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近年來臺灣地區國內人口結構快速變遷,高齡化的人口快速的在增 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定義,年齡65 歲以上人口超過7%之國家,為高齡化指標;超過10%即為高齡化社會。內 政部戶政司(2011)的調查報告指出臺灣地區在1993年就已逹到人口高齡 化指標。而截至2011年8月,我國總人口數為23,193,638人,其中老化人口 數為2,501,041人,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已占總人口數的10.78%;而位於東 部地區的臺東縣總人口數為228,890人,其中老化人口數為29,964人,65歲 以上的高齡人口已超越全國平均值,占總人口數的13.09%,臺東人口老化 的情形比例,已成為全國第七名的老人縣(內政部,2011)。

除了人口的老化情形外,就國人的平均餘命分析,依內政部統計處

(2011)所做的99年調查統計內容顯示:國人兩性零歲的平均餘命為79.18 歲,男性為76.13歲;女性為82.55歲,女性較男性高6.42歲;而就同期兩性 零歲平均餘命而言,臺北市82.42歲最高、新北市80.30歲居次,臺東縣之74.24 歲最低,花蓮縣之74.96歲次低;臺東縣、花蓮縣分別較臺北市低8.18歲及 7.46歲,顯示臺東、花蓮兩縣受人口結構差異、地理環境及生活習慣之影 響致平均餘命相對較低,就人口老化及平均餘命二點交互觀察,可發現老 化人口數高的臺東縣,其平均餘命短,其原因的發生則有待發掘。隨著平 均餘命的提升,其所代表的意義就是平均壽命的增加,壽命的增加,演化 後就是人口的老化伴隨而來的問題會接踵而生,例如:高齡者醫療照護、

社會福利、各項設施及休閒活動等問題,都有賴政府機關及民間機構來努 力改善。在我國老人服利法第二條內容定義年滿65歲者,即為老人,而本 研究所稱之高齡者係指55歲以上者,高齡者所面對的問題如退休後的生

活、經濟方面的條件、獨自行為之能力、家庭健全、及身、心健康等皆是 應予關心的議題。

隨著近年來的科技發逹、經濟水準提高及醫療環境及技術的進步,現 在的高齡者,大多已不再像從前退休後即無所適從,且為了舒緩和排解從 中、壯年步入老年生活之心理方面可能產生的失落和不安感,及協助適應 生活重心漸漸的從職場回歸到家庭的高齡者,政府及民間巿場積極地針對 高齡者設計出許多相關的配套措施;不論是建構長期照顧體系,提供居家 看護服務、家庭托顧、高齡者營養飲食、交通接送、日間照顧、及如安養 院的長期照顧機構服務等多元連續性服務,或是在各縣巿設置的日間照顧 中心,都是以提供高齡者照顧服務,改善老人生活品質並減輕家庭照顧負 荷等為首要的考量。

高齡者的生活,不只是在等待政府部門及民間機構等外力的協助,大 多數的高齡者在步入此時期,多已呈現退休狀態,在伴隨著退休後自由閒 暇時間的增加,休閒、健康與人際問題才是現今高齡者首要被關注的重 點,休閒活動的選擇及管道日益增多,但不全然適合高齡者,高齡者的行 為模式、學習進修、活動參與以及身、心健康都需要有良好的體力、動機 甚至是有同行的夥伴才會想要去進行或逹成,健康的身體來自強健的體 魄,這是大家熟知的,國內外許多的研究皆指出適度的休閒活動參與有益 高齡者身、心、靈的平衡,及有助於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eing),休閒 的好處很多,最大的目的就是促進身、心健康,但不代表所有的休閒都是 健康、有益的。適當的休閒可以促進高齡者的心理滿足,達到個人成就、

適應老化的功效;不當的休閒行為,有可能會使身體及心靈受到傷害,例 如高齡者有時會進行的益智消遺活動,如打麻將、橋牌、四色牌、象棋或 圍棋等,為了增加活動的刺激性,賭博行為就會產生,所謂小賭怡情,但 大賭所導致的問題,就可能會導致一連串的負面連續行為;傾家蕩產甚至 妻離子散是社會新聞時有所見的話題;長時間的投入造成身體麻痺或是引

發心、血管問題者,也時常在報章雜誌或媒體中的高齡者健康話題中引起 討論,若高齡者沒有適時的休息,對其逐漸退化的身體器官、及生理精神 負荷而言,是較不適合的,且高齡者隨著離開職場,經濟收入不若在工作 時穩定,若沉迷於此類活動,對其經濟應會有相當的負擔,而為了要瞭解 高齡者的休閒及其涉入程度的發展,以關注其因休閒涉入程度多寡所影響 身心變化等,多數高齡者休閒活動之研究就應蘊而生。

另外高齡者的人際社交圈改變,相信都會致使生活型態的改變及改善 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尚憶薇(2001)指出高齡者參與休閒活動是為了增 進自我與他人互動,並且受到同伴的影響極深。而鄭政宗、賴昆宏(2007)

亦指出社會支持度愈高的高齡者,其休閒活動參與頻率愈高;而孤寂感愈 高的高齡者,其休閒活動參與之頻率較低。因此可知高齡者在進行休閒活 動時,經常樂於與相同興趣及嗜好的人共同參與,以促使參與者樂於增加 涉入之頻率及深度,也因需配合休閒活動進而改變了整個生活習慣。而隨 著休閒活動涉入程度增加,提升高齡者的休閒滿意度及幸福感,間接亦提 升其心理健康。因此,隨著逐漸邁入高齡化社會,政府部門已逐漸重視關 心高齡者的退休後生活,民間機構亦針對高齡化社會,設計發展出許多針 對高齡者的休閒規劃,希藉此使高齡者的身心能得到更健全的發展。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醫療水準的進步,讓高度文明社會中的人 壽命越來越長,為了想要快樂的活著,大家就努力的想要一起動一動,看 看早晨公園裡的氣功、太極拳、晨操、土風舞、國標社交舞等等的團體應 可看出端倪,除了運動,休閒活動也是高齡者重要的消磨時間、修身養性 及培養人際關係的一種管道,高齡化的社會,褔利措施具有其一定的重要

程度,舉凡樂齡大學、長青學院、老人補校等等皆是為了高齡者的生活量 身打造,現在的高齡者休閒生活,豐富多樣,如手工藝、繪畫、學插花、

看電視、唱卡拉 OK、做園藝、跳民俗舞或國標社交舞、飼養動物、旅遊、

茶道、寫書法、做體操、學打拳、登山健行或散步聊天等皆有不同的族群 嗜好者進行之,除了上述休閒外,高齡者也常在許多的單位擔任志工服 務,或者參與宗教性的活動等,隨著休閒時間可進行的活動豐富化,高齡 者的涉入程度也應會跟著不同,休閒涉入因和個人的能力、狀態、經濟、

宗教、情感等理由有著高度的相關,所以了解現在高齡者的休閒變化及涉 入情形是有其重要性的。

另因高齡者多已退出職場工作,可能會頓失生活的重心,加上現今社 會多以小家庭為主,無法像傳統社會多子多孫,退休後仍有成群兒孫陪 伴,且隨著交通越來越發達便利,位處臺灣東部的家庭中,有許多兒女工 作皆需至外縣市打拼,無法一直留在長輩身邊,因此能夠作伴的多只有配 偶,又男、女因性別、環境等的差異造成壽命長短的不同,在晚年發生喪 失配偶,留下孤單的另一半,如果不事先培養一些休閒嗜好,可能因而無 所事事,而導致一些疾病產生,甚至造成部份的心理問題,臺東人口的老 化程度高,其問題更趨顯重要。而鄭政宗、賴昆宏(2007)研究也指出孤 寂感愈高的高齡者,生命意義感受程度低;生命意義感受程度低是會造成 其心理不健康因素原因之一。因此,研究臺東地區高齡者休閒涉入是否會 影響其心理狀態為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

現今預防疾病、健康促進、養生與健康以及樂活、休閒治療的觀念日 益被全世界重視,更顯得健康、養生及休閒的整合發展的重要性(陳科嘉,

2010)。林子禹、張俊傑與張淑君(2011)研究分析指出高齡者的休閒活動 應以低體能、休閒、易從事之休閒活動為主。所以了解高齡者的休閒涉入 情形可幫助休閒生活的推廣及健康行為的促進以利打造樂活人生,但若高 齡者因自身之能力無法去從事休閒行為及相關的涉入時,是否會造成心理

方面的問題,進而對心理健康造成影響?也是值得探討之問題。

現代高齡者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即是身體的老化及心境的轉變,人體 老化過程容易演變成器官退化、機能障礙而變成身體活動不足,造成體適 能狀況不佳,導致許多慢性疾病產生之問題,進而影響其健康狀態,而適 當的休閒參與能使個人獲得心理需求滿足、身體健康、心靈充實與生活滿 意,且高度的涉入,亦會進而達到促進高齡者生活的充實、健康,提高高 齡者知識、增進高齡者健康及生活樂趣的功能,達到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eing)的目標。基此,本研究主要探討高齡者休閒涉入與心理健康之關 係。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 分析高齡者的背景變項及休閒涉入情形。

二、 分析高齡者的心理健康狀態。

三、 探討高齡者休閒涉入對心理健康之影響。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 高齡者(Aged population)

國內、外針對高齡者的名詞及年齡定義皆不一,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

(WHO)及國內老人褔利法第二條則稱65歲以上者為老人,而目前各縣巿 皆成立的長青學院,則明定55歲者方得為長青學院之學員;江雯晴、畢璐

(WHO)及國內老人褔利法第二條則稱65歲以上者為老人,而目前各縣巿 皆成立的長青學院,則明定55歲者方得為長青學院之學員;江雯晴、畢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