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宋高僧傳》CBETA 電子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宋高僧傳》CBETA 電子版"

Copied!
26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宋高僧傳》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3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50, No. 2061

No. 2061 進高僧傳表

端拱元年十月日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賜紫臣僧贊寧上表

  臣僧贊寧等言。自太平興國七年。伏奉勅旨。俾修高僧傳與新譯經同入藏者。臣 等遐求事跡博採碑文。今已撰集成三十卷。謹詣闕庭進上。益琅函而更廣。延玉曆以 彌長。臣等誠憂誠恐兢惕之至。臣等聞渾儀之外別有釋天。法海之中多生僧寶。釋天 可則。阿難記事而載言。僧寶堪稱。慧皎為篇而作傳。猗歟我佛號大遍知。知教法之 無依。委帝王之有力。當二千載之後。屬一萬年之初。伏惟應運統天叡文英武大聖至 明廣孝皇帝陛下。神龍在天愛日升上。土疆開闢四夷請吏。而貢琛時律均和。百穀登 敖而棲畝。耕籍田而又勸。賜酺飲以咸歡。儒術特興玄風爰振。是以麒麟非中國之物

。白雉非草莽之禽。今遊苑囿之間。且類牢籠之畜。近以從澶至濮黃河牽一帶之清。

自古及今青史載千年之應。斯蓋陛下來從不動之地示為長壽之王。飜譯成經。製甚深 之御序。迴文作頌。演無盡之法音。仍降鳳書令編僧史。屬此雍熙之運。伸其貞觀之 風合選兼才。豈當末學。得不擒犀截角搴翠刪毛。精求出類之人。取法表年之史。所 恨空門。寡學釋胄何知。或有可觀實錄。聊摹於陳壽。如苞深失戾經。宜罪於馬遷。

副陛下遺賢必取之心。助陛下墜典咸修之美。今遇乾明聖節。謹令弟子賜紫顯忠同元 受勅相國寺賜紫智輪進納。伏乞叡慈略賜御覽。恭惟聖主是文章之主。微臣非惇史之 臣。儻示天機令知凡例。如得操北斗而斟酌。或示刀圭執南箕而簸揚方除糠糩。臣等 冒黷天顏無任惶懼激切屏營之至。謹言

批答

  勅通慧大師贊寧省所。令左街天壽寺賜紫僧顯忠進編修有宋高僧傳三十卷事。具 悉一乘妙道六度玄門。代有奇人迭恢聖教。若無纂述何以顯揚。繄爾真流。棲心法苑

。成茲編集。頗効辛勤。備觀該總之能。深切歎嘉之意。其所進高僧傳。已令僧錄司 編入大藏。今賜絹三千匹。至可領也。故茲獎諭。想宜知悉冬寒。想比清休否。遣書 指不多及。十八日勅

宋高僧傳序

  臣聞。賢劫綿長世間宏廓。天與時而不盡。地受富以無疆。最靈之氣牣于中。大 聖之師居于上。偉哉。釋迦方隱彌勒未來。其間出命世之人。此際多分身之聖。肆為 僧相喜示沙門。言與行而可觀。槧兼觚。而爭錄。是以王巾僧史。孫綽道賢摹列傳以 周流。象世家而布濩。蓋欲希顏之者慕藺之儔成飛錫之應真作曳山之上士。時則裴子

(2)

野著眾僧傳。釋法濟撰高逸沙門傳。陸杲述沙門傳。釋寶唱立名僧傳。斯皆河圖作洪 範之椎輪。土鼓為咸池之坏器。焉知來者靡曠其人。慧皎刊修用實行潛光之目。道宣 緝綴續高而不名之風。令六百載行道之人弗墜于地者矣。爰自貞觀命章之後西明絕筆 已還。此作蔑聞。斯文將缺。時有再至。肅殺過而繁華來。世無久虛。地天奏而聖明 出。我應運統天叡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陽龍挺德斗電均威。踐大道也。犧 黃輸執御之勞。多天才也。周孔行弟子之職。講信修睦崇德報功。一統無遺百王有愧

。四海若窺於掌內。萬機皆發於宸衷。然而玄牝留神。釋天淡慮。長生授術。時開太 一之壇。續法延期。僧度倍千之戒。浮圖揭漢。梵夾飜華。將佛國之同風。與玉京而 合制。慨茲釋侶代有其人。思景行之莫聞。實紀錄之彌曠。臣等謬膺良選。俱乏史才

。空門不出於董狐。弱手難探於禹穴。而乃循十科之舊例。輯萬行之新名。或案誄銘

。或徵志記。或問輶軒之使者。或詢耆舊之先民。研磨將經論。略同讎校。與史書懸 合。勒成三帙。上副九重列僧寶之瓌奇知佛家之富貴。昔者嘉祥筆削。盡美善於東南

。澄照纂修。足英髦於關輔。蓋是拘於墟也。傳不習乎。豈若皇朝也。八極張羅。舉 之則無物不至。四夷弭伏。求之則何事不供。臣等分面徵搜。各塗搆集。如見一家之 好。且無諸國之殊。所以成十科者易同拾取。其正傳五百三十三人。附見一百三十人

。矧復逐科盡處。象史論以攄辭。因事言時。為傳家之系斷。厥號有宋高僧傳焉。庶 幾乎銅馬為式選千里之駿駒。竹編見書實六和之年表。觀之者務進。悟之者思齊。皆 登三藐之山。悉入薩云之海。永資聖曆俱助皇明。齊愛日之炳光。應嵩山之呼壽云爾

。時端拱元年乾明節。臣僧贊寧等謹上

  譯經篇第一(變梵成華。通凡入聖。法輪斯轉。諸佛所師)

  義解篇第二(尋文見義。得意忘言。三慧克全。二依當轉)

  習禪篇第三(修至無念。善惡都亡。亡其所亡。常住安樂)

  明律篇第四(嚴而少恩。正而急護。嬰守三業。同彼金湯)

  護法篇第五(家有良吏。守藏何虞。法有名師。外禦其侮)

  感通篇第六(逆於常理。感而遂通。化于世間。觀之難測)

  遺身篇第七(難捨易捐。施中第一。以穢漏體。迴金剛身)

  讀誦篇第八(十種法師。此為高大。染枸櫞花。果時瓤赤)

  興福篇第九(為己為他。福生罪滅。有為之善。其利博哉)

  雜科聲德十(統攝諸科。同歸高尚。唱導之匠。光顯佛乘)

宋高僧傳卷第一

宋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賜紫沙門贊寧等奉 勅撰

譯經篇第一之一(正傳三人附見一人)唐京兆大薦福寺義淨傳

  釋義淨。字文明。姓張氏。范陽人也。髫齓之時辭親落髮。遍詢名匠廣探群籍。

內外閑習今古博通。年十有五便萌其志。欲遊西域。仰法顯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風。

加以勤無棄時手不釋卷。弱冠登具。愈堅貞志。咸亨二年年三十有七。方遂發足。初

(3)

至番禺得同志數十人。及將登舶餘皆退罷。淨奮勵孤行備歷艱險。所至之境皆洞言音

。凡遇酋長俱加禮重。鷲峯雞足咸遂周遊。鹿苑祇林並皆瞻矚。諸有聖迹畢得追尋。

經二十五年歷三十餘國。以天后證聖元年乙未仲夏還至河洛。得梵本經律論近四百部

。合五十萬頌。金剛座真容一鋪。舍利三百粒。天后親迎于上東門外。諸寺緇伍具幡 蓋歌樂前導。勅於佛授記寺安置焉。初與于闐三藏實叉難陀飜華嚴經。久視之後乃自 專譯。起庚子歲至長安癸卯。於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譯金光明最勝王。能斷金剛般 若。彌勒成佛。一字呪王。莊嚴王陀羅尼。長爪梵志等經。根本一切有部毘柰耶。尼 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攝等。掌中取因假設。六門教授等論。及龍樹勸誡頌。凡二十 部。北印度沙門阿儞真那證梵文義。沙門波崙復禮慧表智積等筆受證文。沙門法寶法 藏德感勝莊神英仁亮大儀慈訓等證義。成均太學助教許觀監護。繕寫進呈。天后製聖 教序令標經首。暨和帝神龍元年乙巳。於東洛內道場。譯孔雀王經。又於大福先寺出 勝光天子香王菩薩呪一切莊嚴王經四部。沙門盤度讀梵文。沙門玄傘筆受。沙門大儀 證文。沙門勝莊利貞證義。兵部侍郎崔湜給事中廬粲潤文正字。祕書監駙馬都尉楊慎 交監護。帝深崇釋典。特抽叡思製大唐龍興三藏聖教序。又御洛陽西門宣示群官新飜 之經。二年淨隨駕歸雍京。置飜經院於大薦福寺居之。三年詔入內。與同飜經沙門九 旬坐夏。帝以昔居房部幽厄無歸。祈念藥師遂蒙降祉。荷茲往澤重闡鴻猷。因命法徒 更重傳譯於大佛光殿。二卷成文曰藥師瑠璃光佛本願功德經。帝御法筵手自筆受。睿 宗永隆元年庚戌。於大薦福寺出浴像功德經毘柰耶雜事二眾戒經唯識寶生所緣釋等二 十部。吐火羅沙門達磨末磨。中印度沙門拔弩證梵義。罽賓沙門達磨難陀證梵文。居 士東印度首領伊舍羅證梵本。沙門慧積居士中印度李釋迦度頗多語梵本。沙門文綱慧 沼利貞勝莊愛同思恒證義。玄傘智積筆受。居士東印度瞿曇金剛迦濕彌羅國王子阿順 證譯。修文館大學士李嶠。兵部尚書韋嗣立中書侍郎趙彥昭。吏部侍郎盧藏用兵部侍 郎張說中書舍人李又二十餘人。次文潤色。左僕射韋巨源右僕射蘇瓌監護。祕書大監 嗣虢王邕同監護。景雲二年辛亥。復於大薦福寺譯稱讚如來功德神呪等經。太常卿薛 崇嗣監護。自天后久視迄睿宗景雲。都飜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別撰大唐西域求 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別說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護命放生軌儀凡五部九卷。又 出說一切有部跋窣堵。即諸律中犍度跋渠之類。蓋梵音有楚夏耳。約七十八卷。淨雖 遍飜三藏。而偏攻律部。譯綴之暇。曲授學徒。凡所行事皆尚急護。漉囊滌穢特異常 倫。學侶傳行遍于京洛。美哉。亦遺法之盛事也。先天二年卒。春秋七十九。法臘五 十九。葬事官供。所出跋窣堵唯存真本未暇覆疏。而逼泥曰。然其傳度經律與奘師抗 衡。比其著述淨多文。性傳密呪最盡其妙。二三合聲爾時方曉矣。今塔在洛京龍門北 之高岡焉

  系曰。譯之言易也。謂以所有易所無也。譬諸枳橘焉。由易土而殖。橘化為枳。

枳橘之呼雖殊。而辛芳 葉無異。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樹。即東夏之楊柳。名雖不同樹 體是一。自漢至今皇宋。飜譯之人多矣。晉魏之際。唯西竺人來止稱尼拘耳。此方參

(4)

譯之士。因西僧指楊柳。始體言意。其後東僧往彼。識尼拘是東夏之柳。兩土方言一 時洞了焉。唯西唯東。二類之人未為盡善。東僧往西學盡梵書。解盡佛意始可稱善。

傳譯者。宋齊已還不無去彼迴者。若入境觀風必聞其政者。奘師法師為得其實。此二 師者兩全通達。其猶見璽文知是天子之書可信也。周禮象胥氏。通夷狄之言。淨之才 智。可謂釋門之象胥也歟

唐洛陽廣福寺金剛智傳

  釋跋日羅菩提。華言金剛智。南印度摩賴耶國人也。華言光明。其國境近觀音宮 殿補陀落伽山。父婆羅門善五明論。為建支王師。智生數歲日誦萬言。目覽心傳終身 無忘。年十六開悟佛理。不樂習尼揵子諸論。乃削染出家。蓋宿植之力也。後隨師往 中印度那爛陀寺。學修多羅阿毘達磨等。洎登戒法遍聽十八部律。又詣西印度學小乘 諸論及瑜伽三密陀羅尼門。十餘年全通三藏。次復遊師子國登楞伽山。東行佛誓裸人 等二十餘國。聞脂那佛法崇盛。泛舶而來。以多難故累歲方至。開元己未歲達于廣府

。勅迎就慈恩寺。尋徙薦福寺。所住之剎必建大曼拏羅灌頂道場度於四眾。大智大慧 二禪師。不空三藏。皆行弟子之禮焉。後隨駕洛陽。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嶽瀆 靈祠禱之無應。乃詔智結壇祈請。於是用不空鉤依菩薩法。在所住處起壇。深四肘。

躬繪七俱胝菩薩像。立期以開光明日定隨雨焉。帝使一行禪師謹密候之。至第七日炎 氣爞爞天無浮翳。午後方開眉眼。即時西北風生。飛瓦拔樹崩雲泄雨。遠近驚駭。而 結壇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場。質明京城士庶皆云。智獲一龍穿屋飛去。求觀其處日 千萬人。斯乃壇法之神驗也。于時帝留心玄牝。未重空門。所司希旨奏。外國蕃僧遣 令歸國。行有日矣。侍者聞智。智曰。吾是梵僧且非蕃胡。不干明勅吾終不去。數日 忽乘傳將之雁門奉辭。帝大驚。下手詔留住。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鍾其愛。久疾不 救。移臥於咸宜外館。閉目不語已經旬朔。有勅令智授之戒法。此乃料其必終。故有 是命。智詣彼擇取宮中七歲二女子。以緋繒纏其面目臥於地。使牛仙童寫勅一紙焚於 他所。智以密語呪之。二女冥然誦得不遺一字。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議力令二女持勅詣 琰摩王。食頃間王令公主亡保母劉氏護送公主魂隨二女至。於是公主起坐開目言語如 常。帝聞之不俟仗衛。馳騎往于外館。公主奏曰。冥數難移。今王遣迴略覲聖顏而已

。可半日間然後長逝。自爾帝方加歸仰焉。武貴妃寵異六宮。薦施寶玩。智勸貴妃急 造金剛壽命菩薩像。又勸河東郡王於毘盧遮那塔中繪像。謂門人曰。此二人者壽非久 矣。經數月皆如其言。凡先覺多此類也。智理無不通事無不驗。經論戒律祕呪餘書。

隨問剖陳如鐘虡受。有登其門者。智一覿其面永不忘焉。至於語默興居凝然不改。喜 怒逆順無有異容。瞻禮者莫知津涯自然率服矣。自開元七年始屆番禺。漸來神甸。廣 敷密藏。建曼拏羅依法製成。皆感靈瑞。沙門一行欽尚斯教。數就諮詢。智一一指授 曾無遺隱。一行自立壇灌頂。遵受斯法。既知利物請譯流通。十一年奉勅於資聖寺飜 出瑜伽念誦法二卷七俱胝陀羅尼二卷。東印度婆羅門大首領直中書伊舍羅譯語。嵩岳 沙門溫古筆受。十八年於大薦福寺又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羅尼觀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

(5)

。沙門智藏譯語。一行筆受刪綴成文。復觀舊隨求本中有闕章句。加之滿足。智所譯 總持印契凡至皆驗。祕密流行為其最也。兩京稟學濟度殊多。在家出家傳之相繼。二 十年壬申八月既望。於洛陽廣福寺命門人曰。白月圓時吾當去矣。遂禮毘盧遮那佛。

旋繞七匝。退歸本院焚香發願。頂戴梵夾。并新譯教法付囑訖。寂然而化。壽七十一

。臘五十一。其年十一月七日。葬於龍門南伊川之右建塔旌表。傳教弟子不空奏舉。

勅諡國師之號。灌頂弟子中書侍郎杜鴻漸。素所歸奉。述碑紀德焉

  系曰。五部曼拏羅法。攝取鬼物必附麗童男處女。去疾除祆也絕易。近世之人用 是圖身口之利。乃寡徵驗。率為時所慢。吁正法醨薄一至於此

唐京兆大興善寺不空傳(慧朗)

  釋不空。梵名阿目佉跋折羅。華言不空金剛。止行二字略也。本北天竺婆羅門族

。幼失所天。隨叔父觀光東國。年十五師事金剛智三藏。初導以梵本悉曇章及聲明論

。浹旬已通徹矣。師大異之。與受菩薩戒。引入金剛界大曼荼羅。驗以擲花。知後大 興教法。洎登具戒善解一切有部。諳異國書語。師之飜經常令共譯。凡學聲明論。一 紀之功六月而畢。誦文殊普賢行願。一年之限再夕而終。其敏利皆此類也。欲求學新 瑜伽五部三密法。涉于三載。師未教詔。空擬迴天竺。師夢京城諸寺佛菩薩像皆東行

。寐寤乃知空是真法器。遂允所求。授與五部灌頂護摩阿闍梨法及毘盧遮那經蘇悉地 軌則等。盡傳付之。厥後師往洛陽。隨侍之際遇其示滅。即開元二十年矣。影堂既成

。追諡已畢。曾奉遺旨令往五天并師子國。遂議遐征。初至南海郡。採訪使劉巨隣懇 請灌頂。乃於法性寺相次度人百千萬眾。空自對本尊祈請旬日。感文殊現身。及將登 舟。採訪使召誡番禺界蕃客大首領伊習賓等曰。今三藏往南天竺師子國。宜約束船主 好將三藏并弟子含光慧辯等三七人國信等達彼無令疎失。二十九年十二月。附崑崙舶 離南海。至訶陵國界遇大黑風。眾商惶怖各作本國法。禳之無驗。皆膜拜求哀。乞加 救護。慧辯等亦慟哭。空曰。吾今有法。汝等勿憂。遂右手執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 般若佛母經夾。作法誦大隨求一遍。即時風偃海澄。又遇大鯨出水。噴浪若山。甚於 前患。眾商甘心委命。空同前作法。令慧辯誦娑竭龍王經。逡巡眾難俱息。既達師子 國。王遣使迎之。將入城步騎羽衛駢羅衢路。王見空禮足。請住宮中七日供養。日以 黃金斛滿盛香水。王為空躬自洗浴。次太子后妃輔佐。如王之禮焉。空始見普賢阿闍 梨。遂奉獻金寶錦繡之屬。請開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毘盧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壇法。

并許含光慧辯等。同受五部灌頂。空自爾學無常師。廣求密藏。及諸經論五百餘部。

本三昧耶。諸尊密印儀形色像壇法幖幟。文義性相無不盡源。一日王作調象戲。人皆 登高望之無敢近者。空口誦手印作於慈定。當衢而立。狂象數頭頓皆踢跌。舉國奇之

。次遊五印度境。屢彰瑞應。至天寶五載還京。進師子國王尸羅迷伽表。及金寶瓔珞 般若梵夾雜珠白 等。奉勅權止鴻臚續詔入內立壇為帝灌頂。後移居淨影寺。是歲終 夏愆陽。詔令祈雨。制曰。時不得賒雨不得暴。空奏立孔雀王壇。未盡三日雨已浹洽

。帝大悅。自持寶箱賜紫袈裟一副。親為披擐。仍賜絹二百匹。後因一日大風卒起。

(6)

詔空禳止。請銀缾一枚作法加持。須臾戢靜。忽因池鵝誤觸缾傾。其風又作急暴過前

。勅令再止。隨止隨効。帝乃賜號曰智藏焉。天寶八載許迴本國。乘驛騎五匹至南海 郡。有勅再留十二載。勅令赴河隴。節度使哥舒翰所請。十三載至武威住開元寺。節 度使洎賓從皆願受灌頂。士庶數千人咸登道場。弟子含光等亦受五部法。別為功德使 開府李元琮受法。并授金剛界大曼荼羅。是日道場地震。空曰。群心之至也。十五載 詔還京住大興善寺。至德初鑾駕在靈武鳳翔。空常密奉表起居。肅宗亦密遣使者求祕 密法。洎收京反正之日。事如所料。乾元中帝請入內。建道場護摩法。為帝受轉輪王 位七寶灌頂。上元末帝不豫。空以大隨求真言祓除至七過。翼日乃瘳。帝愈加殊禮焉

。空表請入山。李輔國宣勅令於終南山智炬寺修功德。念誦之夕感大樂薩埵舒毫發光 以相證驗位隣悉地。空曰。眾生未度吾安自度耶。肅宗厭代。代宗即位。恩渥彌厚。

譯密嚴仁王二經畢。帝為序焉。頒行之日慶雲俄現。舉朝表賀。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

。制授特進試鴻臚卿。加號大廣智三藏。大曆三年於興善寺立道場。勅賜錦繡褥十二 領繡羅幡三十二首。又賜道場僧二七日齋糧。勅近侍大臣諸禁軍使。並入灌頂。四年 冬。空奏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薩為上座。制許之。此蓋慊憍陳如是小乘教中始度故也

。五年夏有詔。請空往五臺山修功德。于時彗星出焉。法事告終星亦隨沒。秋空至自 五臺。帝以師子驄并御鞍轡遣中使出城迎入。賜沿道供帳。六年十月二日。帝誕節進 所譯之經。表云。爰自幼年承事先師三藏十有四載。稟受瑜伽法門。復遊五印度。求 所未授者并諸經論。計五百餘部。天寶五載却至上都。上皇詔入內立灌頂道場。所齎 梵經盡許飜度。肅宗於內立護摩及灌頂法。累奉二聖。令鳩聚先代外國梵文。或絛索 脫落者修。未譯者譯。陛下恭遵遺旨。再使飜傳利濟群品。起于天寶迄今大曆六年凡 一百二十餘卷。七十七部。并目錄。及筆受等僧俗名字。兼略出念誦儀軌寫畢遇誕節

。謹具進上。勅付中外並編入一切經目錄中。李憲誠宣勅賜空錦綵絹八百匹。同翻經 十大德。各賜三十匹。沙門潛真表謝。僧俗弟子賜物有差。又以京師春夏不雨。詔空 祈請。如三日內雨。是和尚法力。三日已往而霈然者。非法力也。空受勅立壇。至第 二日大雨云足。帝賜紫羅衣并雜綵百匹。弟子衣七副。設千僧齋。以報功也。空進表

。請造文殊閣。勅允奏。貴妃韓王華陽公主同成之。捨內庫錢約三千萬計。復翻孽路 荼王經。宣賜相繼旁午道路。至九年自春抵夏。宣揚妙法誡勗門人。每語及普賢願行 出生無邊法門經。勸令誦持。再三歎息。其先受法者偏令屬意觀菩提心本尊大印。直 詮阿字了法不生證大覺身。若指諸掌重重囑累。一夜命弟子趙遷持筆硯來。吾略出涅 槃茶毘儀軌以貽後代。使準此送終。遷稽首三請。幸乞慈悲久住。不然眾生何所依乎

。空笑而已。俄而示疾。上表告辭。勅使勞問賜醫藥。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

食邑三千戶。固讓不俞。空甚不悅。且曰。聖眾儼如舒手相慰。白月圓滿吾當逝矣。

奈何臨終更竊名位。乃以五股金剛鈴杵先師所傳者并銀盤子菩提子水精數珠。留別附 中使李憲誠進。六月十五日。香水澡沐東首倚臥。北面瞻望闕庭。以大印身定中而寂

。享年七十。僧臘五十。弟子慧朗次紹灌頂之位。餘知法者數人。帝聞輟視朝三日。

(7)

賜絹布雜物錢四十萬。造塔錢二百餘萬。勅功德使李元琮知護喪事。空未終前諸僧夢

。千仞寶臺摧。文殊新閣頹。金剛杵飛上天。又興善寺後池無故而涸。林竹生實庭花 變萎。七月六日茶毘。帝詔高品劉僊鶴。就寺置祭。贈司空。諡曰大辯廣正智三藏。

火滅收舍利數百粒。八十粒進內。其頂骨不然。中有舍利一顆。半隱半現。勅於本院 別起塔焉。空之行化利物居多。於總持門最彰殊勝。測其忍位莫定高卑。始者玄宗尤 推重焉。嘗因歲旱。勅空祈雨。空曰。過某日可禱之。或強得之其暴可怪。勅請本師 金剛智設壇。果風雨不止。坊市有漂溺者。樹木有拔仆者。遽詔空止之。空於寺庭中 揑泥媼五六。溜水作梵言罵之。有頃開霽矣。玄宗召術士羅公遠。與空捔法。同在便 殿。空時時反手搔背。羅曰。借尊師如意。時殿上有華石。空揮如意擊碎於其前。羅 再三取如意不得。帝欲起取。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乃舉手示羅。如意復完然在手

。又北邙山有巨蛇。樵采者往往見之。矯首若丘陵。夜常承吸露氣。見空人語曰。弟 子惡報。和尚如何見度。每欲飜河水陷洛陽城以快所懷也。空為其受歸戒說因果且曰

。汝以瞋心故受。今那復恚恨乎。吾力何及。當思吾言此身必捨矣。後樵子見蛇死澗 下。臭聞數里。空凡應詔祈雨無他軌則。但設一繡座。手簸旋數寸木神子。念呪擲之

。當其自立於座上。已伺其吻角。牙出目瞬則雨至矣。又天寶中西蕃大石康三國帥兵 圍西涼府。詔空入。帝御于道場。空秉香罏誦仁王密語二七遍。帝見神兵可五百員在 于殿庭。驚問空。空曰。毘沙門天王子領兵救安西。請急設食發遣。四月二十日果奏 云。二月十一日。城東北三十許里。雲霧間見神兵長偉。鼓角諠鳴山地崩震。蕃部驚 潰。彼營壘中有鼠金色。咋弓弩弦皆絕。城北門樓有光明天王。怒視蕃帥大奔。帝覽 奏謝空。因勅諸道城樓置天王像。此其始也。空既終三朝所賜墨制一皆進納。生榮死 哀。西域傳法僧至此今古少類矣。嗣其法位慧朗師也。御史大夫嚴郢為碑。徐浩書之 樹於本院焉

  系曰。傳教令輪者。東夏以金剛智為始祖。不空為二祖。慧朗為三祖。已下宗承 所損益可知也。自後岐分派別。咸曰。傳瑜伽大教。多則多矣。而少驗者何。亦猶羽 嘉生應龍。應龍生鳳皇。凰皇已降生庶鳥矣。欲無變革。其可得乎

宋高僧傳卷第一

(8)

宋高僧傳卷第二

宋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賜紫沙門贊寧等奉 勅撰

譯經篇第一之二(正傳十五人附見八人)

唐洛京聖善寺善無畏傳(達摩掬多)

  釋善無畏。本中印度人也。釋迦如來季父甘露飯王之後。梵名戍婆揭羅僧訶。華 言淨師子。義翻為善無畏。一云輸波迦羅。此名無畏。亦義翻也。其先自中天竺。因 國難分王烏荼。父曰佛手王以畏生有神姿宿齎德藝故歷試焉。十歲統戎。十三嗣位。

得軍民之情。昆弟嫉能稱兵構亂。鬩牆斯甚。薄伐臨戎。流矢及身掉輪傷頂。天倫既 敗軍法宜誅。大義滅親忍而曲赦。乃抆淚白母。及告群臣曰。向者親征恩已斷矣。今 欲讓國全其義焉。因致位於兄固求入道。母哀許之。密與傳國寶珠。猶諸侯之分器也

。南至海濱。遇殊勝招提得法華三昧。聚沙為塔。僅一萬所。黑蛇傷指。而無退息。

復寄身商船往遊諸國。密修禪誦口放白光。無風三日舟行萬里。屬商人遇盜危於併命

。畏恤其徒侶默諷真言。七俱胝尊全現身相。群盜果為他寇所殲。寇乃露罪歸依指蹤 夷險。尋越窮荒。又逾毒水纔至中天竺境。即遇其王。王之夫人乃畏之女兄也。因問 捨位之由。稱歎不足。是日携手同歸。慈雲布陰一境丕變。畏風儀爽俊聰叡超群。解 究五乘道該三學。總持禪觀妙達其源。藝術伎能悉聞精練。初詣那爛陀寺。此云施無 厭也。像法之泉源眾聖之會府。畏乃捨傳國寶珠瑩于大像之額。晝如月魄夜若曦輪焉

。寺有達摩掬多者。掌定門之祕鑰。佩如來之密印。顏如四十許。其實八百歲也。玄 奘三藏昔曾見之。畏投身接足。奉為本師。一日侍食之次。旁有一僧。震旦人也。畏 現其鉢中見油餌尚溫粟飯猶暖。愕而歎曰。東國去此十萬餘里。是彼朝熟而返也。掬 多曰。汝能不言真可學焉。後乃授畏總持瑜伽三密教也。龍神圍遶森在目前。其諸印 契一時頓受。即日灌頂為人天師。稱曰三藏。夫三藏之義者。則內為戒定慧。外為經 律論。以陀羅尼總攝之也。陀羅尼者。是菩提速疾之輪。解脫吉祥之海。三世諸佛生 於此門。慧照所傳一燈而已。根殊性異燈亦無邊。由是有百億釋迦微塵三昧。菩薩以 綱總攝於諸定。頓升階位隣於大覺。此其旨也。于時畏周行大荒遍禮聖迹。不憚艱險

。凡所履處皆三返焉。又入雞足山為迦葉剃頭。受觀音摩頂。甞結夏於靈鷲。有猛獸 前導。深入山穴。穴明如晝見牟尼像。左右侍者如生焉。時中印度大旱。請畏求雨。

俄見觀音在日輪中手執軍持注水於地。時眾欣感得未曾有。復鍛金如貝葉寫大般若經

。鎔中金為窣覩波。等佛身量焉。母以畏遊方日久。謂為已歿。旦夕泣淚而喪其明。

洎附信問安。朗然如故。五天之境自佛滅後外道崢嶸。九十六宗各專其見。畏皆隨所 執破滯析疑。解邪縛於心門。捨迷津於覺路。法雲大小而均澤。定水方圓而任器。仆 異學之旗鼓。建心王之勝幢。使彼以念制狂即身觀佛。掬多曰。善男子。汝與震旦有 緣。今可行矣。畏乃頂辭而去。至迦濕彌羅國。薄暮次河。而無橋梁。畏浮空以濟。

一日受請於長者家。俄有羅漢。降曰。我小乘之人。大德是登地菩薩。乃讓席推尊。

畏施之以名衣。升空而去。畏復至烏萇國。有白鼠馴遶日獻金錢。講毘盧於突厥之庭

(9)

。安禪定於可敦之樹。法為金字列在空中。時突厥宮人以手按乳。乳為三道飛注畏口

。畏乃合掌端容曰。我前生之母也。又途中遭寇舉刃三斫而肢體無傷。揮劍者唯聞銅 聲而已。前登雪山大池。畏不悆。掬多自空而至曰。菩薩身同世間不捨生死。汝久離 相寧有病耶。言訖沖天。畏洗然而愈。路出吐蕃。與商旅同次。胡人貪貨率眾合圍。

畏密運心印而蕃豪請罪。至大唐西境夜有神人曰。此東非弟子界也。文殊師利實護神 州。禮足而滅。此亦猶迦毘羅神送連眉也。畏以駝負經至西州涉于河。龍陷駝足沒于 泉下。畏亦入泉三日。止住龍宮宣揚法化。開悟甚眾。及牽駝出岸。經無沾濕焉。初 畏途過北印度境。而聲譽已達中國。睿宗乃詔若那及將軍史獻。出玉門塞表以候來儀

。開元初。玄宗夢與真僧相見。姿狀非常。躬御丹青寫之殿壁。及畏至此與夢合符。

帝悅有緣。飾內道場尊為教主。自寧薛王已降皆跪席捧器焉。賓大士於天宮。接梵筵 於帝座。禮國師以廣成之道。致人主於如來之乘。巍巍法門於斯為盛。時有術士。握 鬼神之契。參變化之功。承詔御前角其神異。畏恬然不動。而術者手足無所施矣。開 元四年丙辰。齎梵夾始屆長安。勅於興福寺南院安置。續宣住西明寺。問勞重疊錫貺 異常。至五年丁巳。奉詔於菩提院翻譯。畏奏請名僧同參華梵。開題先譯虛空藏求聞 持法一卷。沙門悉達譯語。無著筆受綴文。繕寫進內。帝深加賞歎。有勅畏所將到梵 本並令進上。昔有沙門無行西遊天竺。學畢言歸。方及北印不幸而卒。其所獲夾葉悉 在京都華嚴寺中。畏與一行禪師。於彼選得數本。並總持妙門。先所未譯。十二年隨 駕入洛。復奉詔於福先寺譯大毘盧遮那經。其經具足梵文有十萬頌。畏所出者撮其要 耳。曰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七卷。沙門寶月譯語。一行筆受刪綴辭理。文質相 半。妙諧深趣。上符佛意下契根緣。利益要門斯文為最。又出蘇婆呼童子經三卷。蘇 悉地揭羅經三卷。二經具足呪毘柰耶也。即祕密禁戒焉。若未曾入曼荼羅者。不合輒 讀誦。猶未受具人盜聽戒律也。所出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一卷

。即金剛頂梵本經成就一切義圖略譯少分耳。畏性愛恬簡靜慮怡神。時開禪觀獎勸初 學。奉儀形者蓮華敷於眼界。稟言說者甘露潤於心田。超然覺明日有人矣。法侶請謁

。唯尊奉長老寶思惟三藏而已。此外皆行門人之禮焉。一行禪師者。帝王宗重時賢所 歸。定慧之餘陰陽之妙。有所未決亦咨稟而後行。畏甞於本院鑄銅為塔。手成模範。

妙出人天。寺眾以銷治至廣庭除深隘。慮風至火盛災延寶坊。畏笑曰。無苦自當知也

。鼓鑄之日。果大雪蔽空。霧塔出罏瑞花飄席。眾皆稱歎焉。又屬暑天亢旱。帝遣中 官高力士。疾召畏祈雨。畏曰。今旱數當然也。若苦召龍致雨。必暴適足所損。不可 為也。帝強之曰。人苦暑病矣。雖風雷亦足快意。辭不獲已。有司為陳請雨具。幡幢 螺鈸備焉。畏笑曰。斯不足以致雨。急撤之。乃盛一鉢水以小刀攪之。梵言數百。呪 之須臾有物如龍。其大如指。赤色矯首瞰水面復潛于鉢底。畏且攪且呪。頃之有白氣 自鉢而興。逕上數尺。稍稍引去。畏謂力士曰。亟去雨至矣。力士馳去。迴顧見白氣 疾旋自講堂而西。若一匹素翻空而上。既而昏霾大風震電。力士纔及天津橋。風雨隨 馬而驟。街中大樹多拔焉。力士入奏。而衣盡霑濕矣。帝稽首迎畏。再三致謝。又邙

(10)

山有巨蛇畏見之歎曰。欲決瀦洛陽城耶以天竺語呪數百聲。不日蛇死。乃安祿山陷洛 陽之兆也。一說畏曾寓西明道宣律師房。示為麁相。宣頗嫌鄙之。至中夜宣捫蝨投于 地。畏連呼律師撲死佛子。宣方知是大菩薩。詰旦攝衣作禮焉。若觀此說。宣滅至開 元中僅五十載矣。如畏出沒無常非人之所測也。二十年求還西域。優詔不許。二十三 年乙亥十月七日。右脅累足奄然而化。享齡九十九。僧臘八十。法侶淒涼皇心震悼。

贈鴻臚卿。遣鴻臚丞李現具威儀。賓律師護喪事。二十八年十月三日。葬於龍門西山 廣化寺之庭焉。定慧所熏全身不壞。會葬之日涕泗傾都。山川變色。僧俗弟子寶畏禪 師明畏禪師滎陽鄭氏琅邪王氏痛其安仰如喪考妣焉。乾元之初唐風再振。二禪師刻偈

。諸信士營龕。弟子舍于旁。有同孔墓之戀。今觀畏之遺形漸加縮小。黑皮隱隱骨其 露焉。累朝旱澇皆就祈請。徵驗隨生且多檀施。錦繡巾帊覆之如偃息耳。每一出龕置 于低榻香汁浴之。洛中豪右爭施彈帊淨巾澡豆以資浴事。上禳禱多遣使臣往加供施。

必稱心願焉

唐洛京智慧傳

  釋智慧者。梵名般剌若也。姓憍答摩氏。北天竺迦畢試國人。穎悟天資。七歲發 心。違侍二親歸依三寶。時從大德調伏軍教誦四阿含滿十萬頌。阿毘達磨三萬頌。及 年應法隨師往別國納具足戒。誦薩婆多近四萬頌。俱舍二萬八千頌。又誦大婆沙兼通 其義。七年於彼專習小乘。後詣中天竺那爛陀寺。稟學大乘唯識瑜伽中邊等論金剛般 若經因明聲明醫明王律論等。並依承智護進友智友三大論師。復遊雙林經八塔。往來 瞻禮十有八年。聞南北竺頗尚持明。遂往諮稟。彼有灌頂師名達摩耶舍。見慧勤重可 教。授瑜伽法入曼荼羅三密護身五部印契經。于一年誦徹三千五百餘頌。常聞支那大 國文殊在中。錫指東方誓傳佛教。乃泛海東邁。垂至廣州風飄却返抵執師子國之東。

又集資糧重修巨舶。遍歷南海諸國。二十二年。再近番禺。風濤遽作舶破人沒。唯慧 存焉。夜至五更其風方止。所齎經論莫知所之。及登海壖其夾策已在岸矣。於白抄內 大竹筩中得之。宛為鬼物扶持而到。乃歎曰。此大乘理趣等經。想支那人根熟矣。遂 東北行半月達廣州。即德宗建中初也。屬帝違難奉天。貞元二年始屆京輦。見鄉親神 策軍正將羅好心。即慧舅氏之子也。悲喜相慰。將至家中延留供養。八年上表。舉慧 翻傳。有勅令京城諸寺大德名業殊眾者同譯。得罽賓三藏般若開釋梵本。翰林待詔光 宅寺沙門利言度語。西明寺沙門圓照筆受。資聖寺道液。西明寺良秀。莊嚴寺應真。

醴泉寺超悟。道岸辯空。並充證義。六月八日欲剏經題。勅右街功德使王希遷與右神 策軍大將軍王孟涉驃騎大將軍馬有隣等。送梵經出內。緇伍威儀樂部相間。士女觀望 車騎交駢。迎入西明寺翻譯。即日賜錢一千貫茶三十丳香一大合。充其供施。開名題 曰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成十卷。又華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般若心經。各一卷。皆 貞元八年所譯也。是歲十月繕寫畢。二十八日設綵車大備威儀。引入光順門進。帝覽 忻然慰勞勤至。勅於神策軍賜齋食。嚫慧絹五百匹冬服一副。餘人賜各有差。慧表謝

。答詔褒美。同日請譯經。奉天定難。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子詹事羅好心上表云

(11)

。臣表弟沙門般剌若先進大乘理趣六波羅蜜梵本經。伏奉今年四月十九日勅。令王希 遷精選有道行僧於西明寺翻譯。今經帙已終。同詣光順門進上。答詔云。卿之表弟早 悟大乘。遠自西方求遊上國。宣六根之奧義。演雙樹之微言。念以精誠所宜欽重。是 令翻譯俾用流行。卿夙慕忠勤職司禁衛。省覽表疏具見乃懷所謝知。好心以朱泚圍逼 之際頗有戰功預其中兵。為帝寵重。慧得好心啟導。譯務有光。帝製經序焉。慧後終 于洛陽。葬龍門之西岡。塔今存矣

唐玉華寺玄覺傳

  釋玄覺。高昌國人也。西土種姓未得聞焉。學慕大乘從玄奘三藏研覈經論。亦於 玉華宮參預翻譯。及大般若經向就。同請翻寶積經。奘辭惙然。覺因夢。一浮圖莊嚴 高大忽然摧倒。遂驚起告奘。奘曰。非汝身事。此吾滅之徵耳。覺暗悲安倣。勸諸法 侶競求醫藥。覺後莫測終焉

唐益州多寶寺道因傳(嵩公寶暹)

  釋道因。姓侯氏。濮陽人也。稟祜居醇含章縱哲。覃訏之歲粹采多奇。髫齓之辰 殊姿特茂。孝愛之節慈順之風。率志于斯因心以極。年甫七歲丁于內艱。嗌粒絕漿殆 乎滅性。成人之德見稱州里。免喪之後思酬罔極。出家之志人莫我移便詣靈巖寺求師 誦習。曾不浹旬通涅槃經二帙。舉眾驚駭謂為神童。落髮已來。砥礪其行揣摩義章。

即講涅槃。宿齒名流咸所歎服。及升上品旋學律儀。又於彭城嵩法師所傳攝大乘。嵩 公懿德玄猷蘭薰月映。門徒學侶魚貫鳧趨。講室談筵為之囂隘。遂依科戒而為節文。

年少沙門且令習律。曉四分者方許入聽。因夏臘雖幼業行攸高獨於眾中逈見推揖。每 敷攝論即令覆講。後隱泰嶽凡經四秋。將詣洛中。屬昏李陵夷法綱嚴峻。僧無徒侶弗 許遊方。於是杖錫出山孑焉超邁。恐羅刑憲靜念觀音。少選之間有僧歘至。皓然白首 請與偕行。迨至銅街暨於金地。俯仰之際莫知所在。咸謂善逝之力有感斯見。未幾因 避難三蜀居于多寶寺。好事者素聞道譽。乃命開筵攝論維摩。聽者千數。時有寶暹法 師。東海人也。殖藝該洽尤善大乘。昔在隋朝英塵久播。學徒來請接武磨肩。暹公傲 爾其間。仰之彌峻每至因之論席肅然改容。沈吟久之方用酬遣。因抗音馳辯雷驚波注

。盡妙窮微藏牙折角。益州總管鄧國公竇璡行臺左僕射替國公竇軌長史申國公高士廉 范陽公盧承慶。及前後首僚西南嶽牧。並國華朝秀重望崇班。共籍芳聲俱申虔仰。乃 於彭門山寺習道安居。此寺往經廢毀院宇凋弊。因慨然構懷專事營緝。未移再稔蔚成 淨場。又以九部微言三界式仰。緬惟法盡將翳龍宮。遂於寺之北巖刻書經典。窮多羅 之祕 。盡毘尼之正文。縱堯世之洪水襄陵。任趙簡之北山燎狩。必無他慮。與劫齊 休。既而清猷遠暢峻業遐昭遂簡宸衷乃紆天綍。追赴京邑止大慈恩寺。與玄奘法師翻 譯。校定梵本兼充證義。奘師偏獎賞之。每有難文同加參酌新翻弗墜因有力焉。慧日 寺主楷法師者。聰爽溫贍聲藹鴻都。首建法筵請開奧義。帝城緇俗具來諮稟。欣焉相 顧得所未聞。因研幾史籍尤好老莊。咀其菁華含其腴潤。包四始於風律。綜五聲於文 緒。故所講訓內外該通。其專業者涅槃華嚴大品維摩法華楞伽等經十地地持毘曇智度

(12)

攝大乘對法佛地等論及四分等律。其攝論維摩仍著章疏。已而能事畢矣。示疾終于長 安慧日寺。則顯慶三年三月十一日也。春秋七十二。越明年正月旋神座于益部。二月 八日窆于彭門光化寺石經之側。道俗送葬數有數千。弟子玄凝等。嗣其香火。至龍朔 中中臺司藩大夫李儼製碑。歐陽通書焉

唐波凌國智賢傳(會寧)

  釋若那跋陀羅。華言智賢。南海波凌(亦曰訶凌)國人也。善三藏學。麟德年中有成 都沙門會寧。欲往天竺觀禮聖跡。泛舶西遊。路經波凌。遂與智賢同譯涅槃後分二卷

。此於阿笈摩經內。譯出。說世尊焚棺收設利羅等事。與大涅槃頗不相涉。譯畢寄經 達交州。寧方之西域。至儀鳳年初。交州都督梁難敵。遣使同會寧弟子運期。奉表進 經入京。三年戊寅。大慈恩寺沙門靈會。於東宮啟請施行。運期奉侍其師。因心莫比

。師令齎經行化。故無暇影隨往西域也

唐洛京白馬寺覺救傳

  釋佛陀多羅。華言覺救。北天竺罽賓人也。齎多羅夾誓化支那。止洛陽白馬寺。

譯出大方廣圓覺了義經。此經近譯不委何年。且隆道為懷務甄詐妄。但真詮不謬。豈 假具知年月耶。救之行迹莫究其終。大和中圭峯密公著疏。判解經本一卷後分二卷成 部。續又為鈔演暢幽邃。今東京太原三蜀盛行講演焉

唐五臺山佛陀波利傳(順貞)

  釋佛陀波利。華言覺護。北印度罽賓國人。忘身徇道遍觀靈跡。聞文殊師利在清 涼山。遠涉流沙躬來禮謁。以天皇儀鳳元年丙子杖錫五臺。虔誠禮拜悲泣雨淚。冀覩 聖容。倏焉見一老翁從山而出。作婆羅門語謂波利曰。師何所求耶。波利答曰。聞文 殊大士隱迹此山。從印度來欲求瞻禮。翁曰。師從彼國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來否。此 土眾生多造諸罪。出家之輩亦多所犯。佛頂神呪除罪祕方。若不齎經徒來何益。縱見 文殊亦何能識。師可還西國取彼經來流傳此土。即是遍奉眾聖廣利群生。拯接幽冥報 諸佛恩也。師取經來至。弟子當示文殊居處。波利聞已不勝喜躍。裁抑悲淚向山更禮

。舉頭之頃不見老人。波利驚愕倍增虔恪。遂返本國取得經迴。既達帝城便求進見。

有司具奏。天皇賞其精誠崇斯祕典。下詔鴻臚寺典客令杜行顗與日照三藏於內共譯。

譯訖嚫絹三十匹。經留在內。波利垂泣。奏曰。委棄身命志在利人。請帝流行是所望 也。帝愍其專切。遂留所譯之經還其梵本。波利得經彌復忻喜。乃向西明寺訪得善梵 語僧順貞。奏乞重翻。帝俞其請。波利遂與順貞對諸大德翻出。名曰佛頂尊勝陀羅尼 經。與前杜令所譯者。呪韻經文少有同異。波利所願既畢。却持梵本入于五臺。莫知 所之。或云。波利隱金剛窟今永興龍首岡有波利藏舍利之所焉。大曆中。南嶽雲峯寺 沙門法照。入五臺山禮金剛窟。夜之未央剋責撲地。忽見一僧長七尺許。梵音朗暢。

稱是佛陀波利。問曰。阿師如此自苦得無勞乎。有何願樂。照對曰。願見文殊。曰若 志力堅強真實無妄。汝可脫履於板上。咫尺聖顏令子得見。照遂瞑目。俄已入窟見一 院。題額云金剛般若寺。字體酋健光色閃爍。其院皆是異寶莊嚴。名目不暇。樓觀複

(13)

沓殿宇連延。罘罳密緻鈴鐸交鳴。可二百所。間有祕藏中緘金剛般若并一切經法。人 物魁偉殆非常所覩也。文殊大聖處位尊嚴擁從旁午。宣言慰勞分茶賦食訖。波利引之 出去。照苦乞在寺。波利不許。臨別勉之。努力修進再來可住。照還至板上躡履。迴 眸之際波利隱焉

  系曰。道家尸解說有多端。或隱真形而存假質。矧以登地大士漏盡羅漢。或此在 他亡。或分身易態。皆以之為遊戲耳。以之為利物焉。其佛陀波利出沒無恒變化何極

。出金剛窟接法照師。蓋與之有緣闖然而現。故杜多迦葉久隱諸峯。晉法顯往遊靈。

鷲見于山下焉

唐尊法傳

  釋尊法。西印度人也。梵云伽梵達磨。華云尊法。遠踰沙磧來抵中華。有傳譯之 心。堅化導之願。天皇永徽之歲翻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 經一卷。經題但云西天竺伽梵達磨譯。不標年代。推其本末疑是永徽顯慶中也。又準 千臂經序云。智通同此三藏譯也。法後不知其終

唐西京慧日寺無極高傳(阿難律木叉師迦葉師)

  釋無極高。中印度人。梵云阿地瞿多。華云無極高也。出家氏族未憑書之。高學 窮滿字。行潔圓珠。精練五明妙通三藏。永徽三年壬子歲正月。自西印度齎梵夾來屆 長安。勅令慈門寺安置。沙門大乘琮等十六人。英公李世勣鄂公尉遲德等十二人。同 請高於慧日寺浮圖院。建陀羅尼普集會壇。所須供辦。法成之日屢現靈異。京中道俗 咸歎希逢。沙門玄楷等固請翻其法本。以四年癸丑至于五年。於慧日寺從金剛大道場 經中。撮要而譯。集成一部名陀羅尼集經。一十二卷。玄楷筆受。于時有中印度大菩 提寺阿難律木叉師迦葉師等。於經行寺譯功德天法。編在集經第十卷內。故不別出焉

唐廣州制止寺極量傳

  釋極量。中印度人也。梵名般剌蜜帝。此言極量。懷道觀方隨緣濟物。展轉遊化

漸達支那(印度俗呼廣府為支那。名帝京為摩訶支那也)乃於廣州制止道場駐錫。眾知傳達祈

請頗多。量以利樂為心。因敷祕賾。神龍元年乙巳五月二十三日。於灌頂部中誦出一 品。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譯成一部十卷。烏萇國沙門彌

伽釋迦(釋迦稍訛。正云鑠佉。此曰雲峯)譯語。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清河房融筆受。循州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量翻傳事畢。會本國王怒其擅出經 本遣人追攝。泛舶西歸。後因南使入京。經遂流布。有惟慤法師資中沇公。各著疏解 之

唐洛京大遍空寺實叉難陀傳

  釋實叉難陀。一云施乞叉難陀。華言學喜。葱嶺北于闐人也。智度恢曠風格不群

。善大小乘旁通異學。天后明揚佛日崇重大乘。以華嚴舊經處會未備。遠聞于闐有斯 梵本。發使求訪并請譯人。叉與經夾同臻帝闕。以證聖元年乙未。於東都大內大遍空

(14)

寺翻譯。天后親臨法座煥發序文。自運仙毫首題名品。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沙門義淨 同宣梵本。後付沙門復禮法藏等。於佛授記寺譯成八十卷。聖曆二年功畢。至久視庚 子駕幸潁川三陽宮詔叉譯大乘入楞伽經。天后復製序焉。又於京師清禪寺及東都佛授 記寺。譯文殊授記等經。前後總出一十九部沙門波崙玄軌等筆受。沙門復禮等綴文。

沙門法寶恒景等證義。太子中舍賈膺福監護。長安四年。叉以母氏衰老思歸慰覲。表 書再上方俞勅御史霍嗣光送至于闐。暨和帝龍興有勅再徵。景龍二年達于京輦。帝屈 萬乘之尊。親迎於開遠門外。傾都緇侶備幡幢導引。仍飾青象令乘之入城。勅於大薦 福寺安置。未遑翻譯。遘疾彌留以景雲元年十月十二日。右脅累足而終。春秋五十九 歲。有詔聽依外國法葬。十一月十二日於開遠門外古然燈臺焚之。薪盡火滅其舌猶存

。十二月二十三日。門人悲智勅使哥舒道元。送其餘骸及斯靈舌還歸于闐。起塔供養

。後人復於茶毘之所起七層塔。土俗號為華嚴三藏塔焉

周西京廣福寺日照傳

  釋地婆訶羅。華言日照。中印度人也。洞明八藏博曉五明。戒行高奇學業勤悴。

而呪術尤工。以天皇時來遊此國。儀鳳四年五月表請翻度所齎經夾。仍準玄奘例。於 一大寺別院安置。并大德三五人同譯。至天后垂拱末。於兩京東西太原寺(西太原寺後

改西崇福寺。東太原寺後改大福先寺)及西京廣福寺。譯大乘顯識經大乘五蘊論等凡一十八

部。沙門戰陀般若提婆譯語。沙門慧智證梵語。勅諸名德助其法化。沙門道成薄塵嘉 尚圓測靈辯明恂懷度證義。沙門思玄復禮綴文筆受。天后親敷叡藻製序冠首焉。照甞 與覺護同翻佛頂。深體唐言善傳佛意。每進新經錫賚豐厚。後終于翻經小房。享年七 十五。天后勅葬于洛陽龍門香山。塔見存焉

周洛京魏國東寺天智傳

  釋提雲般若。或云提雲陀若那。華言天智。于闐國人也。學通大小解兼真俗。呪 術禪門無不諳曉水昌元年來屆于此。謁天后於洛陽。勅令就魏國東寺(後改大周東寺)翻 譯。即以其年己丑至天授二年辛卯。出華嚴經法界無差別論等六部七卷。沙門處一筆 受。沙門復禮綴文。沙門德感慧儼法明恒景等證義。智終年卒地莫得而聞

周洛京佛授記寺慧智傳(明佺)

  釋慧智。其父印度人。婆羅門種。因使遊此方。而生於智。少而精勤有出俗之志

。天皇時從長年婆羅門僧。奉勅度為弟子。本既梵人善閑天竺書語。生于唐國復練此 土言音。三藏地婆訶羅提雲若那寶思惟等。所有翻譯皆召智為證。兼令度語。後至長 壽二年癸巳。智於東都佛授記寺自譯觀世音頌一卷。不詳所終。有沙門明佺者。不知 何許人。出家隸業悉在佛授記寺。尤善毘尼兼閑經論。天冊萬歲元年。勅令刊定經目

。佺所專纂錄。編次持疑。更與翻經大德二十餘人。同共參正。號曰大周經錄焉。智 昇云。雖云刊定繁穢尤多。徒見流行。寔難憑準。蓋此錄支經別品雜沓不倫。致為昇 公之所黜矣

(15)

周洛京寂友傳

  釋彌陀山。華言寂友。覩貨邏國人也。自幼出家。遊諸印度遍學經論。楞伽俱舍 最為窮覈。志傳像法不悋鄉邦。杖錫孤征來臻諸夏。因與實叉難陀共譯大乘入楞伽經

。又天授中與沙門法藏等譯無垢淨光陀羅尼經一卷。其經佛為劫比羅戰荼婆羅門說。

延其壽命。譯畢進內。尋辭帝歸鄉。天后以厚禮餞之 宋高僧傳卷第二

(16)

宋高僧傳卷第三

宋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賜紫沙門贊寧等奉 勅撰

譯經篇第一之三(正傳十四人附見三人)唐京師總持寺智通傳

  釋智通。姓趙氏。本陝州安邑人也。隋大業中出家受具。後隸名總持寺。律行精 明經論該博。自幼挺秀。即有遊方之志。因往洛京翻經館。學梵書并語。曉然明解。

屬貞觀中有北天竺僧。齎到千臂千眼經梵本。太宗勅搜天下僧中學解者。充翻經館綴 文筆受證義等。通應其選與梵僧對。譯成二卷。天皇永徽四年復於本寺出千囀陀羅尼 觀世音菩薩呪一卷觀自在菩薩隨心呪一卷清淨觀世音菩薩陀羅尼一卷。共四部五卷。

通善其梵字復究華言。敵對相翻時皆推伏。又云行瑜伽祕密教大有感通。後不知所終

唐京師奉恩寺智嚴傳

  釋智嚴。姓尉遲氏。本于闐國質子也。名樂。受性聰利。隸鴻臚寺授左領軍衛大 將軍上柱國封金滿郡公。而深患塵勞唯思脫屣。神龍二年五月奏乞以所居宅為寺。勅 允。題牓曰奉恩是也。相次乞捨官入道。十一月二十四日。墨制聽許。景龍元年十一 月五日。孝和帝誕節剃染。尋奉勅於此寺翻經多證梵文。諸經成部嚴有力焉。嚴重譯 出生無邊法門陀羅尼經。後於石鼈谷行頭陀法。又充終南山至相寺上座。體道用和率 從清謹。不知其終

唐洛京天竺寺寶思惟傳

  釋阿儞真那。華言寶思惟。北印度迦濕密羅國人。剎帝利種。幼而捨家禪誦為業

。進具之後專精律品。而慧解超群學兼真俗。乾文呪術尤攻其妙。加以化導為心無戀 鄉國。以天后長壽二年屆于洛都。勅於天宮寺安置。即以其年創譯。至中宗神龍景午

。於佛授記天宮福先等寺。出不空罥索陀羅尼經等七部。睿宗大極元年四月。太子洗 馬張齊賢等繕寫進內。其年六月勅令禮部尚書晉國公薛稷右常侍高平侯徐彥伯等。詳 定入目施行。那自神龍之後不務翻譯。唯精勤禮誦修諸福業。每於晨朝磨香為水。塗 浴佛像後方飲食。從始洎終此為恒業。衣鉢之外隨得隨施。後於龍門山請置一寺。制 度皆依西域。因名天竺焉。門徒學侶同居此寺。精誠所感靈應寔繁。壽百有餘歲。以 開元九年終於寺。構塔旌表焉

唐洛京長壽寺菩提流志傳

  釋菩提流志。南天竺國人也。淨行婆羅門種。姓迦葉氏。年十二就外道出家。事 波羅奢羅學聲明僧佉等論。曆數呪術陰陽讖緯靡不該通。年逾耳順方乃迴心。知外法 之乖違。悟釋門之淵默。隱居山谷積習頭陀。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學諸經論。其後遊歷 五天遍親講肆。高宗大帝。聞其遠譽挹彼高風。永淳二年遣使迎接。天后復加鄭重。

令住東洛福先寺。譯佛境界寶雨華嚴等經凡十一部。中宗神龍二年。又住京兆崇福寺 譯大寶積經。屬孝和厭代睿宗登極。勅於北苑白蓮池甘露亭續其譯事。翻度云畢。御 序冠諸。其經舊新凡四十九會。總一百二十卷。先天二年四月八日進內。此譯場中沙

(17)

門思忠天竺大首領伊舍羅等譯梵文。天竺沙門波若屈多沙門達摩證梵義。沙門履方宗 一慧覺筆受。沙門深亮勝莊塵外無著懷迪證義。沙門承禮雲觀神暕道本次文。次有潤 文官盧粲學士徐堅中書舍人蘇 給事中崔璩中書門下三品陸象先尚書郭元振中書令張 說侍中魏知古。儒釋二家構成全美。寶積用賢既廣。流志運功最多。所慊者古今共譯 一切陀羅尼末句云莎嚩訶。皆不竊考清濁。遂使命章有異。或云薩婆訶。或云馺皤訶 等。九呼不倫。楷定梵音悉無本旨。此非梵僧傳誦不的。自是執筆之誤。故剋取莎(桑 巴反)(無可反)(呼箇反)為正矣。志開元十二年隨駕居洛京長壽寺。十五年十一月四日

。囑誡弟子五日齋時。令侍人散去。右脅安臥奄然而卒。春秋一百五十六。帝聞軫悼

。勅試鴻臚卿。諡曰開元一切遍知三藏。遣內侍杜懷信監護喪事。出內庫物務令優贍

。用鹵簿羽儀幡幢花蓋闐塞衢路。十二月一日遷窆于洛南龍門西北原起塔。勒石誌之   系曰。西域喪禮其太簡乎。或有國王酋長傾心致重者。勿過舁之火葬。若東夏僧 用鹵簿導喪身罕聞之矣。嗚呼道尊德貴。不言而邀。此不其盛歟

唐羅浮山石樓寺懷迪傳(般若力善部末摩)

  釋懷迪。循州人也。先入法于南樓寺。其山半在海涯半連陸岸。乃仙聖遊居之靈 府也。迪久探經論多所該通。七略九流粗加尋究。以海隅之地津濟之前。數有梵僧寓 止于此。迪學其書語自茲通利。菩提流志初譯寶積。召迪至京證義。事畢南歸。後於 廣府遇一梵僧齎多羅葉經一夾。請共飜傳勒成十卷。名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是也。迪 筆受經旨緝綴文理。後因南使附經入京。即開元中也。又乾元元年有罽賓三藏般若力

。中天竺婆羅門三藏善部末摩。箇失密三藏舍那。並慕化入朝。詔以力為太常少卿。

末摩為鴻臚少卿。並員外置放還本土。或云各齎經至。屬燕趙阻兵不遑宣譯。故以官 品榮之

唐京兆慈恩寺寂默傳

  釋牟尼室利。華言寂默。其為人也。神宇高爽量度真率。德宗貞元九年發那爛陀 寺擁錫東來。自言從北印度往此寺。出家受戒學法焉。十六年至長安興善寺。十九年 徒崇福醴泉寺。復於慈恩寺請行翻譯事。乃將奘師梵本。出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十卷

。又進六塵獸圖。帝悅檀施極多。元和元年六月十九日卒于慈恩寺。初默說中天竺摩 伽陀國那爛陀寺。周圍四十八里。九寺一門。是九天王所造。默在寺日住者萬餘。以 大法師處量綱任。西域伽藍無如其高廣矣。案守護國界主經。是般若譯。牟尼證梵本

。翰林待詔光宅寺智真譯語。圓照筆受。鑒虛潤文。澄觀證義焉

唐丘慈國蓮華寺蓮華精進傳

  釋勿提提羼魚。華言蓮華精進。本屈支城人也。即龜茲國亦云丘慈。正曰屈支。

時唐使車奉朝到彼土。城西門外有蓮華寺。進居此中號三藏苾芻。奉朝至誠祈請。開 譯梵夾傳歸東夏。進允之。遂譯出十力經。可用東紙三幅。成一卷。是佛在舍衛國說

。安西境內有前踐山。山下有伽藍。其水滴溜成音可愛。彼人每歲一時采綴其聲以成 曲調。故耶婆瑟雞。開元中用為羯鼓曲名。樂工最難其杖撩之術。進寺近其滴水也。

(18)

其經是沙門悟空同十地迴向輪經。共十一卷齎進貞元中請編入藏。值圓照續錄故述其 由

唐北庭龍興寺戒法傳

  釋尸羅達摩。華言戒法也。本于闐人。學業該通善知華梵。居于是國為大法師。

唐貞元中悟空迴至北庭。其本道節度使楊襲古。與龍興寺僧請法為譯主。翻十地經。

法躬讀梵文并譯語。沙門大震筆受。法超潤文。善信證義。悟空證梵文。又譯迴向輪 經。翻傳纔畢繕寫欲終。遇北庭宣慰中使段明秀事訖迴。與北庭奏事官牛昕安西奏事 官程鍔等。相隨入朝。為沙河不通取迴鶻路。其梵夾留北庭龍興寺藏。齎所譯唐本至 京。即貞元五載也。法譯事方終。却迴豁丹。豁丹一云于遁。此皆嶺北人之呼召耳。

若五印度語云瞿薩怛那。華言乳國。亦云地乳也

唐蓮華傳

  釋蓮華。本中印度人也。以興元元年杖錫謁德宗。乞鐘一口歸天竺聲擊。勅廣州 節度使李復修鼓鑄畢。令送於南天竺金堆寺。華乃將此鐘。於寶軍國毘盧遮那塔所安 置。後以華嚴後分梵夾附舶。來為信者。般若三藏於崇福寺翻成四十卷焉。一云梵夾 本是南天竺烏荼國王書獻支那天子。書云。手自書寫華嚴經百千偈中所說善財童子五 十五聖者。善知識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謹奉進上。願於龍華會中奉覲云。

即貞元十一年也。至十二年六月。詔於崇福寺翻譯。罽賓沙門般若宣梵文。洛京天宮 寺廣濟譯語。西明寺圓照筆受。智柔智通綴文。成都府正覺寺道恒鑒虛潤文。千福寺 大通證義。澄觀靈邃詳定。神策軍護軍中尉霍仙鳴左街功德使竇文場寫進。十四年二 月解座

唐大聖千福寺飛錫傳

  釋飛錫。未知何許人也。神氣高邈識量過人。初學律儀。後於天台法門一心三觀

。與沙門楚金棲心研習。天寶初遊于京闕。多止終南紫閣峯草堂寺。屬不空當途傳譯

。慎選英髦錫預其數。頻登筆受潤文之任。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十五日。奉詔於大明宮 內道場同義學沙門良賁等十六人。參譯仁王護國般若經并密嚴經。先在多羅葉時。並 是偈頌。今所譯者多作散文。不空與錫等及翰林學士柳抗。重更詳定。錫充證義。正 員辭筆不愧斯職也

  系曰。錫外研儒墨。其筆仍長。時多請其論譔。如忠國師楚金等碑。與晉陵德宣 吳興晝公同獵廣原。不知鹿死何人之手。然宣錫二公亦有不羈之失。緣飾過其實。如 晝公合建中之體。儗事得其倫。唯虛與實不可同日也

唐京師大安國寺子隣傳

  釋子隣姓范氏。兗州乾封大范村人也。父峻朝不喜三寶。或見桑門必加咄唾。有 問其故即欲驅焉。隣生已數歲。小字隣兒。見著袈裟者則生慕羨之意。開元初東都廣 愛寺慶修律師遊于代宗。經范氏之舍。隣一見之喜貫顏色。拜求出家。問曰。父母云

(19)

何。對曰。不令堂親知。知則遭箠撻矣。師但先去某乃影隨。律師行五里間。隣已至 矣。及洛寺受教之易。若甘之受和焉。染削已或名志隣。至十一年忽思二親。辭歸寧 覲。其父喪明母終已三載矣。因詣嶽廟求知母之幽趣。即敷坐具誦法華經。誓見天齊 王為期。其夜嶽神果召隣。問何故懇苦如是。隣曰。母王氏亡來已經除服。敢問大王

。母今何在。王顧簿吏。對曰。王氏見繫獄受苦。隣曰。我母何罪。王曰。生和尚時 食雞卵。又取白傅頭瘡。坐是之故。職汝之由。隣悲號委頓求王請免。曰縶縻有分放 釋無門。然則為法師計。請往鄮山禮阿育王塔。或可原也。隣詰朝遵途。到句章山寺 叩頭哀訴。五輪著地禮畢投策至四萬數。俄聞有呼隣聲。若蔡順之解。望空見雲氣中

。母謝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故來報汝。倏然不見。隣後求解經論至于關輔間

。外學兼通美聲籍甚。以名僧之選。恒入肅宗內殿應奉。高其舌端精於捷對。御前口 占敘述皇道。時輩靡及。勅賜紫方袍。充供奉僧。代宗即位。更崇釋氏。永泰中不空 重譯仁王護國密嚴等經。隣與千福寺法崇西明寺慧靜保壽寺圓寂分職證義。並良賁潤 文。隣莫測其終。先所禮塔今鄮山育王寺後峯之翠微。茅庵基。及井存焉。井實方池

。其水碧色。緣苔泛泛。然辭人遊者詩詠絕多矣

唐醴泉寺般若傳

  釋般若。罽賓國人也。貌質魁梧執戒嚴整。在京師充義學沙門。憲宗敦崇佛門深 思翻譯。奈何有事于蜀部。劉闢阻命。王承宗未平朝廷多故。至元和五年庚寅。詔工 部侍郎歸登孟簡劉伯芻蕭俛等。就醴泉寺譯出經八卷。號本生心地觀。此之梵夾乃高 宗朝師子國所進者。寫畢進上。帝覽有勅。朕願為序。尋頌下其文。冠于經首。三藏 賜帛。證義諸沙門錫賚有差。先於貞元中譯華嚴經後分四十卷。此蓋烏荼國王所進者

。于時而賜紫衣。後大中中法寶大師玄暢奏請入藏焉

唐上都章敬寺悟空傳

  釋悟空。京兆雲陽人。姓車氏。後魏拓跋之遠裔也。天假聰敏志尚典墳。孝悌之 聲藹于鄉里屬玄宗德被遐方。罽賓國願附大唐。遣大首領薩婆遠幹與三藏舍利越摩。

於天寶九載來朝闕庭。請使巡按。明年勅中使張韜光。將國信行官兼吏四十餘人西邁

。時空未出俗名奉朝。授左衛涇州四門府別將令隨使臣自安西路去。至十二載。至健 陀羅國。罽賓東都城也。其王禮接唐使。使迴。空篤疾留健陀羅。病中發願。痊當出 家。遂投舍利越摩落髮。號達摩馱都。華言法界。當肅宗至德二年也。洎年二十九。

於迦濕彌羅國受具足戒。文殊矢涅地為親教師。鄔不羼提為羯磨阿遮利耶馱里。巍地 為教授。於蒙鞮寺。諷聲聞戒。習根本律儀。然北天竺國皆薩婆多學也。後巡歷數年 遍瞻八塔。為憶君親因咨本師舍利越摩。再三方允。摩手授梵本十地迴向輪十力三經

。共一夾。并佛牙舍利。以贈別。空行從北路。至覩貨羅國。五十七蕃中有一城。號 骨咄國城果有小海。空行次南岸。地輒搖動。雲陰雨暴霆擊雹飛。乃奔就一大樹間。

時有眾商咸投其下。商主告眾曰。誰齎佛舍利異物殊珍耶。不爾龍神何斯忿怒。有則 投于海中無令眾人惶怖。如藏匿者自貽伊咎。空為利東夏之故潛乞龍神宥過。自卯達

(20)

申雨雹方霽。迴及龜茲居蓮華寺。遇三藏法師勿提提羼魚。善於傳譯。空因將十力經 夾請翻之。尋抵北庭大使復命。空出梵夾。于闐三藏戒法為譯主。空證梵文并度語。

翻成十地。迴向輪經。事訖隨中使段明秀。以貞元五年己巳達京師。勅於躍龍門使院 安置。進上佛牙舍利經本。宣付左神策軍繕寫。功德使竇文場。寫畢進呈。勅署空壯 武將軍試太常卿。乃歸章敬寺。次返雲陽。問二親墳樹已拱矣。凡所往來經四十年。

于時已六十餘。所翻經三本共十一卷。翻經大德圓照續開元錄。皆編入藏。復記空之 行狀焉

唐京師滿月傳(智慧輪)

  釋滿月者。西域人也。爰來震旦務在翻傳。瑜伽法門一皆貫練。既多神効眾所推 欽。開成中進梵夾。遇偽甘露事去未旋踵。朝廷無復記綱不暇翻譯。時悟達國師知玄

。好學聲明。禮月為師。情相欵密指教梵字并音字之緣界。悉曇八轉深得幽趣。玄曰

。异哉。吾體兩方之言。願參象胥之末可乎。因請翻諸禁呪。乃與菩薩嚩曰羅金剛悉 地等。重譯出陀羅尼集四卷。又佛為毘戌陀天子說尊勝經一卷。詳覈三復曲盡佛意。

此土先已有陀羅尼集十二卷。新翻四卷未聞入藏。月等俱不測其終。次有般若斫迦三 藏者。華言智慧輪。亦西域人。大中中行大曼拏羅法。已受灌頂為阿闍梨。善達方言 深通密語。著佛法根本。宗乎大毘盧遮那。為諸佛所依。法之根本者陀羅尼是也。至 於出生無邊法門。學者修戒定慧以總侍助成。速疾之要無以超越。又述示教指歸共一 十餘言。皆大教之鈐鍵也。出弟子紹明。咸通年中刻石記傳焉

  論曰。無漏海中震潮音而可怪。總持言下書梵字而不常。未聞者聞。聞光音天之 餘響。未解者解。解最上法之所詮。聖賢飲之為醇醪。凡劣啜之成糟粕。若夫有緣則 遇。無道則違。秦獄既械其利防。此無緣也。漢庭肇迎其白馬。斯有感焉。聽彼異呼 覽其橫字。情可求而呼相亂。字雖殊而意且同。是故周禮有象胥氏通六蠻語。狄鞮主 七戎。寄司九夷。譯知八狄。今四方之官。唯譯官顯著者何也。疑漢已來多事北方。

故譯名爛熟矣。又如周秦輶軒使者。奏籍通別國方言。令君王不出戶庭坐知絕遐異俗 之語也。若然者象胥知其遠也。方言知其近也。大約不過察異俗達遠情者矣。懿乎東 漢始譯四十二章經。復加之為翻也。翻也者如翻錦綺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

。由是翻譯二名行焉。初則梵客華僧。聽言揣意方圓共鑿。金石難和。椀配世間。擺 名三昧。咫尺千里。覿面難通。次則彼曉漢談。我知梵說。十得八九。時有差違。至 若怒目看世尊。彼岸度無極矣。後則猛顯親往。奘空兩通。器請師子之膏。鵝得水中 之乳。內竪對文王之問。揚雄得絕代之文。印印皆同。聲聲不別。斯謂之大備矣。逖 觀道安也論五失三不易。彥琮也籍其八備。明則也撰翻經儀式。玄奘也立五種不翻。

此皆類左氏之諸凡。同史家之變例。今立新意成六例焉。謂譯字譯音為一例。胡語梵 言為一例。重譯直譯為一例。麁言細語為一例。華言雅俗為一例。直語密語為一例也

。初則四句。一譯字不譯音。即陀羅尼是。二譯音不譯字。如佛胸前卍字是。三音字 俱譯。即諸經律中純華言是。四音字俱不譯。如經題上

(21)

二字是。第二胡語梵言者。一在五天竺純梵語。二雪山之北是胡。山之南名婆羅門。

國與胡絕書語不同。從羯霜那國。字源本二十餘言。轉而相生。其流漫廣。其書竪讀

。同震旦歟。至吐貨羅言音漸異。字本二十五言其書橫讀。度葱嶺南迦畢試國。言字 同吐貨羅。已上雜類為胡也。若印度言字梵天所製。本四十七言。演而遂廣。號青藏 焉。有十二章教授童蒙。大成五明論。大抵與胡不同。五印度境彌亘既遙。安無少異 乎。又以此方始從東漢傳譯至于隋朝。皆指西天以為胡國。且失梵天之苗裔。遂言胡 地之經書。彥琮法師獨明斯致。唯徵造錄痛責。彌天符佛地而合阿含。得之在我。用 胡名而迷梵種。失則誅誰。唐有宣公亦同鼓唱。自此若聞彈舌。或覩黑容印定呼為梵 僧。雷同認為梵語。琮師可謂忙於執斧捕前白露之蟬。瞢在迴光照後黃衣之雀。既云 西土有梵有胡。何不南北區分。是非料簡致有三失。一改胡為梵。不析胡開胡還成梵

。失也。二不善胡梵二音。致令胡得為梵。失也。三不知有重譯失也。當初盡呼為胡

。亦猶隋朝已來總呼為梵所謂過猶不及也。如據宗本而談。以梵為主。若從枝末而說

。稱胡可存。何耶。自五天至嶺北。累累而譯也。乃疑琮公留此以待今日亦不敢讓焉

。三亦胡亦梵。如天竺經律傳到龜茲。龜茲不解天竺語。呼天竺為印特伽國者。因而 譯之。若易解者猶存梵語。如此胡梵俱有者是。四二非句。純華言是也。第三重譯直 譯者。一直譯。如五印夾牒直來東夏譯者是。二重譯。如經傳嶺北樓蘭焉耆不解天竺 言且譯為胡語。如梵云鄔波陀耶。疎勒云鶻社。于闐云和尚。又天王梵云拘均羅。胡 云毘沙門是。三亦直亦重。如三藏直齎夾牒而來。路由胡國。或帶胡言。如覺明口誦 曇無德律中有和尚等字者是。四二非句。即齎經三藏。雖兼胡語到此不翻譯者是。第 四麁言細語者。聲明中一蘇漫多。謂汎爾平語言辭也。二彥底多。謂典正言辭也。佛 說法多依蘇漫多。意住於義不依於文。又被一切故。若彥底多非諸類所能解故。亦名 全聲者。則言音分明典正。此細語也。半聲者。則言音不分明而訛僻。此麁語也。一 是麁非細。如五印度時俗之言是。二唯細非麁。如法護寶雲奘師義淨洞解聲明音律用 中天細語典言而譯者是。三亦麁亦細。如梵本中語涉麁細者是或注云此音訛僻即麁言 也。四二非句。闕第五華言雅俗者。亦云音有楚夏同也。且此方言語雅即經籍之文。

俗乃術巷之說。略同西域。細即典正麁即訛僻也。一是雅非俗。如經中用書籍言是。

二是俗非雅。如經中乞頭博頰等語是。三亦雅亦俗。非學士潤文信僧執筆。其間渾金 璞玉交雜相投者是。四二非句。闕第六直語密語者。二種作句。涉俗為直。涉真為密

。如婆留師是。一是直非密。謂婆留師翻為惡口住。以惡口人人不親近故。二是密非

(22)

直。婆留師翻為菩薩所知彼岸也。既通達三無性理。亦不為眾生所親近故。三兩亦句

。即同善惡真俗。皆不可親近故。四二非句。謂除前相故。又阿毘持呵婁(目數數得定)

欝婆提(目生起拔根弃背)婆羅(目真實離散亂)此諸名在經論中例顯直密語義也。更有胡梵文

字。四句易解。凡諸類例括彼經詮。解者不見其全牛。行人但隨其老馬矣。或曰。翻 梵夾須用此方文籍者。莫招濫涉儒雅之過乎。通曰。言不關典非子史之言。用其翻對

。豈可以委巷之談而糅于中耶。故道安云。乃欲以千載上之微言傳所合百王下之末俗

。斯為不易矣。或曰。漢魏之際盛行斯意。致使陳壽國志述臨兒國云浮屠所載與中國 老子經而相出入。蓋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為浮屠。此為見譯家用道德二篇中 語。便認云與老子經互相出入也。設有華人能梵語與西僧言說。兩相允會。可便謂此 人為天竺人耶。盍窮其始末乎。是知若用外書須招此謗。如童壽譯法華。可謂折中有 天然西域之語趣矣。今觀房融潤文於楞嚴。僧肇徵引而造論。宜當此誚焉。苟參鄙俚 之辭。曷異屠沽之譜。然則糅書勿如無書。與其典也寧俗。儻深溺俗厥過不輕。折中 適時自存法語。斯謂得譯經之旨矣。故佛說法多依蘇漫多也。又傳譯之興。奉行之意

。不明本起何示將來。今究其宣揚略陳梗概。夫教者不倫有三疇類。一顯教者。諸乘

經律論也(不同瑜伽論中顯了教是多分大乘藏教)二密教者。瑜伽灌頂五部護摩三密曼拏羅法

(瑜伽隱密教是多分聲聞藏教)三心教者。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法也。次一法輪者。即顯

教也。以摩騰為始祖焉。次二教令輪者。即密教也。以金剛智為始祖焉。次三心輪者

(義加此輪)即禪法也。以菩提達磨為始祖焉。是故傳法輪者。以法音傳法音。傳教令輪

者。以祕密傳祕密。傳心輪者。以心傳心。此之三教三輪。三祖自西而東。化凡而聖

。流十五代(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朱梁後唐石晉劉漢郭周今大宋)法門之貽厥孫謀。萬二千年

。真教之克昌厥後。或曰。譯場經館設官分職不得聞乎。曰此務所司先宗譯主。即齎 葉書之三藏明練顯密二教者充之。次則筆受者。必言通華梵學綜有空。相問委知然後 下筆。西晉偽秦已來。立此員者。即沙門道含玄賾姚嵩聶承遠父子。至于帝王。即姚 興梁武天后中宗。或躬執幹。又謂為綴文也。次則度語者。正云譯語也。傳度轉令生 解。亦名傳語。如翻顯識論沙門戰陀譯語是也。次則證梵本者。求其量果密能證知。

能詮不差所顯無謬矣。如居士伊舍羅證譯毘柰耶梵本是也。至有立證梵義一員。乃明 西義得失。貴令華語下不失梵義也。復立證禪義一員。沙門大通充之。次則潤文一位

。員數不恒。令通內外學者充之。良以筆受在其油素。文言豈無俚俗。儻不失於佛意

。何妨刊而正之。故義淨譯場。則李嶠韋嗣立盧藏用等二十餘人次文潤色也。次則證 義。蓋證已譯之文所詮之義也。如譯婆沙論。慧嵩道朗等三百人考正文義。唐復禮累 場充任焉。次則梵唄。法筵肇啟梵唄前興。用作先容令生物善。唐永泰中方聞此位也

。次則校勘。讎對已譯之文。隋前彥琮覆疏文義。蓋重慎之至也。次則監護大使。後 周平高公侯壽為總監檢校。唐則房梁公為奘師監護。相次許觀楊慎交杜行顗等充之。

或用僧員。則隋以明穆曇遷等十人。監掌翻譯事詮定宗旨。其處則秦逍遙園。梁壽光 殿瞻雲館。魏汝南王宅。又隋煬帝置翻經館。其中僧有學士之名。唐於廣福等寺。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復應觀察釋迦如來成道之法。如釋迦菩薩。近菩提樹一由旬內。修諸苦行。滿足六年

自大聖入寂以來千六百歲。祇園興廢經二十返。增損備缺事出當機。故使圖傳紛綸藉

  案靈裕法師寺誥。凡有十名寺。一曰寺 (義準釋名) 。二曰淨住 (穢濁不可同居) 。三曰 法同舍 (法食二同界也) 。四曰出世舍 (修出離世俗之所也) 。五曰精舍

。以動義非濕故。此上十義約理望事。則有成 (三也) 有壞 (五也) 有即 (七也) 有離 (九也) 事望 於理。有顯 (四也) 有隱 (六也) 有一 (八也) 有異 (十也) 逆 (五六九十)

z 1263年,中國建有清真寺35 座之多。據傳今北 京東四清真寺、普壽寺、法明寺等,河北著名的 定州禮拜寺、泊鎮清真寺、威縣清真寺等,

因住十四月學對法論顯宗論理門論等。大城東南行五十餘里至答秣蘇伐那僧伽藍 (唐言

平江府報恩光孝禪寺 (臣) 僧  (正受)  編 南嶽第十五世 (臨濟十一世楊岐四世).

。未許輒取。舫即覆沒。竹還本處。自是舟人敬憚莫不懾影。高同旅三十餘船奉牲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