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活性炭吸附二氧化碳性能的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活性炭吸附二氧化碳性能的研究"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 !" 卷 第 # 期

$%%& 年

北 京 化 工 大 学 学 报

’()*+,- (. /01’1+2 )+130*4156 (. 780917,- 5078+(-(26

3:;< !",+:< #

$%%&

活性炭吸附二氧化碳性能的研究

张丽丹#= 王晓宁#= 韩春英#= 郭坤敏$

(#> 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北京= #%%%$?;$> 防化研究院一所,北京= #%%%@!)

摘= 要:采用常压流动吸附法研究了活性炭吸附剂在二氧化碳 A 氮气体系中对二氧化碳的动态吸附性能,比较了其 吸附量、吸附穿透曲线和吸附性能的差异,研究了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及表面官能团对其二氧化碳吸附性 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煤的性质影响活性炭对二氧化碳的吸附性能;二氧化碳的吸附量与吸附剂的比表面积、

孔径分布有关,但孔径分布是主要的因素。吸附剂的孔径分布在 %> B C #> & DE 范围内时,有利于对二氧化碳的吸

附;经多次循环吸脱附后,吸附剂对二氧化碳的吸附量略有减小并达到恒定值,孔容小和孔径分布窄的吸附剂的吸

附量衰减较快。

关键词:活性炭;孔隙结构;吸附;表面化学性质 中图分类号:5/!?;5F#$&> ##

收稿日期:$%%GH%!H%&

第一作者:女,#?B& 年生,教授 0HEIJ; :KLIDM;NO EIJ;< PQRS< TNQ< RD

引言

在密闭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分离和去除对保证人 员正常生活非常重要,是载人航天及国防工业中的 关键问题之一。在二氧化碳的含量达到 #U 时,人 会出现头 晕 和 乏 力 等 症 状;二 氧 化 碳 的 含 量 达 到

!U 时,出现中毒症状,溶解在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 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最后导致人体机能严重混乱甚 至危及生命;当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 BU ,人只能存 活 # L[#]。因此,各国都对二氧化碳吸附剂进行了 大量的探索和研究。

活性炭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和较高的比表面 积[$],是一 种 常 用 的 二 氧 化 碳 吸 附 剂。据 文 献 报 道[!],用一定浓度的 7I$ V、9M$ V和 7Q$ V的醋酸溶液 浸渍煤基活性炭,浸渍后对二氧化碳的吸附性能影 响较小。王重庆等人["]采用硝酸和双氧水加醋酸 铜溶液对活性炭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活性炭表面 的极性对二氧化碳的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 表面极性增加有利于对二氧化碳的吸附。WIXY[B]等 人也研究了活性炭的酸碱值变化对二氧化碳和氨气 吸附行为的影响。而我国目前用于生产活性炭的原 料煤主要是无烟煤、弱粘煤、一部分低阶长焰煤和褐 煤。用这几种煤制备的活性炭在吸附性能上各具特 色,尤其是由无烟煤制备的活性炭,具有低灰、微孔

发达和吸附性能高等优良特性。因此本文依据吸附 剂的性能主要与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分布等物理 结构参数有关[GH##]的特性,研究了以 B 种不同产地 无烟煤为原料的活性炭的物理结构参数及其表面官 能团对二氧化碳吸附性能的影响。

#= 实验部分

!" !# 活性炭的制备

分别以宁夏华辉、河北遵化、宁夏太西、广东韶 关及山西大同 B 种不同产地的无烟煤为原料,首先 将原料煤粉碎到一定的粒度,然后按一定配比加入 添加剂、煤焦油和水搅拌混合均匀,放入炭化炉中,

以一定的升温速度加热到指定的温度,恒温一段时 间,制得粉状活性炭。将分装活性炭与羧甲基纤维 素水溶液混合后,室温下经一定压力压制成直径约 为 $> B C $> & RE,高为 %> ? C #> % RE 的圆柱状,再在 一定条件下进行热处理。所得样品分别标记为 I、

P、R 、N 和 T B 种吸附剂( 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 煤化工分院提供)。

!" $# 二氧化碳的吸附量及穿透曲线的测定

采用常压流动吸附装置测定二氧化碳穿透曲 线,常压流动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 # 所示。由氮 气钢瓶流出的氮气分两路,一路作为载气通气相色 谱仪,一路与由二氧化碳钢瓶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 混合,通过两路的阀门调节气体流量,进入混合器混 合,得到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气体。配制好的气体 进入吸附柱,吸附尾气从吸附柱的上端经六通阀排

(2)

放。在吸附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间隔通过六通阀 将气路切换至气相色谱仪( !"# 检测器)对尾气进 行分析。

$—压力表;%—三通阀;&—气流调节阀;’—流量计;

(—开关阀;)—吸附床

图 $* 常压流动吸附装置

+,-. $* /0123,425678 926:1 ;<3 96:=> <; 7=9<316,<5 76 764<91?23,@ 13299:32

!" #$ 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的测定

使用美国康塔公司生产的 A:6<9<3BC$" 全自动 气体吸附仪测定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测 试前样品 均 经 过 &DD E 下 真 空 脱 气 处 理,时 间 为 ( ?。

氮气吸附法:在液氮温度下( F $G( E ),用高 纯氮气做吸附质,测定样品的吸脱附等温线,用 H/!

方程计算比表面积,用离散傅里叶变换( #+!)法进 行 孔 径 分 布 分 析。 氮 气 的 分 子 截 面 积 为 DI $)$% 54%

!" %$ 吸附剂的表面官能团分析

采用 +C%D 1J 计测定样品的 1J 值。于 (D 4K 的三角瓶中加入 $I D - 吸附剂和 %D 4K 不含二氧化 碳的去离子水,充分振摇,浸渍 $% ?,过滤后用酸度 计测定每种吸附剂的 1J 值。

采用酸碱中和法测定吸附剂的表面官能团。于

%(D 4K 具塞三角瓶中加入 & 份 $I D - 的吸附剂,再 分别加入 $DD 4K、DI $ 4<8 L K 的碳酸氢钠、碳酸钠和 氢氧化钠溶液。为了避免在氧气存在下炭的氧化反 应[$%],需要在三角瓶中通入氮气。充分振摇,浸渍

%’ ?,过滤后用 DI $ 4<8 L K 的盐酸溶液滴定,分析吸 附剂表面的官能团。

!" &$ 吸附剂的再生性能

采用常压流动吸附法测定吸附剂的再生性能。

当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恒定时,认为已达到 吸附平衡,此时关闭常压流动吸附装置中二氧化碳 的开关阀,用氮气进行脱附。当色谱记录仪上不再 有峰出现时,继续通氮气 $D 4,5,此为一次吸脱附完

成,然后按上述方法进行多次重复实验。

%* 结果与讨论

’" !$ 二氧化碳在吸附剂上的吸附量及穿透曲线 采用常压流动吸附装置考察了 ( 种吸附剂(7 M 2)在二氧化碳 L 氮气体系中对二氧化碳的动态吸附 性能,得到的二氧化碳吸附过程曲线如图 % 所示。

从图 % 可以看出,二氧化碳 L 氮气体系中 ( 种吸附剂 对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其中吸附剂 = 穿 透时间最长,说明 = 对二氧化碳的吸附容量最大。

根据穿透曲线计算出的各吸附剂对二氧化碳的饱和 吸附量及穿透时间如表 $ 所示。

图 %* 二氧化碳吸附过程曲线 +,-. %* "73B<5 =,<0,=2 7=9<316,<5 @:3N29

*

表 $* 吸附剂的二氧化碳饱和吸附量和穿透时间

!7B82 $* "73B<5 =,<0,=2 976:3762= 7=9<316,<5 O:756,6,29 75= 6,42 <; B327P6?3<:-?

样品 吸附量 L

( 4- L -)

穿透时间 L 4,5

样品 吸附量 L

( 4- L -)

穿透时间 L 4,5

7 $D. %& Q. G = $). Q’ $(. %

B $$. )R G. ’ 2 $&. %G $$. &

@ G. $$ R. %

* * 从图 % 还可以发现,各吸附剂的穿透曲线形状 也有所不同,在 @ 上穿透曲线最为平缓,而 = 最陡 峭,因而 @ 的传质区最长。穿透曲线的形状可以表 明,吸附质在被吸附到吸附剂孔内表面过程中的传 质阻力越小,穿透曲线越陡峭,表明传质阻力越小,

因此,@ 的传质阻力最高而 = 的传质阻力最小。传 质阻力包括气膜传质阻力和吸附剂孔内扩散阻力,

气膜阻力受流量和压力等因素影响,内扩散阻力由 吸附剂结构决定。在实验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

外扩散阻力差异不大,由此表明这 ( 种吸附剂的内 扩散阻力相差较大,这就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吸附剂

R

R 第 $ 期* * * * * * * * * * * * * 张丽丹等:活性炭吸附二氧化碳性能的研究

(3)

孔结构对其动态吸附二氧化碳性能的影响。

!" !# 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对吸附性能的 影响

为了进一步研究吸附剂孔结构与二氧化碳吸附 性能的关系,采用在 !"#$%$&’()* 全自动气体吸附仪 以氮气为吸附质对吸附剂的特性进行了测定,测得 吸附剂的吸脱附等温线。根据吸脱附等温线求得吸 附剂的物理结构参数和孔径的分布,如表 + 和图 , 所示。

从表 + 中可以看出,在这五种吸附剂中 - 的平 均孔径和表面积最大,为 +. /0/ 12 和 )345 2+6 7。

且 - 与其它吸附剂相比( 见图 ,),有以下几点明显 特征:())是在 8. , 9 8. 3 12 范围的细孔很少;(+)

是与其它 : 种吸附剂相比在 8. 3 9 +. + 12 孔径范围 内,- 峰值较高,说明 - 在此孔径范围内的孔最多;

(,)是在孔径范围 +. 3 9 ,. 3 12 内其它吸附剂的峰 值迅速降为零,而 - 在此范围内还有峰值存在,这是 导致 - 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增大的主要原因。

图 ,; 活性炭的孔径分布图

<=7> ,; ?$&@ %=A@ -=%#&=’"#=$1% $B CD#=E@ DC&’$1 %C2FG@%

表 +; 活性炭的物理性质

HC’G@ +; ?IJ%=DCG F&$F@&#=@% $B CD#=E@ DC&’$1 %C2FG@%

样品 比表面积 6( 2+6 7) 平均孔径 6 12 孔体积分数 6 K

C )8+0 )> 4/) 8> 38/

4:5 +> ):4 8> 3+,5

D 4+0 )> 533 8> :3+/

- )345 +> /0/ 8> 4:33

@ )):4 +> ,)) 8> 33,4

实验发现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对二氧化碳的吸附 性能有直接影响,而且吸附剂的孔结构也起至关重 要的作用。在图 : 中孔径分布相同的 C 与 D( 或 ’ 与 @)对二氧化碳的吸附量随吸附剂比表面积的增大 而增加。而对孔径分布不相同的 C、D 与 ’、@ 吸附剂,

’、@ 的比表面积对二氧化碳吸附量的影响大于 C、D

图 :; 二氧化碳吸附量与比表面积的关系

<=7> :; L@GC#=$1 ’@#M@@1 %F@D=B=D %"&BCD@ C&@C C1- DC&’$1 -=$N=-@ %C#"&C#@- C-%$&F#=$1 O"C1#=#=@%

的比表面积对二氧化碳吸附量的影响,这说明孔径 分布在8. 3 9 ). 5 12 的吸附剂更适合对二氧化碳的 吸附。此结论也可由 - 吸附剂对二氧化碳的吸附量 /

5 北; 京; 化; 工; 大; 学; 学; 报; ; ; ; ; ; ; ; ; ; ; ; ; ; ; ; ; ; ; +885 年

(4)

进一步证明,一方面由于 ! 吸附剂在孔径分布"# $ %

&# ’ () 范围内的孔最多,而使其对二氧化碳的吸附 量最大;另一方面,! 的比表面积增多的大部分原因 是由 *# " % +# " () 范围的孔增多引起的,这使 ! 吸 附剂对二氧化碳的吸附量与 ! 的比表积的比值小于 ,、- 吸附剂的二氧化碳吸附量与 ,、- 的比表积的比 值( ,、- 的孔径分布主要在 "# $ % &# ’ () 范围内)。

综上所述,吸附剂的孔径分布在 "# $ % &# ’ () 范围 内时,比较适合吸附剂对二氧化碳的吸附。

!" #$ 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由于吸附剂的表面官能团性质对其吸附性能有 很大影响,所以采用酸碱滴定法分析了吸附剂的表 面官能团的种类和含量,结果如表 . 所示。

表 ./ 活性炭上的官能团质量摩尔浓度及 01 23,4- ./ 56(7-(8938:6( 6; <=9;37- 37:! >96=0< 3(! 01

6; 378:?38-! 739,6( <3)04-<

样品 !( —5@@1)A

( )64 A B>)

!( —@1)A

( )64 A B>)

!( 内酯基)A

( )64 A B>)

!( 酸值)A

( )64 A B>) 01 3 "C *D+. "C ..&* "C &"+E "C ’*"& DC + , "C **EF "C .**’ "C &*’D "C E’’+ ’C $ 7 "C .&’. "C .FED "C *"’& "C F*&* DC F

! "C $+&E "C +.F* "C .&*+ &C *F.* FC * - "C $*’$ "C $F’+ "C *D’* &C +&*& FC +

依据不同的酸性官能团的酸性强弱不同,本实 验采用了文献[&*]中的方法分析,用碳酸氢钠、碳 酸钠、氢氧化钠来加以区别。碳酸氢钠中和的量为

—5@@1的含量,碳酸钠中和的量是—5@@1和内酯 基的含量,而氢氧化钠中和的量即是总酸度。在表 . 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各吸附剂悬浮液的 01 值都 在碱性范围内,但由于原料性质的不同,各吸附剂悬 浮液的 01 值存在差异。为了考察官能团对二氧化 碳吸附性质的影响,以表 & 中二氧化碳的饱和吸附 量为纵坐标,表 . 中各官能团含量为横坐标作图,见 图 $。

图 $ 显示官能团的含量与二氧化碳吸附量之间 没有很好的相关性,与其它官能团相比,羟基与二氧 化碳吸附量的关系更趋于线形,而且斜率最大,说明 羟基对二氧化碳的吸附有一定影响,因此在生产用 于吸附二氧化碳用活性炭时,在活性炭表面适当接 枝羟基官能团有利于提高其对二氧化碳的吸附性 能。

图 $/ 二氧化碳吸附量与表面官能团的关系 G:>C $/ H-438:6( ,-8I--( <=9;37- >96=0< 3(! 739,6(

!:6J:!- <38=938-! 3!<6908:6( K=3(8:8:-<

!" %$ 吸附剂的再生性能研究

吸附剂的再生性是衡量其循环使用性能的一个 重要因素,本实验研究了不同吸附剂对二氧化碳的 吸附再生性能。由图 E 可见,在本实验采用的氮气 脱附再生法条件下,由于吸附过程具有微孔填充和 毛细管凝聚双重特征,多次使用后吸附剂的吸附量 都有减少,且吸附量的衰减与孔径和孔分布有关,孔 径较小和孔分布较窄的吸附剂其吸附量减少略快。

多次循环使用后,吸附量在初期(& % + 次),相对减 少较快,然后逐步趋于稳定。因此,在氮气脱附这种 简单易行的再生方法下,所得吸附剂具有良好的再 生性能,可以多次重复使用。

图 E/ 循环次数对吸附量的影响 G:>C E/ L39:38:6( 6; 739,6( !:6J:!- <38=938-!

3!<6908:6( K=3(8:8:-< I:8M 7N74- (=),-9

./ 结论

(&)原料煤的性质影响活性炭对二氧化碳的吸 附性能。

(*)改善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分布 是增强二氧化碳吸附性能的有效因素,但关键因素 是适合的孔径分 布。吸 附 剂 的 孔 径 分 布 在 "# $ %

F

第 & 期/ / / / / / / / / / / / / 张丽丹等:活性炭吸附二氧化碳性能的研究

(5)

!" # $% 的范围内时,比较适合对二氧化碳的吸附。

(&)在生产吸附二氧化碳用的活性炭时,在活 性炭表面适当接枝羟基官能团有利于提高其对二氧 化碳的吸附性能。

(’)多次循环使用后,吸附剂对二氧化碳的吸 附量略有减少,且在使用初期(! ( ’ 次)时,吸附剂 的吸附量较明显,然后逐步趋于稳定,孔容小和孔径 分布窄的吸附剂的吸附量衰减相对较快。

参考文献:

[!]) 金招芬,朱颖心,亢燕铭* 建筑环境学[+]* 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

[,]) 012 3 4,5678 0* 9$:;<=$>= ?: @A::=B=$C >D=%A>E; B=EF G=$CH ?$ CD= IB=IEBECA?$ ?: E>CAJEC=@ >EBK?$H :B?% KAC<%AF

$?<H >?E;[ L]* M<=; NB?> 5=>D,,---,O’( , ):!PP /

!PQ*

[&]) 张健,张永春,柏巍,等* 新型 RS,FN1T 吸附剂的性 能研究[ L]* 低温与特气,,--,,,-(,):,O / ,Q*

[’]) 王重庆,刘晓勤,姚虎卿* 表面改性活性炭对 RS, 吸附性能[ L]* 南京化工大学学报,,--&,,,(,):O&

/ OP*

[P]) NTNU 1 L,U9+ U V* T@H?BICA?$ K=DEJA?BH ?: RS, E$@

70&?$ >D=%A>E;;W H<B:E>=FCB=EC=@ E>CAJEC=@ >EBK?$H[ L]*

R?;;?A@ E$@ 9$C=B:E>= 1>A=$>=,!QQQ(,!,):!.O / !.Q*

[O]) 8XY6R9XY 1 1,19T791TZ [,86X0TXV X* REBK?$H H<B:E>= I?;EBACW :B?% A%%=BHA?$ >E;?BA%=CBW[ L ]* M<=;

NB?>=HHA$G 5=>D$?;?GW,,--,,#Q(&):,!# / ,,&*

[#]) 王鹏,张海禄* 表面化学改性吸附用活性炭的研究发 展[ L]* 炭素技术,,--&,!,O(&):,& / ,.*

[.]) 8X98SX\6] 3 7,[2X6797T 5 9,12U067US T +*

T@H?BICA?$ ?: >EBK?$ %?$?^A@= ?$ ?^A@A_=@ E>CAJEC=@ ;AGF

$A$ >EBK?$[ L]* X<HHAE$ L?<B$E; ?: TII;A=@ RD=%AHCBW,

,--&,#O(P):#,& / #,O*

[Q]) 詹亮,张蓉,王艳莉* N@ 在超级活性炭上的负载对其 储氢性能的影响[L]* 新型炭材料,,--P,,-(!):&’ /

&.*

[!-]) 张丽丹,赵晓鹏,郭坤敏,等* 改性活性炭对苯蒸汽 吸附性 能 的 研 究[ L]* 新 型 碳 材 料,,--,,!#(,):

’! / ’&*

[!!]) 李书荣,张文辉,王玲,等* 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制活 性炭孔隙结构分析[ L]* 洁净煤技术,,--’,!-(!):

’& / ’P*

[!,]) 曾汉民,郭锡昆* 活性炭纤维 7TRM 的结构和表面 化学结构的研究[ L]* 合成纤维工业,!Q.&(’):O / Q*

!"#$%"&’%( #) *+&’,*&%- +*".#/ )#" +*".#/ -’#0’-% *-(#"$&’#/

Y0T78 3AVE$!) ZT78 ‘AE?7A$G!) 0T7 RD<$4A$G!) 82S U<$+A$,

(!" 1>D??; ?: 1>A=$>=,[=AaA$G 2$AJ=BHACW ?: RD=%A>E; 5=>D$?;?GW,[=AaA$G !---,Q;

," X=H=EB>D 9$HCAC<C= ?: RD=%A>E; V=:=$H=,[=AaA$G !---.&,RDA$E)

1.(&"*+&:T HC<@W ?: CD= @W$E%A> E@H?BICA?$ >DEBE>C=BAHCA>H ?: >EBK?$ @A?^A@= A$ RS,b 7, GEH %A^C<B=H ?$ E>CAJEC=@

>EBK?$ EC EC%?HID=BA> IB=HH<B= AH B=I?BC=@* R?BB=;ECA?$H ?: KB=EcCDB?<GD ><BJ=H,E$@ >EBK?$ @A?^A@= HEC<BEC=@ E@F H?BICA?$ d<E$CACA=H eACD CD= IDWHA>E; IB?I=BCA=H E$@ H<B:E>= >D=%A>E; IB?I=BCA=H ?: CD= E@H?BK=$C DEJ= K==$ HC<@A=@*

9C eEH :?<$@ CDEC CD= E@H?BICA?$ ?: >EBK?$ @A?^A@= @=I=$@H ?$ CD= IB?I=BCA=H ?: CD= BEe >?E; :B?% eDA>D CD= E@H?BF K=$CH e=B= @=BAJ=@* 1I=>A:A> H<B:E>= EB=E,I?B= HA_= E$@ A@=$CACW ?: H<B:E>= GB?<IH e=B= E;; :?<$@ C? A$:;<=$>= CD=

>EBK?$ @A?^A@= E@H?BICA?$* T I?B= HA_= @AHCBAK<CA?$ A$ CD= BE$G= ?: -" P ( !" # $% ;=E@H C? =$DE$>=@ E@H?BICA?$ ?:

>EBK?$ @A?^A@=* 5D= >EBK?$ @A?^A@= HEC<BEC=@ E@H?BICA?$ d<E$CACA=H @=>B=EH= GBE@<E;;W eACD >W>;= $<%K=B eD=$ CD=

H<II?BC AH B=<H=@,E$@ =J=$C<E;;W ECCEA$ E >?$HCE$C JE;<=* T@H?BK=$CH eACD H%E;; I?B= HA_= HD?e E %?B= BEIA@ @=F

>B=EH= A$ E@H?BICA?$ EKA;ACW eACD >W>;= $<%K=B* 5D= B=H<;CH B=I?BC=@ D=B= ?::=B E %=CD?@ :?B A%IB?JA$G CD= =::A>E>W ?:

E>CAJEC=@ >EBK?$ E@H?BK=$CH :?B <H= A$ IB=HH<B= HeA$G E@H?BICAJ= IB?>=HH=H :?B B=%?JE; ?: >EBK?$ @A?^A@=*

2%3 4#"-(:E>CAJEC=@ >EBK?$;I?B= HCB<>C<B=;E@H?BICA?$;H<B:E>= >D=%A>E; IB?I=BCW -

. 北) 京) 化) 工) 大) 学) 学) 报) ) ) ) ) ) ) ) ) ) ) ) ) ) ) ) ) ) ) ,--# 年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探討燃燒所得的碳簇、活性碳及二氧化錳對 雙氧水分解的影響。將 3個100 mL量筒中各加 入 5 mL雙氧水和1 mL的清潔劑水溶液,分別 加入 0 .2 g碳黑、0.2

二氧化碳外,另外還 有一種葉輪專門捕捉 葡萄糖,再以類似呼 吸作用的反應提供

葉綠素在光合作用反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可幫助綠色植物吸收光能將 水與二氧化碳轉換成氧氣與葡萄糖。葉綠素因可吸收大部分的紅光和藍

酸性氣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以飄浮到離源頭很遠的地

混合性二氧化氯及高純度氯於加藥比例為 1:1 時處理 0.5、1、5 mg/L 亞硝

蛋在日常生活飲食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台灣地區,蛋雞飼養戶約1,4000

由於二氧化錳(Manganese Dioxide, MnO 2 )種類繁多且化學性質皆不大相

Microtox 是一套即時、簡便、便宜的商業化毒性檢測方法,利用毒性物質對 螢光菌(Vibr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