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般若經》中的內觀法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大般若經》中的內觀法門"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大般若經》中的內觀法門

──依據第二分〈佛法品〉

林崇安

一、前言

「內觀」,是梵文「毗缽舍那」的近 代漢譯,是觀照身心實相的一門功夫。

以下依據《大般若經》第二分第 82 品〈佛 法品〉的經文,來解說菩薩的內觀(毗 缽舍那)法門。

二、住於菩薩種性地

《大般若經》〈佛法品〉中說:

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 蜜多時,無有少法不如實見,於一切法 如實見時,於一切法都無所得;於一切 法無所得時,則如實見一切法空,謂如 實見四諦所攝及所不攝諸法皆空。如是 見時,能入菩薩正性離生;由能入菩薩 正性離生故,便住菩薩種性地中;既住 菩薩種性地中,則能決定不從頂墮;若 從頂墮,應墮聲聞或獨覺地。」

〔說明〕:菩薩先經由聞、思,知道一切 法空(這是初步的內觀)後,接著行深 般若波羅蜜多,如實照見一切法空,進 入「菩薩正性離生」,而後安住於「菩薩 種性地」。這是菩薩摩訶薩的一個修行次 第。達到安住菩薩種性地後,決定不從 頂墮,也就是說,決定不墮聲聞地、獨 覺地,必定走向成佛一途。所以,安住 於「菩薩種性地」是菩薩道中非常重要 的一個階段。

《大般若經》〈佛法品〉中,佛說:

是菩薩摩訶薩安住菩薩種性地中,起四 靜慮及四無量、四無色定。是菩薩摩訶 薩安住如是奢摩他地,便能決擇一切法 性及隨覺悟四聖諦理。爾時,菩薩雖遍 知苦,而能不起緣執苦心;雖永斷集,

而能不起緣執集心;雖能證滅,而能不 起緣執滅心;雖能修道,而能不起緣執 道心,但起隨順趣向臨入無上正等菩提 之心,如實觀察諸法實相。

〔說明〕:安住菩薩種性地的菩薩摩訶 薩,進一步安住於奢摩他地,此時進入 四靜慮及四無量、四無色定,而後由定 起觀:決擇一切法性,覺悟四聖諦理,

不執著苦、集、滅、道為實有,也不執

著能觀「苦、集、滅、道」之心為實有,

菩薩摩訶薩經由如實觀察諸法實相,才 能趣向無上正等菩提。

三、以內觀來觀察諸法實相

《大般若經》〈佛法品〉中說: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是菩薩摩訶薩云何 觀察諸法實相?」

佛告善現:「是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無不 皆空,是為觀察諸法實相。」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是菩薩摩訶薩云何 觀察諸法皆空?」

佛告善現:「是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如實 觀察皆自相空,如是觀察諸法皆空。是 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相毗缽舍那,如實觀 見諸法皆空,都不見有諸法自性可住彼 性,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諸 佛無上正等菩提及一切法,皆以無性而 為自性。」

〔說明〕:如何觀察諸法實相?這答案 是:以內觀(毗缽舍那)如實觀察一切 法皆自相空→如實觀見諸法皆空=觀一 切法無不皆空。此中,如實觀察一切法 皆自相空=觀一切法皆以無性而為自 性,也就是,一切法皆自性空。此處明 確示出,「諸法皆空」是指:諸法皆自相 空、自性空,諸法皆以無性而為自性。

所以,《大般若經》中的內觀,便是直接 觀照「諸法自相空、自性空」、「諸法皆 以無性而為自性」。以上是總說,接著是 詳說。

四、詳說內觀所觀照的諸法

《大般若經》〈佛法品〉中,佛說: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及一切法,皆以無性 而為自性,所謂:色乃至識皆以無性而 為自性;眼處乃至意處亦以無性而為自 性;色處乃至法處亦以無性而為自性;

眼界乃至意界亦以無性而為自性;色界 乃至法界亦以無性而為自性;眼識界乃 至意識界亦以無性而為自性;眼觸乃至 意觸亦以無性而為自性;眼觸為緣所生 諸受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亦以無性而 為自性;地界乃至識界亦以無性而為自

(2)

2 性;因緣乃至增上緣亦以無性而為自 性;從緣所生諸法亦以無性而為自性;

無明乃至老死亦以無性而為自性;布施 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亦以無性而 為自性;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亦以無性 而為自性;真如乃至不思議界亦以無性 而為自性;苦集滅道聖諦亦以無性而為 自性;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亦以無性而 為自性;……極喜地乃至法雲地亦以無 性而為自性;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 亦以無性而為自性;五眼、六神通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 共法亦以無性而為自性;三十二大士 相、八十隨好亦以無性而為自性;無忘 失法、恒住捨性亦以無性而為自性;一 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以無性而為 自性;預流果乃至獨覺菩提亦以無性而 為自性;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亦以無性而 為自性;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亦以無性而 為自性。

〔說明〕:菩薩摩訶薩是以廣大的視野,

來觀察一切法的自性空,所觀察的項 目,於此處列出的有 31 法類:1 色乃至 識;2 眼處乃至意處;3 色處乃至法處;

4 眼界乃至意界;5 色界乃至法界;6 眼 識界乃至意識界;7 眼觸乃至意觸;8 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 受;9 地界乃至識界;10 因緣乃至增上 緣;11 從緣所生諸法;12 無明乃至老 死;13 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 多;14 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15 真如乃 至不思議界;16 苦集滅道聖諦;17 四念 住乃至八聖道支;18 四靜慮、四無量、

四無色定;19 八解脫乃至十遍處;20 空、無相、無願解脫門;21 淨觀地乃至 如來地;22 極喜地乃至法雲地;23 一切 陀羅尼門、三摩地門;24 五眼、六神通;

25 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26 三十 二大士相、八十隨好;27 無忘失法、恒 住捨性;28 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29 預流果乃至獨覺菩提;30 一切菩薩摩 訶薩行;31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這 31 法類都是以無性而為自性。可知,菩薩 的內觀便是時時廣觀這 31 法類的自相 空、以無性而為自性。

《大般若經》〈佛法品〉中,佛說:

如是無性,非諸佛作,非獨覺作,非菩 薩作,非聲聞作,亦非住果、行向者作,

但為有情於一切法不知不見如實皆空

故,諸菩薩摩訶薩眾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方便善巧,如自所覺,為諸有情如實宣 說,令離執著,解脫一切生老病死,得 般涅槃,究竟安樂。

〔說明〕:這是進一步探討為何諸法自相 空?為何諸法自性空?為何諸法皆以無 性而為自性?這答案是:「非諸佛作,非 獨覺作,非菩薩作,非聲聞作,亦非住 果、行向者作」,換句話說,這是宇宙的 真理,法爾如是。為何諸佛菩薩要對眾 生宣說這個真理?這答案是:諸有情不 知不見諸法自相空、自性空的真理,執 著為自相有、自性有;由於這一錯誤的 執著,眾生因而不斷輪迴,不能解脫一 切生老病死之苦,不能得般涅槃,不能 究竟安樂。諸佛菩薩的出世,就是為了 糾正眾生這一錯誤的執著。但是諸法自 相空而又有種種眾生和業報的存在,這 是一甚深的道理,以下繼續引用經文說 明並釐清一些重要的觀念。

五、釐清觀念

《大般若經》〈佛法品〉中說: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若一切法自相皆 空,自相空中如何得有種種差別,謂此 是地獄,此是傍生,此是鬼界,此是人,

此是天,此是種性地,此是第八地,此 是預流,此是一來,此是不還,此是阿 羅漢,此是獨覺,此是菩薩,此是如來?

世尊!如是所說補特伽羅既不可得,彼 所造業亦不可得;如所造業既不可得,

彼異熟果亦不可得。」

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一 切法自相空,自相空中補特伽羅既無所 有,業果異熟亦無所有,無所有中無差 別相。」

〔說明〕:這兒是站在勝義諦的角度來看 補特伽羅、所造業、異熟果,都是自相 空、自性空,因而在自相空中,補特伽 羅和業果異熟都是不可得。若認為補特 伽羅、所造業、異熟果,都是自相有、

自性有,那就落入常見。另一方面,在 世俗諦上,若認為補特伽羅、所造業、

異熟果都完全沒有,那就會落入斷見。

《大般若經》〈佛法品〉中,佛說:

然諸有情於一切法自相空理不如實知,

造作諸業,或善或惡。由於善業造作增 長,生人天中;由於惡業造作增長,墮 三惡趣;於善業中,由於定業造作增長,

生於色界或無色界。

(3)

3

〔說明〕:眾生由於執著「補特伽羅、所 造業、異熟果是自相有、自性有」,因而 造作善惡諸業,而不斷輪迴生死。眾生 有了五趣的生死和業的差別,因而佛陀 施設:「此是地獄,此是傍生,此是鬼界,

此是人,此是天。」這些五趣的生死和 業的差別便是世俗有。

《大般若經》〈佛法品〉中,佛說:

由此因緣,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布施波羅 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安住內空乃至 無性自性空,安住真如乃至不思議界,

安住苦集滅道聖諦,修行四念住乃至八 聖道支,修行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 定,修行八解脫乃至十遍處,修行空、

無相、無願解脫門,修行極喜地乃至法 雲地,修行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

修行五眼、六神通,修行如來十力乃至 十八佛不共法,修行無忘失法、恒住捨 性,修行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於如是等菩提分 法,無間無缺,修令圓滿;既圓滿已,

便能引發近助菩提金剛喻定,證得無上 正等菩提,與諸有情作大饒益,常無失 壞;無失壞故,令諸有情解脫生死諸苦 惱事。

〔說明〕:世間有眾生的生死和業的差別 後,為了令這些眾生解脫生死諸苦惱 事,因而佛陀施設:「此是種性地,此是 第八地,此是預流,此是一來,此是不 還,此是阿羅漢,此是獨覺,此是菩薩,

此是如來」以及修行的種種菩提分法:

修行六波羅蜜多,安住於十八空、真如 乃至於不思議界,安住於四聖諦,修行 三十七菩提分法,修行四禪八定,修行 八解脫、十遍處,修行三解脫門,修行 十地,修行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

修行五眼、六神通,修行如來種種不共 法,修行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引導眾生分別證得阿羅漢、獨覺、如來 果位。這些道和果的差別安立,便是世 俗有。

【討論】

聲聞和菩薩的內觀智慧有何差異?

聲聞和獨覺的內觀智慧是一切智,菩薩 的內觀智慧是道相智,佛的內觀智慧是 一切相智,《大般若經》第 462 卷說:

佛告善現:「一切智者,謂共聲聞及獨覺 智;道相智者,謂共菩薩摩訶薩智;一 切相智者,謂諸如來應正等覺不共妙

智。」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何故一切智是共聲 聞及獨覺智?」

佛告善現:「一切智者,謂五蘊、十二處、

十八界等差別法門,聲聞、獨覺亦能了 知法門差別,而不能知一切道相及一切 法、一切種相故,一切智是共聲聞及獨 覺智。」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何故道相智是共菩 薩摩訶薩智?」

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應學遍知一切 道相,謂聲聞道相、獨覺道相、菩薩道 相、如來道相,諸菩薩摩訶薩於此諸道,

應常修學,令速圓滿,雖令此道作所應 作,而不令其證住實際故,道相智是共 菩薩摩訶薩智。」

由上可知,聲聞和獨覺的內觀是以 觀照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差別法門 為重點,菩薩的內觀要遍知一切道相,

此中包含聲聞道相、獨覺道相、菩薩道 相、如來道相,並以數「無數劫」的時 間來成熟有情、嚴淨佛土和修大願,圓 滿之後才成佛。

六、結語

總之,《大般若經》中的內觀法門,

是以成佛為主要目標,一切智是共於聲 聞和獨覺的內觀智慧,道相智是共於菩 薩的內觀智慧,一切相智是佛的內觀智 慧;菩薩的修學最終要圓滿這三智而成 佛。由於眾生不知諸法自相空,所以一 直流轉諸趣,受無量苦。菩薩從諸佛聽 聞「一切法自相空」後,為欲饒益眾生,

因而立志求證無上正等菩提,行深般若 波羅蜜多,以諸善法攝在其中,無倒修 行諸菩薩行,漸次圓滿菩提資糧。菩提 資糧圓滿之後,才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以方便善巧來拔除眾生的生死之苦。整 個菩薩道可說是任重而道遠,一方面以 大悲心饒益眾生,一方面以內觀的智慧 照見諸法皆以無性而為自性。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復應觀察釋迦如來成道之法。如釋迦菩薩。近菩提樹一由旬內。修諸苦行。滿足六年

能令一切調伏其心。若諸菩薩修智慧行。即能斷除一切煩惱。若諸菩薩修說法行。即

 我等昔聞大名士  今見神通妙色相   菩薩是大法光明  出現一切諸佛法   已能圓滿一切行  慚愧上服所莊嚴   自利利他妙吉祥  最勝功德難思議 

若於一切法無所得。是名得菩提。為始行眾生故說有菩提。如阿羅漢取證。於法無所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善巧祕密語。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如來所說諸甚深

方便善巧。此處的「三十三天」可譬 喻為「菩薩摩訶薩的菩薩道」,如果 巨鳥沒有這「雙翼」,將從高處往下 落地受損而不能飛回去,這譬喻著這

能為畢竟對治,是故見道獨說「離生」 。 諸不正見,要由「見道」能畢竟斷,故 名「正性」 。世第一法無間引起,故說 能「入正性離生」 。……復次, 「見所斷

(02)《W1》-《W10》佛告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欲疾成辦所求無上 正等菩提,當於一切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