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齡者之身心發展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高齡者之身心發展

高齡者的自由時間較一般人為多,幾乎可說是生活即休閒,休閒即生 活,因此休閒對高齡者的意義非凡,故其參與的類型、動機就顯得格外重 要,本節將針對高齡者的身心發展及相關理論研究等做深入探討。

一、 高齡者的身心變化

老化,是自然的演進過程,是無可避免的階段,但如何健康的面對高 齡期的內、外在轉變,則成為現代人重要的課題。隨著時間的流逝,人體 的外在,如容貌的轉變容易影響人的心理觀感及不適應,此時的身心發展 就不若以往青壯年時期的穩定,在自覺自己白髮蒼蒼、齒落眼花時所造成 自我覺察的心理衝擊,是讓人難以面對及克服的,從許多文獻中發現,常 見的高齡者所面臨的問題多為生理及心理層面的變化,一般高齡者身心發 展的特徵有:外觀容貌改變、骨質疏鬆問題、身體器官的退化及功能減退、

身體自主性程度、情緒變化情形、周圍親友的關懷支持度以及其本身的樂 觀程度。以下茲從高齡者的生理特徵改變、心理狀態的變化及成功老化的 概念及影響因素加以探討:

(一) 生理特徵的改變

人體的生理變化可分成內、外二部份來討論,外顯的變化很容易察 覺。如頭髮變白,皺紋變多等等,而體內的改變就不如外在容易辨識,但

骨質的流失問題,可以從高齡者一跌倒就容易導致骨折這部份瞭解,而心 血管的退化更可從每年冬天中風率大為提升的數據顯示中發現。老人體態 的出現、反應及動作的緩慢、內在系統衰退、感官能力減退(黃富順,2008)

的症狀一出現,就會被發現衰老的發生。而一般論衰老,指的是生理性的 衰老,亦指隨年齡的增長,身體內的各器官功能逐漸產生退化的現象(林 筱君,2010)。如眼睛、耳朵退化,或者是其他如動脈硬化、骨骼硬化、呼 吸功能減退、消化系統變差等都為高齡者常見之生理方面的改變。人體的 生理功能衰退,潛藏許多不利於健康的危險因子,對高齡生活有很大的影 響(林春豪、張少熙、張良漢,2008)。且人生如一部機器,由於工作過勞、

緊張等因素,器官會慢慢損壞,而高齡者的體內功能再適應能力會在受損 後難以回復,導致伴隨而來的免疫系統喪失功能而造成疾病的罹患率大 增,有些高齡者在嚴重衰退期時已不能控制自己的動作,如搖頭無法停 止,想拿東西手會發抖,膝蓋僵直不易彎曲,走路好似重心不穩容易傾跌,

而逐漸導致行動不便(沙依仁,1996)。而睡眠方面,高齡者不易入眠,也 容易被驚擾而中斷睡眠,且其醒來時的感覺也不如年輕時那樣的精神十 足。而為了避免、減少疾病和失能的發生,高齡者應將觀念著重於預防勝 於治療,除了接受醫療的健康檢查外,適度的運動或增加平時日常的身體 活動等(李淑芳、劉淑燕,2008)。

(二) 心理狀態的變化

高齡者在經歷退休後工作角色喪失、收入減少且可能面臨之衰弱多 病、親友死亡、人際關係及居住環境的改變等一連串的變化,難免心理狀 況會不如之前的穩定及安適。尤其高齡者會因自己的年老,而對許多事物 失去信心,容易感到沒有安全感(林筱君,2010)。高齡者的人格特質有:

1.向內心發展(Centripetal Development)或稱為內向;2.較年輕時固執、刻 板,不太能適應環境的轉變;3.老化的程度愈高,個人愈減少自主,常為 本身身體功能減退、情緒困擾而煩惱,不得不服從或配合別人而造成消極

的心態;4.年齡愈高,做事愈趨向謹慎、態度愈保守;5.同一年齡階段的高 齡者,其人格有較多相同之處(沙依仁,1996)。此外,異質性大、流質智 力減退,晶質智力增長、智慧發展、記憶力減退、具豐富而多樣化的經驗、

自尊心強、人格的內在化與中性化、常有失落感、空虛感與孤獨感及有友 誼的需求強烈亦為其高齡者身心方面的特質(黃富順,2008)。因此不難得 知高齡者在心理方面的改變,並非其自願,應為不得已之演化而來。且高 齡者在晚年生活常有憂鬱的情形,但卻常被忽視或誤診,此外,阿茲海默 及其他疾病所造成的失智症高齡者亦在增加,未來,心理衛生為無法避免 的問題(謝佳容、劉淑娟、張珏,2003)。情緒與心理變化會容易導致憂鬱 與不穩定之心情,使得個人態度改變及日常習慣之束縛,高齡者的情緒感 傷與心理變化有失落感、無用感、自卑感、疏離感、懷疑感、孤獨感、恐 懼感、無助感、依賴感及矛盾感(李宗派,2010)。而洪瑄曼、陳桂敏(2008)

也提出老化對於心理社會健康的影響有:心智及思想改變、自我概念和身 體心像改變、角色人際關係改變、價值和信念改變。高齡者的內心,因為 種種的因素,致使其產生變化,但若能以健康、正向的態度去面對高齡生 活,同時有家人、朋友的鼓勵及陪伴,相信對高齡者的心理層面會有撫慰 及支持的功效,積極的迎向高齡生活其高齡者的正向樂觀概念應該是很重 要的因素。

高齡者常害怕及擔憂的問題有生理病病、治安、經濟、依賴、衰老和 寂寞,這些都和年紀大、感情脆弱且活動受限有關(謝佳容、劉淑娟、張 珏,2003)。Clark 與 Anolerso1967 年認為高齡者要過成功而有意義的生活,

首先必須排除生理、心理及社會上的各種衝擊與障礙,整合其生活目標,

才能豐富自我的生命,他們同時也提出:1.高齡者需面對和接受老化的事 實,認清本身生理、心理及社會等方面的改變;2.需重組老年生活的空間,

退休後許多的社會角色改變,故需重新規劃建立社會關係和支持網絡;3.

尋找可替代老年生活的新資源,如培養個人新的興趣、專長及第二嗜好,

並在可能範圍內追求新的生活目標;4.重新調整自我的評估標準,應針對 自我概念加以評估,並做適當的修正、調整,認同新的角色而保持個人的 價值觀念(引自盧俊吉,2009)。

老化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但過程的順利與否,則會影響邁入高齡族群 的身心發展,而為了讓老化過程的演變衝突降低,而有了成功老化的概 念。成功老化係指個體對老化適應良好,生理保持最佳的狀態,並能享受 老年生活(黃富順,1995)。有良好的生理狀態,高齡者的心理才會趨於健 康。要逹到成功老化的高齡者,其應有很強的適應力面對變遷,並能與他 人建立起良好關係的在結構、功能上變化最小之個體,並且沒有環境、疾 病、生活型態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且能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葉宏明、吳重 慶、顏裕庭,2001)。

而曾思宜(2010)也歸納出成功老化應具備的條件:1.健康層面:有 健康的身體,才能進一步實現心理與社會健康(陳燕禎,2007;李宗派,

2010),因此,健康層面為成功老化的基礎與第一步,均衡的飲食及保持運 動可有效促進健康;2.經濟層面:擁有足夠的物質與非物質資源,不必為 日常生活擔憂(沙依仁,1996;李宗派,2010);3.家庭層面:和樂的家庭 關係,能滿足高齡者情感上的需求;4.社交層面:透過參與社團,結交朋 友,進行社交活動,持續保持與社會、親友互動(陳燕禎,2007;李淑芳、

劉淑燕,2008;李宗派,2010;林筱君,2010;林秉毅、鄭峰茂、許龍池,

2010),是成功老化的重要因素;5.生活適應層面:巨大的變遷會造成心理 的變化,如高齡者能夠順應變遷,接受現狀(沙依仁,1996;陳燕禎,2007;

盧俊吉,2009;林秉毅、鄭峰茂、許龍池,2010),保有對環境的自主與控 制感,穩定自我的心理、情緒,則能有助高齡者心理健康;6.學習層面:

藉由學習活動,活躍心理與生理,並持續發揮認知功能,可協助高齡者尋 求自我的意義和自我認同,進而逹到成功老化(熊智銳,2009;李宗派,

2010)的身心皆適狀態。

二、 高齡者的相關理論探討

高 齡 者 所 需 面 臨 的 問 題 很 多 , 在 生 活 方 面 的 部 份 , 茲 將 黃 國 彥

(1994)、鍾國文(1998)所提出的適應相關理論綜合研究者及部份學者之 想法及研究,重點描述如下:

(一) 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

此理論是最早被用來說明高齡者成功調適及成功老化的老年社會學 理論之一,指的是健康高齡者仍是社會中的一個活躍的分子,以積極參與 社會的各項休閒娛樂活動,及維持中年時的活動量為概念,其有排憂解悶 及防止身心功能退化進而提升人生滿意度的功能。活動理論很明顯是從功 能的觀點分析,認為高齡者在社會調適與社會結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參與 的活動有相關,但此理論用角色替代的作法和結果很明顯,也有可能會導 致形成矯枉過正的補償作用(陳燕禎,2007)。此理論基本假設人的活動水 平和人生滿意度成正相關,而角色喪失和人生滿意度成負相關,若增加社 會參與和活動將可彌補角色的喪失,而維持較高的人生滿意度。且活動理 論認為生活滿意度及幸褔感是由從事活動的頻率所塑造的,而活動可以提 供高齡者產生正面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及正面的生活滿意度(吳郁 涵,2009)。故對高齡者來說可多加強化高齡者的多樣化角色(莊智鈞,

2005)。鍾國文(1998)認為退休人員應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並維持社會關係,

並延續中年期的種種活動和交際,以增進生活的適應,獲致晚年的幸褔 感。此外高齡者的角色價值取向愈積極樂觀及獨立者,其適應能力較佳;

而若高齡者的角色價值取向為消極依賴者,其適能能力相對於積極者為差

(陳峰瑛,2003)。由此可見高齡者持續活動及自我價值取向的重要性。活

(陳峰瑛,2003)。由此可見高齡者持續活動及自我價值取向的重要性。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