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禪宗「念佛者是誰」公案起源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禪宗「念佛者是誰」公案起源考"

Copied!
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禪宗「念佛者是誰」公案起源考

釋 印 謙

圓光佛學研究所

(2)

提 要

明 初 之 際 , 禪 門 興 起 了 參 「 念 佛 者 是 誰 」 的 話 頭 公 案 , 這 種 將 彌 陀 淨 土 之「 阿 彌 陀 佛 」四 個 字,納 入 禪 宗( 尤 指 臨 濟 宗 )參 話 頭 法 來 使 用 的 一 種

「 看 話 禪 」, 不 僅 在 明 末 引 起 廣 泛 討 論 , 也 盛 行 於 明 、 清 兩 代 , 尤 其 民 國 初 年 禪 門 宗 匠 虛 雲 老 和 尚( 1840-1952A.D.)與 來 果 禪 師( 1881-1953A.D.) 更 分 別 在 上 海 玉 佛 寺、揚 州 高 旻 寺 大 力 提 倡 教 人 參「 念 佛 者 是 誰 」公 案。究 竟

「 念 佛 者 是 誰 」 公 案 是 起 源 於 何 時 ? 何 人 ? 這 公 案 與 南 宋 後 盛 行 的 「 看 話 禪 」、明 朝 爭 論 的「 參 究 念 佛 」又 有 什 麼 樣 的 關 係 ? 是 本 文 主 要 探 討 的 課 題 。

關鍵詞 : 1.念佛者是誰 2.參究念佛 3.看話禪 4.默照禪 5. 白蓮宗

(3)

前言

早 在 四 祖 道 信( 580-651A.D.)的 東 山 法 門 及 北 宗 神 秀( 605? -706A.D.)、 淨 眾 宗 無 相 ( 680-756A.D., 一 作 684-762A.D.) 即 已 出 現 「 念 佛 淨 心 看 淨 」 的 習 禪 方 式 1, 念 佛 被 禪 門 用 來 當 做 打 坐 的 前 方 便 之 一 , 但 六 祖 慧 能

( 638-713A.D.) 則 不 用 念 佛 做 為 淨 心 方 式 , 改 以 「 淨 心 , 念 摩 訶 般 若 波 羅 蜜 」,以 念「 摩 訶 般 若 波 羅 蜜 」代 替 念 佛,並 言:「 迷 人 念 佛 生 彼,悟 者 自 淨 其 心 … … 。」之 語 2,影 響 日 後 禪 宗 與 念 佛 的 分 道 揚 鑣 ,各 行 其 道 。直 到 永 明 延 壽( 904-975A.D.)提 出「 唯 心 淨 土 」,倡 導 六 度 萬 行、 不 捨 一 法, 禪 淨 調 和、理 事 圓 融 之 後,禪 門 之 士 提 倡 淨 土 念 佛 者 便 日 趨 增 多,到 了 明 朝,更 興 起 了 將 彌 陀 淨 土 之「 阿 彌 陀 佛 」四 個 字,納 入 禪 宗( 尤 指 臨 濟 宗 )參 話 頭 法 來 使 用 的 「 念 佛 者 是 誰 」 話 頭 公 案 3, 並 在 明 末 之 際 引 起 廣 泛 討 論 。4

到 底 「 念 佛 者 是 誰 」 這 種 話 頭 公 案 , 在 禪 與 念 佛 曾 經 有 過 一 段 壁 壘 分 明,甚 至 相 互 排 斥 的 過 去 歷 史,後 來 居 然 又「 盡 棄 前 嫌 」成 為 禪 宗 的 話 頭 之 一 是 肇 始 於 何 時 ? 何 人 ? 就 目 前 資 料 所 知,日 本 學 者 忽 滑 谷 快 天 根 據 明 朝 大 佑( 1324-1407A.D.)《 淨 土 指 歸 集 》( 1393A.D.)的 資 料,認為「念佛者是誰」

公 案 是 肇 始 於 ( 北 宋 末 ) 曹 洞 宗 真 歇 清 了 禪 師 ( 1097-1152A.D.)5, 聖 嚴 法 師 依 據 蕅 益 智 旭( 1599-1655A.D.)《 靈 峰 宗 論 》< 參 究 念 佛 論 >,表 示 與「 念

1 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94 年,p.166. 亦可參考洪修平《中國禪學 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年,pp.121-24。

2 T. 48/2007 , p.337a. 以下附註,T 代表《大正新修大正藏》,48/2007 代表該經之冊數/經號,

P.代表頁數,a.b.c 代表欄位,以下略同。見《大正新修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 有限公司,1994 年修訂一版。

3 起初公案與話頭是不同的,公案原意是指官府用以判斷是非的案牘,即指文書而言。官府 之文書成例及訟獄論定者謂之「案」或「公案」。由此轉而為禪宗用語,即指祖師大德在 接引參禪學徒時所作的禪宗式的問答,或某些具有特殊啟迪的動作。此類接引禪徒的過 程,往往可資後人作為判定迷悟的準繩,猶如古代官府之文書成例,故亦謂之為公案。

話頭則是從公案裡再擇一語句,或一個字作為參究的題目、對象,後來公案有時亦意指 話頭。

4 參見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第二章<明未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台北:東初出版社,

1992 年,pp.88~193。

5 忽滑谷快天著《禪學思想史》下卷,東京玄黃社,1925 年 , p .285,p .591。另柴田泰亦贊 此說,見其〈中國  禪淨雙修思想成立展開〉一文,《印度學佛教學》1998 年,48-2,p. 29。

(4)

佛 者 是 誰 」公 案 有 關 的「 參 究 念 佛 」最 早 是( 元 )智 徹 斷 雲( 1309A.D.-? ) 所 提 6。但 筆 者 研 究 真 歇 與 宏 智 正 覺( 1091-1157A.D.)是 同 師 兄 弟,倡 導「 默 照 禪 」,與 當 時 倡「 看 話 禪 」的 臨 濟 宗 大 慧 宗 杲( 1089-1163A.D.)是 對 立 的 ,

「 念 佛 者 是 誰 」公 案 是「 看 話 禪 」的 一 種,如 何 會 是 肇 始 於 倡「 默 照 禪 」的 真 歇 ? 而 在 蓮 池 袾 宏 ( 1535-1615A.D.) 的 《 禪 關 策 進 》( 1600A.D.) 與 《 皇 明 名 僧 輯 略 》( 1597-1615A.D.)中 記 載 了 比 智 徹 早 約 四 十 年 的 白 蓮 宗 優 曇 普 度( 1255-1330A.D.)已 有 教 人 參「 念 佛 者 是 誰 」公 案 了 7,而 且 與 優 曇 同 是 白 蓮 宗 徒 的( 元 )果 滿( ? )所 編 之《 廬 山 白 蓮 正 宗 曇 華 集 》( 1330-1367A.D.)

裡 也 有 「 念 佛 者 是 誰 」 公 案 的 記 錄 8, 是 目 前 所 能 找 到 有 關 「 念 佛 者 是 誰 」 公 案 最 早 的 文 獻 資 料 ,「 念 佛 者 是 誰 」 公 案 會 出 現 在 與 白 蓮 宗 有 關 的 典 籍 裡 是 學 術 界 未 曾 注 意 的 。

然 而 , 由 於 禪 與 淨 土 的 歷 史 悠 長 , 遺 留 下 來 的 典 籍 也 十 分 浩 翰 , 想 要 探 究 出 將「 阿 彌 陀 佛 」四 個 字,納 為 禪 宗 話 頭 之 一 的「 念 佛 者 是 誰 」公 案 形 成 之 原 因,以 及 佛 教 界 對 此 公 案 的 看 法 並 不 容 易,也 非 本 文 篇 幅 所 能 論 述 清 楚 的,因 此 僅 就 目 前 學 術 界 尚 未 解 決 的 出 處 問 題 做 一 討 論,以 文 本 資 料、宗 風 特 色 的 角 度,來 反 駁 忽 滑 谷 快 天 及 聖 嚴 法 師 的 說 法,並 以 這 一 方 法 來 探 討

「 念 佛 者 是 誰 」 公 案 出 自 於 白 蓮 宗 之 可 能 , 期 能 對 此 一 問 題 之 釐 清 有 所 助 益,同 時 也 對 佛 教 史 上 的 白 蓮 宗 提 供 另 一 層 面 的 探 索 與 認 識 9,是 本 文 撰 述 的 主 要 動 機 。

一、「 念 佛 者 是 誰 」公 案 與「 參 究 念 佛 」、

「 看 話 禪 」 之 關 係

明 初 之 際 , 禪 門 興 起 了 參 「 念 佛 者 是 誰 」 這 樣 的 話 頭 公 案 , 並 在 明 末 引 起 廣 泛 討 論 。 蓮 池 袾 宏 《 竹 窗 隨 筆 》( 1615A.D.) < 參 究 念 佛 > 云 :

6 同註 4,p.169。另釋恒清亦是,參見 The Syncretism of Ch’an and Pure Land Buddhism , Peter Lang Publishing , Lnc , New York , 1992 , p. 179。

7 《禪關策進》T. 48/2024 , p.1104c. 《皇明名僧輯略》《卍續藏經》第 144 冊 , p. 413. (以下 以《卍續》代表《卍續藏經》) 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 年。

8 參見楊訥《元代白蓮教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9 年,p. 221 , 241 , 245。

9 對於白蓮宗,學術界大都側重於它是庶民佛教,甚至貶斥為佛教異端,鮮少注意其具純正 佛教這一面相,參閱拙著<“白蓮宗"新論-以佛教倫理、歷史脈絡為視角>,刊載於

《臺灣宗教研究通訊》創刊號。

(5)

國朝洪武(1368-1398 A.D.)永樂(1403-1424 A.D.)間,

有空谷(1393-1444 A.D.)、天奇(?-1503 A.D.)、毒峰(?

-1488 A.D. )三大老,其論念佛,天、毒二師,俱教人看「念 佛是誰」,唯空谷謂只直念去亦有悟門。此二各隨機宜,皆是 也。而空谷但言直念亦可,不曰參究為非也,予於《疏鈔》

已略陳之,而猶有疑者,謂參究主於見性,單持乃切往生,

遂欲廢參究而事單持,言經中止云執持名號,曾無參究之說。

此論亦甚有理,依而行之決定往生;但欲存此廢彼則不可,

蓋念佛見性,正上品上生事,而反憂其不生耶? 故《疏鈔》

兩存而待擇,請無疑焉。

10

顯 然 反 對「 參 究 念 佛 」的 人 認 為「 參 究 念 佛 」是 要 見 性 開 悟 , 單 持 名 號 念 佛 則 要 見 佛 往 生,二 者 除 了 下 手 處 及 目 的 不 同 外,更 重 要 的 是「 參 究 念 佛 」並 無 經 典 依 據。但 袾 宏 表 示 明 初 時 天 奇、毒 峰 二 位 大 老 對 於 念 佛 的 看 法 是 教 人 提「 念 佛 是 誰 」的 疑 情,只 有 空 谷 禪 師 教 人 佛 號 直 念 也 會 開 悟,不 須 在 佛 號 上 另 提 疑 情,袾 宏 認 為 這 二 種 方 法 是 看 人 的 根 機,並 沒 有 什 麼 不 對,何 況 教 人 專 心 一 意 念 佛 就 好 的 空 谷 大 老 也 沒 有 表 示「 參 究 念 佛 」不 好,而 且 念 佛 開 悟 求 往 生 正 是 上 品 上 生,為 何 要 擔 心 不 得 往 生 呢 ? 所 以 他 不 贊 成 廢 除「 參 究 念 佛 」,甚 至 還 保 留 在 他 的《 疏 鈔 》(《 阿 彌 陀 經 疏 鈔 》) 裡 以 供 學 者 自 行 選 擇 。 從 引 文 的 標 題 是 「 參 究 念 佛 」 而 其 內 容 卻 是 「 念 佛 是 誰 」 來 推 測 11,「 參 究 念 佛 」 與 「 念 佛 是 誰 」 似 乎 有 些 關 係 。

「 參 究 念 佛 」一 詞 12,最 早 是 出 現 在 元 朝 智 徹 斷 雲( 1309A.D.~? )《 禪 宗 決 疑 集 》( 1340-1367A.D.) 裡 :

10 《蓮池大師全集》之六,台北:東初出版社,p. 3851。

11 《見如元謐禪師語錄》<禪道崑禪師人參究念佛>云:「念佛是誰誰是佛?非心非佛復何物,

馬師不是好心腸,平地掘開三尺窟。」(《卍續》125 , p. 102.),也是標題是「參究念佛」,

而內容是「念佛是誰」。

12 「參究」為參驗考究之意。《宋史》<食貨志>上五云:「今方議法,坊郭等第,固不可偏 廢,然須參究虛實,別行排定,以寬民力。」,另「參」是檢驗,「究」是窮極,推尋,

探求之意。《中文辭源》,台中: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87 年,第一冊 p.445,

第三冊 p.2321.。

(6)

或有參無字者,或有參本來面目者,或有參究念佛者。公案 雖異,疑究是同。

13

表 示 「 參 究 念 佛 」與 參 「 無 」 字 或 參「 本 來 面 目 」 一 樣 , 都 是 屬 於 參 公 案 的 一 種,公 案 雖 然 不 同,對 公 案 起 疑 究 這 一 點 卻 都 是 相 同 的。而 袾 宏 校 正 、 莊 廣 還 輯 《 淨 土 資 糧 全 集 》( 1594A.D.) < 論 參 究 念 佛 > 云 :

念佛之人,欲要參禪見性,須要於靜室,正身端坐。掃除緣累,

截斷情塵。瞠開眼睛,外不著境,內不住定,回光一照,內 外俱寂。然後密密,舉念南無阿彌陀佛三五聲,回光自看云,

佛即是心,心是何物?不得作有,不得作無。只今舉的這一 念從何處起? 覷破這一念,復又覷破這覷底是誰?參良久,

又舉南無阿彌陀佛,又如是覷,如是參,急切做工夫,勿令 間斷,惺惺不寐,如雞抱卵不拘四威儀中亦如是舉,如是看,

如是參,忽於聞聲見色時、行住坐臥處,豁然大悟,親見本 性彌陀,內外身心一時透脫。

14

又 《 雲 棲 淨 土 彙 語 》 < 答 餘 姚 孫 居 士 大 珩 > 云 :

今當於妄想紛飛時,只輕輕舉佛一聲,即住了,看他「是誰 念佛?」,久之念起(筆者按:指妄念起),又如是舉,如是 看,念若不起,只看著。

15

說 明「 參 究 念 佛 」是「 念 佛 人 欲 參 禪,不 需 別 舉 話 頭 」16,只 這 一 句「 阿 彌 陀 佛 」四 個 字 即 是 最 好 的 話 頭,亦 即 先 舉 念 三 五 聲「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

13 T. 48/2021 , p. 1015c. 又智徹在《禪宗決疑集》自敘云:「二十六歲受戒持齋心念佛,至三 十一歲(1340A.D.)從雲峰和尚參禪。」以此推測《禪宗決疑集》當於 1340-1367A.D.之間。

又蕅益智旭《靈峰宗論》<參究念佛論>有云:「顧念佛一行,乃有多途

……

後世智徹禪 師復開參究一路,雲棲大師(指蓮池袾宏)極力主張淨土,亦不廢其說。」,台中:台中蓮 社,1994 年,p. 811。

14 《卍續》108 , p. 591. 照:察看。覷:集中視力,瞄。《中文辭源》第三冊 p.1943,第四冊 p.2858.。

15 《卍續》109 , p. 139。

16 《卍續》109 , p. 143。

(7)

就 在 舉 念 處 回 光 返 照 , 審 問 「『 佛 即 是 心 , 心 是 何 物 ? 不 得 作 有 , 不 得 作 無 』這 一 念 是 從 何 處 起 ? 」的 疑 情 , 覷 破 起 這 一 念 起 的 根 源 處 , 又 覷 破 這「 能 覷 」的 是 誰 ? 深 入 疑 情 緊 抱 不 放 , 如 雞 抱 卵 慬 慎 守 護 , 不 敢 有 絲 毫 鬆 懈 間 斷 , 參 一 陣 子 又 如 是 舉 念 「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 如 是 審 視 疑 情 久 久 不 放 , 突 然   地 一 聲 , 豁 然 明 悟 , 親 見 本 性 彌 陀 。 也 就 是 說「 阿 彌 陀 佛 」四 個 字 是 當 話 頭 來 使 用,不 是 當 佛 號 來 念 誦,因 為 當 佛 號 來 念 誦 是 要 緊 抱 佛 號 不 放、不 間 斷、不 生 疑 情,直 至「 一 心 不 亂 」、「 念 佛 三 昧 」, 但 當 話 頭 來 使 用 是 為 生 疑,疑 情 生 起,話 頭 就 要 放 下 而 緊 抱 疑 情 不 放 , 所 以 袾 宏 說「 只 輕 輕 舉 佛 一 聲 , 即 住 了 , 看 他『 是 誰 念 佛 ? 』」, 若 妄 念 生 起 , 再 輕 輕 舉 佛 一 聲 看 他「 是 誰 念 佛 ? 」, 若 妄 念 不 起 則「 只 看 著 」,

很 清 楚 地 說 明「 阿 彌 陀 佛 」四 個 字 是 當 話 頭 來 使 用,不 是 當 佛 號 來 念 誦,

話 頭 是 為 起 「 疑 」, 有 疑 才 叫 「 參 」, 方 才 有 「 悟 」, 所 謂 「 大 疑 大 悟 , 小 疑 小 悟 , 不 疑 不 悟 。 」, 所 以 「 參 話 頭 」 是 對 話 頭 起 疑 、 起 參 究 , 無 疑 就 成 了 「 念 」, 成 了 「 念 」 話 頭 , 不 是 「 參 」 話 頭 , 念 「 阿 彌 陀 佛 」 話 頭 就 成 了 「 念 佛 」, 不 是 「 參 究 念 佛 」。「 念 佛 」 是 要 見 「 西 方 彌 陀 」,

「 參 究 念 佛 」 則 是 體 證 「 本 性 彌 陀 」, 二 者 不 能 因 為 都 有 「 念 佛 」 兩 個 字 , 就 望 文 生 義 、 混 為 一 同 , 以 為 是 念 佛 與 參 禪 合 而 為 一 , 念 佛 之 中 有 參 禪 , 參 禪 之 際 有 念 佛 的 念 佛 參 禪 相 互 兼 帶 17, 所 以 憨 山 德 清

( 1543-1623A.D.)《 憨 山 老 人 夢 遊 集 》 < 示 沈 大 潔 > 云 :

若當參究時,在一念不生,若云念佛,則念又生也,如此不

17 古有云參禪念佛「不許互相兼帶」(《卍續》109 , p. 161.),中峰大師云:「禪與淨土,理 雖一而功不可並施,修之者貴於一門深入。」,蓮池禪師云:「足躡兩舡之兼,誠為不可;

圓通不礙之兼,何不可之有。」(《卍續》108 , p. 588.),憨山大師亦云:「禪淨二行,……

雖是無二,至於下手做工夫,不無巧拙。」(《卍續》127 , p. 333.),這些都是說明參禪與 念佛「理」雖不二(均可達於禪定,獲得解脫),但若論其「下手處」,亦即修持的「方法」,

二者是不容混淆的。「參究念佛」不過是將「阿彌陀佛」四個字,納入臨濟宗參話頭法來 使用,使念佛人欲參禪,不需別舉話頭,只此一句「阿彌陀佛」即是最好的話頭而已,

基本上它仍然是屬「看話禪」的一種,並非如陳永革<禪教歸淨與晚明佛教的普世性>(《宗 教學研究》1999 年第二期,pp.59-68。)一文所說,參究念佛是持名念佛與參究話頭的結 合,隱含著念佛即參禪,參禪即念佛;念佛與參禪一而二、二而一(頁 60);或雲棲的參禪與 念佛二種修行方法具有互補性思想,與宗門只許「一門深入」不可兼得不同而有所修正(頁 61)那樣。雖然憨山有言:「參究即念佛,念佛即參究。」(《卍續》127 , p. 334.),但這是 站在「理」上講的,亦即參禪開悟的禪定狀態與念佛達「一心不亂」、「念佛三昧」的禪 定狀態是相同的,在禪定狀態下「參究即念佛,念佛即參究。」是毫無疑問的,但在要 達於禪定之前,參禪與念佛的下手方法上二者實未相混融,所以憨山也云:「參究念佛,

此中易落淆 ,不可忽也。」(《卍續》127 , p. 334.)即是此意。

(8)

無兩橛。

18

又 < 答 湖 州 僧 海 印 > 也 云 :

參禪貴在一念不生。是已若言念佛,貴淨念相繼者,此將四 字佛號放在心中為淨念耳?殊不知四字佛號相繼不斷者,是 名繫念非淨念也,乃中下根人專以念佛求生西方正屬方便淨 土一門耳。今云參究念佛意在妙悟者,乃是以一聲佛作話頭 參究,所謂念佛參禪公案也。如從上諸祖教人參話頭,如「庭 前柏樹子」、「麻三斤」……等公案,隨提一則,蘊在胸中,

默默參究,借此塞斷意根,使妄想不行,久久話頭得力,忽 然 地一聲,如冷灰豆爆,將無明業識窠臼,一拶百碎,是 為妙悟。即參究念佛亦如是參,但提起一聲佛來,即疑審是 誰 ? 深 深 覷 究 此 佛 向 何 處 起 ? 念 的 畢 竟 是 誰 ? 如 此 疑 來 疑 去,參之又參,久久得力,忽然了悟,此為念佛審實公案,

與參究話頭原無兩樣,畢竟要參到一念不生之地,是為淨念。

止觀云,若心馳散,應當攝來歸於正念。正念者,無念也,

無念乃為淨念,只是正念不昧,乃為相繼,豈以聲聲念佛不 斷,為參究淨念耶?此不但不知參禪,亦不知念佛矣。若果 至淨念現前,則淨土不必外求而一念即至,得上品上生者,

此行所至也。

19

這 裡 說 明 四 字 佛 號 相 繼 不 斷,是 繫 念 不 是 淨 念,乃 中 下 根 人 專 以 念 佛 求 生 西 方 之 方 便 淨 土 法 門 , 但「 參 究 念 佛 」意 在 妙 悟 , 是 以 一 聲「 阿 彌 陀 佛 」當 話 頭 來 參 究,藉 以 截 斷 意 根 使 妄 想 不 起,就 在 妄 想 不 起 處 審 問「 是 誰 ? 」、「 這 一 聲 佛 從 何 處 起 ? 」、「 念 的 畢 竟 是 誰 ? 」等 疑 情 , 緊 抓 疑 情 不 放 , 疑 來 疑 去 、 參 之 又 參 , 參 到 一 念 不 生 方 為 淨 念 , 淨 念 不 昧 是 為 相 繼 , 絕 不 是 緊 抱 佛 號 , 聲 聲 相 繼 不 斷 就 叫 參 究 淨 念 , 可 見 「 參 究 念 佛 」 並 不 能 說 是 揉 合 禪 宗 參 話 頭 法 與 淨 土 念 佛 法 於 一 身 , 一 邊 念 佛 一 邊 參

18 《卍續》127 , p. 333。

19 《卍續》127 , p. 347。

(9)

禪 , 或 一 邊 參 禪 一 邊 念 佛 的 相 互 兼 帶 , 腳 踏 二 船 , 而 是 把 「 阿 彌 陀 佛 」 當 話 頭 來 起 疑 參 究 ( 不 是 當 佛 號 來 念 誦 ), 主 要 是 起 「 念 佛 的 是 誰 ? 」 的 疑 情 , 故 《 禪 關 策 進 》 < 天 真 毒 峰 善 禪 師 示 眾 > 云 :

或看「無」字,要緊在「因甚狗子無佛性?」上著力; 或看

「萬法歸一」,要緊在「一歸何處?」; 或「參究念佛」,要 緊在「念佛的是誰?」,回光返照,深入疑情。

20

綜 合 以 上 討 論 得 知 , 所 謂「 參 究 念 佛 」, 是 以「 阿 彌 陀 佛 」為 話 頭 , 藉 以 生 起 「『 佛 即 是 心 , 心 是 何 物 ? 不 得 作 有 , 不 得 作 無 』 這 一 念 是 從 何 處 起 ? 」、「 這『 能 覷 』的 是 誰 ? 」或「 這 一 聲 佛 從 何 處 起 ? 」、這「 念 佛 的 是 誰 ? 」、「 畢 竟 念 佛 的 是 誰 ? 」、「 念 佛 的 究 竟 是 誰 ? 」、「 那 箇 是 我 本 性 阿 彌 陀 ? 」等 疑 情( 其 中 以「 念 佛 的 是 誰 ? 」這 一 疑 情 為 主 要 著 力 點 ), 疑 情 生 起 , 話 頭 就 要 放 下 , 緊 抱 疑 情 不 放 , 萬 一 疑 情 跑 掉 了 , 再 舉 念 幾 聲 「 阿 彌 陀 佛 」, 再 提 起 疑 情 , 待 疑 情 打 破 , 親 見 本 來 面 目 名 叫 開 悟。這 種 以「 阿 彌 陀 佛 」為「 話 頭 」,起「 念 佛 的 是 誰 ? 」等「 疑 情 」,

疑 情 一 破 名 為 「 開 悟 」 的 參 禪 風 格 , 頗 類 似 於 臨 濟 宗 「 看 話 禪 」。

所 謂 「 看 話 禪 」 是 通 過 看 「 話 頭 」 以 起 疑 情 而 達 到 開 悟 的 一 種 參 學 方 式,「 看 」是 內 省 觀 察、守 護 之 意,「 話 頭 」是 從 古 德 的 公 案 典 故 中 擇 一 語 句 , 作 為 參 究 審 察 的 對 象 就 叫「 話 頭 」( 即 題 目 ),舉 凡「 父 母 未 生 以 前 的 本 來 面 目 ? 」、「 狗 子 有 無 佛 性 ? 」、「 萬 法 歸 一,一 歸 何 處 ? 」、「 庭 前 柏 樹 子 」、「 麻 三 斤 」等 皆 是。最 初 的「 話 頭 」是 一 個 句 子,後 來 也 有 從「 話 頭 」中 再 單 單 擇 一 個 字 來 用 , 如 「 狗 子 有 無 佛 性 ? 」 只 取 「 無 」 字 21,「 萬 法 歸 一 , 一 歸 何 處 ? 」 只 取 「 一 」 字 。22

早 期 像 龐 蘊 居 士( ? -785-806A.D.-? )、洞 山 良 价( 807-869A.D.)與 香

20 T. 48/2024 , p.1104 b

21 五祖法演:「老僧尋常只舉『無』字便休,爾若透得這一箇字,天下人不柰爾何。」T. 47/1995 , p. 665 c。

22 智徹《禪宗決疑集》云:「初學『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或舉三五次,隨意放收,然後

『萬法歸一』少舉只在『一』字上起疑,疑此『一歸何處? 』,『歸何處』三字是考究這

『一』向何處安身立命?此三字無疑,疑在『一』上,恐『一』上疑情不起,再舉『畢 竟一歸何處? 』」T. 48/2021 , p. 1011c。

(10)

嚴 智 閑( 810-898A.D.)的 修 行 過 程 23,未 嘗 不 是 話 頭 設 立 的 一 個 參 考 依 據 。 到 臨 濟 宗 黃 龍 慧 南( 1002-1069A.D.)、五 祖 法 演( 1023-1072A.D.)就 有 教 人

「 看 話 頭 」 的 記 載 24,《 景 德 傳 燈 錄 》 云 :

僧問黃龍慧南 : 「和尚何用教人看話下語百計搜尋?」南云: 「若 不令汝如此究尋到無用心處自見自肯,吾即埋沒汝也。」

25 只 是 話 頭 設 立 的 用 意 何 在 ? 南 宋 光 大 「 看 話 禪 」, 使 「 看 話 禪 」 盛 行 於 後 的 臨 濟 宗 大 慧 宗 杲 ( 五 祖 法 演 法 孫 ) 云 :

若不以古人公案舉覺提撕,便如盲人放卻手中杖子,一步也 行不得。

26

憨 山 德 清 < 示 參 禪 切 要 > 也 說 :

從上佛祖,只是教人了悟自心,識得自己而已,向未有公案 話頭之說。南嶽青原而下,諸祖隨宜開示,多就疑處敲擊,

令人回頭轉腦便休,即便有不會者,雖下鉗錘也只任他時節 因緣。至黃檗始教人看話頭,直到大慧禪師方纔極力主張,

教學人參一則古人公案以為巴鼻,謂之話頭,要人切切提撕。

此何以故?只為學人八識田中,無量劫來惡習種子,念念內 熏,相續流注,妄想不斷,無可柰何,故將一則無義味話與 你咬定,先將一切內外心境妄想,一齊放下,因放不下,故 教提此話頭,如斬亂絲,一斷齊斷更不相續,把斷意識再不

23 龐蘊居士以「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先後參問石頭希遷與馬祖大師,得馬大師一句

「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而徹悟(《卍續》120 , p.55. )。洞山良价援慧忠國 師「無情說法」之疑,先後參學於南泉、溈山、雲巖,後因涉水睹影而徹悟(T.51/2076 , p. 321c.)。溈山問香嚴:「吾不問汝平生學解及經卷冊子上記得者,汝未出胞胎未辨東西 時本分事試道一句來。」閑無言以對,一日在山除草,以瓦礫竹作聲,廓然惺悟(T. 51/2076 , p. 284 a .)。

24 一說黃檗希運(765-850A.D.)《宛陵錄》即有教人看無字公案,但這段文獻只在明藏本中才 有,其他版本則未載,黃檗是否曾使用這段公案,殊有疑問。請參閱鄧克敏《大慧宗杲 之禪法》台北:東初出版社,1987 年,p. 61。

25 T. 51/2077, p. 564 a. 五祖法演語則見註 21。

26 T. 47/1998, p. 892a。

(11)

放行。……不如此下手,決不見自己本來面目,不是教你在 公案語句上尋思,當作疑情,望他討分曉也,即如大慧專教 看話頭下毒手,只是要你死偷心耳。……其意只是要你將話 頭 堵 截 意 根 下 妄 想 , 流 注 不 行 , 就 在 不 行 處 看 取 本 來 面 目。……參禪看話頭,下疑情決不可少。所謂小疑小悟,大 疑大悟,不疑不悟,只是要善用疑情,若疑情破了,則佛祖 鼻孔自然一串穿卻。

27

也 就 是 說,平 常 人 的 心 已 經 習 慣 了 胡 思 亂 想、到 處 攀 緣,一 下 子 要 它 靜 下 來 是 件 很 困 難 的 事,猶 如 盲 人 沒 有 了 枴 杖 便 不 知 怎 麼 走,所 以 需 要 有 個 公 案 話 頭 作 為 依 傍,以 止 息 妄 想,統 攝 心 志,使 精 神 意 識 專 注 集 中 在 一 個 無 意 義 、 不 可 解 的 話 頭 上 , 正 因 話 頭 是 無 意 義 、 不 可 解 , 也 就 無 法 用 平 常 的 知 識、道 理 來 思 量、揣 度 尋 求 答 案,就 在 意 識 分 別 思 量 起 不 了 作 用 的 時 候,也 就 是 念 頭 未 生 之 際,即 是 疑 情 的 下 手 處,參 禪 看 話 頭 疑 情 決 不 可 少 , 疑 情 一 破 , 自 然 心 開 意 解 了 知 本 來 面 目 。 這「 話 頭 」、「 疑 情 」、「 開 悟 」 便 是 「 看 話 禪 」 的 三 個 特 色 , 缺 一 不 可 。

「 看 話 禪 」的「 話 頭 」有 很 多 種,舉 凡「 父 母 未 生 以 前 的 本 來 面 目 」、

「 狗 子 有 無 佛 性 ? 」、「 庭 前 柏 樹 子 」、「 麻 三 斤 」、「 萬 法 歸 一 , 一 歸 何 處 ? 」、「 不 與 萬 法 為 侶 是 什 麼 人 ? 」、「 拖 死 屍 的 是 什 麼 人 ? 」、「 無 」字 等 皆 是 。「 參 究 念 佛 」 或 「 念 佛 者 是 誰 」 公 案 不 過 是 「 看 話 禪 」 這 一 大

「 類 」 裡 的 一 「 種 」, 是 將 「 阿 彌 陀 佛 」 四 字 當 「 話 頭 」 用 , 主 要 是 起

「 念 佛 的 是 誰 ? 」 這 一 「 疑 情 」, 進 而 達 到 「 開 悟 」 的 目 的 。

27 《卍續》127, p.284。

(12)

二 、「 念 佛 者 是 誰 」 公 案 肇 始 於 真 歇 說 之 檢 討

(一)、「念佛者是誰」公案肇始於真歇之文獻依據探討

提 出「 念 佛 者 是 誰 」公 案 肇 始 於 真 歇,主 要 是 日 本 學 者 忽 滑 谷 快 天 28, 他 的 資 料 來 源 是 明 朝 大 佑 《 淨 土 指 歸 集 》, 其 原 文 如 下 :

真歇云 :「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接上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機。

故一心不亂之說兼含二意,曰理一心曰事一心。若事一心,

人皆可以行之,只一憶念如龍得水似虎靠山,即楞嚴經憶佛 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若理一心亦 非他法,直將阿彌陀佛四字做箇話頭,二六時中自晨朝十念 之頃,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 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前後際斷一念不生,不涉階梯頓 超佛地。」

29

真 歇 即 是 北 宋 末 年 曹 洞 宗 真 歇 清 了,真 歇 表 示 一 心 不 亂 有 二 種 意 思,所 謂 事 一 心,理 一 心。事 一 心 即 是 憶 佛 念 佛。理 一 心 即 是 將 阿 彌 陀 佛 當 話 頭,時 時 刻 刻 清 清 楚 楚,不 以 有 心 念,不 以 無 心 念,不 以 非 有 非 無 心 念 , 不 以 亦 有 亦 無 心 念,直 至 一 念 不 生,便 能 親 證 本 來 面 目。忽 滑 谷 快 天 即 是 僅 根 據 這 句 「 直 將 阿 彌 陀 佛 四 字 做 箇 話 頭 , 二 六 時 中 自 晨 朝 十 念 之 頃 , 直 下 提 撕 」, 就 判 定 「 念 佛 者 是 誰 」 公 案 是 肇 始 於 真 歇 。

但 筆 者 發 現 早 在 明 朝 道 衍( 1335-1418A.D.)《 淨 土 簡 要 錄 》( 1381A.D.)

就 已 有 這 樣 的 記 載 了( 參 見 附 錄 )。而 在 元 朝 天 如 惟 則( 1275-1354A.D.)的

《 淨 土 或 問 》( 1349A.D.善 遇 編 ) 也 有 類 似 的 記 錄 , 其 原 文 如 下 :

真歇了禪師作《淨土說》云:「洞下一宗皆務密修其故何哉?

28 同註 5。

29 《卍續》108, p.153。

(13)

良以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 機。」……亦曰:「事一心人皆可行,由持名號心不亂故,如 龍得水似虎靠山。若理一心亦非他法,但將阿彌陀佛四字,

二六時中直下念去,了知能念之心本不有念不無念,不亦有 亦無念,不非有非無念,能念即爾,所念亦然。」

30

這 段 引 文 與《 淨 土 指 歸 集 》所 記 載 的 最 大 不 同 點 是 在「 將 阿 彌 陀 佛 四 字,

二 六 時 中 直 下 念 去 」這 句 話 , 但《 淨 土 或 問 》的 另 一 版 本 袾 宏 所 編 , 就 與《 淨 土 指 歸 集 》所 說 相 同,究 竟 那 一 版 本 才 是 正 確 ? 同 一《 淨 土 或 問 》 為 何 會 有 二 種 版 本,這 些 疑 問 目 前 已 不 可 知,只 知 他 們 都 是 引 自 真 歇 的

《 淨 土 說 》31。 但 無 論 是 善 遇 版 或 袾 宏 版 的 《 淨 土 或 問 》, 所 言 都 是 指 念 佛 的 方 法 而 非 參 禪 的 要 領 , 因 為 雖 有「 話 頭 」, 但 無「 疑 情 」, 仍 是 屬 念 佛 而 非 參 禪 , 這 一 點 也 可 從 袾 宏 版 的 《 淨 土 或 問 》, 將 真 歇 所 言 置 於

「 憶 念 」 條 目 下 , 並 在 真 歇 引 文 之 後 言 :「 如 上 略 舉 數 條 , 通 名 憶 念 」 獲 得 證 實 , 所 謂 「 憶 念 者 , 或 緣 相 好 , 或 持 名 號 , 皆 名 憶 念 。 」。32

文 獻 既 已 表 明 真 歇 沒 有 教 人 參 「 念 佛 者 是 誰 」 公 案 後 , 筆 者 將 再 從 真 歇 的 師 承 與 宗 風 來 證 明 「 念 佛 者 是 誰 」 公 案 非 真 歇 所 提 。

(二)、真歇清了之師承、宗風

從 真 歇 的 生 平 資 料 可 知 , 真 歇 清 了 與 其 師 弟 宏 智 正 覺 在 當 時 同 倡 曹 洞 宗 「 默 照 禪 」33, 曹 洞 宗 的 禪 法 大 致 可 從 藥 山 與 洞 山 處 窺 得 梗 概 :

師(藥山)坐次,有僧問:「兀兀地思量甚麼?」師曰:「思量箇

30 《卍續》108, p.752 , p.757。

31 真歇是否有《淨士說》或淨土相關之著作是令人懷疑的,從現有相關文獻資料顯示,均無 法證明真歇有作《淨土說》或淨土相關著作,但此並非是本文主要論述重點,故暫且擱 置不論。

32 T. 47/1972, pp.295c-96b。

33 參見石井修道〈大慧宗杲 弟子  ——真歇清了關係   〉《印度學佛 教學》23-1, pp.336-39 ; 25-1, pp.257-61;黃啟江《北宋佛教史論稿》台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97 年,<江浙曹洞叢林與宋、日佛教關係>一文。

(14)

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師曰:「非思量。」

34 這 個「 非 思 量 」是 離 諸 造 作 與 情 識 , 是 對「 思 量 箇 不 思 量 底 」一 語 的 向 上 翻 躍,不 是 百 物 不 思 的 枯 木 坐,而 是 靈 源 敷 布 而 寂 照 自 身 的 禪 坐,所 以 洞 山 說 :

秋初夏末,兄弟或東或西,直須向萬里無寸草處去。

35 又 云 :

我有三路接人,鳥道玄路展手。僧問:「師尋常教學人行鳥道,

未審如何是鳥道?」師曰:「不逢一人。」云:「如何行?」

師曰:「直須足下無私去。」

36

這 「 萬 里 無 寸 草 處 」 即 是 「 一 念 未 生 之 前 」, 直 向 那 一 念 不 生 處 探 究 去 是 禪 行 者 普 遍 的 行 路 , 但 怎 麼 去 ? 洞 山 說 「 足 下 無 私 去 。 」, 也 就 是 打 坐 時 就 專 心 打 坐,不 存 有 個 人 意 識 分 別 思 量,直 須 萬 緣 放 下,一 心 打 坐,

不 假 方 便 , 契 證 本 源 。 正 覺 也 說 :

從上諸祖,以心印心,殊無外得底一毫許法,直須照徹根源,

窮極淵底,得坐也……靈然無根,體生緣於一念之前,妙存 有地,到這裡可謂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便乃法 隨行,法幢隨處建立,即一如於萬變之上,住三昧於諸塵之 中。

37

但 怎 麼 坐 ? 正 覺 說 :

真實做處,唯靜坐默究,深有所詣,外不被因緣流轉,其心 虛則容,其照妙則準,內無攀緣之思,廓然獨存而不昏,靈 然絕待而自得。

38

34 T. 51/2076 , p. 311c。

35 T. 47/1986 , p.510a。

36 同上 , p. 511a。

37 T. 48/2001 , p. 8c。

38 同上 , p. 73c。

(15)

直教一毫不生,一塵不翳,枯寒大休,廓徹明白,若休歇不 盡,欲到箇境界出生死,無有是處。

39

真 歇 也 表 示 :

須是截斷意根,淨裸裸地眼前萬境一時休歇,自然有箇安樂 處。

40

也 就 是 「 外 不 被 因 緣 所 轉 , 內 無 攀 緣 之 思 」, 內 心 清 明 , 不 存 有 任 何 意 識 分 別 思 量,唯 萬 緣 休 歇,靜 默 打 坐。但 為 了 避 免 學 人 落 於 以 為 萬 緣 休 歇 就 是 無 知 無 覺 , 猶 如 枯 木 一 般 的 錯 解 , 正 覺 再 強 調 說 :

默默忘言,昭昭現現……惺惺破昏,默照之道。

41

要 緊 在 這 「 惺 惺 破 昏 」。 也 就 是 雖 是 萬 緣 休 歇 , 不 思 一 物 , 但 內 心 是 要 保 持 清 清 楚 楚 , 靈 靈 覺 覺 狀 態 , 以 這 種 狀 態 契 證 那「 一 念 未 生 之 前 」的 本 來 面 目 , 而 不 是 昏 沉 不 清 , 毫 無 知 覺 就 叫 萬 緣 休 歇 。 由 於 「 默 照 禪 」 認 為 唯 有 萬 緣 休 歇 , 內 心 澄 圓 ,「 默 而 昭 , 淨 而 照 , 虛 而 容 , 廓 而 應 , 不 與 外 塵 作 對 , 了 了 地 獨 靈 」時 42, 真 如 本 性 自 然 顯 露 , 這 中 間 是 不 假 任 何 方 便 、 依 靠 的 , 所 以 《 宏 智 禪 師 廣 錄 》 及 《 真 歇 清 了 禪 師 語 錄 》,

皆 教 人 但 是 歇 緣 默 坐 , 體 證 不 生 , 而 無 半 句 勸 人 參 話 頭 , 正 覺 說 :

古人道,無心體得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進可寺丞,意 清坐默,游入環中之妙,是須恁麼參究。

43

真 歇 更 不 客 氣 表 示 公 案 終 究 是 別 人 的 東 西,不 是 自 家 珍 寶,參 公 案 即 是 將 古 人 糟 粕 往 身 上 攬,古 人 稱 這 種 叫「 運 糞 人 」,是 污 自 家 心 田。他 說 :

爾而今,只管將古人言句,玄妙公案築在肚皮裏,將謂平生 參學事畢,殊不知盡是頑涎涕唾,古人喚作運糞人,污汝心

39 同上 , p. 74b。

40 《真歇清了禪師語錄》《卍續》124 , p. 640。

41 《默照銘》T. 48/2001 , p. 100 a。

42 同上 , p. 75a。

43 同上 , p. 73c。

(16)

田。

44

反 觀 當 時 與「 默 照 禪 」對 立 的「 看 話 禪 」倡 導 者 臨 濟 宗 大 慧 宗 杲《 大 慧 普 覺 禪 師 語 錄 》 裡 , 提 到 「 看 個 『 話 頭 』」 就 有 三 十 處 之 多 45, 大 慧 認 為 一 般 人 要 直 契 那「 一 念 未 生 之 前 的 本 來 面 目 」是 很 困 難 46, 不 是 落 於 昏 沈 , 就 是 陷 入 掉 舉 47, 因 此 需 要 有 個「 話 頭 」作 方 便 以 為 依 傍 , 用 以 止 息 妄 想 雜 念 , 使 精 神 、 意 識 集 中 在 話 頭 的 疑 情 上 , 待 疑 情 打 破 , 親 見 本 來 面 目 就 叫 「 開 悟 」48, 因 此 「 話 頭 」 的 有 無 , 實 是 臨 濟 「 看 話 禪 」 與 曹 洞「 默 照 禪 」最 大 的 不 同 處,這 也 是 為 何 忽 滑 谷 快 天 會 單 以 一 句「 直 將 阿 彌 陀 佛 四 字 做 箇 話 頭,二 六 時 中 自 晨 朝 十 念 之 頃,直 下 提 撕 」這 麼 一 段 話 , 就 判 定 「 念 佛 者 是 誰 」 公 案 是 肇 始 於 真 歇 的 主 要 原 因 。

其 次 再 從 修 禪 的 特 色 來 說 ,「 默 照 禪 」認 為 萬 緣 休 歇 , 靜 默 打 坐 , 體 證

「 一 念 未 生 之 前 」, 這 一 念 不 生 即 與 佛 等 覺 , 即 是 悟 , 何 須 再 求 要 開 悟 ? 但

「 看 話 禪 」則 認 為 參 禪 就 是 要 開 悟,不 開 悟 就 不 是 在 參 禪,大 慧 認 為 默 照 靜 坐、內 心 空 寂 並 非 究 竟,那 只 是 如 石 壓 草,暫 時 止 息 煩 惱 而 已,並 未 徹 底 斬 斷 情 識 意 根,要 徹 底 斬 斷 情 識 意 根,證 徹 寂 滅 之 境,唯 有 開 悟,歷 經 大 死 一 番 , 才 是 真 正 究 竟 之 道 。 他 說 :

大凡涉世有餘之土,久膠於塵勞中,忽然得人指令向靜默處 做工夫,乍得胸中無事,便認著以為究竟安樂。殊不知似石 壓草,雖暫覺絕消息,奈何根株猶在,寧有證徹寂滅之期,

要得真正寂滅現前,必須於熾然生滅之中,驀地一跳跳出,

不動一絲毫,便攪長河為酥酪,變大地作黃金,臨機縱奪殺 活自由,利他自利無施不可……決期於此,廓徹大悟,胸中 皎然如百千日月,十方世界一念明了,無一絲毫頭異想,始

44 《卍續》124 , p. 650。

45 大慧語錄中提到參「狗子有無佛性否?」的「無」也有 38 處之多。

46 大慧云:「若不以古人公案舉覺提撕,便如盲人放卻手中杖子,一步也行不得。」見註 26。

47 大慧云:「今時不但禪和子,便是士大夫聰明靈利博極群書底人,箇箇有兩般病,若不著 意便是忘懷,忘懷則墮在黑山下鬼窟裏,教中謂之昏沈。著意則心識紛飛,一念續一念,

前念未止,後念相續,教中謂之掉舉。」T. 47/1998 , p. 884c。

48 大慧語錄中形容開悟者有:「打失鼻孔」、「打失布袋」、「打破漆桶」、「 地一下」、「噴地 一發」、「廓然徹悟」、「失卻孃生鼻孔」等等。

(17)

得與究竟相應。

49

所 以 當 宏 智 正 覺 與 真 歇 倡 導 「 默 照 禪 」 時 , 大 慧 便 著 《 辨 正 邪 說 》

( 1134A.D. ) 抨 擊 「 默 照 禪 」 的 弊 端 大 力 提 倡 「 看 話 禪 」50,《 大 慧 普 覺 禪 師 年 譜 》( 1183A.D.) 記 載 :

林適可司法菴於洋嶼,延師居之,時宗徒撥置妙悟,使學者 因於寂默,因著《辨正邪說》而攻之,以救一時之弊。

51

《 大 慧 普 覺 禪 師 語 錄 》 也 表 示 :

近年以來有一種邪師,說默照禪,教人十二時中是事莫管,

休去歇去,不得做聲,恐落今時,往往士大夫為聰明利根所 使者,多是厭惡鬧處,乍被邪師輩指令靜坐,卻見省力,便 以為是,更不求妙悟,只以默然為極則,某不惜口業,力救 此弊。

52

可 見 參 禪 就 是 要 開 悟 與 參 禪 就 是 一 心 打 坐 不 另 求 要 開 悟,是 臨 濟「 看 話 禪 」 與 曹 洞 「 默 照 禪 」 的 另 一 不 同 點 。

總 結 以 上 的 討 論 可 知 ,「 看 話 禪 」與「 默 照 禪 」的 最 大 差 別 是 一 個 要 參

「 話 頭 」、起「 疑 情 」,一 個 不 參「 話 頭 」、不 起「 疑 情 」;一 個 認 為 參 禪 是 要 開 悟,一 個 認 為 參 禪 只 管 打 坐 不 須 另 求 開 悟;加 上 真 歇 對「 看 話 禪 」的 批 評 這 三 點 理 由 來 看,屬 於「 看 話 禪 」的「 念 佛 者 是 誰 」公 案,怎 會 是 屬 於「 默 照 禪 」的 真 歇 所 提 倡 的 ? 可 見 忽 滑 谷 快 天 認 為「 念 佛 者 是 誰 」公 案 肇 始 於 真 歇 是 不 正 確 的 。53

49 T. 47/1998 , pp. 921c.-22a。

50 大慧語錄中批評「默照禪」就約有 25 處之多。面對「看話禪」如此嚴厲而猛烈的批評,

真歇也毫不客氣地反擊表示:「爾而今,有依倚途轍窠臼趣向,己見不亡,耽著其事,爭 人我,鼻孔遼天,不肯天下人盡是邪見。」《真歇清了禪師語錄》,《卍續》124 , pp. 645-46。

51 《中華大藏經》第二輯第二冊 p. 1702;又黎靖德編《朱子(朱熹)語類》云:「昔日了老(指 真歇清了),專教人坐禪,杲老(指大慧宗杲)以為不然,著《正邪論》排之。」,京都中 文出版社,1979 版,126 卷,p. 29。(轉引自蔣義斌《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

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年版。)

52 T. 47/1998 , p. 923a。

53 太虛法師在<中國佛學特質在禪>說:「有人以為參話頭是臨濟禪,而曹洞禪則惟默照,實

(18)

三 、「 念 佛 者 是 誰 」 公 案 肇 始 於 智 徹 說 之 檢 討

認 為「 參 究 念 佛 」最 早 是( 元 )智 徹 斷 雲 所 提 的 主 要 是 聖 嚴 法 師 54。他 的 依 據 是 蕅 益 智 旭 《 靈 峰 宗 論 》 < 參 究 念 佛 論 > 所 云 :「 顧 念 佛 一 行 , 乃 有 多 途 … … 後 世 智 徹 禪 師 , 復 開 參 究 一 路 。」,及「參究念佛」一詞最早出現 在 智 徹 《 禪 宗 決 疑 集 》 這 二 點 理 由 , 提 出 「『 參 究 念 佛 』 的 方 法 是 元 朝 智 徹 禪 師 所 發 明 」55。 然 而 智 徹 的《 禪 宗 決 疑 集 》裡 僅 是 指 出「 參 究 念 佛 」與 參 公 案 相 同,都 是 起 疑 情 的,除 此 再 也 沒 有 有 關「 參 究 念 佛 」的 說 明,光 憑 這 一 點 就 要 証 明「 念 佛 者 是 誰 」公 案 是 肇 始 於 智 徹 似 乎 太 薄 弱 了 點。而 且 聖 嚴 法 師 忽 略 了 蕅 益 所 說 的 「 復 開 」 這 一 重 要 訊 息 ,「 復 開 」 意 指 從 前 已 有 , 現 在 再 出 現;「 發 明 」是 從 前 沒 有,自 此 才 有。蕅 益 說 的 是 智 徹「 復 開 」,何 以 聖 嚴 法 師 會 將 之 解 讀 為 智 徹 所「 發 明 」? 何 況 在 袾 宏《 皇 明 名 僧 輯 略 》< 空 谷 隆 禪 師 示 圓 鑑 堂 > 引 文 裡 也 有 記 載 比 智 徹 早 四 十 年 的 優 曇 教 人 參「 念 佛 者 是 誰 」 公 案 , 其 原 文 如 下 :

優曇和尚令提云:念佛者是誰?或云:那箇是我本性阿彌陀?謂 是攝心念佛,參究念佛。汝今不必用此等法,只用平常念去。

56

優 曇 和 尚 即 元 朝 白 蓮 宗 善 法 堂 主 優 曇 普 度 57,他 勸 人 提「 念 佛 者 是 誰 ? 」

則非然。前說過禪宗始終是參話頭,不能以力倡者多是臨濟宗人,便謂曹洞宗不參話頭,

曹洞宗之大徹大悟者,亦未始非由參話頭而成。比如明時振興曹洞宗之無明經禪師 (1548-1618A.D.),亦從力參『大好山』話頭三年乃悟淨」。筆者認為太虛所言固然有理,

但不可諱言,元朝中葉以後曹洞宗已沒落,(明)費隱通容禪師(1592-1660A.D.)的《五燈嚴 統》(1653A.D.)即表示曹洞宗到(元)天童如淨(1162-1228A.D.)便中絕了,往後的曹洞宗雖 仍在傳承,卻不是實質的「宗眼相印」,僅是形式的「世系相承」而已。因此,以後代沒 落情形推測前朝興盛狀況,是否洽當?是值得深思的。張曼濤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二)

《禪學論文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年,p.76。

54 見註 6。

55 見註 4。

56 見註 7。

57 根據《隆慶丹陽縣志》卷九「寺觀篇」之歐陽玄《覺華塔碑文》(1335A.D.)記載:「師(指 優曇)以至順元年(1330A.D.)夏六月四日,終于丹陽,年七十六以浮屠法,葬妙果之南 麓,

……

其塔曰覺華之塔。」,以此推測優曇應生於 1255A.D.(南宋寶祐三年)。(轉引自 竺沙雅章/楊曾文譯《關于白蓮宗》一文,載于《世界宗教研究第四次中日佛教學術會議 專輯》1992 年,第二期,pp.12-16.)。

(19)

或「 那 箇 是 我 本 性 阿 彌 陀 ? 」的 疑 情 , 說 這 種 叫「 攝 心 念 佛 」、「 參 究 念 佛 」。 同 時 在 他 的 《 廬 山 蓮 宗 寶 鑑 》( 以 下 簡 稱 《 寶 鑑 》) 裡 也 有 記 載 有 關「 參 究 念 佛 」的 資 料( 詳 細 見 下 一 章 節 ),可 見 智 徹 並 非 最 早 提 倡「 參 究 念 佛 」 的 人 , 因 此 聖 嚴 法 師 的 說 法 也 是 不 正 確 的 。

四、「 念 佛 者 是 誰 」公 案 出 自 白 蓮 宗 之 探 討

(一) 「念佛者是誰」公案出自白蓮宗之文獻依據

如 前 所 言 , 袾 宏 的 《 禪 關 策 進 》 與 《 皇 明 名 僧 輯 略 》 記 載 優 曇 勸 人 提

「 念 佛 者 是 誰 ? 」或「 那 箇 是 我 本 性 阿 彌 陀 ? 」的 疑 情,說 這 種 叫「 攝 心 念 佛 」、「 參 究 念 佛 」。 而 在 優 曇 的 《 寶 鑑 》 卷 二 < 參 禪 念 佛 三 昧 究 竟 法 門 > 有 云 :

欲參禪見性但依此法,要於靜室,正身端坐。掃除緣累,截斷 情塵。瞠開眼睛,外不著境,內不住定,回光一照,內外俱 寂。然後密密,舉念南無阿彌陀佛三五聲,回光自看云見性。

則成佛畢竟那箇?是我本性阿彌陀,卻又照覷看只今舉底。

這一念從何處起?覷破這一念,又覷破這覷底是誰○ 參良久 又舉念南無阿彌陀佛,又如是覷如是急切做工夫,勿令間斷,

惺惺不昧,如雞抱卵不拘四威儀中亦如是。舉如是看如是參,

忽於行住坐臥處、聞聲見色時,豁然明悟,親見本性彌陀,

內外身心一時透脫。

58 同 書 卷 十 < 辯 明 三 關 > 云 :

只令修行人於十二時中持一句阿彌陀佛,思專想寂更能回光 自看阿那箇是我本性彌陀?四大分離向甚處去?常有此疑,

驀然識得便知落處,即此是直捷力底修行正道。

59

58 T. 47/1973 , p. 311c。

59 同上 p. 347c。

(20)

又 < 辯 關 閉 諸 惡 趣 門 開 示 涅 槃 正 路 > 云 :

宗門多言此字( )者,蓋尋師訪道之人,參究三二十年,

忽然心花發現,會得此事,不覺 地一聲,如失物得見慶快 平生,是其字義也。如是則念佛之人,但於念念中,仔細究竟 本性彌陀,忽然親悟親見真實,到 地一聲處,自然明徹矣。

60 如 果 讀 者 不 健 忘 的 話 會 發 現 < 參 禪 念 佛 三 昧 究 竟 法 門 > 與 上 文《 淨 土 資 糧 全 集 》< 論 參 究 念 佛 > 可 說 非 常 相 近,唯 一 不 同 的 僅 是:< 論 參 究 念 佛 > 是 「 回 光 返 照 自 看 『 佛 即 是 心 , 心 是 何 物 ? 不 得 作 有 , 不 得 作 無 』 這 一 念 是 從 何 處 起 ? 」, 而 < 參 禪 念 佛 三 昧 究 竟 法 門 > 則 是 「 回 光 自 看 云 見 性,成 佛 畢 竟 那 箇 ? 是 我 本 性 阿 彌 陀,卻 又 照 覷 看 只 今 舉 底。這 一 念 從 何 處 起 ? 」, 雖 然 二 者 所 問 的 疑 情 不 同 , 但 所 要 探 究 的 問 題 卻 都 是 一 樣,要 去 探 究「 這 一 念 從 何 處 起 ? 覷 破 起 這 一 念 起 的 根 源 處,又 覷 破 這 『 能 覷 』 的 是 誰 ? 」, 而 且 《 憨 山 老 人 夢 遊 集 》 < 答 湖 州 僧 海 印 > 也 表 示「 今 云 參 究 念 佛 意 在 妙 悟 者,乃 是 以 一 聲 佛 作 話 頭 參 究,所 謂 念 佛 參 禪 公 案 也 。 」61, 以 此 推 測 優 曇 《 寶 鑑 》 < 參 禪 念 佛 三 昧 究 竟 法 門 > 所 指 即 是 「 參 究 念 佛 」62。 雖 然 《 淨 土 資 糧 全 集 》 < 論 參 究 念 佛 > 標 題 下 註 有 「 見 《 沈 氏 集 錄 上 司 》」 數 字 , 但 在 《 沈 氏 集 錄 上 司 》 不 得 考 的 情 況 下 ,《 寶 鑑 》 < 參 禪 念 佛 三 昧 究 竟 法 門 > 便 成 了 目 前 所 能 找 到 有 關

「 參 究 念 佛 」 最 早 的 一 份 文 獻 資 料 。

優 曇 之 後 , 同 為 白 蓮 宗 徒 的 ( 元 ) 果 滿 所 編 《 廬 山 白 蓮 正 宗 曇 華 集 》 便 出 現 了 「 念 佛 者 是 誰 」 公 案 的 記 載 63

阿彌阿彌,念者是誰。……一句彌陀作話頭,單提不用別追

60 同上 p. 350c。

61 見註 19。

62 歐陽玄《覺華塔碑文》也記載 :「師有所著參究調息、空觀日觀、一相十念六三□,與《寶 鑑》并行。」,雖然現今這些書已亡迭,但從「參究念佛」一詞最早出現在元朝,以及《寶 鑑》卷二<修持法門>裡列有<參禪念佛三昧究竟法門>、<攝心念佛三昧調息法門>、<空 觀念佛三昧無念法門>、<日觀念佛三昧專想法門>、<一想念佛三昧專念法門>、<簡徑念 佛功德十念法門>等念佛方法推測,引文中的《參究》指的應該是有關「參究念佛」的書 籍。

63 楊訥在<元代的白蓮教>,一文曾表示果滿是優曇的侍者,可惜該文並未提出根據,以致 無從考證。見《元史論叢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p.208。

(21)

求。工夫徹透疑團破,鐵佛通身也汗流。

64

一聲覺號定心時,自看彌陀是阿誰。

阿彌阿彌,念念不疑。只今舉起,正是阿誰。……我念阿彌 不暫離,一阿彌了又阿彌。阿彌自喚阿彌問,我是阿彌你是 誰。

65

明 白 指 出 將 阿 彌 陀 佛 當 話 頭 來 參 究 , 問 出「 念 者 是 誰 」的 疑 情 , 待 疑 團 打 破 ,「 鐵 佛 通 身 也 汗 流 」不 正 是 指 開 悟 的 狀 態 ? 這「 話 頭 」、「 疑 情 」、

「 開 悟 」不 也 表 示「 念 佛 者 是 誰 」是 種「 看 話 禪 」的 最 佳 例 證 ? 更 是「 念 佛 者 是 誰 」 公 案 形 成 於 元 朝 中 葉 的 有 力 證 據 。66

而 這 種 問 出「 什 麼 什 麼 是 誰 」,以 探 究 生 命 最 根 源 處 是 什 麼 ? 或 稱「 主 人 翁 」是 什 麼 ? 向 來 是 禪 宗 最 重 要 的 課 題 之 一,這 類 典 故 在 禪 宗 典 籍 很 多 , 今 列 舉 一 、 二 :

趙州(778-897A.D.)示眾云:「不得閑過,念佛念法。」僧 乃問:「如何是學人自己念?」師云:「念者是誰?」學云:「無

64 《龍舒淨土文》云:「梵語阿此云無,梵語彌陀此云量,省文稱之,寧稱阿彌,不可稱彌 陀。若稱彌陀,則是量,與無量之意相反,若稱阿彌猶有無量之意存焉。」(T. 47/1970 , p.

257a.),可見在宋元年間阿彌陀佛即有所謂「阿彌」或「彌陀」之簡稱,只是後來「彌陀」

之稱似乎較為普遍。

65 北京圖書館善本室有元刊本《廬山白蓮正宗曇華集》,今與《廬山蓮宗寶鑑》、《廬山復教 集》是研究元代白蓮宗的重要歷史文獻,一併收於楊訥《元代白蓮教資料彙編》(以下簡 稱《彙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9 版,p. 221 , 241 , 245。據楊訥的研究,《廬山 復教集》主要是為紀念優曇“重振"白蓮宗的功績,將優曇所上白蓮宗書與仁宗聖旨、

宣政院榜文、高麗國王發願文及<朝賢宿衲讚頌>等資料編集成冊。除此,果滿還編了《廬 山白蓮正宗曇華集》,收錄七言詩數十首,供信徒唱誦宣傳,這些詩一頌阿彌陀佛,二頌 朝廷聖明,三頌廬山、淀山白蓮“正宗",四贊優曇復教有功,五教信徒奉依教法,六 辟邪魔妄說,文字淺顯易懂,讀來琅琅上口,兩集的及時編成,顯示白蓮宗徒的宣傳才 力。參見楊訥<元代的白蓮教>,《元史論叢第二輯》。

66 日本學者柴田泰〈中國  禪淨雙修思想成立展開〉註釋二十一,《印度學佛教 學》48-2,1998,p. 29,引用荒木見悟《中國心學鼓動佛教》三二六頁表示:「嚴格 地說,忽滑谷快天所引用天如惟則《淨土或問》是後來的資料,有必要做檢討。但是念 佛公案是在十二世紀後半就已經出現。」,荒木見悟的說法雖有幾分道理,但確切地說,

念佛公案應要到十四世紀中葉才出現。

(22)

伴」師叱:「者驢」。

67

龐蘊居士以「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先後參問路石頭 希遷與馬祖道一,得馬大師一句「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 向汝道。」而徹悟。

68

師(洞山)在泐潭見初首座有語曰:「也大奇也大奇,佛界道 界不思議。」師遂問曰 :「佛界道界即不問,秖如說佛界道 界底是甚麼人?」初良久無對。

69

師(洞山)與密師伯行次,指路傍一院曰:「裡面有人,說心 說性。」伯曰:「是誰?」師曰:「被師伯一問,直得去死十 分。」伯曰:「說心說性底誰?」師曰:「死中得活。」

70

《 大 慧 普 覺 禪 師 語 錄 》 也 提 到 :

生從何處來?死向何處去?知得來去處,方名學佛人。知生 死底是阿誰?受生死底復是阿誰?不知來去處底又是阿誰?

忽然知得來去處底又是阿誰?看此話眼眨眨地理會不得,肚 裡 七 上 八 下 , 方 寸 中 如 頓 卻 一 團 火 相 似 底 又 是 阿 誰 ? 若 要 識,但向理會不得處識取。若便識得,方知生死決定不相干 涉。

71

修 行 無 非 是 要 了 脫 生 死,了 脫 生 死 即 是 於 生 死 大 關 能 做 得 了 主,要 於 生 死 大 關 做 得 了 主,生 命 的 主 體 是 什 麼 就 不 能 不 親 證 親 知,故 云「 若 便 識 得 , 方 知 生 死 決 定 不 相 干 涉 。」,「 念 佛 者 是 誰 」公 案 自 亦 在 此 一 大 前 提 下 , 於 禪 淨 調 和 、「 看 話 禪 」 盛 行 的 環 境 裡 孕 育 而 生 。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念 者 是 誰 」這 句 話 在 趙 州 禪 師 時 即 已 出 現,如 果 說「 念

67 《卍續》118 , p.313。

68 《卍續》120 , p.55。

69 T. 47/1986 , p. 508c。

70 同上 , p. 509b。

71 T. 47/1998 , p. 891b。

(23)

佛 者 是 誰 」公 案 淵 源 於 趙 州 也 未 嘗 不 可 能,畢 竟 禪 宗 諸 多 公 案 是 源 自 於 趙 州 典 故,但 若 以 此 認 為 念 佛 公 案 就 肇 始 於 趙 州,似 乎 有 些 牽 強,因 為:一、文 獻 資 料 顯 示,趙 州 之 後 並 無「 念 佛 者 是 誰 」公 案 的 相 關 記 錄,直 到「 看 話 禪 」 盛 行 之 後 的 元 朝 才 出 現。二、「 念 佛 者 是 誰 」公 案 本 身 是「 看 話 禪 」的 一 種 , 必 需 具 備 1.方 法 —以 佛 號 為 話 頭 2.內 容 —起「 念 者 是 誰 ? 」的 疑 情 3.目 的 — 開 悟,這 三 要 素 才 能 構 成「 念 佛 者 是 誰 」公 案,趙 州 只 是 直 指 學 人 反 照 自 己,

去 契 證「 念 者 是 誰 」,倒 無 將 佛 號 當 作 話 頭 來 參 究 的 意 思,不 像 果 滿 所 編《 曇 華 集 》很 明 顯 指 出 將 佛 號 當 話 頭,問 出「 念 者 是 誰 」疑 情。所 以 筆 者 認 為「 念 佛 者 是 誰 」公 案 的 形 成 並 非 一 蹴 可 幾,它「 可 能 」淵 源 於 趙 州,肇 始 於「 參 究 念 佛 」, 完 成 於 果 滿 ( 時 ), 而 盛 行 於 明 清 以 來 。

(二)白蓮宗風及其重要領導人物之生平

所 謂 「 白 蓮 宗 」, 根 據《釋門正統》(1237A.D.)<斥偽志>、《佛祖統 紀 》< 法 運 通 塞 志 >、《 歷 朝 釋 氏 資 鑑 》(1276A.D.)、《寶鑑》、《廬山復教集》

等 資 料 得 知 即 是 紹 興 年 間 吳 郡( 今 江 蘇 )延 禪 院 僧 茅 子 元( 1096-1181A.D.),

依 天 台 教 義 創 立 的 以 信 仰 彌 陀 淨 土 為 宗 旨 的 佛 教 宗 派 72,此 一 宗 派 學 者 已 略 有 研 究 73,本 文 不 多 贅 敘,僅 就 其 與「 參 究 念 佛 」、「 念 佛 者 是 誰 」公 案 有 關 部 份 提 出 探 討。既 然「 念 佛 者 是 誰 」公 案 是 將 彌 陀 淨 土 之「 阿 彌 陀 佛 」四 個

72 此教團有僧有俗,僧眾中依現有資料所知,不乏是屬禪宗人物。俗家弟子,名為「白蓮道 人」,以傳教為生,但又不同一般僧侶,僅嚴持五戒而許有妻室。子元在世時,白蓮宗徒 尚稱清淨,但子元圓寂後,便有假借白蓮宗徒而行邪道,以致在武宗至大元年(1308 A.D.) 遭朝廷禁止,優曇便著《寶鑑》,追溯從東晉慧遠創建白蓮社以來,彌陀淨土信仰的發展 歷程,闡述子元創立白蓮宗的要旨,並對白蓮宗流傳過程中出現的種種離經叛道,隨意 篡改教規的行為進行了嚴正的批判,經道合灌頂國師(毗奈耶室利)協助及仁宗支持,使白 蓮宗恢復了合法地位(至大四年 1311A.D.),《諸上善人詠》稱譽為「中興蓮教」。而我們從 其重要領導人物生平及《寶鑑》前面的序文、後面的<名德題跋>及《廬山復教集》的<

朝賢宿衲讚頌>等資料可知白蓮宗在當時是一個純正而相當有名的宗派,因此筆者認為,

或許因子元建立了俗家弟子可以傳教的這一體系,遭受教界的非議(《釋門正統》云:「白 衣展輾傳授,不無訛謬。」《卍續》130,p.805),也可能因此衍生出種種弊端,使白蓮宗 的正反評價都有,對於僧眾傳授這一面,從資料顯示教界是給予肯定的,但對於白衣傳 授方面則是貶斥的。

73 如:楊訥<元代的白蓮教>及<關於元代的白蓮宗或白蓮教>,《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紀念論 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版,pp.117-23。竺沙雅章/楊曾文譯<關于白蓮 宗>,王見川<宋代的宗教結社與明教-(二)白蓮菜>,收於氏著《從摩尼教到明教》第八章,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 版,pp.287-97。小笠原宣秀《中國近世淨土教史研究》,日 本京都:百華苑,1963 年。

(24)

字 , 納 入 臨 濟 宗 參 話 頭 法 來 使 用 的 一 種 「 看 話 禪 」, 會 提 倡 這 樣 的 法 門 者 本 身 應 該 是 不 排 斥 佛 號 或 致 力 於 禪 淨 調 融 的 禪 淨 中 人 才 是,白 蓮 宗 正 是 屬 於 這 樣 的 宗 派 。《 寶 鑑 》 卷 二 < 修 持 法 門 > 云 :

可調一句彌陀,群機普應矣。

74

又云:

教是佛眼,禪是佛心。心若無眼心無所依,眼若無心眼無所 見,心眼和合方辨東西,禪教和融善知通塞,……念佛與禪 教一道,入門雖別到底是同,休起愛憎莫分彼此,各須究本 勿競枝條,不可執實而謗權,執權而謗實也。

75

也 就 是 念 佛 人 欲 參 禪 , 一 句「 阿 彌 陀 佛 」即 是 最 好 的 話 頭 , 欲 念 佛 , 一 句「 阿 彌 陀 佛 」即 是 最 好 的 佛 號 。 而 禪 有 教 的 指 導 , 才 不 會 落 於 盲 修 瞎 鍊 ; 教 有 禪 的 實 証 , 才 不 會 落 於 說 食 數 寶 , 禪 教 淨 入 門 方 法 雖 有 不 同 , 但 目 標 卻 都 是 相 同 的,不 應 起 愛 憎 分 別 或 執 著 究 竟、方 便 而 互 相 誹 謗 。 白 蓮 宗 具 有 融 合 禪、淨、教 三 家 之 風 格,也 可 從 其 重 要 領 導 人 物 的 生 平 獲 得 理 解 。

有 關 白 蓮 宗 主 茅 子 元 的 生 平《釋門正統》卷四<斥偽志>記載云:

紹興初吳郡延祥院沙門茅子元曾學于北禪梵法主會下,依倣 天台出《圓融四土》、《晨朝禮懺文》。

76

說 明 子 元 曾 經 參 學 過 北 禪 梵 法 主,並 模 仿 天 台 學 說 作《 圓 融 四 土 》、《 晨 朝 禮 懺 文 》。 北 禪 梵 法 主 又 叫 北 禪 淨 梵 ( 1052-1128A.D. ), 是 中 興 天 台 宗 第 三 世 十 三 傳 人,十 歲 時 師 事 勝 果 思 永 懺 主,專 念 阿 彌 陀 佛,以 研 究

《 法 華 經 》、 禮 懺 、 禪 觀 聞 名 77。 又 《 寶 鑑 》 卷 四 云 :

師諱子元,……父母早亡,投本州延祥寺志通出家,習誦《法華 經》,十九歲落髮,習止觀禪法。……撮集大藏要言編成《蓮宗

74 T. 47/1973 , p. 310c。

75 同上,p. 315c。

76 《卍續》130 , p.824。

77 《卍續》130 , p.864。

(25)

晨朝懺儀》,……述《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開示蓮宗眼目。

78 表 示 子 元 是 從 志 通 出 家,既 沒 有 參 學 過 北 禪 淨 梵,也 沒 有 明 講 與 天 台 有 任 何 關 係 , 但 我 們 從 他 誦 《 法 華 經 》、 習 止 觀 禪 法 、 作 《 懺 儀 》 等 蛛 絲 馬 跡 還 是 可 看 出 子 元 與 天 台 有 關 。

除 了 子 元 外 , 尚 有 東 巖 淨 日 ( 1221-1308A.D. ) 禪 師 與 悅 堂 祖 誾

( 1234-1308A.D.) 禪 師 ,《 寶 鑑 》 敘 文 云 :

廬山東林禪寺東巖圓應日禪師,欽奉聖旨,住持道場修營梵 宇,……而開祖道一十八載,提唱宗乘之外,常以念佛三昧 開導人天。……悅堂誾禪師相繼住持,元貞元年(1295A.D.)

正月……欽奉聖旨賜白蓮宗善法堂護持教法。元貞二年正月 又欽奉聖旨賜通慧大師、白蓮宗主,仍賜金襴袈裟,於大德 五年(1301A.D.)十月,欽奉聖朝頒降御香金旛到寺。

79 東 巖 淨 日 是 臨 濟 無 準 師 範( 1174-1249A.D.)法 孫( 五 祖 法 演 下 八 世 孫 ),

住 持 廬 山 東 林 禪 寺 十 八 年,常 教 人 念 佛 三 昧 80,可 見 東 巖 淨 日 是 位 禪 淨 調 融 的 禪 師 。 祖 誾 是 臨 濟 大 慧 下 四 世 孫 ( 五 祖 法 演 下 七 世 孫 )81, 從 引 文 中 得 知 祖 誾 三 次 受 到 朝 廷 的 榮 賜 ,《 南 宋 元 明 禪 林 僧 寶 傳 》

( 1664A.D.)裡 也 有 他 的 傳 記, 顯 示 祖 誾 在 當 時 必 是 位 有 名 的 高 僧,特 別 是 受 封 為 「 白 蓮 宗 善 法 堂 護 持 教 法 」 及 「 白 蓮 宗 主 」, 可 見 祖 誾 是 位 身 兼 白 蓮 宗 與 臨 濟 宗 雙 重 身 份 的 一 位 禪 師 , 這 一 點 是 鮮 少 被 學 者 重 視 的 。82

78 T. 47/1973 , p. 326a。

79 同上 , p. 304b。

80 袁桷《清容居士集》<妙果寺記>記載:「其(指優曇)師日禪師久居東林,後主天童,嘗率 善士修遠公法,來於江西者踵不絕,度師興其教,是果能有傳也。」,該書亦有<天童日 禪師塔銘>,一併收於楊訥《彙編》,pp.261-2。

81 黃溍《黃金華文集》卷四一有<靈隱悅堂禪師塔銘>,收於楊訥《彙編》,pp.263-6。

82 有關白蓮宗與禪宗之關連,根據袁桷<天童日禪師塔銘>(《彙編》頁 261-2)記載:「宋景 定某年,江東帥汪公立信慎許可,推以主圓通。咸淳某年,江東漕使錢真孫俾兼領東林。

至元壬辰,主育王,三年,歸隱雪竇,大德四年,集公議,主天童。……遐邇嚮慕,傑 閣銅象,無踵以至,而於天童功最著。居東林,化俗警眾,民爭繪以祝,故其興天童,

廬山之民奉貲以助尤夥。」,而祖誾在主持廬山東林寺後,「大德九年,靈隱虛席,行宣

(26)

至 於 署 名「 江 洲 廬 山 東 林 禪 寺 白 蓮 宗 善 法 堂 主 」優 曇 的 生 平 83,《 寶 鑑 》 前 序 有 「 崇 勝 禪 寺 比 丘 大 中 德 合 撰 寫 序 」 記 載 云 :

優曇和尚,浙之丹陽(今江蘇鎮江)蔣氏,家世事佛。……

弱冠……薙髮,初參龍華寶山慧禪師。一見器之,誡其歷叩 諸老之門,琢磨淘汰達(唯)心淨土,見性彌陀,深惜祖道 湮微,述集念佛警要,目之曰《廬山蓮宗寶鑑》。

84

說 明 優 曇 最 初 是 參 禪 的 , 並 到 處 叩 問 諸 山 長 老 , 體 證「 唯 心 淨 土 , 自 性 彌 陀 」 之 後 85, 專 宏 淨 土 的 一 位 禪 淨 調 融 者 , 而 這 「 唯 心 淨 土 , 自 性 彌 陀 」 的 思 想 觀 念 , 可 說 是 白 蓮 宗 的 重 要 主 張 ,《 寶 鑑 》 卷 四 云 :

元宗主撮諸經而成懺,廣施方便曲盡慈悲,故我祖師欲大地 眾生,見本性彌陀,達唯心淨土,普皆覺悟菩提之妙道,乃 立普覺妙道四定名之宗觀。

86

同 書 卷 七 云 :

於自性中自信有佛,發大誓願常自觀照,自願成佛菩提,此 乃慈照老婆心切,明明與後人開了一箇門戶,只要諸人自信 自肯,從這裡頭,悟自性彌陀,達唯心淨土,入諸佛境界,

政院俾師主之。」(頁 263-6)。雪竇、天童與靈隱是當時禪門「五山十剎」之一,東巖、

祖誾均受官方聘請住持過,尤其是東巖復興天童時,更是廬山信徒大力支助,優曇復教 事跡也深得當時禪門人士的稱頌(如中峰明本等禪師),以白蓮宗在當時是個十分興盛的宗 派,與禪宗關係又如此密切而友好,故其對禪宗之影響自是不言可喻。

83 見優曇《寶鑑》自敘文,T. 47/1973 , p. 304c。

84 同上 , p. 303c。

85 「唯心淨土」思想最早提倡者雖是永明延壽,但最初提出「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主張的 卻是天台門下四明知禮(960-1028 A.D.) (《復楊文公請住世書》:「求往唯心之淨土,願見 自性之彌陀」T. 47/1969 , p. 202c.),這種唯心淨土思想是中國特有的淨土觀,是在宋代確 立下來的,有別於經典的西方有相淨土,為宋代以來淨土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日本學 者柴田泰/楊曾文譯《宋代的淨土思想》論述甚詳可參考之。收於《中日佛教學術會議論 文集》(1985-1995) 楊曾文/(日)鐮田茂雄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年,

pp.266-72。

86 T. 47/1973 , p. 3192c。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普通話科由 1998 年開始,成為香港中、小學核心課程之一。學

日本電信電話公社宣布,於 9 月 30 日起正式終止呼叫器(BB Call)的服務。日本 呼叫器服務從 1968 年起由電信電話公社開始提供,與當年台灣的

•  三分搜在有水平線的情況下,如果可以確定水平線的地方一定是 答案的話,才可以用三分搜找極值。..

為要達成普通話科的整體學習目 標,學校每周安排 2-3 教節是最理 想的。但個別學校可能因為暫時的 困難,只能為普通話科安排 1

3.非自願離職失業者如同時具有獨力負擔家計者、中高齡者、身心障礙者、原住 民、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中有工作能力者、長期失業者、二度就業婦女、家 庭暴力被害人、更生受保護人及

除了本招訓簡介所列的訓練班次外,另有本署所

在生活中體證禪、領悟禪的真諦,這是「禪與生活一體」的第

 一般我們如過是透過分享器或集線器來連接電腦 的話,只需要壓制平行線即可(平行線:兩端接 頭皆為EIA/TIA 56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