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們認為「又」的推論意義影響的是句子中的表情成分而非命題 成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我們認為「又」的推論意義影響的是句子中的表情成分而非命題 成分"

Copied!
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又」的推論意義分析

4.1 前言

「又」的推論意義是指的「又」在否定句和反問句中所對句中情態所發 揮的作用。我們認為「又」的推論意義影響的是句子中的表情成分而非命題 成分。在4.2 節我們將討論什麼是情態,以及「又」在否定句和反問句中對 情態表達有什麼影響;推論意義對情態的影響和其詞彙意義的特性有很大的 關係,因此在4.3 節我們將討論否定句和反問句中「又」的推論意義是如何 從詞彙意義演變而來的。知道了「又」的推論意義來源以及其對情態的影響 以後,我們還要更進一步討論為什麼「又」的推論意義能夠影響否定句和反 問句中的情態,相關討論請看4.4 節。

4.2「又」的情態表達

4.2.1 情態

作用在反問句與否定句中的推論意義「又」是與主觀性有關係的用法,

和說話者態度與評價有關,是一種可以影響話語中情態的副詞,然而什麼是 情態(modality)? Halliday(1976) 對英語中的情態有詳細的分析,其中他指 出「情態」是說話者對他話語中所涉及的概率或頻率,以及義務或意願所作 出的判斷。與情態相對的是命題,命題意義的歸一度(polarity)表現為斷言肯 定與否定,但是介於肯定與否定之間有兩種可能性:(1)量值不同的概率,

如 “possibly, probably, certainly” (2)量值不同的頻率,如 “sometimes, usually, always”,此即表達概率和頻率的情態,另外一種情態意義是介於命令和禁 止之間,命令表示「做這件事」,禁止表示「不能做這件事」,介於中間也 有兩種可能性(1)不同程度的義務,如 “allowed to, supposed to, required to” (2) 不同程度的意願,如 “willing to , anxious to, determined to”,此即表達意願 和義務的情態。Lyons (1977)則指出必然性和可能性是傳統情態邏輯中的兩 個中心概念,他指出在英文中過去、現在、未來時態邏輯的轉換亦是表達情 態的手段之一(1977:809-811)。另外,Palmer (1986) 對於「情態」的概念也 提出自己的見解:

(2)

36

情態關乎話語的主觀性,甚至可以說,主觀性是判定情態的標準。也就 是說,情態可以說是說話者主觀的態度或評價的語法化。23(Palmer, 1986:16)

Palmer(1986)的解釋中,可以了解到,情態是一種超乎語言的命題意義的 語言成分,它在話語中表達的是說話者對命題的態度與評價。Palmer (1986) 還認為語氣、情態動詞、及虛詞等都可以表示情態。

比較 Palmer(1986)、Halliday(1976)和 Lyons(1977)對情態的看法,可以 發現 Palmer 對情態的概念所下的定義是最廣的,凡是超越命題以上,表達 說話者的評價與態度即是「情態」,屈(1998)採用此廣義的情態定義來說明 漢語中的語言成分的情態功能。在本論文中所應用的即是此種廣義的定義,

凡是超乎命題,表達或影響說話者的主觀態度或評價即是「情態」,並不與

「語氣」特別區分開來24。在漢語中可以表達情態的手段包括情態助動詞、

情態副詞、以及句末助詞,以下試舉數例:

情態助動詞

應該:表示說話者認為情理上必然如此。

可能:表示說話者對事情實現的估計。

情態副詞

絕對:表示說話者認為某事的發生具有完全的可能性。

果然:表示說話者所說的或所預期的和事實相符合。

句末助詞

吧:表示揣測或請求、催促、勸告等。

哦:表示善意的警告。

23 “Modality…is concerned with subj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n utterance, and it could even be further argued that subjectivity is an essential criterion for modality. Modality could, that is to say, be defined as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speaker’s subjective attitude and opinions. ”

24由於中西語言系統相異,即使西方語言學家本身對情態以及語氣的劃分與定義亦有不同的見解,

再加上此並非本論文的研究重點,因此不詳加分析。對於中西情態與語氣系統有興趣的讀者,

請參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英漢語氣系統對比研究》(王飛華,2005)

(3)

根據廣義的情態定義,「又」的情態用法一般來說包括有下三方面:

1 用於直述句,表現出說話者的不滿或責備。

例 (62) 他又遲到了!

2 用於否定句,加強否定的語氣。

例 (63) 我又不是你,我怎麼知道?

3 用於反問句,加強反問的語氣。

例 (64) 你不說,我又怎麼知道你在想什麼?

「又」的本來作用是「積累」,作為詞彙意義,是客觀用法。但是「又」還 有其他主觀用法,在句中的客觀聯繫作用不明顯,主要是在表達出一種超越 命題的語氣,此時我們可以將此種主觀作用的「又」歸類為表示情態的推論 意義。屈(1998 )認為「又」在陳述句中重讀時,與英語的 “again”一樣,產 生出一種表示說話者「不贊同」或事件是「令人不悅」的態度。但是,根據 我們在3.4 節的討論,我們認為屈所提出的「不贊同」或「不悅」只是一種 可能性而已,並未固化於「又」的意義中。在例 (62)中,「又」同時發揮 兩種功能,一是其基本功能「積累」,由詞彙意義「又」而來,表示這個人 以前已經有過遲到的紀錄,現在又犯一次,在這個基礎上,由於這種負面行 為的重複,使得說話者不悅,因此,同時「又」也扮演影響情態的角色表達 說話者對此事的不認同。

從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又」的「不贊同」態度是以「積累」

為前提的,也就是說「又」的這種情態性的表現是以詞彙意義為基礎的。推 論意義「又」的作用是強化句中原有的情態,作用於否定句的推論意義「又」

所強化的是否定句中帶有的情態,而作用於反問句的推論意義「又」所強化 的是反問句中所帶有的情態。我們相信,作用於否定句和反問句的情態性的 表現亦是以詞彙意義為基礎發展而來的。

接下來兩節我們將繼續討論「又」最受矚目的情態用法─作用於否定句 的「又」和反問句中的「又」。

4.2.2 作用於否定句的「又」

(4)

38

例( 65) 一個同事說,他老婆不准他叫丈母娘「媽」,因為他太太很奇怪,

他為什麼可以這麼親熱地稱呼自己的媽媽:那不是你媽媽,你怎 麼叫得就像自己媽媽一樣啊!

在上例中,一位同事的太太說:「那又不是你媽媽,你怎麼叫得像自己 媽媽一樣啊!」言下之意是她覺得「她的先生不應該這麼叫她的媽媽叫得像 自己的媽媽一樣」,此言下之意是從反問句「你怎麼叫得就像自己的媽媽一 樣啊」得而來的,表達出這位太太不同意或反駁的態度,而此句話為這位太 太說整段話的真正意圖。換句話說,我們本節所討論的主角─「又」所作用 的否定句「那又不是你媽媽」─在說話者意圖的表達中擔任的其實是配角的 角色,此否定句所表達的反駁命題「那不是你媽媽」所提供的是一種理由,

用來支持這位太太不同意的立場。從以上的討論我們發現,「又」所作用於 否定句的命題意義並非說話者的所要回應上文的真正意圖,說話者只是藉著 透過這個否定句中的反駁來支持自己下面的論點,這個被支持的論點才是說 話者話語中真正的意圖。此種推論意義「又」的用法只能作用於否定句中,

不能用於肯定的句式,這與它的來源義和推論過程有密切的關係,相關討論 請看4.3.1 節。

雖然「又」所作用的否定句只是一個幫助說話者表達真正意圖的過渡性 的手段,然而,由於此「又」所作用的反駁的存在,使得說話者的所要表達 的意圖大大地被強化了,話語中的語氣大大地被突顯了,並且使話語增強了 說話者的主觀情態。說話者話語中真正表達出的主觀情態為何得看說話者說 話的意圖與目的而定。嚴格來說,推論意義「又」的存在並不影響說話者的 情態性質,「又」的作用在於加強或突出說話者意圖中原有的情態。說話者 可能想要表達的各種情態,可能是正面的答應、接受、同意、鼓勵、支持,

或是負面的拒絕、反對、勸退、反駁、不以為然等都可以透過「又」的反駁 句作為加強的手段而使說話者意圖表達的情態更加顯著。請看下面例子:

例( 66) K 小姐嘟著嘴下樓,心不甘情不願地幫老 Q 拍下正面、露五官標準 照。臨走,老Q 溫文有禮地邀請:「請問,我有沒有榮幸跟您合照?」

K 小姐騎虎難下,心想:「照就照嘛,不會死!」

例( 66)中,K 小姐的話「照就照嘛,又不會死!」言下之意是答應與老 Q 拍照,「照就照嘛」表達了K 小姐答應拍照,而「又不會死」則是 K 小姐

(5)

用來支持自己決定的理由,換句話說,透過「又不會死」這個反駁句,K 小 姐強調了她的答應。由於她對於答應「肯合照」所提的理由是「不會死」,

因此,同時也表現出K 小姐不是愉快地答應而是勉強地答應。

例 (67) 老闆叫你,你就進去啊!他不會吃人,不用害怕。

在例 (67),說話者透過「他又不會吃人」來強調同事不需要害怕老闆,因 此強化了說話者鼓勵的情態。

例( 68) 耀球說:“匡小姐,你也太這個了!朋友之間送個照片算什麽 呢?——我希望你是拿我當個朋友看待的——朋友之間,送個照片 做紀念,也是很普通的事。”瀠珠笑道:“做紀念——不是從此不 見面了!”

在例( 68),瀠珠透過表示「又不是從此不見面」對耀球提出的耀照片的理由

「做紀念」提出反駁,言下之意是「從此不見面才需要留照片做紀念」,而 來拒絕他的要求,因此,「又不是從此不見面」此附加的拒絕原因就加強了 瀠珠的拒絕態度,與不願意的情感,然而此誇張理由使得她的拒絕中又帶有 幽默、開玩笑的感情色彩。

例 (69) 高翔笑了起來,道:“秀珍,看你的樣子,也太不像新娘了!”

“不像新娘干你什麼事?”穆秀珍瞪起了眼,“不是嫁給你!

在例 (69),穆秀珍認為自己像不像新娘子不關高翔的事,因此對他的態度 不以為然,她透過提出「又不是嫁給你」這個理由來支持高翔無權提出批評 的立場,因而強調出她不以為然的態度。

除此以外,「又」所作用的反駁和其他否定句的反駁在與其上下文的關 係上有很大的差異,請比較下列例 (70)和例 (71):

例 (70) A:我要說什麼想必你已經知道了吧?

B:我不知道!

例 (71) A:我要說什麼想必你已經知道了吧?

B:我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

例 (70)的反駁句「我並不知道」就是對前文 A 所設想的「你已經知道」的 直接反駁,而例 (71)中的反駁句「我又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它與前文的

(6)

40

關係是間接的,「又」的反駁句直接服務的對象是其後隱含的「我怎麼知道 你想說什麼?」,用來支持這此反問句「我不知道你要說什麼」的反駁,而 此隱含未現的反問句才是說話者針對前文所要做的反駁,也就是說話者真正 的意圖所在。除了直接性和間接性的差異以外,還可以發現例 (71)的反駁 句比起例 (70)的反駁句帶有更強烈的感情色彩。我們從語料中發現,「又」

的反駁句本身具有以下特徵:

1 此反駁本身並非說話者針對上文主要的意圖,而是支持此意圖必要性的原 因。

2 其所反駁的命題有時候和上下文在字面意義上找不到相關性,需要透過背 景知識引導。

3 反駁的對象通常已為交際者雙方所明知的、或是一般人皆知的。

4 反駁句中所否定的事件有時候在本質上是誇張、荒謬,即吳(1999)所說的 極端的、典型的條件。

「又」作用的否定句並非說話者真正意圖,而是一個間接的手段,用來 支持其後說話者的論點或立場,此論點或立場才是說話者真正的意圖所在,

「又」所提供原因支持了說話者真正的意圖,因而對此意圖的情態起了強化 的作用,達到語氣強調的功能。「又」作用的否定句中語氣強調的產生原因 還有其他相關可能因素,包括必要條件的否定、梯級參照點的運用,我們將 分別在4.3.1 節、4.4.1 節一一討論。

4.2.3 作用於反問句的「又」

例 (72) 就算賺的了全世界,那種繁忙病苦的人生有何意義?

「又」有兩種推論意義,都只作用於特殊句式,我們已經討論了一種作 用在否定句的推論意義「又」,如例 (72)。接下來要討論的是作用於反問 句的推論意義「又」。在討論「又」與反問句之間的互動關係之前,我們有 必要先了解反問句的特色與功能。陳懷萱(2004)綜合了中外學者25對於反問 句之分析,歸納以下幾項反問句的特徵:

25 Quirk (1974)、 Ilie(1994)、呂叔湘(1975)、劉月華等(1983)等。

(7)

(1) 形式:疑問句的形式可以分為是非問句、疑問詞問句、選擇問句、正 反是非問句,也包括陳述句加上反問的語氣。

(2) 功能:具有挑戰性的強烈斷言,用來斥責、反駁、警告、指控、承諾、

感嘆等。

(3) 否定形式的問句強調其肯定的陳述,肯定形式的問句則強調其否定的 陳述。

(4) 不尋求對方的回答。

(5) 反問句是間接語言行為。

(6) 反問句跟語調的關係,以英文為例,是非問句為上升語調,而疑問詞 問句則為升降語調。

陳(2004)並且表示反問句是一種表達說話者的態度與情緒的手段。至於反問 句此間接手段隱含了什麼不同於直接表達的情態則得視事件情況、說話者心 境、意圖等因素而定,表達斥責、警告、感嘆,無奈、驚異、懷疑等等都有 可能。如下諸例:

例 (73) 你憑什麼打人?(責問) 例 (74) 誰說我是神經失常?(憤怒)

例 (75) 他那麼忙,怎麼有時間關心我?(埋怨)

關於「又」在反問句中的作用,畢(1988)認為「又」的基本語義是「相 關特性的積累」,在「又」作用的反問句中,只出現一個斷言的特性,而基 於聽話者對於「又」的規約隱含的語言知識,他們可以感知「又」的使用暗 示另一個未出現的相關特性,使說話者所持的論點產生積累的效果,更突出 這個問句的力量。畢表示若篇章中刪去了客觀性用法的「又」,真值不會受 影響,但是少了重複或積累的意味,而若主觀性用法的「又」自句中消失了,

不但真值不會受影響,整個句意也不會改變,少掉的只是說話者強調的態 度。我們同意畢的分析,相信是因為「又」的核心語義造成「又」得以在反 問句中發揮強化的作用,更加突出說話者想要在此反問句中表達的態度與情 感。請看下列例子:

(8)

42

例 (76) 某 次 在 MSN 聊 天 中,一 時 興 起,將 這 首 詩 送 給 你。沒 想 到 , 你 居 然 問 我:「 那 首 詩 中,我 是 風 還 是 花 ? 」聽 你 這 麼 一 問 , 我 楞 住 且 訝 異 ,怎 麼 敢 跟 你 坦 承 我 曾 有 的 悸 動 呢 ?

例 (77) 文 化、生 活 形 態 的 轉 變 非 一 朝 一 夕 可 成,如 果 產 業 菁 英、行 銷 、 產 品 設 計 人 員 未 嘗 有 過 美 學 、 創 意 的 生 活 ,如 何 期 望 他 們 可 以 有 原 創 、 嶄 新 的 產 品 與 服 務 提 供 給 消 費 者 ? 在例 (76)中,文中表達的是一種有口不敢言的無奈心情,作者以「又」

的前項指出「愣住且訝異」的反應,藉此來烘托出後項「不敢坦承曾有的悸 動」的心緒。換句話說,作者意謂著「在我愣住和訝異的情況之下,根本 可能敢坦承自己內心的悸動」。在例 (77)中,說話者表達了他不認同、反 駁的態度,意指「美學與創意的生活」是「又」的前項,也是「又」的後項

「提供原創、嶄新的產品與服務給消費者」的前提,整個複句意指「若沒有 美學與創意的生活這個前提,當然不能期望他們能有原創、嶄新的產品與服 務」。

另外,畢(1988)還指出,說話者使用問句以減少強迫性來達到禮貌的目 的,在表面上聽話者可自行選擇答案,但是受限於語言環境或上下文中的限 制,問句中的答案很明顯地只有一個,基於此,畢認為作用於反問句的「又」

是用來強化暗含答案的明顯性。

在例 (72),說話者感嘆錢賺得再多,卻失去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也沒 有意義,「又」在此疑問詞反問句中強化了說話者感嘆的口氣。另外,我們 發現「又」只作用在疑問詞反問句中,不作用在其它形式的反問句:

例 (78) 衣服舊了點, 有什麼關係呢?

→衣服舊了點,當然沒有關係。

例 (79) 毀譽由他去, 我清華人何必在乎?

→毀譽由他去,我清華人不必在乎。

例 (80) 只要說話有理, 別人怎麼會輕視你?

→只要說話有理,別人當然就不會輕視你。

例 (81) 如果這些執政者有羞恥心,哪裡會在那說風涼話呢?

(9)

→如果這些執政者有羞恥心,就不會在那說風涼話。

例 (82) *只要你點頭,別人敢不答應嗎?

例 (83) *你到底是來工作的?還是來玩的?

例 (84) *只要說話有理,別人就不會輕視你,不是嗎?

在例 (82)到例 (84)中的是非疑問句以及選擇疑問句的反問句,由於「又」

的存在,都變成病句,更遑論達到強調情態或語氣的效果。除此之外,我們 發現也不是所有情況下的疑問詞反問句都可以用「又」,請看例 (85):

例 (85) A:今年冬天怎麼這麼冷?

B:誰知道?/ *誰知道?

由此可見,疑問詞反問句與「又」的結合並非全然沒有限制的,因此說推論 意義「又」的作用是「加強反問語氣」的說法是有待商榷的。我們相信這是 亦是與推論意義「又」的來源意有關,此將留待4.4.2 節討論。

4.3 從詞彙意義到情態表達的推論過程

在否定句和反問句中作用的副詞「又」和上節我們所討論的五種延伸意 義比起來具有很大的特殊性:第一,否定句和反問句中的「又」在用法上似 乎沒有聯結前後項功能,除了「又」後的子句以外,在上文中似乎找不到具 有相關性的前項可連接,如例(88)。相對的,在 例( 86)中,「並列」義的前、

後項可以明顯地看出是「會寫」和「會算」;在例(87)中,儘管文中沒有出 現「重複」義的前項,我們還是可以「又」暗含前項的特性判別出它的前項 的存在。

例( 86) 這孩子會寫會算 例(87) 她失業了。

例( 88) A: 可以教我這題數學嗎?

B: 我不是你的老師!

第二,在否定句和反問句中的「又」表達出的是一種更虛空語氣,按一般語 法書或辭典的說法,若出現在否定句中則是加強否定語氣,若是出現在反問

(10)

44

句則是加強反問的語氣。這些特殊性使得作用否定句和反問句中的「又」和 核心語義以及其他延伸義看起來似乎毫無關係,另成一局。然而,本論文最 主要的目的之一便是說明作用否定句和反問句中的「又」的確是從「又」的 核心語義延伸出來的,是它們家族成員的一份子。在這一節將以語言邏輯以 及「又」的核心特質來探討否定句和反問句中的「又」用法是如何從核心義 層層演化而來。

4.3.1 否定句的「又」的推論過程

例 (89) 中國人進補奇珍異獸不稀奇,光吃「魚」似乎沒什麼大不了。但如果 一隻魚只取用魚鬚入菜,其餘不用,就大大不同了。 北京台商劉先 生就曾被大陸朋友邀去吃這道「名菜」,貴得不得了。但叫他自己 花幾百元美金,去嚐幾條魚的鬚,劉先生說,「我不是頭腦壞掉。」

「我又不是頭腦壞掉。」,一般人都認為這否定句中的副詞「又」是加 強否定語氣的用法,但是僅這樣解釋無法令我們滿意。為什麼一個單詞「又」

同時能具有連接短語的詞彙意義,又同時具有加強語氣的推論意義?這兩種 身分之間是否有關係,來自同一個核心意義(一詞多義)?抑或是互不相干的 兩個用法,只是恰巧用用一個語言形式(同形異義)?本論文的看法是作用在 否定句中的副詞「又」和我們上文提到具有連接功能的詞彙意義「又」同是 來自於一個核心語義─「積累某一主題的相關特性,以強化說話者對此主題 所欲表達的事實」。對此,畢(1988)有類似的看法,她指出「又」的規約隱 含的語言知識讓聽話者可以感知「又」的使用暗示另一個未出現的相關特 性,也就是說,否定句中,「又」隱含了除了句中最佳條件的否定之外,還 有其他論點的效果,而在話語中有時候不需要清楚點明這個另外的論點,因 為這些支持說話者反駁的論點存在於說話者的主觀意識裡,而說話者可以自 由地運用「又」來滿足尚有其它論點支持自己的主觀意識。

我們同意作用於否定句的推論意義「又」的確是和詞彙意義「又」來自 同一核心語義,但是,針對「又」的詞彙意義與作用於否定句中的推論意義 之間的演變的來龍去脈以及「又」在否定句中的「加強語氣」用法的來由,

我們和畢(1988)有不同的解釋和分析。要探討「又」的詞彙意義與「又」在 否定句中的推論意義之間的關係之前,我們必須先從傳統邏輯學的「假言判 斷」談起。

(11)

什麼是「假言(hypothetical)判斷」,請看以下的解釋:

假言判斷是斷定一種事物情況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種事物情況存在或 不存在的條件的複合判斷。假言判斷是就事物情況之間的條件關係做出斷 定,因此假言判斷也叫條件判斷。假言判斷通常由兩個支判斷通過一定 的聯結詞構成,其中前一支判斷通常表示特定的條件,我們稱其為假言判 斷的前件,後一支判斷通常表示依賴條件而成立的結果,我們稱其為假言 判斷的後件。 (劉春雪,2003:105-106)

簡單地說,斷定事件的情況是以何種條件聯繫的判斷就是「假言判斷」。假 言判斷依其條件的性質可再分為「充分條件(sufficient condition)假言判斷」26 以及「必要條件 (necessary condition)假言判斷」27

在語言的表現上,充分條件的假言判斷通常可以以「…就…」或是「只 要…就…」、「如果…就…」這兩組聯結詞來聯結其表示條件的前件與表示 結果的後件,即「只要P 就 Q」或「如果 P 就 Q」,在此情況下 P 是 Q 的 充分條件;而必要條件的假言條件則由「…才…」或是「只有…才…」、「除 非…才…」這兩組聯結詞來聯結前後件,即「只有 P 才 Q」或「除非 P 才 Q」,

在此情況下P 是 Q 的必要條件。請比較下面例句:

例 (90) 如果小王出馬,這個問題能解決。

例 (91) 只有小王出馬,這個問題能解決。

前、後件具有同樣命題的條件句,因說話者主觀的判斷而採用了不同的連接 詞語。在例 (90)「他出馬」是「解決問題」的充分條件,也就是說如果「他 出馬」這個充分條件不存在,還是有其他充分條件,例如「小李出馬」、「老 張出馬」,也可以完成這個任務,因此「小王出馬」不是必要的。換句話說,

26 充分條件聯繫指的是一組事件情況中任一種事件情況的出現都必然導致另一種事件情況出現,

如下雨、洒水、融雪等這一組事件情況中任一情況(如下雨)的出現都必然會導致另一事件情況

─地濕的出現,這一組事件情況中任何一種情況都稱為必然導致另一事件的「充分條件」,如

「下雨」就是「地濕」的充分條件(「洒水」、「融雪」也各是「地濕」的充分條件) (甘舜勛 1994:33)。

27 必要條件聯繫指的是某一事件情況 P 的出現是導致另一種情況 Q 出現的條件之一,而且若無 P,

則不會發生Q,例如氧氣(P)是燃燒(Q)的必要條件之一,因為燃燒必然需要氧氣的存在,若無氧 氣,則一定不會發生燃燒。

(12)

46

「如果 P 就 Q」表示在說話人看來,達到 Q 的條件的限制是寬的,不是嚴 格的,P 不是必備的。相對的,在例 (91),「小王出馬」是「解決問題」的 必要條件,也就是說如果「小王出馬」這個條件不存在,就斷然無法解決這 個問題,因此「小王出馬」是必要的。換句話說,「只有P 才 Q」表示在說 話人看來,達到Q 的條件的限制是嚴格的,是非有 P 不可的。

在例 (89)中,台商劉先生對於花幾百塊去吃一道菜表示「我又不是頭 腦壞掉。」其實言下之意就是「除非我頭腦壞掉,才會幹這種事。」也就是 說,正常情況之下,他絕對不會花這麼多錢去吃這一道菜。請再看下例:

例 (92) 汐 止 黃 市 長 不 贊 成 看 守 所 遷 建 汐 止。指 出,汐 止 距 離 北 市 僅 一 橋 之 隔 , 境 內 卻 無 一 所 大 學 , 公 所 已 取 得 白 匏 湖 地 主 共 識,除 生 態 公 園 外,還 可 作 為 大 學 興 建 用 地,加 上 當 地 鄰 近 北 二 高、環 東 等 快 速 道 路,北 市 學 子 到 此 就 學 非 常 方 便,當 不 是偏 遠 地 區 , 為 何 要 蓋 看 守 所 ?

「當地又不是偏遠地區,為何要蓋看守所?」言下之意,黃市長認為「除 非汐止是偏遠的地區,政府才有在那兒蓋看守所的理由。」他並且已經說明 汐止具有地利之便以及發展的前景,絕非偏遠地區,因此「政府斷然無由在 那蓋看守所。」,此乃為黃市長話中真正的意圖。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 確定必要條件的假言判斷與的含有「又」的否定句型以及其強化語氣的產生 的確存在著密切關係。

吳中偉(1999 )也有同樣的看法,他表示「只有 P, 才∼ Q」是表示必要 條件的假言判斷,既然條件 P 是情況 Q 的必要條件,那麼否定了 P 的存在 也就從根本上否定了Q 的發生。然而,吳未進一步解釋此特殊用法與「又」

的核心語義或其他延伸義的關係。因此以此分析為基礎,我們可以將繼續探 討「又」的核心作用─「積累某一主題的相關特性,以強化說話者對此主題 所欲表達的事實」─ 與作用於否定句的「又」之間有何脈絡可循。

從以上對必要條件的假言判斷的討論,我們可以從「只有P 才 Q」推論 出公式「如果~P,則~Q28」,即「如果P 條件不在,則 Q 也必然不存在」。

28 “~”在邏輯符號中是一種否定符號,因此 “~P”代表 P 的否定命題 “not P”;同理, “~Q”代表 Q 的否定命題 “not Q”。

(13)

若在現實的語境中,我們以知P 是不存在的,那麼可以得到下列公式:

只有 P 才 Q,但是~P,所以(當然)~Q

「又」作用的否定句中所否定的是一個必要條件,並且存在著前提條件「只 P 才 Q」,因此我們可以進一步得到下列公式:

只有 P 才 Q,但是 又 ~P,所以(當然)~Q

從以上公式,我們可以發現「又」連接了兩個情況,前項是「只有P 才 Q」,

後項是「~P 所以~Q」,並且因為前項的假設條件「P」與後項現實條件「~P」

語義相反,因此前後項的關係是矛盾、衝突的,此種語言條件符合副詞「又」

的「轉折」延伸義,由此可見,作用於否定句的「又」是從「又」的「轉折」

義而來,再往上推,其源頭也就是「又」的核心語義了,所以我們說,作用 於否定句的副詞「又」也是從「又」的核心語義延伸出來的。

另外一個問題是,「轉折」義的「又」是如何演變為作用於否定句的「又」

的?傳統邏輯學的三段論包括大前提、小前提以及結論,我們可以將「只有 P 才 Q,但是又~P,所以當然~Q」公式套入三段論中:

只有 P 才 Q (大前提) ~P ________(小前提) ∴ ~Q (結論)

若將大前提與小前提用轉折連接詞「但是」以及副詞「又」聯結起來,並將 上面的推論化為一般線性的語句則表現如下:

只有P 才 Q,(但是)又~P,所以~Q (大前提) (小前提) (結論)

上列的子句中,若將大前提省略,結論也省略,那麼就只存留小前提「又

~P」:

(只有 P 才 Q) 又~P (所以~Q)

這個表示著「又不是…」、「又沒有…」的小前提「又~P」,即為帶「又」

所作用的否定句。換句話說,「又」所作用的否定句,在深層的語義結構中,

(14)

48

其上文隱含著一個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只有/除非)…才…」,而其後隱含 著結論,意即說話者真正的意圖─「所以…」。

由於「又不/沒有…」否定句中,否定的是某一情況存在的必要條件 P,

當此必要條件被否定了,此情況 Q 當然也就不存在了,此為「又」在此種 否定句型中產生語氣的原因之一,然而不是此否定句本身的否定受到了加 強,而是隱含於其後,用來反駁他人的結論「~ Q」受到強調,

只有P 才 Q,但是又~P→ 所以當然 ~ Q

換句話說「又」的出現,為結論「~ Q」觸發了大小前提的推理,使得此結 論的產生聽起來是有理有據的,因而強調了的結論的正當性與合法性。我們 嘗試分析以下對話:

例 (93) 有一對夫妻,老公正看著電視,啃著瓜子,

忽然間老婆從廚房喊著:「老公可不可以幫我修電燈?」

老公不耐煩的說:「我不是水電工!」

沒多久老婆又喊:「老公可不可以幫我修冰箱?」

老公不耐煩的說:「我不是電器維修工!」

又過了一會老婆又喊:「老公可不可以幫我修酒櫃的門?」

老公覺得很煩,生氣的說:「我不是木工!」

例 (93)對話中的老公,面對老婆的一連串的要求,也報以一連串不耐的拒 絕。這些拒絕的話語「我又不是水電工」、「我又不是電器維修工」、「我 又不是木工」都是間接的語言行為,言下之意為「我不幫你修電燈」、「我 不幫你修冰箱」、「我不幫你修酒櫃的門」。我們以「水電工」的句子為例。

根據我們上面的討論,我們知道這些帶「又」的否定帶了「只有水電工才修 電燈」的必要條件。我們可以將對話中老公推辭的話「我又不是水電工」一 句還原成:

只有水電工才修電燈,我又不是水電工,我不修電燈。

大前提 小前提 結論

雖然對話例 (93)中只出現小前提「我又不是水電工」,但是其中已經隱含 的前面的大前提,而其後的結論也可經由此大、小前提的推論自然產生。此

(15)

結論是說話者的真正意圖,此意圖即是拒絕,但是說話者不直接說出此拒絕 的話語,而以「又」否定句來間接表達。我們認為大前提是「又」否定句產 生所謂強調語氣的來源之一,藉著在大前提中否定修電燈的「必要條件」,

來排斥其它可能性,達到表達「我當然沒有必要幫你修電燈」的目的。話語 中的「又」積累了後項(小前提)的情況於前項(大前提)的情況之上,前、後 項交互合作一起為「修電燈」這個主題說明,強化了說話者拒絕的意圖。

針對作用於否定句的「又」在話語中,除了語氣的強化以外,還起著什 麼樣的作用,我們在5.3 節中有相關的討論。因為作用於否定句的「又」是 從「又」的核心語義經由「轉折」義延伸,而形成,然後再經過必要條件假 言判斷推論複句的大前提、結論的省略而形成的特殊用法,因此,這種推論 意義「又」的語言表現不僅僅是「加強否定語氣」或表示反駁而已,它的運 用因為「核心語義」的制約,以及推論複句的限制而使得其語言環境有了以 下的特色:

How:僅用於否定句中,藉著透過這個否定句中的反駁來支持自己的立 場。換句話說,此否定句中的反駁為支持說話者的理由。

What:句中所否定的是某一情況的必要條件,此情況是說話者所不同 意的。此必要條件的選擇關乎說話者自己的主觀想法,因此使整 個反駁的表達帶主觀性。

When:說話者於加強或突出說話者意圖中所欲表達的情態時。

Where:非正式、非嚴謹或非講究禮儀的場合,交際者雙方具有較親暱 的關係。(於 5.4 節有相關討論)

4.3.2 反問句的「又」的推論過程

例 (94) 一 個 人 若 不 能 讓 周 圍 的 人 認 同 , 如 何 產 生 良 好 的 人 際 關 係 ,如 何 去 領 導 別 人

例 (95) 政府雇用的臨時人員連基本權益都不保,如何期盼政府真心對待 農工朋友?

「又」作用於反問句中,它與作用於否定句的「又」一樣,固定在反問 句中起著加強語氣的功能,一般被認為是用來加強反問語氣,例 (94)和例

(16)

50

(95)。這節所要探討的是,反問句的「又」是否如同否定句的「又」一樣,

同樣來自於核心語義─「積累某一主題的相關特性,以強化說話者對此主題 所欲表達的事實」;如果作用於反問句的「又」的確也是這核心的分支,它 從核心意義而來演變的脈絡又是如何?是跟同樣起著加強語氣作用的否定 句「又」如岀一轍呢?還是反問句「又」有它自己的發展路徑?以上這些問 題,都是本節意欲探討以及回答的。

畢(1988)認為雖然在「又」作用的反問句中,只出現一個斷言的特性,

而基於聽話者對於「又」的規約隱含的語言知識,他們可以感知「又」的使 用暗示另一個未出現的相關特性,使說話者所持的論點產生積累的效果,因 此「又」可以使話語顯得較不唐突以及合理,並且更突出這個問句的力量。

畢表示若篇章中刪去了客觀性用法的「又」,真值不會受影響,但是少了重 複或積累的意味,而若主觀性用法的「又」自句中消失了,不但真值不會受 影響,整個句意也不會改變,少掉的只是說話者強調的態度。畢進一步指出,

說話者使用問句以減少強迫性來達到禮貌的目的,在表面上聽話者可自行選 擇答案,但是受限於語言環境或上下文中的限制,問句中的答案很明顯地只 有一個,基於此,畢認為作用於反問句的「又」是用來強化暗含答案的明顯 性。

我們同意畢的想法,認為作用於反問句的「又」也具有與詞彙意義「又」

一樣的關聯作用,在話語中扮著聯繫語言成分的角色,而儘管作用在反問句 中的「又」的前項未被明確地提及,但是「又」的出現暗示了除了明指出的 特性以外,在其前還存在著另一相關的特性。而前項的存在,使得出現於反 問句中的後件的語言效果得到積累的作用,進而達到加強語氣的目的。基於 以上觀點,接下來我們將更進一步從語料來進行分析,探討作用於反問句的

「又」在話語中是扮演著哪一種詞彙意義的連接角色,是像作用於否定句的

「又」來自「轉折」延伸義,抑或是其它?另外,為什麼不是所有的反問句 都可以利用「又」來達到強調的作用?

為了解「又」在反問句中究竟是產生什麼樣的聯繫作用,必須比較其前 項與後項的關係,因此,我們試著找從語料中出反問句「又」所隱含的前項。

請看下列例句與分析:

(17)

例 (96) 我 們 看 國 內 職 棒 , 也 正 處 於 與 洋 基 隊 本 季 初 的 相 似 情 況 。 迷 信 大 牌 球 員 , 迷 信 洋 將 , 年 輕 球 員很 難 被 啟 用如 何 能 出

前項:很難被啟用 後項:不能出頭

例 (97) 記 得 高 一 時 國 文 老 師 告 誡 我 們 : 「 不 要 一 味 的 排 斥 文 言 文 而 只 讀 白 話 文 。 白 話 文 是 建 立 在 古 文 的 基 礎 上 , 如 果 連最 基 本 的 都 不 了 解如 何 能 寫 出 好 文 章 ?

前項:不了解最基本的(指古文) 後項:不能寫出好文章 在例 (96)中,後項「如何能出頭」是一個反問句,說話者的意思是「不能出 頭」,根據例 (96)話語的意思,我們可以推理出說話者認為球員要先被啟用 才能更進一步地出頭。在例 (97)中,「如何能寫出好文章」亦是反問句,是

「不能寫出好文章」,這位國文老師的意思是,在了解最基本的古文的基礎 之下,學生才能夠進一步地寫出好文章。從例 (96)和例 (97)我們發現作用 於反問句中「又」的前後項存在著一種關係:那就是後項的發生是在前項的 條件下更進一步產生的。此種情況下,前後項的關係是一種遞進關係。「遞 進」關係,可以說是後項的情況是前項的情況是更進一步的發展。作用於反 問句中的「又」,還有類似的表現,請看以下例句:

例 (98) 本 欄 經 常 刊 登 些 讀 者 來 函 吐 槽 某 某 連 續 劇 是 如 何 的 拖 戲 、 如 何 的 不 合 時 代 背 景、如 何 的 不 合 時 代 情 宜 等。其 實 終 究 它 只 是「 戲 」嘛 ! 既 然 是 看 戲, 那何 必太 過 於 認 真 、 太 過 於 計 較 ?

前項:看戲 後項:太過認真、太過於計較

例 (99) 我 總 是 一 下 課 就 從 中 壢 趕 到 南 港,再 搭 火 車 回 到 中 壢 已 經 過 了 午 夜 , 而 他 就 等 在 火 車 站…天 真 的 我 , 居 然 就 這 樣 接 受 了 溫 馨 接 送 情 , 而 以 為 不 摻 有 一 點 兒 男 女 私 情 。 直 到 有 人 點 醒 , 我 害 怕 了 , 只 知 道 迅 速 逃 開 , 我 是 傷 他 很 深 了 。 但 年 輕 的 我 ,哪 裡 知 道 如 何處 理 這 種 不 來 電 的 感 情 事 呢 ? 也 許 只 能 讓 這 份 歉 意 保 存 著 !

前項:年輕 後項:處理這種不來電的感情事 在例 (98)中,反問句「何必太過認真、太過計較」,言下之意是「不需要太

(18)

52

過認真、太過計較」。說話者認為看連續劇就是看戲,隨便看看就好了,不 需要進一步地以太過認真與太過計較待之,因此對說話者來說,後項「太過 認真、太過計較」是前項「看戲」更進一步的行為。在例 (99)中,反問句

「又哪裡知道如何處理這種不來電的感情是呢?」意為「不知道如何處 理…」,例 (99)的說話者認為在年輕的歲月,尚未成熟到知道如何處理這種 感情問題,換句話說,後項「處理這種不來電的感情事」是比起前項「年輕」

更進一步的成熟階段才有的行為。以上例 (96)到例 (99)的前項都出現於後 項之前,還有一種是前項出現於後項之後的鋪排,令人難以察辨,請看下列 例句:

例(100) 秋風吹過裸露的手臂,寒意上心頭,是該添件衣裳、喝杯熱咖啡的 時節,想不到會在天母小店聽見熟悉的聲音。拉開更衣室的布簾縫 隙,是你,身旁的她,是個街上人來人往,也不會特別注意的平凡 女子。回首如何?你早已隨時間淹沒在人群的煙塵之中。儘管世 事紛擾多變,最美的回憶,仍飄蕩在你湛藍如海的眼中,如海市蜃 樓讓人流連,忘我。

在例(100)中,反問句「回首又如何?」意味著「即使回首也沒有用」。我 們在此反問句的前面搜尋不到任何與此反問句命題有遞進關係的事件,但是 在此反問句之後的「你早已隨時間淹沒在人群的煙塵之中」為我們提供了線 索。「你早已隨時間…」此句話是對在其之前的反問句的回應,這個自白者 的意思是「你早就已經被我的記憶淡忘了,在這種情況之下,就算我回首,

我們也沒有更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因此「你早已…」和「回首又如何」

兩句意有因果關係,也有前後的遞進關係,所以我們認為「你早已…」是「又」

的前項。

由以上實例的討論,我們認為作用於「反問句」的「又」是從詞彙意義

「又」的「遞進」延伸意再延伸出來的特殊用法。所謂「遞進」,後項的特 性或程度是更甚於前項的,或是後項的發生是建立於前項的基礎之上的,基 於這些限制,有遞進關係的前後項是不能任意交換位置的,否則會造成篇章 語義不通。除此之外,「又」前後項的遞進關係也解釋了在反問句中「又」

所加強的語氣的來源:在遞進關係的前提下,後項的情況是前項情況更進一 步的發展,因此前項若沒有發生,後項斷然亦無發生的可能性。請看例

(19)

(101):

例 (101) 如 果 沒 有 正 常 的 國 民 ,如 何 能 有 「 正 常 的 國 家 」 ?

「正常的國民」是「又」的前項,而「正常的國家」則是後項,說話者認為

「正常的國家」是「正常的國民」更進一步發展才有的產物,因此如果沒有 一群正常的國民,也就斷然沒有正常的國家,如此一來,原本反問句中所隱 含的說話者的真正意圖,即對於「有正常的國家」的反駁,就得到了強化。

由此可見,在反問句「又」的使用中,說話者將後項事件的發生或特性積累 於前項事件之基礎上,並且藉著二者之間的遞進關係來強調出在反問句中的 反駁態度,此現象正符合「又」的核心語義─「積累某一主題的相關特性,

以強化說話者對此主題所欲表達的特點」。

然而,以上的語料都是取自於書面文章或報導類的新聞,這類語料可以 提供較完整的篇章使我們較容易地找出與處在後項的反問句相應的前項。但 是,在口語對話的表達中,由於篇章結構教鬆散,不若書面性文章嚴謹,以 及說話者的某些思緒隱匿於心緒之中,因此在這類口語語料中,前項的存在 以及內容往往教外界模糊難辨,可能甚至連說話者也無法確然指出。請比較 例(102)和例(103):

例(102) 四奶奶索性沖著流蘇的房間嚷道:“我就是指桑駡槐,駡了她了,

怎麽著?又不是千年萬代沒見過男子漢,怎麽一聞見生人氣,

就痰迷心竅,發了瘋了?”金枝金蟬被她駡得摸不著頭腦…

例(103) 金大班伸出手來和周富瑞重重握了一下,便搖到了蕭紅美那 邊,在她身旁坐下,對她悄悄說道“轉完這一桌,過去吧。人家已 經等掉魂了。”

“管他呢,”蕭紅美正在和桌子上幾個人調笑,她頭也不回就駁 回 道,“他的鈔票比別人的多值幾文嗎?你去跟他說:新加坡 的蒙娜正在等他去吃宵夜呢!”

“哦,原來是打翻了醋罐子。”金大班笑道。

在例(102)中,前項是「指桑罵槐,罵了她了」,說話者─四奶奶─的意思是

「我是做了這種行為,但是不會有更進一步的反效果或報應發生」(因為說 話者自認罵得對,而且被罵的人─流蘇,在家族中人微言輕,沒有反抗的餘 地),但是在例(103)中,在作者的上下敘述中就無法找到與此反問句相應的

(20)

54

前項,此前項只隱晦地存在於說話者─蕭紅美─的意識中,妾身不明,被說 話者利用作為強調後項的手段。

由於反問句中的「又」是從「遞進義」演變而來的,因此,並非所有的 反問句都可以用「又」,如例(104):

(A 走到 B 跟前) 例(104) A:要一起去看電影嗎?

B:為什麼不?/ *為什麼不?

例(104)對 話 前 , A 和 B 並 無 任 何 交 談 , 而 且 上 下 文 與 交 際 者 雙 方 的 意 圖 都 單 純 明 白 , 很 明 顯 地 , 語 境 中 沒 有 任 何 事 件 能 夠 擔 任 「 又 」 的 前 項 來 作 為 表 更 進 一 步 的 後 項 的 基 礎 , 因 此 B 的 回 答 中 不 能 用

「 又 」來 作 為 加 強 語 氣 的 手 段。既 然,並 非 所 有 的 反 問 句 都 適 用「 又 」, 那 麼,一般語法書「 加 強 反 問 」的 語 氣 之 說 就 有 待 商 榷。反 問 句「 又 」 必 須 作 用 於 符 合 「 遞 進 」 條 件 的 語 言 環 境 , 在 此 情 況 下 , 說 話 者 才 可 以 透 過 「 又 」 的 使 用 來 使 反 問 句 中 所 要 表 達 的 意 圖 更 加 確 然 , 說 服 性 更 加 強 烈 。

我 們 目 前 的 討 論 的 兩 種 推 論 意 義 用 法 都 限於 特 殊 的 句 構,即否 定 句 以 及 反 問 句 , 前 者 是 來 自 於 詞 彙 意 義 中 的 轉 折 義 , 後 者 是 來 自 於 詞 彙 意 義 的 遞 進 義 。 我 們 知 道 詞 彙 意 義 中 的 轉 折 義 和 遞 進 義 都 可 以 運 用 於 肯 定 句 中 , 但 是 轉 折 義 在 與 邏 輯 三 段 式 的 互 動 之 下 , 產 生 了 僅 用 於 否 定 句 中 的 推 論 意 義 「 又 」 ; 而 遞 進 義 則 與 在 上 下 文 符 合 遞 進 條 件 的 反 問 句 互 動 , 因 而 形 成 了 此 種 作 用 於 反 問 句 的 推 論 意 義

「 又 」。由 於 這 兩 種 上 下 文 的 特 殊 條 件 使 得 詞 彙 意 義 產 生 推 論 意 義,

反 過 來 說 , 也 就 是 這 些 條 件 的 限 制 使 得 此 兩 種 推 論 意 義 分 別 只 出 現 於 否 定 句 與 反 問 句 中 。

4.3.3 從客觀意義到主觀意義的發展

從之前章節的分析,我們知道「又」的核心語義是「積累某一主題的相 關特性,以強化說話者對此主題所欲表達的特點」,並且從此核心發展出詞 彙意義「又」,其中包含了「重複」、「相繼」、「並列」、「遞進」、「轉 折」這五類延伸意,詞彙意義「又」的這些延伸意是基本上是客觀性的表達

(21)

命題意義,然後,從這些客觀意義中又延伸出只作用於特殊句型並且表達說 話者的主觀情態的「又」:從「轉折」延伸意而來作用於否定句的「又」以 及從「遞進」延伸意而來作用於反問句的「又」。此種客觀意義主觀化的現 象是世界語言都有的普遍現象,以下將要討論的是詞意「主觀化」是如何形 成的,漢語副詞「又」的主觀化又是透過哪些機制運作而成的。

詞 意 的 「 主 觀 化 」 和 語 言 的 「 語 法 化 」 有 關 。 所 謂 「 語 法 化 」 (grammaticalization)是指詞彙的意義由「實」轉「虛」的現象,因此也有學 者稱之稱「虛化」。Traugott (1988)曾對「語法化」下了以下定義“… a dynamic unidirectional, historical process whereby lexical items in the course of time acquire a new status as grammatical, morphosyntactic forms.”(1988:406)在 Traugott 所提出的定義中,指出「語法化」的發展具有「單向性」的特色,

指的是詞彙意義只會由實而虛的演化,不會有逆向的情形。關於語法化的單 向性,Traugott(1989)還進一步指出三種趨向:

T1: 描述外在環境的意義會轉為描述內在環境(如評價/感知/認知)的意 義。

T2: 描述外在或內在環境的意義會轉為描述語篇和後設語言的意義。

T3: 語義中,說話者對命題的所抱持的主觀信念或態度有增加的趨向。

(Traugott, 1989:34, 35) T1、T2、T3 都是客觀意義轉向主觀意義的發展特徵。在「又」語義延伸的 脈絡中,我們可以發現詞彙意義「又」到推論意義「又」的發展符合T3 語 法化的趨向。根據 T3,詞彙意義的「語法化」是由客觀意義出發的,在發 展的過程中客觀意義減弱了,相對的主觀色彩和語用功能加強了。詞彙意義

「又」的「轉折」意和「遞進」意透過某些機制,在發展的過程中在表層的 語言形式上失去了篇章聯結的功能,語法化而成為具有主觀表達色彩的否定 句「又」與反問句「又」。Traugott(1982)曾將 Halliday 對語言區分的三大 純理功能,排成一個語法化程度由低到高的等級:

概念(ideational)功能> 語篇(textual)功能> 人際(interpersonal)功能 根據 Halliday(1985)的觀念,「概念功能」指的是語言對人們在現實世界與

(22)

56

內心世界中各種經歷的表達;「語篇功能」指的是語言使自身前後連貫並且 與語境發生聯繫的功能;而「人際功能」指的是說話者運用語言參與社會活 動、建立人際關係的功能。「又」的詞彙意義具有概念功能和語篇功能,可 以表達現實世界中事件的重複發生或並列存在等,而其銜接性也可以將存於 上文或語境中的前項和後項聯繫起來;而「又」的推論意義則具有人際功能,

可以加強或突出說話者話語中語氣、情態,反應說話者的態度語情感。「又」

從詞彙意義到推論意義發展,即是從表示聯繫的詞彙意義演變為表示語氣情 態的推論意義的語法化過程,副詞「又」的語法化現象可以說是從「概念功 能」和「語篇功能」發展到「人際功能」的體現。在第五章,我們將會進一 步分析與討論「又」的推論意義在交際活動中對人際所產生的影響。

造成「語法化」的發生主要牽涉了人類的心理認知和篇章、語境對語言 使用的影響。認知語言學家認為語言是人類內在感知世界的反應,也就是說 人類透過內在的心智活動將對外在環境的感知編碼成語言,藉此達到交流與 溝通的目的。認知語言學家在研究「語法化」時便傾向從人的認知心理的角 度來尋找原因,認為語法化是人類認知改變的結果。代表學者有Traugott and Heine (1991)、 Sweester ( 1988)。除此之外,也有的學者強調篇章、語境對

「語法化」的影響,以 Givon(1979) 和 Hopper(1979) 為代表人物,他們認 為若一種具有新的詮釋的詞彙在類似的上下文或語境中廣泛並且反覆出 現,久而久之就約定俗成,在那一類的語言環境中產生固定的用法。換句話 說,從語用的層面來看,「語法化」其實就是語言使用的習慣化或規約化 (conventionalized)。例如:

例 (105) If I were given the chance, I’d do it .

→ Given the chance, I’d do it.

Givon(1979)指出在約定成俗的習慣下,可以脫離其原本反覆出現的上下文 而獨立存在。「又」的語法化過程既受到認知的影響也受到篇章、語境的影 響,兩者兼而有之、相輔相成。我們認為「又」的語法化過程主要涉及認知 中的轉喻(metonym)機制,以及篇章中的推理(inference)機制。

所謂「推理」機制是來自在說話時,說話者傾向省略交際雙方已有的共 知或常識,這是一種經濟原則(economic principle),為的是可以以最少的語

(23)

言來表達最多的信息量。這個現象常常造成說話者的句子的義意(sentence meaning)是不等同於其話語的意義(utterance meaning)的。因此,聽者為了彌 補句子意義與話語意義之間的空缺,必須依靠「推理」。換句話說,在交際 的過程中,聽話者常常需要依靠上下文或語境來推導說話者在有限的話語中 所隱藏的意義。因為經濟原則的心理驅動,說話者使一種語言形式簡化、緊 縮,而聽者也能依著經驗、語境來進行推理,導出說話者所暗含的意義,其 中亦包括了說話者的態度和情感,一旦這種緊縮或省略的語言形式廣泛且重 複地為大家使用,很容易就固化了,使得此語言形式在以往的客觀基礎上增 添新的主觀意義。然而,此種形式久經重複地使用已經約定成俗了,其隱藏 的意義已固化於形式中,因此熟悉此語言習慣的人往往不須經過推理便可意 會說話者真正的意圖。

至於「轉喻」,又稱「借代」,即使一個概念來代表另一個同認知域的 相近概念。「轉喻」可能是以部分的概念來代表整體的概念,例如以「唐人」

或是「漢人」來指稱中國人,而不僅限於生活於唐代或漢代時候的中國人,

然而為何不選用「宋人」或是「隋人」來代表整個中國而選擇「唐人」和「漢 人」,這與轉喻機制中的物件的顯著性(salience)有關,關於這個概念,我們 5.5 節有更加詳細的說明。

在上一節的討論中,我們知道推論意義「又」所作用的否定句,句中否 定的是某一情況的必要條件,而在深層的語義來看,此情況的必要假設條件 句就隱含於否定句前,而否定了此一必要條件得出的結論則暗含於後;推論 意義「又」所作用的反問句之前也隱含著另一個與此反問具有遞進關係的條 件或情況。這些隱含著的語義其實就是推論意義「又」的上下文,換句話說,

說說話者若要使用推論意義「又」,其語境或上下文就必須滿足這些語義條 件。然而,這些條件大多時候是隱而不現的,尤其是在鬆散的口語交際中更 是如此。推論意義「又」的聽話者得運用其對於「又」的語言知識把這些隱 含的條件納入對訊息的處理中,因而這種表面省略的語言得以在聽話者的語 言認知中恢復,進而推理領會出說話者所要表達的情態與語氣。當「又」的 此種特殊用法廣泛地為大家使用,對情態的強化與語氣漸漸固化了,固定在 省略這些上下文的否定句與反問句中,使得此種語言形式在「又」的客觀基

(24)

58

礎上添加了主觀用法,成為與詞彙意義「又」有別,而獨樹一格的推論意義

「又」。另外,推論意義「又」所作用的否定句只是包含「又」的完整複句 的一部分而已,但是在語言交際上,此部分卻可以約定成俗地代替全體來表 達概念,從認知的角度上,此現象也體現了「轉喻」的語法化機制。

綜上所述,「又」從詞彙意義到推論意義的發展,可以說是詞意從聯繫 到表情態、從客觀到主觀、從篇章到人際的體現。詞彙意義「又」和推論意 義「又」非為互不相干的兩部分,而是具有延伸關係的。儲澤祥(1998)曾提 出過「語義俯瞰」(meaning constraint) 這一概念,它指的是源詞的意義在語 法化後往往仍然控制或影響著新詞的意義或新詞分佈的句法語義環境。因 此,不是任何否定句和反問句都可以用「又」來加強語氣,使用「又」的否 定句和反問句的上下文或說話者心內的意圖都各自要符合詞彙意義「又」中 的轉折義以及遞進義的條件。因此,雖然推論意義「又」在語言表層上主要 是體現人際功能,然而推論意義「又」失去的僅是表層篇章功能,而非深層 篇章意義。

4.3.4 小結

在第三章,我們提出「又」的核心語義是「相關性積累」,並且分析了 此核心意義與從其所延伸出來的詞彙意義的關係;在第四章,我們論證作用 於否定句和反問句的兩種推論意義「又」的來源分別是詞彙意義中的轉折義 以及遞進義,而此種過程是語義演變過程中常見的虛化現象或主觀化現象,

「又」在主觀化後產生的語氣在語言表現上的特色也都顯現了從核心意義因

「相關性積累」而產生的「強化」效果。第三、四章的分析結果為我們在【圖 3-2】提出的假設與觀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圖 4-1】是以【圖 3-2】為基 礎,並且結合我們第三章與第四章的分析結果而來的:

(25)

核心語義 詞彙意義 推論意義

【圖4- 1】本文分析後的「又」的語義派生圖

4.4 推論意義的情態來源分析

4.4.1 否定句「又」的情態來源與梯級參照點

我們已經知道,作用於否定句中的「又」是藉著否定某主題的必要條件 來排除其他可能性而產生出強調的語氣,並且由於必要條件的選擇受說話者 的主觀判斷的影響很大而非完全根據當下客觀現實的情形,因此「又」的可 以傳達出說話者某種主觀的情態,「又」否定句中所否定的必要條件的選擇 也是影響情態突顯度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本節主要是要探討說話者究竟是依 據何種標準來選擇此必要條件,以達到傳達其所欲的特定情態或加強語氣的 目的。

重 複

相 繼

並 列

遞 進

轉 折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星雲大師演講中常提到「我是佛」的觀念,在佛學理論中談「眾

Cauchy 積分理論是複變函數論中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有了 Cauchy 積分理論, 複變 函 數論才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 並且導出一系列在微積分中得不到的結果。 我們先從 Cauchy

定義為∣G(jω)∣降至零頻率增益(直流增益)值之 0.707 倍 時之頻率或-3dB 時頻率。.

(三) 變率與微分、 求和與積分: “變率” 與 “求和” 是函數的兩種定量型 (quantitative) 的基本性質。 但是它們的定義本身就是理論的起點, 有如當年

 本實驗測得的 pH 值與酸鹼度計測得的 pH 值差異不大,約 1%,證明了我們 也可以利用吸光值,來推算出溶液中不同分子的濃度,進而求得

有考生認為閱讀能力中的長答題難以取得高分,細察原因,在於他們的答案沒有緊扣題

語文運用 留意錯別字 辨識近義詞及詞語 的感情色彩 認識成語

中國佛教發展,在魏晉時期有一具有重大意義而又影響深遠的現象,就是觀