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

Copied!
3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自一九八七年開放大陸探親以來,大陸配偶來台歷史已進入二十個年 頭。不管輿論將其視為麻煩製造者、惡化台灣生活品質的罪魁禍首、敵國 的間諜,或者同情其劣勢地位等,台灣社會對此族群的陌生與誤解、法規 的諸多限制,增加來台的大陸女性配偶的適應難度,長期處於壓抑的狀 態,難以激發其潛能。研究者認為如果想瞭解這群女性真正的生活與觀 點,特別是對台灣當局所安排的移民教育課程的看法,需進入這些女性的 生活當中,從其自身的敘述脈絡,找到她們在學習情境中如何以其主體經 驗和外在權威知識互動;她們在台灣的定位、教師的教學、教材與同儕的 互動,是如何相互影響形塑其知識建構和認識方式。

而本研究採女性主義的研究觀點。因為女性主義使用很多策略來創造 隱藏在主流社會底下的女性及其社會世界的知識。它認可女性經驗是解釋 人類社會知識中不可獲缺的一部份,對傳統知識宣稱的「普遍真理」持批 判的態度。女性主義架構所引導的研究關注「差異」議題,質問研究歷程 中的權力再製,以及追求社會正義。其最終目的是要改善女性的社會處 境。這種以研究對象的用語和意義架構來詮釋與理解,重視個人主觀的心 理歷程和經驗世界,深入描繪研究問題的情境與脈絡,適合非主流人群生 活內涵的揭露。而認識方式是與主體經驗有關的,認識方式也與學習情境 有關,捕捉師生與同儕互動過程中的言談對話與行動,有助於瞭解學習者 的認識方式,所以需以觀察法來掌握變動的學習情境;以深度訪談來瞭解 流動的、細緻的主體經驗詮釋。加上大陸女性配偶是台灣社會邊緣化的一 群人,看似同文同種,人數不少,卻難以融入台灣社會,她們消失聲音,

身影模糊,實無法以純粹的問卷調查或實驗操弄等量化途徑來進行這個議 題的研究。

以下分別從女性主義取向的研究方法論、研究方法、研究歷程的反思

三個部分來說明本研究的立場與設計。

(2)

第一節 女性主義取向的方法論

自從一九六 0 年代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女性主義開始將女性的議 題、經驗和關懷置於學術的中心,開始批判各學科的研究,質問女性為何 從知識建構中被排除。他們開始思考從女性生活觀點的研究,質疑從男性 的研究結果推論到女性也為真的假設(Nicholson, 1997: 1-5)。雖然女性主 義發展出幾個不同的理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但女性主義研究方法論均始 於質疑研究的科學模式:實證主義。特別是「客觀性」的概念--研究者應 該是價值中立、不帶情感且從其研究主題中抽離。延續孔恩(Kuhn, 1962)

認為「典範」其實是引導研究者世界觀的社會建構,而實證主義的假設不 過是由廣大的社會文化生活所形塑:父權、菁英主義、異性戀以及社會權 力的種族化。實證主義不過是支配者世界觀的反映和擴大,用以服務維持 不平等的權力關係。於是女性主義開始質問實證主義認識論的問題(如誰 能擁有知識?知識是如何獲得?誰的知識?)。這種質問使我們開始挑戰 傳統知識建立的信念並發展出研究歷程中新的認識論。和主流觀點相左 的,他們認為女性和其他弱勢族群才擁有知識,且能瞭解到人們總是以不 同的方法蒐集知識,因為有很多不同的知識蒐集技巧,所以他們也不認為 某種方法本質上比某種方法好或不好。

以下整理出女性主義取向的研究方法論:

壹、研究歷程是整體的:女性主義的客觀性(feminist objectivity)

女性主義批判實證主義的二元論,導致了研究歷程的偏誤:實證主義 假設主客體對立,研究者被視為是認識的一方,研究者與被研究者,認識 者與被認識者成為研究歷程中不同的陣營,透過賦予研究者一方的特權,

父權文化得以再製,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不平等的關係使得研究主體變成了 客體,導致和研究者有差異的人的「科學壓迫」 (Halpin, 1989) 。除此之外,

實證主義認為發現脈絡(the context of discovery)和證成脈絡(the context of justification)是研究的兩個階段,前者是一個研究發展其問題的過程,

而後者是研究問題被測試的過程。實證研究要求的「客觀」適用於後者,

(3)

研究者要顯露他們如何研究主題而不涉入個人觀點與感情,不談「為何要 如此做」。實證主義並未設計理性的解釋發現脈絡,因為它對實證主義者 而言不過是個人癖好或某種動機所引發,受情境所限(Harding, 1991)。

然而對於女性主義而言,所有的研究都發生在社會裡,社會的信仰、

意識型態、傳統、利益等都會以多元的方式影響研究。女性主義理解到研 究者會將社會的影響帶到研究中,所以也間接的指出了所謂「客觀」,只 能操作在研究者個人信仰和經驗的限制裡。對女性主義研究者而言,這種 主客體、理性情感二分的「客觀」應轉換成「女性主義的客觀性」 。 「女性 主義客觀性」的意思就是情境化的知識(Bhavnani, 1993: 96; Harding, 2004:

39),經由揭露「為何研究某主題?」、「每個研究設計如何決定?」、描述 知識發生的社會、歷史脈絡,人們才可以瞭解和主題有關的不同議題,也 就是說,女性主義將主客體對立的二元論改為對話。真實的知識和真理是 在地的,情境脈絡的,主觀的,充滿權力的,且是關係的。女性主義的客 觀,結合了傳統的客觀(如約束研究者要摒棄社會影響和個人信仰),和 理解沒有人能真的完成這個客觀目標的真相。Harding(2004)認為女性主 義客觀是「強客觀」 ( strong objectivity) ,不只解釋發現也解釋證成的脈絡,

它是揭露每個研究階段研究者的歷史、位置、影響、信仰與道德等。換句 話說,研究者有義務在研究過程中揭露其主觀位置,主觀與客觀知識一起 被批判的解釋,它適用在研究問題與研究者的部分,不限於研究的方法而 已。

因此女性主義研究者主張研究歷程是整體的,研究主體與客體並非像

實證主義所假設般截然劃分與對立:首先,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有其文化

與歷史,且充分的鑲嵌在研究歷程之中,研究主體的文化與歷史是知識據

以起始和呈現的生活。第二,科學知識的主體和客體沒有不同,兩者均由

時空所限定。操弄研究客體相同的社會力量,同樣限定了實證認識論的時

空,這個社會力量也同樣對研究主體有影響。第三,社群產製知識。個人

所擁有的個人知識只有在社會將之正當化後才能成為知識。所有的知識宣

稱變成是製造它的社會的假設。第四,知識主體並非由同類組成,他們是

異質且所生產的知識可能是矛盾的、不合邏輯、或者是反覆無常易變的。

(4)

可能不只一個真理,或者不只一個有效的知識。立場論主體的特質,強調 的是知識的社會與歷史本質,以及持有它的人。女性主義以下面兩個批判 的角度注意到實證主義研究者的支配性(Sprague & Zimmerman, 1993:

260):

(一)研究行為的實施是透過不同權力的社會關係而執行,它其實伴隨 著剝削與虐待的風險。

(二)研究的本質是政治的,它的目的是為促進社會中特殊的權力結 構,例如維護既存的權力結構或者是想透過研究讓受壓迫者得到權力。實 證主義研究的主題為既得利益者支配下的客觀,因此再製社會世界的壓迫 經驗,他們只是輸入研究中他們對研究問題的反應選項的答案,研究者所 問的問題、變項及概念、研究設計到判斷標準,全都是研究者所持有的信 念和世界觀的表達,研究本質上是權力負載且反映了研究者操弄的權力結 構。

貳、研究是為了女性與弱勢族群,希望改善女性/弱勢族群的處 境

女性主義取向的研究強調女性生活經驗與知識的價值,且強調研究的 政治性,其目的是要增權女性,改善女性的地位與處境。以下分別說明:

一、女性經驗與立場所形成的知識是有價值的

女性主義的研究不只是研究女性,而且是為女性的研究,女性不僅是 研究的焦點,且其目標是要改善女性的處境。女性是女性主義研究的核心 主體且期待是研究的受益者。幾乎所有的女性主義方法論的基本前提就是

「女性持有並能分享有價值的知識」的認識信念,且研究就從女性生活的

觀點開始( Hesse-Biber & Leckenby, 2004: 213-214),研究問題需根植於女

性(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女性主義研究者認為層級的社會產生很多不

同的立場與優勢觀點,從這些立場與觀點社會生活因而被經驗,「立場」

(5)

乃基於 Hegel 的理念: 「受壓迫者發展出雙重觀點:透過經驗而有的個人觀 點以及那些用以生存的壓迫者觀點。」 ( Harding, 2004: 49) 。結構的差異帶 來了經驗和信仰的差異,立場是一種後天的成就:它是基於一個人在社會 秩序中的位置而得的,Dorothy Smith(1987)認為認識方式就要從受壓迫 的女性或邊緣族群的生活開始,強調在創造知識上女性雙重觀點立場的優 勢。它挑戰傳統知識建立的議題:假如知識應從受壓迫者開始,人們應如 何決定誰是最受壓迫的?女人瞭解女人嗎?為何女性(或邊緣者)有較少 的扭曲觀點,而這些又是如何發生的?因而女性主義研究者採用多元主 觀,社會中沒有普遍的真理,只有在地、與情境有關的的真理,此真理可 以透過和被研究者的關係而觸及。主要的技術有三:傾聽(或詢問)報導 人、觀察行為與解釋歷史的軌跡與記錄。這些方法其他取向的研究也會採 用,但女性主義則採用很多不同的方法來蒐集不同形式的知識,創造多元 方法的設計。簡言之,女性主義知識的處理不為了普遍化,而是追求情境 知識而不陷入科學扭曲的過程,傳統的實證主義是在抑制自我的情況中找 尋知識,而女性主義的目標則是和她們的研究主體一起發展知識,她們關 心能接觸到不同的聲音。她們希望透過這個研究取向,研究者可以有效的 進入女性(被研究者)日常生活內部,發現她們主觀知識的範圍( Smith, 1990)。

當研究開始於社會的底層,複雜的人際關係就變得清晰可見,如果是 開始於中上階層,可能就隱藏了很多社會發生的日常事件、經驗與過程。

迥異於實證主義的研究問題才會出現:例如長久被學者忽略的在家工作女 性的日常生活(有酬或無酬的家務工作者),因為女性被男性所宰制,形 成雙重觀點,她們不僅知道女性的世界,也知道很多男性的世界;然而女 性日常所面對的問題卻是男性雙眼所看不到且忽略的:如家務、母職與照 顧等隱形女性工作的知識( Devault, 1991; Simth, 1987)。

這種傳統方法中無聲存在的知識,女性主義研究者需致力於在研究中

傾聽和允許聲音,不斷自問「底層的人能說出來嗎?」,所以她們小心謹

慎的珍視這些始於邊緣群體的生活知識,女性主義立場論的學者不僅解釋

這些女性(邊緣者)過去所做的,也解釋在支配團體的生活中政治和知識

(6)

的關係,知識能被邊緣團體所生產,遠勝於使用支配團體用以保護既存權 力關係的知識。

二、解構「知識-權力」關係,透過研究過程與結果「增權」女性

女性主義的研究有另一個特質就是研究目的是朝向「解放」,不像傳 統研究向支配利益團體傾斜,它的知識建構是追求民主的目的,投入對女 性與其他受壓迫者的增權,希望能改善女性(受壓迫者)的處境( Harding, 1991)。除了希望對公共政策的變遷有所影響,也非常關切權力和知識之 間的結合。女性主義的研究取向潛在承諾希望能在個人與結構層面發揮作 用,研究者藉此邀請邊緣者一起來共同建構知識,消解霸權知識的壟斷,

也因此主張在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之間的關係需要重新建構,避免複製支 配階層的知識觀點。

當透過研究所生產的知識被用來進行社會變遷時,研究情境與其方法

也是女性主義希望力行建立一個增權和知識共構的新形式。研究方法本身

可說是「方法、研究者與參與者三個介面裡的權力呈現」。知識的產製最

重要影響是知識宣稱被定位為政治過程的一部份,權力牽涉其中,某些知

識宣稱被歸類為較別種知識為優位(Stanley & Wise, 1993: 192) 。所以女性

主義特別著眼於實證社會科學的認識論與方法論進行批判以解構其背後

文化霸權。女性主義的研究者也小心翼翼的掌握每個研究方法所能創造社

會變遷情境的能力與缺陷,她們也持續找尋能擴展其方法至實際行動的新

形式,這種形式將權力面向降到最低,避免剝削研究參與者,希望能增強

女性的權力。然而希望能發現隱藏的聲音和增權的女性主義方法論不一定

使被研究者免於造成傷害,所以需要在研究的執行中不斷的質問會發生什

麼行動與社會變遷。反思與注意改變研究進行動態之間的搏鬥是研究經驗

的素材,物質上的不平等常常在研究中被經營運作、或者誤用,所以她們

會將研究資料與成果交回給參與者,確認議題與問題解決的對話過程來改

變複製既有的權力與物質的不平等結構。女性主義需要持續關注研究的政

治議題,建立知識是政治的,朝向創造使女性或少數族群獲益的知識。女

性主義的研究就是要促進「為女性」的社會變遷(Devault, 1999: 31)。

(7)

參、重視差異

受到黑人女性主義、後殖民主義、後結構主義影響,晚近女性主義開 始注意到女性之間的異質性,不同位置的女性之間不一定享有共同的經驗 和利益,轉而強調研究包含差異的能力,並強化反身性,注意研究者自己 定位的影響,以及珍視「被征服者」的多元意識所創造的知識,研究並且 強調觀察被征服者日常生活對霸權的抗拒所帶來對既有秩序的擾亂。以下 分別說明晚近女性主義重視差異的觀點:

一、女性經驗不是單一的,還受到種族、階級、性傾向等的交互影響

女性主義不追求普遍真理而是局部真理,是因為理解到形塑人們經 驗、態度的「定位」的複雜性,此「定位」乃基於不同的特質如種族、階 級、性別、國籍或性傾向等的交互作用(Collins, 1999; Dill, 1983; Sandoval, 1991)。女性經驗不是單一同質的, Collins(2000)挑戰之前女性主義將 女性簡單劃入父權文化另類的特質 /類型中,只是反映白人女性主義所佔的 優勢地位。因為反對將性別本質化,所以晚近女性主義將其定義與立場的 應用複雜化來抗拒普遍女性經驗存在的假設。 Collins 因此提出黑人女性主 義立場認識論,關注定義一個人的立場、經驗和觀點時,性別、種族和階 級的交互作用。對她而言,社會權力不是簡單的二分法,社會秩序乃是複 雜的權力關係網,那是「支配的矩陣」 (matrix of domination),種族、階 級和性別壓迫相互影響的系統。女性主義研究者應將焦點、問題置於經驗 的多元性,從不同背景的女性觀點引進議題,因為不是所有的女性對工作 與家庭有相同的關懷、選擇和價值。 Glenn(1992)就認為非白人女性與新 移民所填補的家務與照顧勞工空缺,以微薄的薪資讓中產階級女性獲益,

對某一團體的女性有利不見得為另外一個團體的女性帶來利益。所以女性

主義愈後期的發展是愈認同女性經驗的多元性,除性別外,種族等因素也

形塑其經驗,在社會裡,種族的界線是地方性社會文化的結構與遺產,性

別認同無法與種族認同分開甚至由種族認同決定。

(8)

二、「差異」的歷史社會觀點

後期女性主義強調差異的重要性,特別是後結構女性主義質疑將女性 經驗本質化,因而重視「定位」--女性和其他一起組成其立場的社會建構 概念的交互作用,這些包括有種族、階級、性傾向、年齡、區域、國籍等,

它們在日常生活中彼此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與對世界的知覺。後結構女性主 義強調這些「差異」的歷史與社會的可能性以及其權力關係的基礎,以下 說明之。

(一)這些差異都是情境脈絡的

雖然種族、階級、性別等階層在歷史上早已存在,但卻從來不是靜態 與固定的,而是持續的變遷作為新經濟、政治和意識型態過程與趨勢中的 一部份。它的意義並非跨越歷史各個階段也非在同個時期跨越國界與區 域。種族、階級、性別等需要在特定歷史與全球脈絡中被瞭解,研究必須 小心避免追尋適用所有時空的普遍意義。例如在歐美國家一九六 0 年代種 族的意義並不存在,歐美國家男性化與女性化的劃分也不適用於所有女性 與男性。男性黑人不一定負擔家計,黑人女性幾乎不在有固定薪資的勞動 市場中,而是做著家事工作、低薪服務業或務農。然而透過生產與維護種 族化、階級化和異性戀與父權的社會過程,男性化與女性化意義透過不同 社會團體的歷史被差異的建構。研究者需要採用反映社會動態、流動的定 義與標籤,此定義與標籤要能包括政治的、歷史的和社會的重要意義

( Weber, 2004: 124)。

(二)這些差異都是社會建構的,是權力關係系統的再現

種族、階級與性別等的意義與詮釋出自團體間的鬥爭以能控制社會上 有價值且稀有的資源。支配團體透過文化定義二分概念來創造一個等級

(好與壞、有價值與沒價值、對錯)的社會系統,這種二分(包括白與非

白人、男與女等)連結到生物學而使等級成為不受事物影響的永恆與自然

現象。因此將它置於量化研究內成為一個變項,只會將每個不平等瓦解於

(9)

周延與互斥的選項之中,生活在社會中的個體在每個面向中被指定一個位 置。量化研究其實無法掌握關係的動態、歷史的獨特性或在日常生活中所 產生的衝突意義(Omi & Winant, 1994)。簡言之,種族、階級等是社會建 構且在社會制度與個人認同層面持續變遷,他們不是個人固定且靜態的特 質,不宜在研究中視為生物因素或固定概念的變項。

族群、階級、性別等不僅是再現不同的生活風格偏好或文化信念與價 值觀,它們也是一個團體努力控制另一個團體,維護其系統中的支配位置 以取得大量物質與非物質資源的權力層級。對稀有資源的的爭奪是伴隨在 不同團體間的位置,不平等系統的關係本質使我們看到每個位置所具有特 權與壓迫,因為每個人沒有「他者」無法存在,任何人分析種族、階級或 性別等一定要瞭解「支配團體的特權」和「對附屬團體的壓迫」是一致的

(Glenn, 1992; Weber, 2004)。

(三)這些差異需由社會結構面(巨觀)與社會心理面(微觀)來解釋

在不同位置的人們因為不同的社會結構、趨勢與事件而生活得很不相 同。人們也有差異的內化這些壓迫,有不同的生存過程,所以微觀與巨觀 的連結需要被解釋。從統計數字常常系統的說明不同群體的社會結構,卻 很難從中看到人們如何生活,很難知道人們這樣生活的方式的意義是什 麼。但是當我們緊密的追隨一群人的日常生活,我們可以學到她們如何在 經濟拮据底下生活,她們如何養家活口,如何面對壓力,如何經營工作與 家庭生活,以及如何讓自己保持健康。家庭與個人的生活才是女性主義研 究有最大貢獻的地方。它開始指認出受壓迫團體對抗對其負面形象的持續 性鬥爭:抗拒內化支配團體所強加的集體認同、對自尊與自我評價的限 制。日常的抗拒行動從個人抗拒負面團體形象的心理過程到意圖產生社會 變遷的團體活動都是。抗拒行動也從消極形式如怠工或稱病缺席到公開抗 議與罷工等(Bookman & Morgen, 1987)。

社會制度(如學校)建立以支持與傳遞支配團體的文化和中產階級價

值,這些價值與信念將限制受壓迫團體的選擇以及約束他們的發展;霸權

(10)

意識型態指的是有關什麼是對的與好的信念,它反映的是瀰漫在社會的支 配團體觀點,它再現的是較有權力的種族、階級和性取向的女性,不是全 部的女性,這樣的形象有助於維護現狀,此形象更進一步豎立了大部分女 性無法獲致的標準,假如女性相信它們依此標準的失敗是因為個人的歸 因:不夠天分、野心、或努力—她們即內化此壓迫。但假如它們覺察宰制 信念系統的本質與獲致理想的結構性障礙,她們就會抗拒內化壓迫而發展 出自我定義與評價的潛能,這是一個受壓迫團體批判生存的過程。為了瞭 解受壓迫團體成員的能動性、彈性、創造性和力量,我們應該仔細察看受 壓迫團體成員角度的行動與動機,而不是透過支配團體文化的角度。辨識 受壓迫團體抗拒的歷史有助於反擊支配文化裡這些團體次等地位乃天經 地義的迷思與信念( Weber, 2004: 130-131)。

(四)這些差異同時發生作用

女性主義強調種族、階級、性別和性傾向等同時發生作用。在結構層 次,這些壓迫的層級相互連結並鑲嵌在所有的社會制度裡,我們每個人存 在於所有面向的不同位置,導致我們可能在同一個時間是支配的又是附屬 的,我們可能在社會結構的不平等中被限制也同時使能。大部份的我們擁 有多個兼具支配和附屬的位置和經驗,它在各層級中同時兼具優勢與劣 勢,也就是說社會上沒有單純的壓迫者或被壓迫者。種族、階級、性別等 不可以化約為不可改變的個人特質,而是,他們是社會建構,在某些領域 賦予我們權力和選擇自由,另一方面也限制我們的機會。並沒有簡單的數 學關係可以捕捉這些系統之間互相關連的複雜性,我們必須認可所有面向 是一起發生作用,可以幫我們看到我們從既存的種族、階級和性別等社會 安排中既獲益又受剝削的方式。如此的覺察是我們和不同團體一起工作完 成社會有價資源公正分配的關鍵( Weber, 2004: 131)。

三、反身性:重視研究歷程中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定位的改變

傳統女性主義總是關懷要將女性納入研究來糾正史上倚賴男性為研

究主體,這是女性主義的普遍關懷,後結構女性主義則是統一其關懷,將

(11)

「他者」 (the other)納入研究,強調壓迫政治,希望「增權」那些先前被 征服的人們(不只是白人女性) ( Denzin & Lincoln, 1998),他們的研究是 一個「去中心化的,改變壓迫的權力-知識關係以創造較公義世界的努力」

的實踐。特別是後現代高度的反身性和政治性的使用「他者」的聲音來解 構過去用來支配他者的「後設敘事」。所謂「反身性的實踐」用以解釋權 力的對話和互惠的過程,包括: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位置的改變、社會歷 史的脈絡,以及研究參與者操弄權力關係的改變,這和之前女性主義者單 純的想「賦予聲音」的傳統不同。原先女性主義所假設女人較瞭解女人的 假設遭到質疑,研究者的位置與經驗常常與被研究者並不存在共享的意義 與瞭解。反身性使得知識產製的過程得以被看見。在反身性的研究裡,差 異不會被忽視也不會只是簡單的加入一個變項,而是透過從研究初始到結 束,分析與瞭解差異所造成的影響。首先,我們要質問研究的是「哪一個 位置的女性?」,在差異中理解到有多元的真實,真實是複雜的,不是簡 化的單向因果關係並且認為有客觀的真理存在。研究者需理解到其他人的 真實與真理和研究者的一樣有效與有價值。

反身性也協助一個研究者於公於私方面理解到她不只是一個女性,還

是某個族群某個階級的女性。反身性是一個研究者辨識、解釋以及瞭解她

的背景、定位與假設是如何的影響研究的實踐。研究者和她所研究的對象

同樣是是社會和其結構與制度的產物。一個人的信念、背景和感情成為知

識建構過程中的一部份。甚至解釋和詮釋資料也要倚靠研究者的知識與理

解,而兩者均受社會及其所處的社會位置所影響(Hertz, 1997)。反身性也

要求研究的讀者和研究的參與者能看見研究者的社會位置與認同。除了指

認研究者定位的影響和使其定位為讀者和參與者瞭解外,反身性的研究者

必須持續性的覺察和解釋研究者和研究參與者之間的關係。研究者的權威

被解構,希望能創造一個較共享且合作的研究方案。為了完成反身性目

標,就需要限制支配的社會結構與權力再製到研究案裡,很多的研究者必

須調和其主客觀的角色。她們和參與者形成一種融洽和諧的關係,且願意

在有限的訪談中回答參與者所問的問題,有些也讓參與者閱讀其詮釋與分

析。這個過程不僅僅是整個研究過程中的一部份,也協助減少誤會、錯誤

詮釋和操弄資料來支持研究者觀點的可能性(Gluck & Patai, 1991)。

(12)

後結構女性主義體現「解放」的目標,修正之前將女性納入研究卻沒 有轉變殖民她們的大型權力結構,並致力於發展後結構認識論來發展出獨 特的方法論,其目標是生產出能包含差異的研究。不同於認同的整體性與 固定性, Wing(2000)提出「多元意識」來說明在全球脈絡下「定位」的 複雜性。多元意識意味著對人們持有的社會層級的多元位置的理解,不只 注意自己的文化理解,也在全球權力關連系統中覺察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 之間、研究參與者之間的差異。多元意識遠超過女性受壓迫的「雙重意 識」 ,Sandoval(2000)就認為研究者應該獲得接近「壓迫意識」的方法,

不僅是因為「他者」所產生的意識與壓迫他們的支配文化相左,也在於他 者位於社會結構中複雜的位置而能發展多元觀點,抗拒殖民形式是在「他 者」的洞察之中,在接近「反抗意識」時,女性主義才得以重新思考歷史 上的知識建構。後結構女性主義從質問「平等」轉變為「差異的女性主義」 , 它代表著女性主義傳統不再只是對給女性男性一樣的權力有興趣,也嘗試 解釋因為性別、種族/族群、階級等而有差異,並試圖創造一個適合差異與 相似觀點產生的社會結構。

傳統實證主義認識論中,研究主體的位置並不重要,因為所有的知識

就在哪兒等著被發現,無關乎社會,也無關乎研究者是誰。透過女性主義

我們知道方法論的發展需配合認識論,方法也不再是中立的蒐集資料工

具,它們的使用被研究者的利益與定位所形塑。我們必須不斷反省研究者

在研究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影響,也必須解釋差異所造成的差異。女性

主義不是只有一種,而是存在多元的女性主義。雖然在認識論上女性主義

有所歧異,但研究都希望能為女性的經驗、關懷、態度與需要發聲,她們

努力工作,並發展研究傳統讓「他者」的發聲外,也希望利用此系統形成

的複雜立場來擾亂壓迫的社會系統,來產生既有秩序的改變。

(1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來蒐集研究資料,並採用「紮根理論

(grounded theory)研究方法」來進行資料編碼與分析。參與觀察是藉由 參與大陸女性配偶的學習活動,觀察上課時的師生互動與同儕互動。深度 訪談則是經學員同意,利用上課以外的時間來進行。整個研究過程是在觀 察、訪談與蒐集各種資料當中,同時進行資料的分析和文獻的閱讀—一個 不斷交錯進行或螺旋向上攀升的過程。在分析資料時有所發現,或有所疑 問,再與閱讀到的文獻相互對話,由此對話與思考的結果,作為訪談和觀 察的方向或主題。以下分別說明:

壹、研究對象

主要針對一九八七年兩岸開放探親與交流以後,以婚姻名義進入台灣 的大陸地區女性。本研究將焦點置於台北都會地區的女性大陸婚姻移民。

由於大陸配偶較少至成人基本教育班或補校上課,本研究則另外找尋由台 北市戶政單位針對大陸配偶開設的移民教育課程,最後選定以中華救助總 會(以下簡稱救總)和台北市南區某個戶政事務所辦理的『新移民生活成 長營—大陸學員班』課程師生為研究對象。

一、台北市「新移民生活成長營」課程規劃與執行單位的描述

負責規劃與執行課程的單位--中華救助總會,是個長期耕耘兩岸人士 交流的組織。早期與中國國民黨淵源甚深,目前因官方不易推動大陸工 作,救總民間組織的性質,協助處理不少兩岸民間事務,而與官方交好。

該會創立於一九五 0 年四月四日,為一個非營利的民間團體。其創立宗旨 為關懷弱勢族群、救助急難同胞,促進兩岸同胞的交流。其重點工作第一 為大陸配偶服務工作,其二為國際人道援助與合作、其三為關懷原住民、

受災急難民眾、獨居老人、遊民等弱勢族群。

中華救助總會在台灣開放兩岸交流以來,配合來台探親、探病、奔喪

(14)

者需要,成立大陸同胞來台服務中心,協助處理來台大陸人士相關的法 律、婚姻、工作、財產等問題(中華救助總會, 2005a) 。自一九九九年起,

中華救助總會積極辦理各項服務大陸配偶的工作,每年多次舉辦「在台大 陸配偶新制法令說明會」 (在台灣各縣市)、 「在台大陸配偶生活輔導營」

( 30-36 小時的語文、法令、親職教育等課程,每梯次均有 50-60 人參與)、

「在台大陸配偶生活成長講座」 (每月第二週星期二下午二時舉辦,讓大 陸配偶及其家屬能夠聚會與學習) 、 「在台大陸配偶聯誼活動」 、 「在台大陸 配偶志願服務團」 、 「電話諮詢服務」等活動。由於與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入出境管理局(後歸入移民署)與海峽兩岸交流基金會等常有業務往來,

成為政府與大陸配偶間的橋樑(或溝通平台) (中華救助總會,2005b)。

也就是說,中華救助總會在兩岸婚姻與協助來台大陸人民方面,扮演一個 相當重要的角色;其所安排的課程,對大陸配偶及其家人來說有一定的信 任感,所以招生情況都相當踴躍,班班都會額滿。故選擇此一機構所辦的 課程及參與者為研究主體。

二、台北市「新移民生活成長營大陸學員班」課程描述

該課程一如其他的新移民生活成長營的課程規劃,主要依據台北市政 府民政局「台北市辦理新移民生活成長營實施計畫」 ,目標為「協助新移 民入境後即能認識國家整體人口政策,社會結構及本地文化背景,並協助 渠等及早適應家庭生活,進而與鄰里社區居民產生良好互動。」 。招生對 象為「設籍台北市之市民辦妥結婚登記,已入境團聚、依親居留、定居之 新移民。」參加該課程需繳保證金 1000 元,上課時數滿 1/2 以上者,可全 額退費,未滿者則沒收保證金。課程的經費有內政部的補助款、台北市政 府民政局與主辦的戶政事務所相關費用支付。每班名額以 40 名為限。該 班最後招收了 41 位學員。

以下說明該課程的特色:

(一)師資來源多元化

(15)

此課程中令人最感到興趣的地方在於其授課教師的社會位置極為多 元:有不同的性別;來自公部門的中央與地方政府官員、來自學校的大學 教授、國小老師、語言學校教師,也有來自民間部門的文教組織工作人員 與手工藝教師,市立醫院的醫師與營養師。可以觀察到不同位置的師生對 學生知識建構的影響。課程規劃者告訴研究者說上課講師主要是救總過去 合作過的老師,以及從台北市政府提供外籍配偶教師名單中選擇而得,除 台語老師和公務人員外,大部分是第一次接觸大陸學員。表 3-1 為新移民 生活成長營的課程安排與師資的情形。

表 3-1 「新移民生活成長營」大陸學員班課程內容與師資一覽表

課程別 師資 時數

台語教學

風俗民情—婚喪喜慶禁忌、歲時節令習慣

語文學校台語教師 21 小時

中文正簡體字書寫對照 退休大學教授 18 小時

國語注音符號學習 國小(補校)老師 2 小時

手工藝—鏡子、手機吊飾、小狗、水晶吊飾 手工藝教師 6 小時 文化習俗—夫妻婆媳相處之道 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3 小時

社會福利資源運用 社會局官員、

勞工局官員、

就業服務中心人員

4 小時

生育與優生保健 營養師、醫師 2 小時

認識台灣及台北 參訪行程 3 小時(一

天行程)

考取駕照 監理處人員 1 小時

居留及設籍輔導 陸委會官員、

境管局官員

3 小時

戶政法令 民政局官員、 戶政

人員

4 小時

開學典禮、結業式與聯歡會 5 小時

總計 72 小時

(二)短期課程並符合官方所定生活適應輔導營的課程規劃

該班因為是與戶政單位合作辦理,課程內容需符合政府的要求開設含

有:生活化本國語文訓練(台語暨中文正簡體字對照、國語注音符號學

(16)

習) 、手工藝、文化習俗及風土民情介紹、認識台北、生育與優生保健、

居留及設籍輔導等課程,時數 72 小時,開課時間 2 個月(課程內容與時 數亦見表 3-1)。

除此之外,此課程為短期課程,利用暑假兩個月時間,每週密集的上 課三天,每次上課一個上午,讓學員得以規律的外出學習,也避免學期時 間拖太久影響學員回大陸的安排。不過因為密集的上課,課程又多元,所 以上課中間休息的時間極短,往往不到十分鐘,不利於學生彼此之間的交 流與互動。

3、教室空間與地點的問題

為配合剛啟用的新移民會館,讓大陸配偶熟悉其存在,成長營裡上課 的地點分為兩個場地,週三與週五的語文課程幾乎都排在萬華地區這間會 館的三樓教室,一週僅有一天(週二)的課程安排在救總的會議室上課,

多半為法規的課程。救總的位置在捷運站出口,交通非常方便,會議室空 間較大,有多間女用廁所供學員使用,加上救總辦公場所在附近,展示不 少有關大陸人民的相關規定與福利的文宣品或資料,也極易取得救總或其 他單位所辦課程或活動的訊息。至於新移民會館的教室,離捷運站出口尚 須十至二十分鐘的走路路程,且途中經過流鶯甚多的街巷;三樓女廁僅一 間,造成上課學員的走動與下課大排長龍。場地因為公開各團體申請使 用,課程結束該空間下午另有團體使用,不能久留教室。亦減少許多同儕 互動交流的可能。

此外,不管在那個教室上課,成長營的課程將學員的座位安排固定,

以便利機構點名與辨識,學員必須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能隨便選擇,這

相對有利於初期誰都不認識的情況底下研究者對各個學員的辨識與田野

記錄,但固定位置卻使得同學間的討論與交流受到影響,而班上四十幾個

人幾乎將所有的座位坐滿,教室空間極為狹窄,也難以在課堂上進行動態

的活動。

(17)

表 3-2 「新移民生活成長營」大陸學員班教師與教學方式一覽表 課程 教師 性

學經歷 省籍

年齡

教學方式與教學重點

台語教學 馬老師 男 著名政治人物的 台語教師

客家/

中年

照教科書唸課文;中間穿 插台灣的宗教與傳統習俗 禁忌

中文正簡 體字書寫 對照

唐老師 男 曾任某大學文學 院院長,專長在文 字學與中國喪葬 禮儀

外省/

老年

以說文解字敘說明造字原 則,並以板書字體的演變 來加深印象;中間穿插中 國歷史與國共文字發展史 國語注音

符號

蕭老師 女 資深國小補校教 師/慈濟人/離婚 單親

閩南/

中年

教導聲母與韻母概念,並 以勸世文和押韻歌謠來練 習注音的發音

手工藝 洪老師 女 旅行社領隊 中年 現場示範 夫妻婆媳

相處之道

艾老師 女 留美並取得美國 諮商師資格

中年 講述理論並舉個案和資深 經驗為例;分組討論 戶政法令 林課長 女 主辦單位業務主

外省/

中年

講述教材並提示重點;開 放學生提問

戶政法令 黃科長 男 主辦單位直屬長 官

中年 照教材唸法條,缺乏與學 員互動

新移民會 館介紹

蔡老師 女 民政局承辦人員/

未婚

閩南/

年輕

照教材唸,缺乏與學員互 動

就業法規 鍾主任 女 就服中心主管 閩南/

中年

分享自身嫁入外省家庭經 驗;介紹勞工局各科業務 就業資源 夏大姊 女 就服中心資深承

辦人員

外省/

中年

介紹大陸配偶就業規定與 就服中心資源

就業資源 張老師 女 職訓局資深講師 中年 以講述寓言來表達求職與 就業應有的心態

社福資源 宋老師 女 社會局承辦人員 中年 播放台灣女性奮鬥的故事 影片;介紹新移民社福資 源

居留法規 白老師 女 陸委會官員 閩南/

年輕

介紹居留制度後開放發問

入出境規 定

陸組長 男 境管局官員 閩南/

中年

介紹入出境證件,以及強 制出境的幾種原因 孕期營養 邱老師 女 營養師/未婚 外省/

年輕

介紹怎樣吃比較健康與美 麗

愛滋病防 治

趙醫師 男 市立醫院醫師 年輕 介紹性病與愛滋病的危害 以及安全性行為

考取駕照 車老師 男 監理處/資深外籍 配偶課程講師/未 婚

年輕 介紹兩岸駕照的換發,報

考汽車駕照應注意事項

(18)

三、台北市「新移民生活成長營」大陸學員的描述

表 3-3 為本研究所選擇的課程上課學員的資料,此表格資料是研究者 向主辦單位的承辦人員請求而得,為顧及學員隱私,承辦人員並未提供學 員所有的資料,而學員對於要填答署名的問卷或聊天時談身家背景有很大 疑慮,特別是一些有關社經地位與配偶的資料,有些學員表示不願填答或 根本不知道夫家真實的經濟狀況,所以除接受訪談的同學在訪談時提供較 深入的社會人口資料,其他同學的資料以下表所提供的資料為主。

表 3-3 九十五年新移民生活成長營大陸學員資料

編號 學員 性別 年齡 籍貫 身份

1 小櫻 女 29 河南 團聚

2 冬桂 女 48 廣西 團聚

3 仙丹 女 34 四川 依親

4 小柏 男 39 湖南 團聚

5 茉莉 女 31 桂林 團聚

6 冬蓮 女 55 杭州 長期

7 小艾 女 28 湖北 團聚

8 小榕 女 29 廣西 長期

9 秋菊 女 32 遼寧 依親

10 冬菊 女 49 吉林 依親

11 春蘭 女 29 福建 團聚

12 白芷 女 57 福建 依親

13 小蘋 女 31 廣東 團聚

14 小堇 女 25 青島 團聚

15 小萍 女 27 浙江 依親

16 春桃 女 24 湖北 團聚

17 石榴 女 30 湖北 依親

18 春菊 女 27 福建 團聚

19 茴香 女 33 湖南 依親

20 海棠 女 40 廣東 依親

21 紫蘇 女 34 湖北 依親

22 小樺 女 33 湖南 團聚

23 春梅 女 28 福建 長期

24 玉蘭 女 53 湖南 團聚

25 茱萸 女 35 北京 團聚

26 蘿莎 女 31 江西 依親

27 冬梅 女 58 上海 依親

28 丁香 女 40 廣東 定居

(19)

29 秋蘭 女 39 湖南 團聚

30 玫瑰 女 35 重慶 長期

31 薔薇 女 36 四川 團聚

32 杜鵑 女 43 湖南 團聚

33 春杏 女 25 廣西 團聚

34 冬蘭 女 41 杭州 依親

35 秋蓮 女 38 廣東 依親

36 小苓 女 26 福建 團聚

37 小芃 女 24 廣西 團聚

38 芙蓉 女 45 福州 依親

39 小薰 女 28 湖北 團聚

40 牡丹 女 52 遼寧 依親

41 小菱 女 23 湖南 團聚

註:學員名字為假名,有 者為訪談選取的對象。

其中,本班四十一位學員中,男性僅一位,其他均為女性學員。女性 學員佔了 97.6%,和 2007 年移民署的統計中大陸配偶性別比例 95.6%相 去不遠。

表3-4 新移民生活成長營學員組成:依性別分

性別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 比

累積百分 比

男 1 2.4 2.4 2.4

女 40 97.6 97.6 100.0 總計 41 100.0 100.0

性別 100

80

60

40

20

0

Percent

性別

圖3-1:新移民生活成長營學員組成:依性別分

(20)

從年齡的組成來看,本班學員30-39歲的學員佔36.6%最多,其次為 20-29歲的學員,約34.1%。兩者合起來已佔全班70.7%,也就是說,年輕 世代佔了本班學員七成以上。至於 40-49歲有17.1%,50歲以上較少,僅12.2

%,顯示四十歲以上的文革世代僅佔29.3%,不到班上的三分之一。和2007 年移民署的大陸配偶人數統計資料相比( 40歲以下者佔66.3%),班上屬 於年輕世代者的比例略高一點。顯示班上學員較全體大陸配偶來說年輕一 點。

表3-5 新移民生活成長營學員組成:依年齡分

年齡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 比

累積百分 比 20-29歲 14 34.1 34.1 34.1 30-39歲 15 36.6 36.6 70.7 40-49歲 7 17.1 17.1 87.8 50歲以上 5 12.2 12.2 100.0 總計 41 100.0 100.0

50歲以上 40-49歲

30-39歲 20-29歲

年齡

40

30

20

10

0

Percent

年齡

圖3-2 新移民生活成長營學員組成:依年齡分

(21)

至於學員在大陸的戶籍所在屬於南方(長江流域以南)的學員較多,

佔87.8%;而來自北方或東北地區的學員較少,僅12.2%。

表3-6 新移民生活成長營學員組成:依區域分 大陸戶籍

所屬區域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 比

累積百分 比 南方 36 87.8 87.8 87.8 北方 5 12.2 12.2 100.0 總計 41 100.0 100.0

北方 南方

區域

100

80

60

40

20

0

Percent

區域

圖3-3 新移民生活成長營學員組成:依區域分

而學員大陸戶籍屬於城市的學員約有34%,而來自鄉村或郊區的學員 則佔了大多數,約66%。不過大部分的學員雖然出身鄉下,卻多半到大城 市上學或工作,雖然沒有具有城市居民的福利,卻有城市人的閱歷與視野。

表3-7 新移民生活成長營學員組成:依戶籍所在城鄉分 大陸戶籍

所在地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 比

累積百分

城市 14 34.1 34.1 34.1

鄉村 27 65.9 65.9 100.0

總計 41 100.0 100.0

(22)

鄉村 城市

城鄉

60

40

20

0

Percent

城鄉

圖3-4 新移民生活成長營學員組成:依戶籍所在城鄉分

本班的學員來台的身份以團聚為最多,佔 48.8%,其次為依親居留的 身份,有39%。長期居留較少,僅有9.8%,得到身份證的學員僅有一位。

顯示成長營的課程比較容易吸引剛結婚到台灣且沒有工作權(依親居留身 份以下佔 87.8%)的大陸配偶前來上課。

表3-8 新移民生活成長營學員組成:依來台身份分

在台身份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 比

累積百分

團聚 20 48.8 48.8 48.8

依親居留 16 39.0 39.0 87.8

長期居留 4 9.8 9.8 97.6

定居 1 2.4 2.4 100.0

總計 41 100.0 100.0

(23)

定居 長期居留

依親居留 團聚期

身份

60

50

40

30

20

10

0

Percent

身份

圖3-5 新移民生活成長營學員組成:依來台身份分

綜上所述,新移民生活成長營這班同學以大陸女性學員為主,四十歲 以下的年輕世代佔了七成,他們主要來自南方,戶籍多半在鄉下,而來台 時間都不長,主要以團聚和依親居留的身份(近九成)為主。

貳、資料蒐集的方法 一、參與觀察

為能捕捉動態的、變化的教室情境,實地瞭解大陸女性配偶在各科課 程進行時與教師、同儕互動的情形,也可以觀察到整體教室環境與師生的 非語言行為。並且觀察到的現象還可以提供深度訪談具體的題材。故採用 參與觀察,隨同大陸女性配偶參與學習與班級的各項活動。因為教室不管 上課與否聲音極為吵雜,現場難以錄音,只好利用現場紀錄。田野觀察筆 記是利用現場、下課空檔期間盡量記錄,或回家後進行補記與整理而得。

採用參與觀察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能進入大陸女性配偶的生活中,共享學

習的生活與經驗,自然的建立起內團體的情感,不僅協助研究者這局外人

瞭解內部生態運作,也為彼此的信任關係提供基礎。

(24)

(一)觀察的場域:中華救助總會與戶政事務所合辦的『新移民生活成長 營 —大陸學員班』,上課地點規劃在台北市新移民會館(萬華區)三樓 的教室,以及中華救助總會的教室。觀察焦點擺在教師的教學內容、

教學方式、學員的反應、與學生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引發特殊師生反 應的對話,如老師忽然轉移話題或同學聽講以外的行為等。除了課堂 的觀察,研究者也會參與/觀察上課前與下課後同學間的討論與交談。

有時和學員一起搭捷運。圖 3-6 與圖 3-7 為新移民會館和救總的教室空 間圖。

(二)觀察時間:本課程於 95 年 7 月招生開課(7 月 5 日至 8 月 29 日),

上課八週,每週上課三天(週二、三、五) ,每次三小時(上午 9:00 至 12:00),共計七十二小時。台語教學與正簡體書寫對照課程安排 在週三與週五,均在新移民會館上課,其他課程則在救助總會的教 室。課表如附錄一。研究者在該課程開學時即進入上課地點,每堂課 隨堂學習,進行參與觀察直至課程結束。並參加開學典禮與結業式,

以及一場就業服務中心為大陸配偶舉辦的就業講座。每一次上課前半

小時即到達教室,爭取和早到的同學交談(研究者幾乎是第一或第二

個先到教室的人) ,也可以瞭解上課前的狀況。

(25)

圖 3-6 新移民會館教室空間及座位圖 白板

講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研究者

門 門

(26)

圖 3-7 中華救助總會教室空間與座位圖 白板

講桌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2 6 10 14 18 22 26 30 34 38

3 7 11 15 19 23 27 31 35 39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40 課

41 研究者

門 沙

(27)

二、深度訪談

為了解大陸女性配偶對權威知識的看法,以及對事件的意義建構,採 用深度訪談,透過面對面的交談訪問,蒐集詳盡、豐富、受訪者為中心的 資訊,試圖打開受訪者的心理防衛,進而瞭解其內心的想法與詮釋的最佳 方法。這種方法重在瞭解受訪者的思考歷程與主觀感受,所以訪談者與受 談者的關係建立就很重要。深度訪談選在與班級同學已建立較為熟稔的關 係後(成長營課程結束後) ,採用個別的訪談,並選在她們家庭外的空間 進行。經其同意後錄音。訪談的題目,則是在參與觀察、訪談與資料分析 的交互過程中,不斷修正重點與問題中擬成。

(一)訪談對象的選取

訪談對象的樣本選擇為立意抽樣,以班上未取得台灣公民身份的大陸 女性學員為範圍。因為這些人是移民教育主要的服務對象,且她們也未擁 有完整的公民權益。從前一章的文獻來看,大陸女性配偶的世代、教育程 度、城鄉與區域都可能會影響其來台後的社會位置和學習時的認識方式,

所就全班學員中依其年齡,找尋四十歲以上與以下的學員,前者為趙彥寧 所稱的「大陸老娘」 ,或屬大陸的「文革世代」五位;後者為「大陸小娘」,

或屬於大陸的年輕世代共八位。每個世代中再找尋教育程度高(大學或大 專)與教育程度中低(高中、初中)的學員,並在每個世代中涵蓋南方與 北方人(區域)以及戶籍設籍於城市或鄉下,同時注意到各世代需有各種 居留身份的學員。表 3-9 為受訪學員的社會位置一覽表,而這些受訪學員 來台前後詳細的社經資料列於附錄二和附錄三。

(二)訪談的安排與進行

由於成長營上課期間,學生因為外出上課頻繁,也已經外出一個上

午,下課通常急欲趕回家與家人用餐,訪談安排較不容易,故深度訪談主

要安排在課程結束後半個月內進行,希望訪談不要離課程太久時日以免同

學淡忘課程的相關細節與感受,也擔心離課程結束太久以同學身份邀約容

(28)

易遭到學員與其家人的拒絕。由研究者邀約至大陸配偶住家附近或救總附 近的餐廳,每次三至六小時。由於課程結束後,學員外出不易,且很多學 員於課程結束後要回大陸一段時間,故盡量在一次的約訪中盡可能的蒐集 資料,不清楚的部分再以電話聯絡確認,以減少受訪同學的困擾。正式的 訪談安排時間地點如表 3-10 所示。正式的訪談外,本研究亦進行多次非正 式訪談,利用上課與下課時同學的交談、或走到捷運站各自要搭車回家這 段路的行程中進行資料的蒐集與紀錄。不過因為交談很隨性與自然發生,

所以沒有錄音,乃透過研究者回家撰寫田野筆記來做紀錄。

表 3-9 訪談對象的社會位置一覽表 學員 世代 城鄉 區

教育 程度

前次婚姻狀況 來台 身份

配偶 省籍

配偶 年齡 冬梅 文革 城 南 大專 已婚,有 1 子 依親 外省 86 歲 冬菊 文革 鄉→城 北 大專 未婚 長期 外省 71 歲 冬蘭 文革 城 南 高中 已婚,有 1 女 依親 外省 70 歲 冬蓮 文革 城 南 國中 已婚,有 1 子 長期 外省 80 幾

歲 冬桂 文革 鄉 南 國中肄 已婚,有 1 子

1 女

團聚 外省 70 幾 歲 秋菊 年輕 鄉→城 北 高中 未婚 依親 外省 33 歲 秋蘭 年輕 鄉→城 南 大專 未婚 依親 外省 46 歲 秋蓮 年輕 鄉→城 南 高中 未婚 依親 外省 38 歲 春蘭 年輕 城 南 大學 未婚 團聚 客家 37 歲 春菊 年輕 鄉→城 南 大專 未婚 團聚 外省/

福建

33 歲

春桃 年輕 鄉→城 南 高中 未婚 團聚 外省/

美國

36 歲

春杏 年輕 城 南 國中 未婚 團聚 閩南 44 歲 春蓮 年輕 鄉 南 國中 未婚 長期 閩北/

婆婆 為本 省人

39 歲

(29)

表 3-10 訪談時間與地點的安排一覽表

受訪學員 日期 時間 地點

冬梅 95 年 8 月 29 日 12:00-18:00 救總附近餐廳 冬菊 95 年 8 月 30 日 14:00-18:30 救總教室 春梅 95 年 9 月 4 日 08:30-11:30 師大研究室 冬蓮、冬蘭 95 年 9 月 4 日 14:30-18:30 中正紀念堂長廊 冬桂 95 年 9 月 5 日 09:00-15:00 大安森林公園附近

餐廳 春菊 95 年 9 月 7 日 14:00-18:00 西門町餐廳

95 年 9 月 6 日 14:00-17:00 住家附近餐廳 春蘭

95 年 9 月 13 日 14:00-17:00 住家附近餐廳 秋蓮 95 年 9 月 9 日 10:00-17:00 圓山飯店 秋蘭 95 年 9 月 13 日 08:00-13:00 住家附近餐廳 春桃 95 年 9 月 14 日 09:00-14:00 住家附近餐廳 春杏 95 年 9 月 19 日 14:00-19:00 住家附近餐廳 秋菊 95 年 9 月 20 日 09:00-14:00 住家附近餐廳

(三)訪談主題

本研究主要想瞭解從大陸女性配偶的角度出發,大陸學員的社會位 置、知識類型、教師教學方式和學員的認識方式之間的關連,所以訪談內 容主要包括(1)個人社會背景資料的蒐集(特別是在大陸教育、工作與 婚姻的經驗、婚嫁對象的狀況) ; (2)對各科老師上課的內容與教學的看 法,分享學員自己上這些課的經驗; (3)同學在學習(與生活經驗的獲得)

上所扮演的角色; (4)學員如何知覺自己與老師的社會位置/權力差異。以 半結構式的訪問題綱,進行深度訪談。訪談大綱如附錄四。

三、文件分析

蒐集上課進行所使用的教材,以及與兩岸婚姻、居留、財產、工作等

有關的法規政策與文宣。以作為相關分析之用。

(30)

參、資料登錄與分析

本研究從參與觀察及訪談過程中所蒐集到的資料,採用開放性編碼的 方式,即對現象加以標籤→發現類屬→對類屬加以命名→以概念的屬性和 面向加以發展類屬。將田野觀察筆記與錄音逐字稿反覆閱讀之後,將原始 資料依句子、段落或單元加以打散,然後針對各形式所代表的現象以概念 化的方式予以命名。對句子或段落命名並概念化的動作是為「編碼」 。經 過編碼而出現的許多層次比較低的概念,則需要進一步處理、提煉,而將 相關概念聚攏成一類的動作,稱為「範疇化」 (categorize),由此淬取、提 煉出層次較高的概念,成為「範疇」 (category)。從編碼再到聚攏、提煉成 範疇的過程,其目的要讓資料(學員訪談的逐字稿與課堂觀察筆記)自己

「浮出」重要的範疇(例如認識方式類型的建構與命名),而不是以研究 者先前的觀點,在觀察中去驗證這個現象的存在。編碼的過程中,概念的 命名主要有兩種方式( 1)由大陸女性配偶對該現象所使用的名稱(2)由 研究者依概念的內涵自己命名或從其他文獻中借用(徐宗國,1996: 63),

因而建構出本研究的四種認識方式的類型--「接受式」、「協商式」、「質疑 式」與「逃脫式」認識。

第二階段為主軸編碼。前一個階段在發掘範疇,這個階段在發展主要 範疇。發展範疇的性質與面向使範疇更為「密實」 、 「豐厚」 ,才能做到「深 度描述」 , 「深度描述」才能為「深度分析」鋪路—試圖找出老師所講的知 識內容、教學方法和學員所展現的認識方式之間的關係(例如學員展現哪 些認識方式?在哪些課程或知識內容時發生?或老師的哪些教法或口語 或非口語行為,引發哪些認識方式等) 。並不是從開放性編碼所找出的範 疇均能加以發展,某些概念無法與其他概念聚攏成範疇,在主軸編碼中就 可能被修剪掉,所以需要重新閱讀資料,找尋與主要範疇有關的段落,加 以編碼作為這些範疇的性質或面向(林本炫,2005: 206)。

第三個階段為選擇性編碼。在訪談個案累積一定數量時,範疇與範疇

之間的關係可能逐漸浮現,選擇性編碼則是開始系統化處理這些範疇之間

的關連,在已經發展好的若干範疇間,藉由闡明「故事線」 ,找出核心範

(31)

疇,來鋪陳整個資料。這個「故事線」指的是大陸配偶的定位與其所展現 的認識方式之間的關係,從原先開放式編碼的分解動作到這個步驟時進入 統合的階段,努力將參與課程的意義、大陸配偶的定位與多重身份、老師 所講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與學員的認識方式之間的關係釐清。這樣建立 起來的紮根理論,一方面有堅實的資料為根基,一方面則是具有脈絡和情 境的知識(林本炫,2005: 207-208)。

肆、資料可信賴性(trustworthiness)的檢核

所有的研究都希望保持公正、誠實、真實與無偏差,不同於量化研究 為此而有的標準化方法程序,以求客觀可複製,質化研究則強調「可信賴 性」,強調研究的可信與可靠。Guba(1990)並發展出四個質化資料「可 信賴程度」的評估指標,包括可信性、可遷移性、可靠性與可確認性。可 信性指的是研究者所蒐集資料的真實程度;可遷移性指的是所蒐集的資料 是研究對象的感受與經驗,可以有效的轉換呈文字的程度;可靠性指的 是;如何運用有效的策略收集到可靠的資料;可確認性指的則是研究倫理 重建的程度,使得研究過程可以獲得值得信賴的資料。以下分別說明本研 究的可信賴性:

一、可確認性

「可確認性」是指研究者所觀察到所蒐集到的資料真實的程度。研究 者的偏見是最常被提及的威脅,研究者的偏見常出現在蒐集與先入為主觀 念一致性的資料為主,或者對於所蒐集的資料的詮釋,會刻意選擇凸顯一 些資料而忽略一些相左的資料,要消除研究者的偏見並不容易,由於無法 標準化研究過程與情境,所以研究者必須不斷的反思自己的觀點與位置,

是如何的影響研究過程與研究結果(Hammesley, 1995; Maxwell, 1992;潘 淑滿,2003)。本研究即將研究的效度視作是一種反思、反身性的過程,

它觸及的是研究倫理的議題:例如大陸女性配偶的社會位置與形象語言前

學員的相似與差異、大陸學員與研究者的關係與改變、研究者的立場與資

料詮釋的關係、讀者在閱讀報告時的角色、研究者書寫報告的詞彙與權威

(32)

(胡幼慧、姚美華,1996: 146)。另外本研究也試圖抽取「負向個案樣本」

( negative case sampling)來觀察與訪談(Maxwell, 1992),小心翼翼的探 求與確認不合期待與解釋的例子,將可發現的資料一覽無遺,資料更為齊 全,所獲得的結果更可信賴,而不會一直只看到或蒐集支持研究者觀點的 資料。

二、可信性與可靠性方面

為了確認資料的真實性,關注研究結果中所建立的關連與意義關係是 否 真 的 存 在 , 是 否 存 在 其 他 更 合 理 的 的 關 係 或 詮 釋 ( LeCompte &

Preissle,1993) ,研究者使用「三角檢核法」 ,透過透過「方法的多元測定」,

以一種以上的方法來進行測量,更可以看到事件的全貌,希望能準確的瞭 解研究參與者的內在世界(觀點、想法與經驗)。本研究就是以「參與觀 察」法用來蒐集大陸學員在教室所出現的社會行為以及與老師互動過程及 其所在的情境。而「深度訪談」法則是用來瞭解大陸學員的內在世界。參 與觀察法最大的限制在於研究者的觀察僅限於學員的外顯行為,無法了解 當時內在想法,而深度訪談法正可以彌補觀察法的不足。深度訪談法則容 易受訪談情境、訪談者的偏見、焦慮、記憶與缺乏知覺的影響,導致所蒐 集的資料有所偏頗。除此之外,本研究也嘗試盡可能的從不同時間、地點 與對象來蒐集與研究有關的資料。希望能瞭解到這些學員公開與私人場合 所呈現的資料,瞭解不同的學員對相同事件或事物的看法。

三、可遷移性方面

「可遷移性」指的是研究者可以有效的描述研究對象所描述的經驗與

感受,並轉譯成文本資料,然後透過厚實描述與詮釋過程,將被研究者的

觀點與感情,透過文字圖表與意義交互作用過程達到再現的目標(胡幼

慧,1996;齊力,2005) 。 「詮釋」是指賦予重要的或貼切的意義(Neuman,

2000),本研究試圖透過多種的資料蒐集方式,並以真誠、長時間的相處

來建立彼此的信任關係,希望能蒐集到這些女性真實觀點的資料,瞭解到

教室裡的事件與現象對這些學員的意義,產生社會行為的人們自己的理由

(33)

與動機,也就是試圖掌握大陸女性學員的「第一級詮釋」。希望落實女性 主義研究觀點,從受訪者述說其經歷與感受,找尋受訪者真正的觀點,和 她們所知覺發生的事件,進而掌握到她們所建構的意義與意義的轉變。為 掌握其詮釋,就需要研究者進入研究參與者的心靈之中,透過大陸學員的 眼睛,看其所見,感其所覺,以研究參與者的觀點來瞭解現象與事件。這 個部分,最重要的為(1)參與者回饋,將研究者所理解的所詮釋的,在 正式或非正式訪談過程中或課堂上與與大陸學員分享或討論,可澄清彼此 溝通不良的部分。其次, ( 2)使用大陸女性學員的詞彙,與她們對這些詞 彙所賦予的意義,採用逐字記錄,提供一些當時參與者正在作什麼的描 述,低度推論的字詞輿推論,可以提高詮釋的效度。加上(3)延長田野 工作的時間(王文科, 2000):長期的參與、持續的觀察,研究者花足夠 的時間在接觸研究參與者與研究情境中,使得研究關係得以穩定發展,也 得以瞭解研究情境的細節與文化,不會一直都是研究的局外人。

四、在二級詮釋方面

大陸學員的詮釋是一度的,而研究者的詮釋是基於所蒐集大陸學員的 詮釋資料而來,是屬於研究者的「二度建構」。研究者努力將蒐集來的資 料賦予意義、轉譯,使資料易於解讀來詮釋資料,所賦予的意義是依據研 究者的觀察與理解大陸學員的觀點而來。研究者找出她們如何看待這個社 會,如何定義這個情境或對她們有什麼意義,並引出隱藏在資料中的意義 感,或把行為置於情境脈絡之中,這是「第二級詮釋」。本研究強調社會 脈絡對瞭解社會世界的重要性。一個社會行動或陳述的意義必需視其出現 的脈絡而定,將行動或對話的內容從其脈絡中抽離出來,其意義與重要性 就會遭到扭曲。本研究為能在訪談中捕捉到被訪談者述說其在教室中所發 生的事情與想法,透過一起上課,一起交談,瞭解和分享課堂的日常生活,

建立圈內人的情誼與信任關係,希望能浮出她們真實的觀點(第一級詮 釋),也不斷的在找尋這些認識方與意義觀點所發生的情境脈絡,希望落 實後結構女性主義研究觀點,捕捉到大陸學員在情境中流動的意義,在情 境中改變的觀點,試圖再現這些女性學員在情境中所建構的觀點與轉變

(第二級詮釋)。

(34)

第三節 研究歷程的反思

對女性主義研究而言,研究倫理是重要的,反身性思考是重要的。因 為女性主義研究本著研究者運用女性生活經驗的觀點,與研究者參與者產 生密切的互動關係。研究的議題多半與弱勢族群的生活經驗息息相關,研 究者本身往往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在進行資料蒐集的過程中,往往因為研 究需要與研究者的身份,得以進入研究參與者的生活領域之中,深入瞭解 弱勢族群的生活經驗與內心世界。因此,研究者必須敏感的覺察在整個研 究過程中,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之間是否處於一種權力平等的狀況。這是 女性主義研究取向的「政治議題」 (嚴祥鸞,1998),關切的不僅是研究過 程中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的信任關係是否建立,同時也關心研究所擁有的 資源、社會文化與政策等因素,如何影響資料的蒐集與研究品質。在研究 蒐集資料的過程中潛藏著許多不確定與風險,不表示研究可以為完成研究 而做出不合法的行為,或為研究者自己的學術成就而傷害被研究對象的權 益。以下列出在本研究過程中所可能涉及的倫理議題及當時研究者的處理 方式:

壹、 進入研究場域的研究者角色與定位

這主要包括三個部分:首先是讓研究參與者瞭解研究者的身份及所屬

研究機構;第二部分則為「告知後同意」原則--研究參與者必須被充分告

知與其權利有關的訊息,以便讓研究參與者做出對他自己最有利、最適當

的選擇。這通常包括研究者必須充分告知研究參與者有關研究的目的與內

容;研究的執行方式;在研究過程中可能被要求配合的行為,及可能花費

的時間;可能經歷的風險與好處;如何處理所蒐集的資料;研究參與者有

權利在任何時間點選擇退出研究等(潘淑滿, 2003: 374-375) 。在課程的開

學典禮後,藉由中華救助總會的工作人員在課堂上公開的介紹,表明研究

者的身份與研究主題,並藉由交談互動與書面同意書的簽署,告知該班學

員相關的研究權益。權力不平衡已經出現,學員無法抗拒研究者進入研究

場域,也無法逃離研究者充滿疑問的眼神與觀察,身為研究者的我知道自

數據

表 3-2  「新移民生活成長營」大陸學員班教師與教學方式一覽表  課程  教師  性 別  學經歷  省籍 年齡  教學方式與教學重點  台語教學  馬老師  男  著名政治人物的 台語教師  客家/中年  照教科書唸課文;中間穿插台灣的宗教與傳統習俗 禁忌  中文正簡 體字書寫 對照  唐老師  男  曾任某大學文學 院院長,專長在文字學與中國喪葬 禮儀  外省/老年  以說文解字敘說明造字原則,並以板書字體的演變來加深印象;中間穿插中國歷史與國共文字發展史 國語注音 符號  蕭老師  女  資深國小補
圖 3-6  新移民會館教室空間及座位圖 白板 講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37  38 39  40  41  研究者  櫃 子 門 門
圖 3-7  中華救助總會教室空間與座位圖 白板 講桌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2 6 10 14 18 22 26 30 34 38 3 7 11 15 19 23 27 31 35 39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40 課 桌 課 桌 41 研究者 門 門 沙 發
表 3-10  訪談時間與地點的安排一覽表  受訪學員  日期  時間  地點  冬梅 95 年 8 月 29 日 12:00-18:00  救總附近餐廳  冬菊 95 年 8 月 30 日 14:00-18:30  救總教室  春梅 95 年 9 月 4 日 08:30-11:30  師大研究室  冬蓮、冬蘭 95 年 9 月 4 日 14:30-18:30  中正紀念堂長廊  冬桂 95 年 9 月 5 日 09:00-15:00  大安森林公園附近 餐廳  春菊 95 年 9 月 7 日 14:0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關於宋代寺院的合法性,日本的高雄義堅先生《宋代教史の研究》第三章的第一節、竺

“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ject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Winter 1998. H., Some principl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

並整合「 顧客關係管理」,以問卷調查方式,了解機械行業對「顧 客關係管理」的認知與狀況。 在前述的基礎下, 探討企業實施顧 客關係管理在

Company Ready for One-to-One Marketing?. ” , Harvard Business

Operation Sequence Number Quantity Per Assembly Component Yield Factor Fixed Start Days Offset Variable Start Days Offset Effective Date.

本研究採用的方法是將階層式與非階層式集群法結合。第一步先運用

IEEE 1394 Controller IC、無線週邊控制晶片 Wireless Peripheral Controller IC、滑鼠控制晶片 Mouse Controller IC、鍵盤控制晶片 Keyboard Controller IC、掃描器控制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