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四之四)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四之四)"

Copied!
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四之四)

滿義

人間福報主筆

四、證悟的目標不同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四月八日,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開悟 成佛,從此圓滿了自己累劫的修行,也為熱惱的娑婆世界灑下清涼的甘露法水。

佛陀當初證悟「緣起」之理,而後住世四十九年,宣說「三法印」、「四聖諦」、「八 正道」、「十二因緣」等佛法,以真理之光照亮世間。佛陀證悟當下所發出的「大地眾生皆 有佛性」之平等宣言,更為輪迴在生死大海中的苦難眾生,指引出一條離苦得樂、了生脫死 的光明大道;因為「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護法論》),

因此不管聖凡賢愚,只要依法修行,所謂「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最終必能斷「集」

滅「苦」而進趣「涅槃寂靜」的解脫世界。只是理上雖說「佛性人人本具」,但事實上成佛 需要「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並非人人都能當生成佛,證入無餘涅槃;所幸佛教的「淨 土」思想提供「帶業往生」的機會,使得「求生淨土」成為多數佛教徒修行的最大目標。

提到淨土,總會讓人聯想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彌陀淨土,所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

阿彌陀佛的淨土思想長久以來一直深植民心,一般佛教徒念佛修行,莫不希望死後能往生極 樂淨土;然而過分把希望寄託於來世,往往忽略現世人生的建設,而予人消極避世之感,因 此一向以「現證法喜安樂」為修行目標,以「建設佛光淨土」為弘法要務的星雲大師主張:

「淨土其實不只西方,離我們最近的彌勒淨土,比西方極樂世界更容易往生。甚至我們所居 住的娑婆世界,也可以轉為人間淨土:只要我們這個世界沒有惡人的侵擾,沒有政治的迫害,

沒有經濟的缺陷,沒有情愛的糾紛,沒有交通的事故,沒有環保的污染;有的是諸上善人聚 會一處,有的是善良同胞和諧敬愛,這就是人間淨土的實現,何必一定另求淨土?」(《星 雲大師講演集(四)‧佛教的前途在哪裡?第三講》)

大師主張把娑婆穢域轉化為佛光淨土,希望建設淨土在人間,主要是立論於「以人為本」

的佛教,不但「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阿含經》),乃至從《法華經》的「盲 龜浮木」與《阿含經》的「得人身如爪上泥」之譬喻,在在都說明人身的難得及人生的可貴;

(2)

「既然人間是如此的重要,為什麼我們要將希望寄託於未來的淨土,而不把目前的世間轉化 為安和樂利的人間淨土呢?我們為什麼要追求不可知的未來,而不去落實現世國土的身心淨 化呢」(《佛教叢書‧教理‧佛教的淨土思想》)?

其實,把希望寄託於來世的心態,並非只有佛教徒如此,在過去一般人的觀念裡,不也 總是把宗教當成現實生活失敗已極,走投無路的時候,才以宗教信仰為精神歸宿;而不少宗 教也總是教人把希望寄託於渺不可知的未來,因此宗教常被一些自鳴受過現代科學新知洗禮 的知識分子,嗤為不能解決現實病痛,只是暫時麻醉神經的鴉片。事實上大師認為,宗教真 正的目的並不在叫人逃避現實,躲入未來世界的象牙塔裡,而是勇敢的面對當前的痛苦,並 且找出離苦得樂的方法,因此宗教對於未來雖然有美麗的藍圖,但是更注重現在世界的開發 與完成,而佛教就是典型的例子。

大師舉例,佛教講時間,雖然說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但是著重於現在;佛教講空 間,此世界、他世界、無量十方諸世界,但是著力於本土世界的淨化;佛教講有情,不止人 類而已,地獄、餓鬼、畜生,乃至十法界無量眾生,但是重視以人為本的佛法,以人為本的 解脫。因為現在的問題如果沒有辦法解決,更遑論無量阿僧祇劫的未來;吾人所居住的娑婆 穢土都無法淨化,如何去莊嚴其他的國土?此世界的眾生都無法教化,如何去濟度無量的眾 生?因此現代化的佛教,雖然說三世、十方、無量眾生,但是更重視此時、此地、此人。(佛 教的現代化/講於台灣省政府省訓團)

由於大師深切體認佛教重視現實生活的人間性,因此他提倡人間佛教,主張要將佛法落 實在現實生活中,要注重現世淨土的實現,而不是把希望寄望於將來的回報。也就是說,人 間佛教不但重視未來,更重視現世的福祉與安樂,對於過去一般人學佛,總把希望寄託於來 生,希望透過今生的修行,死後能夠往生淨土,讓來世過得更好,甚至刻意崇尚苦行,冀以 今生的受苦,換取來世的快樂。如此不重視現世的富樂,卻把希望寄託在渺不可知的未來,

大師認為這是不切實際的,他主張「要把幸福、快樂在當下成就,不必將希望寄託於未來,

今生所有一切的行善、修持、修福,在現生就可以得到回報,不必寄望於來生而厭棄世間」

(《星雲日記‧一九九五年四月十五日》)。

「重視現世的成就,希望把淨土建設在人間」,這是人間佛教的意義與價值所在,也是

「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很重要的思想特色。在大師的理念裡,所謂「人間佛教」,就是以 佛法來美化人間,也就是把佛陀對人間的教化、開示,一一落實在生活裡,透過對佛法的理 解與實踐,增加人間的幸福、快樂、美滿。所以大師把「人間佛教」定義為「佛說的、人要 的、淨化的、善美的」(《人間佛教思想語錄》),舉凡「佛說的」三皈五戒、四攝六度、

四無量心、緣起中道、無常苦空、五停心觀、三十七道品等有助於提昇「淨化、善美」人性 的佛法,都是人間佛教所要弘揚的;凡是「人要的」自由民主、和平安樂、解脫自在、歡喜 融和等「淨化、善美」的人間社會所應具備的條件,就是人間佛教所要致力達成的目標。

(3)

人間佛教的思想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的一道光明,大凡世間上不論古今中外,不管任何領 域的專家學者,所發表的思想、學說,如果不能對世界的和平,乃至對人類的幸福有所增進,

不管再怎麼精闢、先進的論述,都將成為空談。佛法也是一樣,儘管佛教的真理再怎麼深奧 微妙,如果不能落實到生活裡,讓人受用,給人利益,也將形同虛設,所以佛法有世間法與 出世間法,唯有將兩者融和應用,才能表現出佛法的真義,因此勝義諦固然是人間佛教,世 俗諦也是人間佛教。

大師的人間佛教正是掌握了此一要旨,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他創建 現代化的佛光山教團,矢志把佛光山建設成為生亡皆可往生的人間淨土。他成立養老育幼、

醫療安葬、急難救助等福利事業,解決人生的生老病死等現實問題;他積極推動佛教的教育、

文化事業,以佛法來啟人智慧,教人明理悟道,從而解脫煩惱,提昇性靈,共創人間和諧的 社會。

大師深知佛教本來就是一種教育,佛教是佛陀對人間所作的教化,依各種層次需要而分 有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生活教育、思想教育等,旨在教導人們如何求真、求善、

求美,以提昇自我的般若、慈悲、菩提之精神領域。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正是秉持佛陀「以 人為本」而「示教利喜」的本懷,實踐大乘佛教入世的精神,積極投入社會,關懷人生,他 把佛法與世法融和一致,從人生的現實生活及各種問題的解決上,徹底落實人間佛教。

例如,現今社會面臨戰爭的威脅、金融的危機、種族的衝突、生態的破壞、傷殘的福利、

人口的老化、社會的犯罪、失業的貧苦、家庭的暴力等問題,大師一方面到處講經說法,努 力著書立說,積極宣揚佛教的因果業報、無緣大慈、尊重包容、同體共生、天下一家、法界 一如等思想,並針對各種社會問題以座談方式提供解決之道,乃至創辦各種文化、教育事業,

舉辦各種淨化人心的社會運動等。大師透過人間佛教的弘揚與實踐,徹底改變了佛教的社會 功能與定位,他讓佛教不再只是一種宗教信仰,或是純學術研究,而是一種契合時代需要,

可以圓融應用於生活,能夠指導世道人心,發揮經世致用、覺世牖民之功的偉大學說與智慧。

關於這一點,四川大學陳兵教授的一段話,正好做了有力的印證,他說:「星雲大師根 據佛法與世法不二的原則,提出『佛法為體,世學為用』,倡導佛教徒以佛法的智慧為本,

廣學世間的天文、地理、醫藥、數學、航海、貿易、心理學等知識技能,掌握服務社會的方 便,並以佛法的正見,觀察社會問題,對民生經濟、國際形勢、民主人權、自然生態、教育 改革、種族衝突、優生保健、生態環保、家庭暴力、試管嬰兒、器官捐贈、風水地理、看相 卜卦等種種問題,以佛法的智慧,提出契理契機的對治辦法。此外,對自殺、死刑、核武、

戰爭,以及安樂死、複製人等問題,皆汲取世間的醫學、心理學、生化科學為用,融和佛法 的理體,以解除現代人的迷思。」

乃至大師「就世人關心的各種問題,作過〈佛教的財富觀〉、〈佛教的道德觀〉、〈佛 教的女性觀〉、〈佛教的福壽觀〉、〈佛教的政治觀〉、〈佛教的忠孝觀〉、〈佛教的未來

(4)

觀〉、〈佛教對生死命運的看法〉、〈佛教對社會病態的療法〉、〈佛教對民俗病態的療法〉、

〈佛教對心理病態的療法〉、〈談情說愛〉等演講,他所編著的《佛光教科書》中的〈佛教 與世學〉、〈實用佛學〉分冊,及《佛教叢書》中的〈教用〉專冊,更廣泛闡明了佛教與法 律、哲學、科學、教育、管理、觀光、農林、環保、藝術、禮俗、企業、交通、印刷、建築、

會議、心理諮商等的關係,一一說明了佛教在這些問題上的獨特智慧及效用價值,對邪見迷 信和世學的局限性作了揭析批判,其內容幾乎涵蓋了大部分社會問題和文理工各門學科」(《普 門學報‧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

陳教授還發現,「針對種種社會問題、人心病態,星雲大師依據佛法,提出種種解決方 案:以佛法的平等思想對治人間的不平等,提倡人人相互尊重,爭取世界和平;以佛法的人 本思想對治對生命的不重視,制止殺戮,保護動物,鞏固人倫;以佛法依正不二的思想對治 環境的破壞、生態的失衡,讓全人類覺醒『地球是我們的家』,惜緣、惜物、惜生;以佛法 自然的緣起觀對治行事的悖理,以平衡協調為處事的準則,提高生命的素質;以佛法的因果 觀對治違法亂紀、道德淪喪,使人們自覺遵守道德規範;以禪的調心對治人心的緊張、孤獨、

迷惘,使人們擺脫煩惱的纏縛,保持輕安、活潑、自然、純淨的心態;用以鼓勵代替責備、

以慈愛代替呵罵、以關懷代替放縱、以同事代替隔閡的方法,對治教育的病態,培養身心健 康、有道德、有慈悲、愛社會、愛國家的下一代」(《普門學報‧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 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

另外,前佛光大學校長龔鵬程先生也有所見,他在一篇〈人間佛教與生活儒學〉(《普 門學報》第一期,二○○一年一月)中談到:「儒家現在才開始談面向生活世界,才開始反 省到其語言太學術化、非民眾所能瞭解,才注意到應有具體可操作之社會實踐方法,才呼籲 要辦社區教育。而這些,不正是過去佛光山星雲大師所代表的人間佛教之作為嗎?」

誠然,大師提倡人間佛教,但其實並非新創,而是釋迦牟尼佛一脈相承的教法,是從淨 化心靈的根本之道做起,但並不因此偏廢現實生活物質方面的建設,而是教人以智慧來運用 財富,以出世的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是一種積極奉獻人生的大乘佛教。大師的理想,希望 建設一個「生活樂趣、財富充足、慈悲道德、眷屬和敬、大乘普濟、佛國淨土」(《星雲大 師講演集(一)‧如何建設人間佛教》)的人間佛教,因此人間佛教既鼓勵人們發財致富,造福 社會民生,又勸人積德行善,慈悲寬容,不但符合現代化與現代人的價值觀,對於促進經濟 繁榮,以及社會的安定、進步與和睦,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這種成就,實非一般把佛法 當成學術性的專宗弘研所能比擬,正因為如此,所以香港留台大專校友聯誼會主席羅運承先 生說:「星雲大師的成就,歸根結底,不能不談到他對社會的貢獻,否則他只是對一小撮人 有貢獻,對社會無大意義。筆者以為,星雲大師對社會的貢獻,是將佛教注入新動力,以充 滿現代化的氣息,重新展示於人前。」(〈撥開霞與霧仔細看星雲〉,《百姓》半月刊,一 九九○年十二月一日)

(5)

其實這正是大師一向的堅持:「人間佛教重在對整個世間的教化,一個人或一個團體,

要能夠在政治上或在經濟上對社會有所貢獻,才會被大眾所接受;同樣的,佛教也一定要與 時代配合,要能給人歡喜,給人幸福,要對社會國家有所貢獻,如此才有存在的價值,否則 一定會遭到社會所淘汰。」(《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藍圖》)

正因為大師有這樣的真知灼見,因此當他發現佛教的某些趨勢已經違背了佛陀的本旨,

例如,有的人重視佛學玄談,不重視實際修證;有的人重視吃素拜拜,不重視人格道德的增 進及日常生活的問題,缺少對人世的責任感;有的人著重自修,不問世事,失去對社會大眾 的關懷。因此提出建設人間佛教的新理念,強調「菩提心」是信奉人間佛教的根本,因為人 間佛教是「自度度人、自覺覺他」的「菩薩道」,人間佛教是「入世重於出世,生活重於生 死,利他重於自利,普濟重於獨修」。(《星雲大師講演集(四)‧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如 果沒有菩提心,就無法修學菩薩道;唯有發菩提心的人,才堪擔任人間佛教的責任,才堪弘 揚人間佛教。

中國時報記者吳鈴嬌小姐曾在一篇報導佛光山的文章中說道:「佛光山是個弘揚人間佛 教的菩薩道場,自了漢不要上佛光山。」大師平時也經常對佛光山的徒眾開示說:「我不喜 歡你們只談『成佛』、『了生死』、『斷煩惱』,我希望你們做個像樣的『人』,在人生的 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個出類拔萃的人。所謂『人成即佛成』,把人做好,才能成為 人間佛教的弘法者;若不奉行人間佛教者,不能在佛光山出家。」(《如是說‧一九九九年 十二月二十三日》)

大師這一番話,正是感於過去一般人學佛未久,就急著閉關、住山,以求「了生脫死」;

為了個人要了脫生死,放棄人間的責任,到深山幽林中清修,卻要別人辛苦工作,供養他的 生活所需,如此自己成佛作祖了,佛教也因此被譏為社會的包袱。

尤其佛教過去一直受到社會最大的譏評,就是誤解佛教是度死的宗教,平時不知佛教何 用,到了人死時才想到要找個出家人誦經超薦,佛教彷彿是專為死人而設立的,和活著的人 毫不相干,佛教對社會而言因此變成多餘的存在,和實際生活脫離關係。這種風氣的形成,

大師直言,佛教界中有一些人只知忙著「了生脫死」,甚至「自己忙死以外,還為別人忙死 超度」,難辭推波助瀾之咎。

大師認為,解脫生死的根本煩惱本來是佛教最終的目標,但是了脫生死並不是逃避現實 生活,而是要從日常的身心淨化中去下功夫。他說:「假如一個二、三十歲的青年出家,從 出家的第一天就開始急急忙忙地要了生脫死,好像人一出生,就應該忙死。生的問題尚未解 決,怎能忙死呢?再說,只求自度自了的思想是無法成佛作祖的,因為缺乏大悲心就成不了 佛,而大悲心是在接引大眾、利益群機之中養成。」(《星雲大師講演集(四)‧佛教的前途在 哪裡》)

(6)

人間佛教的特色,就是「生活即佛法,佛法即生活」;人間佛教要從生活中去體證,離 開生活,離開人間,別無佛道可求。大師引述《阿彌陀經》鼓勵人念佛往生,也是「不可以 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乃至佛陀所以成佛,也是要在人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

人間的事業未能建成,人間的佛教未能莊嚴,不服務社會,不福利人間,只想自己一個人了 生脫死,這豈不太過自私?這豈不給人譏為自利?(《星雲大師講演集(四)‧佛教的前途在哪 裡》)

因此,儘管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也重視「了脫生死」,但在了脫生死之前,先要把生活 的問題解決,才能達到真正的了脫生死之境;眼前生活都無法解決,還奢談什麼生死解脫呢?

生活解決了才能了生死;大乘佛教就是先了生、後脫死,先重視生活問題的解決,再來談往 生西方。

大師一再強調,了脫生死並不是自私自了,也非偷懶享受,了生脫死是心靈的昇華、精 神的解脫,能「廣結善緣」,本身就是「了生脫死」,所以要了生脫死,應該先在人間辛勞 播種,從生活上去健全身心,解決生死的問題,而不是當社會的逃兵。大師從小出家,他就 不是為了要「了脫生死」,而是在出家前,有一次看到家鄉一位大和尚,對著眾多的信徒講 經說法,威儀具足,當時敬慕之餘,大師心想:「假如我也能出家度化那麼多人,讓大家在 有生之年就能蒙受法益,不必等到斷氣後,才麻煩一些人來唱唱唸唸,那該有多好!」(《如 是說》)從此人間佛教的思想就在大師的心中醞釀成形,如他說:「佛光山開山三十多年,

弘揚人間佛教三十多年,其實真正應追溯到我從小接觸佛教的一刻,當我出家的第一天,幼 小的心靈裡就有了人間佛教的思想,因此不是繼承太虛大師,也不是六祖的人間禪,而是溯 自佛陀,因此佛光山的人間佛教是直達佛陀本懷。」(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三日,在如來殿對 信眾開示)

大師出家逾一甲子,弘法半世紀以上,大師多年來所推動的人間佛教,都是佛法與生活 融和不二的佛教,他尤其強調人間佛教是「度生重於度死」(《佛教叢書‧如何建設人間佛 教》),他認為度死固然重要,度生則更為迫切,生者、死者都能度化,才是真正的了脫生 死。因此大師雖然提倡「禪淨雙修」,一生主持過百次以上的佛七,他常教人念阿彌陀佛,

並不反對求生淨土,但為了實現人間佛教的理念,他不以往生淨土為念,而是發願生生世世 在人間當和尚。他勉勵佛光弟子要建立人間佛教的思想,他說《華嚴經》的「但願眾生得離 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就是人間佛教的思想,從人間佛教的思想,必然會產生人間佛教的言 行,歌頌人間的善美,讚歎人間的和樂,推動利他的工作,發起助人的服務,對賢能者不嫉 妒而尊敬,對守分者不暴戾而友愛,時時心存感恩知足,喜捨為善,創造美好的人間。(《星 雲大師講演集(四)‧佛教的前途在哪裡?第三講》)

綜觀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一方面是在破除過去一些人學佛修行所抱持「寄託來生重於 建設現世」、「薦亡度死重於弘法利生」、「自了思想重於大乘普濟」等不正確的心態與作 法,另一方面更在彰顯「佛是人成」的道理,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

(7)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淨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

凡夫見異聖無差。」這就是「佛是人成」的最佳佐證。大師認為:「佛教修行目標乃欲了生 脫死,達到圓滿涅槃境界;但是人間佛教則更進一步,為利益一切眾生而奉獻。」(《星雲 日記》)因為「佛果」在「眾生」身上求,學佛最終的目標雖是成佛,但是要進趨佛果的前 階卻是做人,所謂「人成即佛成」,把人做好,佛果也就完成了。

大師本諸《華嚴經》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說明每個人內心都有無限的真如 寶藏,只待開發(《往事百語‧有佛法就有辦法》);他以《維摩詰經》的「心淨國土淨」,

說明「只要內心淨化,當下就是佛國淨土」(《佛光學‧從佛光山認識人間佛教》),因此 提倡「自覺與行佛」(國際佛光會第十次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主題演說),主張只要自覺自悟,

何患不能成佛?只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把人間創造成安和樂利的世界,那麼國土身心自 然淨化,淨土也就在此岸、在現代、在人間。這種「淨土即現代此岸」的主張,是大師人間 佛教思想的重要理論依據,曾被歐洲日報記者祖慰先生譽為「宗教思想史上最富革命性的變 革」(〈建構淨土於此岸──訪來巴黎弘法的佛教改革家星雲大師〉,《歐洲日報‧一九九 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不但「事理圓融」,而且「解行並重」、「真俗不二」。大師的 人間佛教思想源於佛陀,而且直探佛陀本懷,尤其大師以他多年修行體悟的佛法,落實在人 間佛教的理念實踐上,乃至他從經典中建構的人間佛教藍圖,以及集結各種淨土特色所建設 的佛光淨土等,都是構成「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之重要精神內涵。以下分別申論之。

(一)關於大師人間佛教的思想源流

大師提倡「人間佛教」,人間佛教的思想主要源於「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 道在人間、弘化在人間。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他不是對神仙、鬼怪說的,也 不是為地獄、傍生而說,佛陀主要是以『人』為說法的對象;佛陀對『人』所說的教法,當 然就是『人間佛教』,所以人間佛教就是一切佛法,一切佛法都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 思想語錄》)。

大師據此立論:「人間佛教追本溯源,就是佛陀之教;佛陀是道道地地的人間佛陀,佛 教是道道地地的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並非標新立異,人間佛教是復興佛法的根本。」(《往 事百語‧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大師強調:「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但是人間佛教並非佛 光山自創,人間佛教的理念是來自佛陀。」(《星雲日記》)對於有些學者經常將人間佛教 歸為某人的創說,大師認為:「人間佛教不是哪個地區、哪個個人的佛教,人間佛教是佛陀 專為人而說的宗教;人間佛教不是一個法門,應該把他歸為佛陀的。」(《如是說》)因此 他說:「釋迦牟尼佛是人間佛教的創始者,六祖惠能及太虛大師等皆為人間佛教的提倡者。」

(《往事百語‧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

(8)

佛陀當初對人說法,主要是「示教利喜」、「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因此大師認為:「凡 是實踐以後,能夠給人利益,能夠讓大家歡喜、受用的佛法,就是人間佛教。」(《(星雲 日記)》)舉凡八正道是人間佛教、五戒十善是人間佛教、四攝六度是人間佛教、四弘誓願 是人間佛教,所有佛教經典義理都是人間佛教。甚至對於過去佛教界向有「大乘非佛說」的 爭議,大師認為,在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中,除了地藏菩薩現出家相以外,觀音菩薩、文 殊菩薩、普賢菩薩都是示現在家相,原因是過去的出家眾,具聲聞性格的較多,出世的思想 比較濃厚;而在家的佛教比較樂觀、積極向上,更合乎大乘佛教的宗旨,因此大乘的佛教更 合乎佛陀的本懷,大乘佛教就是人間佛教。

由於過去佛教較注重山林與出世的形式,尤其過去的佛教只教導信徒念佛、拜懺,許多 經典往往束之高閣,僅供人禮拜,即使有人想對佛教義理做深入的瞭解,也沒有人能給予指 引,造成一般人誤認佛教是屬於老年人的宗教。大師認為:「現在的佛教要從山林走入社會,

從寺廟擴及家庭,把佛教落實在人間,使生活美滿,家庭幸福,在精神上、心靈中、人際間 都很和諧。」(《星雲日記》)

因此,大師弘揚人間佛教,就是要讓佛教不屬於深山、叢林寺院所有,也不只屬於出家 人所有;佛教應該走入社會、家庭,走進每一個人的心中,讓每一個人感受到信仰佛教能安 身立命,感受到信仰佛教以後人生有目標、有方向、有未來、有希望,感受到信仰佛教以後 有禪悅法喜。

為了推動人間佛教,讓現代人接受佛教,讓佛教有生命活水以滋潤眾生,讓佛教成為人 生需要的佛教,讓佛教真正發揮對整個世間的教化,大師乃「遵循佛陀的本懷,以合理的經 濟生活,重視家庭和諧,開創人生的理念,把佛法落實在人間,融入生活,進而開發內心能 源的佛法教化」(《佛光通訊‧佛光學學術會議》)。

大師感於佛陀一生,從初說三皈五戒度化商人開始,直到晚年臨涅槃前度化純陀,可以 說無時無處不諄諄於人間的教化。甚至佛陀為了解決人類生老病死的根本問題,捨棄王位,

入山求道,成為示現佛法真理的大法王。佛陀的出家,是精神上的出世,是人格的昇華;深 廣的悲願,使他回歸人間,擁抱困苦中的眾生。佛陀不但沒有離開過人間,更深入社會,教 導眾生如何離苦得樂。

大師深體佛陀悲憫眾生的情懷,因此一生弘揚人間佛教,但是他說:「我沒有想到要傳 教,我只是有一份使命感,就是要將歡喜、幸福遍滿人間;要將和平、美滿給予人類。因為 佛法是為了人類而有,是佛陀為『人』而說的,佛法本來就很自然的充塞人間,因此不是我 刻意要將佛教給你,而是佛陀將你所要的歡喜、信心、希望、方便給你。」(《星雲日記》)

大師希望透過人間佛教的弘傳,世界上的人們彼此都能同體共生,地球上的國與國之間都沒 有國界與種族之別,也沒有貧富的懸殊、人我的障礙,而能「自他一如」、「生佛平等」;

因為唯有平等,才能獲得和平美滿。

(9)

在大師一生的弘法過程中,信徒間沒有種族的分歧,他的弟子除了本國人士以外,也有 很多白人、黑人的出家弟子,他對於能把佛教弘傳到世界,讓全世界的人都能接受佛法,都 能建設和諧的家庭,都能對人生充滿希望,讓很多家庭問題、社會問題,都能運用佛法求得

「心安」與「理得」,謀求人間的歡樂,大師深感欣慰,這也是他一生最歡喜的事。

大師的身心血液裡,時時滿溢著人間佛教的思想,如他說:「當初我創立佛光山,不是 單只有硬體而已,軟體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不但早就在我的心裡、在我的行為裡,

也時時在我的思想裡。」(《星雲日記》)大師常說:「有佛法就有辦法!」什麼是「佛法」?

「人間佛教」就是佛法。所謂人間佛教,大師認為:

「凡是契理契機的佛法,只要是對人類的利益、福祉有所增進,只要能饒益眾生的,都 是人間佛教。」(《佛光通訊‧開山大師篇》)

「人間佛教是與人為善、歡喜融和、彼此尊重、父慈子孝、給人幸福的佛教。」(《佛 光通訊‧佛光山二十七年的成就》)

「人間佛教就是正見的佛教,我們要正見佛陀是人間的覺者,而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 仙;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可以要求諸佛菩薩做為我們的守護者。我們 不可以把佛陀當作神明、保險公司;佛陀只是開示教化我們真理,作為我們改善人生的準繩。

因此,人間佛教是要用佛法來淨化我們的思想,用正道來規畫我們的生活。人間佛教就是要 吾人重視生活的樂趣、擁有淨化的財富、享受正當的娛樂、胸懷慈悲的處事,也就是要把佛 法落實在人間;凡是有助於生活美滿、家庭幸福的,都是人間佛教。」(《普門學報‧中國 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

「人間佛教所重視的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人與世俗塵勞的淨化、人與自然萬物 的調和、人與日用生活的滿足;只要能夠增加人間幸福和樂的佛法,無一不是人間佛教。」

(《普門學報‧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

「人間佛教首先要將因果、慈悲、忍耐、結緣、感恩、慚愧等義理,推及到每一個人的 生活裡,讓社會上人人都能知道並且奉行佛法;都能明白善惡,權衡是非;都能過著知足、

感恩的生活;都能嚮往解脫者逍遙、自在、灑脫的人生;都能『雖處居家,不著三界』;都 能雖處生死,不厭不煩;都能只講奉獻,不計報酬。」(二○○四年三月一日,於佛光山傳 燈樓對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學員開示))

「人間佛教要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離開菩提心即為外 道,沒有菩提心是為焦芽敗種,離開菩提心所做的一切事業是為魔業,所以弘揚人間佛教要 有菩提心。」(《星雲日記‧一九九六年五月十四日》)

(10)

「人間佛教要有『平等心』,現在舉世都在追求自由、民主與平等,佛教的事理平等、

性相平等、自他平等、怨親平等、生佛平等最為究竟。今日世界所以不能和平,就是因為不 平等;唯有平等,才有真正的和平,『平等心』是人間佛教的重要思想與內涵。」(《星雲 日記‧一九九六年五月十四日》)

「人間佛教要有『因緣觀』,因緣是宇宙的真理,懂得『因緣』即明白真理,弘揚人間 佛教要有因緣觀,有因緣觀才能把握真如的理體。」(《星雲日記‧一九九六年五月十四日》)

「人間佛教要有『般若智』,般若是諸佛之母,有般若才能圓滿六度萬行,有般若才能 究竟解脫,所以弘揚人間佛教要有般若智。」(《星雲日記‧一九九六年五月十四日》

大師認為:「人間佛教就是針對人性醜惡的一面,以戒、定、慧來淨化,希望扶正人性 裡的貪、瞋、癡、嫉妒、我慢、懷恨等,使之臻於善美、光明、清淨的境界。」因此大師強 調:「人間佛教廣大無邊,甚深微妙,不認同人間佛教,比對佛教沒有信心更可怕;不認同 人間佛教,就是邪見。」(《星雲日記》)

大師滿懷悲願,一心一意想把人間佛教弘揚開來,讓全人類都能受益。如今經過他多年 苦心孤詣的推動,人間佛教已然受到舉世所肯定,例如二○○○年由《新新聞周刊》主辦,

邀請九十位來自政經、學術、媒體、企業等各界人士擔任評審團,從台港大陸三地的一百五 十位候選人當中,票選出五十位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人士,大師名列其中,此即普世對人間佛 教認同的表示。乃至美國國會圖書館於今年(二○○五)五月,正式在《國會圖書分類法》

( 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 Schedule)之佛教分類號下,為佛光山及大師的作品設立 單獨號碼,並將「人間佛教」(Humanistic Buddhism)及「佛光山教團」(Fo Guang Shan Buddhist Order)正式編納入《國會圖書館主體標目》(Library of Congress Subject Heading)之中,

顯見他們對大師的人間佛教之重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中文大學因推崇大師弘揚人間佛教的成就,特於今年(二○○

五)四月與佛光山合作,共同成立「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希望透過雙方合作,使佛教研究 更上一層樓。香港中文大學屬國立綜合研究型大學,在亞洲排名前五名,致力宗教研究已有 四十年以上的歷史,如今佛光山能將人間佛教推向高等學府,自是意義非凡。

在中心成立當天,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賴品超教授致詞表示:「星雲大 師智慧圓滿、悲心無量,深入文字般若,以淺近語言探究深奧佛理,普及佛法於社會大眾之 中。昔日六祖惠能大師開啟禪宗頓悟法門,播下『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思想種子,

今日星雲大師創建佛光教團,重開人間佛教新天地,成就佛教慈悲服務社會、覺悟奉獻人生 的偉大事業與理想。」

(11)

此外,義大利威尼斯大學中文系碩士史芬妮(Travagnin Stefania),為了撰寫有關人間佛 教的畢業論文,一九九九年三月透過指導教授Dr. Ester Bianchi 介紹,到佛光山參學半年,回 到義大利後以一年的時間完成「當代台灣佛教女性出家眾和在家修行者」碩士論文,結果受 到校方及教授們一致好評,給予超過滿分一百一十分的最高評價,並且為了尊重她的研究,

校方規定,今後只要是研究有關人間佛教,都要先閱讀這篇論文,而且不能以相同題目來撰 寫論文主題。

史芬妮事後特別致函感謝大師,因為到佛光山才讓她認識什麼是人間佛教,也瞭解到人 間佛教行者應該奉行菩薩道的真義,她發願自己今後不但要修行菩薩道,並且要把人間佛教 帶進義大利。

人間佛教為什麼能受到當代人士的接受、重視,主要是大師能把握佛陀的本懷,事理圓 融,真俗不二,在世出世法兼顧下,圓融無礙的詮釋佛法、應用佛法,把佛法文藝化、生活 化、社會化、人間化的融入生活,因而佛教不再只是束之高閣的藏經,而是平易親切的人生 智慧,是引領人類走向光明未來的思想指南。

大師弘揚人間佛教,首先他在講說佛法義理方面,有鑑於佛陀最初成道時,在金剛座上 對大乘利根菩薩說《華嚴經》,由於《華嚴經》乃佛陀自內證的覺悟境界,二乘羅漢聽了如 聾若啞,無法領會,佛陀於是講說契合他們根機的方等諸經。在法華會上,佛陀演說一乘教 的《法華經》時,有五千名聲聞弟子因為道理太深,不能相契,因而紛紛退席。

大師認為,「對於聖賢至高至善的道理,要適合眾生的根機,運用智慧,深入淺出施以 教化,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星雲大師講演集(二)‧佛教現代化》)他基於「佛法不一 定要講成玄奧難懂,只要能給眾生正見、正覺,以及幸福、安樂,就是最完美的佛教」(《星 雲日記》),因此提倡「佛法通俗化」。他不用「以名相解釋名相」的方式開示佛法,也不 喜歡用「消文解字、逐字逐句解釋經文」的方式講經說道,大師開示佛法,善於提綱挈領,

總是把整部經或一個佛法義理,經過自己消化融會後,提出大綱,再加以演繹、分析、解說、

歸納、綜合,讓人能夠全盤認識,掌握要旨,這是大師獨樹一幟的講演方式。台北工業大學 李武忠教授曾說:星雲大師的講演善用「四分法」,不但條目分明,組織嚴謹,而且簡潔扼 要,聽者很快就能進入大師講演的情境中,並且融入、會意。

大師尤其慣以三天一系列的講題做大型講演,例如二○○四年在國父紀念館舉行的三天 講座,分別講佛教的「生命學」、「生死學」、「生活學」;今年(二○○五))則將針對 佛教的「戒、定、慧」做三天的開講,進一步為人間佛教建立更嚴謹的思想體系。

大師從小接受完整的佛門教育,他的佛學素養深厚,不但對根本佛法、義理名相的基礎 紮實,尤其主張「八宗兼弘」,他對各宗各派的特色、學說、思想、依據經論、祖師傳承、

修持方法等,都十分嫻熟,而且融會貫通,曾以「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方法」為題,

(12)

做過三天講演(收錄在《星雲大師講演集(二)》);他在《佛光叢書‧宗派》一冊中,更對大 乘八宗及成實、俱舍二宗,一一詳盡介紹。

大師講演開示時,不管講到哪一宗哪一派,不論談說哪一部經哪一部論,或是哪一個根 本義理思想,總是旁徵博引、相互引證,信手拈來,不假思索。例如他介紹華嚴宗:「在佛 教各種經典中,有的講真空,如般若中觀;有的說妙有,如唯識法相;有的提倡頓悟,如禪 門南宗;有的主張漸修,如禪門北漸。不論空有也好,頓漸也好,華嚴把這些思想統攝,而 建立了諸教圓融的一乘圓教……。」

大師提倡「八宗兼弘」,主要是因為佛法本是一體的,一切佛法都是佛陀所說,縱有層 次上的不同,也是「歸元無二路」,「以人為本」的思想是一致的。所謂「法無高下,應機 者良」,八宗各有特色,眾生的根機也有利鈍不同,所以不能偏弘於任何一宗一派,因此大 師提出「解在一切佛法,行在禪淨雙修」的主張。

大師對於一般人認為《阿含經》是原始佛教,不是人間佛教,佛教一定要講真如,講如 來藏等形而上的佛法才是高妙。他認為《阿含經》,乃至《大寶積經》、《善生經》、《優 婆塞戒經》、《佛遺教經》、《佛說孛經抄》……等諸經中,都有人間佛教的理論,因此特 別在《佛光教科書‧人間佛教》一冊中,收錄經論及祖師大德法語近百條,作為人間佛教的 經典依據,並為「人間佛教」的傳承提供確切的證明。

大師的人間佛教不專研一宗一派、一經一論,他把所有佛法融和匯聚,相互為用,因此 博大精深而又平易實用。尤其大師平時一直很用心從佛法大海裡探驪採珠,總希望把浩瀚的 藏經冶煉成簡單的珠璣片語,讓人能輕易的進入佛法堂奧,認識佛法奧義。例如他為佛光會 員所作的四句偈:

「慈悲喜捨遍法界」──這是內修的自我涵養;

「惜福結緣利人天」──這是外弘的利生化世;

「禪淨戒行平等忍」──這是治學的思想方針;

「慚愧感恩大願心」──這是自他的人格圓成。(《星雲日記》)

看似簡單的幾句話,其實包含了內修外弘、自他圓成的義理思想,句句是佛法的精髓,若對 佛法沒有融會了然,實難有此功力。

大師所寫的〈三寶頌〉:

(13)

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南無佛法僧!

您是我們的救主,您是我們的真理,

您是我們的導師,您是我們的光明。

我皈依您,我信仰您,我尊敬您。

每一句都是對三寶所作的禮讚與詮釋,這是大師蘊釀多年,有一天忽然靈光乍現,一氣呵成 寫下的佳作。

大師對文字的應用,很善於排比對句,例如:

人生:生老病死 宇宙:成住壞空 心念:生住異滅 時間:春夏秋冬 空間:東西南北 親情:悲歡離合

大師尤其善於從長篇大論裡,條列重點,例如一部《金剛經》,他用四句話:「無住生 心、無我度生、無相布施、無得而證」就能概括。他以一首四句偈:「密富禪貧方便淨,唯 識耐煩嘉祥空,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台宗。」簡單明了地點出八宗的特色。

他把佛教自秦漢年間傳入中國後的二千餘年歷史,分為六個時期:

1.東傳譯經時期(秦漢魏晉時期)

2.八宗成立時期(隋陳李唐時期)

3.禪淨爭主時期(五代趙宋時期)

4.宮廷密教時期(元明皇朝時期)

5.經懺香火時期(滿清民國時期)

6.人間佛教時期(二十世紀以後)(《普門學報‧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

(14)

很多人研究佛教史多年,始終不容易理清脈絡,看了該文,對整個中國佛教二千多年的發展,

了然於胸。

另外大師撰寫〈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普門學報》第二期),把原始佛教的根本義 理與大乘佛教菩薩道的實踐,貫穿起來,前後呼應,使佛法更為圓融、縝密。他把「禪淨律 三修法門」定位為:禪,是佛心(我們的真心);淨,是佛土(我們的國土);律,是佛行

(我們的行為)。不但貼切,而且層次分明。

大師厚實的佛學功底,除了從藏經探索所得,更從日常生活,從叢林教育,從佛法的修 行體驗而來。大師一生,實踐過閉關、禁足、持午、刺血寫經、禁語等密行,乃至傳統的參 禪、念佛,以及書寫、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等十法行都曾有過。尤其一生 參加過上百次佛七,光是在大陸焦山佛學院每年就固定有二次七七四十九天的佛七,之外也 曾到天寧寺禪堂坐禪。來台後,初期在宜蘭、羅東、龍巖、高雄等地帶領念佛會,主持過不 下上百次的佛七。從參禪念佛中,曾有「身心俱泯,大地空曠」、「念而無念」、「無人無 我」乃至「時間、空間、天地萬物都為之一空」的修行體驗(《往事百語‧有佛法就有辦法》),

從「渾然忘我、失卻身心」的宗教體驗中,長養了無比的信心、智慧、定力。

但是,對於這一切大師從來不標榜,他與人最大的不同是,他重視生活的修行,舉凡行 住坐臥都很重視威儀,都是修行。在五十多年前,大師經常搭乘平快火車,南北兩地奔波講 經,因為長期在佛門裡訓練出抬頭挺胸,目不斜視的威儀,因此每回坐車,在八個小時的車 程裡,大師總是直脊端坐,默念佛號。有一回感動了一名鄰坐的軍官,竟然跟著大師下車,

要求皈依三寶。

大師一生創建二百多所道場,從來不以自己的名義登記;他也從不私蓄金錢,一生不曾 有過個人的銀行存款。平時生活簡樸,沒有購買的習慣,有時一連幾個月身上沒有一塊錢的 零用金,他一樣安然自在。他總是把主持皈依的紅包供養,或是寫文章的稿費收入等,點滴 匯歸常住。佛光山從早期開山以來,桌椅、蒲團等各種弘法設備,常住經常經濟拮据,無力 添置,大師所有的金錢,都補此不足。大師與信徒之間,只有佛法往來,不談其他,玄奘大 師的「言無名利,行絕虛浮」,其實也是大師的最佳寫照。

大師一生持戒嚴謹,二十一歲回到祖庭大覺寺,一方面負責寺務,同時應聘為宜興白塔 國民小學校長。有一天,擔任住持的師兄為了試探大師,刻意在他的房間放了一個內裝糖果 的罐子。一連數日,大師從未動念想要掀開罐蓋一探究竟,後來師兄深受大師嚴守戒規的德 行所感,從此對他敬重不已。

大師一生更與勞動、苦行結下不解之緣。他從小出生在農家,舉凡車水、除草、牧牛、

收割等莊稼人必備的本領,都必須學習,農忙之餘還得陪著外婆開闢菜園,種植果蔬,以維 持家計。

(15)

出家後,在棲霞律學院就讀時負責行堂、司水、看守山林、搬運木柴等。到了暑假,每 天早出晚歸到山上採無花果,以增加常住收入;寒假期間每逢農曆春節的大掃除,單單擦拭 全寺的玻璃就要花掉一個月的時間,遇到乾旱時期,還發心到江邊挑水,一次來回要二個小 時左右。後來到焦山佛學院繼續學業,除了上課之外,兼作香燈、典座等事務,雖然真正讀 書的時間不多,但大師卻覺「對佛法的體會與日俱增」(《往事百語‧先作牛馬,再作龍象》)。

大師也曾在天寧寺參學,負責行堂工作。今年四月中旬大師到大陸,見到祥符寺住持無 相法師及天寧寺住持松純法師,大師打趣說:「六十年前在天寧寺,您們兩位都曾吃過我添 的飯,今天我要喝您們倒的一杯茶。」

大師在叢林中練就一副行堂擺碗筷、掃地擺蒲團的快速身手,悟出「神乎其技就是時間 管理」的道理。他在生活中很善於運用時空,每回從北到南,行車在高速公路上,幾時到達 目的地,一分一秒都算得很準。他說:「因為時空都在我的心裡,因此不管走到哪裡,都能 即時投入,並且全面觀照。」(二○○一年一月十日,在台北道場接受林清玄採訪)

一九四九年大師來台後,先後在苗栗看守山林,以及在中壢妙果法師的圓光寺負責全寺 的雜役,每天拉車買菜,打水供全寺使用。曾因拉車上陡坡,因體力透支而嘔吐,雖然他謙 稱做雜役是因為自己力氣大,但其實是因為他心甘情願為人服務。(《往事百語‧心甘情願》)

大師對於勞動作務,從不推辭;對於行腳弘化,也不覺辛苦。五十多年前,為了協助美 濃朝元寺的建寺工程,大師從高雄行腳到美濃,來回數十次之多;他曾走遍台南的各村鎮,

乃至台中的大甲、后里、內埔等地,甚至曾在竹東的五指山,與一位指南宮的老道長周董事 長一見投緣,陪他在一個山洞裡坐禪三天。

大師一雙芒鞋走遍全台灣,所謂「一鉢千家飯,千里走衲僧」;大師從生活修行中體驗 佛法,也從閱藏讀經中深受法益。年少時在叢林參學,經常發心下山為信徒誦經,每次都是 早出晚歸,在穿越野狼出沒的荒郊途中,他總是邊走邊默誦「六字大明咒」,從中獲得勇氣 與力量。大師從小因為外婆信佛的因緣接觸佛法,四歲就會背誦《心經》,從受持《心經》

乃至《金剛經》中,他享受「以無為有」的法喜。(《往事百語(三)‧有佛法,就有辦法》)

大陸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曾經題寫「富有三千界,貴為人天師」聯語一幅送給大師,

大師雖然謙稱愧不敢當,但是他說:「在佛門中我確實很有心得、體驗,感受到佛就在我心 中,也感受到世界宇宙、芸芸眾生皆在我心中。我所擁有的非只有外表形相上的東西,心存 全人類眾生,才是我所真正擁有的。」(接受新加坡《海峽時報》記者高蓁小姐的訪問)。

由於大師的佛法不但源出藏經佛典,而且經過生活體證,因此對義理思想的詮釋,不但 平實、深刻,而且意涵豐富,如他談「慈悲」,除了一般性的解釋外,另外延伸出「從消極 的慈悲到積極的慈悲;從熱鬧的慈悲到寂寞的慈悲;從間接的慈悲到直接的慈悲;從微小的

(16)

慈悲到廣大的慈悲;從一念的慈悲到無限的慈悲;從有緣的慈悲到無緣的慈悲;從有情的慈 悲到無情的慈悲;從有求的慈悲到無求的慈悲;從有相的慈悲到無相的慈悲;從一時的慈悲 到永恆的慈悲」(《星雲大師講演集(四)‧佛教的慈悲主義》)。這就是他從實際生活的待人 處事中體悟出來的佛法。

大師在日常生活中,對於佛說「忍」的三種境界更有深刻的體會,他解釋「生忍」就是 對生存條件的認識,進而具備處理的力量;「法忍」就是對宇宙諸法的瞭解,從而直下承擔,

轉化心境的作用;「無生法忍」就是如實知見一切事物不生不滅,進而自由自在遊諸國土度 脫眾生的世界觀。

大師認為,一個人要維持生命,要活得安心自在,就必須要「生忍」。例如,為了工作 上班,必須早起趕公車,必須忍受塞車、寒熱、睡眠不足等身體上的疲累之苦,乃至人事上 的意見不和、愛恨情仇等。可以說,人要維持生命,要能生活下去,就必須忍耐,這就是「生 忍」;生忍就是一種從生活中淬煉出來的智慧與力量。

所謂「法忍」,就是吾人要維持生活、生命,要把心理上的貪瞋癡成見,都能自我克制、

自我疏通、自我調適。也就是體認一切諸法和事物的實相為「緣起緣滅」,把心安住於此真 理而不為生滅所動。例如,對於世間上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功名利祿、人情冷暖等,不 但不為所動,而且要能真正的認知、處理、化解、消除,這就是「法忍」。法忍就是一種體 悟「緣起性空」,明白因緣果報,通達事理人情的般若智慧。

所謂「無生法忍」,就是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是了知一切法本是不生不滅,無所謂忍 或不忍,一切都是法爾如是,這就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一種覺悟無生之理,察見一 切無生之法的實相智慧。

大師總結:「生忍」是為了生存在人間所蘊釀的耐力;「法忍」是在轉識成智,是用佛 法所產生的智慧;「無生法忍」則是隨緣隨處能洞察一切事物本不生滅的自在境界。能夠擁 有「生忍」,就具足面對生活的勇氣;能夠擁有「法忍」,就具備斬除煩惱的力量;能夠擁 有「無生法忍」,則在在處處無不是桃源淨土、自由自在的世界。(《往事百語‧忍耐就是 力量》)

如大師說:「我所以提倡『人間佛教』、『生活佛法』,因為我從生活裡確有許多地方 體驗到佛法。」(《佛光通訊‧開山大師篇》)正因為大師的佛法都是經過生活的體會、印 證,因此深悟「人情之常、世情之理」;因為對人情事理有透徹的了悟,所以能以同理心、

同事攝度眾。例如,過去佛教一直倡導「苦」,常令有心學佛的人望而卻步。大師並不否認

「苦」是人生的實相,是學道的增上緣,但是「苦是增上緣,不是真目的」(《佛教叢書‧

如何建設人間佛教》),因此他一方面指出「苦」的原因,教人要接受苦的挑戰與磨鍊,並 且要超越它,把「苦」轉化為逆增上緣;另一方面更提倡「喜樂」的思想,因為快樂是每個

(17)

人所共同追求的目標。大師善巧方便的「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法華經》),先肯 定快樂的價值,繼而說明真正的快樂不在欲樂,而在法樂;他引《維摩詰經》「吾有法樂,

不樂世俗之樂」,教人從五根感官所感受的人間快樂,進而要去體會「參禪者有禪悅,誦經 者有法樂,拜佛者有法喜」的智慧之樂,這才是我們所應該追求的一種「內在生命的顯發」,

是精神上解脫自在的般若之樂。(〈佛教的現代化〉,講於台灣省政府國學研習會)

大師本人有樂觀的性格、喜悅的性格,凡事很樂於「成人之美」,對於不好的事,他也 會想辦法轉化為喜樂的好事。他相信有用的人,可以把不好的變成好的,因此在不否定苦是 人生實相的前提下,大師的人間佛教針對人性希求快樂的心理,倡導生活的樂趣,不但破除 過去偏於苦樂兩邊的極端修行,並從世俗欲樂的追求,提昇為對法喜禪悅的嚮往。

過去佛教也常說「黃金是毒蛇」, 但是大師肯定現實生活離不開金錢、財富,因此他鼓 勵世人經營正當的事業,賺取合法的淨財;進一步他把「財富」從「金錢」擴大為廣義的財 富,諸如陽光、空氣、水等大自然的資源,乃至自己心內的財富,例如:智慧、歡喜、信仰、

發心、人緣、健康等,尤其能有「佛法」來轉「煩惱」為「菩提」,更是最大的財富。因此 他提出「享有」不一定「擁有」(《迷悟之間‧擁有與享有》),以及「外財固然好,內財 更微妙」(《大師講演集(一)‧如何建設人間佛教》)的財富觀。

大師主張人間佛教本來就包含「生活層面」和「精神層面」,人間佛教也包括「入世思 想」和「出世思想」。他認為一個宗教的發展,基本上要迎合人心所需,只有強調出世、解 脫的教義,必定是曲高和寡;能迎合人心,能導人向善的佛教,才是人間佛教。因此人間佛 教具有「傳統思想」與「現代特色」,人間佛教是一切普化,兼容並蓄;人間佛教是至情至 性,非常具有人情味的佛教。

大師開示佛法,總是站在人的立場,以人的需要為出發,此乃大師深懂人情、人性、人 心之故;因為不離「人情之常」以及「人性之需」,因此很能契合人心。例如,大師提倡「給 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因為人性在於「有所得」,能「給」人好處,

別人才能接受你,進而回報給你善意。

大師提出「你對我錯、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的處世哲學;因為人性有「見 不得人好」的陋習,好的都歸自己,別人必然不肯放過你,所以他教人要懂得「老二哲學」

的處世之道。

大師分析,這個世間是「一半一半」的世界,好壞、善惡、佛魔、黑白、男女各半;世 間上則有三等人:上等人,好的能接受,壞的也能包容;中等人,接受好的,排斥壞的;下 等人,不但壞的不能接受,好的也要破壞。大師深知一般人大都屬於「中等人」居多,因此 他開示弟子:做人固然不可以當「下等人」,但是也不能停留在「中等人」的層次,因為中

(18)

等人只能接受好的,不能包容壞的,人生就只有一半;唯有當個「上等人」,才能擁有全面 的人生。

大師提出「人生二十最」(《星雲法語》)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毛病是自私,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無知,人生最大的錯誤是邪見,

人生最大的失敗是憍慢,人生最大的煩惱是欲望,

人生最大的無明是怨尤,人生最大的憂慮是生死,

人生最大的過失是侵犯,人生最大的困擾是是非,

人生最大的美德是慈悲,人生最大的勇氣是認錯,

人生最大的收穫是滿足,人生最大的能源是信仰,

人生最大的擁有是感恩,人生最大的修養是寬容,

人生最大的本錢是尊嚴,人生最大的歡喜是法樂,

人生最大的希望是平安,人生最大的發心是利眾。

此中都是佛法對人間的教化,每一條都是至理名言。

大師開示佛法,尤其善於針對社會人生的問題所在,提供解決之道。例如,台灣每遇選 舉時就會引發族群對立與省籍情結,大師先後撰寫〈沒有台灣人──在台灣居住的都是台灣 人〉與〈大和解.救台灣〉二文,呼籲大眾莫為地理情結而造成人際、家庭、社會之間的對 立,大家應該團結,相謀為國。接著二○○四年總統大選後,國內出現「世代交替」的爭議,

大師寫下〈我對「世代交替」的看法〉,說明「世代交替」是美好社會運轉的原則,當前國 民黨及民進黨最重要的事情,「不在於誰當選、誰落選」,而是要培養世代交替的接班人,

讓年輕人及早出頭,國家的未來才有希望。

去年(二○○四)立法委員選舉期間,有人倡導「本土化」與「去中國化」,一時之間 在台灣政壇沸沸揚揚引起爭議,造成人民憂心忡忡,為此大師又撰〈「去中國化」之我見〉,

說明現在是「多元文化」的時代,舉世各國莫不儘量吸收、涵容各國文化以成其大;「去中 國化」是開時代倒車的封閉思想,希望當政者應該認清時勢,切莫逆勢而為,這才是人民之 幸。

(19)

今年六月,東森電視台更禮請大師,針對目前社會上憂鬱症患者愈來愈多,以及自殺人 數不斷攀昇等問題,拍攝四支公益廣告,大師從生命學、生死學、生活學的角度,呼籲大眾 尊重生命、珍惜自他,從服務、奉獻、感恩、知足中活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此外,長久以來西藏問題一直是達賴喇嘛與中共之間難解的結,大師曾建議比照天主教 的梵諦岡,使西藏成為「國中城」;對於法輪功在海南島引發爭議,大師建議以「體育協進 會」的名義定位,給他們空間。大師認為人性如治水,要疏導,不要堵塞。

大師不但深懂人性,參透人情世理,尤其對佛法義理的融會,已成為一種內自證的智慧,

所以佛法在他的心中,如有活水源頭,源源不絕。他開示佛法,信手拈來,毫不費力,即使 是一些難以言詮的心性問題,乃至修行的悟境,在他詮釋起來,也是毫無滯礙。

二○○○年十月二十九日,大師應邀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對二千多名僧俗大眾開示「禪 是什麼」?現場有信徒問大師:「何謂心性?」

大師說:心和性不同,佛性人人本具!所謂:「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 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問題是,我們 的心被無明煩惱覆蓋,就如烏雲蔽日,看不到光明,所以如何看清自己的心?這才是學佛所 要下的功夫;只要我們能夠「明心」,自然能夠「見性」!

大師談「禪」,更是如數家珍:

禪,是一種藝術生活,更是一種圓融生命。禪,是每一個人自然天成的本來面目;禪,

是平等的、普遍的,是亙古今而不變的自家寶藏。禪,非僅寺院所有;禪,是每一個 人的心,人人具足。

禪裡有智慧、有幽默、有慈悲;禪可以把我們的妄想煩惱止於無形。一句難堪的話,

一個尷尬的場面,一些不悅的前塵往事,在禪的灑脫、幽默、勘破、逍遙之中,一切 都能煙消雲散。

禪,就像一幅畫,一把鹽、一點味素;有了禪,人生會更美妙!

禪,是我們的心,所謂「禪心」!心中有了禪,就如闇室裡有了明燈。

有的人想要學禪,萬里迢迢的到處尋師訪道;其實,真正有慧根的人,當下即是。

所謂「萬里晴空,一朝風月」。禪,在宇宙之中,像水、像山、像大自然、像宇宙;

宇宙就在我們的心中。

禪,並非要人人都能成佛、做菩薩、羅漢;主要的是要我們開悟!

禪,不要妄求神通、靈異;有禪,就有智慧。有神通,沒有道德、慈悲、智慧,反而 於人於己不利。

(20)

禪,帶給我們開悟、明理;把無明煩惱去了,感到人生何其美麗。因此禪門的開悟,

如一湖清水,沒有煩惱的波浪,看得清,看得透。禪就是淨心,就是當下肯定自己,

完成自己。

參禪如何開悟?大徹大悟不容易,只要每天都有「我知道了」、「我懂了」、「我明 白了」;每天小小的覺悟,日積月累,就會豁然大悟。

所謂悟,是很遠以前的事,慢慢的浮現在眼前;所謂悟,是昔日過往的事,一一從四 面八方向我集中而來。有的禪師經過了多年的修行,看到花開花謝悟道了;有些參禪 的人,聽到鐘聲、板聲、蛙鳴鳥叫的聲音,他悟了!

悟道的時候,就如虛空世界,被一顆原子炸彈粉碎了,剎時大地山河,一片朗朗晴空,

自然獲得一個安然、光明、自在的世界。

悟,是一個什麼樣的感受?說不出來!有的禪者開悟了,哈哈大笑;有的人悟道了,

眼淚鼻涕直流。甚至有的人開悟後,幾天幾夜不說一句話,他在靜靜的享受悟後美好 的感受。

總之,悟,是一個非常快速、突然,料想不到的狀態。

智通禪師開悟,人問:「悟到了什麼?」他說:「師姑原來是女人做的!」

愈是平常的話,愈不容易瞭解。所以講到禪,說難很難,說不出來;說容易也很容易,

搬柴運水,哪一樣不是禪!

禪,不可思議,不著語言文字。禪,要看自己的心,要聽無聲之聲,要想般若虛空。

參禪主要的就是向內觀看自己、看清自己、認識自己。

禪坐靜心,能生智慧,能夠心開意解,能夠解脫煩惱。

禪,也不一定要到禪堂裡才能坐禪,在家裡的地板、沙發、床上,都可以坐禪。例如,

晨起未下床之前,靜坐五分鐘,一天裡,精神意念都會勝過從前;晚上臨睡時,在床 上端身正坐五分鐘,會睡得很安然;甚至中午在機關上班,利用午修時間,靜坐五分 鐘,能夠幫助精神的集中、意志的統一,能夠讓精神舒暢、自在安然、心開意解。

禪,是人間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禪,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 本來面目,是人類共有的寶藏。

禪,雖然是古老的遺產,但更是現代人美滿生活的泉源,因為禪的功用可以擴大心胸、

堅定毅力、增加健康、啟發智慧、調和精神、防護疾病、淨化陋習、強化耐力、改善 習慣、磨練心志、理解提起、記憶清晰。

短短的一段開示,對於禪的旨趣、禪的意境、禪的妙味、禪的思想、禪的生活,以及禪 門的典故、修禪的方法、坐禪的好處等,大師一一道來,不但生動、活潑、傳神,而且直探 本源,可見大師參禪的功底深厚。

大師對禪宗歷代的祖師參禪不求成佛,只求開悟,在人間悟道以後,當下的生活能夠解 脫、安住,獲得身心的自在,他認為禪者最有人間性。

(21)

禪師參禪只求開悟,悟的境界到底為何?

大師說:「悟」,是語言所表達不出,文字也形容不了的!譬如吃了一顆糖,感覺很甜、

很好吃,這甜的程度、甜的滋味只有吃的人知道,即使說破了嘴皮,沒有吃的還是不能體會;

「悟」就像這種「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自證自覺境界,所以禪宗說「悟」是「言語道斷,

不立文字」的。

雖然「悟」不容易藉語言文字傳達,但是「悟」是絕對可以體驗的一種境界。由悟之中,

可以體驗到「生命的奧秘」,生命是無限偉大、無限喜悅的存在。由悟之中,可以領略出「時 間的永恆」,一剎那、一轉瞬都可以通往永恆的瀚海。悟,可以使我們體會「空間的無邊」,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悟,更可以使我們體認「人我一如」,

原來你和我不是兩個人,你和我是一體一如的。「悟」是有聲音的,「悟」的聲音怎麼樣?

是「崩」的一聲,震破混沌矇昧。「悟」也有速度,用「電光石火」來形容還不及萬分之一。

「悟」的形象,是粉碎虛空,消滅迷妄,眼前望去,一片真實光明!

「悟」的內容究竟是什麼?悟的內容是「有無一體」,不是先「有」後「無」,或先「無」

後「有」,而是有無同時俱在,悟是沒有先後的。悟的境界使我們可以隨順這個世間,覺得 跟世間水乳交融;也可以使我們與世間違背,覺得方枘圓鑿,格格不入。悟是一種「通達的 茫然」,也是一種「茫然的通達」。悟的那一刻,豁然通達了,回頭看看以往執著虛妄的世 界,覺得茫然;這是「通達的茫然」。悟也好像在黑暗無際裡面,突然電光一閃,照破無明 迷霧,頓見光明燦爛的世界,這就是「茫然的通達」!

悟是什麼?悟就是「我找到了」!人一直在探求生命的源頭,有時忽然靈光一現,「啊!

我找到了」!找到了自己的本然面目,就好像瞬息間回到久別的故鄉,見到了睽違的爹娘,

「忽然識得娘生面,草木叢林盡放光」。悟了之後,可以讓你大笑三天,一切的大地河山,

看來都是親人,千峰萬仞也視同故友。悟了之後,也可以讓你大哭三天,如同久別倦歸的遊 子,回到慈母懷抱,感激涕零再無一言。

悟是什麼?悟是認識之後再進一步的識破、勘透,好比百尺竿頭往虛空處再上一步,這 一步跨出便能捨掉百尺竿頭的依靠,遍歷虛空,來去自如。悟是理解之後更深刻、更透徹的 洞悉,對生命再深思、再參透的體悟。

悟是什麼?悟是親證的體會,悟是明確的觀念,悟是透視的能力,悟是自性的覺醒,悟 是明白的領會。悟是「生死一體」,悟後覺得生也未嘗可喜,死也未嘗可悲。悟是「動靜一 如」;浮動的世界裡有一個涅槃寂靜,在寂靜的世界裡,又有無數生命在欣欣向榮地活躍著。

悟更是「有無一般」,有固然很好,無也非常豐富,從「無」之中,還可以生出千千萬萬個

「有」!悟的時候,「來去一致」,來也未嘗來,去也未嘗去,親朋相聚,好友離散,在悟

(22)

的境界裡是一致不二的!悟,使我們從矛盾中得到統一,從複雜中發現單純,從障礙中找到 通達,從枷鎖中獲得解脫!(《星雲大師講演集(三)‧人證悟之後的生活怎麼樣?》)

大師對「悟」的詮釋,猶如桶底脫落,一洩無遺;若無所悟,何能如此淋漓盡致,葛藤 盡去。

開悟成佛,證入涅槃,這是一般學佛的人所希望求得的一個美好圓滿幸福的境界。但是,

「涅槃」的境界到底為何?大師說:涅槃就是泯除人我關係的對立,超越時空的障礙,而證 悟了生命永恆無限的境界。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證悟宇宙人生真 理,成正等正覺,這種正等正覺就是涅槃。在涅槃的境界裡,「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物 我相應,人我一如,毋須嫉妒計較,更沒有瞋恨分別的存在。用最簡單的話來說:涅槃就是 泯除了人我關係、時空障礙和物量對待的一種無上光明境界,涅槃就是我們大家清淨的本性,

真實的自我!

至於吾人為什麼要追尋涅槃?因為人的生命在時間上只不過短短幾十年,白雲蒼狗,無 非夢境,在空間上也不過是七尺肉身之軀,「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良田萬頃,日食不 過幾斛」,面對著這樣有限的生命,如果我們能證悟涅槃,就等於突破時空的藩籬,將生命 遍布於一切空間,「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充滿於一切時間,「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 常新」,這樣的生命無所不在、無處不有,就可以超越死亡和無常的恐懼,在無限遼闊的時 空中生生不息了。(《星雲大師講演集(三)‧人涅槃之後的境界怎麼樣?》)

大師因為對佛法有心性上的體悟,因此語默動靜都有佛法,尤其從他早期擔任佛學院院 長開始,經常有信徒上山求法,每回上台講演前,只要從佛學院走到朝山會館,經過寶橋短 短五分鐘的路程,隨著腦海的蘊釀、思索,內心自然靈感泉湧,如他說:「感覺佛法就像江 河湖海,不斷向我匯集而來。」(《如是說》)因此大師講演完全毋須事先準備講稿,平時 的隨緣開示、講話,更是信手拈來,到處都是生活性的佛法,例如他說:

「人在四大不調時,身體就有病;遇到不悅的事,心裡就有病;惡口傷人或妄語時,口 中就有病;擺臉色給別人看時,臉上就有病。學佛的人不要讓身、口、意生病。」

「人是依靠因緣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的力量是單薄的,應該多多廣結善緣,因緣 愈多,成就愈大,所以每個人都不能輕易放棄任何結緣的機會。」

「學佛的人沒有敵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如果心中真有敵人,那麼用心去愛自己的敵 人,是讓一個人進步的最大動力。」

「隨緣不是隨波逐流,更不是趨炎附勢;隨緣就是由智慧所產生的方便,也就是般若,

在隨緣中要記住應有的原則和操守。」

(23)

「與人相處,『講話』是一種很切實際的修行,語言的讚美,就是一種布施。」

「生命是活在希望裡,沒有希望,人生就失去意義,因此說話斷人希望,也是殺生。」

「人有喜怒哀樂愛惡欲的七情以外,不要再有第八情──虛情。」

「做人做事要理和、事和二和外,更要有第三和──人和。」

「世間已有生老病死四苦,不要再有第五苦──比較之苦。」

「人生祈求福祿壽三多外,不要再有第四多──氣多。」

過去佛教界有一些人認為,人間佛教沒有深度,沒有學術性的研究,是庸俗的佛教。談 到深度,大師認為,其實人間佛教才是最有深度,一般會講經的人,不會講人間佛教,因為 人間佛教看似很淺,其實很深。現代一般人講深度,總以為賣弄一些佛學名相,把佛法講得 讓人不懂,就叫做深度。其實談玄說妙,不是復興佛教,是乃滅亡佛教也。佛法不是講深度 的,講深度的人就不可能認識佛法。因為當初佛陀講經,都是淺顯易懂;是後來的人硬在文 字上做研究、比較,才把佛法弄得艱澀難懂。(《如是說》)

大師弘揚人間佛教,始終秉持讓人能懂、能受用的原則,因此一直重視生活佛法的落實,

極力把佛法通俗化,讓人容易體會、瞭解。但是通俗的佛法並沒有離開根本教理,大師只是 善於使用生活性的語言來詮釋佛法,使佛法不但讓人聽得懂,而且做得來。例如,大師提倡

「三好」運動:做好事(身)、說好話(口)、存好心(意),這就是三業的淨化。過去傳 統講身、口、意三業,一般人不容易懂,大師依據佛法提倡「三好運動」,簡單明了的指出 三業如何修行,這就是生活的佛法。

大師對於一般人喜歡探究人有無命運?他說,命運就是「因緣」。造什麼因,結什麼緣,

就有什麼果報;果報善惡,就決定命運的好壞,所以做人要廣結善緣,對於別人曾經給我們 好因好緣,我們也要給人善因善緣,彼此互為因緣,這就是「同體共生」。「同體共生」的 思想博大,同體共生就是法界融和,人我一如。現在行政院院長謝長廷先生大力倡導政黨要

「共生和解」,這就是人間佛教的成就。

人間佛教提倡「同體共生」,重視「眾緣成就」,大師因為深體「因緣」法,因此有「以 眾為我」的人生觀。他總是開示信徒:諸法因緣和合所成,世間上的萬相都不能單獨存在,

一切都要相互依存才能成其事;我們平日生活所需,沒有一樣不是取之於社會大眾辛苦的結 果,沒有社會大眾,個人必然無法生存下去,大眾是我們的恩人,大眾如同我們的父母,我 們應該報答大眾的恩澤,所謂「取之於大眾,回饋於大眾」,這就是「報眾生恩」。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人乘」的「人間思想」並不相同。後者是漸教的,重在引導人間眾生從「凡夫菩薩」,漸 次修學,上求佛果。

「行佛」思想的萌芽階段。青年時期的星雲大師深受太虛大師的影

普濟重於獨修;佛光淨土不僅承繼傳統,而且適合時代朝

又提出〈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同一時期,慈航法師則在南洋新馬 創辦《人間佛教》雜誌(圖見下頁 1947

為此,我體會大師這本書,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即是要從本懷

我們一般所探究的不僅是科學及其經驗 方式的問題―我們所探究的是人的世

相關夢境的闡釋,除了《釋迦牟尼佛傳》第二夢和《阿難七

5 印順法師即雲:“佛學只是佛法之學,佛教之學。”(釋印順: 〈談入世與佛學〉, 《妙雲集》下編之七:〈無諍之 辯〉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