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人間佛教」與新儒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一、「人間佛教」與新儒家"

Copied!
24
0
0

全文

(1)

朴永煥

韓國東國大學中文系教授

京語言大學客座教授。歷任東國大 學國際語學院院長、國際交流室室 長。現任東亞人文學會副會長、東亞比較 文化學術會議副會長、中國屈原學會常務 理事,兼任北京大學東北亞研究所客座研 究員、 浙江大學韓國研究所特邀研究員、

中山大學韓國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等。主要 從事宋代禪學與詩學、東亞佛教文化研 究、中國楚辭學等方面研究。著有《禪學 與宋詩》、《蘇軾禪詩研究》、《文化韓 流與中國、日本》等專著。

— 儒佛結合與台灣「人間佛教」

(2)

序言

從六祖惠能「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理念開始,

經過馬祖道一的「平常心是道」,至北宋黃龍慧南時完成和 實現了禪宗的儒學化,南宋大慧宗杲說:「入得世間,出世 無餘,世間法則佛法,佛法則世間法也。」1、「三教聖人立 教雖異,而其道同歸一致。此萬古不易之義。」2「菩提心則 忠義心也,名異而體同。但此心與義相遇,則世出世間,一 網打就。」3基本上脫離超越世間與出世間之區別,重視現實 世界的重要性。台灣人間佛教繼承和實踐「菩提心則忠義心 也,名異而體同」,超越了世間與出世間之區別。人間佛教 具有儒佛結合的特徵,重視現實、教育、人格的重要性,推 動佛教的現代化、大眾化、生活化、國際化、人間化。在此 從台灣歷史、佛教歷史、文學和文化史等三個層面,探討台 灣人間佛教「儒佛結合」特徵形成之因素。

一、「人間佛教」與新儒家

太虛大師(1890-1947)與印順法師「人間佛教(人生

1 〈答汪內翰(彦章)〉,《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27,《大正藏》第47 冊,頁929下。

2 〈示張太尉(益之)〉,《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22,《大正藏》第47 冊,頁906中。

3 〈示成機宜(季恭)〉,《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24,《大正藏》第47 冊,頁912下-913上。

(3)

儒佛結合與台灣「人間佛教」

佛教)」的倡議,與早期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溟有很大的 關係。東初和尚評價梁漱溟:「民國初年,佛教逐漸步上講 台,首由張克誠、劉伯誠、梁漱溟等,於北京大學哲學系開 授印度哲學演講佛學。於是佛學由寺廟而登上大學講堂,頗 為學術界重視。……遂使佛教由宗教地位而登上學術地位,

這不能不歸功於這些學人的提倡。」4就是說梁漱溟對近現代 中國佛學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然而,梁漱溟對佛教的最大 不滿是「離開人世」、「出世間法」。他在〈儒佛異同論〉

中說:

儒家從不離開人來說話,其立腳點是人的立腳點,

說來說去總還歸結到人身上,不在其外。佛家反 之,他站在遠高於人的立場,總是超開人來說話,

更不復歸結到人身上—歸結到成佛。前者屬世間 法,後者則出世間法,其不同彰彰也。5

儒家是世間法,以人為本、重視入世、始終圍繞著人;

佛教是出世間法,出世為主、以佛為本,始終圍繞著成佛。

梁漱溟正是基於此點批評佛教,印順法師則對太虛所代表的 以心性論為最高原則的傳統中國佛教思惟抱有強烈質疑。6

4 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台北:東初出版社,1974年,頁592- 593。

5 梁漱溟:《東方學術概觀》,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頁39。

6 江燦騰:《台灣佛教史》,台北:五南圖書,2009年,頁469。。

(4)

個人對人間佛教思想的看法與出發點並不相同,但是台灣佛 學界普遍認為梁漱溟對太虛大師、印順法師「人間佛教(人 生佛教)」思想之形成有「促成」之功,如侯坤宏說:

太虛大師與梁漱溟之關係言:梁漱溟著《東西文化 及其哲學》,太虛作《論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 學》以為評正;梁漱溟《印度哲學概論》,以《楞 嚴》為偽,太虛感《楞嚴》之將成問題,故為之會 通;梁漱溟《唯識述義》,右空宗而抑唯識,太虛 評謂:「梁君所言,僅齊三論顯說;其密指者似在 禪宗而未能達。」7

太虛大師似乎肯定梁漱溟的觀點,說:「中國歷來之佛 徒,皆偏出世,而不知以此化普通人眾,致為儒者所排。」8 太虛又說:「予讀北京大學梁漱溟教授所著《唯識述義》,

認為研究唯識宗學的良書,亦認為條貫東西洋哲學得一適當 解決的方法論。」9高度評價梁漱溟。太虛大師接受並進一步 闡發梁漱溟的這一思想。

7 侯坤宏:〈想到梁漱溟〉,《法光雜誌》第327期,台北:法光佛教文化 研究所,2016年,頁1。

8 釋太虛:〈論宋明理學〉,《太虛大師全書.第十三篇真現實宗用論.

國學》,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1998年,頁34。

9 太虛大師:〈讀梁漱溟君唯識學與佛學〉;收於《太虛大師全書》第49 冊,台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80年,頁11-19。

(5)

儒佛結合與台灣「人間佛教」

至於梁漱溟對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影響,10印順 法師在《印度之佛教》自序云:

二十七年冬,梁漱溟氏來山,自述其學佛中止之機 曰:「此時、此地、此人」。吾聞而思之,深覺不 特梁氏之為然,宋明理學之出佛歸儒,亦未嘗不緣 此一念也。……吾心疑甚,殊不安。時治唯識學,

探其源於《阿含經》,讀得「諸佛皆出人間,終不 在天上成佛也」句,有所入。11

梁漱溟認為佛教是不合時宜的宗教,是從現實、實用角 度來批評佛教是出世間的,中止學佛的理由亦在此。

不過,新儒家梁漱溟的這些觀點促動了人間佛教的形 成。在太虛大師、印順法師人間佛教的理論體系裡面,不難 找到儒佛結合的特徵。如太虛大師認為「必經佛法之甄陶,

乃能生養若孔子、若儒門諸賢之偉大人格。於入世之志,具 出世之胸襟,必以佛法為歸宿,乃得安身立命」。12雖教為

10 昭慧法師:「太虛大師曾撰文回應新儒學者梁漱溟的觀點:『人間佛 教』的創說者印順導師,也述及其於抗戰期間在漢藏教理院,會遇梁漱 溟上山來訪,梁氏對佛教提出質疑,並以『此時,此地,此人』為議。

受此影響,印順導師乃於爾後治學時追根探源,暢佛本懷,期能導正異 時、他方、鬼神傾向的佛教。」釋昭慧:〈當代台灣「人間佛教」發展 之回顧與前瞻〉》(上、下),《弘誓》雙月刊第81、82期,2006年。

11 印順法師:《印度之佛教.序》,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頁1。

12 釋太虛:〈佛法與孔子之道〉,《太虛大師全書.第十三篇真現實宗用 論.國學》,1998年,頁9-11。

(6)

出世,但與入世合一,典型的儒佛結合主張,具有「入世之 志,出世之胸襟」,才得到「安身立命」。太虛大師又在

〈怎樣建設現代中國的文化〉中強調儒釋道三教合一觀點,

說:「建佛法以建信基,用老莊以解世紛,宗孔孟以全人 德,歸佛法以暢生性。」、「今日欲求中華國民性之道德,

必始乎佛法,終乎佛法,捨佛法莫為功也!」13所以應將明清 以來的傳統消極避世的佛教,導入積極入世的道路,而提出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佛教興亡,僧伽有責」。14他認為

「國家、社會、眾生是一體的」,15因而在抗日期間不忘救 國,投入抗日行列。

有關這些人本主義、國家興亡、社會現實等問題,以 及對國家社會眾生的關懷,完全與宋儒「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一脈相承;同時在精神上,太虛大 師融合了儒家禮樂的真義,體現了〈禮運大同篇〉「天下為 公」的政治理想。16他的這些主張讓我們想起南宋大慧宗杲 的「入得世間,出世無餘。世間法則佛法,佛法則世間法 也」,17同時也是蘇東坡所主張的「宰宦行世間法,沙門行出

13 釋太虛:〈怎樣建設現代中國的文化〉,《太虛大師全書.第十三篇真現 實宗用論.文化》光碟版,新竹:印順文教基金會,2005年,頁32-39。

14 符芝瑛:《傳燈:星雲大師傳》,台北:天下文化,1995年,頁38。

15 同註14,頁39。

16 麻天祥:〈太虛與人間佛教的理論建設〉,見載《峨眉山佛教網》,

2012年。http://www.emsfj.com/ptjl/ShowArticle.asp?ArticleID=5662 17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24, CBETA, T47, p.929c。

(7)

儒佛結合與台灣「人間佛教」

世間法。世間即出世間,等無有二」,18這些儒佛結合的觀 點,基本上殊途同歸。

佛光山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亦受太虛大師的影響:

星雲大師十九歲時參加太虛大師舉辦的中國佛教會會務人員 講習會,當時他聽到太虛大師「我們要建立人間佛教的性 格」的言論,給予星雲大師很大的啟示。19針對星雲大師初期 人間佛教思想之形成,在《傳燈—星雲大師傳》有云:

一方面思索如何落實太虛大師建立新佛教的理想。

如同胡適之先生曾說的:「中國苦難的命運,一是 因為窮,一是因為無知。」他領悟出以文字鼓吹改 革佛教的方法,使更多人有機會接觸佛教。於是與 同學智勇法師創辦《怒濤》月刊……進而改革佛教 陋習,使佛教走向新境界。20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形成,是在太虛大師的改革理念和 胡適之方法論上得到啟發的。不追求頓悟,追求文字與學 習;不追求極樂世界,追求新佛教的理想。既然新儒家梁漱 溟對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之形成有「促成」之功,那 麼,受到太虛大師薰陶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之內涵

18 宋.蘇軾:〈南華長老題名記〉,《東坡後集》卷20。

19 何綿山:《台灣佛教》,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頁251。

20 符芝瑛:《傳燈—星雲大師傳》,台北:天下文化,1995年,頁39。

(8)

具有傳統儒家文化因素,當毋庸置疑。

與其說台灣「人間佛教」重視佛教三世觀,毋寧說其 強調當今世界及現實生活。星雲大師不僅強調「入世重於出 世」,同時「他認為佛教的責任是以佛法改善人的思想道 德,改善人世的生活,改善人的生活環境,創造人世間真正 的淨土,以求得眾生共脫痛苦,得到美滿和幸福」。21按照 傳統佛教的觀點,人生就是痛苦,連生命的存在本身也是痛 苦。我們為了脫離苦海,必須超越「三界(欲界、色界、無 色界)」,立足於當世,在人間參禪修行, 最後達到脫離 人世苦難的成佛清淨極樂世界,所以,過去佛家講的「極樂 世界」往往是超越人世的。 然而星雲大師強調的是「身居 道場,普利眾生;天堂雖好,人間更美」,22要創造人世間 的極樂淨土。這裡所謂的改善思想道德、人世生活、人間美 麗,都屬於傳統儒家重視的領域。所以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 思想基本上具有儒佛結合的特徵:如「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 教」、「五戒可以治國平天下」、「人間淨土下的定義是:

禮貌尊敬講愛語,樂觀滿足生歡喜;明理和平有自由,慈悲包 容慶安全」等,23這些言論,與其說是佛教的思想特徵,不如 說接近儒家的道德說教,皆具有典型的儒佛結合特點。

21 同註19,頁251。

22 同註20,頁163。

23 同註20,頁165-174。

(9)

儒佛結合與台灣「人間佛教」

二、「本土化」運動與「民族意識」

台灣無論本土或外來宗教,1970年代皆為其關鍵性的轉 型期。241960年代台灣國民政府大力推動出口導向產業,到了 1972年之時,台灣已逐漸發展成為新興工業國家。25由於這 些因素,從六○年代中期開始,台灣地區首度有中產階級出 現,產業工人也巨幅增加。26當時台灣島上的宗教發展相當有 利於基督教和天主教等西方宗教團體。

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在戰後藉由美國對台灣的強大 干預,又挾雄厚財力,把觸角伸入大城小鄉。早年蔣介石夫 婦篤信基督教,不少政商界達官貴人跟進,社會大眾以信仰 基督教為尚,而貶佛教為市井流俗。27

由於社會大眾、達官貴人都以信仰基督教為尚,時如江 燦騰所言,基督教「在校園或知識界有強大影響力。」28

然而,1971年10月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和日本斷交,

強烈地刺激了台灣社會內部民族意識、社會意識的覺醒,不

24 江燦騰:《二十世紀台灣佛教文化史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年,頁276。

25 戴肇洋:《台灣經濟成長與中小企業扮演角色之研究》,台北:台灣綜 合研究院,2006年,頁3-4。

26 張珣,江燦騰合編:《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台北:

南天書局,2003年,頁408-409。

27 符芝瑛:《雲水日月:星雲大師傳》上,台北:天下文化,2006年,頁 86。

28 江燦騰:《台灣佛教史》,台北:五南圖書,2009年,頁334。

(10)

僅台灣本土意識逐漸抬頭,而且反西方、反日的思潮高漲,

無論當時台灣佛教界人士或一般老百姓,對西方基督教和日 本佛教都十分反感厭惡。在這些強烈的反西方潮流之中,基 督教和天主教等西方宗教不得不撤走。這些宗教以外的經 濟、政治、外交之因素,直接帶動了台灣宗教界的變化。可 以說,西方宗教之後的台灣宗教是空白的,而彌補空白的另 一個宗教,很大的程度上,由一貫道、「人間佛教」來填 補。可說,人間佛教的發展,與1970年代台灣「本土化」文 化意識密切相關。

從文學角度來看,由於七○年代隨著台灣「本土化」29文 化意識的快速轉變,導致台灣鄉土文學的流行。「《鄉土文 學》既反對『反共文學』使文學流於官方意識形態的工具,

也反對『現代主義文學』成為西方文學的殖民地。」30當時現 代主義整體特徵是西方化,所以反對現代主義文學,亦就是 反對國民黨政府對美國的依賴。「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在文 化上便自然要求對本位文化重新作一次新的認識、估價和肯

29 戰後五○到六○年代這時台灣的本土化,是反對隨國民黨政府移植到台 灣的西化派。「台灣知識分子的意識中,中國文化與台灣文化乃是重疊 的,並且由於日本外來文化的支配,使中國文化轉變成台灣本土文化,

亦即加深了中國文化的台灣本土性。」 到了七○年代,本土的抗爭對象 在民族立場上由日本轉換為美國或廣義的西方。陳昭瑛:《台灣文學與 本土化運動》,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頁124、136。

30 陳昭瑛:《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頁132。

(11)

儒佛結合與台灣「人間佛教」

定,以作為新的本位文化的基礎。」31

所以屬於鄉土文學派的台灣知識分子要求回歸鄉土,

注重寫實主義傳統,同時反映成為西方的附庸的現實。「大 多數作家,開始強調文學作品,是以反映苦難人民生活為使 命,強調用文學參與社會的積極態度,提出文學反映社會、

反映現實、反映人生的主張,並藉以建立人道主義為基礎的 反省文學。」32這些鄉土文學運動與台灣「本土化」運動有著 緊密的連繫。當時作家們著重關注民族文化、台灣現實、人 道主義的文學。

值得關注的是,戰後台灣本土化運動的先鋒新儒家徐復 觀說:

自1970年以來,臺灣在經濟上有了畸形的發展,在 文化上也出現了轉形的蛻化……對此一趨向的反抗 表現為若干年輕人所提倡的「鄉土文學」,要使文 學在自己土生土長、血肉相連的鄉土生根,由此以 充實民族文學國民文學的內容,不准自己的靈魂被 人出賣。33

31 陳昭瑛:《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頁132。

32 江燦騰、陳正茂:《新臺灣史讀本》,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8年,

236

33 宋光宇編:《台灣七十年代鄉土文學論戰》,《台灣經驗(二)社會文 化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頁71-72。

(12)

在此,肯定「鄉土文學」,重視「民族文學」、「不准自己 的靈魂被人出賣」。所以徐復觀和胡秋原在1977年鄉土文學 論戰中為鄉土文學辯護,這些新儒家的反殖民主義本土化運 動對戰後台灣本土化運動有貢獻。34

包括鄉土文學運動,這些強烈的台灣本土文化意識的抬 頭,當然促動了具有較濃厚本土化色彩的宗教之發展。具有 本土色彩最濃厚的宗教,不外是以實踐儒家思想為宗旨的一 貫道。針對一貫道的急速發展,江燦騰說:

其實,在1971年以後的十年轉型期間,一貫道的勢 力發展更為快速驚人。特別是它利用了大專院校在 外住宿生的伙食問題,將宗教信仰順利傳入大專生 的生活圈內,從而培養了更多的高級宗教新血,為 1981年以後急遽變動的台灣社會,添加了一股新生 的宗教力量。35

筆者認為,當時一貫道在大專院校裡面迅速發展,不僅僅是 伙食問題,更重要的因素是與1970年代台灣外交挫折有很 大的關係。當時反西方、反殖民、反依賴,要求「鄉土文 學」,注重「民族意識」,在高揚「本土意識」等本土化的 聲浪中,最有力對抗的力量和武器,當以本土色彩最濃厚,

34 同註31,頁128-129。

35 江燦騰:《台灣佛教史》,頁336。

(13)

儒佛結合與台灣「人間佛教」

同時以中華文化精髓來武裝,與中華民國主體性最接近的一 貫道,是最好不過的。因為一貫道以實踐儒家思想為宗旨,

而且主張儒家、佛教、道教、耶穌教、回教等五教同出一 源。縱觀中國歷史,面臨國家內憂外患時,愛國志士直接高 呼頌揚儒家思想或倡導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主張的情況,並 不罕見。

其次是以儒佛結合為特徵的人間佛教。江燦騰論述佛 教發展的原因指出:「隨著台灣的退出聯合國,台日斷交,

台美斷交,政治強人相繼謝世,本土化的呼聲日益響亮。

這時佛教和一貫道之類本土化色彩較強的宗教,便日漸活躍 了。」36其關鍵在於本土化色彩,因為濃厚的本土化色彩,才 可以有力地對抗西方宗教勢力。

人間佛教興起,與新儒家有密切的關係,而且「太虛 大師一生提倡人生佛教,早在1938年,就提出了『人成佛即 成』之說,強調人格的完整是成佛的要件,這可說是台灣各

『人間佛教』教團的共識」。37星雲大師亦說「生活重於知 識,道德重於功利,普濟重於個己,自覺重於接受」38,重 視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人間佛教為了得應人心,追求

「本土化色彩更濃厚」,亦就是加強儒佛結合、儒佛融合、

36 江燦騰:《台灣佛教史》,頁337。

37 昭慧法師:〈當代台灣「人間佛教」發展之回顧與前瞻〉(上、下)。

38 轉引自滿義法師:《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台北:天下遠見文化,

2005年,頁112。

(14)

引儒入佛是很自然的現象。

當代亦是如此。人間佛教所以能受到台灣各個階層的 積極認同,其主要原因為積極參與現實,即與儒佛結合的人 間佛教理念有密切連繫。人間佛教不僅重視文字、學術、人 間、人格,提供了從老百姓到知識階層接觸人間化各個層面 的佛教思想,亦關注社會問題、關懷環保、參與救濟等,此 外,主張「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來 創造人世間的淨土。此與鄉土文學派的烏托邦理念—「反 映社會現實,『建造一個更好的世界和人生』和『建設人間 樂園』」39—的目標十分類似。

從大陸出來的徐復觀、印順法師、星雲大師、聖嚴法 師,他們都具有以儒佛結合為特徵的文化保守主義,他們皆 為以「本土化」來抵抗外來殖民主義或西方化。因此,上世 紀七○年代「人間佛教」積極符合台灣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文 化尋根與回歸本土的熱潮,至今還是強調面向人間和社會的 佛教,重視家庭和生活的佛教,不背棄人生的佛教,不僅具 有「天下長輩都是我的父母,天下晚輩都是我的子女,天下 人都是我的自家人」40的人人友愛互助的儒家大同思想,而且

39 陳映真在《關懷的人生觀》中標榜的烏托邦的理念,見彭小妍:《台灣 七十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收入宋光宇編:《台灣經驗(二)社會文化 篇》,頁82。

40 高希均:〈台灣的星雲奇蹟〉,見滿義法師:《星雲模式的人間佛 教》,頁8。

(15)

儒佛結合與台灣「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是與人為善、歡喜融合、彼此尊重、父慈子孝、

給人幸福的佛教」。41慈濟的「大愛主義」也與理學者程顥所 說的「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觀念不謀而合,以建立人 道主義為基礎。可見,台灣「人間佛教」為了符合時代「人 間淨土」的需求,不僅強調了儒家的大同思想,而且要求為 人之道、道德規範、社會倫理等級關係,就成為台灣佛教思 想的主流。

三、包容、事功、教育與「得應人心」

連橫《臺灣通史》云:「臺灣之人,中國人也,而又 閩粵之族也。閩居近海,粵宅山陬,所處不同,而風俗亦 異。」42台灣人主要是閩粵地區的漢人,閩人住於近海之處;

粵人住在山陬。雖都為漢人,然而生活環境有異,而且宗 教、風俗、習慣亦不同。故《臺灣通史》中云:「山居者祀 虎,水居者祀龍,陸居者祀牛,澤居者祀蛇,則不得以祀虎 為是,而祀龍者為非。」43概括了台灣宗教之雜糅性、多元 性、包容性。

41 滿義法師:《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頁334。大師的這些說法與孔子的

「君子有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孟子的「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皆為一脈相 承,都是讚美他人行善,或讚揚君子成全別人的善行。

42 連橫:《臺灣通史》,台北:國立編譯舘中華叢書編審會,1985年,頁 571。

43 同註42,頁558。

(16)

另外,台灣因為特殊的歷史背景(荷蘭、明鄭、清朝、

日據、國民黨),得以吸收異質的文化因素,而呈現出多元 風貌。由此,舊慣信仰與風俗方面形成了多元化與包容性。

昭慧法師說:

舊慣信仰的情感傾向:臺灣原本已有漢民族觀音信 仰與祖宗崇拜。這些舊慣風俗,形成了祭祀圈與 宗族人脈的緊密聯結,不能接受西方宗教視其他神 只與祖宗等同魔鬼的看法。由於觀音信仰出自大乘 佛教,所以民間對佛教有較大的親切感。且因佛教 的排他性不強,與民俗信仰或祖宗崇拜較能相安無 事,所以臺灣人民在情感上,較為接近佛教。44

在此,講到三個問題:其一,祖宗崇拜、祭祀圈與宗 族人脈,此與儒教祭祀祖宗文化息息相關。其二,因為佛教 排他性不強,可以接受祖宗崇拜或祭祀文化。但與其說佛教 排他性不強或包容性,毋寧說儒為佛用、引儒入佛、援儒入 釋,這些都是典型的「佛儒結合,得應人心」措施,滿足了 台灣人民的宗教需求。

筆者曾經從兩個方面探討明鄭時期的台灣,傳統保守的 儒教觀念沒有根深柢固於斯的理由:其一、由於儒教文化體 系接受的時間不長,傳統的儒家思想還沒時間植根於台灣社

44 昭慧法師:〈當代台灣「人間佛教」發展之回顧與前瞻〉(上、下)。

(17)

儒佛結合與台灣「人間佛教」

會深層裡。另外,由於南明亡國的慘痛歷史,明鄭台灣儒學 主要繼承了明末經世致用的實學傳統,因此明鄭重經學傳統 甚於理學,45因而與福建朱子學逐漸疏遠,46所以沒有出現像 朝鮮那樣程朱理學王天下的現象。47

新儒家的代表徐復觀也提出:「儒釋道三教的文化遺 產,培養了高度的人文主義,及與自然相調和的生活感情,

可以緩和猶太教系統下對自然過分掠奪的危險。」48他高度肯 定儒釋道的人文作用和包容性,同時也認為儒釋道在環保問 題上有重大意義。49被譽為「當代新儒家宗師」的牟宗三,因

「其特長在於敏銳的哲學思考、圓熟的哲學術語運用及精確 的掌握佛學義理關鍵」50,而寫出不少的佛學論文。這些新儒 家兼容並包的多元化思路,對台灣社會的包容性和多元化有

45 陳昭瑛說:「明鄭的政治目標和時代精神對教化工作亦有影響。由於旨 在反清復明,所以教化方面,除最初級的開蒙識字之外,其儒學教化是 以南明實學的經世精神為本,因此重經學傳統甚於理學。」陳昭瑛:

《臺灣與傳統文化》,頁5。

46 參見陳昭瑛:《臺灣與傳統文化》,頁87。

47 朴永煥:〈儒釋衝突與調和— 跨文化交流中的臺灣與韓國漢傳佛 教〉,《求法與弘法》,2015年,頁534-535。

48 徐復觀:〈湯恩比對中國的待望〉,《華僑日報》,1975年10月28日;

《徐復觀雜文三:記所思》,台北:時報出版,1980年,頁418。

49 徐復觀早在1972年6月於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間環境會議上強調:

「此一宣言《人間環境宣言》中,鄭重提出保存生物的要求,是如何與 我們儒釋道三家的精神相契合,而又有現實上的重大意義。」《徐復觀 雜文二:看世局》,台北:時報出版,1980年,頁13。

50 張珣、江燦騰合編:《當代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 台北:南天書 局,2001年,頁512。

(18)

不可忽視的影響。

另外,發生了二二八事件、上世紀五○年代的白色恐怖 後,國民黨為穩定政權而以儒家文化來尋求認同與支持,但 面對這些威權統治,有些台灣人士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反 感日深。所以在後期戒嚴時期,台灣知識分子心目中的「本 土化」是「去中國化」。51「台籍人士從政治壓抑引發的反抗 意識中,連帶衍生厭棄中國文化的情節,在尋求自主的『本 土化』訴求中急於切斷臍帶,視傳統儒家文化為霸權,從而 否定與曲解自身的文化根源。」52甚至出現了將以儒學為主的 傳統中國文化看作中華文化的負債和寇仇。如1983年開始的 反中國的本土化運動之後,「為了大中國意識論者的反激,

為了國共政權的壓制,而輕易地把中國文化等同於沙文主義 或霸權心態,視中國文化為負債,而非資產,為寇仇,而非 盟友,從而把中國文化視為台灣文化的對立面」。53

由於台灣文化的多元化,加上上面的種種因素,傳統儒

51 黃俊傑指出:在後戒嚴時期,台灣知識分子心目中的「本土化」有兩種 不同的脈絡,第一是在本土相對於西方的脈絡中,以「本土化」作為

「去西方化」的手段;第二是在台灣相對於中國大陸的脈絡中,以「本 土化」作為「去中國化」的手段。並謂「歷史經驗與國家認同」。載於 黃俊傑、何寄澎主編:《臺灣的文化發展》,台北:台大出版社,2002 年,頁281。

52 林秀珍:〈台灣教育主體性的建立—從文化自覺談起〉,《教育資料 與研究雙月刊》第96期,2010年,頁58-59。

53 陳昭瑛:《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頁152。

(19)

儒佛結合與台灣「人間佛教」

家價值觀遂逐漸式微,因此,台灣社會中儒學和儒家文化是 微弱的。然而儒家文化畢竟為中國文化的精髓,經歷了兩次

「本土化」的運動,起碼出現兩個現象:一為不少傳統儒教 的價值觀,被吸收於佛、道教的體系之中,54尤其是人間佛教 理念中大幅增加儒學理念。這些儒佛結合的特徵,來自於重 視文字、知識、人格、人間的台灣人間佛教的特點。二為在 台灣新儒家強調三教融合,或者儒佛結合,這是台灣社會非 常普遍的現象。55加上,與儒家文化息息相關的一貫道,兩次 與本土化運動有很大的連繫,56代替了被排擠的中國文化而出 現。由於台灣特有的歷史背景,政治認同的不確定性,因而 出現了這些有趣的現象。

為了滿足宗教需求,得應人心,人間佛教採取「引儒入 佛」或援儒入佛,不僅呈現出儒佛結合的特徵,同時體現出 人間佛教的功利特徵。比如在「人際交往」方面,「與君子 交要以道義,與小人交要以禮貌,與鄰居交要以誠信,與部

54 朴永煥:〈儒佛道宗教思想與當代臺灣社會〉,首爾:《佛教學研究》

33號,2012年,頁241-242。

55 徐復觀:〈中國古代婦女的地位問題〉,《徐復觀雜文三: 記所思》,

398。

56 一貫道在台灣發展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從民國35年到52年是第一階段 初創時期(從零開始到5萬信徒);從民國52年到70年是第二階段,稱 之為發展時期(約60萬信徒);從民國70年到民國80年是宏展時期(約 120信徒)。 宋光宇編:〈試論四十年來台灣宗教的發展〉,《台灣經驗

(二)社會文化篇》,頁208。

(20)

屬交要以恩惠。」57這些主張類似於歐陽修在其《朋黨論》

所云:「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 朋,此自然之理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 忠信,所惜者名節。」君子、道義、禮貌、誠信、恩惠都是 儒家重視的價值觀。又如「寬容」條,「了解別人是體諒之 道,寬容別人是和睦之道,接納別人是群我之道,關懷別人 是友愛之道。」58了解、體諒、寬容(恕)、和睦、關懷、友 愛等,亦為儒家所重。

對金錢財物,傳統佛教說「黃金是毒蛇」。當代韓國法 頂法師在其著作《無所有》中認為,「人的歷史是不斷追求

『所有』的歷史,我們只要拋棄『所有欲』,才得到真正的 和平和自由」。但是星雲大師說法完全不同:「黃金也是弘 法利生修行的工具。」「只要是來源正當的錢財,可以說越 多越好。」59這與宋代永嘉學派主張的「以利和義,不以義抑 利」、「義利雙行」等事功思想完全一致。星雲大師認為,

「佛教是幸福之教:我所謂的人間佛教,是生活樂趣的,是 財富豐足的,是慈悲道德的,是大乘普濟的,是取法佛國淨 土的。」「人間佛教的財富觀: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 慧。」「人間佛教的命運觀:不但希望人樂天知命、洗心革

57 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高雄:佛光文化,1998年,頁220。

58 同註57,頁109。

59 符芝瑛:《傳燈—星雲大師傳》,頁169。

(21)

儒佛結合與台灣「人間佛教」

面,更要積極開創自己的命運。」「人間佛教的政治觀:

問政而不干治,佛教徒應關心國家,但不熱中追求高官厚 祿。」「人間佛教的倫理觀: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好我 懷,你樂我苦。」60

重視文字知識的人間佛教極為關注教育的重要性。我們 都了解,孔子不僅打破了學在官府、貴族中心的教育,同時 還建立了私學,強調「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平 等與學習的重要性。孟子除了「孟母三遷」故事之外,還說 過「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當然荀子也在

〈勸學篇〉曰:「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 以成江海。」指出學習是一點一滴累積的,再以「螾無爪牙 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強調 學習要有恆心、有專心,才能學得專精。

星雲大師也時時強調教育和學習的重要性,這亦是佛 光山最顯著的特徵。如星雲大師說過辦學的目的,「除了為 佛教培養弘法人才,也希望替社會造就人格思想健全、身心 平衡發展的時代青年」,61不僅僅強調現實生活中學習的重 要性,更在這些基礎上進一步重視了知因緣、因果的佛教核 心思想。甚至於比起寺院來,星雲大師更重視大學。「大師

『寺院學校化,學校寺院化』的理念下,他認為籌建大學比

60 符芝瑛:《傳燈—星雲大師傳》,頁167-174。

61 滿義法師:《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頁107。

(22)

建設道場更為重要。……大師還有心將普門中學擴大成為一 個教育城,從幼稚園開始,進而小學、中學、高中、大學乃 至研究部,並且不完全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兼重生活教育與 人文思想的啟發。」62大師尤其重視人格教育更甚於知識的傳 授與灌輸。

由台灣佛教界所舉辦的私立大學,計有華梵大學、慈濟 大學、慈濟技術學院、玄奘大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法 鼓文理學院等7所大學院校。昭慧法師說:「這是漢傳佛教前 所未有的興學氣象,依佛教徒之經濟力,竟然於短短的十餘 二十年間,從無到有地建成六所佛教大學。……因此佛學教 育系統,還是以「人間佛教」思想教育為主流。重視教育的 結果,僧尼素質明顯提高。在台灣,比丘僧尼在大學任教而 有助理教授以上職位者,已超過十五人,其中比丘尼至少就 有十二人。」63相比之下,韓國佛教界對僧才培養的重視程度 遠不及台灣,此類高等級的人才,亦相對較少。

可見,通過佛儒結合,可認清世間的真相、透澈教育的 重要性。這是人間佛教的優點,同時也是人間佛教發展的基 礎。這些重視人格教育的觀點,基本上與孔夫子、孟子和荀 子等儒家聖賢的主張,不謀而合。

62 同註61,頁111。

63 昭慧法師:〈當代台灣「人間佛教」發展之回顧與前瞻〉(上、下)。

(23)

儒佛結合與台灣「人間佛教」

結語

太虛大師和印順法師「人間佛教(人生佛教)」思想,

與初期新儒家的代表梁漱溟有一定的連繫。太虛大師的主 張,有「入世之志,出世之胸襟」。印順法師深信佛法是

「佛在人間」、「以人為本」。星雲大師認同太虛「人成即 佛成」的思想,強調「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五戒可 以治國平天下」、「人間淨土是:禮貌尊敬講愛語,樂觀滿 足生歡喜」。這些充滿人間性,以人類為本、充滿人道主義 的法語,基本上與勸誡個人的儒家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究竟 形成了儒佛結合的人間佛教特徵。

1970年代為台灣宗教關鍵性的轉型期。1971年10月中華 民國退出聯合國,強烈地刺激了台灣社會內部民族意識、社 會意識的覺醒,不僅台灣本土意識逐漸抬頭,而且高漲反西 方、反日的思潮。此時所謂的「本土化」為「去西方化」。

另外,從文學角度來看,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流行,注重 寫實主義傳統,同時反映或為西方的附庸的現實。這些強烈 的台灣本土文化意識的抬頭,當然促動了具有本土化色彩較 濃厚的宗教,即以實踐儒家思想為宗旨的一貫道和人間佛 教。七○年代一貫道在大專校院裡面迅速發展,與高揚「本 土意識」等本土化的聲浪有密切的關係;同時,「人間佛 教」積極符合台灣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文化尋根與回歸本土的 熱潮,追求以儒佛結合為特徵。

(24)

人間佛教不只是出世的宗教,更是入世的宗教,除了 借助一些儒家倫理道德來操制,星雲大師更主張要「以眾為 我、以無為有、以退為進、以空為樂」的修道觀,以防其因 入世而導致世俗化的風險。

其實這些「菩提心則忠義心」傳統,東亞各國早就流 傳下來。如日本真言宗的創始人空海和尚不僅貫通儒道佛三 教,寫出《三教指歸》,且推動眾多社會事業,在日本各 地築造水庫來照顧老百姓,建立了日本最早的民眾教育機構

「綜藝種智院」等,成為日本人最崇尚的佛教人物之一。

西山大師休靜,繼承宗杲思想,主張三教聖人立教雖 異,而其道同歸一致,強調「真俗無二主義」。1592年日本 侵略朝鮮時,他組織僧兵對抗日本的侵略,並說,如不投入 消滅「殺生」的元凶倭寇的戰鬥,那才是違背佛教戒律。之 後,朝鮮佛教的命脈皆由他的徒弟繼承下去。

這些都不僅是「僧信平等化、佛法人間化」64的典型的例 子,同時亦是「菩提心則忠義心」的典範例子。

64 星雲大師:《星雲智慧》,台北:遠見天下文化,2015年8月,頁24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人間佛教是佛陀對人間教化的佛教,不是哪一個國家的,哪一

提起佛教的慈悲,一般都會聯想起佛教的慈善事業,但是星雲

To grasp the fundamental spirits of such, it must begin with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interpretation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n his works.. In particular, the focus is on

我不但對於佛教的一切,「重新估定價值」,對於其他宗教,乃

在隋唐盛世造就的思 想文化的多元格局中,一 個最令人矚目的重要特點 就是以佛教興盛為標誌的 儒佛道三教鼎立。隋唐時

星雲大師多年來弘法利生,明言「人間佛教旨在建設人間淨 土」, 1 顯示「人間淨土」是人間佛教的終極目標。然而,一處世

我不但對於佛教的一切,「重新估定價值」,對於其他宗教,乃

「行佛」思想的萌芽階段。青年時期的星雲大師深受太虛大師的影

又提出〈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同一時期,慈航法師則在南洋新馬 創辦《人間佛教》雜誌(圖見下頁 1947

 佛身普遍諸大會  充滿法界無窮盡   寂滅無性不可取  為救世間而出現 

其實,過去一般人都以為佛教講四大皆 空,應該只重視精神生活,而不重視物質生

並且,今年五月,集結有志之士,於台北府開設大日本台灣

5 印順法師即雲:“佛學只是佛法之學,佛教之學。”(釋印順: 〈談入世與佛學〉, 《妙雲集》下編之七:〈無諍之 辯〉 ,第

Hence, Buddhism has become even more adapted to contemporary society for its realistic and universal values, as well as making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temporary

一九八八年,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六屆大會由美國西來寺主辦,星雲大師在一九八六

誠然,大師提倡人間佛教,但其實並非新創,而是釋迦牟尼佛一脈相承的教法,是從淨

Borrowing this concept, we think that relevance, skillful means, and the elective affinity among lay practitioners might be able to explain and prove that modernity exists

對外發行。 1 1995 年,星雲大師再次有感於編輯一套面向廣大佛教初

這不就是星雲大師改革佛教的成就?過去社會人士大多信仰基督教,經過這些年來人間佛教

(一) 四聖諦是佛教的真理

曾經聆聽太虛大師教誨的星雲大師非常清楚僧伽制度革新的重要性,他曾經深刻地指 出:佛教最大的弊端就是沒有制度,「像一盤散沙,各自為政」

學博士,現為上海大學文學院教 授,兼任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如一大蓮華。都含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及世界種者。是一佛之報境。以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