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而中國大陸對亞 太地區的經濟戰略,就是成就其亞太霸權的手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而中國大陸對亞 太地區的經濟戰略,就是成就其亞太霸權的手段"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壹、 說明研究源起與背景說明

自 1978 年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大陸的經濟成就是舉世共睹,

至今其經濟仍持續高度成長,且有過熱之餘,故「中國崛起」與「中國威脅論」

的議題受到全球高度的重視與矚目。在全球化的時代,中國大陸的政治與經濟到 底會不會崩潰的議題,世界各國正拿著放大鏡在檢視,尤其是身處在中國大陸周 邊的亞太區域各國,更是戰戰兢兢,深怕「牽一髮而動全身」而受到波及。中國 大陸欲發展亞太霸權的主因,是源自於中國五千年來的光榮歷史與其在過往歷史 中所扮演的區域霸主地位,而清末以來國力積弱不振與歐、美各強所簽訂的喪權 辱國條約,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的痛。近年來,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好轉與國力 的提升,使根植於每個中國人民的富國強兵思想早已蓄勢待發。而中國大陸對亞 太地區的經濟戰略,就是成就其亞太霸權的手段。

中國大陸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與文化,且擁有成為「世界大國」的客觀條件,

從以下的說明可為證之。

一、國土面積大小是世界第三大,擁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葉自成,

2003:52),而領土又完整,且其非為島嶼國或大陸邊緣性國家,是個州際性的大 國家,如美國、俄羅斯都有此條件。要成為世界性的大國,一定要有充分的領土 基礎,如英國、日本的地形即不利。

二、國民人口數是世界第一多,即世界人口大國。人口多的國家雖有治理上 的難處,但更代表著擁有龐大的廉價勞動力與廣大市場,中國大陸現已是「世界 工廠」,但其更擁有成為「世界市場」的潛力。根據世界銀行在 2004 年所公佈的資 料顯示,中國大陸擁有 12.88 億人口(美國通 How2USA 網站,2004)。

三、經濟實力而言,世界銀行所公佈全世界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在 2005

(2)

年中國大陸以 2 兆 2 千 2 百億美元(約台幣 71 兆 1 千億元)的 GDP 總量,首度超 越英國,是世界 GDP 第四位經濟大國(值得注意的是,與 2004 年相比,中國大陸 從第 7 名上升至第 4 名外,還一舉超越義大利、法國、英國);在 2003 年則為世界 GDP 第七大國,為 1.4 萬億美元。2003 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為義大利的三十倍,

排名下滑一位,落後於義大利,主因是美元與歐元的匯率問題所導致,此乃是中 國大陸與義大利兩國的 GDP 排名互換之因。

中國大陸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在全球貿易中的排名攀升。2003 年出口總額達到八千五百億美元,躍升成為全世界第四大貿易國,2004 年 1-7 月 的出口總值達到六千二百三十一億美元,增加了 38%,中國大陸商務部長薄熙來 在北京舉行的世界工商協會高峰會指出,粗估中國大陸 2004 年出口貿易額將突破 一兆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而 2003 年中國大陸進口額為四千一百億美元,

成為僅次於美國、德國的世界第三大進口國。在 1991-2002 年間,中國大陸經濟 成長率年平均為 9.7%,即使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成長率仍達 7%以上,最近十 年間,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在世界各國中皆名列前茅,並被稱為帶動全球成長的 引擎。在 2002 年 GNP 已達一兆二千三百七十一億美元,截至 2003 年 6 月底,中 國大陸外匯存底達到三千四百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其更在 2002 年所吸收利用 外資共計五百二十七億美元,超越美國排名世界第一(朱雲鵬,2003:推薦序),

而在 2003 年則略遜美國排名世界第二,故足見中國大陸在其國際經貿上的傲人實 力。

四、中國大陸其在國際政治、軍事上,是無可厚非的世界大國,其一是聯合 國安理會中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其二是除了擁有核子武器與長程飛彈外,在 傳統武器上,亦是世界公認除了美國、俄羅斯外之軍事武力大國。

因此承上四點之言,可知中國大陸是個深具國際影響力的大國,尤其是對位 於其亞太區域周邊之臨國,更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中國大陸無疑是亞洲的強 權國家,但它是亞太區域的唯一霸主嗎?亦或是擁有支配亞洲,號令亞洲的絕對 能力嗎?答案可能未必。首先美國在冷戰時期,早已把觸角深入亞洲,且在舊蘇 聯解體後,美國更是迅速填補舊蘇聯勢力撤出亞太區域後的真空地帶。

(3)

美國在冷戰期間,為了避免亞洲被共產勢力赤化,於是大力支持日本、南韓、

台灣、菲律賓等國,圍成一道堅強的太平洋島鏈,時至今日,美國勢力仍在亞太 地區發揮關鍵影響力,中國大陸若欲想擴張亞太區域經濟版圖或在亞太地區稱 霸,其最大的敵人就是日本,日本是世界級的經濟大國,其在最風光時,一度贏 得「Japan Number one」的封號,但至現今,仍是擁有世界第二大經濟實力,日本 因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所以其在經濟上雖是大國,但在國際政治上的 影響力並不大,故常有人戲稱日本為「經濟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日本當然 深知自己的弱點,故近年來一直想藉其經濟上的影響力帶動其政治勢力,企圖重 振往日雄風,從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祭拜靖國神社、派兵伊拉克與爭取聯合國安 理會即可見端倪。故可知中共其欲擴張亞太區域經濟版圖之時,必定會面臨美、

日的挑戰與其周邊鄰國的不安。

貳、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本論文之主要研究動機為「中國大陸經濟興起對世界與亞太之影響」,與如何 降低亞洲、東南亞等對美國的依賴轉化成增加對中國的依賴,以及中國大陸如何 運用其經濟市場來套牢亞太區域的經濟外交政策。「中國崛起」已是事實,而「和 平崛起」則為口號,中國大陸是一條巨龍,一條睡夢初醒的巨龍,其仍在韜光養 晦中,尚未真正出手。本論文主要的研究動機,即是中國自 1978 年改革開放之後 經濟快速成長的舉世傲人成就,但在全力發展經濟之時,亦會面臨許多的挫折與 挑戰。1949 年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建立其政權,其首要任務是鞏固其政權與恢 復經濟的穩定,而奉行馬列主義與毛澤東思想,就是中共一切政治、經濟行動之 最高指導方針,縱觀中共經濟發展演進的過程,其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政治經濟發 展史,可見在計劃經濟下的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深受政治干預影響之深。

在 1953 年,中共開始實行中央集權式的經濟計劃,其有四大主要核心:

(一)集中精力發展種重工業,尤其是鋼鐵業與機械營造業,且較不重視農 業與輕工業。

(4)

(二)在發展工業的同時,又特別著重大型且資本密集工業。

(三)集中火力,維持高投資比率。

(四)採取犧牲農業,來支持工業部門的成長與擴張(高長,2003:90)。

因此在 1978 年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大陸經濟,大體而言是因為經濟政策導致經 濟發展不平衡,著重工業而忽略農業與輕工業,造成大陸的產業與經濟結構呈現 畸形發展的現象,加上西方各國對中共採取「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的政策 下,此時中共實現經濟的主要模式,是以「自給自足」的方式來達成其目標,亦 是其衡量國內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故在內與在外的時空背景下,此時的中國大 陸經濟是與世界經濟隔絕,且呈現「經濟鎖國政策」之現象,甚至在實行「大躍 進」政策後,於 1960-1961 年間,造成全中國的「大饑荒」而奪走無數農民的生 命(Halpern,1991:38-59)。

「社會主義」的經濟政策,在改革開放前影響了中國大陸長達三十年之久,

但社會主義的經濟,畢竟與自由市場經濟是完全不同。在社會主義之下所發展的 經濟,一切以「國家」為核心,亦指國家以國家的力量來推行計劃經濟,國家亦 控制了所有的商品與財貨的交換。中共所實行的經濟政策,起初是以舊蘇聯的計 劃經濟為模型,而計劃經濟的主要理論是國家經由對資源流動的集中管理,可以 達到生產要素(勞動、投資資本、原料、能源、設備、土地)的最適分配,也就 成為最具合理性的生產(Christiansen﹐Rai,1996:259),而國家計劃的結構採取 許多種類的結構,若依時間的長短,又可分為長期的十年計劃、中期的五年計劃 與短期的每年之年度計劃,而政府每年亦需就計劃的執行成果與實踐狀態作報告

(Christiansen﹐Rai,1996:259),而如何在「計劃 之下獲得最大的利益」,則是 最終所追求的目標。計劃經濟需要的是國家的力量、龐大的行政機構與政治干預 才能推行。在實際的執行上,不但需要政府各部門相關單位的推動,在執行的區 域計劃中,更需地方政府的全力配合,故在 1957 年後中國大陸的計劃經濟下,不 得不將權力下放給地方,此是日後造成中國大陸發生「諸侯經濟」的間接原因。

1978 年中國大陸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改革開放政策,至今已逾二 十年。基本上中共經濟體制改革的背景,主要是因在中央計劃經濟體系中政府失

(5)

靈(government failure)的現象,而所謂政府失靈的現象包括兩大部分,一是市場 失靈沒有被糾正的部分;另一是政府干預的結果,更背離了市場機能之資源配置

(潘兆民,1996:198)。在中央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的干預是顯而易見且無孔不 入,其設法在生產資料公有制下,欲追求社會利益的極大化,但前蘇聯與前東歐 共產國家,甚至中國大陸自身的經濟發展經驗模式,卻在在否定了政府干預可修 正市場失靈的假設,反而造就出政府的失靈與無能(潘兆民,1996:198),因此改 革開放是中國大陸不得不走的趨勢,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漸深化與逐漸好轉的 經濟發展,更是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更加確定了逾二十年的改革開放政 策對中國大陸的經濟影響是全面性的。

因此從 1949-2002 年,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深受政治力的影響與界入,

而「以政領經」或「以經推政」的奧妙變化是值得觀察與注意,如今中國大陸龐 大的經濟體成為世界工廠的磁吸效應,與擁有數億高素質且廉價的勞動市場人 口,對全世界影響的衝擊更是全面,隨著中共加入 WTO 與參加了「東協十加一」

後,區域性的政治、經濟霸主的地位更加確定,且把中國大陸的經濟推向世界舞 台與世界接軌,另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持續增長,其全球性的經濟戰略佈局,更 是引起了西方各國對「中國威脅論」的恐懼,於是有無數不少的經濟學者預估,

中國大陸若成功整合了東協(東南亞)的市場後,將在 2020-2030 年間成為全球 三大經濟體之一(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中國大陸與東協)。因此在中國未來的 經濟發展,不論是對內或對外,勢必將引起全球的目光,而中國大陸發展經濟的 全球佈局與改革開放後,國內經濟成長所遭遇的瓶頸與挑戰,與其政治與經濟手 段所引起的效應與變化,更是本研究動機之所在。

二、研究目的

本論文之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中國亞太地區經濟戰略之研究,與其擴張亞 太區域經濟版圖之政經分析,特別是中共當局對經濟發展所採用之區域經濟與經 貿外交政策,本論文之思想核心是中國大陸如何運用「經濟戰略達到政治目的」

與「以經濟戰略為主軸」而作「發展亞太霸權的策略」,另亦探討中國大陸如何從

「社會主義」下的經濟政策過渡成,建構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下的

(6)

改革開放,與如何從「姓資」「姓社」的兩大政治爭執理論中,找到一個可以妥 協、穩定的經濟發展政策,亦是如何協調解決「計劃經濟與市場需求的問題」。現 今在資本主義思潮下的概念漸漸風起雲湧的襲捲整個中國大陸社會,而中共官方 在改革開放與世界經濟接軌時,如何在達成人民的需求與捍衛自身政權的理論基 礎兩大矛盾中尋求解決之道。

因此本研究試圖在中共內部的經濟改革與計劃經濟下,研究其「經濟發展戰 略」特別是「對外經貿戰略」,約略五十多年的經濟政策發展演變中,從經濟史與 制度變遷通盤了解其政治如何影響經濟,與經濟如何改變政治上的操作,並試圖 從中了解其未來經濟發展之走向,與中國大陸當局以政治干預經濟等等作為。

此外,中共急欲成為區域霸主,所以充分利用其種種經濟誘因,大量吸引國外資 金的流入與投資,更利用其對外經濟、政治、外交上的實力,做好其發展經濟之 亞太、全球佈局,而採用經濟與外交雙管齊下的政策,如今已漸漸奏效,更成就 其區域霸主的地位。不過「中國威脅論」的口號亦在西方各國與其臨近東亞、東 南亞諸國中流傳,而各國對中共的態度是又愛又恨,各國都想在中國大陸龐大的 經濟體與經濟成長中得到好處,但對中國大陸經濟、政治上的壯大,卻又產生莫 名的恐懼感。而在中國大陸的磁吸效應中,各國所要選擇的方式,不外是選擇融 入或採取抵抗策略,但這都是亞太區域各國所必須即時面對的難題。

本論文的立論核心是鎖定中國大陸「如何」成就其亞太霸權與擴張其亞太區 域的經濟版圖,及如何運用其國際政治與經濟影響力,作為其經濟貿易的手段與 策略,深刻探討中國大陸「如何」制定其經濟外交政策,與影響此手段的若干國 內、外因素。中國大陸畢竟不是個民主國家,在共產政權中,「人治」的因素與思 想的包袱主宰政策的一切。2004 年 9 月 19 日,中國大陸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正式 退位,交出軍權,亦正式宣告其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的時代來臨,而「穩定壓倒 一切」的口號是胡錦濤施政的首要方針,中國大陸國內政權已順利移轉,但是國 際局勢卻是瞬息萬變,中國大陸如何擴張其在亞太區域的經濟版圖,如何發展經 濟,甚至稱霸亞太區域或成為亞洲唯一超強霸主,打一場漂亮的「經濟戰略」。而 同時,中國大陸在發展經濟時,必須持續吸引各國資金的直接投入,加強與各國 之間的經貿關係,特別是亞太地區,而中國大陸在經濟上最大的美夢是如何從「世

(7)

界工廠」過渡成為「世界市場」,如何從「出口擴張」轉變成「擴大內需」,則是 中國大陸最重要的課題。同時亦需向各國解釋「中國威脅論」的疑慮。

故本論文之最終目的,是研究中國成就亞太霸權的「經濟戰略思維模式」與 中國大陸如何利用經濟戰略來主導亞太地區經濟整合的佈局。了解中共這個世界 上僅存的最大共產政權國家,今後其將何去何從?另外在中共的「政左經右」政 策下所產生的社會矛盾問題,如東西矛盾(區域間的經濟矛盾)、南北矛盾(中央 與地方間的政治矛盾),以及中國在改革開放後所產生的「三農問題」「失業人口 問題」等。此外在中國大陸發展經濟過程中所出現的「能源短缺問題」「中國大 陸即將崩潰」等問題亦將浮上檯面,而上述之問題與因素將是決定中國能否順利 發展亞太霸權的際遇與挑戰。另外中國大陸在外交上已從「韜光養晦」中朝著「大 國外交」邁進,進而進展至「和平崛起」,最後改為「和平發展」的口號,中國即 將成為與美、日爭鋒的超級強權,其是否會對兩岸與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的環境產 生影響以及中國大陸發展經濟對兩岸與亞太各國所產生的政治、經濟衝擊,皆是 本論文所試圖探討的重點。

(8)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論文題目為中國亞太地區經濟戰略之研究。顧名思義,論文所要探討的範 圍為中國如何成為亞太霸權、中國成就亞太霸權的經濟戰略、中國大陸如何擴張 亞太區域的經濟版圖、中國大陸與台灣及亞太區域主要國家的政經關係,其與亞 太區域主要政經組織的交往互動,特別注重「國際政治與經濟」的互動影響、政 策產生因素與經貿政策實行所預期得到的成果。

在地緣政治背景上,亞太區域的國家很多,而本論文主要探討的國家,選定 會影響中國大陸欲成為亞太霸權所制定經濟戰略的主要國家,簡而言之,即是在 亞太區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或中國大陸成就亞太霸權不可輕忽的國家,為中 國大陸所重視者。此外,各項重大的經濟指標、數據亦是本論文所欲探討之核心。

本論文是以在經濟上,「數字會說話」為考量立論的出發點,來探討中國大陸在亞 太區域所扮演的角色與地位及中國成為亞太霸權的經濟戰略。論文的範圍核心是 中國大陸如何以「經濟戰略達到政治目的」,在時間背景上,大致以 1990 年代起至 2004 年底為主,深論中國大陸「以政帶經,以經推政」成就亞太霸權的經濟戰略。

而本論文主要的研究限制,是因想要討論的政策很多,大致只侷限於與國際政治 經濟學為主的經濟、貿易、外交的理論與政策。

貳、研究限制

本論文因研究中國亞太地區經濟戰略,因具有某種程度之敏感性,許多詳細 與進一步的資料難以取得,而中共之出版品眾多,但許多書籍往往僅印一版,亦 或是根本無法在台上市,故資料取得不易,係為本研究之最大限制。

縱使取得了資料,在政治上,中共官方或各部委的出版品仍舊充滿著政治宣 傳、馬列思想等歌功頌德之語,使人懷疑資料的真實性與學術性;在經濟上,中 共官方所發表的經濟數據常失真,且有灌水之嫌,而在地方政府的諸侯經濟競爭

(9)

中,所公布之數據更是與事實間充滿著嚴重的落差,即中共官方所作之經濟數據,

在在顯示出報喜不報憂的特色,以致本論文之研究不太敢隨便引用其經濟數據,

亦是本研究受限的原因之一。

在分析兩岸經貿數據時,筆者曾遭遇許多困難:一、兩岸不同單位所做的數 據都不相同,包含台灣的各相關研究單位亦是。二、兩岸經貿無法直接往來,主 要是經由香港轉口貿易所致,加上若干台商因法令未完畢及考慮政治因素常多有 隱藏或藉由第三地之名,行投資中國大陸之實。反之,從中國大陸進口至台灣的 產品,亦有此現象之發生。因此兩岸經貿數據離真實的經貿往來情形常有待評估。

不過大體而言,兩岸經貿數據仍具有豐富的參考價值。唯有透過兩岸經貿數據的 分析,才能做出精確的解讀與判斷,方能一窺兩岸經貿的現況與回顧。

因筆者身處在台灣,在資料蒐集上常發生找尋正確資料不足之遺憾,所得之 文獻有些已淪為二手資訊,而在報章雜誌上所獲得之訊息,大多缺乏深入性的分 析與立論之依據。

筆者成長背景皆在台灣,因此對中國大陸的政經思維與繁雜的法令政策,常 有霧裡看花之感,筆者深信惟有在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體制中經歷過之人,始較能 看清與掌握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所遇到的困境與解決之道,而台灣與中國大陸畢竟 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政治實體,因此對中共計劃經濟的生活模式,以及改革開放後 政治與經濟環境的轉變,所感受的程度亦不同,在論文寫作時,深怕會流於個人 主觀之判斷。

本論文的研究限制範圍是鎖定中國亞太地區的經濟戰略,這是一個「大題小 做」的論文,在論述時常因受限於字數與篇幅,而感到遺憾。因此主力在著墨於 中國大陸對亞太各經濟體的經濟戰略,以總體經濟與戰略的角度,從國際政治經 濟學的理論來檢視其經濟戰略的政治動機與目的,來立論分析經濟戰略政策的形 成,至於更細部的經濟分析、產業研究探討,則不在本文研究的範圍。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壹、 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在國際政治經濟學的領域上,其研究分析的討論方式可從兩個層 面視之,其一為宏觀、總體的分析方式(macro-analysis);其二為微觀、個體的 分析方式(micro-analysis)。在研究層面(reasearch levels)上,以政經結構間的 相互互動關係的是宏觀分析;而處理個人、社會行為層次的是微觀分析。另外,

從研究向度來看(climensions)來看,動態分析注重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檢視解讀 政治與經濟發展的因果關係;而靜態分析則注重結構或制度因素來改變對社會之 政治經濟結構全面的影響。簡言之,就是屬於結構主義(struct-turalism)的研究 方法,但一般而言,研究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學者,大都兼採與整合動態與靜態的 研究方法。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採取文獻分析法(Documentary Research),主要是 透過蒐集各項有關中國大陸的經貿政策、經濟數據、外交戰略的相關文件資料,

以便充分了解中國發展亞太霸權經濟戰略的政策與手段,且透過與中國大陸相關 之經濟數據,可以更明瞭中國大陸經濟與興起對世界與亞太區域所造成的影響與 衝擊。藉由資料的分析、文獻的整理過程,可以看出中國大陸發展經濟的亞太與 全球佈局,更可明白中共與各國的外交關係,以及其欲達成發展經濟之最終目的。

此外,又可從文獻中得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政治互動 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地位。

另外,本論文亦採取歷史研究法(Historical Research),以時間為「經」,經濟 貿易政策的實施轉變為「緯」,並謹慎蒐集近年來中國大陸與亞太區域有關的經貿 政策與重大政策轉變的歷史資料,來佐證中國大陸運用其龐大廉價的勞動力與國 內市場來吸引國外直接投資,並進一步套牢亞太地區各國的經濟外交政策。

除此之外,本論文亦使用比較研究法(Comparative Research),透過比較研究 法可知中國大陸對亞太區域不同國家有其不同之政經策略,同時亦可發現中國大

(11)

陸在參與相關的亞太區域組織時,在不同的組織扮演著不同的政經地位,時而強 勢,時而和緩。此外,本研究之下半部分則是探討中國大陸發展經濟之亞太區域 佈局,可透過比較研究法來得知中共與亞太周邊各國發展經貿的優先順序,與其 對外發展經濟的戰略企圖。

貳、 研究架構

在第壹章緒論中討論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文獻探討與 問題意識以及名詞釋義。而在第貳章中則著重於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分析,分 別介紹在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中與本論文探討主題相關之理論流派。第參章中,

則是探討影響中國大陸在亞太地區經濟戰略的因素,深入研究影響中國大陸與亞 太區域政經關係的脈絡,分別從中國大陸的國內因素論起,再論影響中國大陸的 國外因素,本章另一重點為探討中國大陸在亞太區域政經版圖的重要性與歷任領 導人的政經思維。

論文的第肆章,則是談及中國大陸對亞太地區的 FTA 經濟戰略與中國大陸對 亞太區域政經關係的政策形成。此章先論中國大陸在亞太區域的政經意圖與如何 運用 FTA 及 CEPA 的經濟戰略,達到中國大陸最終的政治目的,再介紹中國大陸 特有的經貿政策,隨後則是論及中國大陸與亞太區域國家交往的原則,最後則是 從區域主義的觀點來分析中國大陸的國家安全與經濟利益。第伍章的重點是鎖定 中國大陸對台灣的經濟戰略,先探討兩岸經貿中的政治性、回顧兩岸經貿往來的 過程、兩岸經貿政策的制定與兩岸經貿現況分析。而中國大陸對台經濟戰略的「海 峽西岸經濟區」與「兩岸共同市場」,則是本章欲發揮的重點。第陸章則是本論文 的結論,針對論文的寫作,所得之研究發現與研究展望。

(12)

第四節 問題意識、文獻探討與名詞釋義

壹、 問題意識

本論文的問題意識包括:

一、大國的經濟戰略優勢。

二、中國大陸如何利用經濟戰略來達成其擴張亞太區域經濟版圖的目的。

三、中國大陸如何達成從「世界工廠轉變成世界市場」的最大經濟戰略目標。

四、中國大陸如何利用自身的經濟優勢來實現其政治目的。

五、中國大陸如何利用經濟戰略來主導亞太地區經濟整合的佈局。

六、中國大陸如何使國內的區域經濟發展與日、韓及東協各國完成經濟整合。

七、中國大陸如何利用外資來發展國內經濟。

八、中國大陸對台以商逼政的經濟戰略。

九、兩岸經貿交流對台灣的政治與經濟衝擊。

十、全球化下兩岸政經關係的交流與發展該何去何從?

貳、 文獻分析

本論文另有專章討論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政治經濟學的相關理論、書籍、

期刊等在國內已有相當多的文獻,而本論文研究所採取的理論架構,是以國際政 治經濟學的學說理論為主,其中又以「公部門政治經濟學派」為核心。公部門政 治經濟學派主要的論題有兩個:政府的經濟角色與如何達成其經濟功能。在方法 論上,公部門政治經濟學派深受制度經濟學派的影響,主張結合政治與經濟的研 究,同時強調政府的經濟政策深受政治與經濟制度性結構及其變遷的影響(蕭全 政,2002:27)。

此外,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過程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因此傳統的馬 克思政治經濟學亦為本研究之重點。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是強調集體社會物質條 件的實存與變遷的理論,其理論重點即是論述該特定社會的人如何利用該社會的 資源,以滿足其慾望的動態過程(蕭全政,2002:27)。本論文之研究重心是強調

(13)

政治權力與經濟權力發展互動的關係,伊利爾特曾說「政治體制已變成一種經濟 化的過程,且是一個權威與權力的系統;而經濟體制已變成一個權力的系統,且 是一種經濟化的過程」,而政治權力與經濟權力在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中的互動關 係,同時表現出一種權力關係且是經濟化的過程(蕭全政,2002:27)。

在一個社會中,政府與經濟的關係非常密切,而政府所執行的公共政策更常 是政治與經濟相互間的糾葛關係。而政府的公共政策到底是政治影響了經濟,亦 或是經濟因素導致政治的手段與作為,這是一個「一體兩面」的問題,正如「蛋 生雞,雞生蛋」的理論雷同。筆者認為在研究中國大陸亞太霸權的經濟戰略,需 以政治經濟雙管齊下進行研究,因而較能看清問題本質與解決之道。故本論文之 研究是採取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為主的研究方向。

參、名詞釋義

經濟戰略:「經濟戰略」是國際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其運用由來已久,只是 在冷戰時期的國際戰略中並未佔據主導地位。冷戰結束後,其在各國國際戰略中 的地位大幅提升,甚至上升到主導的地位。經濟戰略的定義是指,「國家為使自身 在未來的國際經濟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因而對本國經濟的發展目標,遵循 的基本原則與實現經濟發展目標所運用的手段、方式而進行之整體性、全面性的 謀劃」。經濟戰略制定的主要依據是,國家的經濟利益、經濟實力和在國際經濟體 系中的地位。如何調整與開發世界資源,而為本國的經濟利益發展與服務,是國 際經濟戰略的核心任務。國際經濟戰略主要由「國際貿易」和「對外援助」兩部 分所組成,在廣泛的意義上,亦包括了為因應對國際經濟競爭的挑戰而對國內經 濟發展所規劃的戰略性安排。「對外援助」當然是國際經濟戰略中的一大重點,但 通常會實現在,有對外援助政策的國家,因其大都有某種程度以上的經濟實力,

通常是具有世界性地位的強國,其為了展現國力與欲拉攏具有戰略價值的對象,

所做的對外政策。實現經濟戰略的具體手段,可分為四個層次:其一是「單邊層 次」,如國內單方面,所制定之較具特殊性的產業政策,因其需直接面對國際競爭,

或一國針對他國,單方面的對某個國家提出經濟制裁,或威脅以經濟制裁的方式 來恐嚇他國,使其消除本國產品進入他國市場的經濟障礙;其二是「雙邊層次」

(14)

如透過雙邊談判,使貿易伙伴互相開放其經濟市場,以獲取與利用國外的自然資 源;其三是「區域層次」,如積極建立有效維護與擴展自身經濟利益的區域經濟架 構;其四是「多邊層次」,如爭取與控制國際多邊合作的遊戲規則,或與其相關的 制定權,建立符合本國利益的國際經濟秩序(李景治、羅天虹,2003:274)。

此外,本研究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政治性價值判斷,因此對中國、中國人、

中國大陸、中共一詞的用語,並無特殊的意義與差別。

廣義的亞太地區,包括環太平洋及位居於太平洋中的各個國家和地區,中國、

美國、日本、東協、俄羅斯、澳洲、印度等國是這一地區的主要國家。有關亞太 地區的分類,不同領域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甚至相同領域的學者亦有不同的觀 點。因礙於篇幅,故本文所指的亞太地區,是排除了美國、南太平洋(紐澳)、南 亞(印度)等國,主要是以含中國在內的東北亞與東南亞各國為主。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台中地區 (山海屯) 台中市大里區崇光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元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里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立新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內新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草湖國小

台中地區 (山海屯) 台中市大里區崇光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元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里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立新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草湖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永隆國小

淨 FDI 流入對塞國而言代表經濟發展持續動能與國際競爭力。2019 年 FDI 淨流 入達歷史新高 36 億歐元,惟 2020 年僅 29 億歐元,約占 GDP 6.2%,倘扣除該年度

加拿大屬於已開發國家,是全球第 16 大經濟體,2018 年國 內生產毛額(GDP)達 2 兆 634 億加元。加拿大是經濟合作

美國於二零零三年第四季經濟復蘇力度逐漸轉強,本地生產總值由第三季的 3.6%加快至 4.3% a ,季度變動率 b

在重工業方面,由於國家經濟的巨幅變化,亞 塞拜然的工業發展在 1995 至 2008 年之間取得重大 成就,1994

隨著肺炎疫情擴散,與中國大陸經貿往來密切的東南亞各國,經濟各個層面逐漸受到衝擊。中國

台中地區 (山海屯) 台中市大里區崇光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元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里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立新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草湖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永隆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