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內觀雜誌第105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內觀雜誌第105期"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內觀雜誌第 105 期【2014 年 5 月】

內觀雜誌第 105 期

【本期重點】阿含經專題研究教材:

(1)《聖正定經》比對;(2)《大愛道般涅槃經》比對分析。

第 105 期內容:阿含經專題研究教材

《聖正定經》比對:

【1】南傳《相應部‧道相應》[二八]:定經。

【2】北傳《雜阿含 754 經》。

【3】《瑜伽師地論》的解釋。

《大愛道般涅槃經》比對分析:

【1】《佛說大愛道般泥洹經》(No. 144):西晉沙門白法祖譯。

【2】《佛母般泥洹經》(No. 145):宋沙門慧簡譯。

附:《佛般泥洹後變記》。

【3】《增壹阿含 464 經》(No. 125):大愛道般涅槃經。東晉曇摩難提 誦出,竺佛念譯。

【4】《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No. 1451)卷 10《大愛道般涅 槃記》:義淨法師譯。

(2)

阿含經專題研究教材

《聖正定經》比對

說明:

《聖正定經》是《有因、有具聖正三摩地經》的簡稱,「有因、有具 聖正三摩地」有不同的翻譯,如:「有所依、有資糧之聖正定」、「賢 聖等三昧根本、眾具」,這是出世間的正定。

【1】南傳《相應部‧道相應》[二八]:定經

一~二、舍衛城……。

三、「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有所依、有資糧之聖正定,且諦聽。

四、諸比丘!云何為有所依、有資糧之聖正定耶?謂:正見、正思惟、

[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是。

五、諸比丘!與此七支俱之心一境性為資糧。

諸比丘!此名之為聖正定之所依,亦為資糧。」

【2】北傳《雜阿含 754 經》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爾時,尊者舍利弗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 尊!所謂賢聖等三昧根本、眾具,云何為賢聖等三昧根本、眾 具?」

(03)佛告舍利弗:「謂七正道分,為賢聖等三昧,為根本,為眾具。

何等為七?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

(04)舍利弗!於此七道分為基業已,得一其心,是名賢聖等三昧根 本、眾具。」

(0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瑜伽師地論》的解釋

復次,云何有因、有具聖正三摩地?

當知善故,及無漏故,說名為聖。

(3)

有五道支,名此定「因」,所謂 1正見、2 正思惟、3 正語、4 正業、

5 正命。

「具」有三種,所謂 1 正見、6 正精進、7 正念。

此中薄伽梵總說前七道支,與聖正三摩地(8 正定)為因、為具。隨 其所應,差別當知,謂由前導次第義故,立五為因。於三摩地資助義 故,立三為具。

謂諸聖者所得正定,名聖正三摩地。此三摩地,要以前七道支為 因、為具,由是說言有因、有具聖正三摩地。當知此中,前七道 支,非說見諦諸聖之所修習;謂諸異生,若於是處彼諸道支安立 可得,即於是處亦名道支。如是諸義,準下應知。

〔前導次第義〕

云何正見等前導次第義?

謂先了知世間實有真阿羅漢正行正至,便於出離深生樂欲,獲得 1 正 見。

次復 2 思惟:何當出離居家迫迮,乃至廣說。

謂以正見為依,起正思惟,作如是思:在家煩擾,若居塵宇,出 家閑曠,猶處虛空,是故應於善說法毗奈耶中,正捨家法,趣於 非家。是名出離居家迫迮,乃至廣說。

從此出家,受學尸羅,修治淨命。是名 3 正語、4 正業、5 正命。

受學尸羅,名正語、正業。修治淨命,是名正命。如其次第,差 別應知。

〔於三摩地資助義〕

此正見等,於所對治邪見等五猶未能斷。還即依止此五善法,從他聞 音,展轉發生 a 聞慧正見。

謂前所說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為能對治,如其次第,

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為所對治應知。

為欲斷除所治法故,又為修習道資糧故,方便觀察。次依聞慧發生 b 思慧,復依思慧發生 c 修慧。

由此1 正見,於諸邪見,如實了知此是邪見;於諸正見,如實了知此 是正見;乃至正命,如實知已。

邪見等五,名所治法。世出世間諸離欲道趣向資糧,名道資糧。

聲聞地中廣釋其相。此所治法及道資糧,是所觀察。由思修慧為 方便故,是能觀察,由是說言方便觀察。

為欲斷除邪見等故,及為圓滿正見等故,發勤 6 精進。

(4)

若由此故,能斷所治,集能治法,令其圓滿,是名 7正念。

此念即是三摩地分,故亦兼說正三摩地。

聲聞地說:成就如是正精進者,由四念住增上力故,得無顛倒九 種行相所攝正念,能攝九種行相心住,是名正念及與正定。云何 九種行相所攝正念?謂念、等念、隨念、別念、不忘念、心明記、

無失、無忘、無失法。如決擇分說。由此九種行相正念,能攝九 種行相心住。方便位中,說彼即是三摩地分;圓滿位中,亦兼說 彼正三摩地。

〔正三摩地〕

若是時中,捨邪見等令不復生,修正見等令得圓滿;即於如是方便道 中,亦能棄捨邪精進、念,兼能修滿正精進、念。

若於是時,於彼諸法能斷能滿;即於此時,聖正三摩地亦得圓滿。

〔三學攝〕

此中由慧為導首,於增上戒先自安處。

次聞他音、如理作意,及增上戒學并為依止,於方便道中,發生增上 心學及增上慧學。此中正念,名增上心學;正見、正精進,名增上慧 學。

如是三學,於修聖正三摩地時,皆得圓滿。

由慧為導首等者:此中慧言,謂彼最初出離正見。由此為先,起 正思惟,是故說言慧為導首。正語、正業、正命,名增上戒。於 此受學軌則淨命不墮虧損,名自安處。聞所成地說:謂有八支聖 道所攝,令諸苾芻究竟斷結三種修法。謂修戒、修定、修慧。正 語、正業、正命,名為修戒;正念、正定,名為修定;正見、正 思惟、正精進,名為修慧。今於此中,唯約彼定方便為論,是故 但說正念名增上心學。餘應準知。

(5)

阿含經專題研究教材

《大愛道般涅槃經》比對分析

林崇安

(內觀雜誌,105 期,pp.5-23,2014.05)

一、前言

在釋尊的晚年,大愛道和五百比丘尼在毗舍離城,她們都已經證 得阿羅漢果,當大愛道聽到如來不久當取滅度,她不想見到如來入 滅,因此要先於如來入滅。以下由經律中選出與大愛道入滅相關的四 種資料略作比對分析:

(1)《佛說大愛道般泥洹經》:No. 144,西晉沙門白法祖譯。

翻譯年代:西晉(西元 265-316 年)。

(2)《佛母般泥洹經》:No. 145,宋沙門慧簡譯。

附:《佛般泥洹後變記》

翻譯年代: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慧簡譯出。

(3)《增壹阿含 464 經》:大愛道般涅槃經。東晉曇摩難提誦出,竺 佛念譯傳。

翻譯年代:苻秦建元年間(365-384),曇摩難提等來到長安,誦 出《增一阿含經》、《中阿含經》等,由竺佛念擔任傳語之職。

(4)《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 10《大愛道般涅槃記》:唐義 淨法師(635-713)譯。

翻譯年代:義淨於 700-710 年間譯出《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

等律。

二、比對分析

【1】《佛說大愛道般泥洹經》

(01)聞如是:一時,佛在墮舍利國,行在獼猴水拘羅曷講堂。

(02)是時,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行在墮舍利國,與五百比丘尼俱,皆 是阿羅漢,皆為大神足,為諄那、須摩、訶離惟、讖彌、優波羅洹、

(6)

卑耶俱曇彌。是輩長年比丘尼大弟子行在墮舍利王園比丘尼精舍。

是時,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自意覺念言:「我不忍見佛般泥洹,并 阿難、舍利弗、目揵連是賢者輩。我先捨壽命行取泥洹去。」

分析比對:

這一資料屬於早期的漢譯經文,有些佛法術語到了後期有所改正,

但早期的經文有時會保留一些後期所缺的內容,有其價值。墮舍利 就是毗舍離。摩訶(大)卑耶(生)和題(主)俱曇彌,就是釋尊 的姨母摩訶(大)波闍(生)波提(主),後期玄奘譯為缽邏闍缽 底,就是大愛道。此處的比丘尼名字,除了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外,

有 1 諄那、2 須摩、3 訶離惟、4 讖彌、5 優波羅洹、6 卑耶俱曇彌。

(03)是時,佛即已覺知,便語阿難:「是間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自念言:

『我不忍見佛般泥洹,并阿難、舍利弗、目乾連是賢者輩。我先捨 壽行取泥洹去。是五百比丘尼自意覺捨一切苦:我不忍見佛般泥 洹,并賢者阿難、舍利弗、目乾連是賢者輩。我輩亦當捨壽行取泥 洹去。』」佛說如是。

阿難白佛言:「是故我身不能自勝,諸方不能分別,所聞法不能自 識,所以者何?聞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當般泥洹。」

(04)佛便告賢者阿難:「如是阿難!汝自意念,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持 精進種般泥洹耶?并定種、慈種、解種、度知見種所法?我自知證 覺者,若四意止、若四意斷、若四神足、若五根、若五力、七覺意、

若八慧道行,汝恐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持是法去耶?」佛說是竟已。

阿難白言:「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終不能持清淨種般泥洹去,亦不 能持定種、亦不能持慧種、亦不能持解種、亦不能持慧見知種,終 不能持覺種,佛自慧所覺知法:若四意止、若四意斷、若四神足、

若五根、若五力、若七覺意、若八慧道行,終不能持是法般泥洹。」

分析比對:

這一段的緣起中,大愛道不忍見佛般泥洹(入涅槃)因此想先入涅 槃,這一緣起於前三種資料相同,第四種資料則不同。這一段阿難 和釋尊的對答,於前二種資料相同,其他資料無此。這一對答,在

《雜阿含經》的四念住經文中,舍利弗、目乾連入滅後有相似的經 句。此處佛法術語四意止、四意斷、七覺意、八慧道行,後來依次

(7)

譯為四念住、四正斷、七覺支、八聖道。

(05)阿難言:「我自念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於佛有阜恩,佛母壽終時,

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乳養長大佛。」

佛言:「阿難!有是。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於我有阜恩,我母壽終 時乳養長大我。」

佛言:「阿難!我亦於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有恩無量,所以者何?

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從我因緣,自歸佛、自歸法、自歸比丘僧,自 歸習道盡,亦不復疑佛、亦不復疑法、亦不復疑比丘僧,亦不復疑 習道盡,皆已了知。若人阿難!能教人自歸佛者、自歸法者、自歸 比丘僧者,自歸習道盡者,受者盡壽命者,遷事所受歸教,施與衣 食臥具醫藥,所索不逆,盡壽命如是,尚未能為報師恩。」

佛言:「是故阿難!我於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有阜恩無量。」

分析:

這一段釋尊和阿難的對答,保留於前二種資料,其他資料缺此。但 在大愛道出家的緣起中有相似的經文。

(06)是時,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并五百比丘尼,便俱出墮舍利國到大 樹間,至佛所,以頭面禮佛足,却住一處。是五百比丘尼亦復禮佛,

住一處。

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便叉手白佛言:「我不能忍見佛般泥洹,并阿 難、舍利弗羅、目乾連是賢者輩比丘,我欲先捨壽行取泥洹去。」

以白如是。

佛受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所白默然。

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便以手摩佛足言:「我今日最後見世間依者,

最後見世間明者,最後見世間無上者,從今以後不復見三界中尊 者。」已為佛作禮,却坐一處。

(07)是五百比丘尼亦復叉手白佛如是:「我輩不忍見佛般泥洹并賢者阿 難、舍利弗羅、目乾連賢者比丘輩,我輩欲捨壽行取泥洹去。」五 百比丘尼白如是。佛默然受五百比丘尼所白。

五百比丘尼便頭面禮佛足言:「我輩最後見世間依者,最後見世間 明者,最後見世間無上者,從今以後不復見三界中尊者。」已說如 是,各還就座。

(8)

佛為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并五百比丘尼,說若干品法已訖,皆歡喜 起坐,皆為佛作禮繞佛三匝,頭面著地,還到墮舍利國,入王園比 丘尼精舍,便從一處布五百座。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并五百比丘尼 各就座。

分析:

此處的問答內容,四種資料大致相似。

(08)是時,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便自現神足從坐中沒身,去從東方出 在虛空中,上一樹間,上至七樹間,自現四神足,於虛空上經行,

已經行便住,已住便坐,已坐便臥,已臥便自身出五色火,上身出 五色火,下身出水,下身出五色火,上身出水,如是從東方沒出西 方,從南方沒出北方,便從七樹間下至地,變化現神足如於上,時 便滅神足,取泥洹去。

(09)是時,五百比丘尼便皆於坐中沒身,從東方出在虛空中,上一樹 間,上至七樹間,自現四品神足,於虛空中經行,已經行便住,已 住便坐,已坐便臥,已臥便自身出五色火,上身出五色火,下身出 水,下身出五色火,上身出水,如是從東方沒出西方,從南方沒出 北方,便從七樹間下至地,變化現神足如於上,時便滅神足,取泥 洹去。

分析:

此處四種資料所說內容大致相似。

(10)是時,佛告賢者阿難:「汝行明日平旦入惟舍利國,到耶陀迦羅越 舍,已到便告耶陀迦羅越:『佛母般泥洹并五百比丘尼,佛勸令迦 羅越作五百輿床、五百瓶麻油、五百分香、五百分薪,若干種花香、

若干種伎樂,持到王園比丘尼精舍,所以者何?佛母般泥洹并五百 比丘尼,皆是阿羅漢,皆大神足,功德已滿,當好葬之。』」

佛語阿難告迦羅越,佛勸如是。

(11)阿難聞佛言:「唯然!」即起持頭面禮佛足,即以平旦入惟舍利國,

至耶陀迦羅越所,至已告守門者令入白迦羅越:「阿難在外。」

守門者聞阿難言,即入白如是。

時,耶陀迦羅越在高樓上,與妓女共相娛樂,聞門者言如是,即恐

(9)

怖衣毛皆竪,即下樓出與阿難相見。即持頭面著賢者阿難足下為 禮,白賢者阿難:「是非恒亦非小事,所以者何?賢者來入國一何 早耶?」耶陀迦羅越言已[竟]。

阿難即報言:「佛使我來欲勸令迦羅越,作五百輿床、五百麻油瓶、

五百分香、五百分薪,若干種好香花、若干種伎樂,持到王園比丘 尼精舍,所以者何?佛母般泥洹并五百比丘尼,皆是阿羅漢,皆大 神足,功德已滿,當好葬之。佛勸迦羅越如是。」

迦羅越聞阿難言如是,即惛擗地言:「賢者阿難!我人有何等過於 比丘尼,比丘尼有何恨我人,所般泥洹不告我人?賢者阿難!從今 以後,行室當空,諸座亦當空,經行處亦當空,四徼道頭里巷皆當 空,惟舍利國已為空,賢者阿難!從今以後,不復見比丘尼行分越 入惟舍利國,是痛何甚?」耶陀迦羅越言已竟。

阿難即告迦羅越言:「佛本自說言,一切恩愛皆當別離消散,各自 異處,各自異行,所生、所至、所想各自有行,各自有因緣,會當 滅盡,會當別離,欲令不別離者終不可得,慧人但當護法行。」

是時,賢者阿難為迦羅越引若干經,要持解迦羅越意,滅勸迦羅越 意,已解、已喜、已勸。

(12)[阿難]便到惟舍利國披羅門迦羅越,異因緣在講堂聚會,便賢 者阿難以到就座已坐,便告惟舍利國披羅門迦羅越:「卿輩作五百 輿床、五百麻油瓶、五百分香、五百分薪,若干種好香華、若干種 妓樂,持到王園比丘尼精舍,所以者何?佛母般泥洹并五百比丘尼 皆是阿羅漢,皆大神足,功德已滿,當好葬之,佛勸眾披羅門迦羅 越如是。」

惟舍利國披羅門迦羅越,即便擗地告賢者阿難:「我人有何等過於 比丘尼?比丘尼有何恨我人輩,持何等失比丘尼意,般泥洹不告我 人?賢者阿難!從今以後,行室皆當空,諸座皆當空,四徼道頭里 巷皆當空,惟舍利國以為空,從今以後,終不復見比丘尼入惟舍利 國行分越。」

是時,賢者阿難告惟舍利國披羅門迦羅越:「佛先自說,一切恩愛 皆當別離消散,各自異處,各自異行,所生、所至、所想各自有行,

各自有因緣,會當別離,欲令不別離終不可得,慧人但當護法行。」

是時,賢者阿難為惟舍利國披羅門迦羅越,引若干經,要持解披羅 門迦羅越意,喜披羅門迦羅越意,勸披羅門迦羅越意,已解、已喜、

已勸,賢者阿難便起坐到佛所。

(10)

分析:

前二種資料有耶陀迦羅越以及披羅門迦羅越二段落的相似敘述,其 他資料沒有第二段落。

(13)是時耶陀迦羅越并五百披羅門迦羅越,持五百輿床、五百麻油瓶、

五百分薪、五百分香、若干種好香華妓樂,到王園比丘尼精舍;已 到,是時王園比丘尼精舍門閉。

耶陀迦羅越便告一人言:「來!汝上一人肩上,度垣牆入園開門。」

是人受迦羅越言,上一人肩上,度垣牆即開門。

耶游陀迦羅越及五百披羅門,俱入王園比丘尼精舍。

(14)是時五百比丘尼共有六沙彌利。

是六沙彌利告耶游陀迦羅越言:「賢者迦羅越!莫得嬈是五百比丘 尼也,所以者何?皆是已得定意坐者。」

是時迦羅越告六沙彌利言:「是五百比丘尼,不為定意生,已捨壽 命行取泥洹。」

是時六沙彌利聞是語,即惛擗地言:「誰當復教誡我人者耶?誰當 復諫數我人,當持衣鉢隨誰後耶?」

是時,迦羅越告賢者六沙彌利言:「佛先自說:一切恩愛皆當別離,

賢者沙彌利莫愁憂,但當勤行增精進。」

分析:

此處提到有六位沙彌利(沙彌尼),各資料不同。

(15)是時,迦羅越取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舍利,持若干種香花妓樂恭 敬,撿取舍利著金床上,并五百比丘尼舍利亦如是,便耶游陀迦羅 越,并五百披羅門迦羅越,俱取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并五百比丘 尼舍利到佛所。

(16)是時佛告賢者舍利弗羅:「汝來!正東向叉手下右膝著地,說如 是:有在東方直信者、直業者,三神六智大神足功德已滿者,皆來 到是間,所以者何?佛母般泥洹并五百比丘尼已般泥洹,皆是阿羅 漢,皆大神足,功德已滿,當共好葬之。南方亦爾,西方亦爾,北 方亦爾,東方亦爾。」

賢者舍利弗羅受語,即東向、南向、西向、北向請諸阿羅漢。

即時東方有[二]百五十阿羅漢來,南方亦爾,西方亦爾,北方亦

(11)

爾,合千阿羅漢在佛前。

佛便與千比丘僧俱,到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舍利所。

佛便坐,千比丘皆就座。

分析:

此處佛要舍利弗邀集一千比丘,前二資料相同。

(17)是時佛便告賢者阿難:「汝起取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舍利,以鉢盛 之,持來著我手中。」

阿難言:「唯然!」便起坐取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舍利,著鉢中持 授佛。佛即以兩手受之。

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舍利已受,佛便告眾比丘僧:「是母人聚舍利 也,本是惡身急弊、卒暴輕心、數轉嫉妬,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已 捨母人聚身,男子所應得者摩訶卑耶和題為已得也。」

分析:

此處佛陀稱讚大愛道是大丈夫。

(18)是時佛令耶遊陀迦羅越、眾比丘僧,共為摩訶卑耶和題俱曇彌并 五百比丘尼起塔。已起塔,及惟舍利國人民及諸天人,皆共事摩訶 卑耶和題俱曇彌并五百比丘尼塔。

佛說如是,諸比丘皆歡喜起前為佛作禮而去。

【2】《佛母般泥洹經》

(01)聞如是:一時佛在維耶離國,行在獼猴水邊拘羅曷講堂上。

(02)大愛道比丘尼者即從佛母也,時在維耶離國,與女除饉五百人俱,

皆是應真,獲六通四達神足變化,年耆德尊神曜巍巍,其精舍在王 園,所度無量,深入普智定,覩世尊逮阿難、鶖鷺子、大目乾連,

所度已畢將欲滅度,[曰]:吾不忍見世尊如來無所著正真道最正覺 及諸應真泥[洹],吾當先息靈,還乎本無矣。

分析:

這一資料保留許多較早期的佛法漢譯術語,如,女除饉=除饉女=

(12)

比丘尼。應真=阿羅漢。鶖鷺子=舍利弗。

(03)佛一切智具照其然,即告阿難:大愛道念曰:吾不忍見世尊并諸 應真泥[洹],欲先滅度。

阿難聞教即稽首言:今聞尊命,四體萎墮心塞智索,不識四方之名。

(04)佛告阿難:汝謂大愛道滅度將戒種、慧種、定種、解脫種、度知 見種,若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品道 行去耶?

(05)對曰:不也,但惟佛生七日大后薨,母慈至有大弘恩,在佛所耳。

世尊歎曰:真如汝言,母於吾誠有哺乳重恩之惠,吾亦有難算之恩 在母所也,由吾明獲歸命佛、歸命法、歸命聖眾,自歸習盡道冥滅 明盛,無疑於三尊,苦習盡道,道眼明盡解結解獲無所著,若人能 悟愚者之惑,令入正真,歸佛、歸法、歸乎聖眾,自歸習盡道者,

受道弟子盡天下名珍,訖其年壽供養經師,萬未塞一,歸命三尊恩 過須彌,弟子由芥子也。是故阿難!吾有重恩於大愛道所,其為無 量也。

分析:

這一段釋尊和阿難的對答,保留於前二種資料,後二資料無此。

(06)於時大愛道與除饉女五百人俱到佛所,皆頭面著佛足退叉手立。

大愛道白佛言:吾不忍覩佛及諸應真滅度,欲先泥[洹]。佛默可 之。

大愛道以手摩佛足曰:吾免覩如來應儀正真道最正覺道法御、天人 師、三界明,自今不復覩之矣。

(07)五百除饉女陳辭如上,佛亦可之也,為說身患、生死、憂悲苦、

不如意、[病-丙+(止/(止*止))]之難,無欲清淨、空、不願、無相、

滅度之安若干淨品,諸女除饉莫不歡喜,繞佛三匝稽首而去,還乎 精舍,布五百座,皆各就坐。

(08)大愛道現神足德,自坐沒地,從東方來,在虛空中化,去地一樹,

轉昇七樹,經行虛空中,乍坐乍臥,上身出水,下身出火,下身出 水,上身出火,又沒地中,飛東方來,沒法如前,八方上下來,放 大光明以照諸冥中,人上曜諸天。

(09)五百除饉變化俱然,同時泥[洹]。

(13)

分析:

此處各資料所說內容大致相似。

(10)佛告賢者阿難:「汝明旦入城到耶游理家所告之曰:『佛母及五百 耆年除饉皆已滅度,佛勸理家作五百輿床,麻油香花樟柟梓事各五 百,貢妓正音當以供養,所以然者,斯諸除饉皆六通四達,獲空不 願無相淨定,今得泥[洹]為諸佛所歎,一時之供養其福無數。』」

(11)阿難稽首于地惻然敬諾,平旦入城至理家門,告守門者曰:入云 吾來。門人入如事云。

理家時在高觀與樂人相娛,聞阿難來,心怖毛竪,即下觀疾出,五 體投地,以手著足長跪而曰:賢者阿難!今來甚早,斯事非恒,將 以何故?

阿難如佛教具為理家說之。

理家聞之即擗身于地,抗哀而云:吾等豈有非佛弟子,不肖之行而 為除饉所棄矣!長逝無為而無遺教乎!

噓唏重曰:賢者阿難!自維耶梨精舍都為空寂,王道四街不復覩神 通女除饉,如彼盛德行于國道,國道為空其痛何甚乎!

阿難答曰:佛說乾坤雖為長久始必有終,盛者有衰恩愛當離,覩異 欲永者尋行受報,三界無常其如幻夢,古來非常苦身之患其禍無 量,而愚者不見可謂瞽矣,生求不死,會畢不離者終不可得也,上 賢覩佛經奧解四非常,如盲得視,精進勤行可免重苦矣。

阿難引若干要說,以釋理家結,理家心解即喜。

(12)阿難復至諸梵志理家所,時其眾在講堂有異議,即告之曰:佛勸 諸賢者作五百人葬具,所以然者,佛母并五百女除饉皆已滅度。

梵志理家聞阿難言,靡不擗地椎心搣髮,宛轉哀號云:當奈何,吾 等孤露將腹誰恃乎!

阿難又說:三界是幻,都為非常,身為苦器,[病-丙+(止/(止*止))]

痛所聚,唯泥[洹]安,故三尊歸之也。理家心解稽首足下。

阿難還至佛所,如事以聞。

分析:

以上理家以及梵志理家,相當於白法祖譯的耶陀迦羅越以及披羅門 迦羅越,二段落內容相似,其他資料沒有第二段落。

(14)

(13)梵志理家即具葬具,馳詣精舍。

時園門閉,理家使人緣入開門,欲入講堂。

(14)有女沙彌三人,一人得不還道,次者頻來,小者溝港,告理家曰:

吾師坐禪,今得寂定,慎無擾也。

答曰:師已滅度,不為定也。

沙彌聞之,擗身絕息,有頃乃穌,哀號而曰:誰當復誨吾等聖訓絕 吾者廢也。

理家覩之莫不舉哀,哀畢告沙彌曰:佛本說經,恩愛雖會終必有離,

世榮難保唯道可久,但當建志進取應真,滅三界苦捐俗哀心也。

分析:

此處提到三位女沙彌(沙彌尼),分別證得不還果、一來果、預流 果。須陀洹,舊譯溝港,後譯預流。舊譯頻來,後譯一來。

(15)理家闍維畢,奉舍利詣佛所。

(16)佛告鶖鷺子:汝東向叉手下右膝曰:有直信直業、三神六智道神 已足者,皆來赴斯,所以然者,佛母逮諸除饉女五百人今皆善逝,

宜當會,四方俱然。

於是四方各二百五十應真,神足飛來稽首佛足。

(17)佛起至大愛道舍利所,千比丘從皆就告阿難:取舍利盛之以鉢著 吾手中。

阿難如命,以鉢盛舍利長跪授佛。

佛以兩手受之,告諸比丘:斯聚舍利,本是穢身凶愚急暴,輕心疾 轉,嫉姤陰謀,敗道壞德,為亂作先之類,今母拔女人兇愚之穢,

為丈夫行,獲應真道,還靈本無,淨過虛空,行高無蓋,何其健哉!

分析:

前二資料中,佛陀稱讚大愛道是大丈夫。

(18)佛告諸比丘及理家眾:共為母及諸應真女興廟。

僉曰:唯然。

於是天、人、鬼、龍興廟立剎,華香作樂,繞廟三匝,哀者震國,

詣佛敬信,輒說生死為苦,三界無安以釋來者,莫不歡喜,稽首而 去。

(15)

分析:

此處的興廟立剎,是指建「舍利塔」。

附:佛般泥洹後變記

我般泥洹後百歲,我諸弟子沙門,聰明智慧如我無異。

我般泥洹後二百歲時,阿育王從八王索八斛四斗舍利,一日中作八 萬四千佛圖。

三百歲時,若有出家作沙門,一日中便得道。

四百歲時,數念佛及法以比丘僧,供養和上阿闍梨。

五百歲時,沙門婆羅門及人民,無不啼泣念佛者。

六百歲時,諸沙門便行入山中樹下塚間求道。

七百歲時,便行內外學經,若有沙門婆羅門問事無不解了,悉壞九 十六種外道。

八百歲時,便復念行作佛圖[卄/隋]疾次作佛圖。

九百歲時,便念行治生求利害處所。

千歲時,便行與國王相隨教習兵法戰陣,自行屠殺妻娶婦女。

分析:

以上是原經的附錄,此中保留一重要的資料:佛般泥洹後二百歲 時,阿育王出世,這一年代合乎南傳的看法。

【3】《增壹阿含 464 經》 :大愛道般涅槃經

(01) 聞如是:一時,佛在毗舍離普會講堂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02) 爾時,大愛道遊於毗舍離城高臺寺中,與大比丘尼眾五百人俱,

皆是羅漢,諸漏已盡。

(03)爾時,大愛道聞諸比丘說:「如來不久當取滅度,不過三月,當在 拘夷那竭娑羅雙樹間。」

(04)爾時,大愛道便作是念:我不堪任見如來取滅度,亦復不堪任見 阿難取滅度,我今宜可先取滅度。

(05)爾時,大愛道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06)爾時,大愛道前白佛言:「我聞世尊不久當取滅度,卻後不過三月,

在拘夷那竭娑羅雙樹間。我今不堪見世尊及阿難取滅度也,唯願世

(16)

尊聽我先取滅度!」

爾時,世尊默然可之。

爾時,大愛道重白佛言:「自今已後,唯願世尊與諸比丘尼說戒!」

佛告之曰:「我今聽比丘尼,還與比丘尼說禁戒。如我本所施行禁 戒,無令差錯。」

分析:

此處大愛道請求佛陀向諸比丘尼說戒,佛陀則是同意由比丘尼向比 丘尼說戒。其他資料無插入此請求。

爾時,大愛道前禮佛足,在佛前立。

爾時,大愛道復白佛言:「我今更不見如來顏色,亦不見將來諸佛,

不受胞胎,永處無為,今日違離聖顏,永更不覩。」

時大愛道繞佛七匝,亦復繞阿難七匝,盡繞諸比丘眾,卻退而去。

還諸比丘尼眾中,告諸比丘尼曰:「我今欲入無為涅槃界。所以然 者,如來不久當取滅度。汝等各宜隨所行。」

(07) 爾時,差摩比丘尼、優鉢色比丘尼、基利施比丘尼、舍仇梨比丘 尼、奢摩比丘尼、鉢陀蘭遮比丘尼、婆羅遮羅比丘尼、迦旃延比丘 尼、闍耶比丘尼及五百比丘尼,往至世尊所,在一面立。

爾時,五百比丘尼,差摩比丘尼最為上首,而白佛言:「我等諸人 聞如來不久當取滅度。我等不忍見世尊及阿難先取滅度,唯願世尊 聽我等先取滅度!我等今取涅槃,正是其宜。」

爾時,世尊默然可之。

時差摩比丘尼及五百比丘尼見世尊默然可之,前禮佛足,繞三匝便 退而去,還詣本房。

(08) 時,大愛道閉講堂門,擊揵椎,於露地敷坐具,騰在虛空,於虛 空中坐臥經行,或出火焰,身下出煙,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 出煙;舉身放焰,舉身放煙;左脅出水,右脅出火;右脅出水,左 脅出火;前出火,後出水;前出水,後出火;舉身出火,舉身出水。

爾時,大愛道作若干變化,還在本座,結跏趺坐,正身正意,繫念 在前,而入初禪;從初禪起而入二禪;從第二禪起而入第三禪;從 三禪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空處;從空處起入識處;從識處起 入不用處;從不用處起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處起入想知滅;

從想知滅起還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處起入不用處;從不用處

(17)

起還入識處;從識處起還入空處;從空處起還入第四禪;從第四禪 起還入三禪;從三禪起入二禪中;從二禪起還入初禪;從初禪起入 二禪;從二禪起還入三禪;從三禪起還入四禪;已入四禪便取滅度。

爾時,天地大動,東踊西沒,西踊東沒,四邊都踊中央沒,又四面 涼風起,諸天在空作倡伎樂,欲界諸天涕零悲泣,猶如春月天降甘 雨,神妙之天雜碎優鉢華香,又雜碎栴檀而散其上。

(09) 爾時,差摩比丘尼、優鉢色比丘尼、基梨施瞿曇彌比丘尼、舍瞿 離比丘尼、奢摩比丘尼、鉢陀蘭遮比丘尼、婆羅遮羅比丘尼、迦旃 延比丘尼、闍耶比丘尼,如此上首五百比丘尼等,各各於露地敷坐,

飛在虛空,於虛空之中坐臥經行,作十八變,乃至入想知滅,各取 滅度。

分析:

此處各資料所說大致相似,而詳略不同。

(10) 爾時,毗舍離城內有大將名曰耶輸提,將五百童子集普會講堂有 所講說。時,耶輸提及五百童子遙見五百比丘尼作十八變,見已,

歡喜踊躍無量,各共叉手而向彼所。

爾時,世尊而告阿難曰:「汝往至耶輸提大將所,而告之曰:『速辦 五百牀具,五百坐具,五百瓶酥,五百瓶油,五百輿花,五百裹香,

五百車薪。』」

爾時,阿難前白佛言:「不審世尊欲何施為?」

佛告之曰:「大愛道已取滅度,及五百比丘尼泥洹,我等欲供養舍 利。」

爾時,阿難悲泣交集,不能自勝:「大愛道取滅度何其速哉!」

(11)爾時,阿難以手揮淚,便往至耶輸提大將所。

爾時,耶輸提遙見阿難來,皆起前迎,並作是說:「善來,阿難!

欲何告敕?又行非常。」

爾時,阿難報曰:「我是佛使,欲有所告敕。」

時,大將咸共問曰:「欲何所告敕?」

阿難報曰:「世尊告大將曰:『當辦五百牀具,五百坐具,五百瓶酥,

五百瓶油,五百輿花,五百裹香,五百車薪。大愛道及五百比丘尼 皆取滅度,我等往供養舍利。』」

(12)爾時,大將悲泣交集,而作是說:「大愛道取滅度何其速哉!及五

(18)

百比丘尼取滅度甚為速哉!誰當教授我等,教化分檀布施?」

(13)爾時,耶輸提大將即辦五百牀具,五百坐具,五百瓶油、酥、薪,

及諸耶維之具,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耶輸提大將白世尊言:「如來所約敕,供養之具今日已辦。」

佛告曰:「汝今各取大愛道身及五百比丘尼身,出毗舍離到曠野之 處,吾欲於彼供養舍利。」

耶輸提大將白佛言:「唯然,世尊!」

是時,長者即往至大愛道等所,告一人曰:「汝今施梯,登牆入內,

徐開門,無令有聲。」

是時,彼人如彼教敕,卽入開門。復敕五百人各舉舍利著于牀上。

分析:

此處只提及耶輸提大將,不同於前二資料。

(14) 爾時,有二沙彌尼在,一名難陀,二名優般難陀。

是時,二沙彌尼語大將曰:「止!止!大將!勿觸擾諸師。」

耶輸提大將報曰:「汝師不為睡眠,皆取滅度。」

爾時,二沙彌尼聞諸師皆取滅度,心懷恐怖,卽自思惟,觀有集之 法皆是盡法,卽於坐處得三明六通。爾時,二沙彌尼卽飛在虛空中,

先至曠野之中作十八變,坐臥經行,身出水火,變化無量,卽於無 餘涅槃界而取般涅槃。

分析:

此處提到二位沙彌尼,並立刻證得阿羅漢,具足三明六通,接著顯 現神通和入滅,和其他資料不同。

(15)爾時,世尊將諸比丘僧,前後圍遶,往至大愛道比丘尼寺中。

爾時,世尊告阿難、難陀、羅云:「汝等舉大愛道身,我當躬自供 養。」

(16)是時,釋提桓因知世尊心中所念,卽從三十三天上,譬如力士屈 伸臂頃來至毗舍離,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其中漏盡比丘皆見釋提桓因及三十三天,其不漏盡有欲比丘及比丘 尼、優婆塞、優婆夷未漏盡者,亦不見釋提桓因及三十三天。

爾時,梵天王遙知如來心中所念,將諸梵天從梵天上沒,來至世尊

(19)

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毗沙門天王知世尊心中所念,將諸閱叉、鬼神,到如來所,

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提地賴吒天王將諸乾沓和,從東方來至如來所,頭面禮足,

在一面立。

毗婁勒叉天王將諸無數拘槃荼,從南方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 一面立。

毗婁波叉天王將諸龍神來至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及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各各知如來心中所念,來至世尊所,

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釋提桓因、毗沙門天王前白佛言:「唯願世尊勿自勞神,我 等自當供養舍利!」

佛告諸天:「止!止!天王!如來自當知時。此是如來所應修行,

非是天、龍、鬼神所及也。所以然者,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長養恩 重,乳哺懷抱,要當報恩,不得不報恩。然諸天當知:過去諸佛世 尊所生母先取滅度,然後諸佛世尊皆自供養虵旬舍利。正使將來諸 佛世尊所生之母先取滅度,然後諸佛皆自供養。以此方便,知如來 應自供養,非天、龍、鬼神所及也。」

爾時,毗沙門天王告五百鬼曰:「汝等往至栴檀林中,取香薪來,

當供養虵旬。」時,五百鬼聞天王語已,卽往至栴檀林中,取栴檀 薪來至曠野之間。

是時,世尊躬自舉牀一腳,難陀舉一腳,羅云舉一腳,阿難舉一腳,

飛在虛空,往至彼冢間;其中四部之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舉五百比丘尼舍利至於冢間。

爾時,世尊告耶輸提大將曰:「汝今更辦二床具,二坐具,二車薪、

香花供養二沙彌尼身。」

耶輸提大將白佛言:「唯然,世尊!」尋時,卽辦供養之具。

爾時,世尊以栴檀木各傳與諸天。

分析:

此處提到世尊、難陀、羅云、阿難舉牀腳等事,不見於前二資料。

(17)是時,世尊復告大將曰:「汝今各取五百舍利,各分別而供養之。

二沙彌尼亦復使然。」

(20)

時,大將受佛教已,各各分別而取供養,卽取虵旬。

爾時,世尊復以栴檀木著大愛道身上。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為最樂!

爾時,諸天、人民皆悉雲集在於冢間;天、人大眾十億姟那術。

(18)時大將火滅已,復取舍利而起偷婆。

佛告大將曰:「汝今取五百比丘尼舍利與起偷婆,長夜之中受福無 量!所以然者,世間有四人起於偷婆。云何為四?若有人與如來、

至真、等正覺起於偷婆,與轉輪聖王,與辟支佛及如來弟子漏盡阿 羅漢與起偷婆者,受福無量!」

爾時,世尊與諸天、人民說微妙之法,勸令歡喜。

爾時,天與人有一億,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諸天、人民、乾沓和、阿須輪、四部之眾聞佛所說,歡喜奉 行!

分析:

此處提到對四種人建舍利塔(偷婆)則受福無量:佛、轉輪聖王、

辟支佛、聲聞阿羅漢。此處一億,指十萬。

【4】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 10:大愛道般涅槃記

(01)佛在劫比羅城多根樹園。

(02)時大世主苾芻尼喬答彌,與眷屬苾芻尼有五百人,來詣佛所頂禮 雙足,退坐一面佛為說法,于時世尊忽然啑噴。

時大世主喬答彌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壽命長遠住過劫數。

其五百苾芻尼聞大世主說此語時,咸即同聲如世主所願。

有地上藥叉鬼神,聞五百苾芻尼說此語時,皆共同聲咸說斯願,虛 空藥叉神聞聲亦說斯願,如是四天王宮,及三十三天夜摩天都史多 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乃至梵天互相聞聲咸說斯語:唯願世尊,壽 命長遠住過劫數。

(03)爾時,世尊告大世主喬答彌苾芻尼曰:汝今與一切眾生作大障礙,

由汝斯語,五百苾芻尼及地上空中乃至梵天,聞汝此說佛處不應如 是恭敬,如是恭敬者不名為善。

大世主曰:大德世尊!云何於如來處,申其恭敬得名為善?

(21)

(04)佛言喬答彌:於如來處應作是語:願佛及僧久住於世,常為和合 猶如水乳,於大師教令得光顯,喬答彌!若作如是,恭敬無上正等 覺者是名善禮。

(05)時一苾芻即說曰:

世主喬答彌,致敬如來足,願牟尼延壽,劫住化眾生,

佛母殷重心,發言申禮敬,不應於佛所,作如是願詞。

分析:

以上是喬答彌入滅的另一緣起,地點是劫比羅城,不同於其他資料。

(06)時大世主喬答彌便作是念:佛於眾中讚歎和合,乃至大師現住於 世,苾芻僧眾復未乖離,我今宜可入於涅槃。便詣佛所禮雙足已,

白言:世尊!我今意欲疾入涅槃。

作是語已世尊默然,如是再三佛皆默然。

爾時,大世主復白言:世尊!我今意欲疾入涅槃。

佛言:喬答彌!汝為涅槃作此語耶?

答曰:為涅槃故說如是語。

佛言:既為涅槃說是語者,我更何言!諸行無常悉皆如是。

(07)時五百苾芻尼又白言:世尊!我等意欲疾入涅槃,

佛告諸苾芻尼:汝等為涅槃故作此語耶?

答言:如是。

佛言:汝等既為涅槃說如是語,我更何言!諸行無常悉皆如是。

時,大世主及諸苾芻尼等聞佛說已,心大歡喜,頂禮佛足,詣難陀 處,白言:聖者!我今意欲疾入涅槃。

難陀曰:為涅槃故說此語耶?同佛所說。

如是復往具壽阿尼盧陀、羅怙羅、阿難陀,乃至諸上座所,頂禮白 言:聖者!我等意欲疾入涅槃。

難陀苾芻及諸上座等問曰:為涅槃故作此語耶?答言:如是。

報言:汝等既為涅槃說此語者,我等何言!諸行無常悉皆如是。

于時大世主與五百苾芻尼,頂禮諸上座等,辭還住處,到本寺中,

於七日內為諸三眾演說妙法,既聞法已,令無量眾生證得廣大殊勝 利益。諸苾芻尼各各出寺,就空閑處隨其次第半跏端坐,乃至五百 悉皆如是。

(08)時大世主喬答彌即入三昧,以勝定力隨念所為隱身不現,即於東

(22)

方上昇虛空,現四威儀行住坐臥,入火光定,即於身內放種種光,

青黃赤白及以紅光一時俱現,身下出火上流清水,身下出水上發火 光,東方既爾,南西北方亦復如是。

五百苾芻尼與大世主喬答彌現相無異。

時大世主復入初定,從初定起入第二定,從第二定起入第三定,從 第三定起入第四定,從第四定起入於空處,從空處起入識處,從識 處起入無所有處,從無所有處起入非想非非想處,從非想非非想處 起次第逆入至初靜慮,而般涅槃。

分析:

此處各資料所說大致相似。

(09)五百苾芻尼皆同大世主喬答彌,次第順逆入諸禪已亦般涅槃。

爾時,大地悉皆震動,四維上下朗然明照,於虛空中諸天叫聲猶如 擊鼓。

(10)是時諸有苾芻,或在妙高山或餘山中,乃至城邑聚落蘭,若林間 寂靜之處,覩此相已,斂念觀察,見大世主喬答彌與五百苾芻尼皆 般涅槃。

時諸苾芻復作是念:世尊慈母既般涅槃,我等宜往相助,供養舍利。

作是念已各各隨力,持諸香木,詣大世主喬答彌等般涅槃處。

(11)爾時,世尊與憍陳如、婆澁波、大名、阿尼盧陀、舍利弗、大目 連等,及餘聲聞大眾,為供養大世主喬答彌等舍利故皆來集會。

時勝光大王與太子諸臣及諸眷屬,亦為供養舍利故來至其處。

給孤長者、仙授長者、故舊長者,及鹿子母等,與眷屬俱亦至其處。

復有諸國大王與其眷屬無量百千皆來集會。

時勝光王將種種寶衣嚴飾之具裝五百寶輿,復持種種香花幢幡寶蓋 及諸音樂。

(12)時具壽難陀、阿尼盧陀、阿難陀、羅怙羅等四苾芻,舉大世主靈 輿,世尊亦以右手擎輿,自餘苾芻各舉諸苾芻尼靈輿,以殷重心廣 設嚴飾,送置寬平空閑之處。

分析:

此處提到世尊、難陀、阿那律、羅云、阿難舉牀腳等,不見於前二 資料。此處有舍利弗、大目連的出現。

(23)

(13)爾時,世尊即舉大世主喬答彌及五百苾芻尼所蓋上衣,告諸苾芻 曰:汝等看此,大世主喬答彌等壽百二十歲,身無老相,如十六歲 童女。

分析:

這一資料,佛陀稱讚大愛道等「身無老相」。其他資料無此。

(14)爾時,勝光王等及諸大眾,各持種種香木焚燎其身。

(15)世尊為眾演說無常法已,還至寺中洗足就座而坐,告諸苾芻:汝 等當知,如是之事皆由見他啑噴之時,願言長壽,是故苾芻若他啑 時不應言長壽,若故言者得越法罪。

分析:

最後這一段敘述,是回到前面事件的緣起,不同於其他資料。

三、結語

以上簡略分析比對四種《大愛道般涅槃經》,可以看出,前二種 資料是早期譯語,較不清晰;後二種的譯文較為清晰。

四種資料的內容同中有異,這是由於傳承的不同,以及長期口誦 下傳下的變動,但都值得相互比對、參考。

前三種資料中的地點是毗舍離城,時間是佛入滅前三個月,大愛 道此時入滅,而舍利弗、大目連應已入滅。第四種資料中的地點是佛 陀家鄉劫比羅城,時間是佛入滅前約八個月,此時舍利弗、大目連還 在世,此資料說大愛道於劫比羅城入滅,這是一個不共的說法。

一般認為大愛道是於佛入滅前三個月在毗舍離城入滅。

────

(24)

《內觀雜誌》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北市誌字第 313 號 1995 年 10 月 1 日創刊

發行人:李雪卿 編輯:內觀雜誌編輯組

宗旨:弘揚佛法的義理和介紹內觀法門 聯絡:320 中壢市郵政信箱 9-110

網站:www.insights.org.tw http://140.115.120.165/forest/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學院。於創立之初磣為使所辦的佛學院能夠培養 正知正見之弘法人才磣特砮吳老擇教授商討磣禮

 設入眾會  則為導師  是菩薩者   十方聞名  於法無礙  猶如巨海 

有種種性,種種國土人出家,用不正音壞佛經義,願世尊聽我用 闡提之論,正佛經義。佛言:我法中不貴浮華之言語,雖質朴不 失其義,令人受解為要。 14 (《大正藏》第

由此可知,在家或出家行者所要走的菩薩道是相同的,都是鎖定「無

多修之 學分數得 認列為自 由選修 2... 外語證照及系證照門檻通過後,務必將『證照正本』送語言中心及系

 畢竟無眾生  諸法中無礙   無戒無忍辱  亦無有毀戒   無智亦無慧  亦無非智慧 

心即宗義也。心為用者。正觀權巧折伏見愛故名用也。心為教者。此經云。弟子眾塵

為期 8 天的日本之行到這刻終於正式完結。回想當初由入選到正式出發的一刻,心情依 然興奮雀躍。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