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探究各時期太魯閣族水源部落生活方式的特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探究各時期太魯閣族水源部落生活方式的特色"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88

第五章 結論

本研究以維生活動的轉變為核心,探討在維生活動改變下太魯閣族生活方 式的變遷過程,以及變遷過程中人與人、人與地、地與地的關係如何轉變。為達 上述目的,本研究以花蓮縣秀林鄉水源部落為個案,選擇部落生活型態轉變中,

具有顯著改變的具體項目為檢視對象,即物質層面—物質生活;社會層面--社會 制度;精神層面—禮俗信仰,以了解太魯閣族在維生方式改變下生活方式的變遷 過程和意涵。

本文欲達成之目的有四:

1. 說明太魯閣族水源部落從傳統到現代的生活環境背景與維生方式的 變遷。

2. 探究各時期太魯閣族水源部落的物質生活、社會制度和禮俗信仰。

3. 探究各時期太魯閣族水源部落生活方式的特色。

4. 探究太魯閣族水源部落生活方式變遷之意涵。

根據前文的討論,本研究的成果如下:

依太魯閣族水源部落在不同歷史時期維生方式的轉變,可分為游耕狩獵時 期、移住定耕時期以及市場經濟時期。在傳統游耕狩獵時期,原居地在三棧溪流 域的太魯閣族人,受限於山區的自然環境,多選擇河谷兩側山腹地帶的向陽緩斜 坡面為社址,進行以游耕為主、狩獵為輔的維生活動,並透過各種社會制度、禮 俗信仰來維持維生活動的穩定,形構出此一時期的生活方式。

至大正 3 年(1914)日人對「太魯閣蕃」發動軍事征討行動後,太魯閣族 正式納入日本殖民統治,進入日治時代,在理蕃當局的政策推動下,開始對太魯 閣族人進行集團移住的計畫,因移住地相較於原居地,維生領域大幅縮小,所以 官方繼而透過水田定耕的推展使其定著於移住地上,因此水田適耕地乃是移住地 地點最主要考量,而沙婆礑溪沖積扇扇頂地帶,即為官方所規劃之バゼック社蕃 人所要地(即水源部落)所在;由原居地移住到此的族人,生活環境背景由山區 改為平地,在水田定耕農業及各項撫育教化措施的推展下,國家力量開始從各層 面介入部落的生活內容,不僅改變了族人的維生活動,也使其生活方式有了重大 的轉變。

戰後,水源部落在中華民國政府統治下,受國家所推動的各項山地政策和 市場經濟的影響,原本以自給為主的維生活動,自民國 60 年代起開始因應市場 需求,大量種植經濟作物,農業快速商品化。此外,在台灣整體產業結構由農業 轉向工商業的過程中,部落的就業結構也開始改變,投入工業、服務業的逐漸成 為部落主要的維生方式,步入以市場經濟為主的生活方式。

在上述生活環境背景與維生方式的轉變下,水源部落生活方式的變遷過程

(2)

89

具有哪些特色呢?

1. 人與地的關係

傳統游耕狩獵時期的生活型態,在物質生活方面多依賴在土地上進行維生 活動所獲,為了使維生活動的進行能發揮最大的土地利用效率,從而發展出一套 土地制度來規範人與土地的關係,此外,游耕狩獵活動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反 映在禮俗信仰的內容中,由此可知,此時期族人高度依賴土地維生,人與地的關 係緊密連結。

之後在日本政府統治下,移住政策的推行使得族人的生活領域僅限於蕃人 所要地內,水田耕作成為生活重心,就此進入了移住定耕時期,並開始接觸貨幣 經濟,相較於傳統時期在物質生活方面的自給率降低;蕃人所要地的土地分配制 度,也衝擊原本的公有觀念;禮俗信仰方面,雖然祖靈的信仰依舊,但因應為維 生方式的改變和日本教化政策的推行,各種祭儀、俗儀已有所改變。整體而言,

此時期人與地的關係已開始逐漸鬆動。

到了市場經濟時期,農業快速商品化,維生活動也轉向工業、服務業的型 態,不再完全依賴土地維生,物質生活所需可透過貨幣向外購得,在確立土地私 有權後,土地也開始成為商品,再者基督教的禮俗信仰也幾乎與土地的生產無 關。於是部落的生活方式在生活空間與生產空間不一致的情況下,人與地關係也 日漸疏離。

2. 人與人的關係

游耕狩獵時期,太魯閣族人的部落是一個結合緊密的共勞、共獵、共祭、

共罪的血族團體,這樣的部落組織為維生活動的進行提供一個穩固而緊密的社會 關係網絡,由頭目統轄社事,更進而透過祖靈禁忌(gaya)、社會禁令以及禮俗 信仰的加以維繫,展現的是人與人互賴相依的關係。

在日治官方移住政策的安排下,太魯閣族人進入了移住定耕時期的生活,

集中居住於一個蕃人所要地上的數個社,彼此並非同屬一個共勞、共獵、共祭、

共罪的血族團體,部落組織出現分化;生活由日警全面管控,以下為官派頭目、

家長會、青年團所構成之新的階層關係;除了官方的法令規範外,gaya 仍是血 族團體的共同規範,部落內人與人的關係因分屬不同血族而彼此分化,雖然透過 部落內通婚關係的發展開始逐步結合,但整體而言並不若過去緊密互賴。

進入市場經濟時期後,維生方式的轉變使得各家戶、個人經濟都更加獨立 自主;國家行政體系、警察系統、教會組織都是部落內具有影響力的組織;社會 規範則包括 gaya、聖經以及國家的法律制度,各有不同的權力來源 ;禮俗信仰 活動也是各種社會關係維持的重要管道。總之,此時期人與人的關係所呈現的一 種多元而複雜的型態。

(3)

90

3. 地與地的關係

在游耕狩獵時期,所有的維生活動進行皆在各部落所屬的領域範圍內進 行,是一種封閉自給自足的生活型態,與其他部落或部族間因土地競爭而關係緊 張;在婚姻關係上,因有不與異族通婚和血族禁婚範圍的規範,且受距離所限,

通婚圈多侷限在同一部族內的鄰近部落。因此,此時期地與地之間的關係,大致 上是封閉受限,而關係緊張的。

移住定耕時期,生活領域限於蕃人所要地內,與其他部落間沒有過去激烈 的領域競爭,且在日警的控制之下,與其他部族的敵對關係趨緩,此外,還多了 勞動出役和交易的機會,與外界接觸範圍也因此擴大。至於婚姻關係的發展,在 此時期因太魯閣族的部落經移住後多已分布山麓地帶,交通距離的阻礙較小,通 婚圈逐漸擴大。整體而言,此時期地與地之間的關係較過去緩和但仍受侷限

進入市場經濟時期,當經濟作物的生產銷售、外出從事非農工作成為主要 的維生方式後,部落與外界的接觸更形擴大,進而納入台灣甚至世界經濟體系之 中;在此同時,通婚的範圍也隨族人生活範圍的擴張更形擴大,民國 60 年以後 的通婚圈便已遍及全台。顯示此時期地與地的關係已呈現開放而流動的型態。

由本研究的結果可知,在太魯閣族生活方式的變遷過程中,國家政策和市 場經濟的影響是促使維生方式改變的主因,而維生方式的改變也進而導致生活方 式產生變化,所呈現的其實也就是人與地、人與人、地與地關係的變遷過程,亦 即人與地的關係由緊密連結,到開始鬆動,進而日趨疏離過程,人與人的關係由 互賴相依,經歷彼此分化,再到多元複雜的過程,地與地的關係從封閉緊張,到 受限趨緩,終至開放流動的過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 各梯次報名日期、學科測試日期、辦理職類、級別及方式(如

“xilu”still seems vague and caught in“the mythical background.”The present paper looks for traces of the character“lu”in works of the relevant period and demonstrates by way

(二) 103年9月29日(星期一)上午9時起於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卷 1

Department of Physics, Queen's University, Kingston, Ontario; Space Studies Department, 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Boulder, Colorado [2007-04-02]. 金牛座

從現存史料來看,圓瑛與太虛的第一次會面,可能是在一九○四年冬月間。那時,太虛

 武術 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五 千年前原始社會時期,起初是人類為求生存而進行獵殺

例如:原文「方鴻漸正抽着 烟,鮑小姐向他抻手……再 看不過了,站起來,說要下 麵去。」導演刪去了孫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