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考科試題解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會考科試題解析"

Copied!
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社會考科試題解析

第壹部分、選擇題

試題編號:1 參考答案:D

學習內容:公Bg-V-1 憲法與基本權利的保障,有什麼關聯?基本權利的限制,有何範圍?國家如 何促進基本權利的實現?

公Bh-Ⅴ-1 人民日常生活如何受到行政法的影響?行政法有哪些重要的原理原則?

公Bj-V-2 所有權的物權特性與保障。

測驗目標:C2 釐清公民知識的核心概念。

試題解析:1. 依題幹敘述,該國政府「為了抑制房價……規定凡個人遺產擁有的房屋超過子女自住 所需,一律課徵百分之百的遺產稅」。課徵遺產稅雖然可以調節世代財富分配,避免 貧富差距過大,但假定該國的憲法基本原則與我國類似,國家應保障人民的財產權,

不應任意侵犯,且國家各種行政行為應依比例原則為之︰(1)採取之方法應有助於目 的之達成;(2)有多種同樣能達成目的之方法時,應選擇對人民權益損害最少者;(3) 採取之方法所造成之損害,不得與欲達成目的之利益顯失均衡。由此判斷,政府課徵 100%的遺產稅,對人民權利侵害與欲達成目的之利益是否平衡不無疑問,且應有對 權益損害更小的手段,恐違反比例原則;因此選項(D)「抑制房價有助公益,但政府 應考慮是否有侵害權利更小之手段」之評論最為適當。

2. 其他選項說明如下:

選項(A):被繼承人死後雖無從主張權利,但繼承人得主張繼承遺產,對繼承人而言,

遺產屬受憲法保障的財產權,故選項(A)錯誤。

選項(B):課徵百分之百的遺產稅雖有助調節貧富差距,但限制個人自由、權利時,

仍應考慮達成目的之利益與侵害之權利是否平衡,也應考慮是否有其他手 段可達到類似目標,恐違反比例原則,故選項(B)錯誤。

選項(C):即使繼承遺產可能不勞而獲,但該法有違背上述基本原則之虞,並非屬合 憲手段,故選項(C)錯誤。

3. 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選項(D)。

試題編號:2 參考答案:C

學習內容:公Bj-V-3 配偶之間的財產應如何規範方屬合理?

測驗目標:C2 釐清公民知識的核心概念。

(2)

試題解析:1. 甲、乙兩人依法採用法定財產制,其特點在於將夫或妻之財產分為婚前財產與婚後財 產,由夫妻各自所有(民法第1017 條第 1 項),並依民法第1023 條第 1 項規定:「夫 妻各自對其債務負清償之責。」其旨在保障夫妻各自的權益。故選項(C)「甲乙雙方 在婚後應仍各自擁有自己的婚前財產,以確保夫妻兩人的權益平等」最符合我國民法 的規定及其立法精神。

2. 其他選項說明如下:

選項(A):依前述說明,甲、乙兩人各自對自己債務負清償之責,若乙婚後有債務,

甲無須代為償還,故選項(A)錯誤。

選項(B):我國民法保障夫妻各自保有其婚前財產,即使乙操持家務無工作所得,民 法並未規定甲應給乙部分婚前財產做為補償,但可由夫妻雙方協議自由處 分金,故選項(B)錯誤。

選項(D):甲、乙的婚前與婚後財產,由夫妻各自保有所有權,法律並無規定夫妻婚 後必須將財產改為與配偶共同所有,故選項(D)錯誤。

3. 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選項(C)。

試題編號:3 參考答案:D

學習內容:公 Bi-V-3 國家如何追訴、處罰犯罪行為?為什麼被告未經審判確定有罪前,應推定其 為無罪?為什麼被告與被害人的權利應受到保障?

公Bi-V-4 法院的事實認定與自由心證主義。

測驗目標:C4 區辨社會現象的多種解釋觀點。

試題解析:1. 題幹所述網路上對於司法常過度保護刑事被告的批評,涉及以下法律概念:

(1) 無罪推定:《刑事訴訟法》第154 條第 1 項規定,「被告未經審判證明有罪確定前,

推定其為無罪」;同條第2 項也明定「犯罪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無證據不得認定 犯罪事實」。

(2) 自由心證與經驗法則:《刑事訴訟法》第 155 條第 1 項規定,「證據之證明力,由 法院本於確信自由判斷。但不得違背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自由心證」是指證 據的證明力(證據讓法官相信事實存在的程度),由法官自由判斷。但此一自由判 斷亦非恣意為之,而須符合經驗法則(人們於日常生活經驗所得之一般化定則,

例如雨後地上潮濕符合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邏輯推論是否成立)。

2. 法官依據法律獨立審判,對於證據認定與法令適用之見解難免不同。為避免法律適用 歧異,喪失法律之公正與公平性,進而侵害人民權利,審級制度可使下級法院之裁判 經由上級法院再作審查,以統一法律見解,增加法律的安定與明確性。因此,選項(D)

「讓案件經過不同審級才定罪,係為透過各級法院多次審理,以防止判決錯誤」最適 合反駁上述網路的批評。

(3)

3. 其他選項說明如下:

選項(A):依《刑事訴訟法》,「犯罪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無證據不得認定犯罪事實。」

當案件證據不足,法官無法依自由心證判決被告有罪,故選項(A)錯誤。

選項(B):基於無罪推定原則,應由檢察官負舉證責任以證明被告有罪,被告不負證 明自己無罪之義務。因此當案件證據不足,法官不能要求被告證明自己無 罪,選項(B)錯誤。

選項(C):依《刑事訴訟法》,「證據之證明力,由法院本於確信自主判斷。但不得違背 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可見經驗法則屬重要法律原則,選項(C)錯誤。

4. 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選項(D)。

試題編號:4 參考答案:C

學習內容:公Df-Ⅴ-3 世界貿易組織在國際間所扮演的角色有哪些?

測驗目標:C3 運用公民知識解釋相關社會現象。

試題解析:1. 依題幹敘述,考生需判斷何者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為「促進全球貿易之自由及貿 易規則的可預測性」所採取的政策。WTO 的主要工作是降低貿易障礙、維護穩定的 國際貿易架構,以利國際貿易市場的健全運作;因此其透過多邊協商建立貿易規範,

並降低會員國間的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貿易的不公平競爭(通常包括貿易管制或 補貼手段)不利全球貿易之自由,我國常駐世界貿易組織代表團之〈WTO 簡介〉即 指出「WTO 係在規劃一個公開、公平與不受扭曲之競爭體系」,因此選項(C)「避免 不公平競爭扭曲國際貿易」正確。

2. 其他選項說明如下:

選項(A):WTO 雖有與貿易相關之智慧財產權相關規範,但與題幹所揭促進貿易自由 等宗旨較無關,且未直接輔助各國的發明創作活動;

選項(B)(D):WTO 主要是貿易規則制定者的角色,並不直接以補助或金援扶助各國 發展,且與促進全球貿易之自由及貿易規則的可預測性無關,故為錯誤 選項。

3. 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選項(C)。

試題編號:5 參考答案:D

學習內容:公Bm-Ⅴ-2 政府政策如何影響誘因,進而改變人民行為?

公Cg-Ⅴ-2 政府如何解決外部成本的問題?

測驗目標:C3 運用公民知識解釋相關社會現象。

(4)

試題解析:1. 吸菸有害健康,且會產生影響他人健康的二手菸,造成外部成本。政府對免稅菸品課 徵健康福利捐,藉由將外部成本內部化(讓產生外部成本的人負擔其造成的成本),

減少抽菸行為,可降低菸害帶來的外部成本,此即該政策的政策效果。

2. 選項(D)流感若未適當防疫致傳染他人,將造成龐大外部成本,而高齡國民易得流感,

因此免費提供高齡國民施打流感疫苗除了可以減少感染的機率,也會降低傳染給他 人的機率,可達到減少外部成本並提升國民健康的目的,與題幹所述的政策最相似,

故選項(D)正確。

3. 檢視本題其他選項,選項(A)設置不分區立委的婦女保障名額,是考量提升女性政治 參與的正面效應,而非外部成本問題。選項(B)每週提供國小學童飲用免費牛奶,可 補充學童營養,增進整體健康;選項(C)免費提供身心障礙人士復康巴士,可保障身 障者福利,落實實質平等,但都和「降低外部成本」較無關係。

4. 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選項(D)。

6-9 為題組 試題編號:6 參考答案:C

學習內容:公Bl-Ⅴ-1 廠商與政府有什麼資源?如何決定資源的用途?

測驗目標:C1 說明社會生活的現象及其成因。

試題解析:1. 依據題文,大新公司「經營特點是零庫存,透過網際網路接受訂貨、即時生產」,又

「在全球各地廣設生產據點和客服中心」、「根據市場需求不斷研發新產品」,顯示大 新公司發展歷程中需要「網路銷售的平台」接受訂貨、全球各地廣設生產據點和客服 中心的「國外的分支機構」,以及不斷研發新產品的「研發產品的支出」,故選項(A)、

(B)、(D)皆屬於大新公司所需增加配置的資源。

2. 該公司強調「零庫存」,故「存貨的倉儲設備」不屬於大新公司所需配置的資源,本 題正確答案為選項(C)。

試題編號:7 參考答案:C

學習內容:公Bq-Ⅴ-3 國民所得與國內生產毛額的關係。

測驗目標:C2 釐清公民知識的核心概念。

試題解析:1. 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是指一國疆域之內所有生產單位在一 定期間內,生產的最終商品及服務的市場價值。因此只要是在「國境內」生產,不論 本國人或外國人的生產成果都算入GDP。

國民所得毛額(Gross National Income, GNI)則是指一國「常住居民」在一定期間內,

提供生產要素(工作或投資)得到的各種收入。只要是本國常住居民的所得,不論在 國外或國內的所得,皆計入。

(5)

2. 依主計總處說明,聯合國定義常住居民係指在一定期間(通常為一年以上)主要經濟 利益中心位於本國之個人、公司、政府機構及各種非營利機構等;即使為本國國民,

主要經濟利益中心位於國外者,如華僑及大陸臺商等則不為本國常住居民。

3. 依據題文內容判斷,吳意文在美國工作,生產的成果計入美國的 GDP;又因「長期 旅居美國」,故屬於美國常住居民,不屬於臺灣常住居民,所以吳意文的所得收入計 入美國的GNI。因此,美國的 GDP 與 GNI 皆上升,選項(C)正確。

4. 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選項(C)。

試題編號:8 參考答案:C

學習內容:公Da-Ⅴ-1 個人權利跟公平正義(包括程序、匡正等)有什麼關聯?每個人都受到「無 差別對待」對於追求社會公平正義有什麼重要性?

測驗目標:C4 區辨社會現象的多種解釋觀點。

試題解析:1. 依題文敘述,該公司用人重視多元,亦即「對不同文化背景員工皆能無差別對待,無 論所學為何,各種思維觀點,都給予機會發揮才能」,顯示該公司重視平等對待及公 平的發展機會。此思維如同面對不同文化群體,不論其種族、性別、階級背景為何,

享有同等地位,可以公平的在社會上競爭,換言之,不同文化群體應被一視同仁,獲 得同等發展機會。故該公司的用人政策與選項(C)的主張最相似。

2. 其他選項說明如下:

選項(A):題文敘述強調多元,並非融合,且並未論及「文化創新」。

選項(B):題文指出吳意文的例子使「研發者不會只著眼於技術突破」,而會使視野更 為多元,可見該公司的用人政策,「有助技術突破」並非最大重點。

選項(D):公司用人強調「對不同文化背景員工皆能無差別對待」,並非針對特定群體 予以特殊保障(差別對待)。

3. 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選項(C)。

試題編號:9 參考答案:B

學習內容:公Bc-Ⅴ-2 社會規範對個人追求自我實現以及社群的資源分配,會產生哪些影響?

測驗目標:C4 區辨社會現象的多種解釋觀點。

試題解析:1. 依題文敘述,吳意文在職場升遷過程一度自我懷疑而問道:「我是女的,又是外文系,

適合嗎?」,顯示題文主角因為女性的社會性別角色及專業刻板印象而對自我有所限 制,不敢勇於追求職涯突破,顯示性別角色等社會文化因素往往影響個人自我實現的 追求。因此,選項(B)最適合詮釋性別身分對題文主角職場升遷過程產生的影響。

(6)

2. 依據題文內容判斷,題文主角的職場並未出現不合理性別分工、同工不同酬以及缺乏 法規保障等情形,且並非其面對升遷機會猶豫的主因,因此選項(A)、(C)、(D)皆錯誤。

3. 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選項(B)。

10-11 為題組 試題編號:10 參考答案:D

學習內容:公Cc-Ⅴ-1 我國公民如何透過選舉參與中央及地方政治?

測驗目標:S4 使用社會領域的知能,根據主題進行資料整理與評估。

試題解析:1. 依據題文,表 1 為我國近三屆的立法委員選舉中,不分區立委得票率超過 1%的政黨 及其席次的統計。依現行制度,政黨得票率須達到5%方可獲得不分區席次,且由表 1 可看出,第 8 屆國、民兩大黨以外的 5 個小黨,僅台聯(3 席)及親民黨(2 席)

獲得席次;第9 屆國、民兩大黨以外的 7 個小黨,僅親民黨(3 席)及時代力量(2 席)獲得席次;第10 屆國、民兩大黨以外的 7 個小黨,僅時代力量與民眾黨獲得席 次,其他小黨雖有得票率但不及5%,因此無法獲得席次的分配。由此可見,5%的得 票門檻讓小黨很難有國會不分區席次,所以表1 資料最能夠支持「政黨席次分配門檻 不利於小黨的政治參與」的假說,故選項(D)正確。

2. 其他選項說明如下:

選項(A):我國現行立法委員席次共 113 席,包含區域立委、原住民立委,和不分區 及僑居國外立委,其中不分區僅占34 席。由於表格沒有提供其他立委席次 資料,無法判斷是否沒有任何政黨取得立法院的過半席次,故選項(A)錯誤。

選項(B):國、民兩黨當選人雖在不分區立委席次中,合計囊括過半席次,但無法從 表中資訊推論兩大政黨合計囊括立法院過半總席次,故選項(B)錯誤。

選項(C):表 1 僅為不分區立委的統計,無法推知各黨候選人在縣市選區的得票情況,

因此無法得知小黨推出的候選人是否難以在縣市選區中獲勝,選項(C)錯誤。

3. 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選項(D)。

試題編號:11 參考答案:D

學習內容:公Cc-Ⅴ-1 我國公民如何透過選舉參與中央及地方政治?

測驗目標:S4 使用社會領域的知能,根據主題進行資料整理與評估。

試題解析:1. 本題提問為哪項資料最能瞭解「這三屆立法委員選舉選民整體參與投票的情況」,選 民參與投票的情況可以從投票率得知。投票率是指在選舉中,有投票權的選民參與投 票的人數占選舉人總人數的比率,而有效票和無效票的總數即代表有投票權的選民 參與投票的情況,故選項(D)正確。

(7)

2. 其他選項說明如下:

選項(A):選舉公報主要刊登候選人的政黨、學經歷及政見,但無法從選舉公報中得 知選民是否參與投票,故選項(A)錯誤。

選項(B):出口民調主要是迅速獲得民眾支持對象的資訊,以進行選舉結果的預測,

但其並無法說明有多少選民參與投票,故選項(B)錯誤。

選項(C):立法委員當選人及其得票率,僅說明參與投票者的選舉結果,但無法推論 投票率,故選項(C)錯誤。

3. 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選項(D)。

試題編號:12 參考答案:C

測驗範圍:歷Ib-V-1 東亞地區人民在二十世紀重大戰爭中的經歷

測驗目標:H9 應用歷史資料審視歷史事件或公共議題,提出歷史性的反思或評論。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透過日本核爆的歷史建物,重新思考人類文明的價值。

2. 位於廣島市區的原爆圓頂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以原子彈轟炸廣島的歷史遺跡,

也是日本現存的戰爭遺址之一。1996 年日本以世界首次遭受原子彈轟炸為由,提出 反核子武器、促進世界和平的訴求,歷經審查與調整定位,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因此,本題以選項(C)「呈現人民追求和平並終結核武的願望」最符合題意,選項(A)、

(B)、(D)則與題旨較無關聯。

試題編號:13 參考答案:C

測驗範圍:歷Ib-V-2 共產主義在東亞的發展歷程及對局勢的影響 測驗目標:H2 說明特定時空背景中人物、事件、現象間的關聯性。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東亞共產主義國家的互動及韓戰背景的認識。

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意識形態等作用下,中蘇結成 同盟,但關係並不穩定。例如在金日成的四處遊說下,史達林同意發動朝鮮戰爭(即 韓戰),毛澤東卻認為此非好時機,三方互有私心而未見共識。後來金日成陷入困戰,

毛澤東才出兵協助,進而化解中蘇同盟關係的危機。從此可知各懷鬼胎的金日成、毛 澤東與史達林,三人關係誠如題文的書名所言之「靠不住的伙伴」。綜上,本題僅選 項(C)吻合提問,其餘選項中的事件,皆與朝鮮金日成無直接關聯。

(8)

試題編號:14 參考答案:B

測驗範圍:歷A-V-1 誰的歷史?誰留下的史料?誰寫的歷史?

測驗目標:H8 檢視特定歷史解釋所反映的觀點,判斷歷史解釋之所以不同的原因。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理解史料本身隱含的價值判斷與書寫定位。

2. 太魯閣戰役發生於 1914 年 5 月至 8 月,是日本五年理蕃計畫中的重要一環,其由總 督佐久間左馬太親自領征,企圖徹底壓制東部「生蕃」,重建統治威信。題文述及之 三本出版品,皆由日本官方刊印,從其書名「討伐」或「理蕃」的用詞,不難發現其 書寫立場的可能偏頗,是屬於統治者的視角。因此,選項(B)「日本軍警在戰爭過程 中的英勇表現」,敘述相對是認同日方的溢美之辭,是當中最可能出現的共同記錄。

選項(A)敘述觀點完全與日方相左,並非正解。選項(C)、(D)所述,一則與題意無關,

二來出版年代尚無當中內容。

試題編號:15 參考答案:D

測驗範圍:歷Ca-Ⅴ-1 臺灣歷史上的商貿活動

測驗目標:H3 研讀或考察資料,提出合乎歷史脈絡的分析與詮釋。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臺灣日治時期糖業政策的認識。

2.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增加糖的生產量,進行一連串糖業改革措施,如扶植資本家投 資製糖業,建立「原料採集區制度」,規定農民只能把甘蔗賣給自己農地附近的糖廠,

且價格由糖廠單方設定。在此誘因下,吸引許多日本大財團的興趣,紛紛來臺設立新 式製糖會社,而臺灣舊式糖廍與改良式糖廠,由於生產方式與產量不敵新式製糖工廠,

逐漸衰弱不振。另一方面,「原料採集區制度」的實施,使得甘蔗的收購價格由糖廠 決定,導致甘蔗收購價長期低落,蔗農生活困苦。因此,當時社會上流傳著「第一戇,

種甘蔗乎會社磅」的諺語。由此可知,選項(D)「採集區內種植甘蔗收購價格由糖廠 決定」最符合題意,至於選項(A)、(B)、(C)則與此一俗諺較無關聯。

試題編號:16 參考答案:C

測驗範圍:歷Bb-Ⅴ-2 戰後來臺的各方移民

測驗目標:H3 研讀或考察資料,提出合乎歷史脈絡的分析與詮釋。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是否瞭解戰後來臺人士的身分與歷史成因。

2. 根據題幹所述,1946、1947 兩年遷入臺灣的人,除部分是中國大陸來臺接收的官員 和眷屬外,最多者應是選項(C)「從各地被遣返的臺籍人士」。因選項(A)「來臺協助受 降的美軍顧問」,來臺人數並不多,且時間應落在1945 年 8 月至年底,到 1947 年已

(9)

與受降無關。選項(B)「國共內戰來臺躲避戰亂者」,也非正解。國共內戰雖 1945 年 後有對立和衝突的跡象,但大量人士遷退來臺需至1947 年以後的國共局勢逆轉。選 項(D)「從南洋戰場回臺的日本人」亦誤,日本戰敗後,原先滯留南洋的日本人,若 是日本籍將會返回日本本土,只有臺灣籍才會回臺。

試題編號:17 參考答案:D

測驗範圍:歷Ca-Ⅴ-1 臺灣歷史上的商貿活動

測驗目標:H3 研讀或考察資料,提出合乎歷史脈絡的分析與詮釋。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透過文物圖像,研判資料出現的時代背景。

2. 本題照片中所示的捐款金額,多則上億,少則數百萬,顯示當時可能幣值偏低或有通 貨膨脹的現象。選項(A)、(B)的時間點,在日本總督治臺的承平時期,當時並無物價 飛漲、惡性通膨的情形,可先予排除。選項(C)雖已進入戰爭期,但尚處初期,還不 至於出現嚴重的通膨。臺灣在1940 年代中末期,陷入通貨膨脹的經濟困境,原因在 於二次大戰後國內生產停頓、財政赤字,另也因為政權的轉移,受到中國市場嚴峻通 膨的連帶影響,而進一步惡化。故選項(D)「1940 年代末中央政府遷臺前後」,最符合 題意。

試題編號:18 參考答案:D

測驗範圍:歷Ha-Ⅴ-2 明、清時期東亞人群移動的特色與影響

測驗目標:H2 說明特定時空背景中人物、事件、現象間的關聯性。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清前期少數民族之統治方式與行政區劃的瞭解。

2. 考諸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廳」名起源雖可上溯明中葉,但當時制度尚未固著化,

需至清初始進入地方行政區劃之一環。雍正朝曾進行政區重劃改革運動,對於地方設 廳,主要有兩個原則:一是距離州縣府主要治所遙遠,特別是少數民族分布的幅員廣 闊,需增設一級行政區,如在西南地區;二是蠻荒地出現新移墾的居民聚落,礙於民 情特殊,不便納入舊有區劃而另置政區,如新疆、蒙古一帶。

3. 根據題幹所述:「雍正、乾隆年間,廳制在『這個區域』的新開疆域、民族聚居等交 界地帶推行,目的在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可知本題解題線索為:新開疆域、

加強對少數民族的控制等。雍正朝,為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於西南滇(雲南)、 黔(貴州)、桂(廣西)等地,實施「改土歸流」政策,由中央選派官員來治理當地。

因此,選項(D)西南地區,擁有廣眾的少數民族,且屬統治相對不穩定的新開發地區,

最符合題意。至於選項(A)長江三角洲、(B)東南地區,開發的時間早,進入中國王朝 固有疆域的時間也早,故多依循各朝既定之地方行政區劃來運作。選項(C)東北地區,

則為清朝開國滿族的發源地,並無統治上的窒礙,且在清朝初期為保護族人經濟利益,

東北採封禁政策,禁止移墾,亦無設廳。

(10)

試題編號:19 參考答案:D

測驗範圍:歷Cb-V-2 多元信仰與祭祀活動

測驗目標:H4 運用歷史資料與相關知識,解釋歷史現象。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漢人渡臺移墾與宗教信仰的認識。

2. 傳統社會人際關係締結的媒介,多仰賴血緣與地緣關係,而在臺灣早期的移墾環境下,

尚可發現透過原鄉信仰來聚集的特色。移民們藉由家鄉崇奉的共同神明,凝聚來自同 籍的鄉民,著名例子如:泉州籍多拜保生大帝、清水祖師;漳州籍崇奉開漳聖王;粵 籍客人敬奉三山國王。故依據題文所述,本題正解為選項(D)清水祖師;其他選項(A)、

(B)、(C),屬於漢人社會普遍祭拜的神祇,並非來自某個原鄉的特定信仰。

試題編號:20 參考答案:B

測驗範圍:歷Ia-V-1 西方文化傳入東亞的影響

測驗目標:H2 說明特定時空背景中人物、事件、現象間的關聯性。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是否瞭解明清之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

2. 明清之際中西方文化交流密切,在知識方面,特別是耶穌會傳教士多有所長,在傳教 之餘,也帶來不少新技術與科學新知,獲得當時朝廷與士人的重視。明崇禎年間,原 使用之元朝曆書因年久失修,逐漸出現誤差,遂有倡導改曆之呼聲。中西學兼長的徐 光啟奉命主持曆局,邀請耶穌會外國傳教士鄧玉函、湯若望等人參與,編纂完成《崇 禎曆書》,沿用至清末。故本題以選項(B)「來華耶穌會教士協助徐光啟修訂曆法」,

最符合題意。選項(A),修訂曆法與科舉無關;選項(C),中國在日本明治維新前多屬 文化輸出國,修曆時未參酌其作法;選項(D),十九世紀中葉後中國才有官派留學生,

故以上皆非正解。

試題編號:21 參考答案:A

測驗範圍:歷Ia-V-2 東亞國家對西方帝國主義的回應 測驗目標:H1 辨識不同時期的變遷與延續。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掌握近代東亞國家主權與文化授受的變遷。

2. 本題解題線索為:通曉「國語」及「法國」文字。考察近代東亞世界曾受法國殖民的 國家,有中南半島上的越南、柬埔寨、寮國。其中,越南長期為中國的藩屬國,大量 引入中國文化,包含考試選才的科舉制度。1885 年中法戰爭結束後,越南正式淪為 法國的殖民地。新統治者並無馬上廢除原有制度,而是在舊制基礎上進行調整,像是 更改科舉考試的內容,如廢除八股文,改為考核法文與越南文等。綜上,本題正解為 選項(A)越南。

(11)

試題編號:22 參考答案:C

測驗範圍:歷Ca-Ⅴ-1 臺灣歷史上的商貿活動

測驗目標:H5 釐清並詮釋當代事件與過去歷史的關係。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分辨日治時期糖業生產轉型的原因。

2. 甘蔗榨汁提煉的製糖過程中,除能生產出食用糖之外,亦可產出糖蜜。糖蜜經加工處 理後,便能製成工業酒精作為燃料,提供軍機等戰備資源來使用。因此,在二戰期間 的臺灣糖廠,被美軍視為日方的軍火補給區,屢遭轟炸。因此,本題以選項(C)「摧 毀日本利用甘蔗製造酒精成為戰時的燃料」,最為直接相關。選項(A)、(B)、(D)的敘 述則非主要考量。

試題編號:23 參考答案:C

測驗範圍:歷Ga-Ⅴ-2 戶籍、土地或賦役與國家統治的關係 測驗目標:H1 辨識不同時期的變遷與延續。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掌握中國各朝代戶籍制度的特色與內涵。

2. 本題解題關鍵當在「將戶分為民戶、軍戶與匠戶等類」。考察中國歷史上首次推行世 襲職業身分制的朝代為元。出身游牧的蒙古人,入主中原後,統治策略兼採傳統中國 與征服王朝的元素,創建「戶計制度」。戶計種類分為民戶、軍戶、匠戶等數十種,

各色戶計需世守其業,連遷徙、婚姻也遭受限制。元朝戶計制度除顯示職業劃分外,

同時也反映民族階級的差別待遇。元朝滅亡後,朱元璋雖下令清查戶口,重新恢復傳 統中國的戶籍與差役制,建立賦役黃冊及調查土地所有的魚鱗圖冊,卻也沿襲前朝登 載職業別的方式,開啟明清君主專制的濫觴。因此,本題正解為選項(C)明代。

試題編號:24 參考答案:D

測驗範圍:歷Ib-V-2 共產主義在東亞的發展歷程及對局勢的影響 測驗目標:H2 說明特定時空背景中人物、事件、現象間的關聯性。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局勢的瞭解。

2. 根據題幹訊息,可知此國際組織成立於「二次大戰後」,目的在於「防堵共產勢力的 擴張」。選項(A)國際聯盟,成立於一次大戰結束後,設置目的為預防戰爭,希望以談 判或仲裁的方式解決國際糾紛,但在二次大戰時面臨極大挑戰,後來被聯合國組織取 代。選項(B)華沙公約組織,則是共產主義集結而成的組織。1955 年歐洲共產主義國 家為抵抗1949 年由美、英、法為首組成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由蘇聯中央委員會第 一書記赫魯雪夫起草,組成華沙公約組織,參與國包括蘇聯、東德、波蘭、捷克等。

(12)

選項(C)華盛頓公約組織,則僅有公約而無成立具體組織。一次大戰結束後,雖召開 了巴黎和會,但部分國家如美國、中國因故未能簽署和約。再加上,美、英、日等帝 國主義國家長期在太平洋地區的利益衝突,以及戰後列強對海軍軍備的擴張問題,遂 於 1921 年 11 月召開華盛頓會議,分別簽署了四國公約、華盛頓海軍條約和九國公 約,統稱華盛頓公約。從成立時間點與目的來看,皆與題文無涉。選項(D)東南亞公 約組織,成立於1954 年,相當於亞洲的「北約」,主為防堵亞洲共產勢力的擴大,參 與國包含美國、英國、法國、泰國和菲律賓等國。後因內部成員國對於越戰、寮國內 戰等立場不一,而退出組織,最終於1977 年正式解散。綜上,本題正解為(D)。

試題編號:25 參考答案:C

測驗範圍:歷Gb-Ⅴ-1 民間社會組織的型態

測驗目標:H2 說明特定時空背景中人物、事件、現象間的關聯性。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宋代宗族組織與社會救助的整體認知。

2. 根據題幹所述,解題關鍵為:沒有發生大規模民亂的時代。檢視中國歷史,選項(A) 東漢有黃巾之亂,選項(B)唐代發生黃巢之亂,選項(D)明代則有流寇等民間動亂。其 次,宋代儒學發達,士大夫普遍抱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社會關 懷,比方鑑於士族制崩壞,為強化家族凝聚,提倡宗族組織,以建立祠堂、族譜、經 營族田等方式來協助族人。此外,宋代士人也重視社會救濟,如南宋朱熹創建的社倉 制,不同於過去多設在城裡的常平倉或義倉,而改設於鄉村,採社會互助的方式,集 賑災與救濟於一身,協助農民渡過難關。綜上,本題正解為選項(C)宋代。

試題編號:26 參考答案:D

測驗範圍:地Ba-V-4 氣候與自然景觀帶。

測驗目標:G3 運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原則,解釋相關的地表現象。

試題解析:1. 本題以某地植被景觀的描述作為試題情境,旨在評量考生能否從景觀描述中掌握植 被特性,並連結當地可能的氣候條件,進而判斷出其可能位於的行星風帶。

2. 考生可從題幹掌握到植被景觀的特性為根系廣布且深、小葉針葉、深厚角質層、蠟質 細毛等乾旱地區植物特徵,根據行星風帶判斷應為副熱帶高壓帶,故選項(D)為正確 答案。

3. 選項(A)與(B)皆為盛行風帶,風吹過海洋挾帶大量水氣,多屬濕潤氣候;選項(C)為赤 道低壓帶,氣流蒸發旺盛,易形成對流雨屬濕潤氣候,故皆無法對應到題幹敘述的乾 旱地區。

(13)

試題編號:27 參考答案:C

測驗範圍:地Bf-V-2 產業分布與區位選擇。

測驗目標:G9 整合相關知能,反思各種社會及環境議題,並提出看法或解決策略。

試題解析:1. 本題以阿根廷北部不同農業類型的區位分布,搭配地形剖面圖,旨在評量考生能否觀 察農業活動區位選擇與自然環境,結合習得知能歸納出農業活動分布合理的推論。

2. 圖中都市為布宜諾斯艾利斯,考生可觀察出農業活動隨著距離都市的遠近,依序為乳 牛場(酪農業)和園藝農場、混合農業、放牧業,勞力集約度隨距離都市越遠越低,

符合「農業土地利用的集約度和都市距離成反比」的敘述,故選項(C)為最合理推論。

3. 圖中農業活動皆為商業性農業,農業經營的商業性質高低和距海遠近並無明顯關係,

故選項(A)不為最合理推論;農業機械化程度應受農業類型影響,其中以作物為主的 農業活動尤甚,故在圖中機械化程度相對高的應為混合農業,與地表坡度大小並無明 顯關聯,故選項(B)不為最合理推論;農場規模大小從圖中無法明確掌握,且農場規 模大小主要受到經營方式影響,並不完全受到作物或牲畜種類影響,選項(D)不為最 合理推論。

試題編號:28 參考答案:A

測驗範圍:地Bd-V-3 中地體系。

測驗目標:G7 以地理系統、地理視野的觀點進行議題探討。

試題解析:1. 本題以學術情境中某地區居民獲得商品或服務的空間移動示意圖做為試題情境,旨 在評量考生能否以地理系統的觀點進行中地體系的問題討論。

2. 歸納三張示意圖可發現,居民對於教會(服務)與日常雜貨(商品)的空間移動範圍 相對較近,對於服飾(商品)的空間移動範圍相對較遠,以中地體系的概念解釋可得 到服飾的市場區域相對於教會與日常雜貨大,可能為相對高級的服務或商品等級,故 選項(A)為適合的答案。

3. 從教會、日常雜貨與服飾的空間移動示意圖比較,商品或服務的需求頻率越高(如教 會與日常用品),其移動距離應該愈近,故選項(B)不為最適合的答案。供應商品或服 務的地點愈多,屬為低級商品的特性,移動距離應該愈近,故選項(C)不為最適合的 答案。取得服務與商品的移動距離是以其等級判斷,並不因服務或商品的差異影響,

如示意圖中服飾(商品)的空間移動距離就比教會(服務)遠,是因為服飾的等級較 高所致,故選項(D)不為最適合的答案。

(14)

29-31 為題組 試題編號:29 參考答案:D

測驗範圍:地Ba-V-3 氣候類型。

測驗目標:G2 釐清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原則與理論的內涵。

試題解析:1. 本題以畫家 George Cuitt 於蘇格蘭西部荒島的畫作做為試題情境,旨在評量考生能否 在生活情境中連結地理基本概念與原理原則,進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 題幹敘述提及該畫作描繪的地點為蘇格蘭西部荒島,畫家寫生時該地風強浪高,因此 畫作(圖3)形成壯闊的構圖。連結到氣候類型,蘇格蘭西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秋 冬之際受到副極地氣旋南移的影響,形成風浪較高的自然環境特性,故選項(D)11 月 為最適合的答案。

3. 選項(A)4 月為春天,選項(B)7 月為夏天,選項(C)9 月為夏秋之交,均不符合該地風 強浪高的季節,故不為適合的答案選項。

試題編號:30 參考答案:C

測驗範圍:地Bb-V-1 地形營力。

測驗目標:G1 分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原則與理論的意義。

試題解析:1. 本題以畫家 George Cuitt 於蘇格蘭西部荒島的畫作做為試題情境,旨在評量考生能否 連結地理基本概念與原理原則,分辨畫作中代表的地形景觀。

2. 圖 3 中荒島的地形主體與圖面右下角的岩塊為柱狀岩體,由地形景觀呈現的樣態判 斷應為柱狀玄武岩,最符合近似六角形的石柱,故選項(C)為最適合答案。

3. 選項(A)寬闊深入陸地的海灣應為峽灣景觀,與題幹畫作中的景觀並不相符;選項(B) 滿布乳白石柱的岩洞應為石灰岩洞景觀,與題幹畫作中的景觀並不相符;選項(D)隨 水流堆積的礫石堆應為山麓沖積扇景觀,與題幹畫作中的景觀並不相符,故均不為適 合的答案選項。

試題編號:31 參考答案:B

測驗範圍:地Bb-V-3 地形辨識。

測驗目標:G3 運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原則,解釋相關的地表現象。

試題解析:1. 本題以畫家 George Cuitt 於蘇格蘭西部荒島的畫作做為試題情境,旨在評量考生能否 辨識畫作中代表的地形景觀,並運用該地形形成的基本概念,類推在臺灣可能出現該 地形景觀的地點。

(15)

2. 圖 3 中呈現柱狀玄武岩的地形景觀,應為受到寧靜式火山作用影響,由鹽基性熔岩冷 卻後形成的六角形玄武岩石柱,在臺灣最可能出現此種地形景觀的地點應為澎湖,故 選項(B)為最可能的答案。

3. 龜山島雖為火山作用影響形成,但其噴發方式(猛烈式噴發)與熔岩性質(酸性熔岩)

與畫作中呈現的地形景觀並不相符,故選項(A)不為適合的答案。金門為以花崗岩為 主體的大陸島、小琉球為隆起珊瑚礁岩構成的珊瑚礁島,皆與圖中地形景觀不相符,

故選項(C)與(D)均不為適合的答案。

32-34 為題組 試題編號:32 參考答案:D

測驗範圍:地Ca-V-1 臺灣自然環境的特殊性。

地Ca-V-2 臺灣的原住民族與南島語族。

測驗目標:G6 判讀各式地圖、航空照片圖、衛星影像及文獻、實驗、田野實察等資料,解析其 與解決問題有關的資料。

試題解析:1. 本題以臺灣平埔族采風圖及生活方式的敘述做為試題情境,旨在評量考生能否整合 試題敘述與圖片,判讀自然環境特性並找出題文中平埔族群最可能分布的位置。

2. 題文中敘述某地區平埔族群住家外圍栽種了椰子、香蕉、波羅蜜等熱帶作物,說明了 該地區屬於熱帶氣候,應位於臺灣中南部地區,故選項(D)為正確答案。

3. 選項(A)臺北盆地、(B)桃園台地、(C)竹苗丘陵由於皆非位於臺灣熱帶氣候地區,與題 文敘述不相符,故不為正確答案。

試題編號:33 參考答案:B

測驗範圍:歷Ca-Ⅴ-1 臺灣歷史上的商貿活動

測驗目標:S1 整合社會領域學科基礎知識與技能詮釋歷史、環境與社會問題。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於臺灣原住民族社會文化與經濟活動的理解。

2. 在商業經濟與獵捕工具尚未發達前,平埔族人憑靠群體的合作力量,避開鹿的繁殖期,

固定於秋末冬初進行聯合捕鹿,狩獵成果採取分配共享的方式。捕鹿對平埔族人而言,

除是食材與衣料來源外,鹿皮也能用來交易,具有經濟效益。這種禁止私獵、不濫殺,

與自然共存的獵捕方式,讓鹿群資源得以生生不息。但隨著外國等商貿勢力的侵入,

商業化的引誘與捕獵方式的改變,衝擊著平埔族人的生活與觀念,濫捕也造成鹿群急 遽減少,荷治時期甚至採取保育措施。綜上,根據題文中部落禁止私獵,多在「秋末 冬初」進行,「不濫捕以維持鹿隻的數量」等線索,可推知與選項(B)「為讓獵物可以 繁衍生息有關」最具關連。

(16)

試題編號:34 參考答案:A

測驗範圍:地Ba-V-4 氣候與自然景觀帶。

地Bf-V-1 產業系統與類別。

地Ca-V-3 臺灣的移民社會與多元文化。

測驗目標:G9 整合相關知能,反思各種社會及環境議題,並提出看法或解決策略。

試題解析:1. 本題以臺灣平埔族采風圖及生活方式的敘述做為試題情境,旨在評量考生能否統整 試題敘述與圖片,分析並判斷題文敘述最可能作為何種推論的佐證。

2. 考生藉由擷取題文敘述內容,可以歸納出該地區平埔族群常年的生活方式,包含農事 進行與狩獵的時序安排,與「順應自然環境的歲時特性,在不同時間分別務農狩獵」

的推論最為相符,故選項(A)為正確答案。

3. 在題文敘述中並未提及平埔族群與漢人交易的敘述,故選項(B)不為適合的答案;題 文敘述中並未提及平埔族群製酒以及用酒和檳榔款待客人的敘述,故選項(C)不為適 合的答案;題文敘述中也並未提及平埔族群屬母系社會的特性,故選項(D)不為適合 的答案。

35-37 為題組 試題編號:35 參考答案:B

測驗範圍:地Ba-V-2 大氣環流與洋流。

測驗目標:G3 運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原則,解釋相關的地表現象。

試題解析:1. 本題以十六世紀西班牙開闢的太平洋大帆船貿易航路做為試題情境,旨在評量考生 能否運用地理基本概念,判斷出此貿易航路最容易受到何項原因影響而發生海難。

2. 由圖 5 可判斷該貿易航線經過的緯度介於赤道至北緯 40 度之間的北太平洋,屬於中 低緯度。冬春之際沿低緯區向西航行、夏秋季沿中緯度向東返航,故由緯度與季節判 斷該航線最可能遭遇的災害為夏秋之際的颱風,進而造成海難,故選項(B)為最適合 答案。

3. 海上濃霧的形成多為挾帶水氣的空氣經過相對低溫的海面所形成,題文中冬春之際 或夏秋之際的航線,主要皆與暖流(北赤道洋流、北太平洋暖流)重疊,故較不具有 產生濃霧的自然條件,故選項(A)不為適合答案。選項(C)的海嘯並非季節性自然條件 造成的災害,較不可能成為容易發生海難的原因,故不為適合答案。在此航線冬春之 際航行經過低緯區,較不可能遭遇冰山而發生海難,故選項(D)不為適合的答案。

(17)

試題編號:36 參考答案:A

測驗範圍:地Ba-V-2 大氣環流與洋流。

測驗目標:G3 運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原則,解釋相關的地表現象。

試題解析:1. 本題以十六世紀西班牙開闢的太平洋大帆船貿易航路做為試題情境,旨在評量考生 能否判讀航線地圖並運用地理基本概念,歸納解釋貿易航路中啟、返航路不相同的主 要影響因素。

2. 從圖 5 判讀,此航路冬春之際自墨西哥阿卡普爾科出發沿低緯區西行至馬尼拉,主要 乘東南信風以及北赤道洋流;夏秋季航線自馬尼拉沿中緯度東行至墨西哥,乘西南季 風、西風與黑潮、北太平洋暖流,故啟、返航路線不一最可能的原因應為風系與洋流 的性質差異,故選項(A)為最適合答案。

3. 西班牙的大帆船貿易航路,自墨西哥輸出白銀、黃銅與相關作物,再從馬尼拉運回絲 綢、瓷器等物品,大帆船在航行過程皆載運大量貨物,故大帆船載重噸位的大小並非 主要原因,選項(B)不為最適合答案。進出口商品性質雖有區別,但啟航與返航的地 點相同,中途也並未停靠其他地點轉運,商品性質並非改變航路的主因,故選項(C) 不為適合的答案。葡、西海上勢力的劃分是以西經 46.5 度為界,並非位於太平洋,

且啟、返航路線的差異主要是緯度區的不同,與以經度劃定的葡、西勢力分界並不相 符,故選項(D)不為適合答案。

試題編號:37 參考答案:A

測驗範圍:歷Ha-Ⅴ-2 明、清時期東亞人群移動的特色與影響 測驗目標:H4 運用歷史資料與相關知識,解釋歷史現象。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明清東亞人群移動與貿易交流的掌握。

2. 根據題文敘述,十五至十六世紀正值西方海上強權的擴張期,西班牙與葡萄牙積極尋 覓與建立世界貿易的路線。中國明、清之際受到中西貿易發達的影響,社會、經濟等 各層面也起了新的變化。例如美洲新作物如玉米、蕃薯、馬鈴薯的輸入,因生長條件 寬鬆且產量豐富,適合在明清時期人口繁多的南方種植。隨著這些新作物的栽種推廣,

加促貧瘠荒地的開墾,也提升山區經濟的發展,緩解中國因人口成長的糧食危機。因 此,本題以選項(A)「蕃薯等作物引進增加糧食的供應,助長中國人口的增加」,最符 合題意。

3. 選項(B)「大量白銀流入使中國經濟混亂,沿海人民遷居南洋謀生」,敘述並不正確。

白銀流入雖改變明清貨幣的使用習慣,但銀銅雙軌制並未造成經濟混亂,而是直接取 代原本紙幣發行不當,貶值的問題。而沿海民眾遷居南洋,則與中國南方人口眾多、

生活不易有關。選項(C)「葡、西火砲引入中國帶來動亂,導致清初頒布『禁海令』」

的敘述也有誤。清初頒布「禁海令」,主要原因與海盜侵擾及鄭成功勢力有關,而非

(18)

葡、西火砲引入造成中國動亂。選項(D)「鴉片傳入中國,促進玉石雕刻朝精美鼻煙 壺工藝品發展」,也非正解。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將使用鼻煙的習慣帶入中國,確實 在清初引發流行,但當時鼻煙多放入菸草、薄荷、冰片、麝香等提神藥物之用,作為 盛裝鴉片的器具時間得更晚。

第貳部分、混合題或非選擇題

38-40 為題組 試題編號:38 參考答案:B

測驗範圍:地Ab-V-1 地理資訊的組成與特性。

測驗目標:G6 判讀各式地圖、航空照片圖、衛星影像及文獻、實驗、田野實察等資料,解析其與 解決問題有關的資料。

試題解析:1. 本題以東亞某地區 DTM 網格資料作為試題情境,旨在以生活中的真實資料評量考生 能否分析資料以解決問題。

2. 圖 6 中最高點為第 8 欄、第 2 列的網格,高度為 3283 公尺;最低點為第 1 欄、第 3 列的網格,高度為2 公尺。最高點與最低點的距離約為 7 至 8 個網格寬,依題幹敘述 此網格解析度長寬均為10 公里,即約為 70 至 80 公里,故選項(B)為正確答案。

3. 若假設以網格四角任一點作為判斷標準,最高點與最低點網格的直線距離長為 1 個 網格、寬為7 個網格,距離為 7212  50,約為7.07 個網格,實際距離為 70.7 公 里,位於70 至 80 公里的範圍,故選項(B)為正確答案。

試題編號:39 滿分參考答案:

8 24 53 217 1106 1177 2104 3249 2970 2293 670

10 24 144 560 550 1375 2184 3283 1962 1671 578

2 41 278 479 1074 2001 2460 2319 2670 1271 550

10 88 91 522 1291 611 2357 2410 1649 969 254

6 29 75 264 418 1576 2484 2157 1687 287 564

19 87 221 277 777 2189 1911 2711 988 173 88

16 72 50 101 185 1674 2189 1249 255 375

6 82 35 68 714 1785 2079 1904 294 124

(19)

測驗範圍:地Ab-V-1 地理資訊的組成與特性。

測驗目標:G6 判讀各式地圖、航空照片圖、衛星影像及文獻、實驗、田野實察等資料,解析其與 解決問題有關的資料。

試題解析:1. 本題以東亞某地區 DTM 網格資料作為試題情境,旨在以生活中的真實資料評量考生 能否解析資料,找出資料中主要稜線的分布位置進而解決問題。

2. 稜線是指山的最高點所連接的線,故從圖 6 的 DTM 網格資料中判讀高度,找出最高 點的網格並依示例所示,將網格塗黑標出,即為正確答案。

評分參考標準:【等級2(完全給分)】

網格標示與參考答案相同

【等級1(部分給分)】

網格標示與參考答案有1 格不相同

【等級0(不給分)】

網格標示與參考答案有2 格以上不相同

試題編號:40

滿分參考答案:1100 平方公里,1500 公尺以上的網格,考量稜線不屬於迎風面共計有 11 格,乘以 每個網格面積是100 平方公里而得知。

測驗範圍:地Ab-V-3 問題探究:地理資訊的生活應用。

測驗目標:G6 判讀各式地圖、航空照片圖、衛星影像及文獻、實驗、田野實察等資料,解析其與 解決問題有關的資料。

試題解析:1. 本題以東亞某地區 DTM 網格資料作為試題情境,旨在以真實資料評量考生能否解析 資料,解決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問題,並說明理由。

2. 題幹敘述「該地區吹起暖濕的西風,導致此地區 1500 公尺以上迎風山區皆壟罩在雨 區之中」,主要的答題線索需先判斷網格資料,找出1500 公尺以上的網格,再根據高 度判斷出迎風面。正確答案可能為三種情形:

其一、迎風山區不計算稜線,故雨區範圍為11 格網格,乘以每個網格面積是 100 平 方公里,得知答案為1100 平方公里;

其二、迎風山區包含稜線,故雨區範圍為19 格,乘以每個網格面積是 100 平方公里,

得知答案為1900 平方公里;

其三、迎風山區的雨區範圍為 11 格,稜線因跨越迎風面與背風面,故以 1/2 計算,

故雨區範圍計為 15 格,乘以每個網格面積是 100 平方公里得知答案為 1500 平方公里。

3. 本題答案開放多元,其他參考答案,需視考生所寫的計算過程與說明合理與否給分。

(20)

評分參考標準:【等級2(完全給分)】

數字與說明相同

【等級1(部分給分)】

數字與說明不同:

1-1 數字錯誤或空白但說明合理 1-2 數字正確但說明不合理或空白

【等級0(不給分)】

數字不正確且說明不合理

41-45 為題組 試題編號:41 參考答案:D

測驗範圍:地Ba-V-5 問題探究:氣候、水資源與人類生活。

測驗目標:G7 以地理系統、地理視野的觀點進行議題探討。

試題解析:1. 本題模擬社會領域課程進行的問題探究做為試題情境,旨在評量考生能否以地理系 統的概念探討咖啡豆生產與自然環境條件的關係。

2. 圖 7 世界咖啡豆主要產地分布圖中,咖啡生產國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兩側的低緯地 區,屬熱帶氣候,與氣候炎熱年雨量豐沛的敘述最為相符,故選項(D)為最適合答案。

3. 從圖 7 中無法判斷咖啡豆主要產地是否為灌溉系統發達的地區,故選項(A)不為適合 的答案。對應到熱帶氣候的特徵,不符合年溫差與日溫差明顯的敘述,故選項(B)不 為適合的答案。日照充足風向穩定的區域應為熱帶受信風影響的地區,僅符合部分咖 啡豆生產國家的分布位置,故選項(C)不為最適合的答案選項。

試題編號:42 參考答案:B

學習內容:公Dd-Ⅴ-1 全球化會對國家治理帶來哪些挑戰?我國面臨的議題有哪些?

測驗目標:S4 使用社會領域的知能,根據主題進行資料整理與評估。

試題解析:1. 丙同學蒐集的報告描述巴西咖啡栽培業的童工與奴工現象,包括惡劣的勞動條件、人 力仲介以不實待遇誆騙等情形,且農工與奴工皆難以擺脫自身處境,以致受到剝削,

違反社會永續發展的公平性,故選項(B)正確。

2. 其他選項說明如下:

選項(A):調查報告並未主張巴西的奴工問題與被殖民歷史有關,也非論述巴西咖啡 栽培業的發展與奴工的關係,故選項(A)錯誤。

選項(C):題文雖提到 2011 年國際勞工組織發表巴西農奴的調查報告,但僅由單篇報 告,不足以推論「國際非政府組織致力稽查巴西咖啡產業的童工和奴工問 題」,且該報告並未論及童工,故選項(C)錯誤。

(21)

選項(D):題文提到「儘管巴西法律禁止雇用童工,但咖啡產業的童工問題一直存在」, 顯示巴西政府早已立法,試圖解決咖啡產業的童工和奴工問題,但成效不 彰,而非缺乏相關法律,故選項(D)錯誤。

3. 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選項(B)。

試題編號:43 參考答案:D

測驗範圍:地Bg-V-1 區域互賴與不平等交換。

測驗目標:G9 整合相關知能,反思各種社會及環境議題,並提出看法或解決策略。

試題解析:1. 本題模擬社會領域課程進行的問題探究做為試題情境,旨在評量考生能否運用相關 地理知能,解讀分析資料的意涵,進而歸納其可能反映的社會議題。

2. 根據咖啡產地和消費地的價格資料,呈現了農民收購價(1 公斤 1-3 元)與市場價格

(1 公斤 5500 元)的龐大落差,說明了咖啡豆從生產到消費間利益分配的不均等,

連結世界體系的相關知能,其原因最可能受到核心國家與邊陲國家不平等交換的影 響,故選項(D)為最適合的答案選項。

3. 從咖啡產地與消費的價格資料,無法看出咖啡生產過程中是否具有垂直整合的組織 關係、加工技術的傳播或是國際勞動分工的型態,故選項(A)、(B)、(C)皆不為適合的 答案選項。

 

試題編號:44 參考答案:B

測驗範圍:地Bg-V-4 問題探究:區域發展的反思。

公Dd-V-3 全球永續發展的理念有哪些?全球化及永續發展之間有什麼緊張關係?個 人與國家如何面對這些挑戰?

測驗目標:S5 從社會領域的觀點,針對問題進行探究並提出可能策略。

試題解析:1. 本題模擬社會領域課程進行的問題探究做為試題情境,旨在評量考生能否整合題幹 不同類型的資料,並以社會領域的觀點歸納出各項資料共同相關的探究問題。

2. 甲同學蒐集到的資料為世界咖啡豆主要產地分布圖、乙同學蒐集到咖啡產地與消費 地的價格落差、丙同學蒐集到巴西咖啡生產勞動持續存在的童工與奴工現象,歸納上 述資料與殖民地式經濟、國家間不平等交換與勞資間剝削最具關連,故選項(B)的敘 述為最適合的答案選項。

3. 歸納題幹提供的資料內容,並非著重在咖啡與巴西經濟發展的關係上,故選項(A)不 為適合的答案。題幹資料內容並未提及環境生態保育相關的敘述,故選項(C)不為適 合的答案。題幹資料內容雖著重在熱帶作物咖啡的栽培上,但乙同學與丙同學蒐集的 資料著重在熱帶作物生產背後的經濟與社會關係,並非殖民擴張的政治主題,故選項 (D)不為適合的答案。

(22)

試題編號:45 滿分參考答案:

測驗範圍:地Aa-V-4 資料整理、分析與展示。

地Be-V-1 都市成長與都市化。

測驗目標:S4 使用社會領域的知能,根據主題進行資料整理與評估。

試題解析:1. 本題模擬社會領域課程進行的問題探究,以中南美洲與非洲咖啡生產國常見的都市 現象(首要都市人口規模龐大)做為試題情境,旨在評量考生能否根據提供的資料項 目,整理評估資料間關聯以繪製統計圖,進而呈現出首要都市人口規模龐大的現象。

2. 中南美洲與非洲國家首要都市人口規模龐大,代表了國內多數的都市人口聚集於都 市規模最大的都市。因此統計圖的繪製,橫坐標自左而右都市規模漸大,但縱坐標累 加人口比例上升變化緩慢;直到接近橫坐標右端都市規模最大的區段,縱坐標累加人 口比例快速上升至100%,呈現首要都市人口數較多的特徵。故正確答案為自左下往 右上繪製的線段,線段呈現往右上彎曲的型態,左半段線段數值增加較為緩慢,右半 段線段數值於末端快速增加。

評分參考標準:【等級2(完全給分)】

左下往右上繪製的曲線,線段呈現往右上彎曲的型態

【等級1(部分給分)】

左下往右上繪製的直線

【等級0(不給分)】

0-1 其他形式的曲線或直線,均不給分。

0-2 未作答

46-50 為題組 試題編號:46 參考答案:D

學習內容:公Dd-V-2 我國在全球競爭與合作關係中的地位與處境為何?臺海兩岸關係如何影響我 國的國際地位與處境?

測驗目標:C3 運用公民知識解釋相關社會現象。

(23)

試題解析:1. 依據題文,「2019 年底武漢爆發新型冠狀病毒……,並向世界各地擴散,隨即引起國 際組織和各國高度關切。世界衛生組織(WHO)立即召開防疫會議,起初拒絕我國 參加,後來疫情擴散嚴重以及多國聲援,最終同意我國以『臺北』名義透過線上參與 防疫專家論壇。聯合國的國際民航組織(ICAO)也拒絕將我國納入與疫情爆發有關 的航空旅行後勤計劃,而引起一些國家對我國產生誤解。」題文提及的WHO 及 ICAO 皆為聯合國組織下的政府間國際組織,我國因為不是聯合國會員且受到中國的打壓,

被排除在全球防疫工作之外,可見參與全球防疫工作與國際組織會員身分之關連,故 選項(D)正確。

2. 其他選項說明如下:

選項(A):由題文資訊,無法說明傳染病的全球擴散與國家領土疆界的關連。此外,

為防堵疫情擴散,各國防疫紛紛以國境為界,暫停外國人士入境,反而顯 示國家領土疆界的重要性上升,故選項(A)錯誤。

選項(B):傳染疾病的擴散與全球化下全球經貿與人流的緊密連結有關,但和國家與 國家的互動關係未必相關。疫情雖要求國家之間相互合作(如資訊分享和 醫療援助),但也可能使各國忙於處理內部疫情問題,而不是凸顯國家間的 互動日益重要,故選項(B)錯誤。

選項(C):題文並未提及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角色,WHO 和 ICAO 皆屬聯合國下的政府 間國際組織,故選項(C)錯誤。

3. 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選項(D)。

試題編號:47 參考答案:C

測驗範圍:地Ab-V-3 問題探究:地理資訊的生活應用。

測驗目標:S5 從社會領域的觀點,針對問題進行探究並提出可能策略。

試題解析:1. 本題以新型冠狀病毒的時事做為試題的情境,旨在評量考生能否類比網友設計的「藥 局口罩網路即時地圖」,找出最適合採用此地理資訊生活應用的情境。

2. 從試題敘述中,「藥局口罩網路即時地圖」為呈現新冠肺炎重要防疫物資分布的地理 資訊應用,一方面防疫物資具有資源需求大、供給不足的特性,其地理資訊的應用需 具有即時的特性,選項(C)突發性的公安事件分享救災資源,最符合題幹所述的地理 資訊應用情境,故以選項(C)為最佳答案。

3. 校園內各種植物的空間分布不具有資源需求與即時的特性,故選項(A)不為最適合的 答案。旅遊時搜尋當地熱門的網美餐廳雖具有即時的特性,但並非生活必需的資源或 資訊,故選項(B)不為最適合的答案。分析癌症是否有群聚的特性,其地理資訊不符 合資源需求的主題,亦不具有即時性,故選項(D)不為最適合的答案。

(24)

試題編號:48 參考答案:B

學習內容:公Bh-V-1 人民日常生活如何受到行政法的影響?行政法有哪些重要的原理原則?

測驗目標:C6 反思並評論相關公民知識。

試題解析:1. 《行政程序法》規定,行政行為應受法律及一般法律原則之拘束。重要行政法原則說 明如下:

(1) 比例原則:是指行政機關為行政行為,須考慮行為之合目的性,採取最小損害之 方法,並在行為與欲達成之目的間尋求平衡,以免所造成之損害超出所欲達成目 的之利益。

(2) 法律優位原則:又稱消極的依法行政,指行政行為不得牴觸較高位階的憲法或法 律規定。

(3) 法律保留原則:又稱積極的依法行政,規範行政機關所制定之命令不但不得抵觸 法律,且須有法律之依據。

(4) 信賴保護原則:《行政程序法》第 8 條規定:「行政行為,應以誠實信用之方法為 之,並應保護人民正當合理之信賴。」人民在正當合理情況下,信賴行政行為之 存續及安定,因而對其生活或財產做出相應安排,此時對於授益行政處分之撤銷

(或廢止),法規之廢止或變更等,應考慮補償人民信賴公權力措施有效存續而有 所規劃等之利益損失,不能輕易影響人民之既得權益。

2. 由題文可知,政府係依《傳染病防治法》之規定,徵用廠商生產的口罩並給予補償,

顯示政府徵用口罩的政策於法有據,並不違反法律優位原則,故選項(B)正確。(註:

《傳染病防治法》第54 條第 1 項規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下稱指揮中心)成 立期間,各級政府機關得依指揮官之指示,徵用或調用民間的防疫器具、設備、藥品、

醫療器材等及其他經公告指定之防疫物資,並給予適當之補償。)

3. 其他選項說明如下:

選項(A):無論對權利限制大小,政府的行政行為皆應考量是否違反比例原則,故選 項(A)錯誤。

選項(C):法律保留原則要求政府徵用口罩須有法律依據,而非基於總統下令授權,

故選項(C)錯誤。

選項(D):政府依據《傳染病防治法》徵用廠商口罩並給予補償,雖讓廠商無法販售 口罩,但並非授益行政處分之撤銷(或廢止),法規之廢止或變更等,與信 賴保護原則無關,故選項(D)錯誤。

4. 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選項(B)。

(25)

試題編號:49 參考答案:

凸顯的議題 佐證題文之摘述

大國競爭下引發的種族主義現象

對題文「中國崛起為全球經濟和軍事強國,引 發亞洲鄰國以及西方大國人民的不安,而對疫 情的恐懼,則更加放大了人們對中國的潛在敵 視」進行正確摘要。

學習內容:公Dc-V-1 不同文化之間為何會有摩擦或衝突?

測驗目標:C5 界定當代社會生活的相關問題。

試題解析:1. 題文中美國媒體對於「為何疾病恐懼伴隨出現歧視」之分析為:「中國崛起為全球經 濟和軍事強國,引發亞洲鄰國以及西方大國人民的不安,而對疫情的恐懼,則更加放 大了人們對中國的潛在敵視」,顯示仇外情緒與歧視的深層心理,源自中國崛起,與 西方大國在經濟或軍事等領域日漸產生競爭,進而引發後者人民的不安,隨著疫情的 恐懼與未知,加深其對於不同種族的敵視與歧視現象。因此可推論該分析所凸顯的全 球議題應是「大國競爭下引發的種族主義現象」。

2. 題文中美國媒體的分析並未涉及疾病致死率、東西文化衝突以及媒體再現,因此「疾 病致死率升高導致的排華現象」、「媒體推波助瀾下的東西文化衝突」、「媒體再現中存 在的種族刻板印象」皆非正確選項。

試題編號:50 參考答案:

學習內容:公Cg-V-1 外部成本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測驗目標;C3 運用公民知識解釋相關社會現象。

試題解析:1. 依據題文敘述,「為有效抑止疫情擴散,我國政府依法對感染高危險群採行居家隔離、

居家檢疫、集中檢疫或其他必要措施」。若某甲自疫區入境卻違反檢疫規定逕自外出,

可能會將病毒傳染給他人,提高他人感染的風險,也提高防疫工作的困難,因此其外 出行為產生外部成本,使社會成本大於個人成本。

$

外出時間(小時)

個人成本

0

(26)

2. 外部成本(external costs):人們的行為帶給別人成本(例如工廠排放汙水造成農戶損 失),卻不必自己承擔。

公式:社會成本=個人成本+外部成本

3. 如參考答案所示,圖之橫軸為逕自外出時間長短,縱軸則為因逕自外出所引發之個人 成本高低。若不外出,則無此一外部成本,而逕自離家外出的時間愈久,他人所要承 擔的風險(外部成本)愈高,因此社會成本愈高。所以某甲逕自外出所相對應產生的 社會成本線,所繪出的圖應是一條通過原點且斜率大於個人成本線(位於個人成本線 上方)之社會成本線。

51-53 為題組 試題編號:51 參考答案:A

測驗範圍:歷Db-Ⅴ-1 日治時期的人權情況與政治、社會運動

測驗目標:H3 研讀或考察資料,提出合乎歷史脈絡的分析與詮釋。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結合知識與文本,進一步思考臺灣民主國成立的歷史背景。

2. 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決定將臺灣割讓予日本,消息傳出後引起臺灣官署與民眾 接連的反抗,希望朝廷改約而未果。1895 年 5 月 15 日〈臺民布告〉,稱:「今已無天 可籲,無人肯援。臺民惟有自主,推擁賢者,權攝臺政。事平之後,當再請命中國,

作何辦理」,顯見臺民欲自力救濟以抗日。仕紳於是簇擁行事頗有忌憚的巡撫唐景崧 建立臺灣民主國,發布〈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今須自立為國,感念列聖舊恩,仍 應恭奉正朔,遙作屏藩。」換言之,臺灣自願尊崇清朝政令,充當屏障外力之一疆。

據此可知,臺灣民主國的成立實屬權宜之計,以自立為國為手段,回歸清朝方是最終 目的,故本題以選項(A)最符合題意。

試題編號:52 滿分參考答案:

測驗範圍:地Ac-V-3 問題探究:地圖判讀與使用。

(27)

測驗目標:G5 連結地理系統、地理視野與地理技能,解析地表現象的特性。

試題解析:1. 本題以清帝國眼中臺灣的地理位置做為試題情境,旨在評量考生能否透過史料的閱 讀,連結歷史脈絡,找出史料描述臺灣地理位置的視角。

2. 子題幹敘述提及「從大清帝國的首都」往外畫上箭頭,故箭頭應從北京出發。題幹提 及在當時臺灣地方乃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之左護,說明了以北京的視角,臺灣相 對位於中國東南四省的左方,所以箭頭的劃記應位於臺灣海峽以西、北京-開封一線 或北京-廣州一線以東,為最適合答案。

評分參考標準:【等級2(完全給分)】

箭頭斜線從北京出發,斜線位於臺灣海峽以西,北京、開封(不經開封)一線以 東。

【等級1(部分給分)】

箭頭斜線從北京出發,斜線位於北京、開封(經開封)一線以西,北京、西安一 線以東。

【等級0(不給分)】

0-1 其他斜線。

0-2 未作答

試題編號:53 參考答案:

歷史分期 理由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臺灣民主國的發生(成立)是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後,

在法理上(或國際法上)已屬於日本統治,應歸在 日治時期。

測驗範圍:歷Db-Ⅴ-1 日治時期的人權情況與政治、社會運動 測驗目標:H6 分辨歷史資料、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多樣關係。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根據資料與史實背景,統整思考歷史分期的意義。

2. 本題題幹指示須從法理的角度,思考臺灣民主國的歷史分期,可見辨別重點在於「法 理」。就歷史事實而言,1895 年 4 月 17 日馬關條約簽訂後,臺灣割讓予日本,5 月 23 日臺灣民主國才成立,就國際法而言,當時臺灣已屬於日本。此外,若從歷史發 展來看,臺灣民主國雖恭奉清廷正朔,背後也有大臣張之洞等人的協助,但其仿效的 西方民主建制概念,卻非來自中國傳統,而是當時知識分子挪用西方觀念的表現。進 一步言,當時臺灣民主國建立前後意圖援引自救的方式,也多引用國際公法的案例。

故若再考量往後臺灣民主國內部的分裂與自主行動,實已不屬清領時期的氛圍。因此,

本題的判斷依據主要為「臺灣民主國的發生(成立)是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後,在法理 上(或國際法上)已屬於日本統治,應歸在日治時期。」

(28)

評分標準:【等級2(完全給分)】

日治,能清楚說明臺灣民主國的發生(成立)是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後,在法理上(

或國際法上)已屬於日本統治,應歸在日治時期。

【等級1(部分給分)】

1-1 日治,能掌握說明,但文字或敘述不夠精準。

1-2 日治,理由只提臺灣民主國的發生(成立)是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後,但沒提在法 理或國際法上應歸屬日本。

1-3 日治,理由只說日軍已接收臺灣,但沒提馬關條約或法理上的說明。

1-4 日治,理由空白或語意不清、不完整者。

【等級0(不給分)】

0-1 清領。

0-2 未作答。

54-56 為題組 試題編號:54 參考答案:B

測驗範圍:歷Ca-V-2 臺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

地Ca-V-1 臺灣自然環境的特殊性。

地Bf-V-2 產業分布與區位選擇。

測驗目標:S3 從社會領域的觀點,分析議題的形成背景與內涵。

試題解析:1. 本題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的土地開發歷史做為試題情境,旨在評量考生能否以習得 的基本概念分辨試題情境中的環境特徵,判斷出蔗田分布的主要地形區。

2. 考生解讀詩文敘述得知解題線索為大面積的甘蔗可能栽種的位置,連結甘蔗適合栽 種的環境為位於平原上的旱作農業。擷取從圖10 與題幹的敘述,屏東平原的土地開 發是由西向東往沿山地區開發,故以環境特性與土地開發時序考量,大面積的蔗田最 可能位於沖積平原帶,故選項(B)沖積平原帶為最佳的答案。

3. 考量甘蔗的栽種特性,低濕沼澤地鹽份過高不適合栽種,故選項(A)不為適合的答案。

扇端湧泉帶雖水源充足,但多以水田開發為主,若考量屏東平原土地開發的時序背景,

扇端湧泉帶到沖積扇帶尚處於土地開墾紛爭區或是原住民生活地區,較不可能具有 大面積的蔗田景觀,故選項(C)與(D)皆不為最適合的答案。

試題編號:55 參考答案:A

測驗範圍:歷Bb-Ⅴ-1 早期移民的歷史背景及其影響

測驗目標:H4 運用歷史資料與相關知識,解釋歷史現象。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基礎研究強調 科學問題的突 破 ,應用研究則強調 實務問題 的解決 ,專題研究計畫應透過 加強計畫執行方法及步驟的可行 性,使研究工作能確實執行並產 生效益。透過專題研究計畫

三、本試題共 4 站,每站皆需測試,必須達 3 站以上合格,總評方為合格。測試前應檢人依 術科編號順序各自抽出第一場應檢站別

國文模擬考大部分的考題都是 閱讀題 ,注重閱讀能力而非國學常識(佔極少 數)。如果在這方面的功力很淺,可以多買參考書的

1.本次分區競賽試題為公開試題。(試題內容將不做任何百分之三十的調整) 2.參加競賽選手應於競賽開始前 30

面對國文這個科目,需破除以往熟讀 課本 ,就能考好的觀念。國文模擬考大部分的 考題都是 閱讀題 ,注重閱讀能力及理解而非國學常識 ( 佔極少數 )

在產品安全監管問題方面,風險評估方法與風險因素之考量為

(一)初試:採筆試方式,題目類型為選擇題,每科目題數各 50 題(每題 2 分,各題未作 答不予計分,答錯倒扣 0.6 分) 。初試成績達參加複試標準(初試科目其中

以小組形式,討 論對「考試」的 感受及看法,是 否贊成以「持續 評估」作為考核 成績等,從而帶 出「考試」源出 隋唐科舉制,並 被史家及歐洲視 為偉大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