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牛頓二項式定理開方到牛頓切線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從牛頓二項式定理開方到牛頓切線法"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數學傳播 34 卷 4 期, pp. 87-90

從牛頓二項式定理開方到牛頓切線法

王曉明 · 王蕊珂

一 . 問題的提出

在數學中, 再也沒有比開方更加自然的事了, 當人類產生了自然數概念並且規定了四則運 算之後, 人們發現, 如果按照乘法性質, 一個數自身相乘的逆行運算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一 個整數自身相乘以後是比較容易找到原來那個整數的, 例如 2 自身相乘 5 次是 32, 從 32 我們也 容易找到 2, 但是, 如果是31, 30 呢, 開5次方就不太容易了。 自從牛頓發現二項式定理以後, 人 們知道開方是依據二項式定理展開的。 但是, 畢竟太麻煩。 有沒有一個簡單的方式或者公式來開 方呢?

二 . 一個意外

設 A = Xn, X = √n

A, 我們想求 X, 即開方 n 次, 當:

A ÷ X@n−1 = X. (1)

我們把右下角標打上了 (@) 的 X@ 表示我們預設的那個 X, 把右下角沒有 @ 的 X 視 作 A ÷ X@n−1 以後得出的商。

有三種情況:

一. 我們取的初始值 X@, 與等式右邊的 X 一致時, 問題就解決了, 例如 32/24 = 2;

二. 我們取的初始值 X@ 偏小, A/X@n−1 > X@, 例如 45/24 = 2.8125 > 2。 (1) 式 A/X@n−1 = X0, 於是 X@ < X0, X0 − X@ = E。 例如: 2.8125 − 2 = 0.8125 是 一個正值, 我們把這個正值分解 E/n 再加回去就可以調節原來取了偏小的初始值, 使之 變大; (因為 A 開 n 次方, 就是將 X 自乘 n 次的數值分解 n 次, 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想 到其誤差 E 也要分解 n 份, 即 E/n)。

87

(2)

88 數學傳播 34 卷 4 期 民 99 年 12 月

三. 我們取的初始值 X@ 偏大, A/X@n−1 < X@, 例如 30/24 = 1.875 < 2, (1) 式 A/X@n−1 = X0, 於是 X@ > X0, X0 − X@ = −E。 例如 1.875 − 2 = −0.125, 我們把這個負值 −E 分解 −E/n 再加回去, 就可以調節原來取得偏大的初始值, 使之變 小。

四. 於是我們得到:

Xk+1= Xk+ (A/XKn−1− Xk)1

n, (K = 0, 1, 2, 3, 4, . . . .) (2) 五. 我們用 (2) 式來開方。

例如我們開平方, 即 n = 2。 X =√

A, 公式:

Xk+1 = Xk+ (A/XK2−1− Xk)1

2, (3)

設 A = 5。 √

5 介於 22 至 32 之間, 我們可以取初始值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隨便取一個值輸入, 只取小數第一位, 得出來的都是一樣的, 一般要求取中間值 2.5。

第一步:2.5+(5/2.5−2.5)/2 = 2.2; (用其它值也一樣, 例如 2.8; 2.8+(5/2.8−2.8)/2 = 2.2。

第二部:2.2 + (5/2.2 − 2.2)/2 = 2.23。 每一次多取一位數。

第三步:2.23 + (5/2.23 − 2.23)/2 = 2.236。 即 2.236 =√ 5。

計算次數與計算精確度成為正比。

開 3 次方也一樣, 即 n = 3, X =√3

A, 公式:

Xk+1 = Xk+ (A/XK2 − Xk)1

3. (4)

設 A = 5, 5 介於 13 至 23 之間, 我們可以取初始值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計算後只取小數第一位, 答案都是一樣。 例如取 1.9。

第一步:1.9 + (5/1.92 − 1.9)/3 = 1.7。 取其它值也是一樣, 例如取 1.5; 1.5 + (5/1.52 − 1.5)/3 = 1.7。 輸入值大於輸出值, 負反饋;

第二步:1.7 + (5/1.72− 1.7)/3 = 1.71; 輸入值小於輸出值, 正反饋;

第三步:1.71 + (5/1.712− 1.71)/3 = 1.709; 輸入值大於輸出值, 負反饋;

第四步; 1.709 + (5/1.7092− 1.709)/3 = 1.7099。 每一步多取一位數。 要多精確都可以。

如果輸入值與輸出值一致:

(3)

從牛頓二項式定理開方到牛頓切線法 89

289 開平方, √

289 介於如 10 的平方至 20 平方之間, 我們取 20 為初始值, 於是: 第一 步 20 + (289/20 − 20)/2 = 17; 第二步 17 + (289/17 − 17)/2 = 17。 說明17是個精確值。

以上方法是作者 1980年發現的, 找到江西師範大學數學系, 一位教授看過之後, 覺得面熟, 將這個公式反推回去, 原來是牛頓切線法。 但是, 他不知道是怎麼得出來的。 原來這可以用二項 式定理推出。

三 . 二項式定理與 (2) 式巧合

設 A = (X ± Y )n= C0nXn± C1nXn−1Y + C2nXn−2Y2± · · · ± CnnYn, (5) (說明: 在大陸二項式表示 Cnk = n!/(n − k)!k!; 在臺灣 Cnk = k!/(k − n)!n!, 由於是在臺灣 的雜誌發表, 就按照臺灣數學界的標記法)

X 是假定值, Y 是誤差值。

Xk+1 = (X ± Y ) = Xk+ (A/XKn−1− Xk)1

n. (6)

由 (6) 式得:

±Y = (A/XKn−1− Xk)1

n. (7)

我們把(5) 式等號右邊按照 (7) 式程序進行:

(一) (7) 式右端第一步是 A/XKn−1, 相當於 (5) 式中的:

(C0nXn± C1nXn−1Y + C2nXn−2Y2± · · · ± CnnYn)/Xn−1

= X ± nY + (C2nXn−2Y2± · · · ± CnnYn)/Xn−1. (8) (二) (7) 式右端第二步是減去 X, 即 A/XKn−1− Xk

(8) 式右端減去 X 得:

±nY + (C2nXn−2Y2± · · · ± CnnYn)/Xn−1. (9) (三) (7) 式右端第三步是除以 n, 即 (A/XKn−1− Xk)1n。

(9) 式除以 n 得:

±Y + (C2nXn−2Y2± · · · ± CnnYn)/nXn−1. (10) (10) 式是由 (5) 式得來的, 現在 (7) 式左端只剩下一個 Y , 而 (10) 式卻是多出來一個:

(C2nXn−2Y2± · · · ± CnnYn)/nXn−1. (11)

(4)

90 數學傳播 34 卷 4 期 民 99 年 12 月

(11) 式就是我們碰到的誤差。 我們在實際計算中把 (11) 式不要了。

當我們取 X 值偏大, A = (X − Y ); 當我們取值偏小是 A = X + Y 。

四 . 為什麼 (2) 式是牛頓切線法

我們把 (2) 式展開:

Xk+1= Xk+ (A/XKn−1− Xk)1

n = Xk− (XKn − A)/(nXKn−1), 注意: f (x) = XKn − A;

f(x) = nXKn−1.

即 Xk+1 = Xk− (f (x)) (f(x))

(牛頓切線法, 求 X = √n

A, A > 0, XKn − A ⇔ XKn − A = 0).

開 5 次方例題:

Xk+1= Xk+ (A/XKn−1− Xk)1

n, 即 n = 5, 即 X =√5 A, 得:

Xk+1= Xk+ (A/XK4 − Xk)1

5. (12)

例如 A = 100:100 介如 2 的 5 次方至 3 的 5 次方之間, 初始值可以取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我們取中間值 2.5. 於是;

2.5 + (100/2.54− 2.5)/5 = 2.51

2.51 + (100/2.514− 2.51)/5 = 2.511. 即 2.511 =√5 100.

—本文作者王曉明為退休數學老師, 王蕊珂目前就讀美國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從線性代數 這一學科中, 我們學到了琳瑯滿目的方法來 解決線性代數問題, 這些方法都有一個共同 的特性, 計算量隨著矩陣維數 (dimension) 的增大而可能增加到非人力可以勝任,

第十九條之七 外國人受聘 僱從事第四條第四款所定 乳牛飼育工作,其雇主採 自然人登記經營飼育乳牛 八十頭以上,從事飼養管

牛頓接著在 《原理》 的第三卷命題 8 寫道: 「我在發現指向整個行星的引力由指向其各部 分的引力複合 而成, 而且指向其各部分的引力反比於到該部分距離的平方之後, 仍不能肯定,

牛頓在 1687 年出版 《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 (The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 ural Philosophy 或 Principia) 。 出版時的標題為 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 中譯本於 2005

“0”這個東西, 在數學上是再簡單不過 了。 可是, 一旦把它放到無限數學中去, 有時 連大數學家也受不了。 十七世紀, 牛頓創立 微 積分的初期, 由於沒有嚴謹的分析理論基

海頓的奏鳴 牛頓的發明 遲鈍的自己 還有股衝勁 海頓的旋律 牛頓的引力 遲鈍的自己 穿越了古今 我在天上飛 天上飛

[r]

不 過人類是聰明的, 如果原來我們只知道有理數, 但卻發現了一個有理數講不通的現象, 那 就接受現象, 用現象描述一個嶄新的事情。 就好像牛頓發現蘋果從樹上往下掉落在地面, 他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