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 教學型態的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壹、 教學型態的研究 "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透過課程教學之文獻分析與個案設計之空間分析,藉以建構 教室空間設計之型態。並經由案例的比較分析,進一步分析出各教學統 整上所需之空間需求與未來可行性之設計發展。茲歸納主要研究發展與 結論,並據以提出建議。

第一節 結 論

本研究經過有關文獻探討與蒐集、個案研究,對 22 所小學教學空間 進行分析,針對研究目的提出研究結論如下:

壹、 教學型態的研究

研究者根據文獻探討與個案分析,整理分析教學型態與實際教學運 用的差異分析結論如下:

一、 維持傳統班級教學之優點,並重視個別化與個性化之學習活動 開放教育並非全盤否定傳統之教學型態,而在於以更包容的心 態尊重學童個體之差異性,除了滿足班級教學之需要外,並應以不 同之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場所。

在教學空間中應設置不同的主題學習區、補救教學區、學習角或媒 體區等,適時適切的提供學習者主動學習與彌補其在學習上所欠缺之資 訊,以達到個別化與個性化之自我學習活動。

二、 提供教育資源共享的設施與設備

過去以「間」為單位的教室型態,已無法符合現代教學之需要,

(2)

在重視課程統整與協同教學及空間的彈性運用上,教學中的物理環 境與相關設施之適切性,形成重要的課題之一。電腦的運用、圖書 查詢、主題活動設置、多媒體的教學及多目的活動空間的運用等,

將是新的教育型態所需的條件,相關設施資源共享的設立更形重要。

資源共享不應只有硬體的設施,更應包含課程設計上的共享與 各班級間或班群間的學習共享,在課程上提供更多樣的學習給教學 者與學習者,以期能達到相互學習與資源共享的目的。

三、 提供不同的教學方式來協助學習

教學活動之內容應以生活環境為主題,適當地將基礎性與技能 性的學習融合在一起,並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獨立授課、協同教 學、合作式教學或運用視聽科技、媒體等輔助教學來達到開放教育 的目的與開放學習的目的,以期能幫助學習者適時的接受新知與思 考不同的學習主題。

教學者亦可運用不同的課程統整模式來進行教學,整合各科的 教學資源,設計主題來授課,並結合教學型態中傳統式、協同式,

合作式及個別化之教學,提供學習者多元的學習。

貳、 教室空間型態的研究

研究者根據個案文件分析,分析整理教室空間型態結論如下:

一、提供彈性及人性化的教學空間設計

從 1960 年代到 1970 年代實行之開放設計,對於師生間仍有太 多實體因素分散了學習注意力,因此,新教室的設計與安排的重要 關鍵應是提供一個開放但仍保有封閉特性的空間,以利某些特殊活 動的進行,如此在教學活動進行的同時,不會有影像或聲音分散學

(3)

習的注意力。

不論是在教學組織制度上(單班或學群)及教學策略上(協同 教學或學科各別教學)教育空間都應提供更具彈性的教學機會以利 於教學課程的變動與運用。另外設計上應考量學童發展之需要,及 兼顧機能與學科領域之設計,方能提供一人性化的教學場所。

整體學區的設計,應以使用行為與學程設計之觀點,進行區域 性的空間規劃,或設計以多目的的空間提供教學者與學習者因應教 學之需作彈性的使用與區隔。

從研究中所分析之空間發現,教室可以是彈性的組合,也可以 單班授課,運用空間的組合可以創造出不同學習環境的變化,不但 提供學童學習上的樂趣,也增加了學習上的需求。

二、多樣性的學習群與資源區的設計

學習發生在許多不同情境的空間中,獨立的教室已無法提供學 生多樣的學習,教室空間的設計應創造部分開放部分封閉的學習空 間、小班小室的學習空間或連接性的學習空間,提供課程上不同教 學方式的串連與運用。

班級可以是獨立授課也可以是結合成群組的教學空間,利用彈 性的活動隔屏設計、開放式的單班設計或增加多目的的學習資源區 的空間,便於使用者設立圖書或媒體資訊,藉此提供教學者與學習 者進行多樣性的教與學。

從研究中發現學習群與資源區的設立,提供了教學者與學習者 多樣性的教學組合,不同的學習群有不同的主題發生,學童可以同 時間接收不同的訊息與學習物,是交互性的學習效果。

(4)

三、配合統整課程與協同教學之空間需求

課程統整的內容與協同化的教學方式,是以「混合能力教學」

為主。教學活動主要以合班、群體(班級與學群之分組)、學群(班 級與學年之分組)等,因此空間之設計應能配合不同教學內容與教 學規模之展開。

就教學內容而言,專科教室的設立不應是獨立分開設計,應配 合學群的需要,設立於各學群之間,便於課程變化時提供適時的空 間運用。

就教學規模而言,除傳統單班的設計之外,應另設班群、學年 及多目的空間等不同規模之學習空間,並考量教學分組使用之便利 性與可能性。

四、提供資源充沛、設計絕佳的活動套件

提供空間以利學習活動的進行是提供成功學習的第一步。在空 間型式上除了一般教室之外,可以再增加簡單的學習中心、學習角、

密室或補救教室,提供不同需要的空間設計,以小空間小群組的設 計,鼓勵更多的學習者參與學習或補救其不足的學習,而小組小室 的型態亦會增加教材的使用,並滿足個體獨立性的需求,不必要的 教室移動和大聲的談論將會減少,對學生的發展有極佳的影響。

在單班的空間中,也可以增加主題牆、媒體區、壁龕(海報欄)、

或設計公共藝術空間,以供為學生活動和表演展示的場所,也可提 供來訪者及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五、教室配置型態的組合

研究發現教室在配置上,依其空間需求可發展出多樣的學習型

(5)

態,就案例中教室與附屬教室空間之關係,歸納分析出以下四種配 置型態,藉此提供未來設計之參考。

(一) 教室環繞附屬學習區型

(二)教室各自獨立型

(三)教室與附屬學習區分設型

(四)教室與附屬學習區共設型 六、教室班群規劃的組合

根據個案教室關係,依據不同的使用與多目的空間的設計,分 析不同型式的教室模式。而教室的型態因各所學校課程的安排及教 學者的教學方式而有所不同,教室的排列亦不同,研究者從個案研 究中,將教室的型態,依班級的形式及與學習區的關係,歸納分析 出以下四種學習資源班群:

(一) 單側的學習資源班群

(二) 半開放式的學習資源班群

(三)圍閉式的學習資源班群

(四)小班共用的學習資源班群 七、課程統整與教室內部空間模式

課程統整因學科設計與教學者教學方法之不同,延伸出不同統 整模式,針對課程統整的組織模式與教室內部配置模式,整合分析 出以下三種模式:(詳見表 4-3.1、表 4-3.2、表 4-3.3)

(一) 單一學科統整與教室內部空間模式

(二) 跨學科統整與教室內部空間模式

(三) 學習者導向統整與教室內部空間模式

(6)

第二節 建 議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發現及省思,分別針對「主管機關、學校、教學 者與教室空間設計者方面」與「後續研究方面」,作一建議,以供參考:

壹、主管機關、學校、教學者與空間設計者方面

一、 對於主管機關之建議

教育方案及教學法不斷再更新,但在教室設計的規範上,教育 單位卻一直未提出建議與規則,現今台灣之小學多為單間教室的設 計,一直未有改善,教學上依舊無法提供完整的學習支援;而近幾 年新設之小學,雖慢慢改變過去以往的設計,但設計上似乎還是無 法與國內新的教學法產生共融的作用。

新的教育方式需要不同的教學空間來呼應與支援,教育主管機 關在發展新型態的教學法時,是否也應考量教學空間的改善,依據 開放式設計的原理,更改部分舊學校的教室設計,或提出一套的相 關設施之建議,以供未來學校設計之參考。

二、 對於學校之建議

各所學校因經營者及教學方向之不同,在教室的使用上與分配 上亦有不同,學校單位在重視課程設計的同時,應注重學童的需要,

設立不同的空間及主題區的學習,而學習資源的共用更是學習上需 具備的條件,不論是舊學校或新設學校都應提供這樣的需求給學童 與教學者使用。

再者,未來新設學校不斷增加之際,學校單位應以各所學校之 需求,提供教學資訊並參與設計,而非直接由設計者設計出空間再 來套教學空間,如此,教室空間永遠無法與教學產生共融,教室空

(7)

間依舊無法提供適當的環境給教學。

三、 對於教學者之建議

新的教學型態與教學方法,不斷出現,教學者不能再以過去一 人授受的方式進行教學,適當的運用協同或統整模式來教學,設計 不同的主題與概念,將可協助教學者做有效的資源共享與專業學科 的協助。

再者,新設的開放設計教室,是提供較學者與學習者做多元的 資訊補及與共享,教學者應該將新的教學空間納入教學中,避免還 是侷限於單般教室內的授受,開放式的教學空間才能被真正的運用。

四、 對於教室空間設計者之建議

以往的教室設計多以單班及廊道為主,教室設計較缺少變化,

而新設的學校在設計上雖改採開放式空間的設計,但設計上似乎僅 沿用日本班群的方式,以 3-4 班及加大教室空間為班群設計,設計上 較無創新亦較為保守,建議未來教室空間設計者能依據各校教學之 需,在單班或學群上做不同型態的設計。

本研究中所歸納分析出之結果,在設計上是可以被採納的,各 種不同的型態與模式的運用,可以在不同的教室設計中呈現。建議 未來教室設計者可以依據不同的型態,運用在其學校配置及教室學 群的設計上。實際應用後之憂缺點,亦可提供後續研究者作為參考,

以進一步使本研究模式分析更加完備。

(8)

貳、後續研究方面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教學型態與模式加以分析,在此茲就本研究 結果,對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分述如下:

一、在此研究過程中礙於時間、人力、行政等外在條件之因素 限制,個案資料有限,未能對國內外之既成學校,做更大 量之分析,因而在研究上仍有待檢討與改進之處,建議未 來研究者能做更多個案之研究分析與比較。

二、教育目標及教學法隨著時代不斷改變,建議後續研究者能 做根基於教育目標及教學法下之學校因應措施,做更深入 的研究與分析。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在學校行之有年的培育實習教師優良傳統風氣之下,我以擔任教育實 習輔導教師為榮,透過 開放自己的教室 (擔任校內輔導教師、集中實習輔導教 師) 、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

設計閱讀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注意哪些因素?Marie Carbo 曾 總結 12 個設計閱讀教學活動的原則,詳見 Becoming a great teacher of reading: Achieving high rapid reading gains

 善用從計劃得到的經驗 善用從計劃得到的經驗 善用從計劃得到的經驗 善用從計劃得到的經驗, , , ,自行設計及開發新 自行設計及開發新

在整個學與教過程中,教師按不同因素(如課程和學習目標、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等)運 用適切的學與教策略 [

高中課程會多元化;讓學生有第二次機會而設計的其他教育 課程(例如毅進計劃及在中學試行的類似計劃),會因應新學

計劃目的是開放統籌學校「STEM 創客教室」的平台及工 具,讓參與學校的學生進行 STEM

活動的設計對學生要有挑戰性。教師需要從學生生活層面中尋找他們會遇到並需 要解決的問題,這樣才可以引起他們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