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修訂課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修訂課程 "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檔號:EDB(CD)PSHE/ADM/75/CH/1(2)

教 育 局 通 函 第 153 / 2016 號

分發名單:各 中 學 校 長 副本送:各 組 主 管 – 備 考

(英基學校協會屬下學校及 國際學校除外)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

修訂中國歷史科課程﹝中一至中三﹞諮詢

摘要

本通函旨在通知各中學校長有關修訂上述課程的建議,以及相關的諮詢程 序。

詳情

2. 課程發展議會於2013年12月通過成立專責委員會,全面檢討現行中國歷史 科課程(中一至中三)。專責委員會自2014年5月以來,經過多次會議討論,提 出修訂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方案。議會期望修訂課程能夠讓學生接受均衡全面 的中國歷史教育,並且配合新的活化學與教的策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3. 本局將蒐集持份者的意見,以對課程作出更完善的修訂。請參閱隨附的諮

詢文件《中國歷史科(中一至中三)- 修訂課程第一次諮詢稿》(附件一)和諮

詢問卷《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中國歷史科」(中一至中三)修訂課 程第一次諮詢》(附件二)。諮詢文件已上載至教育局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網 頁。(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pshe/whats-new.html)

4. 請各校長或他們的代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中國歷史科科主

任更為合適)就上述課程提出意見或建議,並於2016年10月31日或以前,把填 妥的諮詢問卷,親自送達或郵寄至灣仔皇后大道東213號胡忠大廈13樓1319室教 育局課程發展處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

(2)

查詢

5. 如有任何查詢,請致電 2892 6290 與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劉煒純女士 聯絡。

教 育 局 局 長 李 沙 崙 代 行

二○一六年九月廿八日

(3)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學習領域

中國歷史

(中一至中三)

修訂課程

第一次諮詢稿

課程發展議會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委員會 二零一六年九月

附件一

(4)

背景

課程發展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實踐工作,一日千里,課程發展處一直關注 課程發展的方向,不時留意並檢討各個課程及相關的教學方法。現行中國歷史科

(中一至中三)課程推行至今將近二十年,有鑑於此,課程發展議會通過成立專 責委員會,全面開展檢討初中中國歷史課程的工作。專責委員會成員包括大學學 者、在職教師,以及相關的專業人士及持份者;經過多次的專業討論,正式提出 修訂中國歷史科(中一至中三)課程指引建議,以優化中國歷史教育。

這個課程的發展分兩個階段進行諮詢。第一階段的諮詢集中在建議的課程理 念、宗旨和目標、初擬課程架構等。中國歷史科(中一至中三)- 修訂課程第 一次諮詢稿(文件)提供未來課程實施的初步構思,從而蒐集意見和建議。修訂 稿和課程的其他詳細部分將於第二次諮詢文件(2017 年 4 至 5 月)中發表,以 蒐集更多意見。

有關本文件的意見和建議,可發送至: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 高級課程發展主任 2 灣仔皇后大道東 213 號 胡忠大廈 13 樓 1319 室

傳真:2573 5299 / 2575 4318

(5)

中國歷史科(中一至中三)

修訂課程的原因和理念

1. 由於現行的初中中國歷史課程已推行近二十年,為了配合歷史教育和學校課程的最新

發展,以切合學生未來的需要,有需要對現行課程作檢視和修訂。

2. 修訂課程旨在提高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的興趣,並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加入學生感

興趣的社會文化史課題,如兩漢通西域與絲綢之路、戰爭武備的改進等,讓學習變得 更立體、更吸引、更有趣味。

3. 修訂課程在保留不少過往王朝歷史的課題的基礎上,以「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世

史」、「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為各級的主幹,讓學生能「古今並重」地認識 中國在歷代的發展歷程。

4. 修訂課程將中國歷史組合為不同「歷史時期」,以學習重點將學習內容組織起來,從

而騰出空間,加入一些有趣的新課題,並加強培養學生的歷史與思考技能,使學習變 得更聚焦、更有效能,並為他們日後修讀中國歷史科、高中通識教育科或其他個人、

社會及人文教育科目奠定基礎。

5. 為了提升學生對學習中國歷史的興趣,認識國家與香港的關連,修訂課程內容將按中

國歷史發展的脈絡,涵蓋相關的香港歷史,讓學生明白香港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 色,使學習變得更切身、更有趣味。

(6)

課程宗旨

中國歷史科(中一至中三)課程的宗旨在使學生:

1. 認識中國重要歷史事件、人物事蹟、民族發展及社會文化面貌,以提高學習歷史的興

趣;

2. 認識、理解及分析相關的歷史資料,從而培養學生研習歷史的能力,以能鑑古知今;

3. 建立優良的品格,培養個人對社會、國家及民族的歸屬感。

學習目標

中國歷史科(中一至中三)課程的目標在幫助學生:

1. 認識及理解中國歷史事件、民族發展、社會文化概況和香港演變的基本史實,豐富中

國歷史的學習內涵,提高學習興趣;

2. 透過不同的探究方法,整理、理解及分析歷史資料,從而培養對史事的分析與客觀評

價能力;

3. 通過理解不同史事的因果關係及相互影響,了解現今事物的演變及發展趨勢,明白歷

史鑑古知今的意義;

4. 通過對香港重要史事的認識,了解香港過去發展的歷程、及與國家的關係,加強對社

會、國家的歸屬感;

5. 透過對中國社會文化發展、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科技發明的認識,了解及欣賞

中華文化兼容並包、開拓創新的精神,並能尊重及關懷不同的文化與承傳。

(7)

課程架構

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架構設定學生在初中階段須掌握之重要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

學校和教師在規畫本科課程的實施,及安排適切的學、教、評活動時,須以本課程架構為 依歸。

1. 課 程 設 計 原 則

本課程是根據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各盡所能.發揮所長(小一至 中三)》(2002)、《小學常識科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2011)、以及現正修訂中的《個人、

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6)第 2 章,發展出以下的設計原 則:

 建 基 於 小 學 常 識 科

學生在小學常識科的「學習範疇五:國民身份認同與中華文化」對國家的重大史事、

文化特色及相關歷史人物已有認識;但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初中階段學生應對本 國的歷史有系統的認識。本課程以初中學生應該掌握的內容為基礎,系統設計課程,

使學生全面認識中國歷史的整體發展,深化與鞏固在初中階段獲得的歷史知識,並提 升其思維能力。

 均 衡 地 認 識 中 國 歷 史

為免學習過多側重古代史,本課程的設計以時間為經,以歷史特點為緯,將二千多年 的史事組合為不同的歷史時期,初中三年均衡地教授「古代史」、「近世史」、「近代史」

及「現代史」,讓學生能古今並重地認識中國在歷代的發展歷程。

 多 角 度 認 識 中 國 歷 史 的 面 貌

本課程除著重從時間的角度縱向探討中國歷史在政治方面的演變,讓學生對中國歷史 的整體發展有全面的認識;亦因應學生的能力和興趣,提供多個文化史專題,讓學生 能從文化層面多角度認識中國歷史,並作深入的研習,擴闊其歷史視野;另外加入香 港史課題,不但能使學生投入學習,產生對歷史的親切感,更使他們認識所居住地方 與國家密不可分的關係。

 照 顧 學 生 的 多 樣 性

本課程化繁為簡,盡量騰出課時及空間配合探究式學習模式,教師可安排豐富兼多樣 化的學習活動如參觀博物館、考察歷史遺跡、專題研習等,從而照顧不同學習者在能 力、性向、需要及興趣上的多樣性。

 讓 學 生 學 會 學 習 和 探 究

本課程建議採用探究式學習方式,以引領學生能達到「學會學習」的目標。透過史事 的研習,讓學生學會運用各種歷史研習的基本方法,如整理資料、辨識觀點、比較史 事等,以提升個人的共通及思維能力,並培養反思能力及奠定獨立學習的基礎。

 培 養 價 值 觀 與 態 度

通過對不同史事、歷史人物、民族關係、文化交流等課題的研習,培養學生認同國家 民族、尊重別人、欣賞不同文化,從而發展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8)

2. 課 程 架 構 及 組 織

進入初中前,學生在小學常識科已初步對部分中國歷史的知識有基本了解。以此為基礎,

本課程將系統地將國家歷史分為四個階段,即「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世史」、「中國近代 史」及「中國現代史」,下再分若干歷史時期,旨在使學生能依照時序宏觀地了解中國歷 史的發展。本課程並不以帝制王朝的起訖作為畫分不同課題的標準,而是化繁為簡,將多 個王朝組合為不同的歷史時期,確定學習重點,讓學生理解不同時期歷史的特色。在四個 階段中,各以政治演變、文化特色及香港發展三條主線勾勒各時期的變化軌跡。「政治演 變」主要探討國家規模與體制的演變、社會結構的發展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與交流。

「文化特色」則從藝術、科技、交通、宗教等各方面顯示中華文化的不同面貌。「香港發 展」讓學生理解香港在不同歷史時期與國家的互動關係,從而認識香港與國家的緊密關 係,同時確立國民身分的認同。

下圖展示了本科的課程架構。

中 一 中 二 中 三

中 國

中 一 中 二 中 三

圖 1 初中中國歷史科的課程架構

(II)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代史

(五代至清末)

 政治演變

 文化特色

 香港發展

(I)中國古代史

(遠古至唐末)

 政治演變

 文化特色

 香港發展

(III)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

(中華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

 政治演變

 文化特色

 香港發展

(9)

時間分配

按照《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6),本科學習的總 課時,不可少於本學習領域總課時的四分之一,即平均計每年級約每週兩節課。扣除一般 考試及測驗的時間,每年約有 50 節可供教學之用,三年總計為 150 節。建議的課節分配 如下:

課 節 分 配

歷 史 階 段 政 治 演 變 文 化 特 色 香 港 發 展

( 中 一 ) 中 國 古 代 史 32 16 2

( 中 二 ) 中 國 近 世 史 、 中 國 近 代 史 30 16 4

( 中 三 ) 中 國 近 代 史 、 中 國 現 代 史 36 5 9

總 計 98 37 15

表 1 初中中國歷史科的建議課節分配

(10)

附錄一: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大綱

中一級課程大綱

範圍 歷史時期與學習重點 課題 建議課節

中國 古代史

史前至夏商周:華夏的起 源與早期國家的形成

1. 華夏民族與文明的起源

甲、 神話傳說:早期歷史發展的敘述

乙、 考古發現: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遺址介紹 2. 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

甲、 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乙、 早期的管治:西周的封建及禮樂制度

丙、 社會發展概況:從青銅器看商、周兩代社會與文化發展的特色 3. 春秋戰國時期的變局

甲、 戰爭、變法與民族融合 乙、 百家爭鳴局面

11

秦漢:統一國家的建立與 中外文化的交流

1. 統一國家的建立與發展

甲、 秦朝的統一及其統治措施 乙、 漢武帝的統治政策與疆域拓展 丙、 昭宣以後的政治與社會的發展 2. 漢代的中外文化發展

甲、 兩漢通西域與絲綢之路

乙、 東漢時期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出現

3. 秦漢時期的香港:嶺南的開發及其與中原的關係

13

三國兩晉南北朝:國家分 裂與南北發展

1. 魏晉南北朝的分裂與政權的更替 2. 南北方的發展概況

甲、 北方的胡漢衝突與融和

11

(11)

乙、 士族政治與南方的開發 丙、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措施 3.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藝術發展

甲、 科技:水陸武備的改進 乙、 藝術:石窟與繪畫藝術

隋唐:國家的擴展與開放 的社會

1. 隋朝的統一

甲、 隋文帝的開皇之治

乙、 隋代大運河的開通與作用 2. 唐代的盛世

3. 唐代的開放社會

甲、 唐朝婦女生活面貌與地位 乙、 唐朝玄奘西行與佛教的中國化 丙、 唐朝與其他民族的關係及交流概況

4. 安史之亂與其後北方民族的融和及南方的進一步開發

5. 魏晉至隋唐時期的香港:南方對外海路交通的發展與屯門的地位

15

(12)

中二級課程大綱

範圍 歷史時期與學習重點 課題 建議課節

中國 近世史

中國 近代史

宋元:繁榮富庶的國家與 橫跨歐亞大帝國的經營

1. 兩宋的發展

甲、 五代的興替與宋朝的統一

乙、 邊疆民族政權的出現及其與宋室之間的關係 丙、 兩宋文人政治的發展

丁、 兩宋經濟的繁榮與經濟重心南移 2. 蒙元的統治與文化傳播

甲、 蒙古帝國的拓展

乙、 元朝的建立及其族群政策

丙、 重要發明西傳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丁、 伊斯蘭教的傳播

3. 宋元時期的香港:宋末皇室與中原人士的南來和香港經濟發展

16

明:君主專制國家的建立 與經濟、文化的變遷

1. 君主集權政治

甲、 明太祖建國與君主集權措施 乙、 靖難之變與君權政治的加強 2. 交通與經濟發展

甲、 鄭和下西洋與海上交通的開拓 乙、 明代貿易、商業與經濟發展 3. 國防建設與科技成就

甲、 明長城和北京城建築

乙、 基督宗教再度來華與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響

12

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 成與西力衝擊

1. 滿清入關與清初政局 甲、 清初統一與盛世

27

(13)

乙、 清朝與不同民族的關係 丙、 清朝文化的發展

(中國近代史開始) 2. 西力衝擊與內憂

甲、 西力東漸與鴉片戰爭 乙、 太平天國運動與各地叛亂 丙、 鴉片戰爭後與列強的交涉 3. 清廷的自強與改革

4. 明清時期的香港:

甲、 明清時期的海患、遷界與防禦設施 乙、 香港的割佔與早期的華人社會

(14)

中三級課程大綱

範圍 歷史時期與學習重點 課題 建議課節

中國 近代史

中國 現代史

中華民國:現代化國家的 建立與困難

1. 革命、共和與軍閥割據

甲、 革命運動的發展與中華民國的成立 乙、 軍閥政治與五四運動

丙、 民國時期的邊疆問題

丁、 民國時期的經濟及文化生活 2. 國共合作與分裂

3. 日本侵華與抗日戰爭

4. 國共內戰與國民黨退守台灣 5. 清末民國時期的香港

甲、 二十世紀初內地政局與香港的發展 乙、 香港淪陷與抗日活動

27

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和國 的成立與發展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政概況

甲、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及社會主義建設 乙、 「文化大革命」

丙、 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與國家的發展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的發展

3. 改革開放前後人民生活剪影 4. 共和國時期的香港

甲、 改革開放前後香港在國家發展角色的轉變 乙、 回歸後的香港

23

(15)

附錄二:預期學習知識內容說明(秦漢)

初中中國歷史課程修訂:預期學習知識內容說明(秦漢示例)

課程大綱:

年級 範圍 歷史時期與學習重點 課題 建議課節

中一級 中國古代史 秦漢:統一國家的建立與中 外文化的交流

1. 統一國家的建立與發展

甲、 秦朝的統一及其統治措施 乙、 漢武帝的統治措施與疆域拓展 丙、 昭宣以後政治與社會的發展 2. 漢代的中外文化發展

甲、 兩漢通西域與絲綢之路

乙、 東漢時期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出現

3. 秦漢時期的香港:嶺南的開發及其與中原的關係

13

(16)

預期學習的知識內容:

基礎知識

(完成秦漢單元後,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內容)

深化延伸(舉隅)

(教師可按校情及學生興趣與能力,選取部分課題作學習的深化或延伸)

 認識秦始皇推行的統治措施(中央集權、統一文字、焚書坑儒、

統一貨幣、用兵等)對其維持一統王朝的作用與影響。

 認識漢武帝的文治(獨尊儒術、士人政府)及武功(伐匈奴)對

西漢國力發展的影響。

 了解昭宣以後外戚、宦官勢力相繼興起與中央勢力的崩解。

 認識張騫、班超打通西域通道後,建立中國向西的通道,中外接

觸頻繁,促進中外彼此的文化交流。

 了解佛教隨著中西交通的開通而傳入中國。同時,中國本土的道

教亦出現,成為中國兩大重要宗教。

 了解嶺南地區的概念,並秦始皇開發嶺南,香港自此成為中國版

圖的一部分。

 探討秦始皇 / 漢武帝的措施內容,進一步分析有關措施的得失與深 遠影響

 探討秦漢時期對匈奴的軍備、戰略概況

 從北方地理與人民生活概況,了解長城的興建及其特色

 認識與絲綢之路相關的傳奇人物 / 古國風情 / 東傳之西域文化等主 題

 專題研習:古代絲綢之路與今天「一帶一路」的關係

 透過參觀九龍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了解漢朝時期內地與香港的關係

 透過考察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認識秦漢時期嶺南地區的發展概況、

嶺南文化特色,及其與中原的關係

(17)

附錄三:預期學習知識內容說明(隋唐)

初中中國歷史課程修訂:預期學習知識內容說明(隋唐示例)

內容大綱:

年級 範圍 歷史時期與學習重點 內容 建議課節

中一級 中國

古代史 隋唐:國家的擴展與開放的社會

1. 隋朝的統一

甲、 隋文帝的開皇之治

乙、 隋代大運河的開通與作用 2. 唐代的盛世

3. 唐代的開放社會

甲、 唐朝婦女生活面貌與地位 乙、 唐朝玄奘西行與佛教的中國化 丙、 唐朝與其他民族的關係及交流概況

4. 安史之亂及其後北方民族的融和與南方的進一步開發

5. 魏晉至隋唐時期的香港:南方對外海路交通的發展與屯門的地位

15

(18)

預期學習的知識內容:

基礎知識

(完成隋唐時期的學習後,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內容)

深化延伸(舉隅)

(教師可按校情及學生興趣與能力,選取部分課題作學習的深化或延伸)

 從政治(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及社會(整理戶籍及授田、

置倉窖、開運河)兩方面,掌握隋文帝的措施及對國家發展 的作用。

 了解隋代大運河其對促進統一及交流的作用。

 認識唐代盛世的概況及唐太宗、武后及唐玄宗三朝的特色

(三省制與地方制度、用人、版圖的擴展)

 從唐朝婦女的生活面貌(例如服飾打扮、社交娛樂、婚姻),

理解唐朝社會的開放性。

 明白玄奘西行取經促進佛教在中國的本土化,並豐富中國文

化的內涵。

 了解唐朝與周邊民族的關係及交流概況(如日本、朝鮮、吐

蕃及回紇等)。

 了解唐玄宗安史之亂以後,北方民族的融和與南方經濟的發

展面貌及唐朝走向衰亡的概況。

 認識魏晉至唐朝的海路交通發展概況,並屯門鎮成為扼守中

國海路的軍事角色。

 探討隋文帝/唐太宗/武后/唐玄宗的措施內容,進一步分析有關措

施的得失與深遠影響或評價一位隋唐君主的功過得失。

 分析隋代速亡原因/比較秦隋兩代速亡的原因。

 探討安史之亂的始末及其與唐朝國力由盛轉衰的關係。

 人物專題研習:選取唐代一位傳奇人物(例如李靖、魏徵、李白、唐

玄奘、上官婉兒、狄仁傑、杜甫、郭子儀),探討其生平行誼與時代的 關係。

 認識唐詩中的隋唐故事,例如:

 皮日休《汴河懷古》/李敬芳《汴河直進船》/杜牧《過魏文貞 公宅》/杜甫《春望》/杜甫《麗人行》

 認識世界遺產中的大運河/大運河今昔比較。

 探討日本/韓國文化如何受中華文化的影響。

 考察/專題學習:安排學生考察或分組搜集有關屯門的古蹟遣址,並

以地圖或年表方式展示成果。

 跨學科活動:製作唐代服飾/唐代仕女陶瓷。

(19)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

「中國歷史科」(中一至中三)修訂課程 第一次諮詢問卷

目的

本問卷旨在蒐集學校對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本學習領域)「中國歷史科」(中一

至中三)推行修訂課程的意見,而這次諮詢集中在修訂課程理念、課程宗旨和目標、初擬課程架構、

時間分配、支援措施和課程實施。

背景

現 行 中 國 歷 史 科( 中 一 至 中 三 )已 推 行 約 二 十 年 。 課程發展議會通過成立專責委員會,全 面檢討現行中國歷史科課程(中一至中三)。經過多次會議討論,專責委員會提出修訂課程建議。

議會期望修訂的課程能夠讓學生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全面的認識,並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諮詢會

教育局於 2016 年 9 月 29 日舉辦諮詢會介紹此建議課程。

問卷及諮詢文件

本問卷及隨附的「中國歷史科(中一至中三)修訂課程 - 第一次諮詢稿(文件)亦可在教育局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網頁下載(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3205&langno=2)。

有關填寫問卷的事項

請每間學校填寫一份問卷。

請校長或校長的代表(中國歷史科科主任等)回答問卷。回答問卷時,請參考隨附的文件。

截止日期

請學校在 2016 年 10 月 31 日或之前以親自送達或郵寄方式,把填妥的問卷交回以下地址:

高級課程發展主任(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2 教育局 課程發展處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 灣仔皇后大道東 213 號 胡忠大廈 13 樓 1319 室

附件二

(20)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

「中國歷史科」(中一至中三)修訂課程 第一次諮詢

請塗黑適當的圓圈「」及/或在相關的空白位置上提供資料。

SA =非常同意 A =同意 D =不同意 SD =非常不同意)

修訂課程的原因和理念(見文件第 2 頁)

以下是修訂「中國歷史科」課程(中一至中三)(下稱本課程)的原因和理念。請按你對以下每一 項同意的程度,塗黑適當的圓圈「」。

SA A D SD

1. 現行的初中中國歷史課程已推行近二十年,有需要作檢視和修訂。    

2. 修訂課程首要應提高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的興趣。    

3. 修訂課程應該讓學生「古今並重」地認識中國在歷代的發展歷程。    

4. 修訂課程將中國歷史組合為不同「歷史時期」,有助精簡學習內容。    

5. 修訂課程應該涵蓋不同歷史時期相關的香港發展歷史元素。    

請在下面的位置寫下你對修訂本課程的原因和理念的意見。

修訂課程的宗旨和目標(見文件第 3 頁)

SA A D SD

6. 修訂課程的建議課程宗旨是合適的。    

請在下面的位置寫下意見/建議宗旨。

SA A D SD

7. 修訂課程的建議學習目標是合適的。    

請在下面的位置寫下意見/建議目標。

修訂課程的架構(見文件第 4 至 5 頁及第 7 至 11 頁)

SA A D SD

8. 修訂課程分別以「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世史」、「中國近代史」及「中國 現代史」為初中三年課程的編排主幹是合適的。

   

請在下面的位置寫下意見。

致:高級課程發展主任(個 人、 社 會及 人 文教 育 )2

(21)

SA A D SD

9. 修訂課程應包括政治演變、文化特色及香港發展三條主線。    

請在下面的位置寫下意見。

SA A D SD

10. 修訂課程能恰當地把中國歷史劃分為九個歷史時期。    

請在下面的位置寫下意見/建議歷史時期。

11. 修訂課程為每個歷史時期提供一個學習重點作為學習切入點。以下學習重

點能顯示每個歷史時期的學習主題及特色。

SA A D SD

(i) 史前至夏商周:華夏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的形成 (ii) 秦漢:統一國家的建立與中外文化的交流 (iii) 三國兩晉南北朝:國家分裂與南北發展 (iv) 隋唐:國家的擴展與開放的社會

(v) 宋元:繁榮富庶的國家與橫跨歐亞大帝國的經營 (vi) 明:君主專制國家的建立與經濟、文化的變遷 (vii) 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西力衝擊 (viii) 中華民國:現代化國家的建立與困難 (ix) 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和國的成立與發展

請在下面的位置寫下意見/建議學習重點。

12. 以下列出的課題能配合每個歷史時期的學習重點,成為主要的學習內容:

SA A D SD

(i) 史前至夏商周:華夏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的形成    

1. 華夏民族與文明的起源 2. 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 3. 春秋戰國時期的變局

其他意見/建議:

SA A D SD

(ii) 秦漢:統一國家的建立與中外文化的交流    

1. 統一國家的建立與發展 2. 漢代的中外文化發展

3. 秦漢時期的香港:嶺南的開發及其與中原的關係

其他意見/建議:

(22)

SA A D SD

(iii) 三國兩晉南北朝:國家分裂與南北發展    

1. 魏晉南北朝的分裂與政權的更替 2. 南北方的發展概況

3.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藝術發展

其他意見/建議:

SA A D SD

(iv) 隋唐:國家的擴展與開放的社會    

1. 隋朝的統一 2. 唐代的盛世 3. 唐代的開放社會

4. 安史之亂與其後北方胡漢民族的互動及南方的進一步開發 5. 魏晉至隋唐時期的香港:南方對外海路交通的發展與屯門的地位

其他意見/建議:

SA A D SD

(v) 宋元:繁榮富庶的國家與橫跨歐亞大帝國的經營    

1. 兩宋的發展

2. 蒙元的統治與文化傳播

3. 宋元時期的香港:宋末皇室與中原人士的南來及香港經濟的發展

其他意見/建議:

SA A D SD

(vi) 明:君主專制國家的建立與經濟、文化的變遷    

1. 君主集權政治 2. 交通與經濟發展 3. 國防建設與科技成就

其他意見/建議:

SA A D SD

(vii) 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西力衝擊    

1. 滿清入關與清初政局 2. 西力衝擊與內憂 3. 清廷的自強與改革 4. 明清時期的香港

其他意見/建議:

(23)

SA A D SD

(viii) 中華民國:現代化國家的建立與困難    

1. 革命、共和與軍閥割據 2. 國共合作與分裂 3. 日本侵華與抗日戰爭 4. 國共內戰與國民黨退守台灣 5. 清末民國時期的香港

其他意見/建議:

SA A D SD

(ix) 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和國的成立與發展   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政概況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的發展 3. 改革開放前後人民生活剪影 4. 共和國時期的香港

其他意見/建議:

13. 為了讓教師清楚各課題所要求的深度,專責委員會就秦漢及隋唐時期草擬了有關預期學習知識

內容與教學示例(見文件附錄一、二及三),供教師參考。

(i) 秦漢示例的

SA A D SD

1. 預期學習知識內容能清楚闡明課題的深度。    

2. 預期學習知識內容的說明具體、可行。    

3. 預期學習知識內容能在建議課節內完成。    

4. 教學示例與預期學習知識內容配合。    

5. 教學示例有助掌握課題的重點及要求。    

6. 教學示例的內容深淺適中。    

7. 教學示例建議的課節合理、可行。    

請在下面的位置寫下意見。

(ii) 隋唐示例的

SA A D SD

1. 預期學習知識內容能清楚闡明課題的深度。    

2. 預期學習知識內容的說明具體、可行。    

3. 預期學習知識內容能在建議課節內完成。    

4. 教學示例與預期學習知識內容配合。    

5. 教學示例有助掌握課題的重點及要求。    

6. 教學示例的內容深淺適中。    

7. 教學示例建議的課節合理、可行。    

(24)

請在下面的位置寫下意見。

SA A D SD

14. 九個歷史時期的課題應提供預期學習知識內容。    

請在下面的位置寫下其他意見/建議。

時間分配

15.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在 2002 年編訂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

三),已列明中國歷史及文化是中小學基礎教育的必須學習內容,教學課時不可少於個人、社

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總課時的四分之一。

在此課時基礎上,你認為建議的課程內容能否完成?

 能夠

 不能夠,建議:

16. 修訂課程建議政治演變、文化特色及香港發展的課時比例是否合適?(見文件第 6 頁)

 合適

 不合適,建議:

 增加  減少 政治演變的課時比例;

 增加  減少 文化特色的課時比例;

 增加  減少 香港發展的課時比例。

建議:

17. 按修訂課程建議的預期學習知識內容(秦漢及隋唐示例),你會如何安排教學示例中有關政治

演變、文化特色及香港發展的課節,以提升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的興趣?(見文件附錄二及三)

秦漢示例:

建議課節為(以一節 40 分鐘計算) 政 治 演 變 : 課節 文 化 特 色 : 課節 香 港 發 展 : 課節

隋唐示例:

建議課節為(以一節 40 分鐘計算) 政 治 演 變 : 課節 文 化 特 色 : 課節 香 港 發 展 : 課節

(25)

支援措施

18. 教育局將組織多個教師專業發展課程以支援修訂課程的實施。請建議合適的課程。(可選多項)

(i) 專業發展課程

(a) 課程詮釋及規畫:

 課程理念及編排精神

 學習重點、課題及預期學習知識內容

 歷史研習能力

 教學示例 (建議課題: ) 其他建議:

(b) 學與教策略:

 學與教策略(例如自主學習、史料學習、協作學習、電子學習等)的經驗分享

 觀課交流活動

其他建議:

(c) 評估策略:

 多元評估策略的經驗分享

 歷史資料題的理念及設計

其他建議:

(d) 知識增益:

 政治演變 (建議課題: )

 文化特色 (建議課題: )

 香港發展 (建議課題: ) 其他建議:

(e) 教師本地參觀考察:

 博物館專題展覽導賞

 香港的文物徑

 香港的古蹟

 不同主題的考察 (建議主題: ) 其他建議:

(f) 教師內地參觀考察:

 廣東省

 中國古都

 一帶一路

其他建議:

(ii) 教材及範例

 教學設計示例 (建議課題: )

 教學資源 (建議主題: )

 考察設計示例 (建議路線/主題: )

(26)

其他建議:

(iii) 校本支援服務及經驗分享網絡

(iv) 善用其他資源(如優質教育基金)

(v) 其他建議

課程實施

19. 修訂課程於 2019/20 學年自中一級開始逐級實施是適當的。

 合適

 不合適 (建議:_______________)

20. 如有教育局的足夠支援,貴校會否願意在 2017-2018 年先行修訂課程?

 會

 不會

 尚未決定

21. 你的學校現時以哪種學科模式在初中階段實施中國歷史課程?

 獨立中國歷史科模式

 兩史結合模式

 綜合學科模式

 其他:(請註明: )

22. 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在 2002 年編訂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

中三)》,已列明中國歷史及文化是中小學基礎教育的必須學習內容,教學課時不可少於個 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總課時的四分之一。

你的學校現時學習中國歷史的課時是否符合要求:

 符合

 不足本學習領域總課時的四分之一(請註明現有課時約佔比例: )

 多於本學習領域總課時的四分之一(請註明現有課時約佔比例: )

23. 其他意見或建議

學校名稱 :

問卷填寫人姓名及職位 :

(如果問卷填寫人不是校長)

問卷填寫人曾否出席諮詢會:  曾出席  沒有出席 校長姓名 : 校長簽署 :

- -

學校蓋章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3) 日常逐步發展不同的學與教策略,尋求校內 ( 行政 ) 與校外 ( 資源 ) 支援,留意機會,以擴闊學生的學習 經驗. 4)

知人善用 大興土木 體恤民情 荒淫無道 好大喜功 學術自由 箝制思想 國力擴展 吏治清明 嚴刑峻法 勞民傷財

第一章:宋元 經濟蓬勃與民族關係發展的時代 課題

策 – 引導資源 促進參與與發展 訂立「 財政預算 」政策 1.3 應對學生人口下降 – 訂. 立處理超額教師機制 凝聚團隊及擴充財政

目標: 發揮有效的行政管理,統籌科組的行政事 務,作為上層(校長與教務主任)及下屬

教育局網頁 www.edb.gov.hk > 課程發展 > 課程範疇 > 全方位學習. 與津貼有關的重要資訊 會通過聯遞系統 Communication and Delivery

沃丁治 (十三年) 太戊治 (十年) 外壬治 (三年) 沃甲治 (四年) 盤庚治 (九年) 小辛治 (七年) 武乙治 (四 年) 祖庚治 (七年) 祖乙治

外丁治 (三年) 仲壬治 (四年) 太甲治 (十年) 沃丁治 (十三年) 太戊治 (十年) 外 壬治 (三年) 沃甲治 (四年) 盤庚治 (九年) 小辛治 (七年) 武乙治 (四年) 祖庚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