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 一 章 緒 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 一 章 緒 論"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 一 章 緒 論

本研究命題為「漁港紀事意象水墨畫創作研究」,目的是在透過漁港紀事

之議題思維,運用現代水墨畫之表現形式,期達成創作性之研究。本章包括研 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及研究方法。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蔚藍的海洋是孕育萬物之母,海洋對於人類文明之演進、經濟發展與食物 供應,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國家莫不重視海洋產業、海 洋科技、海洋環境、海洋遊憩、海洋文化等方面之研究與發展。台灣四面環海,

擁有豐富海洋資源,如捨棄了海洋,台灣發展的基礎僅侷限於 36000 平方公里 的陸地,若以 200 浬經濟海域觀之,台灣的海域面積則廣達 430000 平方公里,

唯有放眼於海洋這片「藍色國土」,台灣才有無限寬廣的機會。

台灣的生存與發展依賴海洋,台灣渾然天成之海洋環境,是我們締造經濟 奇蹟的瑰寶,也是我們永續生存之命脈。早期的台灣移民渡海來台從事季節性 的短暫捕魚,漁業屬沿岸和粗放混養式養殖漁業;漁撈器具、漁撈方法簡單,

漁獲量有限。日本人領台,首度引入動力漁船,改良漁撈器具、漁撈方法、興 建漁港,開始向遠洋漁業進軍;同時日本人也進行水產養殖實驗及水產品加工 的研究,設備新穎現代化的遠洋作業漁船遍及三大洋,水產養殖場則由山中拓 展至海上,遍布全島。

1960 年代後,鮪、釣漁業往三大洋魚場拓展海洋漁業,為台灣遠洋漁業 業者、漁民與國家賺進不少外匯,可說是「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上千艘龐 大的台灣遠洋漁船,足跡遍布全球各大海洋,昔日的海事院校航海、漁撈科系 亦成為莘莘學子的第一志願,成就了台灣在遠洋漁業舉足輕重的地位。1998 年

(2)

台灣的鮪魚捕獲量居全球第二名,魷魚捕獲量亦排名全球第三名,是世界五大 遠洋漁業國家之一,台灣總漁獲量約 130 萬公噸左右,漁業總產值將近新台幣 一千億元,產量與產值雖然不能和大陸相提並論,但以台灣之面積與人口而言,

堪稱是「漁業大國」1

台灣漁業的結構以遠洋漁業為首,漁獲量佔 57%;養殖漁業次之(20%);

近海漁業居三(19%)2;沿岸漁業殿後。沿岸漁業由於海岸污染嚴重、毒魚、電 魚、炸魚和大肆濫捕,漁源早已枯竭,漁獲量實微不足道。遠洋漁業以流刺網 或圍網為主,主要漁獲對象是鮪魚、魷魚與鮭魚。但今天已面臨世界各國紛紛 延伸 200 海浬領海及禁止或限制使用流刺網、我國船員不知所措的窘境。漁船 被扣、被搶、被臨檢而囚居異國,海上喋血等事件常是報上頭條新聞。

養殖漁業則多以精緻集約的方式,養殖高經濟價值、低污染肉質鮮美的水 族為導向。進口大宗魚粉及鰻線,養成加工,再全數出口成鰻至日本賺取外匯,

這結果造成我們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海水倒灌、國土鹽化、侵蝕而喪失。

優養化造成污染、疫病及紅潮肆孽、養殖池荒廢、養殖場老化等;這些社會及 環境的代價,是區區數億美元外匯所不能彌補的。

目前台灣漁業面臨的問題:一、河川陸地汙染嚴重、海洋生態遭破壞;二、

漁業發展失序、沿海資源已逐漸枯竭;三、缺乏整體開發管理規劃、西海岸地 層下陷;四、漁船勞力極度缺乏、基層與幹部船員後繼無人;五、水產品市場 面臨加入 WTO 之後之衝擊、市場競爭激烈、狀況層出不窮3

註 1:1990.1.25 胡興華署長在海洋大學舉辦之「兩千年兩岸水產教育研討會」致詞,農委會漁業署《漁業 推廣》第 162 期,1990 年 3 月。

註 2:Anne Platt McGinn 著,郭金泉譯《搖盪的漁船:漁業保育和工作保障譯序》,1999 年,初版,社團法 人看守台灣協會。

註 3:同註 2。

(3)

茲就最近各報章報導有關台灣漁業面臨的問題,摘錄如下:

一、人間福報國際新聞(2005.06.04)

「利用毒魚、電魚、炸魚的手段來捕魚是一項殺雞取卵的滅絕式行徑,

大肆濫捕造成大型海洋魚類減少了九成。」

二、東森新聞報(2005.11.19)

「毒炸濫捕,墾丁金梭魚快沒命,保育人士痛心。」

三、中國時報中時小社論(2005.11.21)

「濫捕的代價----台灣漁船濫捕鮪魚的問題,終於鬧到不可收拾的地 步;此次大西洋鮪魚保育國際委員會(ICCAT)年會中,決議將台灣漁獲 配額由 14900 公噸減少為 4600 公噸,也就是說明年開始,國際核准的 漁獲量不到以往的三分之一;台灣的遠洋漁船數,要減掉八成之多!

這種國際制裁之兇狠,史上罕見,但也只能用『咎由自取』四個字形 容。」

四、蘋果日報社論(2005.11.22)

「不守法自律,遠洋漁業滅亡!台灣為第二大鮪穫國,配額遭砍將造 成很大的損失」

五、蘋果日報論壇(2005.12.13)

「魚類公會坦承業者洗魚;日方具體控我,要我減船限漁,配額可能 再削減!」

「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第二屆年會開議,日本再度指控我 國大型鮪延繩釣業者以『利用中國船名』及『謊報魚穫地點』兩種洗 魚方式,獲取不法利益。遠洋鮪魚船魚類輸出業同業公會昨首度承認 業者有洗魚行為,未來若魚穫配額再遭縮減,政府很難配合埋單。」

(4)

六、蘋果日報論壇(2005.12.13)

「再無行動,漁業要亡國----繼上個月大西洋鮪魚保育國際委員會 (ICCAT)對台灣的漁業制裁案,一連串的骨牌效應正要開始,中西太平 洋漁業委員會(WCPFC)第二屆年會明天即將登場,由於台灣的權宜船 旗(FOC)、非法超捕、洗魚行為在國際上已聲名狼藉,在 WCPFC 會 議上,這些問題勢必會再次成為各國討論的焦點;如再次遭受制裁,

台灣遠洋鮪魚業將形同崩盤,我國遠洋漁業將再次面臨嚴峻的危機。」

依據上述各項報導,可以發現過度開發和濫用資源的結果,使得全球多數 重要的海洋漁場都瀕臨瓦解邊緣。根據聯合國 FAO 指出,全球 15 個重要漁業 區中,就有 11 個,其區內有 60%的重要魚種的族群已經陷入衰減中4。今日,

世界上大多數漁場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了,必須立即採取行動,減少負荷量,

才足以恢復受傷害的資源。

鑒於陸地、河川的嚴重污染、海洋生態遭受破壞、漁業發展失序、近海資 源逐漸枯竭等問題重重;筆者希望藉由本創作研究,引起注意、引發討論,透 過大家的集思廣益,建立共識、停止破壞,共同關懷及維護大自然。

註 4:Anne Platt McGinn 著,郭金泉譯《搖盪的漁船:漁業保育和工作保障譯序》,1999 年,初版,社團 法人看守台灣協會。

(5)

第 二 節 研 究 目 的

海洋如同大地的母親,孕育地球上的一切生物,而人類的生存、生活及文 明都在她的身邊發展。海洋為人類提供各種資源,我們的食衣住行都離不開海 洋,海洋為我們生活帶來便利,不同地區的人們也透過不同的海洋形態,產生 各種文化。

漁港是迎向海洋的起點,更是海洋知識教育的據點,它除了帶給我們生活 所需與便利之外,更是我們精神上表現、歌詠的對象。在詩歌、文學、繪畫、

攝影、戲劇等藝術表現中,可發現許多創作與漁港相關,或以漁港作為創作主 題。本研究著重於漁港相關題材之繪畫創作,其目的包括下列四點:

一、 以風景畫中漁港的表現為研究主旨,透過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 5 與 法國印象主義 6 及台灣前輩畫家作品的探討,瞭解中西畫作之美學思 想,創作理念與技法的探討,以提升自我創作的內涵與思維。

二、 透過藝術家的畫作與創作理念的探討,增進筆者對主題的表現力與感 受力,從中學習偉大藝術家創作與熱愛大自然的精神,以豐富自身的 學識與涵養,進而透過創作,傳達漁港之美與筆者獨特的情感。

三、 藉由創作主題漁港的不同面向,了解漁港與人與環境的關係,因為認 識進而產生關懷,透過了解進而產生情感。

四、 體驗漁港精神,讓觀者透過筆者的創作,能夠欣賞及感受俯拾皆是、

隨處可得的漁港美景,進而體認漁港的重要性,願意為保護美麗潔淨 的漁港貢獻心力。

註 5:浪漫主義(Romanticism)運動興起於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運動的中心是法國,德國和英國也都受 到這種運動的不同影響。浪漫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藝術家所表現出的主觀性,它高揚個人、

情緒、奇幻和想像的地位,重視原始的自然甚於文明。

註 6: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是十九世紀末在巴黎萌生的一種藝術風格。印象主義繪畫不同於其他 繪畫之處,在於它以陽光和色彩為主角,借助光與色的變幻來表現作者從一個飛逝的瞬間所捕 捉到的印象。

(6)

政府近年一直強調以「海洋國家」7為施政願景,然而實質上無任何具體 的作為。世界上的漁業與海洋大國,其中央行政部門組織為彰顯對漁業之重視,

都有所動作;例如韓國為發展 21 世紀國家海洋願景,並期望成為世界海洋與漁 業的領導者,於是設置了海洋事務與漁業部,將漁業、海事和港灣行政予以整 合,以強化協調,從而建立適當管理組織;印尼為發展海洋事務與漁業,亦成 立了「海洋事務暨漁業部」,而挪威的「漁業與海岸事務部」、加拿大的「漁業 及海洋部」都是海洋與漁業管理專責機關。

面對我國海洋與漁業困境,應有宏觀的全球性思考與適當的行政專責部 門,海洋與漁業才得以永續發展。政府一再強調「拼經濟」、「海洋立國」、「海 洋國家」,不應只是「紙上談兵」或是口號,「海洋國家」應該是要有觀念、有 政策、有作為、有配套、有行動,且能夠落實,能夠及早實現「保護海洋、經 營海洋、親近海洋、美化海洋」的海洋國家願景,實現「漁業大國、海洋大國」

之宏願!

註 7:總統府新聞稿,總統視察高雄港,民國九十年五月十一日,總統府公報/卷期 6397 (90.05.23)

(7)

第 三 節 研 究 範 圍

在面對大自然千變萬化的景物當中,筆者最喜愛的題材是漁港。漁港是迎 向海洋的起點,更是海洋知識教育的據點。台灣是個海島國家,四面環海,漁 村和漁港緊鄰,形成大異其趣的漁港風情,很值得我們去體驗、感受,因此筆 者將創作主題訂為漁港紀事。

本研究以漁港的景觀作為研究與創作主題,漁港形態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景 觀,表現人為因素對漁港所造成的影響;從自然、歷史、人文活動與生態等不 同面向,瞭解漁港與人與自然的關係。

在創作思想與理論基礎方面,研究中西風景畫創作中以自然為主題的畫家 與作品,範圍限定在十九世紀西洋風景畫創作,主要以喜愛描繪自然景致的英 國浪漫主義畫家泰納8 (Joseph Mallord Turner 1775-1851)及法國印象主義大師 莫內9 (Claude-Oscar Monet 1840-1926),與二十世紀描繪台灣自然景觀的台灣 前輩畫家藍蔭鼎10 (1903-1979)及傅狷夫11 (1909 -)的作品為例,經由畫家所處 的時代背景影響下產生之美學思想、創作理念與技法的探討,以提升自我創作 的內涵與表現。

筆者之所以要研究這幾為位畫家的主要原因在於他們不論在創作題材、形 式、媒材和技法與筆者此次創作方式大致相同,都以寫生方式來輔助創作,在 表現題材上,都以自然景觀為主。筆者也將此次創作分為人文思考系列與即興 構成系列。

註 8:《巨匠西洋美術週刊》第 12 期,〈泰納〉,錦繡,台北市,1992。

註 9:《巨匠西洋美術週刊》第 4 期,〈莫內〉,錦繡,台北市,1992。

註 10:《巨匠中國美術週刊》第 43 期,〈藍蔭鼎〉,錦繡,台北市,1995。

註 11:《巨匠中國美術週刊》第 90 期,〈傅狷夫〉,錦繡,台北市,1996。

(8)

此外,這幾位畫家都熱愛大自然,喜愛以自然作為創作主題,因此引發筆 者的共鳴,與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不謀而合。以他們所處的十九世紀而言,風 景畫在當時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與發展;而從泰納與莫內的作品中,筆者發現,

唯有對大自然景物強烈的關懷與熱愛,筆下的創作才具有生命並能引發共鳴,

而這情感來自畫家對大自然有愉快的經驗與深刻的感受,這與筆者的成長經驗 非常相似。

而台灣前輩畫家藍蔭鼎喜愛以大自然中的景物為表現題材,尤其鍾愛描繪 自然,他那帶有詩意的田園風景畫流露自然純樸的特質,讓筆者非常欣賞與著 迷,而在戶外對景寫生、收集創作素材的方式,筆者非常認同。至於台灣前輩 畫家傅狷夫對海濤雲霧寫生有深刻的感受,終其一生以海濤雲霧為主題,創作 許多系列作品,透過海濤雲霧的描繪,表現自然與光影的變化。筆者深受其影 響,也嘗試對這主題作系列式的表現。

透過上述幾位十九、二十世紀中西風景畫家以海洋、漁港、自然為主題的 作品與論述之研究,筆者期望效法大師們的精神,以大自然為師,藉由繪畫創 作展現對漁港的關注與情感,進而使觀者透過作品尋回與漁港親密互動的回 憶,並樂於親近漁港、愛護海洋。

(9)

第 四 節 研 究 方 法

一、 創作思想與理論基礎

本研究依創作主題需要,對相關要素加以研究,以期增進對漁港這一主題 的認知與表現,在方法上,實地訪查,從自然景觀、生態保育的觀點切入,探 討漁港的特殊景觀與時代性;並收集相關文件資料,以增進筆者對研究主題的 認識與瞭解,期望作品不只是一般的寫景呈現,更能在作品中注入豐富的情感 與人文思考內涵!

在理論方面,經由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與法國印象主義及台灣前輩畫家 的畫作,對漁港這一題材的表現風格、技法,與畫論之探討以增進對創作主題 的掌握,幫助創作研究的達成!

對筆者而言,從事風景畫的創作,除了博覽名家之畫作與相關畫論著作、

認識當地自然與人文背景之外,從事戶外現場寫生以記錄當下的感受、感動以 及景物特徵、光影變化是必要的,置身在戶外環境中去仔細觀察、體會、分析、

研究、捕捉,才能在創作研究中表達出畫作的生命力,並傳達出創作者真實、

深刻的情感!

二、 關於個人創作研究

1. 創作實踐概述:對個人創作時所選擇的內容與形式、媒材與技法提出說 明;將內容區分為人文思考系列與即興構成系列。就形式而言,筆者喜 愛表現內心所產生的感受。故創作形式方面,多呈現對比式構圖,以期 營造對應的氛圍;此外虛實、強弱等對比形式的應用,以凸顯主題,產 生視覺張力也是筆者在作品中試圖傳達的感受。在媒材方面,主要以水 墨畫為主,透過對筆、墨的應用,掌握媒材的特性,選擇適合表現個人

(10)

創作特質的媒材。至於技法,則以筆者最常用的素描、寫生及攝影來收 集素材,創作大型作品時,再將所收集的素材予以組合,並作局部的強 調或取捨,以符合預期的想法與感受。

2. 個別作品解析:針對每幅作品,個別分析其構思、畫面結構與應用技法。

每幅作品均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當靈感與構想形成時,才能將毫無生 命的媒材轉化為具備創作精神與生命的作品。對筆者而言,每一件作品 都是獨特情感與思想的具體呈現,透過對作品內容、形式與技法、媒材 的分析,將有助於筆者與觀者對作品創作過程有完整而清晰的認知。

3. 創作結果檢討:透過創作結果的檢討與反省,提供未來創作的參考與依 據。創作過程中充滿冒險與挑戰,每一次的創作都是對自我的考驗,對 筆者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經驗,從經驗中不斷學習與累積,才能在未來 創作中不斷修正與調整,以達成創作的目標。

三、 創作研究之發展步驟

1. 本創作研究議題分別從主題、題材、形式、媒材、技法與美感等方面,

來思考作為藝術創作意念與動機的可能性;如下表所示的內容(表 1)。

表 1:「議題形成來源」表

意 義 價 值 深 度

議 題 形 成 來 源 含 意

形 貌 情 感

原 理 條 件 目 的

選 擇 特 性 語 彙

開 發 發 現 效 果

意 境 經 驗 因 素

(11)

2. 強烈的創作慾望是許多深刻經驗和美好記憶的累積,本創作研究議題系 統思考偏向「擴散式思維」思考內容;如下表(表 2)。

表 2: 議題系統思考「擴散式思維」表

3. 經由上述之發展步驟,本創作研究從漁港紀事進行意念的構思,創作思 考的過程朝向擴散性思考;如下表(表 3)。

表 3:漁港紀事創作「擴散性思考」表

經過一整年的資料蒐集與實地探訪,於是有了本次創作研究。

議 題 美 感

媒 材

題 材

技 法 主 題

形 式

漁 港 紀 事 形 式

空 間 佈 陳 形 象 轉 換 表 現 效 果

題 材

關 係 連 結 異 質 對 應 同 質 強 化

意 念 構 思 象 徵 意 涵

美 感 傳 達

寫 實 具 象

複 合 拼 組

抽 離 解 構 情 感 投 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或漁民、農民、軍人保險卡影印本。若為受僱於僱用

第十九條之九 外國人受聘 僱從事第四條第五款規定 之外展農務工作,其雇主 屬農會、漁會、農林漁牧 有關之合作社或非營利組

為維持勞動供需平衡及促進國民就業之安定,依就業服務法第 42 條規定「為保障國民工作權,聘僱外國人工作,不得妨礙本國人

依據就業服務法第 55 條規定,雇主聘僱外國人從事海洋漁撈工

24 南懷瑾《禪宗與道家》,《南懷瑾著作珍藏本》卷 4,頁 48,上海:復旦大 學出版社 2000 年 9 月第一版。. 25

譯者: : : :李佳、陳愷徽 排版 排版 排版: 排版 : :李佳、陳愷徽 : 校正 校正 校正 校正: : : :台灣戰棋會 翻譯源自 © copyright Games

第二位是慈惠法師, 1934 年出生,宜蘭人,1965 年出家,同年

透過線上繳交作業,省時、環保。亦 能透過線上觀看作業批改結果,增進 英文寫作及翻譯能力。.. 第一次進入時,請先 註冊.. 點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