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就平面的圖畫而言,高 僧祖師的肖像畫,謂之頂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就平面的圖畫而言,高 僧祖師的肖像畫,謂之頂相"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台灣佛教高僧的頂相造像

◆ 陳清香

為佛教高僧或宗門祖師圖畫其容顏或雕塑其形像,以供後代法裔、信徒瞻仰供奉 者,自古以來,一直是表達對祖師崇敬心意的一種方式。就平面的圖畫而言,高 僧祖師的肖像畫,謂之頂相。描繪頂相,通常是由當世的畫家在祖師生前,即先 予以面對面的寫真,以素描手法摩寫真容。現存史上流傳最早的頂相遺作,為唐 代畫家李真為密教祖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金剛、一行、惠果等所畫的真言五 祖像,畫跡由日僧空海攜回京都,如今成了日本文部省指定的的國寶。

真言五祖像是在長安畫的,畫中的五位祖師,前三位是印度人,後二位是唐朝漢 人,都是平面的頂相。至於立體的頂相造像遺例,以鑑真大師像為最古老。鑑真 大師是唐代揚州大明寺的高僧,為了將佛法傳到日本,從泉州出海,曾經五度航 海失敗,雖失明,仍不改志,第六次終於成功的登陸日本,在奈良建立了唐招提 寺,將律宗大法流布到東瀛。大師的門人以夾苧漆的手法為大師塑像,捕捉住大 師堅毅不拔的傳法願力與神情。此鑑真頂相塑像尚保留至今,同樣的,也成為日 本文部省指定的的國寶。

頂相造像遺例,尚有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內,所保留的唐代該寺住持願誠法師塑 像,十分傳神寫實。

以台灣佛教史而言,早期明鄭永曆年間,不少明末遺臣或抱淑世度人襟懷的高 僧,紛紛來台,他們或變服為僧,或日課佛經,以所住的館舍為寺庵,佛教的種 子點點滴滴的在寶島上播種下土。到了清代,除了一些叢林佛寺,是由戒行精嚴、

勤修苦行的沙門比丘開山創立之外,清廷往往又派遣一批臨濟宗的高僧,由福建 來台駐錫天后宮的道場,因此供奉媽祖為主神的宮廟,往往後殿或偏殿兼設觀音 殿供奉觀音。而同時整個宮廟也延僧住持,住持圓寂時,另設開山堂立牌位,書 寫法號,蓮座並奉香爐,以表法脈代代相傳。

明鄭時代最初渡台的高僧,由於年代久遠,史事多半湮滅,高僧祖師容顏無從追 尋,而清康熙以後的一二來台僧侶,卻意外的留下了頂相造像,如北港朝天宮的 開山樹璧和尚像、第二代能澤和尚像,便是早期珍貴的祖師頂相遺例。

依北港《朝天宮志》所載,康熙三十三年(一六九四),佛教臨濟宗第三十四代 禪師僧樹璧奉湄洲媽祖尊像來台,在諸羅海口笨港登陸,獲當地居民的崇信,遂 捐地立廟,是為今日北港朝天宮之始。其後笨港日益繁榮,信徒將小廟易茅以瓦。

雍正八年(一七三○),諸羅縣令馮盡善批准樹璧在笨港溪設渡口濟行旅,所得 之資可作寺廟香燈。推算之,樹璧自渡台開山以來,至少超過三十六年。小廟從 零開始,到初具規模,樹璧主持法務,必是事事躬親,諸苦備嘗。

樹璧以一臨濟宗禪師卻托身於媽祖廟任住持,似乎不符合佛教體制,但卻是清代 台灣所立宮廟的普遍現象。究其原因,一者,自宋代以下,民間信仰呈現儒釋道 三家相互混和的現象,二者,清廷以皇帝的命令下達所致,樹璧之渡台,有可能 受命於朝廷。樹璧雖駐錫媽祖廟,但所推行的,必是佛法,今朝天宮尚遺留一只 樹璧當年所使用的陶缽,陶缽的外緣,仍刻有《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全文,(見

(2)

圖一)就是明證。

樹璧禪師圓寂後,信徒感念其德澤,除製木質牌位,刻字曰:「開山第一代圓寂 比丘上樹下璧欽公蓮座」(見圖二)之外,另又特請匠師雕刻其頂相,一同供奉 在開山堂之中。其中頂相造像(見圖三)依樹璧禪師生前全身的容顏法相而刻,

法像作倚坐姿態,像中顏面五官,已經完全燻黑,但依稀仍可瞻仰到高廣的額頭,

下垂的眼窩,突出的顴骨,凹陷的臉頰。禪師身上所著僧袍,交領不顯著,外無 水田衣,袖口寬廣,及於椅背,僧袍覆蓋足裸,從褶文中表現了腹部及腿足。從 其微突的腹部,與一上一下的手勢看來,那是一種比較自在的姿勢,推測在未圓 寂時,已先行就日常生活的狀貌而刻的。

第二任住持為樹璧弟子能澤和尚,約在乾隆年間,曾被彰化縣令禮聘兼彰化縣僧 綱司事,總管虎尾溪以北宗教事務。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能澤又主持本宮 的修廟大事,從設計規畫、勸募緣金,到擴建修繕殿宇等,工程浩大。能澤有徒 五人,均能繼其衣缽,或被推薦住持他廟,傳衍臨濟法脈。

能澤亦有木質蓮座與陶塑的頂相流傳下來,蓮座上的陽文刻字曰:「清臨濟正宗 三十五世三代大祖重興北港宮彰化縣總持司事□能澤公蓮座」(見圖四)。至於陶 質的頂相(見圖五)則呈現了標準的禪僧風貌,為雙腿結跏趺坐,雙手結禪定印 的姿勢,其頂門光頭無髮,額頭高廣,雙目垂簾,坐姿端莊,表現智慧和定力,

身著交領右衽的僧服,僧服上加彩釉,十分亮麗。

北港朝天宮保留的清代祖師頂相造像,十分珍貴。至於日治時代所製作的高僧頂 相,則遺例較多,茲舉數例,以享讀者。

如基隆月眉山靈泉禪寺開山善慧大師的頂相造像,就供奉在其開山堂中。按善慧 大師,俗姓江,清光緒七年(一八八一)生於基隆坎仔頂,九歲至十五歲學習漢 文,十六歲至二十歲皈依龍華齋教,並接觸佛法,二十歲赴福建鼓山湧泉寺禮景 峰老和尚出家受具足戒,返回基隆後,二十四歲時創立了月眉山靈泉禪寺,爾後 數十年間,全力投入該寺的寺宇建築與法務推展,一度使全寺僧尼達五十人,信 徒兩千人的盛況。大師創建之初,沿襲內地叢林禪寺的佈局,建天王殿、客堂、

舍利殿、大雄寶殿、大禪堂、講堂、功德堂、開山堂等。大師更於大正元年(一 九一二),赴東京,恭請全部《大藏經》返台,兩年後,更親往印度,迎請十一 尊玉佛來台,將其中八尊分送島內各道場,三尊鎮本山。大師更兼任福建省佛教 會會長、住持福建鼓山怡山重慶寺、住持南洋極樂寺,在島內則創辦曹洞宗佛教 中學林,重興法華寺與彌陀寺,擔任南瀛佛教會理事、杭州日華佛教會會長等職。

善慧大師為當時台灣四大名僧之一,也將基隆月眉山發展成四大法脈之一,與本 圓法師的觀音山凌雲禪寺、覺力法師的苗栗法雲寺、永定法師的大岡山超峰寺等 齊名。

善慧大師圓寂於一九四五年,門人信徒為大師所鑄造的頂相銅像(見封底),供 在開山廳,頂相與真人等量身高,反映了大師清矍略微消瘦的容顏,具慈悲又睿 智的神韻,全身作端身結跏趺坐之姿,衣著內穿交領右衽僧袍,肩上外披披巾,

搭掛袈裟則在左胸以掛勾勾住衣角,垂衣覆蓋膝足。大師右手握如意柄,左手托

(3)

高,全身頂相威儀具足,顯出了一代大師事功與學行兼備的圓滿風采。

善慧大師的頂相寶座兩旁有當年普陀山法雨寺常住所撰的輓聯,曰:

善慧老和尚西逝

善心輔法雨功績萬世不朽 慧力啟靈泉德業千古常昭 普陀山法雨常住拜輓

善慧大師是以開山祖師弘法的事功,贏得後人的尊崇,因而造立頂相供奉之。

而非開山祖師以其感人的度眾事蹟,也能觸動信徒的發心,為祖師塑造頂相,永 充供養。台北艋舺龍山寺福智和尚紀念堂內所豎立的福智和尚頂相,就是一例。

福智和尚俗名吳燦明,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清濛鄉人,弱冠來台經商,因生意不 佳,結束營業,入艋舺龍山寺,先任打雜伙伕,後皈依意來禪師出家,取法號福 智,意來圓寂後,擔任住持,從此竭心盡力,奉獻本寺,自奉粗衣淡飯,人以乞 丐和尚呼之,亦不以為意。有人譏其養女人,為表清白,慨然去勢,傳言乃不攻 自破,令人起敬。

大正八年(一九一九),寺內管理會決議本寺改築重修時,和尚率先捐獻七千餘 金,座上諸人大吃一驚,因此金乃和尚數十年來,四處為檀越做佛事,積蓄零碎 之喜捨所得。在座士紳,感動之餘,紛紛解囊,很快湊齊六十餘萬金,改建了磚 木結構,而為美奐美輪的宏偉殿堂。只可惜和尚未及親見改建竣工的景象,便於 一九二二年一月二十八日圓寂,年僅五十。遺骨納以瓷器甕,原置本室別院,民 國三十八年五月十二日,移寄古亭區的寶藏岩附設寶藏塔,永受香火供養。

福智和尚的頂相(見封面),高約一四○公分,是一尊雙手合十的站立像,和尚 寬額圓頂,面清瘦,顴骨微突,臉頰內縮,目光向下,雙唇緊閉,表現出無比的 毅力。僧衣加彩,領口漆白,交領右衽的藍袍為底層,水田衣漆成金黃色,披掛 在右肩,以鉤鉤住,下襬邊緣有紅底龍文鑲邊,僧鞋露出僧袍外,文飾鮮豔。

和尚的頂相以玻璃櫃罩之,背後懸掛著橫匾,大字書曰:「佛心」,小字曰:「戊 寅年 福智大師 民國八年發心 捐其一生積蓄 興龍山寺於頹危 功德至深 且鉅 足資後人楷模 緣會恭書」

這是民國八十七年所題之字款,如依一般習俗,圓寂之後,約在一兩年內塑像,

因此此頂相應是塑作於一九二四年前後。

瞻仰歷代高僧祖師的頂相造像,除了欣賞人物寫實造像之美之外,也不由得緬懷 其生前感人的濟世度人事跡。v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然後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畝,有樹環焉,有 泉懸焉。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旦款門

非祀典所載者盡除之。 《北史》 (3)唐武宗皇帝:會昌五年(AD845) ,大毀佛寺,復僧尼為民。 《新 唐書》

「無法而法,乃為至法」 ,這種悟的體驗就是「畫可從心」的「一畫明」 ,就是「乃 自我立」的「一畫之法」 。山水畫的意境美學在藝術體驗上強調「氣韻生動」

李鴻梁畫的千手觀音,目前未見,但李鴻梁所繪的其 他佛像作品是可以看到的,而豐子愷奉弘一大師之命而

因為有以眾生為念的願心,有「我是佛」的闊大胸懷,星雲大師深深地體會到,太虛大

圖四:弘 一大 師受戒之 處│ │ 杭 州靈 隱寺 圖五:弘 一大 師受戒後 獲得 的護戒牒

師、虛雲和尚、興慈法師、仁山 法師等,但引起全國佛教徒信仰 之心的,祇有印、太二老。這個 事實,一者可以二老的皈依徒眾 之數量斷定,二者可以二老對於

 如來真金色  相好端嚴身   於塵沙劫中  積集諸功德   福智悉圓滿  證於無上道   興運大悲心  應現娑婆界   人天八部眾  瞻仰無厭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