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藝術創作的語言,是一句話,也是一個觀念,更需要 賦予「思考」,「體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藝術創作的語言,是一句話,也是一個觀念,更需要 賦予「思考」,「體會」"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創作的形成因素與學理依據

接觸文化與藝術所產生的美好經驗,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認同與企圖,從文藝 而起的感動,經常可以令人銘記在心歷久不衰,在生活當中也是不可割捨的一部 份,創造藝術、累積、傳承、到發揚藝術,這是人類生命當中相當重要的部份。

文化與藝術為我們的心靈打開一扇窗,讓我們從悲愴的世界中看到陽光,讓我們 從多變的人生中盡情歡笑,使我們在平淡與醜陋當中發覺雋永的情趣。

人性由感性、理性兩個方面構成;美感或爲感性的,或爲理性的,或爲二者 的統一;美感以心理體驗的形態出現,由心理因素釐定其性質(形而下分析)來 加以確定。由人的認識、實踐活動到美感經驗的心理學分析。追尋美感而帶出人 對意義的企求探索與人性之中的靈性,美感以心理體驗的形態出現,本質上是體 驗意義的一種方式,故其性質應由對此體驗的結構分析來加以確定(形而上分 析)。這超越層面上的認知;從人的「靈性」到審美感受的體悟。

康德說;任何呈現於感官的事物,時空的資料,是我們知識的要素之一,另 一項知識要素是「思考」。藝術創作的語言,是一句話,也是一個觀念,更需要 賦予「思考」「體會」。色彩、形體和空間,質料、感受與情感體驗,需要透過 藝術家的巧思和感受來重新開創畫面劇情,追求創作的自我「詩性」,不強迫自 己也不屈服於外在壓力的詩性。靈活搭配直接與間接的方式來創作作品,讓觀賞 者能察覺和感受,這是作品裡「抒情」與「浪漫」耐人尋味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妙 處。在現代藝術的發展中越趨多樣化,使得藝術的呈現方式更加複雜多元。今日 世界不同於以往,地球村的到來縮短這世界上的差距,接觸各種形式的藝術成為 普遍現象,在原有的藝術形態與思考模式中,尋找更大的突破、冒險與磨合,經 由美術史、美學、美術心理學等知識的建立,提供藝術創作的更多思考面向,追 求知識的理解與統整,提昇自身的「藝術人生」修養,掌握個體「生命」的創意 對話與情感流露。

(2)

第一節 用藝術的手打開心靈的窗

文化源自生活,追求美感是本能,接觸文化藝術所生成的美好經驗,是永遠 的伴隨。文化藝術自古以來就是人類追求美麗人生的企圖。因文藝而起的剎那感 動、令人銘記在心歷久不衰。如果文藝蕩然無存,那麼我們的生命色彩所為何求?

追求摯愛的感動,聆賞生命中優雅的片刻,分享心中美好事物,奮力跨越生命疆 界,濃烈的生命動力,文化藝術沒有辦法從我們的生命中割捨去除,自古以來就 與人類的生命形成共同的體系,雖然人類不需靠它維持生計,但是精神與理性的 層面上,文化與藝術正是人類進化的一大元素。

藝術源自於生活基本需求,放眼看看現代人的食、衣、住、行、育、樂,在 各個方面都與文化藝術有深切的交集關係,對於人類生命的影響帶來許多啟示,

督促我們超越自我生活得到各方面的提升,更加的精彩豐富。當代心理學大師馬 斯洛(Abraham Maslow)1提出「需求層次理論」(Need-hierarchy theory),提出人 類的六大需求,分別為:

美感的需求 成就感的需求 尊榮感的需求 身、心、靈提升層面

愛與歸屬感的需求 安全感的需求 基本需求層面

基本生理需求

(表 2-1-1)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1 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 –1970 年,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

(3)

在生命發展的漫長歷程當中,基本生理需求以外大部份的需求都是擺在滿足 自我心靈的動機上。「食物」除了可以裹腹之外,昇華到講究色香味俱全的層次,

透過不同層次的需求念頭,所延伸出來的設計與安排,都是在考量它的「非功利 性」的豐富層次當中,已經超越了生理層面的知覺與味覺。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偉大畫家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2,在梵蒂岡西斯 汀教堂(Cappella Sistina)繪製偉大的藝術品「創世紀」天頂壁畫3,離地有三層 樓高,面積有五百平方公尺的巨大室內教堂天頂,分佈著三百多個身軀龐大的男 女形象。米開朗基羅足足使用四年的時間,才完成這幅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壁 畫,具有雄偉場景和完美體態的曠世巨作,這是一份無比的非凡創造力和堅毅信 心所呈現的成果,讓世人景仰讚嘆,米開朗基羅當時寫給朋友的一首詩中這樣描 繪︰「我的鬍鬚朝向天,我的腦袋彎向肩;畫筆上滴下的油彩,給我臉上畫滿了 圖案……我看不清道路,只能摸索向前……前胸的皮肉拉長,背後的皮肉縮短…」

根據詩中描繪的,相像或模仿當時相應的動作,這是多麼艱辛的工作,這是他展 現生命熱情的偉大表現。在思惟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他是多才多藝和學識淵 博的巨人。深湛、含蓄、富予理智 (智慧的藝術),雄健有力、充滿激情 (力 量的藝術),優雅、和諧、秀美 (優美的藝術)。

藝術是知覺的歷程,情感的歷程,也是一種使命。陳瓊花教授談到人類接觸 欣賞文化藝術的「知覺歷程」,概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階段一、接受由物體反射回來的光線、模糊的察覺某件事物的存在,但不能確定 其所屬為何?

階段二、分辨出其概為人事物的組合,並對其質地、大小、形狀進行瞭解。

2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 – 1564 年,生於佛羅倫斯,偉 大的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

3 《創世紀》天頂畫,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教堂大廳天頂的中央部分按建築框邊畫的連續九幅宗 教題材的壁畫。這幅巨型壁畫創作於 1508 年 5 月至 1512 年 10 月期間,歷時長達 4 年多。畫 面面積達 14 x 38.5 平方米,畫題均取材於《聖經》的開頭部分中,有關開天闢地直到洪水方 舟的故事。分別為《神分光暗》《創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陸》《創造亞當》《創造夏娃》,

《原罪-逐出伊甸園》,《諾亞獻祭》,《大洪水》,《諾亞醉酒》。畫面由以上 9 幅中心畫面和眾 多裝飾畫部組成,共繪有 343 個人物。

(4)

階段三、集中注意力於特定對象之上,並可因為注意到細節而辨別出一個明確的 對象。

階段四、結合過去存在於知覺當中的集體記憶與現有觀念,並依知覺者本身的特 性及對於觀賞對象的需求,而從觀察物的身上,獲得更適切地瞭解。

知覺是人類瞭解事物的一種心理與生理過程,知覺的過程發生在心靈當中,

是人類自身不容易察覺與意識到的一種內在(靈性)活動,人類靈性的展現,除 了表現在探詢各種存在情境之意義外,亦會出現於主動尋找「真善美」並予之建 立關係的共通傾向。人類除具備有限的生理機能外,卻承載著無限的思想。而對 事件賦予意義,即是將片段發生且無法掌控的事件,訂定永恆的價值,以安定無 邊際的思想或心念,讓人能超越現況,持續行動所必須的信念與希望。也因為每 個人的知覺能力各有不同,同樣的藝術品在不同的時空面對不同的人事物,將會 引起不同的知覺刺激,由於觀賞者的知覺能力不同,會直接影響到觀察對象所作 出的選擇與決定,間接的影響到人們對藝術的瞭解,因為不同的審美態度而引 起。因此,知覺的過程是人類接觸欣賞藝術文化的一個重要歷程。

跨越知覺歷程,進入「情感歷程」,是創作者與觀賞者之間形成的「情感共 鳴」現象,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產物,文化藝術之所以能夠成形,在情感之外,還 需要藉由縝密的思想和靈性將之構築完成。因為情感在人類當中是有共同性的,

我們會對壯麗的萬里長城發出讚嘆,會因為聽到莫札特的安魂曲而情悵滿懷,因 為有了情感,人類才能夠超越時空、種族、階級、貴賤、性別、年齡…等的隔閡。

這一切可以視為「共鳴的激發」,主要在於它可以激發人們的感情上所特有的「共 鳴關係」。因為成長背景不同思考模式也不盡相同,所具備的賞析與藝術創作的 能力也不相同,應是知覺共鳴的現象起了很大的效用,我們會愛好同樣的音樂,

欣賞同樣的畫作,喜歡同樣的建築,並因為同樣的詩篇而受到感動,這是因為藝 術與文化有能力去激發「共鳴」,在體驗的剎那間產生「心性相連」的結果。

通常創作者會應用下面四種方式來激發觀賞者的心念,使作品欣賞的歷程中 能夠心有所感的觸發體會:

(5)

(一)、藉由直接的感官刺激來促成瞬間的情感效應,經由藝術的多樣化表現方 式作為直接的感官刺激,或透過觀賞者自身豐富的聯想力而產生。

(二)、經過代表情感意義的象徵符號或類型來促成,這方面可以引發感情,可 經過個人聯想體系所構成的理念,及當個體在面對某一事物時,所生成的 概念聯想行為。

(三)、誘發觀賞者內在的情感,觀賞者的內在情感,可經由創作者在作品當中 所賦予的強烈情感作為激發,讓觀賞者情感反應本能,因為創作者的誘導,

而得到心有同感、與之唱和的境界。

(四)、經過藝術家的表現情感事實來引發,創作者依其構思,使用不同的美感 材料、創作技術,把原始的創作意念寄情在作品之中,達到借物傳情的效 果。(陳瓊花,1993 年)

「靈氣」與「匠氣」之間,會因為創作者在作品中注入真情,而感染人心,

觀賞者寧可為嘔心瀝血之作而掩面動容,不會對粗製濫造之物欣喜感動,原因出 自於一個充滿「靈動之氣」的生命,而不是「徒具形體」卻毫無內涵,這正是人 心交融的展現。

最偉大的文化藝術產物通常都是受到廣大欣賞者的推崇。主要原因存在探討 深具情感的作品內容時,可以豐富人們的心靈,放鬆情緒,進而抒發情感更加深 一層的投射與移入,這是生命奇特的關照力。當我們面對充滿生命趣味的作品 時,我們的心理自然會縈繞著豐盛的情意和生命力,隨之揚眉歡笑快樂陶然。另 一方面,不僅限於欣賞當中所帶來正面的情緒,人類往往也可以藉由欣賞帶來負 面情緒,透過悲劇創作的感嘆,把生命世界轉換成藝術的意象,進而得到苦惱與 抑鬱的化解。藝術與文化可以陶冶性情,可以默化潛移人心,它可以促使我們的 人格、思想、理智、感官發展得更為完整,也可以滿足人類追求真善美的慾望。

藝術從生活體驗而來,因此具備展現世俗外貌,本質特徵的能力,傳達創作者的 感情意念,深刻的具備有理想、包容、評價、批評、嘲諷…等特別的寓意。

人類生命當中最常接觸的靈性活動是藝術,「創造藝術累積文化」,成為人們

(6)

留給後代子孫的珍貴遺產,這一些創造物彌足珍貴,不只是在於它的精緻,取材 或造型,「深刻的部分是人們留置在作品當中的智慧與情感」。納塔麗格德柏(N.

Goldberg)說:「在創作中的修行,代表要和你整個人生打交道。」創作者投入濃 烈的感情,可以說明「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產物」「感情是人類共通的寶藏」 “靈性"是人的存在之某些概括與抽象。把“靈性"界定爲人與“人生意 義"打交道時所出示的一種本質力量或處身狀態,即人生在世特別有所依持(依 靠、欣慰、歡愉)等的存在狀態。一個人說出誠諾的語義,作爲聯絡整體世界的 承諾意蘊,卻可能仍感到這些是無意義、空虛無聊的情形,仿佛還缺少什麽,這 就是可使一個人興致高昂或索然缺缺的“意義"。然而,無論求生存的活動多麽 重要,都不能取代人追求意義的需要。人不能沒有對物質和異性的需求;無之,

人便不能存活。人對意義的需求甚至還更重要;無之,人即使活著,也空虛無聊。

人可能死於飢寒交迫,也會因為意義的失去而可死,人賴以存活的還有意義。愛、

友誼、遊戲、審美(藝術)、道德(修養)、信仰(理想)等就是人求取意義的基 本方式。心理狀態和過程(感知、情感、理解、想像等),可歸於由經驗直接確 知的範圍。其根據正是在“靈性"活動的意義世界中。

美感直覺的來源主要是“靈性",靈性既是對意義的體認,是直接的、不假 理智思考和邏輯推斷的。是感性物件的存在與感性主體的欲求、興趣、需要等等 之間的直接契合,而靈性的內容是感性物件的“主體"概念的價值關懷、意義祈 向之間的直接相契。感性與靈性其背後有不同的內涵。

當人類的感官受到外界的刺激時,便會將此刺激迅速的傳達到中樞神經,就 在那一剎那間,由於個體尚未能覺察到該外來刺激的詳細內容,因此,就只有所 謂的感覺會浮現。讓文化藝術真正的進入心靈,觸及心理底層,不能只用感官去 認識,所被創造出來的產物是表徵而已,若要進入其中蘊含的意象與美感,這需 要我們的心靈與之律動。

藝術作品是創作者的代言人,提供人生經驗上豐富的感官饗宴,其價值在於;

(一)、因為接觸而產生的美好經驗

(7)

(二)、即生活上的一部份

(三)、經常帶給人們心靈上的慰藉

(四)、可以滿足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欲求

用我們的思維與想像來激發深刻的潛能,在生命的歷程中,也可以用文化藝 術來尋求解答,它可以帶來一些靈感與啟示,讓人得到珍貴的智慧。

(8)

第二節 用心田耕耘創作

人類創造藝術,藝術提升人類生活的方式,藝術拉近了人與人的、地區、文 化之間的時空距離,藝術帶給人類心理上和情緒上有最大的滿足感。托爾斯泰 說:「藝術活動就是人類將自己的情感、經驗,藉著動作、線條、色彩、聲音或 文字的表現形式,來傳達對具有共同經驗者,用以引發共鳴。」人類經常透過藝 術形式的活動來抒發情感,表現思想,傳遞著各個不同文化特質和生活內容。藝 術的創作與欣賞藝術的行為,是屬於人類心智上高度發展的結果,也是人類在生 命內容中,或生活情境中必要的意象表現與行為模式。(夏學理,2000)

無論深入到情感,深入到知覺,深入到無意識,都無法探尋到美感的底蘊,

不可把美感歸結爲物件的感性形式。因爲那樣的結果是,美感淪落為一種形式感 了,就不是自由、超越的,只是被動、反映的了。深擁美感是一種對意義的精神 體驗,而不是對形式的感性觀賞。

成熟的藝術創作必須是考究相關邏輯性的條理、結構內容,符合人類美學概 念,與人性情感的基本訴求。以藝術的展現而言,具體的形(形狀或形式)、色

(色彩)、相(空間佈局)協調的搭配表現形成藝術品,摻雜不同種族的人類生 活情境,各有其異樣的趣味創造新變化。藝術的表現屬於個人的自我表達,藝術 活動對於個體在思考上、感受上、和行為上都形成重要的基本轉變過程。藝術的 表達呈現個人情感的視覺投射作用,幫助個體找到一份力量,使其內在的世界與 外在的世界得到平衡,所以,藝術的表達傳達物體的認知,也包含知覺的喚醒。

佛洛依德學派的心理分析理論,從「昇華的過程中」指出本我的基本需求被 自我所取代,而且以各種複雜的方式表現出來,人們將「壓抑的慾念」和「攻擊 性的趨動力」釋放出來。格拉瑪(Kramer,1971)解釋所謂藝術的和諧,是人們 在透過緊張狀態之後所表現的整合和平衡。所謂的和諧在心理學領域被視為是一 種昇華作用,個體強烈的感受到這種昇華作用的滿足感會持續一段時間,藉由一

(9)

種本能加以協調應用而得到的滿足與完成。藝術活動中有三種生化作用:

1、替代作用,個體對人或事物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如憤怒、憎恨、藉由轉移對 象,可能是物品或藝術創作活動,以尋求發洩的歷程。

2、中和作用,中和與調和個體的攻擊性和性衝動,在藝術表達的過程中得到昇 華,一位藝術家在任何的情緒和情況下,往往藉著藝術活動表達他自己,來 釋放出內在的強迫性的慾念和衝動。

3、宣洩作用,人們會把內心的糾葛和衝突藉著藝術活動,以向外投射或轉移的 方式,而是人們在心理上達到淨化舒服的經驗。(范瓊方,1996)

藝術的創作經驗,經常是提供個體克服身體上和精神上的禁止和顧忌,採取 表達自己的心理語言,而這種心理語言往往經由象徵語言,如線條、色彩、圖案 佈局等內容之創造設計,以表達蟄伏個體心理最深的層面、難以用言語表達,或 不敢告訴他們的情緒和感受。個體的感官從創造活動過程中得到經驗,可以使得 個體釋放情緒上的緊張,也使得個體的自我可以成長與歷練。帶有接近潛意識的 藝術創作方式,即是個人不自覺的將自己的思想、慾望,甚至行為都納入藝術創 作的內涵表現裡。夢境當中存在著許多象徵意義的符號,其所反映的或許是一個 事件,或許是白日夢,或許是長久壓抑的情緒感受等,而藉由這些符號,可能將 潛意識的意象加以投射在創作中,或以替代的方式在夢中宣洩。佛洛伊德認為;

「藝術是一種願望的展現,而藝術家是神經質者。…藝術像是一場公開的夢,將 其潛意識的形象表露無遺(鄧元忠,1995)。」藝術的活動是一種意識過程,個 體將內在的情感或心理賦予具體的形式表現,這種展現出來的情感或心理,經常 是屬於一種潛意識的動機。因此,藝術的創作表現,是反映個體潛意識的一面鏡 子,人類能夠從活動當中看到他自己的心理運作。(夏學理,2000)

藉由繪畫或其他藝術活動來進行心理分析與抒發,是協助個體瞭解自己本身 和他人互動之間所存在的迷惑、衝突、情緒、思想、傷害和幻想。藝術創作的活 動涉及到個體的行為(身體部份)、理性(思考部分)和情感(感受部分)三個 層面的表達,所以藝術不但是人們對物體的一種認知行為,也是喚醒個體的知覺

(10)

的一個通道。人類的任何一項行為表現,都關係著個體的心理運作,包括個體內 在的心理結構、意識歷程、心象、記憶與外顯的行為都是心理表徵的歷程。以藝 術創作活動而言,這是可見的行為表現,從創作者內在的運思所導致創作的表 現,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心理現象及行為的歷程。整個藝術創作的過程是心理及身 體的結合,范瓊方整理圖解如下:

身;身體上(行為—表現—可見)

心;理性上(思考—認知—可知)

靈;情意上(感受—情緒—可說)

創作經驗

創作者

作品表達

心理過程(喚醒內在的語言)

想像力 投射作用

象徵符號

潛意識 昇華作用

(表 2-2-1)藝術的創作與身、心的結合歷程 (范瓊方,1996)

藝術創作需要涉及個人的理性思考,對事物的認知,也是個體可以明白知道 的一個過程;在透過肢體的操作或活動,而展現出創意的行為表現,使所呈現的 作品都清楚的表現在眼前,也是個體藉以溝通思想、情感的一種手段;在經營上 是個體透過藝術的創作將其所感受到的情緒表達出來的直接管道。整個藝術創作 過程是心理和身體的結合。

藝術創造是一項人類精神表現的過程,新的想法、概念與現有的想法及概念

(11)

之間所產生的新合作關係。具有創造性想法的作品通常被稱為是「獨創性」與「新 見解」的搭配,嶄新的藝術創造概念也是一種對於新的事物感受的相對行為。雖 然直覺的感受現象經常地展現在生活上,它實際上是十分複雜的。

創作的直覺,包含心理學的角度,認知與科學,智慧,哲學,歷史,經濟,

設計,研究,生意和管理等,而這些藝術創造隨時都以不同的面貌呈現著,在這 些方面是沒有辦法做個別獨立的探討,或者單獨去定義它,其中的許多不同現象 也沒有辦法以標準化的技術來測量。

藝術創造形成的因素有預測(預期)的干涉、認知的過程、社會環境、個性 品德等,在這些方面與創作者的個人特質有密切的關聯,另外一個部分是存在於 技術應用的層面,一件具有創造性的嶄新藝術作品,存在著部分或完全具備新面 貌的活動及描寫,新的嘗試與新特性的發現,這些新可能性的想像過程有相當大 的部份是以前所沒有被想像過的,這正是在執行的過程當中所體現的藝術創造活 動。在原有的元素當中通常具備有創造活動歷程所經常使用的材料,透過藝術家 的個人不同見解與敏感性的感受,可以提出新的感受與認知,在各方面很自然的 提升藝術家的創造新展望。

藝術創造的思維與嘗試新的行為表現,帶來更新的啟發,體驗、認識,直覺 的洞察力這些已有的存在能力,會在大腦當中具有創造性的被正確聯繫起來。當 前的時代蘊含更多的改變能力,成功的藝術家與創造者有他們自己的獨立、自由 和創造性的感覺,並且有能力的將創造能力具體展現。這些熟練的進步,與科學 的轉變有深刻的關係,在藝術的創造性上也受到科學轉變所帶來的提升。

創造性與文學藝術的領域有深刻的關聯,在藝術的表現形態上,創作者把感 受上所體驗到的“解釋"發展成“革新與創造"的一個連動體系。把藝術操作的 計畫與過程用解釋的方法來營造“末端的結果",而具備有思想家的創建紮根在 革新的努力之上,這一趟表現的過程是非常個人而且自由的。思想的源頭來自沈 思與幻想,這一個過程帶有神祕的味道,也可以說是一個發明,這正是藝術最好 的啟發工作。整理簡表如下:

(12)

先備條件

更新的啟發,體驗、認識,

直覺的洞察力

在大腦中具有創造性的 被正確聯繫起來

感受、驗到

“解釋"發展成

“革新與創→造"

的一個連動體系

操作的計畫與過程,

用解釋的方法來營造

“末端的結果"

思想家的創建 革新的努力

來自沈思與幻想,

帶有神祕的味道,

可喻為一個發明

表現的過程是 非常個人而且自由的

(表 2-2-2)藝術創造的思維與嘗試的行為表現

引發藝術創造的動力可以是命運的改變,名氣的提升動力,愛情,慾念所啟 發的能源,這些感動與體驗在情感的昇華當中激發稱為一種創造力的典型。格雷 厄姆‧沃拉斯(Graham Wallas)4解釋具有創造性洞悉能力的五個階段:

1,準備(把注意力集中在問題上,進而探討問題,更進一步作解決問題的準備)

2、孕育(把問題變成潛意識的體驗與感受)

3、提出與宣佈(有創造性的個人可以立刻“感覺到"解決的辦法)

4、展現與洞察力(使用創造性的想法來面對自己的潛意識,能夠處理、善用潛 意識,感受到意識的爆發,)

5、證實(可以有意識的給予真實,詳細說明,然後使用)

在這五個階段當裡,這面對問題孕育想法的過程中,可以提出對藝術創造豐富的 幫助,與解決問題的許多不同方法的假設說明,進而注意到過去的經驗依據,找

4 格雷厄姆‧沃拉斯(Graham Wallas),1858 – 1932 年,英國社會心理學家,教育家,提倡唯理 主義。

(13)

出推翻誤導的線索,孕育出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是潛意識的感受將會以神祕的方 式出現,提供許多的假說,供創作者應用拿取。

藝術創造所經驗的歷程統整下列簡表:

知覺

創作形成的初期

新行為模式

創作者個體的感受(自語解釋,帶有神祕性)

創作的原動力與外在影響力

孕育的過程

發掘與善用潛能

主觀性的包裝再現

(表 2-2-3)藝術創造所經驗的歷程統整

(14)

第三節 「與生命對話」系列創作的園地

創作「與生命對話」及本篇論文聚焦的範圍,在探討藝術與美學在傳承的過 程中對於個人所培養的基礎,與個人特質的情感表現及潛意識開發,關心與體認 當前的局勢變化,投射個人心象於通往未來的道路上。孕育長期潛伏在內心的情 感,化作不同的元素及養分,成為個人在藝術創作上無盡的資源。藝術創造的巧 妙存乎一心,待看創作者的靈性啟發。

現階段創作的主題所關注、沿用與探討的範圍設定在十八世紀到今天源延流 長的藝術牽動。

古典時期;宗教、貴族與皇室三方面成為西方社會的掌控者,藝術創作的表 現在於服侍宗教與貴族,傳達內容多半是對於國王的歌功頌德,權貴生活的 奢侈場景,宗教神蹟的描述,高貴景仰的人格表現等。

浪漫時期;國家動盪,封建制度遭到質疑,戰爭與土地掠奪,引發中產階級 與貧民的生活環境改革的追求,這個時期的平民贏得前所未有的希望感受,

中下階層被看見及被關心,藝術開始歌頌平民的偉大。

寫實與現實時期;質疑權貴的統治,感傷戰爭的悲慟,浪漫情感與現實主義 獲得釋放,重新看到現實環境的一線希望,文化藝術牽動著悲天憫人的文藝 革命,進入藝術的社會性之啟蒙時期。

象徵時期;持續近百年的戰爭動亂之後,文化資源與創作元素得到整理與統 合,有如單一直線的河流運動,匯集成立體廣面的大海,激盪與澎湃轉變成 大器的平靜,藝術創作從自我認知的意識中開始擡頭,重新思考“人性"的 定義,藝術創作對於各方面的包容力開始增加,尋找與歌頌不同於以往的人 格面貌,進入多元性的社會價值觀。

現代到後現代;中產階級與貧民擡頭之後,個人與資本主義興盛,經過數年 的努力往往可以獨霸一方,經過創業發展到達成就守成,從個人的挑戰現象

(15)

進入第二代的新局面,可以說是創作的嶄新期。

■ 前瞻今日與展望未來;當前是跳躍不連續的時代,科技的一日千里,縮短各 方面的差距,國家與民族之間,社會結構,產物與生活,認知與習慣等各方 面的同質性已經升高,代工的產物成為國際規格,彈指之間世間萬物盡收眼 底(指網路世界),人類生存的地球進入平面式的網狀平臺。在過去,十五世 紀米開朗基羅可以領導藝術創作數百年,十八世紀浪漫時期大師領導藝術創 作百年,二十世紀現代藝術或新藝術時期設計師領導藝術創作數十年,今日 一項全新的創作僅能領導數年或數日,甚至短到數小時即便被挑戰推翻。展 望未來的藝術發展,將會分道揚鑣的是;

﹝一﹞、極端自私的營造個人王國。

﹝二﹞、蘊含大愛的反璞觀念,人品道德的回頭,進而貢獻人類。今日生存 的世界最欠缺的部分是大愛與包容,這正是未來應該補強的部分。

歷史的“積澱"使歷史和社會的東西最終轉化爲個人的東西,邏輯的東西轉 化爲直觀的東西,即理性轉變爲“新感性",在此,美感的直覺源於感性的直接、

感官的直接。提出文化藝術學理的基本原則,歷史原則和現實原則,辨析它們各 自的特徵、歷程與作用。說明歷史(過去)與現實(今日)在此具體應用中的狀 態與進展,並且面對可能觸及的問題。進而指出其中的悖逆和互補性,在文藝創 作與研究中合理運用它們各自的特點。在當代的創作中,需要在新的知識體系上 奠定新的個體面貌,在這方面的表現勢必與道統的言說體系衝突。西方繪畫歷經一 段漫長時期強調摹仿的階段,文藝復興之後,藝術的獨創性獲得提升,邁入藝術價值的 衡量指標階段,這段時期的摹仿必須要有自己的獨特情懷和表現;走入近代,藝術的創 作表現更進一步的獲得地位的提升。

近代西方的知識價值體系,個人意識的覺醒與創作者的充分自覺意識才開始進入萌 芽階段,尚未有全面性的充分表現。強調藝術家的獨創性與其民族文化道統的特質有相 通性,藝術創作有必要紮根在民族文化根基上,可惜的是今日所處的環境已經逐漸在遠 離健全的文化發展。畢卡索批評張大千“我最不懂的是,你們中國人為什麼跑到巴黎來

(16)

學藝術"…“在這個世界上,談藝術,第一是你們中國人有藝術;其次為日本。日本的 藝術又源自你們中國;第三是非洲人有藝術。除此之外,白種人根本無藝術,不懂藝 術"。雖然這段文字的真實性是可疑的,在張大千的相關記載中也未曾提到,畢卡索本 人與評論家不可言喻成權威性,但是,這段言論在中國人的世界中也經常被議論著,這 段言論的觀點立足於民族文化的重視。

歷史原則的探討與追溯可能成為藝術家想像力的束縛,讓藝術家深陷於僅僅 作為一個參照背景的迷思,失去應有的價值感受深陷困惑當中。當前面對的現實 原則讓創作者更加的迷惑,明知要在民主文化上紮根,卻又容易迷失在混沌不明 當中。時代的更迭與社會環境的不斷進化,思考「美的本質」這個論題不斷的產 生新觀點,不同的時代形成全新的發現,美的本質與美的感受、體會、實踐,不 斷的推陳出新,提出挑戰。“美學注定具有悲劇的色彩"隨著後現代解構主義的 興起,道統美學受到嚴厲的挑戰,接近宣告結束的悲劇命運;各種美學體系已被 解構成語言的碎片。80 年代以來,美學在東方的危機同樣來勢迅猛,新一代的 美術與設計從事者在紛紛背棄或解構美學的同時,也開始對美學“合宜性"進行 質疑。

凡是符合美的規律的東西就是美的事物。那麼美的規律就是美的事物本質。

事物的美就是由於它具有這種規律。“美的規律"也是意義存在和靈魂探求的規 律,而對意義的無盡追求、對靈魂的潛心探索,作為人類的一種精神操練,實際 上是永無止境的,“美的規律"也是永無終結的。這樣的主觀唯心主義說法雖然 具備明確性,不過,在時代洪流的巨變中正在接受考驗與檢視。經過傳承與新的 創見,接受思辨性的挑戰,具備科學性的實驗與推論,結果經常衍生出難以明確 確立的歷程,不能夠偏頗在人文、科學、哲學、美學等片面的看法上,“美的規 律" 越來越玄學化,越來越失去實踐意義,從混沌而來再走入混沌當中,而在

“形而上學"已被解構的今天,要建立這樣的哲學和美學體系,顯然需要極大的 勇氣和毅力。

猷太人心理精神學家,弗蘭克博士(Dr Victor E. Frankl)的「活出意義來」一

(17)

書中的陳述,人生的意義可由三方面而來:

(1)、藉著創造、工作;創作與工作過程中所獲得的成就感,可成為生活中重要 的動力,是一份「有用」的感受。

(2)、藉對價值的體驗;體認價值源自於週遭環境事物或某項工作,或來自人際 互動中的親情、友情、甚或愛情。在生活環境所接觸到的一些藝術,常能 適時觸動人心,擴大思維。如每個人多少經歷過人生的低潮,但往往會因 一首詩、一段音樂、一幅畫、或一處大自然的美景,體悟到新的人生思維,

進而重新站起來。人際互動而來的關愛,無論是哪一類型的情愛,更是肯 定自我生存價值不可或缺的要素。

(3)、藉著受苦;是靈性增長的要件,因為藉著苦難的衝擊,人會被迫去面對自 身的有限性,而深陷於孤獨、無奈與絕望中,所謂「危機亦為轉機」,有人 或藉由掌握活下去的重要意義,而展現無比的生命力,支撐著走過苦難;

由哲學的角度重新思索生命意義之問題,思維眼界開始擴大,重新看見生 命的美好,從自怨自哀轉為感恩讚美,進而與苦難共生。轉變對苦難的正 向思維,宗教亦為常被依靠的方式,苦難會使人很自然轉向超自然的能力,

藉以重新掌控生命,成為走過苦難不可或缺的希望動力。

藝術創造與美同時具備主觀性與客觀性,對於美的看法,並不是所有的人都 相同,同是一種東西,有人認為美有人認為不美;甚至同一個人,他對美的看法 在生活過程中也會發生變化,原先認為美或不美的部份,會因為主觀而改變。所 以美是人的主觀反映,是一種理念。“美是人的一種理念。而任何精神生活的理 念,都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形成的,都是社會的產物,社會的理念。"時代進 步,美學進步,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人們對美的主觀看法不 斷變化,對美是人的社會意識觀點的重新發現和再次確認,正面臨一個新的發 展、繁榮的絕好時機。另一方面,美本身來自客觀,它是人作為審美主體對社會 存在的客觀事物,內在固有的審美價值的一種認識、反映、判斷或評價。人需要 從客觀對象上感受自我,體認自我,感受和體認自我生命的價值或意義,從客觀

(18)

對象上獲得一種美感愉悅,一種深刻的人生福祉體驗。

自我意識的主體與烙印在主體之上的客觀,這是主客觀之間的相互作用,這 種作用發生在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中途,因而同時包括主體也包含著客體。達成

“主體與客體的統一" 客觀事物與人的主觀思想、情感或意趣等相融合,便產 生一種新東西,即“完整的形象"或“意象"(朱光潛,《論美是客觀與主觀的 統一》,第 350 頁)。

藝術創造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透過對現實生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

選擇、加工、抽提生活素材,塑造藝術形象,創作藝術作品的創造性活動。藝術 創作是人類為自身審美需要而進行的精神生產活動,是一種獨立的、純粹的、高 品質形態的審美創造活動。藝術創作以社會生活為源泉,但並不是簡單地複製生 活現象,實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審美創造。藝術家是藝術創作的主體,其生活累積、

思想傾向、性格氣質、藝術修養是藝術創作得以順利開展和最終完成的基礎和前 提。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總是從特定的審美感受、體驗出發,運用形象思惟,

按照美的規律對生活素材進行選擇、加工、概括、抽提,構思出主觀與客觀交融 的審美意象,然後再使用物質材料將審美意象表現出來,最終構成內容美與形式 美相統一的藝術作品。

藝術創作的動機,大致有以下四大類︰宣洩情感動機,興趣動機,成就動機,

私欲動機。在各種各樣的創作動機中,只有符合藝術創作活動的審美性質和規 律,才能創作出真正的藝術作品。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藝術批評彼此制約,有 著緊密的聯繫。藝術創作是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的基礎和前提,為欣賞和批評產 生對象。沒有藝術創作,就沒有藝術作品,也就沒有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藝術 欣賞和藝術批評對藝術創作又具有反作用,具體表現為︰藝術欣賞的形式刺激藝 術創作,從發表方面賦予藝術創作以切實的社會價值和功能;藝術批評則從理論 上指導、影響藝術創作,從而溝通創作與欣賞的關係。藝術創作是十分複雜、艱 巨的精神活動,它要求藝術家必須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濃的生活累積、豐富 的審美經驗、出眾的藝術才能和嫻熟的藝術技巧,與熱烈的創造生命力。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

要讀書,就是提醒我們要了解和重視前人研究的成果。要有心得,則

首先第一個是堅強 ,每當自己想放 棄做一件事時,我會想起孤兒們的 情況,我們也要學像他們一樣堅強 起來。第二個是 笑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Peter Senge教授,於1990年 出版「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 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普通話說「捲鋪蓋」,粵語說「執包袱」,其實都是被解僱

• 當我們在歸類一個問題為 問題時,等於不在乎他的複雜度是 還是 之類的,只要是多項式時間就好。.

 一般我們如過是透過分享器或集線器來連接電腦 的話,只需要壓制平行線即可(平行線:兩端接 頭皆為 EIA/TIA 568B ), 如果是接機器對機器 的話,需要製作跳線( Crossover :一端為

不要打斷 - 說話者若是未講完自己的思想,不要 急於回應。不要妄自猜想說話者的思路,待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