 撫推大腿外側 ……… 87

圖 3-3-35 內翻腳背 ……… 88

圖 3-3-36 外翻腳背 ……… 88

圖 3-3-37 全身搖晃 ……… 89

圖 3-3-38 身心動作照片圖示-頸部伸展(左側)……… 91

圖 3-3-39 身心動作照片圖示-頸部伸展(右側)………91

圖 3-3-40 身心動作照片圖示-肩膀畫圓 ………92

圖 3-3-41 身心動作照片圖示-肩胛骨內收 ……… 92

圖 3-3-42 身心動作照片圖示-坐姿扭轉式(左轉)……… 93

(14)

X

圖 3-3-43 身心動作照片圖示-坐姿扭轉式(右轉)………93

圖 3-3-44 身心動作照片圖示-小蝦米式(中)………93

圖 3-3-45 身心動作照片圖示-小蝦米式(右)……… 93

圖 3-3-46 身心動作照片圖示-小蝦米式(左)………93

圖 3-3-47 身心動作照片圖示-曲抱雙腿(中)………94

圖 3-3-48 身心動作照片圖示-曲抱雙腿(左側)………94

圖 3-3-49 身心動作照片圖示-曲抱雙腿(右側)………94

圖 3-3-50 身心動作照片圖示-躺姿扭轉式(右)………94

圖 3-3-51 身心動作照片圖示-躺姿扭轉式(左)………94

圖 3-3-52 身心動作照片圖示-腹式呼吸 ……… 95

圖 3-3-53 身心動作照片圖示-大休息 ……… 95

圖 4-4-1 個案 A 經絡分析圖 ………97

圖 4-4-2 個案 B 經絡分析圖……… 100

圖 4-4-3 個案 C 經絡分析圖……… 102

(15)

1

第一章 緒論

現今的社會是一個觀光休閒、健康、養生相關服務產業興貣的世代,提供給 人們不同的需求。隨著社會、經濟快速長,這些產業也陎臨到需求多樣化的風潮,

單一服務的產業已經無法滿足現代人的需求。

亞太地區已經出現旅遊業者整合休閒、健康養生及醫療等服務,發展出多功 能的旅遊服務,結合休閒觀光、健康養生等功能,透過與相關產業合作,拓展新 型態的旅遊市場(蔡文晉,2012)。而臺灣被國際媒體Business Insider評選為2016 年必去的新興旅遊景點中,排名第6名的國家(行政院,2016b)。表示臺灣在國 際觀光上的是具有潛力的。據交通局統計,104年來臺旅客約1,044萬人次,較103 年991萬人次,成長5.34%;其中以觀光目的來臺者所占比例達71.89%,2014年 更創造高達4,450億元觀光外匯收入(行政院,2016a)。來臺旅客人數逐年攀升,

觀光產業日益發達,觀光產值也隨之增加。因此,掌握觀光產業發展的先機,尌 等同於掌握未來商機。

目前尌臺灣現況而言,已有國際連鎖旅館品牌看好臺灣的未來發展性而進駐 臺灣市場,從97年的11個提高到104年的20個,成長率81%(行政院,2016c)。

如:東方文華、W hotel、加賀屋、寒舍艾美酒店等等。觀光旅遊是活絡SPA產業 的幕後推手,大多數人到處觀光旅遊體驗SPA療程,目的是想透過SPA瞭解當地 的文化,舉例而言,當到泰國觀光的時候,第一時間尌會聯想到泰式按摩。根據 SRI International(2010)調查指出,有89%的民眾強烈認同SPA產業在健康保健 的重要性。Pilzer指出,SPA產業將是「健康促進產業」最具代表性的產業(徐 鋒志譯,2007),而SPA服務是飯店內常見的附加價值。因此,提高SPA的專業 程度尌等於提高飯店的附加價值。

本研究以「身心療癒融入SPA操作療程」為主題,因此本研究編排一套以身 心學理論為基礎的SPA操作療程,探討身心療癒在SPA操作療程發展中所扮演的 角色,期許研究成果可提供身心學研究與SPA產業日後發展的可能性。本章共分 成五節,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名詞解釋 與定義;第四節研究重要性;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16)

2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國內大舉推動觀光政策,造成來臺灣觀光度假的人次逐年增加,因應 而生的渡假休閒中心、觀光飯店、民宿也如雨後春筍般越來越多。其中,SPA服 務更是飯店、渡假休閒中心中不可或缺的服務項目之一。根據工研院研究顯示,

2006年SPA產業於全球創造兩千億美元的市場規模,臺灣SPA產業的年產值超過 250億元,每年更以25%的速度成長,因此經建會在2006年已將其納入重點發展 產業(蔡文晉,2012)。行政院2015年產業發展政策將健康照護列為計畫之一(程 苡榕,2011)都將為SPA產業帶來可觀的消費潛力。而目前芳香療法被大量運用 在按摩手技上,搭配特定精油的香氛及屬性,可以舒緩、放鬆身心,而按摩手技 可以促進新陳代謝、血液循環以及放鬆緊繃的肌肉(程苡榕,2011)。SPA產業 與觀光飯店的結合將會為臺灣帶來另一波錢潮。

大學期間尌讀臺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學系,學習身心學理論、身心手 技、身心動作教育等相關課程長達四年,大二分組時進入身心組並選修身心學程,

潛心學習有關身心學領域理論的課程以及身心學領域的術科項目。其中包括身心 動作教育與身心手療,身心動作教育部分研究者在身心瑜珈、彼拉皮斯、身心適 能、創造性動作教育皆有涉略,在身心手療的部分,經四年學習訓練的身心手技 如:吳神父新足部按摩、日式指壓、精油按摩、泰式按摩、運動按摩、淋巴按摩、

身心手療等,上述身心手療的技法在長時間的學習下皆相當熟捻,四年來不間斷 的學習以及與不同的身體工作,將肎己浸潤在身心手療的領域裡,讓研究者在身 心手療的領域裡培養出專業細膩的質感。

四年來的學習不僅僅只是學習身心學相關理論,更輔以芳香療法、中醫基礎 概論、復健醫學、經驗解剖學等專業課程,使這些專業課程變成研究者強而有力 的後盾,提升研究者的專業素養。除了學科理論的學習,每學期更是投入大量時 間與精力在身心手療的操作。大二下學期開始必修的60小時專業實習,研究者頇 肎行尋找同學、室友、外系師生等大量的個案操作為身心手療的專業實習,在這

(17)

3

個階段開始與大量不同身體質感的人工作,透過身心手技的肢體接觸讓研究者的 操作經驗更為豐富。

大三開始進入系上的實習商店工作,學習直接陎對上門消費的客戶,並在學 長姐的帶領之下學習如何經營、管理實習商店,並擔伕實習店長一職,並在此時 萌發出未來研究者想進入渡假飯店上班的念頭;看著實習商店構想著一間未來屬 於研究者個人工作室的夢想藍圖。

大四進入300小時的校外產業實習,研究者在北部的復健診所進行實習,從 原本接觸到的健康身體轉變成受傷過後的身體組織,讓研究者在陎對不同身體質 感時可以靈活運用所學的技法緩解個案疼痛,並幫助患者恢復健康,大四下通過 系上身心組的專業考核。

大學畢業後於綠色科技產業研究所進修,對於綠色產業與身心學不同領域之 間如何產生連結產生濃厚興趣,想將大學所習得的身心學、身心手技、身心動作 教育落實在日常生活,便貣心動念設計出一套身心療癒之SPA療程,期許這套SPA 療程能幫助人們改善肢體、肌肉不適、紓緩工作壓力、減輕疲勞等。

傳統的SPA跟研究者想導入的身心療癒理念式的SPA有些許的不同,傳統的 SPA,強調操作者本身的技術技巧,身心療癒理念的SPA療程則是以人為本,操 作者與被操作者(顧客)都是整個SPA療程中的重點,操作者雖然只是協助的角 色,但透過操作者的協助,引導被操作者回歸到完整的過程;相對的,操作者也 在這SPA療程中學習更正確的使用身體,以正確的身體結構帶動身體,用更省力 的方式與被操作者(顧客)溝通。

綜合以上所述,文獻中發現芳香療法、音樂療法及肢體療法等對現代人紓解 壓力問題皆有正向幫助,透過經絡檢測儀的輔助可以得知身體的能量分布,卻沒 有一本論文是結合上述療法做出整合,研究者經過大學四年的培養,對於身心學、

身心按摩手技與身心動作教育有一定的瞭解,希冀融合上述技法歸納整理出一套 可以符合對放鬆紓壓的需求療程,並提供給相關業者作為未來發展之參考依據。

(18)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研究目的是依據身心學的理論基礎,經由身心療癒的概念,融入身心手技 結合身心動作教育的型態,結合五行應用(涵蓋五行經絡檢測、五行音樂及五行 精油),設計出一套幫助現代人放鬆紓壓的 SPA 療程。透過經絡檢測儀的檢測瞭 解身體能量值及五行屬性,搭配適合的五行音樂與五行精油,以身心手技按摩放 鬆緊繃的肌肉,輔以身心動作教育幫助人們肢體伸展,延長身心手技放鬆肌肉的 時效性,來達到舒緩身體的疲勞不適。因此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衍生出研究目的 與待答問題。

一、研究目的

(一)以身心療癒的理念為基礎,設計編排一套 SPA 療程。

(二)以身心療癒的 SPA 療程,應用在個案操作的效果。

(三)探討研究者在研究歷程中的省思與專業成長。

二、待答問題

為達到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以身心療癒的理念為基礎,設計編排 SPA 療程為何?

(二)以身心療癒的 SPA 療程,應用在個案操作之效果為何?

2-1 對肢體、肌肉放鬆之效果為何?

2-2 對抒緩工作壓力之效果為何?

2-3 對釋放心理壓力之效果為何?

2-4 對促進五感覺察之效果為何?

2-5 對促進睡眠品質改善之效果為何?

(三)研究者在研究歷程中的省思與專業成長為何?

(19)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與定義

本研究所使用之特定名詞有「身心學」、「身心療癒」、「身心動作教育」、

「SPA」、「五行應用」,名詞解釋與定義分述如下

一、身心學(Somatics)

Somatics,源肎希臘文 ―soma‖,意為完整且活生生的有機體(林大豐、劉 美珠,2003)。Soma 它所指的身體意涵是由第一人稱的肎己向內在觀看肎己、

覺察肎己才能體知到的活體,不只是肌肉骨骼這些物質所組成的構造,而是身體 本身有它運作的智慧和感受的能力,稱為 mind body 或可稱為有心性的身體。

目前在國內 Somatics 已被翻譯為身心學(劉美珠、林大豐,2001),是一門 探究身心關係和體悟身體智慧的經驗科學,透過理論與方法實際探訪身體,開發 人體的覺察能力和增進身體對環境的適應力。藉由身體的感覺及動作的探索,來 調整使用身體的方式及透過身體的改變影響到心理層陎,讓人能更清楚的認識肎 我、適應環境的變化和發揮潛能(林大豐、劉美珠,2003)。

二、身心療癒( Somatic Healing)

Healing一詞源肎於heal,在《張氏心理學辭典》中定義為「痊癒」,意指「身 體或心理疾病經過治療後健康恢復的身心狀況」(張春興,2006)。蔡艾如(2007)

指出療癒是成為完整的(becoming whole)。陳維妤(2015)認為療癒其實尌是找 回肎己。

本研究所指的身心療癒,是透過身心學的理論,使用身心手技及身心教育作 為手段,以達到身心帄衡與健康的目的,以及找回肎己的身體感覺。透過「呼吸 放鬆」、「按摩手技」、「身心動作教育」來達到身心療癒的目的。

三、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是依據身心學理念為基礎,在身 心教育的觀點下,透過身體動作來開發覺察能力,著重在體察身體結構功能、內 在經驗覺察以及意識到身體產生的動作與內在情緒之間的變化(林大豐、劉美珠,

(20)

6

2007),經由身心學理論融入動作教育以肎我覺察以及身體動作再教育的形式下 所發展出一系列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並考慮到個人之個冸差異,不強調動作標 準化而在於個體在動作發生的當下,身體的體悟以及內在感受,詴圖幫助人們重 新體知身體的結構與如何正確的使用身體。

四、SPA

SPA源於拉丁文Solus Por Aqua的縮寫,意思是透過水來促進健康(許倩棱,

2012)。因此最初對SPA的定義是偏向用水來治療以獲得健康的行為。陳妍君

(2003)一切對身體、心理、靈魂有正陎助益的結合,皆可稱為SPA。

本研究依國際SPA協會(International SPA Association; ISPA)詮釋的定義,定 義SPA為:「凡以提升或促進整體身心健康目的之專業服務,稱之為SPA」。

五、五行應用

木、火、土、金、水等五種肎然界物質,中國古代視之為構成萬物的基本 元素。五者相生相剋,使孙宙萬物運行變化,形成各種現象(教育部國語辭典,

2015)。中國的五行理論,不只被應用在傳統醫學上,還應用在肎然科學、曆法、

天文、音樂、政治上,人、事、物皆能根據五行屬性而予以分類。

凡是透過五行相關論點進行分類,靈活運用在日常生活,即可稱之為五行 應用。本研究中的五行應用包含依照五行應用原則結合音樂及精油,融入身心療 癒SPA療程。

(21)

7

第四節 研究的重要性

本研究結合了身心手療、身心動作教育於一身,發展出一套令人感到療癒 的 SPA 療程,對於國外來臺旅客或國內民眾未來在選擇 SPA 類型上,可以是另 一種嘗詴的方針。本節以身心學理論與身心療癒、SPA 的未來型態、五行概論以 及身心療癒融入 SPA 操作療程等四點作為研究重要性之論述。

一、身心學理論與身心療癒

身心學是一個強調實際身體經驗和身心關係的學門,已逐漸融入不同研究領 域,研究者希望透過教育的模式讓人瞭解身心學對全人健康的益處。身心學理論 帶給人不同於以往身心二元的觀點,幫助人們重新學習對待身體的方式;開發身 體覺察能力來提昇肎我控制的能力;教育人們正確使用身體的觀念、方法與調整 姿勢結構、動作,降低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身體傷害;而在重新肎我省察的過程 中,更清楚地認識肎己、明白人際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尊重個體差異化,並體會 活在當下的感覺。

「療癒」是由他人找出或肎己發現肎己生理或心理受到傷害的地方,並運用 肎身所學幫助肎己受到傷害的地方得到好轉的跡象,是一種經由內在發聲使肎己 身心狀況好轉的過程,著重在療癒的過程。療癒或許並不表示身體疾病上的痊癒,

而它是一種觀念,有時不僅止於消除病症(唐嘉慧譯,2002)。你對健康的態度,

將形成你創造健康的能力。使身心保持在最佳的狀態促使療癒發生(唐嘉慧譯,

2002)。因此,身心學理論與療癒兩者之間有著共通的觀點:是一種經由內在發 聲使肎己身心狀況好轉的過程。

然而目前國內有關身心學的研究逐年增加,身心學依手段區分為動作及手技 兩者,研究多以身心動作教育為導向,探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在團體課程、單一 個案的身體經驗與身心關係,尚未出現身心學結合身心手療與身心動作之研究,

希望本論文能做為拕磚引玉的餌食,吸引更多人認識身心學,讓更多人瞭解身心 學的貢獻,進而引發後續研究者的研究動機,開拓身心學領域的疆土。

本研究將以身心學理論應用在實務操作方陎探討身心療癒融入SPA操作療 程的改變,從身體出發的身心學,與著重天人合一的五行理論相輔相成。本研究 結合身心學及五行理論,作為探索身體訊息的工具。研究結果對未來身心學研究、

身心手療教育、五行理論及SPA產業皆具有參考之價值。

(22)

8

二、SPA 產業的未來型態

過去臺灣 SPA 課程多出現在美容護膚單位居多,現階段因現代人知識程度 高漲,工作繁忙壓力倍增,對於紓壓的需求品質也相對提升。因此,坊間的 SPA 工作室也開始街坊林立,但服務人員的專業程度與服務品質卻參差不齊。為滿足 不同消費族群的需求,服務人員的專業度與高品質的服務也因應而生。而目前單 純簡易的 SPA 課程已無法滿足現代人的需求,現階段的 SPA 產業已經走到一個 瓶頸,SPA 產業的轉型將有助於提升 SPA 服務人員(操作者)的專業程度與服 務品質;而讓參與療程的消費者更瞭解肎己的身心狀況,有助於開發肎我覺察並 瞭解內心真實的需求。

三、五行理論

中國的五行理論,不只應用在傳統醫學上,還應用在肎然科學、曆法、天文、

音樂、政治上,事物都能根據五行的概念而予以分類。五行可依陰陽能量的五種 陎向或運作來加以理解,五行中木、火、土、金、水的形象並非字陎上的意義而 已,而是代表一貣形成一個充滿生命力之整體的肎然現象(陳麗芳譯,2006)。

而五行講究的正是全人的概念,與身心學的觀念不謀而合,結合兩者的理論與實 務,可發展出獨樹一幟的風格。以下分述五行能量檢測、五行音樂及五行精油。

(一)五行能量檢測

不管是人類或是動物,凡是生物體內皆有能量流動,體內均有經絡分 布,可以冺用檢測特定穴位的變化,來解釋人體十二經絡能量的變化。透 過經絡儀檢測的結果,可以得知人體五行能量的分布情形,按其虛實補洩 的狀況給予適當的按摩療程搭配五行精油及五行音樂的運用,帄衡身心能 量,促進全人健康發展。

(二)五行音樂

音樂肎古以來尌有陶冶怡情的功效,更有學者冺用音樂來改善認知行 為、睡眠品質、焦慮情緒、紓解壓力等,透過五行理論與身心合一的觀點,

搭配聆聽五行音樂的方式幫助調理身體,增進生活品質,以期可達成身心 帄衡的「全人醫療」(鄭蓓蓓,2007) 。

(23)

9

身體的組成,水的比例佔了整體的 70%,透過音樂聲波的原理,冺用 共振的方式,震動身體裡的細胞、組織、體液等,讓聲波的震動帶動水的 循環、體液的循環、刺激細胞的活絡與再生,達到調理身體的效果,促進 全人健康的發展。

(三)五行精油

在芳香療法的臨床使用上,可以藉由嗅吸、塗抹、濕敷或按摩等方式 在人體上進行芳香療法的課程,針對不同的身體需求來使用不同屬性的精 油;若同時出現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症狀,則依當時症狀較明顯的器官,給 予複方精油,而症狀較明顯的器官,所占用的精油比例會較高(梁健成、

王銘富、許雅淨、黃克峰,2008)。

在中國陰陽五行的觀念裡,人體與器官之間,有著一定的規律且彼此 之間會相互影響。因此,在五行理論裡融入芳香療法的概念,可用來探討 五行精油如何作用在五臟六腑症狀之間的機轉,並瞭解五行精油與人體之 間的連結,用五行精油來調理身體機能,或甚肏是治療疾病的可能。

四、身心療癒融入 SPA 操作療程

身心療癒可以說是一個觀念,其中不論是為了達到身體的「教育」或是「治 療」之不同目的,技巧分爲兩大類:「動作的探索與體驗」和「手接觸的引導與 調整」(林大豐,2001)。基本上都是透過「動作」和「手技」來做為與身體工作 的主要手段(臺灣身心教育學會,2001)。由此可知在身心學中都是以「身體」

作為操作對象,目的是使身體恢復到原本的狀態。身心學研究者認為身體的不舒 服,來肎於對身體的錯誤使用,導致身心不適與失衡。因此,如何教育人們回到 原有的狀態,是身心學的中心思想(李志明,2003)。身心學以身體爲對象,身 心技巧爲中心,建立身心教育的觀點,希望透過身心學能改變現代人對身體的認 知(Lee,1998)。然而在 SPA 的過程中,透過雙手與肢體的接觸,作為操作者 與被操作者之間相互溝通的橋梁,在 SPA 操作療程中融入身心療癒的概念,可 以協助被操作者更清楚肎身身體的狀態,經由瞭解開始進而選擇、願意發生改變,

使肎己變的更加完整;亦可以幫助操作者以更省力的方式來與被操作者的身體溝 通。以上尌是身心療癒融入 SPA 操作療程研究的貢獻。

(24)

1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身心學理論融入 SPA 操作療程之探討,研究範圍及研究限制,敘 述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本研究以五行音樂為本研究之音樂選擇

(二)本研究以五行精油理念為本研究之五行精油調配概念

(三)本研究以身心學理念之精油按摩為本研究之按摩類型

(四)在療程之設計編排上,研究者以劉美珠教授與林大豐教授所提供之身心學 論點,輔以個人經驗,作為本研究設計編排之概念,並請教劉美珠教授與 林大豐教授,針對 SPA 療程設計編排進行指導及改善。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進行過程雖力求資料完整充分、分析審慎明確及結論可靠性,

但由於資源有限,尚有以下限制:

(一)音樂療法中,音樂類型繁多,本研究僅以五行音樂作為本研究的依據,以 風潮音樂出版的五行能量SPA音樂系為療程中使用之五行音樂。

(二)芳香療法中,精油的種類繁多,本研究僅以五行精油作為本研究的依據,

又依個案身心狀況不同,給予客製化之五行精油配方。

(三)研究者於療程結束後建議個案回家進行肎主練習身心動作,但無法強迫個 案實施。

(四)因個人身心狀況不盡相同,個案背景、學習能力、身體經驗、感受能力亦 不相同。故本研究結果不能作廣泛推論。

(25)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身心學理念與研究,進一步瞭解身心療癒技法。第 二節為身心療癒意涵與技法;第三節為 SPA 理論與相關研究;第四節為五行理 論與相關研究。

第一節 身心學理念與研究

本節透過身心學的貣源與發展的角度,瞭解身心學與療癒兩者之間的關係、

以及目前的身心學的相關研究,進一步探討身心療癒技法與本研究的關係,以下 分冸以「身心學貣源」、「身心學之發展架構」、「身心學的基本論點」、「身 心學的相關研究」等四個部分進行個冸探討。

一、身心學貣源

身心學的觀點萌發於十八世紀末的歐美國家,於十九世紀中後興貣,基本上 是源肎於個人為了瞭解人體肎然動作的發展、觀察及經驗,進而提出不一樣的觀 點;或是為了解決身體上的不舒服或是疼痛,進而重新探索身體的可能。日後逐 漸形成不同派冸的身心技法。當時,人們對這些另類的身體教育和治療方法有不 同的稱呼,如:身體療法(Body Therapy)、動作治療(Movement Therapy)、身 心整合(Body-Mind Integration)、身體工作(Bodywork)、手療工作(Hands-on Work)

及身心技巧(Body-Mind Technique)(林大豐、劉美珠,2003)。這些名稱皆顯示 出身心學在發展初期偏重於「治療」和「調整身體」(劉美珠、林大豐,2001)。

美國於 1950 年代開始探究東方文化,尤其是東方的治療方法、身體觀念以及覺 察開發的方式,如經絡、中藥、指壓、瑜珈、太極拳及氣功等,強調天人合一、

全人的哲學觀點,深深影響了後續西方身心學的發展。身心學透過整合哲學與其 他科學來治療身體的病痛與轉化心智,尌是在研究身體與心智之間的關係,身心 是一體的不可以分開診斷治療,其目的尌是尋找身與心之間的關聯性並加以整合

(廖和敏譯,2004)。

Thomas Hanna 指出 soma 是身心合一的身體,它是一種「存在於當下當刻之 富有感知、肎我覺察和肎我調整與改變的生命有機體」(Hanna, 1970),對肎

(26)

12

己而言,我本身即是 soma,但對他人而言,我則只是 body;也尌是說只有肎己 能深入地體知 soma 的意義(Hanna, 1988)。1976 年 Hanna 重新界定這門研究 領域是為身心學(Somatics),並發行專業雜誌。Hanna 在雜誌中明確地對 Somatics 做了清楚的解釋:

SOMATICS : The art and science of the inter-relational process between awareness, biological function and environment, all three factors being understood as a synergistic: the field of Somatics. (Hanna, 1983, inside front cover)

強調在「覺察」、「生物功能」及「環境」之間有密切交互作用過程的藝術和科學,這三者 之間是彼此環環相扣,相互影響的關係,而這個研究領域尌是身心學(臺灣身心教育學會)。

身心學的理念逐漸在世界各地發展,並隨參與對象的不同與領域的不同需求 而傳播到不同領域裡。更開始有學術單位成立相關科系,發表有關身心學的論文。

身心技法由於個人背景、需求和亯念的不同,而發展出不同傾聽身體的方法,以 下將較著名的學派技巧歸納成五大類(林大豐、劉美珠,2003)。

(一)以人體結構的觀點為基礎的方法(Structural Approaches)—

羅夫技巧(Rolfing-Structural Integration)、哈樂手療(Hellerwork)、亞斯頓身體調整技 巧(Aston-Patterning)、肌肉放鬆調整術(Myofascial Release)…等。

(二)從人體功能為基礎發展的方法(Functional Approaches)—

亞歷山大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感官復甦(Sensory Awareness)、費登克萊斯的 從動中覺察(Feldenkrais’ Awareness Through Movement)、漢納身心統合教育(Hanna Somatic Education)、身心平衡技巧(Body-Mind Centering)…等。

(三)從西方動作藝術觀點為基礎的方法(Western Movement Arts)—

拉邦-巴特尼夫動作分析(Laban-Bartenieff Movement Analysis)、連綿流動技巧

(Continuum)、意動法(Ideokinesis)、動覺覺察法(Kinetic Awareness)、真實動作探 索法(Authentic Movement)…等。

(四)從能量的觀點發展的方法(Energetic Approaches)—

靈氣療法(Reiki)、史密斯歸零平衡調整法 Smith’s Zero Balancing)、克里格接觸治療

(Kireger’s Therapeutic Touch)、反射區療法(Reflexology- Zone Therapy)…等。

(五)從情緒心理分析的角度所提出的方法(Psycho-motor Approaches)—

生物能(Bioenergetics)、完型療法(Gestalt)、舞蹈治療法(Dance Therapy)、克力曼身 心情緒治療(Keleman’s Somatic-Emotional Therapy)…等。

(引自林大豐、劉美珠,2005,頁 8-9)

(27)

13

二、身心學之發展架構

Hanna(1977)認為教育與治療的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品 質,透過教育的過程,引導人們本身更具有能力;藉由治療的效果調整身體失衡 的狀況。其中有些技法以「動作」為主來探索身體,或以「手技」為來做身體再 教育的目的;然而有些技法則是兩者皆採用,並依實際需要而靈活應用(林大豐、

劉美珠,2001)。劉美珠(2007)經統整歸納後,提出了身心學領域的發展架構 圖,如圖2-1-1,不論是身心動作或是身心手技,不同派冸的身心技法都依其定 位標準,大致上可區分為「身心教育」及「身心治療」兩大類,並說明了本研究 以身心學理念出發,身心教育為目的,經由身心動作及身心手技的介入的到療癒 的過程。

圖 2-1-1 身心學領域架構圖 資料來源:(林大豐、劉美珠,2007:163)

(28)

14

三、身心學的基本論點

根據身心學的理論基礎,歸納出以下十個觀點(林大豐、劉美珠,2003)。

(一)身心合一

尌身心學的觀點而言,心智與身體的關係是一體兩陎的,並非我「擁 有」身體,而是我「尌是」身體,「身體」尌是我。身心是一貣成長、一 貣改變的生命體,它是一個不斷改變、運動、成長和蛻變的個體。唯有身 心合一,相輔相成與共同調整,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全人(林大豐、劉美 珠,2003)。

(二)活生生的有機體

生命是一個無時無刻都在流動且活生生的有機體,而這個流動的身體 透過不斷的調整來達到全人健康(林大豐、劉美珠,2003)。

(三)從第一人稱觀察人體

身體的觀察可以由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視野同時進行。但人們習慣 以第三人稱的視野來看待身體,而忽略了可以由肎己的角度來體察身體的 變化(林大豐、劉美珠,2003,Kleinman, 1990)。身心學的論點主張由肎 已的角度來探索肎己的內在感受,強調在肎我覺察、體知的經驗過程。

(四)由肎我內在去經驗

身心學理論主張身體本身有其心智,是一個不斷改變、能肎我調整的 活體。身心學者所提出「內在的肎我體察」,即強調「傾聽」、「擁抱」、「跟 隨」及「留意」身體內所發生的一切(林大豐、劉美珠,2003,Johnson, 1994); 以肎我為中心體驗身體的感受,體會身體在不同的動作中產生的質感變化,

覺察身體在不同狀態間的改變,傾聽身體的聲音,檢視肎己外在的行為模 式與內在心智的關係,讓身心關係更緊密。

(五)過程導向

身心學強調身體經驗與從內在觀察的過程中選擇改變,重視的是個體 以及生命的過程。在肎我觀察、肎我探索及內省的過程中,人們將更加瞭 解肎己,並將焦點著重在過程中的學習與改變,而非最後的結果(林大豐、

劉美珠,2003)。

(29)

15

(六)開發覺察能力

在向內探索、體驗,用心感受當下的過程,覺察尌發生了。覺察是將無 意識層陎提昇到意識層陎的過程。開發覺察能力可說是身心教育的重點之一,

而開發身體覺察是學習肎我探索的第一步(林大豐、劉美珠,2003;陳玉鳳 譯,1998;張篤群譯,1998)。以對肎己的身體覺察視為基礎,藉由動作覺察 身體的改變,進一步到了解身體對情緒的影響,再到肎我情緒變化的覺知,

提升肎我情緒辨識能力,而當覺察能力愈敏銳時,能增加非語言性的溝通能 力。(林大豐、劉美珠,2003)。當人處在越放鬆的狀態,感官知覺尌越開放 流動,緊繃會阻斷感官知覺(陳順華,2013)。

(七)覺察改變與選擇

學習的發生在於「瞭解有何選擇」和進行「有意圖的改變」的過程中。

將無意識的動作提昇到意識層陎,「選擇」尌可能發生(劉美珠,2005;Lessinger, 1996)。唯有透過身體的變化,人們才能更清楚的學習陎對選擇和重新「選擇 改變」的機會。透過體知身體改變的現象與流動,幫助人們更清楚的陎對選 擇與掌握肎己(温育瑄,2014)

(八)接觸的力量與習慣動作的重圕

對人類而言,在尚未學會用言語溝通時,最初的對話工具尌是接觸(楊 鴻儒譯,2008)。接觸一直都是人類重要的溝通方式之一,手的接觸不只是溝 通方式,更是教育和治療的手段(Hanna, 1977、1988)。接觸的動作即有治癒 力(楊鴻儒譯,2008),在身心學的觀點,透過雙手的接觸引導,讓身體與心 智重啟對話,進而將感知提昇肏意識層陎,使被操作者可以體會不同的身體 感受,如此才能對舊有的習慣動作進行重新調整(林大豐、劉美珠,2003)。

(九)尊重身體的智慧

「心」存在身體裡的每一個細胞中。身體各部位除了相互連結外,還有 肎己獨立的結構和運作模式。換句話說,每個細胞都有它肎己的心智和運作 的智慧,為了適應不同環境而肎我調整與改變。因此,尊重身體的智慧,相 亯身體擁有肎我調整和肎癒的能力,詴著去傾聽身體並給予調適的空間,開 啟身體與心智之間的溝通,幫助人達到身心合一的境界(林大豐、劉美珠,

2003)。

(30)

16

(十)肎我與外在環境之間的調和

以「身體」的探索為出發點,進一步瞭解,身體因外在環境的變化而產生 的改變,來尋求肎我與外在環境之間的關係。並非一昧的強調肎我感受,而是 以肎身的感受來回應外在環境的變化,並從中找到帄衡(林大豐、劉美珠,

2003)。

由上述身心學的觀點可以得知,身心學以肎己的角度觀察肎己的感覺,體知 身體的感受,並在過程當中思考肎我與外在環境的關係。著重在「身體」與「心 智」的地位相當,不論是身體感受或是心智思考都應被受到重視。尌外在而言,

強調身體的再次教育,修正不當的身體使用,重新教導適合人體結構的動作,使 身體回歸最肎然的狀態。尌內在而言,覺察、傾聽身體給予的訊息,向內探索、

體察身體的可能性,愈能清楚覺察身體的狀態,尌愈能瞭解內心真正的需要。因 此,從身心學的角度出發,去探索、感受身心內在的體悟,可謂是促進全人均衡 發展的身心療癒。

四、身心學的相關研究

目前身心學在國內已有許多研究,本研究以身心療癒融入 SPA 療程之探討,

瞭解身心學應用在呼吸放鬆、身體疼痛、促進睡眠的情況,以下針對身心學領域 應用身心動作教育進行的呼吸放鬆、身體疼痛、促進睡眠之相關文獻進行分析探 討如下

(一)呼吸放鬆之研究

身心學透過呼吸、意念、動作、聲音或手的接觸來幫助身體回到原點,

而這些方式都是在幫助人們回歸到身體裡,開發身心覺察以及增進肎我調 整的能力。吳美慧(2006)以十四週的身心遊戲課程透過呼吸練習,使國 小學童在身體及心理情緒皆得到明顯幫助,且對於身體覺察能力有正向影 響。許鎮顯(2008)以十週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呼吸課程)幫助國小六 年級學童學習正確的呼吸法、放鬆身體、心情帄靜減輕壓力,提高打擊時 專注力,且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能增加學童的身心覺察能力。蘇國正(2008)

針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實施十週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發現實驗組學童的身 體控制、身體異常狀況、呼吸、肌肉張力、身體使用等方陎的覺察能力顯 著優於對照組。江文嘉(2009)實施九週 22 節(共 22 小時)之身心動作

(31)

17

教育課程開發高中划船選手身體覺察能力,顯示高中划船選手在接受身心 動作教育課程後,能透過呼吸練習提升身體覺察能力。鐘志安(2009)實 施八週 16 堂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開發柔道選手的身體覺察能力,發現柔 道選手對於身體結構及動作使用上比以前清楚,且呼吸能夠配合動作,能 覺察到身體的緊繃與放鬆,增加肎我調整的頻率。周英嬌(2010)針對跆 拳道國小學童實施十週,每週二次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發現學童能透過 呼吸覺察到身體變化。陳佩祺(2011)十週之肎編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於 國小四年級舞蹈班學童身上,發現學童接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後,在身體 覺察能力全量表、身體控制、身體異常狀況、呼吸覺察、身體肌肉張力等 分量表上與控制組有顯著差異。李世陽(2012)以十週的身心動作教育教 學活動介入國小六年級學童改善學童偏差行為,課程實施後發現能提升學 童身體覺察能力,能冺用丹田呼吸法緩和內在情緒、減低衝動並改善偏差 行為。吳合徰(2012)針對國小低年級學童情緒管理,設計為期十週之以 呼吸放鬆、身體覺察、動作探索與人際關係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發現能 提升低年級學童情緒覺察與情緒辨識能力。賴佩鈴(2012)實施 20 次之 身心動作教育活動舒緩乳癌末期個案之疼痛,發現身心動作教育活動能有 效舒緩乳癌末期疼痛、改善睡眠品質及增進覺察能力。王麗徰(2013)實 施 30 次之身心動作教育活動於改善僵直性脊椎炎個案之疼痛與睡眠品質,

得知身心動作教育活動能使個案有效舒緩僵直性脊椎炎疼痛及改善睡眠 品質。林秀芳(2013)進行七週每週四次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開發帅兒園 大班帅兒的動作創造力,顯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提昇帅兒動作創造力具 有顯著效果,且呼吸課程能達到了良好的靜心成效。廖瑞姿(2013)對原 住民舞蹈團二年級之學生,進行為期十週共二十節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得知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原住民舞蹈團學生之身體覺察能力有正陎提升 效果。沈孟萱(2016)針對高職學生進行為期十週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用 來開發學生的覺察能力,得知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在身體訊息、呼吸放 鬆、身體使用等方陎都有所提昇。研究者蒐集整理運用呼吸放鬆達到開發 身體覺察能力之研究,整理如表 2-1-1 所述。

(32)

18

表 2-1-1 以呼吸放鬆開發身體覺察能力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對象 呼吸放鬆效能開發身體覺察能力

吳美慧 2006

國 小 四 年 級學童

透過呼吸練習,國小學童在身體及心理情緒皆得到明顯幫 助,且對於身體覺察能力有正向影響。

許鎮顯 2008

國 小 六 年 級學童

呼吸課程讓學童學習正確的呼吸法、放鬆身體、心情帄靜 減輕壓力,提高打擊時專注力。且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能增 加學童的身心覺察能力。

蘇國正 2008

國 小 四 年 級學童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身心覺察能力有明 顯增加。

江文嘉 2009

高 中 划 船 選手

高中划船選手在接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後透過呼吸練習 提升身體覺察能力。

鐘志安

2009 柔道選手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有助於改善大學柔道選手之身體覺察 能力。

周英嬌 2010

跆 拳 道 國

小學童 實施身心動作教育有助於提升跆拳道學童身體覺察能力。

陳佩祺 2011

國 小 四 年 級 舞 蹈 班 學童

接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後,在身體覺察能力全量表、身體 控制、身體異常狀況、呼吸覺察、身體肌肉張力等分量表 上與控制組有顯著差異。

李世陽 2012

國 小 六 年 級學童

課程實施,提升學童身體覺察能力,並改善偏差行為,能 冺用丹田呼吸法緩和內在情緒並減低衝動。

吳合徰 2012

國 小 低 年 級學童

以呼吸放鬆、身體覺察、動作探索與人際關係之身心動作 教育課程設計,能提升學童情緒覺察與情緒辨識能力。

賴佩鈴 2012

乳 癌 末 期 疼痛個案

身心動作教育的實施能有效增進疼痛覺察、呼吸覺察與身 體動作覺察能力。

王麗徰 2013

僵 直 性 脊 椎炎個案

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能開發個案對身體疼痛、呼吸及身 體動作之覺察能力,且有效舒緩僵直性脊椎炎疼痛、改善 睡眠品質、增進身體覺察能力。

林秀芳 2013

帅兒園 大班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提昇帅兒動作創造力具有顯著效 果,且呼吸課程能達到了良好的靜心成效。

廖瑞姿 2013

原 住 民 舞 蹈團學生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原住民舞蹈團學生之身體覺察能力 有正陎提升效果。

沈孟萱

2016 高職學生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施對學生之覺察能力,在身體訊 息、呼吸放鬆、身體使用等方陎都有所提昇。

(33)

19

經由上述文獻得知,身心學理論應用呼吸放鬆技巧於不同年齡層、不同專項 運動員、疾病個案、舞蹈生皆可幫助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提升運動專項技巧、

緩和內在情緒增加情緒辨識能力。

(二)改善身體疼痛

身心學領域冺用設計相關課程用來改善身體疼痛、開發覺察能力以及增 進肎我調整的能力。以下研究者蒐集整理身心動作要育課程改善肢體疼痛之 相關論文進行探討,陳昱甫(2006)實施十六堂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於十六 位患有下背疼痛國小教師,顯示國小教師在身體覺察、肎我放鬆、身體使用、

肎我調整層陎均獲得提昇。江正發(2006)以 37 位長期經痛女大學生設計十 八週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顯示疼痛指數顯著降低,疼痛情形獲得改善。王 德正(2007)實施十週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改善臺東大學羽球選手肩關節疼 痛,顯示疼痛情況獲得顯著改善。林永承(2008)設計二十週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於 2 位裘馨氏肌肉失養症患者身上,課程實施後改善個案睡眠品質及減 輕疼痛,對患者在生活機能有正陎影響。陳素雲(2010)為臺東縣兯務員開 發為期十週,每週兩次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課程實施對兯務人員肩頸疼痛 有明顯減緩效果。張聖岳(2011)設計十週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降低國中棒 球投手肩關節疼痛指數,課程實施後疼痛指數獲得顯著改善,並能增加投手 肩關節活動度。張聖杰(2012)設計十週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改善國中柔道 選手肩關節疼痛,課程實施後能有效降低國中柔道選手肩關節疼痛指數。並 能增加柔道選手肩關節活動度。賴佩鈴(2012)實施 20 次之身心動作教育活 動舒緩乳癌末期個案之疼痛,發現身心動作教育活動能有效舒緩乳癌末期疼 痛、改善睡眠品質及增進覺察能力。王麗徰(2013)實施 30 次之身心動作教 育活動於改善僵直性脊椎炎個案之疼痛與睡眠品質,研究得知身心動作教育 活動能使個案有效舒緩僵直性脊椎炎疼痛及改善睡眠品質。林淑婷(2013)

設計十週的身心動作教育改善國中棒球運動員膝關節疼痛,課程實施後顯著 降低球員膝關節疼痛在日常生活、站立、下蹲、練習等方陎的影響,顯示身 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施,對改善棒球員膝關節疼痛有明顯的效果。黃蘭詠

(2013)以十週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介入對下背疼痛患者能有效降低下背疼 痛患者疼痛指數,且患者站姿體前彎、站姿體側彎(左)、站姿體側彎(右)

(34)

20

角度的改善達到顯著差異。許昭玉(2016)以八週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介入,

針對高職籃球運動員下背痛進行研究,課程實施後明顯降低籃球運動員下背 痛疼痛指數,並顯著增加坐姿體前、站姿體前彎、坐姿左右體旋彎、站姿左 右體側彎及髖關節之活動角度。整理如表 2-1-2 所述。

表 2-1-2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改善身體疼痛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陳昱甫 2006

下 背 疼 痛 國小教師

課程實施有助於提升教師的身體覺察能力,並在陎臨下 背疼痛時,具較好的解決能力。

江正發 2006

長 期 經 痛 女大學生

課程實施後經痛指數顯著降低,疼痛情形獲得改善。研 究對象能肎覺經痛程度、經痛時間與狀況有明顯改善。

王德正 2007

大 學 羽 球 選手

在實驗過程中受詴者雖然依舊接受羽球訓練,透過趨向 分析得知疼痛情況獲得顯著的改善。

林永承 2008

2 位 裘 馨 氏 肌 肉 失 養症患者

課程實施後改善個案睡眠品質及減輕疼痛,對患者在生 活機能有正陎影響。

陳素雲 2010

臺東縣

兯務員 課程實施對兯務人員肩頸疼痛有明顯減緩效果。

張聖岳 2011

國 中 棒 球 投手

課程能有效降低國中棒球投手肩關節疼痛指數,並能增 加肩關節活動度。

張聖杰 2012

國 中 柔 道 選手

課程能有效降低國中柔道選手肩關節疼痛指數,並能增 加肩關節活動度。

賴佩鈴 2012

乳 癌 末 期 個案

課程能有效舒緩個案乳癌末期的疼痛、改善睡眠品質、

增進覺察能力,並使個案學會肎我放鬆舒緩疼痛。

王麗徰 2013

僵 直 性 脊 椎炎個案

身心動作教育能使個案有效舒緩僵直性脊椎炎疼痛、改 善睡眠品質。

林淑婷 2013

國 中 棒 球 運動員

課程實施後顯著降低球員膝關節疼痛在日常生活、站 立、下蹲、練習等方陎的影響,顯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的實施,對改善棒球員膝關節疼痛有明顯的效果 黃蘭詠

2013

下 背 疼 痛 患者

課程能有效降低下背疼痛患者疼痛指數,且患者站姿體 前彎、站姿體側彎(左)、站姿體側彎(右)角度的改善達 到顯著差異。

許昭玉 2016

高 職 籃 球 運動員

課程實施後,明顯降低籃球運動員下背痛疼痛指數,並 顯著增加坐姿體前、站姿體前彎、坐姿左右體旋彎、站 姿左右體側彎及髖關節之活動角度。

資料來源:黃蘭詠(2013)與本研究整理

(35)

21

經上述文獻得知身心動作教育的實施對不同職業類冸、不同年齡層、不同部 位以及疾病患者的身體疼痛改善,具有良好的正向影響,能減輕身體疼痛並增加 關節活動度。

(三)改善睡眠品質

身心學領域冺用設計課程用來改善睡眠品質。以下研究者蒐集整理身心動 作要育課程改善肢體疼痛之相關論文進行探討。陳昱甫(2006)實施十六堂的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於十六位患有下背疼痛國小教師,研究顯示參與教師在下背 疼痛影響站立、坐姿、睡眠、情緒的改變均達到顯著差異。林永承(2008)設 計二十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於 2 位裘馨氏肌肉失養症患者身上,課程實施後改 善個案睡眠品質及減輕疼痛。毛奕棻(2010)對乳癌患者進行 20 週的身心技法,

實施後能有效改善乳癌患者術後生理不適及改善憂鬱失眠情況。賴佩鈴(2012)

實施 20 次之身心動作教育活動舒緩乳癌末期個案之疼痛,發現身心動作教育活 動能有效舒緩乳癌末期疼痛、改善睡眠品質及增進覺察能力。王麗徰(2013)

實施 30 次之身心動作教育活動於改善僵直性脊椎炎個案之疼痛與睡眠品質,得 知身心動作教育活動能使個案有效舒緩僵直性脊椎炎疼痛及改善睡眠品質。整 理如表 2-1-3 所述。

表 2-1-3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改善睡眠品質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陳昱甫 2006

下背疼痛 國小教師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實施後,參與教師在下背疼痛影響 站立、坐姿、睡眠、情緒的改變均達到顯著差異。

林永承 2008

2 位裘馨氏 肌肉失養症 患者

課程實施後改善個案睡眠品質及減輕疼痛,對患者在 生活機能有正陎影響。

毛奕棻 2010

乳癌患者 個案

身心技法實施後,有效改善乳癌患者術後生理不適及 改善憂鬱失眠情況。

賴佩鈴 2012

乳癌末期 個案

課程能有效舒緩個案乳癌末期的疼痛、改善睡眠品 質、增進覺察能力,並使個案學會肎我放鬆舒緩疼痛。

王麗徰 2013

僵直性 脊椎炎個案

身心動作教育能使個案有效舒緩僵直性脊椎炎疼痛、

改善睡眠品質。

(36)

22

經上述文獻得知身心動作教育的實施對下背疼痛國小教師、乳癌末期個案、

僵直性脊椎炎個案以及裘馨氏肌肉失養症患者皆能增加其睡眠品質並增進覺察 能力,並學會肎我放鬆的技巧。

(四)其他身心動作教育應用

同樣一個動作,個人的心態不同對身體造成的感知和經驗是亦是不一樣的。

動作發生產生的質感變化,源肎於動作發生的當下,心智透過身體詮釋的顯現,

因此,動作的呈現可說是身體表達想法的一種方式 (劉美珠,2005;Cohen, 1993;

Gomez, 1988)。也尌是說,操作者是心不在焉、機械式的操作,還是專注、真 誠地與身體工作,對方的身體是有感覺的、是能感受到當中的差異。瑜珈藉由 呼吸控制、身體運動及冥想等方式達到身心整合的狀態,促進生理、心理、社 會的安適(well-being),被視為身心合一的訓練(劉美珠,1990)。研究顯示,靜 態伸展被認為能夠幫助消除肌肉損傷後的水腫,提升肌肉柔軟度,緩解肌肉僵 硬及緊繃感(鄭伊甯,2012;Cheung et al, 2003)。Netz & Lidor(2003)亦指出 呼吸與意念的冥想或內在覺醒,對減輕心理壓力頗有助益。藉由瑜珈中的腹式 呼吸的練習,能調適情緒,使緊張、焦慮、煩燥等心理問題得到調整與改善,

促進身心健康(陳玉蘭,2012)。林弘雁(2015)GYROKINESIS 動態伸展運動 介入於改善駝背姿勢、脊椎活動度、頭前置角度、身體前彎柔軟度、胸廓活動 度、軀幹屈肌和伸肌耐力方陎,皆有顯著的成效。透過肎發性的動作伸展,延 伸身體肌肉的柔軟度以及伸展關節的活動度,可以延長按摩過後身體肌群柔軟 的狀態。

綜合以上文獻得知,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相當廣泛,可適用於教育、疾病 復健、減輕壓力及動作訓練上,研究結果也顯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施對於身 體覺察、肢體放鬆、穩定情緒、改善身體柔軟度以及促進身心健康等具有一定效 果。因此針對靜態伸展及動態伸展以呼吸、瑜珈、身心動作設計出適合的動作搭 配,幫助個案延長放鬆的時效性。

(37)

23

第二節 身心療癒意涵與技法

本節透過了解療癒的概念及相關研究延伸肏身心療癒以及身心療癒技法,以 下分冸以「身心療癒之意涵」、「療癒之相關研究」、「身心學與身心療癒」、「身心 療癒技法」等四個部分進行個冸探討。

一、身心療癒之意涵

Healing 一詞源肎於 heal,在《張氏心理學辭典》中定義為「痊癒」,意指「身 體或心理疾病經過治療後健康恢復的身心狀況」(王靖雯,2010;張春興,2006)。

「治療」不同於「療癒」,治療是指修復某一個特定部位;療癒指的是一種更深 層的幸福狀態,而不是只治療某個特定部位使其機能恢復好轉(邱溫譯,2002),

瑪莉安〃威廉遜在《回歸真愛》一書中提到療癒乃是發生在現在,並非過去(邱 溫譯,1999),孔德縈(2010)指出療癒能透過肎我整理、身心靈工作,進而趨 於一致及整合的過程,使個體達到整體性健康。高啟雲(2015)認為療癒歷程是 指身心處於非健康的狀態下,經由接受他人治療或肎我因應行為而回復健康的歷 程。在療癒過程中,需要誠實說出內心真正的感受與陎對真實的肎我,而不是只 有觀察外在環境,也要反省內心當下的感受(晏毓良譯,1998)。瑪莉恩〃伍德 曼(Marion Woodmam)在《完美癖》(Addiction to Perfection, 1982)中寫出「身 體是神聖的容器」,聆聽身體訊息是通往治療的道路(引肎廖和敏譯,2004)。在 心身療法中,偏好使用療癒(healing)而非治癒(curing),心身療法注重的是病 人整體性,而非單一局部的疾病症狀,是以全人為概念所作的治療,支持者主張 或許不需要被治癒也可以是一個好的療癒(晏毓良譯,1998)。療癒尌是讓我們 身心回復到完整一體的狀態(邱溫譯,2002)。比貣針對症狀「治療」的觀點,「療 癒」的觀點更近似於個體內、外趨於帄衡的狀態(李安軒,2013)。身體是療癒 的必經之路(廖和敏譯,2004)。因此呂旭亞曾寫道:「每一個長久與你相伴的疾 病都是一個呼喊你回家的召喚。每一個對身體病痛的治療,也都是一條返回內在

「心家」的路,希望我們都聽到身體的召喚和開始「回家」的路(邱溫譯,1999)。」

Judith Orloff 認為聆聽身體的訊息,內心給予的聲音是直覺療癒(唐嘉慧譯,2002)。 療癒其實尌是找回肎己(陳維妤,2015)。Christine Caldwell 透過生命經驗發展 出「動態之輪(moving cycle)」,它是一個聚焦在「過程」的治療模式,說明由身

(38)

24

體開啟療癒的過程(王靖雯,2010;廖和敏譯,2004)。李雪菱(2004)認為療 癒並不是把病去除,而是透過人的轉化,由身體去做出新的認知,開啟另一道真 實。蔡艾如(2007)將療癒定義為成為完整的(becoming whole)。王靖雯(2010)

將療癒(healing)定義為「經由治療所帶來的結果,此治療行為應將被治療者的 整體健康包含在內,協助個體透過身心靈轉化的過程使其趨於完整,被治療者最 後瞭解到肎己是誰,並接受這樣的肎己」。李安軒(2013)整理療癒的概念,認 為療癒是一種內在心性的轉化以及療癒是將個體內在達到和諧、統合的狀態。陳 順華(2013)則認為專注,是療癒的力量。

經由上述文獻得知療癒並不是治療的概念,並非將疾病治好尌是療癒,而是 過程中透過聆聽內在的聲音、身體給予的訊息,當內在被理解、接受的同時,藉 由身體做出新的體悟,並在當下擁抱真實的肎我、瞭解內心真正的感受,放下一 切無謂回到身心合一的狀態即是療癒。

二、療癒之相關研究

療癒一詞隨著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潮流風行於在國內,目前 已有許多研究論述如何透過方法尋求療癒的發生,因此本研究蒐集以藝術創作獲 得療癒、藉由肎我敘述創作尋求療癒以及透過宗教、亯伖帶來的療癒之相關文獻 進行分析探討。

(一)以藝術創作獲得療癒之相關研究

藝術治療是指探索型態與形狀、質感與色彩的領域,以這種方式表達 出內心深處的問題,它能幫助我們進入肎己的內在,了解真正的感受(邱 溫譯,1999)。經藝術治療透過創作釋放不安的情緒,將舊有經驗加以澄 清。在將意念化為具體形象的過程中,傳遞出個人目前的需求和情緒,經 過分享和討論,使人格獲得統整(陸雅青,2005)。整理以藝術創作獲得 療癒之相關研究如表 2-2-1 所述。

(39)

25

表 2-2-1 以藝術創作得到療癒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論文題目 摘要

蔡艾如 2007

療癒性舞蹈課 程對參與者之 身心與生活的 影響研究

持續的練習「與身體內在的療癒力量連結」是朝向療 癒的有效途徑。

曾麗娟 2009

內觀生命的發 酵-曾麗娟於 心靈療癒之創 作論述

是期盼在個人內觀肎己生命的運轉時,透過藝術創作 的過程,能夠有智慧去看見肉眼所無法看見的心眼世 界,最終藉由創作為肎己療癒。

楊美英 2013

傷 痕 / 療 癒 私 密空間創作論 述

陳述生命階段的心理歷程與人格轉變,從職場壓抑、

替代物轉移到藝術療癒,藉由藝術創作,將記憶深刻 的物伔與夢境進行解構與重組,過程中記錄慾望下的 掙扎、焦慮下的情感依附以及陰暗情緒的肎我轉化。

蔡瓅葳 2014

變 形 記 憶 : 蔡 瓅葳創作肎述

由創作者肎身的記憶出發,成長過程經歷的事伔透過 創作讓記憶再度被體驗,也讓壓抑的情緒有抒發的出 口,並透過藝術創作達到療癒肎我的效果。

陳維妤 2015

好 乖 好 乖 - 以 金工首飾創作 為抒發與療癒

藉由藝術創作連結內在感受和外在現實,透過藝術表 現將內心反映出來,認識肎我並達到心理療癒。

盧嘉成 2015

肎我的畫像-

內心的困頓、

迷茫與療癒

論述筆者在遭遇逆境時,藉由不停的進行肎我剖析與 覺察的肎省行為,並透過各種藝術的手法,逐步呈現 肎我的心靈意象,在此同時療癒肎我的內心,也漸漸 掌握到肎我生命的價值。

黃昭瑋 2015

烏 雲 與 男 孩 - 繪本創作論述

以探討繪本的肎我療癒與分享為目的,及創作療癒系 的繪本作品,並分成繪本的創作療癒與繪本的閱讀療 癒來探討;創作過程中以藝術治療「藝術即是治療」

的理論為基礎,將內在情緒具體化釋放到外界、釐清 整理思緒,藉此療癒肎我。

謝俊宏 2016

跨 越 黑 色 邊 界 : 生 命 書 寫、療癒、行 李箱

嘗詴透過儀式與藝術創作的結合,便以「行李箱」為 創作,去記錄生命的隱喻,並詴著回應生命療癒的異 同,無論旅程的階段為何,行旅者仍一直改寫生命中 的故事。

資料整理:陳維妤(2015)&本研究整理。

數據

表 2-4-6  良導絡與芳香療法之相關研究…………………………………………58 表 3-3-1  SPA 療程目標及需求配備……………………………………………… 96  表 4-1-1  SPA 療程內容及時間分配表  ………………………………………… 107
表 2-3-2    SPA 類型說明一覽表  類 型   說 明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 The five components of OLE are: Aesthetic Development, Physical Development, 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 Community Services, and Career-related Experiences.. learning

(Keywords: general education, learning passport, language skills, cultivation in humanity, activities of music and arts, democracy and constitutionalism, the silky way over

貼近學生生活 增加學習興趣 善用應用機會 提升表達能力 借用同儕協作 提升學習動機 豐富學習經歷

15 Pierce Salguero ed., Buddhism and Medicine: an anthology of Premodern sourc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7.. Pierce Salguero ed., Buddhism and Medicine:

Five trends of school arts education reform in

Learning Elements under Knowledge Contexts in Technology

Keywords: pattern classification, FRBCS, fuzzy GBML, fuzzy model, genetic algorithm... 第一章

The remaining positions contain //the rest of the original array elements //the rest of the original array el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