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消化系統的內分泌調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消化系統的內分泌調節"

Copied!
5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消化系統的內分泌調節

消化器官的功能除了受神經調節外,還受激素的調節。

這些激素主要是由存在於胃腸黏膜層和胰腺的內分泌細 胞所分泌,以及由胃腸壁的神經末梢釋放的,統稱為胃 腸激素 (gut hormones or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 s) 。

胃腸激素幾乎都是胜肽類,故又稱之為胃腸胜肽 (gastr ointestinal peptides) 。

迄今已發現和確認的胃腸胜肽多達二十多種, 其中被 認為具有生理性調節和循環激素作用的有 5 種,即胃 泌素、膽囊收縮素 (CCK) 、胰泌素 (secretin) 、胃抑胜 肽 (GIP) 和胃動素 (motilin) (表 14-1 )。

(2)
(3)

共同調節消化器官

 胃腸激素與神經系統共同調節消化器官的功能

,其作用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 1. 調節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運動,例如 血管活性腸胜肽 (VIP) 能促進唾液分泌、刺激 腸道分泌電解質及水分、抑制胃酸分泌。

 2. 調節其他激素的釋放:

例如胃抑胜肽有很強的刺激胰島素分泌的作用。

食物對消化道的刺激引起胃抑胜肽的分泌,很快引 起胰島素的分泌,這對防止血糖升得過高而從尿液 中流失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

(4)

共同調節消化器官

 3. 營養作用 (trophic action) :

一些胃腸激素具有促進消化道組織的代謝和生 長的作用。

例如,胃泌素能刺激胃黏膜和十二直腸黏膜的 D NA 、 RNA 和蛋白質的合成,從而促進其生長

膽囊收縮素能引起胰腺內 DNA 、 RNA 和蛋白 質的合成增加,促進胰腺外分泌組織的生長

(5)

胃功能的調節

 進食後胃功能的調節,可按食物及有關感 受器所在部位人為地分為以下三期:(圖 1 4-19 )。

 腦期 (cephalic phase)

 胃期 (gastric phase)

 腸期 (intestinal phase)

(6)
(7)

腦 期

腦 期

胃功能調節的腦期指大腦經由迷走神經控制的方式,傳入衝動來自 頭部感受器(眼、耳、鼻、口腔、咽、食道)。

事實上,談論美味的食物有時可能比真正看到或吃到食物所引起的 刺激要大。

此期胃液分泌的機制包括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兩種。

條件反射引起的胃液分泌是由食物的形象、氣味、聲音等刺激作用 於視、嗅、聽感受器,分別由第 1 、 2 、 8 對腦神經傳入中樞。

在人類,還可以因“想到”能引起食慾的食物而引起胃液分泌。

非條件反射是指在咀嚼及吞嚥食物過程中,食物刺激口、咽、喉等 處的感受器,經由第 5 、 7 、 9 、 10 對腦神經傳入而反射性引起 的胃液分泌,反射中樞位於延腦、下視丘、邊緣系統及大腦皮質,

傳出神經是迷走神經。

(8)

腦 期

迷走神經的活化會刺激主細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迷走神經釋放的神經傳訊物質也能刺激壁細胞分 泌胃酸 (HCl) 。

迷走神經的作用機制有兩種:

一是支配壁細胞及 ECL 細胞的迷走神經節後纖 維釋放的 ACh , 直接刺激壁細胞分泌胃酸;

二是支配 G 細胞及 ECL 的迷走神經節後纖維 末梢釋放胃泌素釋放胜肽 (gastrin-releasing pe ptide, GRP) ,刺激 G 細胞及 ECL 細胞分別釋 放胃泌素和組織胺,接著壁細胞因為 ECL 細胞 分泌的組織胺的刺激而分泌胃酸(圖 14-20 )。

(9)

腦 期

腦期於進食持續 30 分鐘作用時間,之後重要性逐漸下降而漸由 胃期取代。

腦期胃液分泌受情緒和食慾的影響很大,其分泌量佔整個消化期 分泌量的約 30%,胃液的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均很高。

胃腸內分泌細胞都具有攝取胺前體 (amine precursor) 並進行去 羧作用而產生胜肽類或活性胺的能力。

具有這種能力的細胞通稱為 APUD 細胞(amine precursor uptak e and decarboxylation cell) 。

除胃腸內分泌細胞外,神經系統、甲狀腺、腎上腺髓質、腦下腺

、胰腺等組織也含有 APUD 細胞。

研究證明,多數的胃腸胜肽也存在於中樞神經系統中,如胃泌素

、膽囊收縮素、胃動素、體制素、血管活性腸胜肽、腦啡肽和 P 物質等,這種雙重分布的胜肽統稱為腦-胃腸胜肽(brain-gut pe ptide) 。

(10)

胃期

 食物進入胃後即進入胃期,食物的機械和化學 刺激經由以下三種機制繼續引起胃液分泌:

1. 食物機械性擴張刺激胃底、胃體部的感受器

,經迷走-迷走反射 (vago-vagal reflex) 和 壁內神經叢的短反射,直接或間接透過胃泌素 引起胃液分泌。

2. 擴張胃幽門部,透過壁內神經叢作用於 G 細胞引起胃泌素的釋放。

(11)

胃期

3. 蛋白質的消化產物(胜肽和胺基酸)直接作用於 G 細胞,透過釋放胃泌素引起胃液的分泌。

食糜短胜肽及胺基酸,尤其是苯丙胺酸及色胺酸,

在胃內可刺激 G 細胞分泌胃泌素並刺激主細胞分 泌胃蛋白酶原,於是便產生一個正迴饋機制。

當更多的胃酸及胃蛋白酶原被分泌, 被消化的蛋白 質便產生更多短胜肽及胺基酸,所以又刺激胃泌素 的分泌,再刺激胃酸及胃蛋白酶原的分泌。

相形之下,食糜中的葡萄糖對胃液分泌無影響,而 脂肪則會抑制胃酸分泌。

(12)

胃期

胃酸的分泌也受到負迴饋機制控制,

當胃液 pH 值下降,胃泌素分泌也會隨著減少,

當 pH 值等於 2.5 時,胃泌素分泌更少,

當 pH 值等於 1 時,胃泌素分泌則完全停止。

胃酸的分泌大部分也是由胃泌素控制,故也跟著減少。

此作用機制可能是經由胃黏膜細胞所分泌的體制素達成

當胃液 pH 值下降時,會刺激 D 細胞分泌體制素,

以作為旁分泌調節因子抑制 G 細胞分泌胃泌素。

 胃期的胃液分泌量佔整個消化期分泌量的約 60%

,胃液的酸度高,但胃蛋白酶的含量比腦期少。

(13)
(14)

腸 期

食糜進入十二指腸後,繼續引起胃液分泌,其分泌量 只佔整個消化期分泌量的約 10% 。

腸期胃液分泌的機制主要是食物的機械擴張刺激以及 消化產物作用於十二指腸黏膜,後者釋放胃泌素及促 進胃液分泌。

另外,小腸內的消化產物胺基酸被吸收後通過血液循 環作用於胃腺,也能刺激胃液分泌。

腸期胃液分泌的量少,這可能與食物在小腸內同時還 產生許多對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的調節機制有關。

腸期對胃功能的抑制是從十二指腸開始的神經反射和 十二指腸分泌化學激素來達成。

(15)
(16)

腸 期 - 抑制

在腸期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有:高張溶液和脂肪

高張溶液啟動小腸內的滲透壓感受器,經由腸胃 反射抑制胃分泌。

食糜中的脂肪也會刺激十二指腸分泌激素抑制胃 的功能,此抑制性激素稱為腸抑胃激素 (enterogastrone) 。

由於腸抑胃激素至今未能純化,目前認為,它可 能不是一個獨立的激素,而是數種具有此種作用 的物質的總稱。

(17)

腸 期 - 抑制

 這些由小腸分泌可抑制胃消化活動的多胜肽激 素包括

胃抑胜肽 (GIP) 、

體制素 (somatostatin) (由小腸、腦及胃所產生)

膽囊收縮素 (CCK) ( 受食糜刺激由十二指腸分泌)

類升糖胜肽 -1 (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 1) ( 由迴腸及結腸分泌)。

 GLP-1 是一種由小腸產生且結構與升糖素相似

的胜肽類。

(18)
(19)

腸功能的調節

腸道神經系統

腸壁內黏膜下神經叢(或稱麥氏神經叢 (Meissner‘s ple xuses) )及腸肌神經叢(又稱為歐氏神經叢 (Auerbach’

s plexuses) )含有上億個神經元,相當於脊髓之神經元 數目。

這些神經元的傳遞方式有兩種,有些位於小腸神經叢內的 感覺神經元,會沿著迷走神經將衝動送至中樞神經系統,

這種現象稱為外在傳入 (extrinsic afferents) ,自主神 經系統便以此參與其調節作用。

其他的感覺神經稱為內在傳入 (intrinsic afferents) , 其細胞體位於腸肌神經叢或黏膜下神經叢,並與腸道神經 系統的神經元間形成突觸,進行訊號的傳遞。

(20)

腸道神經系統

食糜對腸黏膜局部的機械性和化學性刺激經由腸壁內神 經叢引起局部反射,這是調節小腸分泌的主要機制。

小腸黏膜對腸壁的擴張刺激很敏感,小腸內食糜量越多

,小腸液的分泌就越多。

迷走神經興奮可引起十二指腸腺分泌增加;交感神經興 奮則抑制十二指腸腺的分泌。

因此,長期交感神經興奮可削弱十二指腸上部(球部)

的保護機制,這可能是導致該部位發生潰瘍的一個原因

許多體液因素,如胃泌素、胰泌素、膽囊收縮素和血管 活性腸胜肽等,都具有刺激小腸液分泌的作用。

(21)

腸反射

常見的腸反射 (intestinal reflexes) 包括以下幾種:

1. 胃迴腸反射 (gastroileal reflex) :

即胃的消化活動增加會導致迴腸的運動增加,而使食糜通過 迴盲瓣的速率上升。

進食時,當食物進入胃時,可經由胃迴腸反射引起迴腸蠕動

在蠕動波到達迴腸末端最後數釐米時,括約肌便舒張,這樣

,當蠕動波到達時,大約有 4 mL 食糜由迴腸被驅入結腸。

2. 迴腸胃反射 (ileogastric reflex) :

即迴腸擴張時會導致胃運動減低。

3. 腸-腸反射 (intestine-intestinal reflex) :

即某段腸道的過度擴張會導致其他腸道部位的放鬆。

(22)

胰液及膽汁分泌的調節

胰液分泌的調節

在腦期和胃期,食物直接刺激口咽部等感受器或 擴張胃刺激迷走神經反射性的引起部分胰液的分 泌。

當食糜進入十二指腸,食糜的一些成分可刺激小 腸黏膜釋放胰泌素和膽囊收縮素,刺激胰液的分 泌。

此期的胰液分泌量最多,佔整個消化期胰液分泌 量的 70% ,碳酸氫鹽和酶含量也高。

調節胰液分泌的激素主要包括胰泌素及膽囊收縮

(23)

胰泌素

 產生胰泌素的細胞是位於小腸上段黏膜內的 S 細胞 (S cell) 。

 鹽酸是引起胰泌素釋放的最強的刺激因素。

 研究顯示,用 H2 接受器阻斷劑抑制胃酸分 泌後,進食所引起的胰泌素釋放明顯減少。

 小腸內胰泌素釋放的 pH 閾值為 4.5 。

 其他可刺激胰液釋放的因素為蛋白質分解產 物和脂肪酸。

 醣類幾乎沒有作用。

(24)

胰泌素

 胰泌素主要作用於胰腺小導管的上皮細胞,使 其分泌水分和 HCO3 ,因而使胰液的分泌量大 為增加,而酶的含量不高。

 進食後由於食物對胃酸的中和,以及胰液、膽 汁在十二指腸內對酸的中和,餐後血液胰泌素 的增加很少,但卻引起胰液的大量分泌,其原 因除了因為胰腺對胰泌素非常敏感外,胰泌素 與 ACh 之間的協同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 餐後與胰泌素同時釋放的膽囊收縮素也可加強 胰泌素的作用。

(25)

膽囊收縮素 (CCK)

膽囊收縮素 (CCK) 是由小腸上段黏膜細胞釋放的一種胜肽 類激素。

引起 CCK 釋放的因素由強到弱為:

蛋白質分解產物>脂肪酸>鹽酸>脂肪;醣類沒有作用。

CCK 主要的作用為促進胰腺的腺泡細胞分泌消化酶及促進 膽囊平滑肌收縮。

它可直接作用於腺泡細胞上的接受器引起胰臟酵素分泌。

近年來證明, CCK 還可作用於迷走神經傳入纖維,經由迷 走-迷走反射刺激胰臟酵素分泌。切斷或阻斷迷走神經後

,引起的胰臟酵素分泌反應明顯減弱。

(26)

膽汁的分泌

食物在消化管內是引起膽汁分泌和排除的自然刺激物。

高蛋白物質引起膽汁流出最多,高脂肪或混合食物次之,醣類 食物的作用最小。

肝細胞分泌膽汁是持續進行的,其分泌速率取決於從肝門靜脈 返回肝臟的膽汁酸(膽鹽)的量。

在消化間期,由於膽囊易被擴張,且歐迪氏括約肌處於收縮狀 態,肝臟分泌的膽汁大部分進入膽囊儲存,僅少量間斷地進入 小腸。

在消化期,膽汁可直接由肝臟以及由膽囊排入十二指腸。

在膽汁排出的過程中,膽囊和歐迪氏括約肌的活動具有相互協 調關係,即膽

囊收縮時,歐迪氏括約肌舒張;

相反的,膽囊舒張時,歐迪氏括約肌則收縮。

(27)

膽汁分泌的神經調節

 進食動作或食物對胃和小腸的刺激,可透過神 經反射,引起肝膽汁分泌量少量增加,膽囊收 縮也輕度加強。

 反射的傳出神經為迷走神經,切斷兩側迷走神 經或用膽鹼性接受器阻斷劑,均可阻斷這種反 應。

 迷走神經還可藉由引起胃泌素釋放而間接引起 肝膽汁分泌和膽囊收縮。

(28)

膽汁的體液調節

 1. 膽囊收縮素 (CCK) :

在蛋白分解產物、鹽酸和脂肪等的作用下,小 腸上部黏膜釋放的 CCK 可經由血液循環興奮 膽囊平滑肌,引起膽囊的強烈收縮,而對歐迪 氏括約肌則有降低其緊張性的作用,因此可促 進膽囊膽汁的大量排放。

膽囊收縮素對膽管上皮細胞也有一定的刺激作 用,使膽汁流量和 HCO3 的分泌輕度增加。

(29)

膽汁的體液調節

2. 胰泌素 (secretin) :

胰泌素的主要作用是刺激胰液的分泌,也有一定的 刺激肝膽汁分泌的作用。

胰泌素主要作用於膽管系統而非肝細胞,因此,它 能引起膽汁的分泌量和 HCO3 含量增加,而膽鹽 的分泌並不增加。

胃泌素 (gastrin) :

胃泌素可經由血液循環作用於肝細胞和膽囊,促進 膽汁的分泌和膽囊的收縮。

胃泌素也可先引起胃酸的分泌,後者作用於十二指 腸黏膜,引起胰泌素釋放而促進膽汁的分泌。

(30)

膽汁的體液調節

 4. 膽鹽 (bile salt) :

膽鹽能促進膽汁分泌,使肝膽汁流出明顯增加

進入小腸的膽鹽, 90% 以上被迴腸末端黏膜吸 收而進入血液,由肝門靜脈回到肝臟,再組成 膽汁分泌入腸,這個過程叫膽鹽的腸肝循環。

每次進餐後可進行 2~3 次腸肝循環。

(31)

消化及吸收 (Digestion and Absorpt ion)

 食物經過消化後,各種營養物質的分解產物、

水、無機鹽和維生素,以及大部分消化液即可 通過消化道黏膜上皮細胞吸收進入血液和淋巴 液中。

 以下將對各物質的消化及吸收進行詳細描述。

(32)

醣類的消化

 常見的醣類是蔗糖及乳糖,但大部分醣類是以 澱粉的形式攝入,澱粉的消化開始於口腔內唾 液澱粉酶,

 此酵素可切斷某些相鄰的葡萄糖鍵結,但一般 人唾液澱粉酶的作用因為被胃液的低 pH 值 去活化,所以在食糜進入胃後即消失。

 澱粉經唾液澱粉酶及胰澱粉酶的分解成為雙醣 或較小的葡萄糖聚合物。

(33)

醣類的消化

主要消化澱粉的部位是在十二指腸。

十二指腸的胰澱粉酶切斷澱粉的直鏈而產生麥芽 糖及麥芽三糖 (maltriose) 。

然而胰澱粉酶卻無法水解澱粉支鏈上的葡萄糖。

澱粉上的葡萄糖分子將鏈成寡醣,並隨麥芽糖及 麥芽糖三糖一起釋出。

麥芽糖、麥芽三糖及寡醣經由位於小腸上皮細胞 刷狀緣的微絨毛的乳糖酶 (lactase) 、蔗糖酶 (su crase) 、麥芽糖酶 (maltase) 和 α- 糊精酶 (α- dextrinase) ,消化成為單醣。

(34)

醣類的吸收

 醣類的消化吸收通常在空腸近端完成。

 醣類被消化為單醣之後,被運輸至小腸絨毛上 皮細胞加以吸收,其運輸的方式有主動運輸及 促進性擴散二種。

 葡萄糖及半乳糖以主動運輸方式,並在鈉離子 的協助下進入腸絨毛的上皮細胞;而果糖是以 促進性擴散的方式來運送。

 最後,葡萄糖從上皮細胞被分泌至小腸絨毛的 微血管中(圖 14-21 )。

(35)
(36)

脂肪的消化及吸收

 脂肪酶可以促使脂肪吸收消化,在唾液腺及新 生而的胃中產生。

 而成人對脂肪的消化主要在十二指腸進行作用

,在這之前被消化的有限。

 食物中所含的脂肪主要為三酸甘油酯,而三酸 甘油酯必須被分解為單酸甘油酯及脂肪酸才能 被小腸吸收。

 5% 的脂肪可被胃中的胃脂肪酶所消化,

 而 95% 的脂肪是在小腸中被胰脂肪酶所消化

(37)

脂肪的消化

由於脂肪不溶於水,脂肪的消化有賴於乳化 (emulsificatio n) 。

在小腸中的脂肪會聚合在一起形成油滴懸浮在食糜裡

膽汁的膽鹽滲入油滴中會降低脂肪的表面張力,加上腸胃道 的混合運動將脂肪顆粒切斷成極小的三酸甘油酯乳化顆粒,

這種作用稱為乳化(圖 14-22 )。

較小和較多的乳化顆粒比原先進入十二指腸的未乳化顆粒有 較大的消化表面積,並可藉由胰脂肪酶在此顆粒表面進行消 化作用。

而另一種由胰臟分泌的蛋白稱輔脂酶 (colipase) 會包住乳 化顆粒,且將脂肪酶附著至顆粒,以幫助消化。

值得注意的是膽鹽本身並不含消化酶,不具消化作用

(38)

脂肪的吸收

經水解後,脂肪酶從三酸甘油酯的三個脂肪酸中移去兩個 脂肪酸,而釋放出游離脂肪酸及單酸甘油酯。

短鏈脂肪酸( 12 個碳原子以下)是水溶性的,可以以擴 散的方式在上皮細胞被吸收,直接進入血液循環。

但是長鏈脂肪酸和單酸甘油酯是先溶於膽鹽形成的微膠粒 (micelles) ,以微膠粒的形式送到絨毛的上皮細胞。

在該處,脂肪酸和單酸甘油酯從混合微膠粒中釋放出來,

在上皮細胞內質網內被重新合成三酸甘油酯,

三酸甘油酯與載脂蛋白和磷脂結合,形成乳糜微粒,在絨 毛內送到乳糜管淋巴循環,再送至血液。

(39)
(40)
(41)

蛋白質的消化及吸收

飲食中的蛋白質主要在胃與小腸的上半部被消化。經煮過 的蛋白質因變性而易於消化。

10~20% 的蛋白質在胃蛋白酶和鹽酸的作用下被分解成多 胜肽。

多胜肽在十二指腸及空腸受胰蛋白酶 (trypsin) 、胰凝乳 蛋白酶 (chymotrypsin) 及彈性蛋白酶 (elastase) 的消 化分解為多胜肽類及一些胺基酸。

可將多胜肽鏈兩端移去胺基酸者稱為外胜肽酶 (exopepti dase) , 包括胰酵素— 羧基胜肽酶 (carboxypeptidase)

,其可從多胜肽的羧基端移去胺基酸,而刷狀緣酵素-胺 基胜肽酶 (aminopeptidase) 則可從多胜肽的胺基端移去 胺基酸。

(42)

蛋白質的消化及吸收

多胜肽鍊經由多種酵素分解成雙胜肽,三胜肽及游離胺 基酸。

游離胺基酸在 Na+ 協助下主動運輸到絨毛上皮細胞內

,並以擴散的方式進入絨毛微血管,再進入肝門靜脈。

曾經認為蛋白質只有被水解為胺基酸後才被吸收,但現 已證實,小腸刷狀緣上存在雙胜肽和三胜肽運輸系統,

而且雙胜肽和三胜肽的吸收效率比胺基酸的還高。

這類運輸系統也是次級主動運輸,動力來自 H+ 的跨 膜運輸,並在細胞內被水解成游離胺基酸後分泌至血液 中(圖 14-24 )。

(43)
(44)
(45)

水的吸收

 成人每日由胃腸道吸收的液體量約 8 公升。

 水是通過滲透方式被吸收的,即由於腸內營養 物質及電解質的吸收,造成腸內低滲,從而促 進水從腸腔經由跨細胞途徑和細胞旁途徑轉入 血液。

 另一方面,水也能從血漿運輸到腸腔,例如當 胃排出大量高滲溶液入十二指腸時,水從腸壁 滲出到腸腔內,使食糜很快變成等滲。

(46)

電解質的吸收

 小腸可由食糜或小腸分泌物中吸收鈉、鉀、氯

、鈣、鐵、鎂及 HCO3 等離子。

 大部分是利用主動運輸的方式吸收,但也有以 被動運輸的方式吸收。

(47)

鈉的吸收

小腸每天吸收 25~30 公克的鈉,約等於體內總鈉 量的 1/7 ;

中攝入的鈉約 5~8 公克,其餘為消化液中的鈉。

因此,一旦腸腔內的鈉大量流失,例如嚴重腹瀉時

,體內儲存的鈉在幾小時內可降至很低,甚至達到 危及生命的程度。

鈉的吸收是主動的過程,即由於腸上皮細胞基底側 膜上鈉鉀幫浦的活動,造成細胞內 Na+ 濃度的降 低,腸腔內 Na+ 借助於刷狀緣上的載體,以擴散 形式進入細胞內。

(48)

Cl 和 HCO 3 的吸收

Cl– 除了一部分與 Na+ 同向運輸而被吸收外,主要 是利用被動擴散而迅速吸收的。

由於 Na+ 的吸收,造成腸腔內帶負電位,而腸上皮 細胞內為正電位,於是 Cl– 可順電位差進入細胞

在小腸上段的胰液及膽汁中含有大量的 HCO3– ,可 與經由 Na+-H+ 交換進入腸腔內的 H+ 結合,形成 H2CO3 ,後者解離為 H2O 和 CO2 , H2O 留在腸腔 內, CO2 則通過腸上皮細胞被吸收進入血液,最後 從肺呼出。

也就是說, HCO3– 是以 CO2 的形式吸收的。

(49)

鐵的吸收

鐵的吸收量很有限,人體每日吸收鐵約 1 mg , 僅為每日攝入膳食鐵的 5% 左右。

孕婦、兒童及失血等情況下,鐵的吸收量增加。

食物中的鐵包括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後者又 包括三價鐵 (Fe3+) 和二價鐵 (Fe2+) 。

由於 Fe3+ 易於與小腸分泌液中的負離子形成 不溶性鹽,如氫氧化物、磷酸鹽、碳酸氫鹽,以 及與食物中的植酸 (phytic acid) 、草酸 (oxali c acid) 、鞣酸 (tannic acid) 、穀粒和纖維形 成不溶性複合物,因此不易被吸收。

(50)

鐵的吸收

Fe2+ 則不易形成上述複合物,並且在 pH 高達 8.

0 的情況下仍是可溶性的,因而易被吸收。

食物中的鐵主要是 Fe3+ 。

不溶性鐵在較低的 pH 環境中易於溶解,所以胃酸可 促進鐵的吸收。

而胃酸分泌缺乏時,鐵的吸收減少,易發生缺鐵性貧 血。

維生素 C 可與鐵形成可溶性複合物,並能使 Fe3+

還原為 Fe2+ ,因此可促進鐵的吸收。

血紅素和肌紅素中的鐵較容易被吸收,並且是鐵的一 個重要飲食來源。

(51)

鐵的吸收

 鐵主要在十二指腸及空腸內以主動的方式 吸收。

 在小腸上皮細胞內,一部分的鐵與脫鐵蛋 白 (apoferritin) 結合形成鐵蛋白 (ferri tin) ;

 另一部分則與運鐵蛋白 (transferrin) 結

合,後者可能通過基底側膜上的接受器運

出細胞,血漿中的運鐵蛋白可將鐵攜帶輸

送到造血組織與全身細胞。

(52)

鈣的吸收

從食物中攝入的鈣, 30~80% 在腸內被吸收。

影響鈣吸收的主要因素有維生素 D 和人體對鈣 的需要狀況。

維生素 D 促進小腸對鈣的吸收。

只有可溶性的 Ca2+ (如氯化鈣)才能被吸收。

進入小腸內的胃酸可促進鈣游離,有助於鈣的吸 收,而脂肪、草酸鹽、磷酸鹽、植酸等,由於可 與 Ca2+ 形成不溶性複合物而抑制 Ca2+ 的吸 收。

(53)

鈣的吸收

Ca2+ 可通過小腸絨毛上皮細胞頂端膜上的 Ca2+ 通道順電 化學梯度進入細胞質,然後與細胞質中的鈣結合蛋白 (calc ium-binding protein) 結合。

進入細胞的 Ca2+ 可通過基底側膜上的 Na+-H+-ATP 酶

(即 Ca2+ 幫浦)及鈉鈣交換體 (Na+/ Ca2+ exchanger, NCX) 釋放到細胞外間隙。

Ca2+ 還可以膜囊泡的形式存在於細胞質內,並在基底側膜 以胞吐作用的方式釋放。

鈣結合蛋白也可促進後一種途徑的 Ca2+ 釋放。

1,25-(OH)2 維生素 D3 可經由誘導小腸上皮細胞鈣結合蛋 白及 Na+-H+-ATP 酶的合成而促進鈣的吸收。

部分鈣還可透過細胞旁途徑被吸收。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自抗生素發現至現在這 50 年稱為所謂的傳統抗生素時期(classical antibiotic

一、對抗生素Meropenem Trihydrate 具抗藥性(R 菌)和不具抗藥性(S 菌)的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菌在蛋白質電泳實驗中,比較蛋白質表現的差異。(文中所用代號: 「R

選手限用披覆翻糖做蛋糕披覆,蛋糕中間必須要有一個 15 公分~20 公分巧克力細工

選手限用披覆翻糖做蛋糕披覆,蛋糕中間必須要有一個 15 公分~20 公分巧克力細工

飯上插竹筷一雙、置煮熟的鴨蛋一個 ( 俗稱腳尾飯 ) ,並在死者腳邊燒冥紙 ( 腳尾 錢 ) ,點白燭;喪家對外發出死訊,是為報白 ( 報喪 ) ,一般都是印製訃聞 (

第一期至第三期 實體癌,經標準 治療無效;癌症 別:上皮性卵巢 癌、肺癌、肝 癌、乳癌、大腸 直腸癌、胰臟癌. 長聖國際生

④ 小腸:小腸有消化和 吸收作用,藉由小腸 壁分泌的腸液、來自 胰臟的胰液和來自肝 臟的膽汁,消化為葡 萄糖、胺基酸等營養 物質,再由小腸壁上 的絨毛吸收。.

基因編輯技術以人工核酸酶辨識特定 DNA 位置,並於此處切斷雙股 DNA。DNA 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