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理解式球類教學應用於國小四年級 羽球教學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理解式球類教學應用於國小四年級 羽球教學之行動研究"

Copied!
1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玉枝 先生

理解式球類教學應用於國小四年級 羽球教學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 陳建宏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六 月

(2)

碩士論文

理解式球類教學應用於國小四年級 羽球教學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陳建宏

指導教授:陳玉枝 先生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六 月

(3)
(4)
(5)

在兩年的在職進修過程中,我很幸運的受到所服務學校的同事們 的關懷,與台東大學許多良師益友的指導協助,因此我戰戰兢兢地扮 演一個教師、學生。這一路上跟大家相處的點點滴滴,將是我人生旅 程上的重要回憶,能夠在工作一段時間後,再度的回到校園充電,真 的很謝謝許多人對我的愛護與關心。

這篇論文可以完成,首先得感謝指導教授陳玉枝教授所給予的協 助和指導,闕月清教授與鄭漢吾教授在論文計畫與口試期間所給予的 許多寶貴意見,使本論文得以更加完善。接著,要感謝我任教學校的 環如校長、敏祥主任、靈鈞主任與麗惠主任,以及同事們-珠貝老師、

文仁老師、文清老師、坤烽老師、怡如老師、建志老師…等,由於你 們的精神鼓勵與鼎力相助,讓我有堅持到底的意志力;也很感謝體育 學系碩士班諸位老師,和班上所有的同學們-政璋、永奕、育誠、威 寰、邦遠、琮閔、玉成、銘羣、美伶、芬華…等,以及各位學長學姊 與學弟學妹,你們所給我的寶貴建議與誠心祝福,總是能適時的化解 我的疑惑與瓶頸,這份共苦同甘的友誼真是難能可貴。

最後,要感謝在求學生涯中與我結為夫妻的內人慧君,感謝你總 是在我努力寫論文的時候,陪在我的身旁;還有在高雄的家人-爸 爸、媽媽、弟弟、妹妹,感謝你們的叮嚀與關懷。因為有你們,我才 能盡心盡力的完成學位論文,再次深深的感謝!

陳建宏 謹誌

九十八年六月

(6)

國小四年級羽球教學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陳建宏

指 導 教 授:陳玉枝

日期:九十八年六月

摘 摘 摘

摘 要 要 要 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理解式球類教學法(TGfU)應用於國小四年級羽球教 學後,學生在認知與比賽表現的學習效果,同時比較不同性別間的差異情形,並 深入瞭解參與研究的學生與教師對實施理解式羽球教學上課情形的觀點。本研究 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參與研究的學生為台東縣某國小四年級一班,共 21 名 學生,其中男生 12 位,女生 9 位。以設計 10 節的理解式羽球教學活動為行動研 究的課程內容,及使用羽球認知測驗與比賽表現評量工具進行教學前、後測驗。

在量的資料處理部分,分別以相依樣本 t 考驗、獨立樣本 t 考驗對學生前、後測 驗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在質性資料部分透過錄影、教師教學日誌、教學觀察回饋 單、課後學習單、師生訪談等資料,以三角檢核進行歸納整理及分析。研究結果 發現:(一)經過理解式羽球教學法之後,參與研究學生的認知與比賽表現都有 顯著進步;男生與女生的認知與比賽表現亦有顯著進步。(二)在認知與比賽表 現學習效果上,男女生則無顯著差異。(三)參與研究學生肯定理解式羽球教學 法的教學內容,對認知與比賽表現的學習效果都有幫助,也對上課方式能養成運 動習慣與增進比賽知識等感受,顯示很喜歡的反應。(四)參與研究教師發現理 解式羽球教學法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對於認知學習的進步與戰術戰略 的理解有助益,同時也能夠習得比賽知識、提昇學生在體育課的運動參與時間。

研究者也認為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實施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既可以促進學生認知與 比賽表現的學習效果,也能促進教師在體育教學方面的知能與專業的成長。針對 本研究中的發現,提供後續研究之建議與未來國民小學體育教學羽球運動之參 考。

(7)

on Badminton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Fourth Grade Students

Chien-Hung Chen

Advisor:Dr. Yuh-Chih Chen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1) to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effects of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TGfU) on badminton towards cognitive and game performance of fourth grader students. (2)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3)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perspectives on TGfU, a mixed methodology was used.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action research were twenty-one fourth grader students in Taitung county (12 boys and 9 girls). Ten lessons of badminton instruction were conducted, pretest and posttest were

administrated using cognitive test and Games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strument. The quantitative data were analyzed by pair-samples t test

and independent t test. The qual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teacher’s teaching diary, observation sheet of teaching, reflections of

students, and interviews of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These dat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content analysis and triangulation. Here are the results

concluded: (1) Students had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on cognitive

learning and games performance after TGfU. (2) The genders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oys and girls on cognitive learning and

games performance after TGfU. (3) Students had showed positive attitude

about the lessons content of TGfU on badminton teaching. They would be

able to improve in games knowledge and performance, and enjoy the fun

of playing games. (4) The participant teacher realized that TGfU teaching

on badminton could boost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s and interests. In

summary, the TGfU teaching approach were facilitated the

(8)

could enhance teachers’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could be provided as reference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a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s.

Keywords: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TGfU),

(9)

謝誌 ‥‥‥‥‥‥‥‥‥‥‥‥‥‥‥‥‥‥‥‥‥‥‥‥‥‥‥‥‥‥‥Ⅰ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Ⅲ 目次‥‥‥‥‥‥‥‥‥‥‥‥‥‥‥‥‥‥‥‥‥‥‥‥‥‥‥‥‥‥‥Ⅴ 表次‥‥‥‥‥‥‥‥‥‥‥‥‥‥‥‥‥‥‥‥‥‥‥‥‥‥‥‥‥‥‥Ⅶ 圖次‥‥‥‥‥‥‥‥‥‥‥‥‥‥‥‥‥‥‥‥‥‥‥‥‥‥‥‥‥‥‥Ⅷ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問題‥‥‥‥‥‥‥‥‥‥‥‥‥‥‥‥‥‥‥‥‥‥‥‥3 第四節 研究的重要性‥‥‥‥‥‥‥‥‥‥‥‥‥‥‥‥‥‥‥‥‥‥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六節 名詞定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行動研究‥‥‥‥‥‥‥‥‥‥‥‥‥‥‥‥‥‥‥‥‥‥‥‥7 第二節 體育教學相關之行動研究‥‥‥‥‥‥‥‥‥‥‥‥‥‥‥‥13 第三節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之理念‥‥‥‥‥‥‥‥‥‥‥‥‥‥‥‥17 第四節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之相關研究‥‥‥‥‥‥‥‥‥‥‥‥‥‥24 第五節 學生體育學習效果之相關研究‥‥‥‥‥‥‥‥‥‥‥‥‥‥36 第六節 文獻總結‥‥‥‥‥‥‥‥‥‥‥‥‥‥‥‥‥‥‥‥‥‥‥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42 第一節 研究架構‥‥‥‥‥‥‥‥‥‥‥‥‥‥‥‥‥‥‥‥‥‥‥42 第二節 研究對象‥‥‥‥‥‥‥‥‥‥‥‥‥‥‥‥‥‥‥‥‥‥‥43 第三節 教學設計‥‥‥‥‥‥‥‥‥‥‥‥‥‥‥‥‥‥‥‥‥‥‥44 第四節 研究流程‥‥‥‥‥‥‥‥‥‥‥‥‥‥‥‥‥‥‥‥‥‥‥46 第五節 資料蒐集‥‥‥‥‥‥‥‥‥‥‥‥‥‥‥‥‥‥‥‥‥‥‥48 第六節 資料處理‥‥‥‥‥‥‥‥‥‥‥‥‥‥‥‥‥‥‥‥‥‥‥5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實施理解式羽球教學法對學生認知學習的效果 ‥‥‥‥‥‥‥55 第二節 實施理解式羽球教學法對學生比賽表現學習的效果 ‥‥‥‥‥58 第三節 學生對實施理解式羽球教學法上課情況的觀點 ‥‥‥‥‥‥‥62 第四節 教師對實施理解式羽球教學法進行方式與過程的省思 ‥‥‥‥67

(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 結論 ‥‥‥‥‥‥‥‥‥‥‥‥‥‥‥‥‥‥‥‥‥‥‥‥‥75 第二節 建議 ‥‥‥‥‥‥‥‥‥‥‥‥‥‥‥‥‥‥‥‥‥‥‥‥‥75

參考文獻‥‥‥‥‥‥‥‥‥‥‥‥‥‥‥‥‥‥‥‥‥‥‥‥‥‥‥‥‥78 一、 中文部份‥‥‥‥‥‥‥‥‥‥‥‥‥‥‥‥‥‥‥‥‥‥‥‥‥78 二、 英文部份‥‥‥‥‥‥‥‥‥‥‥‥‥‥‥‥‥‥‥‥‥‥‥‥‥82

附錄 ‥‥‥‥‥‥‥‥‥‥‥‥‥‥‥‥‥‥‥‥‥‥‥‥‥‥‥‥‥‥‥85 附錄一 參與研究學生同意書‥‥‥‥‥‥‥‥‥‥‥‥‥‥‥‥‥‥85 附錄二 參與研究教師同意書‥‥‥‥‥‥‥‥‥‥‥‥‥‥‥‥‥‥86 附錄三 羽球教學計畫‥‥‥‥‥‥‥‥‥‥‥‥‥‥‥‥‥‥‥‥‥87 附錄四 理解式球類教學教師行為檢核表‥‥‥‥‥‥‥‥‥‥‥‥‥107 附錄五 羽球認知測驗問卷使用同意書‥‥‥‥‥‥‥‥‥‥‥‥‥‥108 附錄六 羽球認知測驗問卷(預試)‥‥‥‥‥‥‥‥‥‥‥‥‥‥‥‥109 附錄七 羽球認知測驗問卷(正式)‥‥‥‥‥‥‥‥‥‥‥‥‥‥‥‥112 附錄八 羽球認知測驗預試試題難度與鑑別度分析表‥‥‥‥‥‥‥‥114 附錄九 學者專家‥‥‥‥‥‥‥‥‥‥‥‥‥‥‥‥‥‥‥‥‥‥‥116 附錄十 羽球比賽表現評量工具記錄表‥‥‥‥‥‥‥‥‥‥‥‥‥‥117 附錄十一 課後學習單內容舉隅‥‥‥‥‥‥‥‥‥‥‥‥‥‥‥118 附錄十二 研究者教學日誌內容舉隅‥‥‥‥‥‥‥‥‥‥‥‥‥‥‥120 附錄十三 觀察員觀察記錄內容舉隅‥‥‥‥‥‥‥‥‥‥‥‥‥‥‥121 附錄十四 觀察員訪談內容舉隅‥‥‥‥‥‥‥‥‥‥‥‥‥‥‥‥‥122 附錄十五 學生訪談內容舉隅‥‥‥‥‥‥‥‥‥‥‥‥‥‥‥‥‥‥124 附錄十六 學生學習心得內容舉隅‥‥‥‥‥‥‥‥‥‥‥‥‥‥‥‥125

研究者簡歷‥‥‥‥‥‥‥‥‥‥‥‥‥‥‥‥‥‥‥‥‥‥‥‥‥‥‥‥126

(11)

表 2 GPAI 比賽表現評量類目表‥‥‥‥‥‥‥‥‥‥‥‥‥‥‥‥‥‥23 表 3 GPAI 比賽表現指數公式範例表‥‥‥‥‥‥‥‥‥‥‥‥‥‥‥‥23 表 4 國外理解式球類教學之相關研究摘要表‥‥‥‥‥‥‥‥‥‥‥‥‥24 表 5 國內理解式球類教學之相關研究摘要表‥‥‥‥‥‥‥‥‥‥‥‥‥26 表 6 學生體育學習效果之相關研究摘要表‥‥‥‥‥‥‥‥‥‥‥‥‥‥37 表 7 參與研究教師簡介表‥‥‥‥‥‥‥‥‥‥‥‥‥‥‥‥‥‥‥‥‥44 表 8 理解式羽球教學進度表‥‥‥‥‥‥‥‥‥‥‥‥‥‥‥‥‥‥‥‥44 表 9 羽球認知測驗雙向細目表‥‥‥‥‥‥‥‥‥‥‥‥‥‥‥‥‥‥‥48 表 10 比賽表現評量工具的觀察項目與定義說明表‥‥‥‥‥‥‥‥‥‥‥50 表 11 全體學生認知表現在教學前後的 t 考驗摘要表‥‥‥‥‥‥‥‥‥‥55 表 12 男生和女生認知表現在教學前後的 t 考驗摘要表‥‥‥‥‥‥‥‥‥56 表 13 全體學生比賽表現在教學前後的 t 考驗摘要表‥‥‥‥‥‥‥‥‥‥59 表 14 男生和女生比賽表現在教學前後的 t 考驗摘要表‥‥‥‥‥‥‥‥‥60 表 15 全體學生對上課情況的觀點摘要表‥‥‥‥‥‥‥‥‥‥‥‥‥‥‥62

(12)

圖 2 行動研究四階段歷程圖‥‥‥‥‥‥‥‥‥‥‥‥‥‥‥‥‥‥‥10 圖 3 理解式球類教學模式圖‥‥‥‥‥‥‥‥‥‥‥‥‥‥‥‥‥‥‥20 圖 4 理解式球類課程模式概念架構圖‥‥‥‥‥‥‥‥‥‥‥‥‥‥‥21 圖 5 學習模式雙走向圖‥‥‥‥‥‥‥‥‥‥‥‥‥‥‥‥‥‥‥‥‥22 圖 6 研究架構圖‥‥‥‥‥‥‥‥‥‥‥‥‥‥‥‥‥‥‥‥‥‥‥‥42 圖 7 研究流程圖‥‥‥‥‥‥‥‥‥‥‥‥‥‥‥‥‥‥‥‥‥‥‥‥47 圖 8 研究成員的三角檢核圖‥‥‥‥‥‥‥‥‥‥‥‥‥‥‥‥‥‥‥54 圖 9 研究資料的三角檢核圖‥‥‥‥‥‥‥‥‥‥‥‥‥‥‥‥‥‥‥54

(13)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本章共分為六節:第一節闡述問題背景;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第三 節陳述研究問題;第四節敘述研究的重要性;第五節訂定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六節詳述名詞定義。茲依各節分述如下: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問題背景 問題背景 問題背景 問題背景

現今九年一貫課程目標當中,課程的設計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 經驗為重心,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十項基本能力中,後五項能力分別為「欣 賞、表現與創新」;「表達、溝通與分享」;「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主 動探索與研究」;「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則屬較高一層次的能力培養(教 育部,2003)。理解式球類教學法(TGfU)著重這些能力的培養,恰好能 滿足與適合參與本研究的學生。吳明吉(2006)指出,「帶著走的能力」是 教改的終極目標,「讓每一個人都能」則是 TGfU 的基本要求,著重學習者 的樂趣經驗使之成為「能享受身體活動的人」,透過由簡而繁的課程累積「人 與人、社會、文化互動」的經驗,進一步靈活應用於其他情境中。

體育教學方法類別繁多,除普通教學法應用以外,更有許多創新的教 學方法,早在 1985 年國內北、高兩市推動創造性體育教學,1993 年台灣 省推動樂趣化體育教學,1994 年周宏室引進 Mosston 教學光譜,1999 年台 灣省推行運動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葉憲清,1998),直到 2001 年由闕月 清教授 引進至今所推 展的理 解式球類教學 法(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TGfU)。目前歐洲、美國、澳洲、紐西蘭、新加 坡等地已廣泛應用其理念於體育教學之上,而香港與中國大陸也分別於 1994 年與 1998 年引 進此一教學法(闕月 清,2008)。由上述可知,從過去 以技能熟練為主到現在以戰術理解為主的體育教學不停的推陳出新,到底 哪一種對學生的學習最有幫助也不容易判定。因此,身為新時代的體育教 師,不應以傳統的體育教學而滿足,更應積極開拓體育教學的新視野,創 造更好與更有吸引力的學習方式為己任(闕月清、鄭漢吾,2006)。

(14)

蔡貞雄( 1994) 指出,體育教 學是根 據學生的學習 心理, 身心特徵和 需要,安排適當的教學情境,提供合適的教材,運用妥善的教法,在有目 的、有組織、有計畫的身體活動中,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以期達到體育的 目標,實現整個教育的理想。另外,許義雄(2003)指出體育應該在開放 的情境中,賦予更多想像及思考的空間,使學生能自主的學習、公開的討 論並享受活動的樂趣,唯有如此,體育才能與生活結合,並與文化發展齊 頭並進,進而為人人所喜愛。故本研究嘗試以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作為教學 研究的範疇。

就參與研 究的教 師而言,研究 者目前 服務於台東縣 池上鄉 的某小學,

由於鄉村聚落的學童個性活潑好動,且校區的學生活動中心恰好有羽球場 地可供教學使用,加上研究者本身對羽球運動的興趣,於是決定以新的教 學法來提昇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教師教學的品質。闕月清(2002)指出行動 研究(action research)是針對教學情境反思過程的研究,教師在不同階段 的教學過程中,回顧從教學計劃開始之教學期間不斷的觀察,教學結束後 的省思,對於自己教學所產生的問題有所釐清,以期待給自己教學的改變,

並提昇教學效能。

將理解式 球類教 學法融入國小 羽球教 學當中,可以 培養學 生往後對球 類運動的戰術理解能力,以及日後類似情境的學習遷移能力;行動研究則 是增進教師專業知識與技能的重要方式,也是維持教師專業形象的主要指 標。研究者希望本研究的發現,能對將來國小體育教學羽球運動或教育行 動研究方面具參考價值。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本研究希望以理解式球類教學的內涵,藉由行動研究的方式,對於羽 球進行教學,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實施理解式羽球教學法後,全體學生、男生和女生在認知學習效 果的差異。

二、探討實施理解式羽球教學法後,全體學生、男生和女生在比賽表現學

(15)

習效果的差異。

三、探討全體學生對理解式羽球教學法上課情況的觀點。

四、探討研究者即教學者與協同觀察教師對於理解式羽球教學法教學過程 的省思與上課進行方式的觀點。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全體學生在實施理解式羽球教學法前後,在認知學習效果上的差異情 形為何?

二、男生和女生在實施理解式羽球教學法前後,在認知學習效果上的差異 情形為何?

三、全體學生在實施理解式羽球教學法前後,在比賽表現學習效果上的差 異情形為何?

四、男生和女生在實施理解式羽球教學法前後,在比賽表現學習效果上的 差異情形為何?

五、全體學生對於理解式羽球教學法上課情形的觀點為何?

六、研究者即教學者與協同觀察教師對理解式羽球教學法教學過程的省思 上課進行方式的觀點為何?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研究 研究 研究 研究的重要性 的重要性 的重要性 的重要性

本研究的重要性有三,分別敘述如下:

一、增加教師教學思考面向:教師從事行動研究,可以在教學情境中發現 問題,思考改善學校教育上的困境,並彌補理論上的不足之處。不僅可以 幫助學生學習效果的提昇,亦能增進教師自身的專業。

二、教學相長:實施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使學生能將比賽或遊戲中所學的意 識觀念,充分應用於未來的比賽場合當中,發揮創造思考的能力,也可使

(16)

教師的教學契合現今教育時勢潮流,使教學策略更加靈活。

三、學生能活用學得的球類知識:學生對於羽球的學習能有更進一步的認 知能力和參與比賽的臨場感,間接藉由運動禮儀的學習,團隊合作的默契 培養,促使其人格的陶冶和培養終生健全身心的運動習慣。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茲將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分別敘述如下: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包括研究對象、研究項目、研究內容與研究時間等四方面,

分別敘述如下:

(一)研究對象

參與研究的學生為一班國小四年級學生,男生 12 人,女生 9 人,共 21 人;參與研 究的教 師為教學者即 研究者 本身,一位協 同觀察 教學的教師。

(二)研究項目

本研究是以國小球類運動中的羽球為教學項目,進行教學並對於學習 效果實施評量。

(三)研究內容

本研究係以理解式球類教學法(Bunker and Thorpe, 1982)為內涵進行 羽球課程設計實施教學,期以認知與比賽表現兩項來評量學生學習的效 果,同時參照學生學習單與訪談的內容,瞭解實施理解式羽球教學時學生 對於上課情形的看法及感受,並以錄影、教學日誌的紀錄、教學觀察單與 訪談的方式,來瞭解教師對於實施理解式羽球教學進行方式的看法。同時 省思教學過程以促進教師在羽球教學專業能力的成長。

(四)研究時間

本研究實施時間為七週,每週兩節課,每節 40 分鐘,共 14 節課,其 中 10 節課實施教學,另外 4 節課進行教學前後測驗。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係針對研究者所服務學校,一班國小四年級學生實施理解

(17)

式球類教學的研究,僅將個人所體會與所見的現象做陳述。若以此研究結 果,用來推論至其他縣市或年級的學生及球類項目等可能不適宜。

(二)本研究利用教學的時間實施理解式球類教學法進行羽球教學,至 於學生在課餘時間的自我練習則無法控制,有可能影響學習的效果。

第六節 第六節 第六節

第六節 名詞 名詞 名詞 名詞定義 定義 定義 定義

本研究是以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來進行羽球教學研究,所界定的名詞定 義如下:

一、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以美國學者 Collier and Lewin(1930)為先驅人物;英國學者 Stenhouse and Elliot(1960)推動教 育行動研 究,強調教師即 研究 者,是學校 課程的改革者,鼓勵教師以行動來促進反省,並做批判性的研究,採多元 的觀點,運用計劃、行動、觀察、自我反省的方式來改善學校情境中教師 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品質。教師從事行動研究不但可以拉近教育理論與教學 的實際距離,更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本研究係指研究者以理解式球 類教學法所進行的羽球教學之行動研究。

二、理解式球類教學法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係由英國學者 Bunker and Thorpe(1986)提出的一 種體育 教學法,將平 日較為 缺乏「遊戲 與比賽」的課程,視為教學當中必備的媒介,透過比賽與遊戲的原理進行 教學,以學生為教學中心,藉由對戰術、戰略的認知理解思考切入教學,

引發學生興趣,教學包含六個概念:球類比賽、比賽賞識、理解戰術、做 適當決定、技能執行與比賽表現。本研究指的是以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為理 念,所設計和進行的羽球教學。

三、球類比賽表現評量工具

球類比賽表現評量工具(Gam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strument),

係由 Griffin, Mitchell, and Oslin(1997)與專家們彙整七項評量項目,為評量 各種球類運動比賽表現的觀察工具,讓觀察者可以完整的觀察與紀錄到受

(18)

測者比賽表現的情形,內容包括:「回位還原(base)」、「調整移位(adjust)」、

「做決定(decision making)」、「技能執行(skill execution)」、「支援協助

(support)」、「掩護補位(cover)」、「看守或盯人(guard or mark)」。本研 究的比賽表現評量項目係針對羽球運動的特性,選擇其中的「做決定」、「技 能執行」與「回位還原」等三個類目來評量學生在羽球運動比賽中的表現,

其結果紀錄作為比賽表現之依據。

四、網牆性運動

Almond(1986)依球類運動的屬性及特性,將球類運動區分為「侵入性 運動(invasion games)」、「網牆性運動(net/wall games)」、「打擊守備性運 動(striking/fielding games)」與「標的性運動(target games)」四種類別,

其中網牆性運動的特性,是兩隊球員互不侵入對方領域,於場地上架設球 網,或以牆壁作為媒介進行比賽之運動類別。在球類運動項目中,如:羽 球、桌球、網球、排球、籐球及壁球等皆屬於網牆性運動的類別。本研究 指的是羽球運動。

五、學習效果

學習效果是一種經由練習而使個體在行為上產生較為持久改變的歷程

(黃政傑,1997)。本研究的學習效果,係指國小四年級的男、女生在經過 理解式羽球教學法後,比較在羽球運動的認知表現與比賽表現學習發展的 情形。以下就認知表現及比賽表現的學習效果分述如下:

(一)認知表現為體育教師根據平常教學教授體育知識之內容,以筆 試、口試測驗的評量結果,也可用資料授課整理、剪貼有關體育運動文章 與書寫體育筆記方式來做評量(教育部,1997)。本研究係指參與研究學生 對於羽球運動的緣起、規則、技能與戰術等相關知識的認識與瞭解,透過

「羽球認知測驗」所得的結果為依據。

(二)比賽表現為學生在參加球類運動比賽時的各項能力表現。本研究 指的是學生進行羽球單打比賽時,透過球類比賽表現評量工具(GPAI)進 行做決定、技能執行與回位還原的評量,測得的結果作為比賽表現的學習 效果依據。

(19)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探討與本研究相關之主題,內容共分為六節:第一節為行動研 究;第二節為體育教學之相關行動研究;第三節為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之理 念;第四節為理解式球類教學之相關研究;第五節為學生體育學習效果之研 究;第六節為文獻總結。茲將六節內容,詳述如下: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

本節主要探討與行動研究相關之主題,內容共分為三項:第一項為行動 研究的起源與發展;第二項為行動研究的理念;第三項為行動研究應用於教 育上的貢獻。茲將三項內容詳述如下:

一、行動研究的起源與發展

教育行動研究(education action research)來自於行動研究。行動研究 即是從業人員,在工作的情境中,為了瞭解他們工作的實務以及增進對於實 務的瞭解,所產生的一種自我反省的探究過程,其中運用了計畫、行動、觀 察、與自我反省等方法,呈現一連串螺旋式的探究過程(Carr & Kemmis, 1986)。行 動研究所 應 用的的領域很 廣,舉 凡教育、工業 、警政 、醫療、衛 生與社會福利等領域,皆是行動研究可涉 獵的對象。陳惠邦(1998)指出,

教育行動研究係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的專業工作者(指教師),進行改 善教育實踐教育專業與理想的行動研究。林素卿(2002)指出,行動研究的 概念最早受到1900年代早期二位學者Buckingham和Dewey的思想影響。

Dewey當時 即倡導教 師應從事研究,應用 科學與反省的 方法瞭 解教育問題與 重要事件,事實上Dewey「從做中學」的觀念中即包括行動研究的概念。其 後數十年經歷了不同年代,在不同的國家與不同領域上的應用上,產生了不 同的修正方向。針對行動研究發展的年代、國家、代表學者及主要觀點,整 理敍述如下:

(一)1933年~1945年,美國的Collier(行動研究的先驅)強調「研究」

和變革行動的密切關係。同時期的 Lewin首先提出「行動研究」的名詞,其

(20)

為許多迴圈所形成的螺旋模式,包含了計畫、探索與行動等連續不斷的歷程。

(二)1950年代早期,美國的Corey鼓勵教師參與研究,以此作為教師進 修的途徑,並重視團體合作在教育研究上的重要性,即「合作行動研究」的 概念。

(三)1970年代中期,澳洲的Grundy提出行動研究的三模式-技術、實踐、

解放模式,即透過對教學技能精熟,應用與推廣「教育的信念」,「從做中 學」,由行動促進反省、了解與革新。同一時期,澳洲的Kemmis認為教師 進修場所在於學校工作場所中(指教室),即所謂離開大學校園的進修方式。

(四)1970年~1990年,英國的Stenhouse首先倡導「教師即研究者」的概 念,課程的研究與發展應歸於教師,教師應充分了解課程與教材教法以協助 學生獲得有效的學習。而Elliott強調「自我反省」與教育行動的重要性,要 以行動來促進反省。Carr則提出教師研究者應在建構與實踐理論知識中,發 展對於整個教育背景的批判與反省的態度。

二、行動研究的理念

(一)定義與目的

行動研究是在社會情境中,自我反省探究的一種形式,參與者為社會情 境中人,目的在於促進社會情境當中實務的合理性與成長,幫助研究者(即 參與者)對實務工作的了解,使推動社會情境的實務能有成效(Carr &

Kemmis, 1986)。與行 動研究相似的 名詞則 有:「行動探究」(action inquiry)、

「反省性實踐」(reflective practice)、「行動學習」(action learning)、

「教師研究」(teacher-research)、「參與性研究」(participatory research)

等(陳惠邦,1998)。由此看來,行動研究用在不同的情境上,即有不同的 名稱,若將行動研究應用在教育的實際情 境上,即是所謂的 教 育行動研究。

教育行動研究的目的,即在改善教育工作場所(即學校)的實務問題,以增 進教育工作(教學與學校)的成效。

(二)行動研究的模式

許多學者對於行動研究的模式,提出不同的歷程與解釋。Lewin(1948) 認為行動研究是由許多迴圈所構成的螺旋式循環,每一迴圈內都包含計畫

(planing)、行動(acting)、觀察(observing)、與反省(reflecting)等 步驟,且每一個迴圈皆會影響下一個迴圈的進行,而形成一個連續不斷的歷

(21)

程,茲將Lewin行動研究歷程圖以圖1呈現如下:

圖1 Lewin行動研究歷程圖

而且Altricter(1993)等學者以自己的經驗,建議採用較為廣泛與簡單的行 動研究四個階段歷程(如圖2)。林素卿(2002)也指出應針對行動研究的 問題、目的,去採取個別、協同與全校性這三種不同的途徑進行研究,對於 四個階段的歷程,解釋說明如下:

1.尋得起始點

教師從過去到目前實際經驗以及教學日誌當中,尋找教學情境中發生的 問題,是什麼因素以致於造成教學或學習上的困難?以及如何造成的?以協 助釐清問題。

2.釐清情境

包含釐清研究的起點、蒐集資料與分析資料三步驟。在釐清研究的起點 方面,可透過不同朋友及團體的對話中,一方面研究者的朋友儘可能的提 問,另一方面研究者儘可能詳加說明,但儘可能不將個人價值判斷來主導研 究的方向與方法;蒐集資料有許多的方式,諸如:日誌、學生的作業簿、上 課情境的札記、照片、錄影、錄音、會議記錄、訪談、觀察、和考試測驗或 是報告等;接著是分析資料方面,將資料 加以分類,並 根據類 別登錄資料,

最後將資料作量化的處理。至於批判性的方法方面的分析,應找出任何反對 與支持理由的證據。

3.發展行動策略與付諸實踐

在分析教學情境、從資料的蒐集當中,及對教育目標與價值的探討,經 由同僚的觀察,討論與尋求相似情境的經驗,參考相關文獻的過程中發展行

計畫

行動 觀察

反省

重新計畫

(22)

動策略。研究者從行動中,觀察、反省、批判,檢視行動的成果是否改進或 解決問題,否則即必須再回到前一階段釐清情境。

4.公開知識

與其他教師分享研究的成果,避免知識被遺忘,強化自我專業的成長與 自信,同時增加反省教學品質。

圖2 行動研究四階段歷程圖

資料來源:Altricher, H., Posch, P., & Somekh, B.(1993). 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 NY:

Routledge.

(三)行動研究的特徵

關於行動研究的特徵,國內外研究學者持有不同的觀點,林素卿(2000)

指出行動研究的特徵為研究在場域中產生,研究者為場域中的人,研究問題 由參與者本身所確定,研究功能與實際工作的結合,其目的在改進實際情境 的問題,行動研究涉及對於行為的反省,活動之間呈一螺旋式的循環。此外,

石志如(2003)歸納指出行動研究的特徵是強調研究與行動的結合,其目的 在幫助實務工作者解決實務工作上的問題,藉由共同合作與多元參與,使實 際工作者的研究能力得以改進。黃靜群(2006)也歸納指出行動研究的特徵 包括在實際教學情境中發現並進行解決問題的策略,透過立即行動驗證策略 的有效性,強調實務教學者的研究與參與,使教育和研究結合,促進教師專 業成長與個人成長。

1.尋得起始點

2.釐清情境

3.發展行動策 略與付 諸實踐

4.公開知識

(23)

歸納以上學者的觀點,行動研究的特徵主要有三,一是研究目的在於解 決教育與教學實務工作情境的問題,研究具應用性與實用性。二是由行動者 研究,教師即研究者,是教學情境中的實務探究者,學者專家則是意見的者 諮詢、提供、協助與批評者。三是在行動中研究,在教學場域中,找出不合 理或教學的盲點所在,藉由行動研究的過程,提供研究改善與思考的方法和 策略,經由接連不斷反省、批判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促進研究者與教學實務 的成長。

三、行動研究應用於教育上的貢獻

近年來陸續有許多的教師於自己的工作場域內進行動研究,省思自己的 教學,以期能改善自己的教學工作,國內許多學者以著書或翻譯的方式,鼓 勵教師及研究者從事行動研究,以使課程與教學更能符合學生的需要(夏林 清等譯,1997;陳惠邦,1998;秦麗花,2000;蔡清田,2000;吳明隆,2001),

茲將行動研究對於教師的助益以及應用在教育情境領域上的貢獻,歸納為五 項要點。

(一)在教育品質促進方面

吳明隆(2001)指出教育行動研究是一種「有意圖的行動」,在於改進 實務工作。舉凡學校行政、班級經營、師生倫理、親師合作、學生行為與學 習改善等都可透過行動研究歷程加以解決改善。行動研究使教師更關注教室 問題、掌握教學情境的變化,更能增進教學、關懷學生與幫助學習。李鴻章

(2002)指出要落實教育情境的改革,家長與老師都是具有決定性的關鍵人 物,應積極尋求思想改善的空間,讓教師即研究者能實踐、教師的經驗能有 交流、教育改革在基層能有結果。

(二)在教師專業成長方面

行動研究可以促進教師成為終身學習者,幫助教師專業的成長。饒見維

(1996)指出教師專業發展有三個意義,一為把教師視為「專業人員」;二 將教師視為「發展中個體」;三視教師為「學習者與研究者」,最後一項正 是受到Stenhouse的「教師即研究者」概念所啟示,是指教師有能力對自己的 實務情境加以批判改進或提出最適合的建議。歐用生(1996)在有關教師進 修研究與專業成長方面,更明確指出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使教師在自 己的學校或教室中,研究立即的、實際的情境,加以檢討、反省以改進教學,

(24)

促進專業成長並落實課程與教學革新。

(三)在課程改革需求方面

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不但課程決定權的下放,更加強調教學專業的重 要。教師在傳統「由上而下」的課程發展模式下,自然課程設計與研發的能 力逐漸式微。教師透過-知、思、行的「行動研究」取向,在課程發展中在 教學情境中反省並與同儕及學生共同建構學習的內容,從以往課程的忠實 者,轉變為課程的設計者、協調者與推動者(陳伯璋,2001)。蔡金火、詹 志禹(2001)也指出,新課程的鬆綁,教師有了更寬廣的教學空間與專業自 主權,需建構屬於自己教學理念與課程架構的教材教法。教師的教學生涯是 一種「教學相長」的過程,畢竟課程設計再怎樣完美,如果沒有落實在教師 實際教學情境中,課程改革的理想亦會落空。

(四)在教學效能提升方面

傳統師資培育的課程,皆以「知識本位」內容的傳達為主,至於「技巧 與態度本位」的課程的訓練則較為欠缺,然而教學技巧與能力卻是一位稱職 教師所需具備的。教學技巧的發展唯有從教學實務中細察、反省與改進,教 師對於實務的教學歷程中,知覺本身教學情形,批判教學的經驗,不斷的改 進,才能提升有效的教學技巧(吳明隆,2001)。闕月清(2004)也指出,

增進有效體育教學的作法,有六項:教學觀念調整、課程與教學內容的改變、

有效的班級經營、有效的教師行為、教師 具省思能力、教師進 行行動研究。

其中教師具省思能力與進行行動研究,對於一位擔任體育教學者而言更為重 要,能夠主動發掘問題,提具體可行策略,自我省思以改善教學環境,以增 進學生學習成效。

(五)在教育理論與實務接連方面

教育行動若無理論支持,則行動無法說服於人;理論若無行動付諸實 踐,則理論無法受到驗證,行動研究則可以彌補教育研究與教學實際的鴻 溝。溫明麗等譯(2002)指出,教育的理論與研究為教學提供有意義的訊息,

卻無法提供絕對與不變的規則供教師依循,教師的決定應建立在有理論的基 礎與有效性的反省所得的經驗與知識上。行動研究修補理論與實踐,是理想 與現實的最佳媒介,教師為解決當下特殊問題,將教育理論融入教學情境 中,不完全採用理論,而經過反思與修改,能充份發揮專業知能。

(25)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體育教學相關 體育教學相關 體育教學相關之 體育教學相關 之 之行動研究 之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

搜尋國內與教育及行動研究相關的論文研究,篇幅上數量不少,近年來 與體育教學相關的行動研究也逐漸增加中,研究者所蒐集有關體育教學的行 動研究共十一篇。本節主要內容有:第一項為國內研究;第二項為本節小結,

茲將兩項內容分述如下:

一、國內研究

關於國內與體育教學相關的行動研究,研究者蒐集相關文獻後,依研究 者(年代)、研究主題、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彙整如表1。

表1 有關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摘要表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龔建昌

(2002)

資訊科技 融入健康 與體育學 習領域之 行動研究

國小教師 札記、會議 記錄、觀 察、訪談

研究小組思考的面向包括 教學內容、教學策略與資 訊科技三個因素。將教學 中遭遇設備的狀況不佳、

教學內容適用性不足及學 生的學習問題三類,經由 各訊息回應及自我省思,

改變教學策略。

卓子文

(2002)

舞者身體 覺察能力 的開發-

一項針對 舞者實施 身心教育 課程的行 動研究

7位國立 臺北藝術 大學第十 四屆畢業 生

半結構問 卷、深度訪 談法、學習 者、學習日 誌、回饋 表、錄音錄 影

讓舞者有一共同的改變:

即是「覺察」並瞭解到自 己以往的身體現象後,發 現另一種「選擇」來「改 變」,影響了舞者對身體 的看法及對待身體的態 度,但對舞蹈傷害改善較 不顯著。

(26)

表 1 有關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摘要表(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黃琤圈

(2003)

合作學習 在高中芭 蕾教學之 應用-以 行動研究 為主

研究者所 任教一班 高中一年 級舞蹈班

錄影、錄 音、訪談、

問卷、教師 札記、學生 文件

增加同儕互動的機會與 情感,建立學生自信心,

對學生學習態度有正面 轉變。在研究過程中,教 師不斷省思,改進教學品 質,獲得教學專業成長。

石志如

(2003)

葛蘭姆技 巧教學之 行動研究

-以嘉義 國中舞蹈 才能班現 代舞課程 為例

嘉義國中 舞蹈才能 班21位學 生

個案研究、

觀察法、三 角檢核法、

描述性統計

評量有助學生增強學 習,認知比試的設計有助 於了解學生的認知程 度。從研究者反省日誌,

改善研究者在面臨教學 的問題與處理態度。研究 者個人教學專業知識有 明顯成長。

林嘉玲

(2003)

七年級學 生健康與 體育相關 概念之行 動研究

國中一年 級學生

心智圖、學 生文件。

新版心智圖較舊版使用 上較佳。找出學生表達最 多的項目,進行分析與檢 討。

林益源

(2004)

國小高年 級健康與 體育合作 學習之行 動研究

國小五年 級

觀察、訪談 文件分析、

問卷

學生在學習成就上沒有 顯著的差異,但在學習動 機與社會技巧上有正面 的成效。研究者在教學專 業上獲得許多成長。

(27)

表 1 有關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摘要表(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陳怡真

(2004)

身心動作 教育課程 應用於國 小體育教 學之行動 研究

國小六年 級學童

錄影、教學 日誌、學習 單、身體記 錄表、訪談 記錄表

研究者經由行動歷程省 思,在教學技巧的精 進、

教材的敏銳度與熟悉、教 學態度的修正、身心學專 業,得到不少成長。對學 生身體覺察能力提升有 正面效果。

楊芬林

(2004)

舞蹈課程 統整設計 及實施之 行動研究

-以嘉義 市崇文國 民小學舞 蹈班跳鼓 陣為例

國民小學 五年級舞 蹈班學生

問卷、參與 觀察、焦點 訪談、書面 資料、教師 反省日誌

教師團隊的合作,專長的 截長補短,可提高教學和 團隊運作的效率。在多元 化的學習情境下,學生能 充份表達自我觀點、欣賞 與分享,發揮團隊默 契,

統整主題課程與教學活 動相結合,使教學內容更 生動有趣。

江新妹

(2005)

打造健康 校園:提 升學童健 康體能之 行動研究

全校學生 「學童健 康體能計 畫」與「鼓 勵參與運 動社團」方 案

落實提升學童健康體能 計畫,配合教師團隊執行 與家長支持,使學生在運 動參與興趣、運動習慣養 成、運動成績表現、健康 體能提升等方面皆有成 效。

(28)

表 1 有關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摘要表(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梁仲偉

(2005)

登山攀岩 在學校本 位課程之 行動研究

國中二、

三年級學 生

學生心得、

教師日誌、

照片、訪談 問卷、觀察

整合課表規劃,解決學校 本位課程的排課問題,紓 解場地不足壓力,學校登 山路線的規劃與攀岩場 地的設計,課程依學生能 力選擇,使學生獲得參與 樂趣,增進人際互動。鼓 勵老師研發學校本位課 程。

楊廣銓

(2006)

舞蹈融入 南湖高中 排球校隊 訓練之行 動研究

高中排球 校隊一、

二年級學 生共10名

三角檢核法 學生了解並接受舞蹈融 入運動訓練所帶來的益 處,能感知身體的訊息與 對身體肌肉的控制與掌 握,對於運動技能學習的 影響,具有自我提升的作 用。

二、本節小結

由上述國內與體育教學相關的行動研究文獻觀之,可以發現:

(一)研究的主題以舞蹈與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應用於 體育教 學上占多數,

其中也有研究者選擇學校本位課程作為議題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探討,比較在 於球類教學方面有關行動研究的論文參考資料則較占少數。

(二)研究的方法上,有以問卷或統計的方式作為量化資料的蒐集;同時 以質性的資料來瞭解研究參與者的看法、感受以及省思的內容,蒐集的方式 則有錄影、教學日誌、學習心得、觀察與訪談等方式。

(三)研究對象有國小教師,也有從國小到大學的學生,其中以國小學生 最多,大學及國小教師最少,而國小學生中又以高年級學生占多數。

(四)研究的結果有提升學習成效、增進教學品質與養成運動習慣等。

(29)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之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 之 之理念 之 理念 理念 理念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自1960年代發展起,到1980年代,在國際運動教育領 域研究上,已成為當代重要的潮流。反觀國內在這一方面的研究在近幾年逐 漸有學者提倡,有迎頭趕上之趨。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出現為體育教師長期 以來熟悉的教學流程與方法帶來嶄新的視野及思維面向,化解以往將體育技 能學習放至最後的迷失,修改教學的形式,引發學生情意上的興趣及聚焦於 思考戰術與戰略的教學新概念,使體育的教學更臻於完美。以下將理解式球 類教學法的起源與形成、模式,以及評量方式分別敘述如下:

一、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起源與形成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香港稱為「領會式教學法」(廖玉光,2002),

源起於1960年代初期英國Loughborough大學Wade, Worthington, and

Wingmore等教授 在課 堂上,與學生 討論針 對年齡較小的 學生, 尋求學習球 類教學上合適的策略。當時除了著重技能在比賽當中的探討外,更注意到教 學當中技能的應用部份,即「透過比賽或遊戲的原理來進行」,啟蒙了當時 的學生Thorpe and Bunker未來思考的方向。Thorpe and Bunker於60年代後期 發覺以往以技能為主的教學所產生幾項現象。

(一)教學與真實情境的運動比賽未能結合,學生對於課程比較不感興 趣,缺乏學習動機。

(二)學生技能的進步有限,缺乏成功的經驗,難以發揮學以致用的功效。

(三)學生臨場比賽,不知變通與反應,需由教練在旁做決定,缺乏獨立 創造性。

(四)學生對於運動知識與技能、戰術的瞭解仍相當有限。

1968年Thorpe針 對Worthington於網球 教學 當中將器材、設備、規則作修 正,以適合課程中學習能力較低學生的觀念,改以發展認知取向的教學取代 以往運動技能取向的傳統教學。Thorpe著手修改以往運動技能學習為基礎的 傳統教學,以簡化遊戲或比賽為出發點,以攻擊、防守位置與擊球角度等認 知理解的問題思考切入教學,讓學習者在遊戲與比賽中思考與學習戰術戰略 以及技能,同時改良網球欄網的高度以持續進行對打,增加學生思考理解的 時間(Bunker & Thorpe, 1986a),如此一來,大大的吸引學習者對於此種教學

(30)

方式產生濃厚的興趣以及十足的參與感,發展出新的體 育教學 概念與方法,

成為1980年代體育教學研究潮流-「理解式球類教學」。球類的教學由最先 網球(網牆性)的運動逐漸擴展應用至其他侵入性以及打擊守備性等運動項 目的教學上。Almond(1986)依據球類運動的屬性與特性,將球類運動系統分 為四種類型:標的性運動、打擊守備性運動、網牆性運動與侵入性運動,強 調比賽可以此四種運動類型為出發點來呈現,分述如下:

(一)標的性運動

具有目標瞄準的特性,在比賽當中,強調透過器具使球進入一定的範圍 如球洞、球門或擊倒球瓶(柱)等運動,具有固定標的之特性。此類項目有:

以球洞為目標類的高爾夫球、撞球等;以球門為目標類的木球和槌球等;以 擊倒球瓶目標類的保齡球;以及將球拋到最靠近目標球的法式滾球。

(二)打擊守備性運動

一攻一守輪流替換,攻方透過棍棒等器具將球擊遠以護送己方人員得 分,守方盡速將球傳至定點以阻止對方得分,此類運動包含守備、跑壘與得 分的特性。此類項目有:棒球、壘球和板球等。

(三)網牆性運動

在比賽當中,兩隊球員互不侵入至對方場地內,場地內有明顯的球網或 牆壁作為媒介以進行比賽的特性。此類項目有:有球網有球拍類的羽球、網 球、桌球等;有球網無球拍類的排球、藤球等;以及有牆壁有球拍類的壁球。

(四)侵入性運動

在比賽當中,兩隊球員可交互侵入對方領域,交互攻防以達得分的特 性。此類項目有:以手觸球類的籃球、合球、橄欖球、手球、巧固球等;以 腳踢球類的足球;以棍棒擊球類的曲棍球與馬球等。

二、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模式

(一)教學模式

Bunker and Thorpe(1986a)針 對理解式 球類 教學法的流程 以六個 階段:球 類比賽、比賽賞識、戰術意識、做適當決定、技能執行與比賽表現等,希望 以學生為中心,透過遊戲或比賽的情境結合戰術與技能,提出了理解式球類 教學法的教學模式圖,如圖3所示,並分述如下。

1.球類遊戲/比賽

(31)

Thorpe(1986)強調將 學生置於修改 的器材 、設備與規則 的遊戲 或比賽情 境中,另Mitchell, Griffin, and Oslin(2003)提出適當的修正比賽藉由一個小型 的遊戲或比賽的環境,將運動的情境與問題呈現出來,由學生主動探索與思 考問題解決的策略(Werner等, 1996)。依學生的條件修改比賽規則、場地大 小、運動器材,創造一個與真實情境相結合的遊戲或比賽,使學生從競爭性 的遊戲或比賽中獲得樂趣與繼續玩(學)的動機,並進而產生學習所缺運動 技能的需求。

2.比賽賞識

學生於簡化修改的遊戲或比賽中,理解正規或完整遊戲或比賽相仿的形 式與規則,在遊戲與比賽的過程當中,得到遊戲的樂趣、比賽的刺激、興起 參與球類運動的興趣,同時分享比賽的流暢與同伴互動分享喜悅,對於比賽 架構能有進一步了解,以奠定日後比賽的基礎(蔡宗達,2003)。

3.戰術意識

在比賽表現中戰術意識是指學生學習在未持有球的情況下移動,以創造 執行一個持有球的適當技能(Hopper, 2003)。蔡宗達(2003)指出,學生在修 改與簡化的比賽或遊戲裡,除了可從中獲得技能之外,同時可藉由複雜比賽 中與對手及隊友互動的訊息,進一步產生對比賽進行中戰術戰略的認知,理 解思考到「該執行什麼樣的策略?」的需求與應用的能力。

4.做適當決定

學生對戰術有基本瞭解後,在下一個遊戲與比賽中,引導學生綜合戰術 以應付臨場複雜的情況,訓練學生觀察、應變的能力(廖玉光,2002)。這 個階段包含了兩個決定:

(1)要做什麼?即在戰術戰略中要選擇應用什麼策略或技能,決定 該做什麼。

(2)要如何做?即決定好策略或技能之後,思考如何來操作?由學 生評估自己的能力與專長,選擇適合的技能與表現,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5.技能執行

Mitchell等(2003)提出 應盡可能在類 似運動 比賽情境中練 習解決 問題的 技能。這一階段乃延續前一階段「做適當決定」而來。若技能於表現中配合 得當,則視為個人技能的獲得;若技能執行失敗,即需反思前一階段的決定

(32)

哪裡出錯,繼續尋求最正確的執行。在這階段中「做適當決定」與「技能執 行」是雙向檢討的過程(蔡宗達,2003)。

6.比賽表現

學生在學習動作技能後,在反覆練習與比賽中,培養運用自如的動作 技能,綜合應用戰術觀念與做適當之決定以提升比賽的表現(黃志成,

2004)。最後 再將之 前單一、簡單 的遊戲 或比賽的經驗 與觀念 ,修正應用 於另一複雜及具新變化的遊戲或比賽當中,而進入另一個新的循環。

圖 3 理解式球類教學模式圖

資料來源:Bunker, D., & Thorpe, R. (1986). The curriculum model. In R.

Thorpe, D. Bunker, & L. Almond (Eds.), Rethinking games

teaching(pp.8). Loughborough, Eng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二)課程模式

Mitchell, Griffin, and Oslin(2003)以理解 式 教學理論為基 礎所提 出的理 解式球類課程模式概念架構圖(如圖4),為理解比賽與技能表現的過程,

發展戰術架構以確認學習的內容。其主要中心是戰術問題,大多比賽呈現出

「得分」、「防止得分」、「開始比賽」與「恢復比賽」等戰術問題,經由 老師的引導,學生能做適當的決定與應用合適的技能來解決這些問題,這些 戰術的問題能協助學生在比賽中發揮學習遷移的效果。黃志成(2004)亦指 出,在國小階段應使用主題式的教學法教學以培養學生比賽表現的能力,在 課程設計的內涵應包括:

1.球類比賽

2.比賽賞識

3.理解戰術

4.做適當決定 做什麼?如何做?

5.技能執行 6.比賽表現

學習者

(33)

1.設計簡易的 遊戲與 比賽引導學生 思考戰 術問題。

2.設計能發展 理解戰 術的問題,使 學生能 理解要「做什 麼?」來解決問 題。

3.設計練習任 務,使 學生盡可能在 比賽情 境中練習能解 決問題 的基本技 能。

圖4 理解式球類課程模式概念架構圖

資料來源:Mitchell, S. A., Oslin, J. L., & Griffin, L. L. (2003). Sport

foundations for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A tactical games approach.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三)學習模式

Turner(1995)提 到體育 教學的認知結 構中的 兩種建構走向:「Bottom-Up」

學習模式以及「Top-Down」學習模式,如圖5所示。「Bottom-Up」學習模 球類比賽

侵入性 網牆性 打擊守備性 標的性

比賽戰術學習遷移

進攻戰術 防守戰術

運動技能

控球技能 未控球動作

教學評量

技能 認知 情意 社會行為

(34)

式即是課程安排由基本的技能學起,最終將所有的技能串起,在課程終了前 進行遊戲或比賽的測驗,這種由基本技能「Bottom」起,慢慢往「Up」的方 向前進,是一種以教師為主體的學習模式,此教學模式一直存在於以往的傳 統教學模式中。「Bottom-Up」的模式,在1960年後即受到不斷的質疑,理 由有二:一是分解動作的技能教學過程過於枯燥乏味(Bunker & Thorpe, 1986a),學生想 要的 應是玩遊戲與 比賽所 帶來的樂趣;二是遊 戲與比賽具複 雜性,應包含對手與隊友的配合以及戰術與戰略的應用在內,不是單純與固 定的技能即可解決。然而「Top-Down」學習模式恰與「Bottom-Up」學習模 式相反,主張在整體遊戲或比賽中對於戰術戰略的了解與正確的表現(上層 概念),遠比單項技能的學習(下層概念)來的重要。目的在使學生瞭解主 題輪廓與進行流程,教學者設計小組與個人的活動,學生能獲得知識與技能 並應用於較正式比賽的過程中,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模式(Vickers, 1990)。理解 式球類教 學法的教學設 計較符 合「Top-Down」學 習 模式的精神,

有正面的價值,適合積極探討的領域(蔡宗達、闕月清,2003)。

圖 5 學習模式雙走向圖

資料來源:Turner, A. P. (1995). An Investigation into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orth Carolina

University, Greensboro.

三、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評量方式

一般體育學習效果的評量以認知、情意、技能三大領域為主。然而TGfU 的教學方式非常強調兩點:一是修改及簡化遊戲或比賽方式進行教學。二是

比賽 比賽

察覺學習遊戲 比賽中所需技

進行學習各分 解動作技能與 上

(Top)

(Up)

(Down)

(Bottom)

(35)

強調學習遊戲或比賽中所需的戰術戰略概 念及相關技能(蔡宗 達,2003)。

Griffin, Mitchell, and Oslin(1997)針對TGfU的教學方法加 入了比 賽表現評量 表的方法如表2,來評量學生在比賽情境進行中戰術戰略的表現。

表2 GPAI比賽表現評量類目表

評量項目 說明

回位還原

在運動技能實施中,回到適當的位置,以準備實 施下一次的運動技能,例如羽球每次擊球結束後 即回到場地中心位置。

調整移位 判斷對手的情況,加以調整自己的移位,例如:

外野手視左打者或右打者而改變其防守位置。

做決定 比賽中適當地決定球的應用。

技能執行 於運動表現中產生適當地技巧並進行之。

支援協助 未擁有球,但尋找屬於有利的位置以方便接球或 傳球進攻。

掩護補位 進攻時,適時地阻擋對方,以方便隊友的進攻。

看守或盯人 進攻或防守時,緊盯著對手,無論對手是否有球。

資料來源:Griffin, L. L., Mitchell, S. A., & Oslin, J. L. (1997). Teaching sport

concepts and skills: A tactical games approach.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在評量學生比賽表現時,針對比賽表現評量類目表中七個項目,配合球 類運動項目的內容,選擇幾項作為評量項目,比賽評量的公式隨評量項目而 定,例如:郭世德(2000)在足球比賽的評量,即採做決定、技能執行與支 援協助等三項作為評量項目,比賽表現指數公式範例表如表3所示:

表3 GPAI比賽表現指數公式範例表(足球比賽)

1. 做決定指 數(DMI)=適當做決 定次數 ÷不適當做決定 次數 2. 技能執行指數(SEI)=有效技能執行÷無效技能執行

3. 支援協助指數(SI)=適當支援協助次數÷不適當支援協助次數 4. 比賽表現指數(GPI)=(DMI+SEI+SI)÷ 3(視類目多寡調整)

5. GPAI評量並無最高標準,但可依相對的標準分數來觀察其表現來決定 成績。

(36)

本研究係採用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精神而設計的羽球教學活動,在評 量參與研究學生的比賽表現方面,以球類運動比賽表現評量工具來進行評 量,球類運動比賽表現評量工具共有七個類目,然而並不是每一種球類運 動都涵蓋全部的類目在內,針對每一項球類運動的特性與規則而選擇適當 的類目,舉例來說,「看守或盯人」類目一項,對籃球運動來說是非常重 要的,但對於羽球運動來說則不適合羽球運動的特性及規則。在本研究的 羽球比賽表現評量工具記錄表,採用「做決定」、「技能執行」與「回位 還原」這三個類目來評量學生的比賽表現。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理解式球類教學之 理解式球類教學之 理解式球類教學之相關研究 理解式球類教學之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自1980年代發展迄今已二十餘年,在國際間運動教育 領域的研究上,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中。目前在世界各國運動教育的相關領域 中亦有相當多的研究,國內近幾年來也針對理解式教學法開始進行探討及研 究。本節主要內容有:第一項為國外研究,第二項為國內研究,第三項為本 節小結,茲將三項內容分述如下:

一、國外研究

研究者將國外有關理解式球類教學相關的研究,依研究者(年代)、研 究對象、教學方法和研究結果,整理如表4。

表4 國外理解式球類教學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項目)

教學方式

(節數)

研究結果

Mcpherson, French (1991)

大學生

(網球)

理解式 傳統式

(38節)

理解式在認知與比賽表現的前後測 達顯著差異。

Turner (1991)

六、七年 級生(曲 棍球)

理解式 傳統式

(10節)

理解式與傳統式在認知與比賽表現 均無顯著差異。

(37)

表4 國外理解式球類教學之相關研究摘要表(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項目)

教學方式

(節數)

研究結果

Turner, Martinek (1992)

六、七年 級生(曲 棍球)

理解式 傳統式

(6節)

比賽表現之接球、技能執行兩組前後 測差異達顯著水準,作決定則無差 異。

Turner (1995)

中學生

(曲棍 球)

傳統式 理解式 控制組

(15節)

理解式在認知測驗優於其他兩組。

Turner (1996)

六、七年 級生(曲 棍球)

理解式 傳統式

(15節)

理解式在認知測驗與比賽表現之接 球與做決定方面,優於傳統式。

French, Werner, Rink, Taylor, Hussey (1996)

九年級學 生(羽球)

理解式 傳統式 理解結合 傳統控制 組(30節)

理解式、傳統式和結合組,認知方面 則無差異。

Turner, Martinek (1999)

六、七年 級學生

(曲棍 球)

理解式 傳統式 控制組

(15節)

理解式在做決定方面、比賽時的控制 與傳送方面優於傳統式與控制組兩 組。

Turner (2003)

高中生

(網球)

理解式 技能組

(10節)

理解式在比賽持續時間、比賽技能知 識、以及比賽做決定方面優於技能 組。理解式在比賽時比較能運用戰 術。

(38)

表 4 國外理解式球類教學之相關研究摘要表(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項目)

教學方式

(節數)

研究結果

Jordan, Lopez, Perez (2003)

10-11歲 學生(侵 入性)

理解式 技能式

(14節)

理解式學生在運球做決定與傳球做決 定方面有明顯的進步。學生在運球做決 定方面有學習遷移的情況。

Bell

(2003)

運動新手

(侵入 性)

理解式 控制組

(3 節)

認知測驗理解組明顯優於控制組,比賽表 現理解組後測明顯優於前測。

二、國內研究

國內的研究自近幾年來的提倡,有關理解式球類教學的研究論文,從郭 世德(2000)以足球項目探討學生在學習效果的研究開始,迄今(2008)已 有22篇,可見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已掀起現今國內研究者一番的研究趨勢,茲 將蒐集之文獻,依研究者(年代)、研究對象(項目)、教學方式(節數)

和研究結果,歸納整理如表5。

表5 國內理解式球類教學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項目)

教學方式

(節數)

研究結果

郭世德

(2000)

國小五年 級 30 名 學生(足 球)

理解式

(11節)

男、女生在認知測驗的前後測均達顯著 差異。

黃志成

(2004)

國小六年 級31名學 生(羽球)

理解式

(16節)

1.男女生在認知與比賽表現皆有明顯 進步。

2.學生在運動知識、運動技術與比賽表 現皆有進步。

(39)

表5 國內理解式球類教學之相關研究摘要表(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項目)

教學方式

(節數)

研究結果

蔡宗達

(2004)

國小五年 級兩班學 生(手球)

理解式 技能取向

(12節)

1.在比賽表現上,理解式教學組男女生 達顯著水準。

2.在比賽表現上,男生理解式教學組優 於技能取向教學組。

邱奕銓

(2005)

高職籃球 社 78 名 學生(籃 球)

傳統式 理解式

(14節)

1.認知學習效果傳統式與理解式教學 組皆達顯著差異,理解式優於傳統式。

2.比賽表現理解式達顯著差異;傳統式 則否。

吳清池

(2005)

國小三年 級18名學 生(巧固 球)

理解式

(12節)

1.學生在接受理解式教學前後,認知測 驗差異未達顯著水準。

2.學生指出接受理解式教學後,運動知 識、運動技術與社會表現皆有進步。

3.學生在接受理解式教學前後,肩上傳 球、傳球準確性、快速傳接球三項技能 評量,差異性未達顯著水準;而射網測 驗後測比前測有較高的得分,差異性達 顯著。

施博隆

(2005)

國小五六 年級78名 男學生

(樂樂棒 球擲準)

傳統式 理解式 控制組

(10次,1 次30分 鐘)

1.理解式球類教學與傳統式教學擲準 學習之效果皆達顯著差異。

2.理解式與傳統式教學,對學童之擲準 學習效果並無差異,而理解式與傳統式 教學,皆與控制組有顯著差異。

3.理解式與傳統式教學後測與保留測 驗(後測後一週)皆無差異。

(40)

表5 國內理解式球類教學之相關研究摘要表(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項目)

教學方式

(節數)

研究結果

邱利昌

(2006)

國小五年 級34名學 生(籃球)

理解式

(14節)

1.在認知與比賽表現方面,男女生皆有 明顯進步。

2.在認知與比賽表現,男女生沒有差 異。

3.能促進學生意向行動態度層面,喜愛 體育課並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游淑霞

(2006)

高中三年 級38名學 生(合球)

理解式

(10節)

1.男女學生在認知、比賽表現後測成績 皆達顯著水準。

2.在比賽表現上,男生優於女生。

3.在認知與比賽表現學習的知覺情 形,不同運動技能水準學生皆有明顯的 進步。

宋俊穎

(2006)

國小五年 級30名學 生(籃球)

理解式

(12節)

1.在比賽表現方面,學生有明顯的進 步;男女生沒有顯著差異。

2.認知内容為探究問題解決的行動知 識,透過互動經驗建構行動驗證,能力 的差異為彼此互動內容影響主因。

王愛麟

(2006)

國中九年 級30名學 生(籃球)

理解式

(12節)

1.在認知表現方面,男女生皆有顯著進 步,男女生沒有顯著差異。

2.在比賽表現方面,男女生皆有顯著進 步,男女生沒有顯著差異。

呂秀美

(2006)

國中九年 級37名學 生(巧固 球)

理解式

(12節)

1.在認知及比賽表現方面,學生皆有顯 著的進步,男女生沒有顯著的差異。

2.獲得教師與學生肯定,學生透過團隊 合作提升學習的效果,希望能廣泛應用 在其他項目中。

數據

表 2   GPAI 比賽表現評量類目表‥‥‥‥‥‥‥‥‥‥‥‥‥‥‥‥‥‥23  表 3   GPAI 比賽表現指數公式範例表‥‥‥‥‥‥‥‥‥‥‥‥‥‥‥‥23  表 4  國外理解式球類教學之相關研究摘要表‥‥‥‥‥‥‥‥‥‥‥‥‥24  表 5  國內理解式球類教學之相關研究摘要表‥‥‥‥‥‥‥‥‥‥‥‥‥26  表 6  學生體育學習效果之相關研究摘要表‥‥‥‥‥‥‥‥‥‥‥‥‥‥37  表 7  參與研究教師簡介表‥‥‥‥‥‥‥‥‥‥‥‥‥‥‥‥‥‥‥‥‥44  表 8  理解式羽球教學進度表‥
圖 2  行動研究四階段歷程圖‥‥‥‥‥‥‥‥‥‥‥‥‥‥‥‥‥‥‥10  圖 3  理解式球類教學模式圖‥‥‥‥‥‥‥‥‥‥‥‥‥‥‥‥‥‥‥20  圖 4  理解式球類課程模式概念架構圖‥‥‥‥‥‥‥‥‥‥‥‥‥‥‥21  圖 5  學習模式雙走向圖‥‥‥‥‥‥‥‥‥‥‥‥‥‥‥‥‥‥‥‥‥22  圖 6  研究架構圖‥‥‥‥‥‥‥‥‥‥‥‥‥‥‥‥‥‥‥‥‥‥‥‥42  圖 7  研究流程圖‥‥‥‥‥‥‥‥‥‥‥‥‥‥‥‥‥‥‥‥‥‥‥‥47  圖 8  研究成員的三角檢核圖‥‥‥‥‥‥‥‥‥‥‥‥‥
表 1  有關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摘要表(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黃琤圈  (2003) 合作學習 在高中芭  蕾教學之  應用-以  行動研究  為主 研究者所 任教一班 高中一年 級舞蹈班 錄影、錄  音、訪談、 問卷、教師 札記、學生 文件 增加同儕互動的機會與 情感,建立學生自信心,對學生學習態度有正面轉變。在研究過程中,教師不斷省思,改進教學品質,獲得教學專業成長。 石志如  (2003) 葛蘭姆技 巧教學之  行動研究  -以嘉義  國中舞蹈  才能班現
表 1  有關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摘要表(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陳怡真  (2004) 身心動作 教育課程  應用於國  小體育教  學之行動  研究 國小六年 級學童 錄影、教學 日誌、學習 單、身體記 錄表、訪談 記錄表 研究者經由行動歷程省 思,在教學技巧的精 進、教材的敏銳度與熟悉、教學態度的修正、身心學專業,得到不少成長。對學生身體覺察能力提升有 正面效果。 楊芬林  (2004) 舞蹈課程 統整設計  及實施之  行動研究  -以嘉義  市崇文國  民小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探究式學習 教學類型 (四種類型).. 探究式學習教學 常見模式及實施 Stripling Model of Inquiry.. Connect, wonder, investigate, express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

To convert a string containing floating-point digits to its floating-point value, use the static parseDouble method of the Double class..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

The purposes of this series studies were to investigate difference between batting performance at peak level and slump level in visual cue strategy, dynamic

In this study, teaching evaluation were designed to collect performance data from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students learning with the “satellite image-assisted teaching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