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壹章 經濟學之原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第壹章 經濟學之原貌"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壹章 經濟學之原貌

壹、前言

自從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西元 1776 年以經濟學原理的角度發表「國 富論」(The Wealth of Nature)以來,經濟學在各學術甚至實務領域之應用已有 相當悠久的歷史,而其方法論的嚴謹性也是舉世所公認,例如一年一度象徵國 際學術權威的諾貝爾獎中也列有經濟學獎,可見本學門受世人重視的程度。因此 作者在本書開宗明義的第一章,即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經濟學的理念給讀者,

使大家未來進行運動產業的經濟分析前,得以具有基本的經濟學概念。

本章即以體育運動相關事象為領域,嘗試用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分析、解釋本 領域的各種現象,期盼以這種角度的解釋為讀者帶來新的思考空間。以下文分 經濟學的意義、經濟學於不同領域的運用、體育運動與經濟學的結合、運動經 濟學發展的國際現勢、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等專題探討之。

貳、經濟學的意義

經濟學(economics)所指為何?對於我們社會人生有何貢獻?如何將其 運用在各行各業,甚至體育運動領域?在我們探討這諸多的問題之前,必先 了解其基本意義。本節的重點在於開宗明義探討經濟學的意義以及其特徵,俾 建立讀者的基本概念。

一、 經濟學的意義

綜觀我們所處的世界,大家會發現目前的生活水準比以前進步,但是我 們還是得努力地研發新的科技,使世人的生活過得比以前更好、各行各業更 進步;不過由於時間、資源的限制,使得我們必須錙銖計較各種成本,並考 慮使用者的需求,才能使各種事務的發展達到最大的效果。這也反映出經濟 學的基本精神︰以有限的資源換取最大的效用(增加最少的資源,使效用 維持最高程度);或以一定資源換取極大的效用(資源不變,但是使效用 提高)。

以上的現象其實反映出人性的常態︰人類的欲望無窮,但是資源卻是 有限。如何使吾人的日子過得更好?如何使時間更節省?如何使消費支出更 降低?如何使收入更增加?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所關心者。因此,如何以有限 的資源換取最大的效用;或者以一定的資源換取極大的效用。是為經濟學的 基本意義,也是經濟學家發展出各種不同理論的基本哲理。

(2)

二、 經濟學的特徵

基於以上的哲理,經濟學的方法論提供了人類一條思考的途徑。若比較其 他學門如自然科學、甚至社會科學中的其他不同學門,經濟學具備了如下的 特徵︰

(一)經濟行為系統化的科學︰何謂經濟行為(economic behavior)?以狹隘 的觀點而言,經濟行為所指的是人類買賣交易的現象。若我們進一步說 明此一現象,則我們可以發現小自我們因為日常生活所需,必須要購 買各類不同的財貨(goods 有形的產品。例如食、衣、住、行等各類用 品)與勞務(service 無形的產品,例如看電影、到遊樂園休閒);大至 大企業,甚至國與國之間所從事的跨國性交易等均可以循此原理加以 思考。

在此,經濟學家將買賣雙方界定清楚(例如供給者[supplier]與需求 者 [demander] ) , 並 將 交 易 現 象 加 以 歸 類 ( 例 如 價 格 [price] 與 數 量 [quantity] 、 獨 占 [oligopoly] 市 場 、 寡 占 [monopoly] 市 場 與 完 全 競 爭 [completely competition]市場);而廣義的觀點則可以視為為了滿足個 人之需求,而設法以最有效率的各種方式達成的各種行為過程。

以上的這些現象,經濟學家均可以各種不同的理論有系統地描述其 互動關係,例如經濟行為流程圖(economic behavior circle)(請詳見 下文之經濟學基本原理有關經濟行為流程圖之說明)。

由此可以了解,經濟學的特徵之一即在將各類經濟行為系統化。

(二)行為科學的一種︰若我們仔細反省自我的行為,往往將會發現如果自 己是供給者,則常常想要以最高的價格把自己所生產的財貨銷售出去 而且希望是賣的越多越好;但是當自己是扮演消費者的角色,則常常 想以最低的價格把最多的產品買到。這是人類行為的常態,而經濟學也 利用這種行為的常態發展出許多理論,譬如供需法則( The law of demand and supply)、價格理論(price theory)。因此,經濟學也反映出 人們在交易、經營方面的行為,吾人可視其為行為科學的一類。

(三)管理科學的一種︰管理科學所重者為組織、個人如何透過各種規劃、組 織、人力資源、領導統馭、評估控制的各項方法提高其工作效能、達成既 定的目標。透過經濟學的方法,包括計量、資源估算等方式可以幫助規 劃者達到目標,因此,在管理人員的專業養成過程之中,經濟學往往 被列為必修的學們。是故,經濟學亦屬於管理科學的一個學門。

(四)文科最古、科學最新的學問︰經濟行為,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因此,

自遠古、中古、近代迄今,各種文獻為經濟學的發展歷程多所記載:

1. 遠古時代:係指古代乃至於兩千年前的中外社會,其經濟行為大

(3)

多以物易物,貝殼或其他保值物代替貨幣的情形。在此時的社會特徵 為︰個人隸屬於國家、國家主導社會之經濟活動,使得制度與立法賦 予政府無限的權力。例如埃及、希臘、羅馬、中國等均有很多的歷史記 載。

2. 中古時代(以西元 476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乃至西元 1453 年東 羅馬帝國滅亡這段期間為主):這一時期,西方世界面臨蠻族入侵 歐洲大陸的黑暗時期,莊園、封建時期是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這段 時期的發展以農業為主,領主與佃農的關係成為一個經濟體系(吳 永猛,1996)。

3. 近代 16~18 世紀由於重商主義興起,自由貿易伴隨著達爾文物 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思想興起,造就許多自由競爭的觀 念產生。而經濟學者所研發的經濟思想也越來越成熟,例如亞當斯密

(Adam Smith, 1776)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ure)、馬 爾薩斯(Malthus, 1798)的人口論。

4. 19~20 世紀眾家紛起的時代,對於目前經濟學界理論發展有鉅大 的貢獻。例如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的馬克思學派造就了共產社會主 義思想;而凱因斯(Keynes)的政府支出帶動全國經濟的理論更是 20 世紀 30~40 年代許多西方政府推展經濟政策所遵循的依據;在 總體經濟學方面,里昂第夫(Leontief)的投入產出經濟學對於評 估各地區經濟發展的情勢有重大貢獻(Miller and Blair, 1985),

這些大師的研究對於吾輩爾後研究經濟學等均提供了許多重要的觀點 5. 計量學派、電腦科技的運用,使得經濟學之發展與時代同步。漸年

來由於電腦科技的日新月異,經濟學的發展也邁入科技化的階段。舉 凡許多重要的經濟模式之計算與運作,例如投入產出表的換算,均 以電腦處理,除了更精確之外,更節省不少人力與時間。

(五)重視數學、符號與圖形︰經濟學的重要特徵是為數學公式與圖形符號的 交叉運用。以個體經濟學(micro economics)而言透過供給(supply 簡 稱 S)、需求(demand 簡稱 D)、價格(price 簡稱 P)、數量(quantity 簡稱 Q)即可以說明市場的觀念,如下圖︰

P D S

Q

圖一 市場供需圖

(4)

在總體經濟學(micro economics)方面,利用國民所得收支帳

(national income balance sheet)的簡單公式,可以將一個國家或既定 區域內複雜的經濟行為化繁為簡,如以下的公式︰

Y

=C + I + G + (X-M)

其中︰ Y 代表國民生產毛額(或稱為國民總所得)( gross of national products 簡稱 GNP)的總和;C 代表消費(consumption)的相 關產業與支出額;I 代表投資(investment)的相關產業與投資額;G 代表政府支出(government expenditure)的相關流向;X 代表出口

(export)的數值;M 代表進口(import)的數值。以上之總和,若扣 除 M 的部分,則為國內生產毛額(gross of domestic products,簡稱 GDP),而 GNP 除以國內生產人數則為平均國民所得。

這種分類,可以方便我們對於國民所得的變動情形作初步的分類,

並方便研究者對於各部門的相關情形作進一步的分析。

三、 經濟學的基本結構

(一)理論的主軸:雖然經濟學所包含的理論相當多,但是其理論之建構,

先談論經濟行為的基本流程,再以此逐漸推演出個別市場供需面的互 動情形,因而構成個體經濟學(micro-economics)的研究範疇;再由 此 引 申 出 不 同 個 別 市 場 彼 此 的 互 動 關 係 , 因 而 形 成 總 體 經 濟 學

(macro-economics)之研究內容﹔而總體經濟學若以一個經濟體系為 單位(例如一國或一個特定區域,如台灣)逐步探討各經濟體系互動 的情形則為國際經濟學(international economics)討論的範疇,進而形 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其秩序分別為︰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進而推 展至國際經濟學。

由這些部分,諸多學者專家針對不同的課題,研發創新了各種不同 學派的理論,並對世人發生重大的影響。例如馬克思(Karl Marx)針 對生產因素的特性,認為各種產品價值的創造並非只有資方(資金因 素)的因素,若無勞方(勞力因素)的配合將無法竟其功。因此他認為 社會對於產品所創造出的價值要重新分配,以免造成不公平的現象。馬 克思的觀點因引發社會主義的觀念,導致許多國家的革命並影響世界 大局。

(二)輔助分析的知識:經濟學的基本架構除了以上三種基本的主軸外,不 論在分析個體或者是總體經濟學的內容時,均必須有輔助的相關知識

(5)

加以運用才能融會貫通。重要者包括:微積分(分析邊際因素、圖形曲 線的走向等)、統計、經濟數學、貨幣理論與政策、線性規劃等。除此之 外,為使學習者對於經濟的分析更具體,尚必須了解其他相關領域的 知識,例如商學、法學以及電腦等學門。

四、 重要觀念

(一)經濟行為流程圖(Economic behavior circle)

是為解釋經濟行為的重要圖形。家計單位(household,經濟學中基 本的經濟單位)與企業部門(firm)在產品(product 包括有形的財貨:

good;無形的勞務 service)及要素(包括土地、資金、勞力以及企業能 力)市場的交互作用,構成了經濟活動的循環周流。首先,在要素市場 中,廠商支付工資、地租、利息及利潤,以交換家計部門的資源之勞務 要素的價格與數量是買賣雙方個別的決策,如圖下半部所示。

至於產品市場則表示於圖上半部分。家計部門以其所得交換財貨與勞 務,產品的價格與數量仍然決定於買賣雙方基於自利心的行為(此乃 形成供需法則 the law of demand and supply)的基礎。不管是要素或產 品市場所決定的價格與數量,形成個體經濟學的核心。在這些個別市場 中,社會追求個體經濟學的目標──經濟效率、分配公平及經濟自由。

事實上,經濟活動中大量的交易在企業部門間進行著,例如中間財

(intermediate product)的交易,相關廠商將木材、水泥及塑膠等產品 賣給建築商,雖然中間投入(或中間財)並不進入周流,但對家計及 企業部門的流量規模有很大的影響。並且會帶動乘數效果(multiplier effect)影響一個特定地區的經濟發展。針對以上之說明,吾人可做如 下之總結:

1. 簡單經濟活動的循環周流包含二個單位(家計及企業部門)、二個 市場(產品及要素市場)、二個周流(貨幣及實質周流,分別如圖外 周流與內周流所示),而二個周流呈反向循環,且每一實質流量對 應一金融交易。

2. 要素及財貨或勞務的總流量代表總所得與總產出,如何衡量、分析 或控制此總流量在合適的規模,是屬於總體經濟學的範疇。這種管理 總所得與總產出流量,是追求總體經濟目標的主要方法(張清溪等 人,1991)。

(6)

圖二 經濟行為流程圖 (二)供需法則(The law of demand and supply)

此即為市場運作的基本觀念。前文已述,交易之形成乃基於人類自 利心的行為。若以正常的情形討論,則以供給者而言,乃是希望以最 高的價格將所銷售的財貨或勞務賣出;但是以需求者而言,卻是希望 以最低的價格將所需求的財貨或勞務買到。因此在特定價格下 ,若市 場需求量等於市場供給量,則表示買賣雙方交易意願都獲得滿足,市 場處於均衡的狀態,稱為「市場均衡」(market equilibrium)。此時若 無任何外力的影響,市場將一直維持現狀,不再改變,故均衡是一種 非自發性的變動的狀態。如下圖說明:

其中 P 代表價格、Q 代表數量、D 代表需求、S 代表供給。

P S

D Q

圖三 供給需求圖 (三)生產因素

包括:勞力(labor force)、資本(capital)、土地(land)、經營能力 最終產品

市場

生產要素 市場

企業單位 家計

單位

(7)

(managerial ability)。此乃因為經濟社會中能作為生產投入的生產資源 相當多,為便於分析,將資源分為以上四項,茲說明如下:

1. 勞力(labor force):是指人類所提供的勞務。此勞務又可分為體 力勞務與心力勞務。一般在計算勞動力是自總人口中扣除非勞動力部 分,而非勞動力包括現役軍人、被監管人口、無工作意願者、殘障者、

料理家事者及學生。但亦可將勞動力換成勞動小時來計算。當經濟社 會中人口愈多,依賴人口(指兒童、老年人)愈少,可提供的勞動力 愈多;反之,則可提供的勞動力愈少。

2. 資本(capital):是指人類所製造而用於迂迴生產過程中的各種 生產工具。資本可分為包括機器、設備、廠房與存貨的「私人資本」

(private capital);道路、橋樑、水庫等「社會經常資本」(social overhead capital)及汽油、肥料等生產過程的必須投入。這些生產工 具又稱為資本財、投資財或生產財,其和消費財最大區別在於生產資 本財的目的,並非是用於直接消費,而是利用其以提高生產能量。資 本財依其使用年限,可以分為耐久財與非耐久財,機器與生產廠房 等為「耐久資本財」;而燃料、肥料等則屬「非耐久資本財」。此外,資 本依其形式可分為「實物資本」(real capital)與「貨幣資本」(money capital),資本財生產工具本身為實物資本,而廠商用以購買實物 資本的貨幣數額稱為貨幣資本。

3. 土地(land):為一切自然資源的簡稱,森林、礦產、山川、海洋等 均為天然資源,其總供給數量是固定的,不會因要素價格的高低而 改變其供給數量。使用自然資源而必須支付的報酬稱為「地租」或「租 金」(rent)。就整個國家而言,土地的獲得是不需成本,但就個人 或個別廠商來說,取得土地使用權,必須支付一定代價。在經濟學上 地租有兩種解釋,狹義解釋為使用固定資源的報償;廣義解釋則指 非固定要素的實際報酬與其機會成本的差額,即為「經濟租」,有時 稱為「生產者剩餘」。

4. 經營能力(managerial ability)亦可稱為企業家能力或廠商生產的 經營能力。亦即廠商在經營時的創新、冒險及組織能力。企業經營能 力的報酬為「利潤」,利潤一方面能激勵廠商慎作決策,以最具效率 的方式,將資源投入生產 ,一方面亦鼓勵生產者的辛勞( Pass, Lowes, & Davis, 1999)。

(四)成本理論

成本(cost)是一種代價的概念。生產者為從事生產所必須負擔的費 用或代價,則稱為生產成本或生產費用。經濟學所稱的成本是一種「經

(8)

濟成本」(economic costs)或「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s)的概念,

是由外顯成本(explicit costs)與隱含成本(implicit costs)所構成。

外顯成本又稱為「會計成本」(accounting costs),是指資源使用者

(或稱生產者)對資源所有者,因使用其資源而實際支付的費用。例如 生產者因雇用勞動、資本,所支付的工資及利息,或者租用土地而支付 的地租等。

隱含成本(或內含成本)是指資源擁有者將資源投入某一生產活動 而犧牲對其他活動的生產。此時,若用該資源於其他生產活動中,其價 值最高者,即為將資源投入一生產活動的隱含成本的估計值(Pass, Lowes, & Davis, 1999)。

在經濟學的計算過程中,成本的分類往往以固定成本(fix cost)、變 動 成 本 ( variable cost ) 、 邊 際 成 本 ( marginal cost ) 、 平 均 成 本

(average cost)加以分析。藉由各類成本的變化,了解不同產業的成本 結構狀況,在爾後的章節,將詳加以說明。

(五)收益(revenue)

一個公司由於售出它的財貨(goods)或勞務(services)而收到的貨 幣(銷貨收入),或者政府由稅收(taxation)中收到的貨幣。其計算 方式為售出的價格(price)乘以產品的銷售數量(quantity)之總和。

(六)利潤(profit)

一個公司的總收益(total revenue)超出其總成本(total costs)時的 差異稱為利潤。

利潤(profit)是指企業家因經營企業而承擔不確定風險的報酬。企 業家在組合生產要素以進行生產時,必須承擔一些風險,包括天災、意 外、竊盜等事件所造成的損失,以及產品未能銷售的風險,前者可依過 去經驗由投保方式加以避免;後者則無任何經歷,或機率分配可推算 出,故由企業家自己承擔。所謂的利潤便是企業家在承擔這些風險後所 得的酬勞。

利潤與其他生產要素報酬,如工資、利息與地租,最大的不同在於利 潤的值可正亦可負,而其他要素報酬在接受時必然為正,此顯示企業 家可能接受負的報酬。此外,利潤受到景氣波動的影響甚於其他的要素 報酬,例如經濟處於蕭條階段,利潤下降幅度大於工資,而在繁榮時 期增加的幅度則又大於工資。

(七)投入(input)與產出(output)

投入係指生產者將各種生產因素組合藉以生產出財貨或勞務的過程;

而產出則為生產最終產品形成的過程。

(9)

雖然經濟學家將生產因素分為資金、土地、勞力與企業能力四類;而 產品可以劃分為財貨與勞務。然而,這些生產因素與產品又可因不同的 性質劃分至諸多不同的產業(industry),彼此有所關聯,因而構成我 們的經濟社會。經濟學者魏斯里‧里昂第夫(Wassly Leontief)將各行 各業的投入產出相關的情形加以研究彙整,進而發展出投入產出經濟 學(input/output economics),其中以投入產出表(table of input and output)的研發對於世人了解產業發展的情形有卓著的貢獻,因此在 1973 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八)乘數效果(multiplier effect)

投入與產出的比例,稱為乘數效果。例如 1 元的投入造成 3 元的產出 則其乘數為 3。在投入產出經濟學中,有數種不同的乘數效果,較重要 者 為 為 產 出 乘 數 ( output multiplier ) 、 就 業 乘 數 ( employment multiplier)與所得乘數(income multiplier)。

(九)經濟影響(economic impact)

又稱為經濟衝擊。其意義為:一既定的經濟區域,因為某項特別的原 因,導致外資湧進,而影響本地經濟活動的情形。例如,台塑集團在雲 林麥寮地區興建六輕廠,因此可能增加對於當地物資的採購、人員的聘 僱,進而增加雲林地區民眾的所得,即為經濟影響的一個實際例子。

(十)比較利益法則(the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s)

所謂「比較利益法則」是指特定的經濟個體從事較其他經濟個體有最 大利益或最小不利的經濟活動,或者以最低的機會成本來生產一財貨 或勞務。

此法則是為國際貿易的已形成的基礎,也是國際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因為唯有透過比較利益後,特定的經濟個體才得以了解如何透過自身 的生產或與與其他經濟個體交易以獲得本身所需的各類產品。而評估的 對象涵蓋各類的生產條件,例如原料價格、生產費用、勞資、甚至匯率等 (十一)經濟制度(economic system)

係為一個特定的地區政府所實施的經濟方法。以目前世界之情勢,主 要可分為自由經濟與計畫經濟兩大體系。

1. 自由經濟(free market economy):組織一種經濟體系生產財貨

( goods ) 和 勞 務 ( services ) 的 一 種 方 法 。 在 這 種 經 濟 制 度

(economic system)下,生產方法為個人與公司所擁有。經濟決策制 定是高度分散的,資源通過大量的財貨和勞務市場進行分配。市場

(market)使買方和賣方的決策同步,並且通過制定一種均衡價格

(equilibrium price)來決定一種財貨生產和銷售多少及使用哪些要

(10)

素(Pass, Lowes, & Davis, 1999)。

在此一經濟制度下,經濟個體擁有資源,且所有的經濟問題完 全透過價格機能(或 Adam Smith 所稱的「一隻看不見的手」(an invisible hand))來運作。這裡所指的價格是相對價格(以其他商品 表示的價格),而非貨幣價格(用貨幣單位表示的價格),因為貨 幣價格在資源配置上,無法提供必要的經濟訊息,即無法判斷何者 較貴,何者較便宜,以使經濟個體改變其行為。

一般而言,市場經濟對於「生產什麼」與「如何生產」的解決效果 很好,但對於「分配給誰」則一籌莫展,因為部分經濟個體的稟賦

(endowment)較少或品質較佳,在市場經濟下會造成貧富不均。

2.計劃經濟(或稱控制經濟):

計劃經濟(planned economy or command economy)主要仰賴政 府經由中央當局制定經濟決策,且政府擁有所有主要的生產資源。在 此經濟制度下,一切經濟活動的內容,如生產、消費、交易及分配等 均由中央當局決定,人民毫無選擇的自由。二次世界大戰的希特勒及 墨索里尼時代,即是典型的例子,一般又稱為「共產主義經濟制度」

隨著民主政治的發展與蔓延,迫使控制經濟體制作了部分修正,

發展成另一種型態的經濟制度,稱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此一制 度允許經濟個體對經濟問題有部分選擇的自由,同時承認生產資源 部分私有,但絕大部分的經濟活動仍由政府決定。因此,事實上是一 種以控制經濟為主,私人經濟為輔的經濟制度。目前僅存的共產國家 如古巴、北韓或中國大陸均屬於此種經濟制度。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千」的法界觀。智者大師依《法華經》十如是,《華嚴經》十法界,《智 論》三世間,立如來法身實相之境的「一念三千」。《智論》說法界有三 類世間 :

目前數學家所採用的集合論稱為 ZFC 集合論, 這是基於 Zermelo 和 Fraenkel 在 20 世紀初發展出來的 ZF 集合論, 再加上 C 所代表「選擇公設」(axiom of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本年二月份出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放緩已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

事實上,就算不是經濟不景,由於現代化下都市生活的發展,經濟和社會情況轉變,對

人類文明的發源 近代歐洲的興起 20世紀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

根據冉雲華教授〈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一文的研究,中國佛教從第五世紀後期 到第七世紀初,禪法開始在各地流傳開來,大致發展成四個不同的流派: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