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邊緣人物觀察計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章 邊緣人物觀察計劃 "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邊緣人物觀察計劃

第一節 偷看的經驗

除了在永康公園遇到的遊民伯之外,之後曾到西門町直接找遊民 當模特兒,但屢遭拒絕。最後決定在龍山寺裝成閒逛的居民,然後偷 偷記錄。回想起來,這種盯上一個人,爲了把他畫下來,而偷看、偷 聽、偷畫、偷拍,甚至有時候偷偷跟蹤的小人手段,大學時代的我就 有過前科。第一個讓我目不轉睛的人是阿寶。

帶球走的阿寶

畫人像的理由,對大學時的我來說,是為了取悅我所愛的人們,

而不是為了感動自己。阿寶是第一個讓我想要為自己而畫的人。他常 常出現在師大以及周圍,年紀我猜是三十好幾,極端沉默,明顯帶有 自閉症狀。一身運動服穿戴整齊乾淨,手不離網袋,裡面裝籃球。因 為遇見他時不是在球場,所以我沒見他把籃球拿出來玩過,不確定他 多會打籃球,但肯定他一定很愛那顆籃球。有時懷疑那顆球是否會宿 命性的永遠住在網袋裡,跟著他走來走去。打聽之下,才知道大家叫 他阿寶,愛籃球,不愛說話,只對幾個體育系學生微笑,其他人一律 防衛到底。有一次遇見他,像是下注一樣,我輕輕叫了一聲「阿寶」,

面無表情的他居然對著我笑了,真叫人興奮!但是第二次,他狠狠白 了我一眼,快歩地逃走。可能是忘記我了,也可能是從來不記得,總 之,我再也不敢跟他「裝熟」。

(2)

為了記錄他,相機不離身。平常幸運的話,一個禮拜會遇到兩次。

但整整背了兩個禮拜的相機都沒派上用場,才剛放棄,像是老天捉 弄,我看到阿寶吃著麵在大碗公那邊。手裡連紙筆都沒有,超不甘心 的我,在麵店前晃來晃去。終於,有一次遇見他,恰巧帶了照相機,

正要按快門時卻被發現了。不會忘記阿寶逃走時,投給我那股嫌惡的 表情。我覺得自己很卑鄙無恥。

好久沒見到他,希望,他已經忘記我了。

葫蘆爺爺

他是我大學時代第二個想畫的人。約有七十多歲,禿頭但有一襲 長長的白鬍鬚,時而戴短毛帽以及永遠的長袍馬褂。就在師大路與和 平東路的交叉口,風雨無阻,一個小攤擺葫蘆。我常常買他的葫蘆,

藉機搭訕,於是慢慢理解了,就像阿寶那麼愛籃球一樣,鍾爺爺愛葫 蘆。自己種葫蘆,自己加工,最後自己賣。我明講想要畫他,商量之 下,他答應讓我先拍照記錄。我最後以畫相贈,他則歡迎我到臥龍街 去看他的葫蘆園。過不久,葫蘆攤改由鍾爺爺家人來擺,說鍾爺爺腳 犯疼,不能走路。又過不久,葫蘆攤就沒再出現過……。

子夜的灰姑娘

研究所一年級,還在摸索創作方向。當時花許多時間看電影,說 起西門町我可是熟的很。記得一次,在誠品百貨台階上驚見,一個髒

(3)

髒的胖女孩兩腿開開,不顧春光外洩,埋頭啃食一包像是滷味的東 西。極胖、極胖的女孩身邊,有兩包極胖、極胖的布袋子。其中一包 塞滿寶特瓶,我猜那該是要變賣的。環顧四周,奇怪好像沒人特別在 看她。可她就霸坐在台階中央,人們卻都視若無睹地快速經過。

當我一口氣連看五部影展影片,走出戲院時恍如隔世。子夜二時 的西門徒步區,換了另一批路人:夜歸者、尋歡者、清潔工…..,以 及流浪族群。我看到一個女孩在椅子上唱歌,以為又是翹家的孩子。

再看卻驚心,就是那胖女孩沒錯!掛著不知哪來的隨身聽,搖頭晃腦 的擺節奏。也是有爸媽的,也是有少女綺麗的夢的啊!子夜恍惚的灰 姑娘,對著填不滿的飢餓,她迷濛的笑著。

於是我把電影票根丟進垃圾桶,像是丟棄犯罪證據一般的,逃走。

賣口香糖的老人

也是在西門町遇到的,他臉上有一種「老好人式的無辜」表情,

踩著碎碎的步伐,緩慢移動。我買口香糖藉機搭訕,但是他不想讓我 拍,充滿不信任的臉,一轉身居然飛快的走了。我的任務失敗!!

一身傲骨的流浪兄

偷看這麼久了,我看出他是西門町裡最威風凜凜的流浪漢,面 似壯年,有雙帶殺氣的炯炯眼神,然而白髮蒼蒼直垂腰際。如果不是

(4)

衣著襤褸的緣故,簡直就是個藝術家,一身的傲骨。鼓起勇氣我走到 他面前問:「我想付錢請你當我的模……」話還沒說完,一身傲骨的 流浪漢大哥,嚷著「肚子痛,想大便!」,就走掉了。

望著他蒼蒼白髮遠去,我在原地遲疑。這一切因為我突然的介入 造成不協調的可笑局面。滿腦子藝術創作的我,又怎麼會想到:即便 一身傲骨的流浪漢也會肚子痛。再不,就是他為了要閃躲我,閃躲一 個莫名其妙的入侵者。原先,以為怕他們的是我,結果是他們怕我。

再經過幾次類似的經驗後,我終於放棄請模特兒的念頭了。

接著,我改變策略選擇做一個遠觀者,在龍山寺的角落默默記錄。

第二節 記錄工具的選擇

除了用攝影與速寫捕捉邊緣人物的容貌與姿態,更包括了單 向觀察與互動訪談的兩種文字記錄,圖為主,文字為輔,作為人生百 態的兩個註解,下列將概述各種紀錄工具所面臨的問題。

一、攝影

攝影圖像轉化成繪畫作品,已經是第二層的詮釋。自己拍照再自 己畫,比較能掌握畫作與現實的距離,詮釋上也比較能夠忠於自己,

不受外人影響。所以,我選擇由自己進行拍照的記錄工作。但爲求捕

(5)

捉最自然的鏡頭,勢必要偷拍。偷拍雖然牽涉道德問題,當時的我無 法顧及這麼多。但是實際情形,正如同當年偷拍阿寶被抓包一樣,我 遭到白眼相對。幸好發現我的人,還沒氣到要打人。觀光客多的時候 還比較安全,但是風險依然在。我也開始反省:自己是否有權,藉藝 術之名以行侵略之實。不管創作背後有多少淑世的動機,攝影在某種 程度上總是造成了被攝者的不快,以及被侵略的感覺。

之後,有一個機會與紀錄片《指月記》導演黃庭輔談到這個問題。

他說他也常偷拍,但並沒有被發現。我想秘訣在於,他拿的是十六厘 米的攝影機。動態攝影的大型機具,抿除了相機快門聲所帶來的驚嚇 與緊張感;固定位置的長時間拍攝,讓周圍的人習慣了機器所在;攝 影機的焦距範圍比相機還大,調動自如……。種種條件配合下,他可 以順利拍到,比如說坐在他旁邊的陌生人的鼻毛的特寫鏡頭,而未被 查覺。

好,以後我會認真考慮使用 DV 攝影機。看來,是惡習未改,甘 願冒不道德之罪,以及被扁的風險,繼續完成我那偷偷摸摸的事業。

二、速寫

速寫在有限時間內求最基本的完成度,可以捕捉大致輪廓與瞬間 動態。優點是求神似而不拘小節的線條,具備如書法一般的高度抽象 性。在《未完成的肖像》一書中,有一段賈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

(6)

1901-1966)與他的模特兒之間的對話,賈克梅第問道:

「是什麼原因讓我在街上認出你呢?」

「整體感?」

「沒錯,而不是由於任何單一的細節。細節本身並不重要。是什麼原 因讓某個人吸引另一個人呢?」

「我不知道」模特兒回答「不過我可以確定的是,這與傳統認為的長 的好看並無關聯。」

我認同賈克梅第對人像的看法。我對邊緣人物進行速寫,首先也 要求自己做到簡要的線條,整體先於細部,以一御萬;再者,即時性 的線條勾勒中,雖難免於變形,但也正是利用這種與原貌有別的變 形,來創造出接近我內心真實的人像。這種新的造型,脫離傳統所認 為的優美,而具一種原始的爆發力與粗曠感。

速寫的缺點是有骨無肉,不能記錄形體明暗與皮膚質感。但是在 速寫的經驗中,我覺得自己的造型能力有一些些進步。那種沒時間讓 你猶豫遲疑的壓力,那種「畫壞了也隨便」的調調,那種「豁出去」

的感覺,正是塑造形體所必備的膽量。

速寫的另一個意義在於,真實的臨場感,將成為創作中不斷回顧 的記憶母體。雖然這些速寫到最後,也只有幾幅被用在正式的作品 中,但是我很珍惜這些速寫經驗。我做畫的時間非常不穩定,時短時

(7)

長,更經常中斷,像個駝鳥一樣睡大覺躲避問題,而回顧寫生時站在 第一線,東張西望、振筆急書的亢奮心情,每每鼓勵我爬出被窩,繼 續未完的工作。

三、文字記錄

文字記錄於隨身攜帶的筆記中,我時常用一些簡單的辭彙去形容 一個人,例如上一節中所敘述的胖女孩,就是以「灰姑娘」、「飢餓」、

「恍惚」等詞為其註解,目的在於提醒我其特質所在。然而必須再次 強調的是,所謂的「特質」來自我當下對其人的認知與感受。像「詩 眼」一般的關鍵字,並非以抽象概念引導圖像創作,其功能純粹是做 為參考的備忘錄,幫助我回憶當時的「感受」,而後將感受具體化為 作品。

另一項文字記錄是訪談。為了拍遊民的紀錄片,關於必須注意的 倫理問題,我特別留意。期望自己不要失禮,用恰當的姿態,盡最大 的努力去理解一個邊緣人的生命。

我的訪談對象只有一個,就是永康公園的遊民伯。訪談應該帶錄 音機,起碼紙筆不能少。但是我帶的是,一瓶鹿茸酒與我特別愛吃的 泰式雞腿便當,這是要感謝他當模特兒的一點小小心意。老伯好像不 太餓,但看到酒有一點高興,有一點不好意思。我們在涼亭下聊天,

(8)

不想一開始就冒昧問「為什麼流浪」這個我最想問卻沒禮貌的問題。

於是就聊他睡的地點與吃的來源……。這時,一位路人加入我們。他 很關心遊民,建議像我這種熱血青年應該結合同儕的力量,組成工作 小組,對遊民做進一歩的了解。又說最好能把相關資訊貼在網站上,

藉媒體以及輿論的力量,督促政府立法改善遊民問題……。又聊到老 伯喉嚨有宿疾,說是隔天要去看醫生。於是,他又建議,我如果有空 陪老伯去醫院,順便跟醫生要老伯的健康記錄,以做為日後志工小組 的資料云云……。我問他是不是社工,不然怎麼那麼懂?「不是啦!

我雖然關心社會問題,但目前工作忙一時也沒辦法行動。」他接著馬 上問:「那妳明天幾點會來帶他去?」

當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我帶老伯去醫院後,那位醫生建議 我,順便找公園的老婆婆;然後又遇見路人乙說:其實,還有一個弱 智兒在路口……。醒來時,早已錯過與老伯約定的時間。

二十六歲,梵谷在礦區;我在起不來的被窩裡。

(9)

第三節 遊民生活的理解

一、網站資料

(一)浪跡街頭遊民史

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special/vagrant/

這是一個專門討論遊民問題的網站。我試著從相關網站文章中理 解遊民現況,包括有:「高不成低不就,求職邊緣人漸增」、「不景氣,

遊民暴增 1 倍 赫見西裝族」、「遊民,赫見大學畢業生」、「現代山頂 洞人佔用廢隧道」、「女遊民賣春比例達 4 成」、「人生七十又奈何街頭 就是我的家」、「二十郎當歲 失業當遊民」……,這些都是出自各大 報紙的報導文章。不過,文章的更新速度已呈停滯狀態,目前的資料 仍停留在 90 年的報導,真的很可惜。

(二)內政部警政署失蹤人口資料查詢http://www.npa.gov.tw/nk/index.html

這是本次個展主要作品《邊緣記像》的主要資料來源。光靠偷拍 的照片和速寫,不夠我完成這五十個頭像。很慶幸找到這個網站,其 中都是警察為身分不明者所拍的大頭照,優點是資料充足,缺點是圖 片解析度很低,警察的拍照態度有些隨便,許多都是五官模糊一團 黑。圖片必須經過挑選。挑選過的身分不明者,分別有失智老人、病 倒路人、遊民、智障、精神異常、無名屍體等。

我喜歡使用這種簡單記錄的大頭照,進一步再詮釋成繪畫作品,勝過

(10)

使用名家拍的攝影作品。因為詮釋上可以不受太大影響。有其影像依 據而後可以彈性取捨、自由發揮。

二、書籍

我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遊民問題之調查分析》,這是由行政院發 展考核委員會編印的,民國八十四年出版,屬於更早期的資料。但是 其中提到遊民產生的原因,與社會的影響等等分析都相當詳盡。我試 著去找最近一年的資料,但可惜的是行政院研發會,之後並沒有再出 版相關書籍。所以,我改變方向去讀文學作品。雖然文學是虛構的,

但是虛構的目的是為了更高的真實。我從《邊緣人生---蒂娜.巴斯特.

波爾尼克(Tina S. Pastor Bolnick) 》(註 1)這本改編自真實故事的小說 中,理解到遊民回歸社會的困難,不只是物質因素,最後的關鍵更在 心理因素。使人回歸社會所憑藉的,是溫暖,是關懷。書中呈現,社 工人員對邊緣族群的付出,叫人感動。

註 1 傑美.巴斯特.波爾尼克(Jamie Pastor Bolnick)著,<邊緣人生---蒂娜.巴斯特.波爾尼克(Tina S.

Pastor Bolnick)>; 蘇培英譯。(臺北縣新店市 : 高{216f2b}文化, 2001[民 90])

(11)

第四節 與機構的接觸

我所接觸機構是由創世福利基金會所創設的街友平安站(創世福利基金會網站 http://www.gensis.org.tw/)如下列網頁所示:

窮到底----救助街友(遊民)

一、服務理念:

創世基金會本著維護人道、尊重生命的精神,在萬華區大理街 89 號平安站,

提供防饑、防寒、防病等服務。

二、服務對象:

凡因家庭關係不良、家庭解組或無家可歸、意外事故或職業傷害、個人適應

困難、失業、年老未安置等因素,而露宿街頭,願意提供詳實個人及家庭資

料,並經社工人員訪談,建立檔案,願意接受輔導之街友。

三、服務方式:

於萬華區大理街 89 號設平安站,提供午晚便當、洗澡設備、日常用品、義 剪等服務。

(12)

最初跟街友平安站聯繫,是想先去當服務遊民的志工。但跟我連 絡的史小姐說她們為求保護志工的安全,只安排行政的工作,第一線 接觸遊民的工作則有專人擔任。之後,我又再次跟她談及紀錄片的合 作問題,雖然不表拒絕,但似乎不易被說服。最大原因在於我並非隸 屬於機構,缺乏固定的拍攝團隊以及拍攝經驗之故。雖然沒有談成,

但是也因此讓我認識了一個組織,這代表有一群人默默的在爲邊緣人 做事。

第五節 「遊走的空間」記錄片企劃書

「一個人的記憶,擴至十個人的記憶,就像拼圖一樣,集思廣益,

拼拼湊湊得以完整」(註 1)。當初想為遊民拍一支紀錄片,是希望透 過遊民、社區、遊民收容機構等三個群體之間的互動關係,去拼湊出 我對邊緣的生命型態的看法。因為我的平面作品幾乎都是單一肖像,

缺乏群像。這也意味著缺乏群體之間的「互動關係」,而這部分我希 望由動態影像來彌補肖像畫作品的不足。加上當時恰巧行政院文建會 撥款提供一個紀錄片研習營的訓練課程,受訓期達三個月。雖然與畢 業個展重疊,但我還是很想參加。由於是公費支出,所以多達兩三百 人報名競選。當時,我以遊民為主題的紀錄片拍攝計畫書參加。很

註 1 http://aaa.tnua.edu.tw/~ykchen/study/st01_intr_1.htm

(13)

可惜最後沒機會受訓,但整個企畫的經驗,也讓我對遊民議題與紀錄

片製作了解不少。以下內容節錄自我的紀錄片拍攝計畫書:

紀錄片名稱:遊走的空間

紀錄片對象:遊民(從永康公園裡我認識的一位遊民伯伯談起,以及 萬華的街友平安站裡的遊民朋友們)

拍攝動機:

……(與本論文緒論中的研究動機敘述相似,在此省略)

我開始為他畫像,想要記錄一種邊緣人臉上的表情。此外更收集 網路上資料做參考,主觀地詮釋這個族群的面貌,以此做為畫展的創 作內容。做完這個作品,有種空虛的感覺,原因在於對遊民的了解仍 十分有限。我的作品呈現的是主觀表現與想像,感到有許多不足,想 要更進一步了解遊民。而為遊民拍攝一支紀錄片的想法,便在此刻產 生。

這些流浪者沒有家,所遊走的空間,是被其他階層排擠後剩下的 角落。滑梯底下的老婦便是一個例子。公共空間是屬於大家的,但遊 民之所以常被驅離,原因在於他們以此為家,在公共空間裡進行私人 生活,而這是不受歡迎的。空間是一種權力的表現,遊民不會出現在 東區,而會在龍山寺、西門町角落棲息。遊走的空間裡,到底存在著 哪些生存型態?沒有家,所以四處為家?或是為了離家而遊走?遊民

(14)

族群的複雜,以及潛在的危險性,讓一般人收起同情,快步遠離,或 者視若無睹。眼不見為淨,並不能改善遊民問題。「忽視」的心態起 於認知的缺乏,我相信如果能對遊民族群多一些理解,我們就可以知 道,如何面對他們、幫助他們。

坦白說:起先,想去理解遊民是為了繪畫創作;但最終,我的創 作該是為了理解生活、理解存在。

紀錄片的內容與議題:1 遊民身分的複雜性

2 遊民的活動空間與其生存型態 3 一般民眾對遊民的理解

4 街友平安站與遊民的互動 5 遊民的需求與願望

紀錄片的核心問題:「存活」、「生存」、「生活」到「存在」是生命進 階的四個面向,遊民族群滯留於存活與生存之間。我所觸及的是一個 弱勢的邊緣族群。同樣身而為人,只能活一次,我們怎麼過,而他們 又是怎麼過?紀錄片最終所要叩問的是:生命對自身的理解為何。

準備工作與面對的難題:

認識永康公園的遊民伯伯是機緣,我不敢貿然接觸其他遊民。一 來是對我有危險性,二來對於他們而言,是一種冒犯與打擾。於是,

(15)

我從相關法律與遊民中心等組織開始著手。目前已和創世福利基金會 接觸,希望能透過街友平安站這個組織進一步了解,一個民間機構跟 遊民的互動為何。

我希望可以學習田野調查方法,透過相關組織、機構與相關資料 做初步了解。接下來想尋找社工人員的協助,參與他們對遊民朋友的 幫助或輔導,進一步與遊民建立互信關係。這支紀錄片並不是我一個 人,隨便闖闖就拍得起來,希望能夠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工作 小組合力完成。

第六節 邊緣人物觀察計劃的檢討

我所採取的研究方法不只是文獻上的整理,更多屬於行動。原本 打算一圓拍紀錄片的夢想,但由於所面對的研究對象特殊,需要長久 的觀察與互動經驗。希望將來自己除了創作之外,更要有參與這個世 界的行動力。這次個展只是一個起點。

當然我必須時時提醒自己:把他者的苦難純粹當作展覽噱頭以成 就自我,是一件噁心的行為。因此期許自己務必要做得深刻,目前我 做的還不夠。那些親眼所見,震撼我,讓我窺視已久的人們,被畫下 來的不到五成。若非失蹤人口協尋網站的大頭照,我根本無法建構出 一個多元而完整的「異人館」。我自問:究竟要做多少,才夠資格去

(16)

詮釋他們?畫家席勒(Egon Schiele)的朋友歐森,也是畫家與劇場演 員。「一九一三年他為了尋求一些病理經驗以豐富自己的肖像畫,曾 住到維也納精神病療養院中。」(註 1)這是一種理解研究對象,以及收 集資料所付出的努力。但我總覺得想盡辦法跟遊民稱兄道弟是一件矯 情的事,那是要靠機緣的,刻意去做就很奇怪。只是不刻意去做,又 很難深入理解。為此,我經常心虛。並不想全盤否定自己,畢竟是走 出去找尋感動的過程。再者,以邊緣人物為題材,是一個「切入面」,

目的在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希望社會議題歸社會議題,我畢竟不是 一個專業的社工人員,只是一個創作者,最後還是得按照自己的方式 去詮釋。

現場進行人像攝影、速寫與隨筆文字記錄,雖然資料有限。但親 自面對人當時那種亢奮又笨拙的,想一骨腦兒把人畫下來的經驗,卻 讓我受益良多。相較之下,使用網路的二手圖像,雖然方便省時,卻 時常有一種懷疑以及無處著力的感覺。

回想起阿寶、葫蘆爺爺、羅漢伯以及一身傲骨的遊民兄,他們活 生生的在我腦子裡……。有時我會偷懶的認為:畫與不畫其實已經沒 有關係。

註 1 Frank Whitford 著,《席勒》(台北:遠流,1997),王昭文譯,頁 8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但實際上,有一些實施兒童自治的小學,他們的確獲致了很多正向的 經驗, 也進而肯定這種民主教育活動。 像是 Cittage Lane 初級學校的 A Student Government Program ( Shaheen, 1980

米羅於 1983 年 12 月 25 日在 Majorca 逝世,享年 90

• 事先畫設計稿的方式明顯減少了孩子們對於 未知的恐慌,不過卻發現大多數人的成品都

IRB 編號 SE20156A-1 計畫主持人 許佳茵 計畫名稱 思覺失調症病患疾病觀感對其遵囑服藥及精神症狀之影響 審查意見

兒院門口,A 一直是孤單的 一個人生活著,直到上小學 的時候認識 BC 這兩位好朋 友,ABC 之間的關係就像家 人一樣,之間一點秘密也沒

首先第一個是堅強 ,每當自己想放 棄做一件事時,我會想起孤兒們的 情況,我們也要學像他們一樣堅強 起來。第二個是 笑

作為 19 世紀最傑出的藝術家,梵高熱愛生活卻倍 感艱辛。他的畫像目光鮮明,紅髮、紅鬍子、稜角 分明的臉,浮現躁鬱不安的心情,從畫作中看到他

有人做過--個實驗:組織三組人,讓他們分別步行到十公里以外的三個 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