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秦 西漢 東漢 魏晉南北朝 隋唐 兩宋 元 明 清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秦 西漢 東漢 魏晉南北朝 隋唐 兩宋 元 明 清"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選修歷史上冊 第二章~第四章第一節統整講義 秦漢~元明清的發展(103 級) 班級: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座號:____ P.13

秦 西漢 東漢 魏晉南北朝 隋唐 兩宋 元 明 清

學術 以吏為師 以法為教

一、 漢初:黃老之 學

1.例:《淮南子》

二、 漢武帝:獨尊 儒 術 實 則 陽 儒 陰 法。

1.董仲舒:以天人 感應制衡皇權。

2.春秋決獄:融合 名、法、儒家。

三、 今古文之爭:

兩漢官學皆採今文 經,

僅新莽採古文經。

東漢鄭玄兼採兩派 學說。

讖緯之學 因:

1. 經學僵化轉而流 行探索人生哲理 之風。

2. 因黨錮之禍而不 敢針砭時事轉往 玄虛。

玄學

三玄:老子、莊子、

周易

一、 名教本於自 然

1.曹魏年間 2.何晏、王弼 二、 越名教而任

自然 1.西晉初 2.稽康、阮籍 三、 名教即自然

1. 西晉末 2. 郭象

佛學(前期) 以《五經正義》為考 試範本,學術思想趨 於僵化

--- 儒學復興(中後期) 因 1.儒學僵化、2.佛 道講求個人思辯、3.

安使亂後政府控制減 弱、 4.受禪宗影響,

山林講學漸成主流

※韓愈確立儒家道統

理學(新儒學) 心學

經世致

用 西學

考據學 西學

北宋

1. 周敦頤:太極圖說 2. 邵雍:以數理推演宇宙 3. 張載:宇宙本源是氣。由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 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 世開太平」可見宋儒以天 下為己任的精神

4. 程顥(兄):理在心中不外 求

5. 程頤(弟):強調外在致知

聖之清 聖之任 朱熹《四書集 注》成為考試 定本

明中葉後 心學興起

陳獻章(學貴知疑) 王陽明(王守仁):承 陸九淵,受孟子、禪 宗影響,主張「心即 理」「致良知」

經世致用之學

因心學流於空泛,加 上內憂外患而起 1. 黃宗羲:批判君主

專制

2. 顧炎武:考據學派 先驅

3. 王夫之:強調夷夏 之防

清初~乾隆嘉慶年間 考 據 學 ( 樸 學 、 乾 嘉 之 學)

因:

1. 經世致用帶動實證 的治學法

2. 避文字獄之禍 3. 康熙至乾隆對歷代

典籍大規模刊刻,

有利考證 代表人物:

1. 吳 派 : 惠 棟 ( 推 崇 漢儒、批判宋儒) 2. 皖 派 : 戴 震 ( 批 判

漢儒及宋儒、重新 解釋孟子)

南宋(鵝湖之會 PK,和局收場) 1. 朱熹(外求):格物致知、

存天理,去人欲

2. 陸九淵(內求):心即理,

認為格物致知過於繁瑣 佛教

--

西漢末佛教傳入

--

1.法顯:著《佛國記》

2.道 安 : 出 家 人 改 姓 釋,制定僧尼戒律 3.慧遠:倡結社念佛 4.梁武帝:虔誠信佛

1. 玄奘赴天竺取經 2. 唐武宗滅佛(會昌法

難)

3. 佛教中國化(天台、

華嚴、淨土、禪宗) 道教

-- --

東漢末道教創立 (符錄派)

1. 太平道:張角(黃 巾之亂)

2. 五 斗 米 道 : 張 陵 、 張 魯 ( 其 孫 ) , 後 稱 天 師 道,南傳後稱正 一道

1. 東晉-葛洪:著《抱 朴子》(丹鼎派) 2. 北朝-寇謙之:影響

北魏太武帝崇道。

3. 南朝-(1)陸修靜:編 第 一 部 道 經 目 錄 。 (2)陶弘景 :稱山中 宰相,開茅山道派 4. 北 魏 太 武 帝 、 北 周

武帝:毀佛

1. 由於皇室姓李而尊 崇,將《道德經》

納入科舉中。

2. 後期因多位皇帝及 士人食丹藥(外丹) 而 死 , 煉 丹 術 漸 衰,以養氣調息的 內丹興起

明末清初西學 明末(耶穌會)

利瑪竇:利瑪竇規矩(可祭祖祭孔) 明末清初(耶穌會)

湯若望:參與修訂時憲曆,任職欽天監 清初(耶穌會)

南懷仁:任職欽天監,因曆法之爭與清朝官 員比試,獲勝。同時亦洗刷湯若望名聲

※雍正禁教後,中西交流中斷 醫療 1. 黃帝內經:作者不詳,中國現存最早醫療文獻

2. 神農本草經:作者不詳,中國現存最早本草學專著 3. 傷寒雜病論:張仲景(張機),創辯證論治之法 4. 名醫:扁鵲(春秋)、華佗(東漢末)

1. 脈經:王叔和 2. 肘後備急方:葛洪 3. 本 草 經 集 注 : 陶 弘

1. 太醫署

(行政.教育.醫療)

2. 新修本草: 官方修

3. 備急千金藥方、千 金翼方:孫思邈

(藥

王)

1.傷寒總病論:龐安時(北宋)

2.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唐慎微(北宋末)

3.宋元北方醫者流派:寒涼派、攻下派、補 土派、養陰派

1. 本草綱目:李時珍 2. 救荒本草:朱橚

(ㄙㄨ ˋ)

明太祖之子

1.本草綱目拾遺:趙 學敏

2.醫林改錯:王清任 (針對解剖錯誤修正)

科技 1. 張衡:設計渾天儀(東漢) 2. 九章算術:實用的例題及解法

3. 氾勝之書:氾勝之(西漢末),中國最早的農業專著

1. 九 章 算 術 注 : 劉 徽,並創割圓術 2. 綴 術 : 祖 沖 之 , 推

1. 二十四節氣更精確 2. 設算學館、明算科 3. 農業:曲轅犁

1. 統天曆(1199 年)測出一年 為 365.2425 天

2. 農業:秧馬、龍骨踏車、

1. 授時曆 1. 天工開物:宋應星 2. 徐光啟:農政全書

幾何原本(與利瑪竇

--

(2)

4. 蔡倫:改良造紙術(東漢) 5. 已有二十四節氣

進圓周率的精確度 3. 齊 民 要 術 : 賈 思 勰

(北魏),最完整的農 書

4. 因煉丹發明火藥 5. 雕版印刷成熟

占城稻(早熟)、梯田、湖 田

3. 改良出霹靂砲、人造磁石 4. 畢昇 (北宋) 發明活字印刷術

合譯)

娛樂 1. 蹴鞠(先秦):類似今日足球

2. 百戲(秦漢):各類體育雜耍、特技魔術等

1. 馬球、胡旋舞 2. 博 戲 ( 骰 子 、 紙 牌

等)

1. 瓦子:大型商業娛樂中心 2. 勾欄:瓦子裡表演場所 3. 說話(話本)、雜劇

雜劇 (竇娥冤、

西 廂 記 、 漢 宮 秋、梧桐雨、趙 氏孤兒)

傳 奇 、 長 篇 章 回 小 說 (四大奇書)、短篇筆記 小說(三言二拍)、公案 小說

施公案、紅樓夢、聊齋 誌異、七俠五義、兒女 英雄傳、儒林外史

補充資料:選修歷史上冊 第一單元 儒家思想與中國社會 專題一 孔孟思想與儒家的發展(99 級) P.14

朝代 西周 東周 秦 西漢東漢 魏晉南北朝 隋唐 宋元明 清 民國

主流思想

官學 諸子學 法家 儒家經學 玄學 佛學 理學、明末經世致用之學 考據學 西學

分歧 孟子性善 vs 荀子性惡 今文經 vs 古文經 名教與自然之爭 漸調和名教與自然 程朱(道問學)vs 陸王(尊德性)

(3)

↓ 元朝時加封亞聖公↓明太祖時一度移出四配,但旋即恢復。

三、發展:韓愈列其為繼承孔子↓宋神宗時列入考科,配享孔廟   2. 教化(建立基層平民教育工作); 3. 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二、「仁政」:即為王道。在 1. 經濟(平均的精神,重視土地分配)

一、「性善論」:道德規範為仁、義、禮、智。人倫關係為五倫。

孟子的思想:「性善論」、「仁政」

四、「教育觀」:對學術文化傳統極重視。刪訂 * 六經,將傳統經典賦予新義,展現人文精神,首開私人講學。

三、「重夷夏之防」:曾言「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使夷夏之防的觀念自東周開始加深。

二、「禮制與正名」:因禮崩樂壞,故希望以「 * 周禮」匡正社會,作「春秋」望撥亂反正。

一、「仁與禮」:重視德性及外在規範,政治領袖應具高尚品德↓與柏拉圖《理想國》的哲學家皇帝想法相近。

孔子的思想:「仁與禮」、「禮制與正名」、「重夷夏之防」、「教育觀」

荀子影響了法家的思想,韓非與李斯皆為其門生。

四、與孟子之比較:孟子為儒學中內求的面向,荀子則偏向外鑠 三、「隆禮」:由聖王制禮立法,並行監督與糾正。

二、「尊君」:將聖王形象賦予無比的氣魄與自信。

一、「性惡論」:人天性本惡,應受到監督與糾正,禮刑並用。

荀子的思想:「性惡論」、「尊君」、「隆禮」

漢代經學

漢初原採黃老之學(文景之治)與民休息,至漢武帝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代經學已非純粹儒學,董仲舒融入陰陽家思想,著有《春秋繁露》,運用天人感應及陰陽災異以制衡皇權。重新闡釋《春秋》的微言大義,形成「春秋決獄」。

春秋決獄:論心定罪,從漢武帝始,至唐代禮法合一時結束。其缺失在於易有主觀判斷。

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建立太學制度,儒學正式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故《漢書》有諺曰:「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

玄學的背景

東漢末,形成自然與名教之爭。儒學本重視守名份、強調集體性,然東漢末選舉制的敗壞、名教的虛偽,加上戰亂流離,老莊思想盛行,加之曹操輕視儒者,令求才不求賢,否定儒家道德觀,士人失望。

兩漢今古文之爭

至東漢鄭玄,用古文經為本,兼採今文經之說,遍注群經,成為漢朝經學集大成者。

玄學的發展

玄論派:曹魏的何晏、王弼。企圖以道家思想解釋論語。重視《老子》、《易經》、《論語》,提出「名教出於自然」。

曠達派:西晉的竹林七賢,例如阮籍、嵇康,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

東晉時,道安、僧肇將玄學及佛學合流,以老莊思想解釋佛學格義。

玄學的影響

崇尚自由辯論,有助於學術融合。

影響東晉 ~ 隋唐佛學之發展,以及宋明理學的建立。

中唐的儒學復興

代表人物:韓愈、李翱。

韓愈:主張「文以載道」,並特別推崇孟子。

李翱:在儒家思想中雜揉佛家理論,援佛入儒,開啟宋明理學的先聲。

理學

又稱「新儒學」(結合儒、釋、道)

外求(道問學):程朱學派。→《四書集注》於元朝時列為考試定本。

內求(尊德性):陸王學派。→王陽明的心學於明末流於空談,刺激經世致用學風的出現。

補充

宋學的重點約略有「創通經義」和「革新政治」兩項。其創新的動力來自於書院。「革新政治」大抵到王安石變法為止,「創通經義」則至朱熹而達到高點。

朱熹的貢獻: (1) 完成理學思想體系,確立儒家的方向; (2) 完成儒學道統傳承系統; (3) 完成《四書集注》,取代《五經》在學術上的地位。使儒學的整體性質從國家的政治學轉換成強調心性之論。 (4) 推動士人教育(例─白鹿洞書院); (5) 規劃庶民禮儀(例─朱子家禮)。

王陽明的影響: (1) 集心學之大成; (2) 使儒學更庶民化(人皆可以為堯舜)。

*周禮:周公反省小邦周滅大邦 商後所制定,提出民本學說,

漸反應於《尚書》的「民意即 天意」。

*六經:漢初《樂經》亡佚,唐

以後有《九經》,至明代《十

三經》之名始確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在西漢,鞏固封建專制統治的三綱五常、君權神授等思想並沒有和長生不死的神仙方士

知人善用 大興土木 體恤民情 荒淫無道 好大喜功 學術自由 箝制思想 國力擴展 吏治清明 嚴刑峻法 勞民傷財

綜上所述,僧肇生當東晉之世,魏晉玄學夙已衍盛,而佛教思想亦已流

周古柯,滑旁小國。普通 元年,隨滑使朝貢,其表 曰:「一切所恭敬,一切 吉具足,如天靜(淨)無

當然,在此所指的南傾,並非意味著唐代北方,尤其泛指江北一

甲、 秦朝的統一及其統治措施 乙、 漢武帝的統治政策與疆域拓展 丙、 昭宣以後的政治與社會的發展

3   有關這一組石刻浮雕的圖解,參見楊泓《南朝的佛本行故事雕刻》,《現代 佛學》1964 年第 4 期,第 31-33 頁。轉刊氏著《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北 京:科學出版社,2000

1 述意部 2 引證部 3 興造部 4 感福部 5 旋繞部 6 故塔部 感應緣.. 西晉會稽鄮縣塔 東晉金陵長干塔 周岐州岐山南塔 周岐州岐山南塔 隋益州福感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