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休閒涉入

休閒涉入的模式及程度,都因參與休閒者自身許多的考量及條件等而 會有所不同,若能從休閒涉入過程中,得到自我滿足的自信心、喜悅及高 度的自我控制感,相信能引發高齡者對休閒更深層的認識及投入之動機及 慾望,本節將針對休閒涉入的意涵及休閒涉入對高齡者的影響因素作探 討。

一、 休閒涉入的意涵

涉入(involvement)之觀念最早是由Sherif和Cantril於1947年提出,其 意義係指個人的態度是經由社會環境的互動過程中所學習而來的行為,用 以衡量個人的態度,此觀念為社會判斷理論(Social Judgment Theory)的一 環(引自朱家慧,2006)。其後的McIntyre於1989年時提出涉入的概念可適 用於休閒遊憩的領域,並指出當人們由參與的過程中得到喜悅,將活動視 為重要、有自我意涵且為休閒生活的中心時,參與者對活動的涉入就會逐 漸的產生,而Havitiz and Dimanche1990年的研究中就提及休閒涉入的程度成 為遊客對於目的地體驗有所影響,且在遊憩過程中也會影響對遊客之知覺 風險(引自陳玟榆,2008)。

涉入是休閒體驗的重要成份,是潛藏個體未來行為的因子(林怡伶,

2010)。休閒涉入與休閒參與的不同點在於廣度和深度的不同,參與應是一 種廣度,而涉入則可應用許多的量表工具如頻率、次數等之可計數方法加 以計量,進而以量化概念,探討出涉入程度影響之差異。在特定活動的行 為涉入程度之衡量,可由參與的期間長度、參與的次數、參與時間的長短、

所擁有相關設備的數量及在活動上所花費的金錢多寡等項目來進行衡量

(吳采蓉,2010)。且涉入程度來自於本身需求、價值、關心和興趣,而涉 入程度的高或低,取決於個人知覺、攸關程度、刺激及情境等因素,且不 同的涉入程度會影響到後續的行為反應(林春豪、張少熙、張良漢,2008)。

張智傑、李城忠(2010)認為涉入即為個人對某項事物所感覺的攸關 程度,且是以個人的認知狀態來定義的結構,並發現樂活生活型態伴隨著 休閒涉入,對休閒效益有所顯著,而社會網絡透過休閒涉入對休閒效益也 會造成影響,以及休閒涉入對休閒效益亦有其影響。此為心理層面定義很 典型的例子,每個人的認知其實都會隨時背景、條件所處情境的不同,因 而造成休閒涉入方式及程度上的差異。休閒涉入的方式分為行為層面及社 會心理層面的不同(葉承鑫、陳文嘉、葉時碩,2009;張智傑、李城忠,

2010)。行為涉入指的是個體在從事休閒活動時所投入的時間及精力,社會 心理涉入則係指個體與休閒活動間一種覺醒或感興趣的狀態(吳采蓉,

2010)。

二、休閒涉入的相關研究

休閒涉入的衡量及分類沒有一定的標準,皆依該研究之需要而做進一 步的定義,如古宜靈、辛晚教(1997)以時間分佈、願付成本、項目、頻 率、偏好與平均停留時間來衡量涉入程度。而涉入為一種心理之狀態,強 度會受到某事物與個人需求、價值觀及所欲達成的目標在特定情境下的相 關程度所影響,當相關性愈高時,自我認知的攸關程度會愈高,涉入的程 度會隨之變高,進而產生一連串關心該事物的後續行為(姚代平,2005)。 且個體在休閒活動中的涉入程度對於休閒活動的心理體驗會有影響,休閒 體驗的獲得必須高度的心理投入,而個體參與休閒活動時,以積極專注的 心理狀態參與者,其涉入程度愈高(王怡菁,1998)。從上可知,休閒涉入 不一定是量化而有標準可以測量的;心理層面的投入,其測量方式不一,

結果迥異,且易受受測者主觀影響,而造成有所落差之情形。

許多的文獻皆顯示休閒涉入的因素為吸引力、自我表達及生活型態的 中心性(McIntyre,1992;Kyle & Chick,2002;陳信吉,2009;翁郁淑,2009;

葉承鑫、陳文喜、葉時碩,2009;林怡伶,2010;吳采蓉,2010;王彥惠,

2011,Jun,Kely, Theodorakis, Absher&Hammitt, 2012),而Jun and Kely等人

(2012)將休閒涉入三因素進一步分成五構面,其意涵內容解釋如下:(一)

吸引力(attraction):指參與者或消費者對於活動或產品的重要性或興趣,

包含參與者或消費者參與之後或使用後所得到的愉悅感(二)自我表達

(self-expression):等同於象徵價值,是一種藉由參與或購買的行為,來傳 達個人的本身(三)中心性(centrality):涵蓋的範圍在活動與社交圈本身,

如家庭或朋友等,並在參與者的生活當中扮演著主要的角色。(四)社會 支持(Social Bonding):此為一種結合遊憩休閒活動的社會關係,社交網絡 連結彼此的情感進行交流,並藉以分享及提供資源,形成一種支援的力量 及體系。(五)自我表達(Identity Expression):為一種自我身份肯定措施的 程度,因休閒提供了肯定自我身份表達的機會,故可藉以評估自己在他人 心中所佔有的範圍,透過休閒行為上的自我判定,可表示出自我意識之行 為。

高齡者的休閒涉入相關研究很多,茲探討分析如下:

(一) 生活作息

高齡者的休閒活動涉入,除了本身的意念外,環境及交通的便利性,

也會對活動涉入有所影響,舟車勞頓,金錢負擔都會成為考量重點,所以 在地便利性,會成為高齡者休閒選擇時的因素及造成涉入程度的影響因 子。陳肇男(2003)研究發現休閒活動參與的種類數越多,對生活滿意度 越高。此即意指涉入範圍廣者,其生活滿意情形越好,故以此推論現今高 齡者聚會的場所,如社區內的公園,其可進行不只一種之休閒活動行為,

不僅經濟不花錢,又有空間及同伴可分享心事,晨間運動、氣功養生、土 風舞教室等,同時存在此場所從事高齡者喜愛的活動;不同於晨間,高齡 者大多進行體能類的休閒活動,因時段的不同,中午過後的高齡者,泡茶 談天、卡拉OK飊歌、下軍棋、五子棋、圍棋或四人成桌打麻將的身影,除 公園外,社區活動中心及鄰近的信仰中心都會有很多高齡者的蹤跡,社區 常為高齡者辦理許多的交友聯誼活動,讓彼此有更高走出自己家門,參與

休閒活動的機會,該社區活動辦理密度越高,相對高齡者能涉入相關活動 的機會應會越高。

(二) 心理滿足與幸福感

曾詩馨、李明聰(2010)發現休閒涉入中吸引力與自我表現對地方依 附與滿意度皆會有所影響,而休閒涉入中心性則會造成地方依附性升高而 滿意度下降的現象;其也認為休閒涉入為個人受環境刺激或是情境,如娛 樂活動、遊憩活動或相關影響所產生之心理狀態。而影響心理層面的因素 很廣,以休閒涉入來說,投入的心力與得到的成就或是提升了健康等的原 因都有可能造成休閒者下一次選擇休閒的方式及涉入的程度,持續的投入 與關注在所喜愛的活動之中,對於個人的幸褔感具有增強的效果。幸褔感 其實也是一種心理面的狀態,所以從自我幸褔感度的評估應也能形成一種 對涉入的瞭解,要提升心理面的程度,休閒者的自信心與自我控制能力良 好的話,相信也可對休閒參與及涉入有正向的效益,因為休閒的功能,也 可為休閒者帶來自信心,而自我控制感高的人,因可自由控制許多變項,

而自覺容易達成其目標,在林秉毅、鄭峰茂與許龍池(2010)的研究中發 現藉由運動適能提升高齡族群的運動參與,進而享受運動過程中建立自信 心、提升身體生理適能狀況,以因應各種突發的生活適應問題,才是高齡 族群應有的生活品質與機能。雖然此研究是以運動適能提升高齡族群參與 做為研究,但結果應可推論至休閒參與其心理面的關係,但每件事皆為一 體二面,休閒參與及涉入程度高,並非皆為正向效益。如鄭天明、張台達

(2011)研究指出人們在對休閒遊憩活動產生行為涉入時,極可能會直接 或間接影響活動參與者與家庭之間的衝突頻率,即一位長時間投入休閒活 動的參與者,可能較容易與家庭之間產生衝突,該研究發現休閒涉入程度 愈高的遊憩者,所感受到的幸褔感愈高,但與家庭間的衝突亦會隨之而升 高。由此可發現,個人的心理幸褔感及家庭面的兼顧,並不會同時並行,

投入的休閒者,或許其休閒方式會為自己帶來無比的愉悅及喜樂,但同時

也有可能會造成其他人的不快或不滿,但此狀況也非一體適用,畢竟,可 與他人交流、增進情感及社會互動的休閒活動及涉入模式,並非少數。

(三) 生活型態中心性

參與休閒運動之高齡人口趨於增多及規律性,在參與上可分為:1.時 間:多數集中在晨間;2.動機:以促進身體健康、培養興趣、增進人際互 動、社會適應及放鬆為主;3.類別:以戶外活動居多(林春豪、張少熙、

張良漢,2008)。高齡者喜歡與同伴交流生活與進行互動,在高齡者的生活 型態中,容易形成同質者共同參與活動的情形。高齡者喜愛休閒生活能培 養生活情趣、陶冶高齡者健康身心及擴充生活領域(鍾國文,1998),並與 同伴分享生活瑣事及進行休閒活動的投入。而休閒的過份投入,會形成以 休閒為中心的生活,並以休閒為生活重心及專注的標的。對投入者的專注 用意及目的大打折扣,再者所有的行為進行,都會有其對應性的風險,涉 入者會依自我評估之風險程度高低、風險發生的嚴重度及發生風險的頻率 不同而形成對該休閒行為及涉入的重視程度,例如高齡者喜愛的戶外登山

張良漢,2008)。高齡者喜歡與同伴交流生活與進行互動,在高齡者的生活 型態中,容易形成同質者共同參與活動的情形。高齡者喜愛休閒生活能培 養生活情趣、陶冶高齡者健康身心及擴充生活領域(鍾國文,1998),並與 同伴分享生活瑣事及進行休閒活動的投入。而休閒的過份投入,會形成以 休閒為中心的生活,並以休閒為生活重心及專注的標的。對投入者的專注 用意及目的大打折扣,再者所有的行為進行,都會有其對應性的風險,涉 入者會依自我評估之風險程度高低、風險發生的嚴重度及發生風險的頻率 不同而形成對該休閒行為及涉入的重視程度,例如高齡者喜愛的戶外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