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粵劇初探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粵劇初探"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粵劇初探

      戴淑茵博士 

(學與教材料供教師參考)

粵劇歷史背景及傳統

據陳守仁的研究,早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粵劇已經漸成雛型,於香港新界元 朗大樹下天后廟有戲曲演出活動(陳守仁,2007),直至 1920 年代末,朱次伯(?-1922)

演出傳統劇目《寶玉哭靈》時,把粵劇粵曲從官話及古腔時期過渡到白話及平腔,粵 劇開始使用廣府話演唱,至 1930 年代,廣州方言(粵語)正式取代官話。

1930 年代,粵劇出現長達九年的「薛馬爭雄」時期,當時薛覺先(1904-1956)建 立「覺先聲劇團」及「覺先聲男女劇團」等,而馬師曾(1900-1964)組織「太平劇團」,

演出多齣粵劇經典劇目,包括《胡不歸》、《嫣然一笑》、《賊王子》和《苦鳳鶯憐》等。

1941 年日軍佔領香港後,粵劇演出未有間斷,不過不及 1930 年代的興盛。第二次 世界大戰結束後,香港粵劇的編劇、音樂及演員人材輩出,為香港粵劇此後的發展奠 定 了 穩 固 的 基 礎 。 編 劇 名 家 包 括 李 少 芸 ( 1916-2002)、 陳 冠 卿 ( 1920-2003)、 唐 滌 生

( 1917-1959) 及 潘 一 帆 ( 1922-1985) 等 。 音 樂 名 家 如 王 粵 生 ( 1919-1989)、 朱 毅 剛

(1922-1981)及林兆鎏(1917-1979)等。當時活躍的演員如余麗珍(1923-2004)、新 馬師曾(1916-1997)、陳錦棠(1906-1981)、靚次伯(1905-1992)、黃千歲(?-1993)、

芳艷芬(生於 1929 年)、何非凡(1919-1980)、紅線女(生於 1927 年)、任劍輝(1913-1989)、 白雪仙(生於 1928 年)、吳君麗(生於 1930 年)、麥炳榮(1915-1984)、鳳凰女(1925-1992)、 林家聲(生於 1933 年)和梁醒波(1908-1981)等。

這個年代的粵劇劇目很多成為經典,當今仍然經常上演,如《洛神》(1956 年 4 月;芳艷芬、陳錦棠及黃千歲合演)、《牡丹亭驚夢》(1956 年 11 月;任劍輝、白雪仙 合演)、《帝女花》(1957 年 6 月;任劍輝、白雪仙合演)、《紫釵記》(1957 年 8 月;任 劍輝、白雪仙合演)、《雙仙拜月亭》(1958 年 1 月;吳君麗、何非凡合演)、《白兔會》

(1958 年 6 月;吳君麗、何非凡合演)、《西樓錯夢》(1958 年 9 月;任劍輝、白雪仙 合演)及《再世紅梅記》(1959 年;任劍輝、白雪仙合演)等。

1960 至 80 年代,麥炳榮及鳳凰女領導的「大龍鳳劇團」先後開山了《十年一覺 揚 州 夢 》( 1960; 徐 子 郎 ( 1936-1965) 及 劉 月 峰 ( 1919-2003) 合 編 ) 和 《 鳳 閣 恩 仇 未 了情》(1962;徐子郎與劉月峰合編)等,林家聲及陳好逑先後開山了《雷鳴金鼓戰笳

(2)

聲》(1962;徐子郎、劉月峰合編)、《無情寶劍有情天》(1963;徐子郎、劉月峰合編),

又與吳君麗開山《春花笑六郎》(1973;李少芸編)及與李寶瑩開山《笳聲吹斷漢皇情》

(1988;葉紹德編)等劇。

目前香港粵劇演員演出的劇目主要是 1950 年代的作品。當代活躍的粵劇演員有林 錦堂、梅雪詩、蓋鳴暉、吳美英、阮兆輝、南鳳、尹飛燕、龍貫天、新劍郎、李龍、

羅家英及汪明荃等。

粵劇風格特點及審美

王國維將戲曲定義為「以歌舞演故事」,粵劇也具備由演員以唱唸(唱腔及唸白)、

器樂及舞蹈來演出故事,形成一個多媒介的藝術綜合體。其中,「手、眼、身、法、步」、

「唱、做、唸、打」、「聲、色、藝」和露字(不倒字)、露意、倒字、倒意等概念有助 瞭解粵劇的風格特點。

「手、眼、身、法、步」是中國戲曲的五種技法,又稱五法,「手」指手勢,「眼」

指眼神,「身」指身段,「步」指步法,「法」指綜合上述各種的技法。粵劇的「唱、做、

唸、打」是戲曲演員的四種基本條件。「唱」指演員的唱腔,配合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 演唱方式,如平喉、子喉及大喉。「做」指做功,即身段及做手,和配合劇情的演技和 感情表達。「唸」指唸白,以朗誦形式稱為「白」,即說話的部分,戲曲的白與日常的 生活語言不盡相同,有一定的音樂性和節奏性。如口白、口古、詩白及白欖等。「打」

指武打,即配合劇情的武打動作,包括把子功(帶兵器)及毯子功(徒手)。「聲、色、

藝」是評鑑粵劇演員的指標之一,「聲」指聲線,「色」指扮相,「藝」指技藝。

演員在說白或唱曲時,聽眾能清楚聽見每個字,稱為露字,否則稱為倒字。能夠 露字時就可以達到露意,否則為倒意。

至於中國戲曲的審美特徵,為其舞蹈化、誇張性和虛擬性所顯現的審美功能。戲 曲演員在舞台上表演的各種舞蹈化的形體動作、誇張化的顏色與線條的面譜,以及能 夠演繹不同時間和空間的虛擬性舞台和演員動作,如上樓、下樓和開門、關門等。

粵劇行當

「行當」、「腳色」或「角色」,是傳統戲曲中根據劇中人物不同的性別、年齡、身

(3)

分、性格而劃分出來的角色類型。傳統上,分為生(男性人物)、旦(女性人物)、淨

(也稱花面,性格突出的人物)、末(年紀較大男性)、丑(滑稽人物)五種行當。

粵劇行當原本與其他劇種大致相同,可分生、旦、淨、末、丑五大類。1930 年代 前有十大行當,到 1950 年代左右,確立了「六柱制」的制度,每一個劇目由六個主要 演員擔任,包括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正印丑生及正印武生。

圖 1 文 武 生 ( 2012 年 3 月 6 日 , 梁 宇 恒 攝 )

圖 2 正 印 花 旦 ( 2010 年 3 月 5 日 上 水 金 錢 村 , 戴 淑 茵 攝 )

粵 劇 記 譜 方 式 、 音 樂 、 調 式 及 樂 隊

叮 板 是 粵 劇 用 以 表 示 拍 子 及 節 奏 的 用 語 及 符 號 。 叮 板 是 工 尺 譜 中 所 用 的 節 拍 符 號,記 於 曲 詞 旁 邊。現 今 常 用 叮 板 的 符 號 有 正 板「 X」、底 板「 X」、正 叮「、」

和 底 叮 「 └ 」。 叮 板 的 組 合 方 式 包 括 :

(4)

 

1. 有 叮 板 類 ( 有 穩 定 拍 子 )

 一 板 三 叮 : 如 八 字 句 二 黃 慢 板

二 黃 慢 板 使 用 一 板 三 叮 , 下 例 選 自 《 帝 女 花 》 的 第 一 場 , 由 平 喉 獨 唱 , 以 快 速 演 唱 。 刪 去 襯 字 後 , 每 句 分 為 三 頓 , 分 別 有 四 、 二 、 二 個 字 , 結 構 如 下 :

第 一 頓 第 二 頓 第 三 頓

× 、 、 ∟ × ∟ 、 ∟ × 、 ∟ ∟ × ∟ ∟ ∟

第 一 句 瑤 池 俗 客 , 只 配 , 凰 遊

第 二 句 公 主 一 言 , 君 皇 , 回 奏 。

 

譜 例 1 《 帝 女 花 》 第 一 場 的 八 字 句 二 黃 慢 板

                         

 一 板 一 叮 : 如 反 線 十 字 句 士 工 中 板

選 段 為《 鳳 閣 恩 仇 未 了 情 》( 第 一 場 ),是 平 喉 獨 唱 的 十 字 句 反 線 中 板 , 使 用 一 板 一 叮 , 除 去 襯 字 , 每 句 有 十 個 正 字 , 每 句 分 為 四 頓 , 每 頓 分 別 有 三 、 三 、 二 、 二 個 字 , 結 構 如 下 :

(5)

第 一 頓 第 二 頓 第 三 頓 第 四 頓

× 、 × 、 × ∟ × 、 × ∟ × 、 × 、 × ∟

第 一 句 半 含 悲 , 為 歡 笑 , 顧 影 , 自 慚

第 二 句 貴 懸 殊 , 玉 金 枝 , 王 侯 , 青 盼 。

譜 例 2 《 鳳 閣 恩 仇 未 了 情 》 ( 第 一 場 ) 的 反 線 十 字 句 士 工 中 板  

                         

 流 水 板 : 如 七 字 清 中 板

這 選 段 由 平 喉 演 唱 , 為 《 帝 女 花 》 ( 第 二 場 ) 選 段 , 先 唱 七 字 清 中 板 , 只 有 板 無 叮 , 結 構 如 下 :

× × × × ×

第 一 句 宮 中 悶 飲 嘆 時 艱

   

譜 例 3 《 帝 女 花 》 ( 第 二 場 ) 的 七 字 清 中 板

(6)

2. 散 板 類 ( 無 叮 板 , 無 穩 定 拍 子 ) : 如 士 工 滾 花

滾 花 是 用 散 板 演 唱 , 不 使 用 叮 板 , 故 可 以 在 不 同 地 方 加 入 襯 字 , 令 結 構 產 生 多 種 變 化,選 段 為《 再 世 紅 梅 記 》( 第 三 場 ),屬 十 四 字 句 偶 句 體 :

前 半 句 後 半 句

第 一 句 不 請 自 來 堂 上 客 , 惹 人 疑 惑 在 心 間

第 二 句 目 光 如 炬 察 秋 毫 , 何 以 今 時 全 相 反 。

 

譜 例 4 《 再 世 紅 梅 記 》 ( 第 三 場 ) 的 士 工 滾 花    

         

中 國 戲 曲 以 工 尺 譜 為 記 譜 方 式 。 粵 劇 所 用 的 工 尺 譜 利 用 譜 字 包 括 合 、 士 、 乙 、 上 、 尺 、 工 、 反 、 六 分 別 代 表 不 同 的 樂 音 , 這 些 樂 音 , 在 粵 劇 傳 統 中 也 稱 為 「 腔 」 。

圖 3 工 尺 譜 的 譜 字 與 簡 譜 及 五 線 譜 的 對 照 ( 《 粵 劇 合 士 上 》 )

           

粵 劇 唱 腔 分 三 大 體 系 , 分 別 是 板 腔 體 、 曲 牌 體 和 說 唱 體 。 板 腔 體 是 沒 有 固 定 的 旋 律 , 演 唱 者 可 按 唱 詞 的 語 言 音 , 隨 當 時 情 緒 自 行 創 作 唱 腔 旋 律 , 即 所 謂

「 依 字 行 腔 」 的 演 出 習 慣 , 但 須 依 照 一 定 的 板 式 、 結 束 音 及 固 定 的 分 句 。 粵 劇 所 用 的 板 腔 體 有 「 梆 子 」 及 「 二 黃 」。 曲 牌 體 系 裏 的 曲 調 有 固 定 的 旋 律 , 包 括 牌 子 , 如 :《 陰 告 》、《 銀 台 上 》; 大 調 , 如 :《 貴 妃 醉 酒 》、《 罵 玉 郎 》、《 秋 江 哭 別 》、

(7)

《 戀 檀 郎 》;小 調,即 小 曲,如:《 平 湖 秋 月 》。粵 劇 的 說 唱 體 系 包 括 龍 舟、木 魚 、 南 音 、 板 眼 和 粵 謳 五 種 , 結 構 分 起 式 、 正 文 、 收 式 三 部 分 。 除 起 式 及 收 式 外 , 大 多 數 是 七 字 句 , 兩 個 七 字 句 為 一 聯 句 。

除 了 上 述 三 種 唱 腔 體 系 外,說 白 體 系 亦 是 常 用 的 形 式,包 括 口 白、浪 裏 白 、 鑼 鼓 白 、 詩 白 、 口 古 、 韻 白 、 白 欖 、 英 雄 白 及 引 白 九 種 。

白 欖 由 敲 擊 樂 器 卜 魚 穩 定 的 拍 子 作 伴 奏 , 常 用 於 一 齣 戲 開 始 時 由 劇 中 次 要 人 物 交 代 劇 情 的 背 景 , 這 選 段 取 自 《 再 世 紅 梅 記 》, 由 第 二 丑 生 扮 演 的 太 師 府 僕 人 賈 麟 兒 用 白 欖 獨 白 交 代 全 劇 背 景 , 全 段 白 欖 二 十 句 , 當 中 十 八 句 屬 五 字 句 , 只 有 兩 句 為 七 字 句 , 結 構 如 下 :

X X X X

第 一 句 莫 作 太 平 人 。 ( 五 字 句 )

第 二 句 寧 為 官 家 僕 。 ( 五 字 句 , 押 入 聲 韻 ) 第 三 句 主 人 賈 太 師 。 ( 五 字 句 )

第 四 句 酒 色 唯 徵 逐 。 ( 五 字 句 , 押 入 聲 韻 ) 第 五 句 元 兵 困 襄 陽 。 ( 五 字 句 )

第 六 句 祇 知 買 妾 營 金 屋 。 ( 七 字 句 , 押 入 聲 韻 ) 第 七 句 家 有 七 夫 人 。 ( 五 字 句 )

第 八 句 於 心 猶 未 足 。 ( 五 字 句 , 押 入 聲 韻 ) 第 九 句 還 添 廿 九 釵 。 ( 五 字 句 )

第 十 句 共 成 三 十 六 。 ( 五 字 句 , 押 入 聲 韻 ) 第 十 一 句 新 收 李 慧 娘 。 ( 五 字 句 )

第 十 二 句 貌 美 而 孤 獨 。 ( 五 字 句 , 押 入 聲 韻 ) 第 十 三 句 因 貧 鬻 顏 色 。 ( 五 字 句 )

第 十 四 句 尚 未 諧 花 燭 。 ( 五 字 句 , 押 入 聲 韻 ) 第 十 五 句 載 酒 蕩 西 湖 。 ( 五 字 句 )

第 十 六 句 停 船 走 馬 射 糜 鹿 。 ( 七 字 句 , 押 入 聲 韻 ) 第 十 七 句 慧 娘 在 船 中 。 ( 五 字 句 )

第 十 八 句 伏 欄 時 痛 哭 。 ( 五 字 句 , 押 入 聲 韻 ) 第 十 九 句 難 得 半 日 閒 。 ( 五 字 句 )

第 二 十 句 買 酒 偷 納 福 。 ( 五 字 句 , 押 入 聲 韻 )

 

(8)

粵 劇 行 內 稱 樂 隊 為 棚 面 , 由 旋 律 樂 器 ( 稱 「 西 樂 」1、「 音 樂 」 或 「 文 場 」)

及 敲 擊 樂 器 ( 稱 「 中 樂 」2、「 鑼 查 」 或 「 武 場 」) 組 成 。 棚 面 除 為 唱 者 提 供 伴 奏 外 , 對 劇 情 的 發 展 提 供 重 要 的 氣 氛 營 造 及 戲 劇 效 果 。 行 內 人 稱 敲 擊 樂 的 領 導 人 為 掌 板 或 打 鑼 , 旋 律 樂 器 的 領 導 人 為 頭 架 。 頭 架 通 常 演 奏 小 提 琴 或 高 胡 。

圖 4 粵 劇 樂 隊 ( 2010 年 3 月 5 日 上 水 金 錢 村 , 戴 淑 茵 攝 )  

                     

圖 5 從 後 台 所 拍 的 粵 劇 樂 隊 ( 2010 年 3 月 5 日 上 水 金 錢 村 , 戴 淑 茵 攝 )  

                       

         

1 西樂是粵劇、粵曲旋律樂器的統稱,包括西方樂器及中國樂器,如高胡、小提琴、大提琴、阮、簫、笛、椰 胡、喉管、色士風及揚琴等。

2 樂隊中的敲擊樂部分稱「中樂」,包括:卜魚、沙的、大沙的(梆鼓、雙皮鼓)、木魚、碰鈴、鑼、高邊鑼、

(9)

粵 劇 音 樂 的 定 調 , 一 般 稱 為 調 式 或 線 , 包 括 正 線 ( 合 尺 和 士 工 )、 乙 反 線 和 反 線 。

在 調 式 上 , 正 線 的 結 構 如 下 :

C=1( 上 )  

   

有 關 正 線 調 式 的 譜 例 可 參 考 譜 例 3。

反 線 屬 七 聲 音 階 , 但 7

.及 4 兩 音 略 為 少 用 , 結 構 如 下 : G = 1( 上 )

     

有 關 反 線 調 式 的 譜 例 可 參 考 譜 例 2。

乙 反 調 式 為 五 聲 音 階 , 結 構 如 下 :

C=1( 上 ) 5. 7. 1 2 4 5 合 乙 上 尺 反 六

有 關 乙 反 調 式 的 譜 例 可 參 考 譜 例 5。

         

(10)

譜 例 5 粵 曲 《 珍 珠 塔 》 的 乙 反 南 音  

                                             

粵 劇 演 出 習 慣

香 港 演 出 粵 劇 的 主 要 場 地 分 為 兩 類 —戲 院 戲 和 神 功 戲 。 戲 院 戲 指 在 戲 院 、 會 堂 、 劇 院 及 社 區 中 心 演 出 的 粵 劇 , 相 對 於 神 功 戲 , 戲 院 戲 的 環 境 能 令 觀 眾 較 易 集 中 , 因 此 演 員 和 所 有 工 作 人 員 都 會 比 較 謹 慎 , 也 較 少 即 興 的 成 分 。 而 神 功 戲 的 演 出 是 在 一 個 開 放 的 場 地 , 同 時 是 臨 時 建 成 的 戲 棚 , 演 員 及 觀 眾 都 較 難 集 中 , 即 興 成 份 較 多 。

粵 劇 音 樂 是 由 唱 腔 、 敲 擊 及 旋 律 伴 奏 音 樂 所 構 成 , 粵 劇 伴 奏 音 樂 並 不 會 以 樂 譜 的 形 式 記 錄 , 而 是 在 中 國 傳 統 樂 器 的 伴 奏 技 巧 上 , 以 一 定 的 伴 奏 手 法 與 唱 腔 相 應 配 合 , 及 既 有 的 約 定 俗 成 即 興 演 奏 。

(11)

神 功 戲 是 為 神 造 就 功 德 而 籌 辦 演 出 的 戲 曲 。 在 香 港 而 言 , 神 功 戲 泛 指 一 切 因 神 誕 、 廟 宇 開 光 、 鬼 節 打 醮 、 太 平 清 醮 及 傳 統 節 日 而 上 演 的 戲 曲 。 由 一 個 社 群 籌 辦 戲 曲 的 演 出 , 藉 以 「 娛 神 娛 人 」 及 「 神 人 共 樂 」。 除 了 演 出 「 正 本 戲 」,

也 演 出 「 例 戲 」, 即 每 台 戲 逢 例 必 演 的 經 常 儀 式 及 劇 目 包 括 《 碧 天 賀 壽 》、《 六 國 封 相 》、《 八 仙 賀 壽 》、《 跳 加 官 》、《 天 姬 送 子 》、《 封 台 加 官 》 及 《 破 台 》( 即 《 祭 白 虎 》) 等 。 粵 劇 戲 班 配 合 神 功 活 動 的 日 程 , 為 神 誕 演 戲 , 一 「 臺 」 戲 由 三 至 五 天 不 等 。

香 港 神 功 粵 劇 戲 棚 是 臨 時 搭 建 的 , 必 須 建 於 神 廟 的 正 正 對 面 , 讓 菩 薩 可 以 欣 賞 戲 曲 的 演 出 。 若 因 地 理 關 係 戲 棚 無 法 向 廟 而 建 , 主 會 便 會 安 排 在 戲 棚 末 端 朝 戲 台 處 建 一 神 棚 , 以 安 放 菩 薩 的 像 看 戲 。

圖 6 西 九 大 戲 棚 ( 2012 年 1 月 21 日 , 戴 淑 茵 攝 )  

                     

圖 7 西 九 大 戲 棚 ( 2012 年 1 月 21 日 , 戴 淑 茵 攝 )  

                 

(12)

   

圖 8 河 上 鄉 ( 2012 年 3 月 6 日 , 梁 宇 恒 攝 )  

                         

圖 9 《 祭 白 虎 》 ( 2012 年 1 月 18 日 , 張 文 珊 攝 )

                             

   

(13)

 

圖 10 《 六 國 封 相 》 ( 2012 年 3 月 6 日 , 梁 宇 恒 攝 )  

                           

圖 11 提 綱3( 2010 年 3 月 5 日 上 水 金 錢 村 , 戴 淑 茵 攝 )  

                       

         

3 提綱是由提場根據劇本寫成的一張紙,寫出每場戲的布景、道具、演員扮演的人物、出場次序及演員上場的

鑼鼓點等。

(14)

參 考 資 料

Chan Sau Yan

1991

Improvisation In a Ritual Context: The Music of Cantonese Opera.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陳 守 仁

1997 《 實 地 考 查 與 戲 曲 研 究 》, 香 港 :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音 樂 系 粵 劇 研 究 計 劃 。

1999 《 香 港 粵 劇 導 論 》, 香 港 :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音 樂 系 粵 劇 研 究 計 劃 。 2007 《 香 港 粵 劇 劇 目 概 說 : 1900-2002》, 香 港 :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音 樂 系

粵 劇 研 究 計 劃 。

2008 《 神 功 戲 在 香 港 : 粵 劇 、 潮 劇 及 福 佬 劇 》, 香 港 :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音 樂 系 粵 劇 研 究 計 劃 。

Yung, Bell

1989

Cantonese Opera: Performance as Creative Proces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heng, ed., China: Modernization in the 1980s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89), p.161..

eds., Power and Identity in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 The Puppet State of

Structuring Drama Work: a Handbook of Available Forms in Theatre and Drama.. Cambridge: Cambridge

Hong Kong’s Chinese history curriculum from 1945: politics and identity,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Ebrey, Patricia Buckley, The Aristocratic Families of Early Imperial China : A Case Study of The Po-ling Ts‘ui Family,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Grafflin,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