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遍佈歡喜的人間佛教 ──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遍佈歡喜的人間佛教 ──"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書評】

遍佈歡喜的人間佛教

──讀《往事百語》

余子

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專業研究生

以前,一提起佛教,我總是聯想到古寺青燈,聯想到無情寂滅,覺得佛教所主張的生活 不免太枯燥,佛教的人生觀不免太消極了。星雲大師的《往事百語》讓我驚喜地看到,原來 還有有情有義的人間佛教這一境界。

從《往事百語》可以看出,人間佛教的要義有兩點:一是主張佛教由山林走向人間社會,

廣結善緣,關心現實中眾生的苦難,給眾生幸福、歡喜;二是不簡單地否定現世的幸福,肯 定奮發進取、努力成就的人生。人間佛教的要義有此兩點,而人間佛教最後的依據則在大乘 佛教「自度度人」的大慈大悲。星雲大師所以能為弘揚人間佛教作出如此艱苦卓越的努力,

依靠的正是他大乘的信念。在〈願心的昇華〉一文中,星雲大師回顧了自己佛前祝禱的三種 境界。二十歲之前,他的祝禱全為自己,求佛:

賜給我慈悲,讓我能息滅貪欲瞋恚;

賜給我智慧,讓我能除去癡暗無明;

賜給我勇氣,讓我能衝破一切難關;

賜給我力量,讓我能順利學佛求道。

二十歲之後,他覺悟到,不能只為自己而學佛,他祈願的內容遂由一己擴展到親友同道,

祈祝佛菩薩:

(2)

請您加持我的父母師長,讓他們幸福康寧;

請您加持我的親朋好友,讓他們平安吉祥;

請您加持我的有緣信眾,讓他們事業順利;

請您加持一切功德護法,讓他們福慧增長。

四十歲之後,他又突然發現,自己的祈願原來還是圍繞著「我的」二字,於是幡然醒悟,

開始為社會眾生祈願:

慈悲偉大的佛陀!

慈悲偉大的觀世音菩薩!

祈求您給世界帶來和平,

祈求您給國家帶來富強,

祈求您給社會帶來安樂,

祈求您給眾生得度因緣。

但是他沒有停留於此。他更悟到,學佛不能只是求諸佛菩薩這樣那樣,而應當效法諸佛 菩薩「代眾受苦,難行能行」的精神,躬身實踐,承擔起「我是佛」的大責任:

請讓我來負擔天下眾生的業障苦難,

請讓我來承受世間人情的辛酸冷暖,

請讓我來延續實踐佛陀的大慈大悲,

請讓我來學習如來世尊的示教利喜。

(3)

至此,星雲大師終於徹悟了佛教普度眾生的宗旨。星雲大師的願心是在弘揚人間佛教的 躬身實踐中逐步昇華的,這同時也昇華了他對佛教的理解,堅定了他弘揚人間佛教的信心。

因為有以眾生為念的願心,有「我是佛」的闊大胸懷,星雲大師深深地體會到,太虛大 師所標立的人間佛教原來是佛陀的本懷。大乘佛教不僅要自度,更要度人,度眾生。既要度 眾生,就不該遠離眾生。在〈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一文中,星雲大師寫到:「佛陀出生在 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說法在人間。」然則學佛之人「為什麼要立願往生他方淨 土,而不發心在人間建立淨土呢?」在〈修行的真義〉一文中,星雲大師進一步闡發了這一 思想。星雲大師對佛教逐漸「由社會走入山林,由資生轉為自修」的傾向深感痛心。針對有 些人「放著如來的家業不去荷擔,整天高喊『修行』閉關,或棄置十方信施的慧命不顧,只 在個人修行上著眼」,他責問道:「倘若大家入山苦修,佛教的命運,蒼生的疾苦,將何以 得度?」星雲大師認為,真正的修行不是空洞虛無的口號,而應該實實在在地奉獻眾生。所 以他說:「我們不需離世求道。在世俗人間,講經弘法是修行,服務大眾是修行,福國利民 是修行,五戒十善是修行,正見正信是修行,結緣布施是修行,慈悲喜捨是修行,四弘誓願 是修行。」

「人間佛教」是要在人間建立淨土,救濟眾生在人間的苦難。於是立即有這樣的問題:

如何看待世俗人間的幸福?如何看待人間的努力與財富?如何看待人間的情愛?「人間佛教」

突破陳規陋習的地方,就在它不否定眾生現實生活的幸福,而是努力去維護世俗眾生的幸福,

努力使眾生的幸福生活道德化、合理化,把人間的生活調節得圓滿和諧。「人間佛教」的首 倡者太虛大師認為,佛教的本質,是平實切近而適合現實人生的……於人類現實生活中瞭解 實踐,使生活合理化、道德化,這就是佛教。他說,學佛的目的,是為淨化人間相互欺詐、

淫亂、爭奪、殺害等不道德的行為,使其相互推誠、仁愛、謙讓、扶助,以補科學的不足,

以息戰爭之禍,以維持世界的永久和平與幸福。星雲大師更進一步指出,佛教說五欲,原義 是要提醒大家不要耽溺沉淪其中(而不是要盡除五欲),只是那些以辭害意、斷章取義的人 才把五欲解釋成「地獄五條根」。什麼都排拒不要,穿著崇尚破爛,捐款不留姓名,飲食刻 意粗劣等行為未免矯枉過正;指夫妻為冤家,責情愛為業障,說兒女是討債鬼,視富貴為浮 雲、金錢為毒蛇,視人間為穢土、娑婆如牢獄、三界如火宅等等,更是對教義的誤解。太虛 大師說:「大乘佛教無他,要言之,則『大悲大智以護群生而已』。」星雲大師說:「無論 是哪一種信仰,都必須能幫助人們處理生活上的問題……」其實,只要悟透了大乘以眾生為 念的深意,不僅往生、今生的分別可了,俗諦、第一義諦的分別也可了。只要有益眾生,淨 財何必嫌多,善名何必懼廣?若菩提眷屬能在修善之路上相互提攜,情愛如何不美而為業障?

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之氣者,即廓然大公的胸襟,渣滓不存之淨台。

有此浩然之氣,則能傲然往來,行所當行,無悔無懼。古今聖賢大德,往往能憑藉這樣無私

(4)

的胸懷,不避艱難,不畏非議,力行振拔世俗之舉。星雲大師既已堅定了佛教必須利益眾生、

服務社會的信念,遂以他「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浩然氣概,向傳統陋習挑戰,竭力推行人 間佛教的實踐。星雲大師所推行實踐的人間佛教,對傳統的革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改正舊習慣上對現實生活採取逃避、排斥的消極態度為積極進取。宗教上的這種轉 變,在西方早已是事實。西方中世紀的修道院,代表著一種消極的、禁欲式修煉方式,要擺 脫塵世的種種誘惑。宗教改革後的清教徒則遵循另一種路徑。他們通過職業化的生活,努力 參與俗事,積聚財富,博取功名,把欲望消解在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行動中,以證明自己 是上帝的選民。不同凡響的是,他們在追逐盛名、權利和福祉時,決不把這些作為目的本身 而屈服於世俗的誘惑;他們把入世的衝動理解為根據上帝的旨意,履行改造世界的責任。同 樣,「人間佛教」也肯定世人通過勤奮努力而得的財富,並鼓勵世人積極進取,創造財富,

追求成功的人生。《往事百語》講的就是星雲大師自己一生的奮鬥歷程,它傳達出的本身就 是堅毅不拔、奮發向上的追求精神。其中〈貧窮就是罪惡〉一文批評有些人歌頌貧窮,詛咒 富有,而以此自命清高,沽名釣譽。他說:「如果社會上一味地貶抑富有,只怕長此以往,

蔚成風氣,徒然造成社會的阻力罷了。」這些前人不敢說的話,實在發聾振聵,大快人心。

他自己辦教育,辦刊物,而且還主張賺取淨財。與世俗不同的是,星雲大師強調淨財須隨緣 布施,服務於眾生社會。他明確指出:「有錢要為佛教和社會用了,不可儲存。」這比近世 的基督教又進一層境界了。在〈錢,用了才是自己的〉一文中:星雲大師強調「用錢」:用 於修道場;用於資助佛界學子;用於社會公益;用於扶持貧困;用於化解干戈怨恨……。佛 光山金碧輝煌,規模宏大,但本著「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的宗風安僧辦事,不但 未曾有些許盈餘,反而負債累累。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人間佛教所主張的積極進取中,實 際上蘊涵著無所為而為,或者說為而不有的利他人、利眾生的奉獻精神。

人間佛教另一個革命之處是,變超然冷漠為有情有義。記得魏晉清談中,曾有聖人有情 還是無情的討論。一般人認為,情是偽、是惡(至少容易生惡),聖人與無同體,不該有任 何欲望感情,所以說「聖人無情」。天才的王弼卻說:「(聖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於 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體沖和以通無;五情同,故不能無五情以應物。」情並非盡惡,

要在能得其中;聖人亦非無情,能不為物情累耳。佛經云:「大慈與一切眾生樂。」眾生九 流,所樂的事情各不相同,只要得其所宜,佛陀自當與之同樂,焉能無情無義?要在不私利,

能廓然大公耳。〈有情有義〉一文中,星雲大師說:「如果我們能從消極的推尋外覓到積極 的躬身實踐,從被動的接納、企求到主動的付出、給予,天地之間何處不是情義盎然?」星 雲大師雖出家,但仍然不廢孝道,不忘供奉生母,儘量讓老母生活的好一些。他關心弟子們 的父母,關心信眾的家庭。他和弟子們朝夕相處,互相關心愛護。由於深入人間社會,他和 信眾之間有深厚的法情道義。故人往生,他從國外趕回,參加告別式;一位熱心的信眾家喪,

他不請而來,親至靈堂拈香致意,並即席說法以慰生者。信眾對他也常相記掛,每逢節日或 生日,都有許多信眾向他致候。他特別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感動,說:「感動是最美麗的 世界。」他希望通過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感動,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5)

星雲大師還特別強調用一顆歡喜心去廣結善緣。這是人間佛教普度眾生信念的直接表 現,也是人間佛教有濃厚人情味的一個重要原因。《往事百語》中直接以「歡喜」為題的文 章就有三篇,他還把自己上、下兩冊日記定名為「歡喜人間」。在〈將歡喜佈滿人間〉一文 中,星雲大師寫道:「『將歡喜佈滿人間』是我從小到大對自己的一貫期許。多年來實踐的 結果,我深深感到:唯有人人布施歡喜,才能相互融合,世界和平、天下一家的理想才能達 成。」他堅信,人間應該是歡喜自在的。所以,凡事不論自己歡喜還是不歡喜,只要能給別 人歡喜,他總是不避譏嫌,不避非議,儘量壓下自己的不歡喜,而不拒斥別人的歡喜。每次 從國外弘法歸來,他總要帶回許多小禮品分給佛光山上的眾弟子,因為弟子們喜歡。生日時,

親友弟子們想給他祝壽,他總因為愛清淨而拒絕,但有一次突然想到,眾人既然歡喜,自己 為何不方便別人的歡喜呢?於是對生日也不一味的拒絕。皆大歡喜的信念,讓他對人對事更 加寬容。他因為自己到了國外喜歡吃臭豆腐,遂能體諒弟子們喜歡吃西餐。在基督教盛行的 時候,他甚至買了許多小十字架送給喜歡趕時髦的青年。這樣的慈心,這樣的胸懷,實在讓 人佩服。但是,「皆大歡喜」並不等於與世俗同流合污,星雲大師有強烈的善惡是非觀念。

〈隨緣不變是最好的性格〉一文專門討論了這個問題。所謂隨緣,就是隨順眾生歡喜;不變 者,乃是一顆永遠不變的佛心,廓然大公的胸懷,清淨不雜的靈台,堅定的揚善勸惡、廣播 善念的宗旨。依據隨緣不變的原則,他利用一切方便弘法佈道。商業方面的人請他去商業典 禮上致詞,他欣然應允;政界的人找他解決問題,他也不推委。他不追逐政界、商界,也從 不因為有人譏諷他把佛教政治化、商業化而刻意迴避。他只是坦然面對一切眾生,依憑他不 變的佛心,廓然大公的胸懷,渣滓不染的淨台,行其宜行而能無往不善,如砥柱立於中流。

清末以來,國勢衰頹,天下紛擾,人心凋敝,仁人志士都想學習、吸收西方先進文明,

建立民主政體以變法圖強。佛教當然不能置身於新文化、新道德的建設之外,所以也面臨著 如何變革以順應歷史潮流,如何為生活在民主社會、現代文明的眾生提供精神依託的問題。

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太虛大師提出了「人生佛教」(即後來的「人間佛教」)的思想,認為 佛教不能只關注「死」,而應當更多地關注「生」。太虛大師一生為推行人生佛教的改革四 方奔波,終因時運所困而未能如願。星雲大師繼起其後,奮鬥數十年,發展豐富了「人間佛 教」理論,並在弘揚人間佛教的躬行實踐上,取得豐盛的成果,使式微百餘年的佛教又有了 中興的迹象。我們應該感謝星雲大師在佛教中興上突出的貢獻,感謝他把親切平易的佛教帶 到人間,感謝他為一般大眾提供了精神的依住之所。

又記:

滿耕法師送給我一套星雲大師所著《往事百語》。我既非出家人,也不是佛教信眾,讀 了之後卻頗受感動,感動於佛教的大慈大悲,感動於星雲大師普度眾生的宏願,感動於星雲 大師有情有義地學佛、弘法的經歷,和他為弘揚人間佛教所作的種種努力。人不能沒有精神 的歸依,平民百姓需要宗教的依託。我有時想,社會如此糟糕,人心如此敗壞,人情如此冷 漠,這多少與我們沒有宗教情感有點兒關係吧!我覺得我們的社會太需要這樣的「人間佛教」

了。

(6)

我對佛教的瞭解極其有限,這裡所寫的,是我讀了這套書之後,對於人間佛教及星雲大 師的一些理解,或有誤會之處。特別是這裡面參雜著我自己的一些想法,未必符合原義。

《往事百語》是星雲大師一生學佛、弘佛事迹的自述,所說雖然不離佛教,其實涉及人 生事業的方方面面。是佛教徒,當然應該讀讀它,它幫你從生活瑣事中領悟佛教的奧義,告 訴你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學佛行佛;不是佛教徒,也可以讀讀它,它啟示給你一個善的世界,

展現給你一個寬廣的胸懷。它積極而安詳,剛強而沈毅。所以,在你心浮氣躁或者飛揚跋扈 時,不妨讀讀它,它可以使你從躁動不安而入於安靜澄明;在你感傷哀痛或者心頹氣餒時,

也不妨讀讀它,它會使你從頹廢中重新振作。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究」、「早期大乘佛教」、「中國佛教倫 理」等主題。主要著作有《佛陀觀的演變 與發展》(英文版),《人間佛陀―歷史 佛陀觀》(中文版)。已經完成研究課題

佛陀觀是理解佛教教義及修行的關鍵。星雲大 師早在 1953 年的著作《釋迦牟尼佛傳》中,就提 出「知道佛陀,才能認識佛教!」 1 在推動人間佛

無事不辦」,制心於何處?我們來看星雲大師倡導之人間佛教原 則,就是一般簡稱的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 方便。 19

通過以上內在和外在兩重共六種要素的深入觀察,可以強烈地感 受到佛光山人間佛教所具有的新氣象。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的創意與

程教授說,太虛大師所宣導的人間佛教,和星雲大師所創立的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演講中常提到「我是佛」的觀念,在佛學理論中談「眾

This paper shows seven points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integrations of humanism, ethics, secular features, methodology of unity of principle flexibility, and

玉琳在心裡不覺也暗暗的感歎道:『甚矣哉!女色之為力大也 [註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