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花蓮縣第三級古蹟吉安慶修院調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花蓮縣第三級古蹟吉安慶修院調查研究"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花蓮縣第三級古蹟吉安慶修院調查研究

卓克華

佛光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一、慶修院出現的時代背景

甲午戰爭,清廷失敗,被迫割台。日本既據台灣,台灣從此成為殖民地,而在帝國主義 者眼中,被殖民地者所能提供的不外乎原料、市場、廉價勞工,及容納殖民母國的過剩人口 等功能。因此,台灣也成為紓減日本人口壓力的移民地點之一。日本據台共計五十年(一八 九五-一九四五),五十年來,移民政策前後四變:(一)為放任時代(一八九五-一九○五),

聽任其國人自由來台。(二)為獎勵私營移民時代(一九○六-一九○八),至者多為企業家,

而總督府對企業申請開墾者,須附帶招募其國人,始批准。(三)為官營移民時代(一九○五-

一九一七),日政府有鑑於移民事情,不宜委之私營,乃組移民委員會,專司妥籌,釐訂章 程,嚴格遴選,總督府殖產局移民課負責執行。嗣後結束官營,復為私營移民。[註 1]

日人既決定移民,總督府乃於明治四十二年(一九○九)以預算三萬日元,著手實施官 營移民事業。首先由殖產局林務課調查適合移民地區,分東部(中央山脈以東)、西部(三 貂角至鵝鑾鼻)二區,調查各地適合開墾的面積,結果西部有九萬二千三百三十五甲,東部 有三萬三千九百七十一甲之多。而且西部地區具有較少風土病(如瘧疾)、衛生情況較好、

交通便利、接近市場、工商業較發達等優點,但也不易取得大規模土地,餘地多還是荒瘠地 或「蕃」地,及西部人口稠密,漢人居多數,日人將相形遜色等等不利因素。反之,西部擁 有之優良條件,東部則無;不過花東二廳,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及七十人,漢人僅佔 五萬三千多人,原住民則佔六萬多人,同化文化水平較低的原住民,建立「大和民族的模範 農村」,自較西部容易實施。更何況總督府基於農業移民在同化、國防等功能需要,及以台 灣為熱帶殖民之實驗基點,以利將來南進之目的等因素考慮之下,因此,總督府決定以東部 地區為官營移民試驗地。[註 2]

於是翌年(明治四十三年),總督府以七萬九千多元預算實施移民事業,並以敕令第二 百三十號設立「移民事務委員會」、「移民課」、「移民指導所」等機關。初調查適合移民 地區有花蓮港下之七腳川(吉野,今吉安)、拔仔、水尾(今瑞穗一帶)、針塱(大禹)、

璞石閣(玉里)。台東廳下新開園(池上)、鹿寮(鹿野)、呂家(卑南)、知本等處。但

(2)

因台東廳原住民之起事抗爭,致專力於花蓮港廳。[註 3]因此至大正六年(一九一七)官營移 民事業告一段落,所經營者不過是七腳川(吉野)、豐田、林田等三村。

先是,在獎勵私營移民時期,對於申請開墾者,以移殖日本農民等附帶條件,方才許可 其開墾。當時申請件數計三十八件,而真正同意實行者僅有八件。[註 4]其中花蓮港廳下有賀 田金三郎所組成之「賀田組農場」,賀田氏依規定在日本招募農民男女計三百一十八人來花 蓮墾殖,計有吳全城(今志學)五十三戶,鯉魚尾(壽豐)一百七十八人,加禮宛(嘉里)

四十三人,[註 5]是為日本人移民花蓮縣之先聲。然而不過二、三年,或因水土不服,衛生條 件差、公共設施不足,病死相繼,有轉業者,有再次移民者,而逃亡歸國者亦眾。日政府有 鑑於此,認為移民事業不宜委之私營,乃組移民事務委員會專司其事,於有關移民村設備、

土木二事、土地整理、移民之貸款補助、土地使用等事項均釐訂章則執行,並且為避免再蹈 私營移民覆轍,在移民招募選擇上相當嚴格,但相對的,也提供移民相當優渥待遇,如:[註 6]

(一)移住時的火車費、船費及行李運輸費予以五折優待。

(二)供給移民自移住地最近港口上陸之日起,迄至抵達目的地為止之食物及消費。

(三)給與半數之家屋建築費、半數之浴桶設備費、(另半數貸款)及初年耕作所需要農作 物之種苗。

(四)貸予農具、耕牛一頭,初年度施用分之肥料,及前述半數貸款者,由移住後第四年起,

分作十年攤還,不取利息。

(五)移住前三年發給風土病預防藥品、住院費、治療費折算半價。

(六)小學學費免繳三年。

(七)補助開墾費用之一部,免費土地使用十三年。

另一方面,自從明治維新後日本國內,固然引進西方文明促成日本富強,但也產生一連 串農業問題,如租佃地率不斷增加,農民大多淪為佃農,農村勞動力不得不大量外流,而相 對地則是地主制日漸成長,農村日益貧窮,[註 7]所以不少農民願意移民台灣。因此五年之中,

共移民五百五十八戶,計二千八百九十四人,分住在吉野、豐田、林田等三村。

同一時期,明治四十一年(一九○八)十二月,花蓮阿美族崇爻九社中最強盛的七腳川 社雖大舉抗日失利,使日軍傷亡慘重,也促使改革地方官制,以因應時變,於是花蓮港始設 廳,與台東廳分疆而治。翌年三月,歸順者一千三百二十二人,或投靠留居薄薄(仁里),

荳蘭(田浦)、里漏(化仁)三社親屬家,餘七百九十一人或疏散至賀田庄(志學)、月眉 庄(月眉)、十六股庄(十六股),及台東的海端原野(新七腳川社),僅有少數老弱數戶 居留原處(今太昌村),總督府將舊有之地沒收官府,闢為移民村。[註 8]

(3)

明治四十三年二月,設荳蘭移民指導所,首先試移民日本德島縣模範農民九戶二十人抵 七腳川,[註 9]由於到七腳川的首批移民原住地多在德島縣的吉野川沿岸,因此六月將七腳川 地名改稱吉野村。[註 10]翌年八月,首批移民九戶便在「移民指導所」直屬農場耕作,夫婦共 耕者日給五十錢,實研究實行「台灣特有的旱稻及蔬菜栽培法」。同年六月,荳蘭移民指導 所改名為吉野村移民指導所。十月,日人第二批移民五十二戶移住吉野村。本年合記六十一 戶,二百九十五人。其中德島縣人最多,佔五十戶。

明治四十四年(一九一一)十一月,第三批移民一百七十六戶,八百三十三人,移往吉 野村,分居在草分、宮前、清水三地。同年第四批移民四十九戶移往豐田村,分住在山下、

森本、太平等地。大正二年(一九一三年,民國二年)四月,續移一批,其中一百三十九戶、

六百七十四人住豐田村。七十三戶、三百零七人,分住在南岡、中野、北林的林田村。次年,

有七十九戶移往林田村。大正四年十月,續有六十四戶、三百零六人,移吉野村。七戶、六 十一人往豐田村。六十六戶、三百六十八人往林田村。大正六年三月,廢除吉野村移民指導 所。由於移民人數,除整批移民外,也有個別移住者,詳實資料不僅不完整,而各資料間因 不同機構統計,再加上逐年變遷,又互有差異,只有取其大概,茲以大正十四年為例說明,

當時吉野、豐田、林田三移民村已建設相當完善,成為當時的「模範村」,村落間與附近市 街有幹線、耕作道路、輕便鐵道、灌溉水圳、排水道、醫療所、小學校、警察派出所、住民 會自治組織、神社佈教所等等設施,三村落之人口統計、教育分配、土地利用開墾狀況、重 要農作物之播收與經濟狀況等統計表列如下:[註 11]

表一:戶口數量分布 資料出處:〈花蓮港廳下的產業〉

大 正 十 四 年 村 別

戶 數(戶) 人 口(人)

吉 野 村 三三一 一,七六八

豐 田 村 一七九 九一一

林 田 村 一六七 六八九

合 計 六七七 三,三六八

表二:割當(分配)土地開墾狀況 資料出處:〈花蓮港廳下的產業〉

開 墾 狀 況 未 開 墾 村 別 割當(分配)

總面積(甲) 田(甲) 畑(旱田)

(甲) 宅地(甲) 計(甲) 適地(甲) 不適地(甲) 計(甲)

吉野村 一,二七○ 四五八 六八三 三八 一,一七九 三一 六○ 九一

豐田村 七○八 一○七 五七三 二八 七○八

林田村 七四六 一○一 五四七 二五 六七三 七三 七三

合 計 二,七二四 六六六 一、八○三 九一 二,五六○ 三一 一三三 一六四

(4)

表三:重要農作物的播收 資料出處:〈花蓮港廳下的產業〉

吉 野 村 豐 田 村 林 田 村

種 別

作 付 ( 耕 作 )

面 積 收 穫 高 ( 量 ) 價 額 作 付 ( 耕 作 )

面 積 收 穫 高 ( 量 ) 價 額 作 付 ( 耕 作 )

面 積 收 穫 高 ( 量 ) 價 額 水 稻 五 八 二

( 甲 )

五 ,六 七 五

( 石 ) 一 二 二 ,六 ○ 五

( 円 )

二 一 ○ 一 ,八 七 六 ,○ ○ ○

( 石 )

三 九 ,二 一 三 .○ ○

( 円 )

一 九 二

( 甲 )

一 ,六 一 八

( 石 )

三 三 ,○ 四 七

( 円 )

陸 稻 七 二 一 四 四 ○

甘 蔗 二 七 八 一 八 ,一 四 一 ,七 五 ○

( 斤 ) 八 七 ,○ 八 ○ 三 一 四 一 八 ,九 一 五 ,○ 七 五(斤)九 ○ ,七 九 二 .三 六 二 二 六 一 五 ,二 一 ○ ,二 六 五

( 斤 ) 七 三 ,○ ○ 九

煙 草 八 二 一 四 一 ,二 六 一 五 二 ,三 三 八 一 三 二 三 ,七 八 七 九 ,四 一 八 .六 三 三 六 六 ○ ,一 九 八 二 七 ,○ 二 四

蔬 菜 一 四 ○ 二 ,一 二 六 ,八 五 八 六 七 ,九 六 二 一 七 二 四 九 ,○ 二 ○ 八 ,○ 九 二 .九 ○ 一 八 ○ 三 二 四 ,九 四 八 一 ○ ,九 三 二

甘 藷 九 六 一 ,六 一 六 ,一 六 ○ 一 四 ,五 四 五 一 五 二 六 一 ,二 四 ○ 二 ,二 二 ○ .五 四 五 ○ 九 五 ○ ,○ ○ ○ 七 ,六 ○ ○

豆 類 三 三 一 八 一

( 石 ) 三 ,二 三 九 二 五 四 五 四

落花生 二 ○ 四 四 ○ 三 ,○ 八 ○ 四 ○ 八 四 ○ 五 ,八 八 ○

其 他 一 七 ,七 一 二

三 六 八 ,五 六 一 一 六 ,○ 一 一 .九 二 一 六 二 ,九 九 七

表四:經濟狀況 資料出處:〈花蓮港廳下的產業〉

收 入 支 出

種 別

村 名 金 額(円)

種 別

村 名 金 額(円)

吉 野 村 三六八,五六一 吉 野 村 二一二,四二五

豐 田 村 一六五,七四九 豐 田 村 一二四,五一四

農 產 收 入

林 田 村 一六二,九九七

生 活 費

林 田 村 九一,八六二

吉 野 村 三六,四○四 吉 野 村 一四二,九五九

豐 田 村 二五,四二二 豐 田 村 六九,五○○

勞 動 收 入

林 田 村 一六,一一○

經 營 費

林 田 村 七四,一六五

吉 野 村 六,七七八 吉 野 村 四三,二四○

豐 田 村 三,九五七 豐 田 村 一○,四一五

副 業 收 入

林 田 村 五,四四八

雜 支 出

林 田 村 一○,三五四

吉 野 村 三五,九○五 吉 野 村 三九八,六二四

豐 田 村 二九,一八六 豐 田 村 二○四,四三○

雜 收 入

林 田 村 六,六五六

林 田 村 一七六,三八一

吉 野 村 四四七,六四八

豐 田 村 二二四,三一五

林 田 村 一九一,二一一

(5)

表五:各村兒童就學狀況 資料出處:〈花蓮港廳下的產業〉

大 正 十 四 年 村 別

學 齡 兒 童 就 學 兒 童 就 學 比 例(%)

吉 野 村 三二五 三一一 九五%

豐 田 村 二一九 一八二 八三%

林 田 村 一六五 一六五 一○○%

計(單位:人) 七○九 六五八 九二%

以上三移民村落之吉野村,也即是今之吉安鄉。吉安鄉位於花蓮縣境北中部,東臨太平 洋,西倚秀林鄉,南連壽豐鄉,北接花蓮市,依傍山麓,轄內地勢平坦,氣候溫和,田疇千 頃,原為阿美族棲息之區。吉安舊名七腳川,語出阿美族之「知卡宣」音,義為薪柴盛出之 地,漢人音譯為七腳川,或譯「竹腳宣、竹腳川、直腳川」等諸名稱。昔為崇爻九社中最強 一社,後因抗日失利,被迫遷移池南、月眉、溪口,及台東之海端等地,分散其勢。而所遺 土地,設為官營土地,作為移民之用。明治四十三年(一九一○)該區初設荳蘭移民指導所,

翌年六月易名「吉野村」。大正九年(一九二○年,民國九年)改為吉野區役場。昭和十二 年(一九三七年,民國二十六年)又改為吉野庄役場。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始改設鄉 治,初沿用吉野鄉之名,至三十七年實施地方自治,遂改名「吉安」至今。鄉轄十八村,有 太昌、慶豐、吉安、福興、南華、北昌、宜昌、南昌、稻香、永興、化仁、仁里、干城、永 安、勝安、仁和、仁安、光華等。但在日據時期,僅有田浦、荳蘭、宮前、草分、初英、南 浦等轄區。而就當時人口分布而言,今吉安段是為最精華地區,多係日人麇集聚居之所,田 浦段則是原住民部落,南埔段係平地人居住多。[註 12]

而日人所居之吉野村可略分為三「部落」:宮前在北,清水偏西南,草分位居最南。宮 前是吉野神社所在地;草分設有移民指導所、醫療所、小學校、佈教所等公共設施。農業移 民數以宮前最多、清水次之、草分最少。農民主要作物為甘蔗、水稻、菸草、甘藷、蔬菜等。

[註 13]

村落既置,移民既來,自然帶來原有之宗教信仰,其中以佛教信徒最多,高居九成以上,

就中又以真宗信徒最盛,三村宗教狀況,有統計表如下:[註 14]

表六:各村宗教信仰狀況 資料出處:〈花蓮港廳下的產業〉

村 別 神 道 天理教 真言宗 天台宗 禪 宗 日蓮宗 淨土宗 真 宗 基督教

吉 野 村 七八 二八 一○ 一八九 三三一

豐 田 村 二二 一二 一二 一一三 一七九

林 田 村 一○ 一三○ 一六七

計(單位:戶) 一九 一○七 五十 二四 三一 四三二 六七七

(6)

不過,在官方而言,自然以神社之設置為緊要大事。三神社中以吉野神社最稱重要,為 住民春秋二祭所在,尤其每年六月八日鎮座祭典更是隆重盛大。吉野神社祭神包括天照大神、

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及征台戰死之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等,是吉野全村之守護神。

神社於大正元年(一九一二年,民國元年)由總督府民政長官、殖產局官員及移民共同捐輸 建成,不料同年遇風暴侵襲損毀,至大正四年再度修復。神社位居今慶豐村中山路二段,慶 豐十街、慶豐十一街、慶豐三街的四條道路中間,略成正方形,佔地四千五百坪,目前已成 廢墟難覓。神社前一帶稱「宮前」即因位居神社前。

除此外,尚有真宗本願寺派,於花蓮市建寺院一處,稱西本願寺,另有說教所、佈教所,

分布於市區及吉野、林田、豐田、玉里等,偶向台人佈教。而本調查報告之慶修院,則屬真 言宗高野派。新舊《花蓮縣志》謂其屬於真宗本願寺派皆誤,蓋不明日本佛教宗派。[註 15]

二、日本東密概說

日據時代,除了原本傳承自中國的佛教外,由日本發展出來的佛教,也在台灣進行大規 模,有計畫、有組織的傳教活動。日本佛教傳入台灣之初,大多是透過隨軍傳教方式,當初 各宗本山各設臨時局,從事慰問日軍士兵及軍屬,兼及漢人。至明治三十二年(光緒二十五 年,西元一八九九年)後,各宗派本山,因經濟困難,或全部停止佈教,或轉向較富裕的人,

以求獨立自營,而且來台之軍警官商各界漸次增加,應付喪葬法事無有寧日,遂忽視漢人之 佈教。其間陸續來台傳教之宗派,有真宗木邊派、臨濟宗、淨土宗西山派、日蓮宗、天台宗、

法華宗、華嚴宗、真言派、真宗本願寺派、曹洞宗、真宗大谷派等八宗十二派。這樣在台灣 自然形成了兩大佛教系統,一是日本佛教系統,信徒主要是日本人,另一即是台灣傳統的佛 教系統。[註 16]

日本真宗或稱「一向宗」,即中國的「淨土宗」,又叫「蓮宗」、「念佛宗」,專教人 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宗修持方法是「念佛」,念的方法分為三種:(一)持名念佛,(二) 觀想念佛,(三)實相念佛;其中又以出聲或默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最為通行。只要一心至 誠念阿彌陀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的淨土,故名淨土宗。淨土宗是西元四世紀時東晉的慧遠 所創,至於日本的真宗開創於源空(法然)門下親鸞,親鸞後裔以血脈相承,形成大谷的「本 願寺派」,另一支則是繼承親鸞法統的高田「專修派」。本願寺派在近代又分為東、西兩派,

並分別傳入台灣。

另外,日本「真言宗」又名「密宗」,因以秘密真言立宗,故名真言宗。此宗注重儀式、

觀想、結印(即俗謂搯訣)、持咒(即俗謂唸咒),講求身、口、意三密相應,其中手結印,

是身密;口唸咒,是口密;心中觀想,是意密。三密相應,融成一體,即可即身成佛,由於

(7)

該宗主張通過三密修行而得解脫,以弘傳大日如來的真言教法為宗,故得此名。密宗經典浩 瀚,漢譯密藏經典計有四百部,六百八十一卷;經疏十四部,八十一卷,合計四百一十四、

七百六十二卷。其中作為本宗依據的主要是善無畏譯的《大日經》,不空譯的《金剛頂經》

和《蘇悉地羯羅》、《瑜祇經》、《略出念誦經》等。總之,此宗特色是儀規繁細、道場莊 嚴。

密宗的成立,比較他宗為晚。據傳大日如來以真言密法付金剛薩埵,秘而未出,至釋迦 滅後八百年,龍樹菩薩在南天竺鐵塔裡,面見金剛薩埵,傳授密訣,密教就此傳於世。龍樹 後傳龍智,龍智再傳金剛智、善無畏,到八世紀中葉,唐玄宗開元時,由印度「善無畏」與

「金剛智」二法師先後傳入中國。「善無畏」在長安、洛陽等地譯出密典多種,其中最主要 的是《大日經》。「金剛智」也翻譯不少密典,並建立曼荼羅灌頂道場。印度密教分為「胎 藏界」、「金剛界」兩大系統,分由兩人傳入,繼起弘揚密宗的是不空,不空是斯里蘭卡人,

拜金剛智為師,並依「普賢」學密法,受灌頂。不空歷經唐玄宗、肅宗、代宗,為三帝所欽 信,被稱為三代國師,廣譯顯密經典,灌頂傳法,教化大盛,使密宗成為當時相當有影響力 的一個宗派,所以也有些人將不空視為中國密宗的實際創始人。

不空門下弟子眾多,其弟子「惠果」又傳日本僧人「空海」。空海歸國後創立了日本的 密宗──真言宗,至今流傳不絕。不過,同樣是密宗,西藏所傳者為「藏密」,日本所傳為

「東密」,在日本另有天台宗所傳的「台密」,兩者均影響日本神道教甚巨。而在中國,密 宗到宋朝就式微了,這期間有若干印度沙門攜帶梵本經典先後來到中國傳教,所傳為「無上 瑜珈密法」,提倡樂空不二的雙身修法,與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有牴觸衝突,許多經典在翻譯 時多被修改或用隱語表示,因此採秘密傳教,明太祖時下令禁絕,就此幾乎絕傳在中國,今 人所習知的反是西藏流傳的藏密。

日本真言宗又稱「東密」,是因以東寺為總本山而得名。空海於西元八○六年從唐歸國 後,灌頂傳法,開創宗派,八二六年,昭賜京都東寺為密教永久根本道場,此宗在日本皇室 支持下,於平安朝隆盛至極,宗僧常應詔為皇家祈禱。空海四傳後,分成廣澤、小野二派,

以後又分出諸多支派,有「野、澤十二派三十六支派」之說。至十二世紀,有傳法院派 鋑 建圓明寺,開創「新義真言」派,原高野山真言宗遂被稱為「古義真言派」。新義派以豐山 長谷寺、智山智積院為本山,古義派以高野山為本山,稱「教相本山」;其他寺院則稱「事 相本山」。十七世紀,教相諸寺一度振興。後該宗派內又再度興起一個戒律宗,以復興戒律 為密法之本,稱「正法律」。[註 17]總的說來,日本真言宗自空海開始,對傳自中國的密乘作 了一個完整系統總結發揮,建立了一宗的理論和修學體系。

大日如來係真言密教金剛界和胎藏界共同尊奉的主尊佛,《大日經疏》說:「梵音毘盧 遮那者,是日之別名,即除暗遍明之義也。」意思即「光明遍照」,「遍一切處」,「大太 陽」等,所以名叫「大日如來」,但也有人認為他是釋迦牟尼的另一種佛身。大日如來佛像,

(8)

在中國因密教後來幾乎失傳,所以留存較少,一般大眾也較陌生。現存佛像在石窟佛像中較 容易見到:如龍門石窟東山擂鼓三洞中的唐代大日如來,造型如菩薩形,頭髻猶如寶冠,宋 代之後又是另一種造型,頭上戴有五寶天冠,天冠上有五化佛。還有的頭戴花冠,冠中有一 小坐佛,口中射出兩道光芒,頭後也有流光放出,表現了流光遍照十方之意,這在四川的一 些石窟中都能看見。現存五方佛造像最有名的便是泉州開元寺,寺內大雄寶殿佛壇正面供奉 著丈八金身的佛像,氣勢不凡,造型生動。其他如山西大同善化寺,華嚴殿寺也有。

另外,今天在日本密教寺院流傳的佛像,數量不少,被指定為國寶,重要文化財也有七 十件左右。其中最古的是西元八五一年製作的安祥寺五智如來像,其他如高野山西塔大日如 來像也具歷史性,建於西元八八六年;而高野山龍光院的四面大日如來像是較為特殊造型的 唯一遺例。總之,大日如來形像,皆頭部結高髻、帶寶冠、首飾菩薩形,但印相卻與菩薩不 同,依照《大日經》雕塑的大日如來像,有雙手托在膝上的禪定印,稱為「法界定印」。依 據《金剛頂經》雕塑的,則兩手在胸前,右拳握右手二指的印相,稱「智拳印」。大日如來 像雖稱如來,卻與其他如來不同,採用如王者扮相的菩薩形,而身上裝飾又比菩薩更為華麗,

究其理由,可能為了象徵大日如來統轄如來、菩薩、明王、諸天等最高地位,所以採用了王 者形象,以表尊貴。[註 18]不過,慶修院雖屬真言宗,但其供奉的卻是不動明王(圖一)。

明王是密乘所奉的一種本尊,為威猛忿怒的鬼神相,是諸佛菩薩為降伏魔障煩惱而示現 的忿怒身,亦稱「金剛」、「教令輪身」。因為是以智慧光明摧破煩惱業障,故稱「明王」。

明王有五大明王、八大明王之說。五大明王一般所熟悉的是指:不動明王、降三世明王、軍 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金剛夜叉明王。另外再加穢跡金剛明王、無能勝金剛明王、馬頭明 王等,合稱八大明王。通常說明王,多指五大明王中的不動明王而言。不動明王,梵名阿遮 羅曩馱(Acalanatha),譯作「不動」或「無動」,亦稱「不動金剛」、「不動尊」,密號「常 住金剛」,是五大明王之首尊,為大日如來的忿怒身,一說是大日如來的使者 ,又一說是印 度教的最高神祇濕婆神的別名之一。

圖一:慶修院不動明王像 圖二:太魯閣不動明王像

(9)

不動明王像的雕塑、繪畫在日本歷代遺作頗多,但在印度極稀少,在中國遺例也極少見,

花蓮慶修院之具古蹟價值與歷史意義也在此。另外在太魯閣(圖二)、北投普濟寺、基隆仙 洞內,尚有若干尊不動明王塑像。關於不動明王像的造型,《大日經》云:

不動如來使,持慧刀羂索、頂髮垂左肩、一目而諦觀、威怒身猛焰,安住在盤石,面 門水波相。

又云:

通身青黑,身相圓滿,極忿怒形,蹴眉怒目,上齒咬下唇,頂上安花六,出辨髮,一 索髮垂左胸前五結,右手向內垂當腰側持劍,左手屈臂開肘仰掌,指端向左持羂索,

面向右方,坐磐石上,光焰如迦樓之勢,有火焰。

《大日經疏》中也有詳細說明:

如來使者也,作童子形。右持大彗刀之印,左持羂索。頂有莎髻,垂屈髮於左肩。左 眼斜視,上齒咬下唇……額上有皺紋,如水波之狀,坐磐石上。其身下卑,充滿肥盛,

作忿怒之勢,極忿之形,是其密印之標幟也。

總之,右手持劍,左手持索,頂髮垂左肩是不動明王像的基本形象,再加上多面、多眼、

多臂、多足,上半身裸體、下半身穿裳裙,有胸飾、臂釧、腕釧等裝飾,同時身色也有黑色、

青色、赤黃色、白色、赤色等,依經軌之不同而異。而除了常見一面兩臂像外,也有一面四 臂、四面四臂四足、一面六臂六足等等不一而足。在日本,最古的不動明王像是京都東寺御 影堂的木雕像,建於八世紀弘仁時代。至於京都曼殊院的黃不動尊像,高野山明王院的赤不 動畫像,京都青連院的青不動畫像,乃平安後期的傑作。[註 19]

三、八十八尊石佛

(10)

至於原分布在慶修院庭院之八十八尊石佛,惜已陸續被偷竊二十餘尊,剩存者已妥善安 置在懿泉寺。此外,在台北市圓山臨濟護國禪寺萬靈塔的外面庭院,也有九尊從日本四國來 的石佛。此八十八尊石佛不知是否是由慶修院創建人川端滿二一人遠從日本攜來奉置(其中 一尊上刻川端滿二名字)?或是吉野村日僑攜來?但顯然其中頗有一番虔誠心意。(石佛像 參見圖三-二十二)

按日本四國境內有八十八處靈場,是昔日真言宗開基時弘法大師空海四十二歲時在四國 苦練修行所設。這些靈場分布散落在四國境內各地,規模盛大,建築壯觀,成為日本善男信 女許願之地。這八十八所靈場依次附有番號,自一番到八十八番,全程長達一千三百公里,

常有男女信徒,身穿白袍、鞋、襪、手套,頭帶斗笠,手攜禪仗,口中喃喃念著「南無大師 遍照金剛」,結隊步行巡迴各靈場進香。此一路程,日人稱之為「御遍路」,中文或可譯為

「朝聖之旅」或「行鉢之路」,整個行程若徒步行走須時二個多月,不過今日頗多搭乘冷氣 公車,縮短路程,大約二週便可完成;更簡便者,可在最後一站第八十八番大窪寺地下室內 所供奉八十八寺佛尊,一一膜拜,遶行一週便算完成,但已失去昔年一番虔誠遍遊大師路程 苦行心志。

八十八番所寺廟中,據說以第二十三番醫王山藥王寺最稱靈驗,神佛保庇,可醫治各種 病痛,掃除凶煞。三十四番本尾山種間寺,寺前水田稻種傳聞是唐代時空海大師自中國攜來 繁殖。四十五番海岸山岩屋寺則最稱壯觀,廟建在大岩石壁中,地勢既高且險。至於到達最 後一站八十八番大窪寺,已了結心願,所以又稱「結願所」,此稱可將一路穿戴之斗笠、金 剛杖、奉納杖等等置此寺,完成結願。[註 20]茲將此「御遍路」八十八番靈場地址附錄如下:

[註 21]

阿波的靈場=發心的道場

一番 竺和山靈山寺一乘院 德島縣鳴門市大麻町板東京塚鼻126 二番 日照山極樂寺無量寿院 德島縣鳴門市大麻町字桧の上12 三番 龜光山金泉寺釋迦院 德島縣板野郡板野町大寺字龜下66 四番 黑巖山大日寺遍照院 德島縣板野郡板野町黑谷5

五番 無尽山地藏寺莊敬院 德島縣板野郡板野町羅漢字東林5 六番 溫泉山安樂寺琉璃光院 德島縣板野郡上板町引野寺の西北8 七番 光明山十樂寺蓮莘院 德島縣板野郡土成町高尾字法教田 八番 普明山熊谷寺真光院 德島縣板野郡土成町西原前田185

(11)

九番 正覚山法輪寺菩提院 德島縣板野郡土成町土成字田中198-2 十番 得度山切幡寺灌頂院 德島縣阿波郡市場町切幡129

十一番 金剛山藤井寺院 德島縣麻植郡鴨島町飯尾1525 十二番 摩廬山燒山寺性寿院 德島縣名西郡神山町下分字地中318 十三番 大栗山大日寺花藏院 德島縣德島市一の宮町西丁276 十四番 盛寿山常樂寺延命 德島縣德島市國府町延命606 十五番 藥王山國分寺金色院 德島市國府町矢野718-1 十六番 光耀山觀音寺千手院 德島市國府町觀音寺49-2

十七番 琉璃山井戶寺真福院 德島市國府町井戶字北屋敷80-1 十八番 母養山恩山寺寶樹院 德島縣小松島市田野町恩山寺谷40 十九番 橋池山立江寺摩尼院 德島縣小松島市立江町字若松13 二十番 霊鷲山鶴林寺寶珠院 德島縣勝浦郡勝浦町大字生名字鷲ク尾 二十一番 舎心山太龍寺常住院 德島縣阿南市加茂町龍山2

二十二番 白水山平等寺医王院 德島縣阿南市新野町秋山177

二十三番 医王山藥王寺無量寿院 德島縣海部郡日和佐町奧河內字寺前285-1 土佐的靈場=修行的道場

二十四番 室戶山最御崎寺明星院 高知縣室戶市室戶岬町 4058-1 二十五番 寶珠山津照寺真言院 高知縣室戶市室津2644 二十六番 龍頭山金剛頂寺光明院 高知縣室戶市元崎山乙523

二十七番 竹林山神峰寺地藏院 高知縣安藝郡安田町唐ノ濱25941 二十八番 法界山大日寺高照院 高知縣香美郡野市町母代寺476 二十九番 摩尼山國分寺寶藏院 高知縣南國市國分546

三 十 番 百百山善樂寺東明院(1) 高知縣高知市一宮2501 三 十 番 妙色山安樂寺(1) 高知縣高知市洞ク島町513 三十一番 五台山竹林寺金色院 高知市五台山3577

三十二番 八葉山禪師峰寺求開持院 高知縣南國市十市 3084 三十三番 高福山雪蹊寺 高知市長濱857-3

三十四番 本尾山種間寺朱鵲院 高知縣吾川郡春野町秋山 72

(12)

三十五番 醫王山清瀧寺鏡池院 高知縣土佐市高岡町清滝丁 568-1 三十六番 獨鈷山青龍寺伊舍耶院 高知縣土佐市宇佐町龍旧寿山 601 三十七番 藤井山岩本寺五智院 高知縣高岡郡窪川町茂串 3-13 三十八番 蹉跎山金剛福寺補陀落院 高知縣土佐清水市足摺岬21-4-1 三十九番 赤龜山延光寺寺山院 高知縣宿毛市平田町中山 390 伊宇的靈場=菩提的道場

四 十 番 平城山觀自在寺藥師院 愛媛縣南宇和郡御莊町平城 2253-1 四十一番 稻荷山龍光寺護國院 愛媛縣北宇和郡三間町戶雁583-1 四十二番 一 山佛木寺毘盧舎那院 愛媛縣北宇和郡三間町字則 273 四十三番 源光山明石寺丹手院 愛媛縣東宇和郡宇和町明石201

四十四番 菅生山大寶寺大覺院 愛媛縣上浮穴郡久萬町菅生二番耕地1173 四十五番 海岸山岩屋寺院 愛媛縣上浮穴郡美川村七鳥1468

四十六番 醫王山淨琉璃寺養珠院 愛媛縣松山市淨琉璃町 282 四十七番 熊野山八坂寺妙見院 愛媛縣松山市淨琉璃町八坂773 四十八番 清瀧山西林寺安養院 愛媛縣松山市高井町1007 四十九番 西林山淨土寺三藏院 愛媛縣松山市鷹子町1198 五 十 番 東山繁多寺琉璃光院 愛媛縣松山市畑寺町 32 五十一番 熊野山石手寺虛空藏院 愛媛縣松山市石手2-9-1 五十二番 瀧雲山太山寺護持院 愛媛縣松山市太山寺町1730 五十三番 須賀山圓明寺正智院 愛媛縣松山市和氣町1-182 五十四番 近見山延命寺寶鐘院 愛媛縣今治市阿方636 五十五番 別宮山南光坊金剛院 愛媛縣今治市別宮町3-1 五十六番 金輪山泰山寺勅王院 愛媛縣今治市小泉1-9-18

五十七番 府頭山榮福寺無量寿院 愛媛縣越智郡玉川町大字八幡甲200 五十八番 作禮山仙遊寺千光院 愛媛縣越智郡玉川町別所甲483 五十九番 金光山國分寺最勝院 愛媛縣今治市國分4-1-33

六 十 番 石鎚山橫峰寺福智院 愛媛縣周桑郡小松町石鎚 2253 六十一番 梅檀山香園寺教王院 愛媛縣周桑郡小松町南川甲 19

(13)

六十二番 天養山寶壽寺觀音院 愛媛縣周桑郡小松町新屋敷甲 428 六十三番 密教山吉祥寺胎藏院 愛媛縣西條市冰見乙 1048

六十四番 石鐵山前神寺金色院 愛媛縣西條市洲之內甲 1426

六十五番 由靈山三角寺慈導院 愛媛縣川之江市金田町三角寺甲 75 讚岐的靈場=涅槃的道場

六十六番 巨鼇山雲邊寺千手院 德島縣三好郡池田町白地763-2 六十七番 小松尾山大興寺不動光院 香川縣三豐郡山本町辻小松尾4209 六十八番 七寶山神惠院(2) 香川縣觀音寺市八幡町甲3875 六十九番 七寶山觀音寺(2) 香川縣觀音寺市八幡町甲3875 七 十 番 七寶山本山寺持寶院 香川縣三豐郡豐中町本山甲1445 七十一番 劍五山彌谷寺千手院 香川縣三豐郡三野町大見乙70 七十二番 我拝師山曼荼羅寺延命院 香川縣善通寺市吉原町1380-1 七十三番 我拝師山出釋迦寺求聞持院 香川縣善通寺市吉原町1091 七十四番 醫王山甲山寺多寶院 香川縣善通寺市弘田町1765-1 七十五番 五岳山善通寺誕生院 香川縣善通寺市善通寺町3-3-1 七十六番 雞足山金倉寺寶憧院 香川縣善通寺市金藏寺町1160 七十七番 桑多山道隆寺明王院 香川縣仲多度郡多度津町北鴨1-5-42 七十八番 佛光山鄉照寺広德院 香川縣綾歌郡宇多津町1435

七十九番 金華山天皇寺高照院 香川縣坂出市西庄町八十場1713-2 八 十 番 白牛山國分寺千手院 香川縣綾歌郡國分寺町國分2065 八十一番 綾松山白峰寺洞林院 香川縣坂出市青海町2635

八十二番 青峰山根香寺千手院 香川縣高松市中山町1506 八十三番 神毫山一宮寺大寶院 香川縣高松市一宮町607 八十四番 南面山屋島寺千光院 香川縣高松市屋島東町1808 八十五番 五劍山八栗寺觀自在院 香川縣木田郡牟禮町3416 八十六番 補陀落山志度寺清靜光院 香川縣大川郡志度町志度1102 八十七番 補陀落山長尾寺觀音院 香川縣大川郡長尾町西653 八十八番 医王山大窪寺遍照光院 香川縣大川郡長尾町多和兼割96

(14)

原註:(1)三十番有兩所寺院。

(2)六十八、六十九番是同一寺院。

圖三:基隆仙洞內之石 圖四:基隆仙洞內之石 圖五:第一番石佛 圖六:第二番石佛 圖七:第三番石佛

圖八:第八番石佛 圖九:第九番石佛 圖十三:第十六番石佛

圖十二:第十三番石佛

圖十一:第十二番石佛

圖十:第十番石佛

圖十四:第十七番石佛 圖十八:第四十七番石 圖十九:第五十四番石

圖十七:第二十五番石

圖十六:第二十四番石

圖十五:第二十一番石

(15)

四、慶修院之創建與沿革

慶修院之創建沿革,據《續修花蓮縣志稿》卷七第二章〈宗教〉記載如下:

慶修院,座落於吉安鄉吉安村十一鄰一三五號。原為真宗本願寺吉野佈教所,為日人 川端滿二於民國七年五月五日(日大正七年)募建之日本式木造佛堂,供奉釋迦牟尼 佛暨石刻八十八羅漢像,以吉野村日本移民為佈教對象。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日 人被遣送回國,苗栗縣法雲寺優婆夷吳添妹接管,改稱慶修院,屬曹洞宗,增祀觀世 音菩薩及關帝君。民國五十三年,颱風襲境,佛堂受損,有所整修,但仍保持原來寺 貌。七十二年,將原住持宿舍拆除,改建為二層樓鋼筋混凝水泥洋房,供作住宅與客 堂。慶修院佔地一三三五坪,日式木造佛堂建坪四十坪,新建洋樓八十坪。其八十八 尊羅漢像,現只存六十六尊,各具神情姿態,頗富藝術價值。每年農曆四月八日佛誕 依例有盛祭。

而原《花蓮縣志》卷五第二章〈宗教〉記慶修 院屬真宗本願寺派,「台灣光復後,西本願寺改為 慈善院。吉野佈教所改為慶修院。」[註 23]此二說 不僅過於簡單且錯誤不少,如上節所述,慶修院屬 真言宗高野派,創建於大正六年(西元一九一七 年,民國六年)舊曆十月十八日(圖二十三),由 日人川端滿二募建並擔任「住職」,時佈教師為堀 智猛,北海道人[註 24]。原貌已不可知,幾經修建,

今建築採出軒式入口、木欄杆、寶形造四角鐵皮屋

圖二十二八十八番石佛

圖二十一六十七番石佛

圖二十三:吉安慶修院建造四十週年紀念

(張梅枝女士提供)

圖二十第六十五番石

(16)

面的日本佛寺平面與造型,與本省常見的傳統閩南式廟宇造形有截然的不同,成為少見日式 風格佛堂(圖二十四-二十六)。當時供奉不動明王,今神龕與神像皆存,神龕在懿泉寺納 骨塔頂層,神像則猶在神桌上。庭院則散布川滿端二行遍日本四國八十八番寺院靈場,所請 來供養的八十八尊石佛。至大正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又在其旁增建木造宿舍(圖二十七)。

吉野村真言宗佈教所在日治時期的祭祀活動 今已不詳,且無任何文獻記載,今所知者有:在 大正十四年真言宗信仰者有七十八人,是僅次於 真宗(一八九人)派別。至於原縣志所列之真宗 佈教所,應創立於明治四十四年(一九一一),

大正元年(一九一二)九月,毀於大颱風後再重 建,並由真宗本派本願寺派岡本泰道任佈教師,

與真言宗之慶修院不同。

光復後,日本僑民被我國政府依法遣送回國,而苗栗人吳添妹因其姊夫在吉野村為日人 作事之因由而接管此一佈教所(圖二十八),改名「慶修院」,並移原供奉之不動明王於側

圖二十四:時約民國三十五年慶修院入口 圖二十五:慶修院入口現況

圖二十六:慶修院寶形造建築式樣 圖二十七:慶修院旁原木造宿舍

(張梅枝女士提供)

圖二十八:慶修院東側房與佈教壇

(17)

室,改祀釋迦牟尼佛暨觀音菩薩。然而民國三十五年四月花蓮土地整理處成立,規定土地申 報權利種目,俾出憑證以定產權,過七月不報,視為無主公地,由縣政府代管。而吳添妹疏 於申報,此一土地終歸屬縣政府產權,遂失一置產機會,蒙受損失。時慶修院佔地頗廣,約 有一千五百坪,適因國府戰敗退守台澎,該寺院某隅被國軍某一裝甲部隊徵用,建一帳棚停 放軍車,該部隊後調清泉崗,該土地也被縣政府收回,而吳添妹養子吳仕端因為吉安村村長,

遂申請建屋舍做村民活動中心用,及民國七十三年四月七日吳仕端因車禍意外死亡,縣府收 回改建為今清潔隊使用。

另一方面,吳添妹未婚,孤苦一人,領養一子,迫於生計且為維持寺院運作,不僅闢土 種菜,常到野外撿拾螺類餵養毛豬出售,也常在年節舉辦法會、經懺,以貼補家用。但在寺 院養豬出售之事引起若干鄉民異議,吳添妹晚年有意敦聘性良法師接掌慶修院,法師亦因此 事不妥而未允。直至吳仕端過世後,性良法師不忍慶修院荒廢,遂前來接掌住持。後因建築 殘頹,有意拆除重建,因此地屬縣政府所有,遂於民國七十七年另於附近不遠地另建懿泉寺 至今。

慶修院自吳添妹接管,因散在庭院之八十八尊石佛 陸續被竊,一度安置佛堂內,後擔心木造地板的承重結 構,又放置院外,還是被偷,今僅存六十餘尊,已安放 在懿泉寺,由性良法師妥善安置。佛堂本體因颱風損壞,

曾在民國五十三年、六十一年有兩次較大整修,但仍保 持原貌,其他則僅是抽換屋頂鐵皮鋪面。吳添妹於民國 七十一年十二月二日死後,其子吳仕端遂在七十二年三 月將原住持宿舍拆除,改建為二層鋼筋水泥洋房(圖二 十九),供作住宅與課堂之用。[註 25]

五、小結

花蓮僻處東部台灣,開闢最遲,設治於光緒丁亥十三年(一八八七)。不旋踵,甲午戰 敗,台灣遂淪陷於日本。日人治理花蓮,初設奇萊辨務署,隸屬台東,後改辨務署為出張所。

明治三十二年(一八九九)十二月,日人賀田金三郎設賀田組,開拓花蓮吳全城故地至加禮 宛原野,並向日本國內招募農民,在台殖民,凡郵遞、運輸、拓殖、製糖、製腦、金融,皆 自力經營。然應募雖多,因水土不服,「蕃」害屢起,日民有死亡者,有逃歸者,終告失敗,

轉手台東拓殖株式會社。

日總督府有鑑於移民事務,不宜委之私營,乃組移民委員,專司籌辦,委之殖產局移民 課執行。適花蓮阿美族七腳川社變,襲擊隘勇線,日人討伐,逐散部落而沒收基地,闢為移 民村。明治四十三年(一九一○)二月,設荳蘭移民指導所,首先自日本德島縣移民模範農

圖二十九:慶修院與原木造建物改 為二層R.C.民宅

(18)

民九戶二十人。翌年六月,荳蘭改名為吉野村移民指導所。其後歷年陸續移民,分置吉野村 之草分、宮前、清水;豐田村之山下、森本、太平;林田村之南岡、中野、北林等地。至大 正末年,三移民村已建設完備,村落間與附近市街有幹線、耕作道路、輕便鐵道、灌溉水圳、

排水道、醫療所、小學校、警察派出所、住民會、神社佈教所等等,號稱當年之「模範村」。

其中吉野村尤為繁盛,戶數約三百三十戶,人口約一千七百餘人,年收入高達四十餘萬日元。

村落既置,移民既來,則自會帶來家鄉原有之宗教信仰,中以官方設置之吉野神社最稱 重要,每年六月八日之鎮座祭典更是隆重盛大。不過,真正為村民信奉者乃佛教之真宗、真 言宗、禪宗,其中又以真宗居盛,其次真言宗。真言宗又名密宗,因以祕密真言立宗,故名 真言宗,此宗注重儀式、觀想、結印、持咒,三密相應,融成一體,即身成佛。密宗傳入中 國,約在八世紀中葉,即唐玄宗開元時,由印度善無畏與金剛智二法師傳入「胎藏界」與「金 剛界」兩大系統,並譯出《大日經》等密典。至不空法師弘揚密宗,其弟子惠果又傳日僧空 海,空海歸國創立日本密宗∣真言宗,至今流傳不絕,世稱「東密」,而天台宗所傳者為「台 密」,西藏所傳者為「藏密」,在中國反而日久失傳。

空海所傳東密是以京都東寺為永久根本道場,是為其總本山。以後又分出支派,有「野、

澤十二派三十六支派」之說,後又出現「新義真言派」,舊派遂被稱為「古義真言派」。古 義派以高野山為本山,稱「教相本山」,其他寺院為「事相本山」。此派恭奉大日如來,意 為「光明遍照」、「遍一切處」、「大太陽」等,有云為釋迦牟尼佛之另一法相佛身。然而,

慶修院所供奉者卻是不動明王。因為是以智慧光明摧破一切煩惱業障,示現威猛忿怒之鬼神 相,故稱「明王」,亦稱「金剛」。明王有五大明王、八大明王之分,通常泛稱明王皆指五 大明王中之不動明王。不動明王梵名阿遮羅曩馱(Acalanatha),亦稱「不動金剛」、「不動 尊」,密號「常住金剛」,其由來有三說:一說是大日如來之忿怒相;一說是大日如來之使 者;又一說是印度教最高神祇濕婆神之別名。其造型為:右手持劍,左手持索,頂髮垂左肩,

且多面、多眼、多臂、多足,上半身裸體、下半身穿裳裙,身色則有黑、青、赤黃、白、紅 等諸色。

吉野村於明治四十四年(一九一一)即設有官方的真宗佈教所,並曾由真宗本派本願寺 派岡本泰道任佈教師,大正六年(一九一七年,民國六年)舊曆十月十八日,日人川端滿二 另募建真言宗吉野佈教所,並兼任住職乙職,佈教師則由崛智猛擔任。寺院中不僅供奉不動 明王,庭院四周亦布滿石碑與八十八尊石佛。此八十八尊石佛有可能是川端滿二遵循當年空 海遺規,行遍日本四國八十八所寺院請回,成為吉野村眾信徒許願供養之佛。迨及大正十一 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又在寺旁增建木造宿舍一座。

吉野村真言宗佈教所建築採出軒式入口,有木欄杆、寶形造四角鐵皮屋面之造型,為本 省少見之日式風格佛堂。惜其創建維持不久,即逢日本戰敗而放棄。光復後由當時移居花蓮

(19)

之苗栗人吳添妹接管,改名「慶修院」,並廢棄原供奉之不動明王,改祀釋迦牟尼佛與觀音 菩薩。

吳氏主持期間,常作法會、經懺等佛事以補貼家用,並進行宗教活動。但因吳氏為佛教 之「優婆夷」,終身茹素未婚又不識字,並領養其弟之子(即吳仕端),一孤苦老婦為扶養 孩子與維持寺廟,生計無著,遂養豬種菜以維持生活,此舉不免為若干鄉人不諒解,亦是無 可奈何!吳氏於民國七十一年死後,隔一年其子吳仕端又車禍身亡,不得不由性良法師接掌 慶修院。慶修院歷年既久,有所損壞,雖曾於民國五十三、六十一年有較大整修,但終究不 妥,法師原有意重新翻造,但礙於是縣有土地,遂於民國七十七年擇地另建懿泉寺至今。慶 修院旁之木造宿舍也於民國七十二年三月拆除,新建二層鋼筋水泥洋房,供吳氏家人住居的 客堂之用。

【註釋】

[註 1] 參見東鄉實、佐藤四郎,《台灣植民發達史》(台北:古亭書屋重印,一九六八年)第一七三頁。鍾淑 敏,〈日據時期的官營移民〉,《史聯雜誌》第八期,第七十四頁。

[註 2] 台灣總督府編,《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台北:一九一九年)第五十四-五十七頁。

[註 3]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譯,《日據下之台政》(台中:台灣省文獻會,一九七七年)第五五七頁。

[註 4] 同 [註 13] ,第五五六頁。

[註 5] 同 [註 2] ,第十頁。並見苗允豊,《花蓮縣志》(花蓮:花蓮文獻會,一九七九年)卷五,第二十頁。

[註 6] 同 [註 2] ,第四十一-四十三頁。

[註 7] 參見田村貞雄著,葛東萊譯,《殖產興業》(台北:方智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第六章,第二四七-二 五○頁。依田熹家,〈近代國家的建立〉,《日本通史》(台北:揚智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第二六九

-二七○頁。

[註 8] 苗允豊,《花蓮縣志稿》(花蓮:花蓮縣文獻會,一九五七年六月)卷一〈總記〉,「日據時期」,第 十四-十五頁。

[註 9] 參見黃瑞祥,〈花蓮縣居民繁殖考〉,《花蓮文獻》(一九五五年十月)第四期,第九十三-九十四頁。

東台灣研究會,〈模範的內地人移民村吉野村的概況〉,《東台灣研究叢書》(台北:東台灣研究會,

大正十三年)第二篇,第七十一-七十九頁。花蓮港廳,《花蓮港聽要覽》(花蓮:花蓮港廳,昭和十 四年)第二十六-二十八頁。

[註 10] 同 [註 9] 。

[註 11] 東台灣研究會,〈花蓮港廳下的產業〉,《東台灣研究叢書》(台北:東台灣研究會,大正十五年)第 二十六篇,第六十四-七十頁。

(20)

[註 12] 《吉安鄉土情》(花蓮:吉安鄉公所,一九九五年)第三-五頁。

[註 13] 參見鍾淑敏前引文,第七十八-七十九頁。《吉安鄉土情》第三-五頁。

[註 14] 同 [註 11] 。

[註 15] 關於日本佛教宗派,據台灣社寺宗教刊行會《台灣社寺宗教要覽‧台北州の卷》(台北:昭和八年)第 十章〈神道佛教基督教各教別一覽表〉記載如下:

二 佛教(十三宗五十六派)

種類 本部の名稱 所在地

天台宗 天台宗宗務廳 滋賀、茲賀、龕木村

同 寺門派 天台宗寺門派法務局 大津 城寺

同 真盛派 天台宗真盛派教務所 滋賀、茲賀、龕木村西教寺 古義真言宗 古義真言宗宗務所 和歌山、伊都、高野町高野山 真言宗醍醐派 真言宗醍醐派宗務所 京都、宇治、醍醐村

同 東寺派 真言宗東寺派宗務所 京都、下京、九條 同 泉涌寺派 真言宗泉涌寺派宗務所 京都、東山泉涌手

同 山階派 真言宗山階派宗務所 京都、宇治、山科町勸修寺 同 善通寺派 真言宗善通寺派宗務所 香川、伸多度善通寺派町 新義真言宗智山派 新義真言宗智山派宗務所 東京、芝、愛宕

同 豐山派 新義真言宗豐山派宗務所 東京、小石川、大塚坂下 真言律宗 真言律宗宗務所 奈良、生駒、伏見村西大寺 律宗 律宗宗務所 奈良、生駒、都跡村 淨土宗 淨土宗宗務所 東京、芝、芝公園地 同 西山禪林寺派 淨土宗西山禪林寺派寺務所 京都、左京、永觀堂 同 西山光明寺派 淨土宗西山光明寺派寺務所 京都、乙訊、乙訊村、栗村 同 西山深草派 淨土宗西山深草派寺務所 京都、申京、新京極櫻之 臨濟宗天龍寺派 臨濟宗天龍寺派宗務本院 京都、葛野、嵯峨町 同 相國寺派 臨濟宗相國寺派宗務本院 京都、上京、相圍來門前 同 建仁寺派 同 宗建仁寺派宗務本院 京都、東由、小松 同 南禪寺派 同 宗南禪寺派宗務本院 京都、上京、南禪寺福地 同 妙心寺派 同 宗妙心寺派教務本所 京都、葛野、花園村 同 建長寺派 同 宗建長寺派宗務院 神奈川、鐮倉小坂村之內 同 東福寺派 同 宗東福寺派宗務本院 京都、東由、本

同 大德寺派 同 宗大德寺派宗務本院 京都、東由、紫野

同 圓覺寺派 同 宗圓覺寺派宗務本院 神奈川、鐮倉、小坂村山之內 同 永源寺派 同 宗永源寺派宗務本院 佐賀、愛知、高野村

同 方廣寺派 同 宗方廣寺派宗務本院 靜岡、引佐、奧山村 同 佛通寺派 同 宗佛通寺派宗務本院 廣島、豐田、高坂村

(21)

同 國泰寺派 同 宗國泰寺派宗務院 富山、冰見、大田村 同 向嶽寺派 同 宗向嶽寺派宗務本院 山梨、東山、梨鹽山町 曹洞宗 曹洞宗宗務院 東京、芝、新堀 黃檗宗 黃檗宗宗務本院 京都、宇治、宇治村 真宗本願寺派 真宗本願寺務所 京都、下京、堀川通 同 大谷派 同 宗大谷派寺務所 京都、下京、烏丸通 同 高田派 同 宗高田派寺務所 三重、河藝、一身田町 同 興正派 同 宗興正派寺務所 京都、下京、七條通 同 佛光寺派 同 佛光寺派寺務所 京都、下京、新京 同 木邊派 同 宗木邊派寺務所 滋賀、野洲、中里村 同 出雲路派 同 宗出雲路派寺務所 福井、今立、為真野村 同 山元派 同 宗山元派寺務所 福井、今立、新橫江村 同 誠照寺派 同 誠照寺派寺務所 福井、鯖江廳

同 三門徒派 同 三門徒派寺務所 福井、豐專照寺 日蓮宗 日蓮宗宗務院 東京、芝、二本榎一 日蓮正宗 日蓮正宗宗務院 靜岡、富士、上野村上條 顯本法華宗 顯本法華宗宗務廳 東京、牛 、原

本門宗 本門宗宗務院 靜岡、富士、北山村 本門法華宗 本門法華宗宗務廳 東京、本鄉、駒 淺嘉 法華宗 法華宗宗務院 新瀉、南蒲原、三條町 本妙法華宗 本妙法華宗宗務院 京都、上京西陣紋屋 日蓮宗不受不施派 日蓮宗不受不施派事務所 岡山、御津、金川町金川 同宗不受不施講門派 日蓮宗不受不施講門派宗務局 岡山、御津、金川町本覺寺 時宗 時宗教務院 神奈川、藤澤町、清淨光寺 融通念佛宗 融通念佛宗宗務所 大阪、住吉、平野上 法相宗 法相宗宗務所 奈良、登大路、興福寺 華嚴宗 華嚴宗宗務所 奈良、雜司、東大寺

[註 16] 《台灣省通誌》(台北:台灣省文獻會,一九七一年)卷二〈人民志‧宗教篇〉第一冊,第五十三-五 十四頁。

[註 17] 以上參考弘學,《藏傳佛教》(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月)第三章、八章、九章;郭朋,《中 國佛教簡史》(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二刷)第四章第十節;陳兵,《新編佛教辭典》(北 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一月);賴傳鑑,《佛像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一九八

○年八月二版);薛茂松,《佛光普照》(台北:號角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十月)的書改寫而成,為省 篇幅,茲不一一另行分註。

[註 18] 參見賴傳鑑,《佛像藝術》,第七章〈大日如來像〉,第七十八-八十三頁;初旭,〈密宗五方佛〉,

《佛門諸神》(山西:北岳文藝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三月)第一五○-一五二頁。

(22)

[註 19] 參見賴傳鑑前引書,第十七章〈忿怒的佛像‧明王像〉,第一五二-一六○頁;陳兵,《新編佛教辭典》,

「五大明王」條、「八大明王」條、「不動明王」條,第二四九頁。

[註 20] 此據師範大學王啟宗教授口述與提供諸廟簡介資料改寫而成。

[註 21] あるつく社編,《四國步く地圖 S》(東京:あるつく社,一九九八年六月六版)第一三八-一三九頁。

[註 22] 蔡學海,《續修花蓮縣志稿》(花蓮縣政府,一九九一年五月)卷七〈宗族宗教〉,第七十四頁。

[註 23] 苗允豊,《花蓮縣志》(花蓮縣文獻委員會,一九七九年六月)卷五〈民族宗教〉,第五十一頁。

[註 24] 東台灣新報社編纂,《東台灣便覽》(東台灣新報社,大正十四年八月)第六章〈東台灣官民錄〉,第 一○五頁。

[註 25] 以上係據筆者實地訪談當事人吳添妹之媳張梅枝女士(一九九八年九月二日下午)與釋性良法師(同年 九月二、三日)口述資料整理所得,另前花蓮縣政府民政課長劉秀堯先生提供若干資料,謹此致謝!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ad gus che bas sku mtong ba dang gsung thos ba vbral med dgos zhus par/ khong nas nga rang vdra ba zhig gyis gsung spos shing bzang po las vdra sku bzhengs/ de bla ma dngos su

明攝山棲霞寺沙門釋法會傳  燕京吉祥院沙門釋明信傳  新城壽昌寺沙門釋慧經傳  青陽九華山沙門釋性蓮傳

明朝末年至清初,最活躍的華嚴宗派別是雪浪洪恩一系的活動。雪 浪洪恩(

1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隊《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達瑪溝佛寺遺址發 掘報告》,《考古學報》2007 年第 4 期,第

目前服務範圍有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花蓮縣、金門縣、連江縣七縣市。設有基隆、羅 東、花蓮、玉里、金門、連江等 6

宋天竺三藏沙門求那䟦陀羅譯 明建鄴海印沙門 釋德清筆記

z 1263年,中國建有清真寺35 座之多。據傳今北 京東四清真寺、普壽寺、法明寺等,河北著名的 定州禮拜寺、泊鎮清真寺、威縣清真寺等,

多樣而複雜的曲調反而會主客不分,妨礙身心收攝,以此觀點則既有的梵唄曲調已夠用,但 當梵唄變成公開的表演,甚至演出成為一種常態,則傳統的模式顯然不足以滿足舞台可以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