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四章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 "

Copied!
8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

之分析與詮釋

第一節 變奏一至變奏二十五

變奏一

一、樂曲分析 旋律:

將原主題的節奏加以改變,以十六分音符的音型表現出來,強調切分的效果

(譜例 7)。拉伏奚爾(Ralph Hill)曾表示「布拉姆斯喜愛使用切分音及混合多種 節奏。」48 這特點形成他的音樂風格。此變奏的旋律模式,是在主題中加入一個 較低的鄰音,這個概念,是從主題第一小節左手前三拍而來(譜例 8)。49 旋律中 有較多的跳進及更加擴張的快速音群(譜例 9)。

48 Sharon, 73.

49 Ibid, 74.

(2)

【譜例 7】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一的主題音型

【譜例 8】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一的旋律模式

【譜例 9】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一,第 1 至第 6 小節

節奏:

以兩個十六分音符加上一個八分音符的音型為主軸。右手與左手的節奏恰好

相反,而造成互補,兩者相乘就形成穩定的 節奏。

較多的跳進

主題

變奏一

主題第一小節 左手前三拍

變奏一

更加擴張的快速音群

和弦依八分音符來變化

(3)

和聲:

和聲架構與主題幾乎相同,和聲的節奏也幾乎無異,只有在第 6 小節前半部 份,和弦不同於主題的四分音符,而改以左手八分音符的節奏來變化(譜例 9)。

聲響效果:

相較於主題,使用較大範圍的音域(譜例 10),其中快速音群的樂段,可想像 成由長笛演奏,斷奏的音型則為弦樂的撥弦奏(pizzicato),具有交響化的特質。

【譜例 10】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主題與變奏一的音域

二、樂曲詮釋

1. 由於跳進的音程、斷奏(staccato)的演奏方式以及切分的效果,使此變奏的風 格充滿活力。

2. 速度維持與主題相同。十六分音符以跳奏來表現,其後的八分音符須與下一拍 的十六分音符相連。

3. 力度維持在中強至強(forte)的程度,隨著音型的走向,做適當的漸強漸弱,

並以弱奏表現快速音群的靈活性。

主題 變奏一

(4)

4. 在後半拍上輕踩踏板,以助於樂句的進行,但快速音群不適於使用踏板,以免 形成汙濁的聲響。

5. 加強左手線條的最低音,可使左手的前半拍與右手的後半拍,形成呼應,也有 助於掌握此變奏的韻律感。

(5)

變奏二

一、樂曲分析 旋律:

主題隱藏在旋律線條中(譜例 11)。旋律的模式與變奏一相同,也是使用加入 一個較低鄰音的方式,但它是以三連音的節奏為主,與變奏一以兩個十六分音符 加上一個八分音符的節奏型,有所不同,因此變奏二不僅是主題的旋律變奏,也 是變奏一的節奏變奏。

【譜例 11】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二,第 1 至 8 小節

節奏:

布拉姆斯喜愛使用混合節奏,三對二的節奏模式貫穿此變奏。並重複使用三 連音音型,例如第 2 小節第一、二拍為第 1 小節第三、四拍之重複(譜例 11)。

持續音降 B

主題 彼此重複

(6)

和聲:

和聲架構相較於主題與變奏一,顯得較為複雜,包含較多的和弦變化。例如 在第 1 小節的第三拍,改為附屬和弦的功能,因此造成不穩定及流動感。整體來 說,此變奏的後半部份較主題變化為多。隨著旋律線條中大量的半音進行,製造 出旋律上的飄忽及和聲上的明暗,最後兩小節,藉由低音聲部使用降 B 音作為持 續音(pedal note),明確顯出為降 B 大調(譜例 11)。

聲響效果:

此變奏的織體(texture)以四聲部為主,只有在第 5 及第 6 小節為三聲部織體。

此外,使用的音域基本上與主題相似(譜例 12)。

【譜例 12】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主題與變奏二的音域

二、樂曲詮釋

1. 此變奏的氣氛顯得較陰沉憂鬱,由於三對二的節奏型,音樂也顯得有些搖擺不 安。

2. 速度稍快於變奏一,表現出略微激動( animato )的精神,建議為 =84-92。

變奏二 主題

(7)

3. 使用圓滑奏( legato )及較深的觸鍵方式,以達到樂句線條的平順。

4. 力度應保持在弱( piano )至中強之間。

5. 可將整個變奏二視為 3 大樂句,第 1、2 小節一句;第 3、4 小節一句;第 5 至 第 8 小節一句,這樣在詮釋上,會更具有整體感。

(8)

變奏三

一、樂曲分析 旋律:

主題由後半拍的八分音符擔任,輪流在兩手間演奏出來,因而造成在弱拍上 加重的感覺(譜例 13)。旋律的模式也使用加入較低之鄰音的方式,與變奏一及變 奏二相同。此外,左手的跳躍音程更形誇張(譜例 13)。

【譜例 13】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三,第 1 至第 8 小節

節奏:

為持續的 音型,不斷地在兩手間相連出現,造成弱拍作為強拍的 效果。

更大距離的跳躍音程 主題

(9)

和聲:

和聲的變化較前一個變奏緩和,前半部份的和聲架構與主題相似。後半部份 以新的素材及和聲為基礎,有兩小節使用了平行小調,但和聲功能基本上維持在

Ⅰ、Ⅳ、Ⅴ。

聲響效果:

此變奏雖然使用了相當多的和弦,但整體而言,它的聲響效果是甜美溫柔的。

音域的使用上,大約為 3.5 個八度。

二、樂曲詮釋

1. 風格輕巧、滾動,帶著些許嬉戲的趣味。

2. 連續變奏二,故速度應與變奏二相同。

3. 力度保持小聲,並要表現出甜美溫柔的(dolce)氣氛,須注意觸鍵不可過重。

4. 每小節第一、三拍的前半拍輕踩踏板,但不可太長,以免失去樂句中原有的八 分休止符時值。

5. 可劃分為三個大樂句,第 1 至第 4 小節;第 5 至第 8 小節;第 9 至第 12 小節。

6. 樂曲氣氛的至高點為第 7 小節的 c3,樂句進行應以此為方向,可在其上加強些。

(10)

變奏四

一、樂曲分析 旋律:

主題較不易發覺,隱藏在八度的音型中,第 1 小節左右手的八度提示了主題 第 1、2 小節的旋律(譜例 14)。此外,隨著重音記號的標示,旋律線也更加突顯 出來。整個變奏以右手為主導地位,左手多為伴奏(除了第 5、6 小節之外,因為 此處兩手都相當具有旋律性)。

【譜例 14】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四,第 1 至第 8 小節

節奏:

弱起拍,以 16 分音符 的節奏,貫穿此變奏。但隨著弱拍上的突強( sƒ )

主題

彼此重複

兩手相互模仿

(11)

及重音( accent ),產生戲劇性的效果,成為 的節奏模式。50 如同先 前的變奏二,會重覆使用某些音型,例如此變奏第 2 小節的第一、二拍為第 1 小 節的第三、四拍之重複(譜例 14)。

和聲:

相較於前一個變奏,此變奏的和聲變化較大,較常使用轉位和弦。第 5 小節 中,兩手為相同的音型,但左手較右手晚一拍,因此產生對位的手法。和聲的節

奏,為 模式,與主題的和聲節奏 有所不同。

聲響效果:

使用的音域,增加到五個八度。雙手皆彈奏八度音型,其中有許多更是八度 的和弦,因此在聲響上,顯得更為厚實。

二、樂曲詮釋

1. 相對於前一個變奏的溫柔甜美,充分表現出力度與果決。

2. 速度較主題為快,表現出其壯麗的特性,建議為 =76-84。

3. 保持大聲的音量,彈奏突強的音符,須確保其節奏的準確性。。

4. 踏板使用,以左手節奏為準,變換和弦時稍踩踏板,以豐富其聲響。

5. 彈奏八度時,拇指與五指需穩固,以求聲響效果更為立體。

50 Sharon, 99.

(12)

變奏五

一、樂曲分析 旋律:

主題在右手第 1、2 小節中可明顯看出(譜例 15)。低音聲部為連續的十六分 音符,持續地上下行,形成流動的樂句。主要以兩小節為單位,為弱起拍樂句,

因此常有前一小節的最後一拍導入下一樂句的情形,例如第 2 小節第四拍,直接 導入下個樂句;第 5、6 小節的樂句,則延長至第 7 小節第一拍的前半拍,此處在 右手可明顯看出分句,但左手則為不間斷的十六分音符音型,令樂句持續地接連 在一起,分句顯得較為特殊(譜例 15)。

【譜例 15】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五,第 1 至第 8 小節

重複的音型

兩手反向

第一轉位 三和弦 N6

Db Gb Db Gb Db bb F bb eb bb eb F

F eb

b b b b b

主題

重複的音型

(13)

節奏:

弱起拍樂句。三個聲部各自有不同的節奏型態,為別為 、 、

。並如同變奏一與變奏四,在弱拍上使用重音,但此處的重音記號,應 作稍微推的力量,跟一般常見的重音方式不太相同。會重複某些音型,與變奏二 及變奏四相同(譜例 15)。

和聲:

此變奏建立在平行小調上。第 3 小節,為降 D 大調一級三和弦,因此有轉向 降 D 大調的趨向,但到了第 4 小節第三拍,則以 F 大調一級三和弦結束。第 6 小 節中,如同主題,使用連續第一轉位三和弦的手法。同時,第 6 小節第一拍,為 拿坡里六和弦( Neopolitan sixth chord ),為和聲增加不少色彩,因此第 6 小節可說 是此變奏的和聲高潮。和弦的變化以四分音符為單位,相當規則而穩定,左手的 十六分音符音型,更是明確地將每拍和弦提示出來(譜例 15)。

聲響效果:

主要為三聲部織體,兩手的樂句時常以相反的方向進行。以中間音域為主,

到了第 5、6 小節,無論在音型或音域的使用上,都有逐漸向上推移的趨勢。

(14)

二、樂曲詮釋

1. 音樂為平靜放鬆的氣氛,個性溫和,樂句流暢。

2. 速度較主題為慢,以表現出富有表情的( expressivo )精神,建議速度 =63,

可在句末稍作彈性速度( rubato )。

3. 樂句方向是隨著十六分音符的音型,以圓滑奏的觸鍵,來保持音樂的流動。

4. 力度保持在小聲。

5. 第 5 小節至第 6 小節,兩手的音型皆持續向上推疊,以兩拍為一單位,持續漸 強至第 7 小節第一拍。

6. 弱拍上的重音,輕頓一下即可,以免過重破壞了樂句的流動。

(15)

變奏六

一、樂曲分析 旋律:

在八度的旋律線條中,呈現出主題的進行方向及音符(譜例 16)。採對位的手 法,形成相差一拍的八度卡農,在變奏十六中也將出現。曲式為嚴格的八度卡農,

只有在第 5、6 小節,雙手改為較不嚴謹的音型模仿方式,但依舊可看出兩手間的 關連性。主題在右手的第三拍,常有十六分音符的音型(見 p.24 譜例 1),在此變 奏中可看到此音型,分別落在各拍點上(譜例 16)。

【譜例 16】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六,第 1 至第 8 小節

i iv iv iv/Ⅳ i 主題

十六分音符音型

(16)

節奏:

弱起拍開始。以八分音符及十六分音符為主,兩手形成相差一個四分音符的 卡農。

和聲:

由於前兩個變奏的和聲變化較為強烈,緊接其後的變奏六顯得平緩許多。和 聲使用得相當簡單,在第 8 小節的第二拍上,使用了一個附屬和弦(譜例 16)。如 同變奏五,使用平行小調,和聲的節奏可歸類如下

Ⅰ Ⅲ Ⅴ Ⅰ Ⅵ Ⅰ Ⅳ Ⅰ 為和聲變化相當平緩的一個變奏。

聲響效果:

兩手的旋律都以八度為主,但不同於變奏四的樂曲氣氛,使用的音域大約包 含了五個八度。

二、樂曲詮釋

1. 氣氛寧靜平和而連貫。

2. 建議速度 =63-66。

(17)

3. 標示了弱音踏板的記號( due corde ),應持續保持小聲並使用圓滑奏。

4. 在每個八分音符上輕踩踏板。

5. 力求橫向的線條,採圓滑奏的觸鍵,放鬆而不費力地將八度音型串聯在一起,

勿將每個八度視為一個單獨的動作,以免破壞樂曲的流動。

(18)

變奏七

一、樂曲分析 旋律:

主題隱藏在三聲部的織體間,主要由第二及第三聲部表現出來,這是布拉姆 斯擅用的模式(譜例 17)。原本主題第 4 及第 8 小節使用的快速音群,現以雙手反 向的分解和弦代替(譜例 17)。三個聲部中,以第二聲部為主導,第一與第二聲部 多為級進,第三聲部有較多的跳進。並利用重音來強調主題與重複音,重複音的 模式源自主題。

【譜例 17】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七,第 1 至第 8 小節

節奏:

三個聲部的節奏型,大多類似,為持續的 模式。

主題

反向的分解和弦

(19)

和聲:

由平行小調回到原本的降 B 大調。第 7、8 小節,由於在弱拍上改變和弦,和 聲上造成了切分的效果。

聲響效果:

主要為三聲部織體。第一聲部使用許多重複音,造成類似鼓聲的效果。音域 的使用範圍,除了最後兩小節有明顯地擴展外,前六小節皆維持在中音域部份。

二、樂曲詮釋

1. 氣氛由前一個變奏的寧靜平和,轉為活潑生動。術語 con vivacità,提示樂曲充 滿著活力,有進行曲般的精神。

2. 建議速度 =112。

3. 十六分音符都以斷奏的方式彈奏。

4. 與先前的變奏相比,在力度上有較豐富的層次,由弱至強,第 7、8 小節為此 變奏的最高潮,最後兩拍的分解和弦,不宜漸弱,直接導入下一變奏更熱烈的 氣氛。

5. 在第一、二拍的前半拍上輕踩踏板,可豐富重音的音響,令人感覺更加渾厚。

6. 手指以較為垂直的方式觸鍵,可令音色簡潔乾淨。

(20)

變奏八

一、樂曲分析 旋律:

此變奏包含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第 1 至第 4 小節屬前半部份,第 5 至第 12 小節為後半部份。前半部份在第一聲部中,呈現出主題前兩小節的音型,但由原 本的級進改為跳進(譜例 18)。後半部份,主題的進行方向還在,但改變的幅度更 大。使用聲部交替的手法,例如第 3、4 小節第一、二聲部為第 1、2 小節第一、

二聲部的顛倒,相同情形也出現在後半部份中。前半部份,主題化身為 的 節奏型,採用斷奏的方式,較具活力;後半部份的主題,則由圓滑奏奏出,並增 長為較長的樂句,兩者的對比性相當明顯(譜例 18)。

(21)

【譜例 18】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八,第 1 至第 8 小節

節奏:

三個聲部各自有不同的節奏型,第一聲部以 為主,第二聲部以

為主,第三聲部則與前一個變奏相同,為持續的 音型,可將它視為持續低音 ( pedal point ) ,在此變奏中,這個節奏型一直維持在降 B 音及 F 音上,不同於變 奏七運用在許多不同的音高上,因此造成更強烈的驅動力量。

和聲:

主題(斷奏)

互相交換 持續音降 B

持續音 F

主題(圓滑奏)

(22)

採用平行大小調。前 8 小節為降 B 大調,後 8 小節融合了降 B 大調與降 B 小 調,和聲架構相當單純。

聲響效果:

明顯的三聲部織體,層次分明。貫穿此變奏的 音型,持續在低音聲部以 斷奏奏出,形成極大的張力。前半部分與後半部份的力度,藉由不同的音域,有 明顯的對比,前半部份以中間及偏高的音域為主;後半部份轉為小調,使用中間 音域,氣氛顯得較為寧靜平和。

二、樂曲詮釋

1. 與前一個變奏為相同的節奏型,兩者間無需中斷,速度維持一致。

2. 前半部份的十六分音符皆使用斷奏, 音型的八分音符使用斷奏,四分音 符維持原本時值。後半部份轉為為小調時,改用圓滑奏。

3. 力度部份,除了譜上所標示的,可將兩拍視為一個單位,層層往上推疊,作音 量變化。

4. 低音聲部的音型並非旋律,但不可過於小聲,以此提示出此變奏的精神。

5. 筆者建議第 1、2 小節第一聲部的指法可為 4 5 5 5 4 5 4 3 5 2 5 3 4 2,這種指法 較 4 5 2 5 4 5 4 3 5 2 5 3 4 2 有力。

6. 此變奏在力度、調性、音域及樂句個性上,皆有明顯的對比。

(23)

變奏九

一、樂曲分析 旋律:

左手的七個音來自主題開頭的樂句,構成此變奏的基礎,持續出現在不同的 音高上(譜例 19)。兩手音型皆為八度,以相反方向進行,並大量使用半音音階。

【譜例 19】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九,第 1 至第 12 小節

節奏:

樂句的模式相當簡單而一致,每兩小節為一樂句,前半部份的兩個樂句,模

相反方向 ii7 of dm

7 of BbM fm

BbM

f#m bbm

主題

(24)

式相同;後半部份的四個樂句,模式也彼此相同。節奏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三連音、弱起拍的十六分音符為主。最低聲部擔任持續低音的角色,音符的時值 較長,以二分音符及四分音符為主。如同變奏二使用二對三的節奏型,再次顯現 布拉姆斯對混合式節奏的喜愛。每個樂句都以四分音符開始,到了中間部分,使 用三連音型來增加活躍感,句末又以四分音符緩和下來(譜例 19)。

和聲:

調性變化頻繁。大量使用半音,造成持續前進的感覺。前半部份,樂句的最 後一拍皆使用七和弦(譜例 19),後半部份則略為不同,句末會明確建立在某個調 性上(譜例 19),此變奏的和聲架構如下

∣ Ⅰ ∣ ∣ Ⅲ ∣ :∥ Ⅴ ∣ ∣ Ⅰ ∣ ∣ Ⅵ ∣ ∣ Ⅰ ∣ ∥

bbm dm fm bbm f# m bbm

其中後半部份的第三句為第一句移高半音所致。每兩小節變化一次的持續低音,

在頻繁的和聲變化中,具有穩固調性的效果。

聲響效果:

樂句皆以弱起拍開始,並用突強表現頭兩個音,一個落在後半拍,一個落在 正拍,句尾逐漸漸弱。使用的音域大約為五個八度。左手部份由於有持續低音,

因此所用的音程較大,例如第 12 小節第一拍為十二度音程。

(25)

二、樂曲詮釋

1. 樂曲氣氛寬廣而深沉,帶著些許哀愁的情感。

2. 依照術語略微持續地( poco sostenuto ),從容演奏此變奏,建議速度為

=76-88。

3. 兩手的八度音型使用圓滑奏。

4. 依照持續音來使用踏板,以免形成過度渾濁的音響,假使左手法同時演奏所需 要的音程,應先彈奏最低的持續音,再儘快演奏其上的八度音程,並將持續音 包含在踏板之內。

5. 不完全小節第一個十六分音符的時值,要正確奏出,並配合突強的力度(譜例 19)。

(26)

變奏十

一、樂曲分析 旋律:

在每一拍的正拍上,清楚地看到主題(譜例 20)。前四小節右手的旋律,由一 開始的最高點,逐漸下行至樂句末。左手和弦使用大量的琶音。

【譜例 20】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十,第 1 至第 8 小節

Ⅰ Ⅴ Ⅰ iv i Ⅴ i

Ⅰ Ⅳ Ⅰ iv i i Ⅴ

Ⅴ i Ⅴ i Ⅵb

i Ⅴ i iv i Ⅴ i 主題

琶音和弦

雙手交叉

(27)

節奏:

以三連音為主,造成強烈的驅動力,雖然句末漸弱至甚弱( pianissimo ),但張 力依舊存在。使用大量的快速音群加以裝飾,導向之後的正拍。此變奏可分為三 大樂句,第 1 至第 2 小節;第 3 至第 4 小節;第 5 至第 8 小節,各自以句末的休 止做為劃分,經過休止沉靜之後,下一樂句的爆發顯得更加突出。第三樂句,由 於未在第 6 小節使用下形音型及休止,改以上行並大量重複,為第 7 小節的高潮 做預備,故增長為四小節。

和聲:

不斷在大小調間變換。和聲架構以Ⅰ、Ⅳ、Ⅴ、flatⅥ(也可視為Ⅴ上的拿坡 里六和弦)為主(譜例 20)。此變奏藉著左手的琶音和弦及多變的調性,增加趣味 性,直到變奏末尾,才明確顯出為小調,但最後一小節的最後一個和弦,卻又省 略三音,再次模糊了大三與小三和弦的分界。

聲響效果:

使用的音域範圍很廣,具有交響化的特質。噶爾(Hans Gal, 1890-1987)曾表 示,布拉姆斯早期的鋼琴作品,明顯地寓含有管弦樂的意念,因此舒曼曾形容他 的第一號奏鳴曲為「蒙著面紗的交響曲( verschleierte symphonie )。」51 在此變奏 中,同樣的節奏動機在不同的音域連續奏出,彷彿樂團中不同樂器或聲部的接唱。

51 Sharon, 77.

(28)

彈奏時雙手要不斷移動位置,並有雙手交叉的技巧,例如在第 1、3、5、6、7 小 節(譜例 20)。隨著上下行音型做漸強漸弱,音量上有明顯的對比,由強至甚弱。

後半部份,以第 7 小節為高潮,由第 5 小節漸強至第 7 小節第四拍。

二、樂曲詮釋

1. 由寬廣深沉的氣氛,立刻轉為活力十足,有股不可抵擋的爆發性。

2. 三連音清楚演奏,左手的琶音和弦不可影響右手的節奏進行,建議速度

=112。

3. 除了快速音群,都使用斷奏的方式。

4. 建議第 2 小節第二、三、四拍的低音,指法為 5 3 2 1 3 2 1,第 4 小節第二、三、

四拍的低音則為 3 2 1 3 2 1 3。

5. 強調每拍第一個三連音音符及左手的琶音和弦。

(29)

變奏十一 一、樂曲分析 旋律:

有別於主題的上行旋律,改為下行開始(譜例 21)。重覆使用某些音型,例如 第 1、2 小節的上聲部旋律及第 3、4 小節的上聲部旋律(譜例 21)。

【譜例 21】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十一,第 1 至第 8 小節

節奏:

節奏單純,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為主。使用弱拍連到強拍的 分句方式。第 5、6 小節中,兩手的音型相互模仿,形成卡農(譜例 21)。

BbM dm

7

vi Ⅴ65 Ⅰ( BbM) Ⅳ Ⅰ 主題

重複的音型 重複的音型

兩手音型 相互模仿

(30)

和聲:

常在大小調間游走,造成不穩定感(譜例 21)。前半部份,和聲隨著四分音符 改變;後半部份,和聲改變的速度變得不同。大體而言,以降 B 大調為中心,並 以變格終止( Plagal cadence )結束(譜例 21)。

聲響效果:

前半部分,為三聲部織體,後半部份,增加為四聲部。使用的音域以中間及 偏高為主。隨著旋律線條的起伏,營造出流動感。右手為旋律,左手多為伴奏,

前半部份,以十六分音符為伴奏音型,後半部份,除了原本的十六分音符之外,

還增加了八分音符及四分音符,成為兩聲部。

二、樂曲詮釋

1. 氣氛甜美抒情,溫和而平靜,須放鬆心情與肌肉,使手臂自在運行。

2. 建議速度 =88。

3. 整個變奏皆使用圓滑奏,並確實依照譜上的分句彈奏。

4. 力度變化幅度不大,維持在弱至中弱間。

5. 第 4 小節第四拍,直接導入下一樂句,中間不應有停頓或漸慢。

6. 留意第 5、6 小節的卡農效果,並將第 7、8 小節,兩手間的十六分音符串聯在 一起。

(31)

變奏十二 一、樂曲分析 旋律:

主題輪流由兩手演奏出來(譜例 22)。右手開頭的音型,與變奏三類似(譜例 23)。第 6、7 小節右手,改用兩音音型持續往上堆疊,氣氛顯得較為活躍(譜例 22)。

【譜例 22】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十二,第 1 至第 8 小節

【譜例 23】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三與變奏十二的音型

兩音音型

第一轉位三和弦

變奏三 變奏十二

主題

(32)

節奏:

左手的節奏型與主題相同,為 ,右手為持續 ,

開頭的十六分音符弱起拍,造成在非和弦音上加強的效果。

和聲:

如同主題在第 6 小節中,使用連續的第一轉位三和弦,並大量使用半音。和 聲的節奏與主題相同,只在第 4 小節略為不同。

聲響效果:

音域與前一個變奏相同,清澈透明,沒有戲劇性的變化。

二、樂曲詮釋

1. 如夜鶯般甜美溫柔的旋律,相當流暢。

2. 雖然是連續前一個變奏,但速度可較快些,建議為 =92。

3. 左手旋律採圓滑奏的觸鍵方式,右手的 音型,可在十六分音符上稍微加 重。

4. 力度保持小聲。

(33)

變奏十三 一、樂曲分析 旋律:

主題隱藏在右手旋律中(譜例 24)。依舊以級進為主,可分為前、後兩個部份。

四小節為一樂句,分為 AABB。右手的旋律,後句可謂前句的重複,但使用不同 的音域彈奏。右手旋律常以兩音為一組,六度音程為主軸(譜例 24)。

【譜例 24】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十三,第 1 至第 16 小節

A

A

B

B

兩音一組音型

戲劇性休止

三對二節奏 主題

(34)

節奏:

具有多種節奏型。左手的後半拍皆為琶音和弦,並有三對二的節奏。快速音 群常做為連接下一樂句的前半拍。在第 4 與第 8 小節中,使用戲劇性的休止。

和聲:

使用平形小調,降 D 大調與降 B 小調互換。和聲的節奏與主題一致。

聲響效果:

先後使用相差八度的音域,製造出不同的音色。主要為三聲部織體,右手擔 任旋律,左手在後半拍上,奏出琶音式的和弦,造成厚重的音響,並藉此保持速 度的穩定及增加莊嚴的氣氛。

二、樂曲詮釋

1. 風格莊嚴從容,憂鬱而深沉,如同送葬進行曲般,具有強烈的戲劇性。

2. 建議速度 =44-54。

3. 右手旋律採圓滑奏的觸鍵方式。

4. 在後半拍上使用踏板,注意左手八分休止符的時值。

5. 力度保持大聲,可在句末稍作漸弱。

6. 左手琶音速度適中,表現出音樂的厚實感。

(35)

變奏十四 一、樂曲分析 旋律:

主題以右手表現(譜例 25)。與前一個變奏相同,以六度音程為主。大量使用 震音並在弱拍上加重。兩手的旋律以反向進行。布拉姆斯喜愛的分解八度及大跳 音程,都可在此見到。

【譜例 25】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十四,第 1 至第 8 小節

節奏:

以 為主,左手幾乎皆為分解的八度音型,令人聯想到前一個變奏的琶音 和弦。惟在第 6 小節中,左手改為下行的十六分音符,右手改為震音,氣氛顯得

六度音程

分解八度

反向 主題

連續第一轉位三和弦

(36)

較為平靜。

和聲:

架構簡單,和聲的節奏與主題相同。第 6 小節中使用連續的第一轉位三和弦。

聲響效果:

由於左手的八度音型,與右手持續不斷的六度雙音,造成有力的音響效果。

二、樂曲詮釋

1. 此變奏豁然開朗,充滿歡欣愉悅的氣氛,彈奏時須符合術語 sciolto,流暢、自 由、敏捷之意。

2. 建議速度為 =88。

3. 右手的六度雙音,使用斷奏的方式彈奏,左手將一個八度視為一組,每組八度 間分開彈奏,如此可使八度清晰均勻。

4. 右手音量保持大聲,左手可維持中弱至中強的程度。

5. 第 6 小節右手的每拍震音間,不必使用圓滑奏,使拍點更加清晰。

(37)

變奏十五 一、樂曲分析 旋律:

清晰地呈現出主題(譜例 26)。使用八度的跳進,或八度跳至單音,及雙音的 效果(譜例 26)。為整個變奏中,唯一不符合八小節曲式的變奏,增加至九個小節,

將原主題的第 5、6 小節擴充為三個小節。

【譜例 26】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十五,第 1 至第 8 小節

節奏:

弱起拍開始,以八分音符及十六分音符為主。使用圓滑線將弱拍連接至強拍,

形成切分節奏(譜例 26)。

弱拍連至強拍

八度跳至單音 八度跳進

主題

Bb Eb Bb F Bb Eb

Bb

F Ab7

F Bb

Eb cm F Bb

(38)

和聲:

在大小調間轉換(譜例 26)。後半部份中使用三個小和弦。受到節奏的影響,

在和聲架構上也有切分的效果。

聲響效果:

上述兩種節奏型,製造出不同的音響效果。八分音符,除了第 2、3 小節的兩 個八分音符使用斷奏外,其餘都是兩音為一組,可依照這模式做漸強漸弱;十六 分音符則形成三、六、八度的音響。左手常是右手的八度重疊。

二、樂曲詮釋

1. 氣氛延續前一個變奏愉快的心情,但須保持清晰的音響。

2. 速度較前一個變奏為快,建議為 =108-112。

3. 除了第 2、3 小節的兩個八分音符使用斷奏外,其餘皆適用於圓滑奏。

4. 八分音符以大聲彈奏,十六分音符維持中弱至中強的程度,兩種音型在後半部 份,因為音域的不同,有更明顯的區別。

5. 在兩音一組的八分音符上使用踏板,但半音及十六分音符則不可使用。

(39)

變奏十六 一、樂曲分析 旋律:

將主題的第一小節作為此變奏的旋律基礎(譜例 27)。原本主題進行的方向以 上行為主,現改為下行。使用卡農的技巧,左右手為相隔一拍的八度卡農,但到 了第 6、7 小節,則改為四度。兩手的旋律模式為,在八分音符的大跳後,出現十 六分音符的音型。與前一個變奏相比,兩者的旋律相似。

【譜例 27】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十六,第 1 至第 8 小節

四度卡農 八度卡農

主題

下行為主

八分音符大跳

(40)

節奏:

以八分音符及十六分音符為主。第 4 小節,隨著兩手音型的變化,重心移至 後半拍。

和聲:

和聲簡單,沒有不尋常的和弦進行。與其它的變奏相比,此變奏的和聲節奏 相當緩慢。第 4 與第 8 小節中,每個正拍上為新的和弦。

聲響效果:

單純的兩聲部織體。使用五個八度的音域,因兩手皆為短時值的單音,故造 成輕快的感覺。

二、樂曲詮釋

1. 保持輕鬆愉快的風格,兩手相互追逐著。

2. 建議速度為 =100-112。

3. 八分音符使用跳奏,十六分音符則為圓滑奏。

4. 力度保持小聲,可在樂句開始的八分音符上稍加強調。

(41)

變奏十七 一、樂曲分析 旋律:

主題稍加改變,以左手呈現(譜例 28)。右手旋律皆為下行、左手固定出現兩 個八分音符斷奏,顯示與前一個變奏成對的關係(譜例 28)。由於左手八分音符的 介入,樂句以一小節為單位。

【譜例 28】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十七,第 1 至第 12 小節

節奏:

右手皆為下行的八分音符,左手除了兩個八分音符為斷奏外,以四分音符雙

N6 b 八分音符斷奏

主題 下行

(42)

音為主,直到最後兩小節,兩手的節奏模式才稍作改變。左手的兩個八分音符斷

奏,填補了右手節奏的空缺,兩手的節奏交替成為持續的 (譜 例 28),跟隨左手主題的進行,重音維持在正拍上。

和聲:

前半部份的和聲並無特殊變化,後半部份,在第 9 小節使用拿坡里六和弦,

第 10 小節前兩拍為Ⅲb(譜例 28)。和聲的節奏依照四分音符來變化,相當規律。

聲響效果:

右手如同前一個變奏,以單音為主。左手加入雙音,令人聯想到號角( horn call )。

二、樂曲詮釋

1. 由於右手活潑的斷奏,形成優雅輕巧的氣氛。

2. 標示「速度轉快」( piu mosso ),建議速度為 =160-176。

3. 八分音符使用斷奏,四分音符則為圓滑奏。

4. 力度以小聲為主,右手的音量不可蓋過左手。

5. 每四小節可視為一大樂句,漸強至第三小節後,第四小節再漸弱。

(43)

變奏十八 一、樂曲分析 旋律:

主題輪流出現在兩手的弱拍上,以四分音符奏出(譜例 29)。前一個變奏中,

右手俐落的下行八分音符斷奏,現改為在兩手間,蜿蜒的下行十六分音符圓滑奏,

並多以八度音程開始。

【譜例 29】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十八,第 1 至第 8 小節

Ab7 Db Gb7 C7 主題

下行十六分音符圓滑奏

八度音程開始 主題

(44)

節奏:

四分音符的音型擔任主題,每兩個為一組;十六分音符則為伴奏。兩者輪流 出現在左右手間。

和聲:

和聲改變的速度與主題相似,但由於旋律的切分效果,而成為 。 強調第 6 小節第三拍後半拍的不諧和音,造成極大的張力(譜例 29)。布拉姆斯喜 愛使用不諧和音,曾表示「在強拍上使用不諧和音,並溫柔平順地解決。」52

聲響效果:

如同前一個變奏,使用雙音的號角效果呈現出主題。

二、樂曲詮釋

1. 溫柔而優雅地彈奏,兩手的旋律交替,有一氣呵成的效果。

2. 建議速度 =88。

3. 每小節中,前兩個四分音符為斷奏,後兩個為圓滑奏。

4. 力度保持在弱至中弱間,第 6 小節為此變奏的頂點。伴奏的十六分音符可隨音 型的走向,做適當的漸強漸弱。

(45)

變奏十九 一、樂曲分析 旋律:

無論是旋律進行的方向或是模式,皆與主題的關係薄弱。主要的旋律模式,

與變奏一、二、三相同,為加入一個較低鄰音的方式(譜例 30)。在每小節的第一、

三拍上使用漣音。每四小節為一樂句,第二句為第一句的變形,第三、四句的後 半部分來自第一、二句的素材,除了音域上移高一個八度,主旋律輪流出現在第 一及第二聲部,改變方式較變奏十三只單純變化音域,來得複雜(譜例 30)。

【譜例 30】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十九,第 1 至第 16 小節

主要旋律模式,在內聲部

為第一句移高八度,主旋律在外

(46)

節奏:

使用 12/8 的拍號,可視為 4/4 的變形,旋律以 的節奏來表現,其 他三個聲部皆為持續的 ,呈現出西西里節奏的搖擺。

和聲:

在降 B 大調、D 小調及 F 大調間游走,類似的情形也出現在變奏七、十一、

十三、十四中。和聲架構與和聲的節奏與主題大致相同。

聲響效果:

四聲部織體,藉由音域的變化,造成不同的音色及力度效果。

來自第一句前半

來自第二句前半

(47)

二、樂曲詮釋

1. 西西里舞曲的風格,53 節奏輕快,旋律單純,靈巧優雅地彈奏。

2. 術語為 leggiero e vivace,建議速度 =92-104。

3. 力度保持在中弱至中強間。

4. 以一小節打四拍的方式演奏,較為流暢。

53 流行於 17 世紀末至 18 世紀,通常為慢的 6/8 或 12/8 拍,旋律簡單,和聲清晰,以清楚的 一至兩小節樂句為特色。18 至 20 世紀時,常與田園景色或憂鬱的情緒結合。

(48)

變奏二十 一、樂曲分析 旋律:

主題隱藏在右手旋律中(譜例 31)。每四小節為一樂句,第二及第四句的右手 旋律較第一及第三句高八度,但左手則維持原本的位置,與前一個變奏兩手都移 高八度有所不同,加深了憂鬱的性質。兩手的旋律中,大量使用半音,較變奏二 及變奏九更為明顯。

【譜例 31】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二十,第 1 至第 10 小節

節奏:

弱起拍樂句。右手皆為八分音符,左手前半部份為四分音符,後半部份改為

右手為第一句移高八度 主題

和聲相同

改為八分音符 和聲相同

(49)

和聲:

如同變奏二,充滿大量的半音進行,造成不穩定感。整體來說,以降 B 大調 為中心。第 2、4、6、8 小節前兩拍的和弦架構分別與第 1、3、5、7 小節後兩拍 相同(譜例 31),這與變奏二、四、五、十一、二十二中,重複旋律的方式有所不 同。和聲的節奏也相異,右手依照八分音符來變換和弦,左手前半部份依照四分 音符,後半部份自第 10 小節開始,改為八分音符,至第 12 小節才逐漸緩和下來,

以四分音符為單位。

聲響效果:

充滿豐富的和聲色彩。主要為中間及偏低的音域,包含四個八度。在此變奏 中,詳盡地標示了力度記號。

二、樂曲詮釋

1. 一改前一個變奏的純樸愉悅,變成鬱悶而痛苦的氣氛,具有不安定的感覺,極 具凝聚力。

2. 建議速度 =63-69。

3. 兩手和弦的每一音都確實彈奏,並使用圓滑奏。

4. 力度維持在弱至中弱,使用弱音踏板,利用漸強漸弱的氣氛來營造張力。

5. 以八分音符的步伐從容前進,留心豐富的和聲色彩。

(50)

變奏二十一 一、樂曲分析 旋律:

主題以右手裝飾音呈現(譜例 32)。第 1 至第 4 小節,旋律進行以一拍為一個 單位,到了第 5、6 小節,由於右手加入四分音符,則擴大為兩拍一個單位,往上 堆疊(譜例 32)。

【譜例 32】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二十一,第 1 至第 8 小節

以兩拍為一單位 主題

Ⅲ+

以一拍為一單位

(51)

節奏:

為此變奏最重要的元素。大量使用三對四的節奏,右手為裝飾音加上三連音 的分解和弦 ,左手為十六分音符 。

和聲:

為整組變奏中,唯一採用關係小調—G 小調的變奏。並加入數個七級和弦,

第 5 小節第四拍為增三和弦(譜例 32)。和弦變化以四分音符為原則。

聲響效果:

二聲部織體,要充分掌握三對四的節奏感,並保持清晰。

二、樂曲詮釋

1. 曲風輕盈柔和,由前一個變奏中解脫,如春風拂面般舒適地彈出。

2. 建議速度為 =88-96。

3. 力度維持在弱至中弱。

4. 右手的裝飾音要演奏在正拍之前,但不過快,以稍微強調其重要性。

5. 隨著四分音符變換踏板。

(52)

變奏二十二 一、樂曲分析 旋律:

主題出現在第一聲部中,使用減值( diminution )的手法,由四拍縮減為兩拍(譜 例 33)。稍作改變地重覆某些旋律,例如第 2、4 小節為第 1、3 小節的重複,也出 現在變奏二、四、五、十一中。前八個變奏中未使用的快速音群,再度出現於此 變奏。

【譜例 33】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二十二,第 1 至第 4 小節

節奏:

主題

快速音群

持續低音

降 B Ⅰ Ⅴ7 Ⅰ ii6 Ⅰ Ⅴ7 Ⅰ Ⅴ7

Ⅰ Ⅴ7 Ⅰ ii6 Ⅰ Ⅴ7 Ⅰ Ⅴ7

(53)

群;第一聲部以 及 為主,在第 5、6 小節使用切分的效果;第三聲

部則為固定的 。

和聲:

和聲簡單而清晰(譜例 33)。左手最低聲部為持續的降 B 音,因而穩固地建立 在降 B 大調上。

聲響效果:

工整的四聲部織體。兩手分別在第二及第四聲部使用持續音。兩手皆為高音 譜號,顯示使用較高的音域來演奏。左手不變的節奏模式及持續音,造成如同音 樂盒般的效果。

二、樂曲詮釋

1. 模仿音樂盒的音響效果,輕巧柔和,氣氛愉快。

2. 建議速度 =76-88。

3. 力度保持小聲,使用較輕的觸鍵方式及圓滑奏,第一小節的重音記號,是為了 維持韻律感,並非一般的加重方式。

4. 使用弱音踏板。

5. 確實演奏右手的附點節奏,有助於掌握此變奏活潑的精神。

(54)

變奏二十三 一、樂曲分析 旋律:

在第 3、4 小節,看到些許主題的痕跡(譜例 34)。建構在和弦進行上,以分 解和弦的方式呈現出來。

【譜例 34】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二十三,第 1 至第 8 小節

節奏:

持續的 音型,偶爾會加入休止符,成為 。

部分主題音

Ⅰ iv Ⅰ vii7 Ⅰ vii7 Ⅰ vii7

Ⅰ vii7 Ⅰ vii7 Ⅰ Ⅰ vii7 vii7 Ⅴ vii7 of Ⅵ

Ⅵ vii7 of Ⅶ iv Ⅰ vii7 Ⅰ vii7 iv Ⅰ 持續音降 B

(55)

和聲:

調號雖為降 B 大調,但由於大量使用 iv 和弦及 vii7和弦,造成類似降 B 小調 的感覺(譜例 35)。左手前半部份每拍皆以降 B 音開始,相當於前一個變奏的持續

音效果。和聲依照的 的節奏來變化。

聲響效果:

整個變奏清楚地標示出力度記號。兩手皆限制在較低的音域,直到最後兩小 節才稍加擴張。

二、樂曲詮釋

1. 氣氛蓄勢待發,彷彿有股力量隱隱醞釀,充滿威脅與不安感。

2. 建議速度 =112。

3. 雙手皆使用斷奏來表現張力,加上力度記號及重音,顯得俐落。

4. 整體而言,旋律並非此變奏與下一個變奏的重點,故此應著重於力度上的變化。

(56)

變奏二十四 一、樂曲分析 旋律:

可謂前一個變奏的變形,將分解和弦改為音階式音型(譜例 35)。

【譜例 35】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二十四,第 1 至第 8 小節

持續音降 B 七連音

(57)

節奏:

相較於前一個變奏,由 改為 ,原本的 依然存在。值得注意 的是,第 4 小節右手加入一個對複拍子而言,不平均的七連音,製造些許意外(譜 例 35)。

和聲:

也在前半部份以降 B 音作為持續音,與前一個變奏有相同的和聲架構。

聲響效果:

由於音符的單位變小,密度增大,造成更加緊密的音響效果。從一開始,音 域的範圍就較前一個變奏為大,隨著音階式的音型,逐步漸強,像海浪般席捲而 來。

二、樂曲詮釋

1. 為前一個變奏的延續加強,顯得更加緊密,充滿按耐不住、懸疑緊張的氣氛。

2. 速度維持與前一個變奏相同,促使成對的關係更加明顯。

3. 十六分音符使用圓滑奏,八分音符維持斷奏。

(58)

變奏二十五 一、樂曲分析 旋律:

右手明顯呈現出主題(譜例 36)。快速音群再次出現,作為連接下一樂句的前 半拍。前半部份音型的走向以下行為主,與主題相反。第 6 小節右手最後一拍的 c4,為此變奏的最高點,樂曲進行以此為方向。

【譜例 36】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變奏二十五,第 1 至第 8 小節

最高音

主題

快速音群

下行為主 最低音

下行為主

最低音

(59)

節奏:

右手以 為主,第三拍常是附點節奏型 ,左手為 ,造成切分的 效果,兩手相加形成連續的 節奏。

和聲:

和聲隨著每拍而變換,除了小部分的改變之外,與主題的架構相似。左手聲 部的最低音,大致與主題左手和弦的最低音相符(見譜例 36 與 p.24 譜例 1),顯 示出布拉姆斯重視低音的程度。

聲響效果:

兩手都使用大量的八度音型,右手常為八度和弦,左手於八度之後,常有三、

四、五、六度的雙音。並有許多大跳的音程,造成巨大厚實的音響。以中間音域 為主,包含了五個八度。

二、樂曲詮釋

1. 前兩個變奏緊張的情緒,終於得到宣洩,有如戰勝歸來的凱歌,充滿自信與愉 悅。作為賦格前最後一個變奏,氣氛高昂,技巧卓越,有總結之前變奏的氣勢。

2. 建議速度 =88-96。

3. 除了右手第三拍的附點八分音符與快速音群之外,兩手皆使用斷奏。

(60)

4. 音量保持甚強( Fortissimo ),營造出厚實的聲響。

5. 每拍的第一個十六分音符使用踏板。

6. 右手第三拍的附點音型,須注意其較長的時值。

(61)

第二節 賦格

四聲部賦格,共有 109 個小節,可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加上尾奏( coda ),三個 主要部分中,又可區分為幾個小部份(表三)。

【表三】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賦格分段表

以下先就旋律、節奏、和聲、聲響效果四方面,做一整體之說明。再針對各部份 做結構之分析,以釐清段落與動機間的關連性,有助於演奏的合理性。

旋律:

賦格的主題( subject )以變奏主題( aria )的前七個音為基礎,共兩小節,分成 前、後兩個部份。前半部份有兩次以四個音為一組的音型,短、短、短、長的節 奏,正拍上為休止,以下簡稱 S-a,強調四分音符的時值,保持弱起拍的節奏感;

後半部份為連續的十六分音符,以三音 D 為中心,上升至屬音 F,下降至主音降 B,

小節

第一部份(呈示部) 第 1 至第 20 小節第一拍前半 過渡 第 20 至第 24 小節 第二部份(發展部) 第 25 至第 66 小節 過渡 第 66 至第 74 小節 第三部份(再現部) 第 75 至第 81 小節 尾奏 第 82 至第 109 小節

(62)

以下簡稱 S-b,以較流動的方式表現(譜例 37)。主題進行依舊以級進為主,只包 含了一個三度的跳進。

對題( counter-subject )也可分為 a、b 兩個素材(譜例 37),54 CS-a 為上行音階,

六個音一組,稍做漸強;CS-b 為較活潑的斷奏音型,每個音型各有其特質。

此賦格中依然可見到,布拉姆斯喜愛的大跳,遠距離伸展,三度、六度、八

度的音程,切分節奏等手法。為保持莊重的氣氛,速度不宜太快,建議速度為 = 80-92

【譜例 37】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賦格,第 1 至第 6 小節

節奏:

整個賦格幾乎皆為不斷流動的十六分音符,偶爾會出現新的節奏型,例如第 51 至第 52 小節,兩手的八分音符節奏相互交錯。

S-a S-b CS-a

CS-b

(63)

和聲:

呈示部一開始,主題出現在降 B 大調上,之後便開始轉向其他調性,例如第 20 小節為降 E 大調。發展部的調性由降 B 小調開始發展,之後隨著音型的模進,

不斷地轉調,轉向降 D 大調(第 31 小節);A 小調(第 39 小節);F 小調(第 41 小節);B 小調(第 43 小節);降 B 小調(第 49 小節)等等。再現部時主題明確 的出現在降 B 大調上,全曲最後以降 B 大調的終止式結束。

聲響效果:

有豐富的織體變化。某些地方織體濃厚,例如第 8 至第 10 小節;第 13 至第 17 小節;第 57 至第 66 小節。某些地方織體較薄,例如第 29 至第 30 小節;第 1 至第 4 小節;第 66 至第 71 小節。發展部有較自由的發揮,從兩聲部到四聲部織 體都有。

音域上也變化豐富,例如第 39 至第 45 小節,兩手使用的音域相距甚遠,布 拉姆斯利用兩手向外擴張,來增加使用的音域。

演奏時需注意不同的音域、織體、主題及對題的語法( articulation )、轉調,所 造成的不同聲響效果與色彩。

(64)

第一部分—呈示部

【表四】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賦格,第 1 至第 10 小節 第 1-10 小節 第一聲部 第二聲部 第三聲部 第四聲部

第 1-2 小節 S

第 3-4 小節 答句 CS

第 5-6 小節 CS-b CS S

第 7-8 小節 CS 倒影 CS 倒影 S CS-b 第 9-10 小節 CS-b CS-b S-b CS-b

主題首先出現在第二聲部( alto ),接著由第一聲部( soprano ),演奏移高五度 的主題,成為答句(Answer),此時第二聲部為 CS;再由第四聲部( bass )唱出主題,

第二聲部為 CS,第一聲部以 CS-b 作發展;最後由第三聲部( tenor )奏出主題,第 一、二聲部以三度音程奏出 CS 的倒影( inversion ),第四聲部為 CS-b。至此共八小 節,四個聲部分別呈示出主題。第 9-10 小節,延續前一個小節的手法,第三聲部

為 S-b,其他三個聲部皆為 CS-b 的發展,以兩拍為一單位做模進(譜例 38)。

【譜例 38】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賦格,第 1 至第 10 小節

S CS

答句

CS

CS-b

S

(65)

【表五】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賦格,第 11 至第 19 小節 第 11-19 小節 第一聲部 第二聲部 第三聲部 第四聲部 第 11-12 小節 S S CS 倒影 CS 倒影

第 13-17 小節

持續音降 B、

F 及降 E

S-b S-b 持續音降 B 及 F

第 18-19 小節 S-b S-b CS-b

此段充滿大量的轉調,由降 B 小調→降 B 大調→F 小調→降 E 大調。

第 11-12 小節,主題出現於第一、二聲部中,形成六度音程;第三、四聲部奏 出 CS 的倒影,為三度音程。第 13-17 小節,第一與第四聲部以切分的節奏,奏出 持續音,中間的聲部以六度音程發展 S-b。第 18-19 小節減少為三個聲部,改由第 一、二聲部演奏六度的 S-b,第三聲部發展 CS-b(譜例 39)。

CS 倒影

S

CS-b CS-b

S-b

CS-b

(66)

【譜例 39】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賦格,第 11 至第 20 小節

S 六度音程

CS 倒影三度音程

持續音降 B、F

S-b

S-b

持續音降 B、F

S-b 六度音程

CS-b

持續音降 E

(67)

過渡樂段

【表六】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賦格,第 20 至第 24 小節 第一聲部 第二聲部 第三聲部

第 20-24 小節 CS-a 倒影 CS-a 倒影 S-a

第三聲部以 S-a 為主,不斷向上模進,直到最後兩拍才改為 CS-b;第一與第 二聲部以 CS-a 倒影為素材,以三度平行奏出,最後一小節擴展為六度音程(譜例 40)。

【譜例 40】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賦格,第 19 至第 24 小節

CS-a 倒影 S-a

三度音程

S-a

CS-a 倒影

S-a CS-b

CS-a 倒影

擴展為六度

(68)

第二部份—發展部

【表七】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賦格,第 25 至第 38 小節 第 25-38 小節 第一聲部 第二聲部 第三聲部

第 25-26 小節 CS-b 與和弦音 CS-b S

第 27-28 小節 S CS (但其中 CS-a 為倒影) 後半以 CS-b 為主 第 29-30 小節 S-b 音型 半音進行與轉調

第 31-32 小節 S-b 音型與 CS-b 變形 和弦音 S(主音開始) 第 33-34 小節 S 倒影(屬音開始) 和弦音 S-b 變形 第 35-36 小節 S 倒影(主音開始) 和弦音 S-b 變形 第 37-38 小節 S-a 和弦音 S-b 變形

一開始主題由第三聲部呈現,降 b 小調,原本 S-a 的四分音符,現改為兩個八 分音符的八度音程;第一、二聲部以 CS-b 為主,其中第一聲部加入了和弦音,使 聲響更加厚實。第 27-28 小節,主題在第一聲部由降 b 小調的屬音開始,並用八度 來加強其氣勢;第二、三聲部以 CS 為主。第 29-30 小節,聲部減少,織體變得較 薄,利用半音作和聲變化。第 31-36 小節,每兩小節為一單位,由降 D 大調出發,

主題先後於第三及第一聲部中出現,第二、三次以倒影( inversion )的方式呈現。第 37-38 小節,以同音異名的方式轉換,繼續轉調(譜例 41)。

(69)

【譜例 41】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賦格,第 25 至第 38 小節

CS-b 與和弦音

S

改為 8 分音符

S

(降 b 小調

屬音開始) 以八度加強

CS-b CS-a 倒影

S-b 音型 S-b 音型

S

(降 D 大調

主音開始)

CS-b 變形 S

倒影(降 D 大調屬音開始)

S-b 變形

S

倒影(降 D 大調主音開始)

S-a

和弦音

為前一小節 的同音異名

(70)

【表八】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賦格,第 39 至第 48 小節

第 39-48 小節 右手 左手

第 39-40 小節 S 倒影 以 S-a 作發展

第 41 小節 S-a 倒影 S-a

第 42-43 小節 以 S-a 作發展 S 的倒影

第 44 小節 S-a 倒影 S-a

第 45-46 小節 S-a 倒影 S-a

第 47-48 小節

以降 B 音為持續音 音程拓寬下行再上行

以降 B 音為持續音 音程拓寬上行再下行

此段以二聲部織體為主,右手與左手相互呼應。將第 39-40+41 小節視為一組,

第 42-43+44 視為相對應的另一組。第 39-40 小節,右手呈現出主題的倒影,包含 了三度、六度及八度的音響,左手以 S-a 為基礎來發展,做音程的變化;第 42-43 小節,改以左手呈現主題的倒影,多為三度音程,雙手的角色互換。第 41 與第 44 小節可視為連接前後樂句的橋樑,兩手以 S-a 音型相互呼應(譜例 42)。

第 45-46 小節,以 S-a 為基礎,兩手間隔的距離,由第 39-44 小節的四分音符,

縮小為八分音符,隨著音型越來越密集,兩手由呼應改為齊奏,逐漸將張力增大。

第 47-48 小節,兩手皆以降 B 音為持續音,音程逐漸增大再減少,成反向進行(譜 例 42)。

(71)

【譜例 42】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賦格,第 39 至第 48 小節

【表九】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賦格,第 49 至第 66 小節 第 49-66 小節 第一聲部 第二聲部 第三聲部

第 49-52 小節

S-a+CS-a 倒影與 CS-a 增值

CS-a 倒影與 CS-a 增值

S 增值

第 53-54 小節 和弦音與 CS-b S 和弦音與 CS-b

第 55-58 小節 S 增值

S-a+CS-a 與 CS-a 增值

CS-b+CS-a 與 CS-a 增值

S 倒影

以 S-a 發展

S-a 倒影

以 S-a 發展

S 倒影 S-a 倒影

S-a

以降 B 為持續音先下行再上行

以降 B 音為持續音,先上行再下行

(72)

第 59-61 小節 S-b 片段增值 持續音降 D、降 E、F S-b 片段增值倒影

第 62-66 小節

持續音 F、降 G、降 A、

降 B、降 A、降 D

S-b 片段增值倒影 S-b 片段增值

第 49-58 小節,分別出現了三次的主題進行。第 49-52 小節,主題在第三聲部 中以八度音程,加以增值( augmentation )出現;第 53-54 小節,主題依原形出現在 第二聲部;第 55-58 小節,主題再度增值出現於第一聲部中。其中第 51-52 及第 57-58 小節,兩手呈現切分的節奏,並以反向進行(譜例 43)。在主題增值的同時,又可 聽到主題 a 素材的原形,並重組其它原有的創作素材,而呈現新的風貌,可見布 拉姆斯寫作技巧之高明。

第 59-66 小節,兩手持續以切分的節奏相互交織而成,可視為第 57-58 小節的 延續,以漸強漸弱表現素材間的交織特性(譜例 43)。第 57-66 小節關係整理表列 如下

【表十】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賦格,第 57 至第 66 小節關係表

右手 左手

第 57-61 小節

以八度呈現 S-b 的增值,

正拍

持續音加上 S-b 的增值倒影,

弱拍

第 62-66 小節

持續音加上 S-b 的增值 倒影,弱拍

以八度呈現 S-b 的增值,

正拍

由此可看出這 10 小節,每 5 小節為一組,後組恰巧與前組相反。在樂句的劃 分上,第 57-58 小節既為第 55-58 小節的後半,又是第 57-61 小節的前半,同時擔 任兩個角色。

(73)

【譜例 43】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賦格,第 49 至第 66 小節

S-a

CS-a 倒影

CS-a 增值 S 增值

和弦音

CS-b

S

S 增值 CS-b

CS-a S-a

CS-b S-b 片段增值 CS-a 增值

S-b 片段增值倒影

持續音降 D、降 E、F

S-b 片段增值倒影

S-b 片段增值

持續音降 A、降 B

(74)

過渡樂段

【表十一】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賦格,第 67 至第 74 小節

右手 左手

第 66-74 小節 S-a(單聲部) 以 S-a 及 CS-b 的音型來發展(三度雙音)

右手以 S-a 為主,前五個半小節,皆由降 B 調的屬音出發,之後第 72 小節開 始,慢慢上升至主調,S-a 音型出現的速度加倍。左手以相同的動機與右手回應,

以三度雙音奏出,第 72 小節開始,改為 CS-b 的音型來發展(譜例 44)。

將此段視為一個整體的漸強樂段,最先由四拍為一單位,接著為兩拍,最後 為一拍,藉由模進的音型慢慢醞釀,逐步升高氣氛,引導至主題的再現。

【譜例 44】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賦格,第 67 至第 74 小節

S-a(三度雙音)

CS-b(三度雙音)

音型出現越來越密集

S-a

(75)

第三部份—再現部

【表十二】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賦格,第 75 至第 81 小節 第 75-81 小節 右手 左手

第 75-78 小節 S(六度) S 倒影(三度) 第 79 小節 S-b S-b 倒影 第 80-81 小節 S-b 的前四音 S-b 的前四音倒影

第 75-78 小節,右手與左手像鏡子一般,分別奏出主題與主題的倒影。右手為 六度雙音,左手為三度雙音;前兩小節主題由降 B 音開始,後兩小節升高至 B 音。

第 79-81 小節可視為第 78 小節的延續,以 S-b 為基礎來發展(譜例 45)。

再現部以模進為主要的創作手法,一開始以兩小節為單位;到第 79 小節,改

以兩拍為單位;最後第 80-81 小節,則以一拍為一單位,不斷向上模進至屬和弦。

【譜例 45】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賦格,第 75 至第 82 小節

S(六度)

S 倒影(三度) S-b

S-b 倒影 S-b 前四音

S-b 前四音倒影

(76)

尾奏

【表十三】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賦格,第 82 至第 95 小節 第 82-95 小節 第一聲部 第二聲部 第三聲部

第 82 小節 持續音 F

第 83-86 小節 持續音 F S-a 倒影 下行音階與上行三度音階 第 87-90 小節 上行音階與下行三度音階 S-a 持續音 F

第 91-93 小節 下行八度音階 S-a 與 S-a 倒影 持續音 F 加上其他音程 第 94 小節 上行三度音階 下行三度音階

第 95 小節 和弦 和弦

相較於再現部的 7 小節,尾奏共長 28 小節,顯得相當特別。

前一段不斷升高的氣氛,突然被四個四分音符打斷,彷彿將時間凝結在此,

化作更強大的力量。由降 B 大調的屬音—F,揭開尾奏的序幕,這個持續音 F 從第

82 至第 93 小節,共 12 個小節,它在不同的音域上奏出,如鐘聲般響徹雲霄,確 定了降 B 大調的調性,並增加賦格最後一段的戲劇性(譜例 46)。

可區分為三個大樂句。第 83-86 小節與第 87-90 小節相對,都有 S-a 的素材貫 穿其中,加上音階的上下行,不斷地加以模進。第 91-93 小節,持續音 F 由之前的 兩個八度擴展為三個八度,並配合上其他的音程,而非單純的 F,同時 S-a 輪流以 原形及倒影出現,前 8 小節的上下行音階,現改為八度的下行音階,氣勢更顯壯 闊(譜例 46)。屬音的八度音型皆採相同觸鍵,並區分出其與 S-a 的層次感。

第 94 小節之後,雙手以反向的三度音階,向外擴展至三個位於弱拍的和弦,

但和聲尚未解決至主調(譜例 46)。

(77)

【譜例 46】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賦格,第 80 至第 95 小節

持續音 F

S-a 倒影

下行音階與上行三度音階

上行音階與下行三度音階

S-a

持續音 F

S-a 倒影 S-a

持續音 F 和其他音程 下行八度音階

持續音 F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篇章句子 篇章句子富節奏感 篇章句子 篇章句子 富節奏感 富節奏感 富節奏感 易背誦 易背誦 易背誦 易背誦 引發背誦興趣 引發背誦興趣

* 文章出處:《總統的品格》 .寫樂文化出版/

第四章: 中學報稅的設計 第五章: 初中諒程主建議 第六章: 高中諒我建議,..

時值/節奏 力度 速度 音色 織體 和聲 調性

文學賞析能力:形式、節奏的感 悟、從詩歌與政治的關係了解詩 歌的怨刺作用,探討深層的主題

本書手稿在2001年11月初即已寄至布拉克威爾出版公司,正值安然破產事件

本書手稿在2001年11月初即已寄至布拉克威爾出版公司,正值安然破產事件

銀行 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