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民 國 一○一 年 六 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民 國 一○一 年 六 月"

Copied!
1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休閒事業管理組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美芬 博士

臺東巿高齡者休閒涉入程度與心理健康 關係之研究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evel of Leisure-involvement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Elderly in Taitung City

研究生: 黃怡菁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一 年 六 月

(2)
(3)
(4)

謝 誌

回首過去二年的時光,從迎新到送舊,每年都在轉換自己的身份,感 謝吃喝組的成員們,讓我在一年級時每次下課總有吃不完的宵夜及聊不完 的話題,雖然第二年大家都為各自的論文努力,而少了許多相聚的時光,

但同窗情誼卻不曾因此流失,尤其是同學門的淑雲跟朝宇以及學長姐們,

有你們的陪伴及打氣,讓我走過許多沒自信寫作的日子。

而此外,也要感謝一路在工作上給予我協助及幫忙的清祥、仕涵、美 君和其他許多的夥伴,因為有你們的存在,我才得以渡過這兩頭燒的歲 月,尤其是我的全能代理人,就像全家一樣便利的在我身邊供我指揮,真 是謝謝你,以及一直容忍聽不懂指導語想發火卻又認真教我身心適能的育 瑄及曉帆,感謝大家在忙碌之餘還成為我的娛樂,為我苦悶的寫作日子帶 來了調劑及歡樂。

在論文撰寫期間,謝謝我的指導教授美芬老師的認真及細心教誨,在 每每想放棄的時刻,因為您的關心,又讓我有動力往前進,也因為您的指 導讓我體會寫作及研究的趣味,更感謝口試委員顏建賢教授、方珍玲教 授、王俊豪教授及蔡必焜教授的許多寶貴意見,讓本論文得已完成並臻到 完善。

最後,我想謝謝我的家人昆峰、哥哥及媽媽,我想,沒有你們就不會 有我,是你們讓我無後顧之憂、心無旁騖的在學習路上努力,我總相信『不 是得到,就是學到』抱持著這種心情進入學習的領域,經過了二年,我想 我不僅得到許多,也學到許多,這個階段,不是終點,是個起點,學習之 路無止境,期待自己可以用樂觀、積極的心去面對未來,謹將這份榮耀獻 給大家以及天上的我最愛的爸爸。

怡菁 謹誌 2012 年 6 月

(5)

摘 要

高齡化社會時代,適當的休閒活動有助於高齡者的心理健康,達到個 人成就、適應老化的功效,而休閒涉入程度影響身心變化,尤其涉入程度 增加,將提升高齡者的自我價值及幸福感,亦提升其心理健康。故本研究 主要目的在探討高齡者休閒涉入情形對心理健康之影響,透過問卷調查 法,抽樣調查臺東巿 55 歲以上之高齡者。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齡者的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每月可支配金 額、經濟來源及主要休閒活動不同在休閒涉入有顯著差異;而性別、宗教、

教育程度、經濟來源、族群不同其心理健康有顯著差異。而「休閒涉入」

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正相關;「肢體能力」與「休閒涉入」各構面及 心理健康呈現顯著正相關;年齡和「吸引力」、「生活型態中心性」及「整 體休閒涉入」則呈負相關。休閒涉入中的「吸引力」和「自我表現」對心 理健康有顯著影響,而背景變項中的「性別」、「工作收入」、「肢體活動力」

及「吸引力」對心理健康有顯著影響。

根據結論提出之建議:提升高齡者休閒常識、保持年輕的心、以家庭 支持提升休閒涉入吸引力、增強高齡者肢體活動能力、強化高齡者動態活 動的選擇、穩定高齡者之經濟來源、提供場域及設施並有充足之經費補 助、辦理及設置適合各高齡者階層之休閒活動及設施、關懷獨居高齡者。

【關鍵字】高齡者、休閒涉入、心理健康

(6)

Abstract

In this highly-aging society, proper leisure activities would be capable to help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aged population, achieve the goals of one’s own, and adapt one to the aging process. And the rate of leisure involvement can affect one’s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us. With a higher rate, the aged will attain higher sense of self-value and happiness, which will also raise the level of their mental health. Thus, this project is mainly to explore how leisure involvement influences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aged population through a survey based on a random interview with those above the age of 55 in Taitung City.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age, level of education, marital status, monthly amount of dominatable money, source of income, and main leisure activities of the aged population will cause differences in the leisure involvement;

meanwhile, their genders, religions, level of education, source of income, and races will greatly affect the mental health. It indicates the facts as following.

Leisure involvement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mental health. All aspects of physical ability and leisure involvement have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mental health. Age, however, h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attractiveness, lifestyle centrality, and the on-whole leisure involvement. Besides, the attractiveness and self-expression in leisure involvement have great effect on mental health, and so do the gender, income, physical ability, and attractiveness, which are among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offers to raise the aged population’s common sense of leisure, stay mentally young, raise the attractiveness of leisure involvement through the support from family, improve the physical ability of the aged, increase the options of active exercises for the aged, stablize their sources of income, provide them with proper places and facilities with sufficient financial support, conduct more leisure activities and set more facilities that are suitable to the aged, and show more concern about the aged who are living alone.

Keywords: Aged population, Leisure involvement, Mental health

(7)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高齡者之身心發展... 7 

第二節 休閒涉入 ... 15 

第三節 心理健康的意涵 ... 23 

第四節 高齡者休閒涉入與心理健康之關係...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2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 42 

第二節 研究工具 ... 43 

第三節 抽樣設計與實施 ... 49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53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 53 

第二節 高齡者休閒涉入情形分析... 57 

第三節 高齡者之心理健康分析... 66 

第四節  高齡者休閒涉入與心理健康之相關與回歸分析... 7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7 

第一節 結論與討論 ... 77 

第二節  建議... 80 

第三節  研究限制... 83 

參考文獻 ... 84 

(8)

附錄... 97  附錄一 預試問卷(專家效度用)... 97  附錄二 專家效度審查果一覽表... 104  附錄三 高齡者休閒涉入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預試問卷)... 107  附錄四 高齡者休閒涉入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正式問卷)....111 

(9)

表目次

表 2-1-3 活動理論與撤退理論的比較...14

表 2-4-1 高齡者的休閒參與分類-以進行的場域分類...35

表 2-4-2 高齡者的休閒參與分類-以活動類別分類...36

表 3-2-1 休閒涉入量表...45

表 3-2-2 心理健康量表...46

表 3-2-3 專家效度名單...47

表 3-2-4 第一次問卷構面的Cronbach’s α係數表...48

表4-1-1 基本資料分析...55

表4-2-1 休閒涉入描述性統計分析...58

表4-2-2 背景變項與休閒涉入之差異分析摘要表...62

表4-3-1 背景變項與心理健康之差異分析摘要表...68

表4-4-1 休閒涉入與心理健康之相關分析...73

表4-4-2 休閒涉入對心理健康之迴歸分析模型摘要...74

表4-4-3 背景變項、休閒涉入對心理健康之迴歸分析模型摘要...76

(10)

圖目次

圖 2-1-1 成功老化的組成要素...40 圖 3-1-1 研究架構圖...42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近年來臺灣地區國內人口結構快速變遷,高齡化的人口快速的在增 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定義,年齡65 歲以上人口超過7%之國家,為高齡化指標;超過10%即為高齡化社會。內 政部戶政司(2011)的調查報告指出臺灣地區在1993年就已逹到人口高齡 化指標。而截至2011年8月,我國總人口數為23,193,638人,其中老化人口 數為2,501,041人,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已占總人口數的10.78%;而位於東 部地區的臺東縣總人口數為228,890人,其中老化人口數為29,964人,65歲 以上的高齡人口已超越全國平均值,占總人口數的13.09%,臺東人口老化 的情形比例,已成為全國第七名的老人縣(內政部,2011)。

除了人口的老化情形外,就國人的平均餘命分析,依內政部統計處

(2011)所做的99年調查統計內容顯示:國人兩性零歲的平均餘命為79.18 歲,男性為76.13歲;女性為82.55歲,女性較男性高6.42歲;而就同期兩性 零歲平均餘命而言,臺北市82.42歲最高、新北市80.30歲居次,臺東縣之74.24 歲最低,花蓮縣之74.96歲次低;臺東縣、花蓮縣分別較臺北市低8.18歲及 7.46歲,顯示臺東、花蓮兩縣受人口結構差異、地理環境及生活習慣之影 響致平均餘命相對較低,就人口老化及平均餘命二點交互觀察,可發現老 化人口數高的臺東縣,其平均餘命短,其原因的發生則有待發掘。隨著平 均餘命的提升,其所代表的意義就是平均壽命的增加,壽命的增加,演化 後就是人口的老化伴隨而來的問題會接踵而生,例如:高齡者醫療照護、

社會福利、各項設施及休閒活動等問題,都有賴政府機關及民間機構來努 力改善。在我國老人服利法第二條內容定義年滿65歲者,即為老人,而本 研究所稱之高齡者係指55歲以上者,高齡者所面對的問題如退休後的生

(12)

活、經濟方面的條件、獨自行為之能力、家庭健全、及身、心健康等皆是 應予關心的議題。

隨著近年來的科技發逹、經濟水準提高及醫療環境及技術的進步,現 在的高齡者,大多已不再像從前退休後即無所適從,且為了舒緩和排解從 中、壯年步入老年生活之心理方面可能產生的失落和不安感,及協助適應 生活重心漸漸的從職場回歸到家庭的高齡者,政府及民間巿場積極地針對 高齡者設計出許多相關的配套措施;不論是建構長期照顧體系,提供居家 看護服務、家庭托顧、高齡者營養飲食、交通接送、日間照顧、及如安養 院的長期照顧機構服務等多元連續性服務,或是在各縣巿設置的日間照顧 中心,都是以提供高齡者照顧服務,改善老人生活品質並減輕家庭照顧負 荷等為首要的考量。

高齡者的生活,不只是在等待政府部門及民間機構等外力的協助,大 多數的高齡者在步入此時期,多已呈現退休狀態,在伴隨著退休後自由閒 暇時間的增加,休閒、健康與人際問題才是現今高齡者首要被關注的重 點,休閒活動的選擇及管道日益增多,但不全然適合高齡者,高齡者的行 為模式、學習進修、活動參與以及身、心健康都需要有良好的體力、動機 甚至是有同行的夥伴才會想要去進行或逹成,健康的身體來自強健的體 魄,這是大家熟知的,國內外許多的研究皆指出適度的休閒活動參與有益 高齡者身、心、靈的平衡,及有助於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eing),休閒 的好處很多,最大的目的就是促進身、心健康,但不代表所有的休閒都是 健康、有益的。適當的休閒可以促進高齡者的心理滿足,達到個人成就、

適應老化的功效;不當的休閒行為,有可能會使身體及心靈受到傷害,例 如高齡者有時會進行的益智消遺活動,如打麻將、橋牌、四色牌、象棋或 圍棋等,為了增加活動的刺激性,賭博行為就會產生,所謂小賭怡情,但 大賭所導致的問題,就可能會導致一連串的負面連續行為;傾家蕩產甚至 妻離子散是社會新聞時有所見的話題;長時間的投入造成身體麻痺或是引

(13)

發心、血管問題者,也時常在報章雜誌或媒體中的高齡者健康話題中引起 討論,若高齡者沒有適時的休息,對其逐漸退化的身體器官、及生理精神 負荷而言,是較不適合的,且高齡者隨著離開職場,經濟收入不若在工作 時穩定,若沉迷於此類活動,對其經濟應會有相當的負擔,而為了要瞭解 高齡者的休閒及其涉入程度的發展,以關注其因休閒涉入程度多寡所影響 身心變化等,多數高齡者休閒活動之研究就應蘊而生。

另外高齡者的人際社交圈改變,相信都會致使生活型態的改變及改善 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尚憶薇(2001)指出高齡者參與休閒活動是為了增 進自我與他人互動,並且受到同伴的影響極深。而鄭政宗、賴昆宏(2007)

亦指出社會支持度愈高的高齡者,其休閒活動參與頻率愈高;而孤寂感愈 高的高齡者,其休閒活動參與之頻率較低。因此可知高齡者在進行休閒活 動時,經常樂於與相同興趣及嗜好的人共同參與,以促使參與者樂於增加 涉入之頻率及深度,也因需配合休閒活動進而改變了整個生活習慣。而隨 著休閒活動涉入程度增加,提升高齡者的休閒滿意度及幸福感,間接亦提 升其心理健康。因此,隨著逐漸邁入高齡化社會,政府部門已逐漸重視關 心高齡者的退休後生活,民間機構亦針對高齡化社會,設計發展出許多針 對高齡者的休閒規劃,希藉此使高齡者的身心能得到更健全的發展。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醫療水準的進步,讓高度文明社會中的人 壽命越來越長,為了想要快樂的活著,大家就努力的想要一起動一動,看 看早晨公園裡的氣功、太極拳、晨操、土風舞、國標社交舞等等的團體應 可看出端倪,除了運動,休閒活動也是高齡者重要的消磨時間、修身養性 及培養人際關係的一種管道,高齡化的社會,褔利措施具有其一定的重要

(14)

程度,舉凡樂齡大學、長青學院、老人補校等等皆是為了高齡者的生活量 身打造,現在的高齡者休閒生活,豐富多樣,如手工藝、繪畫、學插花、

看電視、唱卡拉 OK、做園藝、跳民俗舞或國標社交舞、飼養動物、旅遊、

茶道、寫書法、做體操、學打拳、登山健行或散步聊天等皆有不同的族群 嗜好者進行之,除了上述休閒外,高齡者也常在許多的單位擔任志工服 務,或者參與宗教性的活動等,隨著休閒時間可進行的活動豐富化,高齡 者的涉入程度也應會跟著不同,休閒涉入因和個人的能力、狀態、經濟、

宗教、情感等理由有著高度的相關,所以了解現在高齡者的休閒變化及涉 入情形是有其重要性的。

另因高齡者多已退出職場工作,可能會頓失生活的重心,加上現今社 會多以小家庭為主,無法像傳統社會多子多孫,退休後仍有成群兒孫陪 伴,且隨著交通越來越發達便利,位處臺灣東部的家庭中,有許多兒女工 作皆需至外縣市打拼,無法一直留在長輩身邊,因此能夠作伴的多只有配 偶,又男、女因性別、環境等的差異造成壽命長短的不同,在晚年發生喪 失配偶,留下孤單的另一半,如果不事先培養一些休閒嗜好,可能因而無 所事事,而導致一些疾病產生,甚至造成部份的心理問題,臺東人口的老 化程度高,其問題更趨顯重要。而鄭政宗、賴昆宏(2007)研究也指出孤 寂感愈高的高齡者,生命意義感受程度低;生命意義感受程度低是會造成 其心理不健康因素原因之一。因此,研究臺東地區高齡者休閒涉入是否會 影響其心理狀態為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

現今預防疾病、健康促進、養生與健康以及樂活、休閒治療的觀念日 益被全世界重視,更顯得健康、養生及休閒的整合發展的重要性(陳科嘉,

2010)。林子禹、張俊傑與張淑君(2011)研究分析指出高齡者的休閒活動 應以低體能、休閒、易從事之休閒活動為主。所以了解高齡者的休閒涉入 情形可幫助休閒生活的推廣及健康行為的促進以利打造樂活人生,但若高 齡者因自身之能力無法去從事休閒行為及相關的涉入時,是否會造成心理

(15)

方面的問題,進而對心理健康造成影響?也是值得探討之問題。

現代高齡者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即是身體的老化及心境的轉變,人體 老化過程容易演變成器官退化、機能障礙而變成身體活動不足,造成體適 能狀況不佳,導致許多慢性疾病產生之問題,進而影響其健康狀態,而適 當的休閒參與能使個人獲得心理需求滿足、身體健康、心靈充實與生活滿 意,且高度的涉入,亦會進而達到促進高齡者生活的充實、健康,提高高 齡者知識、增進高齡者健康及生活樂趣的功能,達到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eing)的目標。基此,本研究主要探討高齡者休閒涉入與心理健康之關 係。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 分析高齡者的背景變項及休閒涉入情形。

二、 分析高齡者的心理健康狀態。

三、 探討高齡者休閒涉入對心理健康之影響。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 高齡者(Aged population)

國內、外針對高齡者的名詞及年齡定義皆不一,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

(WHO)及國內老人褔利法第二條則稱65歲以上者為老人,而目前各縣巿 皆成立的長青學院,則明定55歲者方得為長青學院之學員;江雯晴、畢璐 鑾與郭正德(2011)將65歲(含)以上快樂的生活而忘記年齡的人,定義 為樂齡者。而其他尚有銀髮族、老人、智者、資深公民、長者、樂齡族等 之代名詞,本研究所稱之高齡者係泛指年滿55歲者稱之。

(16)

二、 休閒涉入(Leisure involvement)

McIntyre(1989)提出涉入的概念可適用於休閒遊憩的領域,並指出當 人們由參與的過程中得到喜悅,將活動視為重要、有自我意涵且為休閒生 活的中心時,參與者對活動的涉入就逐漸的產生。休閒涉入指的是休閒活 動涉入的情形,其可能依個人或團體當時所處之背景、經濟、環境、體力 等各方面的考量而形成,涉入程度會因個人喜好及內、外在條件而有差 異。本研究所指之休閒涉入係指參與者所因自身經濟、體力、興趣、啫好 或環境等理由所造成對休閒活動參與的關注程度。

三、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在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修訂對「健康」

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病,而且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及精神層面健康各 方面都處於健康狀態。故心理健康就是心理的健全狀態(黃禎貞、林世華,

2010)。狹義的心理健康,就是指心理沒有被判讀出有精神官能症、躁鬱及 憂鬱等病況,而世界衛生組織將心理健康定義為:沒有生理、心理疾病,

且在個體內在心理與社會外在環境適應上呈現一個良好和諧的狀態。本研 究所稱個人心理健康系指高齡者心理方面呈現安適狀態,沒有憂鬱及躁鬱 等不良症狀。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成四節,第一節為高齡者之身心發展之研究,主要描述高齡者 的身心發展及理論等相關研究;第二節為休閒涉入的因素,探討休閒涉入 的意涵及涉入程度,以及影響休閒活動選擇因素之分析;第三節為心理健 康的意涵與研究,著重於高齡者的心理健康因素研究;第四節為高齡者的 休閒涉入與心理健康之關係探討。

第一節 高齡者之身心發展

高齡者的自由時間較一般人為多,幾乎可說是生活即休閒,休閒即生 活,因此休閒對高齡者的意義非凡,故其參與的類型、動機就顯得格外重 要,本節將針對高齡者的身心發展及相關理論研究等做深入探討。

一、 高齡者的身心變化

老化,是自然的演進過程,是無可避免的階段,但如何健康的面對高 齡期的內、外在轉變,則成為現代人重要的課題。隨著時間的流逝,人體 的外在,如容貌的轉變容易影響人的心理觀感及不適應,此時的身心發展 就不若以往青壯年時期的穩定,在自覺自己白髮蒼蒼、齒落眼花時所造成 自我覺察的心理衝擊,是讓人難以面對及克服的,從許多文獻中發現,常 見的高齡者所面臨的問題多為生理及心理層面的變化,一般高齡者身心發 展的特徵有:外觀容貌改變、骨質疏鬆問題、身體器官的退化及功能減退、

身體自主性程度、情緒變化情形、周圍親友的關懷支持度以及其本身的樂 觀程度。以下茲從高齡者的生理特徵改變、心理狀態的變化及成功老化的 概念及影響因素加以探討:

(一) 生理特徵的改變

人體的生理變化可分成內、外二部份來討論,外顯的變化很容易察 覺。如頭髮變白,皺紋變多等等,而體內的改變就不如外在容易辨識,但

(18)

骨質的流失問題,可以從高齡者一跌倒就容易導致骨折這部份瞭解,而心 血管的退化更可從每年冬天中風率大為提升的數據顯示中發現。老人體態 的出現、反應及動作的緩慢、內在系統衰退、感官能力減退(黃富順,2008)

的症狀一出現,就會被發現衰老的發生。而一般論衰老,指的是生理性的 衰老,亦指隨年齡的增長,身體內的各器官功能逐漸產生退化的現象(林 筱君,2010)。如眼睛、耳朵退化,或者是其他如動脈硬化、骨骼硬化、呼 吸功能減退、消化系統變差等都為高齡者常見之生理方面的改變。人體的 生理功能衰退,潛藏許多不利於健康的危險因子,對高齡生活有很大的影 響(林春豪、張少熙、張良漢,2008)。且人生如一部機器,由於工作過勞、

緊張等因素,器官會慢慢損壞,而高齡者的體內功能再適應能力會在受損 後難以回復,導致伴隨而來的免疫系統喪失功能而造成疾病的罹患率大 增,有些高齡者在嚴重衰退期時已不能控制自己的動作,如搖頭無法停 止,想拿東西手會發抖,膝蓋僵直不易彎曲,走路好似重心不穩容易傾跌,

而逐漸導致行動不便(沙依仁,1996)。而睡眠方面,高齡者不易入眠,也 容易被驚擾而中斷睡眠,且其醒來時的感覺也不如年輕時那樣的精神十 足。而為了避免、減少疾病和失能的發生,高齡者應將觀念著重於預防勝 於治療,除了接受醫療的健康檢查外,適度的運動或增加平時日常的身體 活動等(李淑芳、劉淑燕,2008)。

(二) 心理狀態的變化

高齡者在經歷退休後工作角色喪失、收入減少且可能面臨之衰弱多 病、親友死亡、人際關係及居住環境的改變等一連串的變化,難免心理狀 況會不如之前的穩定及安適。尤其高齡者會因自己的年老,而對許多事物 失去信心,容易感到沒有安全感(林筱君,2010)。高齡者的人格特質有:

1.向內心發展(Centripetal Development)或稱為內向;2.較年輕時固執、刻 板,不太能適應環境的轉變;3.老化的程度愈高,個人愈減少自主,常為 本身身體功能減退、情緒困擾而煩惱,不得不服從或配合別人而造成消極

(19)

的心態;4.年齡愈高,做事愈趨向謹慎、態度愈保守;5.同一年齡階段的高 齡者,其人格有較多相同之處(沙依仁,1996)。此外,異質性大、流質智 力減退,晶質智力增長、智慧發展、記憶力減退、具豐富而多樣化的經驗、

自尊心強、人格的內在化與中性化、常有失落感、空虛感與孤獨感及有友 誼的需求強烈亦為其高齡者身心方面的特質(黃富順,2008)。因此不難得 知高齡者在心理方面的改變,並非其自願,應為不得已之演化而來。且高 齡者在晚年生活常有憂鬱的情形,但卻常被忽視或誤診,此外,阿茲海默 及其他疾病所造成的失智症高齡者亦在增加,未來,心理衛生為無法避免 的問題(謝佳容、劉淑娟、張珏,2003)。情緒與心理變化會容易導致憂鬱 與不穩定之心情,使得個人態度改變及日常習慣之束縛,高齡者的情緒感 傷與心理變化有失落感、無用感、自卑感、疏離感、懷疑感、孤獨感、恐 懼感、無助感、依賴感及矛盾感(李宗派,2010)。而洪瑄曼、陳桂敏(2008)

也提出老化對於心理社會健康的影響有:心智及思想改變、自我概念和身 體心像改變、角色人際關係改變、價值和信念改變。高齡者的內心,因為 種種的因素,致使其產生變化,但若能以健康、正向的態度去面對高齡生 活,同時有家人、朋友的鼓勵及陪伴,相信對高齡者的心理層面會有撫慰 及支持的功效,積極的迎向高齡生活其高齡者的正向樂觀概念應該是很重 要的因素。

高齡者常害怕及擔憂的問題有生理病病、治安、經濟、依賴、衰老和 寂寞,這些都和年紀大、感情脆弱且活動受限有關(謝佳容、劉淑娟、張 珏,2003)。Clark 與 Anolerso1967 年認為高齡者要過成功而有意義的生活,

首先必須排除生理、心理及社會上的各種衝擊與障礙,整合其生活目標,

才能豐富自我的生命,他們同時也提出:1.高齡者需面對和接受老化的事 實,認清本身生理、心理及社會等方面的改變;2.需重組老年生活的空間,

退休後許多的社會角色改變,故需重新規劃建立社會關係和支持網絡;3.

尋找可替代老年生活的新資源,如培養個人新的興趣、專長及第二嗜好,

(20)

並在可能範圍內追求新的生活目標;4.重新調整自我的評估標準,應針對 自我概念加以評估,並做適當的修正、調整,認同新的角色而保持個人的 價值觀念(引自盧俊吉,2009)。

老化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但過程的順利與否,則會影響邁入高齡族群 的身心發展,而為了讓老化過程的演變衝突降低,而有了成功老化的概 念。成功老化係指個體對老化適應良好,生理保持最佳的狀態,並能享受 老年生活(黃富順,1995)。有良好的生理狀態,高齡者的心理才會趨於健 康。要逹到成功老化的高齡者,其應有很強的適應力面對變遷,並能與他 人建立起良好關係的在結構、功能上變化最小之個體,並且沒有環境、疾 病、生活型態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且能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葉宏明、吳重 慶、顏裕庭,2001)。

而曾思宜(2010)也歸納出成功老化應具備的條件:1.健康層面:有 健康的身體,才能進一步實現心理與社會健康(陳燕禎,2007;李宗派,

2010),因此,健康層面為成功老化的基礎與第一步,均衡的飲食及保持運 動可有效促進健康;2.經濟層面:擁有足夠的物質與非物質資源,不必為 日常生活擔憂(沙依仁,1996;李宗派,2010);3.家庭層面:和樂的家庭 關係,能滿足高齡者情感上的需求;4.社交層面:透過參與社團,結交朋 友,進行社交活動,持續保持與社會、親友互動(陳燕禎,2007;李淑芳、

劉淑燕,2008;李宗派,2010;林筱君,2010;林秉毅、鄭峰茂、許龍池,

2010),是成功老化的重要因素;5.生活適應層面:巨大的變遷會造成心理 的變化,如高齡者能夠順應變遷,接受現狀(沙依仁,1996;陳燕禎,2007;

盧俊吉,2009;林秉毅、鄭峰茂、許龍池,2010),保有對環境的自主與控 制感,穩定自我的心理、情緒,則能有助高齡者心理健康;6.學習層面:

藉由學習活動,活躍心理與生理,並持續發揮認知功能,可協助高齡者尋 求自我的意義和自我認同,進而逹到成功老化(熊智銳,2009;李宗派,

2010)的身心皆適狀態。

(21)

二、 高齡者的相關理論探討

高 齡 者 所 需 面 臨 的 問 題 很 多 , 在 生 活 方 面 的 部 份 , 茲 將 黃 國 彥

(1994)、鍾國文(1998)所提出的適應相關理論綜合研究者及部份學者之 想法及研究,重點描述如下:

(一) 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

此理論是最早被用來說明高齡者成功調適及成功老化的老年社會學 理論之一,指的是健康高齡者仍是社會中的一個活躍的分子,以積極參與 社會的各項休閒娛樂活動,及維持中年時的活動量為概念,其有排憂解悶 及防止身心功能退化進而提升人生滿意度的功能。活動理論很明顯是從功 能的觀點分析,認為高齡者在社會調適與社會結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參與 的活動有相關,但此理論用角色替代的作法和結果很明顯,也有可能會導 致形成矯枉過正的補償作用(陳燕禎,2007)。此理論基本假設人的活動水 平和人生滿意度成正相關,而角色喪失和人生滿意度成負相關,若增加社 會參與和活動將可彌補角色的喪失,而維持較高的人生滿意度。且活動理 論認為生活滿意度及幸褔感是由從事活動的頻率所塑造的,而活動可以提 供高齡者產生正面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及正面的生活滿意度(吳郁 涵,2009)。故對高齡者來說可多加強化高齡者的多樣化角色(莊智鈞,

2005)。鍾國文(1998)認為退休人員應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並維持社會關係,

並延續中年期的種種活動和交際,以增進生活的適應,獲致晚年的幸褔 感。此外高齡者的角色價值取向愈積極樂觀及獨立者,其適應能力較佳;

而若高齡者的角色價值取向為消極依賴者,其適能能力相對於積極者為差

(陳峰瑛,2003)。由此可見高齡者持續活動及自我價值取向的重要性。活 動理論與另一社會學上的撤退理論基本上是相對立的,活動理論認為一個 人對生活的滿意度與他的活動有關,即一個人行為越活躍,則其對生活越 感滿意(蔡文輝、李紹嶸,2007:217;吳郁涵,2009;黃世芳,2009)。

另外也有許多研究皆指出高齡者若參加團體活動因身體機能的運動及心

(22)

智頭腦的運作將對其健康長壽大很有的助益,且經常參加活動者較偶而參 加者在人生滿意度及生活品質上也較為提升。換句話說,要享有愉快且適 應良好的高齡生活,最重要的就是不間斷的實際參與各式各樣的社會活 動,並從中找尋過往所希望或渴望獲得的社會地位或社會角色(林冠穎,

2008;劉秋雄,2010;曾思宜,2010)。

(二) 撤退理論(Disengagement Theory)

撤退理論是Cumming和Henry在一九六一年提出的理論(引自鍾國文,

1998)。又稱為退縮理論,莊智鈞(2005)認為個體進入老年期後,須褪去 原本的角色職位,從現有的人際關係及價值體系中撤離。而高齡者由於身 體健康狀況逐漸衰退且值退出就業巿場及逐漸面對死亡威脅的時刻,正是 一個失多於得的人生階段,所以易造成與社會漸漸疏遠,形成一種不可避 免的雙邊撤回或退出(盧俊吉,2009),且休閒活動空間也會慢慢的由戶外 轉移至室內,並可能由積極的社會參與轉為靜態的休閒活動。此理論對高 齡者而言,他們的社會角色、價值和人際關係已不適合於社會環境(沙依 仁,1996),以撒退策略來保護自己,並且安養天年;對社會而言,將高齡 者在社會上占據的地位和角色空出,交給年輕人(李薇,2009;范力尹,

2009;黃世芳,2009),此觀點認為是對社會有益處的,因高齡者的撤退有 助於維持社會的代謝與系統平衡(范力尹,2009)。而這個心理調適問題對 高齡者來說是個很不易面對的課題,但此理論現在似乎已漸漸不合時宜,

退而不休成為近年來的觀點,高齡者的許多經歷、想法跟磨練都比年輕人 來得深及廣,所以尊重及取用高齡者的智慧,已成為許多單位、人員共同 的想法及共識,而活動理論與撤退理論其主要的定義與缺點及其休閒參與 的種類與頻率描述如表2-1-3。

除了黃國彥(1994)外,陳麗芷、黃清雲(2008)也提出關於高齡者 休閒動機理論,茲列出該內容及酌加研究者論點歸納敍述如下:

(23)

三、 認知評價理論(cognitive evaluationtheory)

此為高齡者參與休閒活動最重要的內在動機之,其基本假設是,高齡 者內在性行為的動因乃源目於高齡者天生的需求,並對處理周圍環境事務 所感覺價值認知的程度,因而產生行動方案。而戴遐齡(1995)研究參與 動機及行為,指出參與動機有健康體適能、提升社會地位、球場氣氛與服 務、獲得成就感、休閒娛樂、自我成就、便利實惠等七因素,其中以健康 體適能為最重要因素。

四、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此論點認為內在動機的行為是高齡者對休閒活動自由的感覺與內在 興起的一種自然力量。高齡者對休閒的選擇,會因其能力所及而提高其選 擇意願,且如與高齡者之生活型態相關性高時更會增加其休閒涉入程度,

而此理論之重點在於:能力勝任(Competence);自主性(Autonomy);相 關性(relatedness)。

由上述理論內容可發現,要掌握好高齡者的休閒內在動機因素,才能 有效發揮休閒效益,促進高齡者的休閒參與,並要尊重其意志,讓其有主 導權、決定感,使其感受到被認同被重視,才會使高齡者全心的投入得到 愉快的流暢經驗並有正向樂觀的心理狀態,本研究欲著重在以活動理論、

認知評價及自我決定理論為基礎,做高齡者休閒涉入與心理健康關係研究 之探討,並以此分析高齡者的休閒涉入與心理健康的自發休閒活動行為所 影響的感覺認知程度進行對心理健康造成之影響,並參考理論中的部份高 齡者人格特質做為問卷衡量的方向。

(24)

表 2-1-1 活動理論與撤退理論的比較 老化

理論

高齡階段

主要描述 缺點 休閒參與種類與頻率描述

活動 理論

基本假設認為活 躍的高齡者比不 活躍的高齡者可 以適應高齡生活 程度較好,生活 會有更好的滿意 度。

1. 此理論在老化 過程中仍有許多 阻礙,例如老人 再婚對於女性較 難,勞動巿場也 有年齡歧視。

2. 此理論受限於 現實社會的種種 條 件 與 人 事 制 度,往往迫使高 齡者非得離開社 會角色不可。

1. 主張高齡者繼續活動,鼓 勵 高 齡 者 通 過 參 與 義 工 組 織、宗教以及休閒娛樂組織 獲得許多不同的角色。

2. 主張大多數高齡者仍有相 關程度的活動能力,高齡者 在晚年仍能保有參與社會活 動的最佳狀態。

3. 高齡者繼續健身運動、社 會交際活動、經濟之生產角 色,這些都是對高齡者之心 理健康與生活滿足有正面之 貢獻。

4. 這種高齡者之社會活動參 與 係 針 對 著 初 老 期 之 高 齡 者,而非老老期之高齡者。

5. 高齡期之任何社會互動減 少,可能由於失去健康或身 心殘障所引起。

撒退 理論

認為人到了某一 年歲,出現無可 避免的衰弱,會 和其所屬社會的 其他成員減少互 動,對自我關注 程度增加,並從 原來的社會角色 中退出。

此理論不被實證 研究支持。所描 述的現象並非會 發生在每一個高 齡者身上。

1. 高齡者會傾向於參與對自 己較有意義的活動,因此活 動參與的種類變少,可是活 動參與的深度增加。

2. 適應高齡是發生在高齡者 從社會中活躍的角色轉變成 較被動的角色,因此高齡者 拒絶參與活動。

資料來源:引自李薇(2009)

(25)

第二節 休閒涉入

休閒涉入的模式及程度,都因參與休閒者自身許多的考量及條件等而 會有所不同,若能從休閒涉入過程中,得到自我滿足的自信心、喜悅及高 度的自我控制感,相信能引發高齡者對休閒更深層的認識及投入之動機及 慾望,本節將針對休閒涉入的意涵及休閒涉入對高齡者的影響因素作探 討。

一、 休閒涉入的意涵

涉入(involvement)之觀念最早是由Sherif和Cantril於1947年提出,其 意義係指個人的態度是經由社會環境的互動過程中所學習而來的行為,用 以衡量個人的態度,此觀念為社會判斷理論(Social Judgment Theory)的一 環(引自朱家慧,2006)。其後的McIntyre於1989年時提出涉入的概念可適 用於休閒遊憩的領域,並指出當人們由參與的過程中得到喜悅,將活動視 為重要、有自我意涵且為休閒生活的中心時,參與者對活動的涉入就會逐 漸的產生,而Havitiz and Dimanche1990年的研究中就提及休閒涉入的程度成 為遊客對於目的地體驗有所影響,且在遊憩過程中也會影響對遊客之知覺 風險(引自陳玟榆,2008)。

涉入是休閒體驗的重要成份,是潛藏個體未來行為的因子(林怡伶,

2010)。休閒涉入與休閒參與的不同點在於廣度和深度的不同,參與應是一 種廣度,而涉入則可應用許多的量表工具如頻率、次數等之可計數方法加 以計量,進而以量化概念,探討出涉入程度影響之差異。在特定活動的行 為涉入程度之衡量,可由參與的期間長度、參與的次數、參與時間的長短、

所擁有相關設備的數量及在活動上所花費的金錢多寡等項目來進行衡量

(吳采蓉,2010)。且涉入程度來自於本身需求、價值、關心和興趣,而涉 入程度的高或低,取決於個人知覺、攸關程度、刺激及情境等因素,且不 同的涉入程度會影響到後續的行為反應(林春豪、張少熙、張良漢,2008)。

(26)

張智傑、李城忠(2010)認為涉入即為個人對某項事物所感覺的攸關 程度,且是以個人的認知狀態來定義的結構,並發現樂活生活型態伴隨著 休閒涉入,對休閒效益有所顯著,而社會網絡透過休閒涉入對休閒效益也 會造成影響,以及休閒涉入對休閒效益亦有其影響。此為心理層面定義很 典型的例子,每個人的認知其實都會隨時背景、條件所處情境的不同,因 而造成休閒涉入方式及程度上的差異。休閒涉入的方式分為行為層面及社 會心理層面的不同(葉承鑫、陳文嘉、葉時碩,2009;張智傑、李城忠,

2010)。行為涉入指的是個體在從事休閒活動時所投入的時間及精力,社會 心理涉入則係指個體與休閒活動間一種覺醒或感興趣的狀態(吳采蓉,

2010)。

二、休閒涉入的相關研究

休閒涉入的衡量及分類沒有一定的標準,皆依該研究之需要而做進一 步的定義,如古宜靈、辛晚教(1997)以時間分佈、願付成本、項目、頻 率、偏好與平均停留時間來衡量涉入程度。而涉入為一種心理之狀態,強 度會受到某事物與個人需求、價值觀及所欲達成的目標在特定情境下的相 關程度所影響,當相關性愈高時,自我認知的攸關程度會愈高,涉入的程 度會隨之變高,進而產生一連串關心該事物的後續行為(姚代平,2005)。 且個體在休閒活動中的涉入程度對於休閒活動的心理體驗會有影響,休閒 體驗的獲得必須高度的心理投入,而個體參與休閒活動時,以積極專注的 心理狀態參與者,其涉入程度愈高(王怡菁,1998)。從上可知,休閒涉入 不一定是量化而有標準可以測量的;心理層面的投入,其測量方式不一,

結果迥異,且易受受測者主觀影響,而造成有所落差之情形。

許多的文獻皆顯示休閒涉入的因素為吸引力、自我表達及生活型態的 中心性(McIntyre,1992;Kyle & Chick,2002;陳信吉,2009;翁郁淑,2009;

葉承鑫、陳文喜、葉時碩,2009;林怡伶,2010;吳采蓉,2010;王彥惠,

2011,Jun,Kely, Theodorakis, Absher&Hammitt, 2012),而Jun and Kely等人

(27)

(2012)將休閒涉入三因素進一步分成五構面,其意涵內容解釋如下:(一)

吸引力(attraction):指參與者或消費者對於活動或產品的重要性或興趣,

包含參與者或消費者參與之後或使用後所得到的愉悅感(二)自我表達

(self-expression):等同於象徵價值,是一種藉由參與或購買的行為,來傳 達個人的本身(三)中心性(centrality):涵蓋的範圍在活動與社交圈本身,

如家庭或朋友等,並在參與者的生活當中扮演著主要的角色。(四)社會 支持(Social Bonding):此為一種結合遊憩休閒活動的社會關係,社交網絡 連結彼此的情感進行交流,並藉以分享及提供資源,形成一種支援的力量 及體系。(五)自我表達(Identity Expression):為一種自我身份肯定措施的 程度,因休閒提供了肯定自我身份表達的機會,故可藉以評估自己在他人 心中所佔有的範圍,透過休閒行為上的自我判定,可表示出自我意識之行 為。

高齡者的休閒涉入相關研究很多,茲探討分析如下:

(一) 生活作息

高齡者的休閒活動涉入,除了本身的意念外,環境及交通的便利性,

也會對活動涉入有所影響,舟車勞頓,金錢負擔都會成為考量重點,所以 在地便利性,會成為高齡者休閒選擇時的因素及造成涉入程度的影響因 子。陳肇男(2003)研究發現休閒活動參與的種類數越多,對生活滿意度 越高。此即意指涉入範圍廣者,其生活滿意情形越好,故以此推論現今高 齡者聚會的場所,如社區內的公園,其可進行不只一種之休閒活動行為,

不僅經濟不花錢,又有空間及同伴可分享心事,晨間運動、氣功養生、土 風舞教室等,同時存在此場所從事高齡者喜愛的活動;不同於晨間,高齡 者大多進行體能類的休閒活動,因時段的不同,中午過後的高齡者,泡茶 談天、卡拉OK飊歌、下軍棋、五子棋、圍棋或四人成桌打麻將的身影,除 公園外,社區活動中心及鄰近的信仰中心都會有很多高齡者的蹤跡,社區 常為高齡者辦理許多的交友聯誼活動,讓彼此有更高走出自己家門,參與

(28)

休閒活動的機會,該社區活動辦理密度越高,相對高齡者能涉入相關活動 的機會應會越高。

(二) 心理滿足與幸福感

曾詩馨、李明聰(2010)發現休閒涉入中吸引力與自我表現對地方依 附與滿意度皆會有所影響,而休閒涉入中心性則會造成地方依附性升高而 滿意度下降的現象;其也認為休閒涉入為個人受環境刺激或是情境,如娛 樂活動、遊憩活動或相關影響所產生之心理狀態。而影響心理層面的因素 很廣,以休閒涉入來說,投入的心力與得到的成就或是提升了健康等的原 因都有可能造成休閒者下一次選擇休閒的方式及涉入的程度,持續的投入 與關注在所喜愛的活動之中,對於個人的幸褔感具有增強的效果。幸褔感 其實也是一種心理面的狀態,所以從自我幸褔感度的評估應也能形成一種 對涉入的瞭解,要提升心理面的程度,休閒者的自信心與自我控制能力良 好的話,相信也可對休閒參與及涉入有正向的效益,因為休閒的功能,也 可為休閒者帶來自信心,而自我控制感高的人,因可自由控制許多變項,

而自覺容易達成其目標,在林秉毅、鄭峰茂與許龍池(2010)的研究中發 現藉由運動適能提升高齡族群的運動參與,進而享受運動過程中建立自信 心、提升身體生理適能狀況,以因應各種突發的生活適應問題,才是高齡 族群應有的生活品質與機能。雖然此研究是以運動適能提升高齡族群參與 做為研究,但結果應可推論至休閒參與其心理面的關係,但每件事皆為一 體二面,休閒參與及涉入程度高,並非皆為正向效益。如鄭天明、張台達

(2011)研究指出人們在對休閒遊憩活動產生行為涉入時,極可能會直接 或間接影響活動參與者與家庭之間的衝突頻率,即一位長時間投入休閒活 動的參與者,可能較容易與家庭之間產生衝突,該研究發現休閒涉入程度 愈高的遊憩者,所感受到的幸褔感愈高,但與家庭間的衝突亦會隨之而升 高。由此可發現,個人的心理幸褔感及家庭面的兼顧,並不會同時並行,

投入的休閒者,或許其休閒方式會為自己帶來無比的愉悅及喜樂,但同時

(29)

也有可能會造成其他人的不快或不滿,但此狀況也非一體適用,畢竟,可 與他人交流、增進情感及社會互動的休閒活動及涉入模式,並非少數。

(三) 生活型態中心性

參與休閒運動之高齡人口趨於增多及規律性,在參與上可分為:1.時 間:多數集中在晨間;2.動機:以促進身體健康、培養興趣、增進人際互 動、社會適應及放鬆為主;3.類別:以戶外活動居多(林春豪、張少熙、

張良漢,2008)。高齡者喜歡與同伴交流生活與進行互動,在高齡者的生活 型態中,容易形成同質者共同參與活動的情形。高齡者喜愛休閒生活能培 養生活情趣、陶冶高齡者健康身心及擴充生活領域(鍾國文,1998),並與 同伴分享生活瑣事及進行休閒活動的投入。而休閒的過份投入,會形成以 休閒為中心的生活,並以休閒為生活重心及專注的標的。對投入者的專注 用意及目的大打折扣,再者所有的行為進行,都會有其對應性的風險,涉 入者會依自我評估之風險程度高低、風險發生的嚴重度及發生風險的頻率 不同而形成對該休閒行為及涉入的重視程度,例如高齡者喜愛的戶外登山 健行活動,其可能伴隨發生的就有:體力是否可負荷、活動過程之裝備是 否足夠,是否會有迷路或同伴脫隊、甚至天侯不佳等等的狀況,此時,自 我的風險知覺概念就相形重要,若不知自身的能力,或過於相信自己的能 力,危險可能就會因此而發生。葉承鑫、陳文嘉與葉時碩(2009)發現休 閒涉入之重要愉悅性、象徵價值與自我中心性等對於知覺風險具有顯著影 響,其中以自我中心性最具有影響力。

在高齡時期,家庭成員的陪伴及支持,為其生活很大的動力,亦是彌 補青、壯年時期為生活打拼,而忽略親人的一種補償,所以,家人陪伴及 關心,可視為觀察高齡者心理變化的一項重點。在此時期,大多的高齡者 常會進行觀光旅遊的活動,可能因其不若工作時的繁雜外務羈絆,而有許 多的閒時可進行旅遊的活動,以增進視野及豐富高齡生活。劉文禎(2010)

研究發現都會區銀髮族參與國內旅遊活動意願與自覺健康狀況有極大關

(30)

係,且參與旅遊活動皆以和家人同遊比例最高,旅遊方式多藉由親友介紹 推薦為多;在旅遊動機方面,以旅遊活動為與家人增進感情為主要動機;

在旅遊阻礙方面,個人健康因素仍是銀髮族參與旅遊活動時最大的阻礙;

銀髮族個人屬性之不同,影響其參與國內旅遊動機與阻礙因素亦有所差 異。針對高齡者旅遊,李青松、劉德彥(2011)提出對銀髮族的建議:參 與旅遊時應首重考量銀髮族的身心層面,強化其旅遊的吸引力、降低阻礙 因素、增進動機及考量其心理問題,藉參與旅遊提升生活品質之目的。而 在心理社會方面,薛渏平(2011)認為休閒娛樂可增加與別人互動的機會,

減少孤獨感和增加合群的經驗,藉機會學習別人的經驗增加自己心理調適 的功能、可以刺激腦的認知功能減少退化、從活動中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及 自我價值。由以上得知,要開心及持續的投入休閒活動,有空間及同伴可 分享心事,願意花時間進行休閒活動以及一同關心、探討休閒生活,或擁 有進行交友聯活動等特質,皆能有效促進休閒涉入的程度,並能了解高齡 者休閒涉入的生活型態中心性與心理健康間之關聯情形。

(四) 自我表現

林佳蓉(2000)發現高齡者參與休閒活動對其生活滿意有正向的影 響,且參與頻率高者,越能從休閒活動中體驗自由感,對未來的休閒需求 也會提高;而能夠提供高齡者獲得成就感與自信心、發揮個人技巧與能力 及有趣的活動,對升高齡者的生活滿意影響最大。而范鈺楨(2003)指出 參與社會活動的頻率愈高,高齡者對於目前生活會愈感到快樂及滿意,生 活的快樂可以造就心理的愉悅及活動的再投入。吳郁銘(2004)研究發現 休閒運動參與的時數及成效會提升其生活滿意度。而針對投入的部份,吳 永發(2006)研究結果顯示持續投入可有效預測參與者之幸褔感,並提出 增加受試者在社交效益的功能、加強其生活中心投入、提高心理效益及興 趣與滿足,則能有效提昇其幸褔感之感受。而幸褔感之提高,則有益於心 靈層面的滿足。另陳嘉雯(2006)研究發現持續參與休閒活動可提高休閒

(31)

參與者之主觀經驗的情感與認知,而在團體客間的影響強度比起散客間明 顯;且發現持續涉入透過休閒效益影響幸褔感而言,其強度仍以團體客高 於散客,由此可知休閒夥伴對休閒涉入者的重要性。此外何思儀(2007)

調查研究發現固定參加社會活動的高齡者以參與朋友聚會聊天的最多,休 閒娛樂活動居次,另還有養生保健團體活動再居次。這也顯示出高齡者的 社會人際需求,對高齡者的行為及活動參與動機等是會有一定影響的。

高齡者在尚未退休前,其資歷及經驗應為原工作場所較有份量的人 員,隨著退出職場的空間轉換,有些高齡者並無法完應適應的生活,會認 為其重心失衡,但若能佐以高齡者有興趣的休閒活動調劑身心,相信對高 齡者的心境轉變是會有正向效益的,如林秉毅、鄭峰茂與許龍池(2010)

就認為高齡者退出職場之後,休閒角色的轉換,可說是最有空餘時間享受 閒情的人生階段,若能體認休閒對生活品質的意義及重要性,主動參與有 益身心的休閒活動,不但能消極的減少社會負擔,更能積極的邁向成功老 化的目標。

造成休閒涉入程度的因子很多,蔡巧玲(2006)研究結果顯示性別是 有差異性的,性別因素對休閒涉入的影響,僅中心性與性別角色有關聯;

而其研究結論為:在瞭解休閒涉入程度上,測量性別角色比起性別會有較 好的預測力;就性別對休閒涉入而言,中心性為其涉入之主要原因;且以 男性化的性別角色對休閒涉入有較高的涉入程度。在楊宗文(2008)研究 中指出:受試者因高度的運動休閒涉入,而對生活感到高度滿意,且發現 不同的背景變項對運動休閒涉入有顯著差異的存在,而運動休閒涉入與生 活滿意度之間也有顯著相關的存在。另有研究樂齡游泳者的結果發現:樂 齡游泳者以女性佔多數、年齡偏高者多;再進一步分析其休閒涉入之構面 發現,吸引力的構面為主要影響原因,不同的人口統計變項其休閒涉入達 顯著差異,參與年資愈高、參與頻率越高,對於休閒涉入愈認同;而休閒 涉入之中心性對休閒效益則有較大的預測力(江雯晴、畢璐鑾、郭正德,

(32)

2011)。從此部份的研究中可發現,性別、年齡、參與頻率及休閒效益等皆 會影響休閒涉入的模式。在這方面林雲燦、張良漢(2010)的研究也證實 不同背景屬性在休閒涉入及心理承諾上會有差異性。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為促使高齡者生命達到環境、經濟、個人 身心及社會的永續性發展,高齡者的休閒場所、休閒涉入程度、生活型態 中心性及休閒活動的吸引力、高齡的自我表現問題都顯得格外重要,而交 通問題、生活環境及社會的支持及自覺健康狀況對其生理、心理與社交方 面等亦會對高齡者產生影響,且又因休閒活動的種類包羅萬象,五花八 門,而衍生出許多休閒參與涉入的衡量方式,各研究者所採用的分類方法 不盡相同,而本研究主要欲瞭解高齡者休閒涉入所造成與心理健康之間影 響之關係情形,故依上述文獻內容並參考Kyle and Mowen(2005)及Jun and Kely(2012)所建立之休閒涉入量表,歸納出吸引力、生活型態中心性及 自我表現三個構面基礎,並酌予將上述因子之內容重新分類後其各構面重 點如下:

(一) 吸引力(Attractiong)

高齡者的休閒活動不僅應以經濟不花錢、休閒種類多、參與頻率高、

進行或完成後會有開心、愉悅感為重點,其進行休閒涉入能得到的生理健 康及心理滿足都是造成休閒吸引力的要因,休閒可以讓人減低壓力及提升 興趣進而強化其吸引力,讓高齡者著迷及專注,誘使其重覆進行休閒行為。

(二) 生活型態的中心性(Centrality to lifestyle)

高齡者以休閒做為生活的中心,並有空間及同伴可與高齡者一同分享 心事,且願意花時間進行休閒活動以及一同關心高齡者的休閒生活、探討 休閒狀態,或擁有高齡者能進行交友聯誼活動等特質,皆能有效促進高齡 者生活型態中心性的提升,進而提高生活滿意度及高齡者的社會支持,以 降低高齡者心理可能會產生的煩惱、憂慮及不安的情形,讓高齡者可以感 受到自己的人生還是很有意義且又開心的。

(33)

(三) 自我表現(Self-expression)

高齡者在休閒活動的過程中能建立自信心,進而提升高齡者身體生理 適能狀況,且在進行休閒活動時,能展現高齡者真實的自己並與他人分享 其休閒經驗、樂趣及技巧。高度的可控感會讓高齡者的心理產生優越感,

並樂於與他人一同參與休閒,提高生活滿意度高進而影響心理健康,讓高 齡者因自我表現佳而造成心理的愉悅感,並能有正向樂觀的想法提昇其心 理健康狀態。

第三節 心理健康的意涵 一、 心理健康的意涵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一個關於個人及社會幸福的正向概念,例如 能夠充分享受生活、因應壓力和悲傷、實現目標和潛能、與人維持良好關 係等。此「心理健康」一詞常被誤解及解讀為是在針對心理有病的人,主 要因為目前大部分心理衛生相關服務皆只關注在心理疾病的治療,而不是 在如何提昇心理健康與幸福感。

心理健康依據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 定義,將心理健康視為個體心理功能正常,沒有生理、心理疾病,且在個 體內心理與社會外在環境適應上呈現一個良好和諧的狀態。也就是說人個 體內部環境感到安全,對個體外部環境能以任何形式去調適,遇到任何問 題,心理都不會失去平衡,能以適當的方法去面對因應,這種狀態就是心 理健康的狀態。個體的心理健康,不只在於狹義的身體無不適,沒有感覺 不良好,沒有不好的感覺等,而是由內、外部去探討該個體的感覺及適應 狀態,如陳昱君(2009)認為心理健康可定義為:個體潛在心理特質的情 緒表現及對外在現實的知覺良好,並且在生活各領域能有效因應外在環境

(34)

之變化之狀態。心理衛生學者Arkoff A. 1981指出心理健康特質內容詳列如 下:認為擁有有價值的心質(valued qualities)即為心理健康的人,其應具 備:主觀感受的幸褔感,如像是感到滿足、知足、心靈祥和、安心感和福 祉感(well-being);內在情緒的和諧(harmony)及慾望與環境間外在的和 諧;自我了解、自我認同、自我接納、自我評價和自我開放的和諧特質;

發 展 自 我 潛 能 , 並 發 揮 自 我 來 獲 得 自 我 成 長 ; 個 人 的 成 熟 ( personal maturity);個人統整性(personal integration);能與環境良好接觸;在環境 中保持有效的適應;能獨立自主,能夠自律及對於任何事情都能清楚明白 其界線(引自柯永河,1981)。而李曉婷(2008)則認為心理健康係指在面 對環境的變化仍能以樂觀的態度看待,即使遇到挫折也能勇敢面對,具有 較高的抗壓性,保持情緒的穩定,生活適應良好,且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而獲得安全感,個體主觀感受到幸褔感和滿足,甚至會有關愛他人的情緒 產生。

筑波(2011)指出心理健康的標準有:心身充分發揮機能、心身的運 作無障礙,可以充分發揮的情形;積極適應環境,做事情有自信,能積極 行動,有引導環境的活力才能說是積極適應環境;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潛能是一個人本來的能力、未開發能量。而洪得惠(2003)認為健康是人 一生中最寶貴的資產,是個人生命的特質,也是生活的必要條件;健康不 僅是不生病而已,健康是連續性、多層面的,而且是一種動態,隨時在變 動的;同時也歸納健康心理的包括層面有:正確認識自己,肯定與接納自 己,並且能夠自我實現,是心理健康的基礎;良好的人際關係讓人覺得幸 褔、有歸屬感,並能增進家庭和諧、團隊表現及社會支持;壓力調適、情 緒管理、有效溝通與問題解決等技巧,有助於行為的適應;社會、文化中 多元的價值觀應被瞭解與尊重,共培養健全的生活態度與運動精神。為了 讓心理健康能有較好的評估方式,而有所謂心理歷程的產生。所謂的心理 歷程係指行為背後的內在動力;因其屬內在動力,所以是無法觀察的,只

(35)

能透過外顯活動去加以測量或評估,像興趣、態度、人格、動機、智力、

性向和價值觀等都是心理歷程,其會經由情緒、動機、壓力、信念、及人 格特質等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周文欽、劉嘉年、翁嘉英、陳秀蓉、洪 褔建,2006)。

綜上所述,我們可得知,心理健康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的心理健 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能做出良 好的反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整體而言,心 理健康就是為個體面對不論是適逢內在心情的改變或外在環境的衝擊變 化時,皆可自行經由想法的轉換或壓力調適後而無不良反應,可自然面對 並能認識自己、肯定與接納自己達到自我實現及感覺幸褔之狀態。狹義的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和社會適應良好的一種狀態,是人的基本心理 活動協調一致的過程,及認知、情感、意志、行為和人格完整協調,能順 應社會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及社會、文化中多元的價值觀被瞭解與尊重,

以及與社會保持同步的過程。

二、 高齡者心理健康之影響因素

因為時代背景的變遷,現在的高齡者面對生活環境的快速變遷、轉型 及改變,許多龐大的外在資訊接踵而來,這些有形無形的轉變,除了可能 造成生活上的不適應,也帶來了很多心理上的困擾。壓力產生的過程即個 體感覺、自我需求和自我能力無法平衡時會出現。劉淑燕、林玉茹(2005)

研究結果顯示正向的心理特質,有助於心理健康的發生。而影響高齡者之 心理健康因素茲敍述如下:

(一) 自覺健康狀況

心理健康有很多種評估方式。自己覺得自己健康,也是一種評估的方 法。自覺健康狀況為個人自評的健康情形,其會影響個人從事健康行為(林 筱君,2010)。瞭解自體狀態,有助於健康行為的促進及改善。而根據其他 學者對於心理健康的界定,認為足以影響心理健康之因素有自我認知、社

(36)

會適應力及完整人格(翟宏、博榮,1999;凌文輇、曾慶彬,2003)。 而正確的自我認知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也是幫助自己發掘自覺 健康情況的基石,心理特點與實際年齡相符,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心理 和行為,心理健康者應具有與多數同齡人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徵。在內政 部98年針對老人狀況調查結果摘要分析的報告中指出,在健康與身心功能 狀況方面:55~64歲國民覺得自己健康與身心功能狀況不好者占16.88%,65 歲以上老人覺得自己健康及身心功能狀況不好者,則高逹27.15%。這顯示 我國的高齡者,普通對自我健康感覺不高,其原因可能是該受試者真的非 健康體,也有可能是受試者心裡自覺不健康,而非真的不健康,一個心理 健康的人除了瞭解自體生理方面的機能狀況外,更可以清楚了解自己的想 法,和其他大眾對於自己的看法,即所謂的自我認知,自我感覺不佳的人,

就算其無實質上的機能問題,確易因想法,造成自我設限而自我營造出有 某方面病症之問題,尤其是高齡者,高齡者有可能因想獲得家人更多的關 愛、陪伴及注意,而將小毛病化為大疾病,此時,休閒行為的培養及涉入 就很重要,部份的休閒的涉入行為,如休閒運動等,可以幫助高齡者生理 方面的健康促進,而休閒娛樂類的涉入則可開拓高齡者的社交藍圖,讓更 多可以瞭解彼此,或有相同生命體驗的人一同憶當年;甚至休閒文化類的 活動,還可讓高齡者體會不同領域的另一片視野。

(二) 支持體系

高齡者的成功老化,與周遭環境、人員等所提供的支持系統是息息相 關的,社會支持的基礎要建築在社會適應力上,社會適應力係指:個體與 客觀現實環境保持良好互動,個體能客觀地認識現實環境,以有效的辦法 對應環境中的各種困難,不退縮。還要根據環境的特點和自我意識的情況 努力進行協調,或改善環境適應個體需要,改造自我適應環境。在面對困 難或問題能做理性的判斷與思考,有效解決生活中遭遇的問題。有能力處 理人際關係相處上的摩擦,與他人獲得親密關係,在工作上則能學習、貢

(37)

獻和適應,並能對自己所選擇的事情負起責任,並非依靠他人來做決策,

與此概念相對應的就是社會支持。所謂的社會支持係指:一種主觀上感知 的概念,也就是說當事者必須能夠感受到其所需之支持感或感受到因某些 支持性行為能夠滿足其需求、解決其問題之功能;而社會網絡則屬結構上 的概念,亦即與當事者相關之各成員在其網絡中是如何組成、分佈,多為 客觀、價值中立之認定(黃世芳,2009)。Caplan1974年認為社會支持是種 社會網絡的功能,當人們與社會網絡互動時,能提供生理、心理、訊息、

工具或物質性的協助力量,使個體更適應壓力,增加滿意感(引自盧俊吉,

2009)。目前的研究大多著重於探討高齡者從家人、朋友身上等非正式支持 體系所接受的社會支持狀況,很少涉及高齡者提供他人的社會支持狀況,

以及接受和提供社會支持的平衡度,就高齡者所接受的社會支持內容,以 獲得尊重、情感性支持最多,而提供的社會支持則因高齡者的性別而有所 差異,但以工具性和情感性支持為主(黃世芳,2009)。家庭、社會的友善 及社會網絡的支持可幫助高齡者走出家庭,不致封閉於自己的世界中。而 張俊一(2008)研究結果發現:1.高齡者一般社會網絡的成員的確為高齡 者提供許多種類的休閒參與協助;2.一般社會網絡的部份成員與運動休閒 社會網絡成員是重疊的;3.除了在休閒活動中的互動,高齡者同時也和休 閒團體中的成員在日常生有高度和多元性的其他互動,此外,其也發現生 活中的重要社會網絡成員,對其休閒參與的影響主要表現在:1.支持其休 閒的決定;2.提供休閒機會:3.提供休閒參與的物質、交通及訊息支持。不 論是情感性、工具性或訊息性的支持,若沒有良好的社會網絡互動,就不 會有社會支持的感受,所以社會網絡與社會支持雖是二種不同的概念,但 實為一體的方向。

(三) 完整人格

高齡者若有完整的人格,其擔心、害怕、煩躁、憂鬱所造成的焦慮程 度狀態都會減低,而所謂完整人格係指個體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

(38)

完整人格即個人所想、所說、所做都是協調一致的。心理健康之人具有正 確的信念目標;注意力集中:注意力為判斷心理健康與否的有效指標;意 志健全、行為協調: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時,所進行的選擇、

決定與執行的心理過程。調查研究顯示65歲以上老人常常「睡不安穩」,此 點較其他生活負面感受嚴重,其次依序為「覺得心情很不好」、「覺得很孤 單、寂寞」、「不想吃東西、胃口不好」、「提不起勁做任何事」等,大多屬 於負面的情緒感覺,而高齡者的正面感受相對較低。而依調查報告指出女 性、教育程度越低的老人,對於生活較容易有負面的感受(內政部,2011)。 心理健康的人其行動與意志為一致且具協調性;情緒穩定、心境樂觀,情 緒為心理過程與活動的體驗。愉快情緒多於負面情緒,樂觀開朗,富有朝 氣,對生活充滿希望,情緒較穩定,善於控制與協調自己的情緒。內政部 2011年的研究報告也指出:高齡者生活擔心的問題不論55~64歲或65歲以 上,對老年生活擔心的問題前三項皆依序為「自己的健康問題」、「經濟來 源問題」、「自己生病的照顧問題」。由此不難看出高齡者的負向情緒來自 高齡者擔心自己健康、金錢及生病是否會造成因擾等之問題,所以清楚高 齡者的自我概念情形,為可探討高齡者心理健康與否之關鍵。

除了前面所述的原因外,影響高齡者的心理健康因素還有很多。但唯 有讓高齡者感到身心健康愉樂,對生命感到有意義,並能貢獻出良能者,

才可抵抗因老化所帶來無法避免的問題之影響(林筱君,2010)。鍾國文

(1998)認為高齡者易遇到的問題為:身體器官和功能衰退,健康惡化的 問題;退休後收入減少的經濟不安全問題;新社會角色的適應問題;孤獨、

空虛、失落等情緒問題;自由時間增加,從事休閒活動安排的問題;面臨 死亡來臨時的問題。林秋芸、凌德麟(1999)的研究則指出休閒活動具有 能使壽命延長、身心愉快使生活快樂更有意義;可讓老人得以尋回因過去 工作上能力未及且樂意參與的休閒活動,以充實晚年;藉由休閒活動可以 得到精神方面的支持,並透過友誼互動,發現生命的意義,進而適應社會。

(39)

此外,江雯晴、畢璐鑾與郭正德(2011)也發現,高齡者在老化的過程中,

生理與心理的退化,將會影響健康問題,例如記憶力衰退、骨質疏鬆、身 體的反應速度緩慢、心理上的轉變等均會成為休閒阻礙的因素。從上面的 研究中我們不難發現,高齡者會遇到所多的變化及問題,但愉快的接受老 年的變化及正向的態度有助於高齡者的心理調適,且綜合上述多位研究者 對心理健康的界定及研究結果,心理健康不外乎是指個體心智成熟符合年 齡、自我肯定樂觀且人格完整、注意力集中且行動意志統一,並能適應環 境與融入社會,方可稱為一個心理健康的個體,而從影響高齡者心理健康 的因素、特質之內容,可知道心理健康的因素涵蓋範圍很廣泛,不是單一 因素就可以決定,認定的標準也都是依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去訂定,方能符 合研究者的需求。因此研究者認為本研究之心理健康,應包含高齡者的自 覺健康狀況、社會支持及自我概念三個構面,再由此三大構面衍生發展適 合本研究之相關問項。

第四節 高齡者休閒涉入與心理健康之關係 一、 高齡者休閒參與特性

由於醫療衛生科技進步,加上國人對於健康日益重視,國人生存率上 升,死亡機率下降,平均餘命延長的成果,讓高齡者的休閒參與愈發重要,

在高齡階段參與的休閒,重點不在休息,而是在放鬆及不耗費心力,其特 點與余嬪(2000)所認為現代人的休閒是了增加工作生產力,重點著眼在 放鬆功能、以消費性、低活動技能與不耗費心力為主大致相同。另根據內 政部(2011)99 年針對 65 歲以上高齡者社會活動參與情形調查顯示:養 生保健團體活動及宗教活動方面,定期參加者比例為 13.19%及 11.33%,較 其他社會活動項目之參與比例相對為高;且日常生活中主要的活動項目,

數據

圖 2-1-1 成功老化的組成要素.................................................................................40  圖 3-1-1 研究架構圖.................................................................................................42
表 2-1-1 活動理論與撤退理論的比較  老化  理論  高齡階段 主要描述  缺點  休閒參與種類與頻率描述 活動 理論  基本假設認為活躍的高齡者比不活躍的高齡者可以適應高齡生活程度較好,生活會有更好的滿意度。  1
表 2-4-3 高齡者的休閒參與分類-以活動類別分類  文化藝術類  藝文展賞、看電影、寫書法、做手工藝、插花、繪畫、逛藝廊  社交聯誼類  團康、國標舞、常態性聚會、舞蹈、拜訪親友、聊天品茗、朋友聚 會、宴會活動、唱卡拉OK  健康適能類  慢跑、登山健行、國術、韻律操、槌球、健走、散步、太極拳、外 丹功、土風舞、游泳、健身、跑步、舞蹈、緩和球類運動等  個人嗜好類  古物珍品、園藝、閱讀、逛街、購物、釣魚、賞鳥、攝影、彈琴等 公益服務  志工服務、教授技能、公益活動、宗教服務、愛心媽媽等    觀光旅遊
圖 2-1-1 成功老化的組成要素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 ™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under plate, then use the same hand to tak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