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 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 录"

Copied!
1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主讲人:王佳宁

电邮:wangjianing888665@163.com

小學教師

因版權關係,須刪去部分圖片。各人可根據保留的作品名稱及網址,或透過其他 途徑搜尋有關的圖片作參考。不便之處,謹此致歉。

(2)

目 录

• 一,中国书法艺术概述---6

1,什么叫做“书法”---6

2,书法与绘画的关系---6

3,书法与音乐的关系---7

4,书法与舞蹈的关系---8

5,书法是时间与空间上的艺术---10

• 二,各个历史朝代的代表书体及代表书家与其作品---11

1,前秦时期(远古——秦统一六国)---11

2,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14

3,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15

4,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1年)---18

5,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21

(3)

3

6,宋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26

7,元时期(公元1206年——公元1368年)---31

8,明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34

9,清时期(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39

10,近代书法---43

11,现代书法---48

三,解释“永”字八法---54

四,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唐楷(三大家)的书风特征---57

(一),楷书概述---57

1,魏碑---57

2,唐碑---59

3,小楷---60

(二),唐楷三大家——欧、颜、柳---61

1,欧阳询及其楷书名作---61

2,颜真卿及其楷书名作---63

3,柳公权及其楷书名作---67

(三),欧、颜、柳楷书基本笔画---70

(4)

1, 短横、长横---70

2,悬针竖、垂露竖---71

3,撇画、捺画---72

4,点画、提画---73

5,横折、竖折---74

6,竖钩、右向钩---75

(四),欧、颜、柳楷书偏旁部首---76

1, 字头---76

2,字底---79

3, 左偏旁---81

4,右偏旁---87

5,字框---89

(五),欧、颜、柳楷书间架结构---91

1,楷书间架结构概述---91

2 ,范例---97

(5)

5

② 上紧下松--- 100

③ 左紧右松---101

④ 内紧外松---101

⑤ 间距匀称--- 102

⑥ 变化协调--- 102

⑦ 点画呼应--- 105

(六),楷书经典范本临习提要---106

1,《张猛龙碑》---106

2,郑道昭《郑文公碑》---107

3,颜真卿《东方朔画赞》---109

4,欧阳询《九成宫》---111

5,《龙藏寺碑》---113

6,柳公权《神策军碑》---114

(6)

• 一,中国书法艺术概述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是中国文化史的缩影,几千年来,这门 艺术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充分体现了博大精深,不绝如缕的中国艺术 精神。

1,什么叫做“书法”

书法是用毛笔通过汉字书写来表现书写者审美趣味和思想感情的 线条造型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书写工具的演变和现实的需要,在 传统毛笔的基础上产生了钢笔、圆珠笔等各种硬笔。

在书法艺术美的形态和美的意蕴里我们能够看到、体会到其他艺 术美的品格;在其他艺术美的形式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书法艺术美的 形与质。书法艺术与其他姊妹艺术紧密结合,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的核心。

2,书法与绘画的关系

还没有出现正式的文字之前,人类就开始用绘画来表示与生活有 关系的事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根据绘画的方式发明了文字,这 种与绘画相似的文字就是我们所谓的“象形”字。“象形”字与原始绘画相

(7)

7

• 中国的书画艺术是相通的。“异形而同品”,就是说,字与画同出于 笔,在古代,又都是同出于毛笔。书法艺术与中国画的用笔技巧和创作 手段很极为相似。二者基本上都把运笔过程分为大致的三个阶段,依次 为:起笔、行笔、收笔。都运用中锋、偏锋、顺锋、逆锋、回锋等,用 提、按、顿、挫、轻、重、缓、急等来表现高、低、强、弱、俯、仰、

争、让,追求干、湿、浓、淡、疏、密、虚、实等的变化,以创作出神 采飞扬、气韵生动的作品。

3,书法与音乐的关系

• 书法属于视觉艺术,它是有形的,而音乐则不具有形状与色彩,它 是在时间的流淌中舒缓道来,随生随息,因此,音乐属于听觉艺术范畴。

唐代著名书论家张怀瓘在《书议》里面把书法称作为“无声之音”。近代 宗白华先生也认为:中国书法“尤接近于音乐的、舞蹈的、建筑的抽象 美(与绘画、雕塑的具象美相对)。可见如果从艺术作品的抽象、具象 来着手分析,书法则又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首先,书法与音乐都讲究对以因素的和谐统一,晋代王羲之曾云: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 画耳”。王羲之这里讲到的正是说书法作品要避免僵硬、毫无变化的、

平铺直述的表现方式,而是应该在富有变化的书写中最终获取作品形式 上的和谐统一。

(8)

• 音乐艺术也是这样的,讲究节奏和韵律,单调的长鸣、无起伏的 发音,都不属于优秀的音乐作品,书法里的点线有粗有细,有浓有 淡,有枯有湿,运笔有缓有急,有强有弱,有起有伏,有断有续,有 收有放,同样,音乐的音符有重有轻,有强有弱,有长有短,有大有 小,有高有低等。如果说音乐是时间上的延续,那么书法的线条从起 到收,也是时间上的占有。

• 其次,书法与音乐都能够创造特定的意境,让欣赏者浮想联翩。

4,书法与舞蹈的关系

•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 国的另一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的里面 都贯穿着舞蹈精神,由舞蹈的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 抒情性是舞蹈和书法共有的艺术本质特征。舞蹈利用舞台空间塑 造形象,构成不同时间运动线,从而呈现出不同的舞蹈风格;书法则 于平面的宣纸上塑造形象,构成不同的时间运动线,从而呈现出不同 的风格。如果说舞蹈是对人体动作和姿态的造型美化,那么,书法则 是对字的点画和姿态造型美化。不同的是,一个是通过人体,一个是 通过汉字,殊途同归。造型性是舞蹈与书法各自抒情性的表现手段之 一。舞蹈家在舞台上的翩跹身影恰似书法家手中飞舞的笔墨,舞蹈家

(9)

9

• 动的身姿和飞动的笔墨之中,从而抒发不同的情感,使观赏者进入审美 境界。

• 书法艺术五体(真、草、篆、隶、行)中,行书及草书的造型变化 以及运动的迁转,与舞蹈关系最为密切。唐代著名草书大家张旭《古诗 四帖》中那“神虬(qiu)腾霄”的气势、“旋风骤雨”的动态、“夏云出岫”的 变幻、“奔蛇走虺(hui)”的线条、“回环圆转”的体势,综合起来,立即 会让人想到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诗中对剑舞的描写:“霍如羿射九 日落,矫如群帝骖(can)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传说张旭的草书即从公孙大娘器舞的淋淳顿挫的气势和节奏中以及浓郁 豪荡的神韵里汲取灵感,得其神,自此草书长进,传为佳话。

•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舞蹈是两种艺术门类,但它们的审美属性可以说 是相通的。20世纪80年代,某些国内外的书法家和舞蹈家曾尝试将书法 与舞蹈融合为一体,演员的舞蹈动作配合幕布背景上变幻的书法作品,

编排了“墨舞”剧目,在美国和国内演出过,受到了好评。舞蹈艺术的动 态存在于表演过程中,而书法艺术的流动表现在线条之中。正如现代章 草名家郑诵先先生所云:“舞蹈是动态的书法,书法是婀娜多情的舞姿。”

• 实际上,任何可以称之为艺术的东西或多或少都与书法有某些联 系,只是有的比较明显,有的则比较隐晦。除了绘画、音乐、舞蹈之 外,还有篆刻、建筑、戏曲、文学、雕刻、军事、棋类等也与书法艺术

(10)

• 有颇多相通之处。如果说西方一切艺术都是趋向音乐的动态,那么在 中国,一切艺术都是与书法有不解之缘。它们有区别,又有共同之 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联系与影响中互相促进,互相借鉴。

书法是中国艺术中最高级的表现形式。正如熊秉明先生所称:书法是 艺术中的艺术”,一点也不为过。

5,书法是时间与空间上的艺术

• 空间与时间一起,成为运动存在的方式,书法作品中线条的运 动,即在空间和时间中展开。

• 时间展开的特点是其延续与连贯性,犹如音乐在其连续的时间段 中完成它的创作一样,书法在其连续的时间中完成它的构造(行草书 作品中所表现的时间性更为明显)。时间性的特征是在其完成过程中 的顺序限制上具有不可重复性,其写作过程被很好的统一在一个完整 的时间推移过程之中,笔画各司其职井然有序。优秀书法作品的这种 排列是有条不紊的在连贯的时间过程中进行,因而每个过程又具备一 次性概莫能外。

• 书法作品中所说的空间,通常指的是二维空间——平面。

• 围绕着一个单字的最小凸多边形所限定的空间,是人们在书写、

(11)

11

• 且称之为被动空间。唯一的共同基础是构筑在同一底平面上。

• 二,各个历史朝代的代表书体及代表书家与其作品

1,前秦时期(远古——秦统一六国)

• • 中国书法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中国 文字的诞生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关于 中国文字的起源,向来说法不一,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有“结绳记事说” 、“河图八 卦说”、“仓颉造字说”等。从传世的实物 来看,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 代。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图1)、

山东营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 陶器除了图纹外,还有一些类似“文字 符号”的图像(图2)。彩陶上的那些刻 划记号,可以肯定地说是中国文字的起 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e)遗。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发展》)

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 遗址:图1

(12)

原始刻划符号具有绘画和文字 的两重性,是中国文字产生的雏 形,中国文字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 段,从传世的实物来看,最早的就 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了。

甲骨文(图3)最初于河南安 阳小屯村殷商遗址出土,据说在清 光绪二十五年(1899)才被王懿荣、

刘鹗发现,后来罗振玉、孙诒让、

王国维均努力搜集考证而成为一门 显学。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契刻在 龟甲、牛胛骨等甲骨上的文字,殷 人作为占卜求之于神鬼天命时用 的,故又称殷墟卜辞,时代大约是 商代后半期,从盘庚迁殷至纣之 灭,历时273年。

先秦书法中除了甲骨文外,还 包括了金文、秦刻石、简册、帛书

3

2

(13)

13

散氏盘:图4

金文的产生差不多与甲骨文同时。

金文是指铸造或刻凿在青铜器上的铭 文,古时称铜为金,故曰金文。金文 又称钟鼎文、大篆,金文的鼎盛期在 西周,东周也有直接在青铜器上刻字 的。商代金文类似甲骨文,瘦硬劲 韧,刀刻味道较浓。西周中晚期的青 铜器摆脱了甲骨文的特点,而进一步 发挥了金文的铸刻特点,代表作品:

《毛公鼎》、《墙盘》、《虢季子白 盘》、《散氏盘》(图4)。

• 秦刻石主要有:《诅楚文》、《石鼓文》。《石鼓文》(图5)

为传世最早的石刻文字,近人唐兰(唐兰(1901—1979年),浙江 嘉兴人,文学家、金石学家)考定为秦献公十一年(公元前375 年)之物。《石鼓文》用笔粗细一致,中锋用笔,力含其中。字 形接近方形,字距行距既规矩又有变化,笔画错落有致,不像后 来的小篆那么规整、对称,而是以多姿多态的形式保持了一定的 均衡。

(14)

石鼓文:图5

《石鼓文》的字里行间已经找不到图画的痕 迹,完全是线条组成的抽象符号,其艺术魅力完 全体现在通过一定的笔法写出来的古朴、自然、

圆润、雄厚、流畅的文字之中,显现出一种成熟 的、富有修养的艺术匠心。《石鼓文》圆浑融 劲,古茂雄秀、集大篆之成,为小篆之祖。

中国书法与文字几乎同时诞生,从商周至 今,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历程。穷源究委,商周 的甲骨、金文、简册、帛书,如《诗经》、《楚 辞》之于文学,是中国书法的渊源所在。

2,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秦汉两朝是我国封建社会重要的发展阶段也 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秦汉书法具有 划时代的意义,是古代书法艺术不自觉期的结束

和自觉期的开始,其独特、多样的风貌,雄强朴拙、皇皇大度的艺术

(15)

15

• 我们首先来看秦代时期的主打书体及其 书家代表作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 了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为了巩固统治,实行

“车同轨,书同文字”。丞相李斯(?—前 208),字通古,河南上蔡人,是中国书法 史上最早最负盛名的书家,改大篆的繁芜而 为简便易写,创立了笔划瘦硬圆润,布白均 整的“玉箸篆”。

李斯代表作品:《泰山刻石》、《琅琊 台刻石》、《峄山碑》(图6)(《峄山碑》

为宋人摹刻)。

3,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 汉代的代表书体是隶书。西汉的传世石 刻仅有十块,且字数很少,接近秦隶风格,

没有波挑。东汉隶书称得上是“碑碣云起”,

其刻碑之风兴盛的原因,是由于门生故吏竞 峄山刻石:图6

(16)

•相为府主歌功颂 德。汉碑著录者不 下于二百余品。代 表作品有:《礼器 碑》(图7)、

《曹全碑》、《孔 宙碑》、《张迁 碑》、《横方碑》、

《西狭颂》、《石 门颂》等。

• 《礼器碑》全称

《汉鲁相韩勑造孔 庙礼器碑》及《韩 勑(chi)碑》。

• 汉永寿二年

(156年)刻,隶 书。纵227.2厘 米,横102.4厘

礼器碑:图7

(17)

17

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

《礼器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 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 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 之作。明郭宗昌《金石史》评云:“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 。

曹全碑:图8

《曹全碑》(图8)东汉中平二年(185 年)十月立,高272厘米,宽95厘米,共20 行,每行45字。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he)

县旧城出土,现在西安碑林。内容为王敞记 述曹全生平。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是 秀美一派的典型。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 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 力,风格秀逸多姿,充分展显了汉隶的成熟 与风格。此碑碑石精细,碑身完整,实为汉 碑、汉隶之精品。也是目前我国汉代石碑中 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 一。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

清代书家万经评此碑:“秀美生动,不束缚,

不驰骤,洵神品也。”

(18)

4,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此时的中国书 法艺术进入了全面的自觉发展时期,彻底完成了汉字的书体演变(篆、

隶、楷、行、草已五体具备),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飞跃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影响中国书坛数千年的“书圣”——王羲之,而 且也出现了无数青垂史册的北碑书家。更重要的是书法的不同形质、

不同创作手法和思想、不同的书写风格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 中国书法的发展注入例如新的活力。

下面我们着重来谈一下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及其第七子王献 之。晋代的书法,其楷书、行草经王羲之、王献之之手,达到了新的 境界。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书家,被后人奉为“书圣”。可 以说王羲之在书法中的地位,就像绘画中的顾恺之、诗歌中的陶渊明。

王羲之(307—365),字逸少,山东临沂人。七岁即善书,从其叔父 学书,后从卫夫人(铄)学书。又博取众碑之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唐太宗撰《王羲之赞论》称他“详察古今,精研篆隶,尽善尽美。”唐 内府曾收其书有三千三百纸,其中行书《兰亭序》最为煊赫(图9)。

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说:“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键,绝代更

(19)

19

《兰亭序》今以唐冯承素摹本为冠。另外王羲之代表作品还有:

《快雪时晴帖》、《平安、何如、奉桔帖》、《丧乱、二谢、得示帖》、

《上虞帖》、《初月帖》、《寒切帖》诸帖。草书以《十七帖》为代 表,小楷有《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等。

• 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献之,书名最著,与其父并称“二王”。献之,字 子敬,天资超迈,不为其父所囿,创造新体,其墨迹有《鸭头丸帖》、

《廿九日帖》、《送梨帖》、《鹅群帖》、《地黄汤帖》、《中秋帖》

等,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为其楷书成熟期的代表作。

王羲之《兰亭序》:图9

(20)

《中秋帖》(图10)

• 释文 : 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 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纸本,纵28厘米,横12厘米,3行,

22字,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秋帖》,明朝汪砢玉著录于《珊 瑚网》卷一,汪氏云:“又大令《十二月 帖》,截中秋三行,纸色与《行穰》相 似。书法遒密,亦无跋语。只玄宰题数 行。”此帖是清朝内府旧藏的古代书法名 迹。乾隆时,高宗弘历将其与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王珣《伯远帖》合称 为《三希》,并刻入《三希堂法帖》。

《中秋帖》被人称为“一笔书”之祖,世 传张芝“一笔书”到晋代仅有王献之独得其 法。畅快淋漓的笔法叹为观止。

• 王献之小楷书曹植的《洛神赋》

10

(21)

21

• 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简称为《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

•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虚和简静、灵秀流美,与 文章内涵极为和谐,这件佳作被后人誉为“小楷之极则”,从《洛神赋》

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 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5,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 隋唐是楷书的中兴时代,南北朝的楷书多受篆隶的影响,趣味胜过 法则,至隋唐楷书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隋代楷书继承南北朝之“险劲”,碑帖合一,归于整齐,其书风格为 方整瘦硬。

• 唐代是书学鼎盛的时代,也是中国书法集大成的时代。唐代书家之 众多,书作之浩繁,影响之深远,前所未有,堪称繁荣昌盛,雄视百代。

“唐书尚法”,世所公认,特别是楷书被唐人发挥到了极致,法度纯熟,

规格森严,成为千古典型。

• 唐初称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为初唐四大家,历史上的楷 书四大家则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元代)。

(22)

欧阳询(湖南长沙人)学书法从王羲之 开始,后广泛研习南北朝碑刻,熔铸汉隶魏 晋楷书的特点,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楷书风格:

笔力遒健,结体险劲,文静中现峻峭,平正 中出险绝,险绝中求稳健,谨饬(chi)中显 潇洒。代表作品:《九成宫醴泉铭》(图 12)、《皇甫诞碑》、《化度寺》等。

• 《九成宫醴泉铭》, 原碑石在陕西麟游 九成宫 ,传世最佳拓本是明代李琪旧藏宋拓 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 由魏征撰文,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 时发现泉水之事。此碑立于唐贞观六年(公 元632年)。碑高2.7米,厚0.27 米,上宽 0.87米,下宽0.93米, 全碑共24行,每行49 字。 今石尚存,但剜凿过多,已非原貌。碑 身和碑首连成一体,碑首有六龙缠绕。正面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图12

隶书“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大字。碑座已经破损。 《九成宫醴泉铭》充分体 现了欧阳询的书法结构严谨、圆润中见秀劲的特点,此碑书法,高华庄

(23)

23

• 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 一笔松塌。用笔方整,紧凑,平稳而险绝。

• 颜真卿(山东临沂人)书法除了禀承家 学外,还向同时代的褚遂良、张旭学习,从 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受魏体书法《经石峪 金刚经》和《瘗(li)鹤铭》的影响,也吸取 了民间抄书手的长处。代表作:《多宝塔 碑》、《大字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

《祭侄文稿》、《自书告身帖》等。

• 《多宝塔碑》(图13)全称《大唐西京 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此碑于唐天宝 11年(公元752年)为干福寺和尚费全而 立,由岑勋撰文,颜真卿楷书,史华刻石。

碑高2.63米,宽1.4米,碑文34行,满行66 字.颜真卿四十四岁书写此碑,其时书家正值 壮年。书法整密匀稳,秀媚多姿.后世学颜 书者,以其字小便于临写,故多从此入手。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图14),为天下三大行书法帖 之一(另两帖,一为晋代王羲之《兰亭序》,二为宋代苏轼《黄

13

(24)

州寒食帖》)。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麻纸本, 纵28.2厘 米,横75.5厘米,23行,每行11、12字不等,共234字。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 , 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 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 为宝贵。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颜真卿《祭侄文稿》:图14

(25)

25

柳公权(陕西耀县人)自幼聪慧,12岁 就能吟诗作赋,被誉为神童。楷书先学“二 王”,后遍习隋唐以来的名家笔迹,采众家之 长,尤重点吸收了欧体字紧密、森严的法 度,颜体字稳重、雄健的气势,以及北碑中 棱角分明、斩钉截铁的方笔,从而创造出自 己独特的风格:方圆兼施,体势劲键,法度 森严。代表作:《玄秘塔碑》、《神策军 碑》、《金刚经》等。

《玄秘塔碑》(图15)全称《唐故左街僧 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 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唐裴休撰文,

柳公权书并篆额。《玄秘塔碑》立于唐会昌 元年(公元841年12月) ,碑在陕西西安碑 林,楷书28行,每行54字。

《玄秘塔》是柳公权六十四岁时所书 。 此碑结字的特点主要是内敛外拓,这种结字

柳公权《玄秘塔碑》:图15

容易紧密,挺劲;运笔健劲舒展,干净利落,四面周到,有自己独特的面 目 。

(26)

6,宋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宋代书法不及唐代“风骨内敛”,然

“精神外拓”,不擅楷书,然长于行书,表现个性,多字外风韵。

北宋书法,盛称苏轼(东坡)、黄庭坚(山谷)、米芾(南宫)、蔡 襄(君馍)四家。其中蔡襄年最长而居最后,有人认为列入四家原是蔡 京,因恶其人品而易蔡襄。

苏轼(四川眉山人),书法早年学“二王”,中年学颜真卿、杨凝式、

徐浩,晚年借鉴李邕(李北海,唐代书法家)。苏轼的行楷字形方而扁,

用笔丰腴而“绵里裹铁”,合雄伟与清逸为一,得天真灿漫之趣。代表作:

《黄州寒食诗帖》(图16)、《祭黄几道文》、《赤壁赋》等。

(27)

27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 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 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 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 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北宋书家李建中)笔意,试 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 黄庭坚,字鲁直(江西修水人)。楷书学褚(禇遂良)、柳(柳 公权),行草法颜真卿、怀素。行楷用笔瘦劲,结体上夸张了柳字中宫 收紧,四边纵肆的特点,茂密而爽朗,雄劲而奇崛。代表作:《松风阁 帖》、《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诗卷》等。

• 《松风阁诗帖》(图17)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 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 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

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 松涛而成韵。“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 念。《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黄庭坚一生创作

(28)

• 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 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 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29)

29

米芾,字元章(湖北襄樊人),世称“米襄阳”或“米南宫”,又因举止 颠狂,人称“米颠”。对其书法,自称“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集古字’,

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苏轼说:“海岳平生和隶、真、草书,风樯阵 马,沉着痛快,当与种、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行草中侧锋并 施,跳跃跌宕,所谓“八面出锋”,劲健爽利,其结字俊丽错落,欹斜为 正,振迅天真,最得风流倜傥之妙。其子米友仁亦工书,风格近于父,

人称“大小米”。苏、黄、米三家,总的来说,苏轼得书之韵,黄庭坚得书 之劲,米芾得书之意。作品有:《蜀素帖》、《苕溪帖》、《珊瑚帖》、

《虹县诗》、《多景楼诗》、《太行皇后挽词》等等。

• 《苕溪帖》(图18、19)纵30.3厘米 横189.5厘米。是米芾中年的作 品。书于元丰三年(1080年),当时已三十八岁。那时他在游历苏州、

无锡,此卷是他出发造访无锡之前的手笔。虽中年已到,但字中却不乏 天真之气,以胸中之美,同一字却有旷世之美,通篇的构筑,布局的安 排,皆有让人惊叹之处。颇见文人内心独立,以高雅为己任的追求。 贯 注全篇,整个书风令人惊叹不已。

• 此卷原为清代的内府藏品,溥仪出宫时带到了长春,后失散流落民间。

卷中“念养心功厌”六字残失,“载酒”二字缺损。1963年故宫收得此卷,郑 竹友先生(郑竹友先生,广东人,是民国期间摹制古画的能手)倾力根 据未损前的照片将以上所缺之字补全,给了我们一个窥见其全貌的机会。

(30)

米芾《苕溪帖》:图18 米芾《苕溪帖》:图19 蔡襄,字君馍(福

建仙游人),工楷、行、

草书,其楷书代表作:

《昼锦堂记》、《万安 桥记》两碑。墨迹有

《谢赐御书诗表》,出 入鲁公,端重方劲,为 宋代楷书翘楚。行草书 力学晋人,少自己面目。

蔡襄书姿较弱,端厚不 及东坡,遒劲不及山 谷,清逸不及南宫,虽 为宋初代表书家,其影 响不能与苏、黄、米三 家并列。作品尺牍(图 20、21)

(31)

31

蔡襄,字君馍(福 建仙游人),工楷、行、

草书,其楷书代表作:

《昼锦堂记》、《万安 桥记》两碑。墨迹有

《谢赐御书诗表》,出 入鲁公,端重方劲,为 宋代楷书翘楚。行草书 力学晋人,少自己面目。

蔡襄书姿较弱,端厚不 及东坡,遒劲不及山 谷,清逸不及南宫,虽 为宋初代表书家,其影 响不能与苏、黄、米三 家并列。作品尺牍(图 20、21)

蔡襄尺牍:图20

蔡襄尺牍:图21 http://www.epochtimes.com/b 5/1/8/22/c3594.htm

http://ag.img1001.com/uu2/uu_09 01_4/buding_21_1_55677d72488 75c6.jpg

(32)

7,元时期(公元1206年——公元1368年)

元代书法虽无唐代的宏伟雄强,宋代的险峻跌宕,但另辟秀逸苍润 的书风。元代开国君主尚武,所以士大夫多学颜真卿气势雄阔之书,耶 律楚材即为此书风的代表。自赵孟頫、鲜于枢诸家出,超唐越宋,直追 晋人,遂开元一代书风。

(33)

33

• 元代最伟

大的书法家是 赵孟頫,字子 昂,(浙江吴 兴人),是位 诗文书画兼通 的大家,他学 书晋唐,尝临

《兰亭序》万 余本,真行篆 隶均善,韵度 丰艳,圆活遒 丽的赵体,独 步一时。他的 传世作品很多:

碑刻有《龙兴 寺胆巴碑》、

赵孟頫《闲居赋》:图22

神赋》、《闲居赋》(图22)、《前后赤壁赋》、《临兰亭序》、《苏轼古 诗卷》等,特别是《洛神赋》、《闲居赋》、《前后赤壁赋》等系列风神流 动,萧散秀逸。小楷有《汲黯传》,章草有《急就章》等。

《湖州妙严寺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墨迹有行书《洛

(34)

赵孟頫小楷书《汲黯 传》(图23)。他在落款 时写道:“延佑七年九月 十三日吴兴赵孟頫手抄此 传于松雪斋,此刻有唐人 遗风,余彷佛得其笔意如 此。”因“此刻”为何本,语 焉不详,加之此书与赵氏 他作书风有异,令后人生 疑。

因此作有缺,明代著 名书家文征明为其补写十 二行,一百九十七字,并 写下题跋。称道此作楷法 精绝,当为赵氏所书。明 书家董其昌称道此作特为 遒媚,亦认为是赵氏所书。

这件小楷册页纵17.9厘米

赵孟頫小楷《汲黯传》:图23

(35)

35

8,明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 明代帖学兴盛。

• 明初书风可认为是元代书风的延续,书法成就首推“三宋”(宋克、

宋璲、宋广),均以草书知名,其中宋克的成就最高。

• 明中期虽首都北移,文化的中心却仍在江南,而书家以苏州籍的 最多,其中最著名的的代表书家是:祝允明、文征明、王宠。

• 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因其大拇指旁多长出了一个小指,故 自号枝指生。他楷法师魏晋,尤擅大草,这与他放荡不羁的性格相吻 合,他草书破毫杀纸,气势豪迈,奔蛇走虺(hui),变化无常。代表 作:《赤壁赋》、《洛神赋》和《唐人诗卷》。

• 此卷书宋苏轼前后《赤壁赋》(图24),纸本,纵31.1厘米,横 1001.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为明代中期狂草书法的经典之作。笔势 雄强,纵而不散,逸而能收;笔法刚健,蕴涵丰润,取法诸家。既有

“二王”的遒爽,怀素、张旭的豪纵,又有“宋四家”的潇洒和劲峭,更多 自己的面貌跃然纸上。系用金粟山(位于今天陕西省蒲城县)藏经纸书 写。时值弘治十五年(1502),作者年四十三。卷后有近人李瑞清题签,

明黄省曾、文徵明、文嘉、文从简、文震亨,近人罗振玉等题跋。

(36)

祝允明《赤壁赋》:图24 文征

明,字 征明,

后更字 征仲。

自号衡 山居士。

十九岁 时应试 乡试,

因书法 拙劣而 置三 等,故 为雪耻 而发愤 学书,

二十二

文征明小楷:图25

岁曾得李应桢的指点。文征明诗、文、书、画俱工,书法工四体,其 http://yilanbaobei.blog.163.com/blo g/static/118034200862492346752/

(37)

37

之称。代表作:《醉翁亭记》、《离 骚》、《滕王阁序》、《自书诗卷》、

《石湖烟水诗卷》等。

文、祝之后,书坛泰斗就是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又 号香光居士(上海松江县人)。他的书 法由唐入晋,楷、行、草三体均工,其 书柔笔淡墨,结体紧密,行气极宽疏,

秀逸典雅,“以有意成风,以无意取 态,而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 不尽意者”。(明代何三畏 《漱六斋 集》)董其昌一出,天下风靡,书风为 之一变。董氏传世名作有小楷《月赋》、

行草《论画册》、《七言律诗册》、

《七绝诗轴》、《琵琶行诗卷》等,作 品见(如26)。

明代晚期政治经济衰落,外扰内困、

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对于书家情绪及 书艺风格都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影响。其 时连绵大草盛行,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有

董其昌作品:图26

(38)

张瑞图《饮中八仙歌》:图27 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

山诸家。

张瑞图,字长公,号二水,(福 建晋江人)。他的草书很特别,用方 笔直折的笔法,行以北碑的体势来写 草书。传世名作有《杜甫秋兴八首诗 卷》、《醉翁亭记》、《李白独坐敬 亭山诗轴》、《后赤壁赋》、《饮中 八仙歌》等。

《饮中八仙歌》(图27)洒金纸 本,行草书。内容为唐代大诗人杜甫 所作诗。八仙,指诗人贺之章、张 旭、李白等酒仙。诗中尽写他们嗜 酒、醉酒之憨态,为天启七年张瑞图 五十八岁时书,连纵方折,错落轻 重,大气流畅,开合有度,乃行草之 精品。 张瑞图书时,尽情挥刷,即使 没有醉意,至少也是极其放松的状

(39)

王铎行草:图28 39

人),其书骨格苍凝,厉峭带涩。

倪元璐,字玉汝,(浙江上虞 人)。其书古劲奇绝,茂逸超迈。

黄道周、倪元璐均为明王朝壮烈献 躯的烈士,均工草书。书以人重,

他们的书法似乎带有一种英迈浩然 之气。

王铎,字觉斯,(河南孟津 人),与倪、黄为同年进士。王铎 擅行草,尤得力于颜真卿、王献之、

宋《淳化阁帖》,故其书苍郁雄 畅,风神潇洒。传世作品既多且 精,大都收存在《拟山园帖》和

《琅华馆帖》中,作品见(图28)。

傅山,字青主,后改名为山,

(山西阳曲人),拒不入清,其草 书宕逸浑脱,“超然物外”。代表作 行书:《丹枫阁记》、草书《右军 大醉诗轴》、《孟浩然诗卷》等,

作品见(图29)。 傅山行草:图29

http://www.yishuj ie.com/xinshang/

detail.php?tid=22 14

http://hi.baidu.com/l uocanhui0698/blog/i tem/d9f6ea3c14302 7e43d6d97a4.html

(40)

9,清时期(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

• 清代书法的成就非常辉煌,特别是清代中叶碑学的兴起,打破了宋、

元、明以来的帖学垄断,在篆、隶、北魏书上超轶(yi)前代,开创了 一代书风。

• 清初,书家多为明代遗民,如王铎、傅山、归庄、冒襄、朱耷

(da)、查继佐等。

• 清初帖学书家主要有:笪(da)重光、何焯(zhuo)、姜宸(chen)

英、汪士鋐等,他们都是名儒硕士,以书而论,似乎为帖学所囿,缺乏 新意。乾隆年间又盛称刘墉、瓮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四家。

• 清代碑学发轫于清初的隶书。清初郭宗昌著《金石史》,万经著

《分隶偶存》,顾蔼吉《隶辨》,都对倡导隶书起了积极的作用。其时 善隶的书家有王时敏、王澍、郑簠(fu)、朱彝尊。

• 乾嘉之际,碑学更为活跃,隶书、篆书、北魏书均得到普遍的重视。

当时名儒巨卿阮元,作《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指出:“元、

明书家,多为《阁帖》所囿,且若《禊帖》之外,更无书法,岂不陋 哉!”加之包世臣《艺舟双楫》的推波助澜,碑学运动中兴,“乘帖学之

(41)

41

• 清代中叶主要代表书家有郑燮(xie)、

黄慎、汪士慎、高翔、高凤翰等。“西泠八 家”中的丁敬、黄易、陈鸿寿也均擅隶书,

蒋仁行草书多金石气,陈豫钟、赵之琛

(chen)篆隶造诣很高,学者中桂馥“能缩 汉隶而小之,愈小愈精”,钱泳、张问陶、

焦循等均工隶书;张廷济、孙星衍、钱泳 工篆书;阮元、包世臣工行草,总之,清 代中叶,名家如林,不胜枚举。

清代后期书家作篆书,北碑风气更盛。

这一时期的代表书家是何绍基,字子贞,

(湖南道州人)。四体兼善,楷书由唐人 而旁涉北碑,行草熔众体于一炉,晚年专 攻篆隶,东汉名碑,几乎临遍,而且有自 己独特的笔法,作品见(图31、32)。篆 书以大篆体势行以行草笔意,故郁屈飞动。

向燊(shen)云:“其分隶行楷,皆以篆法 行之,为屈铁枯藤,惊雷坠石,真足以凌 铄百代矣”。

30

http://www.blog126.cn/1 6485/viewspace-

134848.html

(42)

何绍基作品:图31 清代晚期的篆

书代表书家有吴熈 载、杨沂孙、徐三 庚、莫友芝、吴大 澂(cheng)、吴俊 卿(吴昌硕)等。

特别是吴昌硕(原 名俊卿,浙江安吉 人)。从《石鼓 文》、《毛公鼎》

中陶熔变化,写出 了自己的面目。作 品见后图35)

此外,翁同龢

(he)碑帖结 合,得颜字之韵;

沈曾植擅章草,取 法倪、黄又上溯北

http://tieba.baidu.com/f?kz=142353315

(43)

43

• • 北魏书的书家有张裕 钊,其书用笔外方内圆,

结字逋峭,有高骨浑穆之 气;杨守敬将欧字与北碑 合一,他曾将汉魏到隋唐 碑帖一万余册带到日本,

致力于北碑传播,作品见

(图33)。其日本弟子有 日下部明鹤,在日本为一 代大家,影响很大;李瑞 清魏碑功夫甚深;康有为

(1858—1927),字广 厦,号长寿(广东南海 人),世称“康南海”。所著

《广艺舟双楫》是对清代 碑学的总结,其书后来致 力于《石门铭》、《泰山

杨守敬作品:图33

康有为作品:图34

•金刚经》,笔势开张,有豪迈伟拔之势,一扫 帖学靡弱之风,标格独立,为清代碑学后劲,作品见(图34)。

http://pm.cangdian.

com/data/2008/pmh 91554/zc4624/html/

zc4624-1094.html

http://www.bs2005.

com/bbs/viewthread .php?tid=1319

(44)

10,近代书法

• 中国近代书法基本上是清代书风的延续,活跃在书坛上的书家,也有很 多是清代遗老以及他们的弟子。清亡以后,政治与社会发生变动,文化方面 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在文学上白话文代替了文言,绘画,音乐,建筑诸 方面接受西方形式与技法的渗透,引进西方文化科学,但书法领域中仍然遵 循着传统的模式与路子。

• 光绪二十四年(1898)取消了八股文的取士制度,建立学堂。科举制度 的废除,一方面是馆阁书风(明代程式化、缺乏个性的”台阁体“、清代乌亮 死板的”馆阁体”)书风失去了蔓滋场所,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人们对小楷的 严格训练就放松了。

• 光绪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的发现,引发了古文字学研究热潮,并因 此带动了对金文大篆的研究;同时居延,敦煌汉简及魏晋隋唐经卷的大量发 现,为书家借鉴与创新开拓了新路。

• 1912年吴昌硕将“与古为徒”的篆书漆匾赠送给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款云

“波士顿府博物馆藏吾国古铜器及名书画甚多,巨观也,好古之心中外一 致”,其时东方书法在西方逐步有些流传,对现代西方绘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

(45)

45

影响的“西泠印社”,北平大学的书法研究会,

标准草书社以及抗战期间在重庆成立的中国书 学会。

西泠印社:清光绪三十年(1904),印人 丁仁、王褆(ti)、吴隐、叶子为铭等人经常 在杭州孤山研讨书画篆刻艺术,并筹备建立一 个以研究金石篆刻为主的学术团体。1913年9 月,他们效仿“兰亭修禊(xi)”的形式,正式 成立了西泠印社。并通过社约,明确以“保存 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吴昌硕为首任西泠 印社社长。西泠印社成立后,除了每年举行雅 集外,逢五逢十都要举办大的纪念活动,举行 展览及学书交流,吴昌硕作品见(图35)。

标准草书社:1932年于右任在上海成立

“标准草书社”并任社长,于右任个人在1927年 左右就潜心研究草书,收集整理书法资料,为 了确立草书的规范。他以“易识、易写、准确、

美丽”为原则,于1936年出版了《标准草书》

将草书的标准化观念推向社会。

北大书法研究会:1917年蔡元培任北平

35

http://www.sh0086.com/v iewthread.php?tid=232

(46)

大学校长,嗣后,发动成立了“北大书法研究会”,并委托沈尹默负责,沈 尹默、刘三、马衡担任导师。另外学校开设了金石学课程,虽然北大书法 研究会在社会上影响不是很大,但却为高等学府重视研究金石书法开创了 风气。

中国书学会:1943年4月2日,在重庆国立中央图书馆成立的中国书 学会,是中国一个规模较大的书法团体。于右任、沈子善、沈尹默、潘伯 鹰、商承祚(zuo)、张宗祥、潘公展、余井塘、朱锦江为其发起人与赞 助者。中国书学会成立后除了讲座展览外,创办了最早研究书法的《书学》

杂志,沈子善任主编。

中国书学会及《书学》的出版推动了中国近代书法特别是书法理论的 发展。

近代书坛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不少书家在上海鬻(yu)书,如李瑞 清、曾熙、伊秉绶后裔伊立勋、吴昌硕、郑孝胥等,其中有些属于清朝归 臣遗民。近代著名书家有:郑孝胥、罗振玉、章炳麟、谭廷闿、李叔同。

郑孝胥(1860—1938),字太夷(福建闽县人)。他书法由颜、苏 入手,后来广学六朝碑版,工小篆,其汉隶功力深厚,尤擅行楷,结字老 练,高浑茂密,有清刚之气,作品见(图36)。

罗振玉(1865—1940),字叔蕴(浙江上虞人),一生著作甚丰,

(47)

47

《流沙坠简》(与王国维合编)、 《三代吉金 文存》等。特别是他从事甲骨文的搜集和研究 工作后,以殷墟甲骨书体来写作品,并集甲骨 文为恋,自己书写,是最早以甲骨文来写书法 作品的书家,尤属可贵,作品见(图37)。

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浙江余 姚人)。章炳麟是著名的近代民主革命家,朴 学大师。篆书以《说文》为依据,写小篆不夹入 古文、籀文。有《篆书千字文》传世,作品见

(图38)。

李叔同(1880—1930),名息,别名岸、

哀公、息霜、婴,法名演音,号弘一法师(天 津人)。李叔同为僧后对其绘画、音乐、戏剧、

诗词等文艺专长一概摒除,而独专书法,他的 书法初学魏碑,颇得《张猛龙》、《始平公造 像》体势,渊懿深雄,多具才情,而出家后的 书法风格发生变化,去除圭角,而行之以藏锋 稚拙的线条,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禅的意

趣,正如他自己所说:“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

恬静、冲逸之致也”,作品见(图39)。

36

http://auction.artxun.com/p aimai-336-1678199.shtml

(48)

http://artist.367art.co

m/world_LuoZhenYu http://www.bs2005.co m/bbs/redirect.php?tid

=1578&goto=lastpost

http://www.yanglao99.n et/admin/uploadfile/200 908/3/944188001.jpg

(49)

49

11,现代书法

• 中国书法发展到现代碰到了特殊的情况,即40年代以来钢笔、铅笔、圆 珠笔逐步流行,硬笔逐渐取代了毛笔,并且从左向右的横写格式,替代了毛 笔从右向左的竖写格式,都影响了书法的发展。现代书法与古代、近代书法 相比,其发展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

• 一是五六十年代以来,在中国的诸多重大发现中,书法的资料极为丰 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50年代以来在陕西半坡仰韶文化、山东大汶口 文化等出土文物中发现数十处刻划符号;在陕西岐山出土西周初期一万七千 多片甲骨文;发现了书法艺术价值较高的金文《史墙盘》等以及山西《侯马 盟书》、长沙仰天湖、四川青川郝(hao)家坪的战国竹简、湖北云梦县睡 虎地秦简、马王堆西汉帛书,另外武威(甘肃省)、临沂(山东省)等地出 土的汉简也极为丰富,汉刻石及魏晋、唐碑刻、墓志被发现者就更多了。这 些不仅有利于书法史研究的完善与深入,也对书法创作的风气产生了崭新的 影响。

• 二是自1949年以来,由于书法的实用范围已经缩小,而社会又普遍地没 有将它作为一门艺术,因此书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沉寂,50年代末与 60年代初才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成立了“书法研究会”这样的民间组织,

举办了一些书法展览与活动,但接着是“文革”十多年的停顿,直到1981年中 国文联批准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并举办了“全国书法篆刻展览”,书

(50)

• 法始重新得到蓬勃的发展,各省市都相继成立书法家协会。这对20世纪末的

• 大陆书法热来说真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 三是书法对外交往的扩大与兴盛。最早对外交往的是50年代举办的中日 书法家联展。中国第一批出访日本的代表团是由陶白、潘天寿、王个簃(yi)

等人组成的。60年代末日本丰岛春海率书法团访问中国,并在北京举办展览。

文化革命后期举办了大型日本书法巡回展,并有大批日本书家访华,这些大 大促进了人们日本书法的认识,反过来也促进了人们对中国书法的重视。中 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后,这种交往更有组织与规模。在与日本进行书法交流的 同时,也开展了与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书家交流,并 且这种交流也发展到了欧美,如耶鲁大学举办过中国篆刻展,哥伦比亚大学 举办了中国当代书法展,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的《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 展》也有书法艺术部分。由中法领袖提议举办的中国书法展在巴黎索尔邦大 学进行,并取得了极好评价。这种活跃与深入的交往是过去没有的。

• 四是书法教育、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了书法大普及。如前所述,在今 日,高等书法教育体制十分健全,全国出现了一些书法学院,中等师范的书 法教育获得重视,中、小学业余学校及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有多样书法报刊 的发行,大量精美的字帖、书法著作、作品集的出版,各级书法协会都举办 书法展览,这些都使书法得到空前的普及。

(51)

51

沈尹默作品:图41 于右任作品:图40

• 尽管近代文化层次 高的书法名家从数量上 比现代要多,但现代却 涌现了于右任、沈尹默、

陆维钊、林散之、王遽

(ju)常、沙孟海等诸 大家,堪称二十世纪的 书法巨匠,他们都是传 统书法的集大成者。

• 于右任(1878—

1964),初名伯偱,以 字行,号骚心(陕西三 原人)。于右任初从赵 字入手,十二三岁时即 学王羲之的草书《十七 帖》。自云:“朝临《石 门铭》,暮写《二十 品》”。所以他写的墓志 功力极深,有六朝碑志

神韵。1927年后进行草书研究,其草书以中锋行笔,圆劲多姿,

http://yqs1940.blog.163.

com/blog/static/9115163 920091131932407/

http://www.fansart.com /shufaxinshang/ND9ke BHexQsC.asp

(52)

章法严谨,有矩可循,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作品见

(图40)。

沈尹默(1883—1971),字中,号秋明(浙江吴兴 人)。沈尹默先临汉碑,再习魏碑,并力学唐人,尤得 力于褚遂良。四十多岁后专攻行草,由文征明、米芾上 溯“二王”。其行书深得晋人笔法,笔画圆润,结字研美,

雅俗共赏,为一时风尚。然因他晚年高度近视,故不能 作大字,整幅章法气势略逊,但仍不失为一代大家,作 品见(图41)。

陆维钊(1899—1979),字子平(浙江平湖人),

先后执教于清华研究院、上海圣约翰大学、杭州大学,

1962年到浙江美术学院创设书法专业,为现代书法教育 的奠基者之一。他五体皆工,特别是他篆隶相熔,独创 一格的“螺扁”书(非篆非隶亦篆亦隶之新体) ,跌宕腾 挪,突兀雄放,奇趣横生,别开生面,作品见(图42)。

林散之(1898—1989),号江上老人、左耳,别署 林散耳(江苏江浦乌江人)。师从黄宾虹、书画兼学。

书法学汉魏诸碑,又力学颜真卿、李邕,60岁潜心草

陆维钊作品:图42 http://www.luoshi yy.com/ldsfj/Sho wArticle.asp?Arti cleID=860

(53)

53

林散之作品:图43 用笔“拖泥带

水”,用墨淋漓 痛快,使笔情 墨趣达到化 境,可谓三百 年来第一家,

作品见(图 43)。

王遽常

(1900—

1992),字瑗 仲,号明两

(浙江嘉兴 人)。先后为 厦门大学、

,字子培〔1850—1922〕号乙盦(an),晚号寐斐(fei)。 浙江嘉兴人,

清末书家,并通晓刑律及西北地理,著述较富 。)其章草上溯汉魏,又广泛 吸收新出土汉简、汉帛笔势结字,形成沉郁苍老、遒密恢宏的风格,作品见

(图44)。

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文学、哲学教授。书法师从沈曾植(沈曾植 http://www.shuhuajp.cn/han/8.html

(54)

沙孟海(1900—

1990),原名文若,

有沙村、决明别号

浙江鄞(yin)县 人。书法师从吴昌 硕。历任浙江大学、

浙江美术学院教授。

擅书法兼篆刻,其书 五体皆工,特别善长 于榜书,浑厚雄壮,

当代第一。篆刻朴茂 苍 劲,自成体系,并 于书法史理的研究著 述尤勤,有《沙孟海 论书丛稿》、《沙村 印话》、《印学史》、

《中国书法史图录》

等,作品见(图45)。

44

45

http://www.santa ge.com/artists/20 08/1127/article_5 5548.html

http://www.hudo ng.com/wiki/%E6

%B2%99%E5%

AD%9F%E6%B5

%B7

(55)

55

三,解释“永字八法”

• 关于楷书的点画,前人有“永字八法”之说。一般楷书点画归纳起来,

有点、横、竖、撇、捺、挑、钩、转折八类(图46 )。

1,点,(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 点有一笔点、二笔点、三笔点、四笔点。一笔点注意其势力(如“广”

字),若“高峰之坠石”,二笔点注意呼应(如“冻”字),三笔点注意曲折

(如“流”字),四笔点一般左右边点大于中间两点(如“热”字)。

2,横,(勒)如勒马之用缰 。

• 横画右边略高,或带曲势,注意起笔与收笔的变化。

3,竖,(弩)同努,用力也 。

• 楷书横画是竖下,竖画是横下,欲下先上,逆锋起笔。其收笔处藏锋 为“垂露”,见其韵;露锋为“悬针”,表其神。

4,撇,(掠lue)掠是拂掠之意 。

• 撇画右上逆笔向左下出锋,收笔露锋,不可太尖,笔送到底,笔形带 曲势而挺拔,“如利剑截断犀角象牙”。

5,捺,(磔zhe)磔音窄,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

• 如果说撇画用笔要果断敏捷的话,捺画就需要用笔丰满而从容,

(56)

一波三折,注意笔法提按的节奏变 化。写捺画时一定要考虑与撇画的 呼应与均衡。

6,提,(策)如策马之用鞭 。 挑画逆锋起笔然后向右上出锋,

笔画偏直,注意不要太斜与太平。

7,钩,(趯ti)跃的样子,同 跃 。

钩画有竖钩(如“水”字)、横钩

(如“宝”字)、戈钩(如“武”字)、

背抛钩(如“构”字)等。钩画虽然总 是与横、竖画结合在一起,但钩的 用笔必须理解为另起一画,如竖钩 写到竖画收笔处略顿,而转锋(调 整笔锋)顺势出钩,钩画要防止草 率出钩,或顿挫太过。

8,短撇,(啄)如鸟之啄物 。

永字八法:图46

(57)

57

四,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唐楷(三大家)的书风特征

(一),楷书概述(魏碑、唐碑、小楷)

楷书又称正书,由隶书及行草演变而成,所以是书法发展史上出现最 迟的书体,也是魏晋以来通行的实用书体。苏轼说:“楷如立,行如行,草 如走。”黄庭坚说:“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草书不难工矣。”

因此学习行草以前,一般总以楷书打基础。

楷书按字形大小可分大楷、中楷、小楷三种。从风格上可分两个系统:

一是南北朝碑,其中尤以北魏碑最著名,简称“魏碑”;二是唐代碑刻,又称 唐楷。自唐以后,楷书碑刻寥寥,只有宋代苏轼、蔡襄及元代赵孟頫在楷 书上有所建树。明清之后几乎无著名碑版可言,但明清小楷却卓有成就。

小楷在楷书中比较特殊,从三国时的钟繇。晋代王羲之与王献之,至唐、

元、明都有大家。南北朝虽有小楷墓志,但风格属魏碑范围,与钟、王体 系小楷不同。所以楷书可以分为魏碑、唐楷、小楷三种大的类型。

1,魏碑

魏碑是魏晋南北朝碑版的泛称,又特指楷书的石刻。因为楷书是从隶 书字体中蜕(tui)化演变而来的,历时较长,所以魏碑的许多作品带有篆 隶的笔意,与唐楷风格迥异。

(58)

① 品种繁多,风格多样。中国书法有三个 石刻高潮。即东汉、魏晋南北朝、唐代。而存 世作品以魏晋南北朝石刻最多,估计有三四千 种。从品种上来说有摩崖、丰碑、造像、墓 志,而且大、中、小兼备。

② 古拙朴茂,篆隶遗意。魏碑中许多作品 有拙朴之趣,特别是篆隶的体势与笔意十分浓 厚,这种古拙情调是唐碑所不具备的,而且有 些魏碑风格间于楷书与隶书之间。

③ 刀味石趣,率真野逸。魏碑与汉碑、唐 碑不同之处是,魏碑中有不少作品刻刀粗劣,

不像汉碑、唐碑那样讲究。这固然使一些作品 显得草率粗劣,但也使作品增加了刀刻的味 道,加之字口的漫漶残损,增加了魏碑的率真 野逸,粗犷(guang)奇矫的风姿。魏晋南北朝 时代的楷书石刻中,佳作极多,其中的《龙门 二十品》方峻,《郑文公碑》圆融,《石门铭》

纵肆(图47),《瘞(li)鹤铭》沉毅,《张猛

石门铭:图47

48

(59)

59

雅,《朱岱林墓志》率直,代表

了不同的风格,都是六朝书法的 菁华。

2,唐碑

唐代楷书的一个总的趋势 是,在用笔上完全摆脱了隶书的 影响,在结字上讲究法度与规 范,不像魏碑的某些书家为了结 字的变化,在点画的摆布上有些 随心所欲,因而出现了许多别字、

异体字。唐代楷书虽然在飘逸方 面不及魏碑,但它的典雅庄重、

法度严谨,却树立了楷书的典范 形象。唐代的楷书大家有欧阳询

(作品《九成宫》图49)、虞 世南(作品《孔子庙堂碑》图 50)、褚(zhu)遂良(作品

《雁塔圣教序》图51)、颜真 卿(作品《多宝塔碑》图52)、

柳公权(作品《神策军碑》图 53)等。从风格上讲,欧字用

49

50

51

52

(60)

方笔,有隶意,字形修长,上紧下松,故险劲;虞字 用笔方中带圆,有篆意,婉转从容,结字松紧合度,

故醇雅;褚字用笔瘦硬,提按较大,字形扁方而疏 朗,故潇洒;颜字多圆笔,重按铺毫,字形方正,布 白宽博均匀,故浑朴;柳字用笔方圆并举,结字中宫 收缩,四边笔画外肆,故挺健。

3,小楷

小楷在魏晋即已兴盛,除了钟繇(作品《宣示表》

图54)、王羲之、王献之的书品外,还有大量经卷。

魏晋南北朝墓志近于小楷,唐代大家忙于大字丰碑,

宋人也不善小楷,至元、明才小楷名家辈出,出现了 多种风格,在书苑中形成了独自的流派。(文征明作 品《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图55)小楷结字与大字不 完全相同,宋苏轼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 一于宽绰而有余。”(《东坡题跋》)明代文征明说

间架宜明整。开阔 如大字体段,诸美皆具也。”(《文征明集》)小楷有自己的结构特点,

对腕力控制要求最高,因此也最难写。如果说楷书是中国书法的基本功,

那么小楷又是楷书的基本功。

:“小字贵开阔,字内 53

(61)

61

(二),唐楷三大 家——欧、颜、柳

唐朝书法继承了六朝 书法的传统,朝野重视书 法之风盛行,而国力之强 盛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雄 厚的基础。唐代书法是对 前朝书法实践和理论的总 结与发展,并把书法艺术 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 段,尤其是楷书。欧阳询、

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ji)、颜真卿、柳公权 等人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

元代赵孟頫楷书成就也非

常突出,世人公认的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

他是四家之一。为了认识唐楷、学习唐楷,这里着重介绍唐代楷书三大家 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

1,欧阳询及其楷书名作

① 欧阳询的生平

54

55

(62)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湖南长沙人),出生于官宦之家。欧 阳询聪明绝伦,“读书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学问极其渊博,深受唐太宗器 重。欧阳询自爱书法上的成就极高,唐朝时誉满天下,他学习书法是从王羲 之开始的,广泛研习汉魏南北朝碑刻,熔铸汉隶和魏晋楷书的特点,传立了 自己独特的楷书风格:笔力遒健,结体险劲,文静中现峻峭,平正中出险 绝,险绝中求稳健,谨饬(chi)中显潇洒,因此成为一代宗师。

• ② 欧体楷书碑帖介绍

《九成宫醴泉铭》(图56)该碑立于唐 贞观六年(632年),由唐代名相魏征撰文,

内容是记载唐太宗避暑于九成宫时发现涌泉 的事情。全碑24行,每行49个字。欧阳询书 写此碑时已76岁,所以此碑成为他晚年的代 表作,也是我们学习书法的启蒙碑帖之一。

该碑法度谨严、笔力刚劲、点画工妙、外柔 内刚,为欧体的代表作。由于年代久远,风 雨侵蚀及椎拓过甚,原碑破损严重,现存的 以宋拓本最佳。

56

(63)

63

• 碑文由唐朝于志宁撰,记述皇甫诞的事迹。该碑用笔以方笔为主,峻利 刚健,醇重而遒丽,横竖较匀称,间架稳固,字形瘦长,紧密内敛,于平正 中显出险绝。此碑原在陕西鸣犊镇,现已移至西安碑林。宋拓本清晰完好。

• 《化度寺》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立于唐贞观五年

(631年),由李百药撰文。此碑结体险峻,风格略似《九成宫醴泉铭》,

但字形比较小,有小楷的韵味。原碑已不存,现所传拓本,多为翻刻而成。

• 《虞恭公温彦博碑》又称《虞恭公碑》,立于贞观十一年(637),由 岑文本撰文。欧阳询书写此碑时,年已81岁。此碑字体炉火纯青,结体用笔 自然流畅,平正婉和。该碑破损严重,以北宋拓本为佳。

• ③ 欧体用笔特征

• 欧体以方笔为主,间用圆笔以求变化。笔力刚劲,截方起势,棱角分 明,但又不像魏碑那样有过方的圭角,而是方中有圆意,有厚度,有立体感。

运笔沉着稳健,不轻轻滑过。书写时,极注意对笔锋的控制,不似颜体充分 地濡墨铺毫。

2,颜真卿及其楷书名作

• ① 颜真卿的生平

•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先祖为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一日勞職特字第 0960501957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日勞職特字第 0970503244 號令修正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一日勞職特字第0960501957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日勞職特字第0970503244號令修正

從二月十六日至月盡。即是月半。令減一夜為其小月。餘皆倣此。為東西不同故)

•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所至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職訓字第 1022500888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四月十七日發法字第 1036500433 號令修正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發訓字第

印尼人信奉伊斯 蘭教 ( 回教 ) , 每年伊斯蘭教九 月 是齋戒月,教徒 在三十日內,由 日出到日落,.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八月三十日 教育部台(84)參字第○四二七六三號令訂定發布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四月九日 教育部台(86)參字第八六○一七四一七號令修正發布第二條、第三條條文

明龍計算一題兩個數相加的數學題目,不小心算成了相減,所得到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