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論數學概念學習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論數學概念學習"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論數學概念學習

喻 平 · 馬再鳴

摘要: 數學概念學習有自身的特殊性。 形成概念域和概念系是數學概念學習的一個 本質特徵。

關鍵詞: 概念學習, 認知, 概念域, 概念系

概念, 是哲學、 心理學、 邏輯學、 語言學 等學科的研究對象。 在學習心理學中, 概念學 習一直是研究的熱門課題, 迄今為止, 已出現 了派別各異、 觀點不同的各種理論。 本文在國 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 結合數學概念的特 殊性, 探討數學概念學習的心理過程及其本 質特徵。

一、 概念學習研究的一般理論

E. Fishbein 指出:“起先, 人們傾向於 借用心理學的問題、 概念、 理論和方法。 聯 想主義、 行為主義、 新行為主義、 Gestalt主 義、Piaget 學派 — 所有這些觀點都對數學教 育的理論和研究有著潛在的或是明顯的影響。

然而, 實際的收效甚微, 原因在於心理學並不 是一個演繹體系。 一般原理僅僅應用到特殊 領域中通常不會引出重要的發現。”

[1]

事實上, 縱觀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關於概念及概念學

習的有關理論, 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理論很難 涵蓋數學概念學習過程的全野, 具體地說, 表 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概念的分類: 心理學家對概念的分類進 行了大量的研究, 其中有四種分類對概念的 研究與教學有重要意義。

[2]

這四種分類分別 是 (1) 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 (L. Vygotsky);

(2) 難下定義的概念與易下定義的概念 (C.

L. Hull); (3) 初級概念與二級概念 (D. P.

Ausubel); (4) 具體概念與定義性概念 (R.

M. Gagne)。 顯然, 四種分類所強調的側面 是不同的, 有的強調概念的來源, 有的著重刻 畫概念的本質, 有的則從概念的結構方面去 進行描述, 因而, 從概念學習的角度看, 四種 分類就有各自的教學涵義。 將概念進行分類, 其教學意義在於可以根據不同類別概念的特 性, 選擇不同的學習或教學策略。 然而對照數 學概念, 上述有關對概念的分類則很難達到 這個目的, 因為對於數學概念來說, 這些分類

89

(2)

顯得過於籠統, 難以對數學概念的特徵作出 較精確的刻畫。 譬如, 按 Ausubel 的分法, 數 學概念 (特別是高等數學中的概念) 多是二級 概念, 於是對眾多的數學概念而言, 這種分類 也就失去了意義。 事實上, 作為二級概念的數 學概念在抽象程度、 定義形式以及結構等方 面都是有差異的, 因而對這些概念的學習其 信息加工的方式也就不同, 籠統地採用二級 概念去歸類, 就失去了教學、 學習策略制定的 可操作性, 因此, 對數學概念的恰當分類, 是 數學概念學習理論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概念結構: 認知心理學對概念結構的研 究有兩種重要的理論, 即所謂特徵表說和原 型說,

[3]

特徵表說主張從一類個體具有的共 同特徵來說明概念, 認為概念或概念的表徵 是由兩個因素構成: (1) 概念的定義性特徵, 即一類個體具有的共同的有關屬性; (2) 諸定 義特徵之間的關係, 即整合這些特徵的規則, 用式子表示為:

C = R(X, Y, . . . .)

其中 C 為概念, R 為整合個體特徵 X, Y , . . . 的規則。 對於 R, 研究的焦點集中在 合取、 析取、 否定等邏輯運算方面。 原型說與 特徵表說是對立的, 認為概念主要是以原型 即它的最佳實例表徵出來的, 概念也是由兩 個因素構成: (1) 原型或最佳實例; (2) 範疇 成員代表性的程度。 這兩種理論的差別表現 在幾方面: 特徵表說著重概念的定義性特徵, 帶有分析性色彩, 原型說強調最佳實例或原 型, 帶有整體性色彩。 特徵表說認為特徵是由

語義表達的, 原型說設想原型是以表象來編 碼的。

我們認為, 一方面, 對單個數學概念的結 構的描述, 特徵表說較原型說更具有合理性, 而對概念域 (下面將專門討論) 的形成, 原型 說則比特徵表說更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另一 方面, 由於特徵表說發端於人工概念的研究, 原型說的重點是對自然概念的刻畫, 兩種學 說都有片面的因素, 因而對複雜的數學概念 就很難做到全面地描述。 例如, 極限是一個高 度抽象的概念, 用定義表述不僅與諸多概念 有關, 而且反映的是一種變化趨勢或過程, 對 此, 兩種理論是無法解釋的。

概念學習的形式: 行為主義認為概念 是有機體對相似的刺激物作共同反應的能力, 概念的獲得是個體經過多次刺激 — 反應後 發生的。 顯然, 這一說法不能解釋抽象、 複雜 概念的學習。 認知學派對概念學習的研究則 從個體的內部因素入手, 認為概念形成與概 念同化是概念獲得的兩種基本形式。 對於概 念形成的研究, 心理學家得到了一些頗有意 義的成果, 特別是在人工概念的形成方面。 J.

S. Bruner 等人於 1956 年提出了概念形成 的“假設考驗說”, 認為概念形成是刺激與個 體假設庫中的假設進行匹配的過程, 並提出 了四個概念形成的策略。

[3]

Ausubel 從另一 角度認識這一問題, 認為學生在教學條件下 學習概念, 完全不同於人們在自然條件下形 成概念或科學家發明與創造概念, 不同於在 人為條件下形成人工概念, 而概念同化才是 概念獲得的最基本方式。

(3)

對於數學概念學習而言, 概念形成與概 念同化是獲得概念的兩種基本形式, 但我們 認為有兩點還值得思考。 第一, 數學概念獲得 是否只有這兩種方式, 事實上, 語言學習也應 是數學概念獲得的一種方式。

[4]

第二, 概念同 化是指學生利用認知結構中的已有觀念與新 概念之間的相互作用去獲取概念, 概念形成 是從個別實例到抽象本質去獲取概念的方式, 但這兩種方式獲得的往往是概念意象 (後面 將討論), 而概念的掌握必須經過概念在不同 水平上的應用過程。

概念學習理論: 不同的學習理論學派 對概念學習的過程都有相應的解釋。 聯結主 義認為概念學習的過程是同類刺激物與機體 某種反應的聯結過程, 概念形成的關鍵在於 外界刺激與機體反應之間的聯結。 認知學派 則認為人類對於概念的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 的過程, 是人們根據事實進行推理, 提出假 設, 並將這一假設應用於實踐中去檢驗的過 程。 作為折衷主義, J. M. Sawrey 與 C.

W. Telford 認為學習包含簡單的聯結和複雜 的認知學習的若干層級, 指出:“認知學習可以 而且常常包含聯想的、 嘗試錯誤的、 模仿的、

頓悟的和理性的成分。 一個人是通過外部線 索 (刺激或其他某些特點) 與內部的中介過程 (含義、 思想或觀念) 之間的聯結而形成知覺 和概念的。”

[5]

我國學者莫雷教授提出了學習 雙機制理論, 認為“人有兩類學習機制, 一類 是聯結性學習機制, 另一類是運算性學習機 制。. . . ., 因而, 有機體的學習也相應地分為 聯結性學習與運算性學習。 所謂聯結性學習;

是指個體通過將同時出現在工作記憶中的若 干客體聯繫起來, 而獲得經驗的學習; 所謂運

算性學習, 是指個體通過複雜的認知操作而 獲得經驗的學習。”

[6]

上述各種觀點, 聯結主 義的學習理論適合解釋初級概念的學習。 認 知學派注重學習中個體的內部加工過程, 適 合二級概念的學習, 但解釋簡單學習就十分 牽強。 折衷主義融合兩家理論, 具有重要的意 義, 但將兩種理論的組合顯得過於簡單。 雙機 制理論是折衷主義的發展, 能較好地解釋概 念的學習過程。

我們提出的問題是, 如何綜合上述觀點, 從而揭示數學概念學習的本質。

二、 數學概念的特徵與結構

1、 數學概念的特徵

一般而言, 數學概念具有抽象化、 形式 化、 邏輯化和簡明化的特徵, 這是從靜態角度 去考察個別概念的結果。 如果從動態的深層 面去分析個別概念或概念系統, 那麼就會對 數學概念特徵作出更準確的刻畫, 為此, 引入 概念域和概念系兩個術語。

首先, 分析下面二個例子。

例1: (關於等差數列的定義)

數列 {a

n

} 是等差數列, 當且僅當 a

n +1

− a

n

= d, 其中 d 為常數, n ∈ N, n ≥ 1。

⇔ 數列 {a

n

} 是等差數列, 當且僅當 a

n +1

− a

n

= a

n

− a

n −1

, n ∈ N, n ≥ 2。

⇔ 數列 {a

n

} 是等差數列, 當且僅當 a

n

= a

1

+ (n − 1)d, d 為常數, n ∈ N, n ≥ 2。

⇔ 數列 {a

n

} 是等差數列, 當且僅當 a

n

= a

m

+ (n − m)d, d 為常數, n, m ∈ N。

⇔ . . . .

例2: (“距離”的概念)

(4)

以 A, B 表示點, l, m 表示直線, N, P 表示 平面, ρ(A, N), ρ(A, l) 分別表示 A 到 N, A 到 l 的距離, inf 表示下確界, S 為空間點 集。 則有如下概念擴展鏈:

ρ(A, l) = inf{ρ(A, B)|B ∈ l}

→ ρ(A, N) = inf{ρ(A, B)|B ∈ N}

→ ρ(A, M) = inf{ρ(A, B)|B∈M, M⊂S}

→ ρ(l, m) = inf{ρ(A, B)|A ∈ l, B ∈ m}

→ ρ(l, N) = inf{ρ(A, B)|A ∈ l, B ∈ N}

→ ρ(N, P ) = inf{ρ(A, B)|A ∈ N, B ∈ P }

→ ρ(M

1

, M

2

) = inf{ρ(A, B)|A ∈ M

1

, B ∈ M

2

} (M

i

為點集, i = 1, 2) 分析上面兩個例子, 可以看到數學概念 的三個特徵。

(1) 對同一個概念, 可以從不同的側面或選擇 不同的角度去刻畫, 即可以採用彼此等價 的一組定義去描述同一個概念。

(2) 概念具有發展性, 在不同背景下可以賦予 一個概念新的意義。

(3) 數學概念不是孤立的, 定義一個新概念往 往要用到諸多的舊概念, 概念之間存在弱 抽象、 強抽象或廣義抽象關係,

[4]

因而組 成一個由概念作為結點, 由關係作為紐帶 的概念體系。

G. Vergnaud 提出了“概念域”的概念, 指出: “數學概念的意義是從多種情境中提取 出來的。 但是, 要分析每一種情境又不能只 用一種概念, 而要用到好幾種概念。 這就是 我們不得不研究概念域的學與教的原因, 概 念域有大量情境, 對情境的分析和處理則需 要好幾種交織在一起的概念、 過程和符號表

象。”

[1]

顯然, “概念域”的涵義與數學概念的 上述三個特徵是吻合的。 但 Vergnaud 沒有 對概念域作出明晰的闡述, 顯得籠統和模糊。

下面我們對此作進一步的探索。

現代認知心理學將觀念按屬性組合的知 識貯存方式稱為圖式。 圖式是對同類事物的 命題的或知覺的共同的編碼方式。 我們利用 圖式概念來描述概念域, 即:

概念 C 的所有等價定義的圖式, 叫做概 念 C 的概念域。

具體地說, 概念域的涵義是指某個概念 的一些等價定義 (知識) 在個體頭腦中形成的 知識網絡, 是個體數學認知結構的組成部份。

在對一個概念進行描述的一組等價定義 中, 有一個是最基本的定義 (在教科書中往往 選擇它作為概念的定義), 我們稱概念 C 的 基本定義為 C 的典型定義。 譬如, 對平行 四邊形概念的描述, 可以有如下一組等價定 義:

(1) 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 邊形。

(2) 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叫做平行 四邊形。

(3) 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 邊形。

(4) 兩組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 邊形。

. . . .

其中, 定義 (1) 是平行四邊形概念的典型定 義。

典型定義, 是指最易於學生學習而又不 失數學嚴謹性的定義, 這與概念結構的原型 說有相近的涵義, 即把典型定義的圖式作為 概念域中的一個實例。

(5)

下面再對概念系進行描述。

如果一組概念 C

1

, C

2

, . . ., C

n

存在關 係:

C

1

R

1

C

2

R

2

. . . R

n −1

C

n

(∗) 其中 R

i

(i = 1, 2, . . . n) 表示強抽象、 弱 抽象、 廣義抽象這三種數學關係中的任意一 種, 那麼稱 (∗) 為一條概念鏈, 記為 λ = {C

1

, C

2

, . . . C

n

}。 如果兩條概念鏈的交 集非空, 則稱這兩條鏈相交。 如果 m 條概念 鏈中至少有一條與其餘的鏈都相交, 那麼稱 這 m 條鏈的圖式為概念系。

簡單地說, 概念系就是在個體頭腦中形 成的概念網絡, 這個網絡中的概念間存在一 些關係。

數學中經常出現這種情形, 就是學生在 學習了一個概念之後, 具體應用這個概念時 往往會犯類型不同的錯誤, 或者是沒有把握 概念的內涵, 無法辯認概念的反例; 或者是不 能理解概念的變式。 出現這些情況除了因為 學生的學習可能是機械學習的原因之外, 另 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們在概念學習中沒有 形成概念域或概念系, 不能從多角度、 多背景 下去深入理解概念, 沒有在頭腦中形成一個 概念體系。 因此, 形成個體的概念域、 概念系 是概念學習的一個本質特徵。

概念域 (系) 理論與筆者提出的命題域 (系) 理論

[7]

是平行理論。

2、 數學概念的分類

認知心理學 J. R. Anderson 從知識的 心理性質角度出發, 將學生學習的知識分為 兩類, 一類是陳述性知識, 另一類是程序性知

識。

[8]

陳述性知識是關於事實的知識, 其學習 過程主要是在工作記憶中把幾個激活了的節 點聯結起來形成新命題的過程。 程序性知識 是指關於進行某項操作活動的知識, 在這種 知識的學習中, 個體要學習在某種條件下採 取的某項操作或某系列操作程序, 並能按程 序完成整個操作。

我們借助於特徵表說和 Anderson 知識 分類說對數學概念進行分類。 一個數學概念 可以表述為:

C = R(Z

1

, Z

2

, . . . Z

n

)

其中 Z

i

(i = 1, 2, . . . , n) 為個體特徵 (或 上一級概念), R 為整合這些特徵的規則 (如 命題的合取、 析取等演算規則)。 如果 R 及 Z

1

, Z

2

, . . . Z

n

沒有數學的運算意義, 那 麼稱這類概念為陳述性概念, 否則稱為運算 性概念。

例如, 對於平行四邊形概念: 如果 (AB // CD) ∧ (AD // BC), 那麼稱四邊形 ABCD 為平行四邊形。 這裡是兩個特徵的 合取, 不存在運算特徵, 所以平行四邊形的概 念是陳述性概念。 又如, 關於偶數的概念: 能 被2整除的自然數叫做偶數。 因為在判斷一個 數是否為偶數時, 必須做一次除法運算, 因此 偶數概念即為運算性概念。

對於運算性概念, 根據運算方式的不 同又可分為程序性概念和構造性概念兩種類 型。 所謂程序性概念是指該概念的定義中給 出了判斷概念本質屬性的運算程序。 如“偶 數”、“最大公因式”概念等。 構造性概念指在 判斷一個概念時, 需要構造出一個滿足某種

(6)

屬性的對象後再實施運算的概念。 如“有界數 列”的概念: 對數列 {a

n

}, 若存在實數 M >

0, 使對任意自然數 n, 都有 M ≥ |a

n

|, 則 稱 {a

n

} 為有界數列。 這裡要構造 M, 再實 施運算 M ≥ |a

n

|。

於是, 得到數學概念的一種分類:

數學概念

 

 

 

 

陳述性概念 運算性概念

程序性概念 構造性概念 給數學概念分類的目的在於: (1) 從理

論上解析數學概念結構, 從而為概念學習理 論奠定基礎。(2) 在教學中, 便於根據不同類 型概念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

三、 數學概念學習的心理過程 分析

我們將數學概念學習過程用下面模式表 述:

... ... ...

... ... ...

概念形成 語言學習 概念同化

概念 知覺 思維 概念 水平 水平 域 意象 應用 應用 ( 系 )

概念意象 (concept image) 是 S. Vin- ner 和 F. Hershkowitz 提出的術語。

[9]

概 念意象“ 就是學生的頭腦中和概念名稱相聯 繫的思維圖象以及描述它們所有特徵的性質。

學生的意象是有關概念的例子和反例在頭腦 中作用的結果。 因此, 學生通過概念的例子來 認識的數學對象和定義表示的數學對象不一 定一致。” 顯然, 概念意象是指一個數學概念 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不完整印象。

概念在知覺水平上應用, 指學生獲得同 類事物的概念以後, 當遇到這類事物的特例 時, 就能立即把它看作是這類事物中的具體 例子, 將其歸入一定的知覺類型。 例如, 學生

在學習了等差數列的概念後, 能正確判斷一 個特殊的數列是否為等差數列, 那麼就達到 了概念的知覺應用水平。 概念在思維水平上 應用, 指學生學習的新概念被類屬於包攝水 平較高的原有概念中, 因而新概念的應用必 須對原有概念進行重新組織和加工, 以滿足 解當前問題的需要。 例如, 學生在學習了等差 數列的概念後, 在解答有關等差數列的綜合 問題時, 因等差數列的“典型定義”可能很難 奏效, 而需要用到等差數列的另一些等價定 義去解答, 即對原有概念進行重新組織和加 工, 便有利於解答問題。 顯然, 概念在知覺水 平上應用與概念在思維水平上應用是概念應

(7)

用的兩個層面, 前者處於低級層面, 後者處於 高級層面。

現在我們分析上述數學概念學習過程的 模式。

學習者首先通過辯別、 抽象、 假設、 檢 驗、 分化、 概括等心理過程, 以概念形成或 概念同化或數學語言的學習形式獲得概念意 象, 然後通過概念的知覺水平應用, 去消除概 念意象中不完整印象與完整概念之間的差異, 再通過概念的思維水平應用, 最後逐步形成 概念域和概念系, 從而完整地掌握概念。

從學習機制方面看, 對於陳述性概念的 學習, 其心理過程首先是刺激與反應的聯結。

例如, 在學習弦切角概念時, 學生要將弦切角 定義 (刺激) 與頭腦中的已有概念: 切線、 割 線、 角、 切點、 圓周等個別概念聯結起來。 其 次, 在應用概念時, 又要經歷模式識別的認知 加工環節, 逐步地掌握概念。 對於運算性概念 的學習, 其信息加工過程更顯複雜, 學習者要 經過分析、 綜合、 推理等運算活動, 要內化程 序性概念的運算程序, 掌握構造性概念的構 造方法。 由此可見, 數學概念學習不能單純用 聯結學習理論或認知學習理論作出解釋, 而 是一個兼有聯結和認知因素的複合過程。 一 般說來, 由於陳述性概念學習中其刺激與聯 結的因素較多, 因而概念意象與真實概念的 差異較小, 教學中採用變式、 反例強化等教學 策略即可消除這種差異。 對於運算性概念, 因 為學習要經過複雜的信息加工, 個體的主觀 因素、 加工方式和策略會直接影響加工水平, 所以概念意象與概念的真實涵義之間可能會 有較大的差異, 這種差異的消失會經歷一個

較長的學習歷程, 逐步形成概念域和概念系 之後, 才能準確理解概念, 同時使認知結構趨 於完善。 例如。 複數有代數形式、 三角形式、

向量形式、 指數形式, 可見“複數”這個概念的 表述是複雜的, 學生只有形成了複數的概念 域, 才能完整地理解複數概念。 更深一層, 複 數作為數系中一員, 又與實數概念組成一個 體系, 最終理解複數概念, 還必須形成複數的 概念系。 顯然, 這需要一個較長的學習過程。

綜上所述, 我們認為, 數學概念的學習 是一個包含聯結與認知因素的信息加工過程, 其過程是由概念形成、 概念同化以及數學語 言學習去獲取概念意象, 再經過知覺水平應 用與思維水平應用, 逐步形成概念域和概念 系。 形成概念域和概念系是數學概念學習的 一個本質特徵。

參考文獻

1. 唐瑞芬等編譯, 國際展望: 數學教育評價研 究,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

2. 邵瑞珍主編, 教育心理學, 上海: 上海教育出 版社, 1997 年版。

3. 王甦、 汪安聖, 認知心理學, 北京: 北京大學 出版社, 1992 年版。

4. 喻平, 數學概念學習芻議, 課程·教材·教法, 1995 年第 3 期。

5. 美, J. M. 索里、C. W. 特爾福德、 高覺敷 等譯, 教育心理學,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 年版。

6. 莫雷, 論學習理論, 教育研究, 1996年第6期。

7. 喻平, 論數學命題學習, 數學教育學報, 8(4), 1999 年。

8. E. D. Gagne, The Cognitive Psychol- ogy of school Learning, Printed in U.

S. A, 1985.

(8)

9. D. Tall & S. Vinner Concept Image and Concept Definition in Mathemat- ic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Limits and Continuity, Educational Studied in Mathematics, 1981, 12.

—本文作者喻平任教於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 及廣西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 馬再鳴任 教於西昌高等師範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學習型家庭(learning family)的概念是從 Peter Senge(齊若蘭譯,1995)的學習型組織(learning

2-1-1 複變數的概念.

「世俗化」( secularization)一詞是當下宗教社會學研究中使用

各國的課程綱要均強調運算的概念性了解。我國 2009 年課程綱要談到所謂

“Sino-Korean Transmission of Mathematical Texts in the 19 th Century: A case study of Nam Byung Gil’s Vu Yi He”, presented to the HPM 2000 Taipei Conference, August 9-14, 2000,

學生已在 2000 年版小學數學課程學習單位 4N4「倍數和因數」中認識因

本課程的設計理念是將學生所學的線對稱與相似等幾何概念,應用於影像處 理,讓同學們在使用 GeoGebra 編輯圖形時,體驗到平常所見的圖形工具和 數學之間的關係,並發掘其中蘊含的幾何性質

整數數量乘以分數, 理解為將整數(例如: 9個) 數量按分母(例如: 3)均分, 並按分子(例如: 1) 取多少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