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Copied!
19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劉慶中 博士. 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 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林義良 撰. 中. 華. 民. 國. 1. 0. 2. 年. 6. 月.

(2)

(3) 謝. 詞. 看著自己期待已久的論文,心中百感交集,心裡充滿無限的感謝。這一路走 來,在家庭、工作上,因為家人一路支持相伴、工作上長官協助肯定,更有師長、 同事與同學不斷鼓勵與指導,才能讓我順利完成學業。 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劉慶中校長,在百忙之中撥冗予以指導,讓我學習的不 僅是學業上的成長,為人處事的態度和歷程,其學者風範令我尊敬與佩服;劉鎮 寧教授,是我的良師益友,在研究所的求學過程及論文寫作上,不斷給予我鼓勵 和協助,看他於繁忙的公務之中,還不斷的撥空指導與協助,千言萬語都不足以 表示對他的謝意;江滿堂教授是我們的老長官了,能再接受他的指導,讓我感激 萬分。 論文的寫作過程中,需要感謝協助幫忙的同事、朋友、同學、家人們實在太 多了,無法一一言謝。特別要感謝教研所碩士班的毓綺老師,協助我在論文文獻 探討中提供更多的資源;同事志豪老師、郁芳老師在我修習學分過程中的協助與 熱情加油打氣;還有太平國小的淑華老師,對於統計學的鼎力指導與協助,讓我 感恩在心;李淑惠校長及周芳如主任一直以來的肯定與鼓勵;胞妹淑貞全家人的 鼓勵與支持及兩位乖巧可愛的女兒思含與思嘉認真學習與成長,讓我無後顧之 憂……等;最重要的,還有我的老婆秀卿,在我研讀碩士班的這些日子以來,照 顧與呵護全家人的辛勞,這一切一切我都感恩在心。 回首這四年來,是我求學歷程中最艱難卻也最快樂的求學時光了,也許是因 為工作一段時間了,再回學校唸書,往往在趕報告的課業壓力下、還有行政工作 的壓力上,那求知的渴望和對學問不足的恐慌,才能被激發出來。當我看到日積 月累所完成的論文時,這一切的辛苦深感非常值得。除了感謝,還是感謝,感謝 所有曾經指導與協助過我的人。. 林 義 良. I.

(4)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與學校效能之關係。本研究採 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並以高雄市各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共計 發出問卷 632 份,回收有效問卷 595 份,回收可用率 96.28%。正式問卷回收後, 分別以描述性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逐步多元廻歸等統計法進行資 料處理。 本研究之具體目的如下: 一、瞭解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之現況及國民小學教師對其現況知覺的差異情 形。 二、瞭解國民小學學校效能之現況及國民小學教師對其現況知覺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國民小學教師覺知校長的道德領導對學校效能的解釋力。 茲歸納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 一、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道德領導的感覺良好。 二、男性、30 歲以下與教師兼主任的教師有較高的校長道德領導知覺。 三、國民小學學校效能尚屬良好。 四、男性、科任、都會地區與 49 班以上的教師有較高的學校效能知覺。 五、校長道德領導各層面以「願景合作」對學校效能的解釋力最大。 六、校長道德領導對學校效能的提升有所助益。. 關鍵詞: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學校效能. II.

(5) ABSTRACT The study aimed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incipals’ moral leadership and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in Kaohsiung city. The questionnaire method was adopted through the study and the research targets are qualified teacher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in Kaohsiung city. Among 632 questionnaires, there were 595 valid in total. The return rate was approximately 96.78%.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o catch on the principals’ moral leadership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and the differences of self concepts to the leadership among teacher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2. To find out how’s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going on and the differences of self concepts to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among teacher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3. To study how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awareness to the principals’ moral leadership affect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teacher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hav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principals’ moral leadership. 2. Male, under 30 and the teachers as directors have a higher level concept of the principals’ moral. 3.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s is so far so good. 4. Teachers who are male, subject teachers,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and whose school scales are above 49 classes have a higher level concept of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5. The aspect “Shared vision and Collaboration” of the principals’ moral III.

(6) leadership toward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critical factor. 6. The principals’ moral leadership helps to enhance of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Principals in elementary schools, moral leadership, school effectiveness. IV.

(7) 目. 次. 謝詞 …………………………………………………………………………… Ⅰ 論文摘要 ……………………………………………………………………… Ⅱ 圖次 ……………………………………………………………………………. Ⅶ. 表次 ……………………………………………………………………………. Ⅷ.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 道德領導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 7. 第二節. 學校效能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 64. 第三節. 道德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 ……………………………. 93. 第三章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9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96. 第三節. 研究樣本. ………………………………………………………. 9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方式. ……………………………………………… 102 ………………………………………………… 112 ……………………………………………… 114. 第四章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的現況及差異分析. 第二節. 高雄市國民小學「學校效能」的現況及差異分析. 第三節. 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對「學校效能」的解釋力 分析. …… 115. ………… 130. …………………………………………………………… 143. V.

(8)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 149. 第二節. 結論. …………………………………………………………… 153. 第三節. 建議. …………………………………………………………… 155.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 159. 西文部分. ………………………………………………………………… 171. 附錄 附錄一 預試問卷. …………………………………………………………… 177. 附錄二 正式問卷. …………………………………………………………… 181. VI.

(9) 圖 圖 2-1 領導之心、腦、手交互作用圖. 次 ………………………………………. 17. 圖 2-2 以人的身、心、靈來比喻、對照組織(學校)、領導者、倫理領導圖… 19 圖 2-1 道德領導實施步驟圖. …………………………………………………. 32.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95. 圖 3-1 研究流程圖 …………………………………………………………. 113. VII.

(10) 表. 次. 表 2-1 國內研究者對道德的看法與定義. ……………………………………. 表 2-2 Kohlberg 道德發展建立在七個主要的假設基礎 表 2-3 國內道德領導相關研究歸納表 表 2-4 道德理論相關專書表. …………………… 50. ………………………………………. 52. ………………………………………………. 62. 表 2-5 道德領導相關學術研究表 表 3-1 正式學校一覽表. 9. …………………………………………. 63. …………………………………………………… 98. 表 3-2 有效樣本基本資料之分佈情形. ……………………………………… 101. 表 3-3 預試問卷抽樣學校回收情形一覽表. ………………………………… 103. 表 3-4「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量表」預試問卷項目分析結果 摘要表. …………………………………………………………………105. 表 3-5「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量表」預試問卷因素分析結果 摘要表. …………………………………………………………………106. 表 3-6「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量表」預試問卷信度分析結果 摘要表. …………………………………………………………………107. 表 3-7「高雄市國民小學學校效能量表」預試問卷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107. 表 3-8「高雄市國民小學學校效能量表」預試問卷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109. 表 3-9「高雄市國民小學學校效能量表」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表 3-10 正式調查問卷內容配置表. ……111. ……………………………………………111. 表 4-1「校長道德領導」整體現況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116. 表 4-2 不同「性別」之國小教師在校長道德領導各層面的統計結果 …………117 表 4-3 不同「年齡」之國民小學教師在校長道德領導各層面的統計結果. …118. 表 4-4 不同「最高學歷」之國小教師在校長道德領導各層面的統計結果. … 120. 表 4-5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小教師在校長道德領導各層面的統計結果. … 121. 表 4-6 擔任「不同職務」之國小教師在校長道德領導各層面的統計結果. … 123. 表 4-7 不同「學校位置」之國小教師在校長道德領導各層面的統計結果. … 125. 表 4-8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小教師在校長道德領導各層面的統計結果. … 136. 表 4-9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校長道德領導各層面的統計摘要表 VIII. ………… 130.

(11) 表 4-10「學校效能」整體現況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 131 表 4-11 不同「性別」之國小教師在學校效能各層面的統計結果. …………. 132. 表 4-12 不同「年齡」之國小教師在學校效能各層面的統計結果. ………… 133. 表 4-13 不同「最高學歷」之國小教師在學校效能各層面的統計結果. …… 134. 表 4-14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小教師在學校效能各層面的統計結果. …… 135. 表 4-15 不同「擔任職務」之國小教師在學校效能各層面的統計結果. …… 136. 表 4-16 不同「學校位置」之國小教師在學校效能各層面的統計結果. …… 138. 表 4-17 不同「學校規模 」之國小教師在學校效能各層面的統計結果. … 140. 表 4-18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學校效能各層面的統計摘要表 ……………. 143. 表 4-19 校長道德領導各層面對「學校效能」多元迴歸分析的共線性 診斷摘要表. …………………………………………………………. 144. 表 4-20 校長道德領導對學校效能的「行政管理」的多元逐步迴歸分析 摘要表. ………………………………………………………………. 114. 表 4-21 校長道德領導對學校效能的「教師教學」的多元逐步迴歸分析 摘要表. ………………………………………………………………. 145. 表 4-22 校長道德領導對學校效能的「學生學習」的多元逐步迴歸分析 摘要表. ………………………………………………………………. 146. 表 4-23 校長道德領導對學校效能的「社區家長參與」的多元逐步迴歸 分析摘要表. …………………………………………………………. IX. 146.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與學校效能之關係。 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問題, 第三節為本研究相關之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茲分述如 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自有實徵性、科學性的研究產生後,關於「領導」一詞可謂百家爭 鳴,秦夢群(1999)將各家理論歸納成三類,包括特質論 (trait theories)、 行為論(behavioral theories) 與權變論(contingency theories),這些領導論點 著重於領導行為的探討與領導技術的指導。林明地(1999)也認為重視技 術、管理,只是達成高品質學校的要素之一,若僅以此傳統領導觀念來 領導學校,而忽略了專業及道德權威,是無法達成目標的。領導研究的 發 展 趨 勢 也 從 特 質 論 ( 1940 年 之 前 ) 經 行 為 論 ( 1940-1960)、 權 變 論 (1960-1980)到現今的新型領導理論(1980 之後),而道德領導的概念 便內含於新型領導理論之中(Bryman,1992)。 由於社會急遽轉變,現今學校如再以傳統的領導理論作為領導方式 已無法因應現實的需要。因此領導的理論產生新的轉向,領導的理性觀 點轉化為價值觀點,其中以道德領導涵蓋了許多不同領導理念,重視提 升組織成員的工作動機、凝聚團體共識、建立共同信念、價值觀與對組 織的承諾,以最佳工作投入達到組織目標。也同時強調倫理關懷、公平 正義、責任奉獻等道德修養,這是傳統領導所忽視的觀點,再加上學校 組織是道德機構,與一般營利性組織不同。學校組織是屬於服務性組織, 以服務社會為目的,負有教化的功能,進而培養學生良好德性、發展與 正確社會規範。林純雯(2001)認為道德領導存於學校教育組織之中是. 1.

(13) 必然的,更是核心的,但欲將道德領導落實於學校行政中,卻可能需經 批荊斬棘之途。檢視現有領導的相關研究,道德領導在學校實際探討中 是一新興議題。研究者有必要去探討與瞭解道德領導的相關理念,進一 步了解高雄市的國小校長道德領導實施的現況,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鄭彩鳳(2001)曾提出學校教育改革之最主要目的,乃在使其充分 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世界各國莫不以追求卓越、改善品質、提升學校效 能為目標,晚近歐美先進國家及我國莫不重視國民中小學辦學績效的提 升,有不少學者專家就「有效能的學校」、「精緻教育」等相關主題提 出論述。因此,如何建立一所有效能的學校,提供最佳的學習環境是身 為所有教育者所要努力的目標。基此,研究者想瞭解目前國小學校效能 狀況是如何,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值此教育改革政策不斷推出,教育改革步驟正在加速之現階段,校 長(或教師)有無正確認識並期許道德領導的需求,是實踐教育改革的一 個根本問題(黃文三,2003) 。研究者本身已經歷國小教學歷程第二個十 年,現也身兼學校行政人員,因此對國小教育與行政的現實情況有其深 刻的感觸,在以往服務的學校,校長的領導方式對於學校的效能有其一 定的影響,校長本身個人道德涵養的不足,造成諸多學校成員對其行政 決定不予苟同,造成政策無法貫徹。校長是一校之長,若自視最高的權 力中心,領導過程心中如果沒有公平正義,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等倫理 規範,極易迷失於自我權力之中,做出許多自我中心的決策,影響行政 與教學的正常運作,受影響的自然是學生的受教權。 由前可知,校長的領導行為在學校中具有深遠的影響,希望能以先 前學者對於有關道德領導的研究來了解校長道德領導行為的原理原則與 具體作法,並以校長的道德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相結合作為研究主題, 來探討期間之關係,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2.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具體目的如下:. ㄧ、研究目的 (一)瞭解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之現況及國民小學教師對其現況知覺 的差異情形。 (二)瞭解國民小學學校效能之現況及國民小學教師對其現況知覺的差 異情形。 (三)探討國民小學教師覺知校長的道德領導對學校效能的解釋力。. 二、研究問題 (一)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之現況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道德領導各層面是否有顯 著差異? (三)國民小學學校效能之現況為何? (四)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學校效能各層面是否有顯著差 異? (五)國民小學教師覺知校長的道德領導對學校效能的解釋力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根據研究內容,茲將本研究中所涉及的重要名詞,加以定義,分述 如下:. ㄧ、國民小學校長 依據「國民教育法」第九條規定,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各置校長一 人,應為專任,並採任期制。本研究所稱之國民小學校長、係指依據高. 3.

(15) 雄市政府所訂定「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作業要點」 ,依法由遴選委員會遴 選,由市長聘任之國民小學校長。. 二、道德領導 道德領導係指領導者本身應具備良好的品德修為、提升本身的德性 修養與倫理價值觀,並秉持著正義、尊重與關懷之心的態度,在潛移默 化中引導組織成員建立正確的道德觀,並樂於追隨其魅力,共同為組織 目標與願景努力,進而帶動組織的進步與永續發展。在本研究中, 依據 文獻分析結果,將道德領導行為分為以下四個層面: (一)公平誠實:指校長有公平正義的理想,於處理校務時,能秉持平 等原則與合理分配,兼顧學校整體利益與學校同仁的權益作考量。而做 事表裡如一,不爭功不卸責,心胸坦蕩,對於執掌的事務,不推諉能負 起全責。 (二)正直關懷:指校長對於不合理的事物,能與同仁研討,找出問題 的所在,勇於作理性的檢討與改善。對於學校同仁的良善具有價值的行 為,予以公開表揚與獎勵。並能視人如己的同理心,主動關心學校同仁 與學生,並替他們解決困難,對於學校同仁的過失,能夠予以原諒。 (三)崇德修業:指校長有崇尚道德理想與倫理思維,個性樂觀並積極 化為行動,不斷的自我進修與提升自身修為,並鼓勵同仁進修,引導學 校成員不斷成長與精進。 (四)願景合作:指校長對即將發生的問題展現洞察力,並擁有前瞻性 的思考,能預先規劃學校未來發展的圖像,並且能與學校同仁共建願景 與分享,進而逐步規劃與實踐。並能尊重同仁的專業能力與建議和高尚 的道德理想,透過授權與信任的作為,引領教師互助合作的專業精神與 態度,促使同仁不斷的精進成長進而組成專業互助的團隊。 本研究所指之「道德領導」 ,係指受試者在研究者改編的「國民小學 校長道德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之第二部分「校長道德領導型態 調查表」 ,透過李克特四點量表所設計的問卷,依個人對校長道德領導知. 4.

(16) 覺的感受程度,根據每一題的描述,在四個選項中勾選適當的答案,所 得分數為代表,測量教師覺知校長道德領導的程度,填答者總分愈高, 代表校長道德領導知覺程度愈高;總分愈低,則反之。. 三、學校效能 本研究所稱之學校效能係指:學校在教育目標達成的程度,而學校 效能包含的層面應包括行政管理、溝通、協調、決策、校長領導、環境 規劃、教師工作滿意、教師教學品質、學生行為、學習表現、家長與學 校關係等方面,本研究將其歸納成以下四個層面: (一)行政管理:校長領導、教育目標、學習環境、師生比例數、適當 的組織結構和良好的計畫、環境設備的規劃、維護及行政溝通協調。 (二)教師教學:教學專業表現及滿足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教師的讚賞、 教師間的凝聚力、教師的素質與進修。 (三)學生學習:有系統的評鑑學生、重視學生行為、賦予學生責任、 學生出席率高、積極學習、對學校滿意、熱心參與課外活動。課程教學 方面:重視基本 科目、家庭作業多、教學時數較長、注意閱讀教學。 (四)社區家長參與:家長參與學校活動、家長與學校教職員間良好的 溝通、家長對學校的滿意與信任感。 本研究所指之「學校效能」 ,係指受試者在研究者改編的「國民小學 校長道德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之第三部分「學校效能調查表」, 透過李克 特四 點量表 所設計的 問卷 ,依個 人對 學校 效能 知覺的 感受程 度,根據每一題的描述,在四個選項中勾選適當的答案,所得分數為代 表,測量教師覺知學校效能的程度,填答者總分愈高,代表學校效能知 覺程度愈高;總分愈低,則反之。. 5.

(1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就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ㄧ、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範圍依研究內容及研究地區與對象分別說明如下:. (一)研究內容 本研究旨在探討道德領導與學校效能的關係,故以道德領導作為自變 項,學校效能作為依變項。道德領導是以「公平誠實」、「正直關懷」、 「崇德修業」及「願景合作」為內涵;在學校效能方面,則以「行政管 理」、「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及「社區家長參與」為指標。. (二)研究地區與對象 本研究是以高雄市國民小學之合格教師為對象,包括主任、組長、 級任導師與科任教師,不包含代理、代課、兼任教師與實習教師。.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限制依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分別說明如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是以高雄市國民小學之合格教師為對象,故研究對象侷限於 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在推論應用時有其地域上的限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之搜集與分析,並未針對個案再進行 觀察、晤談、深度訪談或個案研究,使量的資料再佐以質的資料而更趨 詳盡,亦為本研究限制之ㄧ。. 6.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 究,本章就本研究的相關文獻資料,期以研究結果作為國民小學校長運 用道德領導提升學校效能的參考。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探討道德領 導的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二節探討學校效能的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 則探討道德領導與學校效能的相關研究,並發展本研究之研究架構與研 究假設。. 第一節道德領導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一、道德的基本概念 道德的意義非常廣泛,不易界定,雖然有許多學者對道德下定義, 但其內容卻不易做全面性的瞭解(黃文三,2007) 。如果想要解決其困難 與爭議,就必須瞭解道德字源與字義。詹棟樑(1997)則認為「倫理」 與「道德」通常是合起來使用,稱為「倫理道德」。何懷宏(2002)亦認 為, 「道德」與「倫理」這兩個概念,無論在中西文裏面,還是在其西文 的對應詞裏面,一般並不做很嚴格的區分,它們都是關乎人們行為品質 的善惡正邪,乃至生活方式、生命意義和終極關切。蘇美珍(2004)認 為: 「道德」與「倫理」皆含義務與德行觀點,泛指人們自身的品格修為、 人群間的相互關係及所建構的社會規範,其依社會情境適時調整,合於 有形或無形、是非善惡的社群行為規章。 (一)倫理的字源與字義: Ethics (倫理)一詞,起源於希臘字「Ethos」 , 指區別正確與錯誤或善與惡的行為(蕭武桐,2000) 。最早的倫理學著作 是希臘的亞理斯多德(Aristotle,384BC-322BC)的「宜高邁倫理學」 (Ethika Nicomokheia,Nicomachean ethics),這部書是倫理學的代表作,也是他的 倫理思想精華。現在讀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均以這本書為主。該書是. 7.

(19) 一本完整的著作,探討善、真,以及人類的德性為主要內容(黃文三, 2007)。 (二)道德的字源與字義: 1.西文:英文中,ethics 與 morality 是同義的,兩者所指涉者都是好行 為。Lashway(1996)在 Ethical Leadership 提到倫理學(Ethics)也稱 道德哲學(Moral Philosophy) ,是一種關於道德及其起源和發展,關於 人的行為準則,人相互間和人對群體、社會、國家等義務的學說。 2.中文: 「道」的本意是指宇宙的本源,萬物生成的原理原則,是一種 功能與實體混和而成的整體。儒家抱持天人合一的觀念,將它引伸為 人類社會行為的法則。老子道德經上說:「道生之,德畜之,…是以 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莊子》天地篇說:「勿得以生為之德。」; 《禮記》樂記:「德者,得也。」;由此可知,老莊的看法,德是指道 運行之後,所造成的效果。而儒家的解釋,德是指人與人交往中,情 感表現之後的狀態,也就是個人具體表現後的結果。 而《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道」者,路 也,路是眾人所走,所以道是眾人之所共由,引申則為共同的行為規範。 「德」,朱子:「德之為言德也,行道而有得於心也。」,「德」字指實踐 的,個人之行為體驗,換言之,德者,理也,施於人,則成為倫理之規 範。所以「道德」一詞,蘊含著行為規範的理論與實踐(楊素英,2002)。 由上所述可知,道德一詞包含著為維持社會運作與需求,所形成的 行為規範的理論與實踐。故道德意指社會中公認的行為標準,個人應遵 循的行為法則。 道德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有道德,如 果有人的地方沒有道德,豈不是社會大亂(詹棟樑,1999) 。古今中外對 道德陶冶或道德教育等相關議題,莫不相當重視。以下茲就國內學者及 西方學者等二部分,對道德一詞的看法與基本定義,加以陳述藉以彰顯 道德所涵之義。. 8.

(20) (一)國內研究者 國內研究者有的從其基本定義來說明道德,也有一些研究者從倫理 與道德的關係來論述其概念,茲整理如下表 2-1。. 表 2-1. 國內研究者對道德的看法與定義. 研究者. 年代. 對道德的看法與定義. 陳照雄. 1990. Moral 與 Morality 是由拉丁文 Mores 和 Mos 翻譯 而 來 。 Mores 是 指 社 會 通 行 之 習俗 與 習 慣 ; 而 Mos 乃是指「品性」之意。習俗是通行、公共的, 而「品性」則由於個人自己修得的、個別的,所 以拉丁文 Mores 是複數,而 Mos 則為單數,表示 前者係公眾性,後者為個別、特殊。. 樊和平. 1995. 道德一詞,首見於《禮記‧曲禮篇》:道德仁義 非禮不行。本篇章中道德原指:道,路也,指我 們應走的正路,可引申為行為的法則;德,得也。 兩者合言之,則我們能尋正路而走,必能得到正 確的方向,不致誤入歧途。. 林火旺. 1997. 在西方的倫理學研究中,有些哲學家將倫理與道 德加以區分,但最普遍用法是將他們 視為同義 詞。. 歐陽教. 1998. 「道德」就是社會大眾所通行的習俗。道德之所 以為道德,一定有其社會或文化背景,道德不能 在社會真空(social vacuum)中產生。. 黃錦樟. 2000. 認為「道德」具啟蒙、溝通與重建合理性準則或 普遍性規範之義,其本質在改善困境、解決衝 突、品評有效宣稱及建立普效規範,以完善生活 為最終目的。. 9.

(21) 表 2-1(續) 研究者. 年代. 對道德的看法與定義. 林純雯. 2001. 道 德係指人類社會中普遍規範個人與群體行為 的價值系統,為每一個人所應遵守的行為規準, 藉以維持社會和諧秩序,提升群體生活品質。而 此價值系統乃是經由啟蒙、溝通而重建的合理性 準則,其作用在借助理性溝通以解決衝突、重建 共識,進而珍視完善的生活。. 何懷宏. 2003. 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就是道德, 「道德」與「倫理」 這兩個概念,無論在中文裏面,或是在西文的對 應詞裏面,一般並不做很嚴格的區分。我們可以 從倫理的概念來理解道德的意義。倫理與道德這 兩個詞彙,又不完全相對應,在其語源使用上, 其間仍存在差異性;他們都是關乎人類行為品質 的善惡正邪,乃至生活方式、生命意義和終極關 切。. 陳隆進. 2006. 道德不僅是人類品行或行為的卓越表現,也是人 類人倫關係中是非善惡判斷的標準。簡單的說, 道德就是良知、責任與善行。. 周中琪. 2007. 道德是「應該有之」 (應然)也「必須為之」 (實 然)的人類社會體系中之規範,及對自身及自身 以外的他人或事物應盡的義務規準,其作用在於 避免我們僅圖利自己或情緒性的反應;它真正關 心的是我們應有義務存於內在,而非專求彰顯於 外在的成就。.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上所述,以上研究者認為道德係指社會中規範行為的價值系統, 是每個人都需遵守的行為準則,也就是良知、責任與善行。此套系統經 由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創建一套協定性準則,其作用將可以解決衝突,. 10.

(22) 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共識。 (二)西方研究者 Frankena(1970)界定道德一詞是指某種特別型態的社會價值,那是有 關人們為增進人類福祉,如何合作及統整彼此活動,以及人們如何裁定 彼此利益紛爭。 法國哲學家拉朗德(Andr’e Laland)認為道德是指「吾人應遵守並 應據以判斷行為善惡的一組規律」 ;莫秀(Ralph L.Mosher)和蘇利文(Paul Sullivan)認為「道德是整體的心理結構,是在道德價值衝突情境中,決 定個人應為或不應為的工具。」;羅傑斯(Dorothy Rogers)認為:「道德 是由個人所隸屬的文化與次級文化價值所決定的是非標準。」 ;社會學家 涂爾幹(Emile Durkheim)認為「道德就是尊敬規則,同時也是對社會群 眾的利他情感」。認知發展論(Cognitive developmental theory)學者認為 「道德是人類普通具有的一種趨於擬情或角色取替的傾向,趨向於能為 別人『設身處地』思考的自然結果。道德也是人類在與他人的關係中, 普遍關心正義,關心互惠與平等的結果。」行為主義論(Behavioraism theory) 的學者認為「道德是一種行為的表現,是習慣的養成,是學習的結果。」 (黃文三,2007)。 Kohlberg(1987)認為道德包括情感、思想、行動,經由道德推理才賦 予行動具有明確的道德。道德推理關注規範的判斷,描述何者是必須或 正確該做的,是種價值的判斷而不是敘述的價值判斷。它涵蓋了權利、 義務和責任的普通性規定,而非只是偏好或喜歡的價值判斷。其取向核 心為正義的兩難判斷上。 以上為西方研究者對於道德一詞的看法或定義,而國內研究者也針 對道德一詞有其不同的定義與解釋,現分述如下。 沈清松(1992)從社會發展與文化進程的角度,歸納中西方看待道 德有其不同的差異。歸納如下: 在西方較重視個人,群體生活則視為個人生活的延伸;在個人方面,. 11.

(23) 強調個人的自由意志是一切道德行為的根據;而所為自由包括自律和自 由選擇。自律,即個人自由意志形成或同意自己行為的規律;因有自律, 人們只會制定或接受自我實現相符的規範。而所謂自由選擇,就是指對 於選擇與否和選擇對象的超然狀態,例如,我可以選,也可以不選;我 可以選擇行善,也可以不選擇作惡。西方由於重視個人的自由意志,即 其自我實現,因而在道德規範上,重視正義規範;由於強調正義,特別 重視人權,道德的基礎是建立在正義公平的原則,追求個人的品德修 養。 而我國文化在道德方面比較重視人際關係,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內在 關係是個人道德行為的根源;孔子所謂的「仁」立基於人與人之間(民 胞物與),人與自然之間,甚至人與天之間(天人合一)的內在關聯; 由於此種內在感通,進而產生道德規範,亦即是「義」,由道德規範出 發,透過禮來賦予群體生活的秩序與美感;由仁生義、由義生禮;攝禮 歸義、攝義歸仁、仁賦予一切道德基礎。中國在儒家的影響下,較強調 仁愛規範,甚至會為了仁愛而忽視正義,但由於仁愛而「關愛生命,尊 重生命」,能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發諸於個人內心的助人, 是一種利他的行為。 除以上從文化面向說明道德,現就性別上與行為上來說明:. (一)從性別上 王鳳仙(2001)的研究也指出,由 Kohlberg 所建立,訴諸正義價值 的道德認知三層次六階段發展論,是以男性觀點所推論出來的,它強調 正義、公平、規則和法治的所謂「正義的道德」(morality of justice); 而 Gilligan 與 Noddings 則是從女性的觀點,來研究道德概念-Gilligan 以 女性為訪談對象,強調關係、關懷、和諧、同情、自我犧牲的所謂「關 懷的道德」 (morality of carring)或「關懷倫理」 (an ethic of care);Noddings 對道德的規劃,完全建立在關懷的主題上包括:關懷自己、關懷親密之 人、關懷周遭熟識之人、關懷他人、關懷動植物及自然環境、關懷人為 環境等。. 12.

(24) 張雅婷(2001)認為,Gilligan 等人發現女性在討論道德兩難問題解 決方案時,會比男性更傾向於審視關懷他人、群己關係及減輕他人的痛 楚等層面上;而男性則傾向於以公平性、規範、正義、原則等作為道德 判斷決定的標準。道德議題的判斷,除了 Kohlberg 所強調「平等」、「公 正」之「正義模式」之外,也應該包含強調「感動性」(responsiveness) 及「互依性」(inter-dependence)的關懷模式。此兩種道德判斷傾向的 性別差異 乃起 因於個 體生命早 期, 性別與 照顧者之 間的 社會經 驗所導 致;在兒童早期,女孩常被施予關懷的教導,而男孩則常受到公正的教 導之故。 由上述可知,男性和女性對道德有不同的看法與認知,但在道德本 質上,必須受到相同的重視。. (二)從行為上 杜威(J.Dewey)從生活中的道德行為來分析道德因素,他不偏執一 方,主張道德應兼內外各種因素,善惡應從行為動機和結果來判斷 ,引 自(歐陽教,1999)。 孫效智(1999)也指出,真正的道德必須是內外兼顧,表裡一致。 道德所指的善惡包含兩方面,其一是心理方面要有行善避惡的態度與動 機,其二是行為方面要切實去實踐善行或避免惡行。 蕭武桐(1991)認為,道德即是人類社會認為正常的人應該遵守的 行為規範,道德的行為應包含下列幾項: 1.道德行為包含義務觀念,道德乃是應盡的義務,即使他人不遵行, 有些人仍因此種義務觀念之存在,而有更強烈的遵行意願。 2.道德行為有善行的意義,因為善的行為是可愛又可敬的行為,而 人人本有希望受人敬愛的心理,故人人皆願擇善而行之。 3.道 德 的 行 為 標 準 為 社 會 所 認 定 , 社 會 上 積 存 之 可 敬 又 可 愛 的 行 為,乃是由社會累積善行的規範而定,故服從道德即是服從社會。 4.社會所決定的道德行為標準,只是日常生活的行為規範,此種規. 13.

(25) 範亦即正常的行為,是故道德的行為與日常生活的行為一致而自然 形成,就是所謂常道,也就是生活教育。 5.不同的個人、不同的社會,對於品行良窳、行為善惡有著不同的 看法。 而道德行為的產生,Rest(1986)認為是個人在某一情境中,經歷以下 四種基本心理歷程後,所表現出的行為: 1.解讀情境:個體就特別情境中自行解釋,可採取的行動為何,在 不同的抉擇行動中(包括自己)將受到影響,以及評估相關人員利 益受到影響與接受程度。 2.進行道德判斷:以自身主觀(正確的、公平的、公正的或好的) 觀點加以判斷,何者為道德行為。 3.此人將道德價值凌駕於其他個人價值,因而決心要從事道德行為。 4.此人一定有足夠的堅持力、自我強度及種種處事技巧,以致能將 其善意付諸實施,並能堅忍以克服困難。. 二、道德領導的意義 國內外研究者相繼提出道德領導的定義,茲將國內外研究者對道德 領導的定義說明如下:. (一)國內研究者 柯進雄(1997)雖未對道德領導直接定義,但其在領導基礎的探究 時這樣說道:在機關團體中,道德高尚、風度非凡為眾人所敬重,能對 眾人發生影響力使人景從,即屬於認同關係。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 「君子之風德,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即其明證。由此可知,領 導基礎奠於道德的實具關鍵性;展言之,具備道德素養而為之之領導, 稱為「道德領導」契契合合矣! 林明地(1999)認為:道德領導(Moral leadership)又稱為倫理領導 (Ethicalleadership),道德領導並非新型態的領導理論,只是強調領導的. 14.

(26) 的行為應回歸本質,強化倫理的實踐。 蔡進雄(2003)道德領導就是在領導過程中融入倫理的考量,且表 現出合乎倫理規範的領導行為。 林俊傑(2005)認為「道德領導」是轉型領導的極致表現。 「道德領 導」將「價值」與「信念」當作是領導最重要的成份,領導者必先修養 自身的道德品格,展現高尚之道德勇氣與修為,才能有足夠的說服力, 引導組織成員,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建立符合道德標準的「專業價值 與信念」 ;當組織成員心中建立起普遍的、共享的價值、信念之後,他們 就能心悅誠服地,把實現組織願景視為一己之責任與義務,而能堅守崗 位,努力以赴,為實現組織目標,全心全力的奉獻。 吳清山與林天祐(2005)認為道德領導係指以道德權威為基礎的領 導,就是領導者基於正義與善的責任感和義務心來領導部屬,部屬亦因 領導者的正義與善而勇於任事,進而發揮領導的效能。 陳隆進(2006)指出道德領導是以倫理道德為基礎的領導,其目的 乃在於領導者以高尚道德修為與勇氣,對組織成員發揮潛移默化的影響 力,涵養成員正確的道德觀、價值和信念,使其產生對教育的義務心和 責任感,而主動積極、努力以赴的達成組織的目標。 謝朝宗(2006)認為道德領導指領導者在正確理念下,自我高度要 求,做好道德修為,實現道德勇氣,使人追隨的道德魅力,發揮潛移默 化功效,使成員心悅誠服、心甘情願受其影響,進而建立義務感、責任 心與正確的價值觀,自動自發完成任務,努力奉獻共謀組織永續發展。 謝文全(2007)認為所謂道德領導是指:領導者本著為正義與行善的 義務感實施領導,冀求成員也能以正義與行善來辦事,真心為充分完成 組織目標而努力。 蘇嫈娟(2007)道德領導係指領導者本身需先建立高度道德修養, 以道德權威做為領導的基礎,在潛移默化中引導組織成員追隨其道德魅 力,自然而然地建立自身正確的倫理與價值觀,激發成員的義務感與責. 15.

(27) 任心,進而自動自發的完成組織所交辦的任務,為組織目標而奉獻,共 同謀求組織的永續經營與發展願景。 古芝潔(2010)認為道德領導係指領導者秉持正當理念作自我審視, 致力提升本身修為與展現勇氣,散發使人追隨的魅力,來引領成員心悅 誠服,進而建立自身的責任心與正確的價值觀,並自動自發地完成組織 任務,努力奉獻共同位社會正義而實現承諾。. (二)西方研究者 Hitt(1990)領導者個人展現的倫理特質,並透過授權及激勵帶領 部屬,能夠培育部屬並激發其潛能,提升部屬價值觀及動機的品質、鼓 勵成長、要求自我實踐。傾向轉換型領導,幫助屬下發揮潛能,滿足屬 下高層次需求。 Sergiovanni( 1992)所著的【道德領導-進入學校改革的核心】 ( Moral. Leadership—Getting To The Heart Of School Improvement )中提出,強調的 是領導的「道德層面」 。領導是一種「可行態度」,而不只是技術的運用: 道德領導處於領導之「心的層次」, 位於領導之中心位置(the heart of leadership);它的意思是指學校的領導者,根據道德權威(moral authority), 利用各種的領導方法(substitutes for leadership),激發人的潛力,使其部屬 成為追隨者,對教育目標具有義務心與責任感,進而共同建立有品德的 學校(virtuous school)的一種領導方式;道德領導乃是「進入學校改革核 心」之關鍵所在。學校的領導者根據道德權威(moral authority),利用 各種領導的替代物(substitutes for leadership)去激發人性的潛質,使部 屬成為追隨者(followership),進而共建立德性學校(virtuous school) 的一種領導方式。 Sergiovanni 認 為 成 功 的 領 導 者 , 除 了 重 視 過 去 歷 史 留 下 的 經 驗 之 外,還要自領導策略中重獲其背後的價值觀,亦即將關心從領導之手提 升至領導之腦、領導之心的層次,如圖 2-2. 16.

(28) 領導之心. 領導之腦. (領導者的價值與信譽 ). (領導者對真實世界的心向). 領導之手 (領導者的決定、動作和行 為). 念). 圖 2-1 資料來源: Moral Leadership : Getting to the heart of school. improvement .(p.8),by Sergiovanni, T. J.,1992 .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領導之心(heart of leadership):指領導者所擁有關於信念、價 值、夢想、願景等層面的特質,涉及領導者所認同、所珍惜、所 嚮往以及所承諾的願景,除了願景,除了願景之外,領導之心更 是內在世界實體的基礎,而道德領導所強調的,正是屬於領導之 心的層級。 2、領導之腦(head of leadership):指領導者心中所存在的理念與價值 觀在其腦中產生的心象(mindscpes),此心象屬於領導之腦,可 承續領導之心的意識,將之傳達至領導之手,以結合個人願景與 內心價值,使之成為領導策略與行動之基礎,具有中介作用。 3、領導之手(hand of leadership):指領導的行為技術,屬領導的實際 運作方面,亦即傳統領導所重視的成員滿足、領導類型(獨裁或 民主、任務或人際、倡導或關懷、指導或參與)等、亦是領導者 的領導行為、所作的決定方式,領導管理策略所形成的學校方案 等。 由以上說明可知, 「領導之腦」會受「領導之心」所影響,然後會驅 動、指揮「領導之手」;同樣的,「領導之手」所做的一切行為與動作, 也會反過來影響「領導之腦」和「領導之心」 ;假若「領導之手」離開了 「領導之心」與「領導之腦」 ,沒有了他們的影響與指揮,那麼,領導者. 17.

(29) 的行動、決定與行為(領導之手)將會失去意義或變得令人無法理解。 Louis與Richard(1994)認為道德領導是由能描繪較好境界的意向(an image of a better place)的領導者所帶領,而這樣的一個意向,對個人與 社會而言,均具備某一重要程度的價值。 Weiss(1994)道德領導屬於轉型領導,領導者基於個人倫理觀作決 策,並激勵成員的價值觀與動機,並且採取充分授權。 Hudson(1997)認為,倫理領導中心思想,在於確立倫理的價值觀念, 以為成員遵循的準則;它所發佈的指示或命令都涉及道德價值,不同於 只講求角色任務發揮的領導方式。他並且以「身體」比喻組織(學校), 以「心」比喻領導者,以「靈魂」比喻倫理領導,來說明倫理(道德) 領導的意義及其對學校的重要性(圖 2-2)。 1、把身體比喻成組織(學校):組織的各部門如同身體的各器官, 必須互相交流、溝通方可運作順暢、達成目標。倫理價值涉及個人權益 與群眾利益的權衡,所以在決策過程需開放討論以符合成員需要。 2、把心比喻成領導者:領導者總理組織(學校)各部門之運作,就 如同心之於身體一般。領導者的道德、誠實、義務感、創意…等,均成 為被領導者的注目的焦點。此外,允許成員參與決定,並不忘讚美、尊 敬,努力實現其希望、夢想,將使成員更願意參與、遵從,組織(學校) 將更易於做出正確的決定。 3、把靈魂比喻成倫理領導:倫理領導,是領導者領導組織(學校) 的最高指導原則。奉行倫理領導的領導者,在決策過程中,會堅定其倫 理價值理念。. 18.

(30) 倫理領導(靈 魂)是領導者領 導組織的最高 指導原則。. 靈. 領導者(心)綜 理組織各部門 之運作。. 魂 倫理領導. 組織的 各部門 如同身 體的各 器官。. 心 領導者 身體 組織. 圖 2-2. 以人的身、心、靈來比喻、對照組織(學校)、 領導者、倫理領導圖. 資料來源:國民中學校長道德領導行為與教師組織承諾及工作投入 關係之研究(頁22) ,林俊傑,2005。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高雄市。 Hudson以人的身、心、靈來比喻、對照組織(學校)、領導者、倫理 領導,其目的在強調倫理領導對於組織領導行為的重要性,並說明倫理 (道德)領導處於領導架構最上層的位階。Hudson也認為組織的領導者 是帶領組織面對與邁向未來的核心,領導型式的不同對組織的影響程度 也有所不同。道德領導是有關領導者的個人影響力,它反應社會的改變 以符合人們需要的領導型式,它的中心思想在於確立倫理的價值觀念, 以為成員遵循的準則,所發佈的指示或命令都涉及道德價值,不同於只 講求角色任務發揮的領導方式。而且,關懷夢想的實現、勇於接受錯誤、 鼓勵回饋所帶來的正面效應、歡迎不同的聲音、及樂觀進取忠誠希望的 領導面向,就是道德領導的內在涵意。. 19.

(31) Coopola(1998)認為所謂的道德領導,就是領導者必須要能分享其 精神層面與宗教世界之觀點,實踐高度的道德理性、鼓舞成員為願景而 行動、企圖建立社群與契約,以及為社會正義而實踐承諾。 Yukl(2002)道德領導係領導者在領導過程中,注入倫理考量並據 以行動的綜合體,包含領導者個人的倫理認知以及實際所執行的管理行 為。 Treviño 等人( 2003 )係指利用自己的社會力量,為群體謀取集體利 益,而不是本身的個人利益。並強調,不只是秉持正直及價值標準來領 導,更涉及運用溝通與獎勵制度來指引倫理行為者。 Quick 與 Normore(2004)認為道德領導係指學校領導者能以身作 則,提供成員一個道德角色典範,掌握誠實值得信賴、兼顧正義倫理、 關懷倫理與批判倫理、以及系統思考三項原則,關照並積極維護學生的 最大權益,創造一個支持組織氣候、文化、道德共同體與充滿生機活力 的世界。 Easley(2007)道德領導是一種態度,展現在領導者的說話方式、日 常行為與他人互動之上。 Samad 與 Nor( 2007 ) 秉持服務精神,執行道德和倫理的行為,且涉 及和應用知識納入行動當中,進而成為榜樣來影響他人,並告知人們如 何區別是非,以及體現不斷揭露人性的不道德行為。 Sama 與 Shoaf (2008) 實現良好的道德價值觀之核心,包括正直、信 任和道德正直。並進一步指出,倫理領導人的行為方式,倫理一致性、 具說服力、影響改變社群朝向正確的道德目標、並有道德智慧。 Wilson(2008) 道德領導係指,領導層為傳統的倫理準則,包括尊重 社會的所有成員,容忍不同的意見和文化,以及平等待人,而領導者可 稱之為「道德代理人」。 McCann 與 Holt(2009) 運用良好的決策,遵守道德標準及價值觀,進 而成為道德的榜樣。. 20.

(32) 綜觀以上國內外研究者對道德領導所作的討論,可以發現,儘管各 家的解釋不盡相同,但是對道德領導的中心理念,都有詳實的說明 。研 究者認為道德領導是以倫理道德為基礎的領導方式,它擺脫了傳統科層 體制中以權力為導向新型態的領導方式,強調領導者道德權威與影響力 的建立,利用本身的世界觀與價值觀來引導組織成員,使得他人有感於 領導者的道德魅力,而追隨者也心悅誠服的受其影響,在潛移默化中發 揮影響力,進而使成員因本身的義務感而完成組織所交辦的任務,從 而 建立領導者的道德權威,共同為組織目標與願景努力,進而帶動組織的 進步與永續發展。. 三、道德領導的必要性 道德領導概念直至 90 年代 Sergiovanni 以專書論著之後,才被有系 統的提出,Sergiovanni(1992)鼓吹領導不只是技術,還是態度,其所抱持 的新領導觀,與傳統強調理性、邏輯性、目的性、精緻性、個人性與孤 立性等論點大異其趣,新的領導觀點重視個人情緒、團隊、感覺、意義、 道德、任務與責任等觀念。 以下分就教育機構特性觀點、領導技術等二層面加以說明。. (一) 教育機構特性層面 教育體制是社會與國家現代化中一項重要的組織結構,因而現代化 的社會因為承受過度強調科學理性帶來的物化、道德淪喪現象時,同時 現代化的弊端在教育體制中也有某種程度的影響,例如:機構龐大、管 理僵化、權利控制、輕視個人價值等(張文軍,1998),故更需採行整 全變革的領導方式,以確切解決教育問題。 Greenfield (1993)提出下列三項看法: 1.學校是一個道德的機構,負責道德社會化的重要功能。 2.學校所服務的對象多為未成年,且多數沒有就學與否的自我選擇 機會; 學校行政人員乃成為道德的代理人(moral agents),是道德的行. 21.

(33) 動者,有責任從事有意識的道德行動。 3.學 校 領 導 的 倫 理 學 觀 念 已 被 列 入 美 國 學 校 行 政 人 員 的 倫 理 宣 言 (theStatement of Ethics for School Administration)之規準中;以及事實上 學校領導者每天的工作幾乎都面對數量不一、程度高低不同的道德價值 衝突。 另外Sergiovanni(1995)更詳細指出,學校領導具有道德的必須性, 其理由如下: 1.學校領導者的核心工作是要將著重技術性功能的學校「組織」, 轉型成為「機構」或「學習社區」,牽涉到價值、目的的塑造與追隨者 精神(followership)的發展,而這些任務無法避免地就有道德意義。 2.學校的任務不僅在提供學生知識與技能而已,更涉及品格與德性 之塑造,而品格與德性的塑造,就必須進行倫理學的考量。 3.不管學校所關心的是效率或德性,最後都必須有衡量的「標準」, 而「標準」(的訂定、取捨、權重等) 就涉及價值判斷。 4.在學校中,校長的權力通常都大於教師、學生、家長或其他人, 而權力的「不平等」關係就具有道德意義。 5.雖然學校都隸屬於同一個大型的超級教育系統之下,但因學校散 佈各地,因此每一所學校都有其獨特的環境與所服務的對象,校長於政 策執行時,必須考量學校情境,才能達到效果;換言之,學校行政人員 保有自由裁量權(discretion),而學校領導者「自由裁量」的行為(例 如選擇這個,放棄那個)本身就是一項道德事件。 國內學者與研究者也提出學校實施道德領導的必要性,現分述如下: 林明地(1999)於《國民小學校長工作分析與角色研究》之專案研 究中,發現「好校長」必須具備以誠待人處事、以服務代替領導、充分 發揮團隊精神、以校為家、落實倫理道德教育等特質。 林新發和李宜玫(1997)共同提出若要促進校園倫理,除提昇教師 專業自主外,更要遵守倫理規範,尊重人性尊嚴,重視自主、自由。. 22.

(34) 張明輝(1999)認為,學校行政主管應發揮道德領導,增進與成員 互動,實踐正義、倫理、道德勇氣,遵守倫理規範,一起為學校教育而 同心協力,營造優質教育環境,發展全人教育。 謝文全(1998)認為:道德領導之道德價值觀與信念是領導的核心 與動力,有加以研究之必要。他還提出:現代學校若欲發展為專業社群、 真正的道德機構,讓成員充滿責任感與榮譽心,則道德領導勢在必行。. (二)領導技術層面 學校領導人員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天都必須面對所謂的道德兩難 問題(ethical dilemmas)(Crowson,1989),然而當領導者運用技術性 的管理方案並無法真正協助學校行政人員解決每天所面對的道德兩難問 題,加上近年來我國學校組織與運作過程,在幾次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已 有了許多的改變,面對一而再的挫折以及道德兩難問題,關心教育行政 工作的人不免要問:「我們是不是少掉(或忘掉)了什麼?」,藉由學 校領導倫理學的觀念,跳脫以往認為學校領導的倫理學「觀念很重要, 但無法落實」的迷思(林明地,1999)。 從領導激勵層面來看,校長行政領導激勵人們努力付出而達成卓越 表現的動力來源而言,應包括外在動機、內在動機,以及責任與義務等 三種,傳統技術理性管理哲學通常只注重前二者,以為只有外在動機, 如:自我利益(self- interest )、個人愉悅( personal pleasure )等,還 有內在動機,如挑戰性、成就感等,是決定付出與否之關鍵,這是忽略 了責任與義務這種激勵力量的結果,因為責任與義務源自於教育組織成 員認同教育專業,而願意付出額外的心力,達成卓越的表現,其心態是 只要善的就去做,或者是單純地去做那些「好」的工作,比較不計較個 人的物質報酬(Sergiovanni, 1992)。 事實上,學校中道德的績效責任,建構在校長、主任、諮商人員及 其他人員有信心去執行他們的教育責任(張鈿富,2001),這種教育的 責任與義務的激勵力量源自於教師認同於教育專業,而願意付出額外的. 23.

(35) 心力,達成卓越的表現,其心態是「善的就去做」或做那些「好」的工 作,而比較不計較個人的物質報酬。而道德領導的實施,正可以彌補以 往過度重視科層權威、心理權威與技術理性權威以外的領導權威基礎 — 亦即專業權威與道德權威(Sergiovani, 1992),落實於學校日常生活之 中。 總之學校為一道德機構(moral institution),於教授知識與技能之餘, 亦應教導道德倫理,方可造就才德兼備之後進,是故其所採取的教學與 行政措施自應符合道德倫理精神,況且,一所學校唯有能善盡其道德倫 理教育,培育師生之良知德行,方能享受倫理學校(ethical school)稱謂 之美譽(謝文全,1998)。道德領導者努力運用道德權威散發自心靈, 方能使成員心甘情願的追隨之,可見其對於領導之重要。. 四、道德領導的實施原則與具體作法 各方 學 者專 家看 對 道 德領 導 實施 的原 則 與 其 行 為 作法 ,皆 不 盡 相 同,茲將各學者的看法臚列如下:. (一)道德領導實施原則 國內研究者謝文全(1998)曾提出道德領導的主要作法包括具有批 判倫理、落實正義倫理、發揮關懷倫理等,可為道德領導之參酌: 1、具有批判倫理:具有批判倫理即要發揮批判精神,敢於對不合理 處作理性的檢討改善,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養則是發揮批判倫理的關 鍵。 2、落實正義倫理:正義是一種公共領域的倫理,指行政人員秉持公 正理性原 則,處 理公 共事務並 作行政 決定 ,其秉持 的態度 是對 事不對 人,只對道德法則負責,可謂道德領導的核心。 3、發揮關懷倫理:關懷(caring)是道德也是行動,而關懷倫理是 指對人的關心與照顧,行政人員除要完成學校任務,亦應關心成員的需 要與福祉,給予必要的尊重、鼓勵與支持。. 24.

(36) 吳清山(2001),參酌「美國學校行政人員學會」的「專業倫理準 則」,提出「我國教育行政專業倫理準則之初步建構」,可為道德領導 原則之指引,其內涵包括: 1、教育行政人員所有的行動與決定都應以謀取學生福祉為依歸。 2、教育行政人員應表現清廉、正直、誠實等特質,以贏得大眾對教 育行政人員的信賴與尊重。 3、教育行政人員應秉持正當的程序原則,並保障所有人之權益。 4、教育行政人員應避免利用職權謀取不當的個人私利。 5、教育行政人員在面臨利益衝突與價值選擇的情境下,仍應秉持公 平正義原則。 6、教育行政人員應努力充實個人之專業卓越能力,並鼓勵各種教育 行政的專業成長。 7、教育行政人員應妥善運用道德權威,並與成員發展合適的關係。 8、教育行政人員應在合理、合法、正確、公平與正義的前提下表現 忠誠。 9、教育行政人員要能自尊自重,並保守業務上的機密。 10、教育行政人員有責任批判不合理的教育現象,並提出改進之道。 11、教育行政人員應積極創造合乎倫理的教育情境。 12、教育行政人員應主動關懷他人,並使每個人都享有內在的價值 與尊嚴。 校長如實施道德領導須把握以下原則,林新發(1999): 1、以身作則,作為學校成員的楷模。 2、尊重學校成員的人權及其尊嚴。 3、視學校成員為生命共同體,與其並肩努力。 4、堅持道德理想,抗拒外力的不當干涉。 5、有高尚的道德修養,來影響學校成員。 6、發揮道德關懷,視人如己。. 25.

(37) 7、以人性本善為基本信念,盡力協助,支援學校成員。 林純雯(2001)認為「真正的領導者是作對的事,而不只是把事作 對」(Real leaders concentrate on doing the right thing,not on doing things right)(Lashway,1996;Sergiovanni,1992:4),一語道盡道德領導的最 高指導原則,如何能真正「作對的事」 ,而非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把作不 對的事作對」,需要修持與歷練. Starratt(1991,1994)認為道德領導者應認清促進學校倫理環境的 責任,其原則如下: 1、關懷倫理(the ethic of care):是一種關係,而非特別的行為, 應該包括:示範(modeling)、對話(dialogue)、實踐(practice)與認 可(confirmation)。其關注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環境的關係,以及伴隨 關係而來的責任,運用於學校時,應以教師與學生為中心、鼓勵共同參 與校務,並關心師生的各種需求;而對領導者而言,其任務在培養自身 支持關懷關係的態度和技能。 2、正義倫理(the ethic of justice):包含個人與社群皆能平等、公 平作選擇,於學校而言,是要藉由教育人員對學生的奉獻,促進學習機 會均等。正因學習機會與均等教育、獲得資源的機會、心理與生理安全、 健康及社會環境等均息息相關,故學校應養成自我質問、自我批判的習 慣,對學校結構特徵持續詰問,以訂立保障個體與群體公平公正的教育 政策。 3、批判倫理(the ethic of critique):認為學校行政人員應是批判理 論的行家,要有能力去質疑我們所認知的組織架構,且要求並幫助其他 人能挑戰既存的職位階級。允許並鼓勵人與組織之對話間存在衝突,但 此類衝突中應隱涵謙恭。 Noddings (1994)指出,道德領導理念所提倡的「關懷」(caring),不 只是一種理想,而是更具實用性,可以用來解決現行學校教育所面對的 實際挑戰,如:提高學業表現、處理社會問題、重新思考組織策略等均. 26.

(38) 是。因此,道德領導者必須謹守關懷倫理,真正關心學校教師、行政人 員、學生以及家長,甚至社區人士。 Beck (1994)認為,道德領導中關懷倫理觀念之提出,目的是要提升 人性發展、回應人性需求,並且維持對人們的承諾。是以實施道德領導 時,真心關懷學校中的每一成員是必須的。 Cunningham 與 Cordeiro (2000)根據 Strratt(1994)提出之見解,認為 若要實施道德領導,則領導者應檢視自己的價值觀及其對作決定、解決 衝突等的影響。其領導的原則如下: 1、關懷倫理:關注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及伴隨關係而來的責 任,在學校運用時,以教師與學生為中心,鼓勵共同參與,關心師生需 求;培養領導者支持關懷的態度和技能。 2、正義倫理(the ethic of critique):學校行政人員應勇於批判,要 有質疑能力,挑戰不合時宜的束縛,經由衝突,改進組織內部。 綜合上述研究者對於道德領導實施原則的見解,均強調領導者重視 品德修為、落實關懷倫理、正義倫理與批判倫理均有助於道德領導的實 施。. (二)道德領導的行為作法 對於道德領導的做法每位學者均有些許的差異,茲臚列如下: 林明地(1999)針對如何重建學校領導的倫理學觀念,提出八項建 議: 1、在學校領導者培養準備階段及職前訓練階段之課程中加入倫理 學層面。 2、慎選具倫理學觀念的學校領導者。 3、推動學校領導者倫理學觀念的在職專業成長與發展。 4、瞭解道德議題的特性,審慎進行道德判斷。 5、經常闡述集體願景,增強共同價值與信念。 6、發揮領導替代物的功能。. 27.

(39) 7、與學校教育目的結合,授權予能。 8、建立學校之同僚專業互享氣氛。 校長實施道德領導具體做法有以下幾點:林新發(1999) 1、以學校整體利益為優先考量,不因私忘公。 2、勇於反省、批判及改善學校內外不合理的作為。 3、遴聘學校成員,考量其操守與才能,不接受關說。 4、不接受不當的招待與賄賂。 5、堅持教育理想,不受不當的壓力與私利影響。 6、做決定時,信守正當的承諾與正確的行事標準。 7、明示學校成員在處理校務時,應秉持正義原則。 8、在學校成員有困難時,表達誠摯的關懷。 9、遵守道德規約,不宜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罔顧人性。 10、與學校成員共同討論兩難問題,尋找合理解決的途徑。 11、與成員共同建構學校專業倫理準則,實踐專業能力。 Sergiovanni(1992)提出有關道德領導的作法可以分為以下五點: 1、要具有倫理批判的精神 倫理批判(ethic of critique)的精神就是要符合後現代的潮流,要具 有批判的精神,對於不合理的地方,能勇敢地作理性的檢討改進。而要 落實倫理批判(ethic of critique)的精神,身為一個領導者應隨時接受新 的知識,如同 Habermas 希望藉由個人主體的相互溝通,以凝聚對組織 價值共識的手段,以減輕因濫用工具理性所形成的物化現象,隨時隨地 反省自己,要具有倫理批判的精神。 2、要落實倫理正義的基礎 倫理正義是落實後現代潮流批判精神的重心,它是貫通道德領導最 重要的基石。對於一位道德領導者而言,落實倫理正義的基礎是責 無旁 貸的,唯有領導者的行為合乎倫理正義,才稱得上是符合道德領導。 3、要發揮人我的倫理關懷. 28.

(40) 倫理關懷是強調對人的關心和照顧,身為一位領導者除了致力於組 織任務的達成之外,更應該要回歸從屬者的需求和價值。對於從屬者的 需要與福祉,必須予以尊重、鼓勵和支持,發揮「我-它」的倫理關懷。 4、基於倫理道德做好選擇 善與惡要如何認知,必須同時經由理性與經驗的運用,透過理性可 以衡量與預見道德行為的結果,而在經驗中建立道德行為的標準。領導 者在遇到各方觀點與要求相互衝突、對錯之間模糊不明時,必須秉持著 倫理道德的規準,作出獨立的判斷,做好最佳的選擇。 5、重建道德與專業的權威 道德的價值來自於個人與社會結合,經由擴張個人的「理想自我」, 使道德行為本身成為個人之所好,乃是建立道德行為的最佳途徑。經由 個人之所好與社會利益相互結合,以保障個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以社 會規範替代領導、以道德與專業權威替代傳統的領導模式,共同培養部 屬具有工作的熱誠與使命感。 根據Sergiovanni(1992)所說:「有良好的領導,不一定會造就成功的 學校經營;但若是想要達到成功的學校經營,一定要具備良好的領導。 ( Good leadership is a necessary but in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successful schooling.)」我們可以窺見,道德領導,乃擔負著未來學校經營成效優 劣的重責大任。 管理學大師Peter F. Drucker在 The Leader Of The Future 一書之序言中 談到:有效能的領導者都知道的基本修鍊(Frances Hesselbein, Marshall Goldsmith, Richard Beckhard, 1996): 1、擁有追隨者—領導者必須擁有「追隨者」;否則就不配稱為領導 者(Theonly definition of a leader is someone who has followers.)。 2、做對的事—所謂有效能的領導者,並不在於他是否受眾人愛戴; 而在於其追隨者是否能「做對的事」 。 「受歡迎」不是領導的真諦; 「結果」 好壞才是領導的真正內涵(An effective leader is not someone who is loved or. 29.

(41) admired…[but] someone whosefollowers do the right things. Popularity is not leadership.Results are.)。 3、樹立典範—領導者乃是眾人目光的焦點,因此他們必須要能「樹 立典範」(Leaders. are highly visible. They therefore set examples .)。. 4、領導是一項責任—領導所代表的並不是一種地位、特權、頭銜或 是金 錢,而是一種「責任」(Leadership is not rank, privileges, titles, or money. It is “responsibility.”)。 領導者之所以能成功,並不是因為他(她)的命令驅使,而是他(她) 的 價值理念能夠被他人接受、奉行,如同追隨者一般,自動自發,表現優 秀且持久。成功領導者所仰賴的並非是譁眾取寵,而是具有理想與理念, 真正地為組織奉獻心力。Drucker告訴我們一件重要的事:領導者必需走 入人群,與其追隨者面對面溝通、相互了解(…these effective leaders were not preachers; they were doers.)。他們絕不是遙不可及、高高在上的人;他 們必須深入人群、致力關懷與服務,如此才能樹立典範。另外,領導並 不是名利、特權與財富的代名詞;領導應該是責任的表現。就 Drucker所 談到的內容來探討,無非都是道德領導行為的具體表現。未來的學校將 會是愈來愈開放、複雜的系統,因此,學校校長必須吸取各種領導理論, 來促進學校組織的生存和與發展。除了了解、吸收各家領導理論之外, 對於校長而言,他還必須反問自己並尋找解答: 「如何做才能讓我的組織 脫胎換骨?怎麼做才能樹立起典範?」 依據國內外學者與研究人員的看法,道德領導行為的具體表現,並 非三言兩語就可以清楚地作出解釋,現將其主要的研究結果與觀點,分 述如后: 國內學者謝文全(1998)認為,道德領導的行為層面應包括: 1、具有批判倫理—批判倫理(ethic of critique),即批判精神,對不 合理處敢於做理性的檢討改善。 2、 落 實 正 義 倫 理 — 正 義 的 倫 理 , 是 指 行 政 人 員 秉 持 著 公 正 理 性. 30.

數據

圖  次  圖  2-1  領導之心、腦、手交互作用圖    ………………………………………      17  圖  2-2  以人的身、心、靈來比喻、對照組織(學校)、領導者、倫理領導圖…  19  圖 2-1  道德領導實施步驟圖    …………………………………………………      32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95  圖  3-1  研究流程圖  …………………………………………………………      113
表 2-1    國內研究者對道德的看法與定義  研究者  年代  對道德的看法與定義
表 2-3      國內道德領導相關研究歸納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方法  學校  張翠菱  1995  公共服務倫理研究  文獻分析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  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陽建  1996  行政倫理守則之研究  文獻分析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  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武桐  1996  行政組織的倫理決策之研究  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倫理決 策之實證分析  文獻分析 問卷調查 深度訪談  自然觀察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 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純雯  2001  國民中學校長道德領導行為 之研
表 2-3  (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方法  學校  周中琪  2007  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之研 究  文獻探討 問卷調查  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  梁淑娟  2007  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與教 師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  文獻分析 問卷調查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研究 所碩士論文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以下就各位研究者結論說明如下:      1.張翠菱(1995)在研究結論中指出,過去公共服務,只重視效率 的滿足,認為如此,才可達到經濟目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One technique for determining empirical formulas in the laboratory is combustion analysis, commonly used for compounds containing principally carbon and

• helps teachers collect learning evidence to provide timely feedback & refine teaching strategies.. AaL • engages students in reflecting on & monitoring their progress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How does drama help to develop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In Forms 2-6, students develop their self-expression by participating in a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